企业人员老龄化对策范文

时间:2023-10-11 16:57:15

企业人员老龄化对策

企业人员老龄化对策篇1

【关键词】新形势;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措施

Abstract do the the retired cadres servic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management is to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he need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Accurate grasp of policy work, conscientiously implement the policy, improve the system, and strengthen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retired personnel,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waste heat of the retired workers to meet their psychological needs.

Key words new situation; retired; cadres; services; manag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D632.2

当前乃至整个21世纪,中国都将与人口老龄化相伴而行,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对老人赡养比上升人口老龄化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人口老龄化、高龄化使家庭结构和赡养功能发生改变,人口老龄化使脱贫任务的完成更加艰巨等等。同煤集团为了更好地发展老龄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十”会议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围绕“两新”发展战略,以“爱老、敬老、养老”为出发点,加快集团公司转型发展、跨越发展。要实现“建设新同煤、打造新生活”的目标,实现经济建设惠及员工的目标,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扎实做好老龄工作,则老龄工作干部队伍能力的建设必不可少,这是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和任务需求,是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的关键因素和重要保证。

一、进一步加强离退休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进一步加强老年党支部建设,增强党员队伍的向心力,进一步加强离退休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在老年工作中,要培养、带起一支素质高的管理队伍,必须注意发挥党支部的作用。这是非常必要的。在支部建设中,注意选配那些思想素质好、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威望高的同志担任党支部书记,选举那些政治觉悟高、有热情、有特长、有威信的离退休党员担任支部委员和党小组长。在支部的日常管理中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划分好党小组;二是建立制度;三是开展好党支部、党员评议;四是定期分析党员的思想状况;五是定期举办党支部书记学习班;六是定期召开支部书记会议布置工作;七是以支部为单位组织开展好灵活多样、适合老同志参加的活动;八是对离退休人员开展好“送温暖”活动。

二、完善制度,强化措施,加大老年整体工作力度

健全完善的制度和措施,是做好老年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制度不健全,机构不完善,各部门之间工作不协调,就无法做好老年工作。首先,要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符合老年工作实际情况的、灵活多样的老年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老年工作考核激励机制、监督机制、预警机制、学习培训机制等。其次,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确保老年工作人员在薪资分配、奖励、调配、晋升等方面与其它部门的职工享受同等待遇。第三,要形成一种涉老部门协调机制,理顺关系,齐抓共管,定期研究、解决、处理老年工作中的问题。

三、要充分发挥离退休职工的余热,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

老同志是离退休工作的服务对象和主体。包括离退休、退养、买断工龄的职工。这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艰苦创业的队伍,曾为煤炭行业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仍然十分关心党和国家大事,对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坚定的信心;他们关心、支持我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继续为企业的深化改革献计献策;他们从大局出发,关心和支持领导班子和在职工作岗位同志的工作;他们发挥政治优势和奉献精神,积极投身于关心教育下一代工作,坚持不懈的开展好对青少年的教育,他们把自己多年在工作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无私的传授给下一代,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传帮带的作用。

要充分发挥离退休党组织的优势和管理、教育作用,离退休党组织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活动的重点内容,积极开展多种途径的活动,这不仅促进了老同志自身的学习,也影响和教育企业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

四、准确把握政策,认真落实政策

党的老年政策的宣传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在企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企业领导往往容易忽视老年工作。调查表明,许多领导不是对老年工作不重视,而是对老年政策领会不深、理解不透,在制定政策、落实政策时,往往把离休干部混同于一般干部去对待,解决、处理离休干部提出的问题往往把握不好政策界限,造成落实不到位。因此,要对企业领导加大党和国家老年工作政策的宣传力度,要制定系统、严密的宣传计划,选取针对性较强的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深人持久的宜传,不但使老年工作者熟悉老年政策,而且使各级领导掌握老年政策,为老年政策的落实打下牢固的组织基础。

落实老干部政治待遇,要与加强老年思想政治工作和党支部建设、活动场所建设以及发挥老干部作用结合起来,坚持按规定阅文、走访慰问、通报情况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要定期组织老干部开展政治学习,适时就地就近组织参观考察。要保证每位老党员都参加到党的组织中来。对年高体弱、行动不便、居住分散的老党员,如本人愿意,可将其党组织关系转到居住地党组织,也可通过建立联络员、责任区等办法,加强对居住分散党员的管理。要充分发挥老年活动场所的作用,为企业老同志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创造条件。要发挥老干部的政治优势,为企业改革与发展献计献策,协助企业党委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企业离退休职工生活待遇和各项费用的落实。企业党组织要从企业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特殊群体”、“特事特办”的原则,更好地从生活方面关心照顾好老同志,让他们分享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努力为他们幸福地安度晚年提供良好条件。在研究制定改革方案时,凡涉及到老同志切身利益的,都应事先征求老干部和老年部门的意见,新出台的政策要有利于老同志待遇的落实和提高,让他们真正能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

企业人员老龄化对策篇2

市委、市政府:[本文转载自文秘站网-]

市国资公司《关于解决停产、半停产企业超龄、到龄不能办理退休问题的请示》中,提出对已经到龄或超龄未能办理退休手续的职工共15人(其中化肥公司5人、新星公司4人、冶炼厂6人)“由市人事劳动局、社保局对上述人员核定待遇、办理手续、足额发放;所需养老金由市社保局先行挂账,而后通过强化征缴、实现应收尽收”的意见,我们认为不妥。其理由如下:

一、养老金挂账,无政策依据。国家《劳动法》、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河南省、郑州市有关养老保险的文件精神,都要求用人单位必须为职工办理养老保险并及时足额地缴纳养老保险费。而没有哪项法规和文件规定,停产半停产企业应缴的养老金可以挂账。因此,养老金挂账一说,没有任何政策依据。若强行挂账,将是违法行为。

二、强化征缴,无资金来源。化肥公司、新星公司、冶炼厂早已停产,其土地、厂房、设备也被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法院查封,已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对其进行强化征缴,只能是纸上谈兵。

鉴于此,我们对上述单位已经到龄未办退休手续人员提出如下处理意见:

一、已经到龄未办退休手续人员的退休手续,可以在社保局审核的基础上由人事劳动局予以审批办理。但鉴于以上人员单位和个人欠费时间较长,个人账户无法记载,退休待遇无法核算,办理退休手续后,可以按原来办法暂发生活费。[本文转载自文秘站网-]

二、以上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按政策规定应由企业和个人将所有欠费全部补齐,个人账户全部记满后才能予以核定。但为了社会大局稳定,可以采取以下变通的办法:

1、对上述人员,可以按企业和个人开始欠费的当年的标准,核发其养老保险待遇。

2、可由上述三个单位中的个人先行垫交,把应缴的养老保险费补齐后,由社保局按政策规定核发其养老保险待遇。其中,个人应缴部分,由个人补缴;单位欠费部分,可由单位与个人鉴订借款协议,待单位形势好转时归还个人。

3、由市国资公司协调各企业或由市国资公司筹集资金,将上述三个单位人员所欠的养老保险费补交到审批退休之月(其中个人应缴部分由个人补缴),然后由社保局按政策规定核发其养老保险待遇。

附:化肥公司、冶炼厂、新星公司到龄未办退休人员欠费情况

新密市社会保障局

二0__年三月三日

关于轴承厂、化肥公司等停产半停产企业已经退休职工未能足额享受待遇问题的处理意见

市委、市政府:

市国资公司《关于解决停产半停产企业已退休职工不能足额享受待遇问题的请示》,提出对已经办理退休的职工50人(其中轴承厂24人、化肥公司26人)“由市人事劳动局、社保局对上述人员核定待遇、办理手续、足额发放;所需养老金由市社保局先行挂账,而后通过强化征缴、实现应收尽收”的意见,我们认为不妥。其理由如下:

一、养老金挂账,无政策依据。国家《劳动法》、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河南省、郑州市有关养老保险的文件精神,都要求用人单位必须为职工办理养老保险并及时足额地缴纳养老保险费。而没有哪项法规和文件规定,停产半停产企业应缴的养老金可以挂账。因此,养老金挂账一说,没有任何政策依据。若强行挂账,将是违法行为。

二、强化征缴,无资金来源。轴承厂、化肥公司早已停产,其土地、厂房、设备也被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法院查封,已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对其进行强化征缴,只能是纸上谈兵。

按规定,以上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应由企业和个人将所有职工的欠费全部补齐,个人账户全部记满后,才能予以核定。但为了“两会”期间我市社会大局稳定,特就轴承厂、化肥公司的50名已经退休职工但未能足额享受待遇问题提出如下处理意见:

一、轴承厂24名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可在市国资公司履行还款手续的情况下按原发生活费多退少补原则,予以核发。经与市国资公司沟通,市国资公司将于20__年6月份前将轴承厂所有厂房、土地(含原已抵押给市社保局的30亩土地)整体拍卖。拍卖后由市国资公司将截止20__年底轴承厂所欠职工各项社会保险费481.6456万元一次性支付给市社保局,然后由社保局完善职工个人账户,接续职工社保手续。

二、化肥公司26名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由市国资公司协调资金,将其所欠的养老保险费补交到审批退休之月(其中个人应缴部分由个人补缴),然后由市社保局按政策规定和原发生活费多退少补原则,予以核发。

附:轴承厂、化肥公司暂发生活费人员情况

新密市社会保障局

企业人员老龄化对策篇3

一、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探索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最早起源于20世纪中期,国家出台《劳动保障机制和条例》和《国家工作人员退休扶持政策》等政策条例,所保障的人群主要是机关企业单位和企业人员。直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使国企进行转型,从过去的国家公有变为自负盈亏,无法独立承担退休职工高额的补贴,养老保险制度也从过去的企业统筹逐渐转变为社会统筹。1990年,我国出台《中共中央关于企业员工养老保险制度若干意见》文件,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朝着社会统筹方向发展。1993年,党召开了十四届三中全会,经决议,全会通过重要文件即《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紧随其后的是1995年的《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及1996年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这一系列文件形成了一项新的制度,即注重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1998年8月,国务院经过统筹规划,了重要文件《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该通知旨在追求养老保险的全年并轨,过去是养老金由市级统筹且配合差额拨付制度,现在是省级统筹且配合全额拨付,创新了养老金发放模式,解决了旧有疑难问题。2000年,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随着这个方案的出台,包括辽宁省在内的部分省市展开了试点工作,并于2004年和2005年将改革试点分别拓展到吉林省和黑龙江省。该方案侧重实施过程中的养老保险的转轨成本问题,它另外的一个创新点还在于能同时解决新人、中年人和老年人在养老等方面的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从而形成多维度、多层次、多支柱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该方案的基础条件是注重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实现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的分离,形成两种投资管理模式。重点是调整个人账户,强调个人账户基金多样化管理,建立明确的资金使用渠道,在此基础上,原有养老筹资也会进行模式的更新,原来是“部分积累”创新后变为“现收现付”加“完全积累”。在新方案中,基本养老金创新了计发方式,新方案施行后,进一步规范了养老保险的规范化发展,使养老金统筹层次更加多样化和信息化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5年年底,《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出台,国务院旨在要求全国启动做实养老保险做实个人账户。该决定肯定了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的社保改革试点经验,也决定这种形式可以向全国推广,重点有三个:1.个人账户的逐渐累积与推广;2.增强政策的有效性,让城镇个体劳动者与灵活就业人员有统一的参保缴费政策;3.创新计发方法。2006年1月19日,新养老保险模式的试点省、市、直辖市已经确定下来,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已公布,包括天津、上海、山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新疆,在新方案实施过程中,中央财政将会对相关方面进行财政补贴。若当期的养老金产生缺口,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会分别承担75%和25%。改革初期成效显著,自此奠定了中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础,形成了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为主的养老保险体系。

二、老龄化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挑战

一是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金支付缺口增大。老年人口的存量和增量形成养老保障体系高昂的支付负担,老年人的高患病率增加了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的支出压力。由于我国具有低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老龄化进程日益加快,导致养老金领取者与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在职职工比例的一个脱节,比例过高,不利于养老保险基金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的负担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数据显示,2017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在职参保人数为2.59亿人,领取待遇的退休人员为9460万人,领取养老金的退休人员数与在职职工数量从1990年的18.6%到2017年的36.5%,相当于从每5.4个职工养一位退休人员变为每2.7个职工养一位退休人员。从长远看,养老保险体系负担将越来越重是大势所趋。二是人口老龄化导致离退休费用不断攀升。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一方面,离退休人员对应的在职职工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关于离职退休的总费用2019年来增长迅速:在1978年,总费用达到了17.3亿元,在1984年,更是一路飙升突破了100亿元,2018年,数字更为惊人,达到了80多万亿元。在与GDP相关方面,全国离退休退职总费用与GDP之比不断增大,在1978年,这一比例只有0.48%,但到1980年,突破了1%,且到2016年占GDP7%左右,增幅已逐渐较大。这一费用总额逐年增长是有原因的:1.人数激增,在1978年,这一数字是314万人,1982年,这一数字超过了1000万人,2001年突破4000万人,大约每5~6年时间会增加1000万人;2.人均费用的逐年增长,在1978年,只有551元,1986年,达到了1001元,再到2002年的8881元。2002年年人均离退休退职费用是1978年的16.12倍。三是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金缺口不断加大。养老金每年的收入主要包括三块,一块是来自当年征缴所得的征缴收入,还有一块来自财政补贴,第三块是历史累计结余投资所得的投资收入和利息收入。养老保险基金对政府补贴的依赖日益增强。据人社部统计,2016年年底,通过各个渠道的补贴,金额达到了6511亿元,是2013年的两倍。《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8~2022》依然预测全国企业职工养老金当期结余的“收不抵支”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虽然2018~2022年的当期结余总额和累计结余从总体上呈增长状态,但扣除基金中来自财政补贴的收入,那么5年中当期结余每年都是负数,属于“收不抵支”的状态。

三、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选择

一是继续推行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由于中国劳动力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的流入,导致中国的养老金收支情况呈现巨大的区域差异,中央财政向中西部地区进行补贴,进一步加重中央财政的负担。2018年6月13日,国务院正式《国务院关于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的通知》,标志着迈出养老金全国统筹的第一步。从实际效果来看,2018年养老金结余数据和区域间的养老基金配置效率的增加,中央调剂制度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当然,《通知》还拥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还未明确领取养老待遇的年龄、养老保险缴费费率、养老待遇计发和调整办法,还未对第二支柱的强化采取举措等。但是,《通知》对养老保险制度而言,无疑是一次全国统筹的“破冰之旅”,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二是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制度。如何发挥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作用,是一大难点。就目前来看,我国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亟待完善。对于既有能力也有意愿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高效益国有大中型企业,年金发展受到企业效率的影响,缺乏科学稳定的运行机制;对于绝大多数中小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则既没有能力也有没有意愿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因此,对企业年金的改革也是当务之急。政府可以采取的政策包括:完善企业年金市场化运行机制,实现监管部门、运行机构、保险客户三大主体的统筹协调发展;做实养老基本保险个人账户;加大对职工缴纳年金的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用人成本;降低职工个人所得税税率,减轻职工缴费负担等。建立和发展企业年金制度,有利于稳定职工退休后的生活质量,可以稳定企业人才队伍、推动经济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具有重要作用。三是致力于探索商业养老保险在养老保险体系中的效应。当前,据人社部消息,当前有关部门正拟定养老保险第三支柱政策文件,暂决定采取账户制,并形成网络化的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在此平台上会有多种产品,比如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商业养老保险、基金等金融产品,这都是第三支柱产品中的优品。作为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重要形式,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于2018年已在我国展开操作,鼓励个人向专门的账户进行缴费,选择投资符合条件的金融产品,并在2019年有望正式落地。从制度形成到具体落地还需要一段过程,顶层设计上,需要得到国家立法和财税政策的支持;产品设计上,采用个性化的设计思路,针对不同群体的投资偏好和各年龄账户持有人需求而定制个性化产品;参保对象上,增强公众的金融投资素养,让商业养老保险真正发挥作用。在原有养老保险体系中引入更多的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年金计划,调整原有制度中存在的比例失衡现象,这才是未来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重中之重。

四、结语

企业人员老龄化对策篇4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广东省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已超千万,约占户籍总人口的12%,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研究表明,广东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比全国早,老年人口递增的比例也比全国高,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我们认为,为缓解人口老龄化高峰所形成的各种需求“高峰”,政策设计和调整应该未雨绸缪,采取积极多样有效的措施,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市场力量甚至公民个体的力量参与和推动老龄事业发展。现实表明,虽然老龄产业或老年产业的概念经常出现在新闻报道或学者文章中,但是,老龄企业认定、老龄产业优惠政策等却如同空中楼阁,至今基本没有实质性、可操作性的支持老龄产业发展的政策或措施出台。各地老龄企业发展处于“自发秩序”状态。由于缺乏政策支持和社会认同,老龄企业发展步履维艰,很难吸引到足够的社会投资,专业研发人才也不足。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老龄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老年群体的需求,难于承担缓解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责任。与现实中老龄产业支持性政策缺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界关于老龄产业发展思路或对策的研究成果显得丰富。然而,文献梳理表明,已有研究成果体现三个特点:一是许多学者谈论中的老龄产业主要显现为养老服务业,所以老龄产业发展思路实际是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策略;二是大多数学者都已经意识到老龄产业存在诸如界定不清、政策支持缺失和市场规范与标准缺失等问题,但提出的建议却是宏观和务虚的,缺乏可操作性政策建议;三是对于当前老龄产业的分析,呈现现状梳理多,问题归纳多和国外经验借鉴启示多的特点。这就表明,既从宏观角度又从微观角度深入剖析和制定老龄产业发展策略是当前学界和政界应该关注的趋势。本文在实证访谈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老龄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勾勒了老龄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分析探讨了老龄产业发展的宏观与微观策略。 二、老龄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由于自然规律———每个人都会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意味着在发展老龄产业中应当贯彻“以老人为本”的理念思想。为此,广东省老龄产业发展应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和幸福广东为目标。同时,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和人口老龄化的实际进程出发,认真维护和执行有关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有效满足老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提高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其三,加强政府扶持引导,激励和支持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扩大和强化专业人才培养,鼓励老龄产品科技创新,推动多元主体联合协作,推动老龄产业发展壮大,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安康蓝图。老龄产业的发展,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和广东省的基本省情,使老龄产业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地位相匹配,不仅要充分利用以改善经济发展环境,还应通过老龄产业自身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因此,我们认为,发展老龄产业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政府扶持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当前,老龄产业发展总体处于“初始”状态和结构不平衡状态。总体上说,老龄产业需要政府扶持和主导推动,但有些发展较好的领域则亟需社会力量参与和推动。只有发挥好政府和社会各自的优势,才能有效促进老龄产业的发展;二是品牌塑造、标准制定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当前,老龄产品缺乏知名品牌,同类产品或服务业没有行业标准,导致客户对老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认同存在不足,影响产业化拓展。需要说明的是,除以上发展原则之外,发展老龄产业还要践行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和调整产业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协调的原则。 三、发展老龄产业的策略分析 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推动广东省产业转换升级,调整产业结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优势,广东省必须制定有效策略,全面推进老龄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使老龄产业的发展速度与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相协调,实现和谐社会,构建幸福广东。 (一)建立老龄产业发展法规,制定老龄产业发展规划,鼓励多元力量参与 缺乏相关的总体规划,是制约广东省老龄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在产业市场培育和老龄产业开发方面,缺乏相关的产业指导,缺乏政策性支持和扶植,使老龄产业长期处于“自发秩序”状态。因此,广东省政府应尽快对全省老龄产业发展进行“顶层制度设计”,使全省老龄产业发展有一个有效的制度环境依托和制度原则,可成立由发改委、民政、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商、税务、物价、银行等部门组成的老龄产业发展委员会,指导老龄产业的战略规划与发展。同时,省政府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时,应强调和重视发展老龄产业。在各级发展计划部门制定投资计划、安排投资项目时,应当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加大对老龄产业特别是老年服务业的投入,推动老龄产业的不断拓展和健康发展。 第一,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鼓励、扶持、引导老龄产业发展的法规和条例,如《老龄产业促进法》、《老龄产业管理条例》、《老龄产业管理办法》等,为老龄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依据和规则支持。 第二,制定和实施老龄产业发展规划。广东省政府应当尽快制定老龄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的目标、重点领域和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政策机制,并据此制定鼓励和引导老龄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地方各级政府应将老龄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发展总体规划,并设立相关考核指标,以便于监管和进行绩效评价。 第三,鼓励和强化多元力量参与老龄产业发展。当前,老龄产业之所以发展缓慢,除了政府政策支持和优惠措施缺失的原因外,参与主体单一和弱小是重要原因之一。首先表现在政府对老龄产业发展支持不足,建议强化政府在发展老龄产业中的主导性作用。目前,老龄产业总体而言属于微利行业,市场发育不够,产业化程度低,需要政府扶持。为此,政府应给予老龄产业税赋政策优惠。对符合老年人需要但利润较低的产品,可以在税收上进行优惠或者减免;对老龄产业在土地使用、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性照顾;可研究实行老龄特种产业或产品财政补贴政策,为保障老龄产业持续运营和健康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其次表现在老龄产业协会缺位,故应强化老龄产业协会作为行业管理服务机构的平台功能。为此,各地成立老龄产业协会,构建老龄企业交流的平台,牵头组织老龄用品推介会和老龄产业博览会,并利用平台优势宣传老龄产业发展和品牌老龄企业,拓展老龄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再次是社会组织发育不足,应有效鼓励社会组织参与老龄产业发展。为此,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和服务社会化、市场化潮流中,政府应该制定有效政策鼓励社会组织发展。#p#分页标题#e# (二)构建老龄企业鉴定、评估与管理服务机构,规范老龄产业行业标准,制定和执行老龄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第一,成立或界定统一的老龄企业准入认定、资质鉴定、经营评估与管理服务的机构。广东省各级老龄企业协会作为行业管理和协调服务的组织,可拥有界定老龄产业中的生产企业或服务机构的功能,为老龄企业提供资质认定、管理评估、信息与咨询服务等,使“真正”的老龄企业得到相应的优惠与扶持。同时,制定老龄企业监管规则,定期对老龄产品生产企业或服务提供机构进行年度检查,动态地监督与评估这些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经营资质。 第二,制定和规范老龄企业产品质量与服务提供标准。老龄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与水平的高低关系到老年群体的切身利益,为此,必须有效规范老龄企业和老龄服务机构的发展,保障老年消费者的权益和老龄产业市场竞争的有序性。 第三,制定和执行老龄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我们认为,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加大对老龄产业发展的投入,尤其是扩大对养老服务提供机构的财政支持、项目补贴或服务购买。同时,有效制定和强力执行老龄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各级政府可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对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用地优惠、床位补贴、税收优待和服务购买等,降低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营成本,吸引更多社会投资。王洪梅认为,在项目审批方面,对申请报批的老龄产业项目,相关部门应当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简化立项和审批手续。在税收方面,根据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文件精神,可给初涉老龄产业的企业机构自开业之日起,减免或免征企业所得税若干年;在公用事业收费方面,应努力降低从事老龄产业机构的支出费用,尽量减免有关行政性征收费用。如:人防工程使用费、养路费、环保费、卫生费、基础设施配套费、自来水、电、气的增容费等费用。[1] (三)以老龄产业园区建设推动老龄产业发展,以连锁经营等方式促进老龄产品市场发展 第一,以老龄产业园区建设推动老龄产业发展。各地应因地制宜构建“老龄产品与服务园”或“养老公寓园”等,实现老龄产业聚集,促进老龄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形成规模效应,推动老龄产业发展。同时,以社区为中依托,构建和鼓励发展老年家政服务、老年家庭医疗护理、老年教育、老年旅游等服务业。 第二,以连锁经营等方式创建灵活方便的经营方式,践行品牌战略,保障老龄产品质量,拓展老龄产品市场。企业在针对老年市场的具体分销策略上应以增加老年人的便利,尽量接近老年消费者为主线,在老年人较集中的居住区,开设老年专柜、老年专卖店、老年便利店等,为老年人提供商品介绍、购物、咨询、上门服务、电话预约购物等服务[2]。 (四)加强宣传,转变观念,营建老龄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文化 第一,加大对发展老龄产业的舆论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如社区宣传栏、宣传小册子、电视等媒体公益广告、免费讲座等加大对发展老龄产业重要性、紧迫性及发展态势的宣传,使政府、企业、社会和公民个体都对老龄产业形成感知,增强全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策略认知和为老服务的自觉性,为老龄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二,引导老年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老年群体之所以不敢消费,除了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之外,重要原因就是节俭储蓄以备未来养老。实际上,消费也可以成为一种补充养老方式。例如,一些商家和旅游企业合作,积极开展体验销售游或夕阳真情微利销售游,使老年群体在轻松的游玩中体验老龄产品或服务的品质和企业诚信,从而改变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使老年人轻松消费和放心消费。第三,消除社会投资主体对老龄产业发展前景的迷茫认识和认知误区,构建投资老龄产业的信心。当前,许多企业家认为老龄产业没有前景,利润微薄,缺乏产业集群优势,结果投资者少,老龄产业发展缺乏投资的有力支撑。但是,产业发展演变的历史启示告诉我们,老龄产业兴起和发展是人口老龄化阶段的必然要求。巨大的老年群体将创造一个巨大市场消费需求,为未来老龄企业发展提供无限商机和巨大潜力。同时,企业家必须清楚,任何产业的发展壮大都是时间积累的产物,都是政府支持、远景规划、制度创新、技术研发、观念转变和市场培育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老龄产业发展必定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但它潜力巨大,前景光明。 (五)加强老龄产业理论研究,注重理论研究与产业政策的衔接。同时,着力老龄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合理利用老年群体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 产业发展离不开理论研究、专业人才和专业知识的支撑,老龄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 第一,加强老龄产业理论研究,并重视老龄产业理论研究与产业政策的衔接与应用。我们认为,必须按照老龄产业成长规律来制定老龄产业发展的政策。当前,就广东而言,老龄产业发展还处在“自发秩序”的阶段,零散而弱小,亟需政府产业政策的积极支持。但是,理论研究表明,老龄产业政策涉及多个学科理论,当前学界对老龄产业发展与其产业政策之间的运行机理、方式与作用规律等方面的研究极不深入,必须进一步的探索与分析,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认识和政策框架。只有这样,才能制定有效而切实的老龄产业政策,推动老龄产业的发展。 第二,着力老龄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相关职业培训。国外老龄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专业人才培养和支撑是老龄产业发展的有力基础。早在1976年,美国开设老年学课程的学校就达1275所,其中27%是大学。80年代初期,美国社区学院中有三分之一至一半开设一门或数门老年学课程。[3]相比而言,广东省目前尚无院校设有老年学专业,不能适应实际需要。因此,应积极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机构设立社会福利、福利工学、养老管理与服务、老年护理、老龄产业开发和社会工作等专业,培养适应当前老龄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同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职业教育机构、医院和疗养院等部门,大力开展老龄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老龄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对各类社会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要实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持证上岗。在这方面可向日本学习。从业人员的专业化不仅是老龄产业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老龄社会和老龄产业发展的需要。1987年,日本国会通过了“社会福利师和介护福利士法”,并于1989年进行了这两项国家资格的首次考试。社会福利师主要为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提供咨询和指导,参加考试的人员须具大学以上学历并选修过相关的专业课程(如无选修过专业课程则需在培训中心接受1年以上的培训),或大专以上学历并有2~3年以上的实践经验、而且在培训中心接受过6个月至1年的培训。介护福利士主要为老年人提供具体的介护和日常生活服务,只需高中以上学历并在培训中心接受过1~2年的培训就可取得这项国家资格,但如无高中学历则需有3年以上实践经验并通过资格考试。结果表明,大量的专业化的社会福利师和介护福利士以及大量拥有资格的家政助手等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较高质量的服务,也从“人的资源”方面满足了相关行业发展的需要。[4]这些都有力地支撑了日本老龄产业发展,从而有效地回应日本老龄化趋势加重所形成的挑战,保障了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满足了老年群体多样化的需求扩张。#p#分页标题#e# 第三,合理利用老年群体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笔者访谈广州友好老年公寓所获取的事实表明,该机构在老年服务方面有一套有效的制度设计与安排。该机构引导和吸纳在该公寓养老的老年人中身体健康、服务能力强的老年人组成老年服务志愿者,利用他们的闲暇优势、健康优势、服务优势和年龄优势等,为更加年长、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志愿服务。同时,等这些老人进入服务对象的“状态”时,他们也将得到同样的服务待遇。这种做法形成一定意义上有效的、可持续的老年“互助”服务模式。 (六)优化养老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构建“资金+服务”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 第一,优化养老保障制度,提高养老待遇,改善老年群体有效购买力。现实表明,老龄产业发展,尤其是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结构。有效的养老保障制度安排能消除老年人消费的后顾之忧,有助于调整老年群体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模式,提升老年群体的消费能力,扩展老年群体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规模,从而为老龄产业发展拓展空间。同时,研究表明,老年群体的疾病风险大,因而医疗开支较大。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对老年医疗保障制度的投入,加强老年群体的医疗保健和疾病预防。 第二,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除少数老年人有条件入住养老机构外,大多数老年人一般都是居住在社区,因而老龄产业发展也应落根社区。养老金只是解决了老年人“购买力”的问题或生活经济保障的问题,但是,如果老年服务跟不上,这将严重影响老年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应以社区为中心,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老年群体的安老、养老提供多样化的服务。目前,广东大部分社区虽然已开展了不少服务项目。但是,在政府推行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背景下,“社工+义工”的制度设计仍不完善和清晰,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或障碍,仍有很多服务无法有效提供,未能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以定点服务、上门服务、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保健、文化娱乐、老年护理等为主要服务内容的老年服务格局。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服务业,一方面不仅可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而且还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服务业是广东省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中的一个重要产业,而老年服务业又将是服务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力推动和发展老龄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广东省经济转型和产业发展。

企业人员老龄化对策篇5

【关键词】集团 延长 退休年龄 利益集团

一、集团决策模型的起源

(1)利益集团和多元主义是集团决策模型的理论基础。集团主义和多元主义认为现代社会存在着不用利益的政策组织,他们为获得各自的权利和影响力,纷纷把政府作为其政策诉求的对象,相互竞争、博弈和妥协,从而推动社会朝着更加民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2)政策民主化是集团决策模型的政治基础。为维护、保证或者不损害各自的特殊利益,各利益集团必然对政府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反应在政治层面上,利益分化和集团要求政治民主,而政治民主又为利益集团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政治基础,从而也为集团决策模型提供了政治基础。

(3)社会结构分化是集团决策模型的社会基础。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背景下,所有制形式、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等的多样化,决定人们对政治诉求、政策偏好也各异。可以合理的认为,社会结构分化为利益集团决策模型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二、集团模型的基本观点

集团理论认为,“作为政治过程产物的公共政策时利益团体之间互动、争斗和妥协的产物,并反映占支配地位利益团体的利益。”该理论主张,集团之所以重要,乃是因为个体如果不结成组织或者团体,那么他的力量是极其有限的,相对政府这一强大的政治实体,个人的利益追求是无法实现的,个人的政治重要性只有通过集团或组织才能实现。集团是个人和国家之间联系的纽带,集团间的互动是政治生活的基本特征。在民主政治的条件下,这种互动将会对政府公共政策产生持久的、决定性的影响。

三、案例背景

自从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社会人口结构进入老龄化阶段的表征日益明显,人均寿命和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不变递减。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老龄化压力大以及养老保险制度转型期间的问题,针对“提高退休年龄”这个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和激烈争论。调整法定退休年龄的制度改革将面临巨大的社会冲突风险,有必要从社会利益主体的角度认真探讨,从而设计出低风险、低成本的制度调整方案。

四、利益集团分析

延长法定退休年龄的问题的本质是经济利益主体的分配和再分配关系的调整。有关制度的调整必然使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发生变化,各利益主体的损益关系因各种复杂的因素显得十分复杂,他们之间的博弈和激烈的冲突时不可避免的。

(1)政府。适当延长退休年龄,不仅可以延缓养老保险金的领取时间同时还可以增加养老保险金的缴纳时间,促进了我国养老保险金的收支平衡,减轻了养老金支付压力,即减少了政府的财政压力。

(2)企业。对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企业,老年人的工作效率不及年轻人,企业会因为老年人不能及时退休而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加企业缴纳养老金数额,增加企业的人工成本,削弱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降低企业的收益。因此,体力劳动者为主的企业不支持延长退休年龄的倾向。

以智力型为主的用人单位的资本回报是以经验和技能的积累为基础的,而经验和技能在某种程度上与劳动者年龄正相关。因此,智力型企业对延长退休年龄持支持或者不反对态度。

(3)体力劳动者。从事重体力的劳动者由于工作环境差和常年的劳累,他们的寿命一般低于平均寿命,延长退休年龄意味着他们要多缴养老金而退休后领取养老金金额由于寿命减少而减少。因此,从事体力型工作的劳动者大多持反对提高退休年龄的态度。

(4)智力劳动者。智力劳动者,他们的工资或者福利与工龄正相关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分管着不同级别和档次的权利资源,而且其养老金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退休意味着政治生涯的结束,权利资源的枯竭,因此智力劳动者、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提高退休年龄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拍手叫好。

(5)新生劳动力。调查表明,中国每年都有新增劳动力2000万-2400万人,但新增的工作岗位只有1000万左右,即其中70%是退休让出来的位子,比重不可谓不大,当前情况下推迟退休年龄必然会冲击就业。如果延长退休年龄的话,老年人就会继续工作,抢占了年轻人的就业岗位,严重挤压了年轻人的就业空间,此外,延长退休年龄还会对年轻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为一些重要的工作岗位继续被有经验者占有,年轻人的职业上升空间被挤压,严重影响年轻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因此,新生劳动力对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持反对态度。

五、协调各利益集团的政策建议

(1)充分考虑劳动者的个体差异。我国现行退休制度没有充分考虑个体健康状况、人力资本状况、工作性质、个人收入和预期寿命的差别,退休年龄制度的设计,应考虑到特殊的个人的差异性,实行由差别的退休年龄制度,平衡各相关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适当照顾个人偏好,以减少成本和摩擦。

(2)建立退休收益受损的经济补偿机制。制度改革往往很难做到所有的社会成员的既得利益和福利水平不受损失。提高法定退休年龄的制度改革也相应地会损害了部分人群( 如体力劳动者) 和企业的基本利益。为保证制度的顺利实施,兼顾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制度改革实现制度的总收益最大化的同时,对利益受损者建立合理的收益补偿机制。

(3)分区域、分部门逐步、有序推进弹性退休制度。提高退休年龄制度的推行应当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有利于将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相结合,使个人的人力资本价值与社会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缓解政策制定对各相关方所产生的利益冲突,避免造成社会矛盾的深化。

参考文献:

企业人员老龄化对策篇6

2013 年8 月,清华大学养老改革方案设计专家团队成员、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教授在媒体上提出了养老体制改革方案,她主张延迟退休年龄,并推迟老年人领取养老保险金的年龄。就此,人们关于延迟退休年龄、延迟领取养老金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金的缺口问题日益严重,延迟退休年龄早已作为缓解该问题的一种方法被提出。我国的实际退休年龄只有53 岁,养老金缺口问题迫在眉睫,政府已经开始在一些城市试点实施“柔性退休”政策。那么,延迟退休年龄究竟有哪些积极作用,又有哪些弊端呢?对此,笔者有以下三点看法。

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被提出的原因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医疗卫生水平日新月异,人们的平均寿命提高了很多。我国老年人数量的增多和寿命的延长,需要更多的养老金,我国的社保基金面临很大的缺口。

近几年,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提议、提案频频在全国两会上出现,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问题。这些建议主要包括: 应延长女性退休年龄,使男女同龄退休;某些特定职业如公务员、法官、高技能人才等应考虑延长退休年龄;为整体应对老龄压力和养老金空账,政府有必要实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我国延迟退休年龄的现实原因主要在于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养老金给付压力。现行养老金支付采用“现收现支”的方式,即由年轻的在职人员支付的养老保险,直接用来支付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随着中国人口红利期的消退,青年人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已不足以支付老年人的养老金。在现收现付的养老金制度里,替代率、缴费率和退休年龄这三个可变量中,延长退休年龄是弥补养老金缺口的最有效的方法。延迟退休年龄可以增加劳动者的缴费年限,同时减少养老金支付,从而减少财政补贴养老金流量缺口的支出。

我国现行的退休年限规定在1953 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第15 条提到,退休年龄男性为60 岁,女性为50 岁。1978 年全国人大又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把女性退休年龄按干部和工人身份分别确定为55 岁和50 岁,男性则统一为60 岁。退休政策的制定根据是新中国建国初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客观背景。根据2006 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字,中国人平均寿命已达到72 岁。随着社会生活水平和科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女性55 岁、男性60 岁,还完全能够承担起各项工作。从身体健康及其他能力水平来说,把退休年龄延长几岁没有问题,尤其对于一些高知识、高技术型职业,这个阶段正是他们发挥工作能力的黄金阶段。

延迟退休的积极作用

延迟退休年龄对解决养老金的缺口问题有促进作用。老年人退休后,国家需要给予一定的养老金供其生活,退休人员从养老保险的缴纳者转变为养老保险的领取者,国家养老金负担会越来越重。如果实行延迟退休,可以使一些身体状况良好的老年人继续工作,不仅可以为社会创造财富,还可以增加其缴纳养老保险的年限。

延迟退休年龄可以提高退休人员的退休收入。根据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规定,企业退休人员领取的养老金数目与其退休前一年的平均工资挂钩。其基础养老金等于当地上一年度在职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我国企业职工退休后收入会大幅度减少。如果延迟退休年龄,职工可以多拿几年在职工资,职工退休后,领取的退休金也相对更多,这有利于企业职工安享晚年。

延迟退休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国现行的“男60 岁、女50 岁或55 岁”的法定退休年龄是上世纪50 年代制定的,当时我国人均寿命只有55 岁。而根据2006 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字,中国人平均寿命已达到72 岁。在到达法定退休年龄的时候,劳动者的身体健康程度也比过去好许多。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很多知识分子读完硕士、博士已年近30 岁,如果继续按现行的退休年龄强制退休,那么他们的工作时间很短,很难在其领域做出成就。如果延迟退休年龄,可以让教师、医生、工程师、会计师等高级专业人员继续为社会做贡献,实现其人生价值,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

延迟退休的消极作用

如果延迟退休年龄,意味着我国每年从职位上退下来的职工人数大量减少,造成年轻人的就业问题更加严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数据显示,2012 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66 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52 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82 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假设我国平均退休年龄延长5 年,每年会减少上万个工作机会。2013 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700 万左右的高位,被称为“最难就业年”,如果延迟退休,大量年轻人将无法找到工作,政府面对的压力将前所未有。年轻劳动力无法进入劳动力市场,不仅意味着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意味着今后养老金积累的困难。

延迟退休年龄损害了体力劳动者和低收入职工的利益。对一些体力劳动者和普通职工而言,延迟退休年龄实际是加重了他们的工作强度。在施工工地或者生产车间工作的劳动者,工作环境恶劣,他们盼望着早日退休,早日领取养老金。如果贸然调整政策,对这些蓝领工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有大量下岗职工,他们逐渐到了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期盼早日退休拿到养老金。如果延迟退休年龄5 年,就意味着他们还要再多熬5 年,不仅拿不到退休金,还得多支付5 年的保险费,这对他们而言是不能接受的。

延迟退休年龄增加了企业的养老金负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缴费中,企业承担的缴费比例较大。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约占职工工资的20%,20% 的雇主负担率相比于美国的6.2% 和日本的8.65%高出许多,这让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延迟退休年龄后,不仅会使企业积累的冗员无法退出工作岗位,还要依法为其缴纳养老保险金,会让一些业绩不好的企业雪上加霜。

养老金双轨制会引起企业职工对延迟退休的不满。目前,我国公务员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在职时不用缴纳任何费用,退休后却可由财政统一支付比企业退休人员多得多的养老金,其收入可以达到退休前工资的80%。如果延迟退休年龄,随着公务员工龄和职位的提高,其退休收入会进一步提高。公务员的退休收入可能是普通企业职工的数倍,必然会引起企业职工的不满。养老金双轨制的不公平已被多次提出,如果不解决双轨制问题就实施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延迟退休年龄有利有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均寿命的延长,延迟退休年龄是大势所趋,但政府在制定具体政策时要全面地考虑各方面因素,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根据我国的国情,应采取循序渐进、逐步过渡的方法,可先在某些地区、部分行业进行试点,积累经验。同时,政府应积极做好宣传工作,消除民众疑虑,赢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待条件具备时,再统一实施。

企业人员老龄化对策篇7

关键词:延退政策;失业率;劳动力;社会保障

一、前言

退休制度是国家为了平衡劳资双方利益关系而构建的一种劳动关系退出机制。从宏观层面上讲它是使达到一定年龄的劳动力强制离职,从而为年轻人腾出工作岗位的最好机制;从微观层面上讲它是使劳动力获得休息权的保障,使劳动力在精力衰退和无法胜任工作时能够享受养老保障待遇的一种途径。有很多学者认为应该按照平均寿命来确定退休年龄。[1]需要指出的是,今天的平均寿命比60年前确定社会保障福利模式的时候提高了,支持推迟退休年龄的人认为,这些增加的年份应该以更长的工作时间来“支付”。本文研究的意义在对于延退政策的影响进行利弊分析,通过对延退政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分析,对如何更好地实行该项提案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以期为我国科学摆脱养老方面的困难及如何有效实行延退政策提供借鉴。

二、延退政策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分析

(1)延退政策对就业率的影响。对于企业员工来说,退休年限的延退有两层隐患:第一是工作年限的增加就会意味着新生就业人群的需求减少。第二是支付养老金的年限减少意味着年老后所领取的养老金也相应减少。再者,养老金的实际领取额度和原有规定之间存在差额,老年退休职工往往无法全额领取到养老金。从经济学的定律来看,养老金的增长与通货膨胀率的增长之间存在矛盾,养老金通常以银行储蓄的形式来呈现,而就目前较强的通货膨胀形势来看,养老金收入相对缩水,无疑延退政策存在一定负面影响。另外,消费决定需求,因为需求市场的缩水,造成企业生产相对减少,则利润也会相对减少,同时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相对减少,可以理解为失业未必能带动就业。同时,从我国的就业现状来看,一方面我国总体上劳动力基数大,劳动力就业市场信息流通不畅;另一方面,我国的劳动力素质不高,企业对劳动力素养的专业性、技术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问题都会直接影响我国就业形势。

(2)延退政策对劳动供给率的影响。为了分析延退政策对劳动力供需的影响,本文假设原退休年龄为A0,如下假设延长到A1,以下提供两类条件模拟劳动供给率的变化。

第一,假设1:非硬性劳动供给率。依照这一假定,劳动力的供给的可用垂直线表示,如图1所示。假如我国对退休年龄的规定不变,那么员工的年龄处于L0~L1之间时就会退休,但当规定改变后,退休年龄延长至L1之后,此时这部分人群就会选择再就业。然而,此时大批年轻人大学毕业也正选择就业。由此发现,不管工资额度是涨还是跌,新增就业的年轻人群和尚未到退休年龄的老年群体都在选择就业。

随着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增加,相对应的劳动力所获的报酬便会相对减少,按常规情况思考,此时市场应该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但是由于市场上报酬的调整,由W0下降至W1,则使得就业市场仍然十分稳定。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会发现,人在年老时由于精力和能力的下降所得的报酬自然会减少。但此时,从图中曲线变化显示,工资报酬由W0到W1的变化不是过程的终结,这是由于劳动力的增加会导致社会总产出的提高,进而使得劳动总收入提高,这又会进一步刺激对劳动力的需求,进而工资上涨,由W1提高至W2。

根据上述分析,尽管退休年龄延长之后,但就业率仍然会比较高,新增的年轻劳动力会全部就业,而过去本该退休的人群也会成功再就业,但其收入水平会有一定程度上的缩水影响。

图1 延退政策和就业:劳动供给无弹性

图2 延退政策和就业:劳动供给有弹性

第二,假设2:劳动供给有一定弹性,即弹性系数在0和1之间。从这个假设中我们可以知道,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往右上升的直线,见图2。让我们假设D0是起始劳动力市场需求,S0是对应的劳动力供给,W0是均衡工资。在劳动力市场中,依据旧有的退休制度,年龄处于L0和L1两点之间的都属于应退休劳动力,不过当下退休年龄的临界点由L0变为了L1,这些多出来的劳动力就都会继续留在就业大军中,暂且假设就业量为L1’,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工资水平的下降,即由W0下滑至W1,而在工作―休闲模型的选择下,工资变少必然会影响劳动力的就业态度。一些在职员工将会辞职,未找到工作的劳动力也会持观望态度,所以实际就业率就变成了L1。不过与L0对比发现,劳动力市场供给量相对来说还是增加了。与假设1相仿,劳动力市场供给量如果增加了,那么社会总产出也就增加了,相应的社会总收入也会有所增加。这就带动了人们购买产品和服务的热情,因此又会急需更多的劳动力,薪资就将再一次增加,即从W1上升至W2。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将劳动力的退休年龄延后,使一些本该退休的人继续留在了就业市场中,部分则选择退出劳动市场,工资有一定下降。

在假设1和假设2这两种不同的劳动供给弹性条件下,劳动力市场所做出的回应是截然不同的。但是由于退休年龄延后这一做法尚在摸索试验中,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所以没有准确的数据来支持它。因此,即使要评判哪种可能的实际性较大,我们也只能给出一个大致的结果。

各行各业都会受延退这一改革所影响,但具体的影响程度不同。在政府和事业单位就职的员工会受到政府政策的管束,延退于他们而言并不那么重要。因为继续工作对其退休后的生活大有好处,可以减轻他们年迈时的压力。从属于企业的员工通常是不会主动辞职的,除了被迫内退。因为由劳动力生命周期理论可知,劳动力年迈时收入会下降。如今我国的退休年龄不高,但人均预期寿命却在不断增高,假如依据现行退休年龄标准执行退休,养老金方面将会承受巨大的压力。另外大学生们大都不会因为工资的下调就放弃工作。站在经济角度来看,绝大多数家庭不会在学生毕业后还全面负担他们的生活费。另外当代的基本的伦理道德观念也使他们希望依靠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所以大部分人也会继续留在劳动市场中。除此之外,在以上的分析过程中,一切假设均是在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的,这只是在做短期分析。如果我们把目光放长远的话,注意关注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增长,延迟退休年龄对于劳动力市场供给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广泛。[2]

(3)延退政策对社会人力资本的利用率的制约。此外,推迟退休的年龄在人力资本积累方面存在极大影响作用:推迟退休的年龄能扩长以后的工作时间,它影响到了劳动者在人力资本的投资方面的决策。有关人力资本的理论指出,劳动者知识及技能是组成人力资本的最重要部分之一,而知识及技能则主要通过教育及培训获得,个人有关教育的投资决策会把教育成本及收益分析当作基础。[3]假如工作时限加长,在教育投资方面的收益期也会延长。因此,刺激到劳动者增加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以促成劳动者加长教育的年限,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加大专业及实践经验培训力度,这都对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积累有好处。推迟退休的年龄在人力资本充分利用方面也有一定积极的影响。我国现人均预期的寿命水平延长,社会一般教育年限逐步提高,平均的受教育基本水平渐提高,有关劳动者的自身素质也明显提高。教育年限提升要求人力资本年限随之后移。若不顾及我国的劳动力基本情况,仍按原本法定的退休年龄要求劳动者,可能导致大量人力资本的闲置。此外,老年的劳动力于同一行业及岗位积攒了较多工作经验,若仍将其放在原工作岗位能为企业接连创造更大的收益,还能节省在新员工培训方面的成本。推迟退休的年龄能充分利用到老年的劳动者们的余热,以推进人力资源有效合理利用。

(4)延退政策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影响。从横向角度来看,我国的退休制度包括公职人员退休制度和企业职工退休制度两种制度类型。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一直倍受争议,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公职人员和企业职工之间利益的不平等。具体来说这种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从养老金缴纳角度来看,公职人员在职期间不用缴纳养老金,退休后养老金完全由国家财政予以拨付,而企业人员则需在在职期间与所在公司共同按比例向社会保险机构缴纳养老金,其养老金的数额与在职期间养老金缴纳的多少有关。其二,从在职期间的待遇角度来看,公职人员的待遇高且有国家保障,相比之下,企业职工的待遇与工作单位效益挂钩,且随时可能面临企业下岗裁员或企业破产的风险。其三,从退休后养老金待遇角度来看,公职人员的养老金平均替代率要远高于企业人员,甚至达到一倍以上,而且近年来替代率的差距呈逐步扩大的趋势。[4]因此,若在如此不公平的制度前提下,实施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对企业职工来说损失会更大,两群体间的矛盾将会加剧。因此,应首先切实取消退休“双轨制”,逐步将公职人员纳入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内,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全国统筹,在公平的环境下实现法定退休年龄的逐步延迟。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延退政策对于劳动力市场整体的就业率和供给率影响有限,而延退政策对于社会人力资本的投入和有效利用大有帮助,这是正面效益。但是,从个体来看,延退政策对于不同的人群具有不同的影响,不利于社会的公平和劳动者权利的保护。因此,采取一刀切的延退政策会损害部分劳动者的权益。基于此,在我国有必要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明确规定法定退休年龄的同时有区别的对待智力行业领域的劳动者,相对于其他劳动强度较高、安全风险较大或者其他有关行业工作方面,可变通选择较为刚性的相关法定年纪。由于我国不完善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部分退休后再工作的劳动者,可以更多地收入,延长退休年龄等于减少了额外收益,低收入和重体力者会选择早点退休。[5]弹性退休制度的设计不仅尊重劳动者的劳动权,也尊重劳动者选择休息的权利。相应的养老金的收入也会有区别,前提是保证劳动者合理的收益,降低不合理收益的心理预期。

参考文献:

[1] 司马媛.改革我国退休年龄的研究综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4):33-34.

[2] 褚福灵.中国退休年龄面临的挑战与选择[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2(1):12-14,19.

[3] 薛继亮.延迟退休和放开二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4(2):74-79.

[4] 廖少宏.提前退休模式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2(3):96-105.

[5] 彭万.对于延长退休年龄的两面性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2(4):192.

企业人员老龄化对策篇8

一、企业养老保险工作必要性

企业养老保险工作彰显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国计划市场经济已经逐步趋于稳定,且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企业养老保险工作成为社会生活稳定的重要力量。它利于调节社会生产力情况,减轻退休人员的经济压力,是对所有人的一种尊重。完善养老保险工作,统筹养老保险工作,利于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统筹养老保险管理工作,利于消除人民之间的不平等性,是维护广大人民合法权益的体现,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二、企业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营企业业主缺乏参保意识。部分国营企业缺乏足够的参保意识,没有为员工的长远计划做充足考虑。单纯地处于节约企业成本,而选择不给员工投保。国营企业参保意识淡薄,站在企业利润角度进行考虑,不利于招贤纳士。没有人才的企业不能获得良好发展,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没有用长远目光看待为员工参保事件。为员工提供参保,利于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性,营造和谐的企业氛围,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退休人员之间存在差异。在我国现行养老保险管理政策中,对不同工种职工的退休年龄有不同要求。对于一般劳动者来说,女性干部年满五十五周岁,职工岗位是工人则只需年满五十周岁;男性职位为年满六十周岁。对于从事一些特殊工种,例如高空、井下等,考虑到特殊工作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劳动者的退休年龄则较普通岗位退现年龄提前:女性职工需年满四十五周岁,男性职工需年满五十五周岁。存在差异的退休年龄造成不同性别职工、不同岗位职工享受不同的养老待遇。而且各企业的投保基数也不尽相同,投保基数完全依据企业意愿,员工并没有选择权。退休年龄的不同步与投保基数的差异造成退休待遇的差距。

(三)企业养老保险管理覆盖范围窄。企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较窄,往往集中于经济实力较强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等,其中还有少数“三资企业”实施企业养老保险管理制度。缺乏对部分私营企业与“三资企业”的强制性举措。而对于个体商户、自由职业者或者其他行业从业人员,则需要自己承担全部的养老保险,增加了他们的工作压力与生活压力。我国企业养老保险社会程度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且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造成企业养老保险管理工作出现漏洞,导致不同行业人员之间出现养老保险金差异。虽然我国已经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社会统筹,但是限于省级范围内。各省之间经济发展状态不一样,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导致各省之间财政实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无法推行统一养老保险基金底数。

三、企业养老保险管理的对策

(一)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劳动者的保险意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劳动保障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与发展。国家正在努力调节不同工种的员工之间的养老参保差异。可见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社会经济发展,带给员工较大的工作压力,易产生疲倦心理。能有一个安稳的老年生活是所有年轻人的梦想。这个梦想需要养老基金的支持。政府要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组织企业进行相关制度、政策培训学习活动,提高企业业主的社会保障意识。加强企业养老保险管理工作,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二)建立良好的养老保障社会督管机制。养老保险的主体是企业员工。企业与政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为员工提供养老保险参保保障。企业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处处为企业员工着想,为员工提供基础社会保障,贯彻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政府可以建立相应的养老保障社会监督机制,督促企业为员工提供养老参保服务,从思想层面对企业进行激励教育,切实维护企业员工自身利益。

(三)强化相关数据管理的工作。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建立完善企业养老保险管理机制,推进相关保险数据的上报工作,进一步加强养老保险的统筹工作与统一规划。制定统一数据统计表格,规范统计数据提取流程。提高数据整理、处理、上报工作效率,加大监督工作力度,保证录入数据的真实性与有效性。通过网络加大养老保险管理的宣传力度,及时向社会传递养老保险相关政策与变动信息。

(四)完善企业养老保险政策。我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轨的特殊阶段,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发展中。促进养老保险统筹工作的进行,扩大企业养老保险适用范围,缩小不同工种退休人员之间的差异,增加公平性。学习国外企业养老保险法律法规与政策,取其精华,进行中国化转化,变成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保险制度。

四、结语

上一篇: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下一篇:财会实操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