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的主修课程范文

时间:2023-09-27 10:08:54

艺术设计的主修课程

艺术设计的主修课程篇1

摘要:艺术设计是中学课程的一门职业课程。由于学生入学率的不断下降,学生在中学各年级的辍学,以及学校对本课程的普遍不重视,该课程的实施却并不让人满意。很多学校并不愿意开设这门课程,因为大多数学习者对艺术设计不感兴趣。但是,目前还没有研究关注影响师生对艺术设计课程态度的因素。本论文的目的是探讨分析影响师生对艺术设计课程态度的因素。本文是在肯尼亚尼扬扎省的公立中学中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包括113名学生和15名教师。简单的随意取样是从439名艺术设计课程中辍学的学生中挑选除131名学生。研究发现,学校缺乏材料,设备和设施。课程运作费用较高,分配给艺术设计课程的课时不足,无法开展实训实作。本文建议教育部应该重新考虑在肯尼亚中学中发起职业教育的初始目标,招聘更多优秀的艺术设计教师,为学校配备艺术设计相关的设备,增加艺术设计课时。

关键词:艺术设计;课程;人才;职业教育;态度

一、引言和研究背景

非洲教育已从传统体制到西方引入模式再到现代多维适应模式。区别的特征是传统非洲模式注重课程的整体统一,在通识课程和职业课程之间很少进行划界,而西方模式下则是严格学术导向的学科分类(Kerre and Kwende,1995)。在许多国家,艺术设计是作为选修课程。今天,在肯尼亚如果一个课程不是必修,本课程就不会像必修课那样吸引很多学术,因此带来态度方面的问题(Naoe and Toshio,2003)。

20世纪70到80年代非洲教育体制遭到猛烈批评,教育太过理论和学术,忽略了培养青年人才从事创造性职业的实践能力(UNESCO,2008)。作为回应,大多数政府修改和反复检查他们的教育体制,引入或扩大技术职业教育,将艺术设计作为学校所有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将艺术设计课程职业化的理念包括“全人”教育的个人发展目标,提供平等机会和满足广大人才需求的社会政治目标(Lauglo and Maclean,2005)。

虽然独立之后的一些报道表达了对忽略实践和创造活动的关注,排除商务研究,肯尼亚教职业课程的成本要比教其他科目的成本要高得多(Mwiria,2005)。这笔费用主要由政府和家长承担,政府付教师工资,家长为孩子学习用品买单,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肯尼亚政府承诺让中学课程职业化,艺术设计课程是获得肯尼亚中学证书必考科目之一,这也是国家教育目标和政策委员会提议的(肯尼亚共和国,1976)。在其他提议中,该委员会呼吁重构教育体制来满足基本需要,增加毕业生未来收入机会。要求学生学习态度和技能的转变,可以激发学生在自主择业时的自信和创造力。艺术设计是肯尼亚中学毕业证书要求的教学和考试科目之一。

1985年,肯尼亚政府寻求课程多样化,将更多职业和技术课程整合到中学课程中。艺术设计是在新的教育制度中强调的职业技术课程之一。(肯尼亚共和国,1981)新的教育制度规定,小学教育8年,中学教育4年,最低4年大学教育(8-4-4模式),替代先前的教育制度,7年小学教育,4年初中教育,2年高中教育和最低3年大学教育(7-4-2-3模式)。实行8-4-4教育模式是基于以下理由。(肯尼亚共和国,1981;Mwiria,2002)

中学艺术设计课程的具体目标是:

(1)通过创造性探索艺术设计的原则和要数来创作出达到美学和实用功能的艺术作品;(2)通过艺术设计作品表达他们的情感,思想和经历来相互交流;探索外部环境作为灵感,主意和素材的来源进行艺术创作;(3)在解决艺术设计问题和任务中开发一套系统方法的同时,获得优秀的工艺;(4)整合获得的技术,概念和态度,丰富其在其他领域和活动中的理解和表现;(5)通过学校、本地社区和其他机构进行在国家层面间的小组活动,交流思想而技术;(6)运用当代技术来解决艺术设计的问题;(7)欣赏他们自己和其他人的艺术和文化遗产。

作为艺术设计课程的一个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是教育过程的中心。但是,由于入学率的降低,许多学校不提供该课程,对待本门课程的态度是不积极的(Wagah,2009)。由于潜在的因素,师生可能有不得不弄清楚和提及态度。但一个突显的现象是学校在逐步淘汰这门课,入学率也在不断下降。

最近对艺术设计课程的研究关注具体的艺术话题。Wanjiku(2001)想出在画布上完成各种绘画,对倡导街头艺术到上面提及的学术艺术表现出的明显矛盾做出回应。Shoka (2001) 研究平面设计,Adhiambo (2004)研究肯尼亚室内作品中如何创造性地运用皮革。Nguku (2000)进行一项关于运用织布技术来设计和创造精致的手工编织纤维品。

这些文章研究了大量的艺术设计课程的具体话题,同时也关注决定学生和教师态度的环境,课程和管理方面的因素,他们的态度转而影响在艺术课程继续深造的学生数量,取消艺术课程学校的数量也在上升,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Oludhe (2003)开展了一项针对中学生创新实践及肯尼亚艺术教学涵义的探索。尽管他的研究探讨作为艺术设计课程核心价值的创造性的各范畴间的关系,但本文的研究主要是了解环境,课程和管理因素,这些要素极大影响了师生对艺术设计课程的态度。

由Tarja (2005)牵头的针对女孩,男孩和性别游戏的个案研究在芬兰展开,它的目的是从性别的角度研究艺术教育,研究性别在学校艺术课程教学中的含义。研究重点是观察,描述和解释构建差异性的各个维度和方法,以及性别含义是如何与领悟,创作和学术作品和成长联系在一起,学生作品和成长通常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性别成为教室有意义的一个要素,因为风格和行为,美学价值,以科目特点和学生艺术作品的迥异会被观察到。研究不会解决课程相关的问题,决定艺术设计课程态度的管理环境因素。

对于艺术设计课程是否应该向其他课程一样在高中课程中保留,例如农业,木工,金工,建筑,动力学,电工,绘图,航空,技术和家政学(Wanjira,2009),教育部,肯尼亚教育局课程开发人员,以及其他人士如社区成员都感到进退两难。各方态度已延伸到学校管理人员,他们有权决定在现存的课程体系中增加什么课程,选择那一条道路将使艺术成为一门选修课程。教育部已将课程分为各类课程群,明确规定了实行8-4-4教育体制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应该选择或者不应该选择的课程(M.O.E,2008)。高中必修的课程主要分成如下几类:

第一类:英语,数学和斯瓦希里语;第二类:生物,物理,化学,自然科学和生物科学;第三类:历史,政府,地理,基督教教育,伊斯兰教教育,印度伊斯兰教育;第四类:家政学,艺术设计,农业,木工,金工,建筑,动力学,电工,绘图,航空,技术;第五类:法语,德语,阿拉伯语,音乐,商业研究和计算机。

学生要求必修第一类中的所有科目,第二类中至少选2门科目。也要求他们从其他3类中选择课程。科目挑选首先取决于各个学校课程开设情况,其次是各个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师资情况。艺术设计课程并不受教育者和股东重视,因为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这门课程的地位变低(Mwiria,2005)。选课是个人兴趣爱好问题,极大地由态度决定。理解环境,课程和管理相关因素对由学生和老师选择的艺术设计课程,并和其他课程相联系的深入了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目的和目标

研究目的是找出决定师生对待艺术设计课程态度的因素。具体的目标是建立:

1、环境因素影响对待艺术设计课程的态度。2、影响对待艺术设计课程态度的相关课程因素。3、影响对待艺术设计课程态度的相关管理因素。

三、研究的概念性框架

本研究是基于态度形成和变化理论来构建概念性框架,正如图1所示,众多学者Eagly and Chicken (1993),Radford and Govier (1991) and Robert (2001)在其著作中探讨那样。态度推动人们对目标,情景或受欢迎和不受欢迎的提议做出反应(Guilford,2004),Sprinthall (1987)归纳出两类态度的渊源:外在影响,例如来自父母,同行,教师或学生。第二类由于个人冲突而产生的内在影响,例如学生选择追求的职业。职业选择是个复杂的实践,包含受文化和社会传统限制的无意识的决定。

影响师生对艺术设计课程态度的环境,课程和管理因素受学校具体情况,家庭,文化准则和劳动力市场走向等方面的制约。(Kithyo and Petrina,2002) 影响师生对艺术设计课程态度的因素会因为过去课程设置或定位而形成,也会因为艺术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而产生。

所有这些可以视为环境影响。Robert (2001)指出,态度主要包括情感或感情成分(例如,喜欢或不喜欢),认知成分(信念)和行为成分(通过各种方式采取行动)。换言之,这里描述的态度表明是有坚定信念,观点和感觉,在人们的行为中体现。

类似地,管理相关的因素,比如学校政策,可能要求艺术设计在五到六中课程类别中出现。这可能会阻碍不开设艺术设计课的课程班里学习的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如果给每个人提供成长的空间,任何人都能成为艺术家(Kiama et al.,2007)。艺术设计课程尤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这部分占70%。如果学校在设备条件和有利的学习环境(艺术室)方面不积极支持,对该课程的态度模式就会形成,例如,提供本课程的学校数量将会下降,学生入学就会低到只有一名学生。

Pettman (1986)认为,情感和信息在态度形成中都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态度也是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成分。换句话说,这里描述的态度表明是有坚定信念,观点和感觉,在人们的行为中体现。学生态度也影响艺术设计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价过程的实施,尤其是如果学生态度是负面的。

例如,师生在学习两个静止人物绘画前,要先学习一个静止人物的绘画,当课时表里规定的课时不足时,教师不得不压缩静态人物教学,这样就会影响下节课教学。在肯尼亚高中教育证书考试中,静态人物绘画被分配4学时,然而在最近的中学课程中,同样的教学内容被分配2节课共80分钟学时。这表明学生不能在时间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同样的学习内容,就会导致他们对课程某些态度的形成。

态度的三维模式将态度视为由3个成分构成,情感,行为,和认知。运用三维模式就是让三个成分构成一个体系,并相互依存。Radford 和 Govier (1991),Feldman (1990)指出,为维持体系的完整性,体系中的某一个成分发生变化其他两个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他们进一步指出,证据表明态度的认知和情感要素是紧密相连的。情感成分包含我们对所看到事情的正面和负面感觉。行为成分由特别的行动倾向或意图构成,是与我们的态度相关联的。

最后,认知成分指我们对态度的对象所持有的信念和思想。学生可能把艺术设计课程视为一个专才科目,于是该因素导致态度形成。

例如,学生对待艺术设计课程的态度可以由积极的情感组成(感情成分)。打算停止或继续学习艺术设计课程(行为成分)以及对艺术设计的信念是天才或专才学生学习的课程(认知成分)。

态度也可能以几种形式存在,特别是在变化过程中。例如,他们可能是具有选择性的,偏见的,在面对新的经历,例如参加在职教师培训的教师的教学经历所表现出的接收挑战或抵制变化的积极心境。态度也会是假设建构,他们不会被直接发觉,他们的存在只能从一个人的行为中获得。这种行为当然能以多种形式存在,例如,学生退出艺术设计课程学习,学校不重视艺术设计课程。

四、研究方法

地点和取样:研究在肯尼亚Nyanza省的15所公立中学进行,这些学校开设艺术设计课程。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15名艺术设计课教师,113名修艺术设计课的学生和131名退出艺术设计课的学生。饱和取样用来满足艺术设计课程师生的取样比例。为达到退出艺术设计课程的学生数量,简单随意取样用来选出30%的学生,其中只有4名学生用于本研究,因为他们一直对学校实施艺术设计课程的动态性比较了解。

研究设计和数据采集:本研究主要基于定性研究,旨在获得师生对开设艺术设计课程情况的意见和观念。问卷调查表用来募集调查对象就艺术设计教学状况的观点,包括环境,课程相关的因素和管理支持。课程观摩时刻表被用来对应检查由调查问卷表产生的信息。基于利用问卷表的调查设计得到采用。

首要研究:数据收集前,在17所研究对象中的2所学校完成了首要研究。首要研究学校不会用于最终研究。研究目的是确保研究工具或方法的可靠性。为保证研究工具的有效性,在Maseno大学关于本研究话题的3位专家被邀请来审核与研究目标相联系的内容。他们的反馈用于修改研究工具和方法。

数据收集程序:首先从教育部寻求开展本研究的官方许可。研究手段通过个人与学校领导约见得到管理方面支持,问卷调查表得到填写,访问之日观摩学校的授课。

数据分析过程:研究设计产生定性数据。基于研究目标,运用针对主题类别的描述性统计学,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数据按照频率,百分比,平均和逐字引用等方面来进行报道,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依据。

五、结果讨论

环境因素:研究人员发现,环境因素例如在课程班里开设的是否开设艺术设计课程对艺术设计课程的选择有一定影响。有的学校在特别课程班里让一些选修科目成为必修,而不是在学校所有课程班里开设艺术设计课程,如表一所示。

这就意味着艺术设计课程的专才学生因此错过了挖掘自己才能的机会,他们不能进入提供本课程的班,导致艺术设计课程的学生入学率不高。然而,研究发现进一步反应出40.5%的学生愿意自愿参加个人艺术兴趣班。

这也表明,加入学校提供的选修课程学习的学生被迫选择一门选修课。从研究中明显得出,78(59.5%)的学生错过学习艺术设计课程,这个数目高于修读艺术设计课程的学生比例,这也是导致艺术设计课程学生人数较低的一个因素。研究人员发现,表1中多数学生116(88.5%)并不愿意讲艺术设计作为各班的必修课,只有15(11.5%)赞成将其作为必修,远远低于艺术设计开在兴趣班。

放弃艺术设计课程的学生以及那些参加本课程学习的学生,被要求按照最喜欢到最不喜欢的顺序排列中学课程。其目的是从学生的角度找到中学课程中艺术设计课的位置。最受欢迎的科目排在第一,最不受欢迎的科目排在第十七。如表2所示,平均率从排名中计算得出。

从表2可知,受访的113名参加艺术设计课程学习的Nyanza省学生,将艺术设计排在第3的位置,平均率为13.19。这表明他们喜欢本课程,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继续学习课程,指导第4级。

在Nyanza省,131名放弃艺术设计课程的学生将本课程排在受欢迎程度的11位,平均值为8.30。第4级的学生在肯尼亚8-4-4教育体制中,要学习7门或者8门科目。艺术设计课程从来没有排到位于前8的位置。这也进一步表明退学的学生持有负面态度,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不继续学习艺术设计课程到第4级。当被问及是否同辈影响导致学生推出艺术设计课程学习,表3列出11个原因,研究揭示出2(1.28%)积极认同同辈影响放到第3的位置。

这意味着由于学生必修在第二课程群里选择课程,他们很容易受他们的态度影响决定选择何种课程。在表3中退出艺术设计课程的学生中,只有12名(占4.09%)把同学的影响放在第9个位置,表明他们不选择这门课并不是因为其他同学影响。表3中也反映出其他非主要的因素,例如来自职业教师的建议和艺术设计课教师的对学生态度分别占了10(3.41%)和9(3.07%)的人数和比例。

退出艺术设计课程学生认为其他职业胜过于艺术设计相关的职业。这一点从表3中得到证实,在不选修艺术设计课程的学生提供的13个因素中,44(15.01%)的受访者把其他职业胜过艺术设计这一原因排在第二位。

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师也证实学生感觉其他职业的薪水比与艺术设计相关的职业的薪水要高,这成为学生退出该课程学习的一个因素,被排在第3个位置。表3中,2(1.28%)位教师和25(8.87%)位退出该课程学习的学生把缺乏天分这个原因分别排到第3和第4的位置。

这表明缺乏天分会使学生退出该课程学习。雕刻,油画和素描等艺术领域是需要天分的。没有天分,一个人是不容易描绘出现实主义的画面和安静的生活创作。

课程相关的因素:研究发现,在表3中,79(26.96%)位放弃艺术设计课程的学生将课程耗费大量时间这个因素排在13个因素的首位,而教师将其排到第7位。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肯尼亚教育部2003年实施的课程变化,第4组课程群里的所有课程时间已经减少到第3类和第4类的5节课,第1类和第2类课程减少到每周3节,成为入学率低的某些因素。因此,有必要建立教师的职业背景,这样能对教师在中学开设艺术设计课程时提供评估他们职业态度和能力的参考信息。

显然,Nyanza省86.7%的教师获得了教育学士学位,仅有13.3%的教师持有教育文凭。从研究人员发的问卷调查表中得知,2003年实行的8-4-4课程模式,在大纲中增加了一些比如象在第3类中的计算机图形处理的新话题,教师被问及是否参加过在职培训。100%的艺术设计课教师明确答复没有类似培训。这让人不免产生一些质疑,面对大纲中出现的新的教学内容,教师们是否仍然利用参加工作时掌握的知识技能来教学,而没有获得相应的技能和积极态度来保证艺术设计课程的实践性。正如课程中的其他科目,艺术设计课程要求专业性和正确的职业态度,并且只能通过特别训练提升知识技能而获得。本次研究中观察到的教师的一些负面态度可以直接归因于教师教育项目的问题。受过良好教育的师资以及提供在职培训课程是课程内容成功实施的关键。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正确的从业态度,加之教师并未参加任何70%为实践学时的在职课程学习,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当前艺术设计课程中有许多教师的能力是不达标的,有的教学内容和话题被教师在教学中忽略。课程是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是动态的。因此,自2003年以来,由于技术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引入,有必要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

管理相关因素:如表3所示,15位教师在排列学生放弃艺术设计课程的11个因素时,将对艺术设计课征收额外费用排到第一位,而将艺术设计课学习费用高排在第二位。35 (11.94%)位接收调查采访的放弃艺术设计课的学生证实课程费用高,将其排到第3位,而将对艺术设计课征收额外费用放到第6位。这表明,交不起学费的学生就会放弃该课程。Nyanza省100%的学校仅有一间房屋作为艺术室。

不难观察到,用粘土制作陶器品放到了艺术室的地板。作品恶劣的贮存条件使作品暴露于受到损坏的危险。缺乏恰当的存储设施很容易带来在中学中开设艺术设计课程的负面态度。

六、研究的结论

基于以上的发现,研究的结论概括如下:

1、环境因素,例如其他职业有更好的职业前景被排在表3的第2和第3位置,对产生艺术设计课程的态度起决定作用;2、时间是与课程相关的一个主导因素,因此对产生艺术设计课程的态度也起到一定影响;3、研究揭示出艺术设计课程从管理的层面上讲是办学成本昂贵的课程。

七、研究的启示

基于以上的结论,笔者得出以下启示:

1、学校的职业规划部应该鼓励和建议在艺术设计方面有一定天赋的学生追求此科目到高层次,因为未来许多就业机会和它息息相关,例如产品设计,珠宝设计,古玩艺术,玩具制作,卡通制作,篮子执着,木偶设计,室内设计,艺术教学,平面设计,网站设计,广告和市场艺术,艺术评论,打印,油画,雕刻,景观,涂饰,电影电视录像平面设计,摄影,动画艺术,剧院设计,法医艺术,舞台管理等等。2、如果艺术设计课程是为了实现设定的学习目标,尤其是隐性目标,就必修设置恰当的学时,课时安排在合适的周和日期。艺术设计课程应当安排在一周任一天的早上,最好是周一和周三上午。3、教育部应该重新考虑在中学开设职业课程的首要目标,通过提供设施,设备和培训教师等支持手段来实现中学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作者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Adhiambo BG (2004).Creative use of Leather for the Production of SpecificInterior Spaces,Kenya.M.A.thesis,Kenyatta University.Eagly AH,Chicken,S (1993).The Psychology of Attitudes.Forth Worth,TX: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艺术设计的主修课程篇2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概论》一书共8章,主要内容包括媒介进化论,数字媒体艺术理论,图像拼贴与数字艺术,科学、艺术与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简史,数字媒体艺术与创意产业,数字媒体艺术与信息化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的未来。作为典型的综合性学科,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不但包括数字技术内容的主要学习课程,而且包含广告、环境艺术、影视、动画、玩具、游戏和建筑装饰等艺术设计课程。另外,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还包含诸如材料学和数字存储等学科的相关课程。

目前,高等院校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与发展不容乐观。很多学校没有与此相关的课程设置,又或者虽有相关课程但体系结构并不合理,课程设置不均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等院校教师对此学科认识不足或存在分歧,数字媒体等学科的老师侧重于对数字媒体技术等课程的教授,而艺术类学科老师则坚持认为更应该注重学生艺术类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两个领域老师之间所存在的意见不统一导致了该学科的教学目标不一致,使得该学科的教学定位得不到统一,从而导致课程之间失去联系,结构不完整,体现不出该学科的综合特性。所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的定位需要相应的改进对策。

首先,高校教师应革新教学理念。高等院校的老师应该消除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在定位上的异议。数字媒体相关课程的老要明确艺术类课程对于该学科的不可或缺和二者之间的相互补充关系,同时艺术类相关课程的老师也必须明确只有将数字媒体学科和艺术设计学科有机融合才是该学科的教学精髓,以大局意识认识该学科,体现其综合性,以当前市场发展情况为基础,对该学科的必修和选修课程进行分析,合理地完善课程体系,找到该学科正确的教学目标。

其次,建立教学体系,推动学科发展。要深入分析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的特征,并对其准确定位,这样才有利于该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体系的完善和学科知识架构的延伸。学科所设置的课程应该包含艺术设计类课程和数字媒体类课程,数字媒体类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等应用技术类课程,比如网页设计、计算机程序编写、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图像处理、动画设计、影视后期制作等,而艺术设计类课程则应该包含数字图像处理、视觉艺术、美术基础等,另外还应该包括大学语文、大学法律基础、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等人文社科类课程。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在整个体系中占主导地位,能够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

再次,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的体系建设和定位问题解决之后,还面临着组建师资队伍的问题。第一,必须有一支综合能力较强的教师团队和先进的设施配备作为后盾,也就是说,数字媒体课程和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师都是不可或缺的。第二,数字媒体课程和艺术设计课程教师的配置要均衡,同时也要保证相关课时的均衡。这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形成艺术和技能全方位的知识与技能体系。

艺术设计的主修课程篇3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 问题 公共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是向全校学生展开,包括多种学科,如教育类、文化类、技术类等,学生可以根据喜好,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公共艺术课包括现代艺术、声乐、音乐、舞蹈、美术等,甚至还包括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设计,涉及园林设计、影视动画设计、服装设计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大部分高校开始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公共艺术选修课。然而,现阶段公共艺术选修课因各种原因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将阻碍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一、高校艺术教育的缺陷

(一)课程目标定位不够明确

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以普及艺术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文观念、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为目的。目前在教学中存在一个误区,即将公共选修课教学按照专业艺术课程教学方式进行,忽视公共艺术教学的宗旨,对学生要求过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学科门类单一,课程结构不太合理

目前,多数学校有公共艺术选修课,但因选修课名额较少,学生多,常出现因选修课名额已满,学生未选到理想艺术课程的情况。部分高校也因校领导重视不够,导致所开设艺术课程较少,使学生选课的空间缩小,出现学生选不上理想课程的情况,但为修满学分,只能被迫选择其他科目,这使艺术教育的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

(三)师资力量缺乏

目前,多数高校领导对公共艺术教育重视不够,艺术教育选修课程开设较少,艺术教师相对缺乏。同时,有些艺术专业教师多忙于自己的专业课程,无暇顾及公共艺术选修课教学,也有专业教师对非专业学生要求过高,过分追求专业化、技能化,导致学生不愿花费更多精力在艺术选修课的学习上,起到相反作用。

(四)教学方式较陈旧

因教学资源的限制等,目前多数教师仍采取观摩式、灌输式等以课堂教育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互动少,课堂气氛死板,使学生无法发挥其课堂积极性、主动性,长此以往,学生将失去学习艺术课程的兴趣。

(五)评价方式较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公共艺术选修课的考查仍采取考试的方式,单一的考试与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多元化相违背,且大多数学生选修艺术课程仅是为了取得学分,对所学内容知之甚少,更谈不上理解与融会贯通,艺术教育的价值得不到体现。

二、针对高校艺术教育缺陷采取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教学体系建设

高校应设置艺术教研部办公场所及公共艺术教学岗位,吸取国内先进的艺术教育工作经验,明确艺术教育的课程目标,合理开设艺术课程,增加学生感兴趣的艺术选修课程,充分满足学生学习艺术的愿望。此外,在新形势下,艺术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上积极开拓、创新,刻苦钻研,合理把握艺术选修课的综合性与实用性,同时为加强学生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可将艺术选修课的学分归到学生的总成绩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文化素质。再者,应扩充专职教师队伍,通过进修、选派等方式加强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可从校外聘请一些优秀的社会应用型人才任教,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为适应时代的需要,首先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热情,注重学生创新欲望,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学习艺术课程,创造出自己的艺术作品,学生在艺术教学中表现出个性化差异,应加以重视,将他们的创新潜能进一步开发,促进其个性发展。其次,在教学中,应因人施教,根据不同兴趣、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公共艺术课程的信息化程度,尤其是尽快建立艺术课教学网络平台,方便艺术选修课的教学。同时,在课堂中,应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充分带动课堂气氛,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艺术教育的目的。

(三)考核制度改革

考核制度的改革是通过将动态分析评价结果与静态评价教学结果相结合,既能评价学生的艺术认知水平,还能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动态分析评价主要通过小品设计、现场表演等形式展现,而静态评价教学主要通过理论考试方式实现。

结语

艺术修养是体现人文精神的形式之一,艺术教育是完善大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手段。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艺术选修课程教学应逐渐转变教学理念及方式,扩大教师资源,提高任教教师的专业水平,逐渐形成成熟的教学体系,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柳.高校音乐通识教育喜忧参半――从上饶师范学院使用修海林《大学音乐》的效果及反馈说起[J].人民音乐(评论版),2011(2).

[2]董红普.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教材开发与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9(20).

[3]潘勇.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西方艺术鉴赏》教学探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3).

[4]马钰琪.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钢琴名作与演奏赏析"课堂教学探析[J].歌海,2010(5).

艺术设计的主修课程篇4

艺术设计类高职教育近几年发展迅速,广东省80多所高职学院就有70多所设立了艺术设计院(系),普遍采取的是传统学制,我省艺术设计类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学生职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仍存在一些差距,艺术设计类高职教育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就要面向人才需求市场,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指导思想,突出办学特色。

1.艺术设计学科职业教育特殊性是实施弹性学制的核心基础。

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审美能力、创作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较强的操作能力。这些特殊性决定了教学模式上不能一味地延续传统的艺术教学方法和递进式的教学计划,更不能让学生受限在某一个专业范围内。一个出色的设计师应广泛地涉及各种知识,有意识地进行知识积累,培养自己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设计时才能触类旁通。例如珠宝首饰鉴定及工艺的学生,主要学习内容是首饰设计和珠宝鉴定,其实艺术设计各专业是相通的,不能局限于本专业,学生可以跨专业去学习,选修艺术设计系下属各个工作室开设的油画材料与技法、水彩、书法篆刻、陶艺制作、图案设计、简笔画、漆画、版画等课程内容。

2.选修课开设现状是促使弹性学制改革的重要因素。

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师资比较紧张,对于学院来说,学院不可能完全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集体开设课程,也几乎不可能开设所有课程供学生选择。既然本专业教师人数有限,无法开设足够的课程,从资源共享来考虑,那么能否将选课范围扩大到其他艺术专业,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起学习呢?以珠宝鉴定及工艺专业为例,相关专业课程包括鉴定类和珠宝首饰设计类两大部分。从鉴定类课程内容来看,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课程关联不大。同属鉴定课,但内容侧重点完全不同。从设计类课程内容来看,主要分别学习不同的设计软件以及学习简单的首饰加工。由此可见艺术教学的特殊性,专业课程主要以模块形式体现,淡化了前置课程与后续课程之间联系性,为学生选修课程提供可能性,为实行弹性学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思想是促进弹性学制改革的推动力。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在校内所学的专业技能与企业所需技能是不匹配的。设计类课程和加工实训课程是艺术设计系学生学习重点,主要由教师指导学生在工作室内完成,但题目毕竟是虚拟的。此外,目前高职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存在配置不合理的现状,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比例不协调,按照目前的教学大纲,学生按部就班地在校学习2年半,最后一个学期到企业定岗实习。根据这种现状是否可以提出一个设想,让这部分学习没有动力、学习能力较差、设计创作能力不佳的学生先到企业短暂地学习,然后再返校进行专业学习呢?我院珠宝专业与当地珠宝有限公司多次合作。其中合作内容包括让在校学生为该公司提供首饰设计图、在课余时间为企业网上营销推广服务、在节假日等客流量较大时段参与柜台营销,从而让学生获得一定奖励和报酬。从理论和实际上来说,让学生在校内学习、短暂校外实践后再回来校园学习之间相互穿插,有机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让教学过程更加轻松、有效。

4.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当前高职教育学生的“学情”特点彰显了艺术设计高职教育实施弹性学制的优势和必要性。

90后艺术生性格外向、个性张扬、好奇心强但缺乏坚持,并常常高估自己,入学后,难以适应艺术学科的学习思维和创作,艺术作品因此缺乏艺术性、原创性。还有部分艺术生的专业是经高考调剂的,这些学生入校后,常常感到迷茫,产生逃学、厌学情绪。实施弹性制,能够一定程度上发觉培养学生的兴趣点,加强其对艺术的认识。同时,在这种充满活力的弹性学制下,学生还可以先选择短暂企业实习。经企业实习后,增强对实践的体验和认识,开阔视野,找到自己追求目标的同时必然激发学习的欲望和对知识的渴求,在这种鞭策下,学生重回校园,通过这种学习—实践—再学习的方式,能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着眼于高职艺术教育教学现状、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弹性学制在现代高职艺术教育发展中体现出了它特有的优越性。高职艺术教育实施弹性学制是迫在眉睫、确实可行的。

二、艺术设计类高职教育实施弹性学制的方法与途径

1.建立科学的指导机制。

引导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弹性学制,是实施弹性学制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不同的案例,让学生具体、全面了解取得学位的条件以及如何按兴趣、能力或者是未来的职业要求选择课程等内容,避免学生盲目选课。学院倡导的思想是如何让高职的艺术生,更加有效地利用3年的时间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同时,学院不提倡学生减缓学习进度,延长学习年限,没有取得毕业证书的学生留校。

2.深化课程改革,建立合理、灵活的课程体系。

弹性学制归根结底是课程的科学合理设置。构建合理、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是实施弹性学制的必要基础。考虑到交叉学科的属性,在课程设置上,必须考虑艺术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比例。有适当比例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创造思维,了解一定数量工科知识,以及重点掌握专业技能。通过调整通识课、专业课以及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比例,让专业必修课少而精,开设专业群和跨专业的特色选修课,让选修课程多而广,便于学生选修。同时,整合课程为相对独立模块课程,每个模块中既有理论基础知识,也有实操技能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以技能训练为主线,贯穿理论教学。

3.开设合理、充分的选修课程,增加选课自由度以及选择学习进度的自由度。

选课是实施弹性学制的核心。课程设置方面应打破原有的专业限制,提供与艺术挂钩的相关课程,提供与专业相关的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的相关课程,提高能够展现时代要求、满足职业素求的相关课程,开设合理、充分的选修课程,增加选课的自由度。学生根据需要,可以选择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选修课程;也可以选择满足个人能力提升的第二专业选修课,主辅修双学位;还可以选择针对未来职业要求开设的专业提升课程。同时,学生在选择学习内容的同时,也拥有了选择学习进度的权利。学生可以提前、延长或者按正常的学期年限毕业。学生还可以选择在校学习—短暂企业实习—回校再学习的学习进度。

4.建立完善的、符合艺术教育的学分认同转换机制,鼓励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艺术教育与一般教育不同之处在于,艺术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艺术审美能力和学生的个性。创作能力、审美观念需要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和实战来提高。学生不必拘泥于教室内,直接选择在校内教师或者兼职教师负责的工作室参加项目,所获得的比赛奖励以及作品被公司采纳认可的证明等都可以作为获得相关课程学分的依据。学生的作品(包括论文)公开出版发行也可作为获取学分的路径。参与行业内的专业培训,获得行业内认可的、国家职业资格认可的证书也可以兑换学分。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学习,确实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分的认同转换,符合弹性学制的实施特征,符合艺术教育的教育目标。建立完善的、符合艺术教育的学分认同转换机制是艺术设计系实施弹性学制的重要改革。

5.建立有利于激发教师积极性和提升教师能力的机制。

学生选课的过程其实也是选择教师的过程。弹性学制的实施,对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学院要制定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能力的政策措施,让教师有机会到企业挂职锻炼,或者参加行业内重要的会议、专业继续教育等,走出校园,开阔眼界,真正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艺术设计的主修课程篇5

关键词:设计色彩;创新思维;艺术修养

色彩课是各大艺术院校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作为艺术表现手段它在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我国传统的色彩教学延续了西方色彩教学体系,基本上以写实绘画为主,研究大自然中色彩的不可重复性,强调色彩关系的准确性,也可以以画家个人感情抒发为主,不需要考虑特定对象,随心所欲的进行创作。在解放后的工艺美术教学中,传统的色彩训练已经无法满足工艺设计类课程的需要,也很容易引导学生进入到纯绘画的领域,所以我国又从日本引进了一种新的色彩训练方法――色彩构成。色彩构成弥补了国内色彩教学中的空白,也让我们从感性表达色彩到理性运用色彩为设计服务的能力大大提高。

自此,国内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教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传统绘画写生为基础的色彩训练,二就是色彩构成训练。二者在设计教学中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让传统绘画训练和设计的关系进一步密切。然而,在艺术设计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写生绘画训练和色彩构成的课程安排之间出现了断层,已经不能够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色彩知识和熟练驾驭色彩的能力。所以我们有必要整合一套符合设计专业自身特点和学生绘画基础的色彩教学体系,设计色彩这一概念的提出完全符合我国艺术设计教学改革需要。

设计色彩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从原有色彩教学理论出发,结合设计专业特点和学生需求,创造新的色彩表现方式,符合设计专业需求,是一种适应教学需要的色彩教学手段。设计色彩不同于绘画写生色彩,它通过色彩训练,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在重视色彩基础理论知识和写生色彩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融入设计意识,以培养设计师为目的,强调意向表达。设计色彩不是单纯的研究自然色彩,而是理性运用色彩表达造型和设计理念。在教学目的、施教方法、艺术处理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上有明显的特殊规律。在当前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设计色彩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对各个设计方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无论什么样的设计产品,都需要色彩的协调和正确运用。一个色彩充分符合自身特点的产品,才有可能在第一时间吸引消费者眼球,进而对产品进一步关注以及了解。俗语说:远看颜色,近看花,一点没错。给消费者首先影响很重要的就是色彩。所以说,色彩的协调与正确运用是产品成功走向市场的保证。设计师给自己设计的作品赋予颜色的时候,应抛弃个人颜色偏好,而应灵活地调配出与设计产品造型符合的色彩。

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需求的持续增长,直接导致了艺术设计教育的飞速发展,中国超千所高校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设计专业成为继计算机之后的第二大专业,如此飞速的发展,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质量就被人们所关注的话题。同时也给了我们广大高校教师动力以及压力。那么,如何开展好高校中色彩课程的教学呢,笔者在多年的一线教学工作中,对设计专业色彩课教学方法有着一些思考愿与同行分享。

1.设计色彩教学内容的合理分配

单一的色彩教学模式绝不可能使学生获得完整的丰富的运用色彩的能力,为此,大学的色彩课教学一般有三大块:以写生方式进行的色彩基础训练、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主的设计色彩训练和色彩构成训练。作为一个整体性的色彩基础训练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只注意到了课时的合理分配,因为设计色彩还是一个新的概念,所以在设计色彩训练中间,它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根据任课老师自己的教学经验决定的,在色彩写生,设计色彩和色彩构成不是一位老师代课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将这三部分内容要么断层,要么重复。设计色彩教学是色彩写生和色彩构成之间沟通的桥梁,教师更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主动性,而不是单纯的绘画技巧,我们应呼唤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主观创造色彩的能力,在设计色彩课程上到后期,引入装饰色彩时应注意和后期课程色彩构成的衔接,同时避免重复。

2.鼓励学生多看书、看好书,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艺术设计不是培养一般的工匠,而是培养艺术、技术兼通的人才。创新性思维的生成需要以多方面的修养为支撑。设计色彩是文化的载体,不是简单的技巧,形式是传递思想的外在媒介,是艺术家修养的直接反映。只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远远是不够的。我们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艺术教育蓬勃发展,在高校扩招的形式下,考生多少都是速成班培养出来的,他们的美术基础只是一种程式化的教学后果,根本谈不上艺术认知。所以,提高学

设计色彩应该有一个开放的观念,在学习色彩知识的同时更加应该学习如何大胆尝试不同的表现方法,在传统色彩教学中,我们用的是颜料以及绘画技巧来表现不同肌理,材质效果。而只用颜料这一传统色彩介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在设计色彩教学过程中生文化素质应是设计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多看看美术史、设计史、美学、哲学方面的书籍,提高自身美学修养,进而为以后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学生整体的艺术修养提高了,以后才有可能设计出好的作品。

3.加强主题性设计

主题性设计是包豪斯基础课程取得巨大成功而产生深远影响的关键因素之一。主题性设计是一个创新思维培养的过程,在传统的色彩写生训练中,老师在摆放静物的时候就考虑到构图美感,而学生只需将这一构图复制在画面就可以了,学生是被动接受,很少有考虑如何自己主观改变构图或者视角,创造出全新的视觉形象。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更好地经营画面位置,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构图可以任意剪裁,并强调选择角度的重要性,并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光、色和质感等元素组合,产生与传统写生完全不同的画面美感。让学生能体验到现代设计色彩的魅力表现的技巧和精神实质。

4.多种材质的运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尝试多种手段丰富画面效果。在一幅学生作品中,可将水粉纸更换为画布、木板、玻璃等。颜料中也可加入沙子、小石子、鸡蛋壳等多种材质表现肌理效果。也可将本身就具有丰富色彩的毛线、五谷、金属或者彩色纸进行粘贴,以材质本身具有的美感来丰富画面效果。在技法上也可参考版画等的制作方法,或拓印,或摩擦,从而使画面具有别样美感。

基础教学内容和形式对于设计专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设计色彩的教学,以培养设计师的实际需要来设置和充实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形式,使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学习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写生色彩到设计色彩,培养学生理解与把握色彩、生动表现设计色彩的能力水平,为将来从事艺术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健亲.色彩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

[2]姚建平.设计色彩_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马也色彩基础.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

艺术设计的主修课程篇6

 

根据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教师张树庭2003广告教育调查数据报告(毕业生卷)中广告学专业毕业生的数据反馈显示,设计课与美术课是毕业生认为获益最多的课程,在所有类别课程中分别排序为第一位和第六位。但即使如此,还有专家认为要学广告设计就应去艺术学院,忽视艺术设计类课程在广告学专业中的作用。同时,由于广告学专业中的艺术设计类课程是完全沿袭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也使得此类课程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该专业的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等存在偏差而引起的。自1983年厦门大学开办中国内地第一个广告学专业以来,对该专业究竟归属于新闻传播学范畴、经济学范畴还是艺术设计学范畴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也因此影响了该专业的学科定位、课程设置及教学侧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对专业中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的讨论就无从谈起。

 

一、明确广告学专业学科定位及培养目标本科高等教育旨在培养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各专业的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应和社会需求接轨。那么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广告人才呢?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像广告这种涵盖了传播媒体、营销公关、消费心理、设计艺术等相关学科的复合型行业,它内部的各部门虽相互联系但分工亦是很明确的,一般来说,广告公司除了人事、市场、行政等基础部门外,划分为三大核心部门:媒介部、创意策略部和设计制作部。与各类高校竞相开设广告学专业的繁荣景象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真正在广告业界工作的广告学专业科班生却并不是很多,而传媒、中文、美术设计等专业的学生更受广告公司欢迎,此三类专业的人才亦多为广告公司三大核心部门的基本组成力量。即便有一些广告学专业的科班生进入广告公司,也很难胜任公司的具体工作,甚至被认为不是适用对路的人才,似乎什么都懂但都流于表面,纸上谈兵。这与广告学专业的定位不清、目标不明有直接关系。

 

在日本,广告是热门职业,社会上对广告感兴趣的人很多,但日本的高等教育中却没有设置广告学科。对广告人才的培养是通过社会来完成的,主要依靠各类广告公司、协会主办的课程培训以及入社之后各类相关的职业培训和进修。这类培训和进修都需耗费主办公司或协会大量的金钱与精力,对于中国的国情而言这种形式的专业培养不可能像日本一样要求企业来承担。但其课程培训中对学生能力的考核、课程的教学模式等值得我们高校参考,以便调整出更合理及适合社会需求的广告学专业课程体系。例如,全球著名广告公司日本电通公司专门针对大学生开办的广告课堂“电通创意塾”,该课堂每年招收约30名大学三年级学生,进行为期4个月的培训。从其名称不难看出“创意”是该课堂的主要授课内容,目标是培养广告策划、文案和设计人才。招生工作非常有趣,首先报名者需根据公司公布的主题进行照片拍摄并提交相关作品,如2000年的考题是以“不可思议”为主题,要求拍摄6张照片,需为照片添加说明文字并为这组照片起名。评判的标准则是视觉上有意思、吸引人。然后进入笔试阶段,所有考题都是启发式和思考式的,没有标准答案。比如曾有这样的题目:“请在下面三个哑铃上再画上些东西,使哑铃看起来更轻或更重一些”;“一个路口经常发生卡车撞伤小学生的事件,自从一个牌子出现后,就再没有发生车祸,你觉得牌子上写了什么文字呢?(要写出三个不同的牌子文字)”,最后进行面试,考察学生的个性、毅力及反应能力。

 

电通创意塾的入学考试主要考察考生的艺术气质、语言表达和视觉表现能力,这也符合我们国家广告学专业所对口的创意策划、设计制作等就业方向的能力培养要求。因此,广告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就不应再走以往“全方面发展”的老路,而应从“创意”角度出发,找出自身的优势,培养高水平广告传播理论知识、深厚艺术文化内涵及较强应用技能的某方向专才,这个某方向即体现在策划和设计两个方向。两者都是在强调传播营销知识及艺术审美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更细化地对学生进行专项实践能力的训练,前者更注重创新思维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锻炼;而后者则更强调视觉表达和设计能力的提高。可以说,这样的培养目标是从“理论全技艺专”的方向出发,不忽视素质文化教育的同时更突出培养学生的执行力。明确了此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后,广告学专业中各学科尤其是设计艺术学的课程分配和教学架构才有了依据和方向。

 

二、广告学专业中艺术设计类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

 

由于艺术类生源及就业的优势,以往虽然开设广告学专业的院系所属不同,但在招生中都倾向于打擦边球招收艺术考生。随着2009年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类专业(即专业类代码不是0504的相关专业)按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招生的进行,限制性清理审核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广告学专业的生源结构将发生变化,恢复到文理兼收的状态。

 

从专业发展来看,势必要求专业中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从新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及新的学生结构出发进行合理化的调整。尤其针对招收非艺术类的学生而言,专业中艺术设计类的相关课程该如何发展和改革?笔者认为应走“三分”的道路一一即分阶段、分方向、分层次。

 

1.分阶段

 

分阶段是指在专业教育中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素养。广告学是一门复合学科,广告行业从业者的工作也往往是一个复合工程。根据行业工作性质,需要广告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设计素养,尤其是艺术鉴赏和评判能力。现在很多高校广告学专业中充斥着大量的某某学、某某原理课程,内容重复只强调理论的堆积和填充。广告学是辐射式的信息类学科,而不是纵深式的文献性学科。需见多识广、拓展视野、提升境界,但不是在狭窄的范围内钻牛角尖,修养的提高和内涵的丰富更不能靠死记硬背来积累和转化。

 

艺术设计修养包括对一般艺术理论及艺术史的初步了解,也包括对各艺术门类和体裁的艺术特征、美学特性和艺术语言的熟悉和了解。要想达到非艺术类学生的培养目标,提高非艺术类学生的艺术设计修养是第一步。艺术修养提高和文化内涵的丰富应该分阶段逐步进行,例如在课程设置中按学年逐步教授中外艺术史、美学、设计流派与风格、中外广告设计比较、传统文化与民间工艺、中外设计大师及广告作品赏析类的课程。除此之外,更要理论联系实际,分阶段进行艺术实践、论文写作及开展设定主题的实践课题以促进理论的吸收,主题可以为“剪纸艺术与广告设计”、“各大品牌化妆品海报广告设计风格比较”、“建筑设计流派对广告设计的影响”等。艺术修养和文化内涵的培养不在一朝一夕,但在学校教育阶段普及基本的艺术知识,培养学生对艺术领域探求的兴趣,尤其对广告学专业而言应是必须的。

 

2.分方向

 

分方向是指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而设定不同的艺术设计类课程结构。现在许多高校均开设广告学专业,甚至在某些大学中还存在三足鼎立的现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商学院和艺术学院均各自开设广告学专业。培养的学生也因此而变得全而不专,无法和广告公司所需的人才对接。针对笔者提出的广告学专业的策划和设计两个方向,艺术设计类课程结构也应有不同。策划方向的目标不是培养专门的广告设计人才,但策划创意亦需靠设计执行来完成,对于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学习可以避免其在今后的工作中闭门造车,让学生熟悉广告运作中的设计制作环节,消除学生对广告设计制作这一环节的陌生感。因此,对于此方向艺术设计类课程的设置可偏重于理解和体验,可以取消或减少造型基础类的艺术课程,对于广告设计类的课程也应偏重于创意与文案方向的教学,广告设计的软件及和培养创意思维相关的例如图形创意等设计课程可安排为选修让学生自主选择。而广告学专业的设计方向则应展开全方位的艺术设计类课程——从造型基础、设计基础到各类别的广告设计及印刷工艺等课程,但在教学中不能走美术设计教育的套路,应注意与广告传播与营销理论的结合,这样才能和美术设计人才相区分。

 

3.分层次

 

分层次则是指在教学之初不分专业方向,参考艺术院校进入三年级学习前分方向的模式,前两学年统一教授广告传播及营销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及创新思维的能力。在分方向时采取能力测试和学生自主双重选择方式。这样可以避免部分非艺术生因设计能力有限而产生自卑感或排斥艺术设计类的课程,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再进行专业方向的培养,可以事半功倍。

 

艺术设计的主修课程篇7

关键词:相似论;艺术设计;专业群建设

成都工业学院于1913年成立时首次招生,只有染织科和应用化学科两个专业,染织科即现在的染织艺术设计专业,我校著名校友和晏济元曾就读于该专业。至今艺术设计类专业已近百年历史,从最初的工业实业救国到现在的艺术设计创新发展,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随着时代需求而变化着。我校现有七个艺术设计相关专业:影视动画专业、工业设计专业、图形图像专业、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印刷技术专业、电子出版技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提出“从制造大国到设计强国”,完成“Made in China”到“Desing in China”转变就需要靠大量的设计类人才。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进行专业建设与交流。通过学习我校著名校友张光鉴教授的“相似论”找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实践总结出一些经验,探索出一些新的思路:专业群的建设。

一、从“相似论”到艺术设计类专业群建设灵感

随着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各个专业招生都非常好,但师资建设成为了困扰各个专业发展的瓶颈。通过教研室之间的交流发现,彼此缺的老师正是对方的优质师资资源。通过对专业的教学计划研究,发现专业之间的共同课程很多,只是相互之间的课程命名不一样。再进一步深入研究教学计划,发现各个专业的主要课程为:绘画类课程、设计基础类课程、计算机软件辅助设计类课程、专业课程,那么绘画、设计、计辅的课程都是专业共同的基础课程。“相似论”中提到关于相似规律性的研究,通过这个相同规律的研究,找到共同点,而这些共同点就是我们建设专业群的最初灵感。

通过几年的摸索,协调好各个专业课程名称、课时,基于“相似论”影视动画和工业设计最先协调好,有了两个专业的基础,现在加入印刷技术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通过实践也能协调好。

二、艺术设计类专业群建设的思路

1.开发共同模块。共同模块主要分为两种,一是按照专业特点分,一是按照教学计划模块分。必修专业课程建设,比如动画专业的:动画概论、动画设计、动画创作;印刷专业的:印刷概论、印刷工艺;工业设计专业的:工业设计概论、产品设计等这种专业性课程,都安排在各专业的必修课程中。绘画类共通课程特征化教学,比如动画专业是艺招生,印刷专业是普招生,作为共通的素描、线描课程,那么就需要按照必修课程处理,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生情况进行课程建设。设计基础类课程,比如《设计思维训练》这门课程,艺招生和普招生最大区别就是,艺招生绘画功底比普招生好,艺招生能把想表现的设计绘制出来,普招生就相对困难多了。那么这种课程经过实践表明,只有放在必修课程中,进行差异化教学。

2.通过学分制开发专业课程。我们的教学计划是分为:集中实践教学专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这几个模块。根据专业的不同,我们将各专业的专业课程都放在集中实践教学专周和专业基础课中完成。这样就能突出专业的特征。然后就各个专业共同建设开发专业选修课。我们将专业选修课进行共通课号和专业交叉。这样可以根据专业特征,根据教师资源,根据学生自己的专业规划进行选课。在设置这类课程的时候,完全按照大艺术类专业的方式,以人为本,根据老师的教学特长进行课程安排,术业有专攻,这样教师可以把自己最优势的方面传授给学生,也充分地利用了师资资源,学生也可根据自己喜好进行专业方向的选择。

3.根据专业特征开发共通课程。按照相似论的原理,我们将各个专业共同的课程都梳理出来,比如素描色彩,有的专业命为美术基础或者绘画基础,那么像这种课程我们就统一为素描和色彩课。像这样我们把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都拿来研究,陆续开发出专业共同的课程,然后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和教学特点,做好课程的学时分配。根据师资情况再把课号分到各个专业系部去,这样就根据教师的教学优势进行教学,又能充分合理利用各种师资资源。以“photoshop”这门课程为例,影视动画专业分两学期学习,一学期学photoshop软件的应用,一个学期学习使用photoshop进行设计。这个方法已经发表的论文《高职高专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分析过了。印刷技术专业命为“photoshop软件基础应用”,工业设计专业命为“计算机辅助设计Ⅰ(photoshop、coreldraw)”,经过探讨这门课程安排在专业选修课中,由学生自己选,也是安排成两学期教学,《photoshop基础》和《photoshop平面设计》,《photoshop基础》授课内容是photoshop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和应用,由印刷教研室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学,《photoshop平面设计》是建立在《photoshop基础》这门课程的基础上通过软件进行设计教学,这门课程由设计教研室承担教学。这样课程进行了合理分配,师资进行了合理安排,而这门课程也作为两个教研室的基础课程进行共建。这种课程也作为不同专业的学生选课以后相互交叉学习,作为设计类专业进行专业交叉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它他们具有“相似性”。

4.根据专业特征开发共通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课程和课时都排好了,那么下一步就是开发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如果我们按照各专业特征去安排授课计划那么就失去了共选课的意义。基于“相似论”原理,我们以《photoshop平面设计》这门课程为例,在设置授课计划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时候photoshop这门软件用设计的教学思路,然后再平衡各专业的特征,安排了photoshop平面设计、photoshop动漫绘制、photoshop插画设计、photoshop工造设计、photoshop广告设计等设计教学内容。既兼顾各专业特点,又进行设计拓展,专业教学交叉互补。

5.同一门课程交叉教师授课。外出写生时,由于是多个老师带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绘画教学,这个时候我们就发现每个老师的艺术风格不一样,那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选择风格学习,也可以各种艺术风格都尝试学习,然后再综合创作。我们将这种“相似性”规律用在课程中实践,开设《旅游产品设计》这门课程,根据各个老师的专业特征进行授课安排,如:旅游产品设计的卡通化,旅游产品设计的包装设计、旅游产品设计的工艺性等等。教师根据自己专业特征,结合到旅游产品设计上,开设授课内容,并由该老师执教该堂课。

三、专业群建设阶段性总结

在“相似论”的基础上,我们初步探索了专业群的建设方案和思路,但是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需要在实际中改革进步。同时通过近年来专业群的建设,我们也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达到资源共享,专业交叉互动互补,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广,更精,更有利于社会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需求,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光鉴.相似论[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艺术设计的主修课程篇8

艺术设计 研究生 文化史课程

一、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文化史课程教学的目标与意义

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层次的学生在本科阶段较为系统地学习了设计基础理论和设计专业技能课程,研究生学习阶段的重点是开阔艺术视野、增强文化底蕴、深化设计思想。学生只有全面提高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设计和学术研究潜力才能厚积薄发,成为有可持续发展力的设计工作者和研究者。

针对上述人才培养要求,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将“中西文化史”课程列为设计艺术学学科中的主干学位课程,自2005年开始已经连续开设7年。选修本课程的学生主体为艺术设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包括环境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动画艺术设计、园林景观艺术设计等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本课程以历史发展为基础,以中外传统文化艺术为载体,以时间和空间为脉络线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世界文明发源地的国家、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艺术成果,着重分析社会、文化、思想、宗教的因素在艺术作品上的反映和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关系。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外文明发展历史、中外思想文化、宗教文化、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方面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学的意义在于提高研究生的人文艺术修养和设计创作水平,在学习中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成为既立足本民族文化又面向世界的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二、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文化史课程教学的内容与侧重点

中西文化史课程是高等院校文史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文史专业学生一般有中外历史、思想史、社会生活史等选修课程作为本课程学习的基础,还具有一定的考古学、历史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古代文献等方面知识作为支撑。因此这些专业中,中西文化史课程内容涵盖面广,章节分列细致,课时量大,教材有相当深度。而面对艺术设计专业则要结合专业特点、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层面、接受程度等因素,在教学内容讲授、教学侧重、教材选用与编写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探索。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本科一般系统学习过中外美术史、工艺美术史、设计史课程,有些学生还具备一些中外建筑史、园林史、装饰艺术史等艺术史论知识。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开设的中西文化史课程要与学生此前的知识结构既相联系又有区别,不能重复已熟知的内容,要在原有基础上加深理论分析与阐述,并进行内容上的拓展,补充学生在本科阶段所欠缺的知识。由于课时较之文史专业要少很多(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开设此课只有32课时),在内容设置上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突出重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笔者结合上述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将教学大纲确定为中国文化史部分以历史年代为线,介绍从史前至明清历代文化。以讲授思想史为核心,重点分析历代思想文化对艺术发展的影响。西方文化史部分其一是讲授西方文明的源泉――古希腊文化的特点与成就及对后世西方文化的影响;其二是通过中西文化比较介绍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重点比较中西艺术精神与艺术风格的不同。内容设置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全面性,避免了泛泛的知识罗列,从思想文化的高度去认识历史,最终回到分析艺术风格成因和艺术文化内涵的落脚点上。

三、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文化史课程教学形式与考查形式的探索

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中存在部分学生轻视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学习,大多欠缺文、史、哲知识的问题。授课、考查方式的单一化很难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没有直观感受和主动学习的欲望。考查评价方法上以课程论文或考试试卷作为考查形式,易使学生为轻松取得学分而敷衍,写作课程论文过程中抄袭现象严重,或死记硬背教科书和笔记上的考试题目重点进行答题,无法体现学生独立分析和深入研究与理解的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中西文化史课程教学方式和考查方式上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其一是课内指导教学与课外自主研究教学相结合。在第一节课上提供给学生课外研习的文献目录,要求学生跟随课程进度研读文献与参考书,教师在课上进行纲要式的讲解与重点问题的分析。考查方式中增加写书评和文献综述的环节。这样解决了课时少和内容多之间的矛盾,也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其二是联系历史分析现实,将历史上的重要文化思想或文化现象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由学生思考并确定要陈述的话题并准备好相关资料和演示课件,在课堂上进行陈述、演示和提问,大家就此话题发表各自的观点并展开热议。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形式,学生在这样的讨论课上找到了研究的切入点,为今后写作专业研究论文积累了具有新意并言之有物的选题,同时锻炼了分析、表达、辩论能力。学生的演示课件作为考查成绩的一部分。其三是充分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课件制作有文字、图片、视频、音乐、动画、整体界面设计,引入大量艺术作品、考古文物图像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陌生和抽象的知识。其四是走出课堂进行直观体验式教学,通过参观博物馆、名胜古迹等实践活动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要求学生将参观考察报告、感想、资料收集作为一份课程作业来完成。

结语

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文化史课程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这一课题的提出和开展,是为了改变目前高等艺术教育中重视现实功利,轻视学术理论学习研究的不良趋势,通过改革使学生认识到了解历史、了解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在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将每个学生的思想、独立个性和思考研究能力全面地发挥和展现。通过教学探索,树立严谨的学术风气,使学术热情不断高涨,这是我们所期待的,也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注:本研究受北京林业大学“211工程”三期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建设计划子项目资助)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材料

上一篇:高中学生班级管理细则范文 下一篇:变更管理细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