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的状态范文

时间:2023-12-05 00:52:34

固定资产的状态

固定资产的状态篇1

关键词:EXCEL 函数 固定资产财务管理

目前,部分企业固定资产财务管理利用财务管理系统软件来实现,比较简单方便,但软件购置费用高,而且在实际应用时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还有部分企业仍采用手工方式处理,但由于企业的固定资产种类明细繁多,经常会发生增减变化,使得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剧增。在固定资产财务管理工作中,很多数据之间有内部链接关系,此时利用EXCEL来完成,会使数据的转换变得非常简便,尤其在每个月都要变动时,优势就更加明显。本文阐述的EXCEL财务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固定资产项目明细登记、固定资产卡片管理、固定资产折旧等账务处理以及制作管理上要求的一系列报表等功能。

一、固定资产财务管理的主要工作及要求

固定资产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流程包括:固定资产的增加(确认)、固定资产成本的结转(折旧和减值),固定资产的减少(报废和出售)等。具体工作包括:根据固定资产增加和后续成本结转的需要,形成固定资产设置表和固定资产清单;根据固定资产精心管理需要,设置固定资产卡片;根据固定资产分部门、分类别管理的需要,提供相应固定资产管理用数据;根据财务账务处理需要,形成固定资产凭证制作清单。

二、固定资产财务管理的具体工作

(一)形成固定资产清单

根据企业固定资产财务管理需要,财务部门首先要设计一张项目设置表(见表1)。

然后,设置企业固定资产清单表格,用来统计企业固定资产的基本信息,也为后续制作固定资产卡片、记账凭证清单等表格提供相关信息。具体格式参考下页表2。

财务部门主要完成资产编号、使用部门、固定资产名称、残值率、折旧方法、购入时间、年限等栏目的录入。另外,类别编号、类别名称、会计科目编号等栏目由公式产生,其中类别编号栏目输入的公式为:LEFTB(A3,3)(假设此EXCEL表格中都是从第三行开始录入公式和数据,下同),是通过LEFTB函数从资产编号中取数过来的。类别名称栏目输入的公式为:VLOOKUP(LEFTB(A3,3),项目设置!$B:$C,2,FALSE),是通过VLOOKUP函数从项目设置表中取数过来的,会计科目编号、科目名称、折旧费用类别这几个栏目和类别名称栏目同理,只是具体取数的列数不一样而已。

折旧期间栏目输入的公式为:CONCATENATE(IF(MONTH(K3)=12,YEAR(K3)+1,YEAR(K3)),"年",IF(MONTH(K3)=12,1,MONTH(K3)+1),"月")和 CONCATENATE(L3+YEAR(K3),"年",MONTH(K3),"月"),是通过CONCATENATE、IF、MONTH、YEAR等函数组合计算出来的,计算的基数为前面购入时间和年限这两列,计算方法是根据固定资产折旧原理,即当月取得固定资产,下月开始计提折旧,然后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内按月计提折旧,所以折旧期间就是从购入时间的下月起至加上规定的折旧年限算出的年月数。状态栏目输入的公式为:IF(O3-$E$1>=0," 未完","完"),是通过IF函数计算出来的,主要根据现在执行的时间点和固定资产折旧终止的时间点的对比来判断固定资产目前所处的状态是完还是未完。残值栏目输入的公式为:ROUND(Q3?I3,2),是根据原值和残值率这两列通过相乘计算出来的,按财务数值使用习惯用ROUND函数设置出保留两位的计算结果。

月折旧栏目(以年限平均法为例)输入的公式为:ROUND(SLN(Q3,R3,L3?12),2)。在EXCEL中可以使用函数SLN()计算年限平均法的折旧额,其函数格式如下:SLN(cost,salvage,life),其中,参数cost代表资产的原始价值;参数salvage代表在折旧期末时的净残值;参数life代表固定资产的折旧周期。已计提月数栏目输入的公式为:IF(P3= "未完",(YEAR($E$1)-YEAR(K3))?12+MONTH($E$1)-MONTH(K3),L3?12) ,是通过IF、MONTH、YEAR等函数组合计算出来的,计算的基数为前面购入时间、年限和状态这几列,再通过与目前执行的时间点对比计算出已计提折旧的月份数。累计折旧栏目输入的公式为:IF(P3="完",Q3-R3,IF(AND(T30),(T3-1)?S3+W3,0)),是通过IF和AND等函数组合计算出来的。净值则根据原值和累计折旧这两个栏目相减得出。本月折旧栏目输入的公式为:IF(DAYS360(M3,$E$1)/30+1=L3?12,$Q3-$S3?($L3?12-1)-$R3,IF(AND(T30),S3,0)),是通过IF、DAYS360和AND等函数组合计算出来的,只要不是折旧期间的最后一个月,这一栏都会与月折旧栏目数字相等。设置这个栏目的主要目的就是考虑折旧的不整除因素导致最后一个月与月折旧之间的一个差额。

2013年1月栏目输入的公式为:IF(DAYS360(X$2,$O3)=0,$Q3-$S3?($L3?12-1)-$R3,IF(AND(DAYS360(X$2,$M3)=0),$S3,0)),是通过IF、DAYS360和AND等函数组合计算出来的,这一栏目主要计算当年1月份所有固定资产的折旧数,具体的时间是随着操作执行年份来修改时间的,2013年2月至2013年12月份等栏目与2013年1月份栏目同理。财务管理系统中记账凭证清单表格就是从这些按月计算出来的折旧数中取数的。最后2013年小计栏目输入的公式为:SUM(X3:AI3),就是对前面12个月的数字进行汇总求和。

(二)制作固定资产卡片

企业如果固定资产种类多,存放又比较散,就有必要对其固定资产进行精益管理,即对每个固定资产进行制作卡片来管理,从而确保固定资产管理的精确性。

卡片具体项目尽量与前面固定资产清单表中各项目保持一致,这样大部分就可以利用INDEX和MATCH等函数的组合,把固定资产清单中各项明细数据引入到固定资产卡片各项明细中。

(三)完成其他管理上需要的报表

根据管理者对企业固定资产财务管理的需要,企业财务平时有可能要提供有关固定资产管理的报表。如各使用部门拥有固定资产的情况表、各类别固定资产的情况表、按购入时间或使用状态来统计固定资产的情况表等。只要利用EXCEL的一系列功能都能高效准确地完成这一系列的表格。这些表格的主要操作方法是,首先在菜单状态下,把表格顶端项目设置成自动筛选状态,然后在有数据需要的那一列进入自定义自动筛选状态,根据表格要求设定条件完成。如使用部门拥有固定资产的情况表的完成是在固定资产清单表格里,在使用部门栏目的自定义自动筛选状态中,设定具体的使用部门,然后点击确定就能生成该使用部门拥有固定资产的情况表。其他报表同理可以完成。

三、财务部门月末的账务处理

企业固定资产财务核算是企业比较重要的业务核算,月末,财务部门要将本月发生的固定资产业务作相应账务处理。

为了做账计算方便,可以制作固定资产记账凭证清单。我们可以利用EXCEL函数从固定资产清单中计算出各种类别固定资产每月应计提的折旧,然后按照各种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分配折旧费用计入相关类别的折旧费用科目中。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函数就是SUMIF函数,该函数是对满足条件的单元格求和,模板中数据第一行单元格中的公式为:SUMIF(固定资产清单!F:F,C4,固定资产清单!AI:AI),其中C4就是使用的具体部门,F列为固定资产清单表格中使用部门那一列,AI列为12月份我们要求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那一列(如果要求出1-11月份那一列固定资产折旧,就得改成表格中月份所对应那列的序列号),该公式能求出满足C4这个使用部门在12月份要计提的折旧之和。另外利用公式求出各类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的金额。有了这两组数据,财务人员就可以完成固定资产月末的账务处理了。X

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的状态篇2

关键词:食品药品检验所;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17.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2

食品药品检验所是负责药品、食品、化妆品等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监督检验、委托检验、注册复核、技术仲裁等检验工作的法定机构,具有法定性、专业性及技术性等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食品药品检验事业步入了技术革新的高速发展阶段,为了提高检验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大量“高精尖”分析仪器和设备应用于食品药品检验工作。如何使检验仪器设备高效运转?如何建立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并确保检验的工作质量?成为食品药品检验所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食品药品检验所通过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高效结合,通过实时动态管理确保检验用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处于安全可控状态,以此提升检验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

一、食品药品检验所固定资产分类及特征

笔者单位结合实际情况将固定资产分为房屋及构筑物、通用设备(如计算机、办公设备、电气设备等)、专用设备(如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办公家具。其中应用于食品药品检验工作的专用设备约占固定资产80%,具有单位价值高、精密度高、专业性及技术性强的特征,需要周期检定、校准并进行功能及性能的查验。

二、食品药品检验所固定资产管理要求

食品药品检验所的专用设备约占固定资产80%,因此专用设备既是检验工作的基础亦是固定资产管理的核心,需结合专用设备的技术特性(高级精密、尖端、效益性)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1.专用设备的精密度及技术性管理。食品药品检验所需做好专用设备的资产档案记录,制定标准化操作流程,指定具有检验经验及仪器操作经验的专人加强专用仪器设备精细化管理,及进行日常保养、维护、检校。对于单位价值高、技术要求高、操作程序繁杂的专用仪器设备需指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每年还需配合计量测试机构对单位的仪器设备进行强检和校准,确保仪器设备满足检验工作科学性、准确性的要求。

2.确保专用设备高使用率。食品药品检验所的专用检验设备需持续运营,方可使经营效益得到提高,通过围绕资产全生命周期,即覆盖资产的形成、使用、处置、评估和收益等管理环节加强全过程实时动态管理,确保资产高效运营及保值增值。

3.加强专用设备实物与价值双效管理。由于固定资产中的检验专用设备比例较大,属于固定资产管理的关键环节,所以将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与固定资产价值管理相融合,对于提升专用设备的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影响。

三、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在食品药品检验所的应用实践

阿坝州药检所的检验专用设备在固定资产中约占80%,具有种类多、单价高、精度高、技术性和专业性要求高等特点,为此建立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行政事业单位),将管理制度贯彻其中,使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将固定资产的实物、价值紧密结合并实现全过程动态管理。

(一)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1.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体系。设立单位负责人统一领导、固定资产牵头部门、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实施分级授权管理的管理体系。

(1)固定资产牵头部门。行政财务股是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及牵头部门,负责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负责固定资产管理流程的制定和规范,监督并考核使用部门的资产管理工作。

(2)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分为实物归口管理和信息归口管理部门。①实物管理部门是单位指定统一调配和管理某类固定资产的部门(如业务科负责管理专用设备,行政财务股负责管理其他固定资产),负责编写管辖内固定资产的具体管理规程,制订专用设备的标准操作程序;做好归口资产的实物管理,做到一物一卡,保证账实相符;负责归口资产的资源配置,登记固定资产发放与退换,监督使用部门办理资产的领用,内部转移等业务;全面准确掌握管辖内的资产的数量、类型、分配、使用、提高资产使用率,防止资产损失;掌握资产动态管理状态,确保资产运行状况良好,并保持充分的维修和保养,如定期检定和校准,避免资产不恰当使用,并记录保养活动;配合、组织、从事盘点工作,定期不定期地检查管辖资产,对资产账实有差异的,分析差异原因并把结果报送行政财务股;对拟报废的资产进行技术鉴定,并将报废申请、处理建议上报行政财务股,由其上报主管部门审核后,再上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②信息归口部门是行政财务股,负责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及财务管理系统中的数据管理工作,通过信息技术的管理,实现资产实物与价值联动管理。

(3)资产使用部门。业务科、行政财务股、化学室、中药室、生物检测室、食品检测室、监督科负责对本科室资产实物及使用信息进行管理。依据需要对资产制定操作程序;负责部门资产建档(含操作手册、保修卡等);正确使用资产,使资产处于良好的运行状况,以满足检验工作的需要;负责实物管理及资产的交接手续的办理;安排定期盘点,发生资产丢失、毁损及盘亏情况,需由本科室负责人写出书面报告,详细报告原因及相关证明,配合完成后续审批及赔偿事宜;对本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定期进行清查,对预期不再继续使用的或已无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报送实物归口管理部门。

2.制定资产全过程管理规定。制定围绕资产全生命周期(形成、使用、处置等)管理环节采取的管理措施。专用设备的使用、管理、维护注意事项:①用于检测的设备应达到要求的准确度,设备在使用前应进行核查或校准,日常的核查或校准由单位实验室内审员进行,出现可疑的由计量测试机构强检校准。②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检验检测设备,在仪器设备的使用中做好仪器设备的使用登记(登记内容:使用日期、起止时间、使用目的、使用状况、使用者)。③专用设备应标识使用和维护的最新版说明书及固定资产卡片。④应做好用于检测和校准并对结果有影响的设备记录,应停止使用结果超出规定限度的设备并加贴标签,应当及时修复,需通过校准或检测合格方可使用。⑤已由计量测试机构强检及校准的专用设备,应使用标签,编码或其他标识,对其校准状态进行备注,涵盖上次校准的日期,再次校准日期,或失效日期。

3.制定资产报告制度。制定年度盘点报告、资产处置审批记录等管理制度。

(二)制定固定资产会计政策

1.固定资产会计科目及分类。根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将固定资产分为四类:房屋及建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办公家具,并按其性质进行了二级分类和第三级分类,如通用设备中就包含了电气设备、交通工具、计算机等。

2.固定资产计价。固定资产的价值,包括为购买某一固定资产并实现其使用的状态而产生的所有合理和必要的费用。阿坝州药检所按固定资产的来源渠道,分别对购置、盘盈、无偿调拨的固定资产的价值,作了相关规定。因专用设备的特性对资产计价也做了相应的规定,如高效液相色谱仪配套的色谱柱,因色谱柱的使用期限不确定,但单位价值达到固定资产计价标准的,单位在财务处理中按存货核算。

3.固定资产折旧。根据单位的固定资产特性在折旧方法的选择上需分类实施,如专用设备选择工作量法,一般固定资产选择平均年限法。

4.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将固定资产的基本信息记录在卡片中,包括品名、资产编码、规格、购入及使用日期、原值、净值、折旧状态、使用部门、管理部门、责任人、供应商、维保记录等信息。

(三)优化流程,实施信息化管理

食品药品检验所创建了固定资产实物管理系统并将管理制度嵌入其中,围绕资产生命周期(如形成、使用、维修、处置等)等管理环节,经过固定资产卡片等建立资产管理档案;将日常资产管理业务信息化,通过动态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全过程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四、结语

食品药品检验所建立了有效的资产管理体系,将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高效结合,通过实时动态管理确保检验用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处于安全可控状态,重视专用设备的常规保养、维护、检校以确保仪器设备的精密性,提高检验工作的科学性及准确性。

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的状态篇3

[关键词]水运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7-0131-03

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先行部门,而水运业是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运业是利用船舶等浮运工具在水上从事旅客和货物运输,以及利用码头泊位为水上客、货运输而进行旅客接送与货物装卸等营运生产活动的行业。由于水运行业的特殊性,导致水运企业的固定资产往往较大,水运企业对其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尤为重要。

一、水运企业固定资产的组成及主要特点

水运企业为完成运输功能,必然要拥有大量的运输设施(航道、港口等)、运输工具或装卸机械(车辆、船舶、吊车等);另外,企业的日常管理也需要一些办公设施,如办公楼、电脑等,这些都形成水运企业的固定资产。因此,水运企业的固定资产包括直接参加营运生产过程的运输船舶、辅助船舶、港务设施、库场设施、运输车辆、辅助车辆、集装箱及其他设备,在营运生产过程中起辅助作用的通讯设备和维修用的机械设备,作为营运生产过程的必要条件而存在的房屋及其他建筑物,以及作为企业管理职能部门使用的办公设备。

固定资产是水运企业进行水运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技术基础,具有如下特征:

(一)具有较长的使用周期

固定资产能多次参加生产经营过程但不改变其实物形态,其价值随着磨损以折旧方式逐步计入成本,转移到水运产品的价值中去,并通过水运收入实现回收,直到固定资产报废时,用回收的资金再进行购置,在实物形态上进行更新。

(二)具有一定的物理形态

只有那些具有实物形态的长期资产才能作为固定资产。

(三)作为劳动资料的固定资产,具有劳动手段的职能

作为劳动资料的固定资产,必须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例如,装卸机械,只有在港口企业安装完毕投入生产使用时,才属于港口企业的劳动资料而列作固定资产。

二、水运企业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对于水运企业而言,固定资产管理的整体质量,直接影响着企业资产的营运状况,有效地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可以增强企业固定资产的周转,加速资金的流动,对于企业的营运能力有重要意义。有效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能力,是确保固定资产保值增值,收回投资,避免潜亏挂账、虚盈实亏,提高企业获利能力的有效途径。

具体体现为四点:

(一)水运企业成本费用构成的特殊性需要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从资金分布及构成方面来看,水运企业固定资金所占比重较大,并且相当数量的固定资产具有移动性。从成本费用的构成来看,固定性费用较大。水运企业生产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须保持必要的港口通过能力与船舶运载能力,使货物和旅客在方向上和时间上得到运输保证。为此,固定资产折旧费、修理费以及其他为保持船舶与装卸机械正常营运状态而发生的费用等设备性费用相当多。因此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充分利用现有水运设备、设施,增加水运产量,控制燃材料消耗和各项费用支出,是水运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主要途径,水运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比一般企业尤为重要。

(二)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是改善财务状况的需要

水运企业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不仅能够加强企业的运营能力,而且能够在财务工作中体现其意义。财务工作体现了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有效地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能够改善企业财务状况,为此水运企业要不断总结经验,用科学的态度、改革的方法,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三)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是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需要

通过完善制度、规范操作、强化监督、科学管理的方式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有效地意识到固定资产管理在水运企业整体管理中的重要意义。通过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能力,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

三、水运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弱

一般企业更多地将其关注重点放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一旦投资购置设备后就忽视了对其后续的管理,造成企业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不高,产出效率比较低。

(二)固定资产计量不规范

第一,企业财务工作者只登记固定资产总分类账,不及时登记明细分类账,导致账账无法核实;或者疏于盘点工作,对已购置或已报废变卖的固定资产不及时入账,造成固定资产账物不符的现象。第二,不能充分考虑固定资产的耗损情况,或者折旧方法不合适,资产的现实状态无法体现。

(三)公允价值不当运用

公允价值的适用条件是否满足以及公允价值确定方法等问题都需要财务人员做出专业的判断。在公允价值的确定上,我国目前缺乏统一的认识,对于许多资产的交易尚未形成活跃公开的市场,因而企业可能针对不同资产的折旧率和折旧年限,通过控制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来调节各项资产入账价值。在水运企业中,固定资产比重较大,公允价值的不准确,将会造成企业不恰当的计量。

(四)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一是管理环节存在制度缺失,如缺少报废制度。有的水运企业忽略了固定资产的残值处理,对固定资产报废处置的残值收入,管理部门无法提供完备资料。在水运企业中,固定资产报废处置的残值收入是非常大的,但其残值价格没有客观的参考标准。二是对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责任人奖惩制度不健全。三是不能与时俱进地对管理制度进行修改、完善,有的制度缺乏针对性,形同虚设。

(五)固定资产内控不到位

固定资产的状态篇4

【关键词】金融资本形成 经济增长

一、金融资本形成特点及经济增长源泉分析

(一)金融资本形成特点

我国金融资本的形成,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速度,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变化两个方面。

1.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速度。资本形成主要由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而来,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加强对金融资本形成特点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面对各类金融问题,降低风险对我国金融市场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速度的变化,我国固定资产规模逐渐得到拓展,从1978年到2010年,我国社会固定资产呈现出逐年倍增的增长趋势[1]。

2.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变化。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经济类型结构的变化,资金来源结构的变化以及城乡投资结构的变化三个方面。

首先在经济类型结构的变化方面,结合经济类型标准,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可以分为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和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2]。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我国投资主体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我国国有经济在投资中的比例逐渐下降,而非国有经济投资比例逐渐增加。

其次在资金来源结构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流程和收入分配结构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当我国预算内投资经济呈现出理想状态的时候,非国有资金投资也会扩大,易于造成投资过热的问题;而当非国有资金投资减少的时候,则会出现总投资下降的情况。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企业自筹与其他资金资金来源占比明显上升和财政预算内投资的逐渐减少,充分说明企业投资主体的地位逐步得到强化[3]。

最后在城乡投资结构变化这一方面,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政策的深入实施,城镇和农村的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城镇投资和农村投资力度逐年上升,越来越发挥着与足轻重的效果。

(二)经济增长源泉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问题逐渐受到国内外研究学者的高度重视[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逐渐倍增,年均实际增长率高达9.9%,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实体仍然没有受到较大冲击,呈现出逐步增长的趋势,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来自于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生产率的提升等面。

二、金融资本形成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

金融资本形成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主要可以通过金融资本适度形成促进经济最优增长的理论逻辑,金融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最优状态的偏离及其恢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金融资本适度形成促进经济最优增长的理论逻辑

微观经济学认为生育价值的创造和视线信用支持的金融资本形成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但是宏观理念下,又该如何正确证实金融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针对于这种问题,可以首先给予一定的假设。首先假设经济是封闭状态下的,国民经济部门中只有金融部门和真实部门,其中真实部门中包含产业部门和商业部门。那么社会总资产可以分为真实资本和金融资本,各种资本之间可以通过竞争机制加以调节。其次可以假设经济结构和规模经济保持不变,资源流动性较高,资本和劳动力等呈现出最优配置状态,那么社会总产出则实际由社会总资本在金融部门与真实部门之间进行合理分配,进而得出生产函数:

Y=F[Kr,Kf]

s.t.Kr+Kf=K

在公式当中,Y代表着社会总产出,是真实资本,Kf代表着金融资本,K代表着社会总资本,规模经济不变的情况下,实际产出函数即为一次齐次函数,资本同质。

(二)金融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最优状态的偏离及其恢复

金融资本的适度形成,会使经济增长呈现出最优状态,但是这仅仅是一种理论假设。在实际的金融市场发展过程当中,也会由于各项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性、信息的滞后性或者是各类决策的失误等问题,造成金融资本形成难合人意的情况。

基于不存在制度等意外冲击的影响下,金融资本和真实资本向合意比例的调整过程是通过社会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实现的。如果金融资本不足,那么就会造成金融部门发展滞后的问题,影响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以及金融市场中服务的质量。

与此同时,真实部门当中如果投资所形成的真实产品及服务难以达到既定收入水平的实际社会消费能力,那么也会造成真实产品以及服务价值下跌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收入,造成收入效应问题。消费者会因为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降低消费支持,提升金融资产的投资力度。但是如果资本大量进入金融部门,也会使金融部门发展速度过快,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时也会造成金融资产价值出现泡沫化或者膨胀化现象,金融资产价格将会与实际资本价值相互背离,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泡沫经济形势由此逐渐发展而成。

在金融资本转移不会受到影响的基础上,真实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在技术水平以及规章制度等内容产生一定变化的时候,则需要结合这些变化进行适当调整,形成一个新的利润平均化模式,有效分配资本在各个部门之间的比例,达到资产的有效转移。金融资本的形成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需要结合资本的发展和变化情况,结合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情况,不断开创调节性的模式,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金融资本的形成能够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需要加强对金融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在明确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速度,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变化等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借助金融资本适度的形成以及促进经济最优增长的理论逻辑,使我国金融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能够呈现出最优状态,降低金融资本发展轨道偏离等问题的发生几率,促进我国总体经济水平的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文波.金融结构深化、适度市场规模与最优经济增长――基于资本形成动态博弈路径的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J].南开经济研究,2010,02:98-116.

固定资产的状态篇5

条形码上的信息是由固定资产购置时录入形成的,固定资产在后续周转使用形成的信息未及时、完整地反映在固定资产系统中,靠读取条形码难以获得与资产实物状态一致的信息,给管理带来巨大不便。使用条形码管理的固定资产不利于跟踪固定资产周转。固定资产管理需要更新记录固定资产在日常周转过程的状态信息,但条形码记录的数据是固定购置时的信息,未对随资产周转发生的信息进行更新,对资产流失的安全问题更难及时发现。

二、射频识别技术概述

(一)RFID技术的概念

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工作距离长,过程中无需人工干预,可以应用于各种恶劣环境。目前,市场上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支撑技术主要有条形码技术、磁卡技术、射频识别(RFID)技术等。相比较而言,RFID技术具有条形码不具有的防水、防磁、防污损、读取距离长、数据可以加密、存储数据量大、存储信息可以更改自如等优点,还具有多标签同时识别的功能。

(二)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

RFID系统主要由阅读器、应答器和射频天线组成。阅读器包括控制部分、存储器、输入/输出端口、与应答器通信有关的编码器以及射频天线。阅读器通过自己的射频天线和应答器进行通信,当应答器位于一定的局域内时,通过的耦合天线产生电流驱动内部的半导体芯片工作,阅读器可以通过天线向其电场范围内的应答器发送指令,当应答器正确接收到指令后,通过外部天线将应答送回阅读器②。应答器由耦合元件和芯片组成,含有天线,用于和射频天线之间进行通信,可以做成卡片等形状,即电子标签。

三、RFID技术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为了方便资产管理部门进行固定资产日常的统计、查询,及时实时地掌握固定资产的状态和使用情况,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和生产MIS、EAM系统、财务软件系统等进行链接和信息共享,达到固定资产管理过程的高效率,可运用RFID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其原理在于:在每项固定资产上粘附具有唯一标识的电子标签,当固定资产进入RFID终端识别器识别区域时,天线通过发送微波信号激活电子标签的电路,电子标签返回电波信号,二者进行数据的交换,读写器获得相关信息,将该信息实时上传到RFID系统服务器,进行格式转换、过滤等后续处理,作为其他系统实现固定资产数据统计、查询等功能的数据源,以对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中的变动信息的实时监控、记录和自动更新。

(一)RFID技术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系统设计总体方案

基于RFID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采用B/S架构,主要包括电子标签的识别、固定资产信息的传输层、固定资产管理应用系统三个层面。该方案通过读写器接收到固定资产电子标签信号后,在中间层识别后的资产信息传递到后台数据库服务器,实现对固定资产日常变动管理、统计查询、系统管理等功能。

(二)RFID技术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系统功能

RFID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的功能可以分为如下模块:(1)用户信息管理。该模块用以设置、记录登陆系统的的各操作用户及其权限、密码管理,记录其操作过程的日志等。(2)资产日常管理。该模块包括资产的购置、日常调拨、维修、盘点管理业务,包括申请购置的计划、验收和使用管理、调拨计划与审批、调拨过程查询、维修申请与审批,维修进度查询等。(3)资产盘点管理:该模块包括盘点计划、盘点指令、盘点差异报告等。(4)资产定位和报警管理:资产存放位置管理、资产正常移动管理、非正正常移动管理,用于监测资产是否处在非正常的流动状态。(5)资产查询和报表管理:该模块可对资产管理按不同的条件进行多角度的查询,并输出相应的查询报表。(6)资产处置管理:包括资产报废申请和审批、资产变卖申请和审批、资产赠送申请和审批的管理过程。(7)系统维护管理:该模块包括定义部门、用户、资产类别、RFID标签制作、用户权限、数据备份和删除、数据恢复管理等。

(三)RFID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效果

通过在固定资产管理中运用RFID技术,可以实现如下效果:(1)能实时动态地跟踪固定资产状态,做到财务账和实物账的高效统一。解决了资产管理中账、卡、物不符,资产设备不准确,闲置浪费等问题。(2)对贵重固定资产实现了精准的管理,提高了资产的利用效率,保证了资产的安全性。(3)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自动管理”,便于实时掌控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4)运用系统的过程中,实现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提高了企业资产管理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四、结语

基于RFID技术的固定资产管理,通过电子标签、读写器、互联网等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全过程的监测,实现数据的收集和实时反映,对固定资产进入企业和退出企业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解决了固定资产管理中账实不符,资产设备闲置浪费、资产流失等管理问题,能为企业单位资产管理提供有效的管理决策信息,是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然而,RFID技术还存在大范围推广的困难。主要是因为RFID技术未形成全球统一的技术标准,给推广应用带来困难。另外,实施RFID技术需要投资购置相应的设备和软件,对固定资产数量不多的小型企业来说,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相信随着RFID技术标准的统一,其应用更普及后带来的规模成本下降,会成为广大中小企业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的重要选择。(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本文是广西会计人才小高地管理办公室2014年资助项目“基于共享服务机制的桂林民营企业会计外包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固定资产的状态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管理

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进行日常活动的基础,固定资产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采购、管理等方面与普通企业不同,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的规模也日益庞大,固定资产的种类和数量也增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此,有必要对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进行探讨。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概述

1、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定义

事业单位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在800元以上,且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都可列为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或是单位价值虽然不满足规定的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可列为固定资产。

2、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特点

首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和企业固定资产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可以长期使用并保持原有实物形态,属于非流动资产;其次,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因为事业单位非营利性特点的影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成本一次列入当期支持不再分期计提折旧。再者,两者固定资产来源不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捐赠、上下级调入,而普通企业固定资产大部分都是企业自行购入。

3、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

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同于普通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大多来源于财政拨款购置,在使用期间也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固定基金项目与固定资产一直保持原值。等到固定资产报废和处置时直接冲掉原值,期间不考虑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问题。

二、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重购置,轻管理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大多源自于财政拨款,这就造成很多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使得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底下,导致严重的浪费。事业单位有的为了部门间的攀比,没有规划地大量重复购置固定资产,如购买大型车辆、配置高的电脑等,导致报废不该报废的固定资产、大量的固定资产处于闲置状态。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管理人员管理意识淡薄,觉得固定资产管理与自己无关,应该是部门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责任,而部门负责人和会计人员也会认为有专人管理固定资产,他们也就不需要分心去管理固定资产,这种思想就会导致固定资产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出现了使用效率底下、账实不符、权责不清等一系列问题。

2、不计提折旧

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提折旧额进行的系统分摊。企业计提折旧符合配比原则,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但是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这就导致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背离,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不符,负责人很难了解企业固定资产目前的真正价值,这也是导致国有企业“重购置、轻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只有在报废处置的时候按原值冲销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采用这种方法无法反映固定资产处理的损失,容易造成责任不清,不利于固定资产的管理,难以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容易虚增企业资产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国有企业的财务状况。事业单位按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够基金,但是事业单位的收入与固定资产的损耗没有直接的联系,固定资产包括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其中无形损耗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其他经济因素而致使固定资产减值,国有企业只是计提修够基金无法反映固定资产的市场价值。提取修够基金也容易导致企业盲目购置资产,收入多则会多提取修够基金,企业可能会多购置固定资产。

3、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处置随意性比较大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存在严重的账实不符的现象。虽然有很多事业单位进行卡片制来管理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在更换保管人或是上下级调换是并不能及时地反应到固定资产卡片账上,并且很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也不能做到及时盘点,这就导致固定资产流失、损坏,账实难符。

事业单位核算不计成本、不计盈亏,故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大多都是靠财政拨款购置,具有无偿使用性。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处置包括:报废、捐赠等。事业单位很少有专门管理固定资产的机构,并且管理人员意识淡薄,固定资产报废时也不申请手续,固定资产在上下级单位之间的调转缺乏划转手续,为了对付上级检查随意从下级挪用资产,造成固定资产随意挪用,对于处于闲置状态的固定资产自行变卖,而没有任何手续也不报上级批准。

4、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固定资产一般由会计人员负责管理,会计人员不仅要负责固定资产,还要核算其他大量的业务,由于固定资产平时无人问津,会计人员自然不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上,疏于管理的固定资产自然也就在管理、报废、处置各个方面存在大量的漏洞,使企业资产大量流失。然而,对事业单位而言固定资产的种类越来越多、价格越来越高,构成了事业单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矛盾性要求专人专员去管理固定资产。

三、原因分析

第一,事业单位人员对于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识不到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单位负责人平时忙于各种工作,疏于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单位其他人员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这些导致了固定资产无人问津的状态。

第二,随着事业单位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种类的增加,固定资产的种类也日益增多,这无疑给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增加了难度,使得固定资产的管理只是流于形式。事业单位必须根据不同固定资产的性质进行不同的管理,如计提折旧的方法,是采用直线折旧法还是加速折旧法要依据资产的性质而定。

第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缺陷,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按原值计人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这跟事业单位实际需要不相符,也不符合真实性原则,同时也不利于固定资产日常管理。这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缺陷造成的,造成固定资产管理不科学,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资产的价值,导致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价值虚增。

第四,固定资产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偏低,造成在核算、管理方面存在技术和道德上的问题。如一些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将闲置的固定资产私自出租,收取租金来谋取私利。另外在技术上也可能存在不足,理论知识缺乏,不能正确认识固定资产核算的程序,或是出现各种不必要的错误,以及

判断上的失误和偏差。如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预算时,不同的折算率可能会影响整个固定资产项目的实施,以至于不盈利的项目被引进或是盈利项目被漏掉。

四、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1、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要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舍弃重钱轻物的观念,首先要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要使管理人员意识到固定资产对于事业单位的重要性,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性。这样管理人员才能从战略上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落实固定资产管理责任,明确管理责任。全体单位员工才能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和监督。

2、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也应计提折旧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入使用以后,随着时间和使用固定资产的价值会减少,为了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事业单位应像普通企业一样,根据单位自身的特点,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制度,按照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和适当的折旧方法来计提折旧,并且应当对折旧的计提范围和方法制定相应的制度。这样才能保证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的一致性,真实反应单位拥有的资产。计提的折旧额可以用于固定资产的修够,可以避免固定资产修够受事业单位收入的影响,保证事业单位必要固定资产及时购入。

3、建立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存在种种缺陷,建立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必要的。事业单位应从以下方面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1)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

正是因为没有专人管理,才存在责任不清等各种问题。单位应该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并安排专员对固定资产进行日常的管理和核算,签订固定资产保护协议书,以明确经济责任,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使用和处置。

(2)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查

事业单位应该定期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盘查,至少每年一次,以便于单位负责人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实存数量有个清晰的了解和掌握,保证账实相符。对于实有数和账面数不一致的固定资产,查明原因并处理,属于管理人员失职的要及时追究责任以保证账实相符。

(3)完善固定资产处置环节

对于固定资产的处置,要先进行申报手续,待上级批准同意以后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处置,要有相关人员进行现场监督,并填写固定资产处置资料,一式三份,一份交事业单位负责人保管,一份交会计部门存档,另一份由固定资产专门管理机构留存,这样才能做到明确经济责任,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

(4)加强固定资产预算管理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预算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维修费用的预算,预算一定要根据事业单位实际发展需要,考虑各方面综合因素来确定投资的方向、收益、规模,对固定资产进行可行性分析,进行投资费用和投资收益的权衡,通过固定资产预算可以合理安排资金,也避免了固定资产的盲目购置和浪费。

4、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监督制度

第一,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来监督检查固定资产的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建立奖惩制度来保障固定资产的高效管理。第二,检查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责任履行情况,对于存在管理人员失职的现象要给予处理、及时纠正。第三,检查固定资产核算管理情况,折旧的计提方法是否符合单位自身业务特点,固定资产的购置、入账、使用、报废是否符合程序。第四,检查固定资产是否进行了定期的、不定期的盘点,盘点的结果有没有得到有效处理。

五、结论

总之,固定资产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学者十分关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情况,固定资产的管理对于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事业单位应该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机制,加强管理人员管理意识,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监督机制达到固定资产的高效管理,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郭秀: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J]兵团党校报,2007(1)

[2]林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必要性分析[J].中国市场,2010(9)

固定资产的状态篇7

关键词:铁路,资产,计量

 

铁路运输企业的固定资产计量问题,贯穿于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运用与动态管理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固定资产初始计量,二是固定资产的状态变化计量,三是固定资产处置过程计量,四是固定资产的期末价值计量。论文参考网。

为完善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计量,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效能,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更好地为运输企业服务,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结合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计量的实际情况,本文进行了相应的阐术。

1.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计量概述

资产管理从本质上来说,具有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两方面的重要内涵:价值管理要求企业执行规范的会计核算制度与监督制度,正确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信息;实物管理是从资产的数量、性能上来加强资产管理,避免资产的毁损与闲置浪费。资产管理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的高度统一。准确合理的固定资产计量是实现固定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相统一的重要手段。因此对铁路运输企业来说,研究固定资产的计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计量的特点

2.1多样性

由于铁路运输企业的特性,一项运输任务的完成需要相关业务部门的配合,才能完成。机、辆、工、电等部门的业务都具有自身明显的独特性,固定资产种类特别繁多,同时分布广。因此,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的计量也有一定的多样性。

2.1周期性

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使用周期差异较大,折旧年限的差异也就较大,从5年到100年都有,因此,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的计量周期差异较大。

(三)复杂性

铁路运输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需要对铁路运输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维护、改建、扩建或者改良。因此,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的后续状态变化很大,计量过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三、现阶段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计量存在的问题

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的计量伴随着固定资产运用与动态管理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四个主要的环节:一是固定资产初始计量,二是固定资产的状态变化计量,三是固定资产处置过程计量,四是固定资产的期末价值计量。本课题对铁路运输企业这四个方面的计量均进行了调研,找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有薄弱环节

按照铁道部要求,从2006年开始,铁路运输企业开始执行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与监督制度,为了顺利完成从执行铁路行业会计制度到执行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的过度,财务部门与相关部门作了大量工作,及时的转发并布置了很多铁道部的文件与制度,并进行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检查,但由于资产管理的复杂性,固定资产初始计量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二)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计量存在不准确的方面

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在改良维修后,到底应该费用化还是资本化时,标准比较模糊。基层单位在判断时,并不是根据维修更新的技术性能对固定资产的价值带来变化,而是根据改良维修的款源决定资产后续支出的账务处理,如果费用是从大修支出中列支,则费用化,如果款源由更改或基建项目解决,则费用资本化。当然,从本质上来讲更改项目与大修项目是按照对固定资产改造的性质来决定的,但实际操作中准确的划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同样账面价值的资产,经过了同样的改良维修,但是由于款源不同,使得账面价值差别很大,不具有可比性。违背了资产计量的一致性原则。

(三)固定资产处置环节的计量存在缺陷

资产处置是指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将本企业占有使用的各类资产进行调拨、出售、出租、投资、捐赠、抵押、担保、报废、债务重组、股权转让等。

1.固定资产处置价格的确定

由于铁路运输企业的特性,除一些通用设备外,很多是企业的专有设备,专业性很强,像机车、车辆等资产,在除铁路运输企业外的企业不适用,不具有公开竞争的市场,也就不存在一个专门的交易或报价市场。因此,在固定资产处置环节的价值计量上难以取得公平的交易价格,也就不能保证固定资产处置环节价值计量的准确性。

2.固定资产处置后产生损失,没有及时列消,影响了固定资产计量的准确性

固定资产损失的产生,既有不可控因素造成的,也有自身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的。在铁路运输企业主要有:

(1)基建、改扩建工程中,拆除报废的线路、房屋资产等相关设备没能同步处理。

(2)日常固定资产报废、毁损的损失,有部分单位因成本紧张,无法列销资产报废、毁损损失,长此以往造成资产有账无物。

(四)固定资产期末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

固定资产因发生损坏、技术陈旧或其他经济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这称之为固定资产减值。对于已经发生减值的资产如果不予确认,将导致资产的账实不符,也于资产计量的谨慎性原则相违背。

四、完善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计量的建议

(一)将基建、改扩建造成的拆除资产价值资本化

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初始计量的基本原则是按实际成本入账。其中,成本包括企业为购建某项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的、必要的支出。并且分别固定资产取得的途径,《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中对其初始计量的确定均做了规定。

近几年铁路运输企业管内线路一直在大面积提速,专用线建设以及电化改造也在不断实施,使得大规模的旧线资产和性能不再适用的固定资产必须报废。对于这些由于线路提速,基建、更改等原因而拆除的房屋建筑物、以及线路资产,由于未到报废期,一般损失的价值都比较大,如果按常规自行消化的话,没有承受能力,但因为资产已经拆除,因此将价值延续到新建资产中去在操作中会有脱节。因此,需要出台一些措施办法,使那些由于线路改造等原因造成的拆除或毁损的资产价值延续下去,从今后的折旧中逐年弥补,以暂时缓解由此造成的压力。

(二)完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计量

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为了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要,或者为维护或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需要对现有固定资产进行维护、改建、扩建或者改良。这项支出如果使可能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原先的估计,如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或者使产品质量实质性提高,或者使产品成本实质性降低,则应当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其增计金额不应超过该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否则应将这些后续支出予以费用化,计入发生当期的损益。

(三)规范资产处置的计量

针对前一部分提到的影响资产处置环节计量准确性的两个突出问题,本课题对合理确定资产处置价格与规范资产损失处置提出以下的建议。

1.合理确定资产处置价格

在资产的处置环节,如果要想资产的处置价格公平、合理,必须要有一个取得公平处置价格的机制。论文参考网。在目前的市场发展阶段,取得公平处置价格的机制只有通过一个活跃的资产交易市场。在相关资产准备交易时,可用市场中类似的交易事项作为参照,这样的交易价格应该是相对客观并且可以信赖的。具体来讲,对于一些证券或金融工具类型的资产,发达国家往往存在着与之相关的发达的交易市场,从而满足了公平交易价格取得的前提条件。

对于铁路运输企业而言,对一些通用资产的处置,必须引入竞争机制,尽量采用网上交易或进产交所交易的模式。对那些专业性很强,像机车、车辆等资产的处置上,因其在铁路运输企业外的企业不适用,很难有公开竞争的市场,因此不存在一个专门的交易或报价市场,对这类资产,尽量争取在不产生损失的前提下进行路内单位的有偿调拨。

2.规范资产处置形成损失的处理

最近几年,由于铁路一直在大面积的提速,另外专用线的建设以及电化改造的实施,使得铁路运输企业大规模的旧线资产和性能不再适用的资产必须报废,其中,固定资产占了很大一部分。例如,在浙赣铁路电气化提速改造工程中,涉及到改线移站。这样,将有大量的线路、房屋、建筑物都将被拆除、废弃。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这些资产应该进行清理,但是,由于这些拆除报废的资产大都没有到正常报废年限,处理后将会产生很大的损失,而且这些损失是目前的清算体系下,铁路局是无法自己承担的。

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资产损失除了在损失事实形成后,追纠相关部门或个人的责任外,还会或多或少的有一些损失需要企业来承担。因此,企业需要做的是加强自身管理,杜绝不该发生的损失。如果确有不可抗力造成损失的,要及时按规定的程序处理。保持资产的账实相符,会计资料真实反映企业现状。论文参考网。

五、落实固定资产计量的责任制度

任何一种制度设计,必须责任明确、权责对称。首先明确权与责的界限,明确规定委托人以及各级人的权利、义务、责任。其次,注意权责的统一、对等,承担一定的权利要享有相应的责任,承担的权利与享有的责任相对应。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有人决策却无人负责的问题。所以应当严格规定各级人的职责以及完不成职责时应当承担的责任,强化人的责任意识,加强法律约束。

要赋予资产管理者一定的职权。即参与有关生产经营管理的会议,监督和检查相关资产的性能和利用状况,并形成一定范围内的报告制度。权责对称强调企业的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应尽可能的匹配,如果权利与责任的分布不对称,就会导致控制权变成一种“廉价投票权”,拥有控制权的人不需要对使用权的后果负责,就会变成滥用权利。要完善铁路运输企业的固定资产计量,同样要落实责任制度。对影响固定资产计量的主观与客观因素均加以分析,并在落实相关责任人与责任部门的前提下,完善固定资产的计量。

六、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以及国内运输市场的对外开放,铁路运输企业面临的挑战将会非常严峻,运输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铁路运输企业在积极挖潜创收,不断扩大市场分额的同时,要对自身拥有的重要资源固定资产进行充分的利用,使之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要切实解决固定资产计量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完善固定资产的计量,才能在激烈的运输市场竞争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 2006版

[2]《铁路运输企业会计》 2005年10月第二版 中国铁道出版社

[3]《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固定资产的状态篇8

一、土地使用权转入相关工程项目的确认时间

土地开发使用后,从无形资产转到在建工程的时间对将来固定资产的价值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土地使用权转入相关工程项目的时间应该是在该土地上所开发的工程项目的购建活动已经开始之日。

由于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而没有使用时,土地使用权的费用摊销不能具体归结产品成本核算,因此只能按照无形资产摊销的要求作为管理费用核算,而一旦在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上进行项目开发,土地使用权的持有目的就发生了变化,土地的使用对象被具体化了,有了专属性,将来就需归结到具体的产品成本核算,因此需要构成具体建筑物的初始成本。对此,《问题解答》也作了如下规定:“公司以购入或以支付土地出让金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价值,转入开发商品房成本,或转入在建工程成本后,其账面价值构成房屋、建筑物实际成本。”正是由于土地上所开发的工程项目的购建活动已经开始之日使得土地的使用对象被具体化了,持有目的发生了变化,会计核算方式也就应同时发生变化,所以也就决定了土地转入相关工程项目的时间应该是在该土地上所开发的工程项目的购建活动已经开始之日。此是其一。

其二是《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所决定的。由于购置土地的资金来源有可能是通过贷款所得,相应也就应发生借款费用,根据《借款费用》准则的要求,对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条件规定有三,其中之一就是“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要的活动已经开始。”因此根据准则规定,在“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要的活动已经开始”之前发生的借款费用是不能资本化的,只能予以费用化;而当土地被具体到某一个具体项目时,一旦“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要的活动已经开始”,为购置土地发生的借款费用就应该予以资本化。因此如果土地使用权转入相关项目的确认时间是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那么从“必要活动开始之日”到“达到预定可作用状态之日”这段时间的借款费用就会被费用化,显然是不符合《借款费用》准则的要求。

二、土地使用权转入相关项目的确认金额

赵惠芳《对土地使用权转入相关项目的确认时间及会计处理的探讨》(见《财务与会计》2004年第一期)认为土地使用权转入相关项目的确认金额=每单位面积的购价×该项目占地面积÷该土地使用权的有效期限×该项目的预计使用期限。笔者认为该观点值得商榷。

根据《问题解答》的规定,“如果土地使用权的预计使用年限高于房屋、建筑物的预计使用年限的,在预计该项房屋、建筑物的净残值时,应当考虑土地使用权的预计使用年限高于房屋、建筑物预计使用年限的因素,并作为净残值预留,待该项房屋、建筑物报废时,将净残值中相当于尚可使用的土地使用权价值的部分,转入继续建造的房屋、建筑物的价值,如果不再继续建造房屋、建筑物的,则将其价值转入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如公司将土地连同地上房屋、建筑物一并出售的,按其账面价值结转固定资产清理。”由此可知,土地使用权转入相关项目的确认金额=(每单位面积的购价-作为无形资产已摊销额)×该项目占地面积。只不过是当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小于土地使用权的年限时,要将土地使用权的年限大于建筑物的使用年限的部分作净残值预留。

三、土地使用权转入工程项目后折旧(摊销)总额和折旧方法的确定

由于土地使用权转入相关工程项目的时间应该是在该土地上所开发的工程项目的购建活动已经开始之日;而土地一旦转入相关工程项目后形成固定资产后,折旧是从达到预定可作用状态后的次月起开始的(因为根据固定资产准则的要求,除二类情况外,企业应对所有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因此,在这二者之间应会上形成一个时间差,即购建活动开始之日到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月之间的建设周期。因此,如何确定土地使用权的折旧总额是个关键问题。笔者认为土地使用权的折旧总额的确定应采用如下公式:

土地使用权转入相关项目的确认金额=(每单位面积的购价-作为无形资产已摊销额)×该项目占地面积

预留的净残值=单位面积的年摊销额×(土地的使用年限-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建设周期-土地作为无形资产已摊销年限)×该项目占地面积

土地使用权的折旧总额=土地使用权转入相关项目的确认金额-预留的净残值

根据固定资产准则的规定,企业应根据固定资产所含利益实现方式选择折旧方法,因此笔者认为,根据土地使用权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转入相关工程项目的土地使用权的折旧方法应选用年限平均法。另外根据固定资产准则第六条:“固定资产各组成部分,如果各自具有不同的使用寿命或者以不同的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从而适用不同的折旧率或折旧方法时,应当单独确认为固定资产”的规定,如果在该土地上形成的建筑物的折旧方法不采用年限平均法时,应将该土地使用权单独作为固定资产确认,并单独计提折旧;如果在该土地上形成的建筑物采用的也是年限平均法时,可以将土地与建筑物的建造成本合并计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同时还需说明一点,建筑物的预留净残值与土地使用权的预留净残值应该分别。因此,固定资产的年折旧额应采用以下公式:

形成固定资产的土地使用权的年折旧额=土地使用权的折旧总额÷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

包含土地使用权的固定资产的年折旧额=(建筑物的建造成本+土地使用权的折旧总额-建筑物的预留净残值)÷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

以下笔者试举一例来说明上述观点:

例:某于2002年7月15日购入土地使用权。有效期为70年,面积为1000亩,每亩购价为14万,于2003年1月20日开发其中的100亩,2003年12月20日达到预定可作用状态,共计发生建造成本8980万,建筑物的预留净残值为0,建筑物预计使用50年,折旧都采用年限平均法。有关处理如下:

土地使用权转入相关项目的确认时间为2003年1月

建筑周期=1年

土地使用权转入相关项目的确认金额=(每单位面积的购价-作为无形资产已摊销额)×该项目占地面积=(14万-14÷70÷2)×100=1390万

预留的净残值=单位面积的年摊销额×(土地的使用年限-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建设周期-土地作为无形资产已摊销年限)×该项目占地面积=14万÷70×(70-50-1-0.5)×100=370万

土地使用权的折旧总额=土地使用权转入相关项目的确认金额-预留的净残值=1390-370=1020万

⑴取得土地使用权时:

借:无形资产14000万

贷:银行存款14000万

⑵2002年12月30日摊销无形资产=14*1000÷70÷2=100万

借:管理费用100万

贷:无形资产100万

⑶2003年1月20日使用100亩土地时

借:在建工程1390万

贷:无形资产1390万

⑷发生建造成本时

借:在建工程8980万

贷:相关科目8980万

⑸2003年12月20日建筑物达到预定可作用状态时

借:固定资产10370万

贷:在建工程10370万

⑹2003年12月31日剩余土地使用权的摊销=14×(1000-100)÷70=180万

借:管理费用180万

贷:无形资产180万

⑺2004年12月31日对固定资产计提年折旧额=(10370-370-0)÷50=200万或者=(8970+1030-0)÷50=200万

借:相关科目200万

贷:累计折旧200万

⑻2004年12月31日剩余土地使用权的摊销同2003年

四、固定资产使用寿命调整的会计处理

根据固定资产准则的规定,企业当定期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复核,如果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与原先的估计数有重大差异,则应当相应调整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因此,当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调整时,也应相应调整土地使用权的预留净残值。由于预留的净残值=单位面积的年摊销额×(土地的使用年限-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建设周期-土地作为无形资产已摊销年限)×该项目占地面积,所以只需将复核后确定的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与原先估计的使用寿命之间的差异来调整土地使用权的预留净残值。同时相应调整固定资产或者土地使用权的所折旧额。

因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变化而调整土地使用权的预留净残值=单位面积的年摊销额×(原先估计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重新估计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该项目占地面积

调整后的年折旧额=(固定资产的余值-原土地使用权预留的净残值-原建筑物的预留净残值±调整土因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变化而地使用权的预留净残值)÷固定资产的剩余使用寿命

接上例,假设在第10年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复核,认为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只有40年,那么调整土地使用权的预留净残值=14万÷70×(50-40)×100=200万

调整后土地使用权预留净残值=370+200=570万

第10末固定资产的余值=10370-200×10=8370万

上一篇:成长期的营销策略范文 下一篇:责任制考核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