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固定的“固定低音 ”

时间:2022-06-20 02:17:57

不固定的“固定低音 ”

创作于1954年的《旋转的螺丝》(The Turn of the Screw)是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1913—1976)室内歌剧的典范之作。该剧以亨利·詹姆斯②的中篇小说《步步紧逼》(The Turn of the Screw)创作脚本。《步步紧逼》于1898年出版伊始,旋即确立了一种惊悚内容的情节剧的艺术风格,一个涉及到天真与堕落、占有和驱魔的鬼魂故事③。由派珀(M.Piper)将此小说编写为脚本后,布里顿于1954年完成歌剧音乐创作,并由他亲自指挥,于同年11月14日上演于意大利威尼斯的菲尼斯(Fenice)。作为参加第17届国际当代音乐节的作品,布里顿将该歌剧献给首演这部歌剧的英国歌剧小组④。

全剧共分两幕,16个场景。在整体结构上,以十二音序列主题(旋螺丝主题)及其15个变奏,作为每一场景的器乐性引子,并以逻辑化的调性布局作为全曲的结构因素。在乐队编制方面,布里顿保持了其室内歌剧的一贯特点,乐队写法简练而精致,富有戏剧表现力。

该剧剧情大致如下:家庭女教师受到了英俊的监护人的委托,为他照看两个孩子弗洛拉(Flora)和米勒斯(Miles),并交代她具有完全的权力照看孩子,而不必同他商量。在随后的日子里,家庭女教师逐渐发现了这个家庭中隐含着一个巨大的秘密:死去的管家彼得·困特(Peter Quint)阴魂不散,以种种手段引诱两个未成年的孩子,致使两个孩子在行为言语上有些莫名其妙,难以理解。于是,家庭女教师下定决定保护两个孩子不受到鬼魂的诱惑。

该剧第二幕第八场(第15变奏),也就是本文研究的固定低音片段,为家庭女教师和彼得·昆特的鬼魂以及米勒斯之间的重唱,讲述了鬼魂昆特不断地诱惑米勒斯,而家庭女教师则极力阻止他看到邪恶的昆特,以免受到伤害。然而最终米勒斯还是没能抵抗住昆特的诱惑,在极度恐惧中,他喊出了“彼得·昆特,你这个恶魔(Peter Quint,you devil?选)”后,死在了家庭女教师的怀中。

从歌剧的整体戏剧情节上看,该场是全剧戏剧性不断强化而达到悲剧的重要段落。为了表现不断增长的戏剧紧张度,布里顿运用了长达115小节(标号121—133)的独特构思的固定低音,并结合形象化对位技术,将歌剧推向最后的悲剧。其中对固定低音主题的动态化运用,不但是布里顿对17世纪英国作曲家珀赛尔(Henry Purcell,1659—1695)固定低音传统的继承,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这种戏剧性复调形式的发展与创新。下面对该固定低音的创作技术、个性特征及创新思维进行研究。

一、固定低音的创作技术与戏剧内涵分析

为了表现不断增长的戏剧性,作曲家在该歌剧第二幕中的固定低音形式中创造性地应用了不固定的“固定低音”主题,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丰富戏剧内涵的复调织体。“固定低音”主题的不固定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主题构成音数的动态变化,即主题依据“旋螺丝十二音序列”(见谱例1)的音高顺序,以第1—6号音为基础作为主题第1—8次陈述的构成音数,在第9—15次重复时按十二音序列顺序不断增加其余的序列音高,直至完整的十二音序列出现,这是主题音数的动态化增长;其二是主题在重复时,依据歌剧情景和唱词的变化形成主题结构长短的伸缩变化。

依据戏剧情节以及与戏剧情节相关联的复调织体中对位旋律的变化情况,该固定低音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标号121—124,为家庭女教师和米勒斯之间的重唱。家庭女教师告诉惊恐中的米勒斯,她不能失去他,她将和他在一起,并保护他。该段中的“固定低音”主题音高材料源于十二音序列的旋螺丝主题第1—6号音,共重复了8次,其长度也在3—8小节间变化(见谱例1)。

谱例1:

在音色配置上,“固定低音”主题首次呈示为低音提琴、定音鼓和竖琴的八度结合,至标号12212⑤时,增加了大提琴声部的支持。也就是说,该部分主题的不固定性只体现在结构方面,这与歌剧剧情的发展阶段相吻合。

从对位声部的结合上看,该段又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段落:

段落一,标号1211—6。重复两次的“固定低音”主题与家庭女教师的独唱旋律(标为A)构成对比复调织体,调性为A。“固定低音”主题为自然大调,独唱声部为利第亚调式,围绕着属音E作旋律性延长⑥。双调式对比结合的对位旋律寓意了不同的戏剧内涵:“固定低音”主题象征着无法摆脱的悲剧性力量,家庭女教师的独唱旋律则象征着正义和善良。值得注意的是,该段中D和#D两音的对斜关系,意味着对立的矛盾刚刚开始(见谱例2)。

谱例2:

段落二,标号1217—1227。在“固定低音”主题基础上加入了弦乐组奏出的三声部和音化对位层(以字母B表示),作为米勒斯的符号性音色。其旋律中的大跳音程,与“固定低音”主题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富有特性的旋律进行以及连续的附点节奏,把米勒斯惶恐无助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出来。这个对比旋律层开始并结束于A大三和弦,和“固定低音”主题一同确定了该段复调织体的调性结构。两次重复的“固定低音”主题长度分别为6小节和5小节。

段落三,标号1228—124。由“固定低音”主题、对位旋律层B和旋律A构成复调织体。与上一段不同的是,单簧管奏出的旋律以支声式手法装饰和衬托旋律A(谱例中单簧管为实音记谱),作为家庭女教师的符号性音色。在标号12212处,“固定低音”主题加入了大提琴的音色,增强了力度,并在保持音数不变的情况下,不断改变结构长度(见谱例3)。

谱例3:

第二部分,标号1125—127⑦。该段戏剧情节是,家庭女教师竭力让米勒斯相信她,并问米勒斯是否偷走了一封信,正当米勒斯想回答时,鬼魂昆特的声音出现并阻止了绝望中的米勒斯。

该部分在织体上仍以对比复调为主,但是出现了一些新因素:引入了钢片琴作为鬼魂的符号性音色,为了突出昆特的旋律,由钢片琴旋律和昆特旋律构成局部模仿;同时,为了刻画家庭女教师、米勒斯和可恶的鬼魂昆特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以及正义与邪恶的不断斗争,作曲家在该段复调织体中一改第一部分的单一调性结构,而运用了双调性结构:将家庭女教师的独唱旋律(标记为A)和米勒斯的独唱旋律以及弦乐奏出的对位旋律层(米勒斯的符号性音色,标为B)置于A调中,而将昆特的独唱旋律(标为C)置于bA调中,通过具有特定的戏剧性内涵的双调性的运用,强化了“人”和鬼魂间的矛盾冲突。而“固定低音”主题依据十二音序列的音序将音数增加为8个音⑧,并且在主题长度上表现出更大的变化幅度,使该段音乐表现出了与戏剧剧情相吻合的不稳定性(见谱例4)。

上一篇:第一位获诺奖的中文作家高行健 下一篇:林丹:我比对手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