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范文

时间:2023-03-03 00:16:48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范文第1篇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五条的规定,准则列出了七种迹象用来判断资产可能发生了减值。这七种资产发生减值的判断标准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利用可量化的标准,如市价、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利用有关人员的判断或相关证据,如对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市场的判断;对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的判断;对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的判断,以及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的企业内部报告等。对于利用可量化的标准来判断固定资产减值与否,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信息透明度也较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会计信息的不对称。而对于利用有关人员的判断或相关证据来判断固定资产减值与否,则对企业的管理层,以及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给企业操纵利润留下了空间。

二、可收回金额的正确计量应用难点分析

合理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需要准确判断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而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因此准确判断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涉及以下两个因素: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固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这两个因素确认与计量的难度较大,成为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应用难点。

1.公允价值的应用难点分析

“公允价值(Fairvalue)”一词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第32号公告中是指“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由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双方,能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在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7号概念公告中是指“在当前的非强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自愿双方之间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价格。”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可以看出公允价值最大的特点是在公平交易的市场,参与市场交易的双方在理性地考虑了市场信息之后对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所达成的共识,本质是交易双方基于市场信息而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八条的规定可以看出资产公允价值可以按照以下顺序确定(1)公平交易中销售协议价格;(2)资产的市场价格。对于固定资产而言,这两个价格的取得都要求相关固定资产活跃市场的存在,而从我国的现状来看,生产资料市场,以及固定资产市场并不成熟,价格难以真正反映其价值,绝大多数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获取,这与国际财务报告所依托的“成熟市场经济”的环境并不相符。其次,在会计实务中到底选择公允价值的哪种表现形式,除了准则的界定和指引外,很大程度上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因为会计准则只是一个生产会计信息的技术规范,它解决的是“该如何办”的问题,而对于会计准则的恶意误用则属于准则实施中“人”的问题。

2.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应用难点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九条规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可见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确定需要正确计量以下两个因素: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合理的折现率。

(1)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应用难点分析。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十一条的规定,固定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取得是需要企业管理层在合理和有依据的基础上对固定资产剩余使用寿命内整个经济状况进行最佳估计,其中预计的固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包括:固定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预计产生的现金流入如销售量,以及售价的预测;为实现固定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流入所必需的预计现金流出(包括为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发生的现金流出)如设备购置、厂房构建的预测;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处置固定资产收到或者支付的净现金流量如处置收入、处置费用公允价值的预测。而这些预测,一方面需要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和估计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需要企业的管理当局具有较高的现金流量管理水平,对于我国目前而言,这将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2)合理折现率的应用难点分析。《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十三条规定:“折现率是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税前利率,该折现率是企业在购置或者投资资产时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因此合理的折现率必须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的风险价值。要求合理折现率的确定必须以能够反映该项资产特定风险的市场利率为依据,如果该项市场利率难以取得,也可以采用替代利率估计折现率。替代利率可以是调整后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增量借款利率或者其他相关市场借款利率。调整时需要考虑该项资产的特定风险,以及其他有关货币风险和价格风险。对于企业而言客观估计某项固定资产的特定风险,以及其他有关货币风险和价格风险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合理折现率在应用过程中有难度。

三、资产组认定的应用难点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十三条规定:“资产组的认定,应当以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的现金流入为依据。同时,在认定资产组时,应当考虑企业管理层管理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式(如是按照生产线、业务种类还是按照地区或者区域等)和对资产的持续使用或者处置的决策方式等。几项资产的组合生产的产品(或者其他产出)存在活跃市场的,即使部分或者所有这些产品(或者其他产出)均供内部使用,也应当在符合前款规定的情况下,将这几项资产的组合认定为一个资产。”从以上会计准则的规定可以看出,资产组的认定是依靠企业管理层的判断,而且其主要依据是本项资产的现金流入是否独立。在这个判断的过程中,资产组的归类标准具有很大的任意性,同一类型的不同企业可能会有不同的资产组分类方法,这会导致企业会计信息的不可比。

四、应对策略

1.提高企业管理层及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

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业务中有很多环节都将依靠企业管理层、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例如对固定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判断选择固定资产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企业管理层对固定资产剩余寿命内整个经济状况的估计;企业管理层对资产组的判断等。所有这环节的正确、恰当判断都对企业管理层、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提高企业管理层、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势在必行,特别是企业管理层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建设。

2.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特别是内部会计控制

例如强调不相容职位的相互分离与相互牵制。为了使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能够比较公允地反映出企业资产的减值情况,正确报告当期的资产和经营业绩,对于在测算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岗位必须进行有效的分离,以达到相互监督、相互牵制的效果。强化企业内部监督部门作用,对于一些需要有关人员做出判断的事项应当交由相关的监督部门再次核查。

3.优化外部监督环境

可以利用社会审计、外部评估部门、财政、税务等政府部门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予以监督。例如: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固定资产减值内部控制的符合性测试予以关注,此外在实质性测试阶段也需要把固定资产减值业务作为重点审计测试领域。对于一些较为重要的固定资产在判断其减值与否时,应当聘请外部的评估机构对相关的事项进行评估并要求出具评估报告,要求企业将相关的评估报告作为判断固定资产减值的依据。财政、税务等政府部门在应当建立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诚信档案,对于企业在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有不良记录的,或已经查出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上有重大差异的,各个部门应当实现信息的共享。

参考文献:

[1]梁岩:《关于资产减值准备问题的探索》[J].石家庄联合技术职业学院学术研究,2006,(12):23~25

[2]侯晓红:《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操作难点及对策》[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6):52~53

[3]杨鹃:《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分析》[J].财会研究,2007,(3):28~29

[4]张旺军:《资产减值会计新政策解读》[J].财会月刊,2006,(08):27~28

[5]勾文静:《浅析资产减值准备》[J].石家庄联合技术职业学院学术研究,2007,(3):59~61

[摘要]基于《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深入分析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业务中减值判断标准应用,可收回金额应用及资产组认定等可能出现的应用难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固定资产 减值准备

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形成的有关规定

1.《固定资产准则》对减值准备形成的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如发现固定资产存在减值的迹象,应当计算固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即固定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处置中形成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以确定资产是否已发生减值。如果固定资产发生损坏、技术陈旧或其他原因,导致其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表明固定资产发生了减损,应按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作如下账务处理。

借:营业外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规定。《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第30条规定:“如果有迹象表明以前期间据以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各种因素发生变化,使得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大于其账面价值,则以前期间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应当转回,但转回的金额不应超过原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按此规定,转回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时,应作如下分录: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超过原提取数)

贷:营业外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二、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形成有关规定的理解

《解答四》进一步规定:“企业转回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时,应按不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应计提的累计折旧与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计提的累计折旧的差额,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按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与不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计算的固定资产账面净值两者中的较低者,与价值恢复前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营业外支出-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转回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不应超过不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计算确定的固定资产账面净值。”

三、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

1.物价调整法。价调整法是根据物价变动状况追溯调整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用实际价值扣除已计提的折旧计算出该资产目前的销售净价作为可收回金额,与固定资产账面净值进行比较,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物价波动幅度较大的情况

2.现时市价法。现时市价法是把固定资产的重置净值作为可收回金额,与固定资产账面净值进行比较,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一种方法。重置净值等于该资产的账面原值减去按照重置成本计提折旧的金额。按照现时市价法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过程如下:第一步,按照重置成本计算重置累计折旧;第二步,计算固定资产的重置净值;第三步,计算固定资产账面净值。

3.可变现净值法。可变现净值法是根据固定资产的可变现净值同账面净值比较,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一种方法。

四、完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建议和对策

1.健全信息、价格市场机制,完善企业绩效考评

目前我国虚假会计信息充斥市场,应用固定资产减值会计是否能达到制度设定的目标,就特别需要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会计人员不仅要精通业务,胜任工作,更重要的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对需要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判断和表达,应当基于客观的立场,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2.提高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确定方式的操作性

会计人员对固定资产减值合理的判断,除却本人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价值取向。会计人员只是执行者,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决策直接影响着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目前在我国,许多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若不加限制地允许企业采用固定资产减值会计,很可能管理层就将其演变成“合理合法”操纵利润或计提秘密准备的工具,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丧失真实性与可靠性,并最终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

3.提高从业会计的职业判断能力

目前一些企业利用会计手段调节会计数据的行为,不仅丧失了企业的诚信,而且也使的会计的信誉备受挑战。由于当前会计制度还有不尽完善之处致使这种行为也只是“合法不合理”。再有,法律规章制度的另一意义是它的威慑作用。对于参加会计资料造假的相关违法主体,不仅要明确其法律责任,还要提高法律责任的威慑程度。我国目前企业会计数据失真问题的日益严重与其法律责任的威慑效果低下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有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才能真正规范企业会计的行为,打击利用会计手段造假的行为,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维护公众利益。

参考文献:

[1]杨 柳:浅谈固定资产减值[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01)

[2]韩进军 周金梅:浅谈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的关系[J].理论界, 2006,(S2)

[3]毕明珠 张丽玲:浅谈固定资产减值准备[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04)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 减值 准备

企业的固定资产可以长期参加生产经营而保持其原有实物形态,但其价值将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而逐渐转移到生产的产品成本中,或构成了企业的费用。这部分在固定资产预期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的系统分摊称为固定资产的折旧。固定资产折旧计入生产成本的过程,即为随着固定资产价值的转移,以折旧的形式在产品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并转化为货币资金的过程。企业提取固定资产折旧是对固定资产的取得成本按期地、有系统地计入产品成本或相关费用,实现与收入的正确配比,固定资产的折旧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成本分配过程。固定资产减值是指,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金额。《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在期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发现固定资产发生诸如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或经济性贬值等有形或无形损耗时,应当计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以确定固定资产是否发生减值并提取相应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可根据实际情况,按有关方法计算得出,各年的减值准备损失并不存在必然的系统关系。它更多的是从信息使用者角度出发,立足现在,面向未来,适时考虑无形损耗,夯实了期末资产的价值,同时也剔除了虚增的利润,降低了财务风险。计提减值准备是固定资产折旧的有益补充,它的实施也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财务政策更加稳健。

一、新旧准则中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差异

(一)旧制度中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所做的规定,仅仅是对一些原则性的内容进行的规定,企业运用资产减值政策时均根据自己的理解及需要实施。有些企业正式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来‘熨平’业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平滑利润,使得公司业绩能够保持稳定的增长。”资产减值准备的作用在实际操作中可见一斑。

(二)新准则中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为了进一步规范企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披露,使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发挥作用,在2006年财政部制定和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规定“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新准则一经财政部公布,立刻在市场中引起强烈反响。这就意味着以前大幅计提减值准备的公司有可能在2006年将减值准备冲回,否则2007年1月1日以后这些“隐藏利润”将永远“隐藏”。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与原《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固定资产减值相比,首先明确了进行减值的测试前提,即准则规定:会计期末企业是否必须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首先取决与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如果资产不存在减值迹象(准则规定分外部迹象和内部迹象),则既不必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也不必确定减值损失。其次,可收回金额具有可操作性,即资产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此表述便于实际操作。另外原《企业会计制度》中的固定资产一般是按照单项资产为基础计提的,但在实务中,许多固定资产难以单独产生现金流量,因此我国的资产减值准则引入“资产组”、“总部资产”的概念,“资产组”即要求不能独立生产现金流量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其归属的资产组为基础进行减值测试,确认损失;“总部资产”是企业集团和事业部的资产,难以脱离其他资产和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入,所以要计算总部资产所属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然后与相应的资产账面价值相比较,据以判断是否需要确认减值损失。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实际运用中需要不断完善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没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针对旧会计制度中发现的问题,在2006年初财政部制定和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并准备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正式实施。在新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规定“: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从2007年开始计提后不能冲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这主要是为了防止企业利用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来调节利润,但同时也反映了会计准则制定本身就是一种博弈。然而该规定并未能完全封死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主通道,资产减值准备仍是一把“双刃剑”。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以求达到最佳。即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会计报表更加真实可靠。

三、完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建议和对策

(一)健全信息、价格市场机制,完善企业绩效考评

1、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自身并不能合理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需要根据自身所掌握的固定资产使用状况,对所能获得的固定资产交易市场信息进行分析后做出是“企业评价”还是“市场评价”的选择。对固定资产减值的“企业评价”多利用来自企业内部信息,信息获取成本较低。由于企业管理层与信息使用者存在信息不对称,即使来自企业内部的固定资产减值信息较可靠也不易得到投资者的普遍认同。相比之下,如果对固定资产减值采用“市场评价”,企业将更多搜集有关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信息资料,并对市场数据进行分析,其成本较“企业评价”要大。因此,我国必须加快经济改革的步伐,迅速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使生产资料的市场信息体系的信号功能得以正常发挥。这是以“市场评价”取代“企业评价”的前提条件。

2、要切断资产减值准备与企业考核评价指标之间的联系,从而弱化企业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操纵盈余的动机,改进考核评价指标,以营业利润作为考核企业盈利能力和经营成果的主要指标。这样不仅可以防止企业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调控利润,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企业效绩考评体系,把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考核结合走来,改变以往只重视结果(如利润),而不重视考察形成结果的程序和过程的做法。

(二)提高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确定方式的操作性

准则制定者应重新考虑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式。笔者认为,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应由企业根据自身所处经济环境而定。具体而言:1.如企业处于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可鼓励企业建立财务预测制度,待制度逐步完善后,财务预算或预测数据的反馈情况,看企业是否具备采用在用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来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2.如企业处于市场经济较欠发达的地区,本着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可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资产评估,将资产评估作为确立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依据。3.如果企业不实行减值会计,须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不计提固定资产减值的原因。

(三)提高从业会计的职业判断能力

1、就会计人员而言,无论企业选用哪种评价标准,都需要企业会计人员做出大量的职业判断。为此,必须强化企业会计人员在职培训,学习到先进科学的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因为企业固定资产涉及机器设备、房屋、建筑物、在建工程等各种不同类型。会计师只有具备复合的知识结构,才会得出高水平的职业判断结果。同时强化企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企业会计人员不仅要精通业务,胜任工作,更重要的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对需要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判断和表达,应当基于客观的立场,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注册会计师应当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否合理、披露是否充分。一旦缺乏客观数据或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时,注册会计师就应当考虑其对审计报告的影响,决定是否在审计报告中予以揭示,以引起会计报表使用者充分注意,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2、从企业而言,主要是改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促进企业会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企业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企业要注意利用自身财务人员及外部财务软件开发机构的力量,积极开发应用先进的财务管理软件,促进企业财务部门管理职能的强化,更及时准确地提供固定资产价值变动信息,从而更适当地记录固定资产的价值变动。

完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相关准则的制定,是企业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保护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需要;是保护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需要。现代企业会计应加深对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准备的认识,使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准备相得益彰,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贺彩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的关系,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6,(03)

[2] 庞毅:固定资产减值与折旧之异同,财会月刊,2006,(06)

[3] 郝晓雁: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的性质与运用,农村财务会计,2003,(05)

[4] 杜泽平:浅议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的关系,经济师,2004,(07)

[5] 韩进军,周金梅:浅谈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的关系,理论界,2006,(S2)

[6] 王晴:浅论固定资产的抵减,太原科技,2006,(10)

[7] 刘新春: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的区别,时代财会,2002,(01)

[8] 蔚涓, 曹莉: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累计折旧辨析,财会通讯(综合版),2004,(01)

[9] 康聆:试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的关系,煤炭经济研究,2002,(11)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折旧;区别

中图分类号:F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228-01

1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累计折旧的涵义

1.1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涵义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反映的是固定资产净值的减值情况,它是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与账面价值不同)与企业期末合理预计的固定资产可收回净值(可收回金额或减值后的固定资产净值)的差额。

1.2 累计折旧的涵义

我们知道,累计折旧是用来反映固定资产价值转移情况的科目。由于导致固定资产价值转移的原因包括有报损耗和无形损耗,所以在预计折旧年限、净残值和选择折旧方法时既要考虑有形损耗,也要考虑无形损耗。期末累计折旧科目反映的是企业估计的固定资产已转移价值的金额。将累计折旧作为固?定资产原值的备抵项,可以反映出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

2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的关系

2.1 性质及目的不同

计提折旧是对固定资产价值的分摊,并不表示固定资产价值的实际减少。尽管折旧特别是加速折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反映诸如技术进步等因素带来的资产贬值的作用,但这并非折旧的主要作用,折旧也不能及时反映与调整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的偏差。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正是在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基础上,以一种更灵活、更及时的方式,确保固定资产现时价值计量信息的有用性和相关性。因此,也有人认为,计提减值准备是对历史成本的修正,反映了固定资产当前的价值,是一种资产计价的手段。

2.2 核算范围不同

《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规定,除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按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外,企业应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而对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是:企业应于期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如发现存在下列情况,应当计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以确定资产是否已经发生减值:(1)固定资产市价大幅度下跌,其跌幅大大高于因时间推移或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并且预计在近期内不可能恢复;(2)企业所处经营环境,如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或者产品营销市场在当期发生或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并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3)同期市场利率等大幅度提高,进而很可能影响企业计算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折现率,并导致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4)固定资产陈旧过时或发生实体损坏等;(5)固定资产预计使用方式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如企业计划终止或重组该资产所属的经营业务、提前处置资产等情形,从而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6)其他有可能表明资产已发生减值的情况。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全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情形有:(1)长期闲置不用,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再使用,且已无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2)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已不可使用的固定资产;(3)虽然固定资产尚可使用,但使用后产生大量不合格品的固定资产;(4)已遭毁损,以至于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5)其他实质上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固定资产。”

由此可见,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范围比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范围要大得多。

2.3 核算时间不同

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是按月进行的,并根据用途分别计入相关的成本或当期费用,属于因正常时间推移在不同会计期间的成本或费用,具有系统性和关联性。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通常是在年末或指定的核算期末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在并无论据表明减值已发生的情况下,一般不作账务处理。因此,不同会计期间的减值损失与时间推移或正常使用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2.4 计提方法不同

企业根据固定资产所含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来选择折旧方法,可以采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除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可相应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外,一般折旧方法一经选定,不得随意调整。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没有像折旧那样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它主要是用于期末通过对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与其账面价值的估价、分析比较、判断来进行计提的。

2.5 计提基数不同

固定资产折旧是以固定资产原值减去预计净残值的余额作为折旧基数,并在预计使用寿命的折旧年限内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如果已计提了减值准备,则应当按照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和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的价值又得以恢复,则应当按照固定资产价值恢复后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因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调整固定资产折旧额时,对此前已计提的累计折旧不作调整。

2.6 纳税影响不同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规定,企业经营活动中使用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可以在税前扣除,不过接受捐赠和盘盈的固定资产,虽然会计上按配比原则允许计提折旧,但由于企业没有支付任何代价,所以在企业所得税上就不能扣除任何折旧费用。《企业会计制度》在原有四项减值准备的基础上,按照谨慎性原则,结合国际惯例,又新增了包括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内的四项减值准备。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则明确规定:“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风险准备基金(包括投资风险准备基金)以及国家税收法规规定可提取的准备金之外的任何形式的准备金都不得税前扣除。”这就表明,无论企业采取什么样的资产减值准备政策,在税收法规上均不予承认,以避免对所得税产生冲击。可见,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不得在税前扣除的,它对所得税数额没有直接影响,但因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会影响折旧额的变化,因此会形成纳税的时间性差异。

2.7 账务处理不同

固定资产的折旧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息息相关,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其折旧额直接体现在企业的经常性费用中,提取折旧时,借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累记折旧”科目,在一般情况下不存在冲回问题。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无直接关联,导致减值的情形也并非经常发生,因而计提减值准备时,借记“营业外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在此后的期间,若表明固定资产发生减值的迹象全部或部分消失,则应在相关制度规定的范围内转回,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营业外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折旧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企业会计制度》的一个突出特点,大部分的减值准备都是其对应资产的唯一减项,只有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与累计折旧共同作为固定资产的减项。在实践中,人们往往认为折旧是为了避免固定资产发生减值而计提的准备,因而再对固定资产提取减值准备显得多余。鉴于这种认识的普遍性,笔者认为有必要分析折旧的实质,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

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二者的关系

(一)两者的联系

1.两者都核算固定资产价值的降低。无论是固定资产净值的减损,还是固定资产价值的转移,都意味着固定资产价值降低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拆旧作为固定资产的减项,共同反映这一价值的降低,使得最终的固定资产净值等于可收回金额。

2.两者计提的原因有相同之处。从两者的涵义可以看出,技术进步和遭受破坏使得固定资产价值降低是两者计提准备或多计提折旧的共同原因。

(二)两者的区别

1.两者的性质及目的不同。折旧表示的是固定资产价值的减损,主要是由于固定资产参与生产经营活动而形成的价值转移,它把固定资产的价值按照一定标准分摊到固定资产预计可使用的年限内,以实现收入与费用的配比。期末累计折旧反映的是企业估计的固定资产已转移价值的余额,将其作为固定资产原值的备抵项,可以反映出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可见,折旧并不表示资产实际的破损,也不意味着经过一段时期后固定资产市价下跌。简而言之,折旧是成本分摊方法,而非资产评价方法。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实质上是从"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对可收回金额与账面净值进行定期比较。当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净值时,确认固定资产发生了减值,要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从而调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以使账面价值能真实、客观地反映该资产在当前市场上的实际价值。固定资产减值所表示的这种价值减损,主要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或内部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与生产经营的关系不大,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更需要依赖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可见,减值准备是某一时点由于公允市价的变动而需调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部分,它反映的是固定资产当前价值,是一种资产的评价方法。

2.两者针对的对象不同。累计折旧作为备抵项目是针对固定资产原值而言的,固定资产原值扣减累计折旧反映的是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则是针对固定资产净值而言的,因为当固定资产原值发生减值时,如果企业已事先考虑到而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可收回净值不一定会低于账面净值,那么此时就不会计提减值准备。所以,固定资产减值虽然是通过期末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得出的,但是它不是固定资产原值的减项,而是固定资产净值的减项。

二、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的折旧核算问题

鉴于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都是固定资产的准备项目,一方的变动必然引起另一方的调整,《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规定:“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因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调整固定资产折旧额时,对此前已计提的累计折旧不作调整。”由此可见,固定资产在折旧计提期间,减值因素的发生必然影响固定资产的折旧率和折旧额。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应当从取得固定资产的次月起,合理估计折旧年限和折旧额。为此,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企业应当重新复核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预计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并区别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一)变更折旧计提方法。如果固定资产所含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则应当相应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中的会计政策变更规定,追溯调整原折旧额。

(二)变更折旧计提年限。如果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发生变更,企业应当相应改变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中的会计估计变更规定,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会计处理。

三、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折旧的思考

(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否需按单项计提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于期末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并按单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而在固定资产准则中,未明确规定需逐项检查、按单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笔者认为,通常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按单项资产计提,但在特殊情况下,当多项固定资产减值原因一致、减值情况相同时可考虑合并计提减值准备。如企业某条生产流水线的设备,因技术更新该生产线已属落后,其生产的产品一直出现亏损,目前设备市价也远低于其账面价值;根据测算,该生产线设备整体销售净价估计为账面价值的60%,所以该生产线上的各项设备可统一按账面价值的40%计提减值准备,不需对该生产线上各项设备单独估价并计提减值准备。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披露

根据固定资产准则,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披露“当期确认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及当期转回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本人认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仅要求披露当期计提和转回金额是不够的,为使投资者能充分了解企业减值准备的计提情况,还应当披露下列信息:当期计提减值准备固定资产的相应原值和净值,当期确认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原因说明、减值损失确定方法,当期减值损失转回原因及转回金额确定方法等。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范文第6篇

论文提要:本文阐述固定资产减值的内涵及背景,对固定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企业合理规避固定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问题是完善我国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的关键。

固定资产是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固定资产是企业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之一,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企业产生效益的源泉,固定资产的结构、状况、管理水平等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关系到企业的发展。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或者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往往导致固定资产创造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大大下降,使得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即发生固定资产减值。如果对于已经发生的固定资产减值不加以确认,必将导致固定资产价值的虚夸,粉饰企业经营业绩,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一、固定资产减值的内涵

固定资产减值是指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是指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固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其中,处置费用包括与资产处置有关的法律费用、相关税费、搬运费以及为使资产达到可销售状态所发生的直接费用等。

二、减值的迹象和测试

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当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主要从外部信息来源和内部信息来源两个方面来判断:

(一)外部信息来源

1、资产市价在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

2、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3、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等。

(二)内部信息来源

1、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

2、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

3、企业内部报告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三、固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固定资产发生减值后,企业应当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该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应在未来期间进行调整,减值后的总折旧额为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与预计净残值的差,企业将该折旧额在固定资产的剩余使用年限内按选用的折旧方法继续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通常属于永久性减值,在以后的会计期间,该减值准备就不得转回。

四、固定资产减值后涉及的纳税调整

按照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前允许扣除的项目,必须遵循真实发生的据实扣除原则。企业按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当期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部分计提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这只表明该固定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已经下降,该部分减值损失按会计准则规定计入当期损益。但是,税法规定认为,该项固定资产并未实际发生损失,会计上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并不足以作为认定为实际损失的依据,只有在按照税法标准认定该固定资产实际发生损失时,其损失金额才能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会计上确认了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后,企业在进行所得税处理时,通常会涉及纳税调整。

(一)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当期的纳税调整。首先,企业在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当在当期会计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加上当期因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计入损益的金额,调整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以该应纳税所得额和适用的所得税率(假设不涉及其他纳税调整项目)计算当期的所得税费用和应交所得税。其次,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当期末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将低于计税基础(假设会计与税收法规对该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均一致),由此产生可抵减暂时性差异,企业应确认由此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冲减所得税费用。

(二)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以后各期的纳税调整

首先,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以后各期,会计上确认的每期折旧额低于税法折旧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在当期会计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减去会计因计提减值准备而少提的折旧额。

其次,根据当期期末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低于计税基础的差,计算出当期末可抵减暂时性差异,该差异与适用所得税税率之积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应保留的余额,将本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应保留的余额与上期末已保留的余额进行比较,确定当期应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金额。

最后,在固定资产使用的最后一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相等,可抵减暂时性差异为零,将该固定资产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全部转回。

五、固定资产减值对折旧的影响

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企业应当重新复核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预计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并区别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一)如果固定资产所含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没有发生变更,企业仍应遵循原有的折旧方法,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已考虑减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折旧额;如固定资产所含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发生了重大变更,企业应改变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并按照会计政策变更的要求处理。

(二)如果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没有发生变更,企业仍应遵循原有的预计使用寿命,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已考虑减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如果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发生变化则企业应当相应改变固定资产的预计,并按照会计估计变更的要求处理。

(三)如果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没有发生变更,企业仍应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已考虑减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如果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发生变更则企业应相应改变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并按会计估计变更的要求处理。企业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应当按照固定资产恢复后的账面价值(不考虑减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因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调整固定资产折旧额时,对此前已计提的累计折旧不作追溯调整。

六、完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建议

(一)健全信息、价格市场机制,完善企业绩效考评。(1)健全信息、价格市场机制是实施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的重要条件。应进一步健全和发展生产资料市场、旧货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金融市场等,并统一提供公正、合理的各种资产信息和价格信息,使固定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有较为客观的依据,同时也可增强其可操作性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2)要切断资产减值准备与企业考核评价指标之间的联系,从而弱化企业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操纵盈余的动机,改进考核评价指标,应以营业利润为考核企业盈利能力和经营成果的主要指标。

(二)借鉴国际会计准则,提高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确定方式的操作性。我国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减值确认和计量的规定较为原则化,而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则比较全面和具体。我们应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善固定资产减值会计规范,制定操作性较强的具体标准或者独立制定固定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以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笔者认为,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应由企业根据自身所处的经济环境而定。具体而言:(1)如果企业处于市场经济较发达地区,可鼓励企业建立财务预算或预测制度,根据财务预算或预测数据的反馈情况,看企业是否具备采用在用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来确立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2)如果企业处于市场经济欠发达地区,本着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可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资产评估,将资产评估价作为确立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依据。(3)如果企业不实行减值会计,须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不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原因。

(三)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转变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认识。(1)就会计人员而言,无论企业选用哪种评价标准,都需要企业会计人员作出大量的职业判断。为此,必须加强企业会计人员在职培训,学习先进科学的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同时,强化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2)就企业而言,主要是改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促进企业会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企业应利用自身财务人员及外部财务软件开发机构的力量,积极开发应用先进的财务管理软件,促进企业财务部门管理职能的强化,及时、准确地提供固定资产价值变动信息,从而适当地记录固定资产的价值变动。

(四)完善会计监督体系。既要加强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也要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作用,才能确保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的合理运用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黄东平.《固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新疆财经》2008年第2期.

[2]彭小华.《固定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分析》,《财会研究》2008年第5期.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固定资产减值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折旧

21世纪将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我国对外开放、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将极大地促进我国企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给我国企业提出新的课题;如在会计核算中传统的计提折旧的方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在新会计制度中规定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内容。

固定资产减值与折旧是固定资产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折旧与减值准备都是固定资产的备抵项目,共同反映固定资产帐面价值的减少,使固定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更加客观,体现了稳健性原则;同时两者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原值减去累计折旧等于净值,净值再减去减值准备等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下面简单分析一下他们二者的区别。

一、两者的性质目的不同

累计折旧是“资产价值损耗的计量”,是将固定资产价值按一定标准分配到预计可使用的期限内,以实现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其实质上是成本的分配手段或分摊过程。设置累计折旧的目的在于准确核定固定资产参与生产经营活动而形成的累计的价值转移,以求从商品销售中得到补偿。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实质上是从“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对可收回金额与帐面价值进行定期比较。当可收回金额低于帐面价值时,确认固定资产发生了减值,要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从而调整固定资产的帐面价值,以使帐面价值真实客观地反映实际价值。固定资产减值所表示的价值减损,主要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或内部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与生产经营的关系不大,它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两者的核算范围不同

《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第17条规定:“除以下情况外,企业应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1)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2)按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帐的土地。”

而计提减值准备的核算范围则在第27条明确规定:“企业应于期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如发现存在下列情况,应当计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以确定资产是否已经发生减值:(1)固定资产市价大幅度下跌,其跌幅大大高于因时间推移或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并且预计在近期内不可能恢复;(2)企业所处经营环境,如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或者产品营销市场在当期发生或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并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3)同期市场利率等大幅度提高,进而很可能影响企业计算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折现率,并导致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4)固定资产陈旧过时或发生实体损坏时;(5)固定资产预计使用方式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如企业计划终止或重组该资产所属的经营业务、提前处置资产等情形,从而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6)其他有可能表明资产已发生减值的情况。

三、两者的核算时间不同

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是按月进行的,并根据用途分别计入相关的成本或当期费用,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通常是在年末或指定的核算期末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在并无证据表明减值已发生的情况下,一般不必作帐务处理。

四、两者的计提方法不同

企业根据固定资产所含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来选择折旧方法,可以采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除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可相应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外,一般折旧方法一经选定,不得随意调整;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没有象折旧那样有多种可选择的方法,它主要是于期末通过对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与其帐面价值的估价、分析比较、判断来进行计提的。

五、两者的计提基数不同

固定资产折旧是以原值减去预计净残值的余额作为折旧基数,并在预计使用寿命的折旧年限内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如果已计提了减值准备,则应当按照该固定资产的帐面价值(即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和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则应当按照固定资产价值恢复后的帐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应当注意的是因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调整固定资产折旧额时,对此前已计提的累计折旧不作调整。可见,固定资产原值、预计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等都是事先确定好的,属于带有一定主观性的会计估算。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则是针对固定资产帐面价值而言的,在期末时按帐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熟低的原则来计量,对可收回金额低于帐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可收回金额是依据核算日前后的相关信息确定的,不可事先确定。可见,相对折旧而言,固定资产减值这种估算是事后的,客观一些,不同时间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具有不确定性。

六、两者的帐务处理不同

固定资产的折旧与日常经营管理息息相关,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其折旧额直接体现在企业的经常性费用中,提取时借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而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与经营管理无直接关联,并非经常发生,统用“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通过上述比较可知,尽管固定资产减值与折旧有着上述种种区别,但它们也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累计折旧核算不可缺少的调剂师,它弥补了累计折旧对资产减值情况反映不及时的缺陷,适应了科技高速发展、资产更新换代加快的现实要求。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算中的可收回金额难于确定,易造成准确率下降,甚至产生借用减值准备人为调节利润的行为。为此,需要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设置合理评价标准、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等途径创建资产减值管理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 财政部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范文第8篇

一、固定资产减值涉及的所得税会计问题

按照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前允许扣除的项目,原则上必须遵循真实发生的据实扣除原则,除国家税收规定外,企业根据《财务会计制度》等规定提取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企业一定时期按照会计制度计提或转回的资产减值金额与税法认定损失时间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属于时间性差异,该时间性差异在计提减值准备的当期从利润总额中扣除,但不得从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待以后因原计提减值准备的各项因素消除而转回原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时,增加转回当期的利润总额,但不会增加转回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当资产实际发生损失经税法认定方可从发生损失的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由此可见:第一,无论采用哪种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均不影响应交的所得税金额。通常,当期应交所得税应当等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与现行所得税税率的乘积;第二,采用不同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对当期所得税费用会产生影响,即在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时,当期因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影响的所得税金额在当期确认为所得税费用,由此影响当期的所得税费用与当期实现的利润总额的配比(利润表反映的实际所得税税率大于税法规定的税率);在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时,当期因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产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影响的所得税金额确认为递延税款借项,通过这种方法达到当期确认的所得税费用与当期实现的利润总额配比的目的(利润表反映的实际所得税税率等于税法规定的税率)。

二、纳税影响会计法下对所得税的影响

现详细分析如下:(假设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且税率不变)

(一)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及其对当期所得税费用的影响

借:所得税 3=1-2

递延税款(当期提取减值准备产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2

贷:应缴税金――应交增值税(应纳税所得额×现行税率)1

(二)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对以后各期折旧的影响及其对当期所得税费用的影响。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按照会计方法重新确定当期计提的折旧额(如前所述)与按原固定资产原价计提的折旧额如有差异,按照税法规定仍然按照固定资产原价计提的折旧额从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前扣除。由此,将会产生因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对其后各期计提的折旧额与可从应纳税所得额前扣除的折旧额的差异。

借:所得税 3=1+2

贷:递延税款(折旧额变动的时间性差异×税率) 2

应缴税金――应缴所得税1

(三)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转回及其对当期所得税费用的影响。此时主要涉及以下两方面的会计处理及所得税纳税调整:(1)因恢复固定资产价值而转回计入损益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以及涉及的纳税调整;(2)因恢复固定资产价值而重新确定的折旧额,以及涉及的纳税调整。

在计算缴纳所得税及确认当期所得税费用时,应当考虑:(1)当期因转回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增加的利润总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当在利润总额的基础上予以调减;(2)前期计提减值准备时确认的递延税款借方金额予以部分或全部转回;(3)对因计提减值准备使得按会计标准计提的折旧额与按税法允许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的折旧额的差额而产生的递延税款予以转回。

借:所得税 3=1+2

贷:应缴税金――应缴所得税

(本期利润总额-本期折旧差异-转回计入损益的减值准备)×税率1

递延税款(减值准备转回计入损益以及本期折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 2

(四)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后对累计折旧以及当期所得税费用的影响。固定资产价值得以恢复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即:1可收回金额等于或高于不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的账面净值。此时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全部转回,使之减值转回后的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等于不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的账面净值;2可收回金额低于不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的账面净值。此时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只能部分转回,使之减值转回后的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等于可收回金额。部分转回时,重新确定的折旧额可能与按税法规定允许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的折旧额存在差异,其相关会计处理、纳税调整及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比照上述(二)的情况处理。

(五)固定资产发生永久性减值以及对当期所得税费用的影响。在固定资产发生永久性损失时,会计上确认损失与税法允许在税前扣除的损失的认定相同。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当固定资产发生永久性或实质性损失时,应当将该项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全部计提减值准备,计提的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但该项固定资产的损失在未经税务部门批准前不能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由此仍存在暂时的差异。

借:所得税 3=1-2

递延税款(本期全额计提的减值准以及本期折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 2

贷:应缴税金――应缴所得税

(本期利润总额+本期全额计提的减值准备-本期折旧差异)×税率1

(六)固定资产处置。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已计提的减值准备)-相关的责任赔偿-变价收入+清理费用1

可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的损失金额=固定资产原价-不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计提的累计折旧-相关的责任赔偿-变价收入+清理费用 2

1和2之间由于减值准备的计提可能存在差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按其差额进行调整。此外,还应调整本期折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

借:所得税

贷:应缴税金――应缴所得税

递延税款(包括两部分,即本期折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和转回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

注意:

1、建议先按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应纳所得税,再计算递延税款本期发生或转回金额,最后倒挤所得税费用。

2、在分析纳税影响会计法下递延税款的金额时,建议使用丁字账帮助分析。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范文第9篇

[例1]某集团内母公司2008年12月出售一台全新设备给其子公司,售价为120万元,成本为96万元。子公司购入后作管理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为3年,不考虑净残值,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与税法规定一致)。2009年12月31日经减值测试,设备发生减值,其预计可收回金额为6837元。2011年12月设备报废,清理费用2000元。两公司所得税率为25%,不考虑其他因素。2009年母公司在编制合并报表时:

(1)抵销交易产生的内部利润24万元(120-96)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240000

贷:固定资产――原价 240000

(2)抵销当年计提折旧包含的内部利润8万元(120/3-96/3)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80000

贷:管理费用 80000

(3)抵销个别报表多提的减值准备:个别报表计提的减值准备为12万元[(120-40)-68],但该设备的可收回金额68万元却高于合并报表按原始成本计算的账面价值64万元(96-32),对合并整体来说没有发生减值,所以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应将个别报表计提的减值准备全部予以抵销。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20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 120000

(4)应补充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个别报表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为3万元{[(120-40)~(120-40-12)]×25%};合并报表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为4万元{[(120-40)-(96-32)]×25%};应补充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为1万元(4~3)。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10000

贷:所得税费用 10000

如果上例中设备在期末的预计可收回金额为6037元,在这种情况下,合并抵销的金额应为个别报表计提的减值准备20万元与合并报表应计提的减值准备4万元的差额16万元。另外,由于合并报表抵销减值准备后的账面价值与个别报表的账面价值相等,个别报表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的金额就是合并报表应确认的金额,不需抵销。

在固定资产连续使用年度,子公司的个别报表应根据计提减值准备后的账面价值重新计算折旧额,因此,母公司在编制合并报表时,要重新计算应抵销的未实现内部利润及递延所得税资产,并进行相应的抵销处理。

[例2]沿例1,2010年母公司应作如下合并抵销分录:

(1)抵销交易产生的内部利润:同例1

(2)抵销当年计提折旧包含的内部利润:分录同例1,金额为2万元[(120-40-12)/2-96/3]

(3)抵销以前年度计提折旧包含的内部利润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80000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80000

(4)抵销个别报表以前年度多提的减值准备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20000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120000

(5)当年应补充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个别报表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为1.5万元{[(120-40-40)-(120-40-34-12)1×25%};合并报表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为2万元{[(120-40-40)-(96-32-32)]×25%};当年应补充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为0.5万元(2-1.5)。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5000

所得税费用 5000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10000

固定资产报废年度,在个别报表中,由于固定资产随着报废其账面价值全部注销,因此,在编制合并报表的抵销分录时,内部利润、减值准备的抵销不能记入“固定资产”项目,而应将清理净损益记入营业外收支项目,并转回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例3]沿用上述资料,由于子公司对该电子设备报废清理的结果是净损失0.2万元(120-40-34-34-12+0.2),对此,母公司在编制2011年度的合并报表时,应作抵销分录:

(1)抵销交易产生的内部利润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240000

贷:营业外支出 240000

(2)抵销当年计提折旧包含的内部利润2万元(120-40-34-12-96/3)

借:营业外支出 20000

贷:管理费用 20000

(3)抵销以前年度计提折旧包含的内部利润

借:营业外支出 100000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100000

(4)抵销个别报表以前年度多提的减值准备

借:营业外支出 120000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120000

(5)转回补充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

借:所得税费用 500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5000

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减值;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核算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

一、固定资产减值的含义及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意义

固定资产减值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存在有形或无形损耗及其他原因,导致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从会计学的角度来研究,资产减值是在对同一种资产进行计量时,历史成本与可收回金额这两种计量属性所产生的计量差异,产生这种计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是不确定性的。当资产的历史成本高于可收回金额时,资产的账面价值就不能真实的反映其价值,那则说明资产减值已经发生,两者之间的差额就是资产减值额。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资产减值的本质其实就是对资产目前的经济利益的估计值低于记账时对其利益的预期值。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从“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对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进行定期比较。当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确认固定资产发生了减值,要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从而调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以使账面价值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该资产在当前市场上的实际价值。

企业通过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可将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予以消化,提高资产的质量,使企业固定资产能如实的反映未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将其计入当期损益。那么在会计记录中所反映的这一笔资产减值损失也是恰当合理的。企业通过对资产减值的确认,不仅增加了自身的积累,还减少了当期应纳税款,提高了自身的风险抵御能力。另外,企业通过在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中明确对固定资产减值的确认,也可使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盈利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更具信心。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与计量难度大

2007年起企业开始执行新的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中,关于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改变较大。明确规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处理。即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表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就要遵守这个准则。

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关键是确定固定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我国采用的是经济性标准,只要固定资产发生减值,就应及时予以确认,然而,要合理确认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有较大的难度。一是我国目前固定资产信息、价格市场机制尚不健全,使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缺乏依据;二是固定资产入账后,由于技术更新、市价下跌等原因,会发生价值贬值,对其确认和计量远远超出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需多个部门协同认定,甚至需要企业外部的专业评估机构才能认定。不仅难度大,而且时间往往滞后于会计信息披露时间。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标准缺乏统一性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应当全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条件和不能全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条件,至于如何计提、计提比例是多少,则完全由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判断,这对会计人员的判断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企业管理当局粉饰财务报表和经营成果提供了可能,因而计提是否真实合理不易确定。一些亏损公司便充分甚至过度利用会计政策,在亏损一年后的第二年,往往会不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以争取盈利得到高层管理该得的利益。

(三)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计算的复杂性

固定资产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等资料是企业确认和计量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基础。其中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其结果会因人而异。可收回金额中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需要预计未来一定期间现金流入量和贴现率,而贴现率是一个十分不稳定的因素,导致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弹性过大,使计提不仅缺乏衡量标准,而且缺乏制约手段。同时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再确认缺乏权威性。企业外部人员对企业的资产性态、使用价值知之甚少。因此,注册会计师、证券监管机关、审计机关等部门对企业确认的减值进行再确认缺乏权威性。

三、对完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核算的几点建议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一把“双刃剑”。新企业会计准则虽然规定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能冲回,只能在处置相关固定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但该规定并未能完全封死公司利润操纵的主通道,鉴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转变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认识

新企业会计准则关于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完善。然而,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转变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认识。许多企业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实施存在着抵触情绪,企业少计提或不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现象普遍存在。已停用若干年的设备价值还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盈利能力指标核算。还有人认为,可以用计提折旧来代替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因而,转变这种不正确认识也是当务之急。

(二)缩短折旧和摊销年限的方式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损失

此次颁布的新准则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然而我们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解决技术层面的同时,还应当结合我国的国情,考虑我国的固定资产管理条例,重新审视固定减值准备的计提要求。对于没有现成出售价格可供参考又不能直接产生现金流的固定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当这些固定资产实际已发生减值时可通过缩短折旧和摊销年限的方式反映这类固定资产的价值损失,也是解决当前随意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一种途径。

(三)加强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项目具有内容特殊、金额较大、情况复杂等特点,在该特殊项目的审计实务过程中,应由专业理论知识比较扎实、职业经验较为丰富的注册会计师编制审计计划及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当注册会计师依据审计证据所估计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于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列士有差异时,应判断差异是否合理,如认为不合理,应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

参考文献:

[1]高玉莲.新会计准则下如何处理固定资产减值[J].财经界,2009(05).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EB/OL].http://.cn,2006-07-27.

[3]姚连惠.新会计准则下的资产减值准备相关问题探讨[J].新财经,2011(05).

上一篇:轻资产范文 下一篇:企业国有资产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