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减值原因范文

时间:2023-11-18 16:49:11

固定资产减值原因

固定资产减值原因篇1

处理原则一:抵销因企业内部交易形成的资产项目和相应的负债或所有者权益项目时,应同时将计提的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进行抵销,并抵减相应的损益类科目。例如应收账款坏账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抵销。

处理原则二:发生在母公司和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内部购销某项资产并且尚未处置时,不应确认销售收入、销售成本以及损益。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除了将确认的销售收入、销售成本以及资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予以抵销之外,还需要重新确定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对于购买企业的已确认的资产减值准备如果存在少提或多提的情况,应予以补提或冲回。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不同资产期末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各异,重新确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也不一样,关键是确定资产项目的原始成本或者账面价值,借以确定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①存货跌价准备。对于整个企业集团来说,应按该存货的原始成本,即企业集团内部销售企业的存货原始成本与期末可变现净值孰低重新确定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②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对于整个企业集团来说,应按该固定资产不包含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原价减去以不包含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原价为基础计算的累计折旧作为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比较,重新确定应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③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对于整个企业集团来说,应按该无形资产不包含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原价减去以不包含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原价为基础计算的无形资产摊销额作为该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比较,重新确定应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处理原则三:在连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上期补提或冲回的资产减值准备的数额,也就是上期相应的损益类科目增减的数额,最终也会影响到本期合并利润分配表中的期初未分配利润数额的增减。因此,连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还必须将上期补提或冲回资产减值准备而抵销的损益类科目的数额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调整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数额。

处理原则四:在连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①如果因企业内部交易形成的资产项目应予抵销,如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投资等,则本期该资产项目在个别会计报表中补提或者冲销的资产减值准备的数额(本期内部资产项目增减数额计提的减值准备)也应相应予以抵销。②如果该资产项目仍然存在或部分存在,如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则仍然需要重新确定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并与本期在个别会计报表中的购买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的数额比较后确定应予补提或者转回的差额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处理原则三,因调整上期补提或冲回资产减值准备而抵销的损益类科目,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同时抵销的资产减值准备也应作为本期期初已抵销的资产减值准备考虑在内。限于篇幅,我们通过较为复杂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抵销为例对上述原则进行说明:

例:A公司和B公司均为同一母公司的子公司,A公司20×0年以50万元的价格将其生产的产品销售给B公司,其销售成本30万元。B公司购买该产品作为管理用固定资产使用,按50万元的原价入账。假设B公司对该固定资产按5年的使用期限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为零。该固定资产交易时间为当年1月1日,为简化处理,该固定资产在12月份计提折旧。应予抵销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为20万元,多计提的折旧额为4万元。期末该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为35万元,B公司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5万元。

母公司编制合并报表时,应进行如下抵销处理:借:主营业务收入50万元;贷:主营业务成本30万元,固定资产原价20万元。借:累计折旧4万元;贷:管理费用4万元。对于整个企业集团而言,固定资产不包含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实际原价应为30万元,以不包含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原价为基础计算的累计折旧为6万元,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24万元。期末该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为35万元,固定资产实际没有发生减值,期末不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参照处理原则二,故应将个别会计报表中计提的5万元减值准备转回。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5万元;贷:营业外支出5万元。连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应进行如下抵销处理:借:期初未分配利润20万元;贷:固定资产原价20万元。抵销对当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参照处理原则三处理: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5万元;贷:期初未分配利润5万元。

重新确定应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并与本期在个别会计报表中的购买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比较后,确定应予补提或者转回的差额部分,参照处理原则四处理:

①固定资产本期实际发生减值。20×1年固定资产仍按原使用期限计提折旧,B公司个别报表中,年末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25万元,可收回金额为15万元,B公司本期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0万元。对于企业集团而言,该固定资产实际原价为30万元,计提的累计折旧为12万元,上期没有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期末账面价值为18万元,可收回金额为15万元,固定资产实际上已经发生减值,期末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3万元。由于期初已抵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5万元,故本期期末转回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为2万元(10-5-3),会计处理为: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万元;贷:营业外支出2万元。

②固定资产本期实际没有发生减值。假设20×1年固定资产仍按原使用期限计提折旧,B公司个别报表中,年末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25万元,可收回金额为20万元,B公司本期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5万元。对于企业集团而言,该固定资产实际原价为30万元,计提的累计折旧为12万元,上期没有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期末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18万元,可收回金额为20万元,固定资产实际没有发生减值,期末不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期初已抵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5万元,故本期期末需要抵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金额为0(5-5),不需处理。

固定资产减值原因篇2

由于固定资产内部交易,主要涉及企业集团内部的成员企业将自身生产的产品销售给集团内部的其他企业作为固定资产使用这一类型,因此,本文就该类型的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在购入方计提减值准备后,集团(母公司)在编制合并报表时,所涉及的具体合并抵销会计处理谈点看法。

一、不计提折旧的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的抵销处理

(一)内部固定资产交易发生当期的抵销处理

首先,将销售该产品的内部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予以抵销,购买企业固定资产原价中包含的销售企业确认的损益部分也应予以抵销。

借:主营业务收入

贷:主营业务成本

固定资产原价

其次,应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予以抵销。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营业外支出

说明:在不计提折旧的情况下,由于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引起的多计提减值准备的金额,不可能大于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金额,因此:

单项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各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该项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未实现的内部销售利润与期末该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余额两者孰低的金额。

全部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各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Σ同期期末各单项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多计提减值准备

若集团内发生了多项固定资产内部交易,不论其是否计提了折旧,在计算各期期末全部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多计提的减值准备时,均应先分别求得各单项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在该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然后,再将其汇总求得该期期末全部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二)以后使用该固定资产的会计期间的抵销处理

首先,将固定资产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予以抵销。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固定资产原价

其次,应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上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于以抵销。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

再次,在以下两种情况下,还应分别作以下抵销分录(当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本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的金额等于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的金额时,则无须作以下分录):

1、当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本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大于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时,还应按其差额补抵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营业外支出(本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上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2、当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本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小于上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时,则还应按其差额恢复多抵销的减值准备:

借:营业外支出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上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本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三)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变卖会计期间的会计处理

首先,将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

其次,应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上期末多计提减值准备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抵销。

固定资产进行变卖处理时的会计期间,一方面,由于该项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随着固定资产的清理而核销,已不存在减值准备科目中该项资产多计提减值准备的抵销问题,但该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却转入了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借方,进而影响了当期损益,增加了当期利润。因此,需对当期损益加以调整(若该项固定资产清理为净收益,则调整营业外收入,若该项固定资产清理为净损失,则调整营业外支出)。另一方面,由于购入企业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影响到期初未分配利润,则必须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进行调整,因此,该抵销分录应为:

借: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上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二、计提折旧的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的抵销处理

(一)当期购买并计提折旧的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的抵销处理

首先,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相关的销售收入、销售成本以及其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予以抵销。

借:主营业务收入

贷:主营业务成本

固定资产原价

其次,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当期多计提的折旧费用和累计折旧予以抵销。

借:累计折旧

贷:管理费用(当期多计提的折旧)

注:为简化,本文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假定为管理用固定资产

再次,应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当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予以抵销。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营业外支出(当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说明:由于固定资产内部交易产生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抬高了集团内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也随之抬高了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而因固定资产账面原价的提高而造成各期多计提的折旧,又反过来不断抵减其抬高的部分账面净值。随着累计多计提折旧的不断增加,被抬高的部分账面净值不断减少,至该固定资产使用期满时,其抬高的部分账面净值被批减为零。在各期期末,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抬高的部分账面净值(被抵减后的剩余金额)等于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减去各期末累计多计提折旧的差额。因此,在计提折旧的情况下:

单项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各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该项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未实现的内部销售利润减去期末该资产累计多计提折旧的差额与该期末该项资产减值准备余额两者孰低的金额

全部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各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Σ同期期末各单项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多计提减值准备

(二)以后会计期间的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的批销处理

首先,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抵销。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固定资产原价

其次,将以前会计期间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多计提的累计折旧抵销。

借:累计折旧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以前期间累计多计提的折旧)

第三,将本期多计提的折旧费用予以抵销。

借:累计折旧

贷:管理费用(本期多计提的折旧)

第四,应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第五,在以下两种情况下,还应分别作以下分录。

(1)当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本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大于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时,则还应按其差额补抵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营业外支出(本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2)当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本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小于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时,则还应按其差额恢复多抵销的减值准备:

借:营业外支出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本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三)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清理期间的抵销处理

如前所述,固定资产进行变卖处理时的会计期间,一方面,由于该项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随着固定资产的清理而核销,已不存在减值准备科目中该项资产多计提减值准备的抵销问题。但该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却转入了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进而影响了当期损益,因此,则需对当期损益加以调整(若该项固定资产清理为净收益,则调整营业外收入,若该项固定资产清理为净损失,则调整营业外支出)。另一方面,由于购入企业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影响到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必须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进行调整。固定资产内部交易清理期间的抵销处理,具体如下:

1、内部交易固定资产使用期限届满进行清理时的抵销处理

(1)将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2)将以前期间累计多计提的折旧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抵销。

借: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以前期间累计多计提的折旧)

(3)将本期多计提的折旧抵销。

借: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贷:管理费用(本期多计提的折旧)

以上三笔抵销分录,可以合并为以下抵销分录: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管理费用(金额为本期多计提的折旧金额)

(4)应将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抵销。

借: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2、内部交易固定资产超期使用进行清理时的抵销处理

固定资产使用期满时,已不计提减值准备,因此,在内部交易固定资产超期使用清理期间,已不存在多计提减值准备的抵销问题;同时,也不存在固定资产原价中包含的内部销售利润的抵销问题和该固定资产使用多计提折旧的抵销问题。因此,在内部交易固定资产超期使用清理时的会计期间,编制合并报表时,不需进行抵销处理。

3、内部交易固定资产使用期限未满提前清理时的抵销处理

(1)将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

(2)抵销多计提的折旧。

借: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累计多计提的折旧)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以前期间累计多计提的折旧)

管理费用(本期多计提的折旧)

(3)应将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抵销。

借: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

固定资产减值原因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折旧与减值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249-02

行政单位和全额、差额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经费来源主要是事业收入,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是:非营利性。因此,确定其经济和经济有关的活动不强调经济效益,所以不需要进行成本核算。现行的会计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这种制度的不足和缺陷越来越显现出来:首先,不考虑经济效益。国家财政收入尽管每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相对于行政管理与服务、国家安全的保证、环境保护和改善、社会服务和保障、人民生活改善与提高等诸多方面,明显不足。因此,必需要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尽管行政事业单位的产出难以通过会计核算量化。但不影响对其日常经济活动发生的各项费用进行准确计量;其次,同经营性事业单位特点不符。经营性事业单位通过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方式取得收入,同企业的收入性质相同。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违反了收入与成本、费用相配比的原则。再次,经营性事业单位内部核算无法进行纵向对比(同比、环比),与同类单位无法进行横向比较,经营成果无法考核;第四,同科技发展水平、社会管理要求不相符。只有全面、准确量化考核,才能真实反映经济指标和状况,向管理者提供可靠的数据,从而提高决策管理水平。

现在注重于从企业的角度在理论上进行分析和实务的描述,在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的一般本质上揭示不够,对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普遍指导意义。我们知道,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效用或有效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固定资产取得方式有多种,但其在本质上都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必然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固定资产折旧是其使用价值的减少,是其在正常使用和自然力的作用下造成的有形和无形的损耗。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

行政事业单位取得并拥有固定资产的目的是为了得到该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在使用该固定资产期间,因正常使用和自然力双重作用,导致该固定资产发生有形和无形损耗,其性能和作用会不同程度的改变,从而影响取得该固定资产时既定目标的实现和后续使用,使使用价值降低或减少。折旧的计算有三方面:

第一,应计折旧总额:原始依据是取得固定资产时实际价值即交换价值,而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

第二,使用年限:根据固定资产在未来存续期间的使用状况即使用价值的实现方式,通过一定的判断(与科技发展水平、社会供给要求、产业政策导向、人员学识能力等有关)加以确定。

第三,折旧方法:有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四种方法。不同的方法,折旧的数值不同甚至相差很大。折旧方法的选择,也需要根据科技及社会发展水平和其在未来存续期间的使用状况即使用价值的实现方式通过一定的判断来确定。

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减值

行政事业单位所持有的固定资产均存在减值的问题,可通过计提减值准备进行反映。

固定资产减值的两个因素,账面价值和可回收金额都是固定资产的货币表现,同属价值范畴。可回收金额按照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孰高的原则加以估计确定,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无法可靠估计的,应以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可收回金额。首先,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其实质是交易双方公平交易中共同接受的市场价格,价格由价值决定,本质上属于价值范畴;其次,固定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按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选择恰当的折现率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的,其中的折现率是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税前利率,也属于价值的范畴。可知,固定资产减值是由同属于价值范畴的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决定的,在本质上是固定资产价值的减少。

无形磨损有两种,一是由于生产方法改进和劳动资料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引起的固定资产价值的贬值;二是由于出现新技术和新发明引起原有固定资产价值的贬值。两种磨损的根本原因在于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商品价值量的减少,符合固定资产减值的本质内涵,在会计处理上应通过减值核算加以反映。

折旧与减值核算虽然将无形磨损归到折旧范畴,但无形磨损亦是减值的属性。只是计提折旧时无法对固定资产的无形磨损程度进行量化和可靠计量,仅限于对有形磨损的反映。对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可以包含固定资产价值的无形磨损。

三、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折旧与减值核算的理由

第一,必要性。行政事业单位不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只核算原值有以下弊端:一是固定资产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严重偏离,造成虚增固定资产的现象;二是不使用或已不能使用的固定资产长期挂账,既不报废,又不更新,固定资产的真正价值和使用价值得不到及时补偿。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提取折旧与减值准备,可以真实、全面、及时地反映出固定资产在各个时点的实际价值和期末净值,既能保证账实相符,避免虚增资产,又能及了解和掌握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并进行适时、合理的价值补偿。

第二,重要性。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进行折旧与减值核算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严重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要求。一是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违背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原则;二是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难以及时、准确把握,既不利于考核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也不利于管理者做出科学决策,不符合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原则。三是市场经济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在持有和使用过程中,同样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现行会计核算增加了固定资产持续运行过程中的风险,不符合会计信息的谨慎性原则。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核算,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

第三,客观性。固定资产核算方法是否恰当关系到固定资产管理是否科学、有效。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提折旧与减值准备,会使会计核算和监督职能不完整,相应的会计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潜在职能更无从谈起,这是导致目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漏洞的重要原因之一。折旧与减值核算所要求的分类管理、定期盘点清查、使用年限复核、磨损程度估计、可收回金额确定等一系列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可加强对固定资产数量、质量、使用状况进行实时、连续、全面的反映、监督和控制,一是可有效防止随意处置、私自占用、非法挪用等现象的发生,合理估计潜在风险,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二是有利于明确分管、使用部门的权利与责任,加强相应的绩效考核。此外,对科学预测与决策,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促进各项业务目标的实现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现实性。虽然收付实现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本身的缺陷也影响了会计核算目标的实现。权责发生制的采用,为行政事业单位折旧与减值准备的核算提供了现实基础。

第五,实践性。企业会计中,折旧与减值的核算紧密结合,已形成一整套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会计处理原则、程序和方法,十分完善,实践证明很成熟。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固定资产使用目的虽然不同,但在折旧与减值问题上本质无差别,都是反映固定资产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减少。因此,行政事业单位折旧与减值的核算可以借鉴企业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的核算的做法。

四、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会计处理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的核算应根据固定资产使用目的的不同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首先,将经营性事业单位按照企业分离出来,单独构成折旧与减值核算的主体。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查,并依据当时市场上同类商品的重置完全价值与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合理确定各种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在此基础上,根据固定资产的单价、预计净残值、未来使用情况及减值风险大小等因素进行重新评估分类,分别确定固定资产的折旧总额、折旧年限,选择适当的折旧方法按月计提折旧,规定合理的期限进行减值评估;其次,参照企业开设“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将固定资产清查时确定的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行政单位“固定基金”科目借方、“固定资产”科目贷方;计入事业单位“经营支出”科目借方、“固定资产”科目贷方。每月计提的折旧额及固定资产发生减值时确定的减值损失,行政单位通过“经费支出――计提折旧”、“事业支出――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科目的借方反映,期末结转到“固定基金”科目的借方;事业单位计入“成本费用”、“管理费用”、“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等科目的借方,期末转到“经营支出”科目,对与产品生产有关、不能确定直接受益对象的折旧额,可先通过“间接费用”科目归集,期末再依据一定标准转入“成本费用”科目;事业单位也存在着非经营性事业支出,会计核算参照行政单位处理;最后,资产负债表应单独列示“累计折旧”与“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的金额,以便准确地反映出固定资产的净值。

固定资产减值原因篇4

关键词:固定资产 减值 核算

0 引言

新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减值做出了的新规定,明确了固定资产减值的一般原则,进一步体现了会计的谨慎性原则。

1 会计准则的变化

1.1 重新定义了“预计净残值”,引入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概念。原准则中的预计净残值是终值,新准则预计净残值是现值。另外规定了弃置费的会计处理,即固定资产的预计处置费用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同时取消了原规定的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

1.2 明确了进行资产减值测试的前提。准则规定,会计期末企业是否必须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首先取决于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如果资产不存在减值迹象,则既不必估计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也不必确认减值损失。只有在存在减值迹象的情况下,才要求估计资产可回收金额。

1.3 更具有操作性。准则规定,资产可回收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准则对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以及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计量,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应用指南,便于实物操作。

2 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方法

固定资产减值是指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是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资产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为资产减值损失,记入当期损益,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2.1 固定资产减值的迹象判断。①资产如是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②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③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回收金额大幅度降低。④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⑤资产已经或者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⑥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预期,如资产所创造的净现金流量或者营业利润(或者亏损)远远低于(或者高于)预计金额。⑦其他表明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值的迹象。

2.2 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根据资产减值准则的要求,企业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估计期可收回金额,并将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进行比较,已确定资产减值是否存在。

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的较高者。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为资产减值。企业应当于期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如果发现存在固定资产减值迹象,应当进行减值测试。

可收回金额实际上反映了企业在处置资产和继续使用资产两者之间作出的决策。在资产减值存在时,企业要么将资产变卖,要么继续使用该资产。如果处置资产给企业带来的利益较高,企业就会处置该资产;如果继续使用该资产所带来的利益较高,企业就会继续使用该资产。处置该资产给企业带来的利益为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而继续使用该资产给企业带来的利益是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为资产的可回收金额。

例如:2006年末,某企业对一辆汽车进行检查时发现该汽车可能因市场环境变化发生减值,汽车的公允价值为100000元,处置费10000元,尚可使用三年,预计其未来两年内每年末产生的现金流量分别为:48000元、40000元,第三年产生的现金流量以及使用寿命结束时处置形成的现金流量合计为45000元,折现率为10%。则可回收金额计算如下:

汽车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100000-10000=90000(元)

汽车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48000/(1+10%)+40000/(1+10%)+45000/(1+10%)=43600+33100+33800=110500(元)

根据孰高原则,汽车的可回收金额为110500元。

2.3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企业在计提资产减值时,应设置“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账户进行核算。发生减值时,借记“营业外支出”,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企业计提固定资产减值时,借记“营业外支出——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账户,贷计“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账户。在资产负债表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项目反映,并在资产负债表的附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中列示;而“营业外支出——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则反映在利润表中,直接抵减当期利润。

例如:某企业2005年年末,清查固定资产时发现,一台设备原账面净值为480000元,但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造成设备贬值,预计可收回金额为360000元,2006年该固定资产实价下跌,预计可收回金额320000元。计提减值准备,编制会计分录。

2005年末该企业应提资产减值准备120000元(480000元-360000元)

会计分录为:

借:营业外支出——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2000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20000

2006年末由于可收回金额低于2005年,应补提资产减值准备40000元(360000元-320000元)

会计分录为:

借:营业外支出——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4000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40000

新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当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

3 资产减值对利润的影响分析

资产减值的计提直接影响企业利润的增减。这是由于:现行的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的具体情况界定不清楚,在具体计提时没有明确的计算程序,主观随意性较大,所以留给企业很大的选择空间,计提标准以及比例的确定都可由企业自行根据情况确定,这在客观上也为企业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玩弄利润提供了方便。企业既可以“少提”来掩盖风险,虚增利润,也可以“多提”减少利润,为来年增加利润做准备,计提和转回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的合法行为。

固定资产减值原因篇5

关键词:固定资产;改扩建;折旧;减值准备

1 引言

固定资产的一些疑难业务核算存在不同的处理方法,本文对举出实例阐述难点问题的处理方法,以期对实务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有所启示。

2  难点问题1——固定资产改、扩建的账务处理问题

2-1  案例

某企业于2007年12月1日将一台生产用设备进行改扩建,原值为500000元,已提折旧为100000元,未提取减值准备,2008年12月31日改扩建完成,设备投入使用,在改扩建期间,该企业共发生支出180000元,全部以银行存款支付,另外发生残料变价收入30000元,已收到款项存入银行,该设备经过改扩建后,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

2-2  理论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在原有固定资产的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按原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由于改建、扩建而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支出,减去改建、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变价收人,作为入账价值”。而固定资产会计准则不再将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简单地划分为固定资产改扩建、固定资产的改良、固定资产大修理、固定资产中小修理,而是注意后续支出的经济实质。如果这些后续支出增强了固定资产获取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提高了固定资产的性能,即:使可能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如果这些后续支出不能提高相关固定资产原先预计的创利能力,依据资产的确认条件,就不能将其予以资本化,而应当在发生时将其确认为费用。

2-3  处理

在上述案例的处理实务中对固定资产的处理方法:

(1)方法一

①设备停用,转入改扩建

借:在建工程400 000

累计折旧100 000

贷:固定资产—经营用固定资产500 000

②发生改扩建支出

借:在建工程180 000

贷:银行存款180 000

③取得残料变价收入

借:银行存款30 000

贷:在建工程30 000

④结转清理损益,固定资产改扩建完工

借:经营用固定资产550 000

贷:在建工程550 000

(2)方法二

将方法一中的“在建工程”改为“固定资产清理”,其它的处理程序与上述相同,改扩建后固定资产的价值依然是550 000元。

2-4  方法分析

对上述两种方法的处理,第一种方法较为妥当,体现了《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和《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而第二种方法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不太适合,“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因出售、报废和毁损等原因转入清理过程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及其在清理过程中发生的清理费用和清理收入等,而固定资产改扩建所发生的资本性支出,由于固定资产的实体并未离开企业。

3  难点问题2——固定资产折旧涉及减值准备的账务处理问题

3-1  案例

某企业于2004年12月30日购置了一台价值为125万元的设备用于生产,预计该设备的使用寿命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5万元,设备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2007年12月31日,企业在进行检查时发现该设备减值,预计其可收回金额为50万元。2008年1月1日企业再次检查时发现,上年据以计提固定资产减值的因素已发生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了有利的影响,可收回金额达到65万元。

3-2  理论

《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应计提的折旧总额为固定资产原价减去预计残值加上预计清理费用”。固定资产会计准则则在定义部分鲜明地提出“应计折旧额,指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如果已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还应当扣除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准则还规定“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应当按照固定资产价值恢复后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如果有迹象表明以前期间据以计提固定资产减值的各种因素发生变化,使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大于其账面价值,则以前期间已计提的减值损失应当转回,但转回的金额不应超过原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3-3  处理

针对上述规定,在案例的实务工作中具体做法如下

(1)方法一

①2004年12月30日企业取得固定资产时:

借:固定资产1 250 000

贷:银行存款1 250 000

②2005年12月31日计提固定资产折旧240 000元时:

借:制造费用240 000

贷:累计折旧240 000

③2006年12月31日计提该固定资产折旧240 000元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70 000元[1 250 000-240 000×2]-500000]时:

借:制造费用240 000

贷:累计折旧240 00

借:营业外支出—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70 00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70 000

④2007年12月31日计提固定资产折旧150 000元

借:制造费用150 000

贷:累计折旧150 000

⑤2008年1月1日检查发现固定资产发生减值的因素已消除,应冲回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70 000

贷:营业外支出—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70 000

注:考虑2003年12月31日固定资产减值因素的影响,

2007年12月31日计提折旧后的固定资产账面净额为350 000元,而2007年12月31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620 000元,2008年1月1日检查发现其发生减值的因素已消除,该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为650 000元,高于其账面价值。因此,该企业应将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270 000元全部转回,但不能按照650 000元与350000元的差额300 000元予以转回,转回以后固定资产的账面净额又重新恢复到了历史的计价基础上,同时应重新计算该固定资产的年折旧率和年折旧额,至2009年12月31日止累计折旧总额为1 200 000元,与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总额相等。

⑥2008年12月31日和2008年12月31日该固定资产的年折旧额为:(1 250 000-240 000×2-150 000-50 000)/2=285 000元

借:制造费用285 000元

贷:累计折旧285 000元

(2)方法二

①、②、③、④的账务处理与上述相同,此略。

⑤2008年1月1日检查发现该固定资产发生减值的因素已消除,应冲回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80 00 0

贷:营业外支出—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80 000

注:考虑2006年12月31日固定资产减值因素的影响,2007年12月31日计提折旧后的固定资产账面净额为350 000元,而2007年12月31日在不考虑2006年12月31日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影响时计算的固定资产账面净额为530 000元,低于其可收回金额650 000元。因此,该企业不能按照650 000元与350 000元的差额300 000元予以转回,而应按照530 000元与350 000元之间的差额180 000元予以转回,转回以后该固定资产的账面净额又重新恢复到了历史的计价基础上。

⑥2008年12月31日和2009年12月31日该固定资产的年折旧额为:(530 000-50 000)/2=240 000元

借:制造费用240 000

贷:累计折旧240 000

3-4  方法分析

第一种方法较为妥当,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和《企业会计制度》关于固定资产的折旧政策。第二种方法在将以前所提取的减值准备冲回时,采用了追溯调整法。在计算减值准备转回时,只要固定资产的预计可收回金额超过了其账面价值,就应当将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全部转回,重新计算固定资产的年折旧率和年折旧额,而且按照这种方法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总额只有1 110 000元,与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总额相差90 000元。因此,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不能采用追溯调整法。

4  结束语

固定资产处置要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和《企业会计制度》关于固定资产的有关政策,强化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企业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固定资产减值原因篇6

关键词:资产减值 固定资产 会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182-01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依据现行准则,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当判定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本文就资产中固定资产的减值作出分析,如果固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估计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按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金额,计提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主要从外部信息来源和内部信息来源两方面加以判断:

从企业外部信息来看,以下情况均属于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企业需要据此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决定是否需要确认减值损失。如果出现了资产的市价在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如果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等。

从企业内部信息来源来看,以下情况均属于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企业需要据此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决定是否需要确认减值损失。如果企业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如果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如果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比如资产所创造的净现金流量或者实现的营业利润远远低于原来的预算或者预计金额,资产发生的营业损失远远高于原来的预算或者预计金额,资产在建造或者收购时所需的现金支出远远高于最初的预算,资产在经营或者维护中所需的现金支出远远高于最初的预算等。

企业在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时,原则上应当以单项资产为基础,如果企业难以对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的,应当以该资产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应当根据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

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企业在对固定资产作了减值测试并计算了资产可收回金额后,如果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应当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减值资产的折旧费用应当在未来期间作相应调整,以使该资产在剩余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笔者认为,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可以区分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对于非本企业主营生产使用的固定资产,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以前减记固定资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时,要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对于本企业主营生产使用的固定资产,以前减记固定资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时,在以后会计期间可以不通过损益转回。

随着近年通胀的不断上涨,宏观政策也在不断的调控。如2010年央行曾分别于1月、2月和5月、11月10日、11月19日和12月20日六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如果不考虑此前针对部分银行的差别上调,第六次上调之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高达18.5%的历史高位。粗略估算,第六次上调后,央行可一次性冻结银行体系流动性3000多亿元;还有就是央行的不断加息等调控方式。致使我国很多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进而使企业资产减值、破产或倒闭。例如今年温州乐清老牌企业三旗集团濒临破产的消息余音未了,本月又传出温州知名餐饮连锁企业波特曼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的消息;几乎同一时间,温州另外一家知名企业江南皮革也因为巨额欠款而倒闭。如果依照现行准则,企业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随着国家对通货膨胀的不断宏观调控,李稻葵表示“明年CPI涨幅将降至4.8%,这将预示着调控政策不会再加码。”那么,随着宏观调控的不断减弱,市场将走入正常。就企业资产而言,以前减记固定资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时,如果还按照减值后的固定资产来摊销折旧,就会使得该资产摊销进入以后各期的成本就会相应减少,致使以后期间利润虚增。而这种利润的虚增是由于市场风险造成的,不是由于企业管理等因素,如此反映就会致使报表数据的不真实、客观。但如果让这部分减少的资产,能通过损益转回,会给某些企业操纵利润带来准则依据。因此,以前减记固定资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时,在以后会计期间不通过损益转回这种处理方式:首先可以真实、客观反映报表数据,因其转回时可在资产负债表上得到真实数字,符合会计客观性原则;其次,没有给乱用会计准则者带来合法依据。

对于非本企业主营生产使用的固定资产,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以前减记固定资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时,要在报表附注中披露这种处理的原因,主要是考虑会计重要性原则。

综上所述,固定资产减值损失是基于会计谨慎性原则考虑。但是,会计在完成核算和监督职能的同时,要考虑报表数据的客观性、真实性。从而给报表使用者带来更为详实的一手资料,便于其作出正确决策,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中级会计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

2.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财务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

4.刘树艳,李玲.谈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会计之友,2007(5)

5.彭南汀,王习武.论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会计[J].金融会计,2008(12)

(作者单位:潞安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潞安 046204)

固定资产减值原因篇7

关键词: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固定资产是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固定资产是企业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之一,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企业产生效益的源泉,固定资产的结构、状况、管理水平等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关系到企业的发展。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或者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往往导致固定资产创造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大大下降,使得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即发生固定资产减值。如果对于已经发生的固定资产减值不加以确认,必将导致固定资产价值的虚夸,粉饰企业经营业绩,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一、固定资产减值的内涵

固定资产减值是指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是指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固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其中,处置费用包括与资产处置有关的法律费用、相关税费、搬运费以及为使资产达到可销售状态所发生的直接费用等。

二、减值的迹象和测试

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当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主要从外部信息来源和内部信息来源两个方面来判断:

(一)外部信息来源

1、资产市价在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

2、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3、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等。

(二)内部信息来源

1、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

2、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

3、企业内部报告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三、固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固定资产发生减值后,企业应当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该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应在未来期间进行调整,减值后的总折旧额为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与预计净残值的差,企业将该折旧额在固定资产的剩余使用年限内按选用的折旧方法继续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通常属于永久性减值,在以后的会计期间,该减值准备就不得转回。

四、固定资产减值后涉及的纳税调整

按照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前允许扣除的项目,必须遵循真实发生的据实扣除原则。企业按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当期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部分计提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这只表明该固定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已经下降,该部分减值损失按会计准则规定计入当期损益。但是,税法规定认为,该项固定资产并未实际发生损失,会计上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并不足以作为认定为实际损失的依据,只有在按照税法标准认定该固定资产实际发生损失时,其损失金额才能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会计上确认了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后,企业在进行所得税处理时,通常会涉及纳税调整。

(一)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当期的纳税调整。首先,企业在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当在当期会计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加上当期因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计入损益的金额,调整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以该应纳税所得额和适用的所得税率(假设不涉及其他纳税调整项目)计算当期的所得税费用和应交所得税。其次,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当期末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将低于计税基础(假设会计与税收法规对该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均一致),由此产生可抵减暂时性差异,企业应确认由此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冲减所得税费用。

(二)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以后各期的纳税调整

首先,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以后各期,会计上确认的每期折旧额低于税法折旧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在当期会计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减去会计因计提减值准备而少提的折旧额。

其次,根据当期期末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低于计税基础的差,计算出当期末可抵减暂时性差异,该差异与适用所得税税率之积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应保留的余额,将本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应保留的余额与上期末已保留的余额进行比较,确定当期应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金额。

最后,在固定资产使用的最后一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相等,可抵减暂时性差异为零,将该固定资产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全部转回。

五、固定资产减值对折旧的影响

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企业应当重新复核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预计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并区别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一)如果固定资产所含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没有发生变更,企业仍应遵循原有的折旧方法,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已考虑减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折旧额;如固定资产所含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发生了重大变更,企业应改变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并按照会计政策变更的要求处理。

(二)如果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没有发生变更,企业仍应遵循原有的预计使用寿命,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已考虑减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如果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发生变化则企业应当相应改变固定资产的预计,并按照会计估计变更的要求处理。

(三)如果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没有发生变更,企业仍应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已考虑减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如果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发生变更则企业应相应改变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并按会计估计变更的要求处理。企业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应当按照固定资产恢复后的账面价值(不考虑减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因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调整固定资产折旧额时,对此前已计提的累计折旧不作追溯调整。

六、完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建议

(一)健全信息、价格市场机制,完善企业绩效考评。(1)健全信息、价格市场机制是实施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的重要条件。应进一步健全和发展生产资料市场、旧货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金融市场等,并统一提供公正、合理的各种资产信息和价格信息,使固定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有较为客观的依据,同时也可增强其可操作性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2)要切断资产减值准备与企业考核评价指标之间的联系,从而弱化企业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操纵盈余的动机,改进考核评价指标,应以营业利润为考核企业盈利能力和经营成果的主要指标。

(二)借鉴国际会计准则,提高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确定方式的操作性。我国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减值确认和计量的规定较为原则化,而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则比较全面和具体。我们应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善固定资产减值会计规范,制定操作性较强的具体标准或者独立制定固定资产减值会计准则, 以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笔者认为,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应由企业根据自身所处的经济环境而定。具体而言:(1)如果企业处于市场经济较发达地区,可鼓励企业建立财务预算或预测制度,根据财务预算或预测数据的反馈情况,看企业是否具备采用在用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来确立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2)如果企业处于市场经济欠发达地区,本着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可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资产评估,将资产评估价作为确立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依据。(3)如果企业不实行减值会计,须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不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原因。

(三)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转变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认识。(1)就会计人员而言,无论企业选用哪种评价标准,都需要企业会计人员作出大量的职业判断。为此,必须加强企业会计人员在职培训,学习先进科学的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同时,强化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2)就企业而言,主要是改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促进企业会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企业应利用自身财务人员及外部财务软件开发机构的力量,积极开发应用先进的财务管理软件,促进企业财务部门管理职能的强化,及时、准确地提供固定资产价值变动信息,从而适当地记录固定资产的价值变动。

(四)完善会计监督体系。既要加强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也要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作用,才能确保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的合理运用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黄东平.《固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新疆财经》2008年第2期.

[2]彭小华.《固定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分析》,《财会研究》2008年第5期.

固定资产减值原因篇8

关键词:折旧;年限平均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合计法

一、固定资产折旧范围问题

过去,会计制度遵循固定资产存在物资损耗不存在或较少存在精神损耗的思想,除了房屋、建筑物以外,要求固定资产只有在使用的情况下计提折旧,不使用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所以,旧会计制度要求闲置固定资产、未使用固定资产、不需用固定资产、不计提固定资产。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除了“已经提足折旧仍在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按照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外,企业应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包括已经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另外,原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现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核算的房屋、建筑物,按新会计准则在转为投资性房地产后仍然按照实际成本计量,而不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也应计提折旧,即计提投资性房地产折旧。

二、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计算问题

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尤其是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年限是以“实际经历年限”为准,而不是企业“会计年度”的年限,且增加固定资产当月不考虑在内。即企业增加固定资产是在当年3月份,固定资产折旧第一年的时间不是4月至12月,而是4月至次年3月。

【例1】2001年3月份,企业增加固定资产一项,原价100万元,预计净残值1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按年数合计法计提各年固定资产折旧如下:

第一年,2001年4月至2002年3月折旧额:(100-10)×5/15=30(万元)

第二年,2002年4月至2003年3月折旧额:(100-10)×4/15=24(万元)

第三年,2003年4月至2004年3月折旧额:(100—10)×3/15=18(万元)

第四年,2004年4月至2005年3月折旧额:(100—10)×2/15=12(万元)

第五年,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折旧额:(100—10)×1/15=6(万元)

三、固定资产折旧因素调整后的折旧计算问题

固定资产的折旧因素,包括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折旧基数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除了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属于会计政策外,其余一律作为会计估计。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折旧基数的变更一律按会计估计变更处理,上述因素变更后按未来适用法计提折旧。

【例2】2000年12月份,企业增加固定资产一项,原价100万元,预计净残值1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按平均年限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至2004年年末,由于新技术发展等原因,需要对原估计的使用年限和净残值做出修正,修正后该固定资产预计尚可使用年限为2年,预计净残值为2万元。

企业对上述会计估计变更后的处理方式如下:不调整以前各期折旧,也不计算累计影响数。变更日以后发生的经济业务改按新的估计计提折旧。

按原估计,每年折旧额为(100-10)÷5=18万元,已经折旧4年,共计72万元,固定资产账面净值为100万元-72万元=28万元,则第5年相关科目的期初余额如下:

固定资产100万元

减:累计折旧72万元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28万元

改变预计使用年限后,2005年起每年计提的折旧费用为13万元[(28-2)÷2]。2005年不必对以前年度已经计提折旧进行调整,只需按重新预计的尚可使用年限和净残值计算确定年折旧费用,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借:管理费用130000

贷:累计折旧130000

四、计提减值后固定资产按会计估计变更处理问题

固定资产除了存在正常的损耗而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外,还存在固定资产在经营中所需的现金支出远远高于最初的预算、固定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固定资产的市价在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和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下降,从而导致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等情况,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上述情况均应判断固定资产可能发生减值迹象。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后固定资产应按照会计估计变更处理。即按未来适用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例3】2007年6月10日,某上市公司购入一台不需要安装的生产设备,支付价款和相关税费总计100万元,购入后即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该设备的预计使用寿命为10年,预计净残值为8万元,按照直线法计提折旧。2008年12月因出现减值迹象,对该设备进行减值测试,预计该设备的公允价值为55万元,处置费用为13万元;如果继续使用,预计未来使用及处置产生现金流量的现值为35万元。假定原预计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不变。2009年该生产设备应计提的折旧为多少万元?

分析:上述固定资产折旧时间为2007年7月,2007年6月当月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即2007年按半年计提固定资产。2007年至2008年年底累计计提折旧额为(100-8)÷10×1.5=13.8万元;2008年年底,固定资产可回收净值有:公允价值扣除处置费用42万元和现金流量现值35万元。按规定选取较高者42万元(55万元-13万元)。所以,企业计提减值后固定资产折旧额如下:[100-13.8-(100-13.8-42)-8]÷8.5=4(万元)。

因此,2009年该生产设备应计提的折旧为4万元。

五、加速折旧法并不加速问题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允许企业采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合计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习惯上,人们一般把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合计法计称为加速折旧法。加速折旧法的特点就是固定资产使用初期多计提折旧,使用后期少计提折旧,从而减少固定资产使用风险,加速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回收,促进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和更新改造。

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加速折旧法本身如果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在规定相同的折旧年限情况下,应提折旧总额相同,固定资产使用期满折旧总额相等。也就是说,与平均年限法相比,其实加速折旧法并不加速。为了方便说明问题,可以从以下案例可以一目了然。

【例4】2000年12月份,企业增加固定资产一项,原价100万元,预计净残值1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分别用平均年限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合计法计提5年的固定资产折旧。现将三种方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数额列表如下:

从表1可知,年限平均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合计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数额在固定资产使用期满的情况下累计折旧数额相等。只是在固定资产提前报废的情况下,加速折旧法相比平均年限法能够收回更多的投资,能够减少企业损失。但如果固定资产能够按期甚至超龄使用,不考虑货币资金时间价值因素,三种方法基本没有差别。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编.中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资格[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生态流量概念范文 下一篇:化学工程专业学科评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