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减值原因范文

时间:2023-11-18 16:49:11

固定资产减值原因

固定资产减值原因篇1

处理原则一:抵销因企业内部交易形成的资产项目和相应的负债或所有者权益项目时,应同时将计提的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进行抵销,并抵减相应的损益类科目。例如应收账款坏账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抵销。

处理原则二:发生在母公司和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内部购销某项资产并且尚未处置时,不应确认销售收入、销售成本以及损益。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除了将确认的销售收入、销售成本以及资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予以抵销之外,还需要重新确定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对于购买企业的已确认的资产减值准备如果存在少提或多提的情况,应予以补提或冲回。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不同资产期末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各异,重新确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也不一样,关键是确定资产项目的原始成本或者账面价值,借以确定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①存货跌价准备。对于整个企业集团来说,应按该存货的原始成本,即企业集团内部销售企业的存货原始成本与期末可变现净值孰低重新确定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②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对于整个企业集团来说,应按该固定资产不包含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原价减去以不包含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原价为基础计算的累计折旧作为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比较,重新确定应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③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对于整个企业集团来说,应按该无形资产不包含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原价减去以不包含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原价为基础计算的无形资产摊销额作为该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比较,重新确定应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处理原则三:在连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上期补提或冲回的资产减值准备的数额,也就是上期相应的损益类科目增减的数额,最终也会影响到本期合并利润分配表中的期初未分配利润数额的增减。因此,连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还必须将上期补提或冲回资产减值准备而抵销的损益类科目的数额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调整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数额。

处理原则四:在连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①如果因企业内部交易形成的资产项目应予抵销,如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投资等,则本期该资产项目在个别会计报表中补提或者冲销的资产减值准备的数额(本期内部资产项目增减数额计提的减值准备)也应相应予以抵销。②如果该资产项目仍然存在或部分存在,如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则仍然需要重新确定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并与本期在个别会计报表中的购买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的数额比较后确定应予补提或者转回的差额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处理原则三,因调整上期补提或冲回资产减值准备而抵销的损益类科目,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同时抵销的资产减值准备也应作为本期期初已抵销的资产减值准备考虑在内。限于篇幅,我们通过较为复杂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抵销为例对上述原则进行说明:

例:A公司和B公司均为同一母公司的子公司,A公司20×0年以50万元的价格将其生产的产品销售给B公司,其销售成本30万元。B公司购买该产品作为管理用固定资产使用,按50万元的原价入账。假设B公司对该固定资产按5年的使用期限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为零。该固定资产交易时间为当年1月1日,为简化处理,该固定资产在12月份计提折旧。应予抵销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为20万元,多计提的折旧额为4万元。期末该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为35万元,B公司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5万元。

母公司编制合并报表时,应进行如下抵销处理:借:主营业务收入50万元;贷:主营业务成本30万元,固定资产原价20万元。借:累计折旧4万元;贷:管理费用4万元。对于整个企业集团而言,固定资产不包含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实际原价应为30万元,以不包含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原价为基础计算的累计折旧为6万元,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24万元。期末该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为35万元,固定资产实际没有发生减值,期末不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参照处理原则二,故应将个别会计报表中计提的5万元减值准备转回。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5万元;贷:营业外支出5万元。连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应进行如下抵销处理:借:期初未分配利润20万元;贷:固定资产原价20万元。抵销对当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参照处理原则三处理: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5万元;贷:期初未分配利润5万元。

重新确定应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并与本期在个别会计报表中的购买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比较后,确定应予补提或者转回的差额部分,参照处理原则四处理:

①固定资产本期实际发生减值。20×1年固定资产仍按原使用期限计提折旧,B公司个别报表中,年末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25万元,可收回金额为15万元,B公司本期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0万元。对于企业集团而言,该固定资产实际原价为30万元,计提的累计折旧为12万元,上期没有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期末账面价值为18万元,可收回金额为15万元,固定资产实际上已经发生减值,期末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3万元。由于期初已抵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5万元,故本期期末转回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为2万元(10-5-3),会计处理为: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万元;贷:营业外支出2万元。

②固定资产本期实际没有发生减值。假设20×1年固定资产仍按原使用期限计提折旧,B公司个别报表中,年末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25万元,可收回金额为20万元,B公司本期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5万元。对于企业集团而言,该固定资产实际原价为30万元,计提的累计折旧为12万元,上期没有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期末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18万元,可收回金额为20万元,固定资产实际没有发生减值,期末不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期初已抵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5万元,故本期期末需要抵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金额为0(5-5),不需处理。

固定资产减值原因篇2

由于固定资产内部交易,主要涉及企业集团内部的成员企业将自身生产的产品销售给集团内部的其他企业作为固定资产使用这一类型,因此,本文就该类型的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在购入方计提减值准备后,集团(母公司)在编制合并报表时,所涉及的具体合并抵销会计处理谈点看法。

一、不计提折旧的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的抵销处理

(一)内部固定资产交易发生当期的抵销处理

首先,将销售该产品的内部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予以抵销,购买企业固定资产原价中包含的销售企业确认的损益部分也应予以抵销。

借:主营业务收入

贷:主营业务成本

固定资产原价

其次,应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予以抵销。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营业外支出

说明:在不计提折旧的情况下,由于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引起的多计提减值准备的金额,不可能大于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金额,因此:

单项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各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该项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未实现的内部销售利润与期末该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余额两者孰低的金额。

全部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各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Σ同期期末各单项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多计提减值准备

若集团内发生了多项固定资产内部交易,不论其是否计提了折旧,在计算各期期末全部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多计提的减值准备时,均应先分别求得各单项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在该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然后,再将其汇总求得该期期末全部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二)以后使用该固定资产的会计期间的抵销处理

首先,将固定资产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予以抵销。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固定资产原价

其次,应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上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于以抵销。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

再次,在以下两种情况下,还应分别作以下抵销分录(当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本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的金额等于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的金额时,则无须作以下分录):

1、当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本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大于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时,还应按其差额补抵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营业外支出(本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上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2、当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本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小于上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时,则还应按其差额恢复多抵销的减值准备:

借:营业外支出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上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本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三)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变卖会计期间的会计处理

首先,将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

其次,应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上期末多计提减值准备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抵销。

固定资产进行变卖处理时的会计期间,一方面,由于该项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随着固定资产的清理而核销,已不存在减值准备科目中该项资产多计提减值准备的抵销问题,但该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却转入了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借方,进而影响了当期损益,增加了当期利润。因此,需对当期损益加以调整(若该项固定资产清理为净收益,则调整营业外收入,若该项固定资产清理为净损失,则调整营业外支出)。另一方面,由于购入企业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影响到期初未分配利润,则必须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进行调整,因此,该抵销分录应为:

借: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上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二、计提折旧的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的抵销处理

(一)当期购买并计提折旧的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的抵销处理

首先,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相关的销售收入、销售成本以及其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予以抵销。

借:主营业务收入

贷:主营业务成本

固定资产原价

其次,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当期多计提的折旧费用和累计折旧予以抵销。

借:累计折旧

贷:管理费用(当期多计提的折旧)

注:为简化,本文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假定为管理用固定资产

再次,应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当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予以抵销。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营业外支出(当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说明:由于固定资产内部交易产生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抬高了集团内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也随之抬高了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而因固定资产账面原价的提高而造成各期多计提的折旧,又反过来不断抵减其抬高的部分账面净值。随着累计多计提折旧的不断增加,被抬高的部分账面净值不断减少,至该固定资产使用期满时,其抬高的部分账面净值被批减为零。在各期期末,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抬高的部分账面净值(被抵减后的剩余金额)等于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减去各期末累计多计提折旧的差额。因此,在计提折旧的情况下:

单项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各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该项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未实现的内部销售利润减去期末该资产累计多计提折旧的差额与该期末该项资产减值准备余额两者孰低的金额

全部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各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Σ同期期末各单项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多计提减值准备

(二)以后会计期间的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的批销处理

首先,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抵销。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固定资产原价

其次,将以前会计期间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多计提的累计折旧抵销。

借:累计折旧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以前期间累计多计提的折旧)

第三,将本期多计提的折旧费用予以抵销。

借:累计折旧

贷:管理费用(本期多计提的折旧)

第四,应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第五,在以下两种情况下,还应分别作以下分录。

(1)当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本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大于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时,则还应按其差额补抵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营业外支出(本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2)当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本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小于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时,则还应按其差额恢复多抵销的减值准备:

借:营业外支出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本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三)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清理期间的抵销处理

如前所述,固定资产进行变卖处理时的会计期间,一方面,由于该项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随着固定资产的清理而核销,已不存在减值准备科目中该项资产多计提减值准备的抵销问题。但该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却转入了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进而影响了当期损益,因此,则需对当期损益加以调整(若该项固定资产清理为净收益,则调整营业外收入,若该项固定资产清理为净损失,则调整营业外支出)。另一方面,由于购入企业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影响到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必须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进行调整。固定资产内部交易清理期间的抵销处理,具体如下:

1、内部交易固定资产使用期限届满进行清理时的抵销处理

(1)将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2)将以前期间累计多计提的折旧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抵销。

借: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以前期间累计多计提的折旧)

(3)将本期多计提的折旧抵销。

借: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贷:管理费用(本期多计提的折旧)

以上三笔抵销分录,可以合并为以下抵销分录: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管理费用(金额为本期多计提的折旧金额)

(4)应将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抵销。

借: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2、内部交易固定资产超期使用进行清理时的抵销处理

固定资产使用期满时,已不计提减值准备,因此,在内部交易固定资产超期使用清理期间,已不存在多计提减值准备的抵销问题;同时,也不存在固定资产原价中包含的内部销售利润的抵销问题和该固定资产使用多计提折旧的抵销问题。因此,在内部交易固定资产超期使用清理时的会计期间,编制合并报表时,不需进行抵销处理。

3、内部交易固定资产使用期限未满提前清理时的抵销处理

(1)将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

(2)抵销多计提的折旧。

借: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累计多计提的折旧)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以前期间累计多计提的折旧)

管理费用(本期多计提的折旧)

(3)应将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抵销。

借: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

固定资产减值原因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折旧与减值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249-02

行政单位和全额、差额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经费来源主要是事业收入,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是:非营利性。因此,确定其经济和经济有关的活动不强调经济效益,所以不需要进行成本核算。现行的会计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这种制度的不足和缺陷越来越显现出来:首先,不考虑经济效益。国家财政收入尽管每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相对于行政管理与服务、国家安全的保证、环境保护和改善、社会服务和保障、人民生活改善与提高等诸多方面,明显不足。因此,必需要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尽管行政事业单位的产出难以通过会计核算量化。但不影响对其日常经济活动发生的各项费用进行准确计量;其次,同经营性事业单位特点不符。经营性事业单位通过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方式取得收入,同企业的收入性质相同。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违反了收入与成本、费用相配比的原则。再次,经营性事业单位内部核算无法进行纵向对比(同比、环比),与同类单位无法进行横向比较,经营成果无法考核;第四,同科技发展水平、社会管理要求不相符。只有全面、准确量化考核,才能真实反映经济指标和状况,向管理者提供可靠的数据,从而提高决策管理水平。

现在注重于从企业的角度在理论上进行分析和实务的描述,在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的一般本质上揭示不够,对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普遍指导意义。我们知道,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效用或有效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固定资产取得方式有多种,但其在本质上都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必然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固定资产折旧是其使用价值的减少,是其在正常使用和自然力的作用下造成的有形和无形的损耗。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

行政事业单位取得并拥有固定资产的目的是为了得到该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在使用该固定资产期间,因正常使用和自然力双重作用,导致该固定资产发生有形和无形损耗,其性能和作用会不同程度的改变,从而影响取得该固定资产时既定目标的实现和后续使用,使使用价值降低或减少。折旧的计算有三方面:

第一,应计折旧总额:原始依据是取得固定资产时实际价值即交换价值,而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

第二,使用年限:根据固定资产在未来存续期间的使用状况即使用价值的实现方式,通过一定的判断(与科技发展水平、社会供给要求、产业政策导向、人员学识能力等有关)加以确定。

第三,折旧方法:有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四种方法。不同的方法,折旧的数值不同甚至相差很大。折旧方法的选择,也需要根据科技及社会发展水平和其在未来存续期间的使用状况即使用价值的实现方式通过一定的判断来确定。

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减值

行政事业单位所持有的固定资产均存在减值的问题,可通过计提减值准备进行反映。

固定资产减值的两个因素,账面价值和可回收金额都是固定资产的货币表现,同属价值范畴。可回收金额按照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孰高的原则加以估计确定,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无法可靠估计的,应以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可收回金额。首先,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其实质是交易双方公平交易中共同接受的市场价格,价格由价值决定,本质上属于价值范畴;其次,固定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按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选择恰当的折现率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的,其中的折现率是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税前利率,也属于价值的范畴。可知,固定资产减值是由同属于价值范畴的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决定的,在本质上是固定资产价值的减少。

无形磨损有两种,一是由于生产方法改进和劳动资料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引起的固定资产价值的贬值;二是由于出现新技术和新发明引起原有固定资产价值的贬值。两种磨损的根本原因在于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商品价值量的减少,符合固定资产减值的本质内涵,在会计处理上应通过减值核算加以反映。

折旧与减值核算虽然将无形磨损归到折旧范畴,但无形磨损亦是减值的属性。只是计提折旧时无法对固定资产的无形磨损程度进行量化和可靠计量,仅限于对有形磨损的反映。对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可以包含固定资产价值的无形磨损。

三、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折旧与减值核算的理由

第一,必要性。行政事业单位不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只核算原值有以下弊端:一是固定资产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严重偏离,造成虚增固定资产的现象;二是不使用或已不能使用的固定资产长期挂账,既不报废,又不更新,固定资产的真正价值和使用价值得不到及时补偿。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提取折旧与减值准备,可以真实、全面、及时地反映出固定资产在各个时点的实际价值和期末净值,既能保证账实相符,避免虚增资产,又能及了解和掌握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并进行适时、合理的价值补偿。

第二,重要性。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进行折旧与减值核算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严重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要求。一是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违背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原则;二是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难以及时、准确把握,既不利于考核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也不利于管理者做出科学决策,不符合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原则。三是市场经济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在持有和使用过程中,同样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现行会计核算增加了固定资产持续运行过程中的风险,不符合会计信息的谨慎性原则。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核算,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

第三,客观性。固定资产核算方法是否恰当关系到固定资产管理是否科学、有效。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提折旧与减值准备,会使会计核算和监督职能不完整,相应的会计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潜在职能更无从谈起,这是导致目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漏洞的重要原因之一。折旧与减值核算所要求的分类管理、定期盘点清查、使用年限复核、磨损程度估计、可收回金额确定等一系列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可加强对固定资产数量、质量、使用状况进行实时、连续、全面的反映、监督和控制,一是可有效防止随意处置、私自占用、非法挪用等现象的发生,合理估计潜在风险,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二是有利于明确分管、使用部门的权利与责任,加强相应的绩效考核。此外,对科学预测与决策,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促进各项业务目标的实现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现实性。虽然收付实现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本身的缺陷也影响了会计核算目标的实现。权责发生制的采用,为行政事业单位折旧与减值准备的核算提供了现实基础。

第五,实践性。企业会计中,折旧与减值的核算紧密结合,已形成一整套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会计处理原则、程序和方法,十分完善,实践证明很成熟。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固定资产使用目的虽然不同,但在折旧与减值问题上本质无差别,都是反映固定资产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减少。因此,行政事业单位折旧与减值的核算可以借鉴企业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的核算的做法。

四、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会计处理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的核算应根据固定资产使用目的的不同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首先,将经营性事业单位按照企业分离出来,单独构成折旧与减值核算的主体。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查,并依据当时市场上同类商品的重置完全价值与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合理确定各种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在此基础上,根据固定资产的单价、预计净残值、未来使用情况及减值风险大小等因素进行重新评估分类,分别确定固定资产的折旧总额、折旧年限,选择适当的折旧方法按月计提折旧,规定合理的期限进行减值评估;其次,参照企业开设“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将固定资产清查时确定的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行政单位“固定基金”科目借方、“固定资产”科目贷方;计入事业单位“经营支出”科目借方、“固定资产”科目贷方。每月计提的折旧额及固定资产发生减值时确定的减值损失,行政单位通过“经费支出――计提折旧”、“事业支出――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科目的借方反映,期末结转到“固定基金”科目的借方;事业单位计入“成本费用”、“管理费用”、“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等科目的借方,期末转到“经营支出”科目,对与产品生产有关、不能确定直接受益对象的折旧额,可先通过“间接费用”科目归集,期末再依据一定标准转入“成本费用”科目;事业单位也存在着非经营性事业支出,会计核算参照行政单位处理;最后,资产负债表应单独列示“累计折旧”与“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的金额,以便准确地反映出固定资产的净值。

固定资产减值原因篇4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折旧与减值

近年来,有关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的讨论日益成为会计理论与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许多有识之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达成一定共识,即通过计提折旧与减值准备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监督,解决当前管理中存在的弊端。笔者认为,这一共识之所以未能付诸于实践,其中有三个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分析并加以解决。第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否存在折旧与减值问题,即理论依据;第二,如果存在,有无计提折旧与减值准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即现实依据;第三,计提的折旧与减值准备如何核算,即会计处理。

一、理论依据——基于价值论对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的重新界定

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在会计理论研究领域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现有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从企业的角度进行理论分析与实务描述,对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的一般本质揭示不够,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价值论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效用或有效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固定资产不管以何种方式取得,在本质上都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必然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

(一)固定资产折旧是固定资产使用价值的减少

具体是指固定资产的物质要素在持有期间因正常使用及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损耗,即有形磨损。第一,无论企业还是行政事业单位,取得并持有固定资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该商品的使用价值。持有期间因正常使用及自然力作用发生的有形磨损,导致固定资产性能不同程度的改变,从而影响取得该固定资产时既定目标的实现,即使用价值发生了变化。第二,影响折旧计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应计折旧总额、使用年限和折旧方法。应计折旧总额的原始依据是取得固定资产时的实际价值即交换价值,而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而在使用年限的确定和折旧方法的选择上,则是根据固定资产在未来存续期间的使用状况即使用价值的实现方式,通过一定的职业判断加以确定的。

(二)固定资产减值是固定资产价值的减少

固定资产减值由可收回金额和账面价值两个因素决定,而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作为固定资产的货币表现,同属于价值的范畴。根据新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按照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孰高的原则加以估计确定,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无法可靠估计的,应以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可收回金额。首先,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其实质是交易双方公平交易中共同接受的市场价格,价格由价值决定,本质上属于价值范畴;其次,固定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按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选择恰当的折现率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的,其中的折现率是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税前利率,也属于价值的范畴。由此可见,固定资产减值是由同属于价值范畴的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决定的,在本质上是固定资产价值的减少。

(三)无形磨损属于固定资产减值的范畴

无形磨损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生产方法改进和劳动资料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引起的固定资产价值的贬值;另一种是由于出现新技术和新发明引起原有固定资产价值的贬值。无论哪种无形磨损,根本原因在于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直接结果是商品价值量的减少,这符合固定资产减值的本质内涵,在会计处理上应通过减值核算加以反映。现行折旧与减值核算虽将无形磨损划到折旧的范畴,但并没有改变无形磨损之于减值的本质属性。因为在计提折旧时根本无法对无形磨损的程度进行量化和可靠估计,仅局限于对有形磨损的反映,而作为固定资产价值减少的无形磨损,在计提减值准备时已被涵盖其中了。

基于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对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的重新界定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问题的存在提供了理论依据。无论是企业、行政事业单位还是其他非营利组织所持有的固定资产,都存在折旧与减值问题,并可以通过计提折旧与减值准备的方式加以反映。

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核算的现实依据

有了理论依据只能证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问题的存在。要将此问题纳入会计工作的实际,还需有充分的现实依据。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核算的必要性分析

1.解决现行核算弊端的根本途径。现行会计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提折旧与减值准备,只核算原值。这一规定存在明显弊端:一方面,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严重偏离,易造成虚增资产的现象;另一方面,消耗殆尽或已不能再用的固定资产长期挂账,既不报废,也不更新,固定资产的价值得不到应有的补偿。当前,事业单位用于固定资产维修和购置的修购基金是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的,即收入多则多提,收入少则少提,无收入则不提,并且这种收入与固定资产的损耗并不存在直接比例关系。因此,修购基金并不能起到真正的价值补偿作用。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提取折旧与减值准备,可以真实、全面、及时地反映出固定资产在各个时点的实际价值和期末净值,既能保证账实相符,避免虚增资产,又便于适时了解和掌握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并进行适时、合理的价值补偿。

2.会计信息质量的本质要求。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进行折旧与减值核算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严重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要求。其一,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违背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原则;其二,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难以及时、准确把握,既不利于考评有关部门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也不利于管理者做出科学决策,不符合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原则;其三,市场经济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在持有和使用过程中,同样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现行会计核算增加了固定资产持续运行过程中的风险,不符合会计信息的谨慎性原则。可见,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核算,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

3.加强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客观需要。固定资产核算方法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固定资产管理是否科学、有效。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提折旧与减值准备,致使会计固有的核算与监督职能部分缺失,而相应的会计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潜在职能更是无从谈起,这是导致目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漏洞的重要原因之一。折旧与减值核算所要求的分类管理、定期盘点清查、使用年限复核、磨损程度估计、可收回金额确定等一系列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可加强对固定资产数量、质量、使用状况进行实时、连续、全面的反映、监督和控制,一方面能有效防止随意处置、私自占用、非法挪用等现象的发生,合理估计潜在风险,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另一方面,有利于明确各分管、使用部门的权利与责任,加强相应的绩效考核。此外,对科学预测与决策,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促进各项业务目标的实现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核算的可行性分析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核算的可行性,除了前面提出的理论依据之外,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1.相关管理规定为折旧与减值核算提供了政策依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对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要定期清查,做到家底清楚,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防止资产流失”;《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第十一条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适应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情况的需要,并有利于加强内部经营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作为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现行核算显然与以上规定存在着根本冲突,折旧与减值核算是落实相关政策要求的必然途径。

2.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为折旧与减值核算提供了现实基础。长期以来,收付实现制一直占据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的主导地位,相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而言,收付实现制固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与生俱来的缺陷极大地影响了会计目标的实现。现阶段,为了弥补收付实现制的不足,行政事业单位部分业务处理已经引入了权责发生制,这种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已为折旧与减值核算扫除了障碍。

3.企业会计折旧与减值核算的实践经验。折旧与减值问题从最初提出到发展至今,始终天然地与企业会计紧密结合在一起,二者互促互进、相辅相成。当前,在企业会计中已形成了关于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核算的一整套会计处理原则、程序和方法,十分完备、相当成熟。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固定资产虽然使用目的不同,但在折旧与减值问题上并无本质差别,即都是反映固定资产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减少。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折旧与减值核算时可以合理地借鉴企业会计的一些做法。

三、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会计处理

固定资产减值原因篇5

专题四、固定资产

二、固定资产折旧

应计折旧额:是指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金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还应当扣除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

应计折旧额=原值-净残值-减值准备

(一)固定资产折旧范围

除以下情况外,企业应对所有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1.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

2.按照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历史遗留问题)。

【特别提示】

①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照提折旧。(计入“管理费用”)

②处于更新改造过程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应将其账面价值转入在建工程,不再计提折旧。

③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不论是否继续使用,均不再计提折旧。

④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不再补提折旧。

⑤替换使用的设备需要计提折旧。

⑥大修理停用的固定资产照提折旧。(按正常方式)

【手写板】

(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消耗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

其中,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是加速折旧法。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1.年限平均法(又称直线法)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补充例题·计算题】

一座厂房原值500

000元,预计使用10年,残值率为10%,计算月折旧额。

【正确答案】

年折旧率=(1-10%)/10=9%

月折旧率=9%÷12=0.75%

月折旧额=500

000×0.75%=3

750(元)

2.工作量法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补充例题·计算题】

某企业一辆卡车原价60

000元,预计总里程为500

000公里,预计净残值率为5%,本月行驶400公里,计算当月应提的折旧额。

【正确答案】

当月折旧额=0.114×400=45.60(元)

3.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指在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后的金额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

应在其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

计算公式如下:

【补充例题·计算题】

某企业一项固定资产的原价为20

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200元。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折旧,每年的折旧额计算如下:

【正确答案】

年折旧率=2/5×100%=40%

第一年应提的折旧额=20

000×40%=8

000(元)

第二年应提的折旧额=(20

000-8

000)×40%=4

800(元)

第三年应提的折旧额=(20

000-8

000-4

800)×40%=2

880(元)

第四、第五年的年折旧额=(20

000-8

000-4

800-2

880-200)÷2=2

060(元)

4.年数总和法(又称年限合计法)

【补充例题·计算题】

接上例,假如采用年数总和法,每年折旧额的计算如下:

【正确答案】

第一年折旧额=(20

000-200)×5/15=6

600(元)

第二年折旧额=(20

000-200)×4/15=5

280(元)

第三年折旧额=(20

000-200)×3/15=3

960(元)

第四年折旧额=(20

000-200)×2/15=2

640(元)

第五年折旧额=(20

000-200)×1/15=1

320(元)

【特别提示】

①企业应当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不计提折旧。

②折旧的对应科目

a.基本生产车间使用的固定资产,其计提的折旧应计入制造费用,并最终计入所生产产品成本;

b.管理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其计提的折旧应计入管理费用;

c.未使用的固定资产,其计提的折旧应计入管理费用;

d.销售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其计提的折旧应计入销售费用;

e.用于工程的固定资产,其计提的折旧应计入在建工程;

f.用于研发无形资产的的固定资产,其计提的折旧应计入研发支出等。

借: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在建工程

研发支出等

贷:累计折旧

三、固定资产处置的会计处理

固定资产处置一般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进行核算(除固定资产盘亏之外)。

【特别提示】

①固定资产盘亏应该计入“待处理财产损溢”。

②固定资产出售、报废或毁损的会计处理:“固定资产清理”,不利记借方,有利记贷方,最后转损益

阶段

账务处理

1.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

2.发生的清理费用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银行存款

3.出售收入、残料等的处理

借:银行存款/原材料等

贷:固定资产清理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4.保险赔偿的处理

借:其他应收款/银行存款等

贷:固定资产清理

5.清理净损益的处理

总原则:依据固定资产处置方式的不同

1.因已丧失使用功能(如:正常报废清理)或因自然灾害发生毁损等原因而报废清理产生的利得或损失应计入营业外收支。

2.因出售、转让等原因产生的固定资产处置利得或损失应计入资产处置损益。(人为原因)

净损失

①属于生产经营期间正常报废清理的处理净损失

借:营业外支出——处置非流动资产损失

贷:固定资产清理

②属于自然灾害等非正常原因造成的损失

借: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

贷:固定资产清理

③出售、转让等原因造成的损失(人为原因)

借:资产处置损益

贷:固定资产清理

净收益

①固定资产清理完成后的生产经营期间净收益【已丧失使用功能(如:正常报废清理)或因自然灾害等】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营业外收入

②出售、转让等原因产生的净收益(人为原因)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资产处置损益

注:筹建期间的,冲减“管理费用”。

四、补充内容

1.资产的账面余额:是指某科目的账面实际余额,不扣除备抵项目(如:减值准备、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等)(一般指原值)

2.资产的账面价值:是指某科目的账面余额减去相关的备抵项目后的净额。

3.负债的账面价值:一般等于其账面余额。

例如:

资产项目

含义

①存货、长期股权投资等

账面余额、账面价值

②固定资产

账面余额、账面净值(折余价值)、账面价值

③无形资产

账面余额、摊余价值、账面价值

固定资产减值原因篇6

关键词:资产减值 固定资产 会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182-01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依据现行准则,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当判定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本文就资产中固定资产的减值作出分析,如果固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估计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按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金额,计提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主要从外部信息来源和内部信息来源两方面加以判断:

从企业外部信息来看,以下情况均属于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企业需要据此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决定是否需要确认减值损失。如果出现了资产的市价在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如果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等。

从企业内部信息来源来看,以下情况均属于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企业需要据此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决定是否需要确认减值损失。如果企业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如果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如果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比如资产所创造的净现金流量或者实现的营业利润远远低于原来的预算或者预计金额,资产发生的营业损失远远高于原来的预算或者预计金额,资产在建造或者收购时所需的现金支出远远高于最初的预算,资产在经营或者维护中所需的现金支出远远高于最初的预算等。

企业在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时,原则上应当以单项资产为基础,如果企业难以对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的,应当以该资产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应当根据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

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企业在对固定资产作了减值测试并计算了资产可收回金额后,如果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应当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减值资产的折旧费用应当在未来期间作相应调整,以使该资产在剩余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笔者认为,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可以区分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对于非本企业主营生产使用的固定资产,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以前减记固定资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时,要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对于本企业主营生产使用的固定资产,以前减记固定资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时,在以后会计期间可以不通过损益转回。

随着近年通胀的不断上涨,宏观政策也在不断的调控。如2010年央行曾分别于1月、2月和5月、11月10日、11月19日和12月20日六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如果不考虑此前针对部分银行的差别上调,第六次上调之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高达18.5%的历史高位。粗略估算,第六次上调后,央行可一次性冻结银行体系流动性3000多亿元;还有就是央行的不断加息等调控方式。致使我国很多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进而使企业资产减值、破产或倒闭。例如今年温州乐清老牌企业三旗集团濒临破产的消息余音未了,本月又传出温州知名餐饮连锁企业波特曼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的消息;几乎同一时间,温州另外一家知名企业江南皮革也因为巨额欠款而倒闭。如果依照现行准则,企业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随着国家对通货膨胀的不断宏观调控,李稻葵表示“明年CPI涨幅将降至4.8%,这将预示着调控政策不会再加码。”那么,随着宏观调控的不断减弱,市场将走入正常。就企业资产而言,以前减记固定资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时,如果还按照减值后的固定资产来摊销折旧,就会使得该资产摊销进入以后各期的成本就会相应减少,致使以后期间利润虚增。而这种利润的虚增是由于市场风险造成的,不是由于企业管理等因素,如此反映就会致使报表数据的不真实、客观。但如果让这部分减少的资产,能通过损益转回,会给某些企业操纵利润带来准则依据。因此,以前减记固定资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时,在以后会计期间不通过损益转回这种处理方式:首先可以真实、客观反映报表数据,因其转回时可在资产负债表上得到真实数字,符合会计客观性原则;其次,没有给乱用会计准则者带来合法依据。

对于非本企业主营生产使用的固定资产,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以前减记固定资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时,要在报表附注中披露这种处理的原因,主要是考虑会计重要性原则。

综上所述,固定资产减值损失是基于会计谨慎性原则考虑。但是,会计在完成核算和监督职能的同时,要考虑报表数据的客观性、真实性。从而给报表使用者带来更为详实的一手资料,便于其作出正确决策,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中级会计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

2.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财务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

4.刘树艳,李玲.谈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会计之友,2007(5)

5.彭南汀,王习武.论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会计[J].金融会计,2008(12)

(作者单位:潞安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潞安 046204)

固定资产减值原因篇7

众所周知,煤炭企业会计核算要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制度》以及各项会计准则的规定办事,对于企业申报纳税则要根据《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以及各项实施细则的规定进行操作[1]。会计人员在根据会计与税法之间存在的差异中,必须熟悉国家的税收政策,在计算应纳所得额前要对企业会计利润总额进行相关的调增。我国财政部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坚持谨慎性的原则,保证企业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完整真实,颁布了一系列的相关会计政策,进一步的完善了企业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概念

固定资产减值指的是当企业的固定资产发生损坏、技术落后及相关其他经济原因,导致其可收回的金额小于真实账面价值的情况[2]。当企业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小于它的账面价值时,应该按照实际可收回金额小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同时计入企业当期损益中。企业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大小要通过企业未来现金流入估测的现值以及公允价值的净额做出判断,可以在它们两者之间选择相对较高的一方作为可收回净额。固定资产减值还有其它两种称谓,分别是资产市场价值降低及固定资产损毁,其实三者相互的概念是完全相同的[3]。

2、煤炭企业固定资产减值的原因分析

2.1、企业的内在原因

煤炭企业的内在原因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的实际经营成绩与煤炭企业的事先预测值相比较大幅度的下降;二是煤炭企业固定资产太旧跟不上生产的脚步或者出现一定损毁时,不能如期的使用需要维修;三是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的运行方法及运用的程度出现一定的重大改变或者在未来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导致煤炭企业的生产运行不通畅,停滞不前。

2.2、煤炭企业的外在原因

煤炭企业的外在原因也大致分为三点:一是当社会市场的利率以及相关的投资报酬率获得相应的提高时,煤炭企业在这个会计期间内就会发生固定资产的可收回价值一定程度上的降低现象;二是与煤炭企业固定资产正常使用后估计的下降数额相比,市场的固定资产价值下降的程度过于偏高;三是煤炭企业固定资产受到了来自市场的负面影响。

3、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企业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的差异

通过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当企业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可收回金额时,就要及时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调整到和可收回金额完全相同,将账面价值降低的那部分作为企业的资产减值损失,同时计入企业的当期损益中。而根据税法的规定,当企业的各项固定资产出现一定的损毁,产生相应的损失时,企业在计算应纳所得税时就要在利润中减去发生的损失金额,然后再乘以适用的税率。

企业要考虑到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企业的实际利润总额会与应纳税所得额有一定的不同,因此企业要事先把这差额在利润总额中减去,再对固定资产进行计提减值准备。企业的会计人员要根据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企业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的差异,及时的对纳税额进行调整。

4、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对所得税影响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为了尽快的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脚步,企业的固定资产减值会计还需要不断的进行完善和修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对所得税影响发生的问题主要为:市场固定资产的价格以及资产的数据信息影响到了企业的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工作,当企业计提固定资产准备工作缺少相关的资产资料信息时,资产准备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性就得不到保障。为了解决以上各个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

4.1、完善价格市场机制

完善的价格市场机制作为计提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的重中之重,一直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要想不断为企业固定资产减值会计工作提高真实可靠的信息依据,就要努力不断的完善价格市场以及资产的数据信息,做到企业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公平公正,确保企业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可靠真实性,使企业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有章可循。

4.2、健全煤炭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制度

通过健全煤炭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制度,能有效的规范企业会计人员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工作行为,做到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及所得税额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企业要严格杜绝多计提或者少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现象。

4.3、提高煤炭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的灵魂与主体就是人,要想做好固定资产减值会计工作,就要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增强他们的职业思想道德,明确自身的责任。在煤炭企业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过程中,做到实事求是,不违反国家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依法纳税,使企业的实际利润真实的呈现出来。

4.4、加强监督,用法律规范工作行为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以及合理的运用会计方法进行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就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督体系,最大程度的发挥它的监督作用,保障固定资产减值会计工作的完整真实性。对于会计人员蓄意利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逃税偷税的情况,要用法律严厉的对其进行惩罚,绝不姑息,任意妄为,一步一步的将企业会计工作做到规范完整。

5、结束语

固定资产减值原因篇8

新出台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主要规范了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算、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与计量、资产组的认定及其减值的处理、商誉的减值测试与处理和有关资产减值的披露等内容。

一、资产减值概述

资产减值的本质在于其预计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低于原记账时所预计的价值。当资产发生了减值,应按降低了的资产价值代替原先较高的资产价值进行记账,达到释放风险的作用,这就是资产减值会计的任务。资产减值同资产的损耗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表现为资产自身价值的减少。不同的是,在补偿对象上,资产的损耗往往是因生产产品而使其价值转移到其所生产的产品上,并通过销售该产品得到补偿;而资产减值往往是因外部因素的变化或内部使用方式或范围的改变而使其价值降低。由于其不能直接从产品销售中得到补偿,因而只能通过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予以补偿。另外,资产减值往往是无形的,而资产损耗往往是有形的,有时也表现为无形的,但这种无形的损耗实际上就是资产减值的一种表现。

二、资产减值的确认

资产减值确认的实质是资产价值的再确认。资产减值会计对于资产价值的确认是在资产持有过程中进行的。它摒弃了只对实际发生的交易确认的传统惯例,只要某项资产的价格或价值的减损能够可靠地予以计量,且对决策具有相关性,就应当确认价值的减少。它不再局限于过去,而更多地立足于现在、未来。由此,其确认基础不是交易而是事项,即使没有发生交易,只要造成资产价值减少的情况已经存在,资产减损的价值可以相对可靠地计算,就可以加以确认。

引起资产减值的事项很多,它不仅受到资产本身各类因素的影响,而且要受到许多外部因素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解和掌握资产减值的成因及产生的迹象,可以有效地判断资产减值与否,为资产减值的确认打下基础,从而可以节省资产减值的测试成本。

资产会发生减值,首先应归于资产自身的因素,资产的物理存在状况、本身的质量水平等;其次是企业对资产的利用程度、员工的操作水平、资产的运行状态、与资产相关的生产成本等;最后是企业的相关决策是否适当。例如,在某些大城市已经宣布从2008年起,将对小汽车实施新的排放标准,如果企业还投资于原排放标准的小汽车项目,则这些项目将在投产时或投产后不久发生大量的减值损失。

资产减值的影响因素发生作用后就会产生资产减值的迹象,包括外部迹象和内部迹象。外部迹象如资产的当期市价发生大幅度的下跌,由于经济、技术或法律等环境导致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近期发生重大变化,受市场利率或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影响的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导致可收回金额的降低,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或实体已经损坏等。内部迹象如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内部报表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值等等。

当外部迹象与内部迹象的任何一种或者几种迹象出现的时候,企业应该对相关资产的价值状况进行检测,以确定是否发生了减值损失。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三个问题:一是新准则中所列迹象并没有穷尽所有可能的资产减值迹象,当出现其他预示减值迹象时,企业也应该进行减值测试;二是资产的价值对以上的迹象并不是都反映敏感,也就是说,出现了这种迹象时并不一定会导致资产减值;三是在认定是否需要进行减值测试时,应该运用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从重要性的角度而言,既要定量又要定性。除定量外,经常还要重视减值项目的性质。对本来无足轻重的项目,如果发生在异常情况下,如减与不减将会对企业的资产状况和经营状况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的项目,也是非常重要的。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而言,资产减值会计并不是不计成本不讲效益地蛮干。会计人员应该考虑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所带来的收益,即资产减值信息对使用者决策支持作用的大小,将这种收益与产生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的成本相比较,当收益大于成本时才去进行相关的减值会计处理。此外,还应该避免两个问题:一是以成本效益为借口不去提供该提供的重要信息,二是不应该故意以成本效益为借口提供不准确的信息。

三、资产可回收金额的计量

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其计量的理论依据是将资产视为企业的―项投资决策,企业在决策时会选择对其有最大价值的方法来处理资产。即当资产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的净额大于使用价值时,企业会出售该资产并将出售所得的现金用于其他投资;当资产的使用价值大于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的净额时,企业会继续持有使用该资产而不会将其出售。这种计量标准比较适用于资产市场不十分完善的情况,尤其是对其具特定用途的资产。

当企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时,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较高者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应当根据公平交易中有法律约束力的销售协议价格减去直接归属于该资产处置费用的金额确定。没有法律约束力的销售协议时,应当按照该资产在活跃市场中的买方出价扣除处置费用后的金额确定。在既没有法律约束力的销售协议、又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应当以可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同行业类似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或结果可以作为估计参考。上述中的处置费用主要包括与资产处置有关的法律费用、印花税、其他相关税金、搬运费以及为使资产达到可销售状态所发生的直接费用等。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按照预计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以及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综合考虑资产预计的未来现金流量、使用期限、折现率等因素。

四、资产减值的具体运用举例

这里我们以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为例,在具体的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工作中,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考虑固定资产发生减值的迹象。

第二步,计算确定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

在计算确定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时,首先,应计算固定资产的销售净价;其次,应计算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现金流量的现值;最后,企业应比较固定资产的销售净价和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现金流量的现值,取其较高者作为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其中,企业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现金流量的现值,主要取决于该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选择。预计使用寿命应以该项固定资产的尚可使用寿命为限;该资产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量一般应参照该资产在过去使用期间所产生的经济利益预计;折现率应反映货币时间价值的当前市场评价和资产特有风险。由于计算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均通过预计才能得到,因此,企业在预计固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时,需运用职业判断,并根据谨慎原则的要求,充分考虑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寿命内的风险因素。

例如,20×4年12月31日,某出租汽车公司对购入的时间相同、型号相同、性能相似的出租车进行检查时发现其可能发生减值。该类出租车销售净价总额为1000000元,尚可使用5年。预计其在未来4年内产生的现金流量分别为:360000、320000、280000、210000元;第5年产生的现金流量以及使用寿命结束时处置形成的现金流量合计为160000元;在考虑相关风险的基础上,公司决定采用5%的折现率。假设20×4年12月31日该出租车的账面价值为1300000元,以前年度没有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有关计算过程如表所示。

由表可见,企业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现金流量的现值为1173095元,大于其销售净价1000000元,所以其可收回金额为1173095元。

第三步,比较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

该出租汽车公司出租汽车的账面价值为1300000元,可收回金额为1173095元,其账面价值大于可收回金额的差额为126905元(1300000-1173095=126905)。

第四步,进行账务处理:

在具体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时,企业应按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超过其可收回金额的部分计提减值准备。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借记“营业外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账户,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账户。如果当期应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金额高于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企业应按其差额补提减值准备,借记“营业外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账户,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账户;如果当期应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金额低于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企业应将原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全额转回,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账户,将属于转回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贷记“营业外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账户,将两者之间的差额,贷记“累计折旧”账户。该出租汽车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借:营业外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26905

上一篇:生态流量概念范文 下一篇:化学工程专业学科评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