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德育思想范文

时间:2023-12-06 02:00:05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篇1

摘要:陶行知一贯重视并主张师德教育。本文在研读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今教师素质现状,提出当代教师应具备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视教育为国家兴亡的视角、教人求真的魄力、谦虚好学的品质、以身作则的作风、爱满天下的情操。

关键词:陶行知;教师;德育;素质

党的十报告在谈到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时,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就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目标和方向。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丰富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对其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和借鉴,可以为现代教育改革和教师素质培养提供良策。

(一)教师要具备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陶先生将毕生精力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为了大众的幸福,他毅然放弃南高师教务主任的优厚待遇,投入到乡村教育的创办中,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他曾搭帐篷、睡牛棚,当起了“挑粪校长”。办育才学校时更为艰苦,他经常过着所谓“老妈子”似的困苦生活。他曾多次说,“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与陶行知先生所处的时代相比,当今办学条件、教师待遇可谓天壤之别。但是,仍有少数教师不知满足,不踏踏实实从事教学工作,而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兼职、创收上,这严重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要办好教育,当今教师必须学习陶行知先生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踏踏实实从事教学工作。

(二)教师要有视教育为国家兴亡的视角

陶行知先生之所以能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是基于他对教育事业伟大意义的理解上。他曾说,“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始终把教育事业看成是关系人民福祉、国家兴亡、民族盛衰的“大事”。他认为,乡村小学教师,尽管所从事的是“有许多人简直当他为一件不得已而为之的职业”,但此事关系劳苦农民的家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全民族的命运都操在小学教员手里……小学教师之好坏,简直可以影响到国家的存亡和世运之治乱”。他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而且不是一时的,是永久有益于世的。教育如此重要,然而如今,却有许多教师只是为教育而教育,而未将教育摆在更高的角度去理解,不能认识到教育与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之间的紧密联系,这对教育事业的发展非常有害。当今教师应该有视教育为国家兴亡的视角,体会到自身工作的价值,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三)教师须具备教人求真的魄力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道出了一名教育家对教育目标的至高要求。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教学生做人,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根本一坏,纵然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用”。学生也不能只读书,其任务主要是学习做人的道理。那么在他看来,应做怎样的人呢?他要求学生做“在劳力上劳心的人”、“手脑并用的人”,做真善美合一的人,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与陶行知德育思想相悖,目前有一些教师没有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一味追求及格率、升学率,而忽略了对学生道德方面的教育,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当今教师应认清德育与智育的辩证关系,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道德品行方面的教育,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四)教师要有谦虚好学的品质

陶行知在《我们的信条》中说,“我们深信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学而不厌是诲人不倦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一个教师对教育、对学生负责的表现。要想让学生不断进步,教师首先要力求上进,在给学生一杯水前,让自己争取有一桶水。他对那些不思进取、人云亦云的教师提出了严肃的批评,“现在教育界的通病,就是各人拿从前所学的抄袭过来,传给学生。看他书房里书架上所摆设的,无非是从前谈过的旧教科书,就是这几本书,也还未必去温习,何况乎研究新的学问…”。另外,他指出,教师在谦虚好学的基础上,还应有开拓创新的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时处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极快,教师要谨遵陶行知先生的教诲,谦虚好学,锐意进取,不断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需求。

(五)教师要有以身作则的作风

“师者,人之模范也”。陶行知先生曾说,“各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为人师表的地步”,还说“要人敬你,必先自敬,重师首先师自重”。另外,在他的著作里,也常出现“自警警人”、“自立立人”、“自勉勉人”、“自达达人”、“自化化人”等词语。他也一直以此为座右铭,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学生。与陶行知先生不同的是,目前有少数教师忽略了以身作则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讲文明、讲卫生、树新风”的同时,自己却言语粗鲁、举止轻浮,不找寻自身原因,却在抱怨当今学生难教、难管。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素质,这些教师应当学习陶行知先生以身作则的优良作风,增强自身道德水准,争取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六)教师要有爱满天下的情操

“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陶行知先生曾多次这样说,这体现了他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高尚情操。他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内心深处。” 因此他主张教师要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为教育甘愿付出一切。热爱学生,并非只爱好学生,而应该关爱全部学生,甚至突破学校门槛,去爱全天下的劳动人民,“爱人类中最多数却最不幸的中华民族”,陶行知先生创办育才学校正体现了这一点。育才学校就是要把那些穷苦孩子中有特殊才能的加以培养而不致枯萎,哪怕是麻子、癞痢头和缺嘴。热爱学生,并不是要老师处处护着学生,也不是要老师光严格要求,而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陶行知先生一贯反对体罚学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当今教师应以陶行知先生为榜样,结合新世纪对教师提出的师德要求,增进自身师德修养,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重温陶行知先生的德育思想,感触颇深。他热爱教育、教人求真、谦虚好学、以身作则、爱满天下的优良品质很值得我们学习。当今教师要以陶行知先生为榜样,结合十报告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作者单位: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陶行知著,方明等编.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陶行知著.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陶行知著,江苏省陶研会编.陶行知文集(修订本)[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4]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篇2

【关键词】 热爱家乡自我管理创造精神个性和人格

翻开《中国教育改造》①,有不少篇章都是论述农村教育的。本文联系当前的农村高中教育实际,谈一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农村德育工作的借鉴作用。

第一,培养农村高中生热爱家乡的思想观念,鼓励他们毕业后献身于新农村建设事业。

新农村建设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特别需要一大批有理想、有知识、有文化、懂科学的劳动者。但现实情况呢?有不少出生在农村的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回到乡村工作和创业,他们把目光盯在城市,即使在城市找不到的合适的工作。这样下去,农村的面貌"涛声依旧",新农村建设的速度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请看《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一文,陶行知先生这样论述:"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它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它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它教人分利不生利。"并且,他指出中国乡村教育之所以没有实效,是因为教育与农业都是各干各的,不相闻问。我想,对于农村高中来说,抓升学率当然没有错,但是千万不要忽视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观念的教育。不要教学生离开乡下向城里跑!农村大有发展,农村的天地很宽!所有农村高中学生都要确立为新农村建设献身的可贵思想。

①《中国教育改造》,陶行知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出版。后文所有引用都选自该书。

陶行知先生提倡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他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中说:"本社的乡村教育政策是要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他强调,乡村教师要领导学生去学习那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本领,要试验,研究,调查,推广,只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方能成功。反思目前的高中新课程中研究性学习,我们不难发现,各个学科都要结合家乡农村实际情况,开展研究性学习。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所学学科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培养他们将来建设乡村的思想。例如,无锡太湖蓝藻事件发生后,我校就组织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太湖上游宜兴段的水质情况,然后写成调查报告,把真实情况向当地有关部门反映。让高中生在高中学习时期就体会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自豪感。

第二,培养农村高中生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人。

陶行知先生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一文中认为,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从学校这方面说,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他认为,如果学生自治办的妥当,就有四种好处:学生自治可为修身伦理的实验;学生自治能适应学生之需要;学生自治能辅助风纪之进步;学生自治能促进学生经验之发展。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如何自治呢?

我们就要培养农村高中生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施加的教育影响必须内化为学生的自觉需要,才能发挥教育作用,产生教育效果。"我校为学生自主发展构建平台,我校有三级助理:班主任助理、年级组长助理、政教主任助理。他们及时向班主任、年级组长、政教主任反映学生的各种要求和愿望。我们还建立班、年级学生自管小组,使自管小组成为组织和管理校园学习、生活、活动的主体。学生成了校园的主人,就有一种主人翁意识。所谓自我管理,就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以活动为载体,通过一系列德育活动,丰富学生道德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

反思目前的高中施行的管理模式。学校把学生的时间分割成块,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教师无限制地盯住学生,管住学生,造成师生关系不和谐,学生怨声载道。如果领会陶行知先生的"学生自治"思想,那么学校的管理者不也可以做到事半功倍吗?

第三,培养农村高中生创造精神,在新课程改革中实施民主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个性和健康人格。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说:"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的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我想,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陶先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可见,教师要时刻抓住创造的契机,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为使学生走上创造之路,陶先生提出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和解放时间。

在新课程改革中实施民主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个性和健康人格。陶行知先生在《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一文中说:"民主的教育方法,要使学生自动,而且要启发学生使能自觉,要客观,要科学,不限于一种,要多种多样,因材施教,要把生活与教育联系起来。"生活教育是陶先生的一个重要思想,在多种多样的生活教育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探究精神。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篇3

【关键词】“三真”德育体系 学陶 研陶 践陶 真人

一、“三真”德育体系的班级模式探究背景

(一)“三真”德育体系的班级模式的提出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始创于2000年5月,原命名为“行知育才学院”,在陶行知原办育才学校之故地创办,是为现实陶行知生前想办“育才大学”的遗愿而创立,具有立陶、继陶的特殊资源优势。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通过14年“行知路”的探索,创造出“有教无类”的办学奇迹,已成为西部地区继承“行知思想”的本科办学集体。

2012年6月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陶研会向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实验学校分会申报了《构建“立陶创特”模式,创立“现代育才新学”》的课题,经专家评阅同意立项。学院陶研组织已构建了“四层一体”的科研运行机制,学院已成立了“陶行知研究所”,整体布局已到位,2012年9月正式开展落实陶学进课堂、进教材、进师生的教学实验。实验班也“因班制宜”,开展了系列“三真”德育体系的班级研究和建设。

(二)“三真”德育体系的班级模式的设计

实验班有了实验课题的校本教材保障,课题组成员在实验班讲授《陶行知教育思想新论十讲》以及实验课题老师按“教学做合一”课型采取的自主创新性实验授课法,在此基础上,创建“三真”(即真情、真行、真知)德育体系的班级模式,开展“真人教育”系列有效的教育实验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学以致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

1、建立以辅导员任组长,班长任副组长,其他班委任干事,全体班级成员参与的责任小组。

2、责任小组共同探讨和建立“三真”德育体系的班级模式,以陶研之风带班风、学风。

3、结合实验班学生思维特征、个性发展培养行知先锋。

4、“三真”德育体系的班级模式的成果展示。

二、“三真”德育体系的班级模式的实施

(一)以“三真”营造良好班风、学风

建立起以辅导员为组长的责任小组,严抓日常管理、建立有效奖惩机制,在日常管理中践行“三真”德育体系。以真情打动犯错误的同学;培养一批先进的陶子,让先进的陶研骨干带动班级及年级同学;陶行知先生认为,一个集体间只有团结协作,“共学,共事,共修养”,才能培养出真善美的真人,因此我也十分重视师生之间的共班合作,师生一起合作求真务实地帮助学生树立明确学习目标,借鉴行知教育思想,构建“行知合一”的学习模式,加深同学们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解,树立典型,再推广到各班,在方法上不断创新,引领同学们求真知,求真行,做真人。以求做到“谦逊豁达,协作合群”。

陶研班在营造良好班风、学风的基础之上,努力形成师生共甘苦、共生活、共造校风、共守校规的和谐气氛。

(二)以“三真”培育行知真人

1、帮助学生树立“三真”人生观,做有思想的真人。

陶行知先生强调,学生不应专读书,应学习人生之道。生活就是教育,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班级责任小组不断研究、探索,以“三真”教育理念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学生在实践和生活中学做真人。主要通过以下方式:

(1)以班级为单位系统地增订行知书籍及学校期刊,通过阅读《民办高等教育研究》、《陶花缘》等相关行知思想的书籍增加同学们的行知教育理论,并在开展学陶师陶书本理论学习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追求“真、善、美”等高尚的精神境界,真正有效地将行知教育思想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借鉴,运用,创新。

2、与学生共班合作,做能力的真人。

(1)以团支部为载体,开展丰富的学陶、研陶主题班会,通过班会的形式达到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目的;

(2)开展朗诵陶行知教育理念诗歌比赛,实验班主任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其乐融融;

(3)有奖知识问答、新教育理念接龙等环节,在和谐的活动气氛中,引导同学们更深入了解陶行知教育思想。

3、以实践践行行知教育理念,做实践的真人。

(1)班级成员加入陶研会学生分会,其中有20%的班级学员在学生分会任要职;

(2)参观陶行知纪念馆,真实的感受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

(3)参与期刊《陶花缘》编辑,耳濡目染、身体力行地践行“行知”思想;

(4)积极参与陶研会学生分会举办的“我心中的陶行知”等千字文大赛,抒发学员心中的师陶感学陶梦。

4、参加集体劳动,做劳动的真人。

作为大学生应该养成独立自主,自我服务的劳动习惯。从自己做起,扫地抹桌,做好寝室清洁卫生;评选优秀寝室,树立典型;组织实验班同学参加集体劳动,分组分批美化学校环境。

三真”德育体系的班级模式的实施,给实验班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自由探索和创造的舞台,在学陶、研陶、践陶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自身问题、不断质疑、积极思考、探究方法,教师从中启发、引导和点拨,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会学、会思、乐学”的能力,使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得以提升。

三、“三真”德育体系的班级模式的成果

在学校陶研会以及学院领导、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下,实验班学员在学陶、研陶、践陶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三真”德育体系班级模式也逐步建立和完善,并推广到其他普通班级,成果如下:所带学生党员26人,入党积极分子40人,辅修双学位27人,2011级汉语言文学6班获陶行知实验优秀班集体,获得部级、市、校级集体奖励17个,个人奖励223人,取得各类资格证书452项等。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实验班在学陶、研陶、践陶的路上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仍有资金不到位、活动影响较小等不足,相信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定能凝聚正能量,齐心协力,做到边学边悟,领悟精髓,学以致用,用之有效,将“三真”德育体系的班级模式不断地完善。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朱肃霞,石国际.真人教育方法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1997〔5〕.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篇4

众所周知,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http://育家,史称“人民教育家”。这位伟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影响了国内外的教育活动,影响了当时国统区、老解放区的教育,同时也对国外的教育行动产生了一定了影响。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是“生活教育”理论,起初是用乡村教育的形式表现出来,后来陶行知将其作为一种与传统教育、旧教育、富人教育相对立的新教育和穷人的教育。在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陶行知是善于探索的一位教育家,他认为教育是国家是根本,甚至影响到一个国家的荣辱盛衰,因此必须要结合中国教育实际,主张教育是立国的根本。

一、陶行知教育理论在德育工作中的运用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包含了很多方面,如德育目标、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内容、德育原则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目前,在我国大学生思想工作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德育问题和矛盾也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陶行知德育思想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真善美”人格的“真人”,求真、求善、求美是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灵魂,并且陶行知指出“教育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所以,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宣传真理和实践真理的人。另外,陶行知在他的德育目标中还多次强调要培养“从老百姓中来,回老百姓中去”的“和大众共同做事的人”,他想把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德育教学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必须要做到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一味的强制灌输,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改变传统的德育说教形式,重点体现出陶行知德育方法中的“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主张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应该可以平等的交流和沟通。这种平等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施教者,同时也是受教者,通过这种对话和交流沟通,使师生双方都处于平等的地位,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相互纠正的效果。另外,教师的教学方法要针对学生学习方法,这样可以给学生学习德育思想以动力,同时还能调动学生学习德育的积极性。在这种师生双向交流活动中,我们的教师要特别注意去尊重学生的主观选择性,要去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并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把学生当作朋友,必要的时候可以向学生虚心学习。“教学活动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平等的对话过程,是两个纯粹作为人的相遇,是一种人格对等的交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个,教师首先要主动的去赢取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能够让我们的学生能够从心底里面自愿的去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教育,最终达到德育教育工作的最大期望值。同时教师要做好“指路人”的作用,因为双向交流并不是放任不管,一定要注意适时的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批评偏激和错误的思想,坚持正确的思想方向。最后我们的教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多采用“疏通”的教育方式。避免传统的以“堵”为主的教育方式的出现,要多启发诱导,多和学生沟通交流,使学生自愿接受老师的教育指导,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

二、陶行知教育理论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1 学生具有主体性

虽然学生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对象,但是他们具有独立性、自我意识性和选择性,学校在培养我们的学生时,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培养内容,教师也要注重自身的修养的提高,要不断的丰富自身的知识含量,提高教学技术水平,注重自身的言谈举止,这样有利于对学生主体性和谐发展产生正面导向性作用。

2 学生具有可塑性

学生阶段,他们的心理、生理都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因此他们的人格、观念、知识、涵养等也都处于可塑阶段,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够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我们的学生自我塑造的主体作用,逐渐实现自身的和谐发展。

3 学生具有一定的求知欲

虽然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看起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够,甚至于厌恶学习,但是学习毕竟还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他们必须要抖擞精神继续奋斗学习,促发自己学习的欲望。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这个特

转贴于 http://

点,尽量给学生求知欲提供和谐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尽量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的需要。

4 学生具有发展性

发展性是学生的主要特点,不管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他们的心理、生理、知识涵养一直都处于发展之中。学生具有发展性的特点体现在各个方面,如学生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对自己感兴趣知识的强烈渴望,http://对展示自我能力的全力以赴以及对自我价值的不懈追求等等。我们的教师在认识到学生的这些特点时,一定要注意针对他们心理、生理已经兴趣爱好的不同,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协调和保持好学生发展中的和谐性。

显然,我们的教师只有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才能够发挥教育的综合影响力,才能够培养出全面发展、和谐完整的新时代人才。

三、陶行知教育理论在实习支教中的运用

自从师范教育产生之后,我国很多教育家都很注重实践性,即在教育过程中坚持实践性培养的目标。对此,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是陶行知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正确了分析了师范教育和中心学校之间的关系,并针对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提出了非常精辟的见解,同时进行了系统的论述。陶行知说:“师范学校的功用是培养教师”。因此,要突出师范生的个性,使其与普通中学的教师有一定的区别和提升,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以中心学校为中心,利用陶行知教育理论中的“教学做合一”来培养和训练学生。基于此,很多学校提出了实习支教形式,实习支教形式主要指高师院校会选派一些师范专业的学生到平穷落后地区的基层中小学从事教育实践工作,一般实践工作持续的时间是三个月或者半年,也可以延长时间至半年或者一个学期。这种实习支教形式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具体表现为:首先,这种支教形式容易开展,时间安排灵活,可长可短,同时组织方便,规模可大可小。其次,随机性大,去支教的人数比较少,一般都是根据师范院校师范生自身的意愿的基础上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支教,实施的范围不大。再次,这种支教形式缺乏政府支持,虽然学校起到了主导作用,积极主动的出资,并募集社会资金推行,自行寻找和联系实习的地点,还是存在困难重重的缺点。最后选择进行支教的地点一般都是贫穷落后的边缘地区,这些地区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基础教育十分薄弱,交通又很不便,当地更是提供不了相应的教育指导力量。总体来说,实习支教工作困难重重,虽然学校对这项工作投入很大,但是缺少政府的支持,资金和政策有限,仅依靠学校的投入是不够的,这些条件限制了实习支教的规模,使实习支教的缺乏持续性和不确定性,使这种活动更多的像是扶贫社会实践活动,如西南大学的“小松树”计划以及江西师范大学的“红土地支教实习工程”等。转贴于 http://

社会化程度能够反映大学生的成熟程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实习支教是一项能够很好的体现师范生综合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能够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实习支教使学生充分的得到了实践机会和锻炼的场所,促进了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同时,这种支教形式为我们的学生预先感受了下角色的转换,通过这种角色转换、自我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形http://式,不仅完善了自我,同时也完善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育人机制,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增强自己的教师意识,合理的处理好人际关系,创造出和谐的工作环境。

四、陶行知教育理论在师德培养中的运用

陶行知教育理论中关于生活教育理论的思想内涵是“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师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到了教育的作用,这就是陶行知教育理论对教师教学态度的启示,也就是师德方面的启示。因此,我们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师德,在实际教学的过程要言传身教,以身示范,赢得学生的仰慕,让我们的学生能够自觉的磨砺自己品行。

陶行知先生崇高的师德主要体现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里面,1919年10月,陶行知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文中指出:“修身伦理一类的学问,最应注意的,在乎实行;但是现今学校中所通行的修身伦理,很少实行的机会;即或有之,亦不过练习仪式而己。所以嘴里讲道德,耳朵听道德,而所行所为却不能合乎道德的标准,无形无影当中,把道德与行为分而为二,若想除去这种弊端,非给学生种种机会,练习道德的行为不可。”正是由于陶行知先生有这样认识和态度,所以陶行知严于律己,只是要要求学生能够做到的事情,他本人肯定要先自己做到,例如他要求“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相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师生之间通过这种同甘共苦,通过努力和尝试,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形成相亲相爱的关系,使师生之间不再有隔阂,彼此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种教育形式才是真正的人格教育、品德教育。

陶行知教育理论认为每个人做人的根本就是道德修养,在教育实践中,他也明确提出了要求学生“每日四问”,其中有一问就是“自己的道德有没有进步”这样问的原因是什么呢?陶行知说:“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缺少这根本一环,纵使是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因此,我们的学生在成才的过程中,一定注重自身道德修养,没有道德的人只会产生危害,不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有利因素,同时,我们的教师也要每天问上一问,来给你自己敲警钟。

五、结语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篇5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班主任;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1;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6-0007-01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教育者开始广泛关注学生的德育工作。中专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的养成,与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有很大关系。本文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内涵入手,研究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职校班主任德育工作,并阐释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对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内涵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那些脱离生活、脱离劳动的教育,则会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践行生活教育理念,可以促使班主任慕烫跏降牡掠方式转向贴近现实生活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各种生活情境中进行体验与交流,并在体验与交流中形成自己的生活观念和思想品德,自觉追求真善美,以积极健康的方式进行生活。

二、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改进职校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策略

(1)注重言传身教。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人物,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必须以身作则,起到示范作用,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例如,无论在教室还是在操场,见到地上有垃圾,班主任就应该捡起来。行动比语言更有力,班主任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化学生,让学生养成随手捡垃圾、不乱扔垃圾的良好习惯,进而让学生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

(2)渗透性的生活教育。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强调应该把生活作为教育的中心,反对那些脱离生活的教育。因此,班主任应该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针对校园生活中的一些事件进行随机教育。要注重采用适时适宜的教育方式,挖掘事件的真相,让学生深刻认识事情的本质,这对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立及自律精神等具有重要价值。在德育工作中,班主任不能总是抽象地讲述大道理,而应在班级中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班级活动中多动手、多动口、多思考,从而体验道德情感,内化道德品质。

(3)关注全体学生的教育。陶行知曾用四块糖果教育孩子,他用第一块糖果奖励孩子守时,第二块糖果奖励孩子尊师,第三块糖果奖励孩子正义,第四块糖果奖励孩子自省。“糖”式教育法,对职校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例如,学生A打报告说班里学生B没上体育课,而是躲在教室里抄作业。当时班主任认为学生A很正直,就对学生A进行了表扬。之后班主任经过核实了解到事情真相:看见学生B抄作业,学生A进行了威胁并提出某种条件,学生B没有满足学生A的要求,学生A就向班主任打报告。事情调查清楚之后,班主任不再是针对个别学生进行教育,而是召开班会,让学生们通过分析与讨论明辨是非,提高思想道德认识。

(4)注重奖罚分明。受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班级里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少年”。对这些“问题少年”,部分班主任有时感到无能为力,时常一步步退让。学生若失去道德法规的约束,可能在危险的路上越走越远,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因此,班主任要注重奖罚分明,借助合适的教育方式让这些学生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及时纠正这些学生的错误行为,让这些学生敬畏道德,敬畏法律。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对职校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生活是道德产生、发展的基础,道德是生活关系的调节器,生活是德育践行的场所,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更好地生活。首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践行,改变了德育工作脱离现实、低效乏力的现状。班主任要重视借助生活教育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通过细节化、精细化、日常化的德育工作,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培养,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德育若脱离生活,忽视人的个性特点,将失去积极意义,对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阻碍作用。其次,生活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德育实效性。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强调在生活中教育学生,通过“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养成习惯。因此,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创设良好的环境,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四、结束语

总之,中专毕业生要想立足于社会,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必须有高尚的品质,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职校班主任应该遵循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用心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要注重言传身教、重视渗透性的生活教育、关注全体学生的教育、注重奖罚分明,通过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德育教学效果,让中专学生懂得知德行善,成长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江波.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中职学校德育中的意义和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6.

[2]毕明生.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德育理论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02).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篇6

【关键词】陶行知 生活教育思想 品德培养 活动 环境 训练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57-0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续增高的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若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幼儿期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那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呢?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教育思想给了我们丰富而深刻的启示。

一、挖掘生活化活动进行品德教育。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他说:“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因此,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我们必须贴近幼儿生活,挖掘生活化的活动,将品德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开展丰富多彩吸引幼儿的活动,激发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

(1)以生活为内容进行品德教育。

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教育,是指在生活中攫取孩子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教育。这样的活动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特别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鸣。有次轮到我们班的孩子当升旗手和护旗手,所有的孩子都特别地神气,在看照片时,易念说:“老师,我要画下来给爸爸妈妈看。”其他的孩子也争先恐后地说:“我也要”。我一想,这是个很好的爱祖国教育活动,就设计了美术活动《小朋友们爱国旗》。我重新模拟了孩子们升旗时的情景,孩子们都特别投入还唱起了国歌。再请幼儿讨论升旗时应该怎么站,并请两个孩子来示范,然后我演示侧面和正面人物的画法,孩子们都学得很认真,每个人的作品都完成得很好,有的孩子还画出了奥运冠军登台领奖的画面。在展示作品的时候,孩子们都说:“升国旗真神气!我们的祖国真棒!”我接下去问:“那我们要怎么去爱我们的祖国呢?”“要好好学本领!”“要保护环境!”“要遵守交通秩序”……这个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是幼儿真实的生活体验,让爱祖国的情感真正落到幼儿心灵深处。

(2)融合节日活动进行品德教育。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中国传统节日是幼儿园生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资源,它对振奋民族精神,培养幼儿传统美德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3)抓住教育契机进行品德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抓住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及时的品德教育,是幼儿品德培养的有效手段。

二、创设良好的环境,进行品德熏陶。

陶行知先生对环境是尤为重视的,他认为“大凡思想与环境有密切关系”。因此,我们应想方设法为幼儿创造一个适于成长的良好环境。通过良好的环境和心理氛围来感染和熏陶幼儿,形成幼儿良好的品德习惯。

(1)营造良好的环境。

陶行知先生指出: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改造社会环境要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因此环境布置的教育性是我们布置环境的一个重要原则。如在“祖国祖国我爱你”主题活动中,我们在班上挂上了国旗,贴上了中国地图,与幼儿共同收集“祖国的骄傲瞬间”图片展。幼儿在收集和布置的过程中,萌发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自然角中,孩子们每天为植物浇水,喂养小动物,激发了幼儿参与劳作的积极性,渐渐地养成了做事细心、持之以恒的态度。另外,我们还专门开辟了“大家来学习”展区,让幼儿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道德行为和故事画下来,鼓励大家一起来学习等等。以环境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教育使幼儿在良好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和熏陶。

(2)注重榜样的潜移默化作用。

陶行知先生认为: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一个品行好、有师德的教师不仅能教会孩子知识,还能教会孩子做人。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我们都注意以身作则,给幼儿良好的榜样示范:当看到地上有纸屑时,我会弯下腰捡起来放到垃圾箱;每次拿书或盖琴盖时我都会轻拿轻放;在我说错话或做错事之后,我会说:“对不起,老师刚才错了,给我个机会改正,好吗?”。除此之外,我们还重视家长和同伴对幼儿的影响。我们与家长共同分析,探讨促进幼儿良好品德形成的措施。我们还举办了“家教经验交流会”,请家长们相互交流分享自己在培养孩子良好品德中的经验和心得。每个星期五,我们会评出“每周之星”,让幼儿来说说谁的表现好?为什么?谁需要加油努力,应该怎么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家长和同伴的行为习惯和态度,潜移默化地感染与熏陶幼儿,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三、加强训练实践巩固品德行为。

品德的培养是一种外塑到内化的过程。陶行知先生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为训练和实践是巩固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在带班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不管做什么都很大声,常规习惯差。于是我开展了“我要轻轻”的行为训练活动。要求幼儿说话时要轻轻,走路时要轻轻,玩玩具也要做到轻拿轻放。在一段时间的行为训练后,幼儿的常规意识和常规习惯有了很大的进步,养成了做事轻轻的习惯。另外,游戏也是对幼儿进行行为训练的一种重要形式。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妈妈”要细心照顾“孩子”,“孩子”要尊重长辈,“奶奶”累了,帮“奶奶”捶捶背,“奶奶”病了送她去医院,帮助“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等等。幼儿在游戏中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并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

总之,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我们将在生活这一土壤中,持之以恒,为幼儿提供感受和实践的机会,让品德这棵大树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黄仁贤,涂怀京.《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与当代价值》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9年9月第1版

[3]叶良骏.《陶行知箴言》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篇7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中小学体育教育;创造性思维

陶行知(1891-1946),中国的著名教育家、学者、思想家。郭沫若曾赞陶行知道:“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是“生活教育”,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

一、教育从身体出发的意义和作用

1.身体教育是其他教育的基础

教育要从身体出发,尤其是中小学体育教育更是如此。身体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没有强健的体魄,教育将无从谈起。中小学体育教育可以使人有一个健康的体格,提高与德育、智育等各方面相关的能力。

2.身体教育有利于健全人格和良好品质的培养

教育并非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教授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生活。教育从身体出发,并不是把获得健康的身体作为教育的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身体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健全人格,身体教育能够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增强人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能够起到陶冶情操和完善人格的作用。

二、教育从身体出发的实践和建议

教育从身体出发,不只在思想。身体教育和思想教育并不是相矛盾的,而是互为补充的。在此重点论述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的实践和相关建议。

1.在中小学教育中锻炼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

(1)通过直观引导和类比的方式,培养青少年的想象能力

想象力作为创造性思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创造力的一个重要能力。

(2)积极通过反向思考,培养青少年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创新思维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运用内容,逆向思维可以打破传统思维的局限性,使人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一般来说逆向思维方法主要分为缺点逆向思维法、反转型逆向思维法以及转换型逆向思维法。

2.在中小学体育中渗透对青少年的德育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可以锻炼青少年的意志,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青少年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1)根据中小学体育的教材特点进行引导教育

中小学教育的教材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部分的教材内容都有旗帜鲜明的思想性,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实践部分是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具体包括各种运动技术的实际运用。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中小学体育教学可选择的内容多、范围广、形式多变,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在实践中,可以根据教育的内容选择运动的形式和制定相关的规章,让青少年在运动中形成优良的品质。

(3)注意榜样教育的作用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向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是言传身教。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3.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注意使用电教技术等新手段辅助教学

电教技术等新技术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直观展示基本的知识、技能,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是提高青少年学习兴趣,提高学科教学效率不可或缺的助手。

(1)用生动多变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学习的兴趣

青少年刚开始对体育的热情仅仅是在“玩”的基础上,对于完整的、程序化的小学体育教育并不热衷,因为其中涉及很多枯燥而需要不断重复的练习。此时就可以借助电教技术的力量,激发青少年的学习热情,使其在兴趣的基础上主动去锻炼。

(2)形象详细地展示,突出教学重点

在中小学体育教育中,对于有些无法放慢给青少年示范的动作,由于青少年在不同的位置角度对动作认识不够全面正确,影响对动作要领的理解。电教技术就可以很好地解决此类问题,可以边示范、边讲解。

(3)利用良好的感知体验,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让青少年成为身体教育的主体,在有良好感知体验的同时,还能领悟一种体育精神,注重对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

总之,教育要从身体出发,不能只关注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翟晋玉,高影,梁怒俭.教育:从身体出发.中国教师报,2011.

[2]余红.浅析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信息教研周刊,2014.

[3]常杰.成人教育改革中陶行知思想的启示探讨.成人教育,2011.

[4]翟帅.陶行知体育观的形成及其时代特征.南通大学学报,2013,29(6).

[5]蒲长波.探讨如何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新课堂学习,2014.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篇8

【关键词】 品德结构;道德情感;人文教育观;人文精神

会计的诚信危机昭示着当前会计职业道德的恶劣现状,促使会计教育工作者反思学历教育中的会计德育实效缺失的根源,并努力探索提高会计德育实效的途径。会计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优良会计职业品德的准会计职业从业者。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有赖于对品德结构的清晰认识,从而找到会计德育的着力点。

一、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动力,是品德的决定性因素

王海明(2002)认为,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三者构成。道德认识是道德行为的指导,是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和首要环节。但知道什么是道德的不等于想做、做出道德的行为,道德情感才能解决“想做”道德行为,道德意志才能保证“做出”道德行为。

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而出现的。人们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通常表现为一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或观念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凡是符合个人所掌握的道德准则或观念的事和行为,就会产生满意、愉快、振奋、喜悦等情绪体验;否则就会产生不满、厌恶、羞愧、愤怒等情绪体验。一般认为:需要是引发行为的原动力,但动机论情绪心理学家汤姆金斯的研究成果表明:生理需要本身的信号并不能引发行为,只有通过其放大器――情感的媒介作用才能引发行为;生物的内驱力只有经过情感体系的放大才具有动机作用,需要只有被体验而转化为欲望才能引发行为。因此,情感直接引发行为,需要则只是直接引感、间接引发行为。推而论之,道德情感是引发道德行为的直接原动力。一个人有了道德情感,则他一定“想做”道德行为,因此,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心理动因和必要条件,是品德的动力因素和决定性因素。

道德意志是人们在决择道德行为时的决心和毅力,是个人克服困难而使道德行为从思想确定到实际实现的整个心理过程。一个人如果道德意志强,他就能够使道德动机克服不道德动机,能够克服执行道德动机的内外困难,从而做出道德行为。

王海明的品德结构理论给会计德育工作者深刻的启示:道德知识的传授是会计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但“知道什么是道德的”并不必然意味着“想做道德的行为”,更不意味着“做出道德的行为”;强烈的道德情感才能保证“想做道德的行为”,坚定的道德意志才能确保“做出道德的行为”。所以,会计道德教育不应该是简单地灌输道德知识,而应该是一个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及锻炼道德意志的系统工程;同时,由于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动力、是品德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这个系统工程的核心是陶冶道德情感。

二、当前高校会计道德课程教育的现状

当前高校会计学生的道德课程教育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两块。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历来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早在1982年10月,教育部即下发《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在1984年又进一步下发《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对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授课内容、教学原则、课程地位、成绩考核、师资建设等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此后,在1986年和1987年,国家教委统一要求高校增设“法律基础”课和“形势与政策”课。1987年10月,国家教委进一步明确高校设置五门思想教育课程:“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两门为必修课;“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三门课可因校制宜开设。1993年6月,国家教委对有关课程进行改革,将“大学生思想修养”和“人生哲理”两门课合并调整为“思想道德修养”,作为大学一年级开设的必修课。2005年进一步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规定为3学分。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属于高校可自行裁夺的课程,在相关高校受重视的程度普遍不高。高校会计专业的培养要求通常涵盖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及职业道德三方面,但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却存在重理论与实务培养、轻道德教育的问题。陈祺等(2005)的一次调查研究表明,仅有17.3%的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接受过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学习。吴国萍、张智(2007)考察了东北地区 13所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发现仅4所院校开设了“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且课程性质全部为选修,平均课时仅为20.5,平均学分仅为1.25。其中3所院校的考核方式为考查,仅1所院校为考试。目前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视普遍不够,在陈祺等(2005)对会计专业670名本专科生的11门专业课程的重要性排名中,财务会计名列第一,而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排名倒数第一。

三、当前高校会计道德教育的主要缺陷

(一)思想品德知识传授呈弱化趋势、会计职业道德知识传授严重不足

会计道德教育的首要环节是道德知识的传授。从提高道德认识的角度来看,高校会计道德课程教育在思想品德知识传授方面相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知识传授方面做得要好,但总体而言都有严重的不足。十年导致了社会伦理、道德的严重失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适时地提出在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并逐步予以规范,这无疑是正确的决策。但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导致政治生活和意识形态方面也在不断变革创新。这样使得高校思想品德知识的传授也处于不断变革之中,始终滞后于社会实践的发展,找不到一个能有效定型的模式。从前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思想品德课程的门数由扩张到调整、合并、缩减的演变轨迹可以看出,思想品德知识的传授无疑呈弱化趋势。

高校会计专业会计职业道德知识的传授如前所述仅是在少数学校开设了相关的选修课,而且往往是与会计法规教育合并为“会计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一门课。教学实践中这门课的重心也往往在“会计法规”,而不在“会计职业道德”。

(二)说教式的道德知识灌输、忽视道德情感的熏陶

道德知识传授的不足,会导致学生的道德认识受限,从而对其品德造成负面影响。但这方面的不足还不是当前高校会计道德教育的主要问题。当前高校会计道德教育的突出问题在于它是一种说教式的道德知识灌输,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情感的熏陶。二十世纪以科技理性为根本、以科学知识为范型的知识观,导致道德教育的严重局限,使道德教育观念化,消解了道德的实践性;使道德教育技术化,失落了道德的人文性。高校的德育教学片面地关注道德知识的传授,把道德完全理解成是一个只具有约束力的规范体系和知识体系,视道德为约束人行为的手段,德育教学成了只见知识不见人、只有物化没有人化的无人的程序性、模式化劳动,学生被视为可打造的要具,忽视了知识的创造过程与思维方法,不注重师生的情感体验和生命价值,道德教育庸俗化成了针对具体事务的应该如何做、不可以如何做。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心理动因和必要条件,是品德的动力因素和决定性因素,会计道德教育的核心应该是陶冶道德情感,而不在于简单的、说教式的道德知识灌输。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情感的熏陶,必然会对学生职业品德的形成构成重大的不良影响。

四、以人文精神陶冶道德情感是提高会计德育实效的现实途径

一些学者呼吁增加会计道德教育的课程门数或课程学时来应对会计德育失效,然而其可操作性和实效性都值得商榷:其一,当前大学生普遍课程压力重,增加这些又该减少什么?其二,增加课程门数和学时虽然有助于传授更多的道德知识,但若延续以往的德育模式,多大程度上能有助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是否是治本之策?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增加”了事,系统的治理工程应该是教育模式的转型,以人文教育观取代科学教育观,创造高校教育的人文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时改变会计德育的着力点,注重以人文精神陶冶道德情感,着眼于对学生高尚职业品德的培养。

(一)以人文教育观取代科学教育观,创造高校教育的人文氛围

二十世纪以来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催生了以科技理性为根本、以科学知识为范型的知识观,高校教育由此走入了价值误区:只注重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文精神的涵养;只强调培养“应用型”或“实用型”人才,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一言以蔽之,高校教育偏离了“以人为本”,陷入“以人为工具”。人文教育观是指弘扬人性、强调人文精神的教育。以人文教育观取代科学教育观并不意味着对科学精神的抛弃,而是要通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来缓解科技发展对人性造成的扭曲,从而培养人格高尚、思维睿智的完整健全的人。回归人文教育,要求高校首先要创造民主、平等的教育环境。要形成教育者和学生都是学校的主体的双主体教育思想,把师生摆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师生之间形成的是一种朋友关系,营造的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发展机制。回归人文教育,其次要求高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是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生命活力,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高校教育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完整性、独立性、具体性和特殊性,另外还要看到个性发展的社会性和终身性。回归人文教育,最后要求高校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健康高尚情感的培养。课程教育应该重视教学的认知目标和情意目标的高度整合,使教学活动始终充满着师生情感的动力和生命的活力。

高校教育的人文氛围是思想品德教育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生存的土壤。没有适宜的人文氛围,思想品德教育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只能是一种空洞、虚伪的道德说教,甚至可能引发学生的道德逆反心理。此外,浓郁的人文氛围等同于将道德教育分散至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无形中消减了道德课程教育的压力。

(二)以人文精神陶冶道德情感,着眼于对学生高尚品德的培养

人文精神是在追求人的存在的合理性,或对人的存在进行理性探索中产生的。它以人自身的价值本位或终极意义作为认识和实践的最高准则和目的,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肯定人的价值,崇尚人格理想和道德,向往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动力、是品德的决定性因素。高校会计道德教育应该注重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而不是简单的道德知识说教。要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会计道德教育必须将人文精神渗透到每一个细节。在课程内容方面:要让学生逐渐领悟到:道德是人的本质,也是人的内在需要;必须引导学生思考人的价值和意义、职业的价值和意义、会计职业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学生将来如何通过会计职业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应该与会计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思考会计职业在社会权责结构中的角色定位、会计对于维持社会和谐经济秩序的重要意义、会计造假对社会和个人的严重危害,敦促学生以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类使命感自觉肩负起会计职业的责任和义务;应该注重关照会计人员的个人需要,关怀其内心世界,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各种道德困境,让学生思考如何在道德困境中作出道德行为选择,以加深其道德情感体验,磨练其道德意志。在课程手段方面,要变革教学方法,由强制性单向灌输转向双向的平等对话。要注重情感教学,教师要以情施教,学生要由情生情,最后要达到师生情感交融。要以案例教学和情境教学为主,注重师生互动,大力提倡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体意识,加强道德情感的体验。

结束语

高校会计德育不能囿于道德认识的狭窄范畴,应以品德结构理论为指导,在适度进行道德知识传授的基础上,着重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科学教育观必然导致说教式的道德知识灌输;以人文教育观取代科学教育观,注重以人文精神陶冶道德情感,这才是提高会计德育实效的现实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2(1):618-628.

[2] 罗建平.高等学校思想品德课程建设的历史沿革[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5):194-197.

[3] 吴国萍,张智.关于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标准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7(1):89-90.

[4] 陈祺,戴蓬军,马正凯.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情况的调查研究[J].财会通讯,2005(9):88-91.

[5] 庄艳,高维锡.道德教育的人文省思[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1-22.

[6] 任学军.浅谈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其学校教育中的修复及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08(3):31.

上一篇:学语文的方法范文 下一篇:音乐课教学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