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爱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11:08:02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农村教育硕士的发展与问题

农村教育硕士计划即通过推荐免试入学和免费攻读学位等优惠政策,吸引优秀的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到部级和省级贫困县的学校任教。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实施“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采取“1+1+3”的教育方式。2006年,教育部又出台了“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进一步完善了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的相关政策,主要包括:扩大了实施地区,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扩展到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学校;新增了培养单位,增加了4所师范大学开展专项推荐免试工作;调整了培养方式,由“1+1+3”变为“3+1+1”的模式[1]。具体培养方式为:前三年,取得农村教育硕士入学资格的学生(以下简称为农村师资教育硕士生),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到签约农村学校任教;第四年,农村师资教育硕士生到培养学校注册研究生学籍,脱产学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第五年,农村师资教育硕士生回到任教学校,边工作、边学习,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等方式继续课程学习,并撰写学位论文。通过论文答辩后,由高校授予教育硕士学位并颁发硕士研究生学历证书。目前全国试点省份均有一至两所大学承担了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任务[2]。农村教育硕士学位的设立顺应了我国教育发展趋势,有助于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差距以及农村教育的复杂性,使现实中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培养出真正满足中国农村实际需要的教师。农村教育硕士是教育硕士的分支之一。教育硕士最先产生于美国,是美国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的专业学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对专业型人才需求的增加,教育硕士被引进中国,并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村教育硕士实施时间还比较短,因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还直接脱胎于教育硕士,缺乏与中国农村实际的有机联系。二是如何使这些培养出来的优秀教师能真正为农村服务。农村教育硕士从教的地方都是部级和省级贫困地区,缺少发展的机会和资源,这与教育硕士接受高等教育的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何使农村教育硕士在服务期满后仍有志于从事农村教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乡村师范教育思想,其中的真知灼见对今天的农村教育仍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二、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乡村教育改革。他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解放的武器。同时他又指出教育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师,而培养教师的关键则在于师范教育和师范学校。他强调“有生活力的国民,是要靠有生活力的教师培养的;有生活力的教师,又是靠有生活力的师范学校训练的”[3]。针对中国的现实状况,他明确提出师范教育要面向广大农村,为农民服务,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村培养师资[4]。他不仅在思想上重视师范教育,而且身体力行实践着他的师范教育思想。1927至1930年间他开办了晓庄师范学校,致力于乡村教师的培养和乡村教育的改造。在实践中,他结合教育发展规律以及我国乡村的实际情况,形成了独具特色又极富指导意义的乡村师范教育思想。早在20世纪初陶行知就认识到中国教育必须联系中国国情的问题。他指出中国教育界不是乞灵古人,就是仿效外国,缺乏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5]。中国乡村教育包括乡村师范教育的问题在于脱离农村实际,以城市为导向,他认为我们的师范教育必须是从自己的亲切经验里长上来的[3]。除了重视教育联系实际之外,陶行知还非常强调对教师进行终身教育,他认为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人不应以从学校毕业作为教育的结束。只有教师自身得到充实,才能真正有益于学生。此外,陶行知也十分重视师德建设,他不仅以身作则,“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而且鼓励青年教师要有“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开拓精神,要投身于最需要教师的贫困地区。总之,在有关乡村教师培养的论述中,他强调教育联系农村实际、突出中心学校的地位,主张教师教育的终身性并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这对我国当前开展农村教育硕士计划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如何培养出真正满足中国农村实际需要的教师以及如何使这些教师能真正为农村服务这两个问题有巨大的启发意义。

三、启示

(一)实现签约学校与高校之间的互动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硕士培养中一个鲜明特点是强调师范生必须先在农村实际锻炼3年,之后再进行系统理论学习。可见,农村教育硕士实际上是由签约学校和高等院校共同培养的,且签约学校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村教育硕士培养中的签约学校实质上与陶行知一再强调的中心学校(承担师范生实习任务的实施基础教育的学校)有着诸多相通之处,二者都是师范生实践锻炼提高的主要场所。陶行知非常重视中心学校的作用,他指出“我们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产生活的中心学校;从活的中心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6]。他强调要运用中心学校之精神及方法去培养师资,认为师范学校和中心学校之间的关系是有机的。但在我国农村教育硕士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签约学校的建设却往往成为被忽视的地方。签约学校不仅是师范生最初开始工作的地方,而且也是他们不断学习提高的基地。师范生有效融入农村学校之中,才能真正扎根农村、服务农村;也才能从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使3年后的理论学习更有意义。只有高等院校与签约学校的有机互动才能真正有助于高校、师范生以及签约校三方的共同进步。因此,在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加强高校和签约农村学校间的沟通与互动,具体而言可以采取如下举措。第一,高校应邀请农村学校的优秀教师向研究生传授教学实践经验。同时,高校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活动中也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密切联系农村实际[7]。陶行知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楷模,在师范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他形成了“生活教育论”和“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在教学内容上,他主张要面向生活、联系社会、联系大自然。在教学方式上,他主张教学做合一,指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不然便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这些都值得高校借鉴与学习。第二,签约学校要及时吸收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成果。通过经常性地聘请高校教师来讲学或座谈,签约学校可以不断获取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农村教师的理论素养,同时也有利于农村学校的整体进步。特别是对于农村教育硕士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思考的问题,高校更要注重从理论上给予引导和解答。

(二)加强农村教育硕士的终身教育早在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就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这一思想实际上是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一种延伸[8]。他的“生活教育论”强调生活即教育,因此教育不仅涉及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包括生活的各个阶段。他认为教育在纵向上应是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在横向上则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他设想的终身教育体系中各级各类教育纵横沟通、灵活多样,涵盖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以及非正式教育,其中他非常强调师范学校的继续教育的职责。他指出内地有许多师范学校对毕业生毫不关心是最不好的现象,强调学校对毕业生有继续培养的责任。农村教育硕士取得学位、结束5年的学习生活,只是其整个教育生涯的一部分而已。在他们正式踏上工作岗位后,只有继续学习、不断补充新知识,才能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同时,只有国家为农村教育硕士提供更多的学习深造机会,也才能更好地调动起他们服务农村的积极性。因而,农村教育硕士的终身教育成为一种必然,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教育内容要联系实际。陶行知强调成人教育要以成人生活为中心,因此,农村教育硕士的继续教育内容应紧密切合农村教育和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要以他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困境为出发点,以现实问题的解决为落脚点。对农村教育硕士的继续教育可以不以学科而以问题为单元组织内容,这一方面有利于受训教师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农村实际教育问题的解决。第二,教育形式要灵活多样。陶行知为了适应成人生活的需要,在成人教育方面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小先生制”、“艺友制”等。虽然在今天的继续教育中我们不必直接采用这些方式,但其背后的指导思想却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农村教育硕士正式开始工作之后,再对他们实施系统的教育会变得比较困难,因此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成为必然。在教师培训上,长期、短期,面授、远程,半脱产、全脱产等都可以成为重要的形式,关键是要做到因地、因时、因人制宜。

(三)重视农村教育硕士的职业道德与城市相比,农村生活环境一般比较艰苦,发展机会也相对较少。要使农村教育硕士这些优秀人才能真正为农村服务,除了物质上的鼓励之外,更重要的是提高精神修养,加强职业道德。陶行知非常重视师德的培养,他曾对教师提出五点希望,即:信仰心、责任心、共和精神、开辟精神以及试验精神[9]。联系今天农村教育硕士的实际,我们尤其应该强调师德中的信仰心和责任心。因为一名教师只有真正热爱教育,对教育事业充满信心,对学生倾注爱心,他才能在相对艰苦和不利的条件下,依然坚守岗位、乐教乐业。如何使农村教育硕士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提高“德”在农村教育硕士入学选拔标准中的地位。应届毕业生有志于成为农村教育硕士,除了热爱教育事业、希望服务农村等原因之外,还有些人是基于就业困难、经济压力等方面的考虑,这些缘由也在情理之中,但如果这成为学生参与农村教育硕士计划的主要原因,则今后他们的流动性也会增大,不利于农村师资队伍的稳定。因此,在选拔过程中,学生的“德”特别是职业道德应被提高到重要地位。“德”的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比较难以把握,但并非完全不可行。比如,对于曾积极参加过社会服务特别是农村支教活动的学生应予优先考虑。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一、农村教育硕士的发展与问题

农村教育硕士计划即通过推荐免试入学和免费攻读学位等优惠政策,吸引优秀的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到部级和省级贫困县的学校任教。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实施“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采取“1+1+3”的教育方式。2006年,教育部又出台了“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进一步完善了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的相关政策,主要包括:扩大了实施地区,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扩展到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学校;新增了培养单位,增加了4所师范大学开展专项推荐免试工作;调整了培养方式,由“1+1+3”变为“3+1+1”的模式[1]。具体培养方式为:前三年,取得农村教育硕士入学资格的学生(以下简称为农村师资教育硕士生),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到签约农村学校任教;第四年,农村师资教育硕士生到培养学校注册研究生学籍,脱产学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第五年,农村师资教育硕士生回到任教学校,边工作、边学习,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等方式继续课程学习,并撰写学位论文。通过论文答辩后,由高校授予教育硕士学位并颁发硕士研究生学历证书。目前全国试点省份均有一至两所大学承担了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任务[2]。

农村教育硕士学位的设立顺应了我国教育发展趋势,有助于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差距以及农村教育的复杂性,使现实中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培养出真正满足中国农村实际需要的教师。农村教育硕士是教育硕士的分支之一。教育硕士最先产生于美国,是美国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的专业学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对专业型人才需求的增加,教育硕士被引进中国,并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村教育硕士实施时间还比较短,因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还直接脱胎于教育硕士,缺乏与中国农村实际的有机联系。二是如何使这些培养出来的优秀教师能真正为农村服务。农村教育硕士从教的地方都是部级和省级贫困地区,缺少发展的机会和资源,这与教育硕士接受高等教育的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何使农村教育硕士在服务期满后仍有志于从事农村教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乡村师范教育思想,其中的真知灼见对今天的农村教育仍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二、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乡村教育改革。他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解放的武器。同时他又指出教育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师,而培养教师的关键则在于师范教育和师范学校。他强调“有生活力的国民,是要靠有生活力的教师培养的;有生活力的教师,又是靠有生活力的师范学校训练的”[3]。针对中国的现实状况,他明确提出师范教育要面向广大农村,为农民服务,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村培养师资[4]。他不仅在思想上重视师范教育,而且身体力行实践着他的师范教育思想。1927至1930年间他开办了晓庄师范学校,致力于乡村教师的培养和乡村教育的改造。在实践中,他结合教育发展规律以及我国乡村的实际情况,形成了独具特色又极富指导意义的乡村师范教育思想。

早在20世纪初陶行知就认识到中国教育必须联系中国国情的问题。他指出中国教育界不是乞灵古人,就是仿效外国,缺乏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5]。中国乡村教育包括乡村师范教育的问题在于脱离农村实际,以城市为导向,他认为我们的师范教育必须是从自己的亲切经验里长上来的[3]。除了重视教育联系实际之外,陶行知还非常强调对教师进行终身教育,他认为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人不应以从学校毕业作为教育的结束。只有教师自身得到充实,才能真正有益于学生。此外,陶行知也十分重视师德建设,他不仅以身作则,“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而且鼓励青年教师要有“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开拓精神,要投身于最需要教师的贫困地区。总之,在有关乡村教师培养的论述中,他强调教育联系农村实际、突出中心学校的地位,主张教师教育的终身性并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这对我国当前开展农村教育硕士计划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如何培养出真正满足中国农村实际需要的教师以及如何使这些教师能真正为农村服务这两个问题有巨大的启发意义。

三、启示

(一)实现签约学校与高校之间的互动

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硕士培养中一个鲜明特点是强调师范生必须先在农村实际锻炼3年,之后再进行系统理论学习。可见,农村教育硕士实际上是由签约学校和高等院校共同培养的,且签约学校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村教育硕士培养中的签约学校实质上与陶行知一再强调的中心学校(承担师范生实习任务的实施基础教育的学校)有着诸多相通之处,二者都是师范生实践锻炼提高的主要场所。陶行知非常重视中心学校的作用,他指出“我们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产生活的中心学校;从活的中心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6]。他强调要运用中心学校之精神及方法去培养师资,认为师范学校和中心学校之间的关系是有机的。但在我国农村教育硕士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签约学校的建设却往往成为被忽视的地方。签约学校不仅是师范生最初开始工作的地方,而且也是他们不断学习提高的基地。师范生有效融入农村学校之中,才能真正扎根农村、服务农村;也才能从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使3年后的理论学习更有意义。只有高等院校与签约学校的有机互动才能真正有助于高校、师范生以及签约校三方的共同进步。因此,在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加强高校和签约农村学校间的沟通与互动,具体而言可以采取如下举措。第一,高校应邀请农村学校的优秀教师向研究生传授教学实践经验。同时,高校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活动中也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密切联系农村实际[7]。陶行知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楷模,在师范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他形成了“生活教育论”和“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在教学内容上,他主张要面向生活、联系社会、联系大自然。在教学方式上,他主张教学做合一,指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不然便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这些都值得高校借鉴与学习。第二,签约学校要及时吸收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成果。通过经常性地聘请高校教师来讲学或座谈,签约学校可以不断获取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农村教师的理论素养,同时也有利于农村学校的整体进步。特别是对于农村教育硕士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思考的问题,高校更要注重从理论上给予引导和解答。

(二)加强农村教育硕士的终身教育

早在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就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这一思想实际上是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一种延伸[8]。他的“生活教育论”强调生活即教育,因此教育不仅涉及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包括生活的各个阶段。他认为教育在纵向上应是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在横向上则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他设想的终身教育体系中各级各类教育纵横沟通、灵活多样,涵盖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以及非正式教育,其中他非常强调师范学校的继续教育的职责。他指出内地有许多师范学校对毕业生毫不关心是最不好的现象,强调学校对毕业生有继续培养的责任。农村教育硕士取得学位、结束5年的学习生活,只是其整个教育生涯的一部分而已。在他们正式踏上工作岗位后,只有继续学习、不断补充新知识,才能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同时,只有国家为农村教育硕士提供更多的学习深造机会,也才能更好地调动起他们服务农村的积极性。因而,农村教育硕士的终身教育成为一种必然,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教育内容要联系实际。陶行知强调成人教育要以成人生活为中心,因此,农村教育硕士的继续教育内容应紧密切合农村教育和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要以他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困境为出发点,以现实问题的解决为落脚点。对农村教育硕士的继续教育可以不以学科而以问题为单元组织内容,这一方面有利于受训教师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农村实际教育问题的解决。第二,教育形式要灵活多样。陶行知为了适应成人生活的需要,在成人教育方面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小先生制”、“艺友制”等。虽然在今天的继续教育中我们不必直接采用这些方式,但其背后的指导思想却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农村教育硕士正式开始工作之后,再对他们实施系统的教育会变得比较困难,因此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成为必然。在教师培训上,长期、短期,面授、远程,半脱产、全脱产等都可以成为重要的形式,关键是要做到因地、因时、因人制宜。

(三)重视农村教育硕士的职业道德

与城市相比,农村生活环境一般比较艰苦,发展机会也相对较少。要使农村教育硕士这些优秀人才能真正为农村服务,除了物质上的鼓励之外,更重要的是提高精神修养,加强职业道德。陶行知非常重视师德的培养,他曾对教师提出五点希望,即:信仰心、责任心、共和精神、开辟精神以及试验精神[9]。联系今天农村教育硕士的实际,我们尤其应该强调师德中的信仰心和责任心。因为一名教师只有真正热爱教育,对教育事业充满信心,对学生倾注爱心,他才能在相对艰苦和不利的条件下,依然坚守岗位、乐教乐业。如何使农村教育硕士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提高“德”在农村教育硕士入学选拔标准中的地位。应届毕业生有志于成为农村教育硕士,除了热爱教育事业、希望服务农村等原因之外,还有些人是基于就业困难、经济压力等方面的考虑,这些缘由也在情理之中,但如果这成为学生参与农村教育硕士计划的主要原因,则今后他们的流动性也会增大,不利于农村师资队伍的稳定。因此,在选拔过程中,学生的“德”特别是职业道德应被提高到重要地位。“德”的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比较难以把握,但并非完全不可行。比如,对于曾积极参加过社会服务特别是农村支教活动的学生应予优先考虑。第二,加强农村教育硕士的职业道德培养。农村教育硕士系统学习的时间虽然仅有一年,但不可只重视学业上的进步,道德上的教育也不能忽视。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陶行知 生活教育 爱满天下 教学做合一 思想政治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3-0099-02

被尊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在教育上的贡献令世人瞩目。其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陶先生的名言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陶先生留给我们的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宝库。师陶,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接受思想教育的根本途径。下面就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实践谈谈本人的体会。

一 生活即教育

生活是政治教学之源。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特别强调教材内容的系统性传授,学生学习就是为了习得教材中的内容,仿佛学生不是为自己而活着,而是为教材活着,不是为现实生活活着,也不是为理想生活活着。虽然为了说明教材中的某些观点,在教材中也列举了一些例子,但这些例子是理想化的、成人化的。比如,在讲价值观的内容时,举例都以伟人、英雄、模范、杰出的科学家和文化精英作为典型人物,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差距,很难产生共鸣。因此在政治教学中要渗透学生的生活,走政治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政治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

陶行知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他进而提出了“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理念。因此,教材不过是为学生提供的沟通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习得“案例”本身,而应是习得“案例”之后的某些更有价值的东西。据此,教学内容不应囿于教材。教师一方面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创造”,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改造、充实和重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的教学资源。

例如,在学习高一经济生活关于《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时,针对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我将从网上搜集到的一些信息充实到教材中去,让学生从材料中归纳出结论。针对择业观部分内容的教育,我通过典型案例——大学生李小华从刚毕业即失业到成为全国有名的“网上破烂王”的传奇经历让学生进行剖析,进而得出要树立相应的科学择业观。这样,我们的教材就注入了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变得鲜活起来,学生也感到非常地亲切和乐于接受。

在讲“股票、债券、保险”的内容时,我跳出教材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投资行为加以评析,学生可能会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列举投资房地产、办企业、买以及股票甚至从事基金投资等各种各样的投资形式,那么我要做的便是当学生在对话交流过程中出现“走题”或回答啰唆时及时加以调整和引导。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汲取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文本”中抽象的词语再现在学生面前。比如讲授高一下册《政治生活》的“民主决策”时,采用综合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举行价格听证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民主决策的科学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在哲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说、敢做、标新立异:“哲学对话”、“时事述评”给了外向型学生施展的空间;“哲学小论文”则更倾向于为内向的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就高涨起来。

另外,也可以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让学生走进生活中去体验。比如在讲到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的意义时,我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个体、私营经济发达这一优势,让学生开展实地调查访问,通过前后几年的对比分析,学生发现,由于以前劳动合同制度不完善,工人领不到工资,引发纠纷、报

复、偷窃等事件,而这几年随着劳动合同制度的普遍实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当学生对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有了感性的了解之后,对于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对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就很好理解了。

二 爱满天下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爱满天下”,教师的爱心是成功的原动力。陶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灵深处。”教师应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成功充当这一角色,才能走进学生中间,洞悉他们内心的奥秘;学生才会把自己的困难、苦恼、高兴或失意尽情地倾诉出来,从而得到情绪的宣泄、紧张的解除和问题的解决。我校的特色情感教育成果颇丰,让我对陶行知先生的上述教育思想深信不疑。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也努力地实践着。作为年轻老师,有时对一些学生总是想当然,认为只要真正用心去感化几次,就可以彻底使他们觉悟,这种例子,现在在我看来,很少。那么,用心上好每一节课,真正尊重每一位学生,就要把这节课延续到课后。

哲学生活教材里有这样一个知识点:“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更何况是有思想的学生呢?所以,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有的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了。此时,如何做才是尊重学生呢?有的年轻老师认为,用一些话刺激学生就可以了,但事实却适得其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禁绝粗话俗话,推行爱心用语,保护学生的心灵不受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更不能在课堂上当着其他同学的面批评他。对学习好的学生在热心引导的同时,更应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从爱开始,对他进行指导帮助,尊重他,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你要真正弄清楚,为什么你一转身他就趴下睡觉,他就小动作不断。有时他只是无心的,有时他可能只是想让你多看他几眼。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老师,特别是年轻老师所应做的就是对自己轻轻地说:“再坚持一分钟”,在课后或者放学后深层次交流,使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有了良好的情绪,他们才愿意把真心交给你,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我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品格意志;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想尽办法鼓起他们的信心。或许,就在不经意之间,你在学生心间播撒了爱的种子,从此,世界在他们眼里变得如你的心灵那般纯洁无瑕。去年开学时班级转来一个复读生,询问后得知其高考成绩很糟,政治成绩可以说一穷二白。再观察一下,人很聪明,但上课不专心,任课老师很是头痛。第一次找他谈话,得知他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父亲对他很严厉,而他偏偏就是不喜欢学习,他认为学习就是为了父亲,导致他对学习毫无兴趣和动力,这就找到了症结所在。于是我就对症下药,他成了我的帮教对象。第一步在生活上关心他,学习上帮助他,动员班级同学和他结对子,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第二步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他树立学习的兴趣。最后,安排详细的学习计划和任务,让他觉得在校学习生活很充实。他在以后的模拟考试中成绩突飞猛进,现已考上三本。

陶行知先生说:“大家愿把整个心捧出来献给小孩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是啊,热爱教育,尊重教育,这样才是真教育!

三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的教学论。他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其中“做”是中心。主张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素质教育同样认为,研究教法首先要研究学法,这样才能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显然,陶行知主张的教学方式与我们今天素质教育提倡的观点不谋而合:教学最终是为了教会学生学,所以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层次和知识范围、心理特点、教学环境等)来确定教学方式。新课程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以讲授为主导的教学必然要转变为自主探究和引导、发现的教学。实际上,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方式有很多,如课题式、自学式、讨论式、讲解式、练习式、讲座式等,无论哪种方式,不变的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师生角色定位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所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选择教学方式必须秉承一个宗旨,那就是还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

它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教法、学法和做法应合一,教师既教又学,学生则是学;三是教学不只教人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即“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由此可见,“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是行知合一,行是做,即实践。它改变了旧的传统教学中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弊端,把单纯传授知识、死教书、死读书的教学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要求学用一致,在实践中加深理解,推行手脑并用。这就要求教师实行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陶先生的这些主张,对中学的政治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动”起来,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老师要先“动”起来,老师只有深入学习,研究教材,“知之深,取之精”,然后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方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在每单元教学的后期,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列出知识的纲目,理出其脉络,学生自己编写复习提纲,经历一个书由厚读薄,又由薄读厚的过程,使学习过程呈现螺旋式上升状态,从而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并形成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作为新课改的一线实施者,我真切地感受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是多方面的。让我们把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中,让我们的政治课上得更有生机!

参考文献

[1]行知教育论著百篇[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幼儿教育方针政策的确立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对幼儿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了一套幼儿教育制度。首先确定了幼儿教育在新学制中的地位,1928年国民政府大学院召集全国教育会议对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进行了修改,之后形成了1928年的“壬辰学制”,幼儿教育沿袭旧制没有过多改动。1929年10月教育部公布的《幼稚园规程》中规定:“幼稚园收受四足岁以上至六足岁以下幼稚儿童,予以一年或两年之保育。但必要时,得呈准主管教育行政机关,收受未满三足岁之婴儿,予以三年或四年之保育。”①这些规定使幼儿教育在学制中得到了独立地位。其次颁布了新的教育方针政策,1931年9月,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十七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其中第一章就有关于幼稚园的相关规定。规定如下:“一、使儿童整个身心融于三民主义教育中。二、使儿童个性、群性在三民主义教育指导下平均发展。三、使儿童于三民主义教导下,具有适合实际生活之初步智能。”②除了这些根本教育方针外,政府还制定了相关的幼儿教育政策。如在《党治下新教育之计划—训政时期施政大纲》中对幼儿教育做了规定:“一、于全国实验小学或师范附小设立幼稚园。二、研究幼稚园各种设施,适合本国国情。三、编写幼稚园教材。四、于各省师范学校内,酌设幼稚师范科。”国民政府还制定了幼稚园课程标准,1929年8月29教育部颁布了《暂行幼稚园课程标准》,包括幼稚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及教学方法。政府不仅重视幼儿教育的发展,而且重视幼教师资的培训工作。国民政府时期前期这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与实施,使得幼儿教育进入了一个活跃期,并促进了“中华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

(二)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幼儿教育方针政策的修订及补充

国民政府后期,政府受到教育界人士和其他关心教育的热心人士的影响,对幼儿教育方针政策进行修订与补充,使其充实完善。1938年4月中旬,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颁布了《中国抗战建国纲领》,包括四大纲领、九大方针、十七要点,这些虽然不是直接针对幼儿教育的,但是对幼儿教育的发展却有着指导意义。其中对幼儿教育的规定如:“幼稚教育,应使保育与教导并重,增进幼儿身心之健康,使其健全发育,并培养其人生基本的良好习惯。施教对象,应推广及于贫苦儿童。”③教育部还颁布了《处理战区退出之各级学校学生办法大纲》,以及《战区儿童教养团暂行办法》,这些政策的颁布使得在战争这样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儿童得到了一定的保育和教养,使幼儿教育在战争中得到缓慢发展。1939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幼稚园规程》,这是我国幼儿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法规。该规程的规定如:“一、增进幼稚儿童身心之健康。二、力谋幼稚儿童应有之快乐与幸福。三、培养幼稚儿童关于人生基本之优良习惯。四、协助家庭教养幼稚儿童,并谋家庭教育之改进。”④1943年教育部对此规定进行修改,于12月20日颁布了《幼稚园设置办法》。在抗战这样极其恶劣的环境下,政府仍继续发展教育,幼儿教育在这一时期稳步发展。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幼儿园制度的确定与实施

(一)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幼儿园教育的初具规模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幼儿园在幼儿教育中得到发展,幼儿园制度得到确定。当时,许多师范院校及国民学校都附设幼儿园,政府允许私人承办幼儿园,幼儿园教育得到发展。下面主要介绍这一时期的四所幼儿园。第一所是1927年11月11日由陶行知主办,张宗麟、徐世壁、王荆璞主持的中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这所幼稚园的办学宗旨是实验并研究如何办好乡村幼稚园,使得幼稚园在我国农村得到普及。教育总目标是:使幼儿具有健康的体魄、劳动的手、科学的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为将来成为新时代的创造者打好基础⑤。第二所是上海大同幼稚院,1930年成立于上海法租界,它是中共地下党领导的中国互济会创办的学前教育机构。专门收养抚育革命同志的子女,这些子女的父母因为被捕入狱甚至牺牲,或投身于革命无法照料子女,该院的创办主旨是抚育革命后代。1932年1月,由于外界有人开始注意这所幼稚园,互济院开始转移,幼稚园因此解散。第三所是上海劳工幼儿团,1934年在陶行知的主张和推动下,由孙铭勋等人创办的。这里主要接收劳动工人的孩子,如果不是劳动工人的孩子不接收。该团的特点是将幼儿园和托儿所混合为一,培养年龄大一点的幼儿照顾年纪小的幼儿,该团把重点放在健康教育上,但是不久,该团被迫解散。第四所是浙江大学教育系培育院,这是浙江大学创办的附属幼儿教育机构,于1935年成立。该院创办的原因是从中观察收集研究儿童的材料,主要接收两岁半到五岁的儿童。这所幼儿园只创办了两年,但是为后来的幼儿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幼儿园教育的曲折发展

这一时期,由于日寇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使许多幼儿园在战火中被停办,幼儿园数量下降,许多幼儿流离失所,幼儿教育事业遭到了破坏。政府和许多热爱教育的人士积极支持幼儿教育,在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得到了缓慢发展。在抗日战争期间,成立了战时儿童保育会(1938年3月10日在武汉成立)和儿童教育馆,对当时普通教育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幼儿教育的师资培训

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幼儿教育事业逐渐走上轨道并得到了一定程度地提高,政府重视对幼儿教育师资的培养。培养合格优秀的幼儿师资是发展好幼儿教育的重要前提。在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幼儿教师的培养工作初步走上正轨,这一时期创办了幼稚师范学校,培养了幼儿保教人员。典型的有集稚师范学校(1927年9月成立),该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良好的幼稚园和小学低年级教师及适合时代的社会女子。另一所典型的是北平幼稚师范学校(1930年9月成立),这是中华教育改进会和香山慈幼院合办的一所私立学校,目的是实现全民的幼稚教育而培养幼稚师资。在南京国民政府后期,抗战的爆发使我国幼儿保教院的培养工作遭到了破坏,为了坚持和发展教育事业,政府及教育界人士对此做了一些工作,使其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这一时期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和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是典型代表。

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幼儿教育研究工作的发展

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幼儿教育研究工作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新成立一些幼儿教育研究的组织;进一步开展了幼儿教育的实验研究;发表和出版了一些幼儿教育论著。在这一时期政府成立的幼儿研究组织主要有1928年张雪门在北京成立的北平幼稚教育研究会;1929年成立了中华儿童教育社、晓庄幼稚教育研究会;首都(南京)幼稚教育研究会,其中中华幼儿教育社较为重要。这一时期政府进一步开展幼儿教育的实验研究,新创办了一些幼儿园,特别是一些教育家创办的幼儿园,以及一些师范院校附设的幼儿园,这些幼儿园都很重视幼儿教育的实验研究。如之前提到的燕子矶幼稚园、晓庄幼稚园、浙江大学教育系培育院等。除此之外,四川省成立的成都实验幼稚园的幼儿教育实验工作较具代表性。幼儿教育研究工作除了成立研究组织及开展实验研究之外,一些教育家还出版和发表了幼儿教育论著。例如:张雪门在1930年出版了《幼稚园研究集》、1931年出版了《幼稚园课程编制》、1933年修订了《幼稚园教育概论》并以《新幼稚教育》之名出版,1934年出版了《幼稚园组织反》、《幼稚园教材研究》,1936年出版了《幼稚教育新论》等著作⑥。陶行知先生发表了关于幼儿教育的相关论著,如1945年的《创造的儿童教育》。除了著作之外,还有一些代表性论文。例如:陈鹤琴在1941年发表的《儿童训育应该怎样实施的》、1942年的《活教育要怎样实施的》、1949年的《音乐在儿童生活中的重要性》等。在这一时期发表出版的一些幼儿教育论著对幼儿教育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得幼儿教育得到了稳定发展。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尤其是后期,由于抗战爆发,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受到了阻碍,但是政府及国家热爱教育的人士并没有放弃,而是更积极地发展教育,发展幼儿教育事业,许多教育家在当时做出的成就给现今幼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相当可靠的价值。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不仅在当时起到了积极作用,对现今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我热爱教育事业,工作中做到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勤勤垦垦,兢兢业业。我爱每一个学生,时刻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他们,用自己的真诚和善良去感化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钻研、勤学来引领每一个学生。做到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教育。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

我深知“读书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所以经常从繁忙的教学工作中抽出时间来阅读。通过重读那些文学名著,增强了我对名著内容的深入了解,也更增加了我的知识养料;通过学习教育专家的理论文章,开阔了我的教育视野,提高了我的理论水平;通过学习《教师的人格魅力》,我学会了如何做一名学生爱戴的老师,提高了我的做人修养。我还经常关注市教育博客的内容,在同行的博客中学习经验,探讨不足,及时把握当前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并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积极去探索先进的教学模式争取达到教学的最优化。然后,又把在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体会形成文字,写成文章。《我的语文教学观》一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这篇文章在年3月《师训》(年第1期,总第24期第39-40页)发表后,受到同行一致好评。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深深意识到“教育的艺术在于鼓舞和唤醒”,教育的过程是创造性很强、又极富挑战性的过程。只懂教书不会育人,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我谨记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待学生坦诚而不鲁莽、关心而不骄纵、信任而不包庇,因而在学生当中树立了良好的师长形象,使学生“敬而亲之”。“勤奋努力,奉献爱心”是我作为教师的信条。任职期间,我能够坚持正面教育,大胆从心理素质方面探索德育教育的触发点,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不歧视差生,对一些思想上不够成熟、自律性较差、孤僻自卑或自大狂妄等缺点的同学,进行细致的了解工作,从各方面关心他们,使学生觉得教师既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师长,又是一个可以与他们促膝谈心的朋友。特别是对那些留守学生,我总是特别的关注。年4月,我所写的关于留守学生的《空巢,谁在留守》一文,荣获年“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创新论坛”案例评选一等奖,受到人民教育编辑部和市教育局表彰。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我积极探索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在走进课堂之前,总要细心研究教参和教材,向其他老师虚心请教,并针对班级学生的学情和自己的教学特点,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化。在年月5日县级典型课例公开课评比中,我所教学的《伤仲永》获得了总评86.67分,受到县教研室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学生成绩也在原有基础上稳步提升,学生的学习习惯有所改进,学习兴趣有了提高。在—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全乡统考中,我所带的八年级语文获区级第二、校级第一的好成绩。在年12月县《祖国在我心中》征文活动中,我所辅导的学生获得初中组二等奖和三等奖,我也获得了由县委宣传部和县教育局联合颁发的荣誉证书。

教师是一个研究者,一个思想者,一个探索者,所以本人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教科研活动,年4月,我作为一个骨干教师,参加了市教研室在召开的市初中语文教学研讨会。在会上,主动学习各种先进的科研成果,力求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日渐成熟。勤奋积累,笔耕不辍,我把我的教学心得和生活中的感受形成文字,写进我的博客。在年8月市教师教育技术优秀作品评选活动中,我的博客----亭湖熙客,获市年度教师教育技术优秀作品二等奖。在年元月市优秀教育博文评比中,我的作品《师恩永远》、《我带学生爬雪山》分别获得市年优秀教育博文“感悟人生”一等奖和”和“教育叙事”一等奖,并享受市教育局特邀参加第二届市教育论坛大会的荣誉,并接受市教育局颁奖。

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水平,年6月,我成功申报了中央教科所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国学校优良传统与学校发展研究》的子课题,并获得子课题立项通知书。根据中央教科所该课题组要求,我已完成一篇研究论文《县赵河农业中学历史》的写作。年6月该文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国家教育史志唯一专刊《教育史志研究》(年第6期第15-16页,下转第97页)上获得发表。这在市教育史志上也是为数不多的。

以上是我三年来的个人工作总结,很肤浅,也很不全面。作为首届市级骨干教师,我知道自己的工作还很不够。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把领导对我的关怀和同事们对我的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高校师德 现状 制度化建设

教育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根本事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大学不仅是传授科学知识的载体,而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而教师在学校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创建一流大学和人才的关键。因此创建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和教风优良的教师队伍,对于我国的教育发展甚而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自己本职工作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具备的道德品质,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在2007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师德建设既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要超越现实局限,着眼于未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师队伍正趋向年轻化,大批青年教师走上了大学的教学、科研岗位,成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并将成为本世纪振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成效,而教师素质的核心是师德。高校教师的师德状况将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素质,因而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日益明显。

师德建设一方面受社会主义道德的支配与约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具体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道德有着独特的影响。良好的教师道德风范,不仅可以促进创建和谐的育人环境,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可以促进校园文明建设,并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对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和全社会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着重大的影响。另外,良好的师德建设是高校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评价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实力的重要标志。加强高校师德建设,顺应了增强良好校风、学风,提高办学水平的要求。

二、高校师德缺失的现状及表现

近年来,国内大环境的变化已不可避免地波及素有象牙塔之称的大学,高校学生及教师被卷入到学校之外的大社会中,在面临更多机遇的同时也必然会接受形形的挑战。在这一关键时期,高校教师的素质状况如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能否适应时代需要的决定因素。总体而言,我国高校教师品质优秀、业务过硬、值得信赖,为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还应看到,教师道德现状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很多学校在加强学生德育建设时,却忽视了教师自身的道德建设,造成了师德建设严重滞后,削弱了教师的人格教育力量。如今,高校教师德育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道德意识淡薄,缺乏职业责任感。

教学是教师的主要工作,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着敬业精神,但在部分学校,受不同价值观的影响,一些高校教师放松了自我修养,敬业精神淡漠,教学表现难以令学生满意。主要表现为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不注重知识的更新换代,满足于传授一般性的陈旧知识;或者为附和学生的兴趣泛泛而谈,考试划范围,阅卷不认真,应付了事。教学活动中与学生的交流过少,甚至将各种不良的个人情绪带入课堂、发牢骚、讲怪话、言语不检点,等等。也有一些教师出于功利主义的目的,去别的学校代课,以获得高额的代课费,却对原本应该做好的本职工作随意应付、三心二意。

(二)集体意识薄弱,缺乏信仰。

高校教师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应将自己的平凡岗位和国家的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抵御各种不良观念思潮的侵袭与腐蚀。但现实中,一些高校教师却迷失了自己的方向,缺乏坚定的信念,经不住物质利益的诱惑,重利轻义,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强调个人、索取和现实,而较少考虑集体、奉献和理想。

(三)学术腐败。

很多高校不再把教学工作的优劣作为评价一个教师是否合格及能否晋升资格的标准,更多的是根据教师的科研与学术论文而评判,如每年发表几篇核心刊物登载的论文可以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这样的硬性规定出发点是为了提高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平,但是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教学与科研是互相促进影响的,科研的主要落脚点应归到教学上,将科研的新成果填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但部分教师受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影响,颠倒并割裂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一味地埋头搞科研,多写论文、争出成果,以便于职称的晋升。甚至有部分教师为了达到晋升职称的目的,不顾做人的道德底线,教材抄袭,论文剽窃,教学质量下降,博士生异化,教授滥竽充数,科研成果缺少原创性,等等,使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三、师德制度化建设

师德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时代的进步、形势的变化,不断提出新要求,采取新举措。中国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已在1997年得以明文规定,包括八个方面:依法治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使得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建设有章可循。但高校的师德建设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道德标准,根据目前的形势和高校师德教育的要求,颁发教师道德的统一规范和配套制度,有利于约束高校教师的师德行为,促进师德建设,在校园内形成“重师德、谨师行、培师艺、铸师魂”的新风尚。

(一)高校教师师德规范。

高校教师师德制度化建设,首先要制定出统一的切实可行的道德规范,以约束和调节教师在职业活动中的表现,成为教师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教师履行教师职责,增强道德意识,正确处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得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维持在一个正常、和谐的秩序之中。有了师德规范,可激励教师更好地为人师表,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并形成积极向上精神的教师团队,从而促进高校教师的道德建设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具体的师德规范包括下列内容。

1.遵循规律,教书育人。执行教育方针,严谨教学、德育渗透,勇于探索、因材施教,热爱教育。

2.严谨笃学,开拓进取。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教育理论水平,钻研业务、科研严谨,实事求是、开拓进取。

3.为人师表,热爱学生。为学生做好表率,言传身教,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学术无,授课有纪律。发扬理论创新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了学术发展可畅所欲言、无所禁忌,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政治性和科学性相结合,体现崇高的政治素质和优秀的业务能力。

(二)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教师不仅在学校中要起到表率作用,而且在社会上要遵守社会公德,树立高校教师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关心尊重他人,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及对他人的影响,维护正义,遵守社会规则,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妥善处理好人际交往关系,做一名受社会尊重的公民。

(三)教学常规工作制度。

高校的师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高于一般行业的道德规范,教师不仅要遵循一般社会公民的道德规范,而且要遵守教师职业的特殊道德规范。教学工作是教师的职业,教师是通过教学工作直接传授知识宣传道德理想和信念的,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并间接影响社会。因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有一定的制度进行规范约束,建立相应的教学常规工作制度:教学制度、科研制度、课外辅导制度(包括论文答辩指导)、学生考试及成绩评定制度、听课制度等,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并得以规范化。高校可根据各自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师德评价方法,采取专家评判、同事互评、学生评教等措施,使师德师风得到科学公正的评判,使得教师清楚自己的差距所在和努力的方向。考核教师把师德放在重要位置,改变对教师的评判中重学历、重科研但轻道德的现象,使高校的师德建设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既有内在强制性又有外在的制衡力量。

(四)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

当前高校在监督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流于形式,监督不到位,须加强改进。加强监督管理要广开渠道,广泛参与,形成多层次、多样式的监督网络。首先要建立由领导、教师、学生等组成的师德督导机构,加大对教师遵守职业道德状况的检查监督力度。其次要注重发挥社会监督和校园网络的作用,对通过这些渠道反映出来的师德问题进行明察暗访,并严肃处理。最后要重视网络对师德监督的重要作用。今天的大学师生是使用网络的主力军,在高校的内部网络建立师生共享的论坛,既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又能给师德监督提供一种新方式。对于违反师德规范的现象一定要处罚到位,发现问题严肃处理,才能取信于民众,提高人们参与师德监督的积极性。

四、师德建设的其他思考

《长沙晚报》2009年9月28日报道,湖南省推出了一套师德考核管理系统,为师德的考核列出了一份明确的量化标准:“师德成为该系统中首要的考核指标,总分为25分,占到老师绩效考核总得分的1/4。每违犯一项,视情节扣5到25分,后果严重者取消当月奖金。”以绩效考核的方式来管理师德,确实具有开创性,但是把师德进行量化,却有不尊重教师之嫌。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象征,是不计名利、不计报酬的道德抽象。一个教师的师德高尚,我们可以给其名师称号,给其名誉奖励或者物质嘉奖,但从来都没有说过道德、师德值多少钱。然而,现在却将师德量化,将师德和报酬挂钩,这实际上是对师德的贬损,是对师德的误读和歪解。

用绩效考核的方式来管理师德,产生的负面效应之一就是此举会严重玷污师德的纯洁性。如果一个教师表现为良好的德行是为了图谋利益,那么不论表现多么完美,人们也会将其视为一种虚伪或懦弱的表现,对他的人格只会更加鄙视,而决不会更加尊重。另外给师德进行明码标价,师德本无价,但现在“25分=当月奖金”,将师德置于一个廉价的地位,这是道德的悲哀,是在逐步摧毁师德,而决不是在弘扬师德。师德教育决不能靠利益的驱使,要靠信仰的力量,唤起内心深处的道德感。

综上所述,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尽管目前高校教师道德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要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需要靠自身一点一滴的修养,靠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靠领导者的率先垂范,靠舆论的严厉监督,与此同时,高校要遵循师德建设规范,发挥自身优势,逐步促进教育改革,创建出适应时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师德体系。

参考文献:

[1]黄荣生.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黄荣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谢国东,赖立.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成人教育的使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7-09-01.

[5]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6]石炳生.高校师德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3,(6).

[7]李龙.量化的师德,矮化的尊严[N].广州日报,2009-09-29.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不言春作苦,只为桃李更芬芳

樊xx,中学一级教师。现任鹿邑县老君台中学8.9班班主任,一直担任两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在从事教育工作的24年中,她潜心教研,以校为家,爱生如子。"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校有所收获"是她事业追求的目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她的自律信条。她是学校师生、社会及家长心目中的最美教师。这一路走来,她身后留下的是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写满了执着、勤奋、谦逊、求实……

一、潜心教研、勇于创新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不能只是一桶水,而应是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24年来,樊老师不断地刻苦钻研业务,认真研究教材教法,多次参加教学研讨活动,在实践中丰富提高。在教学中努力做到有清晰透彻的思路,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坚持因材施教,注重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付出终有回报,其本人所教学科的成绩在学校考评中一直名列前茅。

二、爱生如子、以德育人

根植于爱的土壤,教育之树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不管是在平时的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不管是在学生面前,还是在同事面前,樊老师都坚持做真诚的人,做正直的人。她把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执着,化为自觉的行动,在她的影响下,一些顽皮不爱学习的学生也逐渐端正了学习态度。常萍萍同学家庭条件差,父母年纪大,性格内向,在班上老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上课不敢举手发言,平时也不太与同学接近交流,班上还有少数同学歧视她。樊老师多次找她个别谈话鼓励她增强信心,大胆敞开心扉,振作起来,去年常萍萍的父亲因患癌症去世了,原本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樊老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来到她家,主动资助她上学。并告诉她以后只要有困难尽管说。在樊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下,常萍萍现在已成为班里的一名优秀学生。

三、以校为家、无私奉献

樊老师从事教育工作以来,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中,她积极热情,热心于学校的各项活动,团结同事。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受到了学校老师和领导的一致好评。

樊老师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老师,她还是一位孝顺的女儿、儿媳,更是一位贤妻良母。樊老师的丈夫在乡下工作,女儿在读大学,儿子在读高中,她的父母和公婆都是七十多岁的老人,身体不好,经常住院。在老人住院期间,樊老师每天四点多钟就起床做饭,等儿子吃过饭上学后就去医院给老人送饭,然后再赶到学校给学生上课。在上课的空闲时间又得赶到医院侍候老人。晚上下自习后她还要给儿子做晚饭,给住院的老人洗衣服,整理家务……直到夜深人静才能休息。去年下半年,由于几位老人都有疾病,她和丈夫不得不兵分两路:一个在县城,一个在老家分别照顾老人。樊老师的公公偏瘫多年,吃喝拉撒都需要专人侍候。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影响樊老师的工作,她的丈夫就背起父亲去上班,夫妻二人十天半月难得一聚,以至于连回家过寒假的女儿都误以为她的父母离婚了……

长期超负荷的操劳,使樊老师积劳成疾,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发作起来令她痛苦不堪,2015年11月16号上午第二节,樊老师正在八九班讲课,当她弯腰捡粉笔时,只觉得腰部咯噔一下,腰就再也直立不起来了,豆大的汗珠从她的额头滚落下来。前排的学生慌忙扶她坐下,但樊老师稍作休息,就又拿起课本坐在凳子上继续给学生讲起课来,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

樊老师用爱心,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家长的信任。她所带的班级也一直是学校里班风正、学风浓的先进班集体。献身教育、甘为人梯,樊凤勤用自己的双手托起学生攀登新的高峰;传道授业、甘为园丁,她用自己的爱心与汗水培育出桃李芬芳。她凭着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和强烈的责任感,在三尺讲台上默默的书写无悔人生,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

中学最美教师事迹材料(二)

一支粉笔写春秋 三尺讲台谱华章

"哇~哇~."半夜十点十分从鹿邑县人民医院的产房里传出婴儿清脆的啼哭声,等候在外面的产妇的丈夫这时才长舒一口气,从这位高龄产妇离开讲台到孩子出生才不过一个多小时。可孩子刚满月,这位产妇就不顾家人和学校领导的劝阻,拖着虚弱的身子重返到了三尺讲台……这位爱岗敬业的教师就是我们老君台中学的石焕新老师。时光荏苒,一转眼的功夫,石焕新跨入教师这个职业已经17年了。在这17年的时间里,她把满腔的热血献给了她挚爱的学生们,把勤劳和智慧融入这小小的三尺讲台,使这块儿沃土上的花儿茁壮成长,竞相绽放。

一、以爱为本,忠诚教育事业

石xx,周口市西华县人。1998年6月从开封师专毕业,本科学历。为了鹿邑的教育事业而从教于鹿邑县老君台中学。从第一天起,她就在心里默默立下了"把教育当做自己一生的事业"的誓言。从此,她乐在其中,勤奋敬业,不懈奋斗,在教育事业这片沃土上实现着人生的价值。

作为年青的教师,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教育,热心教研,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潜心研究教育,在积极做好本职工作,争创一流佳绩之余,致力教育科研与改革,为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断努力。陶行知曾说过这样的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呀,只有爱的付出,才有爱的收获。因此,她作为一名教师一直坚信以爱为本,用爱来感化学生,来净化学生的心灵。

二、用心教书,用爱育人

工作17年来,石焕新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工作主动热情、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平时的工作中,她常常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和道德品质教育,尤其对于班级里的后进生,贫困生,以及家庭复杂的孩子,她采取了用爱去感化他们的心灵,用心去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的方法。在课堂中也一样,她本着少惩罚、多肯定;少质问、多鼓励;少训斥、多交谈;少命令、多引发的谈话政策,进行入情、入理、入境、入心的教育,让学生不把学习当成负担,健康快乐地成长。2011届石焕新班有一位学生鲍超权因自幼患小儿麻痹症而腿脚不灵便,家里条件也很差,特别自卑。石焕新经常和他促膝谈心,并组织学生给他捐款,使他变得自信自强,学习进步很快,2014年顺利地考上了高中。石焕新老师在单位是个好教师,在家是一个标标准准的模范妻子,合格的"女仆".丈夫病了,他就千方百计给爱人做一些可口的饭菜,有时要一口一口地喂,到了晚上丈夫和儿子睡着了,她还要完成两项任务:做家务和批改作业,每天一直忙到深夜。早晨四、五点钟又爬起来做饭,做家务,有时顾不上吃早饭。了解石老师的人都说,看不到她有清闲的时候。她总是笑一笑说:"从小就苦惯了,也累惯了,只要能对得起工作,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人,我就觉得活的充实。"

在数学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由爱学变成乐学,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同时,她还常常与家长沟通、联系,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她任教的班级一年较一年有进步,这进步,不仅仅只是成绩方面的,还有能力方面的,而更重要的是班上的学生有了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三、追求卓越,奋力翱翔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石焕新坚持学习,以此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教学中,她潜心钻研教材,反复研讨新课标,认真做好笔记,广泛汲取营养,及时进行反思,转变教育观念,捕捉新的教学信息,勇于探索教育规律,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手段。石焕新常向同科老师学习教学经验,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同时积极参加各个公开研讨课,教学技能不断提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石焕新的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曾多次被评为鹿邑县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河南省骨干教师,多次获省市辅导奖,论文在国家基础教育论文大赛中被评为二等奖,教学成绩突出。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课改;教师;成长;培训

作者简介:傅宗政,任教于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成人教育中心校。

新课程改革实施已有几个年头,在实施过程中给我们最大的感悟是:教师的专业水平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推进,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课堂的控制者和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要实现这样的转变,教师需要更新观念,需要提高教育能力,需要转变教育行为,需要提高文化水平等。所以,新课程的实施更需要教师专业成长,纵观各地开展课改的实践经验,只有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带领教师走专业成长之路,才能成为适应现代教育需求的教师,才能成就教师职业的理想境界。

目前,农村教师队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笔者对本县的一个乡镇教师队伍情况进行了调查:全镇有初中2所,小学7所,在职教师358人,其中由原民办教师“出生”的占72.6%。由于农村出生人口的下降,中心学校地理位置的偏僻,布局调整难以到位,导致学校规模难以扩大,布点分散,制约了人、财、物的统筹使用。教师过剩新教师难进,使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6所村小学,平均年龄50.4岁。技能学科教师更是缺乏,连中心小学也很难配齐专职的音、体、美教师,虽然开足、开齐课程,但很难上好课程。而这种状况在农村是非常普遍的,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更严重。要推进课改深入,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培训教师上下功夫,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更是迫在眉睫。新课程要求教师有多种多样的的本领。学校为教师的多向多维发展创造机遇、搭建平台:帮助教师设计个人成长规划;帮助教师设计专业和综合能力规划,如帮助教师确立专业年档发展轨迹;培养与发掘教师的兴趣、特长。学校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发展兴趣爱好和特长;为教师搭建展示才华、品味成功、实现自我的舞台。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让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教师思想也不同程度的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同时由于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差,工作压力大,社会地位低,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下降,众多的教师职业心态差,职业倦怠感强,许多人只是把教育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职业,上班、下班、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平平淡淡,终此一生,这种思想严重地阻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面对农村教师的实际心理状况,应积极引导教师树立“用职业实现生命的价值”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把教育当作事业来追求。

1.用道德规范教育教师

引导教师树立敬业爱生、为人师表的教师形象,用典型去引导教师,组织教师学习陶行知、斯霞以及本校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奉献教育的先进事迹,通过师德教育来引导教师爱教育,爱学生,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去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把心献给党的教育事业。对教师的教育和引导,还要注意教师的思想动态,把握教师的思想脉搏,比如在目前教师因受市场经济影响,产生职业倦怠感的情形下,学校应该想方设法使教师守住教育这块净土,守住宁静的心灵,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2.用表彰奖励勉励教师

虽然我们从事教育不是为领导,不是为职称,不是为荣誉,但是通过表彰、奖励、职称晋升可以使教师感到对自己工作成就的认可,所以,学校应当每年都组织开展对优秀教师表彰活动,表彰的形式和内容应当是多样的,如对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优秀校长等的表彰,或通过举办优秀事迹报告会,请优秀教师介绍自己的先进事迹,让教师感到做一名人民教师是无尚的荣耀。

3.用地位待遇激励教师

落实好教师的经济和政治待遇,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落实确保教师工资正常发放,各种津贴足额到位;在大力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的同时,还要切实关注中老年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建立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

这些都为教师专业成长建立了良好的思想和心理基础,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动力”。

二、加强理论学习,引导教师不断吸收新理念

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而且是学习者、研究者。大教育家孔子从没有对自己的知识感到满足,还告诫学生“三人行,必有我师”。教育人对知识的收入与输出有一句经典的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还有人说“要当一流的教师,就要先做一流的学生”,这些可以看出教师这种职业最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我,因为教师首要的是学养,其次才是教学的技巧。

新课改提出学生探究学习的理念,教师如果不具备足够的知识,是无法满足,也不能带领学生去对知识探究的。所谓“名师出高徒”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工作是繁忙的,如果他游走于繁忙的学校,繁琐的家庭,没有个人学习的时间和计划,那么这样的教师就会变成“教死书,死教书”的教书匠。在这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

1.提高教师文化水平

尽管90%的教师已经达到国家法律规定的学历,但是,还不能赶上教育发展、科技进步的步伐,学校应该指导教师制定个人成长计划,对每个年龄段的教师的学历提升提出不同的要求。还要鼓励和引导教师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学校要经常对教师的文化专业知识进行考核。

2.加强新课程理论学习

学校应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新课程改革方案》、《新课程改革理论辅导》等,必要时可以邀请县内外的专家进行理论辅导。在学习过程中,应就新课程强调的“四个注重”(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重整合)、“五个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进行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讨论,教师深深地意识到,传统教学过程,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已不适应新的教育形势,也不适应“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一基本教育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教师不仅是一部教案剧的编剧、导演、主演,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伙伴、参谋、鼓动者、裁判,甚至是学生的欣赏者,教师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还应有方法、能力、意识,更有教师人品和学品。学习讨论使教师对教育改革的目标、思路、方法、要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为了鼓励引导教师不断提升文化专业理论水平,学校应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向教师推荐教育理论书籍,建立教育理论学习考核制度。

3.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著名心理教育学者波斯纳提出一个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足见教育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为了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现在许多学校采取了强行切入的办法,出台了教科研奖励政策,对在县级以上教育刊物刊登的或教育主管部门评选的论文进行奖励,把写总结、写论文作为每一个教师的工作任务下达在年度工作目标中,在职务晋升、骨干教师评选考核中,论文总结占有一定的比重。比如我们学校每年都有上百篇论文在县级以上教育论文评选或教育刊物中获奖或交流发表。为引导教师注重教学过程的反思总结,可以在教师备课笔记中增设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等栏目,使教学反思行为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一种自觉习惯。

三、打造教科研平台,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

“以研促教,以研兴校”是每一个教育管理者的共同认识,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最终落脚点在教学过程。所以,教科研是新课改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一环,这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1.建设教科研队伍

教师专业成长必须有引路人,所以学校的教务处、教科室应配备业务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具有创新精神管理人员,规模大的学校可设立学科教研组长。

2.构建教科研网络

学校应建立上下联动的教科研网络,就农村学校而言,初中教研网可以由县(教研室)——片(乡镇)——镇(教导处、教科室)——学科教研组构成;小学教研网可以由县(教研室)——中心学校——村学校——学科教研组构成。

3.开展教科研活动

学校要保证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备课和学习业务。经常性开展教科研活动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来说,他们能通过参加活动接受到更多的新方法、新理念,提高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同时给教师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学校每学期都开展“一人一课一评议”的活动,学科教研组学期初就将“一人一课”落实到每个教师,教师要拿出浑身解数来上好这节课,上完课后,还要向教研组成员陈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和意图,大家开展评议。县教研室、镇中心学校教导处、教科室还应当举行公开课、观摩课,竞赛课,或者是送教下乡等活动,借此传递教改信息和教学经验,使教师在课改实践中不断深入理解新的教学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这不仅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也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优化。

4.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集体备课是大家集体智慧的体现,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这样的备课形式更有利于使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更能体现骨干教师引领作用,也是通过活动使教师借他力来提高自己的途径。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并采取了“三级备课”的方法,即个人预备——集体讨论——个人实施。形成了“备课即研究,研究即学习”的良好运行机制。

5.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学校应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开展教学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来提高教师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验证理论的能力,目前,在农村学校对课题研究采取的办法是:乡镇中心学校向县、市申请课题研究项目,经过论证批准后,中心学校再将课题分成若干子项目,分配给年级组、备课组、教研组,让教师带着目标去学习、探索、研究,以此来引导教师用理论去武装自己,做研究型教师。

四、建立常态的培训机制,让教师接受新理念

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培训活动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增强教师理论素养,改变教师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制定好教师队伍建设师发展规划,落实具体措施、培训经费、培训目标,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空间、时间和物质保障。目前,对教师的培训大致分为这样的情况:

1.校本培训

由本镇中心学校牵头,制订适应本乡镇教师特点、教学需求的培训计划,并通过教研、讲座、学习等形式开展培训活动。

2.通识培训

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教材教法培训活动,一般利用暑期进行。

3.学科培训

主要是培训技能科教师,由于目前技能科教师紧缺,有必要对在职的教师进行专业学科知识培训,特别是对音、体、美、计算机等学科的教师进行培训。

五、打造名师成长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健康成长

课程改革必须有一支改革的主力军、领头人,这样才能全体教师在专业化成长道路走得更远,让教师与名师交流,与专家对话,才能找出差距,反思自我,模仿创造,超越自我。

实施“一三五”工程。所谓“一三五”工程就是针对青年教师成长采取的一项措施,要求青年教师“一年入门,三年达标,五年成为骨干”,这项“凤凰涅??式”的活动开展以来,使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得到了锤炼,每个阶段的考核都要经过职业道德、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效果的严格考核, “一三五”工程考核已成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必须逾越的门坎。

开展骨干教师评选。通过评选骨干教师的形式,来引导教师专业成长也是我们的成功做法。对名师的培养应该注意层次和梯度,让教师逐级而上,在有些地方将骨干教师命名分为培养对象、教坛新秀、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培养对象等六个层次,对已命名的不享有终身制,每年进行考核,优秀者在下次评选中可以自然晋级。笔者所在的县已经评审了四批各个层次的骨干教师。骨干教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领军人物,在课改中应充分体现其价值,他们必须每人帮扶一个教师,每学年开设4—5次示范课或讲座等,参与研究一个课题项目,读2—3本教育理论专著等等。凡是被任命的骨干教师,在教研经费上给予资助,在晋升职务上给予优先,充分调动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只有靠自己培养。学校领导要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既要照顾当前教学急需,又要看长远需要。只顾眼前,不下决心有计划培养提高教师,是缺乏远见的领导者。”⑸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培养、提高教师的重大意义,这既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化的要求。目前,有的学校领导,因为经费紧张,怕影响教学秩序,对教师培训不重视,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现象在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方法和途径,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出了高要求,我的想法和看法也不一定正确,只是我对此项工作的粗浅认识。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叶澜.持之以恒写好教学反思[eb/ol].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课改;教师;成长;培训

新课程改革实施已有几个年头,在实施过程中给我们最大的感悟是:教师的专业水平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推进,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课堂的控制者和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要实现这样的转变,教师需要更新观念,需要提高教育能力,需要转变教育行为,需要提高文化水平等。所以,新课程的实施更需要教师专业成长,纵观各地开展课改的实践经验,只有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带领教师走专业成长之路,才能成为适应现代教育需求的教师,才能成就教师职业的理想境界。

目前,农村教师队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笔者对本县的一个乡镇教师队伍情况进行了调查:全镇有初中2所,小学7所,在职教师358人,其中由原民办教师“出生”的占72.6%。由于农村出生人口的下降,中心学校地理位置的偏僻,布局调整难以到位,导致学校规模难以扩大,布点分散,制约了人、财、物的统筹使用。教师过剩新教师难进,使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6所村小学,平均年龄50.4岁。技能学科教师更是缺乏,连中心小学也很难配齐专职的音、体、美教师,虽然开足、开齐课程,但很难上好课程。而这种状况在农村是非常普遍的,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更严重。要推进课改深入,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培训教师上下功夫,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更是迫在眉睫。新课程要求教师有多种多样的的本领。学校为教师的多向多维发展创造机遇、搭建平台:帮助教师设计个人成长规划;帮助教师设计专业和综合能力规划,如帮助教师确立专业年档发展轨迹;培养与发掘教师的兴趣、特长。学校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发展兴趣爱好和特长;为教师搭建展示才华、品味成功、实现自我的舞台。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让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教师思想也不同程度的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同时由于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差,工作压力大,社会地位低,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下降,众多的教师职业心态差,职业倦怠感强,许多人只是把教育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职业,上班、下班、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平平淡淡,终此一生,这种思想严重地阻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面对农村教师的实际心理状况,应积极引导教师树立“用职业实现生命的价值”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把教育当作事业来追求。

1.用道德规范教育教师

引导教师树立敬业爱生、为人师表的教师形象,用典型去引导教师,组织教师学习陶行知、斯霞以及本校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奉献教育的先进事迹,通过师德教育来引导教师爱教育,爱学生,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去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把心献给党的教育事业。对教师的教育和引导,还要注意教师的思想动态,把握教师的思想脉搏,比如在目前教师因受市场经济影响,产生职业倦怠感的情形下,学校应该想方设法使教师守住教育这块净土,守住宁静的心灵,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2.用表彰奖励勉励教师

虽然我们从事教育不是为领导,不是为职称,不是为荣誉,但是通过表彰、奖励、职称晋升可以使教师感到对自己工作成就的认可,所以,学校应当每年都组织开展对优秀教师表彰活动,表彰的形式和内容应当是多样的,如对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优秀校长等的表彰,或通过举办优秀事迹报告会,请优秀教师介绍自己的先进事迹,让教师感到做一名人民教师是无尚的荣耀。

3.用地位待遇激励教师

落实好教师的经济和政治待遇,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落实确保教师工资正常发放,各种津贴足额到位;在大力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的同时,还要切实关注中老年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建立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

这些都为教师专业成长建立了良好的思想和心理基础,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动力”。

二、加强理论学习,引导教师不断吸收新理念

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而且是学习者、研究者。大教育家孔子从没有对自己的知识感到满足,还告诫学生“三人行,必有我师”。教育人对知识的收入与输出有一句经典的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还有人说“要当一流的教师,就要先做一流的学生”,这些可以看出教师这种职业最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我,因为教师首要的是学养,其次才是教学的技巧。

新课改提出学生探究学习的理念,教师如果不具备足够的知识,是无法满足,也不能带领学生去对知识探究的。所谓“名师出高徒”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工作是繁忙的,如果他游走于繁忙的学校,繁琐的家庭,没有个人学习的时间和计划,那么这样的教师就会变成“教死书,死教书”的教书匠。在这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

1.提高教师文化水平

尽管90%的教师已经达到国家法律规定的学历,但是,还不能赶上教育发展、科技进步的步伐,学校应该指导教师制定个人成长计划,对每个年龄段的教师的学历提升提出不同的要求。还要鼓励和引导教师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学校要经常对教师的文化专业知识进行考核。

2.加强新课程理论学习

学校应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新课程改革方案》、《新课程改革理论辅导》等,必要时可以邀请县内外的专家进行理论辅导。在学习过程中,应就新课程强调的“四个注重”(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重整合)、“五个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进行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讨论,教师深深地意识到,传统教学过程,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已不适应新的教育形势,也不适应“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一基本教育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教师不仅是一部教案剧的编剧、导演、主演,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伙伴、参谋、鼓动者、裁判,甚至是学生的欣赏者,教师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还应有方法、能力、意识,更有教师人品和学品。学习讨论使教师对教育改革的目标、思路、方法、要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为了鼓励引导教师不断提升文化专业理论水平,学校应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向教师推荐教育理论书籍,建立教育理论学习考核制度。

3.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著名心理教育学者波斯纳提出一个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足见教育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为了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现在许多学校采取了强行切入的办法,出台了教科研奖励政策,对在县级以上教育刊物刊登的或教育主管部门评选的论文进行奖励,把写总结、写论文作为每一个教师的工作任务下达在年度工作目标中,在职务晋升、骨干教师评选考核中,论文总结占有一定的比重。比如我们学校每年都有上百篇论文在县级以上教育论文评选或教育刊物中获奖或交流发表。为引导教师注重教学过程的反思总结,可以在教师备课笔记中增设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等栏目,使教学反思行为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一种自觉习惯。

三、打造教科研平台,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

“以研促教,以研兴校”是每一个教育管理者的共同认识,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最终落脚点在教学过程。所以,教科研是新课改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一环,这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1.建设教科研队伍

教师专业成长必须有引路人,所以学校的教务处、教科室应配备业务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具有创新精神管理人员,规模大的学校可设立学科教研组长。

2.构建教科研网络

学校应建立上下联动的教科研网络,就农村学校而言,初中教研网可以由县(教研室)——片(乡镇)——镇(教导处、教科室)——学科教研组构成;小学教研网可以由县(教研室)——中心学校——村学校——学科教研组构成。

3.开展教科研活动

学校要保证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备课和学习业务。经常性开展教科研活动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来说,他们能通过参加活动接受到更多的新方法、新理念,提高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同时给教师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学校每学期都开展“一人一课一评议”的活动,学科教研组学期初就将“一人一课”落实到每个教师,教师要拿出浑身解数来上好这节课,上完课后,还要向教研组成员陈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和意图,大家开展评议。县教研室、镇中心学校教导处、教科室还应当举行公开课、观摩课,竞赛课,或者是送教下乡等活动,借此传递教改信息和教学经验,使教师在课改实践中不断深入理解新的教学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这不仅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也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优化。

4.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集体备课是大家集体智慧的体现,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这样的备课形式更有利于使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更能体现骨干教师引领作用,也是通过活动使教师借他力来提高自己的途径。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并采取了“三级备课”的方法,即个人预备——集体讨论——个人实施。形成了“备课即研究,研究即学习”的良好运行机制。

5.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学校应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开展教学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来提高教师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验证理论的能力,目前,在农村学校对课题研究采取的办法是:乡镇中心学校向县、市申请课题研究项目,经过论证批准后,中心学校再将课题分成若干子项目,分配给年级组、备课组、教研组,让教师带着目标去学习、探索、研究,以此来引导教师用理论去武装自己,做研究型教师。

四、建立常态的培训机制,让教师接受新理念

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培训活动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增强教师理论素养,改变教师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制定好教师队伍建设师发展规划,落实具体措施、培训经费、培训目标,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空间、时间和物质保障。目前,对教师的培训大致分为这样的情况:

1.校本培训

由本镇中心学校牵头,制订适应本乡镇教师特点、教学需求的培训计划,并通过教研、讲座、学习等形式开展培训活动。

2.通识培训

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教材教法培训活动,一般利用暑期进行。

3.学科培训

主要是培训技能科教师,由于目前技能科教师紧缺,有必要对在职的教师进行专业学科知识培训,特别是对音、体、美、计算机等学科的教师进行培训。

五、打造名师成长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健康成长

课程改革必须有一支改革的主力军、领头人,这样才能全体教师在专业化成长道路走得更远,让教师与名师交流,与专家对话,才能找出差距,反思自我,模仿创造,超越自我。

实施“一三五”工程。所谓“一三五”工程就是针对青年教师成长采取的一项措施,要求青年教师“一年入门,三年达标,五年成为骨干”,这项“凤凰涅槃式”的活动开展以来,使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得到了锤炼,每个阶段的考核都要经过职业道德、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效果的严格考核,“一三五”工程考核已成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必须逾越的门坎。

开展骨干教师评选。通过评选骨干教师的形式,来引导教师专业成长也是我们的成功做法。对名师的培养应该注意层次和梯度,让教师逐级而上,在有些地方将骨干教师命名分为培养对象、教坛新秀、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培养对象等六个层次,对已命名的不享有终身制,每年进行考核,优秀者在下次评选中可以自然晋级。笔者所在的县已经评审了四批各个层次的骨干教师。骨干教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领军人物,在课改中应充分体现其价值,他们必须每人帮扶一个教师,每学年开设4—5次示范课或讲座等,参与研究一个课题项目,读2—3本教育理论专著等等。凡是被任命的骨干教师,在教研经费上给予资助,在晋升职务上给予优先,充分调动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只有靠自己培养。学校领导要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既要照顾当前教学急需,又要看长远需要。只顾眼前,不下决心有计划培养提高教师,是缺乏远见的领导者。”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培养、提高教师的重大意义,这既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化的要求。目前,有的学校领导,因为经费紧张,怕影响教学秩序,对教师培训不重视,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现象在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方法和途径,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出了高要求,我的想法和看法也不一定正确,只是我对此项工作的粗浅认识。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叶澜.持之以恒写好教学反思[EB/OL].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三年来我镇教育的发展概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地区,经济、社会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注重人才为本,教育为基础。

我镇镇党委、政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从经济建设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在2000年8月召开了我镇镇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了“加快我镇教育改革,创建一流教育”的宏伟目标。把高标准、高质量地发展本地区的教育作为己任,把教育规划、学校设点布局纳入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体系。同时颁发了《关于我镇镇教育改革实施意见》,以推动我镇镇教育单位人事制度和分配激励制度的改革,鼓励多劳多得、优质优酬,调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促进改革向纵深发展。

镇党委于2001年成立了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联系各方协调解决青少年思想教育中的困难和问题。在领导小组的关心帮助下,组织学生参加迎奥运长跑签名活动;举行了千名师生上井冈——“红色之旅”活动,通过对革命根据地参观访问,缅怀先辈们的光荣事迹,增强了广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今年又通过与泗泾法院、泗泾少管所、我镇派出所协调,分别和我镇中学、我镇小学、市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签约共建法制教育基地,同时,三单位的领导分别受聘担任三所学校的法制副校长,并根据各校实际制定和落实适合我镇教育形势的中小学法制教育计划。在党委、政府的带领下,镇各职能部门、各村委都非常重视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因地制宜、积极主动的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活动,努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共同担当起教育关心下一代的重任。

在财政预算的教育经费足额及时到位的基础上,在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同时,政府已连续三年每年投入100万元作为学校教育改革奖励基金,用于引入竞争机制,拉开差距,鼓励先进。党委、政府重视学校硬件条件的改善,三年中,我镇小学新建了教学楼,改造了学校体育场;我镇幼儿园增建教学楼使办学规模扩大一倍;我镇成校经大修和硬件投入后,办学条件在区成校系统内达到名列前茅;尤其让人自豪的是,政府投入巨资迁建了堪称市乡镇中学一流硬件的新我镇中学;2002年我镇镇人民政府与市大学联合开办了市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三年中,我镇在新建我镇中学、上大附外中,以及小学、幼儿园、成校扩建、改建所投入的经费达到5400万元(不包括土地),其中,新建扩建校舍建筑面积合计为31800平方米,新建改建绿化、道路面积计为46000平方米,校园建设面貌和学校硬件位居区一流水平。

正是在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镇的教育事业在这三年教育改革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教育思想的转变。

三年的教育改革,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的教育发展方向,充分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所带来的好处,帮助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思想,意识到了因为有了学生才有了学校和教师,只有教育好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保证教师岗位、维系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改革中,竞争机制的引入,打破了传统的平均主义观念,教师意识到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担当起更多的教育教学任务,采用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手段,才能实现多劳多得、优质优酬。

2、人事机制的改革。

要推动教育的快速发展,就要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势必要改革用人机制,打破大锅饭,完善奖金发放制度。

在三年的改革中,我镇中小成幼各学校对原有规章制度,系统地进行剖析,制定了从校长到教职工的岗位职责,从出勤到工作考核的奖励制度,结合区教育局《人事制度改革方案》的试行,建立能进能出的人事制度,实行奖金的再分配制度,推行考核结果与岗位挂钩,将教职工的考核结果作为下学年安排岗位的主要依据,为了体现向教学倾斜,各校在一线和二线岗位奖金投入上拉开了较大的差距,同时在条线内部又结合工作成效来决定奖金的收益。学校实行工作岗位双向选择,推行择优上岗,合理组合。

3、师资队伍的完善。

教育的发展,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依仗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三年的教育改革,我镇在师资队伍的完善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方面,大量引进高素质的教师。三年中,中小成幼(包含上大附外中)共引进教师81人,其中高级教师16人,新分配大学毕业生47人。引进的这些教师绝大多数很快就适应了环境,投入到教学一线中,起到教育教学骨干作用,促进了这几年学校成绩的飞跃。

另一方面,鼓励现有教师通过进修来提升学历,各校教师学历层次有了显著提高,目前,我镇中学专职教师队伍本、专科学历为100%(其中本科为91%);我镇小学专职教师本、专科学历为99%(其中本科为32%);我镇幼儿园专职教师队伍本、专科为73%(其中本科为35%)。我镇中学有六位教师还参加了区教师进修学院与上师大联办的研究生培训班。

同时各校重视对教师的专业培训,积极调动广大教师继续学习的热情,帮助教师获得更多的机会。中小学组织了四位教师赴澳大利亚、英国参加英语强化培训班(小学1人,初学2人,高中1人);组织优秀教师参加区区各类教师培训,如有21名教师参加区学科骨干教师培训,9名教师参加区骨干班主任培训,160多名教师参加INTER未来教育、计算机网络培训等等。

各校积极组织校本培训,我镇小学组织英语教师去黄浦区上外附小观摩;邀请青浦区市语文特级教师张志芳到校上课讲座,同时,又让五名教学骨干拜其为师;我镇幼儿园组织美术教师与市幼儿教育特级教师李慰宜为期二年的拜师学艺;我镇中学邀请市教育科研所和区教师进修学院的科研专家为教师作教育研究专题报告,送青年英语骨干教师与区二中英语特级教师张婷拜师学艺。各校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师德教育,我镇小学出台了师德教育系列条款,如“体罚处罚条例”、“十不”“五禁七不”等制度;我镇中学出台了“我镇中学师德规范”;我镇幼儿园出台了“幼儿园教师师德十不规范”等等。各学校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帮助青年教师与有经验的教师结对,以“四带”(一带师德,二带教学,三带课题,四带特长)建立带教制度,为青年教师搭建舞台,给他们增压担子,放手让青年教师展示才能。目前中小幼学校班主任队伍中,35岁以下的年青教师占80%,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占75%。

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市、区级的各类教育教学竞赛,以提升和显示我镇教师的风彩和实力。2002学年度,我镇中学教师周峰获得“市市中青年教师化学评优课一等奖”,夏长来老师获得“市市青年教师数学教学评比一等奖”。我镇小学赵烨老师获市语文观摩课比赛二等奖,赵烨和张珍老师在区区首届“绿业工程”中评为学科带头人,戚凤老师评为学科教学能手,2002年,李梅老师获区区十佳教坛新秀。

4、科研成果的壮大。

时代在发展,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手段也要不断更新。只有加强对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从实践中总结理论,又用理论指导实践,促进教育教学的提高。

三年教育改革促进我镇各学校牢固树立以科研为先导的指导思想,加大教科研和教学研究及德育研究的整合力度,加大教科研和学校管理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的整合力度,加大教科研管理力度。

我镇中学“学会选择,自我调节,主动发展”校风建设的实践和研究课题被列为教育局重点课题,同时有33个相配套的子课题。2001学年有6位教师荣获区教科研论文奖,2002学年有12人荣获区教科研论文奖,获奖人数已连续两年为乡镇同类学校之首,其中三篇论文被刊登在《区教育》杂志。这些年,我镇中学坚持每学年出一本学校教科研论文集。

上大附外中教科研课题《信息技术在外语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研究》总课题的子课题,并经总课题组批准上大附外中为课题实验基地(已挂牌)。

我镇小学在近三年中,被列为区级课题的有四个,2003年被列为市级课题的有三个,这在区区小学属于屈指可数。2000学年创办了校刊《九宵教苑》,以此作为教师著书立说的最原始园地,并持之以恒,现已出刊五期。

我镇幼儿园到目前为止,有区级课题9个,校级课题23个,有15篇在区《教育与研究》杂志。2001学年,四个区级课题区评选获奖,二个校级课题获区评选一、二等奖。

5、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党委、政府的关心下,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我镇教育教学水平快速提高,基本实现了镇三年教育改革的目标——“各项指标名列区乡镇同类学校前列”。

我镇小学经过三年努力,一至六年级语数英综合质量提升了七个名次,由原来全区中下水平上升到上等水平,现居乡镇学校前茅。在02学年度末的全区五、六年级毕业班统考中,成绩名列乡镇学校前茅。近二年来,我镇小学五、六年级考取区重点初中人数居乡镇学校之首,其中,今年就有60多位。

我镇中学2003届初三毕业班,毕业考:语、数、外三科为全区三十所学校的第8名(起点为18名),语、数、外、理、化、政六科为第9名,升学考:普高录取率超过60%,位居第7名,处于乡镇同类学校之首,其中,达到茸一等重点学校分数线以上的学生有70人(22.6%),被录取65人,录取人数为乡镇同类学校之首。

我镇成校三年来,举办学历教育班:本科班2班,学员98人;大专班5班,学员328人;中专班5班,学员229人;总计12班,655人。系列培训班:电脑系列32班,学员1314人;“4050”工程培训班20班,学员929人。干部培训、职能部门教育培训的学员有2117人。其它各种培训有4155人。

我镇幼儿园幼儿入园率从2000年的77.6%提高到2003年的98.2%,02年底区教育局托幼办对该园的考核,成绩为全区三十所幼儿园的11名(办学质量居乡镇同类学校之首),为二级一类幼儿园。被教育局定为参加二期课改的两所幼儿园之一。

中学、小学在区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2002学年的办学质量全方位督导评估中,同时达到A级等第,督导评估质量居区区学校的上等水平。中学、小学2002学年学校德育工作都被评为甲级A等,位列全区所有中小学的上等水平。

6、学校特色的凸显。

三年来,我镇各校全面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在狠抓办学质量的同时,注重创设学校特色的形成。

我镇小学艺术教育成果累累,曾先后举行两次大型书画展示,其中于2002学年举办了由区区各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参加的书画现场会。据统计三年中已有50多位同学在市市业余书画等级考试中获得六级、五级、四级、三级证书,出版了两本精致的书画册(汇集了学生书画艺术创作的优秀作品)。另外,学校参加了两次市级书画展览,一次与国外小朋友的书画交流,经过不惜努力,我镇小学的书画艺术教育特色凸显,被区区教育局定为“一校一特”学校。

我镇中学注重体育教学,努力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设施优势,狠抓学生运动队训练,多年来参加区中运会成绩连续保持名列前茅,尤其是在2002学年的区中运会上荣获男女团体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我镇中学被教育局、区体委评为体育教学传统学校。

2002年我镇中学、小学同时通过了区区素质教育实验学校,其中我镇中学被评为区八所初中办学成功学校之一(是唯一的一所镇管学校)。

上大附外中坚持外语教学特色,课堂教学采用牛津教材,并实行小班化教学,特聘英语特级教师何亚男(原市三女中校长)担任英语教学顾问,每周来校一天进行听课、评课、备课指导和亲自上课演示。市大学派出两名外籍教师每周来校一天,给每个小班的学生上口语课。学校英语组教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英语教学效果显著,学生用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大为提高,高一参加区统测成绩位于普通高中中上。

我镇成校结合我镇镇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积极调整培训科目,拓宽办学渠道,主动与其他学校联合办学,努力提高办学层次,并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目前,学校在硬件设施、办学管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位均位居区前列,各种办班如学历班、培训班(电脑、财会、电工等),其规模和参加人数都处于区各成人学校领先水平,其中成人学历班的数量和学员为全区最多。

我镇幼儿园积极开展幼儿兴趣班教学,其中开设的珠心算兴趣教学,对促进幼儿左右脑的开发和协调左右手的功能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活动得到了家长的欢迎和肯定,并逐步形成该园的一个特色。

2003年中学和幼儿园均被评为市市绿化合格单位。

第二篇:

“我为我镇教育作贡献”二十佳好老师事迹介绍

一流的城镇催生了一流的教育,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教师。自2000年8月我镇镇教育改革会议以来,一批批高素质、勤奉献、创佳绩的好老师,在我镇教苑这块热土上辛勤地耕耘着。他们用热情和双手,用真诚和智慧谱写了一篇篇我镇教育史上的新篇章,在我镇教育改革的历史上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

我镇的高楼大厦有他们添的一块砖

我镇的清水绿草有他们献的一片爱

我镇的迅猛发展有他们尽的一份力

……

辑录在这里的二十佳好老师事迹,只是我镇教苑里的几枝早梅,“春色满园关不住”、“万紫千红才是春”,我镇教育灿烂明媚的春天已经来临。

孔彩虹(我镇中学)

夜幕下,一位孩子在小区门卫处昏黄的灯光下做作业,学校初一年级办公室里,几位同学正在和一位老师促膝谈心。这位老师就是孔彩虹老师,那个孩子是她的女儿,常常在门卫处等着妈妈,这几位同学是孔老师班上的学生,拿她的话来说,也是她的孩子。

孔老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尽管爱人工作忙,离家远,孩子无人照顾,自己身体状况不佳,但是孔老师爱字当头,与学生打成一片,时时处处记挂着学生。当学生生病时,她马上送去医院,当学生生活有困难时,她给予慷慨的帮助。孔老师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注重班级凝聚力建设,让学生自主管理,使班级主动发展。所带班级2002年度班级学习成绩名列年级第一,班级综合考核名列全校第一,并获区雏鹰小队称号,年度中两学期被学校评为行为规范示范班。

孔老师在教学中兼收并蓄,不断充电,勇于实践,不断超越,练就了扎实的教学功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几年来,所教学科成绩在区内名列前茅,辅导学生参加比赛获得市级奖项……

孔老师很忙。来校早,离校晚。哪里有学生,哪里就可以看见孔老师的身影。白天是同学们的良师,晚上经常去学生家家访,又是家长的益友,深受家长好评。在学校是生物老师,是班主任,是年级组长;在家里,是母亲,是家庭主妇,料理不完的家务……

刘亚谊(我镇中学)

刘亚谊老师个子不高,年纪很轻;学的专业是地理,教的学科是外语;喜欢摆弄的是计算机技术,获得的学位是理学和法学双学位。“为人师表,求实创造”,她渴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一张张奖状和证书就是她求索路上留下的一串串足印。

在教育实践中她深深认识到: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就是要不断对教育理论进行实践和对教育实践进行研究,走“科研兴教”之路。她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几年来撰写的教育论文多次在区区教师论文评比中获奖。2002年所带的初二(7)班在区统考中,各科成绩各列年级第一;2003年,所带的初三(7)班在区统考中英语成绩超过区平均,名列年级第一。

学生在她心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她深爱着她的学生,她的爱使学生如临春风,如沐熹阳。她的班级团结、和谐、进取,她所带的班,在2002年,获得区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

她喜欢把新的教育理念和科技手段运用于教学中。2001年,她首次把多媒体技术引入地理教学,在学校引起不小震动;2002年她在区区首次进行了地理课堂双语教学的尝试,并整合了多媒体技术,在区级公开课上成功地进行了展示,为我区双语教学的探索提供了范例。

她就是我镇中学一位普通的老师,刘亚谊。她表示一定要用自己的智慧、青春和热情去浇灌祖国的花朵,用双手去托起明天的太阳。

范(我镇中学)

时光飞逝,转眼间范老师已在我镇中学从教二十年了。记得从踏上讲坛的那一刻起,她就立志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奉献一切。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她的教育准则。工作中,她孜孜不倦地学习教育理论,钻研教材,每堂课都上得生动而又充实。她真心实意地关爱每一位学生,用爱去激励他们,用爱去感染他们。为此,她家访的足迹遍布了我镇镇的每一个角落。真心的付出得到了学校师生的肯定,01、02学年度她都被评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作为教研组长,深感重任在肩。她精心组织全体英语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反思课堂教学。同时她大胆创意,革新教研活动,使各位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真正能够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不仅如此,生活中,范老师想人所想,急人所急,待人真切。在范老师的带领下,英语组很快成为了一个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集体。在2002学年度毕业考中,英语成绩名列全区第九,使学校的英语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03学年度她又担任起初三年级组长,她和全体组员一起,共同努力、知难而上、不负众望,本次期中考试,初三的整体实力再次名列前茅。

“虽然以往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想,成绩与荣誉只能代表过去,我镇教育的蓬勃发展将激励我不断进取、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为我镇教育事业多作贡献”,这就是一个普通人民教师的真情告白。

陶伟红(我镇中学)

陶伟红老师于1987年踏上教师工作岗位,回顾近16年的工作,她由衷地说:“作为教师,学习、研究、奉献是我成长的基础,作为学校中层干部,我尽心尽力尽责地参与学校管理,做好校长的助手,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

她一直担任英语教学工作,努力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她认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她注重方法的传授,课堂里,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自学的本领,以此来带动学生竞争学习。历年来,她的教育教学成绩总是排在前列。

在工作中,她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严于律己,刻苦学习,真诚待人,努力做好各项工作,使我镇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她上任伊始就对教导处的工作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并根据学校实际,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了各种教学常规和教学管理制度。不仅如此,她还注重过程管理,抓细、抓实常规工作,注重激励机制。近年来,我镇中学所取得的办学成果,这里也有她的一份贡献。

除了教导处工作,她还担任了学校女工干部工作。尽管很繁忙,每天起早摸黑、一年四季总是忙忙碌碌,几乎没有休息日,但她毫无怨言——。

“选择了教师职业,也许有人会觉得遗憾。但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我想,既然已经选择了脚下的这条人生之路,我将一如既往,奋然而行”。

黄燕(我镇中学)

我镇中学黄燕老师说:“我热爱教师职业,她不仅是我的职业,更是我的事业”。.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最高行为准则。工作中,她每年积极主动承担班主任工作。今年她还担任了初二年级组长,初二和初三两个年级四个班的物理教学工作。面对繁重忙碌的工作,她没有退缩,而是排除困难,一如既往。

在教学中她勇于创新,掌握科学的方法,实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潜能。近几年,她所带的物理学科成绩在区内同类学校中一直遥遥领先。2000年以来,她还先后辅导多位同学,他们均获得了区物理竞赛奖项,其中有3人还作为区区学生代表参加了市复赛。

教师必须提高业务水平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她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现正参与区级重点课题“我镇中学《学会选择,自我调节,主动发展》校风建设”的实践和研究。2002年《浅议情感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一文通过区级课题鉴定。《激发物理兴趣,搞好初中物理教学》一文入选《教育科研》。2002年,在学校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她的多媒体教学公开课获得第二名,本节多媒体课件在2003年6月第三届区区教师电脑设计与制作评比中获二等奖。

“我镇为我搭建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作为我镇的教师,我更应为了我镇的教育事业挥洒青春”,黄燕老师依旧如是说。

戴文伟(我镇中学)

生于我镇、长于我镇、现于我镇中学工作的戴文伟老师踏上工作岗位已有8个年头。8年来感悟着我镇的乡土气息,目睹着我镇经济的腾飞,作为体育教研组长,他积极投入到改革大潮中,带领组员不断开拓创新。对初中体育学科,他有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他熟悉初中体育教材,善于正确把握分析处理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全面掌握初中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及时掌握体育教学改革的动态,因此,教法生动活泼,效果显著骄人。

他积极参加校公开课、研究课,参加校区级科研课题的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02学年度校考评小组鉴定考核为优。所撰写的《影响农村中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及对策》一文送区职称评审小组鉴定为B级。

他不断吸取他人先进的训练技术,在训练中总结经验,经过不断的努力,校田径队在区中运会上每年都保持在一流的水平:01年区团体第三名,02年区团体第一名,03年区团体第三名。在篮球比赛中:01年女子篮球获第三名,02年女子篮球获第一名、男子篮球获第三名,03年男子篮球比赛取得了亚军的好成绩。还有足球、踢跳、长跑等比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1学年,我镇中学被评为区区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试行办法先进单位,续写了我校体育传统学校的优良历史。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他的座右铭。

倪萍(市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

倪萍老师,由安徽省引进至市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任教,现任学校外语教研组组长。倪萍老师处处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带领全组老师认真学习和领会“二期课改”精神,迅速转变观念,以较快的速度适应市的新教材和教育教学方法(因学校大多数老师系从外地引进),并尽力把外地和市的教育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她善于发现并充分发挥全组老师的优点,依靠集体力量,想方设法改进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过去一年中,她率领全组老师在全校组织了多次英语活动。2003年11月,组织了区区首家面向全区学校的英语节,区区十三所高中和部分初中英语教师九十余人前来观摩学习,英语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过全体英语老师的辛勤努力,在2002学年全区统考中(区二中、一中未参加),学校英语及格率为全区第4名,平均分数为第5名。

倪萍老师爱岗敬业,具有无私奉献精神,来校一年多,几乎每天提前上班,推迟下班,生病也从不请假。倪萍老师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教学经验丰富,在工作中谦虚谨慎,乐于向年轻教师无私传授教学经验,促使外语教研组形成互帮互学、积极研讨的良好氛围。在学校开办以来过去的两个学期中,她均被评选为校先进教师,其带领的外语教研组也被评为全校唯一先进教研组。

陈亚杰(市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

陈亚杰老师,2002年8月,由我镇中学调入市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现任教导助理,兼高一年级组长。

陈亚杰是这样一位可敬老师,当她教的学生因病住进了医院时,一定会买些慰问品亲自去医院探望学生;她利用家访与家长沟通,利用双休日和晚上骑着自行车,足迹遍布我镇镇的每一个村落,她去过她的每一个学生的家中。

陈亚杰老师辛勤努力,三年来硕果累累,教育教学成绩显著。教研方面,她时刻不忘教研指导教学实践,年年有教研课题,写出了《浅谈写作材料的积累—一次统考后的思考》、《教师的素质可以点燃学生的兴趣》、《老调新谈话“仿写”》等论文,分别获得区级二等奖和校级一等奖。学生评价“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她是全校最高分的得主。

培养青年教师方面也做得很出色,经常听课、评课,给予指导,在她的关心帮助下,她曾带教的一位青年教师,由于进步显著,任教一年就被学校任命为初一年级组长,现担任初三毕业班教学工作,并成为区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陈亚杰凭着人格的魅力被学生评为“最喜欢的老师”;凭着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受到校领导的信赖;凭着为人师表、以德立身被授予“大江杯园丁奖”的荣誉;凭着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凭着诚实守信,深受差生的广泛拥戴;凭着对党的忠诚,一心为学生着想,被评为我镇镇“十佳”优秀党员。

李梅(我镇小学)

一个青年教师要像初升的太阳,炫丽但不刺眼,夺目却不逼人。李梅,三尺讲台是她从小的愿望,如今她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爱,为我镇的教育事业尽着自己的力量。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二期课改精神的深入,她将教学新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发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提高了四十分钟的课堂效率,受到了同学的喜欢。课堂效率提高了,班级成绩也随着上升,真正做到了减负增效。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她始终遵循着一个宗旨,“让每个同学全面发展和全面发展每一个同学”。她用教师自身素养感染着每一个学生,与学生走得很近。面对行为参差不齐的学生,她始终积极地挖掘他们心灵的闪光点,使其产生向上向善的动力。她所带班级,班风,学风积极向上,是一个很有凝聚力的集体。面对行为偏差的同学,她抓住每一个感化的契机,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使用多种鼓励方法,激发积极性,最终是“水到渠成”。

她善于对自己进行总结与反思,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她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撰写了不少反思和经验总结。她还指导学生参加区“祖国语文美”朗诵比赛获一等奖;指导学生参加市市小学生“我爱我家”征文比赛获二等奖。

李梅老师正在教育道路上不断进取,与时俱进,为我镇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李萍(我镇小学)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李萍为自己所选择的事业而骄傲,她在教育的沃土上执着地耕耘。三尺讲台,有她的梦想,有她的收获。

在这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努力学习,大胆实践,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教育教学成绩得到同行、领导的好评。

“求真务实,严谨自律”是她一贯的工作态度。一切以学校为重,一切为学生为重,尽心尽力地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位学生。无论是怎样枯燥的知识,她都想方设法让它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无论资质如何欠缺的孩子,她都不轻视,不冷落,让学生感受师爱,为他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体验成功的快乐。因为她坚信爱是开启知识之门的金钥匙。

几年来,她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手段来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经过不断的努力,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成绩名列前茅。

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李萍老师平时坚持不断的学习,使自己在知识、能力、师德等各方面不断有所进步,教育教研能力不断提高。教研活动中走在前列,教学公开课得到同行肯定,科研论文、经验总结在区、校级课题评比中多次获奖。

“淡泊明志,甘为人梯”是她的生活哲言。她信奉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沈萍(我镇小学)

当充满童趣的英语儿歌与朗朗书声在校园中回荡时,沈萍老师总在讲台前微微地笑,像个天真的孩子。

二期课改中牛津英语在全市的普及与其他学科相比都要快,势必对每一位外语教师来说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她在默默地思考,大胆实践,探索着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勤思考,善讨论,深钻研,使每一堂课都给人以新鲜、快乐的感觉。

课堂中,她善于抓住学生的心,力求提高每堂课的学习效率。她激励情意,提高小学生英语的兴趣,能促进学生全身心地积极主动地投入,特别是在相互交流的活动中,她注重从学生心理特征出发,注意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交叉进行,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有效性,语言功能与主题内容有机地结合,常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促进他们内在潜能和创新能力的发挥,使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

课堂外,她乐于与学生亲切交流,学生会把心里话、悄悄话告诉她。对待班级后进生,她也能做到游刃有余,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分层教育,在她所任教的班级中,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对自己,她总是提出更高要求,永不松懈,具有很强上进心。利用业余时间给自己充电,进行专升本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在参加的区区骨干班培训中,她虚心钻研,积极上课,,体验心得,出谋划策,得到了同事和领导的肯定。

张国英(我镇小学)

张国英教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切身的感受是教师工作苦中有乐,最大的收获是桃李满天下。

她1986年从安亭师范毕业至今,她特别重视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她所教班级多次被评为文明班级,流动红旗更是周周不缺。01、02学年度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班集体,她本人也多次被评为校优秀班主任,并于1993年荣获区县园丁奖。

她每天早出晚归,无怨无悔,在自己的岗位上用爱心滋润学生心田。学生和事业永远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至于无暇顾及自己的女儿。她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学生的尊重、热爱、关心。

随着时代的前进,她不忘为自己充电。她参加了大专学历进修,于1999年底正式毕业,她还参加了计算机、多媒体的培训,掌握了一定的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平时经常翻阅各种教学资料,为自己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打下了基础。

十八年来,她从事低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课前特别注重教材分析和教案编写,课堂上,她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给学生一个能充分发展自我的天地。课后注重补缺拉差工作,耐心细致。历年来,她所教班级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她承担的公开课得到了同行的好评,教学之余,她注重经验的总结和积累,撰写了一些论文,曾在《九霄教苑》发表。

回忆过去,展望未来,面对成绩,她都一如既往地辛勤工作着。

张平(我镇小学)

张平,一个辛勤耕耘在农村教育园地里的普通教师。他,没有豪言壮语,平凡中孕育着伟大;他,没有惊人之举,全凭一颗赤诚火热之心给人以温暖;他,没有马良神笔,却用行动在人生道路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作为一名教师,他钟爱自己的教育事业。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在党旗下的庄严宣誓,是他对党的事业的郑重承诺。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他,要当好一名小学教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心,热爱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他不断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与研究,总结出了“激发兴趣,重视自学,教会方法,扎实训练”的十六字上课要领,和“学、议、讲、练”四字课堂教学模式,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由于他的不懈努力,教学成绩几乎全是年级第一,所带教研组也总是位列农村学校前茅。

张平老师不懈地追求,换来了一个又一个光环,99年荣获区区园丁奖,01年4月获区“时代的先锋,民族的希望”建党八十周年征文比赛一等奖,01年7月获镇优秀共产党员,01年9月获市市园丁奖,01年6月获市市教育报刊总社颁发的“读报用报优秀指导教师”称号,02年6月获教育局“今天怎样做党员教师”征文比赛二等奖。

十几年来,张平老师用他的心血与汗水,时间与艰辛,在这平凡而又伟大的教育岗位上辛勤耕耘,执着追求着。

邵秀凤(我镇小学)

邵秀凤老师爱教师这一行,她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勤勤恳恳工作无怨无悔。

在教学中她努力调动和利用各种因素,让课堂成为每一个儿童能自主活动于其中的广阔的“信息场”和“心理场”。她尤其注重合作教学,营造师生间、生生间开放互动的交流氛围。她还经常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想象、表演,进行创造性的语言训练。多年来,她始终保持教学成绩名列年级前茅。

作为一名中队辅导员,她把中队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高涨,也带动了班级的各方面的工作,班级几乎每星期能拿到流动红旗,所带中队也年年获优秀队集体的称号。

起她担任语文教研组长,她重点抓教师的备课、上课与教学质量的监控。近几年来,她所带的教研组的教学成绩在片里始终名列前茅。几年来,她先后指导、培养了四名新教师、实习教师,如今她们都已成为区、校教学骨干。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她也不忘及时丰富自己,在大专班学习期间成绩优秀,被评为优秀学员,二次拿到了二等奖。她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翻阅各种教学资料,不断总结经验,研究教法。

面对成绩,她没有止步,一如既往地辛勤工作着。她无怨于最初的选择,更无悔于现在的付出,因为她爱她的学生,她爱她的工作。

周昊(我镇小学)

周昊从一个普通的教师成长为校级领导干部,其感受最深的是“因耕耘而芬芳,因奉献而充实”。正因为对教师这一岗位的执着、痴迷,多年来,他先后被评为区新长征突击手,荣获区区“园丁奖”、“市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他所分管的工作历年来在区里考核名列前茅。这些成绩和荣誉是他来自对事业的忠诚和追求。

在工作和生活中,他始终从严要求自己,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多作贡献,少谈条件。他分管的工作条线众多、繁琐。就德育和少先队工作已是包罗万象,另外学校卫生工作,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但不管是份内还是份外的事,只要他能力所及从不说“不”。每天的常规工作,学生的行为规范训练等一样都不落下。定期对各班主任工作进行考核,开展各类检查评比,结合时事积极组织有益活动都一一落实。

他善于学习,研究理论,工作再忙,他都要挤出时间翻阅各种教育杂志和各类教育、管理书籍,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管理水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通过考察,他写了许多考察报告,多篇论文在区内交流和发表。

回顾这几年的工作,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他始终坚信“年华不能虚度,青春不能没有光芒”。在遇到困难和曲折时要讲精神。“不待扬鞭自奋蹄”,他愿驰骋在教育这一块沃土上,为我镇教育事业的腾飞贡献出他应有的一切!

赵贵宝(我镇小学)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是一位普通教育工作者,我镇小学的赵贵宝老师常讲的一句话。一名默默从事了十几年教育工作的园丁。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深受学生的爱戴;他以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探索着永远神圣的教育事业。他热爱着自己的教育事业,他更热爱着自己的学生。他教育学生“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他不断地探索教学方法,在教学的前沿阵地不断地改革、研究与实践。他上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思想、观念上,努力探索创新教育的研究。现在他还在市师范大学自学教育学专业。赵老师还十分注重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他认为,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让学生的学习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他的教学目的,也是学生爱学的源泉。

他待人诚恳,为人正直,深受领导、长辈和同事的好评。他处事雷厉风行,工作勤勤恳恳,在十几年的教育工作中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他的教学成绩与教学能力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他多次被评为镇先进教育工件者和区优秀园丁奖。他的一位学生对他说:“赵老师,你是我在学习生涯中碰到的上课最风趣的一位老师,我最喜欢听你的课,我喜欢数学也是从你开始的。”听到这样的评价,赵老师深情地笑了。学生的成功就是他最大的成就,也是他最欣慰的时候。

戚凤(我镇小学)

戚凤,在我镇小学这方园土中默默耕耘了十六个春秋。她将每一个孩子都看作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独立的人,她尊重、理解、关爱他们。在学生心目中,她既是严师又是益友。许多调皮顽劣的学生在她的指导下转变了人生观,端正了态度、树立了信心。她以良好的师德、师品在学生中树立了威信;以丰富的学识,才智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她钻研教学,成效显著。她具有很强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和创新意识,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校教师教案编写活动中,在区区“勤工俭学”杯教学评比中,她均获一等奖。她多次参加区、校组织的语文优质课的示范教学和有关教学课题的研讨,在全区有较高的声誉。她所带的班级,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但几乎每年都名列前茅。

她不仅教学出色,而且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1年撰写的论文《培养探究意识提高作文能力》获校论文竞赛优胜奖,获区三等奖。2001年10月,她独自承担的《关于小学生尝试“专题研究”的探索》被立项为市级课题。作为区教学能手,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研究中心组成员,她热心帮助教研组成员,创设积极和谐的探讨氛围,使所带教研组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严谨精湛的教学艺术,勇于探索的工作作风使她受到交口称赞。我们相信,她定能在教育这一片沃土中再创高峰。

沈锦德(我镇成校)

强烈的事业心,神圣的使命感,推动着沈锦德校长搞好成人育的坚定步伐。自2000年担任成人学校校长以来,他兢兢业业,扎实工作,追求探索,开拓创新,短短3年,我镇成校便焕然一新,荣获了区区成人教育“校容,校貌一流,办班数量一流,办学质量一流”的殊荣,为我镇的成人教育的兴旺和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年以来,他带领全校教职工更新观念,立足实地,拓宽办学渠道,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他多方协调,成立了市市大江职业学校我镇分校,并先后与市大学,市市郊党校,区电大等学校联合开办大专,本科自考班。于此同时,开办了家政服务,会计上岗证,电工,信息技术等培训班,为下岗人员,4050人员再就业创造了条件。

现代教育硬件、软件建设必须同步,协调发展。沈锦德同志深知硬件建设的重要性,三年中,他积极筹措资金,努力改变办学条件。一方面,进行硬件建设,另一方面,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四季常青、鸟语花香。

向管理要质量,是他的一个工作重点。他提出了“热情、真心、耐心、细致、周到的管理服务”的理念。由于管理服务的到位,大大的促发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几年来,各类进修培训的出席率、合格率均达到80﹪以上,为我镇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

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未来的事业任重道远。他轻轻吟说着,思考着……

张蓟(我镇幼儿园)

张蓟,一名普通的幼儿园教师,她却深深地爱着每个孩子,而孩子们也给她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为她的生命注入了永不停息的爱的源泉。

教育是爱的艺术,它需要老师用真心和真情去耕耘。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张老师结合“二期”课改精神,关注孩子的兴趣;重视孩子的需要;聆听孩子的心声;观察孩子的举动,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着力于培养孩子主动发展的能力,她组织的各类教学活动多年来一直受到区托幼办、教研室和同行的赞赏和认可。目前,她师拜市市特级教师李惠宜,共同研究幼儿美术教育,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一专多能型的、持续发展的幼儿园教师。

身为教研组长的她,始终是教师们的“领头羊”。工作中,张老师总是尽其所能,把自己积累的经验倾囊而出,帮助大家,使大家共同进步。生活上,她和大家是知心朋友,别人有了困难,她总是急人所急,把别人的事当成是自己的事。在教研活动中,不断改变教研模式,使每位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人,使教研组真正成为“教”和“研”的重地。充分发挥教研组智囊团的作用。

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她赢得了家长的信任,同行的夸奖,孩子们的热爱,她所带领的大班教研组在2002年获得了区优秀教研组光荣称号。

褚向红(我镇幼儿园)

褚向红老师是一个自主研究、自主活动的探索者。她把“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她在这方面的探索是成功的,其成果在区幼儿教育活动设计中获得银奖。

在语言教学方面,她尝试着把电化教学运用到语言教学活动中,多次受到区教研室的好评,其研究成果被《教育与研究》杂志采用。在平时的工作中,她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使全组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研究氛围。她负责的课题,曾在区级课题评比中获得奖项。

本学期,她又参加了区“骨干教研组长”研训班,在学习和研讨的过程中,吸取姐妹园的优势,不断加强自身的反思能力,使理念逐步转换为自身的行为。她还利用休息日和假期,学习电脑等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合上时代的脉搏。

她是教研组长,工作上事事带头,做好榜样;生活中,关心身边的每一位同事。对于新教师,她耐心带教,悉心指点,以使她们快速的成长。在她的带领下,2000年教研组获得区优秀教研组荣誉称号,而且还把她组织的教研活动拍成录像,在全区幼教系统内交流。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不断鞭策自己,才能取得不俗的成绩;只有不断的播种,才能有收获的明天。”这是她面对将来的人生选择。

结束语:

上一篇:教育教学改革论文范文 下一篇:教育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