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解题规律范文

时间:2023-09-23 07:10:24

初中数学解题规律

初中数学解题规律篇1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规律探索型问题 类型 解题方法

规律探索型问题是中考中的必考知识点,我们把规律探索型问题也称为归纳猜想型问题,其特点是这样的:给出一组具有某种特定关系的数、式、图形;或是给出与图形有关的操作变化过程;或是给出某一具体的问题情境,要求通过观察分析推理,探究其中蕴含的规律,进而归纳或猜想出一般性的结论.规律探索型问题包括三类问题:数字类规律探索问题、图形类规律探索问题、点的坐标类规律探索问题.

一、数字类规律探索问题

1.解题思路

解答数字类规律探索问题,应在读懂题意、领会问题实质的前提下进行,或分类归纳,或整体归纳,得出的规律要具有一般性,而不是一些只适合于部分数据的“规律”.

2.例题展示

3.例题分析

二、图形类规律探索问题

1.解题思路

解答图形类规律探索问题,要注意分析图形特征和图形变换规律,一要合理猜想,二要加以实际验证.

2.例题展示

3.例题分析

针对几何图形的规律探索题,首先要仔细观察、分析图形,从中发现图形的变化特点,再将图形的变化以数或式的形式表示出来,从而得出图形的变化规律.如果图形的变化具有周期性,就要先确定循环周期及一个循环周期内图形的变化特点,然后用所求总数除以循环周期,得到余数,进而使所求问题得以解决.

本题就是一个典型的规律性问题,由AB为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ABC的高,利用三线合一得到B为BC的中点,求出BB的长,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B的长,进而求出S,同理求出S,依此类推,得到S.

参考文献:

[1]赵传美.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索规律的类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07).

[2]曾贤友.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数学教学方法探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S1).

初中数学解题规律篇2

【关键词】提高;初三;数学总复习;课堂效率;途径

初三是学生冲刺中考的重要阶段。而数学是中考的重要测试科目之一,所占分值比较大。因此,如何提高初三数学总复习课堂的效率逐渐成为众多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教师在这个阶段应该开展具有针对性和重点性的教学,避免笼统式的教学,这样才能发现数学知识的遗漏点,提升学生学习成绩。

一、将初中数学知识系统化

初中数学知识在各个学期的学习中,都是比较分散点。而将所有数学知识系统化更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理清重难点。所谓系统化,就是围绕某个中心知识点,进行扩展,并逐渐将更加详细的数学知识添补进去,从而形成脉络清晰、逻辑分明的知识网络图,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进行复习,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如教师如果围绕无理数这个中心知识点,扩展知识。那么教师在复习的开始阶段就应该构建一个大体的网络知识图。将与其有关的数学知识点,概括进去。如不能完全开方的数、有特定结构、特定意义的数等等,这样完整将所有知识概括出来,就会很容易的让学生了解无理数的概念。并且在之后的复习过程中,学生也可以顺着知识脉络联想到相关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更重要的是,知识网络图能够让学生很好的查漏补缺,将一些自己平常疏忽掉的知识点,重新重视起来,以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

二、充分把握中考命题规律

总复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而中考所涉及到的数学知识点,大体是比较规律的。哪些知识适合选择题,哪些知识适合填空题,哪些知识适合计算题,这些教师都应该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只有这样,教师在开展总复习时,才能开展针对性的教学。

在翻阅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之后,会发现之数学试卷的考点大体是固定的,虽然题目形式不同的,但其核心考点是比较有规律的。如对于实数、实数的倒数和相反数、根、科学记数法等等一些知识点的概念、算法基本都是以填空和选择为主。而代数式元素、圆及其它图形、二次函数这些主要是出现在解答题中。通过掌握基本的中考出题规律之后,教师就可以展开专项训练,或者是专题讲解,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当教师开展几何图形讲解之时,就可以总结出各种计算题的类型和解题方法,这样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相似的问题时,很快解答出来。总之,中考的命题规律是教师开展数学总复习的主要指导方向,既能让教师抓住重难点,又能让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三、把握住数学知识的变化规律

数学虽然具有抽象性和理论性大,但是同时,数学又是一门规律性比较强的学科,具有一定的学习技巧。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总复习时,应该充分挖掘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并让学生掌握这些数据规律,这样就能够使学生迅速掌握数学解题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知识之间的联系,方便学生能够根据某个知识点,找寻规律的解题方法。如对于函数来说,其知识相关性可以表示为生活变量―函数定义―抽象函数―函数模型―函数图像―图像性质―知识应用。这样教师在讲解有关函数知识点,以及函数解题思路时,就可以针对上述方面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学生在遇到有关其中某个知识内容,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教师曾经讲到的一系列有关函数的知识和解题方法。其次,教师应该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习过有关不等式中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后,在遇到相似的题型,就应该懂得利用之前的数学思想,解题思路,展开思维,发现解题方法。总之,学会举一反三,掌握数学知识变化规律是提升学生数学成绩的最佳途径。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初中数学思想包括对应、数形结合、分类、类比等。数学思想的主要作用在于能够拓展学生思维能力,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并且这样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初三数学总复习课堂的效率。

如对应思想主要应用在代数式求值得问题当中。实践证明:代数式的值是由代数式里字母的取值所决定的,字母的不同取值可得不同的计算结果。另外,有序实数与坐标平面内的点也是对应关系,教师在讲解这类题型时,能够注意培养学生的函数概念和创造性思路。又如数形结合思想是解决数学计算题的重要方法。在近几年的数学考试卷中,分值比较大的解答题都是以函数和几何图形为主,而这两个重要知识点又离不开图形。所以教师在复习阶段,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将量与形结合起来,分析、解决一系列数学难题的发散思维。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也曾说:“数与形本是相倚依,怎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由此可见,数形结合思想是一种实用性强且极其重要的数学思想,对于学生的总复习和教师的教学具有很重要的影响。总之,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以达到快速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目标。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三总复习阶段,教师应该从多个方面,巩固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并教会学生能够利用数学思想解决新问题。同时为了切实提高初三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初三数学总复习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龚程颖.探讨如何提高初三数学总复习课堂效率[J]. 学理论,2014.15:243-244

[2]王玉荷.探讨如何提高初三数学总复习课堂效率[J]. 数理化学习,2015.11:9-10

初中数学解题规律篇3

一、充分认识造成高中物理难教难学的原因,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关键

(一)初、高中物理教学互相不了解实际情况

初高中分离后的教学,使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不了解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广大高中物理教师不清楚初中物理课程的设置与特点,人为增加了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困难。

(二)初、高中物理知识层次的变化特点

初中物理知识从生活实际、观察实验入手,直观性较强,相对简单,如密度、同一直线二力的合成、二力平衡、蒸发、沸腾、压强、浮力、杠杆等,都是生活中常见,容易理解的。初中对物理概念的引入一般比较直接形象,叙述简单,要求理解的程度低、思维能力要求也不高,甚至有的物理量的定义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而不是十分严密。如在运动学中不提位移只讲路程,为了避免矢量的方向性,又把速率的定义作为速度的定义教给学生。初中的物理规律少而简单,对规律的适用条件基本上不作重点强调,数学表达式也简单。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知道或理解物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对一些自然社会现象做出简单的解释,一般只要求对物理现象做定性说明,简单的计算,整个内容较少,且在升入高中前有大量时间进行练习,成绩可以短期内提高,造成了学生们认为物理很简单,学习很容易的感觉。

高中物理知识相对比较系统、抽象,前后联系紧密;经常需要对物理现象是做模型抽象、定量说明、数学化描述等。如:质点、单摆、理想气体、电磁场。高中物理概念相对抽象、复杂,对思维能力的要求高。例如:从“标量”到“矢量”的跨度,从“速度”到“加速度”,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再到“加速度的大小、方向的变化与速度的大小、方向的变化的关系”学生就更困难了。学生在理解这类问题时不但要克服以前形成的思维定势,而且要加深理解,困难可想而知了。而且高中讲的物理规律往往牵涉到多变量的过程,状态,数字表达式较复杂,还经常要用图象来描述,而且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运算中和图象中,强调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因而对数学运用,数学结合,抽象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要求突然提高了很多。

二、适当调整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

(一)掌握初、高中物理学习中衔过渡的难点,缩小台阶

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从思维方法上,要求学生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完成认识能力的一大飞跃。初中研究力学问题,仅是力的初步概念,重力的常识,摩擦力只作为阻力的形式介绍而已。而进入高中后,一开始就要对较抽象的弹力、摩擦力,进行全面的定量研究,还要选定研究对象、采取正确的方法受力分析等,这些是横在新生面前凸起的第一个台阶,跨不过它,高中物理将很难过关。

其次,从能力要求上,高中物理教学应使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得到提高。在初中,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在高中,如牛顿运动定律则要经过推理得出,而且在处理问题中要较多地运用推理和判断,因此推理和判断能力要求大大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提不高,就学不好高中物理。初中阶段以常识性介绍、说明为主要学习内容,对数学工具有应用只是简单的触及;进入高一,在学习和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时,就体现了数学能力的培养和要求。学生要善于把数学知识运用于计算合力、分力的大小及方向,这对刚进入高一的新生来说,无疑是第二大台阶。高中阶段的学习,要对物理量和物理规律进行全面深入的定量研究,需要运用数学简明确切地表达问题,综合运用数学进行推理和运算。我们知道,物理知识不是公式的堆积,不作物理分析,乱套公式,不是数学本身的过错,而是不会运用数学。学生要善于把数学知识运用于物理,学会运算,以至最后得到物理结论,是在高中阶段应逐步培养和提高的能力之一。

(二)加强研究方法的训练,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作为学生来说通过学习物理,更为重要的是学到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这是受益终生的;作为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

开始教学放慢进度,给一段时间让学生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使学生从中体会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在对高一新课程第二章第二节《质点和位移》的教学,讲质点概念时,就要强调从形象中抽象出来的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的方法。第四章《相互作用》的教学时,对于弹力,也不能因为初中已学过而轻描淡写。而应从弹力的产生、大小、方向、作用点等方面认真分析,为以后不同性质的力做示范,通过比较学习能较好地掌握弹力、摩擦力。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培养能力首先要讲清讲透概念和规律。对每一个概念和规律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来龙去脉,弄清规律的性质、单位、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如:静力学中的合成和分解、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化率、动量和冲量、理想气体与真实气体等,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其次,要重视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的教学。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现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都是如此。另外,教学中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上,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并逐步介绍中学物理中常用的类比法、等效法、对称法、估算法、假设法、设直法等解题方法。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不能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

初中数学解题规律篇4

关键字:梯度 物理模型 学习习惯

随着军训的开始,又一批新生进入高中的学习生活,开始上课之后,学生普遍认为高一物理难学,原因就是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由于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才能让学生完成由初中到高中的过渡,进入高中的物理学习。

一 高中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物理形象和现象,所以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较多地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公式,考试就很容易了。而高中物理内容多而且难度大,各部分知识相互联系,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而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涉及到数学知识,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加多加深,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常用的就有10个之多,每个公式涉及到四个物理量,其中三个为矢量,并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学生在解题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开始用图象表达物理规律,描述物理过程;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表达式。

二 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1.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

高中物理教师不单是研究高中的物理教材,还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中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阶差",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2.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中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出发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和增加难度。

3.透析物理概念和规律

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让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其次弄清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来龙去脉,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的同时,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

4.物理模型的建立

高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条件。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以实现知识的迁移。

物理模型建立的重要途径是物理习题讲解,习题讲解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良好的习惯。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

5.学习习惯培养。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才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从而更好地掌握它。其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对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阅读物理教材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边读边思考,挖掘提炼、对重要内容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养成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以及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的习惯。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重点设计思考题,使学生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读书,设计些对重点的、关键性的内容能激起思维矛盾的思考题,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思维活动,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电脑动画再现物理情景。同时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现在学生不重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或是什么都不记,或是死记硬背。准确的记忆是正确应用的基础,理解是物理记忆的关键,对比联系是记忆的有效方法,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记忆才能有效地用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明确其本质,在此基础上将易混的概念和规律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后再记忆。当掌握了一定量的知识后,要进行整理,把零散的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体系。

初中数学解题规律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规律;解法

初中规律性问题多数指的是高中的数列问题。高中学生对数列都感到头疼,更别说初中学生了。以下我就其特点归纳为几种常见的类型并以求某一项为例谈谈求解方法。

(1)等差型

等差型是指数据从第二个数(项)起,每一个数(项)与它前面的数(项)的差等于一个常数,故为等差型(或等差数列),等差型的每一个数(项)都可以写成这个常数的倍数的加减。

例1、某餐厅中,一张桌子可坐6人,有以下两种摆放方式:当有n张桌子时,两种摆法各坐多少人?

分析:数字化后第一种的数据为:6,10,14,……属等差型,常数为4,则可得4n+2。

第二种的数据为:6,8,10,……属等差型,常数为2,则可得2n+4。

(2)等比型

等比型是指数据从第二个数(项)起,每一个数(项)与它前面的数(项)的比等于一个常数,故为等比型(或等比数列),等比型的每一项都可以写成这个常数的乘方的乘积。

例2、如图是一幅“苹果排列图”,第一行有1个苹果,第二行有2个,第三行有4个,第四行有8个,…第n行有_____个苹果。

分析:数字化得数据:1,2,4,8,……

显然是等比型,常数为2,

则可得第n项为2n-1。

(3)乘方型

乘方型一般数据都是平方数。若以图形出现,要求学生对图形进行观察分析,将规律数字化后,进行合理的分析就可以得到。

例3、已知下列一组数:1,,,,……;用代数式表示第n个数,则第n个数是________。

分析:从分子看是连续奇数(等差型常数为2),分母则为平方数,则第n项为。

(4)周期型

周期型的数据常常是要通过计算方可得出数据,数字化后,数据每隔一定的数字后数据就循环,这些数字的个数就是周期,再利用周期分析就可以得到。

例4、如图,给正五边形的顶点依次编号为1,2,3,4,5。若从某一顶点开始,沿正五边形的边顺时针行走,顶点编号的数字是几,就走几个边长,则称这种走法为一次“移位”如:小宇在编号为3的顶点时,那么他应走3个边长,即从3451为第一次“移位”,这时他到达编号为1的顶点;然后从12为第二次“移位”。若小宇从编号为2的顶点开始,第10次“移位”后,则他所处顶点的编号是____________。

分析:结合题意数字化得:4,3,1,2,4,3,……

观察知道周期是4,第10次位移是两个周期后又两次位移,则为3。

(5)裂变型

若将规律数字化后按照以上几种类型均无法解决,就可以考虑对数据进行裂变(拆分),然后对裂变所得数据再分析。一次裂变不行可再进行第二次裂变。一般裂变为和差形式或积的形式的题型较多。

例5、如图,用围棋子按下面的规律摆图形,则摆第n个图形需要围棋子的枚数为_____。

分析:此题无论从图或数字化后观看都可以看出只需将每项减去1,就变成乘方型。

数字化后为:2,5,10,17,……,裂变为1+1,4+1,9+1,16+1,……

则答案为n2+1。

(6)复合型

复合型数据中融合了几种类型的数据。复合型一般常以分式或等式形式出现,因此既要考虑分子又考虑分母或既要寻找等号左边的规律又要寻找等号右边的规律。

例6、观察下列等式:

第一行 3=4-1

第二行 5=9-4

第三行 7=16-9

… …

按照上述规律,第n行的等式为______。

分析:等号左边是等差型,常数为2,第n项为2n+1,等号右边是两个乘方型,第n项为(n+1)2-n2。故第n项为2n+1=(n+1)2-n2。

总之,规律性问题的求解的关键是找出他们内在的变化规律,然后结合其所属类型进行猜想,对猜想的结果再进行验证,从而得出答案。事实上我们把握了每一项的变化特点,解起来就方便多了也就不会头疼了。

【参考文献】

[1]房延华.探索规律性问题解析[J].数学探索.2004(10)

[2]周银.例说规律性问题[J].初中数学教与学.2010(23)

初中数学解题规律篇6

一 创设入门台阶,排除学习障碍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物理形象和现象,所以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较多地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公式,考试就很容易了。而高中物理内容多而且难度大,各部分知识相互联系,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而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涉及到数学知识,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加多加深,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常用的就有10个之多,每个公式涉及到四个物理量,其中三个为矢量,并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学生在解题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开始用图象表达物理规律,描述物理过程;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表达式。

二 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1.研究重视教材与教法

高中物理教师不单是研究高中的物理教材,还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中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阶差",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2.循序渐进

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中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出发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和增加难度。

3.透析物理概念和规律

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让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其次弄清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来龙去脉,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的同时,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

4.物理模型的建立

高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条件。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以实现知识的迁移。

物理模型建立的重要途径是物理习题讲解,习题讲解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良好的习惯。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

5.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才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从而更好地掌握它。其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对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阅读物理教材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边读边思考,挖掘提炼、对重要内容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养成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以及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的习惯。

要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明确其本质,在此基础上将易混的概念和规律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后再记忆。当掌握了一定量的知识后,要进行整理,把零散的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体系。

初中数学解题规律篇7

一、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原则

(一)教学的科学性原则

教学的科学性是进行教学衔接的保证,特别是初中教师更应注意。刚接触物理的学生会有较高的兴奋性,较强的新鲜感,很容易引起先入为主的现象。如果对教材内容过于简单化、庸俗化,甚至歪曲了科学知识的本意,学生一旦形成错误观点将很难予以纠正。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要求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理解教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始终贯彻这一原则,使它成为教学衔接的纽带。例如:在学习摩擦生热的原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冬天人们常用摩擦两手来驱寒,砂轮打磨物品时会溅出火花等生活事例,到了高中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摩擦力会做功,机械能一般会减小了。(因为其中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了)。再比如摩擦力的作用效果到底是阻力还是动力,很难抽象思维出来,若联系人走路、传送带工作、汽车刹车等实例,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自然降低了学习台阶。另外,初高中的电学部分都很容易和实际相结合,家庭电路设计,楼梯开关的原理,参观变电所、供电局等都极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应用知识能力。

(三)直观性原则

这是由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决定的。通过直观感知,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记忆、运用所学知识。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观察力、注意力和科学思维都起到积极作用。借助实验、实物、挂图、模型及多媒体电教技术等直观手段,并充分发挥言语直观的作用,不断刺激学生感官,维持学生较强的兴趣。直观教学的衔接作用还表现在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选择有助于促进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教具,使学生不断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

(四)启发性原则

学习都是外因通过内因来起作用的。教学时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从主观上降低衔接的难度。这就要求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采取民主学习的方式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且人们急于想知道的感到困惑的问题就应让学生去研究探索。如:帆船能逆风而行吗?怎样识别杆秤的优劣,你能造一杆秤且秤出一根重木头吗?能不能设计一除尘器来自动消除讲台、黑板的白色污染?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会很乐于去研究这样的问题,提出让你大吃一惊且比预想得多的多的解决方案。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

(五)巩固的原则

巩固的过程是知识内化形成素质能力的过程,是做好衔接教学的基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不同的形式,如提问、作业、科普论文、知识辩论、课外阅读、课外实验、制作、兴趣小组、实践应用等更广阔的背景下深化巩固知识。以培养学生创新知识、创新应用的能力。

二、初中物理教学衔接的途径

应该怎样消除学习上的台阶,从而做好教学上的衔接工作。根据前面分析的衔接教学的原则和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体会,我提出以下几种做法。

(一)重视概念、规律的教学,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概念、规律是物理教学的核心内容,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观察、分析实验中形成物理概念,进而使其对规律的产生过程产生兴趣。从而让学生对概念、规律的深化产生认同感。比如,我们进行力学教学时,应该从初中学过的力的三要素引入,引起学生对初中所学知识的再现,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不同方向的力对物体的不同作用效果来顺应矢量概念的学习,同时深化了对“力的三要素缺一不可”的认识。又如,初中物理课本对动能只作了定性描述,“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能叫动能,跟质量和速度有关”到高中就要注意和初中的知识进行顺应同化得出动能的定量式EK=mv2/2。其概念和思维的关系为:

其中通过做功大小等于能量(动能)转化(表现为差的形式)的多少来顺应界定出“-”两边应是动能。从而从理性角度推出EK=mv2/2这一定量表达式。

(二)在初、高中必须注意加强语、数相关学科的学习

学习物理既有抽象逻辑思维,也有一定的情景载体。前者和数学知识密切相关,后者和语文密切相关。例如数学:比例关系(几乎所有物理公式等)。函数关系(规律、定理、矢量求解等)不等式关系(物理量范围的界定)几何图形(相似图解法、平行四边行法等)极值法、数学归纳法,图象(s-t/v-t/p-t图象等)但在应用数学知识时,其思维要服从物理语言特点。如:a=F/m,a跟F成正比,跟m成反比,但m=F/a就不能认为m跟F、a有关。从t=0开始到t=t1这段时间不能由数学纯粹等式得t=t1=0。语文水平主要体现在学生对关键词的理解上,(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区别)和对物理情境的理解上(增几倍、是几倍、物体参与物理过程的发展变化情况等)。如学生没有相应基础,势必给衔接工作造成困难。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这两方面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终生有用。其培养障碍主要是在学习方法问题上,一般学生重结果而轻过程,上课听讲没重点,课后复习背结论,答题凑数。不会从中总结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规律。依赖例题、公式的套用和老师的讲解提示。一讲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其解决方法可为: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暴露思维过程,与老师一起分析其思维的优缺点。

2.根据概念、规律的内在逻辑顺序设计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科学思维。

3.检测小结要侧重对问题的解决过程、知识的获取过程能力的考查,淡化结果。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自学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离不开知识的应用。要创造有利于思维发展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发现事物的变化规律,发展学生思维。同时还应重视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的变式教学法培养思维策略的科学选择和应用。定势思维和发散思维并重。初高中新生形成一定的定势思维(可定势几种形式)然后再引发发散思维有助于掌握学习规律,效果会更好。如:在加速度的求解中学生定势思维为“通过运动学公式求解,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其中牛二定律应用定势成:确定研究对象分析受力、运动状态规定正方向据牛二定律列方程讨论。这样实际交给学生一把常用的钥匙,对科学、缜密的思维能力培养不无裨益。在此基础上可采取变式教学来优化学生思维。如:正交分解法和图解法分别借用“严密数学函数关系式”和“几何图形相似求解原理”的工具,在解决力的变化情况问题上,效果明显不同,后者大大优于前者。教师还可通过变化一题的题设条件,组合为一系列相关习题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选择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是涉及多方面的系统问题,具有过程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所以要把衔接的思想,始终贯彻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效益。

初中数学解题规律篇8

【关键词】 初高中;物理;教与学;梯度;衔接

高中物理难学,这是同学们的共识,高中物理难,难在梯度大,难在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我们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教好高中物理,使同学们较顺利地完成高中物理的学习任务。

一、高中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梯度

1.初、高中物理教材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易于学生接受。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阅读难度较大,不宜读懂。

2.初、高中物理思维能力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因此,对学生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高中学生难以适应。

3.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课堂上规律概念含义讲述少,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背背公式,考试就没问题。而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课堂密度高,各部分知识相关联,由于每堂课容量很大,知识很多,而学生又没预习,因此上课时,学生只是光记笔记,不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能及时地理解老师讲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

4.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解题能力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涉及到数学知识:(1)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加多加深;(2)用图象表达物理规律,描述物理过程;(3)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表达式。从标量到矢量是学生对自然界量的认识在质上的一次大飞跃。这是学生进入高中首先遇到的三大难点之一。

其次在应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教学要求上对高中学生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要能根据具体物理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作出物理结论;要求学会运用几何图形和函数图象表述、分析、处理问题。

二、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1.高中物理教师要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高中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中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2.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

正如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中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加深深度。

3.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衔接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来龙去脉,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鲜明的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经过自己充分地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从直观的感知进入到抽象的深层理解,把它们准确、鲜明、深刻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尽量避免似懂非懂“烧夹生饭”。

4.要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

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讲解物理习题。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从高中一开始就应训练学生作示意图的能力。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

5.要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3)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5)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

总之,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方能顺利地完成高中物理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工程机械安全协议范文 下一篇:数控机床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