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7 01:45:24

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

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篇1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教学;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164-02

一、既有逻辑又有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高校四门思政课中最为基础性的课程,相对来说抽象程度最高,也最难学习和讲授。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如何讲出逻辑性,又能同时突出重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在于它的逻辑性。什么是“逻辑”?无论何种逻辑,都意在指向事物的内在组织性,即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言,教师对其整体上的把握非常重要。只有整体上真正把握好了,才能在讲授时做到目标明确、主题清楚、过渡自然、表述流畅。在讲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时,如何把握狭义和广义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就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应坚持创立、继承与发展的基本线索。教师在处理整个教材内容时,应重点突出狭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在继承和发展问题上应注重突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创新性发展。况且,就目前高校四门思政课的课程结构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后就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毛”)课程。也就是说,完全没有必要把“毛”单列出来,作为全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讲。

就狭义马克思主义而言,包括马哲、马经和科社三大组成部分。其中,马哲是理论基础,马经是实际运用,科社是价值目标,三者当然具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但它们之间又具有紧密的逻辑递进关系。从现行的教科书来看,全书的篇章结构基本上是按照这三大块筹划、编排的。如何对这三者进行恰当的教学处理,是依次递进还是有所偏重?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应该按照依次递进的方式进行,不能有所偏重,更不能废弃某一部分内容。至于三大块,如何处理各自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就只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各自的性质、特征和功能以及时代的需要程度等情况来决定取舍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大块,每一部分都是具有相对独立性,在教学中如何安排,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教师应该注重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而不能只是进行简单、机械的顺序罗列。在讲授“绪论”部分时,教师就应跟学生解释清楚,最起码给学生一个很鲜明的印象。在讲完马哲部分后,如何转入马经部分,再转入科社部分,教师都应该设置相应的“链接点”,使整个教学过程保持始终如一,而又显得有头有尾、首尾呼应。具体到每一次课来说,教师应该按照“引入课题—展开论述—归纳小结”的基本思路进行,中间可以适当穿插设问、提问、对话、演讲或讨论等环节。但是,光强调逻辑性也不够,必须同时强调重点。然而,假若只是为了突出重点,不惜破坏各教学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往往会给人一种拼凑、突兀的感觉。如果上一个观点还没有完全讲清楚,就开始了下一个观点的讲解,结果就会变成完全没有重点内容的授课。

二、既有理性又有激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堂教学精不精彩,能否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光靠逻辑的力量和重点的选择,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带着激情而又不失理性地讲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氛围与效果。

课堂教学必须看施教的对象——学生。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比较抽象,理解和接受起来确实有相当大的难度,所以教师不要把本来较为抽象的问题弄得更抽象,而应该逐渐把抽象深奥的内容弄得比较通俗易懂。

在一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中,不少学生不是在看专业书籍或英语书籍,就是在玩手机或“打瞌睡”。我们应该反思我们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但我相信,教学过程中的理性和激情是最有说服力的雄辩家。只要教师的讲课既有理性又有激情,那么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就会被一种无形的强大力量所牵引和鼓舞,始终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第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整体上的理解和把握,并且熟悉教材中的基本观点,能做到信手拈来、得心应手。对于比较陈旧的观点,能够适度地推陈出新;对于争议较大的观点,能够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对于错误的观点,能够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和批驳。

第二,讲究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调应该尽可能做到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错落有致。一般说来,语言要尽量通俗化,自然平实,交流互动性强;语速应该适中,不快不慢,同时讲求轻重缓急,依授课内容和所产生的相应情绪而不断变化,进而营造别出心裁的教学氛围。

第三,巧妙利用身体语言。教师应注意脸部表情,应尽量放松心情,面带微笑上课;有意识地设计含有特定意蕴的教学手势,并做到规范和适度,准确传神;要培养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在讲到精妙处时,也就是完全“投入”时,使眼神能够迅速传递感情和交流信息。

三、既有灌输又有互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不同于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一个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思维引导和训练的过程,如黑格尔所说的,通过思维训练以达到“别的目的”。如何引导和训练?首要的方法就是灌输。灌输本身并无褒贬之分,但是,一旦灌输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变成了强制性的,那就走向了教学目的的反面,会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只能使用适度的灌输方式。当讲解某个观点时,教师应该了解学生,不能只把学生当成“接收器”,而应该把学生当作主体看待,尽量避免持续不断的讲解、分析和叙述。否则,即使教师讲得再怎么卖力,再怎么辛苦,也不会有什么收获。在教学过程中,灌输必须有技巧,不能让学生觉得教师是在进行灌输。除了前面所说的外,还可以尝试采用设问、提问、对话等互动化教学策略。因为,设问、提问、对话等都是师生交往、沟通的双向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启发性。在引入课题时,或在处理各个教学点之间的过渡衔接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精心设计适量的设问。这样,不仅教师可以轻松地切入待讲的课题,而且加强了学生的思维卷入,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使整个课堂气氛变得相对活跃。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大都放在新课题的引入环节,或者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之中。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设计教学提问时应把“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进行分离组合,既要有“是什么”或“为什么”的提问,更要有“是什么”和“为什么”相结合的提问。至于对话,则是比设问和提问更高级的一种教育方法,也是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

首先,教师应是一位话题的“设计师”。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既切合教材内容,又能使学生真正对教材感兴趣并能不断激发学生对话兴趣的问题。

其次,不是让学生被动地参与对话,而是在对话的平台上实现互动的交流。除了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外,应多激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对答案提出质疑。

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对话,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围绕学习的主题进行讨论、交流,相互答疑、争辩,合作解决各种问题,将个体的独立思考转化为全体的共享成果。

基金项目:2012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政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整体提升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2YBA242

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篇2

(1)助点。助点就是辅点拨。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智力水平或努力程度不够等原因,在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显得力不从心时,就需要教师助一臂之力。例如,当讲完“爬行类”时,教师若直接让学生回答“为什么青蛙和鳖都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但它们却不属同类生物”这一问题时,不少学生有一定困难。这时教师可设计几个带有启发性的阶梯问题进行点拨:二者的呼吸方式有何不同?二者的皮肤有何不同?二者的生殖和发育有何不同?这样学生便可由表及里地抓住事物本质,解决学习中的疑点、难点,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旁点。旁点也称曲点、侧点。它是指教师不直接点明怎样思考,而是间接的、从旁的、暗示的、曲折的进行点拨,或言在此意在彼的启发;或旁敲侧击的暗示;或迂回曲折的诱导;或在问题的峰回路转处巧设标志,使其洞天叠出、曲径通幽;或让学生从旧知孕育出新知的生长点;或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找到与之有联系的相似点、相关点,受到启发,展开联想,产生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例如讲“血液循环”时,让学生回答“左心房连接的血管是动脉血管还是静脉血管?其中流动的是动脉血,还是静脉血”这一问题,当学生答不上来时,教师可采用从旁点拨的方式进行启发:“和左心房相连的血管的血液流向何处?它的另一端连接的是什么器官?这个器官的作用是什么?”这样学生便会茅塞顿开,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3)直点。直点是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直截了当、开门见山、一语破的的点拨方法。例如学生有时解答问题,尽管心中清楚,但由于对个别词语的遗忘,或表述水平有限,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述,导致“水壶装饺子倒不出来”的情景,这时教师可直接给学生提供词语,帮助其越过语言障碍,得到答案。

(4)辐点。辐点是教师以某一教学内容为中心进而引发出与之相关或相同的教学内容,即由点到面的点拨方法。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遗传工程”这段短文时,可抓住克隆技术这个概念,由点到面地进行点拨:克隆技术可消除遗传疾病;可制造人的各种器官;可使灭绝的生物复活;动植物可实施车间化生产等等。使学生想得更多、看得更远,思维呈辐射状态,具有扩散性、广阔性、灵活性。

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篇3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如果从夸美纽斯(1597--1670年)数起,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其优越性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和采用。而且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须在课堂中完成。因而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虽然不可能找到固定的模式,但是可以提出几项基本要求,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

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努力做到“五个转变”和确立“四种教学观”。

“五个转变”是指:①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②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③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④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教学;⑤由教学方法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

“四种教学观”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如下四种观念:①整体观。即是用整体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等)的积极性,使它合理组合,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②重学观。就是要求教者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③发展观。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④愉快观。要把愉快因素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数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有效进行,有控制功能;对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有效率功能;对教改工作的科学评价和管理,有竞争功能;对统一标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稳定功能。

由此可见,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感情教育等项的达标要求。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①基础知识方面:结合直观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②基本能力方面:能应用分数表示图形里的阴影部分,能在图中画出阴影部分来表示分数,在数线上标出一定的分数;③思想情感教育方面:培养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并且把这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项要求组成一个整体,做到在教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教育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全西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科学化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其中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而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

教法制约学法,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注意体现如下四个原则:启发性原则、生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生动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富有艺术性,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自主性原则是指方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方法要处理好全体和个别的关系。

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不同。目前,一 节课中只采用一种教法的极少,同时单一地运用某一教法,也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的数学教学,从概念到概念,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因为它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如课本、教师课堂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恰当地引进了现代化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图象等),使二者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既能准确地传导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

这样能使学生视、听触角同时并用,吸收率高,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课堂结构高效化

现代教学论认为:应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变课堂为学堂。据报载,美国中小学校的许多教师每节课只讲10分钟,剩下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提问、消化,教师引导、释疑、解惑。无独有偶,国内已有很多学校要求教师一节课最多只讲15分钟,其余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学效果也很不错。不同的课型有各自的基本结构模式,同一课型的结构模式,也会因教学指导思想的不同、客观教学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课堂结构高效化并不一定是大容量、快节奏和高要求,一个有活力的、高效化的课堂结构,必须具备如下六个因素:构成一个“环环紧扣、层层入深、步步有新、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相适应;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程度;学生当堂练习的数量和质量;课堂信息反馈畅通的程度,能否做到及时反愧及时调节;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六、基本训练序列化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条成功的经验是加强双基(基础知识教学、基本能力训练),什么时候加强双基,教学质量就高;什么时候削弱双基,教学质量就下降。加强基本能力的训练应注意如下问题:①首先应确定哪些是基本训练的内容,然后根据各年级的教学要求,由浅入深地安排,形成一个符合小学数学特点和儿童特点的基本训练序列;②训练的时间多长,数量多少,都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以便在不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的条件下,取得最好的训练效果;③习题的编排应做到低起点、小步子、快节奏、大容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悦;④应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精心选编习题。例如:为引人新课,选编知识衔接题;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选编判断题、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编多变、多解题,等等,从而实现训练目标。

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篇4

一、数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有效进行,有控制功能;对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有效率功能;对教改工作的科学评价和管理,有竞争功能;对统一标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稳定功能。由此可见,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感情教育等项的达标要求。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①基础知识方面:结合直观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②基本能力方面:能应用分数表示图形里的阴影部分,能在图中画出阴影部分来表示分数,在数线上标出一定的分数;③思想情感教育方面:培养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并且把这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项要求组成一个整体,做到在教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教育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全西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

传统的数学教学,从概念到概念,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因为它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如课本、教师课堂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恰当地引进了现代化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图象等),使二者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既能准确地传导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这样能使学生视、听触角同时并用,吸收率高,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观念现代化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努力做到“五个转变”和确立“四种教学观”。

“五个转变”是指:①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②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③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④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教学;⑤由教学方法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四种教学观”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如下四种观念:①整体观。即是用整体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等)的积极性,使它合理组合,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②重学观。就是要求教者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③发展观。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④愉快观。要把愉快因素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

四、基本训练序列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条成功的经验是加强双基(基础知识教学、基本能力训练),什么时候加强双基,教学质量就高;什么时候削弱双基,教学质量就下降。加强基本能力的训练应注意如下问题:①首先应确定哪些是基本训练的内容,然后根据各年级的教学要求,由浅入深地安排,形成一个符合小学数学特点和儿童特点的基本训练序列;②训练的时间多长,数量多少,都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以便在不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的条件下,取得最好的训练效果;③习题的编排应做到低起点、小步子、快节奏、大容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悦;④应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精心选编习题。例如:为引人新课,选编知识衔接题;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选编判断题、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编多变、多解题,等等,从而实现训练目标。

五、课堂结构高效化

现代教学论认为:应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变课堂为学堂。据报载,美国中小学校的许多教师每节课只讲10分钟,剩下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提问、消化,教师引导、释疑、解惑。无独有偶,国内已有很多学校要求教师一节课最多只讲15分钟,其余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学效果也很不错。不同的课型有各自的基本结构模式,同一课型的结构模式,也会因教学指导思想的不同、客观教学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课堂结构高效化并不一定是大容量、快节奏和高要求,一个有活力的、高效化的课堂结构,必须具备如下六个因素:构成一个“环环紧扣、层层入深、步步有新、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相适应;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程度;学生当堂练习的数量和质量;课堂信息反馈畅通的程度,能否做到及时反愧及时调节;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六、教学方法科学化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其中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而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教法制约学法,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注意体现如下四个原则:启发性原则、生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生动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富有艺术性,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自主性原则是指方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

施教原则是指方法要处理好全体和个别的关系。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不同。目前,一 节课中只采用一种教法的极少,同时单一地运用某一教法,也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篇5

1 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把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备课时要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要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适当地还可以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尤其是在选择例题时,例题最好是呈阶梯式展现,我在准备一堂课时,通常是将一节或一章的题目先做完,再结合近几年的高考题型和本节的知识内容选择相关题目,往往每节课都涉及好几种题型。

3 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显著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40分钟的内容在35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可能的话,教学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4 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上,有时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5 关爱学生,及时鼓励

高中新课程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并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6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

在一堂课中,教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操作,刚毕业那会,每次上课,看到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我就有点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

7 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浮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8 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条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在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篇6

关键词:工科专业课;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4.3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241-03

研究型教学与学习是新世纪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是创建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教学各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专业教学是培养工科学生专业素质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学生的绝大部分专业知识及能力来源于专业教学课堂。通过对专业课堂教学要素的重组整合,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提供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条件与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因此,提高专业课课堂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工程水文学》是水利工程专业的基础课,是应用水文知识于工程建设(主要是水利工程)的一门专业学科,它研究与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有关的水文问题,主要内容为水文计算、水利计算和水文预报等。其作用是使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生能了解水利工程技术中的基础专业问题,以及对工程技术中水文分析中的概念和方法等,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面并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近年来,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在《工程水文学》精品课程教学中,通过“面向21世纪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省教改项目)和“《工程水文学》网络课件”(省网络课程)等项目的研究实施,依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社会的需要,坚持“拓宽基础,突出特长,培养能力及强化素质”的基本思路,在探索工科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构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作了大量的尝试工作。

本文在分析工科专业课教学特点及教学策略的基础上,以《工程水文学》课为例,从备课、教学方法等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探索。

一、工科专业课教学特点及课堂教学策略

工科专业不同于其他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在现代教学改革前提下,在缩短总学时的同时,要求拓宽基础,增加基础课学时,使得专业课学时比以前减少许多,因此,工科专业课不仅具有学时紧、实践性强、更新快等的特点,而且从教学内容上讲还具有基础内容与综合内容相结合、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与应用知识点的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能力相结合的特点。因此,课堂教学要求处理好5个关系,即系列专业课程内部之间的关系、基础知识与建模和实验的关系、与后续相关课程的关系、学生为中心与教师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课堂上导引和课后练习之间的关系。

从哲学方面来看,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从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要帮助学生逐步完成社会化的过程,课堂则是教师实现这一目标的主渠道,是师生进行交流的舞台,因此,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构筑了采用多种教学包括“知识、氛围和情感” 策略,明确课堂教学创新教学中师生的地位,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摒弃课堂教学模式化、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意识的培养的创新教育思想。教师作为主体,立足于“导”,而不是“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则体现“动”,教学就是师生互动、共同作用于知识客体、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发生变化的过程。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情境、不同教学条件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课堂中也会出现一些估计不到的情况和教育良机,需要教师随时把握、随机调整。我们多年的《工程水文学》教学在理论和实践教学方面逐渐形成了实现学生潜能的多级开发的教法革新,在教学手段上总结出了“宽范式、讨论式、问题式、立体式以及个性化教学模式”等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方面总结出“训练式、开放式和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法。

二、提高工科专业课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 备课

工科教学改革正在进行,一方面要求工科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另一方面也要求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因此,备课就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首要的途径。教师在深刻理解教学大纲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选择适用教材,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吃透教材,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制定详尽的教学日历,采用现代化手段积极进行备课。整个备课过程中重在教学内容的深度,深度是指基本教学内容深层次的内涵,追求教学内容的深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创新精神。一是从基本理论方面挖掘基本教学内容的深度;二是从工程实例分析中挖掘基本教学内容的深度;三是从学科发展历史中挖掘基本教学内容的深度。

1.选择适用教材,及时更新讲课内容

适用教材有两层含义[3]:一方面,尽量选用新出版的教材,以解决教材修订速度慢与知识更新快的矛盾;另一方面,所选教材的内容应与课时量大致相当。否则,内容多不能讲完,学生可能会认为教师不负责任,该门课程也不重要,从思想上轻视专业课。我们在《工程水文学》的教学中,根据我院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及课时要求,给排水专业选择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001年版的《水文学》,而水工专业和地信专业选择2008年版的全国高等院校水利水电类精品规划教材《工程水文学》,并及时收集国内外最新资料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拓宽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知识的发展方向和前进步伐。

2.挖掘书本知识,突出重点和难点,优化教学内容

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深深感到学生在学习中花了大量的时间,但从其所学的教学内容总体来看最后还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很好地把握所学的内容,不能把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作进一步的归纳总结,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着眼于高处,从宏观上把握教学内容,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挖掘书本知识,才能将课堂内容进行提炼,并在课堂教学中将概念和理论知识进行归纳和提升,也能将不同概念进行比较和区别。专业课程实践性强这样的特点要求在保证教学内容严谨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以课程重点为主线,将课堂所涉及到的概念、理论、原理和方法以串联的方式组织为课堂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对于重点问题可以从工程事例出发引导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解决了传统教学手段难以描述和讲清的问题,同时,从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独立思维提供了更大的思维空间。

3.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将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实现立体化教学模式

借助计算机生成包括文字、图象、声音等多种信息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准确、形象、直观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将抽象问题形象化,有利于增强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多媒体技术还能省去教师课堂现场做图和时间,有助于解决课时少与授课内容多的矛盾。

借助网络技术,将多媒体课件网络化,实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改变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将单向的“教”与“学”变成了多向的“教学互动”,同时,通过教学服务系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全方位强化应用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开放性的课程教学系统为学习增添了新内容。

(二)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手段,它是师生双方的协同活动,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形成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演示法、自学指导法等[5]。这些方法就其本质而言,都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然而,对于不同的专业课程应因课而教,因人而教。笔者在多年的《工程水文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手段上总结出了“宽范式、讨论式、问题式、立体式以及个性化教学模式”等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方面总结出“训练式、开放式和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法。

1.课堂教学重在自主设计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教师教学设计是非常关键的,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现代研究型教育需要坚持素质教育、工程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结合。因此,课堂教学的设计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研究型教育不仅仅地是简单告诉学生只能学或做什么,不能做或学什么,结论是什么,而是要求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内容学会去思考,学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怎么做及结果是什么。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任何悬念,就课本内容进行讲授,因而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学生兴趣不大,效果甚微。现在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概念性强的教学内容,要注重概念的讲解,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和掌握规律,而对于应用性强的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应用训练,同时加大课堂信息量等。这样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

2.注重启发式教学,注意不同层次的需求

课堂教学需要活跃的课堂的学习氛围,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需要采用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特别是需要激发学生听课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不仅是带着耳朵和眼睛来上课,而且更重要的是带着大脑来上课。

所谓互动式教学法,其主要宗旨是活化课堂教学,使教与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师与生相互启发、相互推动,最终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其内涵包括巧妙创设问题,激发求知欲望,引导课堂讨论,鼓励求异思维,分层发展提高,尝试创造体验。这样的教学决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从头讲到尾,而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想不敢开小差。实施这样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怎样启发怎样引导。首先是要善于提出问题,其次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要适度给学生留一定的思维空间,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一些能够刺激和引导学生思维的问题。例如,在讲授《工程水文学》中“径流”部分内容中时,讲授正式内容前,先问了学生们一系列的问题,“当降雨结束了,河道里为什么还有比较大的水流,且维持一段时间?为什么久晴不雨河道中水流一直川流不息?城市化后河道中的水流会有什么样的变化?”等这样能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听课兴趣,随着讲课内容的进行,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所讲授的内容回答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过程中,获得应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自学指导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专业课之间往往有不同程度的交叉,有的内容在一些专业课中有所涉及,仅仅由于课程所关注的不同因而侧重点不同,或者对于叙述性内容较多的课,学生易于理解,而教师讲授难出新意,也容易落入照本宣科的误区,而授课学时又比较紧张,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自学内容,这样可以缓解学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

指导学生自学需做到以下几点:(1)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教材,及可参考的教材;(2)鼓励学生上台讲解自学内容;(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回答,在学生中形成一种讨论的氛围,教师帮忙总结回答;(4)教师对教学内容精讲。

4.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不仅有赖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有赖于积累教学经验,也要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包括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在课堂教学继承粉笔和黑板优点,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点,拓宽学生的视野,导学生学习和思维的过程。实践证明,(1)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应该能够引起教学深度和广度的深刻变化。例如,利用动画技术可以将原来所采用的教学模型“活”起来,有利于学生理解。采用真实感很强的三维动画,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某些基本理论,而且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理论的局限性。(2)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引导学生从书本和教室走向广阔的外部世界,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的内容并不是枯燥的理论和繁琐的数学推导,而是具有丰富多彩的实际内涵。(3)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引导教育者采用更好的教学策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4)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基于现代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指导下的教学,促使现代教学成为立体化式的教学模式。

5.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研究型教学就是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就是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学习,要研究和掌握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基于课程教学内容而又略高于课程教学内容的文献资料 或获取文献资料的途径,开阔学生视野,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搜集研究资料和阅读文献的能力,逐步培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在课外作业中,本着基本训练的原则,鼓励学生研究一些没有标准和唯一答案的学习研究问题,这些学习研究问题可以是基本教学内容的扩展和延伸,也可以是与工程实际有关的问题,还可以是一些专业课中的建模问题。也将创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在了课程与教学环节上。

三、结语

多年的教学实践,旨在以教学模式为突破口,以教师为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为先导,构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现学生的多级开发,实现由传统的知识型、单一型向现代的素质型、开放型和复合型转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满足21世纪人才的多元需求。

在现代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有柔性的课程体系相匹配,实现基础内容与综合内容提高相结合、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与应用知识点相结合、经典内容与专业课程技术的相结合,体现教学内容的学术深度、课堂教学的自主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启发与引导、课外学习重在研究,加强基础、因材施教、分层培养。多范围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从“定式思维”逐步向“开放式思维”转变,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融会贯通知识,提高学生具有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本领。

参考文献:

[1] 詹道江,叶守泽.工程水文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2] 吴明远,詹道江,叶守泽.工程水文学[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

[3] 胡彩虹,吴泽宁,左其亭.工程水文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浅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2).

[4] 吴海桥,李勇.提高工科专业课堂教学质量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6,(3):88-89.

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篇7

因此高效课堂研究重点有三:一是根据新课标精神,引导教师对学科知识进一步进行系统研究,列出学段的知识目标和学习规律,并转化为不同学段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其他非智力能力,找出其基本的学习方法。二是研究学生,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对学法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三是研究教法,作为促进和帮助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研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这里的高效学习包含了现有的高效课堂形式。

在进行高效课堂改革的初期,每所学校都要以统一的模式展开,其主要原因是课改本身就是要打破一个旧有的课堂秩序,颠覆教师为主的传统课堂架构,故而模式未必适合每一个学科,没有模式的课堂往往会更加糟糕,模式是基本的准则,是要为一节课堂保底,教师以模式为扶手,重新学习走路。

随着课改的深入,走过掌握基本模式这一关口的教师都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基本模式在各个学科、各个学段如何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地进行创新?”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不能都用一种模式组织课堂,那么学科本身的东西如何体现在模式中呢?

可是究竟什么才是学科特色呢?这个命题,即便不进行高效课堂改革,也是每一个从教者必须面对的。

就语文教学而言,于漪老师的课就有着独特的语文学科独有的风味,师生共同享受着一场属于语言、文字、文学、文化、人文的盛宴,读书声、讨论声、低吟声不绝于耳。而在魏书生老师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性被充分调动,学生自学有序,讨论热烈,任务明确而高效,学生按照教师指导的学习语文的方法,照样学出了语文味。

究竟什么是学科特色呢?就是要回归学科学习的本源,也就是按照学科的教学规律做就可以了。

在高效课堂教学中,学科特色应该是指在初步掌握基本模式之后,不同学科的教师结合本学科的学科规律,基于基本模式,把学科的学习任务、学生能力的培养任务融入到模式运用之中,体现学科特色。如:研究语文的“听、说、读、写”四大任务是如何在课堂中落实的。细化到“读”在自学、对学、展示等环节中如何落实,原来的课堂,学生读,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习惯上,都是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学生展示读等等,大多数情况都是以部分程度好的学生代替了全部,这可能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习惯的。但是,高效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多了更多的读的机会,自学时自读;小组合作交流时,组内展示;大展示时,代表小组展示,等等,关键是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基本能力的形成运作课堂,而不是为了落实模式和流程去组织课堂。

在探索高效课堂中凸显学科特色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基于学科特色创建的学段特色,要指针对于不同的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制定不同的教学流程和学法。

理清这些基本概念,消除学科、学段特色认识上的神秘化、繁琐化的倾向,引导和鼓励教师自主开展研究,用新课标中提出的学科目标规范课堂,以学生的发展质量考核课堂,让课堂真正落到实处。

在创建学科特色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课型”代替学科特色的情况。从字面理解,课型应该是在基本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学科教学的规律,通过实践探索的新的课堂流程,如:预习展示课、复习提升课等,这些基本上都是围绕课堂教学流程设计的。实际上在传统课堂中,我们也在这样分类。可是,问题在于:这些并不能真正体现出学科自身的特点,预习提升课如何让人知道它是哪一个学科呢?语数英物理化都可以用。因此课型只能作为体现学科特色的因素之一,在不同的课型设计中,仍然要注意遵循学科本身的规律,即使都是预习展示课,语文、数学也是不一样的。

还是要回到原点上去思考。学科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的学习内容不同、知识构建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学习方法不同等。外显于课堂之中,主要是学生获得学科知识的方法不同、能力形成的过程不同,与此相对的就是教师组织课堂的方式也会不同,因此传统课堂和高效课堂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因为高效课堂和传统课堂的不同就在于前者是以学生的学为主、后者是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师的作用的表现的形式变了,而课堂的很多本质的东西没有变。

一个真正的好教师,在传统课堂中表现好,在高效课堂中照样优秀,因为真正的好教师始终是在研究学生,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否则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好教师。

学科特色创建的核心要素是教师要能够准确把握学科的课程标准,领会学科自身的内在精神,深入研究学生,研究学生学习相关课程时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用学习语文的学习方法学习语文,感知语文的魅力,语文学科特色也就形成了。

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篇8

一、“本色课堂”:燃起学校课改的希望之光

我校的“本色课堂”建设始于2009年下半年,在校长长期教学改革积淀的基础上高屋建瓴,提出了“本色课堂”建设的设想,由此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整体推进教改的坚定步伐。我们的“本色课堂”建设有自己学校的实际考量,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基础和背景。

(一)源于对教学本质的思考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不可否认,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中心、书本中心、知识中心”,这些都束缚着教师。这导致教学改革虽已多年了,可教学基本是在原地打转;教学中枝蔓丛生不得要领,架空分析、牵强附会;教师一厢情愿地驾驭着课堂,所谓的启发式教学演变为了一种钓鱼式的发问,导致知识教育的浅表化,思想认识的碎片化。因此,我们认为基础教育的课堂教育需要“回归本色”,必须“返璞归真”。

(二)源于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

“本色课堂”所追求的是一种高效率的教学,能让学生学习得更轻松、快乐一些,也有利于减负工作的真正落实,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是“三统一”,即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上课进度、统一的课程考试。这导致学生主体选择性缺失,教师更多地在于强调“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都明显偏低,这急需我们正确对待并加以纠正

(三)源于对学校主动发展目标的追求

学校将坚持走平民教育优质化道路作为学校办学的核心价值,并始终面向最基层、最普通的学生,力争实现“让薄弱学生变合格、让合格学生变优秀、让优秀学生更健康”的办学目标,使学校发展成为一所内涵丰富、品质突出、影响力更大的优秀学校。近几年来,我校在推进课程建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学校希望通过“本色课堂”的建构,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在我们看来:“本色,本来的面貌,原有的性质或品质。”“本色课堂”就是返璞归真、追求课堂教学本来的性质和应有的价值。“本色课堂”不是“以教材为本”的课堂,“本色课堂”不是“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本色课堂”也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我们的课堂应坚持“校情”与“学情”的统一,“课堂”与“生活”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无论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尽可能做到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尽可能保证所有学生都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养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还原课堂“本色”,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本色课堂的建构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定位:

一是价值定位:“本色课堂”应是“智慧”的课堂。新课程的实施为基础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生机,也为“本色课堂”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我们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课堂,将课堂与课程融合,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探索与思考, 探寻“民主、开放、灵动”的课堂价值取向,建构“自然、简约、高效”课堂,使教学的理念、形式、内容与时俱进,促进教学质量、办学水平、人才培养的全面提升。

二是目标定位:“本色课堂”应是“高效”的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成人”,而不仅仅是“成才”。我们认为,学生要成才、学校要发展,其关键是要有质量,而质量一定是在课堂,而课堂的建构应该而且必须回归“真本”。通过“本色课堂”的构建,打造优质高效的教学新模式,以此为重点,对课前、课内、课后教学全过程进行整体设计、全面改革,努力使课堂达到教师引导有法、学生学习得法、师生关系和谐、目标达成有效的教学状态。

三是主体定位:“本色课堂”一定是“以生为本”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具有平等的人格主体,教师应该把学生的人格发展放在首位,树立并彰显学生的主体角色与地位。我们通过“本色课堂”的建构,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有个性地学习,初步形成以“导学、互学、助学、测学”为要素的“本色课堂”新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本色课堂”:课程改革的生态回归

我们提出的“本色课堂”就是在“少讲多学”的理念指导下,大胆创造属于我们的课改革的生态,在扬弃传统教育弊端的基础上,使课堂回归“真本”,并建构起课堂应有的价值取向和路径。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三方面。

(一)避繁就简,返璞归真

“本色课堂”的教学着力点在于教学各环节简洁、紧凑,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高效、有意义的课堂应当确立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学为主的课堂模式或样态。教师在其中起调节和把握信息的作用,对一些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要给予讲解,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巩固、迁移和运用”。在实践中,我们致力于褪去传统课堂那些反教育、媚俗的“伪包装”因素,倡导“朴素”的教学,使教育回归其本源: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一颗(育人)心,佐之以最有效的教学辅助器材,杜绝各种花里胡哨、哗众取宠的干扰,避免其冲击原本应该静谧、优雅的课堂学习氛围。我们沉稳朴质的教风体现在:一个崭新的课堂形式――马蹄形座位;一种科学的学习手段――小组合作探究;一个课程的关键核心词――问题意识的培养;一个新颖的模式建构――以问题创设和解决为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我们教学的着力点在于教学各环节的简洁紧凑,其情感着力点是以“大爱情怀”营造课堂健康生态群,教师所有的教学设计出发点和终极归宿始终是学生的“学”,课堂评价的着眼点也坚定地落实在学生的“得”上。

(二)自主互帮,合作探究

我们认为“本色课堂”应该是高效、有意义的课堂,应当实现目标引领下的“自主学习”取向。我们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学习,教师在其中起组织、引导的作用,对一些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才给予讲解,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对知识巩固、迁移和运用。因此,在我们的课堂中始终体现自学、互学、帮学和测学。值得强调的是,这是课堂四个要素,而不是四个前后有序的流程。这表明:首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自主去学,充分利用课堂的生态互相帮助地学。在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合作互助,解放的不仅是教师,更是解除了捆绑在学生身上的枷锁,同时节约了时间,教师可以集中精力解决重难点。这样,我们把“教”室变成了“学”堂,促使将“先教后学”调整为“先学后教”;从“示范模仿,讲解接受”逐步走向“自主探究,参与体验”;由原来的教师“包办代替”发展到学生的“自主建构”;达到从只重视“知识结果”到“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效果。我们强调合作探究,反对“暗示性”给答案,反对间接性“提示”,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期间可以是讨论、争辩,可以是亲身试验、有不同的答案,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探究的乐趣,掌握探究的方法,提高探究的能力,还原课堂的“本色”。

(三)激发活力,灵动课堂

学生主动参与是“本色课堂”的核心。在实践中,我们注意对作为主体的学生学习兴趣的激活,力求将每个知识点的展开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点,这些兴趣点源于实际问题,重在自行探究,止于问题的解决和拓展。融入生活见真情,洗尽铅华显本色。我们认为一堂课成功的标志是什么,是知识的传输,是能力的提升,还是品德的塑造。我觉得,最关键应该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和成就自己。同时,“本色课堂”又是一个有着智慧和灵动的课堂。本色课堂,离不开小组合作,离不开共同探究。当看到每位学生投入学习的积极状态;孩子们站在讲台前面,积极大胆地向大家汇报,那才真正是充满了智慧和勇气。我们提出了压缩教师的讲解,让教师的讲解变得少、精和有效,我们提出“20+20”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三讲”“三不讲”原则,教师把精力用在选题设计上,把智慧洒在讲评上等一系列要求,逐步构建起灵动开放、活力四射的课堂。

三、“本色课堂”:汇聚学校课改更多的“正能量”

要将“本色课堂”的教学新理念落到实处,学校的各项制度必然要随之发生变化。这些制度将引领全校教师在有效教学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一)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学校重点突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本色课堂”的理念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注重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时间与空间,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有效互动,课堂上学生问题意识与思维能力的培养等,考核评价面向“本色课堂”的导向作用。在考核评价时,学校不仅要关注教师“本色课堂怎么说”,而更应关注“本色课堂怎么做”,考核教师在课改实践中教学行为、方式、效果等方面的变化。

(二)形成校本研训机制

学校把校本研究和校本培训结合起来,构建了“以校为本,以研导训,以训促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训模式。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制订了《凤翔实验学校校本研训规划》,健全学校校本研训工作的管理制度。在全校形成“多元化”和“多层次”校本研训的特点。多元化指的是,构成人员多元,其中涵盖了学校各个学科的教师,多层次指的是,组织结构多层次,包括集体年级学科备课组、集体大备课组、课题研究项目组,这种网络状、全方位、立体式的校本研训机制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提供了保证。

(三)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在深入对“本色课堂”的性质、内涵理解基础上,学校建立《“本色课堂”基本标准》(以下简称《基本标准》),要求各学科教师要根据该《基本标准》和学科的性质,明确各自学科“本色课堂”的评价标准和具体要求,并形成每个学科的“本色课堂”的风格和个性。在此基础上,学校对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学手段的运用、学习活动的设计、课堂教学的管理等)和各个环节(导入新课、进行新授、巩固新知、小结反思等)进行分阶段重点研究、改革创新,逐步建立起适合学校实际的多元评价机制。

上一篇:同学会致词范文 下一篇:十四五规划流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