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流程范文

时间:2023-11-21 17:29:14

十四五规划流程

十四五规划流程篇1

十四五规划一般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十四五规划内容全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十四五规划内容全文一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广州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的重要时期。近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州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其全文如下:

广州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广州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的重要时期。编制好市“十四五”规划,绘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第一个五年的全市发展蓝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和《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通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粤办函〔2019〕330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主要任务和责任分工贯彻落实国家规划体系和全省规划体系建设要求,建立以市发展规划(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市规划纲要)为统领,以市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市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由市、区两级规划共同组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全市规划体系。

(一)市“十四五”规划纲要。

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是我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战略性、综合性文件,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全市各级各类规划的总遵循。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根据市委关于制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由市政府组织编制,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由市政府并组织实施。具体编制工作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承担。(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各区政府、市有关部门配合)

(二)市级专项规划。

市级“十四五”专项规划依据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以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特定领域为对象,原则上限定于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且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的市场失灵领域,是指导特定领域发展、布局重大工程项目、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市有关部门负责市级专项规划的组织编制,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市级专项规划与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衔接协调。

市级专项规划分为需报请市政府批准的专项规划(以下简称市级重点专项规划)和市有关部门自行编制或批准的专项规划(以下简称市级其他专项规划)两类。其中,市级重点专项规划由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有关部门统筹协调后制定编制目录清单,报请市政府批准(已完成,见附件1),市级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后由规划编制牵头部门上报市政府批准,以市政府或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实施;市级其他专项规划须在启动编制前由牵头部门报市发展改革委进行立项备案,经分管市领导或本部门自行批准后印发实施,并将规划文本报市发展改革委备案。(市有关部门按职能分工负责,市发展改革委综合协调)

(三)市级区域规划。

市级区域规划依据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主要以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地区、跨行政区且经济社会活动联系紧密的连片区域以及承担重大战略任务的特定区域和重大平台为对象,以贯彻实施我市重大区域战略、协调解决跨行政区重大问题为重点,是指导特定区域发展和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市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区政府、市有关部门研究提出市级区域规划编制目录清单,报市政府批准(已完成,见附件2),市级区域规划编制完成后由牵头部门上报市政府审批,以市政府或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实施。(市发展改革委牵头,有关区政府和市有关部门配合)

(四)市级国土空间规划。

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依据全国、全省国土空间规划和市发展规划编制,以全市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聚焦空间开发强度管控和主要控制线落地,并以此为载体统筹协调各类空间管控手段,是规范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秩序、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的重要依据。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报请市政府批准的国土空间规划,由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拟订编制目录清单,报市政府批准实施。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由市政府组织编制,与市规划纲要衔接后,按程序报批。(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牵头,有关区政府和市有关部门配合)

(五)区级规划。

各区政府要按照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部署,组织编制本区“十四五”规划。区“十四五”规划纲要由区政府组织编制,具体编制工作由区发展改革局牵头承担,由区政府。区级规划须依据市级规划制定,既贯彻落实市级规划涉及本区的各项目标任务,又突出本区特色,因地制宜指导发展。(各区政府负责,市发展改革委协调指导)

(六)市规划综合管理信息平台。

落实国家、省规划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要求,结合“数字政府”建设,推动建设市规划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加强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等相关政务模块之间的联接和信息共享,将各类规划纳入统一管理,跟踪监测规划编制和实施进程,推动规划基础信息互联互通和归集共享。(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有关部门配合)

二、工作阶段和时间安排参照国家、省总体安排,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从2019年6月启动开始,到2021年初完成(各类规划编制时间进度详见附件3),总体安排如下:

(一)市“十四五”规划纲要。

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分为前期研究及基本思路起草、纲要编制、审批印发三个阶段。

一是2019年6月到2020年上半年。市发展改革委组织各区、各部门研究提出拟纳入国家、省“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的重大事项;市有关部门组织开展重大课题研究,提出本领域“十四五”发展基本思路,2019年12月底前送市发展改革委汇总;市发展改革委牵头起草形成市“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于2020年上半年报市政府审定。

二是2020年4月到市委“十四五”规划建议出台前。开展建言献策活动,征询社会公众关于“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的意见建议;市发展改革委组织各区、各部门提出纳入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有关内容,深化重大问题研究,起草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框架;积极做好汇报对接工作,争取将我市更多的重大项目和重大事项纳入国家和省“十四五”规划纲要。

三是市委“十四五”规划建议通过后到2021年初。市发展改革委根据市委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的建议,完善形成市“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广泛征求各区、各部门、市人大和政协有关专门委员会等各方面的意见,组织专家论证,上报省发展改革委与省“十四五”规划纲要进行衔接,于2020年底前报市委、市政府审定;2021年初市政府将市“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于批准后公开,并报省发展改革委备案。

(二)市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国土空间规划。

市级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要尽量与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同步部署、同步研究、同步编制,于2021年3月底前报市政府审定实施;其他专项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也应于2021年6月底前全部出台实施。报请市政府批准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国土空间规划,须先送市发展改革部门与市“十四五”规划纲要进行衔接,衔接重点是规划主要目标特别是约束性指标、发展方向、总体布局、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项目、风险防控等,并将衔接意见采纳情况一并上报。

(三)区级规划。

区“十四五”规划的编制进度,要尽量与市“十四五”规划编制进度同步。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应与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市级各类规划以及相邻地区规划做好衔接。区“十四五”规划纲要报市发展改革委与市“十四五”规划纲要衔接后,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并报送市发展改革委备案。

(四)市规划综合管理信息平台。

成立我市规划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工作专班,力争2020年年中与国家、省层面规划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同步建成上线。

三、工作要求(一)提高政治站位。

编制“十四五”规划,是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对未来五年发展的系统谋划。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描绘广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

(二)加强重大问题研究。

要善于研判大势、谋全局,既要形成总体性、趋势性判断,又要找准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瓶颈短板。要加强市内外调研,深入了解基层一线诉求,把问题研究深、研究透,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规划编制牵头部门应科学测算规划目标指标并做好平衡协调,充分考虑资金、土地、能源等要素支撑条件、资源环境约束和重大风险防控等因素。

(三)做好“四个重大”策划。

要认真总结“十三五”规划编制实施经验,深入开展“十四五”重要内容研究论证。重大指标设置既要体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有机衔接,也要体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等目标定位。重大平台选取宜精不宜多,既要集全市之力打造若干对全市经济发展起引擎带动的平台,又要发挥各区主战场作用。重大项目策划要注重关系全局发展、带动作用强,做细做实前期研究及论证工作,确保空间分布和时序安排协调有序。重大政策研究要突出对规划实施的支撑保障作用,促进财政、金融、产业、区域等领域政策协同联动、互为支撑。

(四)规范规划编制程序。

要以规范化、民主化的程序编制规划,把起草、衔接、论证、审批、等程序制度化。要坚持开门编规划,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汇聚民智、协调利益、形成共识的过程。对属于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的规划,应履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程序。按规定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应由规划编制牵头部门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或环境影响报告书,其中需编制环境报告书的规划,应在上报审批主体前送市生态环境部门组织审查。需市政府审批或核准重大项目以及安排政府投资数额较大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应明确工程项目的建设内容、建设起止年限、投资估算等,应在上报审批主体前送市财政部门进行财政承受能力分析,据财力可能统筹安排。

(五)创新规划编制方法。

要打破传统思维惯性,充分发挥专业研究力量,在规划目标指标测算、政策效果评估、意见收集应用等方面,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要注重空间谋划,明确空间战略格局、空间结构优化方向以及重大生产力布局安排。要创新规划的表达方法,增加规划可视化元素,努力做到形式新颖、通俗易懂。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同步考虑规划实施责任分解,确保规划可落地、易评估。

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

参照省的做法,成立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不纳入市级议事协调机构管理),由市长任组长,由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市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组成,统筹指导规划编制工作,决定重大事项。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具体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二)组建编制队伍。

成立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专班,具体负责市“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纲要草案的起草工作。工作专班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组建,市委政研室、市政府研究室、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商务局、市社科院等单位抽调1名业务骨干组成,视需要适时进行调整。

(三)落实经费保障。

编制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及市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负责规划编制的市属各单位部门预算经费中统筹解决。各区编制“十四五”规划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保障解决。

十四五规划内容全文二

1.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关键词

“十四五”时期,中国需要围绕高质量发展,部署国家战略资源,充分利用人才红利黄金期的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让 R&D经费占 GDP的比重达到 2.6%以上,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集中力量破解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技术难点,在物联网、 AI、航空航天等领域形成一批对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高科技成果,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新动能,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妥善处理高质量发展与保持 GDP较快增长速度的关系,牢记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坚守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时刻不忘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专心致志谋划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议“十四五”时期全国 GDP年均增长速度拟定为 6.0%,继续保持国民经济比较活跃的发展状态,进一步彰显大国经济包容性增长的韧性。

2.高度重视高端制造与智能制造

充分利用中国工业体系完整、综合实力持续增长的优势,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人才数量巨大、创新资源越来越丰富的人才红利,从一线技术创新做起,围绕数字化与智能化主题思路,全面加强自主创新,凝聚一代人的创新智慧,集中力量攻克高端制造与智能制造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形成一批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创新产品,稳步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逐步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全面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3.继续坚持铁腕治污

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时期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动污染防治,全面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从一点一滴做起,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进与提升上下硬功夫,在绿色技术研发上集聚创新资源,形成更多的突破性技术,并推广应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取得重大进展,以更好的生态环境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全球生态保护贡献中国的智慧与力量。

4.有序推动重大国家战略实施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时期要以更大的力量推动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特别是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要科学规划,有序启动。针对黄河流域的特殊情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5.坚定不移在高水平开放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面对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开放发展的理念不动摇,并且坚持主动开放、有序开放、持续扩大开放,以更加包容的胸怀支持全球多元化发展、包容性增长。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以法制化的力量为扩大开放保驾护航。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按照《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所提出的要求,为所有合法投资者提供宽松和谐的营商环境。持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自由贸易港建设等一系列高水平开放举措实施,以开放赢得更多发展空间,以开放获得更多发展机遇,以开放促进中国与全球的深度融合,以开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力量。

十四五规划内容全文

(1)五年战略规划是国家体制,是中国引自苏式计划经济的一种国家战略规划手法,实际上它不是国家战略规划方法论,只是国家经营计划规划手法。而战略规划往往是对企业基于目标和发展模式所形成的一套较均衡的、使得企业能达成目标、价值最大化的一套总体方法论及其支撑体系。

十四五规划流程篇2

第一条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防治水害,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三条 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水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和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管理的水库中的水,归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

第四条 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协调好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用水。

第五条 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其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六条 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开发、利用水资源,并保护其合法权益。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有依法保护水资源的义务。

第七条 国家对水资源依法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但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水库中的水的除外。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组织实施。

第八条 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各级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节约用水的管理,建立节约用水技术开发推广体系,培育和发展节约用水产业。

单位和个人有节约用水的义务。

第九条 国家保护水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植被,植树种草,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第十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先进科学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

第十一条 在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政府给予奖励。

第十二条 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设立的流域管理机构(以下简称流域管理机构),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授予的水资源管理和监督职责。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十三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

第二章 水资源规划

第十四条 国家制定全国水资源战略规划。

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按照流域、区域统一制定规划。规划分为流域规划和区域规划。流域规划包括流域综合规划和流域专业规划;区域规划包括区域综合规划和区域专业规划。

前款所称综合规划,是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编制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总体部署。前款所称专业规划,是指防洪、治涝、灌溉、航运、供水、水力发电、竹木流放、渔业、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防沙治沙、节约用水等规划。

第十五条 流域范围内的区域规划应当服从流域规划,专业规划应当服从综合规划。

流域综合规划和区域综合规划以及与土地利用关系密切的专业规划,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相协调,兼顾各地区、各行业的需要。

第十六条 制定规划,必须进行水资源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水资源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由县级以上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组织进行。

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加强水文、水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县级以上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水资源的动态监测。

基本水文资料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开。

第十七条 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综合规划,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编制,报国务院批准。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其他江河、湖泊的流域综合规划和区域综合规划,由有关流域管理机构会同江河、湖泊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编制,分别经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审查提出意见后,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意见后,报国务院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江河、湖泊的流域综合规划和区域综合规划,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政府编制,报本级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专业规划由县级以上政府有关部门编制,征求同级其他有关部门意见后,报本级政府批准。其中,防洪规划、水土保持规划的编制、批准,依照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

经批准的规划需要修改时,必须按照规划编制程序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九条 建设水工程,必须符合流域综合规划。在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江河、湖泊上建设水工程,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报请批准前,有关流域管理机构应当对水工程的建设是否符合流域综合规划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在其他江河、湖泊上建设水工程,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报请批准前,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对水工程的建设是否符合流域综合规划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水工程建设涉及防洪的,依照防洪法的有关规定执行;涉及其他地区和行业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征求有关地区和部门的意见。

第三章 水资源开发利用

第二十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坚持兴利与除害相结合,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和有关地区之间的利益,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并服从防洪的总体安排。

第二十一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并兼顾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用水以及航运等需要。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用水需要。

第二十二条 跨流域调水,应当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论证,统筹兼顾调出和调入流域的用水需要,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第二十三条 地方各级政府应当结合本地区水资源的实际情况,按照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调度开发、开源与节流相结合、节流优先和污水处理再利用的原则,合理组织开发、综合利用水资源。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当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并进行科学论证;在水资源不足的地区,应当对城市规模和建设耗水量大的工业、农业和服务业项目加以限制。

第二十四条 在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国家鼓励对雨水和微咸水的收集、开发、利用和对海水的利用、淡化。

第二十五条 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灌溉、排涝、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在容易发生盐碱化和渍害的地区,应当采取措施,控制和降低地下水的水位。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其成员依法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集体土地或者承包土地上投资兴建水工程设施的,按照谁投资建设谁管理和谁受益的原则,对水工程设施及其蓄水进行管理和合理使用。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水库应当经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六条 国家鼓励开发、利用水能资源。在水能丰富的河流,应当有计划地进行多目标梯级开发。

建设水力发电站,应当保护生态环境,兼顾防洪、供水、灌溉、航运、竹木流放和渔业等方面的需要。

第二十七条 国家鼓励开发、利用水运资源。在水生生物洄游通道、通航或者竹木流放的河流上修建永久性拦河闸坝,建设单位应当同时修建过鱼、过船、过木设施,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批准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妥善安排施工和蓄水期间的水生生物保护、航运和竹木流放,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在不通航的河流或者人工水道上修建闸坝后可以通航的,闸坝建设单位应当同时修建过船设施或者预留过船设施位置。

第二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引水、截(蓄)水、排水,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九条 国家对水工程建设移民实行开发性移民的方针,按照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妥善安排移民的生产和生活,保护移民的合法权益。

移民安置应当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安置地区的环境容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编制移民安置规划,经依法批准后,由有关地方政府组织实施。所需移民经费列入工程建设投资计划。

第四章 水资源、水域和水工程的保护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流域管理机构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在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调度水资源时,应当注意维持江河的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维护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

第三十一条 从事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防治水害等水事活动,应当遵守经批准的规划;因违反规划造成江河和湖泊水域使用功能降低、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水体污染的,应当承担治理责任。

开采矿藏或者建设地下工程,因疏干排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水源枯竭或者地面塌陷,采矿单位或者建设单位应当采取补救措施;对他人生活和生产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补偿。

第三十二条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关部门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按照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拟定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水功能区划,报国务院批准。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其他江河、湖泊的水功能区划,由有关流域管理机构会同江河、湖泊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拟定,分别经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审查提出意见后,

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国务院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江河、湖泊的水功能区划,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拟定,报同级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县级以上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应当按照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核定该水域的纳污能力,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该水域的限制排污总量意见。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应当对水功能区的水质状况进行监测,发现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或者水功能区的水质未达到水域使用功能对水质的要求的,应当及时报告有关政府采取治理措施,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报。

第三十三条 国家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应当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并采取措施,防止水源枯竭和水体污染,保证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

第三十四条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

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应当经过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同意,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批。

第三十五条 从事工程建设,占用农业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设施,或者对原有灌溉用水、供水水源有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补偿。

第三十六条 在地下水超采地区,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在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批准,可以划定地下水禁止开采或者限制开采区。在沿海地区开采地下水,应当经过科学论证,并采取措施,防止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

第三十七条 禁止在江河、湖泊、水库、运河、渠道内弃置、堆放阻碍行洪的物体和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及高秆作物。

禁止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

第三十八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桥梁、码头和其他拦河、跨河、临河建筑物、构筑物,铺设跨河管道、电缆,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和其他有关的技术要求,工程建设方案应当依照防洪法的有关规定报经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因建设前款工程设施,需要扩建、改建、拆除或者损坏原有水工程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负担扩建、改建的费用和损失补偿。但是,原有工程设施属于违法工程的除外。

第三十九条 国家实行河道采砂许可制度。河道采砂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采砂,影响河势稳定或者危及堤防安全的,有关县级以上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划定禁采区和规定禁采期,并予以公告。

第四十条 禁止围湖造地。已经围垦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有计划地退地还湖。

禁止围垦河道。确需围垦的,应当经过科学论证,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报本级政府批准。

第四十一条 单位和个人有保护水工程的义务,不得侵占、毁坏堤防、护岸、防汛、水文监测、水文地质监测等工程设施。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本行政区域内水工程,特别是水坝和堤防的安全,限期消除险情。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水工程安全的监督管理。

第四十三条 国家对水工程实施保护。国家所有的水工程应当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划定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管理的水工程,由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商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划定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水工程,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规定,划定工程保护范围和保护职责。

在水工程保护范围内,禁止从事影响水工程运行和危害水工程安全的爆破、打井、采石、取土等活动。

第五章 水资源配置和节约使用

第四十四条 国务院发展计划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宏观调配。全国的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经国务院发展计划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执行。地方的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依据上一级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经本级政府发展计划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执行。

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应当依据水的供求现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流域规划、区域规划,按照水资源供需协调、综合平衡、保护生态、厉行节约、合理开源的原则制定。

第四十五条 调蓄径流和分配水量,应当依据流域规划和水中长期供求规划,以流域为单元制定水量分配方案。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量分配方案和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由流域管理机构商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制订,报国务院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后执行。其他跨行政区域的水量分配方案和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由共同的上一级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商有关地方政府制订,报本级政府批准后执行。

水量分配方案和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经批准后,有关地方政府必须执行。

在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边界河流上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应当符合该流域经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由有关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报共同的上一级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流域管理机构批准。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应当根据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和年度预测来水量,制定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实施水量统一调度;有关地方政府必须服从。

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应当纳入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

第四十七条 国家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

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制订本行政区域内行业用水定额,报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质量监督检验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公布,并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质量监督检验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发展计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用水定额、经济技术条件以及水量分配方案确定的可供本行政区域使用的水量,制定年度用水计划,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年度用水实行总量控制。

第四十八条 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取得取水权。但是,家庭生活和零星散养、圈养畜禽饮用等少量取水的除外。

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征收管理水资源费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四十九条 用水应当计量,并按照批准的用水计划用水。

用水实行计量收费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

第五十条 各级政府应当推行节水灌溉方式和节水技术,对农业蓄水、输水工程采取必要的防渗漏措施,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第五十一条 工业用水应当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增加循环用水次数,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国家逐步淘汰落后的、耗水量高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具体名录由国务院经济综合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制定并公布。生产者、销售者或者生产经营中的使用者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停止生产、销售或者使用列入名录的工艺、设备和产品。

第五十二条 城市政府应当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推广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提高生活用水效率;加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鼓励使用再生水,提高污水再生利用率。

第五十三条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应当制订节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供水企业和自建供水设施的单位应当加强供水设施的维护管理,减少水的漏失。

第五十四条 各级政府应当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城乡居民的饮用水条件。

第五十五条 使用水工程供应的水,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向供水单位缴纳水费。供水价格应当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确定。具体办法由省级以上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供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权制定。

第六章 水事纠纷处理与执法监督检查

第五十六条 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发生水事纠纷的,应当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由上一级政府裁决,有关各方必须遵照执行。在水事纠纷解决前,未经各方达成协议或者共同的上一级政府批准,在行政区域交界线两侧一定范围内,任何一方不得修建排水、阻水、取水和截(蓄)水工程,不得单方面改变水的现状。

第五十七条 单位之间、个人之间、单位与个人之间发生的水事纠纷,应当协商解决;当事人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可以申请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在水事纠纷解决前,当事人不得单方面改变现状。

第五十八条 县级以上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在处理水事纠纷时,有权采取临时处置措施,有关各方或者当事人必须服从。

第五十九条 县级以上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应当对违反本法的行为加强监督检查并依法进行查处。

水政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忠于职守,秉公执法。

第六十条 县级以上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流域管理机构及其水政监督检查人员履行本法规定的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检查单位提供有关文件、证照、资料;

(二)要求被检查单位就执行本法的有关问题作出说明;

(三)进入被检查单位的生产场所进行调查;

(四)责令被检查单位停止违反本法的行为,履行法定义务。

第六十一条 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对水政监督检查人员的监督检查工作应当给予配合,不得拒绝或者阻碍水政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职务。

第六十二条 水政监督检查人员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应当向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出示执法证件。

第六十三条 县级以上政府或者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发现本级或者下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工作中有违法或者失职行为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四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以及水工程管理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取他人财物、其他好处或者玩忽职守,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单位或者个人核发许可证、签署审查同意意见,不按照水量分配方案分配水量,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水资源费,不履行监督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五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的,由县级以上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违法建筑物、构筑物,恢复原状;逾期不拆除、不恢复原状的,强行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单位或者个人负担,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同意,擅自修建水工程,或者建设桥梁、码头和其他拦河、跨河、临河建筑物、构筑物,铺设跨河管道、电缆,且防洪法未作规定的,由县级以上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补办有关手续;逾期不补办或者补办未被批准的,责令限期拆除违法建筑物、构筑物;逾期不拆除的,强行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单位或者个人负担,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虽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同意,但未按照要求修建前款所列工程设施的,由县级以上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限期改正,按照情节轻重,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六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且防洪法未作规定的,由县级以上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除障碍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在江河、湖泊、水库、运河、渠道内弃置、堆放阻碍行洪的物体和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及高秆作物的;

(二)围湖造地或者未经批准围垦河道的。

第六十七条 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的,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责令限期拆除、恢复原状;逾期不拆除、不恢复原状的,强行拆除、恢复原状,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审查同意,擅自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的,由县级以上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八条 生产、销售或者在生产经营中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的、耗水量高的工艺、设备和产品的,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经济综合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或者使用,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取水许可证:

(一)未经批准擅自取水的;

(二)未依照批准的取水许可规定条件取水的。

第七十条 拒不缴纳、拖延缴纳或者拖欠水资源费的,由县级以上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纳的,从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部分千分之二的滞纳金,并处应缴或者补缴水资源费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一条 建设项目的节水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擅自投入使用的,由县级以上政府有关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停止使用,限期改正,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且防洪法未作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侵占、毁坏水工程及堤防、护岸等有关设施,毁坏防汛、水文监测、水文地质监测设施的;

(二)在水工程保护范围内,从事影响水工程运行和危害水工程安全的爆破、打井、采石、取土等活动的。

第七十三条 侵占、盗窃或者抢夺防汛物资,防洪排涝、农田水利、水文监测和测量以及其他水工程设备和器材,贪或者挪用国家救灾、抢险、防汛、移民安置和补偿及其他水利建设款物,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四条 在水事纠纷发生及其处理过程中煽动闹事、结伙斗殴、抢夺或者损坏公私财物、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第七十五条 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发生水事纠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拒不执行水量分配方案和水量调度预案的;

(二)拒不服从水量统一调度的;

(三)拒不执行上一级政府的裁决的;

(四)在水事纠纷解决前,未经各方达成协议或者上一级政府批准,单方面违反本法规定改变水的现状的。

第七十六条 引水、截(蓄)水、排水,损害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七十七条 对违反本法第三十九条有关河道采砂许可制度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国务院规定。

第八章 附 则

第七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与国际或者国境边界河流、湖泊有关的国际条约、协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协定的规定。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第七十九条 本法所称水工程,是指在江河、湖泊和地下水源上开发、利用、控制、调配和保护水资源的各类工程。

第八十条 海水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执行。

第八十一条 从事防洪活动,依照防洪法的规定执行。

水污染防治,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执行。

十四五规划流程篇3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水运资源,加强航道管理,保障航道安全畅通,发挥航道在交通运输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航道和国家确定由本省管理的沿海航道的规划、建设、养护、保护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航道,是指本省境内江河、湖泊、水库、运河及沿海海域中,根据航道规划和通航标准确定的供船舶和排筏航行的通道,包括航道整治建筑物、过船建筑物、标志标牌等航道设施。

第三条 省、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航道管理工作的领导,将航道规划、建设、养护纳入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引导和鼓励航道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障和改善航道通航条件,发展水运事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障航道建设、养护的资金投入。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航道和国家确定由本省管理的沿海航道的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航道管理机构具体实施航道管理工作。

发展和改革、财政、城乡规划、国土资源、水利、海洋、渔业、环境保护、海事、港口管理等部门和航道沿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航道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 航道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损毁或者非法占用。

第二章 航道规划和建设

第六条 航道规划是航道建设、保护和管理的依据。

编制航道规划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符合流域综合规划或者海洋功能区划。

其他涉及航道的专项规划,应当与航道规划相互衔接。

第七条 航道规划应当包括规划范围、期限、目标、技术等级、布局原则、总体布局方案、主要建设工程、实施原则和措施等内容。

第八条 内河航道分为一级至七级航道和准七级航道。

内河航道规划应当按照以下规定编制并报经批准:

(一)一级至四级航道规划由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国土资源、城乡规划、水利、渔业等部门编制,并征求航道沿线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的意见,经省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依法向国家有关部门办理报批手续;

(二)五级至七级航道规划和准七级航道规划由设区的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国土资源、城乡规划、水利、渔业等部门编制,并征求航道沿线县级人民政府的意见,经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和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沿海航道规划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编制并报批。

航道规划和航道名录由航道规划编制机关向社会公布。

第九条 航道规划的修改按照航道规划制定程序办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修改航道规划。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航道规划。

内河航道的规划等级高于现状等级,确需拓宽航道的,应当按照规划等级的通航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在航道两岸划定规划控制线。

内河航道的规划等级为一级至四级的,两岸规划控制线由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会同省水利、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航道沿线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划定;内河航道的规划等级为五级以下的,两岸规划控制线由设区的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水利、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航道沿线县级人民政府划定。

在航道两岸规划控制线范围内,除必要的水工程、环境监测等设施外,不得规划、建设永久性建筑物(含构筑物,下同)或者其他设施。航道两岸规划控制线范围内的规划控制,由所在地城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实施。

第十一条 与航道通航条件有关的涉航建筑物(包括拦、跨(穿)、临航道建筑物)不符合航道规划等级的通航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航道规划明确改建或者重建的具体计划,并组织实施或者监督建筑物权属单位改建或者重建。

桥梁等跨航道建筑物新建投入使用,替代原有不符合通航要求的建筑物功能后,原有建筑物应当及时拆除,拆除经费列入新建项目预算。

第十二条 航道建设应当按照航道规划要求,执行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符合通航标准和技术规范。

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需要办理建设项目相关审批手续的,从其规定。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航道、水利、市政工程等建设计划、项目的协调,整合利用各项建设资金,统筹兼顾航道、水利、市政、水土保持等功能,提高建设资金的综合使用效益。

第十四条 航道规划中确定的航道建设使用土地应当纳入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沿海航道规划中确定的航道建设使用海域应当纳入海洋功能区划。

航道沿线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规定权限落实航道建设使用土地或者海域(水域),做好拆迁安置补偿等相关工作。

第十五条 内河航道建设应当符合江河、湖泊防洪安全要求,并事先征求水利主管部门的意见。

河道建设涉及航道的,应当兼顾航运需要,符合航道规划、通航标准和技术规范,并事先征求航道管理机构的意见。

航道建设和养护不得危及依法建设的水工程、跨河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的安全。因航道建设和养护损坏上述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修复或者给予补偿。

第十六条 航道建设和养护作业单位依法在航道上进行勘测、疏浚、吹填、炸礁、清障、维修航道设施等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

从事前款活动可能对渔业资源产生严重影响的,航道建设或者养护单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或者减少对渔业资源的损害;造成渔业资源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补偿。

第十七条 航道建设、养护以政府投入为主,鼓励多种方式筹集建设、养护资金。

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建设收费航道。收费航道的建设和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八条 船舶、排筏通过船闸和升船机等过船建筑物,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缴纳过闸费。

第三章 航道养护

第十九条 航道管理机构、收费航道经营管理者应当加强对航道的养护,保障航道安全畅通。

航道管理机构应当制定航道养护计划并组织实施。

收费航道的养护由收费航道经营管理者负责,养护计划报设区的市航道管理机构备案。

第二十条 航道养护包括航道观测、水深监测,航道设施的设置、维护,航道疏浚、炸礁、清障等。

因新建、改建航道而砌筑的航道护岸由航道管理机构或者收费航道经营管理者负责养护。

第二十一条 航道管理机构应当依法通过招标等公平竞争方式确定航道养护施工单位。

航道养护施工单位应当按照航道养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以及养护作业合同的要求实施养护。

第二十二条 当发生航道变迁、航道实际尺度不能达到维护尺度、内河航标异常等情形时,航道管理机构应当及时航道通告,海事管理机构应当相应航行通告或者航行警告。

第二十三条 桥梁及其他跨(穿)航道建筑物,其权属单位应当履行管理和维护责任,确保其不影响航道安全畅通;新建、改建的桥梁及其他跨(穿)航道建筑物建成后,应当及时移交给管理维护单位,落实管理和维护责任。

桥梁及其他跨(穿)航道建筑物,不能确定权属或者不能明确管理维护单位的,由所在地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和维护。

航道管理机构在航道巡查中发现桥梁及其他跨(穿)航道建筑物存在影响航道安全畅通隐患时,应当及时通知其权属单位或者管理维护单位。

第四章 航道保护和管理

第二十四条 禁止下列侵占、损害航道的行为:

(一)在航道内种植植物、设置水生物养殖设施或者张网捕捞的;

(二)向航道内倾倒建筑垃圾、砂石、泥土(浆)以及其他废弃物的;

(三)在过船建筑物及其引航道或者船舶调度区内从事货物装卸、水上加油、船舶维修等影响过船建筑物正常运行的;

(四)在依法划定并公告的航道设施安全保护范围内采挖砂石、取土、爆破的;

(五)违反禁行或者限行规定行驶船舶的;

(六)其他侵占、损害航道的行为。

第二十五条 水利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土资源、交通运输等部门编制涉及航道的河道采砂规划、滩涂围垦规划。

在航道内采挖砂石、取土的,水利或者海洋主管部门进行审批时,应当事先征求航道管理机构的意见。

第二十六条 修建涉航建筑物应当符合航道规划、通航标准和技术规范。

在航道或者规划将要通航的河流上修建拦航道闸坝的,应当按照航道规划等级和船舶通过能力的要求与主体工程同时建设过船建筑物。

在航道规划以外不通航河流修建永久性闸坝,修建闸坝后可以通航的,建设单位应当同时建设适当规模的过船建筑物或者预留建设过船建筑物的位置。

第二十七条 临内河航道修建码头、船坞、船台、滑道等建筑物的,应当选择在航道顺直段,并与航道交叉口和跨航道桥梁保持与航道规划等级相适应的安全距离。其建筑物外边线与航道中心线最小距离应当为该航道等级标准船宽的五倍,且相应的作业、停泊水域应当设置在航道设计水域外;不能满足该要求的,应当设置挖入式港池。

临内河限制性航道修建码头、船坞、船台、滑道、水闸、驳岸等建筑物的,其外边线不得突出岸线。

跨内河限制性航道修建桥梁、渡槽、缆线、管道等建筑物的,应当一跨过河。

第二十八条 修建闸坝等拦航道建筑物或者修建桥梁、渡槽、缆线、管道、隧道等跨(穿)航道建筑物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项目批准、核准或者备案前,将建筑物有关船舶通过能力、通航净空尺度、埋设深度等技术要求的设计方案征得航道管理机构同意。其中,在规划等级为一级至四级的内河航道和沿海五百吨级以上航道修建的,应当征得省航道管理机构同意;在其他航道修建的,应当征得设区的市航道管理机构同意。

设计方案应当对建筑物选址、水文条件、河床(海床)演变、通航水位、船舶通过能力、通航净空尺度、埋设深度、通航孔布置、安全保障措施、对航道的影响及补救措施等作出说明。

修建拦航道建筑物、在通行海轮的航道修建跨航道建筑物、在内河航道内修建设有墩台的跨航道建筑物的,建设单位应当在设计方案中附具通航影响专题论证报告。

第二十九条 临航道修建引水、排水设施的,取排水口不得延伸至主航道内。

内河引水、排水不得导致主航道横向流速大于每秒零点三米或者回流流速大于每秒零点四米。

取排水口确需延伸至主航道内,或者内河引水、排水导致主航道横向流速大于每秒零点三米、回流流速大于每秒零点四米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程序征得航道管理机构同意,并承担相应改变航道等补救措施所需的费用。

第三十条 修建码头、船坞、船台、滑道等临航道建筑物,不符合通航标准和技术规范的,港口管理部门不得批准其使用港口岸线。

第三十一条 因工程建设施工等需要修建便桥等临时跨航道建筑物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征得所在地航道管理机构同意。航道管理机构应当对其通航标准和技术规范、使用期限、恢复保证措施以及相应的责任予以明确。

临时跨航道建筑物许可的有效期不得超过两年。有效期届满的,建设单位应当及时拆除。因工程建设尚未竣工等原因需要延期使用的,建设单位应当在有效期届满三十日前向原审批机关申请延期。

第三十二条 修建涉航建筑物,应当采取措施保持施工期间航道的原有船舶通过能力;确实难以保持航道原有船舶通过能力的,应当采取其他相应的补救措施。

施工期间确需断航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征得所在地航道和海事管理机构同意,并按照要求落实过船措施或者设置驳运设施,保持航道畅通。

第三十三条 修建闸坝、桥梁、渡槽、管道等拦、跨航道建筑物的,建设单位应当通知航道管理机构参与施工放样和竣工验收。

第三十四条 修建涉航建筑物施工结束后,建设单位应当及时清除堤坝、围堰、护桩、沉箱、墩台等施工设施,恢复航道原状。

第三十五条 在通航河段及其上游控制或者引走水源的,水工程管理单位应当保证航道设计等级所需要的水位。

闸坝等水工程因防洪等原因需要大流量泄水,可能影响通航安全的,水工程管理单位应当根据放水预警方案,及时向社会公告,并通知航道和海事管理机构;未及时向社会公告造成航道或者船舶损坏的,应当予以赔偿。

第三十六条 过船建筑物的运行应当服从航道管理机构的管理。过船建筑物的运行调度方案和定期检修停航方案应当经航道管理机构同意。停航检修的,应当提前三十日向社会公告。

第三十七条 修建涉航建筑物或者设置采砂、打捞、钻探等水上作业区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自行或者委托专业航标养护单位,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设置、维护专用航标和必要的辅助设施。

在内河航道设置、移动或者撤除专用航标,应当报经县级以上航道管理机构同意。

第三十八条 损坏航道设施的,责任者应当按照规定要求予以修复、更换或者重置。

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公布有关航道设施重置价格参考标准。

第三十九条 码头、船厂、排水口等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造成航道淤积的,责任者应当及时清除淤积物。

第四十条 航道管理机构执法人员可以在水上检查站、航道、码头、锚地以及施工作业场所,对航道保护以及航道内施工作业等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关法律、法规已有行政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在航道内种植植物、设置水生物养殖设施、张网捕捞或者向航道内倾倒建筑垃圾、砂石、泥土(浆)等废弃物的,由航道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清除,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向航道内倾倒建筑垃圾、砂石、泥土(浆)等废弃物,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清除的,由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者其依法委托的第三人代为清除,所需费用由责任者承担。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四项规定,在依法划定并公告的航道设施安全保护范围内采挖砂石、取土、爆破的,由航道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 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一款、第三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未经航道管理机构同意修建拦、跨(穿)航道建筑物,或者未按照批准的技术要求修建拦、跨(穿)航道建筑物的,由航道管理机构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责令限期改正;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或者逾期不改正的,责令限期拆除。

建设单位逾期拒不拆除的,由航道管理机构申请人民法院。

第四十四条 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三款、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未经航道管理机构同意,违法设置取排水口,或者修建涉航建筑物断航施工的,由航道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由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者其依法委托的第三人代为改正,所需费用由责任者承担。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八条第一款、第三十九条的规定,未按规定采取清除、修复、更换、重置等措施的,由航道管理机构责令限期履行;逾期不履行的,由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者其依法委托的第三人代为履行,所需费用由责任者承担。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过船建筑物的运行调度方案和定期检修停航方案未经航道管理机构同意,或者停航检修未按规定提前向社会公告的,由航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可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七条 县级以上交通运输、城乡规划、水利、航道、港口等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管理权限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不依法实施行政许可的;

(二)不依法履行有关管理职责,导致严重影响航道畅通的;

(三)违法实施行政处罚或者监督检查的;

(四)有其他、、行为的。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八条 港口等企业事业单位自行建设的专用航道由建设单位或者使用单位养护和管理,并接受航道管理机构的监督检查。

第四十九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内河一级至七级航道,是指按照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划定的内河航道。

(二)内河准七级航道,是指通航船舶五十吨级以下(不含五十吨级),航道水深不小于一点五米、底宽不小于十二米,跨航道建筑物净空高度不小于三米、下底净宽不小于十二米、上底净宽不小于九米的内河航道。

(三)内河限制性航道,是指因内河水面狭窄对船舶航行有明显限制的航道。

(四)航道整治建筑物,是指用于整治航道的起束水、导流、导沙、固滩和护岸等作用的建筑物。

十四五规划流程篇4

第一条 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水资源,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水资源,防治水害,必须遵守本法。

海水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另行规定。

第三条 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

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水塘、水库中的水,属于集体所有。

国家保护依法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各项事业。

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

第五条 国家保护水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然植被,种树种草,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第六条 各单位应当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保护和改善水质。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加强对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七条 国家实行计划用水,厉行节约用水。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节约用水的管理。各单位应当采用节约用水的先进技术,降低水的消耗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第八条 在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水资源,防治水害,节约用水和进行有关的科学技术研究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九条 国家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制度。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工作。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协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有关的水资源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同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有关的水资源管理工作。

第二章 开发利用

第十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必须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全国水资源的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进行。

第十一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按流域或者区域进行统一规划。规划分为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

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的流域综合规划,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编制,报国务院批准。其他江河的流域或者区域的综合规划,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有关地区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综合规划应当与国土规划相协调,兼顾各地区、各行业的需要。

防洪、治涝、灌溉、航运、城市和工业供水、水力发电、竹木流放、渔业、水质保护、水文测验、地下水普查勘探和动态监测等专业规划,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经批准的规划是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活动的基本依据。规划的修改,必须经原批准机关核准。

第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引水、蓄水、排水,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第十三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服从防洪的总体安排,实行兴利与除害相结合的原则,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和地区之间的利益,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第十四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统筹兼颐农业、工业用水和航运需要。在水源不足地区,应当限制城市规模和耗水量大的工业、农业的发展。

第十五条 各地区应当根据水土资源条件,发展灌溉、排水和水土保持事业,促进农业稳产、高产。

在水源不足地区,应当采取节约用水的灌溉方式。

在容易发生盐碱化和渍害的地区,应当采取措施,控制和降低地下水的水位。

第十六条 国家鼓励开发利用水能资源。在水能丰富的河流,应当有计划地进行多目标梯级开发。

建设水力发电站,应当保护生态环境,兼顾防洪、供水、灌溉、航运、竹木流放和渔业等方面的需要。

第十七条 国家保护和鼓励开发水运资源。在通航或者竹木流放的河流上修建永久性拦河闸坝,建设单位必须同时修建过船、过木设施,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批准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妥善安排施工和蓄水期间的航运和竹木流放,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负担。

在不通航的河流或者人工水道上修建闸坝后可以通航的,闸坝建设单位应当同时修建过船设施或者预留过船设施位置,所需费用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由交通部门负担。

现有的碍航闸坝,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成原建设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采取补救措施。

第十八条 在鱼、虾、蟹洄游通道修建拦河闸坝,对渔业资源有严重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修建过鱼设施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第十九条 修建闸坝、桥梁、码头和其他拦河、跨河、临河建筑物,铺设跨河管道、电缆,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通航标准和其他有关的技术要求。

因修建前款所列工程设施而扩建、改建、拆除或者损坏原有工程设施的,由后建工程的建设单位负担扩建、改建的费用和补偿损失的费用,但原有工程设施是违章的除外。

第二十条 兴建水工程或者其他建设项目,对原有灌溉用水、供水水源或者

航道水量有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采取补救措施或者予以补偿。

第二十一条 兴建跨流域引水工程,必须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论证,统筹兼顾引出和引人流域的用水令需求,防止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第二十二条 兴建水工程,必须遵守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和其他有关规定。凡涉及其他地区和行业利益的,建设单位必须事先向有关地区和部门征求意见,并按照规定报上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三条 国家兴建水工程需要移民的,由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妥善安排移民的生活和生产。安置移民所需的经费列人工程建设投资计划,井应当在建设阶段按计划完成移民安置工作。

第三章 水、水域和水工程的保护

第二十四条 在江河、湖泊、水库、渠道内,不得弃置、堆放阻碍行洪、航运的物体,不得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和高杆作物。

在航道内不得弃置沉船,不得设置碍航渔具,不得种植水生植物。

未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在河床、河滩内修建建筑物。

在行洪、排涝河道和航道范围内开采砂石、砂土,必须报经河道主管部门批准,按照批准的范围和作业方式开采;涉及航道的,由河道主管部门会同航道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五条 开采地下水必须在水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实行统一规划,加强监督管理。在地下水已经超采的地区,应当严格控制开采,并采取措施,保护地下水资源,防止地面沉降。

第二十六条 开采矿藏或者兴建地下工程,因疏干排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枯竭或者地面塌陷,对其他单位或者个人的生活和生产造成损失的,采矿单位或者建设单位应当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

第二十七条 禁止围湖造田。禁止围垦河流,确需围垦的,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八条 国家保护水工程及堤防、护岸等有关设施,保护防汛设施、水文监测设施、水文地质监测设施和导航、助航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毁坏。

第二十九条 国家所有的水工程,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设计,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国家规定,划定管理和保护范围。

集体所有的水工程应当依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划定保护范围。

在水工程保护范围内,禁止进行爆破、打井、采石、取土等危害水工程安全的活动。

第四章 用水管理

第三十条 全国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的水长期供求计划,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报国务院计划主管部门审批。地方的水长期供求计划,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据上一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水长期供求计划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报同级人民政府计划主管部门审批。

第三十一条 调蓄径流和分配水量,应当兼顾上下游和左右岸用水、航运、竹木流放、渔业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跨行政区域的水量分配方案,由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征求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的意见后制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三十二条 国家对直接从地下或者江河、湖泊取水的,实行取水许可制度。为家庭生活、畜禽饮用取水和其他少量取水的,不需要申请取水许可。

实行取水许可制度的步骤、范围和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三十三条 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需要申请取水许可的,建设单位在报送设计任务书时,应当附有审批取水申请的机关的书面意见。

第三十四条 使用供水工程供应的水,应当按照规定向供水单位缴纳水费。

对城市中直接从地下取水的单位,征收水资源费其他直接从地下或者江河、湖泊取水的,可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征收水资源费。

水费和水资源费的征收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三十五条 地区之间发生的水事纠纷,应当本着互谅互让、团结协作的精神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处理。在水事纠纷解决之前,未经各方达成协议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在国家规定的交界线两侧一定范围内,任何一方不得修建排水、阻水、引水和蓄水工程,不得单方面改变水的现状。

第三十六条 单位之间、个人之间、单位与个人之间发生的水事纠纷,应当通过协商或者调解解决。当事人不愿通过协商、调解解决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请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主管部门处理,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主管部门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

在水事纠纷解决之前,当事人不得单方面改变水的现状。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主管部门在处理水事纠纷时,有权采取临时处置措施,当事人必须服从。 第五章 防汛与抗洪

第三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匝当加强领导,采取措施,做好防汛抗洪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参加防汛抗洪的义务。

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统一指挥防汛抗洪工作。

在汛情紧急的情况下,防汛指择机构有权在其管辖范围内调用所需的物资、设备和人员,事后应当及时归还或者给予适当补偿。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流域规划和确保重点兼顾-‘般的原则,制定防御洪水方案,确定防洪标准和措施。全国主要江河的防御洪水方案,由中央防汛指挥机构制定,报国务院批准。

防御洪水方案经批准或者制定后,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必须执行。

第四十一条 在防洪河道和泄洪区、蓄洪区内,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防洪的要求。

第四十二条 按照天然流势或者防洪、排涝工程的设计标准或者经批准的运行方案下泄的洪水、涝水,下游地区不得设障阻水或者缩小河道的过水能力;上游地区不得擅自增大下泄流量。

第四十三条 在汛情紧急的情况下,各级防汛指挥机构可以在其管辖范围内,根据经批准的分洪、泄洪方案,采取分洪、泄洪措施。采取分洪、泄洪措施对毗邻地区有危害的,必须报经上一缀防汛指挥机构批准,并事先通知有关地区。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分别对所管辖的泄洪区、蓄洪区内有关居民的安全、转移、生活、生产、善后恢复、损失补偿等事项,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取水、截水、阻水、排水,给他人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除障碍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罚款;对有关责任人员可以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一)在江河、湖泊、水库、渠道内弃置、堆放阻碍行洪、航运的物体的,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和高杆作物的,在航道内弃置沉船、设置碍航渔具、种植水生植物的;

(二)未经批准在河床、河滩内修建建筑物的;

(三)未经批准或者不按照批准的范围和作业方式,在河道、航道内开采砂石、砂金的;

(四)违反本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围垦湖泊、河流的。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罚款;对有关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修建水工程或者整治河道、航道的;

(二)违反本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擅自向下游增大排泄洪涝流量或者阻碍上游洪涝下泄的。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赔偿损失,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罚款;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一)毁坏水工程及堤防、护岸等有关设施,毁坏防汛设施、水文监测设施、水文地质监测设施和导航、助航设施的;

(二)在水工程保护范围内进行爆破、打井、采石、取上等危害水工程安全的活动的。

第四十八条 当事入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15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不向人民法院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对治安管理处罚不服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办理。

第四十九条 盗窃或者抢夺防汛物资、水工程器材的,贪污或者挪用国家救灾、抢险、防汛、移民安置款物的,依照刑法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主管部门以及水工程管理单位的工作人员、、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对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依照刑法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与国际或者国境边界河流、湖泊有关的国际条约、协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协定的规定。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第五十二条 国务院可以依据本法制定实施条例。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依据本法,制定实施办法。

十四五规划流程篇5

第二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自然资源开发、生产建设及其他可能造成水土流失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本办法。

第三条市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水土保持行政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有关水土保持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二)进行水土保持勘查,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水土保持区划、规划,参与城乡总体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和其他专业规划中有关水土保持的可行性论证及评审工作,制定并监督执行水土保持年度计划;

(三)审批水土保持方案,对水土流失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四)负责水土流失的动态监测、预报;

(五)组织开展水土保持科学研究、人才培训和技术推广工作;

(六)负责水土保持资金物资的管理和使用;

(七)调查处理违反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四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负责水土保持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对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及本办法的执行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各镇辖域内的水土保持工作,由镇人民政府负责,日常工作由镇水利站负责。

水土保持监督检查人员有权对本辖区内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情况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单位和个人必须如实报告情况,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水土保持监督检查人员行使监督检查权时,必须持有市人民政府颁发的行政执法证件。

第五条市计划、环保、建设、农业、林业、土地、矿产、财政、物价等有关部门,应按各自职责,密切配合水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做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水土保持工作应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并按照谁开发谁保持、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进行预防和监督管理。

第七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水土资源、造成水土流失的下列行为进行检举:

(一)违法毁林、破坏植被的;

(二)违法开垦荒坡地的;

(三)向河道、水库、塘坝和沟渠倾倒废弃砂、石、土、垃圾或者尾矿废渣的;

(四)破坏水土保持设施的;

(五)违法采石、取土及其他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行为。

第二章预防与保护

第八条镇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有计划地进行植树造林、封山育林、育草,保持植被,扩大植被覆盖面积。

禁止毁林开垦、破堰种植和放火烧荒。

第九条禁止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

在五度以上二十五度以下范围内开垦坡地的,必须经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

第十条在林区采伐林木,采伐方案中必须有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的水土保持措施;采伐方案经市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后,水土保持措施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监督实施。

第十一条修建公路、水工程,开办矿山企业、电力企业、建材企业和其他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必须有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否则,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计划部门不得立项。

第十二条单位申请开办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人申请开办个体采矿的,必须持有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矿产资源主管部门方可为其办理有关采矿批准手续。

第十三条水土保持方案应由生产建设单位聘请持有国务院或省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编制水土保持方案资格证书》的单位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建设项目及自然地理概况;

(二)破坏地形、地貌、植被的位置及面积;

(三)弃土弃渣的位置及数量;

(四)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预测;

(五)根据水土保持法第十八条制定的防治措施及治理进度;

(六)治理费用概算、年度投资计划及效益分析;

(七)其他需说明的问题。

第十四条水行政主管部门接到项目单位报送的水土保持方案后,应在规定的期限(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为60日,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为30日)内审批并给予答复。逾期未予审批或者未予答复的,项目单位可视其水土保持方案已被批准。

第十五条本办法施行前已建或在建并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项目,生产建设单位必须在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内补报水土保持方案。

第十六条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向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水土保持设施竣工报告,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产使用。

第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和毁坏水土保持设施。水土保持设施及其保护范围包括:

(一)梯田、地堰(埂)、截流沟、蓄水池、水窖、排水沟和沟头防护、跌水等构筑物;

(二)淤地坝、栏渣坝、尾矿坝、谷坊、水平阶、鱼鳞坑、护堤、河滩造地、水土保持专用道路、排洪桥涵、围山渠等工程及安全保护范围;

(三)水土保持林木、植被及苗圃、植物埂、果园等植物设施;

(四)水土保持监测网点和科研试验、示范场地、设施及安全防护范围;

(五)其他水土保持设施。

第十八条禁止在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取土、挖沙、采石。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的具体范围,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规划后,报市人民政府审定公告。

第三章治理与监督

第十九条治理水土流失,应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结合本地的资源开发建设,建设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第二十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采取整治排水系统、修建水平梯田、蓄水保持耕作等措施,有计划地对二十五度以下五度以上的坡地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第二十一条水土流失地区的集体所有土地承包给个人使用的,应当将治理水土流失的责任列入承包合同。承包合同应明确规定治理标准、完成期限及违约责任等。

第二十二条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的水土流失,可以由镇人民政府或者农村集体统一组织受益内的农民统一治理,也可以由农民个人、联户或者企事业单位承包治理。实行承包治理的,应当按照谁承包治理谁受益的原则,签订水土保持承包治理合同。承包合同应明确规定治理范围、标准、承包期限及违约责任等。在承包治理有效期内,承包方经发包方同意,可以将承包治理合同转让给第三者;承包人死亡的,继承人可以依照承包治理合同的约定继续承包。

承包治理所种植的林草及其他成果归承包者所有,因承包治理而增加的土地归承包者使用。

第二十三条单位或个人承包荒山、荒沟、荒滩进行农业开发,在承包合同中必须载明水土保持措施的有关内容,在开发过程中,不得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降低水土保持功能。

第二十四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开矿、探矿、采石、挖沙、取土、筑路、修渠、烧窑等自然资源开发、生产建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采取措施保护水土资源,并负责对新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治理;不能或不便自行治理的,要按规定交纳水土流失防治费,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治理。

第二十五条单位和个人自行治理或联合治理的,应当根据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的预算,缴纳防治费,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集中缴存市财政专户,实行第二预算管理。

第二十六条建设过程中发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费用,从基本建设投资中列支;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费用,从生产费用中列支。

第二十七条单位和个人在从事自然资源开发和生产建设活动中,破坏地形、地貌、植被和水土保持设施,使其丧失原有水土保持功能的,须按规定予以补偿。

第四章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八条有下列先进事迹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市人民政府或水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宣传执行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规章取得显著成绩的;

(二)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取得显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三)热心水土保持事业,支持和推动水土保持工作有突出贡献的;

(四)在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广工作中成绩突出的;

(五)同破坏水土保持行为作斗争有功的。

第二十九条违反水土保持法和本办法规定,在禁止开垦的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可处以非法开垦陡坡地每平方米一元至二元的罚款。

擅自开垦二十五度以下、五度以上荒坡地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可处以擅自开垦荒坡地每平方米零点五元至一元的罚款。

第三十条在林区采伐林木,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报请市人民政府决定责令限期改正,采取补救措施,可并处造成水土流失面积每平方米二元至五元的罚款。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在市人民政府划定的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区范围内取土、挖砂或者采石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上述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处以一千元至一万元罚款。

第三十二条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不进行治理的,可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并可报请市人民政府决定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或者由市人民政府责令停业治理,对有关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三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执行罚款处罚时,必须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罚没款全额上交市财政。

第三十四条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水土保持监督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拒绝、阻碍水土保持监督人员执行职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五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

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十四五规划流程篇6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第三章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第四章  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第五章  临时建设及临时用地规划管理

第六章  市政公用工程设施规划管理

第七章  旧城区改造规划管理

第八章  建筑物采光间距

第九章  法律责任

第十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科学地制定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吉林省城市规划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凡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内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使用土地和进行建设,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本市城市规划区,是指本市城区和松花湖风景名胜区、北大湖滑雪场范围。

第四条  制定城市规划必须从本市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处理城市与乡村、生产与生活、局部与整体、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新区开发与旧区改造、近期建设与远景发展的关系,合理、科学地安排城市用地和城市各项建设。

第五条  实施城市规划应坚持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

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城市规划区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有关城市规划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并负责有关城市规划的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工作;

(二)依法负责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查、报批工作;

(三)负责开发区、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编制、审核以及建设工程项目的规划审批工作;

(四)负责大型城市雕塑、园林设施、重大文化、体育设施和城区江面设施的规划、审查等管理工作;

(五)负责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的规划管理工作;

(六)负责城市规划设计和勘测行业的管理,并参与地名审定工作;

(七)负责城市规划的实施和监督检查工作,并会同有关部门对违反城市规划法律、法规的行为予以查处;

(八)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有关城市规划的行政复议工作。

市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城市规划的日常管理工作。

区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按分工负责本辖区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并依法查处本行政区域内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

土地、消防、环保等相关部门应按各自职责配合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履行、遵守城市规划的义务,并有对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报告的权利。

第二章  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第八条  编制城市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一)严格控制城市规划区的用地与人口规模,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吉林市的卫星城镇,并逐步实施吉林市市域体系,促进人口和生产力发展的合理布局;

(二)严格控制功能分区,科学预测远景发展,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三)应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技文教事业的发展;

(四)注意节约用地和保护耕地;

(五)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

(六)合理安排城市道路、交通、煤气、给排水、供热、供电、通信、消防等基础设施布局,提高城市整体服务功能;

(七)沿江两侧建筑必须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做到与水、堤、路、园相协调;

(八)保护具有历史意义、纪念意义或科学文化艺术价值的文物古迹、传统特色建筑、风景名胜和自然风貌。

第九条  城市规划编制按吉林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三个层次进行。

第十条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城市的性质、发展目标和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江河湖泊、绿地系统,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

第十一条  分区规划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土地使用性质、居住人口分布、建筑及用地的容量控制指标,公共设施的分布及其用地、主次干道的红线位置标高、支路走向、停车场位置和控制范围,绿地系统、江河湖泊水面、风景名胜的用地界线,工程干管的位置、走向、管径、服务半径以及主要设施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第十二条  详细规划可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内容应当包括:用地规模和功能,控制建筑间距、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容积率和绿地率,道路系统,公共建筑和市政公用设施分布位置,各项经济指标。

修建性详细规划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建筑、道路和绿地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设计、总平面图、道路系统规划设计、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工程管线规划设计、竖向规划设计、工程估算、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第十三条  吉林市城市总体规划由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省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建制镇的总体规划,由镇的上一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市人民政府在向上级人民政府报请审批城市总体规划前,须经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第十四条  城市总体规划批准后,应当及时编制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

分区规划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并报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详细规划除重要的详细规划由市人民政府审批外,一般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报上一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  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局部的调整,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原批准机关备案。

第十六条  城市总体规划有下列重大变更的,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按审批权限报批:

(一)规划限期变更的;

(二)城市性质中首位职能变更的;

(三)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有重大变更的;

(四)改变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的;

(五)城市主要工业区、仓储区、文教区、居住区以及公园绿地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

(六)城市中心区、对外交通枢纽改变位置的;

(七)城市主干道改变走向,道路网格局变更的;

(八)城市规划区范围需要调整的。

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进行重大调整,须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十七条  编制城市规划应具有相应的城市规划设计资格,并须采用城市测绘管理部门认可的勘测资料。

委托外地或境外城市规划设计单位承担本城市规划设计任务的,须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设计资质。

规划方案在上报审批前,须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

第三章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第十八条  土地利用和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建设工程的立项、选址及布局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建设单位编制报批项目建议书时,须事先征求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设计任务书报请批准时,必须附有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选址意见书。

第十九条  凡因建设需要占用土地的,必须持国家批准建设项目的有关文件和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定址,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用地位置和界线,提出规划设计要求,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并到土地管理部门办理用地手续后,方可占用土地。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规划作出的调整用地的决定。

第二十一条  取得规划用地许可证后两年闲置未用的或未按有关规定进行建设使用的,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收回规划用地许可证,并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收回建设用地。

第二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侵占园林绿地、绿化隔离带、学校、托幼园所、文化体育场地、水源保护地、风景名胜保护区及预留的防空、防震、市政公用设施等特殊用地。

第二十三条  禁止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和水源上游地区建设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项目。其他地区的建设必须严格按环保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山岭、荒丘、空地、水面、河渠、滩地以及城市建设预留地上采挖砂石土、设置垃圾场、围填水面等改变地形、地貌的活动。确需进行的,须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按规定报有关部门批准。

第二十五条  以出让方式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出让合同确定的规划要求使用土地和进行建设。

以转让方式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重新办理建设用地规划审批手续。

第四章  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第二十六条  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和其他工程设施的,必须按下列程序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一)建设单位必须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经批准的建设项目计划文件,经审定的详细规划或由城市测绘部门提供的1:1000或1:500建设位置地形图一式四份,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二)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已审定的详细规划及有关规划要求踏查现场,办理建设工程规划审批通知单;

(三)建设单位持消防、土地等有关部门的审核意见,建筑设计平面、立面、剖面施工图及饰面做法的图纸和说明,大型公共建筑附透视图,并按核定的面积缴纳各项费用后,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二十七条  建设单位在开工前必须持施工许可证和有关文件,到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办工程定位手续,经审查合格领取工程定位通知单,并由市城市勘测部门放线后方可施工。

工程基础完成时,建设单位须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验。经复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主体工程施工。

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接到申请之日起三日内,予以复验。

第二十八条  个人新建、改建、扩建住房的,须持户口簿、所在单位或街道办事处(乡、镇)提供的证实材料(原面积翻修的,还须持个人房屋产权证明和土地使用证)和城市测绘部门提供的1:1000或1:500建设位置地形图一式四份,向所在街道(乡、镇)提出申请,经区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审查同意,报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经验线后方可施工。

凡个人新建、改建、扩建生产、营业性用房的,按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九条  建筑物外表装修必须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第三十条  在本市城区外城市规划区内的单位和个人建房,其建筑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下(含本数)的单层建筑由所在辖区的县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两层以上或建筑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的各类建筑,由县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报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三十一条  本市城市道路两侧临街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突出部分外缘垂直投影点距道路红线控制间距,主干道不得小于8米,次干道不得小于5米。高层建筑及特殊建筑根据体量、性质、用途等情况应加大间距。

按前款规定确定的控制地带不得建设永久性建筑物。

第三十二条  新建、改建、扩建火车站、机场、汽车客运站、航运码头、邮电枢纽、宾馆、影剧院、体育场(馆)、商店、医院等较大的公共建筑,必须按国家技术规范和省有关技术规定确定的规模设置停车场(库)、人流集散场地。尚未确定的,其停车场(库)和人流集散场地面积不得少于其建筑面积的8%至10%。

禁止将已建成的停车场(库)及人流集散场地改变使用性质。

第三十三条  建设单位在建设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前,应按1:1000比例绘出竣工图(包括地上、地下建筑物和管线位置),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规划验收,领取规划验收合格通知书后,方可申请工程验收。

第三十四条  建设工程竣工六个月内,建设单位必须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工程竣工资料。

第三十五条  市区内主、次干道两侧临街的建筑一般不得砌筑围墙。因特殊情况需要砌筑的,须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第三十六条  临街房屋、住宅小区内建筑物改变使用性质和在建筑物的屋顶、平台、雨棚上搭建建(构)筑物的,须经房屋产权人同意并到市房屋产权管理部门办理房屋用途变更手续后,报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在规定建设期限内未开工建设的,批准证件自行失效。

第五章  临时建设及临时用地规划管理

第三十八条  临时建设是指必须限期拆除的临时性的建(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它设施;临时用地是指由于建设工程施工、堆料或其他需要临时使用并限期收回的土地。

第三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需临时占用土地,必须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临时用地申请,经审查同意,核发临时用地规划许可证,并到土地管理部门办理临时用地手续后,方可占用土地。因规划建设需要的,必须无条件交回。

临时用地和临时建设的使用期限不得超过两年,确需延期使用的,必须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临时用地和临时建设不得买卖、交换、出租、转让、赠与或擅自改变使用性质。

第四十条  凡进行临时建设的,由建设单位或个人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同意后,核发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并按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定位放线施工。因规划建设需要时,必须无条件拆除。施工暂设工程须到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在工程竣工规划验收前自得拆除。

第四十一条  严禁在批准的临时用地范围内修建永久性建(构)筑物及其它设施。

第四十二条  临时建设不得压占园林绿地、高压供电走廊、地下管线走廊、线路和高速公路两侧的隔离带等。

临时建设不得擅自压占道路、广场、公共停车场。

第四十三条  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不得破坏城市景观、污染城市环境、妨碍城市交通、危害公共安全、影响周围建筑的使用功能。

第四十四条  利用城市临时性的建筑物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或个人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营业执照时,必须持城市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取得临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满三个月未使用或未开工建设的,批准证件自行失效。

第六章  市政公用工程设施规划管理

第四十六条  建设市政公用工程设施,需持按管理权限批准的计划文件和市城市勘测部门提供的地形图一式三份(图中标明工程走向、拐点座标、管径、长度、宽度、高程、埋深和管线综合现状等),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市政公用工程设施设有建(构)筑物的按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办理。

第四十七条  工程施工前,建设单位必须将由有设计资格的单位设计的施工图报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经审查同意,核发工程定位放线通知书,并由市城市勘测部门放线后方可施工。

第四十八条  新建、改建道路、管线工程需要动迁原有管线设施时,建设单位必须与管线设施的权属单位签订协议,报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由市政府统一组织的城市道路改造需拆迁各种管线时,应由各产权单位按要求将管线迁移到规划位置。

第四十九条  新建、改建管线需要穿越河道、桥梁、交通隧道和铁路的,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到有关部门办理会签手续后,按本条例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新建桥梁、隧道应根据城市规划管线综合安排,预留位置。

原架空的电力线、通讯线和管道,应按规划逐步埋入地下。

第五十条  在主、次干道敷设地下管线的,必须按规定预留接线点。在临街主、次干道建筑物需联接电信和电力线的,必须在临街建筑物背侧接线。

第五十一条  新建住宅楼房必须设置公用电视天线,预留有线电视线路。楼内埋设通讯线路。

第五十二条  在各种地下管线控制地带、规划线路走廊,不得修建建(构)筑物。

第五十三条  各种管道应尽量布设在人行道下;同种管线在道路同侧敷设不得超过两条;各种管线应与道路中心线的走向平行,横穿道路的管线原则上应与道路中心线垂直。

第五十四条  各种地下管线回填前和地上管线完工时,建设单位应及时委托市城市勘测部门测出各拐点座标和高程,并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市政公用设施主管部门申请验收,核发验收合格通知书。经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验证盖章的竣工图一式三份,分别报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建设单位、城建档案馆存档。

第七章  旧城区改造规划管理

第五十五条  旧城区的改造,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旧城区改造应当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与环境治理相结合,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技术改造相结合。

第五十六条  旧城区改造规划的重点应放在危房区、棚户区、市政公用设施简陋、交通闭塞、地势低洼区域。

第五十七条  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编制旧城区改造的详细规划,分期实施。建设单位必须按近期安排的详细规划进行建设。

严禁自行选址,零星插建。

第五十八条  在规划确定的近期改造区内的房屋,只能进行安全性维修或原位原面积翻修,不准新建、扩建。

第五十九条  旧城区改造必须依据规划确定的拆迁范围,迁出应迁出的单位,拆除应拆除的建(构)筑物后,方可办理工程定位通知单。

确需暂时使用的应拆除的建筑物,建设单位必持原房屋的灭籍手续到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并按规定缴纳房屋拆除保证金。原建筑物按照规定拆除后,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后退还保证金。

新建筑物建成后一个月内必须拆除原建筑物。

第六十条  在规划道路两侧修建永久性建筑物的,应无偿承担与建筑物用地等长的规划道路中心线同侧的道路用地的征用和拆迁,其规划道路用地由城市建设部门管理。

第六十一条  在旧城区改造中,建设单位必须按规定拆除规划预留中、小学校用地上的建(构)筑物后,方可申请办理工程定位手续。

第六十二条  在旧城区改造中,必须按规划进行小区绿化建设,楼间空地(地上)除园林小品外,不得建设任何建(构)筑物。

第六十三条  经认定的具有纪念意义及不同时代风貌的建筑物,应作复原性维修。确需改建的,须经有关部门审查同意,报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八章  建筑物采光间距

第六十四条  建筑物采光的方向为南向、东向或西向。每户至少保证一个朝向的垂直采光。住宅楼的山墙均不作为采光的朝向。

十四五规划流程篇7

根据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各省、市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这两大核心理念,在总结“十五”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十一五”发展战略思路。

北京:2008年前办奥运2008年后建新城

北京市的“十一五”规划目前已初步完成。规划明确提出,2008年前的工作重心将致力于奥运会,2008年后则全力投入新城建设。秉承总体规划思路,北京市有四个定位:国家首都、国际性大都市、历史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十一五”期间,北京将重点建设通州、顺义、亦庄三大新城。未来15年,计划兴建11个新的卫星镇,把市中心的500万居民迁移到城郊,到2020年,90%的北京居民将住在郊区。

上海:保持硬功能的同时突出强化城市软功能

“十一五”期间,上海在继续保持城市硬功能建设力度的同时,将突出、强化城市软功能开发,形成强有力的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的功能。上海市“十一五”战略提出了双重发展目标的思路,功能性目标和协调性目标。所谓功能性目标,即力争在“十一五”末,建成“四个中心”的基本框架,为把上海最终建成为全球性经济中心城市打下坚实基础。协调性目标是指要基本消除重大的结构性矛盾,形成经济、社会、环境各方面关系比较合理,并具有持续发展活力的经济与社会体系,为上海城市功能的不断强化提供稳固的支撑平台。

实现上述两大目标将贯彻三个战略思路:第一,积极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切实解决好城市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的问题,从全面创新角度深化科教兴市,将创新扩展到整个城市。第二,努力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双重升级。在中心城区集中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城区继续发展先进制造业。在发展中要集中体现结构升级和功能升级。第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加快城市功能建设的同时,把上海建设成和谐城市、人文城市、生态城市和安全城市。

天津:依托滨海新区撬动整个环渤

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关键落子,就是天津滨海新区的崛起。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规划列入国家战略之后,天津市对自己的定位有了明确清晰的认识,就是与北京“优势互补”,发展天津港等优势产业,增强天津的服务功能。新修订的天津滨海新区“十一五”规划中,其中增加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容,提出要“服务京津冀区域经济、服务环渤海区域经济、服务北方地区区域经济,加强与先进地区合作,增进与东北亚地区经济联系”。

重庆:建成长江上游“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

重庆市“十一五”规划设定了四大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其中包括完成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未来5年GDP达到4900亿元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初步建成“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基本形成支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配套体系。“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的“三中心”包括长江上游商贸中心、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和长江上游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两枢纽”中第一个枢纽是“长江上游综合交通大枢纽”,第二个枢纽是“长江上游通信枢纽”,主要以发达的信息网络、西部互联网交换中心和国际出口局为核心。“一基地”是指重庆将形成长江上游现代产业基地。

山东:“十一五”瞄上经济总量第一

2005年上半年社会经济发展统计数据显示,山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近29%,首次超过了广东居全国第一位。除了出色的规模工业增加值外,更引人注目的是山东对“十一五”期间制造业发展的规划,体现出其谋划建设制造业强省的雄心。

未来5年,山东拟投资2万亿元到制造业。按照这个规划,山东将打造电子信息、汽车、船舶、石化、家电、食品、服装七大产业链,到2010年,7个产业链销售收入将预计达到2.2万亿元,年均增长18%。山东将形成钢铁、装备制造、医药、盐化工、煤化工和新型建材等六大产业集聚区。同时,将胶东半岛定位为“国际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10年,半岛制造业基地的GDP将达到人民币1万亿元,在2004年4811.61亿元的基础上翻一番多。

浙江:以“有形之手”推动发展模式全面转型

以政府“有形之手”推动浙江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型,是浙江“十一五”规划的核心。在“十一五”期间,浙江发展战略的重心和发展任务的中心是“三化”促“三转”,即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经济国际化、城乡一体化,以实质性启动经济增长方式、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等三方面的转型。初步的目标进程为:2010年浙江全省率先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2020年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三个转型”具体为:增长方式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双循环、低效益的外延粗放的方式?熏向少投入、低消耗、低排放、良性循环、高效益的内涵集约的方式转型;经济体制由初级市场经济的体制,向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现代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型;社会结构由有所失衡、城乡二元的结构,向更为和谐、城乡一体的结构转型。同期,浙江将以大力鼓励科技创新作为促进产业升级、发展模式转型的第一推动力?熏以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熏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该省的特色产业。

广东: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珠三角逼近欧美

广东省“十一五”的宏伟目标是:2010年,广东人均GDP要超过35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进入宽裕型小康社会,领先全国10年;2020年,人均GDP再翻番,超过7000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珠三角达到1.8万美元?熏逼近欧美水平。要实现两阶段的发展目标,预计广东省GDP年均增长速度应达到9%左右。“十一五”广东省经济发展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整车、汽车配套产业、新兴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等重点产业。

在此期间,广东服务业发展要全面提速,结构逐渐优化,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力争在“十一五”期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2020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

目前广东经济已经到了阶段转换的时候,即由投资导向向创新导向推进?熏依托自有技术、自主品牌提高产业素质和产业竞争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广东发展后劲之所在,核心竞争力之所依,前途命运之所系。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和产业发展规律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到2020年全省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建成创新型广东的目标。

陕西:扮演西部大开发“排头兵”

陕西“十一五”经济发展目标是?押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左右?熏到2010年?熏突破5000亿元?熏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熏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1.2万亿元?熏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十一五”期间,陕西将把装备制造业、能源化工、高新技术作为三个支柱产业来抓。“十五”重点项目如基础设施、环保等方面将继续加快发展。与“十五”不同的是能源的转化?熏将从纯粹资源型经济转变为资源加工型经济。同时,在“十一五”期间培养三个产业亮点:旅游、文化和现代物流业。

未来陕西将着力推进三方面的改革。首先是以促进农村产业改革为重点,切实解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熏加快实施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使农民收入较大幅度提高;其次是以加快国有企事业单位制度创新为重点,真正有效地提高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创造水平;第三是切实使整个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河北:以京津冀一体化为核心做大主导产业

“十一五”期间,河北将继续实施核心战略――“两环战略”,突出抓两个方面:第一,环渤海要加快完善港口和沿海的基础设施,加快发展临港产业,加快和内地经济的协作和联结,发挥沿海的优势,建设沿海京畿隆起带?熏带动河北经济发展。第二,两环开放的着力点是京津冀的一体化。核心是分工协作,在产业布局上合理分工,积极推动融合和合作,实现河北、北京、天津三赢。

围绕“两环战略”的实施,河北省“十一五”基本思路是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作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主导产业分为三类:一类是战略主导产业,就是钢铁、石油化工和机械装备制造;另一类是传统优势产业,兼顾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双重作用,像食品、纺织服装产业、建材业等;还有一类,根据河北特点,要发展一批后续主导产业,包括电子通信业、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其中,钢铁工业基本思路是培养两个集团和两个基地。北部以唐钢为主,通过资产整合,组织一个大型钢铁集团,南部以邯钢为核心,组织一个钢铁集团。两个基地,一个是在曹妃甸地区,结合首钢搬迁,建设一个精品钢基地,水平要达到世界一流;二是承德地区建设一个钒钛低合金钢基地。

辽宁:“做大三点做粗三线”

“十一五”辽宁将以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建设和谐辽宁为主要任务,以培育和发展“一个中心、两个基地、三大产业”,增强区域经济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为重点,大力推进资源配置市场化、传统化产业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国际化、农村经济产业化、城市功能现代化、区域经济均衡化,基本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在协调区域发展与实现空间均衡发展上,辽宁将以“做大三点(沈阳、大连、锦州)做粗三线(沈大线、沿海线、沈葫线)”为主,抓好产业和城市的空间布局均衡。侧重培育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开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联系。在协调城乡方面,将打破城乡分割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并在就业、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真正一视同仁。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仍受制于许多深层次的体制障碍,“十一五”期间,辽宁将以规范和完善各种体制为主线,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调整所有制结构。

吉林:押2010年人均GDP突破2万元

吉林省“十一五”规划初步确定,2010年GDP力争实现5920亿元,比2004年翻一番。人均GDP达到21500元。

农业:打造三大农产品加工基地。把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成第三个支柱产业。通过大力发展玉米大豆精深加工、畜禽乳精深加工、长白山生态食品三大产业,建设生态型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迅速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全力实施“粮变肉”工程,打造中部精品畜牧业基地。

商业:围绕支柱产业建大型专业市场。发展便利店、仓储式超市等新兴流通业态,推行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全面提升商贸餐饮业的现代化水平;围绕省内支柱产业和资源优势,建立和完善粮食、汽车、化工和长白山土特产品等大型专业市场;培育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流通服务业企业集团。

旅游:构建以长白山为龙头,长春、吉林为重点的旅游发展格局,全面发展红色和特色旅游,努力将旅游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物流?押布局长、吉两个现代物流平台。现代物流业,合理布局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大型物流基础设施,形成长春、吉林两个现代物流平台和七个区域性物流中心。

城市建设?押把长春、吉林两个特大城市做大做强,提高经济实力和辐射能力。以此为基础,加快形成中部聚集区。带动周边的区域中心城市,形成区域经济主体增长极。

宁夏:更重视就业教育卫生等人文指标

今后五年,是全面实现宁夏“三步走”战略目标的五年,将从过去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的发展。就业、教育、卫生、公共安全等人文和社会指标,成为关注的重点。围绕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总体规划(纲要)制定了一套指标体系,共分七大类84项指标,在“十一五”规划中体现“五个突出”:一是突出人文的、社会的指标;二是突出城乡和区域协调的指标;三是突出结构和效益的指标;四是突出保护资源和生态的指标;五是突出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的指标。

湖南:大力推进“三化”进程

作为中部地区的一个农业大省,湖南省的“十一五”规划提出,将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同时实施三大区域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促进“一点一线”地区率先发展。以长株潭为核心增长极,打造中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地。二是加大湘西地区开发力度。以湘西自治州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加大扶贫工作力度。三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以产业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外向型经济、劳务经济和特色经济;以园区为依托,以集聚式发展为途径,以招商引资为重要手段,形成新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湖南省“十一五”规划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目标――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比其他地区要提前两年;2010年生产总值要突破1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提出“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

广西:富裕农村放在首位

广西的“十一五”规划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为重点,推进以富裕广西、文化广西、生态广西、平安广西为中心内容的和谐广西建设。并将富裕广西、富裕农村放在首位。

规划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从实际出发,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要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培育壮大农业优势产业群,围绕优势特色农林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扶持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扩大规模,尽快跻身全国同行业前列。

农村综合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维护农民的民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广西将进一步完善县市、社区和乡镇村文化设施体系,突出抓好基层公益性设施建设,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标志性民族文化设施建设。同时,将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转变群众婚育观念和行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使建设文明富裕新农村成为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各部委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强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破解“三农”难题;二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明确区域功能定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四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五是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

科技部部署“十一五”科技规划编制

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徐冠华于日前召开的部署“十一五”科技规划编制地方工作会议上,就进一步深化“十一五”科技发展的思路提出六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在总体思路上,要着重突出自主创新这一主题。二是在发展目标上,要着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基础。三是在任务部署上,要着重突出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重点。四是在政策措施上,要形成有利于推动自主创新的新机制和新体制。五是在科技计划改革上,要切实采取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新举措。六是在科技管理上,要体现自主创新的新要求。

“十一五”科技发展将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需求,实施若干重大专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带动跨越式发展;针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行业和社会公益领域的重大需求,加大科技的支撑力度;应对未来挑战,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科学研究,抢占未来科技的战略制高点,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使科技更好地发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加强科技能力和条件平台建设,完善共享机制,为科技发展提供条件支撑;通过加大体制创新,加大对地方、部门、行业的支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国家将投一千亿元促农村公路建设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透露,对于“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中央给予高度重视和政策倾斜,准备投入1000亿元用于支持和引导交通持续快速发展。

国务院批准的《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是国家“十一五”交通发展的专项规划,也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系统性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规划提出的建设目标是,“十一五”期间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

目前国家审计署对正在实施的县际和农村公路工程进行了全面审计,杜绝一些地方存在多头申报、虚报里程套取国家资金的问题。

中国初步确定信息产业发展任务

国家信息产业部副部长苟仲文表示,今后5年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产业,重点培育数字化音视频、新一代移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等重点产业群,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加强宽带通信网、下一步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电信业转型,增强企业业务创新和市场拓展能力,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撑服务水平;加强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推进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推动全社会信息应用水平的提高;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更加开放的市场条件下,不断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健全行业管理和监管体系,坚持依法行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持行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态势,加快推进信息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中国规划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点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近日表示,中国正在编制“十一五”期间的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法规体系建设、文物资源调查、大遗址保护、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加强人才培训等将成为未来5年工作的重点。

中国将建设六大气象工程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投资110亿元,重点建设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气候变化应对(一期)、空中云水资源化、新一代天气雷达、气象卫星和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能力建设等六大气象工程。据有关人士介绍,前三个工程是新建项目,后三项工程是续建项目。这六大重点建设项目完工后,我国的气象工作将可以通过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能力的提升,提高国家抗御风险和应急的能力,使气象灾害对GDP的影响率从现有的3%~6%减少到2%~5%,为促进经济平稳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积极开发利用气象资源,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在总能资源利用中的比重提高到3%~5%;空中云水资源化取得重大突破,年均人工增雨480~600亿立方米。

与此同时,这些工程还将有利于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促进气候系统、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加大气象为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气象为现代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与提高民众生活质量紧密相关的气象服务产品不断丰富,社会公众气象信息利用率显著提高,气象服务满意率达90%以上。

“海峡西岸经济区”列入我国海洋事业重点区域

国家海洋局在编制《中国海洋事业“十一五”规划》中列入“海峡西岸经济区”,与辽东和山东半岛经济区、天津滨海新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环海南岛海洋经济区并列,作为“十一五”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重点规划区域。该规划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作出明确描述:海峡西岸经济区依托台湾海峡,拓展两翼,与长三角、珠三角连接,使中国东部沿海形成连续经济带,扩大和推进与台湾的工业合作,建立快速发展、生态健康、结构优化的临海工业群。目前《规划》正在征求有关方面意见,进一步完善深化后,将报国务院审批。

完善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继续推进和完善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这也是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为此,要完成五方面任务:一是完善资本市场相关法律体系,建立对投资者提供直接保护的基本制度。二是完善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的基础性制度。三是继续推进发行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四是完善证券经营机构规范运作的基础性制度。五是发展多元化机构投资力量,拓宽合规资金入市渠道。

中国将建立三级三类规划管理体系

根据行政层次和对象功能的不同,中国将建立部级、省(区、市)级、市县级三级三类规划体系。根据新出台的规定,国家总体规划、省(区、市)级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5年,可以展望到10年以上。市县级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规划期可根据需要确定。国家将强化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规划衔接将遵循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服从本级和上级总体规划,下级政府规划服从上级政府规划,专项规划之间不得相互矛盾的原则;规划审批权限:总体规划草案由各级人民政府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以及涉及国家秘密的外,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后应当及时公布。未经衔接或专家论证的规划,不得报请批准和公布实施。

“十一五”将初步形成新型国防科技工业

在“十一五”期间,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将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供给能力和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发展能力,初步形成以能力为基础,小核心、大协作、高水平、可持续的新型国防科技工业,满足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据介绍,要达到这一发展目标,必须加快实现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即发展模式要由任务型向任务与能力结合型转变,体制机制要由以计划经济为主向市场经济为主转变;技术发展要由跟踪研仿为主转向自主创新为主,产业发展要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

开发银行以500亿元贷款支持环保项目

在今后5年内,国家开发银行将为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项目提供500亿元政策性贷款,支持中国环保事业发展。

环保总局正在组织制定国家“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明确我国未来5年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为实现“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国家将实施危险废物处置、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农村小康环保行动、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等九项环境保护重点工程,未来5年全国环保总投入预计将达到1.3万亿元。国家开发银行作为政府的开发性金融机构,把融资优势和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相结合,推进环境投融资的市场建设。

中国民航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十一五”期间,我国民航运输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民航总局有关部门预测,到2010年全国民航运输飞机总量将接近1600架,比2005年净增700架左右。民用机场的总量将达到187个,比2005年增加40多个。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对外交往的日趋增加,世界各国进出我国的航班也在不断增加,据推测,到2010年,民航全年飞行将超过460万起降架次。其中,北京首都机场、上海浦东和虹桥机场、广州白云和深圳宝安机场,预计高峰日航班飞行将超过1500架次,步入世界繁忙机场的行列。

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草案出台

中国政府组织编制的第一部安全生产专项规划――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草案,把安全生产规划、重要指标和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及投资计划;把安全生产摆在与人口、资源、环境同等重要的位置。根据规划草案,到2010年,与今年相比,中国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下降35%,工矿商贸企业10万人事故死亡率下降25%,特大事故起数下降20%,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30%,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25%;职业危害严重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全国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为实现这一目标,“十一五”期间,中国将加大安全投入。制定和完善财政、金融、保险、税收等有利于安全生产的经济政策,拓宽安全生产投入渠道,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政府投入引导、金融和保险参与的多元化安全生产投融资体系,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安全生产,改善安全生产条件。

其 他

公共财政将在四方面向“三农”倾斜

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日前表示,中国经济和中国财政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有条件逐步建立统一的、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从四个方面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让人人都能享受公共财政的阳光:1.继续实行并完善“三减免三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建立稳固的农业基础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长效机制。2.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每一个农村适龄儿童都能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3.逐步建立农村基本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实现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基本生活有保障的目标。4.继续增加扶贫投入,进一步调整国家扶贫开发资金的使用方向和突出重点,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多项措施出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

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建设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7部委近日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农田保护有关工作的意见》?熏出台多项措施?熏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意见》要求?熏要确保现有基本农田数量?熏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法改变或占用?鸦严禁违法占用基本农田?熏除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和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以外?熏其他非农业建设一律不得占用基本农田?熏符合法律规定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非农建设项目?熏必须按法定程序报国务院批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鸦不得擅自改变基本农田用途?熏基本农田上的农业结构调整应在种植业范围进行。

四大举措改善进城务工人员就业环境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步正发表示,劳动保障部门将进一步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环境,并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为农民进城就业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要全面落实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免费向农民工开放的要求,积极为农民工免费提供就业信息和政策咨询,对求职登记的农民工免费提供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二是加大举报投诉案件查处力度。要公布举报投诉电话,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做到举报投诉一起,查处一起,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三是做好维护农民工权益专项执法检查工作。今年10月8日起至2006年1月25日,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四是维护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

发挥院士群体优势推动工程科技事业发展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表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院士的集体智慧和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的综合优势,广泛联合科技界、教育界、产业界的力量,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经济决策咨询和工程实践,为经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培养年轻人才,推动工程科技事业的持续发展。他说,这是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最好方式。

院士们结合中国工程院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三项具体措施。一是严把院士入口关。二是积极主动地为国家重大工程科技决策献计献策。近年来,中国工程院先后完成了油气资源、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我国现代制造业自主创新战略研究”等重大咨询研究,为国家制订“十一五”规划等重大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三是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咨询建议。中国工程院又将

“建设节约型社会若干重大战略研究”列为重点咨询课题,进一步深入到重点领域研究,向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咨询报告。

我国太阳能研究成果显著

目前中国在太阳能的研究与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各种太阳能产品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某些领域处于世界首位。

太阳能是一种完全零排放的清洁能源,它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在21世纪将替代石油、煤炭,逐渐成为世界能源的主角。但是,当前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还很低。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甘肃省是我国最早研究、开发利用太阳能的省份之一,太阳能领域的许多开拓性工作都是从这里开始的:第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第一栋太阳房、第一个太阳能试验示范基地、第一个太阳能学校和医院等,对推动中国太阳能的研究和利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与世界上90多个国家建立了信息网络,为7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太阳能技术人才500多名。

生态状况将明显改善

十四五规划流程篇8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全国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会议和全国水利财务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全市发展与改革工作会议、全市农业财政工作会议的工作部署,总结“十五”时期水利计划财务工作,进一步明确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水利计划财务工作的主要任务,为全面完成今年水利建设任务、努力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奠定基础。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十五”水利计划财务工作取得的成绩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市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不断深入,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利发展和改革实现了一系列重大跨越,基础设施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水利发展“十五”目标完成良好。五年来,水利计划财务工作,紧扣全市水利发展思路、目标与中心工作,在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计划安排和水利投融资、资金调度和财务监管等方面做好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全市水利事业稳定健康发展和各项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积极争取和落实水利建设投资,投资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财政资金投入增幅较大

“十五”期间,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水利的支持下,全市水利投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计划财务工作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带动为抓手,扎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努力争取水利投资规模,积极落实水利投资计划,水利建设投资规模和投向领域有了新的突破。五年全市水利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亿元,年均增幅达29%,是“九五”投入的2.5倍,是“十五”计划预期投资目标的138%。其中,以分年投资统计,20*年完成投资10亿元、20*年13亿元、20*年21亿元、20*年26亿元、20*年35亿元。按投资结构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工程投资24.7亿元,占23.5%;城防、海塘和水库维修加固以及骨干排涝河道等防洪减灾工程投资33.9亿元,占32.3%;滩涂资源开发利用投资12.2亿元,占11.6%;清水河道、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灌区节水改造、农民饮用水等涉及“三农”的项目投资26.3亿元,占25%;水文、水利信息化及其他水利投资7.9亿元,占7.5%。

“十五”以来,全市各级财政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增幅较大。市级财政安排用于水利建设的投资由*年的3亿元增加到20*年的6.82亿元(其中财政拔款5.27亿元、财政性专项贷款1.55亿元),年均增长18.5%。各县(市)区也根据当地的实际,充分运用各种财政手段,有针对性地加大了水利投入力度。如慈溪市五年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31.3亿元,其中市、镇财政投入达18.09亿元,年均增长23%。与此同时,各地积极探索多元化、多渠道的水利投资机制,不断创新水利投融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水利政策资源、水土优势资源、水利产品资信以及盘活水利存量资产等手段,积极搭建水利投融资平台,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促进了水利发展“十五”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二、水利规划工作得到重视,规划体系逐步完善

五年来,取得了一批重要的规划成果。一是完成了水资源综合规划和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两大综合性、基础性规划。针对新时期治水思路和水利发展方向的重大调整,在全市范围内对水资源状况进行了重新调查和评价,对水资源配置和水源工程建设做出了全面的规划安排;通过制定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进一步理清了水利发展思路和方向、目标和任务、布局和重点、对策和措施。二是先后组编完成了河道整治规划、城镇供水水源规划、滩涂围垦规划(修编)、鄞东南排涝规划、千库保安工程专项规划(20*--20*年)、水质监测规划、水利信息化规划、清水河道实施计划(20*--20*)等专项建设规划,为水利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规划依据。三是组织编制了奉化江干流堤线规划、姚江干流堤线规划、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等专项规划,为加强水利管理提供了重要的规划基础。四是围绕规划重点项目的实施和当前水利建设重点,组织开展了“宁波市向曹娥江引水专题研究”、“水环境治理对策研究”以及“鄞东南、鄞西、姚江水系互通方案研究”等重点工程项目的课题研究,促进了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开展。

第三、强化前期,推进有力,水利重点工程建设进展有序

做好项目带动文章,必须以充裕的项目储备和充分的前期工作为保障。我市水利工程项目分散,单体工程规模小,前期工作量大面广。近年来,以满足工程建设需要为目标,规划计划与有关部门以及勘测设计单位的同志共同努力,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前期工作。一是按照“十五”重大水利建设安排,及时完成了城防工程、“一大四中”水源工程、甬新河工程、滩涂围垦工程以及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和申请中央补助投资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项目的立项、可研及初设的审查与报批,全部项目严格执行基建程序,推动了水利发展“十五”计划的顺利实施;二是配合有关方面,参与完成了一批城市供水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工程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奉化江干流堤防工程可研报告已编制完成,钦村水库项目建设建议书已通过省有关部门组织的技术预审;三是各县(市)、区按照审批权限,根据当地项目建设要求,及时完成了百库保安、河道整治、小流域治理、灌区改造、农民饮用水工程等一大批水利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为全市水利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在水利前期基础工作方面,对重要河道地形、地质及河势演变进行了普遍测量,更新了一大批基础资料,取得了一批珍贵的勘测成果。

第四、财政三项改革稳步推进,财务管理水平和效率有了新的提高

“十五”期间,部门预算、国库支付和政府采购作为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的三项核心内容,在全市水利系统各部门、各单位已全面推行,使水利行业的理财思路、资金运转方式、领导决策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部门预算改革不断深化。为了适应部门预算改革的新要求,全市水利系统各部门、各单位加强预算基础数据、预算定额和基础资料的管理,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使水利预算安排的科学性、公正性有了很大提高,预算约束显著增强。二是开展了国库集中支付试点工作。甬新河工程等水利基建项目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试点,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与经验。三是水利政府采购工作不断强化,采购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各级水利部门根据《政府采购法》及有关规定,不断强化政府采购预算管理,使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基本达到了“监控、效益、透明”三大目标。

第五、监管工作得到加强,较好地保证了水利资金的运行安全

保证水利资金安全运行是水利计划财务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全市各级水利财务部门在财政、审计等部门的支持下,积极建设内外结合的有效的监管体系,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管理和监督职能,建立健全资金拨付制度,加强对计划执行和资金使用的动态监管与检查力度,并在接受外部审计监督的同时,强化部门内部审计的内控机制,较好地保证了水利资金安全有效运行。近年来,全市各级水利部门高度重视加强制度建设,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有关加强计划财务管理的制度和办法,并随着制度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财务统一管理体制逐渐建立,有力地规范了财务管理工作。

总结五年水利计划财务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一是要把握宏观,服务大局,紧紧围绕水利中心任务,积极争取有利于我市水利发展的政策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并加以推进;二是要突出重点,关注热点,保证水利发展的关健领域和计划财务的重要环节工作,抓深抓实;三是要依法办事,规范管理,严格执行法律规章,强化制度的贯彻落实,使水利计划财务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管理行为规范化;四是要善于协调,主动服务,加强与政府其他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主动为各业务部门服务,最大限度地争取到各方面的认同、支持与理解;五是要深入实际,注重实效,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性和敬业精神。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分析、认真解决当前计划财务工作亟待克服和解决的四大问题:

规划方面。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由政府编制并负责实施的规划,既要成为项目立项的依据,又要成为政府加强社会管理的依据。但有的地方还认识不到国家对规划工作要求的变化,对规划的定位认识不清。二是规划思路和理念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规划资料陈旧,内容重复,规划设计单位外业工作粗糙、规划内容平淡、深度不够,有的规划脱离实际,流于做表面文章,不能对社会和行业管理起到科学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三是规划审查把关不严,成果审批程序不完善,导致规划成果得不到相关部门的审批和认可,缺乏法律地位,极大地削弱了规划应有的作用。

项目前期方面。一是前期工作仍然滞后,项目储备不足,尽管计划把关比以往更加严格,但一些项目仍然存在仓促编制可研和初设,匆忙上马,随之建设内容随意调整等问题,近几年尤其是一些捆绑类项目调整幅度过大,项目资金下达后,前期工作仍未完善,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和年度计划的完成。二是部分项目设计质量不高,深度不够,导致项目审查中多次反复修改,延误了项目审批进度;一些项目存在地勘工作不深入,设计方案单一,比选论证不足,设计变更和概算调整大等问题比较严重。

投资计划方面。一是资金短缺难以满足建设需要,投资形势不容乐观。全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投资需求达200亿元,依照目前的投资水平资金缺口很大,并且随着土地补偿和移民政策的调整,资金短缺形势会更加严峻。二是地方自筹资金不落实。普遍存在未能按计划筹资方案和当年建设资金拼盘及时到位的问题,导致一些项目建设进度缓慢,项目结转投资过大,严重影响了年度投资计划的完成;个别项目甚至存在虚假现象,主要表现在故意扩大投资概算、或想方设法捆进无法实施或实际上根本不想实施的建设内容,套取上级资金补助,给今后项目验收及竣工审计留下了隐患。三是投资计划管理不到位。普遍存在重视报计划、争取项目和资金,忽视对项目建设计划下达后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个别县(市)上报计划时部门之间缺乏沟通,盲目上报,导致项目开工率低,工程验收率低,当年投资当年发挥不了效益。此外,在水利计划财务统计方面,统计力量薄弱,统计信息的可靠性和时效性不高,统计信息资源在水利计划财务管理中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财务监管方面。从近年来审计、稽查中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来看,资金、财务监督管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部门预算细化不够,收支计划调整较多;一些单位擅自调整投资计划,挤占、挪用、滞留、欠拨建设资金;一些地方及项目单位基建财务核算不规范,项目竣工决算上报滞后,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出我们的监管还存在漏洞,影响了水利在社会上的形象,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二、20*年水利计划财务工作的主要任务

20*年是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市委、市政府对水利工作继续予以高度重视,在市人代会、农村工作会议和市政府常务会议等多种场合,对如何加快水利建设、加强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站在“十一五”新的起点,水利计划财务工作一定要理清思路、把握重点、加强规划、抓好前期,积极争取和落实好今年的水利建设投资,为园满完成全年水利工作任务和全面启动“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开好局。

(一)20*年水利建设计划安排意见

20*年的水利建设计划安排与市发改委、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已作了多次衔接,计划盘子正在会签将很快下达。今年全市水利重点工程建设计划安排投资36亿元,比去年略有增长。主要建设项目与内容:

1、水资源调蓄工程:计划安排投资10.5亿元。基本完成溪下、西溪水库、力洋水库加固扩容、牟山湖增容一期工程和汤浦水库至慈溪引水主体工程;续建周公宅、上张、双溪口水库和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工程(慈溪段)一期;开工建设曹娥江至慈溪引水(余姚段)工程;搞好农民饮用水水源配套建设。

2、城市防洪工程:计划投资2.4亿元。全面完成宁波市区“三江六岸”堤防整治工程、余姚市城防工程和奉化县江治理一期项目;续建宁海颜公河干流整治工程和奉化县江治理二期工程扫尾。

3、标准海塘、水库维修加固工程:计划安排投资2.9亿元。重点实施标准海塘维修加固17条、67.7公里,水闸31座(年度投资计划已下达);完成象山仓岙、北仑新路岙、慈溪上林湖和江北英雄水库除险加固,实施宁海车岙港水库加固工程;继续安排一批小型水库保安工程。

4、围垦工程:计划安排投资9亿元。完成慈溪淡水泓围涂工程;续建慈溪徐家浦、象山大目涂二期、宁海蛇蟠涂和余姚治工围涂工程;开工建设镇海新泓口、宁海下洋涂和其他小型围涂工程。

5、区域治理和清水河道建设:计划投资7.8亿元。加快甬新河工程建设,实现全线全标段开工;续建姚江东排工程镇海段一期;实施清水河道建设250公里。

6、农村水利工程:计划安排投资2.5亿元。重点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和改善30万农村人口(不含大网覆盖区)的饮水困难问题;继续做好灌区改造、节水灌溉等中央补助项目建设;建成市级农村水环境整治示范村4个,新安排5个;继续支持山区小流域防洪工程和农田灌排设施改造等工程建设。

7、其他项目:做好姚江闸下清淤;完成市水资源监测中心建设;继续支持开展城市供水水源地水环境保护和水文、防汛设施改造以及防汛应急工程等项目建设。

(二)以保证水利项目投资需求为目标,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步伐

拓展资金渠道,稳定投资规模,保证水利项目建设的投资需求,是促进水利健康发展的保证,也是计划财务工作的重要任务。为确保完成年度重点水利建设任务,必须上下共同努力做足做好政府投入、市场融资、社会投入的文章。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水利在政府公共财政中的地位,积极争取更多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从目前与市发改委、财政局的衔接情况看,今年市级财政的水利投入与上年相比预计可增加7000多万元,同比增长15%。各县(市、区)水利部门要牢牢抓住当前中央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工业带动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大好机遇,主动向政府领导请示汇报,加强部门的协调与沟通,积极争取当地财政继续加大对水利的投入,不断做大财政水利资金规模,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积聚和拉动作用;二是要进一步拓宽水利融资渠道。采取加快制度创新、积极推行资本经营、充分利用水土资源、盘活水利存量资产等途径,着力培育水利投融资新的增长点;三是要采取统一规划、财政补贴、以奖代补等有效措施,进一步鼓励和引导镇(乡)、村及企业参与水利建设,充分发挥财政性水利投入的引导作用,带动全社会增加对水利的投入;四是要科学合理编排年度资金计划,加快经费下达速度,满足建设重点和工程进度要求。要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保证投资安全和资金使用效率。

(三)以完善水利规划体系为目标,抓好规划编制工作,促进全市水利可持续发展

一要做好水利“十一五”规划的完善和实施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工作,目前各地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成果已经基本形成,下一步要完善三项工作:第一,要抓紧完成清水河道、百库保安、农民饮用水、小流域治理、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捆绑类项目的“十一五”专项规划,分解、细化并确定建设项目,使其成为“十一五”总体规划的支撑。此项工作局机关相关业务处室要抓紧开展,要求今年上半年完成;第二,各县(市)区要完善现有的规划成果,把规划做深做实,使思路更清晰、目标更明确、重点更突出、任务更具体,增强规划的可实施性,并按照规划的审批程序,争取今年上半年完成规划报批。第三,要严格规划管理,坚持依据规划立项审批,按照规划指导水利建设和安排投资计划,保证规划对实际建设与发展的有效规范与指导。

二要完成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实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工程是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12项重大工程之一。根据水利部和省厅的统一部署,在去年已完成“水源地安全调查与评价”成果的基础上,今年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水源建设规划、水源保护工程规划以及监控设施规划、应急措施规划等内容的编制工作。前不久,水利部在京再次召开了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要求各省、市按原定时间在5月初随带成果赴京汇总。从目前进展情况看,各县(市)区编制工作进度很不理想:第一,去年10月前完成的“水源地安全调查与评价”成果,编制质量很粗糙,大量数据漏报,致使市里汇总上报工作极其被动;第二,第二阶段的工作,原要求各县(市)、区在20*年底前向我局上报规划初步成果,但到目前为止各地都没有上报。针对以上情况,上周四我局再次召集各县(市、区)分管的同志开了会,明确了任务,要求各县(市、区)最迟在4月25日前向我局上报规划成果,否则将无法按时上报省厅和水利部。今天再次强调一下,希望参加会议的各县(市)区的同志回去后尽快抓好落实,尽最大努力在余下的一个月时间内集中精干力量做好规划编制工作,确保在4月25日前上报规划成果,逾期不候。

三要抓好小流域防洪避洪规划编制。去年,省发改委和水利厅联合部署,全省开展小流域防洪避洪规划的编制,要求以县(市)区单位,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认真做好各自区域内小流域防洪避洪规划的编制工作,在20*年底完成。小流域防洪建设规划既是目前我市水利规划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也是近几年防台防洪工作的热点区域,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按时完成。今年下半年,在各县(市)区规划成果的基础上,市里将组织力量对全市10平方公里以上小流域的溪道整治和堤防工程建设提出规划意见与实施意见,形成全市小流域防洪建设规划,年底前完成规划编制。

四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重点水利专题研究。重点做好鄞东南区域防洪排涝能力评估、城市供水区水源调度制度研究、姚江水资源配置与管理制度研究、姚江二闸工程前期论证等有关专题的研究工作。

加强规划基础工作。根据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目标和方向,要研究水利规划体系,拟定水利规划管理办法。根据《水法》、《防洪法》以及《宁波市防洪条例》,研究水工程建设项目的流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同意书制度,促进水利规划的社会管理功能。

(四)以满足工程建设需要为目标,大力推进前期工作,为“十一五”水利建设创造条件

在20*年水利建设计划安排的项目中,初设已批准项目和去年结转的续建项目投资约26亿元,各县(市)区要抓紧开工、加快建设、大力推进;今年新安排的项目,到目前为止除英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设已报审待批外,初设尚未报市审批的项目还有:标准海塘维修加固年度项目设计、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工程(余姚段)、宁海下洋涂围涂工程、市防汛远程会商系统应急冗余系统等;对百库保安、二~三类河道建设、农民饮用水、灌区改造、节水灌溉工程等市里安排补助的捆绑项目,按照市里下达的年度实施计划和投资规模,原则上由各县(市)区发改局与水利局负责审批,报市局备案。对上述已列入今年市建设计划安排而初设尚未报批的项目,各县(市)区要抓紧编制初步设计文件,按规定程序及时报批,并抓紧开工、确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

在完成今年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同时,各级水利部门要按照“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完工一批”的发展思路,适度超前,认真做好“十一五”重点水利建设项目的前期储备,确保有充裕的建设项目满足水利建设需要,以项目建设支撑和带动“十一五”水利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要抓好曹娥江至宁波引水工程和钦村水库及引水工程的前期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水利建设的重点任务,曹娥江至宁波引水工程要在2*0年前通水运行,钦村水库及引水工程要尽早开工建设,这是关系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工程,必须抓紧做好各项前期工作,落实好项目建设条件,加快审批进度。20*年,钦村水库及引水工程要争取完成立项批复,曹娥江至宁波引水工程要完成预可研究,着手组编项目建议书。

二要抓紧启动“十一五”拟建中型水库和近期防洪治涝骨干工程的前期工作。根据“十一五”规划,拟建中型水库有奉化葛岙、慈溪郑徐、余姚向家弄水库扩建、宁海西冷水库扩建和新建辽车水库等5项工程,事关2*0年区域水资源配置平衡。各有关县(市)要抓紧组织好项目的前期论证,做好前期工作项目储备,为实现“十一五”中期破题动工目标打好前期基础。“十一五”规划建设的防洪治涝骨干工程包括奉化江干流(农村段)堤防、姚江干流堤防及姚江二闸、东江堤防等防洪工程和慈江~沿山大河整治(姚江东排工程)、鄞东南沿山干河工程、小浃江整治工程、鄞西南塘河工程等区域骨干排涝工程。目前,这些规划项目除小浃江工程初设已批、奉化江干流(农村段)堤防已完成可研外,其他项目要从今年起启动相应的前期工作。东江堤线规划及工程可行性研究、慈江~沿山大河整治(姚江东排)江北段、鄞东南沿山干河整治工程等跨区项目的前期工作由市里牵头,落实责任分工,抓紧启动。

三要加快其他水利基建项目的前期工作。滩涂围垦、标准海塘维修加固、百库保安、清水河道、农村饮水安全、灌区改造与农业节水、小流域治理以及水文和水利信息化建设工程等项目,要根据专题规划或实施计划以及工程的轻重缓急,选择效益明显的项目抓紧立项、编制设计文件或实施方案报批,落实好项目建设条件。

由于现阶段政府投资项目的前期审批程序和工作要求正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专家审查项目的要求也越来越严,加上在前期过程审批中规划、土地预审、拆迁安置、环评、水保、征地等相关工作更为严格,加大了前期工作量和协调难度,使得我们开展前期工作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我们一定要未雨绸谬,早做准备,打好前期基础,以保持和增强我市水利投资强度。

(五)以确保资金安全为目标,进一步强化资金及财务监管,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今年水利财务重点做好六项工作:第一,进一步树立依法理财、依法办事的观念,从思想上、观念上和工作方法上努力适应改革的要求。要根据深化财政改革的要求和财政部门的统一部暑,做好水利系统预算管理、政府收支分类、资金拨付、政府采购和支农资金整合试点等深化改革与管理实施工作。第二,完善水利资金使用重点抽查制度,继续每年对水利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加大对建设计划项目的事前考察评估、事中检查和事后验收的参与力度。第三,开展财政性资金投资水利建设项目的绩效评价试点工作。根据省市出台的财政资金考核办法,制订《财政性资金投资水利建设项目绩效评价实施办法》。今年市里拟定将列入市20*年千库保安工程建设计划的水库保安项目作为考评试点项目,认真做好项目绩效评价,待积累经验后逐步扩大评价工作面,以此推动建立以绩效考评为中心的项目执行激励和约束机制。第四,配合做好审计工作。今年,省、市审计部门将水利建设资金专项审计调查列为重点审计调查项目,并专门召开了业务工作会议。全市各级水利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准备,配合审计部门做好工作;在接受外部审计监督的同时,水利系统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对水利基建项目、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部门预算执行以及专项资金的审计和审计调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各项水利资金的安全、合理、有效使用。第五,加强水利财会基础管理工作,提高会计核算的规范化水平,提高财务预测和综合分析能力。20*年财政部门将着手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今年要着重做好新老科目的转换,并进行“双轨”运行,全市各级水利部门、各单位都要积极做好研讨培训和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第六,认真做好地方水利财务统计报表的编报工作。为了促进水利行业预算管理信息交流和政策沟通,水利部从今年起恢复地方水利财务统计报表的编报工作,重新设计了一套地方水利财务统计报表,并实行按规定日期网上编报。本月中旬我局专门作了业务培训,希望各县(市)区能按部里要求认真做好此项工作。

(六)全面提升计划财务管理能力与水平

规划、计划、财务、审计工作是整个水利工作的龙头和保障。从现状看,我市各级水利部门普遍存在计划财务尤其是规划计划工作职能内部分工不清、人员力量薄弱等问题。为提高计划财务管理能力与水平,要着力抓好三件事:第一要切实加强领导,调整和理顺部门职能分工,把规划计划和财务审计工作的管理职责落实到处(科)室;第二要充实人员力量,整合和选拔懂业务、善协调、能力强的优秀干部充实到计划财务管理队伍;第三要抓好能力建设,抓好队伍的培训与锻炼,提高计划财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进一步提高计划财务工作水平。

上一篇: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 下一篇:致词演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