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

时间:2023-12-08 04:48:52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篇1

内容摘要:一国的外资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总体和天津区域性的外资结构特征,然后以天津市为例,选取天津市的数据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外资结构与经济增长进行相关性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外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利弊,最后给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对我国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有所启示。

关键词:外资结构 经济增长 相关性天津

我国外资结构的特征

(一)外资的产业分布

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产业分布以制造业为主,服务贸易领域吸收外资增势良好。截止至2009年,第二产业在我国整体外商投资产业中,占绝对主体地位。外商投资的重点从20世纪80年代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转向90年代初资本密集型工业,近年来又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吸收外资增势良好,但内部投资结构不平衡,表现为投资严重向房地产业倾斜,而直接服务于生产的交通、通讯、金融、保险、商业、信息服务等行业引进外资十分缓慢。

天津作为近年来吸引外资较多的城市之一,在坚持“支柱产业更强,高新技术更大,传统工业更精”的发展原则下,确立了电子信息、化工、汽车、冶金、生物和新能源六大支柱产业,以及电子信息产品、生物医药、新材料、海洋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为天津产业发展的重点,并以此为导向吸引了一大批技术资金密集型的外资项目。这些项目的建成不仅在天津工业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促进了天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天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除了通过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实现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外,还积极引导外资发展第三产业。2009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合同外资额近100亿美元,同比增长7%,增幅高于全市平均增速2.6个百分点。服务业占全市合同外资额和实际直接利用外资的比重分别达72%和54.2%。

(二)外资的方式及来源

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跨国公司大多以合资方式进入我国。但随着我国外资政策的放开和跨国公司在华的经验累积,选择独资或合资控股形式的投资势头正在迅速发展,而新合资浪潮也大多以外方绝对控股为前提。我国外商投资的来源比较集中,近九成的外商实际投入资金来自中国香港、维尔京群岛、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十个国家和地区,来自欧盟的外商直接投资也迅速增长。

在天津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采取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三种方式。2000-2009年,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每年基本都占到90%以上,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已经成为天津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但应注意到,外商独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占到一半以上,并且呈上升趋势。

从天津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来源来看,来自香港地区的资金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美国和日本在天津的外国直接投资中共占30%。

(三)外资的区域分布

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区域分布仍以东部地区为主。以天津为例,天津市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滨海新区。2009年全年新批外资项目596个,合同外资额138.38亿美元,同比增长4.4%;实际利用外资90.2亿美元,同比增长22%。其中,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引擎作用明显,全区合同外资和实际直接利用外资分别为99.39亿美元和53.78亿美元,分别比2008年同期增长8.3%和22.2%,分别占全市合同外资和实际直接利用外资的72%和59.6%。

尽管滨海新区吸引了天津市绝大部分的外商直接投资,但也应看到,近几年其他各区都不同程度的加快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速度,大多数区县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金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滨海新区的增长速度。

外资结构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选取天津市的数据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分别对外资的产业分布、外资方式与天津市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一)外资产业分布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用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天津经济增长与外资投资企业在天津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实际利用外资额之间的回归模型,以找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各自利用外资的情况对天津经济增长影响的强弱。数据选用1990-2009年天津的有关统计数据。

回归的结果见方程式(1)。

lnGDPt=0.726+1.084*lnGDPt-1-0.026*lnFDI1t-0.174*lnFDI2t-1+0.133*lnFDI3t

(1)

(6.15) (23.16)

(-2.86) (-4.26)(4.85)

其中,t 和t-1分别表示本期和上一期;FDI是外国直接投资,lnGDP为天津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值;lnFDI1、lnFDI2和lnFDI3分别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天津的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额的对数值。

括号内数字分别为该系数的t统计值。在式(1)的回归结果中,R2=0.998,ADR2= 0.997。F检验的临界值为F0.05(4,9)=3.63,方程(1)的F值为1026.55654,通过F检验。t检验的临界值,t0.05/2,9=2.26,各解释变量均通过检验。

由此,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其一,在天津的经济增长中,分布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比在第一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对天津的经济增长贡献大。

其二,在外资产业分布中,本期分布在第一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上一期分布在第二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以及本期分布在第三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对天津经济增长的影响比较大,说明分布在第二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对天津经济增长存在某些滞后影响。

(二)外资方式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用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天津经济增长与外资在天津投资企业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找出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和独资企业这三种外国直接投资的方式对天津经济增长的影响。数据选用1990-2009年天津的有关统计数据。回归的结果见方程式(2)。

lnGDPt=0.918+0.964*lnGDPt-1-0.046*lnHZt-1-0.037*lnHZUt-0.024*lnHZUt-1 +0.05*lnDZt (2)

(8.93) (44.15)

(-2.79)(-4.30) (-3.29)

(5.29)

lnHZ、lnHZU和lnDZ分别为外国直接投资在天津以合资企业的方式、合作企业的方式和独资企业的方式实际利用外资额的对数值。

括号内数字分别为该系数的t统计值。在式(2)的回归结果中,R2=0.999,。F检验的临界值为F0.05(5,8)=3.69,方程(2)的F值为1597.249,通过F检验。t检验的临界值,t0.05/2,8=2.31,各解释变量均通过检验。

由此,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其一,在天津的经济增长中,外国直接投资在天津以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和独资企业的三种方式实际利用外资额对天津经济增长的贡献基本相同,但独资企业贡献稍大些。

其二,在外资投资的三种方式中,合资方式以上一期的利用外资额影响天津本期经济增长,合作方式以本期和上一期的利用外资额影响天津本期经济增长,独资方式以本期利用外资额影响天津本期经济增长。这说明由于可能受到中国政府的政策影响,合资和合作方式比独资方式的灵活性稍差些,因此对天津经济产生的影响要在下一年度才能体现出来。

外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利弊分析

上文运用计量经济学工具对外国直接投资的结构与天津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作了实证分析,从上面的模型可以看出,现有的外资结构对经济增长有利又有弊。

从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来看(式(1)),外国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从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来看,外国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外资大量流入并投向第二、第三产业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因素。同时,与外国直接投资相伴而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及其传播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了利用外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提高,也间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变。

从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方式来看(式(2)),外国直接投资越来越多地采取独资经营方式,中外合资企业中的外商也积极通过各种方式控制企业的股权。外商千方百计取得企业的控制权主要是因为:一方面,随着国内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环境正在形成之中,外商在华独资经营的环境明显改善,外商不再依赖中方投资者与其合作以求适应传统计划经济的许多特点;另一方面,为了保守其技术秘密以保持其更加持久的竞争优势,外商采取独资经营方式的更重要企图在于更大程度地控制投资所在地的产业和垄断市场。

政策建议

(一)改善投资软环境,提高引资水平

我国对自身“软环境”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保持经济发展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建立和完善既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又符合自己具体情况的涉外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加快调整金融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发展战略,不断加强金融创新的步伐。

(二)完善投资产业政策,加速制造基地转化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分布在第二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比在第一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大。因此,在制造业吸引外资方面,应积极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政策,鼓励外商投资企业从单个项目转向全方位的系统化投资,构建新型产业链和产业群,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使我国在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中的地位从低技术加工组装基地向较高技术含量的制造基地转化。

(三)拓宽引资领域,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分布在第三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比在第一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大。因此,应积极引导外资投向商贸、物流、医疗、教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另外,天津市应紧紧抓住滨海新区新一轮开发开放和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有利契机,在滨海新区审慎推进金融、保险、证券等敏感领域的对外开放。

(四)拓展引资方式和渠道,推动经济发展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外商独资已经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并且呈上升趋势。但应注意的是,在世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条件下,跨国公司的并购已成为国际投资的主要方式,因此应重视完善企业的并购环境,为并购式外资进入创造条件,扩大引资规模。

另外,在天津的外国直接投资,来自香港地区的资金比重最大,其次是美国和日本。基于此,天津应积极构建海外招商网络,加快在美国、日本和欧洲设立天津市招商海外工作站,拓展现有引资渠道,推动经济发展。

(五)天津应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机遇,更科学地利用外资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一方面滨海新区已成为天津市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区域,另一方面,天津市大多数区县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金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滨海新区的增长速度。因此,天津市在吸引外资时,应整合滨海新区资源,加强区域整体协调,充分发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龙头作用,引导外资将对产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项目向滨海新区集聚,将中小配套项目向区县及周边地区延伸。

参考文献:

1.2009年天津市实际利用外资90.2亿美元增长22%[EB/OL].北方网,2010

2.刘佳川,黄斐怡,王乐.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9(24)

3.聂扬.外商直接投资状况分析[J].改革与开放,2009(11)

4.邱艳琪,罗成.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和产业的特点分析.经营管理者[J].2009(22)

5.赵晋平.利用外资与中国经济增长[M].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篇2

关键词:外投资;保险制度;立法体系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4-0278-02

根据《人民日报》2005年1月20日的报道,2004年我国企业“走出去”发展的业务规模迅速扩大,非金融类累计海外直接投资达350亿美元,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分别超过1000亿美元和300亿美元,业务遍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20多年来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中国具备强大的参与世界经济发展的潜力和能力。但在对外开放的实践中,由于我国一直以引进外资为主,因此我国投资法中涉外的部分以调整外商来华投资为主,外资立法严重失衡,我国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几乎是一片空白,这就无法为我国的海外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因此,我国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亟待建立并完善。

1 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概述

所谓海外投资保险制度(Overseas Investment Insurance scheme)是指资本输出国政府对本国海外投资者在国外可能遇到的政治风险,提供保证或保险,投资者向本国投资保险机构申请保险后,若承保的政治风险发生,致投资者遭受损失,则由国内保险机构补偿其损失的制度。

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是一种特殊的非商业性的保险制度,具有浓厚的国际政治色彩和官方性质,是一种国家或政府保险政治风险的制度,与一般的民间保险是截然不同的。

第一,承保主体及对象。海外投资保险的承保主体是政府机构或公营公司,其承保主体即海外投资保险机构具有官方性质,其承保的对象仅限于私人海外直接投资的政治风险,主要包括货币汇兑险(或称禁兑风险)、征用险和战乱风险。

第二,承保目的。其承保目的不在于营利,而在于保护海外投资,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提升本国国际竞争力和地位。

第三,承保意义。与一般私人保险不同,其承保的主要意义不在于事后的补救而是在事前的预警和防范,尽可能使风险事故不发生。

第四,承保中的代位求偿权。针对海外私人投资的特殊性,政府之间在签订双边投资保证协定时均对代位求偿权进行了规定。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因此成为本国保护私人海外投资的国内法制度,也是国际投资保障的重要制度之一。

这种制度是美国于1948年在实施马歇尔计划过程中首创的,是投资者母国为了保护本国国民在国外的投资安全,依照本国国内法的规定,对本国海外投资者实行的一种以事后弥补政治风险损失为目的的保险制度。自从1948年美国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以来,日本、法国、德国、挪威、丹麦、澳大利亚、荷兰、加拿大、瑞士、比利时、英国等国家也先后实行了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不仅发达国家如此,发展中国家与地区也于七、八十年代开始为本国本地区的海外投资者提供政治保险。

2 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在我国的现状及立法原则

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始于80年代末期,此后逐渐发展壮大,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但总体而言,只能说尚处于初级阶段,与我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相比,更是处于严重滞后状态。我国理论界对于中国海外直接投资保险制度理论的探索远远落后于中国改革开放及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落后于中国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经济发展态势,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还不能适应中国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的需要。

在鼓励和保护积极拓展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同时,如何从法律上对其加以保护,也是现实且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保险方面主要依赖有关主管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条例,尚未有效的法律依据来规范海外投资的促进和管理。目前我国调整海外直接投资的法规主要包括:(一)国内法方面: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受国务院的委托于1985年2月制定的《关于在国外开设非贸易性合资经营企业的审批程序和具体管理方法(试行)》、外汇管理局于1989年3月和1990年6月分别颁布的《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国家计划委员会于1991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境外投资项目管理的意见》,但这些法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针对海外直接投资的某一方面而言的,关于海外直接投资的法律保护问题则没有涉及。(二)国际法方面:我国自1982年起已先后签订了60多个双边投资协议,并于1988年4月签署了《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但我国更多地承受了作为资本输入国的义务,其着眼点主要在于改善我国投资环境,更多地吸引外资流入我国,而不在于保护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同时,由于我国国内没有相应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与这些双边协定相配合,使得协定中关于我国海外直接投资保护的规定更多地限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实际效用。实践中,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对上述公约的利用也非常有限。

中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立法的原则,应与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保持一致,即在中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立法时,必须坚持维护国家的经济,包括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永久,对外国公司及跨国公司的活动享有的管理监督权,同时,贯彻尊重国际惯例的原则。此外,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既定的国策,中国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立法的原则应该是:鼓励并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对外投资;对外投资必须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对外投资必须维护市场秩序;必须维护投资者正当权益等。

3 建立中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立法体系

建立和完善我国海外投资保险法律体系有助于完善我国海外投资保护立法,亦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因此,我国应根据已与他国签署的有关双边投资协定与多边投资条约的规定,借鉴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按照我国国情建立相关的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以加强对海外投资的优惠和鼓励措施。

借鉴美、日等国经验,我国也应结合自身国情建立海外直接投资保险法律体系。在建设这一体系过程中,我国需建立专门的中国境外投资保险公司来执行承保业务。该机构应当反映我国政府的对外投资政策,并依照《对外投资保险法》设立,由对《外投资保险法》明确其主要目的、权利义务。我国境外投资保险公司应当为国务院政策指导下的一个机构,其组织结构参照《公司法》和《保险法》成立,为股份制形式。在确立承保对象上,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应当尽量扩大范围,不仅包括企业法人,还应当包括具有中国国籍的自然人和其他非法人经济组织。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公司对境外投资担保的签发应当进行投保人资格、投资项目和东道国三个方面的审查。对于合格的投资者应当采用“资本控制论”的形式,如可规定,依中国法律设立的法人等经济组织,本国公司或合伙人须持有多数股权,才可取得承保资格等。对投资项目的确定,我国应要求除依照国内法律、规定外,还应由投资者获得东道国对该项目的批准。在争端解决上我国还应对《对外投资保险法》的解释与适用、合同的解释、索赔以及代位求偿等问题在立法上做严格规定,以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此外,为促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我国政府还应当与更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东道国签订避免双重征税的投资协议,以维护我国对外投资者在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以及投资安全、国有化补偿、资本撤出与利润汇回、解决争端等问题上的利益。

3.1 在国内法体系建设方面,应做到

(1)制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外投资保险法》及其实施细则。《海外投资保险法》应就国家对对外投资的态度、对外投资的主体及权利义务、投资国别产业选择原则、投资方式、组织结构、信贷、外汇管理、保险、海关、商检、信息、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等进行法律规范和指导。同时结合我国海外投资的具体实践,从保险制度形式、承保机构、被保险人、保险对象、承保范围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

(2)进一步完善海外投资保险国别、产业方向指导目录的制定工作。应依法选择与我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及签订双边或多边保护和促进投资协定的国家、与我国经济互补性较强的国家、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以及周边友好的国家,将其列入目录。投资产业的选择既要考虑我国产业结构、比较优势、国民经济需要,又要考虑东道国吸引外资的重点领域、市场特点和投资环境。2004年,商务部和外交部联合了第一期《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有了个很好的开端。以后还应将这项工作以法律形式制度化,以便更好地起到政府的指导和服务作用。

(3)制定颁布与对外投资保险法律规定配套的财税、外汇、信贷、海关、商检、统计、资产管理、外汇管理等方面的具体法规。企业对外投资需要得到国家的支持和规范,国家应放宽信贷、外汇管理权限;国家建立对外投资基金,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资金支持;税收方面应给海外企业一定年限的税收减免,以扩充企业资本金;按国际惯例建立对外投资保险制度,对投保的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及其收益因东道国征收、战争、汇兑限制以及政府违法等政治风险造成的损失给与赔偿;简化审批对外投资企业人员出境手续,允许办理长期有效的出国任务批件,允许企业自行决定办理工作所在地长期居留证等。

3.2 在国际法体系建设方面,应做到

(1)国家应抓紧同尚未签约国家和地区签订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司法协助协定、经济合作协定、贸易投资协定、社会保险协定等政府间协定。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国际多边投资框架谈判,在推进贸易投资间自由化进程中维护我国利益,为我国企业对相关国家投资开辟通道。

(2)公布并宣传我国与其他国家已签订的双边或多边贸易保护和促进投资协定的内容,以方便国内企业了解掌握,在向这些国家投资时,利用协定内容维护自己的权益。

(3)整理公布海外投资的国际惯例,并对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时如何适用国际惯例提出指导意见,供企业对外投资时查阅参考。

(4)运用国际投资冲突解决机制,维护我国投资者正当权益。政府应营造对外投资的良好法制环境,这是对外投资保险法律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引导理论界加强对我国对外投资保险法律体系建设的研究,多出成果;立法机关要增强对外投资保险立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快立法进度,注意结合实际,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经验,提高立法质量;有关行政机构要严格依法办事,严格执法,转变职能,转变做法,提高办事效率;司法机关也要深化改革,提高素质,公正司法。政府也应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对外投资法制建设的过程,应鼓励企业相关工作人员通过适当渠道和形式把对外投资保险法的立法及其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主动向有关部门反映,同国家立法、执法、司法机关及法律理论界保持经常的沟通,提出意见或建议,推动我国对外投资保险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政府应引导全社会要像营造鼓励吸收外资环境一样,共同营造一个支持对外投资的法制环境。4 结语

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立法势在必行。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以国家为后盾,减少了海外投资者的风险,使海外投资更具有保证和安全。在建立该制度时,应该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特别是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

此基础上,适当借鉴和吸收许多发达资本输出国所实行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和《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所建立的国际投资保险制度之中行之有效的措施和一般作法。这样就可以尽最大限度地使我国拟建立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能与国际投资保险制度接轨,自建立伊始就能切实、有效地发挥鼓励和保护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勤学.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理论与实务[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2]杨海.中国企业国际直接投资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卢进勇.入世与中国利用外资和海外投资[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4]林德木.论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构建[J].亚太经济,1997,(3).

[5]张有亮.从国际投资保险制度看我国投资保险的完善[J].政法论坛,1995,(5).

[6]胡盛涛.海外投资制度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立法的思考[J].政法论坛,1995,(1).

[7]陈永平,梁桂青.论加入WTO与我国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

[8]蔡建宇,陈琳.中国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的具体设想[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

[9]吴智,刘程.“走出去”战略下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的法律防范[J].湖南社会科学,2004,(3).

[10]刘亚军.论中国海外投资保险的制度模式选择[J].宁夏社会科学,2006,(5).

[11]熊志根.关于我国海外投资保障制度的若干问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12]余劲松.国际投资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13]项本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与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4]琚逸云.国际投资与我国对外投资的法律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篇3

关键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4-0056-04

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投资领域也不断拓宽。2007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187.6亿美元,相当于2002年对外直接投资额的7.5倍。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高达193.4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353%。截至2008年3月底,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达到1131亿美元,经过商务部核准或备案的境外中资企业超过1.2万家,投资范围已扩展到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较快增长,带动了国内机器设备等资本货物出口,而且能有效地利用国外资源,缓解国内某些资源供给不足的压力,对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和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行模式

(一)扩大市场,在国外建厂或收购相关厂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投资追求的是其产品在国外相关市场份额的扩大。在国外,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建立自己产品的设计、生产和营销三位一体网络,从而回避因国际市场波动造成的影响和风险。将工厂设在东道国,这种投资可以绕过关税,增加当地就业机会,产品可享受国民待遇,避免非关税壁垒。如海尔、TCL等企业基本上都属于这种模式。海尔集团在全球已建立13个生产基地,在美国、巴基斯坦两国分别设立了工业园。TCL除在越南投资过亿,2002年,又以820万欧元的价格收购了德国的施耐得公司。

(二)追求低成本,国内生产、国外销售模式

跨国企业的利润增长主要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来实现。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宗旨,因此,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多是寻求低成本型的。中国的优势在于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中国企业逐步出现一些来料加工的合作形式,原材料来自国外,产品市场也在国外。如福耀玻璃生产汽车玻璃的主要原料90%以上从印尼、泰国等国进口,产品60%以上销往国际市场。它的制造、研发等基地均在国内,海外直接投资均为贸易型公司。

(三)资源型投资,以资本换资源的模式

这种海外投资的目的是在某种程度上控制被投资国的战略资源,以满足本国所缺乏的稀缺资源的需要。典型的是跨国公司在海湾国家投资以控制石油的供给。我国如中信集团80年代对北美森林纸浆的投资,中化在90年代对美国佛罗里达磷矿的投资,中国石油公司2002年在印尼油田和天然气的投资。

(四)战略联盟型投资,以控股的方式获得利益的模式

这种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不是完全与企业的效率直接关联,可能放弃短期的利益,以获取长期或其他方面的利益。对企业而言,由于目标和背景及战略的不同,可分为收购国外上市公司或控股国外大型企业两种方式。如新疆德隆集团控股若干个拥有庞大推销网络的大型企业与美国毛瑞公司合作开发欧美电动工具及户外机械工具市场。

二、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规模小,投资水平低

虽然对外直接投资很多,但所建企业规模偏小,投资水平较低,缺乏规模经济效应和竞争能力。造成海外投资项目规模偏小的原因是:(1)从参与海外投资的主体看,多数为中小企业,即使后来有一些大企业加入跨国投资行列,这些大企业也只是相对于国内中小企业而言,与国外的大企业无法相比,因此这些大企业的规模依旧有限。(2)从投资动机看,95%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国外的信息。目前,我国从事跨国投资的企业大多都是内向型企业,其产品销售的主要市场在国内,他们走出国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就是为了捕捉最新的国际市场信息,经过处理、反馈回国内,使国内的产品、技术能跟上国际市场的变化,在国内市场处于领先地位。因此这些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往往只求“投资少,见效快”。(3)从投资地区看,大多数的企业向外投资,主要选择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或者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4)从资金来源看,一方面,企业大多数是初次涉足国际市场,对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的多种资金来源既无经验,又无手段,只能依靠微薄的自有资金,从而限制了投资规模。另一方面,我国的对外投资企业没有海外筹资和融资的自,由于受到贷款额度和担保额度的限制,海外投资企业得不到足够的银行贷款。由于海外投资企业的融资能力弱,难以达到利用外资的目的,这就限制了海外投资企业的发展。

(二)贸易型企业居多

从投资产业看,海外投资的贸易性企业占全部海外投资企业的60%多,但是真正具有实力、建立起信息网络、开辟国外市场并促进国内大量出口的企业很少。而非贸易性企业中,真正凭借技术优势和资金实力对外投资的工业企业更少,大部分只是投资于一些加工装配、交通运输、工程承包等。这说明我国的经济技术实力并未达到对外直接投资的程度,虽然走出国门,也只能为他人做嫁衣。

(三)不熟悉涉外法律导致中方投资权益得不到法律保护

对法律知识不了解,或在签订合资合同时,没有请有涉外法律知识的有关律师介入,导致所定合同条款不明、仲裁条款不可行的后果。例如,上海某国营企业与国外某公司签订一份有限责任公司的合资企业合同,合同规定企业在国外兴办,双方各出资50%,其中外方以现金的方式出资,中方以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实物形式出资,经协商双方同意在合同生效后的一个月内将各自的投资汇入该合资企业账户上。由于合同中未写明中方投入的机器、设备和生产工具等投资标准和应先使用的条款以及发生纠纷的具体仲裁机构,让外方钻了空子。就在中方根据合同规定的时间将实物投资运到国外后,外方突然提出中方提供的实物是否先进、能否投入使用、应当有试用期等问题,并说在试用期内,外方不能将现金投入合资企业,应在试用期后,确实没问题时,才将现金分三次投入等。结果不但在试用期内所创造的利润中方没有得到,试用期结束后,外方竟违约没有将现金投入。由于合同定的“仲裁条款只在第三国仲裁”未指明具体哪个国家,具有不可行性,中方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保护。

(四)多采用新建方式,而非并购方式

我国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大多数选择新建方式,少数企业选择购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新建方式虽然有有利的一面,比如:创造新的海外企业不易受到东道国法律和政策上的限制,创建新企业的资金可以准确估价出来等。但新建也有不利的一面,而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新建方式越来越表现出其先天不足。首先,新建一个海外企业常常需要一段项目建设期,投资开业比较慢,面临新产品有马上被竞争对手抢先登陆和被淘汰的风险。其次,新建一个企业,没有可以利用的现成的销售渠道,不利于迅速进入东道国市场,不利于迅速进行跨行业的经营和迅速实现产品与服务的多样化。最后,新建方式的投入资金比较大。

(五)利用金融衍生产品防范风险的经验不足

由于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起步晚,而且投资主体又以一些初次涉足国际市场的中小企业居多,他们对衍生金融工具还不了解,没有很好的金融知识,怕运用不好反而造成更大的损失。这种保守的做法虽然比较稳健,但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当然,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违规操作衍生金融工具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这个教训一定要吸取。

(六)产权关系不明确,国有资产权益受到侵蚀

由于体制原因,某些国内母公司与海外子公司之间的资金往来管理混乱。通常资本投入和公司产权是密切相连的,作为资本投入,不管是运用母公司的自有资本,还是利用母公司的信誉担保贷款投入作为资本,不按产权关系却按借贷关系来处理母子公司关系,有意识地将国有资产转为法人资产,不承认公司资产归母公司所有,使国家财产成为小团体财产,导致国有资产权益受到侵蚀。

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防范

(一)重视对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通过科学决策规避投资风险

随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投资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并购方式进行海外投资。与新建投资方式相比,跨国并购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有许多特点,最为重要的是选择合适的并购对象即目标企业。在此基础上,选择切实可行的并购模式和交易方案,使企业有效规避并购风险,实现预期投资目标。

(二)完善对外投资企业的治理结构,加强投资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

建立健全海外企业的法人治理机制,形成以董事会为主的所有权决策体系、以监事会为主的监督协调体系、以总经理为首的经营权执行体系,三者之间应该有明确的、科学的分工。在完善企业内部约束机制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国内母公司与海外子公司的关系。依据国际经验和我国海外企业发展现状,国内母公司应把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权和管理权集中于公司总部,在一些战略性问题上加强控制、监督与协调,并随时掌握海外企业的运行状况,把海外企业的发展纳入母公司国际化战略范畴。与此同时,把需要灵活做出反应的职能和经营业务的权限分散在各分支机构,适当扩大海外企业的经营自,使其能够按照东道国的惯例和投资环境的变化,及时地、灵活地调整其生产经营策略,以便有效应对海外投资风险,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为了有效提升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风险控制的水平,应该着重强化投资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根据当代跨国企业经营的特殊性及其海外投资风险的复杂性,我们设想构建集成风险的组织管理体系,该体系主要由三个层级构成:第一层级是母公司集成风险管理委员会,它直接隶属于母公司董事会,对整个总公司的风险管理活动进行统筹与协调;第二层级是海外子公司风险管理部,它独立于子公司各业务部门,负责组织和协调海外企业各部门的风险管理活动;第三层级是海外子公司业务部门的风险经理,其接受风险管理部门的指导,对本部门负责人和风险管理部双重负责。构建这种扁平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既可以保证风险管理覆盖跨国企业所有的风险领域,又可以综合协调各部门的风险管理活动,实现风险管理的横向与纵向协同,从而更好地满足对外投资企业集成风险管理的要求。

(三)积极实施“本土化”的经营战略,在投资区位上实现多元化

为了减少或规避对外投资风险,中国企业一方面要实施本土化的经营战略,另一方面要在投资区位上实现多元化。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虽然涉及170多个国家或地区,但重点是在亚洲和拉美地区。从2006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看,亚洲占63.9%,拉美占26.3%,两者合计高达90.2%,而非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合计仅占9.8%。在亚洲和拉美地区,中国香港、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聚集了投资存量的81.5%。由于投资区位过分集中,不利于分散投资和经营风险。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多种行业、多种经济主体不断加入和扩大投资者队伍,应该突破目前投资过分集中的格局,逐步实现更为多元化和全方位的流向分布。

(四)构建对外投资风险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消除风险隐患

当今国际市场风云变幻莫测,传统风险和非传统风险相互交织,为了有效防范企业对外投资风险,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风险预警系统。对外投资风险预警系统主要由五个子系统构成,分别是风险信息系统、风险测度系统、风险报警系统、风险矫正系统和自动更新系统。这五个子系统既按照顺序逐层推进,又通过自动更新系统形成一个闭环结构,共同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可靠保障。

(五)完善对外投资的法律监管,加强政策扶持和信息服务

首先,健全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体系。目前我国对外投资在总体上还没有一个规范化的约束,还没有一部系统化的《对外直接投资法》。根据我国对外投资发展情况,要适时制定对外投资基本法的实施细则及其他有关的单行法规,如《对外投资企业法》、《对外投资审查法》、《对外投资所得税法》、《境外国有资产管理法》等,逐步形成一个以对外直接投资基本法为主、各种单行法规和相关配套法规为辅的法律体系,确保我国对外投资有法可依。

其次,健全对外直接投资的监管体系。目前我国对外投资往往“重审批、轻监管”,使某些境外企业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防范风险的能力明显不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要改革现行的投资审批制度,适当简化审批手续;另一方面要完善对外投资的监管机制,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对境外国有资产的监督。应在国有大中型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明确国内投资主体与其境外子公司经营管理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要重点强化对外投资企业风险的监管,明确各层次负责人及员工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能和作用,使其增强风险管理的意识,努力实现境外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再次,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扶持。近年来,国家在财税、信贷、外汇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对外投资的政策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为了进一步增强对外投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家应尽快设立对外投资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对外投资扶持基金、重点产业对外投资基金等,构建和完善我国的基金支持体系。这些基金可以由财政部、地方政府、商业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共同出资组成,根据企业申请,按照一定审核标准,向对外投资企业提供风险贷款。与此同时,应加大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本金,使其能适当扩大优惠贷款和贷款贴息的规模与范围。要进一步拓宽对外投资企业的融资渠道,放宽贷款担保限制和外汇额度限制,对国家重点鼓励的行业和项目在税收上给予优惠政策倾斜等。

此外,做好对外直接投资的信息服务。根据我国现实情况,可以设立对外投资委员会,联合驻外使领馆和国际商会等机构,形成庞大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网络,定期国别投资环境报告和投资风险评价报告,为对外投资企业提供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技术、法规和社会文化等信息,使企业有效规避对外投资风险,大幅度提高投资经济效益。

(六)完善对外投资保险制度,发挥双边和多边投资保护机制的功能

从国际上看,对外投资保险机构的设置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分离制,即分别设立审批机构和经营机构;另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同一制,即统一由单一的对外投资保险机构行使审批和经营职能。根据我国现阶段国情,可以采用分离制模式,由对外投资委员会负责审批事务,保险业务则由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具体承办。待条件成熟时,逐步过渡到同一制,并成立隶属于对外投资委员会直接领导的中国对外投资保险公司,该公司不以盈利为目的,专门开展对外投资风险的保险业务。在保险范围上,应根据近年对外投资风险的变动特点及发展趋势,将蚕食式的征用风险、政治暴力风险、恐怖主义等风险纳入保险的范畴,为对外投资企业设计更加适宜的保险品种。国家应该设立对外投资保险基金,基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投入,也可加强与商业性保险机构合作,还可吸引民间资本参股,以便增强保险机构的实力,扩大保险覆盖范围,适当降低保险费率,更好地帮助企业规避对外投资风险。

在完善本国对外投资保险制度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双边投资保护机制的功能。迄今为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遍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与外国政府签订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却只有110多个,覆盖率约为67%,也就是说还有1/3的国家尚未与中国签署投资保护协定。多年来,由于我国重视引进外资,忽视对外投资,以往签署的大多数协定内容主要是保护外商在华投资的权益,而没有将保护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列为重点,即中国是以东道国身份、外国则以投资母国身份签署的协定,使双边投资协定在事实上演变为中国政府的单方面承诺。鉴于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要利用外交途径,积极推进同更多国家商谈并签署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此外,我们还应积极利用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的功能,该机构是根据《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成立的一个国际投资保险组织。要加强对该公约的宣传力度,使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加深对多边投资保护机制的认识,熟悉整个保险程序、投保要求和保险措施,善于利用该公约的有关条款及承保机制减少和规避投资风险,以便进一步提升企业对外投资活动的安全系数。

参考文献:

[1]刘晴辉:《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发展问题探讨》[J]《投资研究》,2007。

[2]孙玉凤:《海外投资风险防范的探讨》[J]《宏观经济管理》,2006。

[3]刘红霞:《中国境外投资风险及其防范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

[4]车耳:《投资西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篇4

一、对外直接投资现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保持了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以年平均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加入WTO后,国内经济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同时,也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同时也为国内企业培养了一批跨国经营管理方面的高级人才,为我国企业进军海外提供了直接的人力支撑,这是其一;其次,截止2006年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达到8536亿美元,跃居世界首位。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为我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提供了资金保障;再次,英国著名学者邓宁总结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人均国民收入在400美元以下,吸收的外资和对外投资都很少;第二阶段人均国民收入在400~2500美元之间,吸收的外资不断增加,但对外投资仍然很少;第三阶段人均国民收入在2500~4000美元之间,吸收的投资开始减少,对外投资开始增加;第四阶段人均国民收入在4000美元以上,对外投资额大于吸收的投资额。按照以上分类,我国目前人均国民收入在1000美元左右,应该属于第二阶段。但我国地域广阔,地区差异很大。按不同地区的经济现状分别进行分析,应该更为合理。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人均国民收入已经超过4000美元,属于对外投资的发展阶段。事实也证明,我国对外投资的主体是来自沿海经济比较发达地区,而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数量很小。这一切都说明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能力,并且潜力十分巨大,在未来几年里我国将迎来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期。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

(一)全方位市场战略。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一直都是海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因为这些地区居民收入高,消费需求旺盛,购买力强;与此同时,投资主体也很注重开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市场,因为这些地区有庞大的潜在消费群,可开发的市场空间很大,抢先在这些地区占领市场有利于形成垄断,以获取超额利润。但中国目前还很少有具备足够力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撒网的企业,因此不能急于一步到位,而应一步一个脚印走逐步发展壮大的道路,根据企业比较优势去选定目标市场。一方面我们要继续保持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基础优势。二十多年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地区,并且已经有了较好的投资基础和经验。鉴于目前现状,从投资区位上看,我们除了要保持在亚洲地区投资的优势外,还应该积极扩大对拉美地区,尤其是非洲地区的投资;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力度。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管理以及悠久的海外直接投资历史,这些都是可供中国企业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因此,国内有一定技术条件的高新技术产业要率先进入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获得先进技术的同时,加速本国产业技术升级,全面提升本企业技术水平。同时,已经具备丰富投资和市场经验的优秀企业,也应积极向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当地的高素质人力资源,获得最前沿的技术信息,全面促进本公司技术升级。海尔集团在定位目标市场时,大胆向欧美发达国家进军,走先打入发达国家市场,再以高屋建瓴的优势走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战略路线。在欧美凭借高质量、个性化和速度优势打开市场,树立自己的品牌。现在海尔在欧洲和美国都有十几家连锁超市,海尔冰柜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大于50%,销售量在美国排名第三。据全球权威市场调查分析机构EUROMONITOR调查结果显示:海尔集团目前在全球白色家电制造商中排名第五,海尔冰箱在全球冰箱品牌市场占有率排序中已跃居第一。

(二)对外投资方式选择战略。我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主要采取新建、战略联盟和并购三种进入方式。其中,新建方式所占比率高达48%,战略联盟方式为39%,收购兼并排在最后仅占13%。这种以新建为主的方式正体现了目前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的特征。在海外直接投资的进程中,随着对当地经济环境的不断熟悉,以跨国并购为主要手段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将成为主要方式。并购是指跨国公司通过购买某东道国的某个企业的股权,取得该公司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并承担被收购公司的全部债权和债务。并购是企业达到跨国经营目标最迅捷的途径。并购后既便于获得研发能力、技术诀窍、专利商标、当地特许权等战略资产,又可以通过协同效应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同时又有助于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实现规模效应,进行多样化经营,增加企业竞争力,分散经营风险。不过并购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直接投资时,那些外汇资金充裕、管理人员精通国际惯例的企业,在向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高于中国的发达国家做战略进入时,可以充分考虑并购,特别是当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是为了获取先进的技术信息、管理知识、经营诀窍、品牌等公开场合不易获得的稀缺资源时最为有利;那些拥有生产技术方面优势,而外汇资金不太充裕的企业或者向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低于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做市场进入的中国企业,以及力图按自己的经营方式和战略意图实施跨国发展的中国企业,采用新建的方式进行投资比较适宜。

(三)本土化战略。经营本土化是海外直接投资经营成功的规律和基本原则。中国企业要成功地实施全球化战略,首先就要学会本土化经营,积极融入到东道国的经济中去。本土化即人才本土化、技术本土化和市场本土化。人才本土化是指在当地培养和吸引人才,让熟悉当地经济环境地人才来经营管理公司业务;技术本土化是指利用当地的技术资源,同时将母国的技术资源向东道国转移,在稳步前进中加入新元素,进行技术创新;市场本土化是指在当地采购和销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中国企业在进入海外市场后,一方面要积极淡化本公司的民族身份,树立当地服务意识,要把自身的经济利益与东道国的经济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另一方面要在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力求实现与当地相融合,积极寻求熟悉当地法律环境、社会人文背景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广泛的收集当地的先进技术和全方位的市场信息,力求在当地完成材料的采购和产品的销售。

(四)技术研发战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在海外直接投资经营的需要,今天的跨国公司已经改变了以母国为研发中心的传统,将研发中心纷纷迁往海外,在那里建立研发中心,充分利用东道国在人才、科技实力及科研基础设施方面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有组织的安排科研机构。通过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研发国际化有利于根据当地消费者的偏好以及消费者的需求情况,更加发挥其产品与服务差异化的优势。此外,还有利于捕捉全球范围内最新的前沿信息,使得自己在国际范围内对研发人才的争夺中居于主动地位。

中国企业进军海外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研发这个制高点。考虑到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初级性,应采取谨慎的策略,可以通过先设立小规模的企业,向海外投资企业适当的转让生产应用技术,再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新产品的生产;同时,相应加大技术投入,并不断的投入动态技术,当投资达到一定的规模,市场占有一定份额以后,开始设立自己的研发中心,从事满足市场也面向全球的基础研究。在这方面以研发起家的华为公司走在了前列。作为高科技的华为公司通过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利用国外研发资源,华为能够以国际先进技术和高科技人才为基础进行研究和开发,使研发国际化,从而能够掌握业界最新动态,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研制领导世界最新潮流的产品,实现将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产品,抢占国际市场,提高科技创新效益。

(五)品牌战略。我国企业要成功地“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就必须要像海尔那样注重培育自主品牌。品牌体现一个企业的素质、信誉和形象,一定程度上讲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创立和发展品牌是一个企业长久不衰、保持市场生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此外,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往往是品牌意识非常强的群体。新产品、新品牌进入之初很难被消费者认可与接纳,自然也就很难打开发达国家的大门。因此,一家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后,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要贯穿一个中心思想,就是要创立自己的品牌。中国公司的成长离不开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离不开一批中国自己的国际品牌的出现。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篇5

内容摘要:一国的外资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总体和天津区域性的外资结构特征,然后以天津市为例,选取天津市的数据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外资结构与经济增长进行相关性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外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利弊,最后给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对我国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有所启示。

我国外资结构的特征

(一)外资的产业分布

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产业分布以制造业为主,服务贸易领域吸收外资增势良好。截止至2009年,第二产业在我国整体外商投资产业中,占绝对主体地位。外商投资的重点从20世纪80年代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转向90年代初资本密集型工业,近年来又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吸收外资增势良好,但内部投资结构不平衡,表现为投资严重向房地产业倾斜,而直接服务于生产的交通、通讯、金融、保险、商业、信息服务等行业引进外资十分缓慢。

天津作为近年来吸引外资较多的城市之一,在坚持“支柱产业更强,高新技术更大,传统工业更精”的发展原则下,确立了电子信息、化工、汽车、冶金、生物和新能源六大支柱产业,以及电子信息产品、生物医药、新材料、海洋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为天津产业发展的重点,并以此为导向吸引了一大批技术资金密集型的外资项目。这些项目的建成不仅在天津工业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促进了天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天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除了通过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实现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外,还积极引导外资发展第三产业。2009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合同外资额近100亿美元,同比增长7%,增幅高于全市平均增速2.6个百分点。服务业占全市合同外资额和实际直接利用外资的比重分别达72%和54.2%。

(二)外资的方式及来源

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跨国公司大多以合资方式进入我国。但随着我国外资政策的放开和跨国公司在华的经验累积,选择独资或合资控股形式的投资势头正在迅速发展,而新合资浪潮也大多以外方绝对控股为前提。我国外商投资的来源比较集中,近九成的外商实际投入资金来自中国香港、维尔京群岛、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十个国家和地区,来自欧盟的外商直接投资也迅速增长。

在天津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采取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三种方式。2000-2009年,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每年基本都占到90%以上,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已经成为天津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但应注意到,外商独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占到一半以上,并且呈上升趋势。

从天津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来源来看,来自香港地区的资金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美国和日本在天津的外国直接投资中共占30%。

(三)外资的区域分布

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区域分布仍以东部地区为主。以天津为例,天津市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滨海新区。2009年全年新批外资项目596个,合同外资额138.38亿美元,同比增长4.4%;实际利用外资90.2亿美元,同比增长22%。其中,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引擎作用明显,全区合同外资和实际直接利用外资分别为99.39亿美元和53.78亿美元,分别比2008年同期增长8.3%和22.2%,分别占全市合同外资和实际直接利用外资的72%和59.6%。

尽管滨海新区吸引了天津市绝大部分的外商直接投资,但也应看到,近几年其他各区都不同程度的加快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速度,大多数区县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金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滨海新区的增长速度。

外资结构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选取天津市的数据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分别对外资的产业分布、外资方式与天津市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一)外资产业分布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用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天津经济增长与外资投资企业在天津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实际利用外资额之间的回归模型,以找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各自利用外资的情况对天津经济增长影响的强弱。数据选用1990-2009年天津的有关统计数据。

回归的结果见方程式(1)。

lnGDPt=0.726+1.084*lnGDPt-1-0.026*lnFDI1t-0.174*lnFDI2t-1+0.133*lnFDI3t

(1)

(6.15)(23.16)

(-2.86)(-4.26)(4.85)

其中,t和t-1分别表示本期和上一期;FDI是外国直接投资,lnGDP为天津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值;lnFDI1、lnFDI2和lnFDI3分别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天津的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额的对数值。

括号内数字分别为该系数的t统计值。在式(1)的回归结果中,R2=0.998,ADR2=0.997。F检验的临界值为F0.05(4,9)=3.63,方程(1)的F值为1026.55654,通过F检验。t检验的临界值,t0.05/2,9=2.26,各解释变量均通过检验。

由此,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其一,在天津的经济增长中,分布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比在第一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对天津的经济增长贡献大。

其二,在外资产业分布中,本期分布在第一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上一期分布在第二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以及本期分布在第三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对天津经济增长的影响比较大,说明分布在第二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对天津经济增长存在某些滞后影响。

(二)外资方式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用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天津经济增长与外资在天津投资企业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找出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和独资企业这三种外国直接投资的方式对天津经济增长的影响。数据选用1990-2009年天津的有关统计数据。回归的结果见方程式(2)。

lnGDPt=0.918+0.964*lnGDPt-1-0.046*lnHZt-1-0.037*lnHZUt-0.024*lnHZUt-1+0.05*lnDZt(2)

(8.93)(44.15)

(-2.79)(-4.30)(-3.29)

(5.29)

lnHZ、lnHZU和lnDZ分别为外国直接投资在天津以合资企业的方式、合作企业的方式和独资企业的方式实际利用外资额的对数值。

括号内数字分别为该系数的t统计值。在式(2)的回归结果中,R2=0.999,。F检验的临界值为F0.05(5,8)=3.69,方程(2)的F值为1597.249,通过F检验。t检验的临界值,t0.05/2,8=2.31,各解释变量均通过检验。

由此,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其一,在天津的经济增长中,外国直接投资在天津以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和独资企业的三种方式实际利用外资额对天津经济增长的贡献基本相同,但独资企业贡献稍大些。

其二,在外资投资的三种方式中,合资方式以上一期的利用外资额影响天津本期经济增长,合作方式以本期和上一期的利用外资额影响天津本期经济增长,独资方式以本期利用外资额影响天津本期经济增长。这说明由于可能受到中国政府的政策影响,合资和合作方式比独资方式的灵活性稍差些,因此对天津经济产生的影响要在下一年度才能体现出来。

外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利弊分析

上文运用计量经济学工具对外国直接投资的结构与天津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作了实证分析,从上面的模型可以看出,现有的外资结构对经济增长有利又有弊。

从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来看(式(1)),外国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从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来看,外国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外资大量流入并投向第二、第三产业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因素。同时,与外国直接投资相伴而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及其传播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了利用外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提高,也间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变。

从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方式来看(式(2)),外国直接投资越来越多地采取独资经营方式,中外合资企业中的外商也积极通过各种方式控制企业的股权。外商千方百计取得企业的控制权主要是因为:一方面,随着国内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环境正在形成之中,外商在华独资经营的环境明显改善,外商不再依赖中方投资者与其合作以求适应传统计划经济的许多特点;另一方面,为了保守其技术秘密以保持其更加持久的竞争优势,外商采取独资经营方式的更重要企图在于更大程度地控制投资所在地的产业和垄断市场。

政策建议

(一)改善投资软环境,提高引资水平

我国对自身“软环境”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保持经济发展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建立和完善既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又符合自己具体情况的涉外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加快调整金融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发展战略,不断加强金融创新的步伐。

(二)完善投资产业政策,加速制造基地转化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分布在第二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比在第一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大。因此,在制造业吸引外资方面,应积极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政策,鼓励外商投资企业从单个项目转向全方位的系统化投资,构建新型产业链和产业群,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使我国在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中的地位从低技术加工组装基地向较高技术含量的制造基地转化。

(三)拓宽引资领域,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分布在第三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比在第一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大。因此,应积极引导外资投向商贸、物流、医疗、教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另外,天津市应紧紧抓住滨海新区新一轮开发开放和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有利契机,在滨海新区审慎推进金融、保险、证券等敏感领域的对外开放。

(四)拓展引资方式和渠道,推动经济发展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外商独资已经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并且呈上升趋势。但应注意的是,在世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条件下,跨国公司的并购已成为国际投资的主要方式,因此应重视完善企业的并购环境,为并购式外资进入创造条件,扩大引资规模。

另外,在天津的外国直接投资,来自香港地区的资金比重最大,其次是美国和日本。基于此,天津应积极构建海外招商网络,加快在美国、日本和欧洲设立天津市招商海外工作站,拓展现有引资渠道,推动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2009年天津市实际利用外资90.2亿美元增长22%[EB/OL].北方网,2010

2.刘佳川,黄斐怡,王乐.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9(24)

3.聂扬.外商直接投资状况分析[J].改革与开放,2009(11)

4.邱艳琪,罗成.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和产业的特点分析.经营管理者[J].2009(22)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篇6

摘要:我国石油企业开展海外投资,到海外去寻找稳定油源,实现石油进口多元化,不仅可保障我国石油供给安全,还可以增强我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石油企业海外投资选择什么样的投资模式对其影响较大,在选择具体投资模式时要考虑其投资模式的特点,影响投资模式的因素等。

关键词:投资模式;份额油;石油安全

一、石油企业海外投资模式的特点

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模式是石油企业进入资源国市场、参与海外投资项目,进行资源贸易及其服务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不仅具有一般企业海外投资的特点,而且还具有石油企业自身的特点。(1)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模式具有多样性。如绿地模式、并购模式、租赁模式等。丰富多样的石油企业海外投资模式,给投资主体提供了根据自身条件合理选择并搭配投资模式的机会。(2)具有可进入性。切实可行的投资模式必须具有进入资源国的可能性。(3)具有灵活性。投资模式是灵活多变的,可以相互转换。为更好的适应资源国及国际环境的变化,石油投资主体应该灵活变更投资模式,以减少由此带来的损失。(4)资金来源具有集中性。由于石油行业是一个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我国现有私人资本难以独自承担,因此,海外石油投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专项拨款,金融机构贷款或通过发行股票向公众筹集资金。(5)投资地点较为集中。由于世界石油主产区集中在中东、非洲、南美洲北部的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及俄罗斯等地,因此,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重点也集中在这几个地区。皇家荷兰壳牌、埃克森美孚、道达尔等国际大石油公司纷纷把西非和墨西哥湾深水区、前苏联实行开放政策的欧佩克国家和LNG业务领域作为今后重要的新产量增长源。(6)投资收益包括货币与实物两种形态。其中实物形态的收益体现为份额油。份额油的获取增强了国内石油供给的主动权,是实现能源安全的有效方式之一。

二、影响石油企业海外投资模式选择的因素

1.外部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因素是指在进行海外投资时所面临的诸多企业外部环境的总称。它对投资安全和收益情况影响巨大,主要包括以下因素:(1)政治环境。政治环境直接关系到投资安全,包括政局是否稳定,有无战争风险,有无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变革的风险等。(2)法律环境。法律环境是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能否获得有效保障的根本依据,在外部因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资源国对外国投资者的法律保护,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情况,有关的税法、海关法等法律是否健全及对外国投资者的利弊,投资国及被投资国对盈利汇回本国的限制和外汇管理规定,审批制度等都影响到海外投资的安全。(3)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影响国际投资活动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环境、微观经济环境、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四个方面。(4)社会环境。社会治安状况、对外开放程度,以及对外活动中的国际信誉都处于良好状态,将增强外国投资者的信任感和积极性。(5)自然环境。特定的自然环境,有助于实现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尤其对于石油等资源性投资项目。

2.内部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因素主要来自于石油企业投资主体内部,包括融资能力、管理能力等。(1)石油企业的融资能力。油气勘探是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一口井动辄数十万甚至百万美元,一项海外石油投资少则几亿、十几亿美元,多则上百亿美元。如2005年10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以41.8亿美元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2006年1月9日中海油以22.68亿美元现金收购尼日利亚海上石油开采许可证所持有的45%的工作权益。这些海外收购案,表面上看是一个石油企业的商业行为,但实际上反映了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反映了石油企业持续融资的能力。(2)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状况。人力资源是石油企业海外投资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高素质的石油行业的人才队伍,不仅是开展海外石油投资的基础,也是进行国外石油交流的保证。这就需要具有技术、外语和管理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复合型的石油人才。

三、我国石油企业可选择的海外投资模式

1.直接投资模式。(1)绿地投资模式。一般是在油气田较集中的中东、非洲等国家或地区投资设厂,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等资源,实施本土化经营。这种模式有利于经济与文化的融合,促使企业健康发展,因此,被称做绿地投资。不足之处是短期内财务业绩不佳,投资回收期长。(2)海外并购模式。跨国并购是海外扩张的快速通道,产权交易是跨国并购的通行手段。创建新企业固然是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一条路子,但所耗时间过长,如果通过兼并、收购资源国企业或其部分股权,对原有的基础条件加以改造,可迅速形成生产能力,从而以最快的速度进入目标国家的市场。根据合同标的物的不同,海外并购模式又可细分为海外控股股权并购模式,海外有形资产并购模式和海外无形资产并购模式。1)海外控股股权并购模式是通过收购跨国石油公司正在开发油田的股份,从开发阶段介入,规避勘探风险,并实现对项目进行控制的投资行为。通过控股股权并购,一方面投资方可以以部分出资取得海外目标公司的控制权,迅速实现石油企业的海外扩张,减小海外投资的政策性阻力;另一方面实现了投资方海外间接上市的目标,即买壳或借壳上市。例如,BP公司通过收购TNK—BP公司50%的股份?眼2?演,率先于各大石油公司迅速进入俄罗斯石油市场。2)海外有形资产并购模式。该模式可以有效避免目标石油公司因债务不清等问题,向投资方转嫁原有债务及或有负债。但该模式的实施有两个限制条件:一是由于多以现金方式进行收购,故需要投资方投入较多运营资本;二是由于在完成并购后要对目标石油企业进行整合,因而投资方应拥有具备较强管理能力的整合人才。3)无形资产并购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实现买壳上市,快速进入资源国市场;借助被收购品牌的影响力及原有销售渠道,可以省去海外品牌塑造和推广的时间与费用。2.间接投资模式。(1)参股投资模式。投资方购买外国石油公司股份,但不控股,不对其进行经营管理,只收取红利或从股票买卖差价中获取利润。这种模式下投资方所持产权的安全性较高,不会被当地政府或民族主义者当作攻击的对象。(2)债券投资模式。投资方通过债券投资,每年收取固定现金回报。该模式下,投资方不持有股份,但有固定份额收益,财务安全比直接持股高,但收益额较小,无法实现国家能源安全。(3)金融衍生品投资模式。石油现货价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期货价格,因此,可以借助金融的支持,在国际市场上实现套期保值、价格锁定和规避经营风险。在寻求国际能源合作中,中国企业可以更多地利用期货手段,海外并购并非唯一选择。

3.其他投资模式。(1)融资租赁模式。投资方承租人通过向另一国出租人交纳租金,取得设备等物品使用权,从而在资源国进行投资的形式。当资源国有一定政治风险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设备风险转嫁到出租方,减少投资风险。在签订合同时最好使用服务性租赁,以接受保险、维修等服务。(2)国际承包。投资方在国际市场上通过投标、议标、询价和接受委托等多种方式,单方或同拥有资金的公司签订合同共同取得实施工程项目的权力,然后根据合同要求组织设计施工,按质、按量、按期完成工程任务的整套过程。具体包括:1)回购模式。在该模式中,投资方将带资在资源国进行勘探开发,项目投产后对方以产出原油或其销售款逐年返还项目投资,并给予投资方合同中约定的资金报酬,以此方式对项目进行回购?眼3?演。以回购模式进行投资能获得相对稳定的回报,不受石油价格下跌的影响,风险较小。但缺陷在于投资方在资源国一般只能实行返销协议合同,也就是购回协议。开发一个油田后,必须悉数卖给资源国石油公司,没有分成,也不拥有该油田股份,不利于投资方的长期发展,也不利于获得稳定的份额油;2)产品分成合同模式。是投资方公司承担勘探作业及费用,并可能提供工程技术与管理帮助,在区块产油之后按照规定比例分配产量?眼4?演。这样可确保投资方拿到的是实物,规避了石油产品的未来价格风险。由于该模式下投资方不持有所开发油田的股份,故不存在财产安全问题;3)矿税协议合同模式。该模式在发达国家应用比较普遍,是投资方可以获得目标油田的经营权,开采权以及油气产品支配权,只需向资源国交纳矿业资源费和所得税;4)风险服务合同模式。该模式主要应用在南美及拉美地区,即投资方承担勘探开发风险及费用,最终获得以石油产品体现的相应的服务报酬,产出油气全部归资源国所有;5)提高采收率合同模式。该模式主要是针对单口井的修复增产,投资方按照合同约定比例获得增产部分的产量。分配比例采取的是类似递进税率的浮动比例,所不同的是,增产部分的产量越高,投资方所获得的分成比例越小。该模式有利于投资方进行科技研发。如果投资方在海外的综合实力有限,则很难在短期内获得大量油源。(3)股权捆绑油源的集合投资模式。该模式是针对民营石油企业的一种“引进附带油源”合资战略,即让拥有油源的外国企业或油矿主,带着投资方应得的份额油与资金,与投资方共建中小型油码头、石油运输系统、仓储或炼油厂及终端销售网点等,以满足投资方的份额油需求及保证供给。该模式的优点在于民营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在海外寻找石油区块具有相对较的政治敏感性,获取油源时人为干扰因素较少,获得区块的可能性较大。

参考文献:

[1]姜学峰.新世纪国际大石油公司发展战略新动向[J].国际石油经济,2004,(9):13-19.

[2]刘炳义,等.跨国石油公司发展战略及其演变趋势[J].石油科技论坛,2007,(1):4-14.

[3]王年平,李玉顺.回购合同在伊朗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J].国际经济合作,2004,(7):37-39.

[4]徐振强,育红.国际石油合作合同模式的特征及演进[J].国际经济合作,20,(1):50-53.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篇7

基金项目: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海外投资企业法律风险识别研究”(16FFX032);2015年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项目“中国企业海外工程承包项目法律风险环境研究――以上海企业为视角”(15PJC022)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祝宁波(1976- ),女,湖南湘乡人,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国际投资法、法律风险管理。一、中国海外投资利益具有强烈法律属性和企业参与特性

当今世界,海外利益(Overseas Interest)作为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尽管对它的内涵和范畴尚未定论,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海外利益不应限于本国疆界内,且不应仅指国家层面的利益,还应包含非国家行为体的局部利益,它至少可细分为海外战略利益、海外经济利益、海外政治利益、海外文化利益,以及上述各种利益的混合体等[1]。近年来,中国海外利益的扩展和延伸日益表现为海外经济利益的扩展,特别是海外直接投资活动带来的大量海外利益的产生。

中国海外投资利益不仅包括海外直接投资利益,也包括海外间接投资产生的利益。比较而言,国际直接投资的复杂性和由此带来的风险往往高于国际间接投资。因此,本文将着重研究海外直接投资利益,文中所称的海外投资利益仅指中国企业因直接参与海外投资管理及经营活动而产生的利益,如在国际独资经营、合资、合作经营、跨国并购、国际技术转让与技术投资、国际租赁、国际工程承包等国际投资活动中产生的海外资产与海外收益。与海外利益、海外其他经济利益相比,海外直接投资利益具有强烈的法律属性和明显的企业参与的特性。

1.海外投资利益的获取与保护具有明显的法律属性。苏长和教授在归纳中国海外利益的特征时,强调它具有国际契约性[2]。而海外投资利益的法律属性更强。这是因为,整个海外投资活动及海外投资利益保护都同时受到东道国及投资母国国内法,相关国际条约、双边条约以及海外投资者或者与东道国政府或者与东道国当地企业等签订的大量合同的调整和支配。因此,整个海外投资活动几乎就是在这三个法律框架体系内实施[3]121。从事海外投资活动的企业、个体以及投资母国政府或东道国政府都必须围绕着这些法律、规则及众多合同来设立(或允许设立)海外投资主体、从事(或管理)海外投资活动,并使海外投资利益不受他国政府或组织、个人的非法侵害。海外投资的法律属性增强了投资交易的可预见性,减少了交易成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国际投资资本的流动及流向。投资者的权利、义务与责任都直接源于法律的规定或者法律规则的设定,并使它们成为解决海外投资争端、维护投资利益的重要手段。

2.企业是我国整个海外投资利益保护的核心。企业是海外投资利益的重要载体,不但是海外投资利益保护的重要对象,更是海外投资利益保护不可或缺的实施者。“投资”通常是指自然人或者法人为了赚取利润或者获得回报,而从事的某些行为[3]92。企业的海外利益是一国海外投资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海外投资利益的大小几乎与该国所拥有的跨国公司的数量成正比。企业实现与维护海外投资利益的过程就是一国实现其海外投资战略目标的过程。海外投资企业遭受的海外投资风险也往往是一国海外投资利益最需要克服和防范的内容,保护了企业的海外利益往往就是维护了一国的海外投资利益。美、英、法、德、日等西方发达国家近百年的海外投资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与政府相比,从事海外投资活动的企业具有更好地鉴别海外投资风险的敏感度和对经济利益保护的先天优势。企业作为海外利益的主体和海外投资利益保护的具体执行者之一[4],甚至可能对一国的外交政策或海外利益决策产生影响[5]。随着国际资本的跨国流动日趋活跃,企业纷纷向海外拓展市场。然而,它们在争取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时刻面临各类风险、威胁着企业乃至国家的海外投资利益。为此,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海外投资利益给予保护。 二、政府主导、多种保护手段相结合的我国海外投资利益保护模式

尽管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复苏乏力,中国海外投资却异军突起、增长迅猛。对海外投资利益的保护逐步成为中国海外利益的重要内容。中国政府在政策与执行、加强机构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等方面以及在信息咨询、服务、人员安全和人才培养等服务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外交手段和法律方式相结合,充分利用双边及国际多边机制,辅以企业、商(协)会等社会力量的保护模式。

1.海外投资利益保护以政府为主导,并协调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同参与。对海外投?Y利益的保护,我国政府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承担了大到制度、机构、体系构建,小到服务、人员保护及具体投资争议解决等多方面的工作,对我国海外投资利益保护起到决定性作用。

首先,我国政府不断健全海外投资利益保护机构。在海外投资的管理和利益保护方面,目前主要由两个部门负责――商务部侧重于海外投资事务的管理、协调和服务,外交部则更侧重于海外投资利益保护。2013年11月12日设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成为统筹我国外交、政治及军事等力量,保障海外人员的生命及资产安全,防止重大经济利益损失的统一的决策和协调机构[6]。这一跨部门决策机制在协调政府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及海外利益保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次,我国日益重视海外投资立法工作,国家部委不断出台各类法规、规章,对企业海外投资活动进行规范和保护。商务部还与国家发改委酝酿起草我国《海外投资法》,以规范和支持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行为,保护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权益。

再次,我国政府陆续成立若干境外投资服务机构①,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提供政策咨询、信息、会务展览、法律投诉与争端解决、研究报告、培训等各项服务,以增强我国企业应对海外投资风险的能力。

此外,我国政府还鼓励行业协会、企业、社会组织等发挥自身优势,共同构筑海外投资保障网。鼓励企业不但要加强自我管理,更需注重加强企业在东道国的社会责任感、维护中国企业良好形象。同时,鼓励在中资企业相对集中的国别和地区,组建境外中资企业商会,增进企业与政府的沟通和交流。

2.充分利用双边和多边机制,结合外交、经济和法律手段,共同保护海外投资利益。在双边合作方面,我国已签订或重新签订了104个《双边投资协定》②,累计建立160多个双边经贸合作机制,还与美、欧、日、英、俄等国建立了经济高层对话,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双边、多边等多层次经济合作协议③。在多边机制中,我国积极参加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和相关标准的制定,积极反映中国的诉求、实现参与全球治理的权利。“十三五”时期,我国还将与相关国家共同推进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和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建设。我??不但是《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间投资争议公约》和《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等重要国际投资条约的缔约国,而且重视加强区域层面的投资协定的商签工作④。在具体领域上,我国也加强了双边沟通与协商机制⑤。通过在双边和多边领域的努力,中国正日益从国际投资规则的“接受者”转变为“制定者”。当海外投资利益受到实际损害或者损害威胁时,我国政府则不仅运用政治、经济、外交手段,积极与相关国家政府进行沟通,也开始注重采用法律方法,在企业用尽当地救济方式后,鼓励企业诉诸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构维护海外投资利益。 三、我国海外投资利益保护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有海外投资利益保护方式和措施对我国海外投资利益的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但推进了我国海外投资活动的深入开展、扩展了中国海外利益,也加速了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的发展、促进了企业的科技进步并提升了其管理水平。不过,在实施过程中,现有模式也暴露出若干问题与不足。

1.缺乏中国海外投资整体战略规划下的海外投资利益保护模式设计。一方面,尽管我国海外投资的“走出去”战略已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且内容日臻完善与成熟,但该战略却缺乏总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的目标定位,缺乏对不同行业在海外投资不同发展阶段的工作重点和需求内容以及政府各部门组织结构、职能等的综合调整、规划,更缺乏对海外投资活动与风险规避及利益保护之间的内部机制设计。另一方面,我国海外利益保护的手段与措施更趋向于综合性的手段与措施的运用,而非结合具体海外利益的特性,采取特有的保护模式与手段,造成海外投资利益保护效果欠佳、问题层出不穷。

2.保护手段相对单一,忽视对法律手段的运用及作用的发挥。由于海外投资利益保护常常被视为海外利益保护中的一部分,造成我国政府在海外投资利益保护方面习惯于政府主动出面与东道国政府磋商,谋求东道国政府的政治保证⑥。这种相对单一的保护措施与手段,虽然能够提高海外投资利益保护的效率,但是其负面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它忽略了整个国际投资活动都是在多重法律体系综合调整下进行的大背景,忽略了国际投资法制对国际投资利益保护的重要作用,忽略了法律风险管理模式或者法律手段减少海外投资风险、解决国际投资争端的效果。这一方式也易导致经济问题政治化,增加整个海外投资利益保护的不确定性和难度,并容易滋生中国企业依赖政府保护海外投资利益的心理,忽视或者逃避自身力量和责任担当,甚至容易被他国政府或者不良组织利用,成为要挟中国政府的工具。

3.未能准确定位各利益主体的角色,未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惯于将中国海外投资利益中的核心载体即各类企业,仅视为保护的对象,忽视了它们更应当作为主动承担自身利益乃至国家海外投资利益保护的主体的作用,导致海外投资企业在国家海外投资利益保护范畴内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角色定位的失当,造成政府或忽略海外投资企业保护海外投资利益的责任及能力,抑制了投资者、行业协(商)会及社会团体等拓展及维护海外投资利益的能力发挥;或没有充分实现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功能,为企业“走出去”营造良好的经营空间并增强它们提高风险意识、预测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4.尚未建成一个集监管与保护有机统一的综合协调海外投资利益保护体系。海外投资企业利益是我国海外投资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伴而生同时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为避免企业顾自身利益损国家利益情况的发生,对海外投资利益的法律规制应当构建宏观层面(国家)与微观层面(企业)协调一体的保护体系。而目前我国海外投资保护模式在组织结构上反映出对企业海外投资活动监管不力、监管手段与保护手段相脱节且不能协调发挥作用等问题。首先,从保护对象上看,现有模式注重对从事海外投资的国有企业的保护和监管,对其他类型企业或个人关注较少,它们成为中国海外利益保护与监管中较为薄弱的部分;其次,由于监管手段与措施不到位,部分企业间存在恶性竞争、盲目投资甚至实施洗钱、贿赂、转移国有资产等无视国家长远或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再次,现有模式没有很好地将监管和保护手段有效结合,将监管转化为保护海外投资利益的一部分,给予企业投资活动充分的配合或者必要的帮助;最后,在海外投资利益保护实践中,政府、企业及社会团体还存在配合欠佳的问题。2004年中石油、中石化共同竞标苏丹3/7区石油管道项目一案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7]。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伴随着我国政府不断出台有关加强境外投资的监管制度⑦,2017年第一季度,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全球129个国家和地区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下降488%。这种断崖式下跌被学者们解释为与进一步规范我国外汇管制制度有关[8]。不过,它们能否实现制定这些制度的初衷⑧,还有待时间去检验。

5.现有海外投资风险管理较为分散、数量有限、层次较低,尚未形成综合、全面、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用风险管理的方式保护海外投资利益目前已在我国海外投资企业中实行。然而,我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管理的水平却差强人意,对海外投资风险的识别能力较弱,风险评估欠缺准确性,用风险管理的方式实施海外投资利益保护的效果较差。我国政府层面也开始进行政治风险管理方面的尝试,但是如何实施,特别是如何结合企业海外投资活动建立一体化的风险管理系统,还有待实践和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加强[9]。

海外投资利益保护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必然加大我国海外投资风险,减损海外投资收益。因此,有必要结合海外投资利益的本质属性,尽快构筑有效的管理模式,既能体现符合我国海外投资保护的现实基础,又能满足海外投资企业的需求。而构建法律风险的管理与保护模式,对海外投资利益给予充分保护,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四、法律风险管理模式保护中国海外投资利益的优势

对中国海外投资利益实行法律管理与保护,是建立在对海外投资企业状况和国家海外投资整体战略充分认知的基础上,结合投资东道国与我国相应的法律制度、司法环境状况、人文、社会情况、国际投资环境等多种因素,采用综合、系统的手段,在海外投资的各个领域和环节采取预防风险或抑制风险不利后果及负面影响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行为。“管理”一词,不仅蕴含对海外投资风险的被动防范,更是主动认识和应对与利用海外投资风险。中国海外投资利益实行法律风险管理的模式至少具有以下优势:

1.用法律风险管理模式保护海外投资利益符合海外投资利益的法律属性。如前所述,海外投资利益具有明?@的法律属性。作为投资东道国国际承诺的重要组成,东道国通过对内制定法律制度、对外缔结国际条约的方式,为外资提供稳定的投资环境保障。而投资母国也往往会借助法律手段,制定对外投资法律、规范境外企业投资行为,并在投资者投资待遇标准、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投资争端的解决、避免双重征税等方面与东道国达成协议,促使本国海外投资利益的实现。此外,相关国际条约为整个国际投资活动提供了行为标准与规范。因此,海外投资利益产生于相关国家的国内法和国际条约的安排,也必须通过遵守相关法律获得保障。然而,中国目前并未出台较为全面的维护本国海外投资利益的法律,与沿线国家间也尚未构建出较为完善的双边或多边法律保障机制,这在实践中极易发生海外投资利益保护“无法可依”的情况。“一带一路、合作共赢”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造福沿线各国人民的宏伟工程,它离不开法律的引领和保障,离不开中国政府在整个“一带一路”建设中对遇到的新问题所提供的中国方案,倡导和参与建立的相关国际规则。这不仅是满足中国企业投资活动的需要,也是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繁荣发展、排除不利干扰因素的保障,更是中国企业投资中遇到问题或者人身安全、经济利益受到威胁和侵害时,依法律解决问题,维护正当、合法权益的基础。

海外投资利益的法律属性使法律风险管理模式保护海外投资利益具有优势:一方面,经济活动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指引,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活动的有序开展需要国家层面和国际间的法律及各项规则的指引。采用法律风险管理模式能够使海外投资企业明确自身对东道国和投资母国的法律及双边、多边协议下的义务,主动规范海外投资行为,从而避免和减少海外投资风险的发生,达到切实保护海外投资利益的目的。另一方面,一旦海外投资风险发生实质性的损害或者损害威胁,如东道国违反投资协议等行为时,海外投资利益保护主体也可以通过法律风险管理的相应措施,采取协商、诉讼、仲裁等途径切实维护海外投资利益。

2.用法律风险管理模式保护海外投资利益具有学理基础。近些年,随着中国海外利益的拓展和深化,对中国海外投资利益的研究也日益受到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重视。陈松川在分析中国海外利益具有更强不可控制性和风险性的特征后,认为中国海外利益保护要形成多元保护体系[9];张曙光认为海外利益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应借鉴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对国家海外利益风险进行外交管理[10]。陈少强认为应建立起央企与各政府部门联动的海外投资纠错机制,“通过纠错机制作为企业内部监管与国资委等部门外部监管的衔接联动,建立及时的信息沟通渠道,……,并及时制定应对措施[11]。孙南申更是建议应改变目前只重事前风险防范的政策思路,代之以风险的转移、分担和补偿等成本收益方法,构建投资风险的防范与管控的法律机制[12]。

3.法律风险的特性为法律风险管理模式保护海外投资利益提供了可能。保护中国海外投资利益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关注海外投资活动中的各类风险。海外直接投资面临着较为复杂的投资环境,投资企业不但会遭遇自然风险、商业风险、法律风险等一般风险,也面临着特有的政治风险、社会风险、道德风险等,这些风险在“一带一路”投资实践中已经日渐明显,大量项目因此遭受损失或者搁浅⑨。在企业的风险体系中,不同风险之间的界限并非可截然区分,它们往往彼此关联、互相转化或存在交叉与重叠。其中,法律风险是企业风险体系中最需要防范的基本风险。而且,它与其他各类风险的联系最为密切、关联度最高。在企业的其他风险中往往隐藏着法律风险或者最终转化为法律风险⑩。由此可见,借助海外投资法律风险管理模式,以法律风险管理为“抓手”,在管理法律风险的同时,兼顾对其他风险的管理与控制,能够实现对海外投资利益保护的目的。鉴于企业经营风险与国家海外利益风险的相似性,国家海外投资利益的保护可以借鉴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模式。同时,鉴于二者的一致性与关联性,用法律风险管理的方法,构建“上下一体”的国家―企业综合法律风险管理体系,有助于快速而准确地识别、评估海外投资利益风险,采取政府与企业有机配合的、有针对性的应对及管理风险措施。

4.我国现有的海外利益保护机制为实施一体联动的法律风险管理模式奠定了良好基础。建立政府―企业一体联动的法律风险管理模式有助于克服长期以来海外投资利益保护各自为战的局面或者单个企业损害国家整体海外利益的弊端,解决目前海外投资利益保护工作无序化的问题。企业的经济属性决定了其自利本性,这就存在海外投资企业挑战国家主权甚至损害国家海外利益的可能。因此,对中国海外投资利益保护的“监管”与“服务”两方面的要求使法律风险管理模式的实施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站在国家层面来看,对海外投资进行法律管理是投资活动合法和合理性的有效保证。惟其如此,才能有效规范从本国资本汇出到海外利润汇回的全流程,以保护海外投资利益。这方面,我国政府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已形成良好的法律风险管理及利益保护基础。伴随着我国政府对投资东道国的政治风险、突发事件预警与预防和危机快速反应及处理工作的进一步重视,以及驻外使、领事对海外企业保驾护航职能的加强,一体化的海外投资法律风险管理机制将具备完备的制度和机构基础。而且,目前我国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加强自身法律风险管理工作,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完成较为成熟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因此,政府―企业一体联动的法律风险管理模式已具备实施的可能。 五、法律风险管理模式下中国海外投资利益保护的实施

1.制定并完善中国海外投资法律制度。一套完善的海外投资法律制度体系有助于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有法可遵、有章可循”,有助于海外投资企业及时准确识别潜在的法律风险,从而使整个国家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更好发挥服务与监管的功能。海外投资法律制度体系必须充分考虑中国企业投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或者政治法律风险环境较好或者恶劣国家等的不同情况,考虑不同国家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性,考虑对海外投资风险进行法律管理的战略目标、任务和客观制约因素,从而使我国海外投资法律制度更具前瞻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实现保护中国国家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2.建立由政府部门集中统一领导,各商会、行业协会配合,海外投资者广泛参与的立体联动的法律风险管理主体网络。一个广泛的、覆盖全国的、全行业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形成需要由海外投资监管与服务政府部门牵头,组成专门的负责海外投资利益保护的机构,并集合各方面力量,包括广大的海外投资者,共同构建一个集管理与监督、服务与促进、风险预防和管理于一身的海外投资协调机制。通过该协调机制的有效运作,为国家在对外签署双边、多边以及国际投资保护协定、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海外投资融资等问题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与诉求基础,从而全面降低海外投资风险,充分保护海外投资利益。

3.在海外投资利益与风险的法律管理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上,构建以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警及风险控制与管理为中心内容的多环节、协调配合机制。确保整个风险管理系统顺畅、有序地开展工作,从而及时、准确识别与评估海外投资利益风险,形成相应的风险管理的组织与流程,丰富我国海外投资利益法律保障制度的实践。为实现此目的,必须分析国家海外投资利益与海外投资者之间“互通”“共荣”“互利”“联动”的关系,考虑该机制在实施中与其他国家或者企业现有的策略、制度、流程、人员、技术等的相融性问题,研究确立海外投资利益保护的监管与保护的工作机制,确保国家层面与企业内部一体化的法律风险管理组织系统有效运行,形成互联、互通、互助、互利的良性互动关系,共同分担海外投资利益保护成本。

4.从风险发生的各主要因素考虑,建立强大的海外投资信息数据库,为政府和海外投资企业及人员提供全面的信息及安全保障。强大的海外投资信息数据库是应对及管理海外投资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打破政府及各企业的“信息孤岛”,为海外投资者提供投资东道国的相关法律、行政程序、资源状况以及市场行情特色等信息,从而为准确识别并评估海外投资风险奠定坚实基础,确保国家和企业投资决策的科学正确。海外投资信息数据库需要由政府牵头,将政府外交部门、海外投资监管及保护部门等政府机构与中国海外公司及人员建立信息对接,利用网络及时为海外公司和驻外人员提供投资与安全等的信息保障。海外投资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及完善对增强海外投资企业抵御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企业加强对投资国的政治形势的跟踪和评估,减轻由政治风险引发的经济利益损失,并能借助中国政府业已建立的“协调、预警、应急、服务和磋商”五大机制,及时与东道国政府沟通,达到化解或降低政治风险的效果。海外投资信息数据库同时也是政府准确掌握海外投资者状况并对投资者进行有效监管的重要数据来源和制定对外、对内政策的依据之一。政府也能利用这一平台为投资者提供最直接、便捷的风险防范建议和帮助。

尽管用法律风险管理手段保护中国海外投资利益可能面临各方面的困难,但是,把握海外投资利益的法律属性,完善中国海外投资法律制度,形成政府―社会―企业相互配合的一体联动主体,以法律风险?R别、评估及控制与管理为中心内容,以强大的海外投资数据库为基础的多环节、多个组成部分为保障的统一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并非没有实现的可能。这种用“法眼”识别、评估及监测各类风险,用风险管理方法,构筑集“预警”与“保护”、“服务”与“监管”相结合的动态管理模式,将有助于我国海外投资利益保护与管理的有机结合,保障整个海外投资利益的实现。

注释:

① 如商务部的投资促进事务局和进出口公平贸易局的部分职能中,就包含境外投资服务的内容。具体可参见商务部网站,http://gpjmofcomgovcn/article/d/cw/201304/20130400094101shtml.

② 以上数据截止到2016年12月12日,我国对外签订双边投资协定一览表[EB/OL].商务部条约法律司网站,[2017-10-19]. http://tfsmofcomgovcn/article/Nocategory/201111/20111107819474shtml.

③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11个国家签署了自贸区协定,与56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双边投资协定。截至2015年底,在“一带一路”沿线18个国家建设有53个经贸合作区。着力推进“一带一路”贸易投资便利化[EB/OL]. 网易财经,[2017-4-19].http://money163com/16/1108/01/C5AIG20M002580S6html.

④ 例如尽管中国已与欧盟26个成员国签署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爱尔兰未签署),且仍然有效,但中国又与欧盟就商签双边投资协定达成共识,以满足中国企业和欧盟所有国家和地区企业相互投资的现实需要。张茉楠.中国双边投资协定面临的障碍与风险展望[EB/OL].http://cnchinagatecn/experts/2013-05/20/content_28871713htm.

⑤ 如在海外劳工保护方面,与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开展信息交流和合作,在能源领域与一些能源竞争国家开展多方面合作等。

⑥ 例如2015年中国伐木工人缅甸被重判事件。范文婷.缅甸总统签署大赦令 将赦免155名中国伐木工[EB/OL].[2017-10-30].http://fashionifengcom/a/20150731/40121604_0shtml.

⑦ 如2017年1月7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的《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办法》等。

⑧ 即促进和规范境外投资、提高境外投资便利化水平、落实企业对外投资自主权,通过实施加大行政审批等方式使无效、低效投资被清理,从而显著提高企业“走出去”的质量和效益。

⑨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局势不稳,各国经济表现不一,一些国家政治震荡,另些国家仍受战争和恐怖主义困扰。这些因素直接导致我国采矿业近几年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减少。宗和.“对外投资与风险蓝皮书”显示:我国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减少[EB/OL].国土资源部网站,[2017-04-19].http://wwwmlrgovcn/xwdt/kyxw/201704/t20170418_1498951htm.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篇8

关键词:“走出去”;海外投资;海外投资保险

2000年3月,同志在出席九届人大三次会议的上海代表座谈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并努力掌握主动权,必须不失时机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到2600亿美元。“十二五”期间,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将会更快。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海外投资现状究竟如何呢?本文就该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原因分析

(一)解决我国资源匮乏的需要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进行跨国投资的一个主要原因即弥补我国国内资源的不足。我国虽幅员辽阔,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小,因此资源的有限性将直接威胁我国未来的发展。

(二)提升企业竞争力促使企业国际化的需要

我国的企业对外进行跨国投资有利于企业扩大市场份额,适应国际市场,从而使企业的竞争力提升,同时在海外投资办企业,可以帮助我国企业顺利绕开贸易壁垒,抵制外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此外,进行跨国投资是缩小与国外先进企业距离的一个重要途径,也只有如此我国的企业才能真正向国际化迈进。

(三)海外投资大趋势的发展需要

2000年和2007年是两个创全球直接投资增长的记录年份,2000年全球直接投资总额是1、4万亿美元,2007年则达到了1、538万亿美元。虽然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直接投资有所下降,但是联合国贸发组织预计未来两年内全球直接投资将稳步增长,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的中国,在十二五期间必将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加快对海外市场的投资,以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二、我国企业现阶段海外投资的分析

(一)海外投资“量多质不高”

十年里我国虽然跻身于全球海外投资前五名的行列,但,也要看到,在全球100强的企业里中国的企业是屈指可数的,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投资和企业司司长詹晓宁认为:中国对外投资的发展还只是量的剧增,并未达到质的飞跃。有数据显示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明显低于国际平均水平,造成该局面的原因更多的是我国企业自身对海外投资风险评估不足、融资困难、被投资国消费者对我国品牌知之甚少及对中国商品品质的担心等,这些都成为了造成我国企业海外投资“量多质不高”的原因。

(二)我国企业“中国创造”少

我国长久以来一直是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但是“中国创造”的品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却微乎其微。品牌不仅是企业的资产和实力的象征,在国际市场上更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形象,也是世界了解这个国家的一个途径,然而我国大量的自主的品牌都无法逃脱被收购或被控股的命运,大宝被强生收购、小护士被欧莱雅收购、有着响亮中国式名字的“中华”牙膏早已非中国的了……

作为中国企业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只有企业拥有自主品牌并守得住品牌,才有机会和实力进军国际市场,能够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三)海外投资涉及的行业领域过于“宽泛”

从最初投资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时至今日我国的海外投资已经发展到了周边的国家和亚、非、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而投资的领域也在不断地变得宽泛,从早期主要集中在金融、贸易、对外承包、加工业、酒店、捕鱼、餐饮、运输等行业,日益扩大到石油、森林、铁矿、铜矿、家电、轻纺、医药、机械、农业、科研开发等行业,其中除了资源类项目规模较大外,其它企业都属于中小型项目。尽管数据显示我国海外投资涉猎的领域广泛,但对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金融保险业的投资却明显不足,虽然近几年里对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有所增加,但从整体来看,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热衷于此的还是少数。正因为如此,不可避免地使我国的海外投资的整体格局仍处于较低的技术层次上。

(四)海外投资尚未构建完善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

我国虽然一直鼓励企业积极地到海外进行投资,然而海外投资中的政治风险对我国企业的威胁却不可忽视,尤其是一些企业境外项目的利润占了公司整体利润的50%,如果遇到被投资国发生局势动荡或恐怖袭击等意外事件,大量的海外资金便难以收回。正因为如此,我国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身处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之中,构建符合我国海外投资发展特点、现状和我国国情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只有构建起完善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才能更好地保护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利益,进而促进我国海外投资健康的发展。

三、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发展对策分析

(一)借鉴绿地投资的形式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中40%采用的是绿地投资,其优势在于:更加有利于海外投资公司在海外投资的生产规模、投资区位的选择;对于投资经营的风险更易把握;因为可以为东道国提升生产力、就业率和税收,故跨国企业在法律和政策上不易受东道国的限制。此外,绿地投资具有广阔发展的空间,且风险较小。

(二)积极探索跨国并购的投资形式

上一篇:科研创新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医疗档案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