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市场机遇范文

时间:2023-11-10 17:11:57

海外市场机遇

海外市场机遇篇1

而支持这一观点的原因是电信重组后,中国将形成3家实力相当的电信运营商。特别是在当下中国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充裕的资金以及在股东的期望下,将加速这一进程。因此,中国电信运营商应抓住机遇,切入全球电信市场。

但中国运营商真的准备好进入海外市场了吗?

从理论上来说,运营商现在出击海外,确实具备了一定的条件,由于电信业重组的关系,目前3大运营商在国内市场竞争正酣,如要在这场竞争中加强自身实力,巩固竞争地位,运营商必须作好放眼全球的准备,以保持其长期发展之动力、

另外,新兴市场也为中国运营商提供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平台,中国运营商应瞄准这一平台,将其庞大用户群的业务经营模式注入到低普及率地区。因此,中国电信运营商可通过多种途径从海外拓展中获益,从而使自身成为全球电信市场上的一股新生力量。

不可否认,国际化现已成为国际众多运营商必然选择的重要战略,事实上就有许多运营商已获益不少。比如,欧洲的德国电信和法国电信,亚太的新加坡电信,其总收入中有一半甚至更多来自于海外市场,

而且,运营商出击国际市场,还有利于快速提升企业的收入规模。西班牙电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据了解,该公司在2001年的全球运营商排名中位列11位,而其进行海外扩张后,公司现在的排名已经攀升到全球运营商排名的第5位,西班牙电信为什么能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主要是因为其在拉美市场和欧洲市场上进行了大规模的业务运营

由此可见,运营商出击海外市场对自己利多而弊少,但国外运营商的海外经验能成为国内运营商的模板吗?

对此,安永全球电信中心主管合伙人乔纳表示,那些已迈向国际市场的全球或区域性电信运营商为中国运营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而且这些运营商多样化的运营模式与拓展路线使中国运营商在制定自己的战略时受益匪浅。然而事实真是如此

应当看到,中国电信运营商虽然在国内拥有绝对优势,但在国际市场上还略显生涩。

事实上,早在2005年,国内运营商就曾经尝试“走出去”战略2005年3月11日,中国联通就成功获得在澳门地区经营CDMA1X网络及提供跨区域移动电信服务的牌照,并于5月27日正式获得漫游牌照。这是我国内地电信运营商首次在内地以外地区获得移动运营许可。

此后,原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也开始进行尝试,只是他们的落脚点选择在香港在这三大运营商中,中国移动的步子迈得稍微快些,但每每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重组后的运营商还有勇气进行海外并购吗?特别是在投资目标日益减少、投资机遇愈加难求的今天?

乔纳对此的意见是,中国运营商不应在等待中错失良机。“瞬息万变的股市其实蕴藏着富有吸引力的投资价值及机遇,获得这种机遇可为战略并购提供强大保障。”乔纳说,“庞大的用户规模、低成本的制造业、强大的财务实力与技术投资赋予了中国运营商无与伦比的优势。其低成本业务模式将会改变全球电信业的竞争态势。”

虽然拥有很大的优势,但运营商进行海外并购仍需谨慎毕竟,运营商海外并购失利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英国电信早期在欧、美、亚太等地四面出击,结果抓不住重点,只能被动收缩。而沃达丰已经尝到摊子铺得太大的苦头,目前正在收缩阵线,由全面布局调整为重点布局

因此,国内运营商出击海外市场时,首先要有一张清晰而有效的国际路线图。比如,西班牙电信进入拉美市场,德国电信扩展欧洲市场,新加坡电信布局亚太市场……都有着很清晰明确的战略意图。只有结合自身特点,挑选周边或文化相近的地区重点拓展,才是国内运营商海外扩张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国内运营商目前还处于“走出去”的初级阶段。花钱收购也许容易,但如何把企业运营好则是个大考验 这需要整合集团资源及优势,搞好品牌、运营模式、技术等的输出,做好总部对海外业务的管理和支持,同时一定要注意本土化合作、管理和文化的融合。

应当看到,确认并购目标仅仅是漫长成功道路的第一步。在通往海外市场的成功之路上,中国运营商会面临种种特殊挑战,因此他们必须确保在厘定全方位并购战略时,稳妥地解决整合、策略、运营、及广纳人才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海外市场机遇篇2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 金融改革 商业银行

面对全球化经济格局的转变与国内效率普遍不高的金融环境,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成立,上海自贸区建设的核心在于金融改革,《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公布后,金融改革势在必行,也引发金融界的巨大反响,金融机构都希望抢占先机,获取改革红利。目前已有多家银行(如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涌入上海自贸区。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商业银行必须对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采取合理有效的应对策略,否则就会战而不胜,影响全行的经营目标的实现。

一、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

(一)金融改革要点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于金融领域的改革是其中的一大亮点。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是世界各国自贸区建设的一般规律,是自贸区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国家颁布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这一建设任务。从全球各国已建立的自由贸易区普遍的建设规则来看,可以总结出“三大自由”,即货物进出口自由、投资自由和金融自由。金融自由相对于金融管制,我国商业银行对金融管制有深刻地理解,并能很好地运作经营,但对金融自由不太熟悉。金融自由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宽松、自由的开放政策,外汇不受管制,可自由进行兑换,并且只要是合法收入,都可自由进出入,存贷款的利率根据国际市场的供需变化而变化。总结起来就是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外汇账户开放,二是宽松的外汇管制,三是利率市场化。

《方案》提出:“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上海自贸区建设有着明确的金融改革内容。四大改革要点,一是开放资本项目,二是跨境使用人民币,三是利率市场化,四是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具体来说,在上海自贸区内实现市场化定价,建立与自贸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境内外资源和市场,改革外债管理方式,全面实现贸易投资、跨境融资的自由化、便利化。

(二)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重大举措,必将打破各种制度对于金融的制约,激发金融机构创新的活力和热情,有利于金融机构的自由发展,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但同时它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旦不能适应金融的改革开放,势必会被淘汰。那么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怎样的发展机遇,又将面临什么挑战呢?

1.从金融改革的政策来看,主要集中在宏观金融政策方面,但我们仍能够清楚预见金融改革对商业银行所带来发展机遇。

(1)扩大市场,提供更多资源。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资本实力和经营业绩已经备受世人瞩目,在全球占有一定的影响力,国内的市场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其发展需求,商业银行正在努力寻求对外扩张。但是海外扩张受到诸多壁垒限制,这一过程并不顺利。上海自贸区建设实行“境内关外”政策,这样开放的政策则为商业银行创造了对外扩张的绝佳机会,能够让商业银行充分有效利用境内外两大市场、两种资源。

(2)拓宽业务经营范围。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范围往往局限于存、贷、汇,虽然近些年来也有拓展一些中间业务,但国际业务并没有普遍开展。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鼓励和支持区内银行发展跨境融资业务,推进跨境投资金融服务,这样一来,商业银行便能大大地扩展其业务经营范围。

(3)促进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业务经营模式基本同质,极大地限制了业务创新。主要原因在于利率和汇率都受到严格管制,创新业务的审批制度审慎而又严格,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和范围又受到金融管理部门的严格限制,创新难以进行。而上海自贸区建设注重创新金融制度,鼓励和支持金融市场产品和业务创新,这样有利于推动商业银行创新业务的发展。

(4)降低运营成本。我国商业银行在上海自贸区内发展成为全能型银行是有很大机会的,全能型银行可以同时开展多种业务,如存贷款业务、跨境投资并购、离岸金融业务等。这样的经营方式能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有利于业务规模的扩张。

2.机遇与挑战并存。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不仅仅是良好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大挑战:

(1)缺乏经营和管理经验。上海自贸区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市场领域,我国商业银行一旦进入自贸区发展,就面临着重重难关。虽然我国一些商业银行有办理一些相关业务,但业务经营规模很小,占银行整体业务比重也比较小,这样的经验根本不足以去应对一个全新的国际金融市场。

(2)难以适应金融自由。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处于金融管制下的运作经营模式,而上海自贸区实行金融自由,将一步步实现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对于资产定价、存款定价等都十分陌生。在这样一个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下,资金价格受到直接触动,影响银行经营,从总体上来看,目前商业银行还不能很好地进行资产定价和风险控制。

(3)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脱离央行保护。习惯于金融管制和利率补贴的中国商业银行,长久以来由于官方定价所带来的存贷款利差,总能保障银行获取稳定且较大的收益,进入自贸区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也就意味着银行将不再受中央银行的保护,银行的盈利也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4)同行竞争激烈。自贸区进行金融改革,其所能带来的改革红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进入上海自贸区发展,将来自贸区内还会形成银行机构的集聚现象,无疑也会使得同业之间展开激烈竞争,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一)提高风险控制的能力

上海自贸区是一个全新的国际金融市场,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但同时也具有很大的风险。商业银行要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必须具备强大的风险管理能力,控制风险也是监管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只有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才有资格和机会在自贸区进行发展。因此,商业银行应当建立良好的风险控制体制,提高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自身的业务。

(二)提高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上海自贸区建设有着一种全新的游戏规则,金融自由,利率市场化,这些都要求商业银行能够快速反应、积极应对。银行必须在各方面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机构布局、战略思想、业务流程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建立一套完整的市场反应机制,提高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快速适应自贸区的游戏规则,尽快尽好地展开银行各项业务。

(三)坚持开拓创新

商业银行如果要在上海自贸区顺利地开展业务,必须打破原有的业务模式的限制,有所创新,开创出新的业务领域和业务种类,制定合理的业务流程和考核评价体系,以更好的适应在自贸区的业务发展。业务创新带动产品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保证银行获得持续发展能力,在自贸区内站稳脚跟。而监管部门对于金融创新非常谨慎,根据我国惯有的监管模式,监管部门一开始并不会官方文件和相关法律法规,会首先允许单个产品试行,成功推出一个,再允许推出下一项。逐步推出多个产品后,就会得到监管部门的认可,就会逐步实现由点到面的改革突破。按照这种模式,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一个产品创新储备库,以及时申报,抢占先机。

(四)转变发展方式

长久以来,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信贷业务,而在自贸区内,由于金融创新、市场监管更为苛刻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这种高资本消耗的发展方式已不能适应在自贸区内的发展。如果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抢占先机,商业银行就必须转变其发展方式,走资本节约型发展道路。

(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商业银行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在自贸区这样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必须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建立一套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明确规范和清晰阐述企业核心价值理念、服务观念、企业愿景等。同时员工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在企业发展中充分体现员工的自身价值,切实增强企业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结束语

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商业银行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迎接这场挑战,才能实现自身最终的发展目标,更好地立足于金融界。J

参考文献:

1.戴小平.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3,(5).

2.徐刚.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机遇与挑战[J].消费导刊,2013,(11).

3.姚慧.有关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突破研究[J].新财经(理论版),2014,(1).

4.武剑.中国(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展望[J].新金融,2013,(11).

海外市场机遇篇3

【关键词】 威海市医药工业 SWOT分析 策略

为加快推进威海市医药工业发展,我们对全市医药工业进行了深入调研,运用SWOT分析法对医药工业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一、威海市医药工业发展基本情况

威海市现有医药企业9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家,从业人员2.7万人,总资产337.2亿元。2014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3亿元,同比增长19.8%。医疗器械、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新型中成药、生物药物等主导产品远销欧洲、东南亚、非洲、中东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威海市医药工业SWOT分析

1、优势

(4)环境资源优势。威海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达到41.6%,空气质量优良率约80%,饮用水源和海洋功能区水质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已发现各类矿产47种,探明具有工业规模的矿床103处,海域平均生物量为353克/平方米,拥有生物资源779种,其中海洋生物300多种。比较适合发展医药和医疗器械这类耗材少、耗能低、污染小、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2、劣势

(3)高端人才缺乏。医药工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创新型人才要求较高,由于威海市医药产业起步较晚,多数企业对自主创新重视不够,导致高端技术人才缺乏,制约了企业的长足发展。

(4)融资难、招工难的现象突出。据调查,中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自有资本少、抗风险能力弱、信用等级不高等原因,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现象比较突出。企业生产一线65%的工人来自外地,该部分职工在威海安家落户的不到15%,3―5年返乡或离厂的约占50%。由于多数企业搬迁后远离市中心,交通不便,生活娱乐设施缺乏,也增加了招工的难度。

3、机遇

4、威胁

(1)国际威胁

首先是周边国家的威胁。印度医药工业用于研发专利药物的平均投入提升到8%,韩国、日本在医药工业技术研发领域,拥有一大批科技人才和专家队伍,科研实力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周边国家在吸引跨国制药企业投资方面,也不同程度上对中国形成了挑战。其次是国外制药企业及研究机构技术的垄断。发达国家外资医药企业的介入,抢占国内医药市场,造成医药行业竞争加剧。国外研发机构实施“技术锁定”,也对我国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了抑制作用。

(2)国内威胁

国内其他地区医药产业发展迅速,必将成为我市强大的市场竞争对手,如江苏、河南、广东等地。另外,省内大企业,如齐鲁制药、瑞阳制药等企业发展速度快,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也对我市医药产业发展构成威胁。

三、策略分析

海外市场机遇篇4

这是最近一个月来,在众多家电企业内部人员间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句话。

记者注意到,自金融危机于2008年9月14日蔓延以来,家电企业的海外出口业务便遭遇直线下滑。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下滑幅度都超过20%,其中一些完全依赖加工贴牌的企业,海外订单直线下滑60%以上,许多企业被迫关门。

眼下,在“家电下乡”等三大政策的推动下,面对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和增长空间,家电企业在内销实现逆市上扬的背景下,看到仍无明显起色的海外市场、面对仍较去年同期下滑20%的走势,不免有些难堪与被动。

面临即将到来的圣诞节等西方重大消费潮,家电企业海外业绩是否会好一些?背负了一年多的订单下滑、需求不畅的包袱是否可以借机抛弃?若干问题有待破解,但病因绝非市场需求下滑这般简单。

群体性受挫

海关总署在本月11日今年前8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显示:今年1至8月我国对外贸易累计进出口总值13386.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2.4%。同期,我国机电产品出口4278.5亿美元,同比下降20.6%。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1762.2亿美元,下降20.7%。

此前,广州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7月,广东出口主要家用电器总额为105.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2.6%。其中7月份出口总额较去年同期下降9.9%,是去年10月以来下跌幅度最小的一个月。

两组数据,清晰地勾勒出今年以来我国家电企业的海外走势:群体性遭遇了出口下滑,特别是在去年10月份至今年5月份这一段时期,出口下滑态势一直未得到有效扭转。不过,进入七八月份后,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减弱,企业出口量的下滑速度有所减慢,甚至还出现一定的反弹。

透过各个家电上市公司于日前公布的2009年1—6月份的半年业绩报告,也可以生动地感知到海外市场业务下滑的真实景像:海信科龙的海外营收同比下滑22.51%,TCL海外营收下滑26.44%、长虹同比下滑27.28%,海尔也下滑了32.50%,而澳柯玛、小天鹅、海信电器三家企业的下滑速度略小,分别达到了17.95%、6.68%、16.62%。其中,格力电器的海外营收下滑比例最大,高达48.38%,与去年同期相比跌幅近半。到底是何原因导致这种大比重下跌,格力电器半年报中并未给出清晰解释。

记者还了解到,还有更多未上市的家电企业,其海外业务也同样出现了大幅下滑,有的企业下滑比例竟然达到80%。一大批成长于广东、浙江的外贸出口型家电企业,不得不采取了关门或转战国内市场的策略。

不过,宁波一位家电企业负责人颇为矛盾地向记者表示,与做海外市场不做品牌、不建网络相比,内销市场让他们在前期投入很多,招人、做广告、建终端,能否全部收回投入还很难判断。但至少现有内销市场有需求,可以让工厂运转,不至于停产。

政策也照顾

多年来,一直被誉为中国海外出口晴雨表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在去年10月的秋季展中跌入谷底。由于市场需求不畅,来自海外的采购客商数量锐减,竟比不过参展的国内企业人数。而在今年5月份举办的春季广交会上,这种低迷的状态仍未得到有效改变,海外客商数量和订单需求都没有出现好的回升。

据了解,目前在许多海外客商的仓库中,还有上一年度从中国购买的众多产品库存,需要一段时间的消化与处理。而当前,在中国家电出口主要地区的欧美市场上,人们对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和走势并没有把准方向,对于近段时间以来出现的复苏迹象到底是触底后的自然反弹,还是全面复苏前兆,也不清晰。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在逐步从欧美向中东、非洲等新兴国家市场蔓延。这无疑为一些近年来将市场重点转向新兴地区的家电企业增添了多重难度,一波未消一波又起。而来自欧美市场的技术及贸易壁垒也在不断闪现,令人担忧。

记者看到,从今年初开始,国家为支撑家电企业的海外发展,不仅通过对内需市场的刺激,让企业寻找到规模化的支撑点,避免海外市场下滑造成的大动荡。同时,还给予企业在产品出口中的税收优惠。去年底至今,国家已三次上调了家电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从最低的11%一路提升至17%。目前彩电、部分型号的冰箱、空调等产品,均史无前例地享受着17%的出口退税。

一位家电企业海外市场负责人告诉记者,出口退税上调了6个点,这对于原来出口利润就很薄的产品来说,无疑让企业突然增加了几十元的净利润,所以说这种推动作用很明显。行业观察家则认为,与国家对农民购买下乡产品提供13%的补贴相比,家电出口能直接获得17%的补贴,这种力度和收效非常明显。

此前,一直活跃在我国家电海外出口最前沿的广东、浙江、江苏等地的家电企业,一方面通过转向内销市场,为企业寻找到海外市场下滑的新订单支撑;另一方面也在积极想办法在中东、非洲、南美、东南亚等地,通过产品和市场的细分来获取海外订单。不过,一系列手段对于提振家电海外市场的效果并不明显,许多企业仍然是“望洋兴叹”,还有更多的企业在等待与观望。到底是海外市场真的没有需求了,还是国内企业没有找到市场突破口?

此前,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姚文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曾指出,海外市场并没有因金融危机就没有需求,欧美、中东等市场的机会不少,消费者的正常需求是存在的,只不过要求更高了。对于国内企业,姚文萍认为,需要真正深入到市场中去,知道这些人群需要什么,利用自身的产品和技术,满足他们的需求。

为什么下滑

一位广东的小家电企业负责人认为,这一轮中国家电企业海外业务的下滑,并不是企业自身原因,主要是海外需求减少了。事实真的如此?记者注意到,在这一轮企业海外业务下滑过程中,大小家电企业的境遇完全不同。由于采取了自主品牌的海外发展道路,TCL、海尔等家电巨头对于海外市场的风险控制能力极强,海外下滑的速度并不大。而许多以贴牌为主的企业,海外业务基本上全军覆没。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就算金融危机没有发生,中国家电的海外出口也要遭遇瓶颈,下滑是必然的。与三星、松下、A.O.史密斯等众多跨国巨头在中国市场经过多年耕耘,积极坚持自有品牌,建设自有销售网络,坚持以产品和技术优势推动市场发展相比,我们的许多企业在海外市场上,一无品牌、二无网络、三无拳头产品,靠什么去吸引海外消费者,难道真的可以用“一招低价格打遍全球无敌手”?

记者注意到,自2001年以来,我国家电海外业务步入了发展快车道,许多企业的出口量每年均保持着两位数增长。不过,这种高增长的背后,却是企业海外出口模式的单一化,缺乏竞争优势。行业观察家指出,我国90%以上的家电产品出口均为订单式的OEM、ODM模式,根本不做自主品牌,也不深入海外市场建立销售网络,更谈不上根据海外消费者研发个性化的产品。

不要看我国家电产品出国很多年,我国企业群体性的海外业务拓展仍处在起步阶段。“近年来,海尔、长虹、TCL等企业积极推动自主品牌的海外化扩张,通过在海外建厂,或者资本并购等方式,推动企业在海外市场的落地生根,虽遭遇了阻力,却为家电业的海外扩张打开了一扇窗户。”上述业内人士分析道。

必须要改变当前家电企业的海外扩张模式,深入当地市场,这样才能在遭遇了金融危机后,通过市场细分和差异化定位,抓住一部分消费者的正常需求。“伊莱克斯、惠尔浦等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溃败便是最好的例证,中国家电要快速从走出去向走进去转变,否则最终的结局也是死路一条,这只是时间问题。”行业观察家的这一提示并非危言耸听。

机会在哪儿

目前,欧美市场受到了金融危机冲击最大,除此之外的发展中国家,都是可以重点开拓的市场。志高空调海外市场负责人廖羽告诉记者,像中东、亚太以及非洲地区,都有不少机会。

眼下,距欧美传统的圣诞节等消费旺季已不远,但这并未给中国家电出口带来直接的推动。廖羽告诉记者,这种传统的消费旺季需求,主要集中在小家电和玩具等产品上,对于空调、彩电、冰箱这样的大家电很少。“等到十一二月,来自海外的订单会增加,可以肯定的是,2010年家电海外出口的情况肯定会好转。”一位江苏家电企业的负责人向记者如此表示。

除了出口模式单一,来自海外市场的技术和贸易壁垒也很多。像欧美市场上,除了绿色、环保等技术门槛,近年来又加大了对产品能效的要求。而在东盟,对中国家电的关税设置较高,基本上限制了家电整机的进口,而家电散件出口关税也高达20%,有的甚至达50%。今年,土耳其继提高了空调散件的进口关税,又对中国出口的空调整机进行反规避调整。

据了解,一些企业为了规避贸易壁垒,采取了在海外设立组装工厂,像海尔在巴基斯坦,美的在越南,海信在南非,长虹在捷克、阿尔及利亚,志高和新科在尼日利亚等纷纷设立海外生产和组装工厂,同时还通过这些国家向第三国进行产品出口。不过,企业的这一方式还处在摸索阶段,所能承载的企业出口规模还不大。

海外市场机遇篇5

【关键词】次贷金融危机中国电信运营商海外战略国际并购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通信市场和通信用户群,同时也面临着市场饱和的压力。中国电信运营商要巩固盈利能力,就必须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经营策略,抓住机遇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推动企业持续成长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从长远来看,要缓解压力、避免恶性竞争,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的最终出路是向海外发展,这也是其海外扩张的市场动因。

一、金融危机下中国电信运营商海外扩张的机遇与挑战

次贷金融危机给全球电信运营商经营环境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与上世纪末导致数百家电信运营商倒闭的电信业泡沫相比,这次危机中通信业受到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但与金融资本的紧密联系,使其很难在风暴中独善其身。作为资本最为密集的科技行业之一,无论购买牌照、兴建网络还是设立营销网络,运营商的开支都动辄以十亿、百亿计。疲软的经济也会导致用户对电信服务的需求下降,这一影响在美国等金融风暴重灾区尤为明显。

身处风暴中心的欧美运营商为了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纷纷奋力自救,以求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运营商们被迫缩减资本支出(比如购买设备建设新的网络),使破坏性的连锁反应波及整个产业链。在美国,AT&T日前宣布内部重组,将旗下分支重新整合为四大部门,从而增加协同效应,协调市场营销,以降低运营成本;而一些小运营商因为融资困难,已经推迟了原本的建网计划。与此同时,西班牙电信也宣布裁员700人,以节约运营成本。

金融风暴中,无法预测的市场环境意味着风险与机遇并存。此次风暴对于通信行业而言就如同台风对于沿海,在造成破坏的同时,也能够疏浚河道、肥沃良田,更重要的是提前拉响警报,做好准备。这场危机不但考验了运营商平时的运营是否稳健,还实现了优胜劣汰。国内运营商虽隔岸观火但没有置身事外,迎接挑战的同时也收获了发展机会。

1、有利条件

(1)需求有保障。金融危机对整个国内通信行业冲击不大。目前恰逢中国3G网络建设的时间点,内需方面的拉动会为3G建设节省大笔的资金。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也是金融危机下最看好的一个市场,各国企业都非常关注中国的需求。作为原中国网通的股东,西班牙电信也在试图成为新联通的最大私人股东,而韩国的SK电讯也抱有类似的态度,与其他国家相比,和中国运营商的合作是稳定和安全的。这说明国内电信运营商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

(2)成本低廉。全球金融危机下对产业、消费者的影响,将使国际化的成本变得更低。尤其是对于有国际收购需求的企业而言,此时资本的缩水正是低价进行国际并购的好时机。国内运营商如果在此时进行海外收购或参股海外运营商,在谈判中将会更主动。对于处于3G起点的运营商而言,也是进军移动互联网的好机会。如同新兴市场抄底华尔街一样,运营商同样有机会以较低的价格抄底互联网。在长期的全球电信市场监测中可看到,现在是中国运营商在国际市场跨出更大一步的最佳时机。

(3)资金雄厚。应对突如其来的危机,稳健的财务状况和充足的现金流是必要的保障。顺境时财务状况的好坏不易为人感知,逆境时有资金实力的企业与没有资金实力的企业在应付能力上可立见高下。以移动为例,截至6月30日,中国移动银行存款达到1222.8亿元,同比增长11.4%;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达到894.4亿元,同比增长13%。中国移动一直被分析师诟病的就是其现金存款过于庞大,没有效率,但就当前而言这正是其优势所在,因为资金短缺问题已经在海外运营商中显现。对中国移动来说,4亿用户的支撑可以确保其基本面不恶化,并持续提供充足的现金,现在出现了现金更有效利用的机会,“走出去”的最佳时机出现了。

综上所述,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为国内电信运营商开展海外并购提供难得的机遇。实力强大的电信运营商,如中国移动,应该以一种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海外并购和海外运营,目前正是走出国门的最佳时机。这既是缓解国内竞争压力,也是在竞争中向国际同行学习的绝好机会。善用“危机处理”,不仅可以获得宝贵的国际运营经验,还可以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

2、不利条件

(1)资本市场的风险。资本市场巨大的不确定性将降低运营商“走出去”的意愿。国际金融风暴对运营商的影响将主要体现在其股价上,目前会暂时延缓其海外扩展步伐。即便业务几乎未受影响,市值也会严重缩水。其中,中国移动自去年10月每股达到154.2港元的高价后,到今年10月以76.95港元收盘,跌幅超过50%,市值蒸发达1.55万亿港元;中国电信与重组前的中国网通受金融风暴的影响较小,但如同中国移动一样,股价同样距前期高点下跌超过50%。

(2)企业国际化的债务陷阱。当前,国际电信巨头的海外扩张已成为一种趋势,但其背后,盲目国际化会很可能成为不能自拔的陷阱。2000年前后,英国电信一度陷入绝境,原因之一就是其收购扩张的失败,使其成为当时最大的负债电信公司之一。沃达丰兵败日本后,很多人对其持续并购扩张的全球战略提出了质疑。大肆收购扩张的后遗症正在逐渐显露。沃达丰集团至少要到2010年才能还清无形资产债务,这也使其在全球的业务拓展后劲不足。

(3)国际化管理经验的缺乏。国内运营商尚未做好相应的制度性和政策性准备,而且也不具备相应的海外管理能力。同样的产品,在世界不同地区的采购、生产价格都相差巨大,业务定价和运营模式也千差万别。对于目前几乎还没有海外运营经验的中移动来说,最大挑战是来自于能否胜任跨国运营,经验匮乏导致的未来风险很难预估。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大体分为参股、完全收购和合作伙伴三类。初期国际化的模式应该是参股或寻找战略合作伙伴,而不是全盘收购。参股风险比较小,也很易退出,而全盘收购要组建团队参与经营管理,这需要有足够的人才储备和国际市场经验。

二、中国电信运营商的战略

对海外市场进入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以跨国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资为主的。它有三条主线:一是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不完全竞争为条件,如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寡头均衡论;二是以国际贸易为基础,以完全竞争为条件,如产业生命周期论、比较优势论;三是以企业管理组织和战略理论为基础,如跨国公司组织理论、战略管理理论。

目前中国电信运营商具有的特点:具有新兴市场快速发展移动通信的运营经验;本土市场规模巨大,规模效应可以降低采购和综合运营成本。海外扩张的目的是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应以盈利为原则,谨慎其扩张步伐。

1、海外扩张的方式。包括全资收购、控股、参股、战略投资。对中国电信运营商来说,可采取的方式有收购国外运营商,在国际上成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分支机构,建立情报中心和办事处。提供服务的形式多样,可以在国外为海外运营商和同样“走出去”的中国机构服务,也可以在中国为来华的国际企业服务。这样既可以实体运营,也可以资本运作,按规模依次展开并购。

次贷危机下,进行资本运作,择机开展海外并购是最直接的机会。只要国内运营商盈利能力稳定,其股价就会趋于稳定。电信和联通当前主要精力在国内,海外发展暂未提到日程。中国移动因为有庞大的资金做后盾,现阶段向海外扩张的条件最佳。当金融危机发展到一定阶段,那些遭受重创的海外的运营商将有可能成为资金雄厚的中移动的收购对象,从而实现我国电信运营商的海外扩张梦想。鉴于缺乏国际化的管理经验,建议更多采用谨慎的方式。如20%左右的参股海外公司,这既可以学习当地的管理经验,又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

中国移动已经走出了国际化必须全资收购海外运营商的狭窄思维,开始了更多方式的探索。2009年,中国移动将在硅谷设立研发中心,建立自己的研发基地。这是电信重组之后首次透露的海外研发计划,同时也是移动历史上第一次海外研发行动。

2、海外扩张的目标地区选择。与华为等国内电信设备制造商类似,没有关注发达市场,而是新兴市场。首选亚非地区,如巴基斯坦还有其他一些亚非国家。巴基斯坦是中国移动目前唯一的海外试验田。巴国电信市场与几年前的中国非常相似:人口规模居全世界第6,移动通信普及率只有12.8%,目前已经进入了快速增长期,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面对类似的市场环境,中移动可以把在中国的网络覆盖、客户服务、品牌营销经验移植到巴基斯坦。

在次贷危机中,欧美电信运营巨头损失较为惨重,为避免风险扩大,可能暂缓对新兴市场的大力开拓,这降低了中国运营商进军新兴地区的竞争阻力,提高了谈判优势。前沿市场是在新兴市场出现之前的那部分市场,这部分市场和新兴市场相比风险更多,不确定性更高,同时机遇也更多。前沿市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国内企业可以考虑进入。

3、海外扩张的业务内容。应不断开拓思路,加强市场调研与预测,挖掘潜在空间,敏锐地抓住新的利润增长点。在国内,中国移动有过很多业务创新的成功先例,如在推广其IM工具飞信时与腾讯达成协议,实现飞信与QQ的互联互通,将用户使用飞信的转移成本降至最低,让飞信在短时期内跃居行业第二。这也可以在海外扩展中尝试,如可以与当地的互联网领域的巨头联合,借助跳板进入海外相关业务领域。

4、海外扩张的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外派与本土化相结合,逐步本土化。在当地用自身的技术标准来进行网络扩张,并建立国际品牌。注重学习借鉴,获取第一手资料,积累宝贵的海外经验,培养自身的国际化技术与管理人才。在模式逐步成熟之后,推进海外机构人员本地化。

【参考文献】

[1]王黎明、宋明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及存在的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

[2]程子潇、韩平: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的研究思路探析[J].价值工程,2008(2).

[3]杨涛:海外并购要有系统战略[J].现代商业银行,2008(2).

海外市场机遇篇6

关键词:海运服务;市场开放;贸易自由化

一、引言

就目前国际贸易环境而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为维护国家利益,其都在不断进行贸易保护。发达国家在其竞争力较强的领域实施自由贸易,而在竞争力较弱的领域则实施贸易保护;而发展中国家因其各方面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都不强而主张实施全面贸易保护。在国际贸易当中,80%以上的货物运输都是选择海运,[1]对于国际贸易来说,海动服务贸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且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海运服务行业,对于海运服务贸易也有着越来越多的保护政策。

二、我国海运服务市场开放给海运服务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现各国经济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海运服务市场的开放程度必然会给海运服务贸易带来一定的影响。海运服务市场相对开放可进一步促进海运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从而降低海运服务贸易的运输成本,加快我国贸易国际化的发展速度。现我国海运服务市场的开放承诺及实施水平相对较高,而其给我国海运服务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高水平的实际海运服务市场开放扩大了我国海运服务贸易逆差。相比于我国在海运服务市场开放方面所做出的承诺,我国实际的海运服务市场的开放程度要更大,这种积极的海运态度虽然可促进海运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运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比较弱,因此就我国现在的海运服务市场的开放而言属过度开放,导致国内一些国际竞争能力不足的海运企业难以在与国外海运企业相竞争时取得优势地位。首先,针对国民待遇,国内的外国公司通常都享有国民待遇,有些公司或是有些公司的某些方面甚至还享有超国民待遇。例如,我国对于很多外国海运企业不但没有实施歧视性的税收,反而享有比国内企业更低的税收待遇。其次,针对市场准入,我国的海运服务市场的开放程度甚至高于发达国家。例如,国际海运服务协议当中明确指出:“外国船舶不得经营港口国沿海和内河港之间的运输业务。”[2]但是在我国的海运服务市场的相关市场准入当中却允许中外合营的船务公司进行登记并在船舶上悬挂我国国旗,同时也允许其经营我国沿海及内河港之间的运输业务。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海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比较弱,在这种过度开放的海运服务市场当中,国内海运企业势必难以对抗国外市场竞争力强的海运企业。虽然我国现海运服务的贸易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但是在海运服务市场过度开放的背景下,外国海运企业占据了我国航运市场的大量份额,导致我国运输行业的进口额不断加大,从而扩大了我国海运服务贸易逆差。

第二,海运服务市场的过度开放打破了国内货运市场原有的竞争格局。国内货运市场不断开放,很多外资船务公司慢慢建立起了自己的货运公司,导致一定范围内的货源遭到抢夺甚至被控制,使得外资船务公司也参与了国内货运的市场竞争当中,打破了国内货运市场原有的竞争格局。国外船务公司慢慢获取了货运的经营权会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我国国内的货运企业。有些外资船务公司甚至利用各种方式以打压国内的货运企业,比如极力压低出口方的价格、利用到付运费将货源抢走、在协议当中添加限制性条款以加大国内货运企业的运输成本等。[3]引入国外竞争力不但打破了国内现有的货运市场的竞争格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内货运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三,我国海这服务市场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的航行权,从而对我国国家安全造成一定影响。我国《海运条例》第28条第2款明确规定:只有本国承运人才能从事国内港口间的运输。[4]对于沿海运输权的相关规定可对国外海运企业渗入国内起到很大的限制作用,从而有效保护国内的海运行业,同时还可对外国船舶进行沿海运输起到限制及禁止的作用,从而尽量减少国外海运企业对于我国国内海运企业的所产生的冲击。而沿海运输权的开放不但会对国内的海运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在国际海运服务贸易中的地位,此外也会对国内中小港口的向前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然而对于沿海运输权的相关规定也可能会对我国慢慢发展为国际中转港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相关人士经研究发现,由于沿海运输权的相关规定,很多承运人在不同的轮班之间或是不同的服务航线之间难以进行中转。若能适当放宽沿海运输权的保护,那么上海、宁波、青岛等沿海地区就很有可能会发展成国际中转中心。对沿海运输权进行适当放宽就相当于给予了国内承运人更多的选择机会,比如在进行航线的选择时,国内很多承运人就可选择路程较短的航线,从而减少运输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及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沿海运输权的开放或保护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的安全,因此在进行海运服务市场进行开放时要充分考虑国家的领土安全及对海上航线的保护。

三、促进我国海运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相关措施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海运服务市场的开放程度也不断加大,对于我国海运企业来说,其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然而就我国目前的海运服务市场而言,在国际市场竞争当中,我国海运业还处于比较弱的地位,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化市场竞争环境当中占有一席之地,不仅对我国海运业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而且还要改变我国海运企业的管理方式,提高我国海运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全面提高我国海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综合实力,促进我国活动服务贸易进一步自由化。为此,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我国海运服务市场的开放程度及海运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程度要严格遵循适度原则。所谓适度原则就是指在对海运服务进行开放及实现海运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过程当中要循序渐进,严格把握各阶段的发展进度及尺度。比如在实施最惠国待遇这项政策时,可事先保留一些豁免规定以在后期的发展当中根据具体的发展状况慢慢加入。依照最惠国待遇的例外条件,在海运服务市场开放的过程当中要进行有条件开放。竞争对手不同,所采取的手段也要有所变化,同时也可跟其他国家进行协商,以换取他国海运市场给予我国海运市场更加深入的准入程度以及更加宽松的准入条件。此外,针对国民待遇,我国采取了取消货载保留的政策,然而很多航运公司却不能立即适应,其经营机制及竞争意识无法立即做出改变,从而导致货源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航运公司的经济利益。由此可见,各政策的制定及实施必须依照货种的不同逐步、分阶段实施。

第二,加强国际沟通,积极参加国际有关于海运服务贸易的双边及多边谈判。要想促进我国海运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程度,就必须对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所存在的优势及劣势进行分析,随后制定相应的方案并给出具体的实施步骤。此外,还要在国际海运服务贸易的双边及多边谈判当中确立我国的立场及策略,这样不但对我国履行GATS缔约国所应尽的义务给予帮助,而且还有利于我国利用GATS行使权利,从而为我国海运服务贸易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提高我国海运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在进行谈判的过程当中,不仅要对WTO、GATS和有关于海运服务贸易协议的规范及运行机制进行认真研究,而且还要明确表明自己在国际海运服务贸易中的立场,同时利用相关规则以维护自身的权利,最大化地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尽量减少不利条件所产生的影响。

第三,我国海运企业应尽量加快内部体制改革的速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国际市场竞争力,使我国海运企业在国际竞争当中占有一席之地。就我国海运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其已存在一定的可在国际海运市场当中进行竞争的独立能力,但是我国是否能成为海运强国主要是由我国航运市场的健康开放程度来决定的,而不是依靠国家保护主义或是完全开放的贸易政。海运企业只有不断壮大自身,提高其管理水平及服务质量,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海运服务市场当中存在立足之地。同时,船务公司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及员工的综合素质,从而加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还可通过与其他公司联合,进行改组,或是采取兼并的方式将公司规模扩大,实现企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从而从根本上将我国海运企业存在的散、弱、差等问题进行改变。除此之外,海运企业还要充分发挥本土优势,加强与货运人的沟通与联系,同时建立与国际海运服务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企业内部的运营机制,利用增值服务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树立品牌形象以转变我国海运业在国际海运市场贸易中的角色。

四、结语

我国海运服务市场的开放对于我国海运服务贸易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海运服务市场的适当开放可促进我国海运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加快我国海运服务贸易的发展。但是,海运服务市场的过度开放不但会冲击我国国内海运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国内海运企业在国际海运服务市场当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国家安全。因此在制定海运服务市场开放承诺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国内海运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同时还要学会充分利用国际海运服务贸易相关规定中的权利,以真正利用海运服务市场的开放促进我国海运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及我国海运服务行业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颖峰,寇宁.我国海运服务市场开放与海运服务贸易自由化

[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1(06):31-36.

[2] 李晨,张琦.我国海运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中国海洋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26-30.

[3] 陈双喜,王磊.我国海运服务贸易逆差影响因素研究[J].财贸

经济,2011(02):80-86.

[4] 李晨,郭浩然.我国海运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海外市场机遇篇7

Abstract: At the post-financial crisis era, the world economy began to fragile recovery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is still uncertain. Chinese enterprises "going out" coincides with the rare opportunity. Following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many private enterprises of very strength walk from "behind" to "stage", and strive to greater business opportunities through overseas mergers. In this paper, the SWOT analysis method will be used to analyz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of private enterprises in oversea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give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to help private enterprises in oversea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succeed.

关键词: 后金融危机;民营企业;海外并购

Key words: the post-financial crisis era;private enterprises;overseas M&A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2-0147-02

0 引言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未来发展前景尚不明确,中国企业“走出去”收购面临着难得的机遇。2011年及2012年数据表明我国海外并购的并购宗数和交易金额均创下了历史新高。2009年至2012年上半年的三年半时间,央企与国资企业(以下统称国有企业)分别完成海外并购交易35起、109起,民企共完成海外并购交易118起,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案例数量撑起了海外并购的近半壁江山。尤其是进入2012年,民营企业上半年共完成30笔并购交易,其中24笔共披露交易金额达39.16亿美元[1]。在鼓励政策的推动下,民企海外并购仍将保持趋势和热度。

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相比国有企业,又有什么优势和风险。

1 民营企业海外并购SWOT分析

1.1 民营企业的优势 相比国有企业,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数产权较为清晰,并带有浓厚的民间色彩,海外并购时不容易像国有企业由于国有背景而成为海外企业家和政治家的箭靶,并购的政治风险相对较低。许多民营企业的所有权比较集中,决策时不需层层上报和审批,一般决策周期较短,决策速度较快,能快速传递和应对海外并购市场的变化。中国大型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早在2000年就进行了初步的尝试。近年来,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国际品牌时显得更加积极和成熟。民营企业一般从自身发展战略出发,海外并购更为理性和务实,更加注重扩大海外市场、提升品牌国际知名度,目前对新技术、营销渠道及品牌的收购,是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新热点。民营企业一般以自己筹措的资金进行并购,精打细算,与企业实力相匹配,更加务实。

1.2 民营企业的劣势 民营企业并购一般缺乏并购经验,尤其是海外并购经验。多数企业是第一次进行海外并购,在战略性指导和规划方面较为欠缺,即使是在国内有并购经验也很难应用到海外并购中。在进行海外投资时,民营企业通常缺少能用于海外并购的复合型人才、并购的整合和管理能力不足。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管理理念的不同经常导致企业在后期整合中有人才流失、员工产生抵触情绪等问题,最终使得并购失败。此外,相比国企,民营企业综合实力逊色不少,即使是国内优秀知名的民营企业,在国际上实力还是偏弱,规模仍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并购有时显得力不从心。

1.3 民营企业的机遇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相对低迷,国际市场前景不明朗。许多欧美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急需资金,迫不得已出售大量资产,许多优质项目价值被低估,从投资的角度看,是民营企业“出海抄底”的绝佳时机。欧债危机使得国际市场的流动性资金捉襟见肘,对中国企业而言,无疑提供了多重选择。2011年以来,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不再局限于能源、采矿等资源类行业,开始转向消费品、工业品等批发零售业领域。受欧债危机创伤的欧洲成为我国经济转型、消费升级背景下,进行境外并购的首选之地。另外,我国从政策上为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支持,鼓励企业“走出去”,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同时各部委“新36条”的颁布,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改善了国内竞争环境,有助于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客观上增强了民营企业在海外市场上并购的实力。

1.4 民营企业的威胁 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市场前景仍较暗淡,全球经济不稳定,并购的海外资产面临着改善经营状况的压力和挑战。同时,我国国内经济增长面临着下行的威胁,民营企业在国内市场可能遭遇经营困境,贸然进行海外并购将导致更大的资金压力。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海外并购最大的难题是资金。从目前的情况看,民营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的资金需求大多是依靠举债。银行融资渠道条件严格、周期长,而海外并购十分注重时机选择,举债往往不能迅速满足并购的资金需求,企业“走出去”急需拓宽融资渠道。

下图为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SWOT分析:

2 民营企业成功实现海外并购的建议

民营企业海外并购虽逢良机,但绝非是一条坦途。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不仅面临着文化、行业、管理上的挑战,还牵涉到政府间的协调、高管间的协调、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民企在海外并购过程中需要多一份冷静和理智,不可盲目行事。

首先,企业在“走出去”之前,必须明确并购的战略定位,做好相应的战略规划,不能盲目跟风。谨慎选择并购目标,加强与东道国的沟通,做好并购前的法律准备。不可忽略的是,企业应该培养跨国经营的人才,为并购及并购后的跨国经营做好人才储备。同时应该多研究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案例,从成功案例中获取经验,吸取失败案例的教训,为民企第一次海外并购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好十全的准备。其次,民企应当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充实资本实力。并购不可避免的需要大量现金的支出,没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就无法顺利完成并购。尽管民营企业的融资能力相比国企相对较弱,企业仍应采取多渠道融资,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尝试进入国际资本市场,通过股权、债权融资,解决资金问题,提升实力。最后,并购后应当重视对被并购企业的整合,整合是并购的关键点,也是并购的难点。整合过程中民营企业应当特别重视文化整合。中西文化的冲突以及管理理念的差异都可能导致并购整合的失败。在整合中,应当注重加强沟通,主动吸收国外企业先进的文化,提升和完善自身的企业文化,在精神、制度、行为、物质等层面广泛展开企业文化的融合。合并后应当根据并购双方的实际情况,提出双方认可的企业发展愿景。同时,还应尽快设计人力资源整合方案,妥善解决原企业核心人才的稳定问题和裁员问题。

参考文献:

[1]清科.2012.第二季度中国并购市场研究报告[R]/research/.

[2]陈爱萍.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特征、问题与发展建议[J].对外经贸实务,2011,(12):79~82.

海外市场机遇篇8

海啸,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金融海啸,巨额虚拟经济瞬时烟消云散的经济灾难。在目前的情况下,对上述灾难人们既难以预测也难以躲避。特别是发生在大洋彼岸的金融海啸,刚刚涉足全球投资的投资者则更难预测和判断了。投资者总希望投资平安有赢,谁也不愿再度遇上美国30年代的股市大崩盘,经济大萧条,但是,投资的大趋势也不是以投资者的意志为转移的,金融海啸,偏偏让当下的投资者都遭遇了。

面对巨额财富顷刻消失的金融海啸,投资者该怎么应对呢?从成熟市场已遇到的灾难案例观察,从容应对,坚持长线,可能是规避灾难、减少损失的最佳对策。有海外财经人士提出了一个假设性的命题,如有一个料事如神的波段操盘手,在1978年至2007年的30年间,都能十分正确地判断出标普500指数每一年的走势,都能在最佳的时机进场买货,都能幸运地躲过每一年的下跌,稳稳当当地赢得每一年的涨幅,那么,30年后,将可获得百分之二千以上的收益。凡有投资经验的人都觉得要达到如此境界,非“神”不可吧?可是,谁也没想到,假如投资者在这30年间,采取完全不理睬股价波动、也不考虑买入时机,仅是单纯的长期投入、持有,如此简单、笨拙的做法,收益并不比神奇的波段操盘手差太多。其主因就在于时间的复利,让投资有了长期累积的效果。这一从容应对、长线投资的投资思维,远远胜过锱铢必较的短线做法。事实上,在正常的投资中,资金的进出,必然产生空窗期,若欲增加战役次数填补空窗期,又会同时增加出错的几率,这是短线操作的先天局限,这也是长期资本远胜短线资金操作的根本因素。

有统计资料显示,被视为股神的巴菲特买入和持有的股票,约有90%有过套牢的记录,还有一买就套的难堪。如可口可乐买入,就跌去30%:经过审慎评估才买的华盛顿邮报,也跌去20%;中石油H股账面亏损达3年之久。对此,股神以自己半个多世纪的成功投资经验告诉投资者,股价的短期变动对我们完全没有意义,充其量只是提供一个机会,让我们能以更吸引人的价格增加持股而已。

金融海啸降临后,全球金融资产被大幅低估之际,目前握有现金的投资者,可能就是大赢家了。既然这场金融灾难被格林斯潘视为百年一遇的大危机,难道就不是空手者随时寻得买点的大契机吗?握有全球最多外汇储备的中国机构投资者近期动作频频,购买全球资产的新闻不断,这可能是中国由制造大国向资本大国做出历史性转身的一次大机遇。尽管,此前买入的资产,目前被套,甚至要付出学费,但是,海啸终有平静时,届时,借助这一百年一遇的大契机,从而实现这一历史性的转身,岂不关哉?这对于目前刚刚进入全球市场或想入还未入的投资者也是一个启示,现在进入,与此前进入者相比,不是已赢在起点上了吗?

上一篇:失业保险如何购买范文 下一篇:分子生物学遗传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