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创新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0-22 06:10:02

科研创新管理制度

科研创新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科研管理;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106-01

一、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的特点

(一)有效整合教研与科研,教育科研不再“浮夸”

校本科研管理制度将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于“校本”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为了解决学校当前的突出问题,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科研管理制度将教研与科研看作是一对孪生兄弟,用科研方法提升教研的质量,在教研中科研;以教研作为科研的平台,将科研作实作深。在机构设置上,校本科研管理制度主张根据学校的不同情况,将教研与科研进行有效整合,提升学校教科研的质量与效益。

(二)真正适合中小学教师,引导激发教师热爱教育科研

“所谓制度,就是由一系列内在相关的规则或规范构成的系统。但是另一方面,再纯粹、再外在的制度性规则,都不是现成地摆在那里的东西,不是写在纸上的东西,它一定要体现在行动中,一定是在特定社群范围内为人们所实际地遵守的规则。”校本科研管理制度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所共同制定的适合其特点的制度,因此在执行中更容易将外在的规则转化为教师们自觉自愿的行动。另一方面,对于教育科研比较薄弱的学校来说,制度的强制性、导向性都可以有效地引导教师从被动作科研到主动作科研,以“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喜悦来激发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热爱教育科研。

(三)完善体制,促进教育科研的健康、持续发展

校本科研管理制度确立了学校的科研管理机构为教科室,确立了校本科研组织制度、校本科研启动制度、专家指导制度、科研交流制度、学校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将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纳入到有序规范的轨道。

“动力内化意味着学校形成自己内在的发展需求、动机和动力机制。”校本科研管理制度的制定充分考虑了学校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蓝图,是在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为每一所学校量身定做的科研管理制度,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建立了具有内在动力的管理制度,能在应对外在需求时保持主动、善于选择并不丢失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其旨向为在正确的科研思想的指导下,学校教育科研走上健康、有效、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学校的科研管理及其制度的状况

学校要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只重视教师对科研的态度、能力等是不够的,还需要学校的科研管理及其制度作扶持。但是,在实际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学校的科研管理还有待提高,而教育科研制度还有待完善。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教师对学校科研管理制度的满意度不高。仅有19%的教师对学校现有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表示很满意,有一半的教师表示较满意,但是还有14.7%的教师表示不太满意,甚至有8.2%的教师表示很不满意。

教师的满意度之所以不高,主要是基于学校的科研管理制度并没有对教师的科研能力,或者专业发展起到明显的帮助,而且,学校目前的教育科研管理及其制度的执行力不高,还有待提高。

在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中,学校教科室应该要发挥较大的作用,承担着学校教师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职责,同时,也要帮助学校教师解决教育科研工作上的点滴问题,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教育科研工作。

三、学校科研管理制度创新策略

(一)科研工作量抵充制度

推行科研工作量抵充制度的前提是,将学校的各项工作均折算为一定的工作量,包括教学、科研、班主任工作等。因此,这是一项涉及全校的系统工程。为此,学校应建立工作量核算的小组,该小组须由校长牵头,以便协调各方关系,最终决断;由教导处、政教处、科研室等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以便了解各部门的利益诉求;由教师代表参与,以便听取教师的意见。该小组负责起草工作量核算的具体办法,征询方方面面的建议,不断完善操作方案。

(二)校级课题招标制度

学校行政和资深教师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结合学校实际教学和管理中的问题,结合学校的科研发展规划,商讨确定课题指南。

之所以要由学校行政和资深教师共同商定课题指南,是因为这两者各有优势。课题指南旨在引导教师参与学校的教育科研,因此必须吸纳学校行政的意见,他们对于学校的整体情况最为清楚,对学校的改革方向有明确的思路。这样,有他们参与编订的课题指南就能够很好地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更契合学校未来发展的需要。而资深教师的参与能够发挥他们的专业眼光,使课题指南更加科学化。

(三)实践成果实效性评判制度

教师在提供了课题研究的文字性材料之后,根据课题研究的具体成果进行实践展示,比如:涉及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公开课等形式让评判者切实了解该成果的价值所在;或者涉及学校学生档案袋管理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展示学校实际对学生档案袋运用的情况来让评判者真实感受档案袋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潘海燕.教师怎样开展教育科研[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2] 陈鹏飞.走向校本教研[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 野晓航,魏红.“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研究”调研报告[J].教育探索,2007(2)

科研创新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科研项目管理;科技微创;新制度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在科技创新项目上均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突破了各个行业的技术难关并逐步依据实际情况进行下一步的投入和研究力度,旨在更好的解决企业管理的实际问题。虽然当前,各个企业总体来说都能够不断加大对科研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关注力度,也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是不同企业的发展实际各不相同,难免在制度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对此,各个企业必须更加重视科研项目的管理和建设力度,以求更好的发展自身、完善自身。

一、项目管理相关内容概述

企业项目管理系统的主要目标是企业人事管理。具体来说,就是要管理相关人员,涉及岗位规划,员工工作的标准化规范;而是对各种事务的内部管理,涉及到各个岗位和环节应遵循指导方针,具体过程,具体内容,达到程度等。虽然管理的对象是人,但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由人构成的,在管理者管理项目的实际过程中,管理制度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项目管理制度的主要原则是:第一,规范化原则。对于一个大的系统来说,其最大的作用是对各种职位的企业员工的业务活动建立标准化要求,从而实现企业的动态稳定发展。在具体的企业科研项目管理活动方面,项目管理标准的变化和科技创新制度的自身改变不能解释规范本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必须要调整项目发展和变化的稳定性标准。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标准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阶段评估调整,以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二,效能化原则。由于各个业务正在不断发展,但取得的成果不尽相同,项目管理体系也必须不断创新,确保工作活动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不断创新,是项目管理体系实现合理化和科学依据的重要实践。随着管理活动的规范化和各种创新活动的实施,项目管理体系本身需要不断完善,企业管理体系的发展需要以一定的标准为基础,将管理体系和主体的使用范围必须加强作用标准化不断创新的标准。

二、科研项目中科技微创新制度的应用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讲的科技微创新制度指的是涉及到科研课题、生产技术以及微型创新技术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有相关报道指出,当前因缺乏制度导致技术活动无法落实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会对企业职工的工作热情做成极大的消极作用。针对这一问题,企业要结合各自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加强监管,从而形成长效、合理的微创新制度、新规范,并在动态中不断修正、完善;同时,不断调整经费使用和硬件设施的配备结构,从而推动科技微创各项新活动的发展与进步,为活动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有效地保证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为了更好的制定项目管理制度,保障制度运行,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制定合理的支出制度。科研项目的项目立项和成果均有资金的支持,为企业消除资金方面的担忧。但是在没有立项和取得结果之前,技术研究是没有经济支持的,这对企业员工来说不利于动员他们的积极性。因此企业应以科技型微创新项目为目标,制定适当的资金体系和使用计划,给予科技创新体系相应的财政支持,这不仅有利于科技项目的发展,更有利于动员工作人员的热情,从而从人员上保障制度的运行。

二是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研究指出,微观创新机制在企业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是非常可观的。在工作人员取得微创创新项目成果的同时,不仅能够为科技发展提供保障,而且楹笮获得企业研究项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此,企业可以通过奖金、岗位提升等激励措施,制定适当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进行科技创新研究。这不仅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鼓励员工进行创新,也为公司带来新的动态发展和科技创新成果。

总体来说,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企业顺利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企业只关注已经建立的研究项目,尽管目前有了重大的发展,但后期并没有新的立项课题或者研究动力,那么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是很困难的。因此,为了进行技术研究项目开发适当的支持体系,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资源,而且还要推动技术升级,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总之,科技创新新项目是企业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想长足发展必须要从实际出发,从制度建设开始,支持科技微创新项目的发展,为科研项目成果的取得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促进企业科技核心的进步,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栋.科研项目过程管理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1(12):24-25

[2]孙春伟.科研项目从经费管理向成果管理的改革[J].科技管理研究,2015(15):43-45,50

[3]陈颖娇,何贤.借鉴现代项目管理理论,提升科研项目管理水平[J].科技管理研究,2010(24)

[4]霍亚楼.项目管理基础[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科研创新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61-0123-02

先进的科学技术加上有效的管理才能形成竞争力。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时期,迫切要求改变过去粗放型的增长模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党的十将推动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全国各地都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提升到战略层面,纷纷酝酿和出台新政策、新举措,打造创新高地。高校要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就必须加大科技发展力度,积极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重点解决加快创新的制度化和机制化问题。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潜能,实现科技研发效用的最大化,这也是高校当前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当务之急。

1当前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1.1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效能不高

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是要建立高校科学研究的秩序、激活科研队伍的力量、提高科学研究效率的运行机制。当前我国高校科研基本都实行校院二级管理组织形式,从整体运行情况来看,效果不是很好,二级学院并没有真正履行科研管理职责,发挥指导和监督作用,工作内容大多是程序化的通知、接收材料、签字盖章、提交材料等被动管理。与科研人员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没有做到统筹规划,对科研人员申报项目进行审查、咨询与论证等服务。学院没有专职科研管理人员,多数都是身兼数职,工作头绪多任务重,管理专业化水平不高。从学校层面来讲仍然存在“重申请、轻管理“”重结题验收、轻成果管理”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和科研成果的产出。

1.2科研评价机制不科学,缺乏创新活力

当前我国高校科研评价机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评价体系不科学。一般科研评价基本是本校或同区域同行专家组成评审专家组对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进行评价,没有借助国内乃至国际同行专家的力量进行深度全面的评价;二是评价分类不科学。用同一种评价标准定量评价不同类型的科学技术活动,不符合科学与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不同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三是评价的价值导向不正确。高校在对教师进行年度考核、职称评聘时往往要求其在一个周期内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申请一定数量的专利、出版一定数量的专著等,只注重科研成果短期的形式和数量的指标评价,而不评价科研活动本身创造的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急功近利、低水平重复等不良风气和短期行为,使科技创新活动缺乏活力。

1.3科研激励机制不完善,科技创新动力不足

为了进一步调动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提升科研水平,我国高校大都出台了一系列科研激励政策,从科研立项、、专利获批、成果获奖、科技服务等方面给予科研奖励,极大推动了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但当前高校科研激励机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数量,轻质量”现象,只注重科研成果的数量和形式,而忽略了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实用价值,最后导致产出的科研成果因没有实用价值或价值不大而无法转化;二是当前高校科研激励机制,主要限于激励科研成果直接完成者或“第一署名者”,忽视了创造科研成果的整个研究团队成员的贡献,不利于团队协作;三是科研激励机制的外在动力主要是职称评聘,对于不需要职称评审的科研人员没有吸引力,因此这种激励作用难以持久,存在“重眼前,轻长远”的倾向;四是激励政策虽涉及面广,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够完善和细化的问题。如有些条款只简单罗列出了奖励的标准和要求,但缺少具体的量化措施或实施细则,导致科研激励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失真或片面的现象,影响了科研激励机制的公平和公正性。

1.4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不成熟,成果转化能力不强

科研成果转化既是高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求。科研成果只有充分运用到地区和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才能发挥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当前,我国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很低。究其原因,一是大多高校依然存在重申报、轻研究、低转化问题,大量的科技成果很难进入市场,也很难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二是科技成果实用性不强,高校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科技与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现象,造成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虽多,但真正能在市场上应用且产生效益的甚少;三是缺乏专业化科研成果转化中介机构,很多高校目前还没有成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科技中介机构,制约科技成果的转化;四是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不完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动力不足。

2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思路构想

2.1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管理效能

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来逐步完善,在改革创新过程中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当前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转变科研管理部门工作职能,强化二级学院管理职能,推进学院自主管理。建立以学院为单位的科研管理机构,跨学科、跨专业地开展科研管理与服务工作,切实履行学院的管理与监督职责;二是建立重大项目预研机制,由学校学术委员会和科研管理部门牵头,研究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发展战略与科技政策,凝练重大科学问题,明确科技创新主导方向和重点领域;三是完善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办法,加强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节点目标考核和预警管理;加强科研项目资金监管,规范直接费用支出,完善间接费用管理,加强项目结转结余资金使用管理,切实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四是加快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全校科研项目及经费、人才团队、科研平台、科技成果及转化等科技资源数据库和信息管理平台,加强科技资源数据库与国家科技政策、计划和资源的统筹衔接,为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撑。五是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通过科技培训和自主学习,提高科研管理队伍在战略研究、项目策划和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能力,增强科研管理队伍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创新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服务效率和水平。

2.2改革科研评价体系和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按照“目标导向、分类实施、客观公正、注重实效”的总体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一是建立校内外同行评价相结合的科研评价体系。发挥学术委员会在科研评价导向和科研诚信评价中的作用,加强高校科研评价与监督管理职能,提升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统筹协调能力,建立由学校、学院、学术委员会组成的校内科研评价管理体系。加强开放、多元的国内外专家数据库建设和共享,重视校外、国际同行专家在学术影响评价中的作用,建立校内与校外同行评价、定量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的科研评价体系;二是建立科学的科研分类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完善科研评价内容,统筹兼顾科研诚信、成果质量、学术影响力、成果转化、服务决策、人才培养、对学校和社会公益性贡献。对不同科研活动实行分类评价,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推广协调发展;三是建立公平、开放的科研评价机制。以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为导向,弱化学院考核评比,鼓励学科人员交叉,鼓励科研人员开展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的学科领域核心问题研究;完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科研评价效率,及时公开评价信息,确保科研评价透明度和公正性。严格遴选同行评价专家,减少行政和人情干预,建立以校内外学术专家为主体、以创新质量和服务贡献为核心的科研评价机制。

2.3创新科研激励机制,增强创新动力

科研激励机制创新是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环节,为高校科技创新提供动力支持和智力保障。高校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创新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创新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一是实行人才柔性管理机制,聚集优秀的创新人才,转变传统的薪酬制度,设计多样化的绩效工资形式,加大绩效工资的比重,拉开薪酬差距,激发科技人员的潜能和创造性;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职称评定体系,以学术水平为衡量标准,重视科研成果的应用,克服学术短期行为。对人员的职称评定,在保留原有的数量、外语水平和学历等基本要素的基础上,适当引进科研成果实际应用效果等因素,并逐步淡化一般性论文、著作等在职称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权重,增加应用效果的权重,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允许越级破格晋升职称,不断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能,促使科研成果的最大产出。

2.4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升成果转化能力

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适度前移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组建相关领域专家组,加强知识产权布局与形成引导。将知识产权转化纳入科研评价体系,建立以科研能力、创新成果转化水平和服务基层能力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如开发应用类科研项目既要考察是否完成研究任务,又要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价,考察的重点是成果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并非发表文章的数量。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与收益分配制度,探索建立科研人员以知识、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股权期权奖励等分配方式,建立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加强科技成果孵化条件建设(如大学科技园区),打通技术成果通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科研中介机构企业化运作,加强技术成果转移专业队伍建设,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与现代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俊桂,吴圣龙.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0):57-59.

[2]杨登才,石照辉,等.协同创新机制下高校科研管理模式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5(10):31-33.

[3]瓮晚平.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的困境与改进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5(3):78-81.

科研创新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军事理论;创新研究;科研管理能力建设

先进的理论是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先导。加强科研管理能力建设,是加速推进军事理论创新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军科研管理水平与推进军事理论创新的迫切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加强科研管理能力建设,需要着力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着眼需求,转变观念,提高宏观决策能力

转变科研管理观念是产生创造性思维和实现军事科研管理创新的首要条件。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创新。科研管理人员要摒弃传统管理观念,具有强烈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充分认识科研创新离不开科研管理创新。

树立系统筹划观念。当今世界科技领域呈现出诸学科既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既相互交叉又相互渗透的趋势,各门学科的范畴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越来越融为一体。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将越来越依赖系统研究和综合研究。

树立质量效益观念。军事科研是直接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的,要贴近“战场”,集中优势力量,申报重点课题,争创名牌成果,充分重视科研成果的实用性,注重提高科研效益,既以科研促进教学,又以院校教学带动部队训练,使院校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学术研究与部队实践密切结合,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同步发展。

树立管理即服务观念。科研管理的本质目的是提高军队院校的科研水平,高等院校的科研管理部门主要的服务对象是校内外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对各种科研项目的管理过程实际上是为实现科研目标而对科研课题、科研成果、物质保障等要素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导、调控等活动,在处理科研工作中各种特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这其中需要管理人员的艺术和耐心细致的工作,而且应该以服务推动管理。

二、着眼质量,完善机制,提高课题管理能力

完善科研管理机制是实现军事科研管理创新的前提保证。通过完善科研管理机制,做到法度严格、职责明确、分配清晰,实现责、权、利的统一,既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又极大地促进了科研管理的创新与发展,保证了军事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建立立项竞争机制。军事科研是讲实力、讲水平的,制定管理政策和措施时,要确保项目、经费、成果的最优化,通过公平竞争促进军队院校科研能力的提高。科研立项一定要有创新点,严格按照“民主评议、公平竞争、择优立项”的原则。对课题立项书审查论证时,要充分考虑项目负责人和参加者的政治素质与业务水平是否适合于本项目的研究;所在单位和部门是否提供完成本项目所需的时间、资料、设备、科研手段等条件。要善于发现新观点、新思想,并请有关专家共同审议,树立追求卓越、超越前人,超越时代的学术思想,大力倡导创新性、原创性研究,抛弃低水平重复性的研究。完善有效监督机制。项目实施过程中,科研管理者要强化项目的全程监控,严把质量关,加强科研启动经费分配管理,随时掌握项目进展及资金使用情况,特别要加强科研跟踪调查,对实用价值下降的项目应及时冻结经费,停止研究。条件成熟时,可将科研启动经费的拨款制改为前期贷款制,对达不到预期目标的项目,申请者要承担一定经济责任,从而使有限科研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效益。创新科研激励机制。要建立公平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使科研绩效考核、人才选拔任用、职称职务晋升等敏感问题成为进一步发挥人才聪明才智的源动力。

三、着眼效益,拓宽渠道,提高成果转化能力

军事理论创新成果的推广和转化,是创新成果形成决策力、战斗力和教研力的必由之路,也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科研管理部门为促进成果转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转化渠道不畅,转化形式单一,转化影响有限,信息反馈受阻。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应该成为加强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是拓宽渠道,实现研用一致。军队科研成果要向部队战斗力转化,努力实现科研成果与部队建设需求相适应;要向军委总部决策转化,努力实现科研成果与总部机关关注重点对接;要向院校教学内容转化,努力解决科研成果与教学需求有机融合。

二是加强协作,完善转化机制。科研成果转化的系统性、连续性很强,涉及众多环节。要开阔成果转化视野,坚持走大协作、大联合的路子。要打破单位、部门界限,组织跨部门、跨学科、跨专业的联合攻关,发挥各学科、各专业人才优势;要促进军事理论与军事技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有机融合,增加科研创新成果的实用性。要抓住总部机关信息量大、基层部队实践经验丰富和科研机构技术密集的特点,加强与总部机关、基层部队和科研院所的联合与协作。

三是注重激励,增强转化动力。要把成果应用效益作为考核成果质量的重要内容。对那些应用范围广、效益好、作用大的成果,应予重奖,在职称评定、项目分配、工作考核上予以倾斜,以激励科研人员做好成果转化工作的积极性。

四、着眼创新,搭建平台,提高服务保障能力

近年来,军队科研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但在制度创新、氛围营造、环境塑造、信息支持等方面,还存在差距,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善。

一是创新管理制度,确保运转灵活。实践证明,制度创新是最基础、最关键的创新。先进配套的规章制度,是各项科研改革措施落到实处的根本保证。当前,特别要重视采纳和吸取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能够充分调动创新积极性的招标竞争制度、全程监控制度、评审公示制度、成果奖励制度、成果转化制度,使科研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是营造宽松环境,激发创新热情。宽松的科研环境,是孕育高水平成果的土壤。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抓辫子,不扣帽子,鼓励学术观点碰撞,允许创新活动失败。要珍视年轻同志思想活跃、较少保守观念的优长,避免用行政权力顶替学术权威;在学术讨论中,不搞下级服从上级,坚持一切以真理为准。

科研创新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01

科研管理工作在高校的各项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高校必须提高对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完善科研管理的各个层面来提高高校教育水平,为高校的持续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面对知识经济的巨大挑战时,高校在科研管理工作中要加强创新,不断优化和创新工作方法,从观念、体制、组织等不同方面进行科研管理的创新,从而提高科研水平,更好地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

一、创新高校科研管理理念

高校科研管理理念落后,会给高校以及高校的科研工作带来损失和不利影响,因此,在创新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将管理理念创新作为着力点和基础内容。首先,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人员要提高服务意识,尽心尽力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服务。不少科研管理工作人员错误的认为管理的含义是行使权力,从而导致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存在被动服务的现象,给高校科研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创新工作理念,摒弃官僚作风,将服务意识作为指导工作的根本思想,积极有效地开展各项组织策划工作,并且为广大科研人员优化和改善科研条件,及时解决他们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提高责任意识,确保各项工作流程的规范性。其次科研管理工作人员要树立良好的科研成果转化意识,促进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目前,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是高校科研工作遇到的巨大难题,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科研管理人员的成果转化意识较差,没有及时做好推广工作。为此,科研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创新管理理念,从根本上转变自身观念,树立科研成果转化意识,按照市场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好科研立项,抢占科研阵地,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最后,科研管理工作人员要增强产权意识,提高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贯彻相关的产权制度,维护好高校的科研成果。

二、创新高校科研管理体制

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的创新,能够在体制建设上保障高校的科研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对高校的科研管理机制进行创新和完善。创新高效的科研管理机制主要强调的是对高校科研管理的宏观调控,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完善高效的科研工作体制,加快高校科研机构建设速度,全面提升科研管理工作水平。一方面,要进行完善的科研项目控制,即结合高校的自身发展特色、优势、研究基础等,确定好科学研究的方向,合理地选择研究课题,尤其要注重进行理论上的突破,充分满足社会进步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特别是要关注实际生产生活中科技问题的解决,使高校的科学研究更具意义和研究价值。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要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的管理机制,如人才引进机制,科技奖励机制等。另一方面要进行人才群体的控制,其主要内容是用人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运行机制、监督机制。第二,对高校的科研评价机制进行创新和完善。高校科研工作的成效评估不能仅仅关注科研成果的数量,更为主要的是关注科研成果的质量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因此在对高校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不能够将数量作为唯一标准,或者是过分强调科研数量,而是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数量。对此要建立起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将定量和定性评价统一起来,确定合理的评价标准。

三、创新高校科研管理队伍

科研管理工作队伍是组织科研工作的核心力量,因此,要将科研管理工作队伍的创新作为创新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管理队伍建设中要坚持观念、制度和机制的创新,从而形成一个高素质、专业化的科研管理队伍,促进高校科研工作的有效发展。首先,要提高高校科研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科研管理工作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工作,也是开展科研工作的保障,因此,在创新型的科研队伍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吸收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充实和完善整个科研管理队伍,另一方面要定期对科研管理人员进行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其次,要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在培养科研管理人才时,要有效结合实践经验以及高校的实际需求,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按照一定的计划,组织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人员进行深造学习,确保知识的更新;聘请具有丰富科研管理经验和先进管理手段的专家开展知识讲座,并进行现场培训和指导;定期组织科研管理经验交流会,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水平;选拔优秀的科研管理工作人员到其他学校以及国外高校进行学习和考察。最后要确保高校科研管理队伍的稳定性,及时了解管理队伍的需要,为他们排忧解难。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队伍的稳定性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科研水平的提升。因此高校领导在重视科研的同时,也要重视科研管理工作队伍的稳定性,按照科学严格的标准进行管理人才选拔,确保队伍的相对稳定。在生活上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为他们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另外在政治上,要关注科研管理人员的每一个进步,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深造机会,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以及工作积极性。

四、结语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创新是提高科研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同时也能够有效满足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科研管理工作中,高校必须坚持创新性的管理理念,根据高校科研管理的实际需求,逐步建立起一个创新型的科研团队,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促进高校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蓝静.浅谈高校科研管理的创新[J].中国西部科技,2015(2):61-62.

[2]徐剑涛.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1-13.

[3]顾升华.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完善高校科研管理体系[J].科技资讯,2014,(29):88-89.

科研创新管理制度篇6

1.1科研管理理念的挑战高校院系科研管理工作通常只是在扮演“二传手”、高校院系科研管理协同创新工作探究陈斌(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27)“中转站”的角色,从而导致院系科研管理工作缺乏目标导向、无章可循等诸多问题,在科研管理中严重缺乏以人为核心的管理理念。院系的科研管理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更多的是作为校级科研管理部门在院系中“联络人”的角色存在,其科研管理定位不明确,从而导致其缺少服务创新和主动管理意识、管理目标仅仅局限于完成上传下达工作,工作流于形式,难以满足院系广大科研工作者对科研渠道等方面的要求。

1.2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的挑战目前,国内高校校级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由于有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都较为完备,且能够紧跟国家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步伐,而高校院系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处于未更新状态,甚至可以说在科研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缺失,因而,面临着在协同创新背景下完备并突破现有的院系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的挑战

1.3资源投入保障的挑战资源投入保障的挑战,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高校院系科研管理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国内高校院系基本上没有科研管理专项经费,经费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了高校院系科研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也制约了院系科研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其次,高校院系科研管理人力的投入不足,高校院系科研管理工作者是高校最了解、最贴近学校科研一线工作的人,更应该承担寻找市场信息以及可供知识转化机会等工作,而现状却是院系承担科研管理工作的人往往只有一个,同时还需要承担其它非科研管理工作;最后,是院系可投入科研资源不足,往往学校的科研资源都掌握在校级机关手上,院系无可用资源来推动内部科研工作。

1.4管理文化和人员素质的挑战由于高校院系中普遍存在对科研管理工作不支持,不反对的激励不足的管理文化,从而导致院系科研管理人员选择谨言慎行,牢牢遵循院系领导意志行事,不偏不倚做好“上传下达”工作,对额外的、有风险的拓展、创新管理工作,总是尽量避免。协同创新也对院系科研管理人员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院系科研管理人员除了具备主动服务等基本素质外,还对院系科研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对协同创新环境下高校院系科研管理工作的一些建议

2.1紧跟协调创新的步伐,创新科研管理理念面向协同创新,树立以创新服务为核心,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服务理念,准确定位高校院系科研管理服务工作,以提供全方位、优质的综合为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开展科研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创新科研管理服务工作,不断提升科研管理服务水平,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建立一套高校院系层面适应协同创新完善、高效地科研管理服务模式。积极探索一条高校院系、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强强联手、深度融合,具有特色的直通车式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

2.2建立协同高效的高校院系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根据学校科研发展规划和科研管理制度以及院系学科发展规划,结合院系自身发展状况和资源配置情况,建立完善院系科研发展规划和科研管理办法,让院系科研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将学科发展规划、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科研发展规划相结合,建立学科带头人、院系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在科研项目申报中的指导和咨询作用,对重点重大项目的申报进行决策、论证和协调,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加强学科团队、科研人才队伍和科研基地的培育工作,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形成一套科研目标、学科目标和个人目标三者协调一致的体制机制。

2.3加强投入、形成学校和院系协同管理的新模式学校和院系应加强院系科研管理工作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为实现学校和院系科研管理部门之间的时序化、信息化的管理协同提供必要保障。明确校院(系)二级管理责任制,给予院系科研管理部门参与或部分主导资源配置权力,最大限度发挥院系科研管理部门的主动性,协调调动院系各类型委员会(如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实现院系内部不同学术群体之间的协同创新以及跨学科、跨院系的协同创新,最终形成一套以学校科研管理为宏观主导、院系科研管理为活跃基本单元、以大跨度协同创新为目标、以科研项目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为核心的学校院系科研协同管理的新模式。

2.4重视院系科研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人员管理水平重视和加强高校院系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需,也是提升高校科研协同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重视院系科研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性工作能力,采取多种途径开展有计划、系统性的科技管理培训,在提升内部管理服务能力的同时还应加强院系科研管理人员的对外拓展和协调能力,以适应协同创新的需要。实行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针对管好管坏一个样的现状,尽量缩小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地位及待遇上的差距,引入合理的竞争和流动机制,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实现合理的流动,淘汰缺乏责任心、办事推诿拖沓的人员,形成一套合理的奖惩体制来推动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家协同创新的大环境下,高校院系科研管理工作必须转变科研管理理念,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形成院系科研管理的正向激励文化,建设一支优秀的科研管理队伍,使高校成为国家协同创新工作的重要源泉和基地。

科研创新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 科技管理 体制创新 信息化建设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浪潮涌起,国家之间、行业之间、公司之间竞争的前沿已从资本、规模等逐步转移到科技实力竞争,科学技术与创新研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科技管理体制问题是关系到科技工作全局、关系到现代化建设中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科技管理体制是否合理关系到科技政策能否得到认真正确贯彻,科研机构和队伍的潜力能否充分发挥,科技规划、计划能否顺利实现。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应该确立与之相适应的科技管理体制。回顾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的二十几个年头,探索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与信息化建设,将有利于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到今天,仍然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解决,包括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符的科技管理体制所需要的基本法律框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研院所的治理结构,社会力量的发挥,政府在国家科技发展中职能的定位,科技资源的使用和监督等,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仍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第二,科技创新的宏观决策体制机制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宏观调控能力不足,科技管理体制官僚化,科技和经济在国家层次上的决策机制中存在许多弊端;缺乏高层次的科技决策咨询、评估、监督机构,不能就科技发展和科技体制的总体设计、战略重点提供政策建议与咨询意见。第三,各创新主体适应制度变革的基础薄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研院所的运行机制还不适应科研活动多样化的特点。科技管理僵化,人才活力难以激发,无法适应科技创新的规律。

分析我国目前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旧制度的问题和制度变迁引出的问题。只有逐步探索、研究和解决好这些科技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走一条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科技管理之路, 我国的科技发展才会有一个更健康、稳定的发展基础。

二、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发展方向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主要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重建科技体系、促进科技自身的发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管理体制,对科研活动分层次管理,以商业运作模式促进科研活动的发展应该成为未来改革的重点。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从其核心内容来讲,主要是设定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如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理清政府、市场和科技创新主体的定位与功能,整合创新资源,形成创新价值链,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分工合作、联系紧密的创新体系,构建具有灵活的、可调整的科技宏观管理的作用机制。

在确立新的科技管理体制中,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确立政府与市场在科技发展中的职能界限,通过立法维护科学技术活动的正常秩序,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引导科技发展方向及社会资源配置,确立国家在重大平台技术、共性技术、公共技术领域的供给作用,确立国家宏观科技管理制度,规范科研机构体系,建立起对科技计划、重大科技项目和研究单位进行监督和评估的制度。同时,动员社会资源发展科技,包括科学共同体或各级科协的作用,利用企业家和富有的个人的捐助资金作为科技投入的重要补充,鼓励非营利研究机构和民营科技单位从事科研。

在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中,人是主体、是最活跃的因素,让人实现“人尽其才”的和谐状态,也是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使命。适应体制完善、经济转型和新科技革命要求的科技管理体制, 在设定行为主体关系时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全面的覆盖性与强有力的粘合性、以及比较宽松、有容忍度、开放性等特征, 有助于加强科技创新与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机结合, 促进创新活力。

三、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的信息化建设

目前的科技管理体系是基于传统的工业化时代的工作模式建立起来的,随着现代科技的日益发展,信息化是时代的发展趋势,在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大力推进信息化是必然选择。实行信息化管理后必然会由于手段的创新而有创新的科技管理方法,这将导致科技管理改革,提升相关部门的科技管理能力和水平。一个信息化的科技管理体制,既能实现对科研管理信息的高效、全面管理,满足决策者对科研信息的把握决策。同时又能了解掌握科技工作者的动态,提高科技竞争的能力。因此,科技管理信息化除了解决目前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解放科技人员生产力、提高行政能力以外,必将起到引领未来的作用。

信息化战略思维是推动科技管理创新,提升组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也是实现科研机构高绩效的直接动力,为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增加了有效的手段。

综上所述,科技管理创新应遵从市场经济法则,包括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符的科技体制所需要的基本法律框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研院所的治理结构等。依靠市场导向,注重发挥社会力量,为科技与经济结合创造条件。在科技管理制度的创新方面,信息化构建了开放式的科技管理体系,也为科技管理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梁建伟 马文建:管理绩效与科技管理创新[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6

[2]张克军 科技管理创新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5,16

[3]欧启忠 魏文展 李向红: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实践及其管理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6,3

科研创新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医院 科研管理 管理机制 创新

一般情况下,医院科研成果的产出是其科研工作与科研管理工作成效的一种具体表现。而目前,科研管理的基础结构与制度、科研项目管理、科研人员管理以及奖惩制度设置等,都能够对医院科研管理绩效形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在实践中推动医院科研管理机制的创新与发展,建立起系统则应当对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应的创新与调整,以下主要从基础结构与制度和科研项目管理这两方面管理工作的创新进行简单探讨。

1.医院科研管理基础的创新与发展

推动医院科研管理基础的创新与发展,主要是指在实践中对医院科研管理的基本结构和管理制度进行创新性调整。首先,医院应当建立起系统的科研管理机构,并以制度化的方式对科研工作进行管理。

1.1建立系统的科研管理机构

提高科技兴院意识,建立院科两级管理体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改善科研条件,形成第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扎实抓,科室和个人具体抓的层层管理。

1.2以制度化的方式进行科研管理

建立有效的科研管理机制 严格、科学、规范的管理是推动医学研究单位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怎样利用好政策导向作用,抓好制度落实,提高管理执行力是管理者的工作重点。

从2009年起我院成立了医院学术委员会,并先后出台了《学术委员会章程》、《院内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研工作奖励办法》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规范了科研项目的管理。

2.医院科研项目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医院科研项目管理的创新与发展对于推动医院科学水平、加强医院专业人才培养以及提升医院现有医疗技术与科研水平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要要对医院科研管理中项目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创新与发展,则应从项目的申报、实施、结题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创新。

2.1科研项目的申报动员管理创新

我院作为大型综合性医院,也是高等院校的直属附属医院,肩负着医、教、研三大任务,临床医师在承担临床医疗和教学工作的同时,也是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但现实工作中,大部分临床医师或自认为临床工作繁重,精力有限,不愿舍临床之“本”而逐科研之“末”;或“没有实验室,怎么搞科研”成为他们脑海中的固有观念。科研管理工作者要积极思考如何纠正这些观念,教会临床医师利用有限的精力、时间,结合自身工作需要,提高临床科研能力,发挥临床医师进行临床研究的优势。引导临床医师在处理临床病例时点燃科研思路,在解决繁芜的临床问题时,能转变观念,加强科研意识,做到临床与科研兼顾。

同时引导科研项目所研究的范围要进一步扩大,科研水平要进一步提高,科研项目所涉及的范围从单纯的临床疗效观察、临床手术方法的改进等临床研究扩大到应用基础研究、生物高新技术研究、基因工程研究。从学科来看,要扩大到内、外、妇、儿、检验、药剂、影像、功能、病理等。开展多学科联合研究,申报影响力大、学术水平高,有一定技术难度的项目。

2.2科研项目立项研究过程的管理创新

当科研项目立项之后,如何确保该项目的顺利开展、推动科研目标的实现成为科研管理部门关注的重点。因此,科研管理部门需要在此管理环节制定相应的项目查促机制,确保在职责范围之内对科研项目的具体落实及开展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以便于及时掌握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度,并在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协助相关科研人员解决其项目开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当临床研究人员的课题在研究中期遇到困难时,管理者要及时发现并积极主动帮助他们,不至于使课题半途而废。

而对于落实相对缓慢且无法依照科研计划完成课题研究的项目,医院科研管理部门需要及时地作出反应,并进行适当的处理。具体的处理措施则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决定,科研管理部门可以收回部分经费,也可以取消该项目的研究,以便于通过相应的处置措施避免医院科研费用的浪费。

同时引导科室主任对科室研究课题合理安排时间、人力、物力,确保课题的顺利完成,并对取得科研成绩的医师在绩效考核和奖励方面要给予鼓励。

督促项目的负责人要按期结题,并及时地作出总结和验收,以便于为日后科研成果鉴定和科研成果奖励的申报、专利的申请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等做好准备。

2.3科研项目后期管理方式的创新

所谓科研项目后期管理主要包含对科研项目的结题、科研成果评价、科研项目推广与应用以及科研成果应用追踪等。一般情况下,对医院科研项目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价的最直接方式就是依据其获奖情况进行判定,毕竟获奖情况代表了科研成果的技术水平及其影响力。而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医院科研项目的科研成果也代表了医院的科研能力与科技水平,也是医院获取更多科研自助的重要依据。

但这里要强调的是,医院科研项目完成之后,必须加强对于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视。据统计,我国医院科研工作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每一年,我国超过90%的科研成果基本都是束之高阁。也就是说在人力、物力高度消耗基础上而获得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得到实际的应用,不具备任何实际价值。因此,在科研项目的后期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必须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及时督促临床的科研人员对项目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鉴定,并在实际的医疗活动中将这些研究成果转化成为有效的生产力,应用于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中,为推动我国医学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结 论

随着我国新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医院市场竞争水平的提升愈来愈依靠与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而我国各级医院都已经意识到科学研究对医院运营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而要确保医院科研项目的有效开展,就必须加强科研管理,并在实践中对科研管理工作进行创新与发展,只有如此,才能够在提升医院竞争水平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华,姜瑞博.关于如何推进医院科研管理工作的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1,(02).

[2]文翠容,李庆虹,杨坤,刘水文,唐彦,李进.加强创新意识对提高医院科研管理的作用[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0,(04).

[3]许玉玲,黄云超,苏艳,周雪梅.浅议影响医院科研管理工作绩效的几个因素[J].科技信息,2010,(03).

[4]刘广东,郭渝成,刘亮,吴晓松.研究型医院科研管理工作创新实践[J].中国医院,2011,(08).

作者简介:

上一篇:房产投资利弊范文 下一篇: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