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税收管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12 20:39:11

加强税收管理措施

加强税收管理措施篇1

一、税源建设的重要意义

1.税源建设具有基础地位。税源是经济税源的简称。税源建设是税收工作的基础,是实现税收目的的保障。经济税源需要通过强化税源管理来转化为现实的税收收入。近年来我省地方税收管理实践证明,税收管理的基础必须是税源建设。离开税源管理,税务部门就会丧失依法征税的主动权。在现行税收征管模式的框架下,我们必须首先从战略高度提高对税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从机构设置、人员安排、工作内容上突出税源管理,并形成一整套的税源监控的制度和方法。

2.税源建设体现现实要求。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省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税源下滑,其中既有企业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滑等导致经济税源减少的因素,又有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等政策性减收因素,保持地税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任务十分严峻。各级地税部门要从客观现实认识到加强税源建设,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增强各税种、行业税收管理能力和水平对保障地税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具有的重要意义,切实把税源建设摆到地税工作的突出位置。

3.树立正确的税收经济观。经济是税收的源泉,税收是经济的缩影。要树立正确的税收经济观,正确处理好组织收入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组织收入与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关系,把实现地税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建立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基础上,建立在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的基础上,加强地方税源建设,服务好地方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培植好税源、保护好税基,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二、税源建设的主要目标

4.地方税源发展壮大。落实税收经济观,积极支持经济发展,培植地方税源增长点,不断促进税源发展壮大,实现地方税收与经济协调持续稳定增长。

5.税源清楚数据准确。基层税源管理部门和税收管理员对本辖区内的税源分布、结构和发展等情况一清二楚;税源管理基础信息采集、录入管理规范有序,纳税人的基础信息全面、准确,并及时更新。

6.税源管理程序规范。税源管理程序规范、标准统一;征、管、查各部门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监督有力、运转高效。

7.税源管理效能提高。税源管理成本不断降低,征收率明显提高,税源管理质量和效率全面提升,按期申报率和税款入库率达到95%以上。

8.税源控管能力增强。建立起税源监控制度化、信息化和社会化体系,实现税源的有效控管,最大限度地防止税源流失,努力完成全年地税收入任务。

9.服务税源措施到位。地税人员的经济税收观明显增强,能正确处理好依法组织收入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关系,牢固树立管理也是服务的理念,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全面执行到位,服务税源措施方便快捷,规范高效,构建服务型地税部门。

三、大力培植地方税源

10.用足用好政策。在当前企业经营困难加大和经济结构面临调整的形势下,各级地税部门要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排忧解难。认真执行支持自主创新、高新技术、基础产业、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全面落实扶持中小企业和成长型、就业型困难企业发展的各项措施;积极为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加快科技创新、推进节能减排提供税收政策支持。

11.抓住服务重点。各级地税机关要把支持重大项目建设、支持民生工程建设、鼓励再就业、扶持第三产业和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作为服务重点。要认真落实好省局“支持服务重大项目建设税收政策和服务措施50条”、“支持民生工程税收政策和服务措施50条”、“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12条”,并根据服务对象的需要积极研究制定富有特色、富有成效的服务措施,为企业发展开辟纳税成本的“洼地”、涉税服务的“高地”。

12.积极建言献策。要充分利用税收信息广泛的有利条件,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出谋划策;要在高度重视税收分析的基础上,及时为产业发展、企业节能增效、企业加强管理、企业产业调整提出建议;要认真研究税收政策调整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及时向当地党政领导提供决策参考;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13.优化纳税服务。全面推行多元化申报缴税方式;继续完善窗口服务功能,大力推行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措施;不断扩展和完善网上办税服务,建设12366服务热线;积极推进纳税服务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认真落实“两个减负”措施,切实减轻纳税人负担;完善纳税服务制度体系、纳税服务考核评价体系;制定纳税服务工作标准,强化地税机关和地税人员的纳税服务主体意识、责任意识,以良好的作风、优质的服务创优地税政务环境。

14.坚持依法治税。各级地税机关和广大地税人员要牢固树立依法治税的理念,规范执法行为,全面实行公开办税,严格执行“六公开,六不准”承诺;坚持组织收入原则,确保收入质量,既要防止违规减免税,又要严禁买税、卖税、引税和寅吃卯粮收过头税;要依法保护好纳税人合法权利,提高税收执法的公信力;要正确处理好依法治税与完成收入任务、涵养税源、发展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确保地方经济与地税收入协调发展。

四、创新税源管理机制

15.及时掌握税源状况。要认真组织开展税源调查工作,掌握政策性、经济性税源增减情况,把握经济发展趋向与税源演变的关系,摸清税源底数及其变化规律,准确预测地税收入趋势;要建立健全动态税源数据库,使各级地税部门、每个税收管理员对所管辖范围的税源都一清二楚;特别要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税种、重点行业和重大项目税源的调查,掌握税源的变化趋向。

16.抓好税收分析。各级地税机关要高度重视税收分析工作,掌握税收动态变化情况。充分利用各种涉税信息,做到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从宏观上发现问题,在微观上查找原因;要重点分析宏观税负、税种税负、行业税负等,发现税源管理中的问题,掌握税源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为加强和规范征收管理,有效防范税收流失,挖掘税源潜力,有针对性采取强化税源管理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17.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要进一步明确税收管理员岗位职责,认真落实省局“两个减负”工作方案,切实减轻税收管理员负担;全面推行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提升税收管理员工作质量和效率;继续开展优秀税收管理员评选活动,激励税收管理员学业务、增技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加强税收管理措施篇2

关键词:税务争讼;先行纳税;复议前置;税收强制执行措施

税收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与税务机关在税收征收和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税务争议和解决税务争议的一系列活动制度的总称[1]。税务行政管理相对人与税务机关发生争议时,解决的途径一般包括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行政救济主要是由行政机关对税务争议做出裁决,以维护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其适用的主要是行政司法程序或准司法程序;司法救济主要是当事人诉诸法院,由司法机关对具体税务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适用司法程序。税收争讼制度中蕴涵着许多可资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仅拟从先行纳税和复议前置之质疑、完善税收强制执行措施两个方面入手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先行纳税和复议前置之质疑

税务行政复议与税务行政诉讼制度等制度共同组成了税务当事人的权利主要救济体系,税务行政复议是指纳税人和其他税务当事人不服税务机关的具体处理决定而提出复议申请,并由税务复议机构对原处理决定进行审查并作出复议裁决、处理税务争议的活动。税务行政诉讼是指法院在当事人参加下,审理和裁判税务机关在税收征收和管理过程中与税务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发生的税务行政纠纷的司法活动。税务行政诉讼是指法院在当事人参加下,审理和裁判税务机关在税收征收和管理过程中与税务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发生的税务行政纠纷的司法活动。

(一)根据税务行政复议和税务行政诉讼在前后适用程序上的关系,各国的做法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模式:复议前置模式,即行政管理相对人不服行政机关的处理决定时,必须先经过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才能向司法机关提起行政诉讼。加拿大、美国、奥地利、德国等国家都选择这种模式。另一种是复议选择模式,如英、法等国家采取此模式。当事人既可以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再向法院提讼,也可以不经过复议而直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我国实行复议选择模式为主导,以复议前置模式为例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88条,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时,必须先依照税务机关的纳税决定缴纳获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提供相应的担保,然后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才可以向法院。而当事人对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税收保全措施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直接向法院。

(二)因纳税问题引起的争议以先行纳税为前提,且应当先进行复议。该规定的立法初衷是为了确保国家税收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同时可利用税务行政复议先天的优越性,如可以根据行政管理领域专业性强、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高的特点,使行政案件得到及时、全面地解决,保持税收工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避免拖欠税款,确保国家财政收入;可以通过上下级监督关系,及时了解本系统、本地区的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强化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机制;并且可以减轻人民法院的压力。

但该规定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两种机制各有利弊,税务机关可以通过税收方面知识的宣传来提高纳税人税收知识水平,没必要硬性规定复议前置,强制纳税人只适用行政复议程序,而应赋予选择权予当事人。况且,如果税务行政机关的“公正”形象深入人心,即使是权利义务方面的争议,纳税人也可能选择行政复议的方式;如果税务行政机关官僚作风盛行,办事效率低下,那么,行政复议作为前置,则会产生恶劣的后果。

就我国目前的状况,行政机关、公务员的作风、效率依然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情形,基本没有摆脱过去的办事模式,角色还未随着经济发展而完全转换。在此前提下,依然采取复议必经模式利小于弊,税务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维护、保障。政策性和专业性不能成为复议前置的理由,立法阶段已经体现了税法的政策性和专业性,税收征管更多地体现了法律适用问题。

1.该规定限制了当事人诉权的有效行使,限制了税务行政相对人申请复议的权利。如果税款、滞纳金、担保金数额较大,超出了纳税人的负担能力,不能按期交纳或提供,那么即使税务机关的征税行为违法,纳税人也不能申请复议,且在纳税争议上,复议是诉讼的必经程序,纳税人也不能提起税务行政诉讼。既不能申请复议也不能提讼,税务行政相对人的权利无从保护和救济。

2.税务机关享有强制执行权,且复议和诉讼期间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完全可以保证税款的足额及时入库。以限制诉权的方式规定先行纳税实不可取。

3.复议前置虽然发挥了税务机关业务性强及复议程序简便的优势,但由于税务机关对税收法律、法规的执法解释往往倾向于维护本部门利益,且上级税务机关往往还是下级税务机关所执行税收法规、规章的制定者,因而税务行政复议维持率较高,这样既会挫伤当事人参加复议的积极性,也浪费了当事人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当事人的正常生产和经营。

因此,笔者主张应当取消复议前置,赋予当事人选择权,由当事人自己选择是复议还是诉讼来保护自己的利益。纳税人不了解税法知识,可以寻求人的协助或帮助,并不影响其选择权利救济的方式。权利救济方式的选择是纳税人自由意志的体现。有人担心取消复议前置可能会使大量的争议案件都集中到法院,大大加重了法院的负担,其实事实未必如此。复议与诉讼各有利弊。复议由于其专业性更有利于争议的迅捷解决,我们不能因为现实中存在复议机关有失公正的做法而放弃这一优势途径,行政机关本身应该树立一个公平正义的形象,设计一套完整的可以保证复议公正、公平进行的制度,注重培养和提高行政人员的高素质,依法行政的意识,另外加强对复议机关的行政行为的监管,从多方面入手提升复议机关的形象,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申请复议,而这也应当是行政机关追求的目标。在加拿大每年收到的税务复议申请约5万多件,其中在复议环节解决的已达85%,另外15%的案件通过诉讼程序解决。这个例子也充分显示了复议制度巨大的潜力和解决问题的实力[2]。

二、完善税收强制执行措施

如果取消了先行纳税的规定,那么税收强制执行对于税款的及时上缴国库就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所谓的税收强制执行措施是指税务机关在采取一般税收管理措施无效的情况下,为了维护税法的严肃性和国家依法征税的权利所采取的税收强制手段,是税收强制性的具体体现[1]380。税务机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时,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未缴纳的滞纳金同时强制执行。当管理相对人对其纳税义务进行逃避、设障和抵抗的时候,税务行政强制执行便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了,在必要的时候税务机关可以采取多种可行的手段措施,如同时采取划拨存款、拍卖财产等多种措施,还可以执行多次,如纳税人没有足够的财产可供执行,税务行政强制执行即可不受行政处罚中“一事不得二罚”原则的限制,税务机关可以再次实施强制执行措施,直至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全部实现。

改进和完善税务行政强制执行措施可以考虑以下方面:

1.扩大强制执行的范围,不仅仅局限在以从事生产、经营为主的纳税人为执行对象,对非从事生产经营为主的纳税人同样适用税务强制执行措施。

2.赋予税务机关必要的强制执行权

(1)在我国,税务机关因没有搜查被执行人及其住所或者财产隐匿地的权力,而存在执行难的问题。由税务机关独立行使搜查权或是由公安机关协助税务机关共同进行搜查的做法无疑对税款的征收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也应当注意使用合法的手段和程序以及在合理的限度范围内进行。

(2)对预谋偷税、骗税、欠税、抗税的纳税人可以适用税收保全措施来加以规制;对实施了以上行为的纳税人可采取税收强制执行措施来加以规制;对有根据认为已经实施但尚未查实的以上行为,应赋予税务机关直接基于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税收保全措施的权力。

(3)除由银行冻结、划拨存款外,法律还应规定通过向纳税人的债务人发出扣留通告,要求其直接将欠付纳税人的款项缴付国家,充抵纳税人所欠税款,也据此消灭与纳税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4)明确规定银行、出境管理机关等部门在执行协助中应履行的具体义务,不予协助或不依法协助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加强税务部门和协助部门间的配合与协作,用法律规范协助部门的权利和义务。

(5)应当把限制人身自由列入税务强制执行措施,这也是借鉴国外立法(如美国稽征机关、奥地利和联邦德国等)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经验的结果。限制人身自由顾名思义就是对公民的人身自由进行限制,如行政拘留、刑事拘留等。限制人身自由是税务行政强制执行和行政处罚得以实现的保障。税务行政强制执行和行政处罚是否能够实现,除了刑事制裁,行政上的限制人身自由最为严厉,当然也是最为有效的措施和保障了。

参考文献:

[1]刘剑文.财政税收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加强税收管理措施篇3

市地税局

去年,面对艰巨的征收任务和税源严重短缺的严峻挑战,全局上下继续发扬特别能战斗的作风,进一步突出组织收入的中心地位,迎难而上,努力挖潜。全年共组织各类收入9.11亿元,其中市县级工商税收45640万元,教育费附加4117万元,社会保险费34510万元,各项基金4083万元,省级收入2824万元。一般预算收入比上年增长31.3%;收入总量比上年增收1.73亿元,增长23%,增收额创近年来新高。今年,市委市政府下达给我局的征收任务是市县级工商税收66180万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5830万元,比上年增长35%;五项社会保险费收入37706万元;综合基金收入3300万元。征收总量将突破10亿元,创历史最高。针对上述征收目标,我们地税系统将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努力完成全年收入任务。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中心,实现两个保证,强化三项措施,加大四个力度”。

围绕一个中心。就是围绕组织收入这个中心不动摇,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把收入任务放在第一位,在人员上、精力上、时间上、措施上都紧紧扭住收入不放,组织收入始终是地税工作的中心。

实现两个保证。就是保证完成市县级一般预算收入任务,保证完成各项收入任务。

强化三项措施。1、强化乡镇税收征收。我们将从各镇经济特色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地方特色税源管理,使产业优势转化为稳定的税源优势,不断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一是在工业上,重点从小五金加工业、小橡胶工业、小水泥预制业、外贸加工业、电脑绣花业税收上求突破。二是在第三产业上,重点从农村建筑装璜业、农村货运车辆营运业、服务业、农民经纪业税收上求突破。三是在农副业上,重点从农村养殖业、农副产品收购加工贩运业上求突破。四是在其他行业上,重点从各镇工业集中区税收、镇房地产开发税收、民房建筑税收、镇村路桥建设税收、运输税收、农村零散税收上求突破。

2、强化房地产税收征收。近年来,我市房地产开发如火如荼,为地方财政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地税而言,房地产税收全部为一般预算收入,因此,各镇、各分局要高度重视房地产税收的征管,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搞好各征管环节连接,进一步加强房地产税收征管。我们在对全市重点工程实行“双向控管、专业征管”的同时,将加大和房地产管理部门、财政部门的联系和信息共享,全面进行工程项目登记管理,建立完整的工程项目税源台帐,强化建筑工程项目集中开票管理,实行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双向管理,从源头上堵塞房地产税收流失漏洞,使房地产业、建筑业税收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3、强化私营个体税收征收。针对个体私营税收偷漏税现象较多的实际,今年我们将着力抓好三点工作:一是大力清理漏征漏管户。组织各分局以所辖范围内工商部门发证户数为基数,集中人力、集中时间与有关部门配合,逐村逐组、逐街逐巷、逐户逐摊进行拉网式清查。二是严格定额管理。各分局要对个体“双定户”的月定额进行全面调整,对纳税信誉等级低的定期定额户可以适当增加核查次数,逐步使“双定户”的税负与实际经营水平相一致。三是加大执法力度。我们将集中力量,对个体私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进行专项检查,并由点到面,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私营个体税收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做假帐、两套帐等违法行为,防止个体税源流失。

加大四个力度。1、加大协调力度。一是紧紧依靠地方党委、政府来开展组织收入工作。各分局要主动向当地党政领导汇报征收方案和征收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取得理解和重视,各责任人更要加强与所在镇的党政领导的沟通,定期汇报征收进展情况,多听取他们的意见,争取关心和支持。二是抓欠税大户的资金协调。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主动对少数欠税较多、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加强跟踪督查,帮助加快资金回笼,从多方面协调资金,保证清欠到位。必要时要采取强有力措施,按规定强制执行。三是借助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征收合力。主动向公安、工商、交通、金融等相关部门通报地税工作情况,取得他们的协助和配合。

2、加大纳税评估力度。各分局要将日常评估、专项评估与特定评估相结合、案头评估和实地评估相结合,细致地抓好评估工作。一是做细基础准备。纳税评估中确定对象、评估分析、询问核实、评定处理、管理建议五个步骤都要有详细的预案,数据的采集应及时、完整、准确。二是周密实施计划。按照既定的

评估的内容和时间安排,明确专人评估,按照市局专项评估计划,实施跨片交叉评估。三是认真组织评估。在评估工作中,要坚持各税统评、业务统一的原则,加强协调配合。要加强反馈,以评促管,在评估的深度上下功夫。通过纳税评估,认真解剖分析征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及时反馈给有关业务岗位,以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质量。

3、加大税收稽查力度。一是专项检查抓进度。重点开展房地产业、外贸加工业、化工企业、大批发零售企业和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对各类偷逃骗税行为,除追缴税款外,还要严格按照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加收滞纳金,并处以相应比例的罚款,及时按规定将涉嫌犯罪的案件移送公安机关。二是日常检查抓深度。实行各税统查,全面提高稽查质量和效率,做到同检查、同处理、同入库。三是专案检查抓力度。要突出对举报案件和大要案的查处,加大大要案的查处力度,提高税务稽查的威慑力,最大限度的遏制重大涉税违法行为的发生。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公告曝光,达到处理一起、震慑一方的目的。四是以查促管抓强度。要加强稽查与征管工作的衔接,实施稽查建议制度,对稽查发现的征管的薄弱环节和部位,由稽查提出具体措施和建议,促进征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4、加大考核奖惩力度。我们将以全面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为抓手,强化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实现税收执法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要按层级管理的既定思路,对落实执法责任制中应做的工作,细化为若干个考核点,实施考核,在规范化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制。针对任务重、压力大、困难多的实际,我们将加大对各分局的考核力度。各分局要迅速将任务分解到各镇、各责任人,细化考核责任,明确考核目标,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奖罚到人。市局除考核到各分局局长,还将直接考核到责任人,并与今后的任用、奖惩挂钩。通过考核,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

加强税收管理措施篇4

(一)认真组织学习贯彻活动。把学习贯彻十精神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采取专题培训、集中研讨、报告会、宣讲会等多种形式,动态把握十后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决策、新部署,与税收工作密切结合,力求学深学透、融会贯通,用十精神指导和推动国税工作。

二、依法组织税收收入

(二)坚持组织收入原则。严格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坚决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三)继续完善组织收入工作制度。落实一个防止、两个建立、三个坚持、四个加大的组织收入工作要求。防止工作简单化;建立组织收系人制度和汇报制度;坚持一把手亲自抓组织收入工作,坚持从税源分析入手开展四项增收,坚持依法办事;加大组织收入工作力度,加大宣传力度,加大纳税服务力度,加大干部管理力度。提高组织收入工作质效。

(四)强化税收分析预测。密切关注国家经济税收政策,加强经济税收运行情况监测,准确把握经济税收发展态势,深入开展税源调查,了解重点行业、企业经营变化情况及其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及时、准确掌握影响税收增减变动的重大因素,更好地满足领导决策、税收管理、收入调度、纳税服务等工作需要。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沟通,为地方党政领导决策服务。

(五)强化组织收入措施。继续把开源增收、政策增收、管理增收、稽查增收作为增收促收的重要措施,制定目标抓落实。坚持收入质量与数量并重,完善收入质量管理和评价体系,促进经济税收协调健康增长。

三、全面落实税收政策

(六)全面、及时、准确落实各项税收政策。一是重点抓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小微企业、外向型经济、环境保护产业、流通业、文化产业、残疾人就业优惠等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为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惠民生提供有力支持。二是建立完善政策落实的配套制度,强化跟踪问效,加强督促检查,确保落实到位。三是开展优惠政策检查。对以前年度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越权减免税问题,坚决予以纠正。

(七)稳步推进税制改革。扎实推进营改增工作,积极协调财政、地税等部门,做好户管转移、数据交换、业务培训、软硬件设施完善等工作。加强宣传辅导,健全配套措施,强化跟踪管理,及时反馈、解决政策执行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各项税收政策落实到位。

四、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八)提高行政执法效能。一是以争创全国、全省依法行政示范单位为载体,全面推行依法行政考核。完善依法行政指标体系,提出依法行政的具体标准,并将其与现有的目标管理考核整合,逐步形成依法行政综合绩效考核机制。二是深化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认真核查税收执法疑点信息库指标。三是做好税收规范性文件制定、清理和备案审查工作,完善执法程序和文书使用。四是明晰征纳双方权利和义务,从源头上预防执法风险。注重服务、疏导、教育等柔性执法手段的运用,及时依法化解各类涉税争议。

(九)全面深化税收执法督察。坚持程序与实体并重、内部与外部并举,开展税收执法督察。增强计划性,将税收执法督察纳入全年日常工作统筹安排,有步骤选取重点项目实施检查,重点对结构性减税、收入质量、营改增政策执行情况实施专项督察。提升检查质量和深度,查出问题及时通报,严格行政问责,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探索建立预防制度。

(十)有序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一是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对离任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以及相关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二是对四区局开展全面审计,以预算执行、专项资金使用、政府采购、固定资产管理等作为审计重点,加强财务监督;三是落实市局党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八项规定的意见,重点对会议费、培训费、招待费等开展专项审计监督。

(十一)进一步规范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工作。把“讲程序、讲政策、讲证据”贯穿于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工作全过程,从程序、文书、定性、处理、衔接等方面,形成案件处理的基本原则和规则。探索建立案件审理案卷评查机制,开展案例交流,进一步提高重大税务案件审理质量。

(十二)加强税务稽查。认真做好税收专项检查工作,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查处涉税大要案,加大对虚开发票、骗取出口退税等案件查力度。结合实际,综合运用税收预警分析评估系统、“税务稽查选案系统”等,筛选重点税源检查对象,将税负偏低且3年以上未实施检查的企业作为首选案源。实行限时稽查,促进提高稽查工作效率。加强对违法案件的分析,积极发挥“以查促管、以查促查”作用。

五、不断提升纳税服务水平

(十三)巩固和完善纳税服务基础工作。一是落实和完善“闭环式”管理机制。继续开展第三方调查,客观公正地评判纳税服务工作,及时查找问题;抓好纳税人需求和建议的定期归集、研究和协调解决工作;利用12366服务平台,围绕重点工作开展对纳税人的回访,确保各项工作要求落实。二是优化理顺纳税服务岗责体系。结合税收征管改革、“营改增”等税收政策变动等情况,进一步优化和理顺纳税服务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三是完善和落实纳税服务考评机制。修订考核标准,拓展考评渠道,推动服务制度落实。四是抓好办税服务厅和12366人员培训工作,提高服务技能。

(十四)优化纳税服务举措。借鉴和学习外地成熟经验与做法,结合实际创新服务措施,切实提高服务效能。根据“营改增”及征管改革工作需要,进一步规范办税服务厅规范化建设,确保纳税人办税顺畅高效。深化“两个减负”,减轻纳税人负担,缓解办税服务厅工作压力。积极探索依靠社会力量加强纳税服务的方式方法,由政府部门、企业代表、中介机构和税务部门共同参与,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形成征纳有效互动、和谐发展的运行机制。

(十五)强化税法宣传和辅导。充分利用办税服务厅、国税网站、社会媒体、12366服务热线等途径,不断加大对税收政策的宣传力度。对第五次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和优信纳税人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诚信纳税的社会氛围。

(十六)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畅通涉税诉求渠道,进一步规范日常纳税服务投诉管理工作,完善纳税人权益保护措施。

六、深化税收征管改革

(十七)认真落实各项征管改革措施。按照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两提高、两降低”的目标要求,根据省局税收征管改革方案,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具体实施意见,认真落实各项改革措施,扎实有序推进征管改革。

(十八)强化税源专业化管理。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结合税源状况,从管理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重点加强重点税源企业的管理,进一步做好重点税源分户风险管理档案的建立和完善,抓好个性化监控方法的研究和实践。

(十九)加强税收风险管理。按照“统一分析、分类应对”的要求,发挥各级风险监控机构的作用,依托预警评估系统和数字化管理系统,持续做好风险信息和疑点报告的分析和。完善人机结合的风险筛选评价、统筹、风险提醒、分级分类应对和绩效评价机制,建立起闭环的税收风险管理流程,防范税收流失。

(二十)夯实征管基础。一是规范征管制度,尽可能地减少制度设计不合理带来的执法风险和额外负担。二是加强户籍管理,进一步明晰户籍管理、户籍迁移等岗责流程,配合省局开展网上登记、国地税联合非正常户认定与联合注销登记等业务的探索。三是加强普通发票管理。稳步推进网络发票的推行工作;结合营改增工作开展,做好交通运输和部分现代服务业普通发票的过渡、衔接的相关工作。四是加强个体税收管理,切实加强社会化综合治税形势下委托工作的监管。

七、推进信息化建设

(二十一)推进信息管税。以数字化系统为依托,深化数据分析,强化疑点落实,抓好实地复核,促进税源管理质效;加强外部涉税信息的应用,努力提高第三方涉税数据的应用水平。

(二十二)做好技术保障工作。一是优化数字化管理系统。将“营改增”及其它新增业务需求纳入系统,优化取数口径和后台抽数脚本,提高数据检索效率。二是抓好金税三期试点运行工作。及时完成辅助软件升级开发,做好软件安装、操作培训和数据转换等准备工作,确保新旧系统平稳过渡。三是做好营改增系统衔接、办税服务平台等系统升级等业务支持工作,确保应用系统顺利运行。

(二十三)加强信息化基础运维管理。建立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坚持日分析、周通报制度,进一步降低异常数据率。加强计算机设备日常管理,定期巡检,提高故障诊断能力;提高软件运维效率,及时解决问题。

(二十四)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强化网络监管,完善应急预案;做好市以下网络准入控制系统推行和县级广域网边界安全隔离工作;强化漏洞扫描、安全审计和实地检查,建立稳固可靠的安全防护体系。强化病毒分析,降低病毒对信息系统的影响。

八、切实强化各税种管理和重点领域税收管理

(二十五)加强货物和劳务税管理。扎实做好“营改增”试点工作,加强与财政局、地税局的联系协调,借鉴先行试点省市经验,精心制定实施方案,进行税源确认和纳税人信息交接工作,研究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和措施;抓好内部业务培训、对纳税人的大规模培训,加强对社会各界的宣传,确保营改增顺利进行。建立《重点税源企业企业遵从评价指标体系》,对纳税人遵从意愿和遵从能力进行评价,并实行ABC分类管理。依托“一户式数字化评定助手软件”,加强对中等税源以上企业管理。加强增值税日常管理,重点加强对农产品收购单、运费发票、海关完税凭证和固定资产抵扣的管理。加强消费税管理,组织开展全市白酒行业消费税计税价格执行情况调查,加强汽车行业消费税管理。继续推行车购税委托的试点工作,不断提高车购税管理信息化水平。

(二十六)加强所得税管理。强化所得税后续管理,完善税收优惠管理措施,整合和规范所得税管理台账,开展所得税专项评估检查,加强对股权交易、重组、清算等特殊事项管理;建立重点税源企业联系制度,细化和完善行业分析评估体系,抓好征收方式年度鉴定,强化跨地区总分机构汇总纳税管理;利用数字化管理系统,开展所得税管理事项的风险分析、风险提醒;抓好汇算清缴全程管理,抓好汇缴培训辅导,强化申报数据的审核、分析,组织汇缴检查,分级、分期对汇缴工作实施过程管理和监控。

(二十七)加强出口退税管理。深化征退衔接,提高退税审核质量,确保出口退税进度;建立对出口退税监控管理机制,将易发生骗税行为的重点行业、敏感货物作为评估检点,组织开展出口退税专项检查,抽取部分单位交叉会审,严密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加大出口退税政策培训,研究制定出口企业分类管理办法,实现对企业的“分层服务”

(二十八)加强国际税务管理。组织对处于亏损期,且关联交易额较大的外资企业、食品行业外资企业关联交易价格合理性解剖分析,规范关联交易行为,降低企业的反避税调查风险。做好三星等公司预约定价谈签执行工作。强化非居民企业股权转让事项日常税源监管。根据省局成立大企业税收管理局的具体方案,建立上下畅通、横向协调的大企业税收管理体制机制。

九、提高干部整体素质

(二十九)强化干部教育培训。深入开展分层次培训工作,在全系统大力推行七类岗位(行政和六员)分层次培训工作,抓紧培养高素质专业化骨干。实施青年干部业务竞赛工程,年底组织税收基础知识达标考试;切实加强《小企业会计准则》培训,迎接总局四月份抽考。

(三十)加强干部人事管理。按照市局、县局、基层分局三个层面对干部结构及岗位职责设置等情况开展调研,找出干部管理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人员配置。积极稳妥地推进津补贴改革,在前期人员维护、工资数据录入、政策维护的基础上,做好后续动态管理工作。

(三十一)抓好班子巡视工作。重点巡视领导班子作风建设和两权监督执行情况;强化巡视反馈工作,逐步建立由联系点局领导进行巡视反馈的工作方式;加强督导整改,组织对被巡视单位的回访检查。

(三十二)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总局离退休干部工作“制度建设年”要求,全面加强离退休干部工作制度建设;落实好老干部的政治和生活待遇,组织体检、疗养,坚持服务上门和走访活动;发挥好老干部活动室、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主阵地作用,丰富老干部精神文化生活。

(三十三)加强责任国税建设。将责任国税建设作为贯穿全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主线,深入开展“岗位就是责任”专题教育活动,通过思想教育、专家讲座、巡回宣讲、座谈讨论、征文比赛等形式,增强全员履职尽责意识,大力弘扬重责尽责、敬业精业的风气,努力形成团结一致、心无旁骛、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以落实“执法责任”为重点,通过强化执法教育、明确执法责任、开展执法检查、严格责任奖惩等措施,切实提高执法素养、规范执法权力运行,防范税收执法风险,促进税收执法责任的全面落实。

(三十四)加强基层建设。加强基层基础环境建设,改善基层办公生活条件,提高基层保障水平;加强工作统筹和协作配合,着力减轻基层工作负担;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凝心聚力的良好氛围,多为基层干部办好事、办实事,增强基层工作活力、动力。

(三十五)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深入学习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贯彻落实总局具体措施和省局文件规定,实行领导带头,严格纪律规定,加强督导考核,确保作风建设取得实效。

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三十六)推进内控预防体系建设。按照“制度+科技+文化”的要求,以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核心,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加强权力监督制约为主线,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抓手,全面深入推进内控预防体系建设;深化信息化手段的应用,细化高危风险点管理措施,全面防范税务人员失职、渎职等行为的发生。

(三十七)深化廉政教育。深入开展以典型教育和警示教育为重要手段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引导广大税务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净化思想道德。积极开展明查暗访,深化作风纪律建设;进一步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巩固和扩大廉政文化建设成果。

(三十八)强化监督检查。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切实做到科学分权、过程制权、公开亮权;加强政风行风建设,落实纠风工作责任制,自觉接受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整合监督资源,探索建立人事、巡视、纪检监察、督查内审等部门联合开展工作、信息共享、成果共用的模式。加强对总局、省局和市局党组重要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三十九)做好案件查办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税收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严厉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严格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有关规定追究责任。积极做好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的应对工作,及时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十一、加强行政后勤管理

(四十)抓好绩效管理考核。结合2013年重点工作,进一步完善考核指标,减少行政类、范本类考核,增加业务类考核;统筹安排实地核查工作,达到“减负增效,发现问题,促进工作”的目的。

(四十一)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完善行政管理规章制度,优化工作流程;严肃工作纪律,加强协调配合,强化督查督办,促进重大决策、重要部署、重点工作的落实;改进文风,践行“用数字说话”理念;加强文秘综合工作,提高文档管理水平,严格保密制度,切实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四十二)加强税收宣传工作。坚持集中宣传与日常宣传相结合,积极组织开展第22个税收宣传月系列活动。以税收宣传工作长效机制为抓手,以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为平台,全力打造立体化、全方位宣传模式。围绕全局工作重点,加强信息采编工作,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促进工作交流;修订外部网站管理办法,加强内外网站建设,扎实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四十三)加强税收科研调研。深入开展税收工作调研,深入实际,了解情况,总结规律,强化督导,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一是围绕深化税收征管改革、营改增、金税三期工程建设、组织税收收入、税收政策落实、干部队伍建设等内容,深入开展专题调研。二是加强政策的调研和执行政策情况的反馈。结合实行情况,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反馈基层执行中遇到的新问题,找准工作部署与征管实际的结合点,提出务实措施,解决基层实际问题,提升征管质量。

(四十四)加强、舆情工作。抓好源头预防,严格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做好问题排查、调处和化解工作;制定涉税舆情管理制度,加强与新闻、宣传等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络,深入开展舆情分析、研判和会商,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十五)严格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规范财务收支工作;深化预算执行,加强预算执行工作的考核和通报,加强基建项目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严格执行和规范政府采购,加强对政府采购实施计划和信息统计编报的管理,提高采购效率。加强对公务卡使用情况的检查,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四十六)提高后勤保障水平。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严格行政接待审批流程;严格履行车辆租用审批程序,加强公务用车管理;降低日常经费开支,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建设节约型机关。

加强税收管理措施篇5

在组织收入这个中心工作上,省国税局要求全系统既要抢抓经济发展为税收增长带来的良好机遇,也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和应对今年国税收入面临的各种挑战,做到居安思危,见微知著;要继续坚持正确的组织收入原则,合理落实计划,层层分解任务,健全和完善收入分析预测、重点税源监控和清理欠税等各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对组织收入工作的领导,周密部署,加强协调,建立定期收入分析例会制度;要通过“四位一体”互动机制的运行,落实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各项具体措施,提高税收征收率,保持各税种收入与对应经济税源的协调增长;要充分发挥税收信息化网络的监控作用,使税收及时、足额、均衡入库,确保税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较为稳定的增长。

依法治税方面,省国税局要求全系统认真贯彻执行省局《关于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意见》,正确处理依法征税与支持经济发展、依法征税与完成税收计划、依法征税与纳税服务的关系,深入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并做好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升级,继续以转引税款问题、企业所得税和房地产税收政策执行情况作为重点认真开展税收执法检查,加强税务稽查工作,加大大要案查处力度并执行好重大税务案件集体审理制度以及依法做好案件移送工作,根据总局部署做好对民航、铁路和有色等三个行业的税收专项检查,与公安部门联合协作严厉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同时把税收宣传教育当成国税工作的一项基本建设来抓,认真贯彻全省国税系统“*”普法实施意见,做好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普及宣传,创新宣传形式扎扎实实地开展第16个全国税收宣传月活动,不断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此外还要配合审计、财政等部门的监督检查,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新闻媒体的监督。

构建“四位一体”机制方面,省国税局提出要认真贯彻修订后的《*省国税局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综合管理互动协作工作制度》,加大落实互动机制的检查力度,把互动机制运行情况纳入目标责任制管理考核中,要克服对个别行业或企业评估多、对整个地区或行业税负评估少,对中小企业评估多、对重点税源评估少,对单个税种评估多、对多税种多部门联动评估少的问题;信息中心要不断完善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建立定期数据制度,计统部门要分税种、分行业建立税收经济分析方法体系,管理部门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加强管理的措施,将工作中发现有偷逃税嫌疑的线索及时提供给稽查部门,稽查部门在查案中发现征管上的问题要提出整改意见并反馈给管理部门;完善和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加强纳税人户籍的案头管理与实地巡查,下决心解决部分个体纳税户长期游离于综合征管软件系统外管理的问题;推行属地管理基础上的分类管理,进一步加强普通发票管理,积极推广应用税控收款机,全面落实操作规程,提高增值税申报纳税“一窗式”管理水平,加强消费税申报管理,落实车辆税收“一条龙”管理措施;加强企业所得税税基管理,强化国际税收以及出口退税管理,通过纳税评估、计算机核定定额、税收管理员巡征、委托等办法,加强个体和集贸市场税收管理。

提高税收信息化应用水平方面,省国税局从确保现有系统网络安全、畅通、高效,强化数据管理应用,做好应用系统建设,加快运维体系和安全体系建设和做好金税工程三期的准备工作等环节对数据处理工作提出了要求。

对于税收服务地方经济工作大局,省国税局要求全系统继续坚持“四个到位”思路,确保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着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要认真贯彻执行税收减免管理办法,及时清理到期的税收优惠政策;发挥计算机网络优势,大力简化办税程序,进一步清理、简并各种报表资料,减轻纳税人的负担;做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两法合并”出台后的宣传解释和实施准备工作,正确处理好执法与服务、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在执法中搞好服务,在服务中严格执法,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通过送政策上门、纳税辅导和咨询服务等措施,帮助纳税人掌握税法知识,了解税收政策,熟悉办税程序,切实贯彻落实好《关于支持经济发展进一步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的措施》(20条),采取定期征询纳税人意见等多种形式,建立纳税服务工作考核评价机制;重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纳税服务作用,加强注册税务师行业管理,依法支持注册税务师行业规范发展。

加强税收管理措施篇6

具体工作目标是:坚持抓收入、强管理、带队伍、谋和谐,努力实现收入质量、管理效能、和谐国税建设“三好”的目标。

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收入质量,确保收入工作目标。要坚持依法征税,把收入质量放在首要位置。

1.做好经济税源预测分析调研。一是要把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与区域经济税源分析相结合。根据增值税转型、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及国家有关减税政策,结合*经济发展动向,找准税源结构及特点,及早布局收入工作,充分发挥税收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确保税收与经济持续、协调、同步增长。二是认真开展经济税源调研分析。要根据市局下达的年度收入工作目标,科学、合理分解收入任务;对主要税源由于价格因素或经济政策因素导致的税源变化进行掌控和开展调研性分析研究,利用税收弹性、趋势回归等方法提高税收分析工作效果,及时修订和调整季度或月度税收工作计划,确保税款均衡、足额入库。

2.强化税收收入工作措施。一是完善重点税源分类管理制度。实现对重点税源企业生产营销静态和动态信息的有效监控,科学、合理制定税收收入计划,强化收入措施责任考核,促进经济税源最大化转变为税收,确保税收纲性。二是采取有力措施压缩新欠、追缴陈欠和依法核销死欠。严格控制欠税、缓交税款和延期申报的审批;加强与相关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联系,形成清欠工作合力,有效降低欠税规模。三是提高收入数据指标运行质量。确保申报率和入库率等重要数据指标平稳运行,运用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职能促管增收;并保持合理可比税收弹性系数值。

(二)实施科学管理,加快一体化建设步伐。要按照省局、市局征管一体化建设工作思路、工作要求和工作措施,加快推进一体化建设。一是要抓好工作统筹。要认真落实好市局的四项工作制度,以分类构建征管格局为基础,以省局数据集中为依托,整合业务、优化流程,围绕市局为中心的统筹主体,形成税收业务、数据管理、征管资源配置等板块联动的征管一体化运行机制,为基层税收业务建设的有效开展提供一体化工作平台和制度机制保障。二是深化数据分析应用。要抓好各税种主要指标监控及运行态势分析,坚持从异常数据中找问题、查隐患,采取有效措施堵塞征管漏洞、降低税收执法风险;要不断探索提炼各单项数据指标的分析方法,用好、用足、用活存量数据,提高数据管理质量,夯实税收征管基础。

三是建立“四位互动”机制。要通过对市局、区局的各项数据指标进行认真分析,斟别疑点,为评估和稽查提供案源,利用评估和稽查建议为税务管理提供决策方向,真正实现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征管运行机制,达到评查促管的工作实效。四是推进纳税评估工作。要运用省局建立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本局建立的洗煤行业纳税评估模型,有计划、有步骤对出现异常指标企业开展纳税评估工作;要依托信息化支撑,探索构建对纳税人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做出定量、定性的判断,对纳税申报和税负异常情况预警的税源管理体系。五是强化税务稽查。要不断充实和完善稽查监督机制、岗位职责和权限范围,提高稽查工作精准打击力度。六是推进征管信息化建设。要按照省局、市局部署稳步推进金税三期工程建设,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大力推行多元化电子申报方式和推广各类信息数据应用软件,努力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税收征管与政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水平。七是加强税种管理。充分利用金税工程增值税征管信息系统和综合征管系统的数据,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税负异常数据、进销项异常数据进行分析,制定和落实管理措施;要研究和创新企业所得税管理模式,确保新旧企业所得税法有效配套、有机衔接。八是开展政策调研。要针对重大政策实施、政策管理和日常税收征管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组织开展税收调研,通过认真分析和思考提出好的工作建议供上级决策,不断提高政策管理水平和政策执行能力。

(三)带好干部队伍,推进和谐国税建设。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以创“四好”班子为切入点,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学习督查制度、必读书目考核制度、调查研究制度,进一步提高班子成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增强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团队执行力。二是抓好干部综合能力培训工作。以提升岗位业务能力为核心,制定并落实税收政策学习规划,依托市局主页岗位演练平台开展各类岗位练兵活动;继续办好“征管讲坛”,定期开展税收政策研讨活动,努力构建“学习工作一体化”的在岗培训体系,有效提高基层干部的公共能力和征管人员发现、分析、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三是加强党组织建设。切实加强区局党总支、党支部的组织建设,把党建工作与税收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落实好党员干部与党员、党员与群众互结“对子”工作方案,开展好走访慰问困难党员、困难职工的活动;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发挥群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利用各种方式加强干部职工相互间的交流与沟通,营造和谐环境。四是深化反腐倡廉建设工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和国税廉政文化建设;要按照省局、市局开展督导调研工作要求和整改意见,对重点问题、突出问题开展“回头看”,采取有效分析排查并处置安全隐患,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风险意识;要继续落实“一岗两责”,强化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监督制约,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和违纪违法案件,努力实现“三个安全”、“三个确保”和“五个无”的党风廉政建设目标。

加强税收管理措施篇7

从法律的规范性、统一性、权威性出发,《税收征管法》中的滞纳金不应理解为强制滞纳金。执行罚是指行政强制执行机关对拒不履行行政法义务的当事人,科以新的金钱给付义务,以促使其履行义务的行政强制方法。其原理在于,通过对当事人不断增加新的金钱给付义务,对其心理施加压力,迫使其尽快履行义务。执行罚概念中的“行政法义务”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二是指行政机关行政决定确定的义务。根据《行政强制法》第二条第三款、第十二条、第四十五条规定,强制滞纳金是对拒不履行行政决定的当事人处以的金钱给付,以先在的行政决定为前提,目的在于督促义务人履行行政决定确定的(金钱给付)义务。而税款滞纳金是对未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税款缴纳期限缴纳税款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加收的金钱给付(《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二条),只要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滞纳税款即从滞纳之日起就加收滞纳金,不需要经过行政机关的认定,与行政决定是否存在无关。从作用原理看,高比率的税款滞纳金(如原征管法规定的千分之二的滞纳金)与强制滞纳金一样,能够对义务人形成心理威慑,迫使其自动履行纳税义务。但不同的是,高比率的税款滞纳金所督促履行的义务是法律规范规定的抽象的(纳税)义务,是一般意义上的义务,而不是通过行政行为(行政决定)具体化的义务。

进一步说,行政强制法将执行罚概念中为督促义务人履行行政决定(金钱给付)义务而加处的滞纳金上升为立法,确立为行政强制执行方式,而将督促义务人履行法律规范规定的一般义务而加处的滞纳金排除在行政强制执行方式之外。因此,税款滞纳金与行政强制法中的滞纳金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与其它保障行政法规范上的一般义务得到履行的行政手段一样属于行政强制执行以外的行政措施,不属于强制滞纳金的范畴。应该肯定的是,执行罚说产生于现行征管法施行以前,由于当时行政强制法没有出台,执行罚说依据原征管法有关税款滞纳金的规定和行政强制理论将税款滞纳金的性质界定为行政强制措施,在当时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原征管法的修订、行政强制法的颁布和实施,执行罚说所处的法制环境和立法基础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税款滞纳金的法律性质应重新予以审视。

一般来说,国家与国民之间由于税收的课赋与征收而产生的法律关系,包含权力关系与债务关系两个方面。在权力关系中,国家以优越的权力的意志主体出现,税收关系是以课税处分为中心所构成的权力服从关系,国家课税权的行使以“税收法规——课税处分——滞纳处分——税务罚则”的模式进行。从债务关系看,税款是纳税人购买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服务)的价款,税收关系是国家对纳税人请求履行税收债务的关系,国家和纳税人之间是公法上的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纳税人没有及时履行(缴纳税款)这种公法上的债务,当然要承担相当于私法中的“迟延履行”的赔偿责任。与此相对应,税款滞纳金制度的设计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突出权力关系的惩戒性滞纳金,另一种是突出债务关系的赔偿性滞纳金。惩戒性滞纳金为告诫纳税人及时缴纳税款,规定了较高的加收比率,如我国台湾地区《税捐稽征法》第20条规定:“依税法规定逾期缴纳税捐应加征滞纳金者,每逾二日按滞纳数额加征百分之一滞纳金”。而赔偿性滞纳金作为税款迟延履行所致损失的赔偿,大多数国家以银行贷款利率或国债利率为基准,同时根据本国融资成本的实际情况在银行贷款利率或国债利率的基础上上浮若干个百分点,以避免纳税人将迟延缴税作为融资手段损害国家税收利益。如《美国联邦税法典》6621条规定的“对欠缴款项加收的税务利息补偿”即相当于赔偿性滞纳金,其利息率为联邦短期利率基础上另加3个百分点。保证税收收入完整和及时入库是《税收征管法》的根本目的,所有征管措施均围绕实现这一目的来设置,税款滞纳金也不例外。为此,对未按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的行为,征管法规定了三项措施:一是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并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金(赔偿性滞纳金或惩戒性滞纳金);二是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后,逾期仍未缴纳税款的,税务机关可以采取直接强制执行措施;三是税务机关除采取直接强制执行措施外,还可以处以罚款。从保证税收收入完整入库的角度看,逾期税款的完整入库既包括税款本金,也必然包括该笔税款因逾期而损失的资金时间价值。查补税款本身是一种事后监督,有些偷漏税往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后才会发现,将查补税款缴入国库,只保证了税款本金入库,但按时入库己不可能,此时滞纳金作为对不能按时入库的税款的时间价值损失的赔偿,便成为必然选择。因此,赔偿性滞纳金是保证税收完整入库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从保证税收收入及时入库的角度看,《税收征管法》设置的加收滞纳金(惩戒性滞纳金)、直接强制执行、行政处罚三项措施中,直接强制执行无疑对保障税款及时入库具有决定意义,是终极的最有力的保障措施,而惩戒性滞纳金和行政处罚同属对义务人施加心理威慑来迫使其履行义务的管理措施,就对义务人施加的心理压力的强度看,行政处罚比惩戒性滞纳金更有威慑力。因为义务人连行政处罚都不惧,还在乎区区的惩戒性滞纳金?

因此,惩戒性滞纳金对保证税收及时入库的作用值得怀疑。税收实践表明,惩戒性税款滞纳金突出惩戒性的督促作用而忽视了赔偿作用,较高的加收比率既使纳税人特别是那些陷入困境、拖欠税款的企业不能承受,也增大了税务机关的执行难度。2001年征管法修改中有关税款滞纳金规定的变化,似经历了从惩戒性到赔偿性的转变。在2001年修订之前,《税收征管法》对滞纳税款按日加收千分之二的滞纳金(相当于73%的年利率),修订后,改为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18.25%的年利率),大体与民间借贷的利息成本相当,摒弃了滞纳金加收比率中发挥告诫作用的惩戒成分;并且,2001年修改以前的《税收征管法》,对违反缴纳税款义务的行为没有规定是否征收滞纳金,2001年修改后的《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三条、第六十四条、第六十五条、第六十七条对纳税人偷税、逃避追缴欠税和抗税等违法行为除追征税款、处以行政处罚或追究刑事责任外,增加了加收滞纳金的规定。虽然2001年征管法仍然没有明确税款滞纳金的法律性质,但从征管法对税款滞纳金的规定看,税款滞纳金是纳税人或者扣缴义务人不及时履行纳税义务而产生的连带义务,是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对迟延缴纳税款所致国家税收利益损失的赔偿。将税款滞纳金性质理解为“赔偿性滞纳金”,不仅有国际立法先例,更符合征管法本身将滞纳金与税款同等对待的精神。前文所述的征管法第八十八条、第五十二条第二款以及《税收征管法》第四十条规定的“税务机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时,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未缴纳的滞纳金同时强制执行”,正是出于税款滞纳金是税款迟延损失赔偿、与税款本身具有同等地位的考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税收优先权包括滞纳金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8〕1084号)也表明了这一观点,该文件明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立法精神,税款滞纳金与罚款两者在征收和缴纳时顺序不同,税款滞纳金在征缴时视同税款管理,税收强制执行、出境清税、税款追征、复议前置条件等相关条款都明确规定滞纳金随税款同时缴纳。税收优先权等情形也适用这一法律精神,《税收征管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的税收优先权执行时包括税款及其滞纳金。”对税款滞纳金性质的认识,必须将《税收征管法》有关滞纳金的所有条款乃至通篇法律规范结合起来,唯此才能够得到符合立法意旨的正确的理解和适用。

作者:江湘瑞

加强税收管理措施篇8

一是明确工作职责。该局制定了税源管理讲评工作办法和税源管理讲评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税源管理讲评的目的意义、原则、方式方法、和实施步骤;明确了征收管理科、税政管理科、计划统计科等业务科室和税源管理单位的具体工作分工。使整个推行工作做到有条不紊,次序展开。通过讲评交流税源管理的先进经验,查找问题,分析成因,进而提高税收执法总体水平。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为了保障此项工作落实到位、扎实开展,该局成立税源管理讲评推行工作小组。分管局长任组长,征收管理科科长任副组长,抽调四名业务骨干为成员,负责税源管理讲评工作的筹划、组织、指导和协调等各项具体工作。

三是确定讲评形式。税源讲评的形式主要有月讲评会和现场讲评两种。月讲评会每月末进行一次,主要由各业务科室对各税源管理单位当月的情况进行讲评,列明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工作意见建议。讲评完成后,各税源管理单位要在五个工作日内,针对讲评时提出的问题、原因和建议,制定出切合实际情况的、可行的工作措施,并落实整改。现场讲评是指由相关部门牵头组织,本着重点问题、难点问题集中解决的原则,制定详细的讲评计划,上报局长办公会批准后组织实施。现场讲评根据实际需要不定期进行。

四是严格考核奖惩。为了保障税源管理讲评工作收到实效,该局制定了严格的考核评价标准,主要考核实际工作成效,把该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列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对工作推行有力取得实效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扬并在考核中加分,同时对工作敷衍了事、没有成效的单位和个人通报批评并扣分。

二、深入调研,突出税源管理讲评的重点内容

在进行税源管理讲评时,该局对原来每月一次的业务例会进行了改进和完善,经过深入调研,找出当前税源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将其列为每次例会讲评和现场讲评的重点内容,借助税源讲评这个平台,逐步提高税源管理水平。

一是个体税收征收管理有待加强。受到小规模纳税人税率降低为3%的政策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上半年该局个体工商业户不达起征点的户数增加了1500多户,全局个体税收月均减收55.3万元。另外,个体管理中存在着畏难情绪,香江市场和主要街道存在不同程度的漏征漏管、税负偏低等现象。

二是行业税源管理措施的指向性不够明确、不够精细。目前,税源管理工作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疲于应付、忙于事务性工作的状态,某些行业缺少明确的税源管理目标、和可操作的工作标准,相同行业、相当规模的企业税负差距较大,税收管理员没有一个规范的管理制度。这些情况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税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影响了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能。

三是运用“两个系统”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深化和提高。利用征管分析指标进行分析、评价和改进征管质量的措施不是很到位;行业税收负担的分析、监控和纳税评估工作方式、方法不当,工作力度不够;没有充分运用生产要素分析法开展纳税评估工作。

三、实现“五个提高”,税源管理讲评机制成效初显

该局抓住主要问题进行讲评,深入剖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同时把侧重点放在讲评工作后,如何采取措施改进工作,如何减少或避免经常性问题的发生。经过近几个月的推行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实现了以下五个方面的明显提高。

(一)提高了税管员的责任心。通过经常性的税源讲评,相互交流管理经验,取长补短,使各税源单位、税收管理员清楚了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之处。为适应税源讲评及日常管理工作的要求,税管员必须加强税源监控巡查,随时掌握税源分布、税收实现及变化等情况,强化了其责任意识,变被动应付式为主动投入式工作,保证了税源管理的各项措施得以很好地贯彻落实,为管理员规范日常管理行为、规避税收执法风险提供了有益帮助。

(二)提高了征管数据质量。该局以往征管数据质量较差,今年第二季度数据质量全市有问题的共33项,该局涉及21项,发生错误3339户次,在全市排名第9位。通过对各单位的征管数据质量进行讲评,全面分析了产生错误数据的主客观原因,制定了《聊城市市区国税局征管数据质量考核办法》,通过事前防范、过程控制和分析总结,使错误数据条数由第二季度的3000多条下降到60条,错误率控制在万分之三,7、8两个月征管数据质量名列全市国税系统前列。

(三)提高了个体税收管理质量。该局把个体税收管理作为讲评重点,制定了以柳园分局为突破口,以香江市场和主要街道整顿治理为重点的工作计划,做到分工到人、目标明确。有计划、有步骤的调整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税负,截止到8月份,香江市场达起征点户数1732户,占全部户数的75.73%,户均税额达到312元/月,分别比整顿前增长了31%、72元/月。同时通过讲评引导各农村分局深化个体定额核定系统、外部信息比对系统的应用,加强税收示范一条街建设,加强季节性经营行业的监控,加强临界点个体商户的管理,清理漏征漏管、实现堵漏增收。

(四)提高了重点行业管理水平。该局成立了电力、电信、金融、房地产、钢管、医药、大型超市、社会加油站八个重点行业税源管理小组。四月份连续两次组织了行业专题现场讲评会,把行业管理的任务、工作内容、行业管理标准和办法融入税源管理讲评中,细化了税源管理的标准、方法,形成了一套有形的管理体系。经过两个月的行业调研和税源摸底,确定了以超市、房地产、医药、加油站、汽车销售等行业为重点的专项整治对象,每个行业确定5户重点企业为重点监控和分析对象,同时做到举一反三、以点带面,促进各个行业全面管理。例如:通过开展房地产行业所得税专项评估讲评,把加强完工工程的决算和清算作为工作重点,督导纳税人全面进行工程决算,及时进行纳税申报。下一步计划以建立行业管理模板为目标,深入了解和分析各行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行业税收负担情况、行业税负差异的原因,制定行业税源管理办法,确定每个行业税源监控和税负分析的重点和主要因素,强化征管措施,提高管理水平。

上一篇:建筑安全教育培训范文 下一篇:季度工作重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