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评课稿范文

时间:2023-09-21 22:16:36

初中数学评课稿

初中数学评课稿篇1

一、概念的界定

所谓“先学后导”就是指教师以“导学稿”引领学生在课前先自主学习,通过个体的体验,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而产生个性化的问题,问题的产生就是学习的起点。

由于不同的学生其个性、经历、已有知识基础、兴趣动机等因素的不同,他们所产生的问题也不同。由于学生情况的复杂性决定了问题的复杂性。这些问题有一些可能是教师在备课中预料到的,有一些是忽略了的。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那么,学生学习上的障碍就得不到清除,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受到抑制。然而,由于教师个人资源的局限性,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来自学生中个性化的问题。因此,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个性化问题,形成共性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点拔、小组讨论、生生交流、师生互动、学生展示等途径解决问题,学习新知识,初步完成对新知的认知。

所谓的“自主生成”就是通过上述两阶段后,学生初步构建新知的认知过程。但是,学生的能力和数学素质还不足以达到预期目标,还需要一个提升演练、课堂反馈等过程,帮助学生再学习、再提高、再系统化,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动态生成知识和能力的过程。

二、具体措施

1.“导学稿”的编制

导学稿的编写是教学的核心部分,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将预先编写好的导学稿,也可以让学生参与一起编写导学稿,然后在上新课的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一份好的导学稿,可使知识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差的导学案只能加重学生负担,重蹈传统教育的覆辙。因而,导学稿的编写内容不宜过多,篇幅不宜过长,否则就加重了学生负担,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学稿要做得精一点,应针对不同的对象编写不同的导学稿,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学稿要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教材进行分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小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能进行思考。例如:我在设计“勾股定理”第二课时的导学稿时,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

探究:一个门框如图所示,尺寸是宽1米,高2米,一块长3米,宽2.2米的木板能否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

我是这样设计导学稿的问题的。

阅读教材,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让学生深入探讨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

(2)图中标字母的线段哪条最长?木板的哪一边最短?

(3)在数学问题中薄木板忽略厚度,只记长度,探讨以何种方式通过?

这样的问题设计,把一个较大较难的问题分解为几个问题,有利于学生在自学时进行思考,学习知识。

同时,导学稿的设计要让学生知道课程的内容,更要让学生通过导学稿知道自己学会了哪些知识,有哪些知识点不会,有哪些问题有利于课堂导学。例如,我在导学稿中设置了“预习时的收获与疑惑”一栏,并把它放在预习部分的右边,让学生在预习中如果有问题立即写下来。

2.课堂导学

在“先学后导,自主生成”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力争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建构者,教师应成为学习建构知识的支持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发挥学生的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使学生能克服胆怯、害羞,不善于表达的心理障碍,在课堂上主动质疑、自主探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例如:“勾股定理”第二课时的课堂导学中“一个门框如图所示,尺寸是宽1米,高2米,一块长3米,宽2.2米的木板能否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这一问题的导学过程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讨论,教师在黑板上先画好图,以一张纸作为木板,然后,教师问:谁能给我们演示一下,木板是怎么样通过门框的?这时学生上来演示,其他同学点评。这样一个小问题把一个很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了,让学生真正能够掌握知识。另外,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导学,在备课时教师要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多提出几种预设,多设置几个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行必要地调整,同时要充分运用好课堂评价机制。运用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对课堂中学生的表现进行有效评价。用小组得分对每一组的情况进行定量的评价,进行小结,并采取一些必要的奖励和惩罚措施。这样一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能使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初中数学评课稿篇2

答:本刊是由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江苏省教育协会协办,面向全国的中央级刊物。它紧紧瞄住中考,发挥刊物立足全国的资源优势,重点反映各省的中考命题改革和全国共同的命题趋势,帮助学生掌握中考有关学科重点考点,熟悉当前中考试题的类型及特点,明确中考试题的解题思路方法,具备良好的考试心理及方法技巧等。目标如此集中,在中央级刊物中独此一家,是备战中考极有用的辅助资料,是一本初三师生皆宜的考试指导刊物。几年来受到了各地初三师生的欢迎。

二、问:现在全国各地初中各科教材有多种版本,各地中考方案也不尽相同,这对贵刊有影响吗?

答:虽然各地教材和中考方案不尽相同,但是各种教材都努力体现国家统一制定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理念,都以实现课程标准为最高宗旨。除了某些知识内容在进度安排上有所不同外,其他要求都是课程标准所统一规定的,没有实质上的差异。

中考方案的核心是试题,各地试题不论如何变化,不论出自什么教材,都统一体现教育部关于中考指导意见精神。各地中考试卷结构、试题的类型、所涉及的重要考点基本上一致。并不因教材不同而造成试题上大的反差。因此从本刊的特色来看,本刊仍适合所有初三学生阅读,教材的不同、中考方案的不同对本刊没有大的影响。

三、问:我很想向贵刊投稿,贵刊的编辑内容及计划是如何安排的?

答:由于本刊是专门针对中考的刊物,因此一切指导初三学生学习和考试的稿件均可。本刊主要栏目如思路方法、知识点拨、考点举要、作文平台、试题评析、分类操作、失分会诊、考试咨询站、考生聊吧、课外自助餐等都是为指导初三学生学习和中考而设立的实用栏目,作者常年都可向这些栏目投稿。投稿时,稿件内容要尽量与初三学生的学习进度及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相符,以利学生阅读。除常设栏目外,本刊根据初三学生一学年的不同阶段需求,另增加相应内容。如9期安排如何学好初三主要学科的整体指导意思稿件。1~2期安排中考主要学科中考命题的预测及期末测试题。2~3期安排中考主要学科复习指导意见稿件(整体和专题皆需要)。4~6期安排主要学科的中考适应性测试题和专题测试题,还安排中考方法、技巧、心理等指导内容。欢迎作者赐稿。

四、问:我想订中考前的1~6期,不订7~12期,这样行吗?

答:这样很不妥。因为本刊对初三学生学习和考试的指导是通过全学年12期内容来系统安排的,一般不会重复。只订半年,读者接受的指导就很不完整,极不利于学习和中考。因此阅读本刊,一定要订全学年(从当年7、8期到下一年的第6期),共12期。因为各地中考一般在6月,为了方便初三学生,第6期杂志提前至5月份出版。

五、问:贵刊对投稿有什么要求?

答:由于本刊主要面向初三学生,所以稿件的文字、语气、人称等应适应学生阅读,内容要具体、简明、精干,不要长篇大论。文字数量一般2000字左右,最多不超过3000字(试卷除外)。

初中数学评课稿篇3

作为教育工作者,没人不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道理。但不少的同行却往往因此摔跟斗,甚至教书一辈子都没能解决好这个问题。特别像初中的数学、英语、物理和化学等学科,抽象的东西多,理解起来又比较困难,枯燥乏味、脱离生活,每做一题都要求思维缜密、严谨,加上运算量大,而且容易出错。学生怕这些学科,讨厌这些学科就严重困扰着我们每一位初中老师。但是,我很庆幸,十七年教龄的我从踏上讲台的那天起就让学生对我的课、对初中数学着魔般的痴迷。这也是我多年来能在全市初中数学教学成绩评比中领先的法宝。下面,我就自己的经历谈谈初中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

一、爱心满满,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是培养学生对学科兴趣的前提。爱心满满,就是要关心每一个学生。优秀的、后进的一样的关爱,听话的、捣蛋的一样关爱,勤奋的、懒惰的一样关爱;爱心满满,就是要关心学生的一切。学习和生活一样关爱,课内和课外一样关爱,益智和做人一样关爱。在这个前提下,你就不会再有太多的计较,不会再有“不归我管”的托辞。近年来实行了教育经费改革,不少同行因为学校没钱发、没钱奖开始工作不积极、开始抱怨、开始对教学成绩不管不顾,其实受害的是孩子们呐。如果有对教育和对孩子们的爱心满满又怎会对我们从事的良心工作打折扣呢?这两年我没做班主任,但我从不会因我不是班主任而敷衍塞责。相反我会时常深入到学生中去,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

二、紧抓课堂质量,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是培养学生对学科兴趣的关键。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总会深深地吸引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课前翘首期盼、课堂上热血沸腾、课后回味无穷。要做好这一步首先是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导学稿)。我一直都从事的是初中数学教学,十七年我没有过一天懈怠。刚参加工作时我有因为课没备好数九寒天半夜起床备课的经历。进了外校,开始使用导学稿,最初因为导学稿的制定我几乎每晚都要零点以后才能睡觉。现在圆满的教完了两届学生,有了现成的导学稿,但我几乎每晚都还要因为修改和重新设计导学稿工作到十一点多才休息。别人都不可思议,觉得不可理喻,老公也笑话我。但是教材在变、学生在变、考点在变、教学进度也在变信手拈来的可用吗?作为教师备课设计导学稿就是要弄清楚课堂的每个环节,每道题、每个知识点的衔接,要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少走弯路,真正为学生减轻负担。每次“周周清”,每份考试卷我要求自己必须先做一遍。“定了做,做了改”发给学生使用时就不会因为再去修改而影响课堂质量和效率了。其次是要加强学习,不能固步自封。我在外校初中部也算是老教师了,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缺乏创新精神,某些知识点的教授思维已成了定式。这方面我常和年轻的老师探讨,虚心向他们学习,因为他们的想法和思维更贴近学生。不仅如此,还应该多走出去,多向行家、专家学习才会知不足,才会不停止自己前行的步伐。

三、教学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是培养学生对学科兴趣的平台。备课和制定导学稿时我就会设计好针对优、中、差不同学生的问题,甚至有的问题是为专人而设立。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发挥自己展现自己的机会。试卷讲评、难题分析我一般都留给学生。当然,这样做的过程中切莫忘了不失时机的对孩子们的表扬和鼓励。渐渐地,孩子们胆子大了。即使偶尔也会出现错误,但他们也会觉得这对他们很有帮助,不会轻易失掉自信心。这样一来,优秀的学生就会钻劲十足,中等的学生不敢懈怠,落后的学生更会迎头赶上。

四、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长期坚持是我深深感染和打动学生的人格魅力,更是培养学生对学科兴趣的精髓。我对自己一向很严、很刻薄。早年的不说,就说我进了外校的这七年。每天六点五十起床,七点半出门,七点五十到学校;通常六点半,有晚自习的时候九点半才到家。回家后还要工作到夜里十一甚至十二点,这就是我的日常生活。七年了,除了我爸有一次摔伤住院我请过两次半天事假,我没请过一天病假。我有失眠的毛病,加上又是女教师,好多次拖着疲惫的身体甚至带病我也从未有过一天落下。而且只要走进课堂,我都会强打精神,展示给学生一个精神百倍的我。我不仅备课制定导学稿严谨,我在对后进生的辅导上也从不含糊。让聪明的孩子学习好不难,但每每遇上知识带帐多,头脑又较愚钝,习惯和态度又差的孩子,是我的坚持和苦口婆心,是我的较真和倔强逼迫他们和其他孩子共同进步。我感谢这些孩子,他们能进步不掉队不是我的功劳,而是他们懂感恩怕伤我的回报。

初中数学评课稿篇4

东庐中学被誉为南京教育的十大亮点之一,教育局下文,在全市推广东庐经验,唯独以地域命名的“东庐讲学稿”被收进《南京素质教育30条》推向全国。

2004年《江苏教育》第十二期A版以《朴素的教育奇迹》为题做了长篇纪实性报道;

《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2日在头版头条以《减负增效靠的是“讲学稿”》为题介绍了东庐中学的教学改革;2007年10月17日,《中国教师报》以《探问东庐中学讲“学稿”》为题对东庐经验作了深度挖掘和报道;2007年《中小学管理》杂志第十二期以《他把农村教育捧在手上》为题作了报道。

东庐中学的改革。实现了‘六无’:

一是无辍学,学区内学生100%进入学校;

二是无外流现象,彻底改变了以往好学生外流到城区学校上学的状况;

三是无快慢班,学校严格执行平行分班;

四是无不开课程:

五是无加班加点,不赶进度,不违规补课:

六是不买教辅书,不用练习册。

而在这“六无”状态下,东庐中学的教学质量几年来一直位居县、市前列。

“探索出了一条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活、学生负担轻、教学质量高的教改新路”

2007年10月17日,《中国教师报》以《探问东庐中学讲“学稿”》为题对东庐经验作了深度挖掘和报道。报道的开头是: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在现实中这就是真理。”东庐中学校长陈康金此言一出,令在场的记者一愣。

“家长和学生要分数,我们就给他们嘛。关键是怎么给,给什么样的分数。我们要科学合理地给学生分数,给学生’不缩水’的分数。”陈康金坚定地说。

当然,8年前的东庐中学还不敢这么“语出惊人”。那时候的她,是师资、生源和硬件都很差的薄弱农村校,先要思考“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而不是“分数怎么给”。但现在,她不仅逃脱了“险被撤并”的命运,还解决了“分数怎么给”这个全国性的教育难题。更实现了无加班加点、无违规补课、无教辅用书等“六无”,破格通过了省级示范初中验收,获得了南京市“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素质教育创新奖”等诸多荣誉。

东庐中学靠的是什么?如今很多人都知道,这所“著名的非著名”学校能有今天的成绩,要归功于一项听起来似乎有些“土”的发明:“讲学稿”就是在1999年一份承载“教学合一”理念的“讲学稿”改变了东庐中学。

“讲学稿”是什么,何以能有如此“神通”?带着疑问,我们请来了江苏省溧水县东庐中学校长陈庚金。

东庐“讲学稿”的内涵界定

《中国教师报》的评论:

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一个实践智慧的标本

“讲学稿”无疑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实践智慧的创造,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本土化”的标本。正如天津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敏勤所说:“我们多年来苦苦探索的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在’讲学稿’中得到了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教师的点拨中得到了落实。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减轻学生负担的奥妙所在。”

东庐中学“讲学稿”的成功经验再次向我们表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师资等各方面条件很差的情况下,找到了一条科学有效的教学和管理方法,充分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东庐中学的教学质量能在短时间内有大面积提高,并不是所有教师突然提高了水平,关键是学生动了起来,教师的教学能量得到了充分释放。

“讲学稿”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充分整合后的校本课程,是“教学合一”的载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产物。

东庐“讲学稿”的设计要求

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主体性: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导学性: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探究性: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

层次性: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开放性: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

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民主性:师生可共同参与;实践性:让学生在做中学。

“讲学稿”总体要求

首先是“讲学稿”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

第二,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第三,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第四,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第五,“讲学稿”要区别于教案和讲义,不能把 “讲学稿”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

第六,大体上说“讲学稿”的编写主要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同步。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 “讲学稿”都应该有各自不同的特色,适合于不同课型的教学需要。

东庐“讲学稿”的研制过程

暑假备寒课:寒暑假老师各人了解学生,疏通教材,从纵横二方面把握知识体系;

主备教师备课:教研组长会同备课组长开学初确定主备教师和审核人。

主备教师提前一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将“讲学稿”草稿交备课组长审核。

备课组备课:组长初审“讲学稿”后至少提前二天将“讲学稿”草稿发给全体组员:由备课组长召集组员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主备教师按集体审稿的意见将“讲学稿”修改后交审核人审查。

课前备课:上课前一天将“讲学稿”发至学生,任课教师对“讲学稿”再行阅读理解和补充,在上课前教师必须抽批部分“讲学稿”(多少视情况而定),了解学情,再次进行备课,即课前备课。

课后备课:第二天师生共用“讲学稿”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讲学稿”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中备课时小组交流。这是一个不断打磨,不断提升的过程,经验得以积累,教训和问题便成了复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则在“讲学稿”相关栏目或卒白孙填写学习心得等。

“讲学稿”的使用流程

学生使用“讲学稿”的要求:

(1)拿到讲学稿后根据其内容认真进行课本的预习。所有的同学必须要解决讲学稿中基础题部分,然后可以做提高题,碰到生疏的难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

(2)课堂学习时要适当作些方法、规律等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在讲学稿的空白处要写上学后记。

(3)要求学生每隔一定时间后,将各科讲学稿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教师使用讲学稿的要求

(1)原则上不允许再布置课外作业。

(2)用“讲学稿”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做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放手让

学生主动探索,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议论,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中心思想等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教学中拓展学生的思维。

(3)用“讲学稿”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做到:“四精四必”(四精指精选、精讲、精练、精批;四必指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以“精”保证“必”,用必促使“精”。

(4)用“讲学稿”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必须提高三个能力:提高备课中的“厨师”能力;提高课堂上的“公关”能力;提高教学中的“导演”能力。

(5)用“讲学稿”教学需要处理好“三个结合”,把握好“三个要”。

以精提高教学效率,以必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主要负担在作业上,关键是作业量的控制,教师要能真正做到四精四必,也就解决了有效教学的问题。

精选:精选教学方法、内容、习题、例题、提出的问题,落实在集体备课上;

精讲:学生可自学的不讲、让学生自己理解的问题可不讲、不要满堂灌,落实在启发解惑上;

精练:减少板演,课上多练、集体训练、人人动脑、人人动手,落实在以练助讲的课堂教学上:

精批:通过精批发现出学生共性的错误,及时弥补教学中不足之处,落实在全批全改,统计分析,及时反馈,讲评辅导上。

“四必”是对精批的高效落实。以“精”来提高质量,以“必”来调控负担,贵在“精”字,重在“必”字,功在课外,利在课内。

备课中的“厨师”能力:

在备课中,教师应是厨师,把“讲学稿”烹制成一顿色香味俱佳的大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精选材料,精选认知策略,精选例题习题,精收反馈信息。优选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手段,在抓住“重点”、凸显“难点”、破解“疑点”上下功夫,在能提高学生能力的“支撑点”上下功夫,在能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兴奋点”上下功夫。

教学时的“导演”能力:

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好比导演,要为学生创造表演的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教师必须减少课堂语言密度,少讲、少问、少板书,增加知识与思维密度,精讲教学重点;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灵活使用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趣,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

课堂上的“公关”能力:

教学中教师必须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通过平等、民主的师生交往,了解学生的知识需要与情感渴求。

第一,教师要注重调控自己的教学思路,使教服从于学的需要。

教师思考问题的角度与学生常常是不一致的,处理好符合学生思路的问题解决,是增强教学功效的重要手段。

(1)当学生的思维与教师不一致时,教师要服从学生,首先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

(2)当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不一致时,教案要服从课堂,要调整教学设计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3)进度要服从效果,当学生进行讨论研究时,不要为赶进度而打断学生的思维。

第二,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

喜欢别人的欣赏,这是人类的共性,对于初长成人、急于表现自我的青少年学生来说,他们更渴望得到人们特别是老师的关注、欣赏。因此,注意在课内外充分注视学生的爱好、学生的追求、学生的需要,及时肯定、赞扬他们的闪光点,不仅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而且能让学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热爱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让我们经常记住柯维的一句话:“当众表扬,私下批评”。

第三,教师要勇于修正自我。

学生在理解、回答或解决问题中,常常会有许多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方法,教师要勇于承认学生更优的选择,剖析自己的不足之处,特别是教师自身出现错误时更应如此,以此展现教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同时也给学生展示一种观念:“教师和教科书不应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创造的意识。为了需要,我们甚至可以设置犯错的陷井自己跳下去。通过这些工作,让学生感到是在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氛围里学习,唤起学生的“向师心理”,喜欢老师,从而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正所谓“亲其师必信其道”。

处理好“三个结合”:

一是紧扣教材与课外拓展相结合;

二是紧扣“讲学稿”与课堂有机生成相结合;

三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

把握好“三个要”:

要具有针对性,更要注重导学性、探究性、发散性:

要坚持实用性,更要追求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

要重视提高学生的现实成绩,更要关注其态度、方法和能力,着力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

讲学稿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流程

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教学策略体系

一、实现了三大转变

其一,实现了由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到教师(“讲学稿”)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讲学稿”)走向教师的转变。学生认真的预习与教师的精心备课、学生积极的提问与教师的及时辅导珠联璧合,从而整合、优化了传统的教学过程,更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其二促使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由原本陷入题海战转为按二先二后(先预习后上课,先思考后提问)的学习程序去学习。其特点是:深刻预习、活泼研习、精当补习。

其三促进了教师观念的更新,促使了教师教学方式与行为的变化。教师由原本围绕着“本本”转转为围着学生转,以学定教,促使教师提高“三个能力”,树立“三个观念”,实现“三个转变”。

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深刻预习:深:解决基础知识,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和猜想;刻:学生的预习是尝试体验的过程。

预习、自学、自测虽然不能解决所有疑难,但学生的自我探究却具有了预制、预警、蓄势的功能,一旦课堂讨论涉及相关问题便能迅速引起共鸣,激起学生最大的兴趣参与讨论,讨论中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活泼研习:活:学生思维的活跃,各抒己见,标新立异;教师教法的多样,抓住契机,因生制宜。泼:“蛮不讲理”一做小动作、插嘴、交头结耳、做小老师。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诱导式:新授课;开放式:单元复习课、综合实践课;技能式:理科课程的教学;探究式:语文学科;讨论式:政治、地理等学科。尝试式:数理化学科。情境式:英语学科。

课堂教学做到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激感的课堂,生动活泼、活而不乱的课堂,开放多变的课堂,自主创新的课堂。

精当补习:精:平时不留课外作业,不加班加点,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订资料。当:不分好差班,取消竞赛分班,平等对待学生,利用学

生的差异进行教学;用“周周清”来增强学生周一至周五学习的动力;坚持教考一致(学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的原则,考前只抓补缺和考法指导,让学生考出信心。

(1)备课中的“厨师”能力,课堂上的“公关”能力,教学中的“导演”能力;

(2)一切为了学生(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行为观);

(3)变“教案”为“学案”,变“教本”为“文本”,变“教学”为“学教”;

①“先教后学,以教为主。先讲后练,以讲为主”改变为“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先练后讲,以练为主”;

②“为学而教”:教师的教贴近学生的学,“以学定教”:因学定教,创作讲学稿;因学施教,创作教学”。

③变“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应试教育为“学什么教什么,教什么考什么,教了要考,考了要学”的素质教育策略。

二、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育教学实现了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助于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弥补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提高了课堂效益和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

(1)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精神。

(2)“讲学稿”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行的形成。

(3)实现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的三位一体”。

(4)减少了学生的无效劳动和减轻了由过重作业带来的身心负担。

(5)“讲学稿”促进了有益的接受学习,体现了认知学习理论的优势,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

①学生能自我掌握学习目标;

②学生能自我掌握学习进程;

③学生能自我进行学习调节;

④学生能自我得出结论;

⑤学生能自我目标检测。

学生在讲学稿引导下的学,是一种自我探究、自我发现的学。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会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想分析研究获得结论的科学认识过程,这使得学生能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增强自我学习能力,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研究探索的能力。

1 “讲学稿”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行的形成

一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较为顺利地获得知识与技能。

二是优化了学生的学习品质,按“讲学稿”的要求预习是一种主动的达标,要达标就应迎难而上,力求达标,决不轻易放弃。经过努力,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标,中等生、学困生就逐步树立了自信,就能体会到个人劳动换来的进步与收获才是最好的回报。

三是学习过程与方法得到了优化。学生在“讲学稿”的导引下进行的学习活动,大都是在静态中完成的,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探究以及训练、检测大多是独立进行的,学生的思维活动是连续的,较为深刻的。这种以静态为主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形成“问题意识”,有利于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实现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的三位一体”。

用“讲学稿”的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在使用“讲学稿”时坚持三大原则:自觉性原则、主动性原则、独立性原则。

“讲学稿”把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和家庭教育融为一体。学生不会请家教,“讲学稿”就是最好的家教。

学校对各类学习辅导用书说“不”,对双休日和寒暑假补课说“不”,家庭的经济负担大为减轻;对具有歧视性的快慢班说“不”,学困生受到充分尊重;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都说:“孩子放在东庐中学读书,放心!”。

减少了学生的无效劳动和减轻了由过重作业带来的身心负担。

2 “讲学稿”给了孩子们一个学习的好理由

其实学习是没有理由的,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生命状态。婴儿的呀呀学语、蹒跚学步就是一种原始生命赋予的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然而,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这一品质恰恰不是与时俱进的,相反,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原始的学习积极性是呈下降趋势的。这就需要给孩子们一个学习的理由。

3 愉快是最好的学习理由

“讲学稿”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它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愉快,结果中享受成功,在学校生活中充满信心和希望。

“讲学稿”促进了有益的接受学习,体现了认知学习理论的优势,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改变了教与学的效果。

就像当你购买了一件新的手机,你需要掌握使用它的方法,你会怎样进行学习,学习中你最需要什么?一般情况下,你总是怀着浓厚的兴趣,小心地打开包装,进行仔细地观察,细微地抚摸。你会拿出说明书进行认真阅读,但没有一个人是通过说明书的学习,掌握具体操作方法后,再去操作练习,往往是只阅读了一小部分内容后,就急切地插上电源,在说明书的指导下进行逐步操作,直到能进行完整的、熟练地操作为止。当在阅读与操作中碰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时,最需要的是求得别人的指点,否则会放弃学习,处于等待之中或冒险行事。操作熟练后,很愿意表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去帮助指导别人。这是我们大家共有的一种生活经验,也是一种相对最佳的学习方法。生活实践中的学习是通过协调的互动,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以“讲学稿”为载体的课堂教学就类似于这样的“互动”。

又像一部影视作品,无论评得多好,与亲自看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而只看作品不读影评,有时会感到没头没脑。最佳的效果应是看了介绍后看作品再读影评。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活动就如同看一部影视作品,“讲学稿”是这部影视作品的海报,学生做“讲学稿”是在亲自看这部影视作品,课堂教学则是对这部影视作品的赏析。

三、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育教学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改变了教师的工作状态,引领教师走上了研究之路。

优秀的“讲学稿”来自认真的备课,这样的备课周期比较长,过程完备,环环相扣,虽然看起来过细甚至繁琐,但它是务实的、有效的,是能操作的、可达成的

我们取消了备课笔记及其检查制度,向教师提出丢掉“应检”的思想包袱,轻装上阵,让备课的过程,成为研究的过程、落实新理念的过程。因此,这种备课,摒弃了传统的备课模式,抛弃的是形式主义,追求的是实际效果,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为教师“自培”及自我发展提供了空间与时间,促进了教师的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的研究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了骨干教师的作用,缩短了青年教师的培养周期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增强了教师的竞争合作意识。

打破了以“权”为本,权力至上的模式,建立了以备课组为中心的两级教学管理机制。更多地关注学生、注重过程、尊重多元、注意反思,初步形成了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

一是管理关口前移,变中途督查、终端考核为重事前的指导、服务,抓住了教学的源头;

二是管理对象下移,更多地围绕学生做文章,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

三是管理标杆上移,把日常的教学工作提升为事业追求、价值实现的过程。

构建了教学、教研、培训三位一体体系

初中数学评课稿篇5

关键词:过程教学法;英语写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1

一、问题的提出

英语是一门需要实践运用的语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格外重要。听和读是语言信息的输入过程,说和写是语言的输出,表达过程,在这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写作可以说是更内化,层次更深。对于目前初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仍然遵循“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的传统模式,整个过程都是由教师独立进行知识的传授及错误更改,学生的学习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常常抱怨自己无数次的批改和讲评换来的仍是学生反复犯同样的错误,写作水平停滞不前,真所谓“教得累,学得苦,效果差。”所以要提高英语写作教学效果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和参与度,让各类学生都能亲身经历合作学习和知识建构的过程;2、更新写作教学观念,优化写作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基于这种认识,笔者把过程教学法引入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

二、过程教学法理论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弗劳尔和黑斯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过程教学法。这种教学把重点放在关注学生本身及培养学生写作过程中各种策略的运用和认知活动上,如:“观察、描写学生的写作过程;在写作前后与学生交谈,了解他们在完成某项写作任务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各阶段出现的问题;系统地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历史性的分析,从而发现其发展进步的轨迹;从人文的角度研究写作教学的过程”。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由、支持性的写作氛围,在写作的不同阶段指导学生练习写作,让他们在反复的写作与修改中开拓思路,完善文章,教师的指导应贯穿于整个过程直至最后成文。

三、初中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初中英语教学的切身体会,总结出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1、不会审题。不按照作文要求来写作,出现所写文章体裁、人称、时态、字数、内容不符的现象,有时作文要求用上所给的提示词,部分学生出现少用甚至完全不用提示词的情况。

2、语法错误。这就包括多种情况,如:以中文式英语表达、词性错误、词语搭配不当、句法结构错误、句子间缺乏连贯或连接词等。

3、缺乏文章的建构力。换言之就是无从下笔,不知该写些什么内容,只好寥寥数语结束全文。

四、利用过程教学法理论解决问题的策略

根据过程教学法的理论及初中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出现的问题,笔者尝试了以下做法,以期抛砖引玉。

1、写前准备。在写作之前要让学生学会认真阅读写作要求,明确写作的主题及体裁、人称、时态。初中的英文写作一般是安排在每个单元sectionB的3c部分,而3c前的3a、3b相当于范文。因此在学习3a、3b时就要让学生自己观察该体裁的文章结构,内容的组织,然后由学生加以归纳和总结。在布置3c的写作任务时,同样让学生根据所总结出的范文特点结合具体的写作要求确定出写作提纲。我每次会抽学生口头表述他的提纲,然后同学间相互讨论进行补充,这样可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2、形成初稿。这是写作的主要阶段,学生在此阶段将构思草拟成稿。初稿是构思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鼓励学生勇于下笔,并且细心观察他们的写作活动,象导演在片场指挥一样,随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3、同学间评判。分为两个步骤:

(1)示范性评判

一般我会选两名学生直接在黑板上板书并读出他们的初稿,若时间充裕,我会在学生写好初稿后抽四、五个人拿着他们的初稿到投影仪上边展示边读,然后组织大家讨论评析。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展示初稿,都是为了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评判。在评判的过程中,教师可加以适当的启发和指导。展示整个评析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们明白应该怎样把提纲扩展成文章,如何下笔,怎样正确地表述语句,从哪些方面来评判英文作文。当然要培养学生评析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平时的训练和积累十分必要,如汉译英操练、连词成句练习、句子改错、复述及改写课文、背诵重要语句、句型转换等。

(2)小组讨论

在起到示范作用的评判完成后,其他学生的初稿就由小组长组织组员相互交流互相评析。一般四至五人为一组,小组的组合根据学生的写作能力合理安排,尽可能遵循学生自愿的原则,并且不要随意变动。组内同学的讨论和修改可将初稿发展成较为完善的“成品”,学生往往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想法,从而写出内容更加充实,结构更合理的第二稿。

4、改写初稿。通过组内同学间的评析所提出的意见,学生对初稿加以修改。当然有的学生在小组讨论前通过示范性点评就已经认识到自己作文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时一并修改。

5、教师反馈。教师在对学生修改后的作文进行反馈时,应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分层评改。对于写作得较好的学生,只需划出或圈出有问题的地方或在文章后提一些建议,让其有的放矢地订正;而对于那些错误较多,自行订正有困难的学生,通常需要给其指出具体的问题,帮助他们修改,有时甚至采取面批的方式。

6、再修改并定稿。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再次修改作文,最后抄正交给教师检查。修改本身就是提高作文质量的有效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身的语言知识得以巩固,写作技巧也随之增强。定稿后的作文可以选出优秀的张贴出来或小组之间根据优秀作文的篇数进行评比,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与热情。

五、运用过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简单一两节课能解决的,需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我们在写作教学中运用过程教学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应注重定评范文,点拨的技巧。教师应在学生先行构思的基础上向他们提供审题思路,传授写作技巧,展示范文,帮助学生找到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产生顿悟之感,这样才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写出表达自然、布局合理、中心突出的好文章。另外,许多学生由于受语言水平限制,无法用通顺的英文表达出心中所想,这时,教师可根据不同体裁的要求,帮助学生收集、整理语言素材,如固定句型、短语等,供学生参考运用。最后,教师对于学生交来的作文应及时批改并反馈,并要求学生认真订正作文中的错误。

初中数学评课稿篇6

关键词:英语教学;过程写作;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6-0051-02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针对结果教学法的不足,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出现了对过程写作教学法(process-focused approach)的研究。这种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交际理论(interactionist theory),认为写作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群体间的交际活动,而不是写作者的单独行为。这种教学法克服了结果教学法的种种弊端,受到外语学界的一致赞同。过程写作法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写作过程和写作能力上,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写作过程,充分发展思维能力。写作教学实践证明:过程写作教学法不仅培养学生掌握写作方法,而且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合作精神,符合《英语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密切关注过程写作教学法的实施过程,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统计、分析对照组和实验组在使用多稿写作模式前、中、后的成绩变化。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法、实验对比法、统计分析法、问卷法、访谈法等。

1.采用文献法了解国内外过程写作教学法及英语写作教学状况及方法的相关研究;

2.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石家庄市第十八中学学生对英语多稿写作模式及同伴反馈、教师反馈的态度;

3.采用实验法验证英语多稿写作教学模式能否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4.采用统计分析法分析“调查问卷量表”,检验学生对于新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接纳程度;

5.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和统计分析法,了解使用英语多稿写作教学模式教学前、中、后及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的写作水平的变化。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2011年1月~2011年3月)

组织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学习《过程写作教学法》和建构主义理论的相关资料,参加网上学习,听取专家的讲座,确立各年级的实验班。

2.实施阶段:(2011年4月~2011年12月)

2011年4月~2011年6月,以相关理论为指导,整合教材内容,研讨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教研课。课题组教师参与上课、评课,形成有效的课堂写作教学模式。

2011年9月~2011年10月,指导学生对作文进行评价,以培养学生合作和互评能力。

2011年11月-2011年12月,收集整理学生在应用过程写作教学法中的问题,把它们归纳、分类,然后进行阶段小结,写出教学反思,为下一阶段做准备。

3.总结评估阶段:2012年1月~2月 形成初步的英语课堂写作教学模式——初中英语多稿写作教学模式。

4.滚动再实验: 为了探明同伴反馈对初中生的写作是否有促进作用,也为了找到更有效的多稿写作模式和反馈方式。笔者设计了两种写作模式。用抽签的方式,随机将石家庄市第十八中学初三7班的同学分成实验组(30人,使用模式一,学生须接受同伴反馈和教师反馈),控制组(27人,使用模式二,学生仅接受教师反馈),并于2012年3月至5月进行了6篇中考作文“多稿写作”实验。数据采集方法包括英语综合能力测试、作文测试、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课下访谈及学生书面反思等,并用SPSS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通过将近一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确信,把过程写作教学法应用于写作教学是切实可行的。在实施多稿写作模式前后,课题组对两个对照组的学生进行了两次作文测试,以下是结果分析。

在“过程写作”教学法实施前,实验组的平均分为5.6,对照组的平均分为5.8,学生的写作水平差异不显著。教学法实施后,实验组的平均分达到8.6,对照组的平均分为6.6,,差异非常明显。实验组的学生作文分值有较大幅度的递增,说明“过程写作”教学法与传统的写作教学方法对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过程写作”教学法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且,课题组随机分别从实验组和对照组中抽出相对高水平(8~10分)和中等水平(6~7分)的习作各五篇,从词汇、句式结构等方面进行比较。“过程写作”教学法实施后,实验组学生复杂句式使用数量增多,在文章组织和句式结构方面进步很大,他们更善于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来表达文章,例如倒装句、强调句和其他句式。句子的长度相对来说有所增加,从而使文章的长度随之增长,体现出语言的流畅性。并且实验组学生的作文中基本未出现中国式英语的情况。这些都证明了“过程写作”教学法的实施是卓有成效的。

经过分析与总结,课题组认为,为了更好地发挥“过程写作”教学法在写作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提供给学生不同体裁的范文,并分析范文的结构;

2.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模仿范文的结构和常用表达方式,因为有意识地模仿是学习的重要方式;

3.指导学生在写作前列出写作提纲和可能用到的重要句型和短语;

4.在写作前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的目的;

5.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要进行及时的指导;

6.要求学生在写作结束时自我检查;

7.要求学生在同伴互评时注意学习对方的优点,多对文章内容、结构进行评价,给出具体的修改建议;

8.要求学生及时根据师生的建议修改作文,并对比自己的作文成稿与初稿,体验成功,写出反思。

五、问题讨论

根据“过程写作”教学法的实施情况和学生反馈意见表,课题组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背诵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帮助?

当前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背诵范文或课文的段落的做法,并没有完全为学生所认可。超过半数的学生(68.6%)认为,背诵课文对于写作并没有太大的帮助。他们认为即使自己把文章背下来了,也很难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一直以来,教师以背诵作为语言输入的方式,认为它必然能带动语言的重要输出形式——写作。那么,如果不再要求学生大量的背诵,而是加大各种不同体裁、不同类型文章的阅读量,以阅读作为另一种语言输入形式来带动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否可行?这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2.如何有针对性地指导英语基础特别薄弱的学生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多数学生认为列写作提纲、同伴互评和自己修改对于写作有帮助,但仍有少数学生受益不大,如35.3%的学生认为写作前自己列写作提纲和重要句型或短语还是有一定的难度;7.8%的受调查学生认为有意识地模仿范文的结构和常用表达方式对写作水平的提高没有帮助,他们认为如果写作的内容没有与范文对应,还是不知道怎么写;3.9%的学生即使平时进行翻译练习,但还是难以在写作中运用。此外,仍有15.7 %的学生不认为自己修改和检查有必要。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情况,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的英语基础过于薄弱,学习的迁移能力不够。那么教师如何对他们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以提高他们的英语写作水平呢?这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摸索。

参考文献:

[1]李文华.过程写作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李 艳.写作教学中的同伴评价[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评价,2003,(5).

[3]王初明,牛瑞英,郑小湘.以写促学——一项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试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

[4]王文宇,王立非.二语写作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语界,2004,(3).

初中数学评课稿篇7

二、 活动对象:河北北方学院全体在校学生

三、 主办单位:河北北方学院心语社

承办单位:河北北方学院心语社办公室部

四、活动宗旨: 文字,是水;文字,是阳光;文字,滋润着我们的生命;文字,吐露着我们的点滴心声。

为响应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号召,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风采,丰富大学文化生活,培养文学青年;为强化我校学生的专业特长,选拔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同时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方面,弘扬积极向上、努力奋斗的精神,提高自身涵养;并在我校青年学生中大力弘扬文明精神和文明新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创建和谐校园,故举办此次征文比赛。

五、主题

1、以“我的大学,我的青春”为主题。

2、以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风采,为青春提笔生的课余生活,创建和谐校园,故举办此次征文比赛。

六、征文要求

1以“我的大学,青春飞扬”为主题;

2字数不限,以1500字以上为佳;

3文体不限,小说、散文、诗歌、论文、书信……

4主题鲜明,语言流畅、生活性强、内容丰富,真实感人,意境独到;

5文章应有独立的观点及创新的理念、文字通畅;

6作品须原创,没有在其他地方发表过。

7、文章字迹工整、规范,注明班级、姓名,字数不限。

8、交稿数量:不限(请各班同学踊跃参加)

9、参赛方式: 以班级为单位上交。

联系人:邵鸿珊 史晓宁 秦晗

10、截稿时间:2012年4月8号

七、征文评比

本次活动将本着“平等、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评定,评定程序及标准如下:

初审:由评审机构选出所有符合征稿要求的优秀入围稿件;

复审:在入围稿件中评选出最终的获奖征文。

初审评分标准:

记叙类文章在如下几个方面的亮点要予以特别关注:

有相当精巧的构思;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有真实感人的生活故事;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有深远的意境;有相当的语言表达智慧。

议论类文章在如下几个方面的亮点要予以特别关注:

有较高的立意;能选取比较新颖、生动、有个性的材料作为事实论据;论证有层次感、立体感;议论语言有逻辑性和文化底蕴。赞同

评审标准 分值

内容是否符合主题 50

思想积极健康 25

文字通畅、语言较好 25

总 计 100

注:征文评分达到60分(含)以上,作为入围稿件进入复审。

复审评分标准:

评审标准 分值 有独到的观点 30

有实用的价值,对广大同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0

内容翔实 20

条理清晰、表达准确 20

语言优美,文笔流畅 10

总 计 100

八、奖项设置

初中数学评课稿篇8

一、关于数学的概念与价值

(一)数学的概念界定。

实验稿: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对于实验稿中数学概念的表述,张奠宙早在2005年《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理念部分的意见》一文中就指出,实验稿把数学说成是一种过程,未免牵强。数学是一种认识,一种科学,一种思想体系。在实验稿的界定中,除了“定量刻画”一词和数学有关之外,其他都和数学无关。这句断语开头的两个字“数学”,换成“物理”、“化学”也说得通。因此,这样描述数学是不准确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至今依然是界定数学的关键词,不可以随便绕开。2011年版采用“属+种差”的方式对数学概念进行了界定,将数学概念规划到科学的范畴,并以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这一特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相区别,揭示出数学的特有属性,可以说这是对数学本质的回归。

(二)数学的价值解析。

实验稿: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验稿仅从数学的手段、工具、技术价值层面进行分析,而2011年版不仅概述了数学的价值,还指明了数学教育的价值: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作用。这样的表述,既强调了数学的工具性价值,又突出了作为“思维的体操——数学”的思维训练这一重要的、根本性价值,强调了数学教育对学生学会思维的关注。

二、关于数学课程的目标及达成方式

(一)数学课程目标。

实验稿: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011年版: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两稿所确定的目标都体现了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特征,突出了数学的工具,也凸显了新课程改革中课程功能的多样性理念。和实验稿相比较,2011年版对于课程总目标的阐述更为精练、清晰,更便于教师理解和领会。同时,对相关方面的表述也进行了完善。

首先,关于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实验稿和2011年版都关注了数学的多方面价值及数学教育目标的多样性,均对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应用意识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目标进行了阐述。实验稿要求对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进行体会,强调的是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的问题。2011年版对实验稿的相关表述进行了调整完善,要求对“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的体会,增加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学家波利亚说过,解决问题就是有目的地去思考和为达到预期目标而想方设法。而问题解决是一个发现、探索的过程,让学生亲历数学的再创造过程,在过程中认识、理解和感悟数学,学会学习,学会数学地思考。可见,问题解决更强调学生的思维过程。2011年版将“解决问题”改为了“问题解决”是对数学教育要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方式的重要体现。

其次,在数学基础的表述上,2011年版在传统的“双基”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自1953年提出“双基”以后,重视“双基”教学成为我国数学基础教育在世界的影响力功不可没,但是,传统的“双基”教学,在让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也使学生忽略了发现,缺少了创造。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认识事物、学习数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处理数学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是数学学习的灵魂,是学生数学素养的核心。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将之转化为创造能力。将“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作为学习数学的最基本的活动,这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意味着数学活动经验已经与知识、思想和技能并列,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

再次,在问题解决能力方面,2011年版在实验稿“解决问题”这一提法的基础上强调了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一步凸显了新课改中让学生掌握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理念,符合当前教育发展中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大趋势。

(二)数学课程目标的达成方式。

实验稿: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

2011年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实验稿强调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实现数学生活化。可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支撑所有小学数学的内容。同时数学作为以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对象的一门科学,其内容具有较强的思辨性、程序性,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往往很远,因此,不可能都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直接经验来达到对数学内容的理解,还要用接受的学习方法获得大量的间接知识。所以,不能片面强调“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2011年版不再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而是在强调“重视已有经验”、“使学生体验”。并对实验稿中的“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行充实,具体化为“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加强了具体操作性,增强了指导性,避免了数学教育中片面追求数学课程的“生活化”、“实用性”,而忽视数学教育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这一基本功能的不良倾向。

三、关于数学课程基本理念

实验稿详细列出了6条基本理念,反映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2011年版则从包括“数学课程”、“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评价”、“信息技术”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基本理念,对实验稿中个别的表述方式进行了修改,并将其中第3条:“数学学习”、第4条:“数学教学活动”合并成一条,使之更精练、更能从宏观上阐述数学过程的特征。

(一)数学课程的追求。

实验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与实验稿相比较,2011年版在表述方式上更加合理与完善。数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包含的各项内容的价值虽有大小之分,但均有各自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之外的数学内容同样具有其自身的价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容易将人引入“有价值”和“无价值”的争论之间,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成为一件难以落实的事情。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是人们所期望的,但这种提法也有可推敲之处:在现实中并不能保证人人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数学;“必需”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既然是因人不同,就难真正达成“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之现实。因此,作为基础教育,小学数学应凸显其基础性的特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提倡每一个不同的个体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都能获得未来发展所需的数学基本素养,在数学上都得到符合他自己需要的不同的发展。

(二)数学课程内容。

实验稿: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2011年版: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实验稿强调了数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有用性,关注了社会需要及学生需求,但未强调数学自身的学科特征。2011年版则突出了数学课程内容的学科特征,增强了课程内容的数学味。强调结果和过程的统一,提出课程内容包括数学的结果及其形成过程和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将实验稿中对课程内容要关注数学过程所指向的目标直接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并以此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要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并强调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凸显小学数学的普及性和发展性特征,以确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数学课程追求的实现。

(三)数学学习方式。

实验稿: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011年版: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实验稿中的提法,曾被很多教师片面理解,在数学课堂上不太敢讲解,以免有让学生记住结果,依葫芦画瓢之嫌。2011年版对相关语句进行了调整,取消了否定句式,用肯定句的形式阐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探究式教学,同时强调接受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体现了传统的学习方式与现代学习方式并重的思想。与实验稿相比,言语表述更为清晰、准确。

(四)数学学习评价。

实验稿: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2011年版: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更要”是强调后者比前者重要,而“也要”表示前者与后者同样重要。将“更要”改为“也要”,意味着学生学习的结果与学习的过程同等重要,学生学习的水平与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也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这符合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课程功能的多样性,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思想,强调了数学学习评价要在了解学生学习的结果的同时还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以便更有效地激励、指导学生的学习,并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师的教学。

(五)学生和教师的作用。

实验稿: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011年版: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011年版:突出强调了数学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强调教师作为教的主体,要注重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的学,和学生良性互动,有效促进学习主体——学生在数学课程上的发展目标的最终达成。

四、关于数学课程设计思路

2011年版把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基本线索用简洁的语言作了清晰的阐述。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课程内容重新作了明确的阐述。将原来的“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更通俗易懂。确立了“数感”、“符号意识”等义务教育阶段的关键词,并给出描述。

2011年版加强了培养运算能力和模型思想。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

2011年版还注重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统一。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法,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是其两种主要形式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这两种推理缺一不可,在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方面合情推理充分发挥功能,在证明结论上由演绎推理发挥优势,两种推理共同参与,相辅相成是顺利进行问题解决的重要保障。

总之,2011年稿通过文字叙述上的进一步精确、清晰,语言表达上更显科学、通俗,加之结构上的调整,提高了课程标准实施的实践性和可行性,增加了课程标准对数学教育的指导性,为数学基础教育的进一步改善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固而道生”,把握数学教育的真谛是有效实施数学教育的根本所在。2011年版之于实验稿的变化,更进一步体现了生本理念的要求,突出了小学数学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立足点,培养小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为每个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基础。强调小学数学教育要凸显数学本色,在关注学生实际经验和现实生活的同时,回归数学本质,增强小学数学教育的数学味,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作者单位

上一篇:勤俭节约的小故事范文 下一篇:马良的神笔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