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电学计算题范文

时间:2023-10-27 02:46:07

初中物理电学计算题

初中物理电学计算题篇1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电学是教学中的重点,而电功与电功率部分更是重中之重。如何更好地解决电路方

面的计算题,关键在于电路连接的正确判断。教学实践表明,在解答电路习题中,采用同位点的方法对习

题的理解能够较容易。应用同位点判断电路既简单,又直接,容易让学生接受。

一、初中物理电学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电学部分占有很大的比重。在最新的初中物理教材中,一共有十七个章节,而电学就

占用了四章。在初中物理电学中,电路的分析以及计算的方法贯穿了整个电学,自身又是难点,对于初次

学习的学生来讲感到困难是合理的。在电学中,电路计算的题目种类繁多,题型多样,再加之初中物理中

欧姆定律以及串并联电路不是很好理解,就达不到活学活用的水平,一遇到电路方面的计算题就会感到无

从下手;或是对欧姆定律理解的不清,在解题时,常常忽略欧姆定律的同一性与同时性而解答错误。虽然

电路计算习题的种类比较繁多,题型多样,但只要认真总结,无非就是那几种类型。即单一用电器的最简

便算法、两个用电器组成的串联或并联电路的算法、滑动变阻器引发的电路变化以及多路开关引起的可变

电路的算法等。

二、初中物理电学规律

在初中物理电路计算题中,涉及许多电学电路方面的定律,这些定律在教材中都有所应用,在解题中要善

于将这些定律进行总结归类:

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均相等;并联电路的特点是干路电流等于支路电流的总和;串联电路电压的特点

是总电压等于支路电压的总和;并联电路电压的特点是总电压与各处电压相等;串联电路电阻的特点是总

电阻等于个支路电阻之和;并联电路电阻的特点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等支路电阻的倒数和等。这些只是电

路中一小部分定律的总结,学生应该对所用电学定律进行认真的归纳和总结。这样,学生可以在习题中运

用自如,对解答电路的计算题以及选择题有很大的帮助。

三、初中物理电路计算题的解法

初中物理电学中电路计算题在初中物理中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不仅要对电路有着清楚的认识,还要

对电学定律有着深刻的掌握。如果能够掌握电学论述计算题,对学生推算逻辑思维以及推理都会有很大的

提高,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高中学习作好铺垫。

在解答电路计算题时,有些学生常常会感到无从下手,不知应该如何解答。其实,只要掌握扎实的电学知

识,对电学定律掌握熟练,就能够对习题的解答有着清楚的思路,解决相关的习题也不再是难点。

在解答电路计算题时,要先看电源的正负极,再看电流的流向。在解题时,要注意几点:在电路图中,电

流表与开关要看成导线,有电压表时要看成是断开的;要注意电路中电键的位置和所处的状态;电路中,

电路有分支,要分析好在什么地方开始分支又在什么地方汇总的。判断电路连接的方式大体可分为串联和

并联两种。但有些电路是混合式的串并联电路。在连接中,若不是串联式的,要分析清楚电路哪部分采用

了并联;如果是混合式的,要分析清楚是以并联为主体还是以串联为主体的连接。如果电路中含有电压表

或是电流表时,要分析电压表与电流表所测量的位置。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要通过电学定律中,欧姆定

律、电路特点以及焦耳定律等,建立起物理量方面的联系。再通过这些联系与已知量构建起解题的思路。

在解题过程中,不必把每一个物理量都解答出来,要根据已知条件,寻找简单快捷的解题思路。只有熟练

掌握电学相关的知识以及定律,才能快速地分析出解题的思路。对电路计算题要认真审题,在审题的过程

中,就要在脑海中形成电路中的一般规律,电学定律的特点等相关的知识网络,尤其以上所说的几点以及

相关的规律。只有对电功率、电流、电阻、电压的基本计算方法以及推到公式应用自如,才不会产生没有

解题思路的问题。

学生要认真分析题目,找出题目中对相关电路的描述。若没有提供电路图,自己要将相应的电路图描画出

来。根据开关的闭合与断开时或滑动变阻器滑片滑动时,题目所提供的几种状态,画出相应的电路图。电

路图对解题的影响很大。在绘制电路图时,要从基本的入手。画法要求横平竖直,不能有任何的曲线。开

始绘制时要按照电流的流向从电源的正极开始绘画,元件的四条边框要均匀分布,可以从美观的角度考虑

,元器件应该画成长方形。画好后,再进行电路中电压以及电流的分析。在分析中,要看电压表断开或连

接时的状态,以及电路中串并联的情况,最后看电压表与谁并联就是测谁的电压。

总之,初中物理学科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自己独特的思维逻辑。要想学好初中物理,就要培

养这种思维逻辑。上述所讲的是初中物理中电路计算题的解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总结出的一些小的规律

。在习题的解答中,要熟练地运用电学中电路的一些规律以及定律。在平时的练习中,可以多做些巩固基

初中物理电学计算题篇2

物理学是应用数学最充分、最成功的一门学科,数学方法为物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简明精确的科学通用语言形式。学好数学对学好物理非常重要,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有深刻体会,凡是学好了物理的学生,其数学一定学得非常好,但也出现一部分学生数学能学好,物理却学习困难,比如笔者所任教的大东英才学校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初二下学期数学教材上出现了一道关于并联电路总电阻的计算应用题,当时物理还没有学习并联电路电阻的计算,数学老师问我是否要给学生提前讲一讲并联电路电阻计算公式原理,我不经意地说你们数学运用公式就行了,何必去把物理道理弄清楚呢,数学老师采纳了我的建议。在学习完该数学课题后,数学老师在一次数学测试中考察了这种应用题,该班56名同学有51名同学做对,教学效果很好。一周之后,物理也学习了并联电路电阻计算方法,在测试中我选取了这道与数学测试中完全相同的并联电路电阻的计算题,文字和数据条件都不变,结果只有26名同学做出正确解答。为什么同一类型题目同一时间段在数学和物理测试中会出现解答效果不同这种现象呢?

究其原因,我发现是我对数学老师的数学中只管运用公式不管原理的建议起了作用。因为如果不管并联电路电阻计算的物理原理,它就只是一道数学方程应用题,在数学解题体系中,未知数X的确定是非常清晰的,一但未知数X确定,接下来的方程求解思路是单一的一条线,学生只管沿着思路往下走。而当它成为一道物理问题时,学生首先得在实际问题中分析众多物理量谁才是所求的未知量,找到未知量后还得在众多物理公式中寻找到包含这个未知量以及其他已知量的合适公式,然后才能进入数学解方程体系代入数据求解。很多思维不够活跃的学生都无法分析出所求未知量,或者分析出未知量后无法找到合适公式求解,纵有满腹数学知识而无法运用;再则物理问题是实际应用问题,他可能涉及到数学中代数、几何、三角等多种知识,所需要运用的也有多种数学思维方法,到底运用哪种需要学生在掌握多种数学知识方法后综合分析选择应用,和单一的数学演绎有天壤之别。学生虽然知道要用数学知识方法,但多中取一实在为难了许多数学本就掌握得不是很灵活的同学了。

现行的教学体制中数学、物理教学各自为战,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很少想到所学数学知识能为其他理科所用,学习物理时又没想到能把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当然我们不能去责怪数学教学,数学本就是一门纯理论的工具学科,它任务只是演绎工具的使用规则,不可能去教工具在所有应用中的具体使用,虽然也有一些应用题目,但数学不可能把所有的应用全包办完,只能在物理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去运用数学思维方法。但如何在众多的数学知识、方法中选择一种来解决较为复杂的物理问题?多中取一往往感到困难。如果能找到一种万能的数学思维方法,以不变应万变,可以为学生在物理解题中运用数学知识打开方便之门。

在阅览了小学到初中的全部数学教材后,我发现数学教材编者贯穿了从数-式-代数-代数式-等式(方程)-等式应用(函数)的思路线索。说到底小学初中数学学习就是等式思维的建立与应用学习。而物理问题中的公式也就是一个等式(数学方程),即使由很多公式形成的综合算式也最终也是在一个等式中求解,所以训练并用好数学中的等式思维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在物理中应对各种不同知识板块、不同类型、不同思路的题目求解。(包括力学、电学、热学计算甚至还可以推广到化学中的化学方程问题)

简单的物理计算比如知道电压、电阻求电流的计算只需要直接运用公式I=U/R进行计算,只要能记住公式,实际是就是一个一元一次次方程(等式)的求解,较为复杂的物理计算往往一个题目中描述多种物理现象用到多个公式,(比如电学中一个题目是通过开关或变阻器把一个电路变化成几个不同的电路,力学中质量密度问题一次描述两种以上的物质密度构成,浮力计算中同时描述两种以的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热学中描述两种以上的物质热量交换过程)其中一个描述中已知条件多但不需要求解问题,另一个描述中需要求解问题但已知条件不够,许多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陷入迷茫不能理清思维线索。仔细分析,一个题目中给出的这两种描述并不是孤立无援,一定具有某种相关联系,我把这种问题称之为状态变化题,我的解决方法是利用数学的等式思维,在两种描述中寻找等量、建立等式,再把等式两边用已知量合理表达、代入数据求解。下面我以电学计算题型为例说明此方法的应用过程:

一、分状态分析,画出每个状态的等效简化图,把一个复杂的大题简化成几个简单的小题,每个状态能独立求解就直接求解;

二、如每个状态不能独立求解,在状态之间寻找等量建立等式,状态间的等量包含:1、题目已知的状态间数量关系;2、不变的U源;3、几个状态共有的定值电阻R。

(1)、状态间有已知数量关系的一定要选用已知数量关系建立等式;

(2)、状态间没有已知数量关系的,寻找U源建立等式,同一电路变化时, U源一般不变;

(3)、状态间U源也不能确定不变时,选择几个状态间共有的定值电阻建立等式(初中阶段定值电阻一般不变)

三、在等式两边把等量按需要展开表达,再代入数据求解。所谓按需要表达是指所建立的等式中应包含:

1、所求未知量,没有求解目标的等式没有求解意义;

2、尽可能多的已知量,已知量用得越多,意味着未知量越少,求解更加简便;

3、如果非得有不需要求解的未知量进入等式,要尽可能选择状态间除了用来建立等式的等量之外剩余的其他等量(比如选择了已知数量关系建立等式后要尽可能把U源和共有的定值电阻R放入等式中,如果选择了U源建立等式要尽可能把共有的定值电阻R放入等式中),或者尽可能把电路联接方式中的不变量放入等式中(比如串联中的电流、并联中的电压等等),因为这些量即便是未知量,因为能从其他渠道求解,也只能算半个未知量。

初中物理电学计算题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物理模型;作用

随着苏教版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创新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集科学性、计算性、变化性于一身的综合性学科,同时还有着很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但它又不是没有规律可循。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这句话用到物理这门学科上是再恰当不过了。而物理模型的存在能以其形象性与具体性等特征而强化学生对于所学物理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化物理模型的应用。本文,就关于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与作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初识物理模型

既然物理模型对我们的教学以及学习有这么大的帮助,那么什么才是物理模型呢?物理模型分为很多种。我们接触一道题,首先是读题目,在此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建立一个关于题目的模型,比如说计算题实验题还是简答题,例题的目的就是解答。解答不能够盲目地进行,我们必须对问题也进行分类,比如说是验证型还是猜想型或者探究型。了解问题的题意及目的,接下来就是解题,在解题过程中建立解题模型对解题的准确性和快速性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有了模型我们就有了针对性,就可以省去很多的无用功,这无疑是磨刀不误砍柴工。那么具体的物理模型有哪些呢?下面,笔者来做简单的阐述。

二、物理模型的作用

我们明白了物理模型的建立过程,学会了如何应用物理模型,那么物理模型究竟有哪些惊人的作用呢?

(1)物理模型可以帮助学生们增强自信心。与其他科目相比,物理算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许多知识都不易理解,甚至有时候会不知所云。物理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难题。面对陌生的题目,只要我们按照模型进行,答案都能够很快浮出水面。这样从短期看帮助了同学们解题,从长远看更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2)物理模型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我们要遵从事物的根本,但是更应该在遵从事物规律的基础上谋求创新,因为落后就要挨打。在初中物理课堂上,我们可以借助建立物理模型的过程,鼓励学生们进行创新。模型不是固定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们向科学空白的领域发展。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3)物理模型可以加强学生们团结合作能力。科学的发展时间是漫长的,过程是艰难的。在这过程中我们就要求同学们进行合作,因为物理模型的建立就像是科学的发展,布满了荆棘。只有同学们进行协作,成功的几率才会更高。这样不仅能够建立物理模型,同时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

三、物理模型分类

初中物理中,我们学习了电学、力学、光学和热学。这些题目的解题方法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每一类却又是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学会总结,在总结中建立模型,提升自己。

(1)计算题中的物理模型。①某个电阻接在4V的电路上,通过它的电流是200mA,若通过它的电流为300mA时,该导体的电阻是多少?它两端的电压是多少?②把电阻R1接入电压保持不变的电路中,通过R1的电流为2A,R1消耗的功率为P1,把R1和R2并联接入该电路中,电路消耗的总功率为P2,且P2=2.5P1。若把R1与R2串联后仍接入该电路中,电路中,电阻R2消耗的功率为7.2瓦,则电阻R1的阻值是多少?

上面两道例题的特点分别是:一个电阻,电路是变化的;两个电阻,电路是变化的。这类型的题目有个共同点,那就是由不变到变化。像这种问题,我们就可以建立一种新的解题模型:先解原电路,将原电路中所给信息全部挖掘出来后,进行新电路的计算,从而将问题中所需要的信息全部列出来。通过这样模型的建立,我们可以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即碰到这种题目时候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不致乱了阵脚。有的同学的空间想象能力很差,他们对于电路的构造不清楚。有了模型之后,就可以帮助同学们一步一步地将题解出来,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2)实验题中的物理模型。初中物理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就是实验题。大家都知道,物理这门学科最早是从实验发展起来的,所以说实验才是物理之本。例如:小明家买的某品牌的牛奶喝着感觉比较稀,因此他想试着用学过的知识测量一下这种牛奶的密度,请你说说他应该怎么做?①首先明白实验原理:漂浮条件,阿基米德原理。②然后选择实验器材:刻度尺,粗细均匀的直细木棒,一段金属丝,烧杯,水,牛奶。③然后构思实验步骤:在木棒的表面均匀地涂上一层蜡,并在木棒的一端绕上一段金属丝做成密度计,用刻度尺测出其长度,再找来一个足够深的容器盛水。将密度计放入盛水的容器中,使其竖直漂浮在水中,并测量出露出水面的高度h,然后利用浮力公式就可以将牛奶的密度计算出来了。

通过以上的例题,我们发现了一些规律并能够总结出做物理实验题的模型步骤。即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明白实验原理,只有懂得了道理才能进行下面的分析和计算。然后就是设计实验,以及准备试验中会用到的器材。做到这一步后,模型的部分已经基本上结束了。接下来就要看题目的要求了,只要我们按照模型的步骤进行,并且仔细阅读题目,尊重出题者的意愿,即不要答非所问,相信物理实验题将变得非常容易。

结语:综上所述,物理模型的存在能使抽象的公式、概念具体化,有效强化学生对于所学物理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在今后的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顺应新课程标准要求,强化物理模型的应用,同时还应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完善与创新,以切实提升学生的物理水平。

初中物理电学计算题篇4

发现法教学又称解决问题法教学法。最初的提倡者是美国的布鲁纳。它是以青少年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征为依据,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根据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自己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知识的消极接受者。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运用发现法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家工作者相似的探究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可见,运用发现法教学对实现课程目标有一定作用。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发现法,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1 教师是导师,必须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在发现法物理教学中,教师是指导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导师,必须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气氛,尽量安排一些富有发现的场景和博乐机会,设计一些具有诱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对比事物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发现,并帮助学生寻找和审查资料,引导学生做出符合逻辑的判断和结论。

在初中物理教学工作中,笔者经常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探讨,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点拨。一次实验课上,要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一名学生按照所设计的电路连接好实物电路,摆弄了好一阵子,他觉得很奇怪,电路又没有接错,电压表有示数,而电流表示数为什么为“0”呢?这位学生着急地问笔者是怎么一回事。当时,笔者没有正面回答该学生的问题是怎么一回事。而说他的问题出现得很好,并鼓励他坚信自己能找到问题所在,经笔者这样一说,其他好奇心很强的学生也与他一起探讨这个问题,经过一番探讨后,该学生向笔者汇报:问题出现在小灯泡的插座上,插座与小灯泡接头处接触不良,造成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的阻值较大,约为千欧姆以上,使电路中电流微弱,电流表指针几乎不偏转,电流表示数为零。这样,学生很快就做出了符合逻辑的推理判断。

2 教师不要把学生当作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要不断的给学生“刺激”,激发孩子的认知冲突。当孩子经过几次错误的摸索后,最终到正确结论时,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孩子会大喊“耶”;甚至还会情不自禁地拍手“我成功了”!

因此,在引导启发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经常鼓励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相信自己可以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养成爱动脑,爱动手的好习惯。

在教“电功率的计算”一节时,有一个例题:“PZ220-25”的灯泡,接在电压220伏的电路中,通过灯泡的电流有多大?这只灯泡的电阻是多少欧姆?对于问题学生有独立思考的,也有几个在一起探讨的,随后,笔者让两名学生在黑板上演算,A、B两位学生演算过程如下:

A学生的解法:①电流I=P/U=25W/220V≈0.11A;②电阻R=U/I=220V/0.11A=2000Ω。

B学生的解法:①电阻:由P=UI,I=U/R得R=U2/P=(220V)2 /25W=1936Ω;②电流:I=U/R=220V/1936Ω≈0.11A。

由上面两位同学的演算过程,学生也不难看出:A同学先求通过灯泡的电流,后求灯泡的电阻。B同学先求灯泡的电阻,后求通过灯泡的电流。两位同学计算出的电流值相同,而电阻值相差64Ω。两位同学不同的演算过程,问题出在哪?学生们在相互争论,这时笔者抓住机会,肯定了两位同学的做题思路都正确,而那些爱动脑又认真的同学,很快就发现问题所在,A同学先算出的电流值略小于电路中的实际电流值,导致第二步计算电阻值也随之偏大,而B同学计算过程中不存在类似问题。在数理化计算过程中,经常遇到除不尽,且该数值又要作为后面计算的条件时,一般不用近似值去计算,而应用分数代入计算,不然,就会出现上面A同学类似的问题。因此,在平时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3 充分发挥直观教具的的作用

对于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时要充分发挥直观教具的的作用,促进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度。

4 物理教师应通晓物理学知识的基本结构,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对学生相机诱导,适时启发,促进发现问题的迁移

运用发现法进行物理教学,要求物理教师应通晓物理学知识的基本结构,理解和掌握科学家进行发明创造的一般的规律,以便相机诱导,适时启发,促进发现问题的迁移。

5 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物理学科的性质及其具体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发现法进行物理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物理学科的性质及其具体教学内容,科学设计,严密组织,灵活实施,不要固定一个程序、一个方案,要因势利导,以上善变应万变。

运用发现法进行物理教学,学生找到了学习的动力,学习物理及探索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与目前我国教育改革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更是不谋而合;运用发现法进行物理教学,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自信心和物理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强化记忆和理解。培养学生内在的物理学习动机,以及学会发现问题的技巧,更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发现法教学,值得我们物理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借鉴与运用。

初中物理电学计算题篇5

一 教师自身授课前应分析初高中物理区别与联系,充分备好每一节课

由于初、高中物理教材、教学要求、教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物理教师就要认真研究对比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掌握知识点与教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知识点与教法的衔接,初中物理教学内容是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规律简单的介绍让学生有所了解,并且概念公式少,多为观察实验现象,死记公式就能解决初中物理习题,多数学生所面对的问题大多是简单物理过程,如运动学是匀速运动,简单带入公式就能解决问题,要求学生计算的能力;而高中物理教学是初中物理知识的延续,不同于初中物理,高中物理概念表述严谨、简捷,公式多,并且提出很多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如运动学中的质点、电学中的点电荷等需要学生能理解,在研究物理问题方面不再是单一的状态和过程,是多个状态和过程,要逐一去分析弄清,物理计算时要常用到数学中的矢量运算和初中的三角函数知识来解题,这就要求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学生需要记的内容多,而教材内容虽然简单但是只看物理教材内容是不够解决物理问题。

当教师能认识到初高中物理的区别联系时就能对高一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时,正确制定授课计划,在备课时要兼顾学生初中打好的物理知识基础,并进一步升华延伸,如在高中物理第一章第一节运动的描述中参考系的概念,初中同学们已经学过参照物两者有内在联系,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就能把高中的参考系概念理解并运用熟练。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还要讲速度的概念,学生在初中也学过,但那是很浅显的只是强调计算没有强调方向等细节,但在高中又让学生重新的认识。只有在备课时准备充分,才能在课堂上,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从初中物理慢慢过渡到高中物理学习,并习惯高中物理学习生活。教师要做到有的放矢。

二 给高一学生在数学知识方面充充电,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上面提到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要用到函数和向量运算,前者是初中学的,但是现在我们还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函数中的正切和余切函数在中考中不作为考查对象,所以有的学校在教学时就重点放在正余弦函数上,有的数学老师根本没提余切这个概念,高中物理要用到三角函数,那么只能帮助学生补一补初中的函数运算了,要不然学生对学习物理更是没有信心了,在向量方面主要教师得知道学生首先接触矢量是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而高中数学还没有讲这一问题,这就需要物理老师,能有心理准备,不能把这一问题讲的太难,只需学生理解就行,等到用时,后期数学会详细讲的,学生有信心算题才能学好高中物理。

三 要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学习高中物理才能“如虎添翼”

在初中学习物理时,只有死记物理公式和物理现象,不需要太多的定量计算,知识认知多呈现形象思维。但到了高中学习物理,已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了,如运动描述中质点概念的提出,学生刚接触这一概念难免有些不好理解,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摒弃旧的学习习惯,适应新的方法。

在高中阶段物理方面学习方法有很多,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我们都是要达到一个目标,那就是让我们的学生能自主学习,并且建立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时基本要做到先课前预习、课上记好笔记、课下认真做练习,及时反思,最后要勤复习。

课前预习是为了学生在学习时,抓住老师讲的重点知识,因为40分钟的课堂要全神贯注地听完会很累,不如在课前把这节课的重难点通过预习抓住,在听课时集中精神抓重点来听,这样就很容易跟上老师的脚步了。

课上记笔记是为了在以后做题或复习时有一个知识储备,以免遗忘,学生若是记好笔记能够帮助学生在以后学习中掌握第一手材料。

课下认真做练习及时反思,课上听的内容要及时消化,最后要勤复习,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遗忘,只有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才能巩固所学。

初中物理电学计算题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多媒体技术;实验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1-095-1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进入了我们社会的各行各业,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各项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传统的教学媒体(黑板、教材)由于其承载信息的种类和能力都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在中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结合物理学科的自身实验性强,抽象性强,应用性强的学科特点和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笔者就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实践谈谈一些体会和看法。

二、认识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

多媒体技术就是指运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象、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能实现人机交互式操作的一种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象、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处理能力,形成声、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方面的不足,将其与将其与物理教学有机整合,为物理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将同学们带入了一个广阔而又精彩的物理世界,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了课堂教学效益。

三、多媒体运用于初中物理教学的常见方式

1.投影片的使用。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理解和把握要依赖对物理实验现象的感知。学生的直接经验、学校的实验室条件都是有限的,也不可能让学生做太多的现场参观,大多数的物理现象都是由教师口头描述以及学生的想象、推理建立起来的,虽然抽象逻辑思维成分已在一定程度上占相对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经验的帮助。因此,在初中物理课堂上适时地使用切合学习实际的图片资料十分必要。

2.视频动画在物理课堂中的使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许多物理概念和定律不能通过观察就能得出结论。利用各种软件(FLASH、AUTHWARE、3DMAX等)制作成动画课件,并进行可控的播放,具体的模拟物理现象,能够使物理规律表现得更加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原本枯涩的物理概念把握抽象的物理规律。如在研究“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大小”这个问题时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对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电流会变化有了感性认识后,可通过动画将这个实验显示出来,再配以电流流向的情景展现在大屏幕上,可使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只有电流流过的电阻线才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配以滑片移动时,电流移动方向及其大小的模拟动画,不但使学生很快突破了这个教学难点,而且使学生对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初步理解了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大小的方法。

3.利用计算机编程进行物理仿真实验。在初三电学教学的初始阶段,对电路的分析,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电路的连接与设计是整个电学的基础,但由于实验室器材不可能人手一份和课堂时间的制约导致学生的动手次数较少,对一些电路的连接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利用计算机编写的程序(VB6.0 FALSH MX)模拟物理实验室,教师和学生可以直接利用计算机来实现电路的连接,而且在连接过程中还有纠错功能。如从电源正极出来的导线就不能够与电流表的负极相接。利用物理仿真实验可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又省去了教师在黑板上画实物图的麻烦,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多媒体运用于物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物理课堂教学不能单一依赖多媒体。多媒体进入课堂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优化了整个教学过程,但也有缺陷,例如投影片一闪而过,给学生留下的影响不是太深刻,况且一节课如果全部依赖多媒体进行教学,课堂容量极大,势必会使本节课的重点得不到突出,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2.对网上的多媒体课件要进行“二次复备”。现在网上上传了不少“精品物理课件”,教师不能拿来就用,我们要用鉴别的眼光去挑,要根据我们自己教学风格和所教学生的自身情况,来确定选择的内容。有些网上上传的课件太过花哨,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了课件本身,而分散了学习的注意力,所以选择课件切忌“信手拈来”、“全盘照抄”。

3.使用多媒体制作课件的水平有待提高。由于初中物理教师的专业限制,对计算机技术的缺乏,制作出来的课件大都较简单,有的纯粹是PPT文档,失去了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许多优势。教师需要进行计算机制作课件技术方面专业的培训。

4.不能利用多媒体动画实验来代替实际物理实验。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实验虽然形象、生动,但毕竟不是真实的物理实验。多媒体动画模拟实验往往将要表现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加以了放大,将影响要表现的因素加以缩小而实际的物理实验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很多,与多媒体动画模拟实验有较大的不同,要注重将多媒体动画模拟实验与物理演示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两者相互补充。

综上所述,我们要善于将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有机整合,不断进行探索,寻找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结合点。当然,理论指导需要不断实践,随着多媒体课件的不断开发及广泛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效果会日趋熟。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初中物理电学计算题篇7

关键词: 初中物理电学 复习方法 五个专题

在电学复习时,应以学生为主体,以能记住为基础、能灵活应用为目标,采用对比的方法,层层过关,突破考点和难点,分五个专题来进行复习。

1.七个物理量

1.1记住七个重要的电学物理量的必要性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抱怨电学里的字母多、公式烦。其实,在初中物理的电学部分主要有七个重要的物理量,分别是:(1)电流;(2)电压;(3)电阻;(4)电功率;(5)电能;(6)热量;(7)时间。因为学生甚至老师平时没有重视,造成很多学生记不住这七个物理量用什么字母来表示,也记不住它们的单位用什么字母来表示,自然也就记不住用字母表达的计算公式了,要解电学计算题也就无从谈起,所以记住这七个重要的物理量是学好电学知识的基础。

1.2复习方法

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在中考专用笔记本上列表对比这七个重要物理量的(1)概念;(2)字母;(3)单位及换算等,然后采用朗读、背诵、互猜、抽查等方式来熟记这七个重要的物理量,为后面的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规律特点

2.1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最基本的电路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贯穿整个初中物理的电学部分,是分析较复杂的电路的基础,所以必须熟练掌握好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规律特点。

2.2复习方法

总共用两节课的时间,先让学生在中考专用笔记本上对比:画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路图;并用文字表达和字母表达这两种方式来描述电流、电压、电阻的规律特点。对不理解和记不住的学生,要马上进行辅导和强化记忆,绝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带着不解和疑惑进入后面的复习,否则,后患无穷。然后精选、印发一些关于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计算题给学生训练,力求全部过关。

3.电学实验

3.1三个实验器材的复习方法

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是初中电学实验中最重要的实验器材,操作规范性强,所以要求每个学生都熟练掌握。

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在中考专用笔记本上对比写出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1)电路符号;(2)连接的方法和接错时产生的现象;(3)读数的方法;(4)如何判断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的变化,并进行强化记忆,要求每个学生都记住。然后精选、印发一些相关的、典型的题目给学生训练和巩固,力求学生能全部过关。

3.2两个用到“伏安法”的实验的复习方法

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和电功率是初中物理电学实验中重要的两个实验,是中考的热点和难点,它们有共同点也有区别,这正是我们要突破的地方,而突破的方法就是对比法。

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在中考专用笔记本上对比写出这两个实验的(1)原理;(2)电路图;(3)实验步骤;(4)表格设计;(5)滑动变阻器的作用;(6)注意事项;(7)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这样可以增强记忆的效果。然后精选、印发一些相关的、典型的题目给学生训练和巩固,力求学生能全部过关。

3.3四个用到“控制变量法”的实验的复习方法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电学实验中最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用到“控制变量法”的电学实验有:(1)探究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2)探究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3)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什么因素有关。(4)探究决定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的因素。

用一节课的时间,先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中的这四个实验,体会一个物理量同时由多个因素来决定时,是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探究的。然后让学生练与这四个实验有关的典型习题,总结出关于“控制变量法”的解题方法,从而收到突出重点、分析难点、突破难点的复习效果。

4.电路分析

电路图是电学的重要内容。许多电学题往往一开头就有一句“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如果把电路图辨认错了,电路中的电流强度、电压、电阻等物理量的计算就随之而错,造成“全军覆没”的局面。所以学会分析电路是学好电学很重要的一步,可以用两节课的时间来进行复习和巩固。

4.1识别串、并联电路的方法

在黑板上画出一些电路图,让学生分别用“电流法”、“拆除法”、“节点法”来识别。提高学生识别串、并联电路的能力。

4.2判断电压表是测哪个用电器的电压的方法

在黑板上画出一些相关的电路图,让学生找出电压表连到电路的两个节点,分别把电源的正极和负极到相近的节点之间的电路擦掉,剩下电压表和哪个用电器,那么电压表就是测哪个用电器的电压。

4.3处理复杂电路的方法[1]

在黑板上画出一些复杂的电路图,教学生用以下的方法来处理。

(1)电压表相当于断路,可以把电压表和它的两根导线擦掉。

(2)电流表相当于导线,可以用导线来代替。

(3)如果一个电路图同时有几个电表,就可以用以上的方法进行处理,每一次只留下一个电表来分析。

4.4判断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如何变化的方法[2]

在黑板上画出串联电路,引导学生按“电阻变化电流变化电压变化”的顺序来分析。

在黑板上画出并联电路,引导学生按“电阻变化电压不变电流变化”的顺序来分析。

4.5判断电路故障的方法[3]

先精选、印发一些相关的、典型的题目给学生练,然后总结方法。

(1)电路故障有两类。断路和短路。

(2)根据电流表来判断。①灯亮,无示数,是电流表被短路。②指针反偏,是正、负接线柱接反了。③指针偏转角度过大,是量程过小或有短路。④指针偏转角度过小,是量程过大。

(3)根据电压表来判断。①示数大,接近电源电压,该段电路断路。②示数小,接近零,该段电路短路。

5.计算题

在中考中,电学的计算题往往作为压轴题出现,是学生能否获得高分的分水岭。由于电学的公式较多,有的公式十分接近而又联系紧密,容易混淆,学生经常会用错公式。所以要学好电学,突破电学的难点,关键在于牢牢记住,并会灵活运用这些公式。

5.1公式的记忆[4]

电学公式相互之间有很深的联系,可以用推导和对比的方法来记忆。

5.2公式的选择[5]

面对这么多的公式,学生往往不知道选用哪一个好,而选择恰当的公式不仅可以加快解题的速度,而且可以为学生赢得更多的时间。

选择公式的方法。

(1)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选。

例如:一个灯泡上标有“220V 100W”,求灯泡的电阻。

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是U=220V,P=100W,求R=?

对照求电功率P的四个公式,马上就可以选用P=变形求出电阻R。

(2)根据串、并联来选。

因为串联电路中的电流I相等,所以往往用P=IR、W=IRt、Q=IRt来算。

因为并联电路中的电压U相等,所以往往用P=、W=t、Q=t来算。

5.3解题的方法

可以用一周的时间,选一些典型的题目,专门训练如何解电学的计算题。然后,总结出一般的解题方法:根据题意化简电路;判断电路的串、并联;选择恰当的公式来计算。

6.结语

总之,只要按以上五个专题认真的复习,不断积累解题的经验,就能达到省时高效、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商瑞国.龙门专题 初中电学[M].龙门书局,2009.9:54.

[2]薛金星.初中物理解题方法与技巧[M].北京教育出版社,2010.5:166.

[3]钟山.知识 方法 能力备考手册[M].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4:84,93.

[4]杨丽丽.完全解读 物理[M].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9:173.

初中物理电学计算题篇8

关键词:学科特点;初中;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080-02

目前,教育界广泛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首选激发学生兴趣,而激发学生兴趣最直接的手段便是让课堂活跃,创建高效课堂。而笔者认为,教学若是完全流于形式,而忘了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便是本末倒置。因此笔者认为,要让初中物理教学行之有效,关键是要结合物理学科特点。

一、物理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有人说,物理学是一门体系严谨,结构紧密,科学性极强的学科。也有人认为,物理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理论都需学生动手探究完成。还有人认为,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得十分紧密。众说纷纭,而这些说法正好像是李白《望庐山瀑布》中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那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的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它的理论结构充分地运用数学工具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它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

初中物理作为物理学的入门,又存在独有特点:

1、物理新课程的特点

物理新课程是一门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通过受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2、物理新课程知识体系特征

打破学科知识体系框架,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组织教材内容,改为让学生充分体验自然科学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改变学生在与自然和社会接触中形成的错误的,模糊的或片面的,真正理解科学概念和规律的含义,形成对自然的正确观念。淡化知识与技能的功能表现,注重过程和方法,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

3、初中物理教材编写

从所用的初中物理教材(沪粤版)看,初中物理新教材确实具有下列特点:强调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从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的结构;开放性问题和实践性课题多;充分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思想,注意人文精神的渗透;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式生动活泼。

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背景,以物理科学领域中最基本的概念、规律和科学方法为基础,以科学探究为主线,以最新信息作补充。 从总体上说初中物理侧重于物理现象。按“现象规律本质”的思路:

观察现象:声现象、光现象、热现象、运动现象、静电现象、磁现象。

探究规律:力、运动和力、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光的反射和折射、透镜成像、电路、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电与磁的联系。

揭示本质:分子与原子、能量(机械功与机械能、热量、内能、热机、电功与电能、电动机与发电机、无线电、能源、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

结合物理学的发展和新课程标准,笔者认为,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是:

所学物理知识的引入来源于初中学生已了解的生活现象,而从现象到规律也是物理学家得以证实并得到广泛认可的,并且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所揭示的本质不是很多,从以上几方面看,物理是最能激发初中学生学习科学的学科。

二、进行课堂教学

关于课堂教学,很多老师表示,要让课堂活跃,体现新课程理念,鼓励学生动手探究。也有老师表示,物理科学是一门一环扣一环的,是需要以前面的知识为基础,而笔者通过实际教学发现,有时一堂公开课下来,学生看似活跃了,可实际知识掌握并不理想,而且更多初二物理成绩不好的学生在初三可以学好,追其原因,便是由于物理学科特点所致,只要在课堂实际教学中,结合好这些特点,便可以使物理教学变得轻松。下面笔者将重点谈谈如何结合物理学科特点进行课堂教学。

1、利用物理学科模块性,结合生活现象进行教学

物理学科中所学知识的核心便是力热电光源,也就是说在初中阶段,前后学习模块结合并不紧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的当下,而不应该考虑学生的过去或将来。例如,有些学生前面学习力学不行,并不影响光学、热学等知识的学习,而且在未来学习机械功和机械能时还可以进行知识的补充。教师在讲授物理时,过多重视学生掌握前面知识的情况或过多依赖学生已有知识系统,本身就是一个不好的现象。这意味着教师将处于一个十分被动的状态,教师的课堂效果不是由教师本身决定而是由学生来决定。这便有了课堂主动权应归于学生一话,看似合理,实属教师无奈之举。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时可以脱离学生前面学习的知识进行新课讲授。有人可能会质疑,学生以前就学不好,这样可以掌握吗?是的,可以肯定的说,这正是很好地结合了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此时的学生虽已学习前面知识,但因缺乏形成系统框架的能力,倘若教师结合自己的认知特点将各模块联系起来,便会造成学生认知困难,进而对物理知识产生迷糊。这便是首选第一条,结合生活现象进行教学。笔者曾有过这样的教学经历,沪粤版教材十三章《机械功和机械能》,从知识结构上看与力学、力与机械、二力平衡等均有联系,可以说是和前面联系较多较紧密的一章。在进行十三章教学时,不去关注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体系(很多学生初二基础相当薄弱),而是更多地去结合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或看的、感觉到的现象,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下学习。比如让学生明白绳子拉力与物体重力和绳子股数的关系,让学生结合生活中两人共同提水和一人单独提水的感受;为了让学生明白额外功,让学生感受用厚重铁桶提水和轻塑料桶提水;为了让学生明白功率,让学生动手挖土和挖土机挖土比速度。虽说课堂看似很平凡,却很有效果。其实物理新课程的理念之一便是通过学生身边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物理教学,可以充分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也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正是物理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才让科技得以更加进步。

2、关注物理技能培养,巧妙安排课堂物理探究

初中物理中所涉及的知识,都已由物理科学家论证并得到社会广大认可的。也正因为如此,作为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引导学生学习和领会前人的成果。有些教师曲解了新课程的理念,认为是新课程要求学生在自我探究中总结归纳出结论。因此在进行物理课堂教学时,习惯将物理探究都搬到课堂上,可实际效果并不尽人意。究其原因,还是没有结合物理特点巧妙安排课堂教学。笔者认为,要达到一堂高效率的课堂,应该先是高效地学习前人已总结出来的知识,正如牛顿所说,要成为一名巨人,首先就应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若教师对一些已是真理的知识还让学生自己去怀疑,去探究,无疑是给学生增加负担。要培养学生的技能,可专门组织一些开放性的课题,形成活动小组组织实验探究活动或验证、体验伟大物理学家的科学探究轨迹。

3、灵活应用物理

物理学科是普遍适用的自然规律,因此,它的显著特点之一便是它的变化。针对刚入门的学生来讲,了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掌握书本里的物理规律不难,难在应用。作为物理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应用物理,就得结合作为物理的一大特点――普遍适用性。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善于给学生进行归类。

4、培养学生兴趣,先培养学生信心

都说学生只要有了兴趣,便可学好,却因没有多思,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因素――信心。当学生不自信时,暴露出来的便是放弃。一放弃,就很难再挽回。作为教师,要引发学生信心,关键是老师上课时所讲知识点。同样一个知识点,如果老师讲得过于专业、系统,很多学生便觉吃力;如果只讲容易点,学生也有一定的判断力,他们知道自己听懂这些对做题依旧没用。有老师想用实验来激发兴趣,可学生却只是关注了实验的形式,至于教师想达到的实验目的,依旧没有达到。笔者结合与众多学生的交流中发现,若是将一个复杂问题拆分成几个子问题,接着各个击破,效果较好。同时也让他们知道,要解决物理问题,关键便是从简入手,只要一点一滴攻克,学生做题便有了信心,兴趣也就随即而来了。

最后,回归物理。物理既然能作为自然之首,就因为它将自然规律很好地总结在一起。所以,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精髓,教师作为引导者就因让学生知道物理的整个框架,并引导学生去拓展、延伸,为今后的物理打下基础。

(上接第79页)其实也是乘法分配律的运用。学生从乘法分配律猜想“除法分配律”是很自然的事,学生利用这种猜想――验证的过程,不断辨析、不断明确知识的内在区别,当证明猜想错误时能形成正确理解,并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让负迁移成为学生学习简便计算的资源能够有效地提高简便计算的学习效率。

2、提高学生对数的敏感度

面对一道简便计算题,学生对数的合理拆分是后续准确使用相应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因此合理拆分数的成功体验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数的敏感度。

如52×25,让学生讨论拆分哪个数、怎么拆分,将学生的不同拆分策略进行罗列,出现52×(20+5)、52×5×5、(50+2)×25、2×26×25、4×13×25等不同形式,我们也不急于排斥部分学生追求拆分的不同出现(20+22)×25甚至(51+1)×25等情况。拆分的过程结束后,也不急于让学生去利用运算定律进行计算,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后取精华去糟粕,这样很自然的要求学生在拆分数的时候要考虑为运算定律服务,确定了留下的备选拆分策略后,再让学生动手计算,让学生体验不同策略的优势,从而优化解题的策略。

这种对数的拆分训练可以引导学生在拆分数时考虑算式的整体需要和后续使用运算定律的需求,避免盲目或受思维定势影响的不合理拆分,有效提高学生对数的敏感度。

3、处理好刺激的强弱关系

教师在教学运算定律时,总是让学生观察算式中各数的联系和特点:如加法结合律时,强调几个数的凑整联系;教学乘法结合律时,强调25和125的好朋友4和8等等,同时教师在出练习题时为了强化这种凑整现象,不断地用这样的数刺激学生,长此以往学生缺少了对算式整体的分析,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数的特点上,出现了45+55-45+55=100-100=0;25×4÷25×4=100÷100=1的现象。

因此教师在新授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强化重要的弱刺激(算式整体),或引导学生予以注意,并积累辨别经验;在指导学生观察时,应当注意引导他们将整体印象与细节观察相互补充。例如让学生区别45+55-45+55和(45+55)-(45+55)、25×4÷25×4和(25×4)÷(25×4)的不同算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算式整体的计算顺序,而数的凑整刺激成了弱刺激,进而让学生能够在看到一道有陷阱的算式时多个“心眼”。

4、借助生活实践加强算理理解

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真实想法与最自然化的理解是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前提,教师针对564-197=567-200-3的错误,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帮助学生加深对简便计算算理的理解。如564-197可以结合付款经验中(零钱不足)来理解算理,以买家的付款和找钱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显得轻松易懂,买家要付197元但零钱不够付了整200元,找回3元,其中付款针对买家来说少了则用减,找回则用加。这种付款经验适合于所有多加少加、多减少减的算理中,学生理解起来很容易,不需要死记硬背即可准确解题。又如乘法分配律可借助买成套衣服的生活经验;减法性质则可以结合“仓库取货”的模拟生活经验等等,这些生活经验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而且容易记忆。只要正确的理解算理,这种滥用现象就可以避免。

上一篇:苔丝的悲剧范文 下一篇:美丽的夜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