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人间真情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10-10 19:20:41

有关人间真情的作文

有关人间真情的作文篇1

关键词:“自然”说;宋元戏曲史;元杂剧;语言

中图分类号:I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70-2

王国维①认为中国文学之最不振兴者,莫若戏曲,为振兴戏曲他写成了《宋元戏曲史》。《宋元戏曲考》以宋元戏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全书分为16章,在扎实的考据基础上纵横捭阖,历时性地研究了历代戏剧表演技艺的形态特点,共时性地全面考察了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中国戏剧艺术的特征、起源及成就等一系列中国戏剧研究中带有根本特征的问题做出了初步回答。此处笔者将着重分析其中的自然理论的审美内涵。

自然是古代中国人在特定的环境和历史现实生活中的生存智慧的一种体现。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强调“自然”,在这一点上,它同中国的哲学思想一致。艺术家通过“虚静”之心,深入于自然万物的核心,物我两忘,主客为一。中国艺术精神的精髓就是对自然的宇宙万物凝神静观,达到对世界和宇宙的领会和思考。中国古代艺术家认为,自然与人是相互联系的,自然景物与状貌能启示人的精神气韵,人的心性情思也能通过自然物象得以体现。自然和人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的。创作的过程常常是这种互相推演往返与交融的过程,让自然进入人的心中,让人心领神会师法自然之理。自然的艺术精神是和真、本色等观念相关联。艺术作品如果不能显露自然之真,情感矫揉造作,就消弭了艺术作品的品位和格调。《宋元戏曲考》之《元杂剧之文章》一节中王国维对元杂剧的文学价值给以充分的肯定,开篇即道“元杂剧之为一代之绝作”[1],王国维认为元杂剧为最佳之文学,就在于其是“自然”之文学。元剧的“自然”体现在:

一、情动于真显自然

“自然作为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必须经过人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等,与人的思想感情发生这样那样的‘粘连’‘牵挂’,才能成为文学活动所反映的世界。”[2]面对客观的世界,创作主体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等思想感情如果不是真实的感受或者说虽然有了真实的感受但是不能予以真切地表达主体对“自然”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而只是因袭陈言、故意堆砌,这样就算不得“自然”。这样的文学也注定不能唤起读者的真切的感受与创作主体达到共振。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的掌握政权的时代,政权更迭、民族压迫等问题使得以汉族为主体的元代知识分子地位下降,时代带给他们无法消解的苦闷和悲凉。他们把文学当作一种人生的安慰和释放胸中块垒的表达。其作品反叛、愤怒、放荡不羁,卸下歌功颂德的道德负担后对现世尽情的嘲弄,所以比以往的作品透露出更强烈、自由、坦率、质朴、粗犷、豪放的情感,突破传统用极为自由的形式表现自己的生命意志和激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人的作品一扫士大夫文人的故弄虚玄和传统文人雅士的矜持拘谨,无论是讥讽现实、歌哭封建制度的不合理还是感叹人生都坦率自然不失却真情。

“自然”说不仅要求戏曲以“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为“摹写”的对象,还要这一对象应当是真实无伪的、真切自然的、原生态的真景物。其所谓“关目之拙劣,所不问也思想之卑陋,所不讳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顾也”[3]。首先即是要求在对戏曲创作客体的审美选择与审美观照中,无须顾及思想之“善”否与艺术之“美”否,而不加入作者的主观判断而必须保持表现对象真实自然的风貌确保其“真”的属性。正如其《人间词语》所谓“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4]。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在我国古代戏曲理论及创作中即不乏或求“载道”之“善”而损真,或求艺术之美而虚假的现象。所以王国维认为:“明以后其思想结构,尽有胜于前人者,唯意境为元人所为独擅。”[5]“沈氏之词,以合律称,而其文则庸俗不足道。汤氏才思,诚一时之隽然较之元人,显有人工与自然之别。故余谓北剧南戏限于元代,非过为苛论也。”[6]这样的结论显然是建立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之上得出的。但元杂剧的作者的创作态度和出发点都是基于自然的情怀,不陈腐不虚伪的“为文生情”。他们忠于内心的真实感受和作品形式的自然本真流露,因此这样的文学不得不说是“本色”“当行”。

二、形之于言,本色自然

不同的艺术需要不同的媒介,而不同的媒介决定了艺术不同的表现。戏剧与小说、诗歌、散文一起被视为美的“语言的艺术”,元曲被视为“最自然之文学”,这种自然是离不开语言的“自然”的。王国维认为元剧之所以能“自然”,实与其能够自由使用通俗本色、具有生活语言原生态的语言形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说:“元剧实于新文体中自由使用新言语,在我国文学中,于《楚辞》《内典》外,得此而三。然其源远在宋金二代不过至元而大成其写景抒情述事之美,所负于此者,实不少也。”[7]又谓:“古代文学之形容事物也,率用古语,其用俗语者绝无……独元曲以许用衬字故,故辄以许多俗语或以自然之声音形容之。”[8]被称之为“声歌之末”的元曲较之传统的诗、文、词、赋,元曲在遣词用语上大胆地采用民间方言、俚语俗语,不拘形式、纯任自然,给其语言表达带来了合乎生活原始的言语形态,使语言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与更强的表现力,这对于保证创作主体自然而不假雕饰地再现生活情貌,无疑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作为审美对象之一的语言,本色通俗、自由通达、真切明了的特点,就成为元剧“自然”美的体现之一。“每一个具有美的和丰富的心灵的人,总是用一种最自然的直接的和单纯的方式来表现他自己。”[9]相反,“心灵的贫乏、混乱、思想的邪谬,则要用种种极其矫揉造作的表现方式和词语的极其晦涩的形式来装饰它自己,以便在艰深而夸张的措词中,遮裹住那些纤小的、琐屑的、味同嚼蜡的或者平庸的思想。”[10]王国维认为语言要真实自然,他否定游词的态度不够严谨,正作品之词句写出来的,而赞扬关汉卿《谢天香》第三折【正宫端正好】曲:

我往常在风尘,为歌妓,不过见了几个筵席,回家来仍做个自由鬼;今日倒落在无底磨牢笼内!

认为这是“述事言情之佳者”。作为戏剧,人物的语言必须潜近通俗,令观众能解易懂。作为剧中人物的谢天香,歌妓的身份地位使她不能像文人那样出口成章、卖弄风雅,所以她的话是符合自己的真实身份以及自己的处境的,是一种自然的表达,其所述乃把内在的真切的感情直陈在观众面前。他欣赏《窦娥冤》之曲“直是宾白,令人忘其为曲”[11],评价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12]。而明人杂剧,“其中文词,亦唯康对山、徐文长尚可诵然比之元人已有自然人工之别。”[13]认为“人工”(即是语言典雅、雕琢、华美、含蓄)之语言缺乏“自然”之趣。

三、意境乃自然的申言

“自然”说是一个与“意境”说密切相关的概念。王国维认为元杂剧的创作者能“摹写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而使之“自然”有“意境”,并认为元剧正是因为自然的缘故“故能写当时政治及社会之轻装,足以供史家论之者不少”[14]。然而王国维又将元剧的戏曲部分视为精华在曲,曲是“元剧最佳之处”,戏曲因此而具有诗化特征,具有与唐诗宋词等雅文学一样的诗性特点。所以实际上王国维在谈论戏曲的“自然”说时,是将其与“意境”一起探讨的。叶嘉莹先生也在《人间词话及其批评》中说道:“《宋元戏曲考》原为静安先生之研究途径自文学转向考据之时期的过渡作品,所以其性质实在以考据为主,至于其中的一小部分文学评论,其思想之见解大多仍为《人间词话》之延续。”[15]“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的‘境界/意境’理论是一个完整的文论体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乙稿》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16]在此,王国维把“意境”看作文学重要的审美范畴的核心,是文学(诗)的本质。缺了“意境”这个关键质素,则是不能称之为文学的。“境界”是主体对生活对自然之美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感知和改造而不是主体向外在客体世界的投影,“境界”不同于生活和自然的原型,它是一个创造性的产物,其中倾注了主体的感情和想象力。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17]又补充道:“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外。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以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18]此处所说的自然则是说作者在进行艺术构思的时候不是凭空捏造,不管所写为何物,都不能是超越现实生活之外的经验和知识而应该合乎自然,在现实之中寻找根基而不是照搬现实(合乎理想)。其实这就是前面的境界要有“真感情和真景物”。要有所凭借,要有肫挚之感,境界乃人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

元杂剧的作者所融入的乃是结合自我经验后的真切的感受和表达,所表达的感情是主体的审美经验的沉淀,所用的语言是不拘形式的自然表达。“元南戏之佳处,亦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己矣。申言之,则亦不过一言,曰:有意境而已矣。”[19]他贬明而将元曲推到一个崇高的地步,其关键在于有元人独擅“意境”。所以无论是元剧还是南戏,自然是表现形式,而意境才是其最终的追求。感情真挚,表现自然,才使意境得以呈现,如此也才能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四、结语

《宋元戏曲考》的出现使中国的戏曲成为了一门有理论资源的学科和有科学体系的学科。在《宋元戏曲考》中,王国维既不是像在《红楼梦评论》那样简单植入叔本华的“悲剧理论”,也不是迫切地要从民族文化土壤中寻找资源以建立自己的理想境界。他用西方戏剧学的理论分析我国的传统戏剧时兼顾民族特征,把自己对“自然”理论作为批评的理论用于阐释元剧特征。可以说《宋元戏曲考》是王国维的中西关于戏曲的思想达到一个圆通后的理论集成。

参考文献:

[1]王国维.宋元戏曲考[M].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99:45.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5.[3]同上.

[4]同上.

[5](清)况周颐,王国维,王幼安等校订.蕙风词话・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6]王国维.宋元戏曲考[M].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99.

[7]同上.

[8]王国维.宋元戏曲考[M].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99:48.

[9]转引自佛雏.王国维诗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272.

[10]同上.

[11]王国维.宋元戏曲考[M].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99:48.

[12]同上,第49页.

[13]同上,第51页.

[14]同上,第53页.

[15]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297.

[16]王国维,郑小军编注.人间词话[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7.

[17]王国维,吴洋注释.人间词话手稿本全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59.

[18]同上,第65页.

[19]同上,第58页.

作者简介:

有关人间真情的作文篇2

关键词:作文教学;积淀素材;真实情感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写作能力培养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然而有不少学生怕写作,或者写作内容假大空,材料全从书中摘录而来,读之味同嚼蜡。究其原因,便是学生受到当今市面上所谓“高分作文”的影响,片面追求辞藻华丽,追求构思新颖奇巧,追求写作技巧,行文浮夸,而忽略了写作的本质,就是以情感人。因此,当前作文教学的关键应当教会学生学会说真话、诉真情,将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作为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应当摒弃片面传授写作技巧的弊病,作文教学呼唤以情动人,呼唤返璞归真。

当前,写作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打基础,是为他们正确地观察世界、准确地反映现实生活和自己的感情打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怎样去观察世界,怎样去反映现实生活,怎样去深入挖掘感情世界中最绚丽的火花。因此写作的指导要符合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以我手写我心的原则。笔者从初中作文个性教学实践中深深感触到,让学生将自己的写作与生活自觉联结起来,让学生心存感悟写作文,强调生活积淀,抒写真性情,提倡个性化写作是进行作文指导教学的根基所在。

那么,教师作为教学的指导者,如何帮助学生发展自我潜能,引导学生在写作上做到真情流露不做作,有效激发其写作的兴趣及情感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指导:

一、帮助学生明确写作要求及目的,明白文章贵在真情

有的学生不愿意写作,是因为觉得作文得分不高,对于写作比较畏惧,或者因为没话可说,没有内容可写,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便是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的乐趣。

在具体指导时,教师可以多朗读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和收获,让他们在交流中明白人们对于好文章的评判标准:关键在于它的内容与真情,要做到真情流露,让学生明白让读者受到感染的文章便是好文章。这样的目标定位能够使学生的作文指导具有可操作性,也能使学生消除对写作的神秘感及畏难情绪。在具体操作上可以采用写日记的形式,起初不一定要求天天都写,教师可以要求每周写三篇,每周评定一次,大约一节课讲评,可以不定写作范围、内容和主题,让他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记见闻,写感思,自由自在地写文字片语,没了清规戒律。写作,成了倾吐与快乐,成了生活与生命。在作文指导时,教师应当多鼓励、多表扬,少挑刺、少“规矩”。孩子就会在无数次练笔中,树立自信,立笔成文。这时的写作对于他们来说,就如同说话一样自然,这样他们才能真正用心写作,倾诉真情,感受笔墨流泻的欢乐。

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学会说真话、诉真情

当学生明白写作的正确目的之后,教师就应当教会学生如何积累素材,写出富有真情的文章。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学会写新鲜事,写身边事,写平凡事,写别人没写过的事。引导学生去发现不同于昨天的人和事,去体察昨天和今天的细微变化,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

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如何积累素材,如教会学生从“课内课外、上学路上、大自然中、家庭生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父子之间、其他人与人之间”中做好积累,静心沉淀。教会学生关注今日事,关注平凡事,写自己身边和身上的事,写那些印象深刻的曾经感动过自己的事。要告诉学生:写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平凡的人和事。

平凡小事更能见真见情,也只有真情才弥足珍贵。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细微事、平凡事做文章。如果能够在作文中抓住平凡事做文章,那么,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对生活的态度将会有很大的提高,写作水平将会有质的飞跃。当然,鉴于中学生爱表现自己、参与意识强的心理特征,为了让学生有事可写,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创设写作题材,让他们有东西可写,从而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三、以读促写,在阅读中培养质朴真情的文风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学生作文而言,不是缺少生活,而是缺少感悟。今天的学生不是没有生活,而是在看似普通的生活中发掘他的情趣和意义;不是生活不够丰富,而是不会在似乎平淡的生活中去感悟和体验他们的动人之美。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大量关注生命、关注人价值的文章,如《生命生命》《丑小鸭》《荒岛余生》等,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珍贵,感悟人生历程的艰难坎坷,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其积累人生经验,提升自我素养。同时也要抓住生活中的细节,让学生走出情感的沙漠,懂得人间真爱。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让学生从阅读中体会真情实感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并从与作者的感情交流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体验那种感人至深的人物的生命状态,从而丰富自己的感情。其实在对课文的阅读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作者的真情所在,特别是像朱自清的《背影》、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鲁迅的《孔乙己》等等以及诸多表达敬畏生命、关注众生的优秀散文作品,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发现作者的真情,从而受到感染启迪。

阅读是间接地体验生活,可以使学生的感情世界不断地丰富,使学生的人格不断地健全,从而使学生在作文中真实地表达感情。在平时,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有情人,要多读书,多关注生活,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地引导。教师应当对课文及其他作品有更深刻更丰富的认识,乃至有独到的看法,同时感染和影响学生的表情表达。同时教师要关注社会生活,用正确的观点去评价社会事件和各种生活现象,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认识生活、介入生活,以真情实感去面对生活,做一个真实、真诚的人,从而逐渐成为一个表达真情实感的作者。

四、作文批阅时教师应当理解学生的真情,并回馈学生以真情

我们倡导学生写富有真情的作文,但是注意不要陷入强调思想性和教育意义的稀客作物区,一味要求写有意义、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其实,青春固然有激动、欢愉、快乐、兴奋,但也有开始品尝到苦闷、孤独、忧伤的滋味。前者与后者是不可分割的,就像幸福与痛苦常常相伴相生,不能说幸福是积极向上的,痛苦是消极沉沦的。只要是属于真实的生命体验就会闪烁着动人的人性光辉。对学生习作中反映出来的种种心理障碍,教师当然不能熟视无睹、置之不理,而应或抚慰、或释疑、或疏导、或交流,担当起“解惑”的职责。

有个“从来都是把泪水往肚里咽”的女孩,有一次深受委屈而泪流满面,可是哭过之后,她感到轻松多了,于是在《尝试》这篇作文中写道:“尝试着流泪,流泪可以宣泄郁闷、解脱痛苦,就像雨过天晴,自有一种清爽明净。”教师在作文批阅时可以写下这样的点评:“在率真中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在清纯中呈现着心地善良。”这样的评价能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的快乐,感觉与老师有话可讲,对写作也有了兴趣。

用实例、用真情点评学生作文,在批阅中坚持宽于称道、人文关怀的评改原则,将使学生受到莫大鼓舞,激发其写作的信心。茅盾的启蒙老师对刚十三岁的他的作文曾这样评价:“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像这样激励性的评语,今天又能见多少?对照“画龙不点睛,画蛇偏添足”,却是何等悬殊!每每见到的是赞扬肯定后面,必然来个“但是……”,事实表明,好的点评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学生渴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教师、同学的关心和喜欢。一旦老师同学成为热心读者,写作时他们心目中就有了对象,一个可以倾诉、恳谈、交流的对象;就有了一种情境,一种被人注目和期待,从而能激发兴趣、情感和表现欲的写作情境。这样就比用千言万语向学生强调写作的重要性还要管用。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水足而文丰。真情是写作的灵魂,情真而感人。激发写作热情,培养写作兴趣,让学生有话可写,让学生有情可诉,才会让写作不再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

有关人间真情的作文篇3

关键词:真人秀节目 叙事话语 叙事技巧

一、中国婚恋型真人秀节目的叙事元素

电视婚恋节目是真人秀节目的一个重要分支,而至今,业内并未有一个十分严格的婚恋节目定义,但大致可做以下界定:电视婚恋节目作为真人秀的一个分支,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衍生出的一种新型的电视节目形式,它以“速配”为主要节目形态,通过电视为单身男女提供一个交友的环境和平台。中国的电视婚恋节目虽然在形态上比较丰富多彩,但是其基本元素却相对稳定。婚恋节目一般都是动态的具有目的性的线形叙事模型,这个模型中大致包含了四个基本的节目元素:

1.参与者:故事主体

参与者,是作为故事主体和观众观看个体的人物元素。婚恋节目的主体是人。但是,对于任何娱乐节目来说,并不是说任何人的故事都具有同样的娱乐价值。只有那些能够引起我们关注、关心和情感好恶的人,那些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情感状态、我们的社会认知需要相关的人,那些具有某种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的个性从而成为一种平常人的突出代表者的人,才能够成为包括婚恋节目在内的叙事作品的主角。才具有故事主体的所谓的“资格”。

2.悬念:叙事动力

悬念,是推动节目、观众和故事发展的动力元素。为使观众始终处于一种兴奋、期待的状态,就必须延宕从始点到终点、从动情到高潮的过程,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悬念是关键。叙事的结构关系一般归纳为四个方面:顺序、反差、间隔和比例。对于间隔的定义是:属于同一故事链的各个事件之间相衔接的距离。以此来说,悬念的形成机制就是有意地造成问题与答案之间的间隔,使故事的“设疑”和“解疑”之间产生距离,从而调动观众的好奇心,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3.规则:戏剧命运

规则,是标志人物命运戏剧性转折的环节元素。婚恋节目除了节目的制作者和节目的参与者之外,还存在这第三者的影响——规则。规则是奖罚分明的竞争淘汰机制,电视婚恋节目往往通过多个环节来决定参与者是胜出还是被淘汰。

节目安排的规则合理准确又充满趣味,这使得整个节目过程中出现很多戏剧性的变数,让整个节目颇有情节剧的味道,每三五分钟都有一个小高潮,每十多分钟就有一个中高潮,到了尾声有个大高潮,这种节奏把控能力,确实让观众连广告时段都舍不得离开。但是在叙事中,规则的设定是为了让情境更突出,让文本的走向更崎岖,从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所以,规则属于外在因素,不是节目决定成败的关键。

4.时空!情境渲染

时空,是形成故事假定性的情境元素。。如果说婚恋节目是一种叙事性的节目形态的话,那么所有的叙事都必须有一个封闭的时间和空间,行动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去完成任务和达到目的,封闭创造了故事,或者说创造了故事的紧张、期待和节奏。因此,几乎所有的婚恋节目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构成了一个预设的非常态的情境空间。

(1)时间的规定性

一般来说,电视婚恋节目都会强化时间意识,开始的一天、最后的一天、最后的机会、最后一秒、倒计时、读秒等等。这些时间的标志,在节目中都会成为一种戏剧性因素推动故事发展,也强迫参与者进入一种兴奋和紧张状态。因此,利用时间元素制造假定性是婚恋节目的一大经验。

(2)空间的封闭性

任何空间都会产生一种情感、一种愿望,节目一定要强化这种情境效果。婚恋节目的情境选择就像是一个舞台,一种隐含的场面调度,让参与者在貌似自由的活动中进入戏剧性的安排。一般来说,情境空间的选择有两种,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

还有一类婚恋节目选择了开放的外部空间作为节目舞台,这种环境一般具有两大特点:第一是自然。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环境相区别,与外部世界相隔离而相对封闭,从而构成了有别于现代社会环境的封闭空间。第二是奇观。在这类婚恋节目中,环境构成了节目中的重要元素。一方面,它对参与者的日常生活形成障碍,迫使他们更加充分地展现自我;另一方面,环境本身的奇观性也增强了节目空间魅力。

二、婚恋类真人秀节目的叙事技巧

1.故事建构

为了增强节目的可看性,婚恋型真人秀节目往往通过对游戏规则的设置,努力营造电视剧似的叙事结构,以情感为主线的叙事方式在节目中的展现使其更具人性化的魅力,让观众深深地被节目所吸引,被节目中的故事所吸引。

从故事类型看,电视节目分为系列剧和连续剧两大类,所谓系列剧是指每一集中的主要人物相同,但每集要完成一个不同的故事,然则在另一方面,连续剧的主要公虽然也相同,但是故事情节是连贯的,一般有多条情节线,一集一集地接下去,然而这两类节目的分野已经变得非常模糊。真人秀节目呈现出的是一种既类似系列剧又有连续剧特点,但不同于这两者的连续、系列混合型叙事模型。。

从故事的展开看,婚恋型真人秀节目中出现的故事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情节预定的,故事的经过都是先定的;还有一种情况事先并不可能完全安排,因而有可能会出现意外的情况,甚至参与者与策划者也不知道事情会怎样发展。这两种故事建构混杂在一个故事空间里,呈现出并行的态势。对故事情节的走向具有着引导和强化的作用。

2.情节预设

情节就是指在文本中呈现出来的一系列事件。在一个婚恋型真人秀节目的叙事文本中,都有一个完整情节可以被读者阅读和捕捉,包括故事的开始、发展、高潮、结局,通过对情节中所呈现出来的事件进行排列和分析,进而得出关于故事的结构性特征,因此把握故事的关键在于把握情节。

(1)增强叙事观赏性

增强婚恋型真人秀节目叙事的观赏性,首先要提高戏剧情节的质量,也就是说要增加情节的生动性,力求以情动人,而且要有数量上的保障,即增强情节的丰富性。一档婚恋型真人秀节目的时空是有限的,情节越是丰富,剧中人物外在的戏剧动作和心理戏剧动作也就越多,节奏也就越快。一档婚恋型真人秀节目成功的关键就在于用一系列精彩的情节充实全剧,每一集都有引人人胜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的场面,增加信息量。使观众应接不暇来增强节目本身叙事的观赏性。其次,将带有一些仪式感的情节加入节目中会对节目的观赏性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强化叙事节奏感

任何一档真人秀节目都会表现出某种具体的叙事节奏来。叙事节奏“即叙事艺术作品的情节发展与情绪演进中所显示出来的轻重、缓急、快慢的有规律性的变化,并通过观众的生理感知进而作用于观众的审美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叙事节奏的强化主要是依靠情节,舒缓有致,源于生活的情节才可以呈现出“艺术真实”,让观众相信并感动。

3.人物塑造

在叙事性作品当中,事件和情节得以发生发展的动力就是人物,一般而言,情节、事件都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人是真人秀终极关怀的主题,真人秀节目在纪录真实事件的过程中,展现人在舞台上的心态和情感,关注人的命运和追求,突现人、人性和人格。婚恋型真人秀节目更是构建了一个观看对象。呈现他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价值观,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对观众的心灵产生触动。进一步说,这种对人物的着重表现和强调,才是婚恋型真人秀节目叙事的主要目的,

从婚恋型真人秀节目的叙事文本的角色分配来看,有选手、评委、主持人、现场观众这几种类型。从叙事语法的角度来看,这些人物角色在叙事中扮演者特定的功能。

(1)选手

在婚恋型真人秀节目中,“每位选手既扮演了‘行动者,主人公’的角色,又扮演着其他‘行动者,主人公’的‘敌手’的角色,因为他们之间处于对立的竞争关系”,主人公则是故事中被叙事的对象,是主角,是行动元。每位选手都是一个叙事主体,他们扮演的都是自己,是一种本色表现,能不能引起关注则是对婚恋型真人秀节目叙事强度大小的一个特别重要的衡量指标。

选手做为叙事主体,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代表性。作为婚恋型真人秀节目的参赛选手,这种代表性不仅体现在阶级、背景、性别、职业方面,更重要的是,作为情感类节目,性格类别也是其选择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因为观众观看节目除了寻找最简单的娱乐放松外,更重要的是情感话题的延伸,加深观众对自我,对他人的认识,对社会文化思潮走向的认识。异于常人的个性化人物脱离了这一宠大主体的价值取向,必然会遭受置疑与批评。二是差异性。如果说,代表性强调的主要是节目的参与者与观众之间的关系的话,那么差异性强调的则是参与者之间的戏剧性对比、冲突,以强化叙事的感染力。这种差异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念可以构成戏剧性冲突,以强化叙事的感染力。“一个人物就是一套纵横聚合的价值观念”。比如性格的刚强与柔弱的差异,固执与灵活的差异,男性与女性的差异,甚至高个儿与矮个儿的差异,外向与内敛的差异,幽默与木讷的差异等等。这样不仅能吸引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观众,更重要的是可以构建戏剧性冲突。

(2)主持人

主持人在婚恋型真人秀节目的叙事文本中,他的角色就像一个故事会的组织者,在这里,主持人负责的客观的陈述立场,他是直接向观众说话,尽管他看起来像是与现场的所有观众和选手进行着语言的交流,而实际上他最关注的还是电视传播出去的现场效果如何,他要负责整个故事的叙述权威并努力使电视机前的观众默许这一权威。

(3)嘉宾

婚恋类真人秀节目选择了不同于其它婚恋节目的主持方式,采用了“主持人+心理专家”的模式,这两大角色以自身鲜明的特点、完美的组合成为《非诚勿扰》这类婚恋节目的独特亮点。把个人情感主持加入了专业婚恋观的分析。

三、总 结

有关人间真情的作文篇4

一、坚持从生活中选材的原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做饭首先要有米,作文也得有“米”。“米”是什么?就是写作材料。“米”从哪里来呢?他们来自于我们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来自于他人或前人提供的资料,来自于以生活和资料为基础的想象。而这三者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抓住了生活这原始粮仓,才能有后面的“资料”和“想象”这些深加工的“米”。

那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写作材料呢?譬如引导学生在家中找“米”。如家中有哪些人,他们各有什么样的经历、嗜好、习惯?家人之间,亲戚之间,邻里之间关系好吗?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情况怎样?有那些事最能表达家人的喜怒哀乐?你觉得家里有什么秘密没有?你最爱家里什么?有什么心愿?……学生找到的“米”太多,还要防止学生将这些“米”一股脑儿倒进口袋,而不加以筛选哪些材料才是我们本次习作所需要的,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剔除那些本次习作不需要的“霉米”。

怎样能从在生活中寻找到写作材料呢?要做到“四多”。一是多留心。我们生活在各式各样的人事物之间,动笔不是只勾勒出人事物的大致轮廓,描绘几笔属于表象的东西。留心的范围要广,我们才能从生活中发现值得记述的东西,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二是多观察。生活中固然有动人的大事,有非凡奇特的景物,但更多的是平凡、普通的人和事。善于观察的人一般会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新鲜的、具有深意的东西。三是多思考。观察离不开思考,离不开分析,离不开体验。对于观察对象要从现象推及到本质。四是多积累。要坚持写观察日记和制作资料卡片,把收集到的材料保存起来,建立起写作材料这座大“米仓”,要用的时候可以信手拈来。

坚持从生活中选材,教师的作文指导才能有所依,学生的习作内容才能实,做出来的米饭才会香甜。

二、坚持有感而发的原则

文章不是无情物。好文章总是作者心灵的颤动,激情的流露。有了“感”才有写作的愿望,才有写作的激情,也才有写作的丰富材料。“感”从何来,当然来自于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丰富的感情世界,面

对着多彩的生活,我们要睁大眼睛去关注,敞开胸怀去拥抱,用心灵去感受,这样我们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动笔时才能把这些感受,变化用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譬如作为学生每学年都会经历一次班级变动,这时肯定会有许多感受,这些感受来自于各个方面:新环境、新老师、新同学、新开设的课程……所有的这些感受就是写作的最好素材,平时多注重记录,写作时又何愁文章无话可写,无处下笔呢?巴金的《繁星》、朱自清的《背影》、萧乾的《枣核》……无一不是生活让他们的心灵有所触动,引发了谈们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的思索。

当然,感受都是很新鲜的,但是也是很零碎的。怎样有机、有序地把它们组织起来呢?也需要一定的方法。动笔之前,应认真选材,好好构思,不能把文章写得支离破碎,或是浮光掠影地搜集一些材料,加以堆砌,要确立本次习作的中心,然后再去组织材料,确立行文的线索。

总之,写文章不是为写而写,不是无病,有感而发是写作的根本原则。

三、坚持说真话,抒真情的原则

文章是表情达意的,“感人心者在乎真”,文章要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那就要说真话,抒真情。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只要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和认识,写出来的文章就可达到说真话,抒真情的要求。所谓自己的语言就是自己要说的话,它们应当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不是为了写文章装腔作势“挤”出来的。这里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的是动笔之前好好想想“我心中的感受和认识究竟是什么”,弄清楚了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写起来自自然然就很顺手、流畅了。

当然要想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必须要求学生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赵丽宏在《为你打开一扇门》里说道: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情感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大量的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情感。知识增长了,修养提高了,情感丰富了,就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坚持从生活中找“米”,用心去感受这座“米仓”的多彩,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情感,坚持说真话,抒真情,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不会脱离学生的实际,学生也能乐于动笔,乐于表达。长期以往,我们的学生就会更加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

有关人间真情的作文篇5

一、审美主体:主体性(subjectivity) 交互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

在现有的美学框架中,审美主体总是在与审美客体的相遇中得到自身主体性规定的,主体客体模式或主体中介一客体模式使得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能以一种“距离”感来对待各种艺术作品,从而获得审美感受。具体到文艺活动中,这种模式又分化为作者——作品的创作关系以及读者——作品的欣赏关系。这里,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是相当少的。这种创作主体与欣赏主体的脱节是由技术因素造成的。在印刷技术时代,写作和阅读关系的探讨在罗兰巴特尔关于文本的概念中可以算是达到了极致。在巴特尔所谓的可读的文本中,阅读是围绕着作者主体性展开的。读者只能以屈从的态度去阅读它,要么接受文本,要么拒绝文本。在可写的文本中,阅读是围绕着读者的主体性展开的。虽然文本赋予了读者一种角色和功能,让他们参与到文本的写作中来,但这种写作仍然局限于读者的想像力和对文本解读的多义性上,对文本自身并没有形成冲击。读者和作者的直接交流依然存在困难。审美主体性理论可以说是印刷技术时代人的审美活动主体特性的理论总结。

技术的发展总是改变着人类生存的方式,其中也包括人类主体的审美方式。结绳记事、刻木为文时代,主体只能通过身临其境去获取与艺术的交流;布帛纸张、铅字印刷时代,主体通过作品间接地获取与艺术的交流;声光影电时代,主体则如同身临其境却又间接地获取与艺术的交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大规模地改变着主体与艺术交流的方式,网络空间中审美主体性理论开始让位于审美的交互主体性理论。

交互主体性或叫主体间性,经胡塞尔、海德格尔等现象学大师阐发后成为哲学领域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交互主体性理论与主体性理论不同,它以主体主体模式或主体一中介一主体模式来确立人与人的交往关系,表明一种新型人我关系的确立。具体到文艺现象中形成的就是作者与读者紧密关联的模式:作者——读者或者作者——作品——读者模式。这种理论使得艺术的创作和欣赏紧密相联,从而使得艺术的生产和接受进入一个全新的空间。

这种艺术创作与欣赏的全新互动最典型地体现在网络文学中。网络文学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空中接龙”式的文学创作,另一种是依赖网络技术特征并大量使用网络语言的文学创作。空中接龙式的文学创作由多个人在网上合作完成,接龙的人必须在前一位作者的创作基础上对作品进行续写,如此类推。实际上,每一个参加接龙的人都既是读者又是作者,作为读者他必须积极参与到前文作者的创作中去,作为作者他又必须及时地反馈读者的想法。这种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很好地体现了审美的交互主体性。在另一种网络文学创作中,文学作品虽由一个人单独完成,但它往往不是一次性完成的。网络的即时性保证了作者能够在写出一部分作品后就将其公之于众,及时地从读者那里了解到对作品的评论和写作意见,并将这些读者的反馈意见体现在他以后的写作当中。大家熟知的痞子蔡、安妮宝贝、李寻欢、宁财神、邢育森等网络作家的作品大都是以这种方式完成的。网络文学独特的写作方式以及创作过程中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关系在印刷技术和出版社机制下是无法实现的。正因如此,审美的交互主体性才在网络空间得到极大的彰显。

随着电脑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的审美交互主体性在电影、戏剧、音乐和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中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以电影为例,从1997年最早的互动电影《黯淡》的推出开始,影视界关于互动电影的实践就没有停止过。由中国北京音像网策划、央视电影频道参与摄制的《天使的翅膀》,就是采取边拍摄、边播出、边反馈的方式进行制作的。制作方让每个网民都参与到影片的创作中,让他们对影片的故事、演员乃至台词提出各自的意见,从而实现了创作人员与传播对象全方位的实时互动。而互动式的“可选择电影”的推出则更是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参与创作的空间,观众不再是电影院里被动的看客,他能按自己的意愿去决定故事的段落、时间的长度和情节的进展,甚至还能对原作进行再创造。可以预测,网络空间的这种艺术实践会越来越多,而审美的交互主体性也会越来越强。

二、审美客体:对象(object) 仿像(simulacrum)

按照现象学美学,审美客体一旦向审美主体呈现就成了审美对象。所以,在审美观照中,审美客体是以一种“object”形式存在的。“object”是对象也是物,其物的属性使得审美对象与外在世界紧密相联,由此引发的是传统美学中诸如模仿、再现、真实、现实等一系列理论范畴。可以说,传统美学的一系列理论都是由“object”引申的。进入现代美学,人们开始了对传统“object”的一步步背离。从索绪尔的能指(signifier)只与所指(signified)相对而与外在指涉(referent)晕无关系开始,现代美学实践离我们生存的客观世界越来越远。所以现代艺术大部分呈现的不是我们熟悉的外在世界,更多的是一些变形的符号,它更多的是表现人在与外在世界交往时的内心感受。虽然如此,现代艺术品依然是以一种物的形式存在。我们依然能够在艺术品的线条、颜料和肌质里获得不寻常的感受。所以,在现有的美学中,审美对象理论依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但在网络空间,这种美学理论开始遭到了极大限度的挑战。这种挑战既是现代美学向“object”开炮的逻辑延续,又是一种质的飞跃。现代影视文化的兴起虽然使影像符号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object”,但毕竟还留有外在世界的残迹,因为最原初的影像符号还是来自摄影镜头对外界的拍摄,而网络文化的兴起则从根本上颠覆了“object”。这一符号与现实关系的亲疏过程被后现代美学家鲍德里亚(JeanBaudrillard)在《仿像与模拟》中描述为四阶段理论:1.它是基本现实的反映。2.它掩盖和偏离了基本现实。3.它掩盖了基本现实的缺失。4.它与任何现实无关,无论是什么现实,它不过是自己纯粹的仿像;。在作为第四阶段的网络社会里,一种新型的审美客体一仿像(simulacrum)开始进入了美学领域,并成为美学要面对的重大问题。

“仿像”又被译作“类像”和“拟像”,由鲍德里亚提出后得到了如齐格蒙鲍曼(ZygmuntBauman)、大卫哈维(DavidHarvey)和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Jameson)等一些人的积极响应而成为当代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鲍德里亚那里,仿像指的是通过模拟(simulation)而产生的影像或符号。仿像奉行的模拟原则不再是对现实世界和真实物的模仿,而是通过技术手段所达成的对影像和符号自身的模拟。当影像和符号本身成为了模拟模型时,仿像也就与现实毫无关系而成为了一种超现实(hyperreality)。而网络社会的特征正如鲍德里亚的说法:“整个制度都在不确定性中摇摆,一切现实都被符号模拟的超现实所吞噬。如今控制社会生活的不再是现实原则,而是模拟原则。目的性己经消失,我们现在是由种种模型塑造出来的。不再有意识形态这样的事物,只有仿像。”

仿像在网络空间的文艺现象中无处不在。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升级使得网络文学正朝着文字、图像和音乐一体的方向发展。在这种多媒体网络文学中,各种影像和符号配合着文字给人一种全新的阅读感受。最典型的仿像体现在网络空间的视觉艺术中,电脑合成图像(CGI)技术的出现使得人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觉空间。数码影视完全颠覆了巴赞关于电影表现真实的影视本体论思想,而沉迷于各种与真实无关的仿像中。《阿甘正传》里主人公与己故总统的握手、《第五元素》里的太空幻境以及《侏罗纪公园》里的仿真场景和数字恐龙都模糊了虚拟和真实的界限,令观众耳目一新。这种不再依托外在事物而对影像和符号随意加工合成的技术,使得足不出户就能在计算机前制作出整部电影成为现实。

仿像作为网络空间的审美客体,它有着与传统审美对象理论完全不同的特征。首先它具有虚拟性(virtuality)。仿像不再与真实世界相联,不再是真实世界的模仿和再现,它只在一个自足的符号空间自我合成。其次仿像还具有可复制性(copy)。仿像在电脑空间只是以二进制0和1组合的BIT数据构成的影像和符号,它可以无限地被原样复制,这种可复制性使得仿像不存在原作与摹本的区分问题。而在以往的艺术作品中,始终存在一个原作的问题。杰姆逊在谈到原作与摹本的区别时说:“摹本就是对原作的模仿,而且永远被标记为摹本,原作具有真正的价值,是实在,而摹本只是因为想欣赏原画而请手艺人临摹下来的,因此摹本的价值只是从属性的。”他接着说:“类像是那些没有原本的东西的摹本。”2]在仿像的无穷复制中,传统审美判断和创作的规则丧失殆尽。此外,随着网络超文本(hypertext)技术的发展,仿像更具有一种链接结构性(structure),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审美客体的阅读方式。1989年瑞士的欧洲高能物理实验室的蒂姆伯纳斯李开发出了超文本标识语言(hypertextmarkuplanguage,缩写为htmla),它是一种相互链接的数据,主要由节点(mode)和链(link)组成。它能使人们将一个文件中的文字或图形连到其他文件中去,无论这些文字和图形是存放在同一台电脑上还是网络上的其他电脑上。如今这种技术在网络上得到了广泛使用,网络视窗的网页就是根据这种超文本标识语言开发的。人们在阅读网页时,点击网页上的关键词就会进入另一个关键词内容的网页。这意味着人们由往日的线性阅读开始向结构性阅读的转换。审美客体开始以一种多重意义、多重结构呈现出来,给人带来了梦幻般的审美感受。

三、审美心理:高峰体验(peakexperience)虚拟体验(virtualexperience)

传统审美心理理论主要是围绕审美态度、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和审美超越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的,其目的在于揭示获得审美和文化快感的具体过程。对于大众文化来说,审美心理达到的是一般的文化快感。对于优秀艺术品而言,审美心理达到的是一种与“道”合一的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传统审美心理的重要特征。在这种高峰体验中,人与艺术品彼此交融并达到一种审美超越。而在网络空间,审美主体与客体性质的改变必然也使得主客体相遇的审美心理过程发生变化。

杰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具有两个特征:其一是无深度(depthless),其二为情绪真实感的式微或情感消逝(awaningofaffect)。这两点同样能说明网络空间的情感体验特征。审美的交互主体性和客体的仿像性注定会使审美体验进入一种虚拟体验阶段。

数字化的冷酷世界吞噬了艺术的隐语和转喻两极,使得虚拟体验流于一种非深度的情感体验状态。网络的交互主体性使得作者、作品和读者交融一体——距离感得以消失,网络影像世界与外在物质世界的脱离使得艺术世界失去了原有的固有根基——历史感从此泯灭,网络符号的数字狂欢和无限复制使得艺术在比特(byte)空间做着“能指的舞蹈”——超越性丧失。虚拟体验还意味着情绪真实感的式微,而情感的宣泄和虚拟开始取代了情感的真实。网络为情感的宣泄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技术平台,监控体制的脆弱和大众的全面参与使得网络成了一个几乎无所不能言的场所。网络文学里的用词特色、影像符号世界的反讽(irony)和戏拟效果都是情绪宣泄的一种说明。情绪真实性式微的反面表明的是情绪虚拟性的盛行。情绪虚拟性体验开始成为网络空间主要的心理体验。虚拟是一种对非真实世界的模拟,但它却能给人一种如同真实的体验,它是一种关于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的体验,开创了一个异乎寻常的审美心理空间。人通过一种专用高速处理器现实引擎(realityengine)连接的头盔显示器和数据手套就可以进入到虚拟的景观中去。在虚拟景观中,人不仅能有逼真的感受,还能够触摸虚拟物体,感受被触摸物的硬度和温度,甚至于光滑或粗糙程度等。美国迪斯尼公司和硅谷图形公司(SGI)共同开发了一种名为“坐魔毯”的动画片虚拟体验系统,人们只要头戴编入三维显示的头盔,坐在可动导轨座上手握控制杆,就可以进入每秒60帧的动画片情景中,坐着“魔毯”在影片中自由飞翔。这种虚拟体验正成为网络技术发展的方向,MUD(Multi-UserDungeons,多用户网络游戏)、虚拟电影等都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尝试。

四、对网络文艺现象美学特征的反思

网络势不可挡地改变了人们原有的审美观念,它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原有的审美理论。网络空间的美学法则与传统美学有着太大的不同,它甚至让主体和客体等概念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鲍德里亚在慨叹“识别这个世界是徒劳的”的同时,也提出了他无奈而又不失机警的建议:“在虚无的边缘使该虚无有形化——在空白的边缘画出空白的水印边线——在冷漠的边缘,按冷漠的神秘规则去游戏。”[3]而我们揭示网络空间美学理论嬗变的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审美心理过程层面也是为了出于“画线”而考虑的,只有在不断的理论画线中,我们才能对这个全新的网络空间多一些认识。

在网络社会,网络空间的文艺现象己经成为我们审美活动中的一部分,并且开始改变着我们的创作方式、阅读习惯、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等。它开拓了一种新型的审美空间:审美的交互主体性使大众参与各种艺术创作成为现实;仿像则带来了新的艺术形式和新的艺术特征;虚拟的情感体验则激发了人的全新审美感觉。

有关人间真情的作文篇6

一、现状分析

以浙江省新昌县沙溪镇为例,我们对五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表中反映出了一些问题:学生缺乏作文兴趣,教师出题偏离现实生活,老师关注度不够;学生作文脱离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关注不够;缺乏阅读的时间,把大部分时间奉献给了电视或玩耍;缺乏课外积累,只为作文而阅读照物,根本谈不上主动二字;大部分学生没有写日记和摘抄美文的习惯。

从上述情况,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写作处于被动状态,腹中空空何谈笑逐颜开。可想而知假话连篇式、移花接木式等作文造成了真情作文的缺失。写作成了一种负担,一种应付,何谈快乐作文。

要想让学生写出有真情有创意的文章,应该让学生在体验中观察,在体验中写作,在体验中成长。怎样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情感体验,激发写作灵感,书写真性情,这是我们广大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分板块教学

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作文教学也应该从这三个板块入手。

1.品亲情,担家务,感受家庭冷暖

亲情指的是亲人之间的情感体验。要求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尤其是家庭中的一些琐碎事情。在写作时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蓄,不能胡编乱造。

鼓励学生学会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劳动中汲取素材,培养美好的劳动情感。

2.指导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书写生活

我们的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校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有利于教师用敏感的心灵去捕捉,用深刻的眼光去洞察,用心灵的智慧去重组。同时,对学生进行诱导,激发他们的内心体验。

3.关注社会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社会生活,用心体验社会生活的习惯,挖掘社会和地方资源,丰富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三、实施策略

1.写作前首先要培养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1)擦亮关注生活的眼睛。培养学生观察习惯: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倾听精彩的话;留意民俗风情。

(2)培养记录生活的意识。随时记录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一件新鲜的事,一点心灵的颤动都不放过。

(3)练就展现生活的习惯。生活只是素材,要把它变成文章,需要靠感悟去内化提升。

(4)善于思考。缺乏思考的语言是空洞的,在观察的同时,更应该培养学生不断地思考生活。忠实于生活,以真诚的心态面对生活,以客观的态度评价、感悟、审视生活,获得真情。

2.鼓励学生抒发真情,张扬个性

体验有时是薄弱的、片面的、稍纵即逝的,因此,教师如何把握住,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1)创设情境,体验“真”生活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架设与学生心灵对话的桥梁,再现生活情景,给予学生刺激,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去表达生活中的真、善、美。

(2)激发“真”性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对生活有了深刻的体验,才能情动而辞发,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习作。教师应抓住生活点滴,尊重个性,走进学生的生活,激活情感体验,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以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习作潜能,真正做到“用我手写我心,用我心思我事,用我手写我意。”

从兴趣入手,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放开胆子写,怎样想就怎样写,活跃思维,激发真情,展示个性。

3.写作后多元评价

教师在关注作文教学的同时,也要关注多元评价。教师自己写评语,进行评价,不但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又不利于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可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点评等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教给学生评价和修改作文的能力,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有了情感我们的世界才显得多姿多彩,有了情感才有我们的喜怒哀乐,没有情感的作文空洞乏味。如果小学生作文能紧紧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真实起步,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作文教学就会拥有不衰的生命活力。

有关人间真情的作文篇7

发现真情,感受真情!播洒真情,用文章把“有情有义”的自我展现出来,是近年中考“真情挚爱”类作文命题的立意所在。考生只有将那些融入自己体验和感悟的真人、真事、真情变成流淌于笔端的文字,文章才能成为心灵的舞蹈、灵魂的歌曲。

那么,考场作文中如何才能表达真情实感呢,)

(1)述亲身经历

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越感动人。在构思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从自己经历的生活中筛选素材。作为中学生,生活经历也许并不算丰富,但只要认真回忆和筛选,再进行适当的加工和组合,就一定能找到具体的材料,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

(2)露潜在意识

潜在意识,也叫潜意识,指的是人的深层意识。人类生活是自然界中最为复杂的现象,有许多人,在许多场合想到的意思,往往不能说,不便说,或者不该说,不敢说,有时是为了礼貌,有时是为了工作需要,有时是为了自我保护,想到的而没有说出来的话就是潜意识。每一个人都有潜在意识,而且要比浅意识活跃和丰富,但在作文时,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抑制,替代潜意识的往往是那些与心相违的浅意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当然就没有真情实感。因此,要想作文有真情实感,最好大胆一些,充分展露自己的潜意识,心里是怎样想的,就怎样写。

“真情挚爱”类作文的命题方式及关注点

中考作文把“感情真挚”作为一项重要的评分标准,列在“符合题意”之后,位居第二。初中生笔下的真情,一般包括亲情(父爱、母爱、手足情、血脉情)、友情、师生情、思乡情、爱国情等,以及感动、感恩、快乐、幸福、温暖等。这些富含真情的关键词一直都是中考作文出现频率较高的立意核心,备考时必须格外留心。据不完全统计,往年真题全国各省市语文试卷中,全命题作文(含选题作文)占50%以上,研究此类作文命题后,我发现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

1 在平凡生活中感受人间温暖

引导学生积极地感知生活冷暖,体悟人间真情,始终是中考作文肩负的重要使命。因此,这种导向也是近几年中考作文命题的主流趋势之一。仅以往年真题的中考命题作文为例,就有安徽卷的《――在其中》、自贡卷的《那个温暖的表情》、铜仁卷的《这也是一种美》、枣庄卷的《××做我的榜样》等,体现了这种命题意图。

2 在代际关系里读懂至爱亲情

由近年的中考“真情”类作文题可以看出,命题者非常喜欢通过关注考生表现自己的成长以及自己与亲人的关系的方式,检测考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如,以“幸福”“感动”“眷念”“长大”“反思”等为立意核心的主题词,就备受命题者青睐。仅以往年真题中考作文为例,就有福州卷的《爱,还要会爱》、青岛卷的《我终于明白你的良苦用心》、巴中卷的《幸福在身边》、台州卷的《我会记得》、南通卷的《就这样慢慢长大》和衢州卷的《被爱的感觉》等。

3 在青春岁月里珍藏师恩友情

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切入,在美好而又独特的青春岁月里提炼难忘的师恩友爱,体会真情的价值,也是近年来中考作文命题者集中关注的一个方向。比如,仅往年真题就有烟台卷的《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宁波卷的《你是我的一本书》、德阳卷的《一路上有你》等以“你”为命题核心的作文大放异彩。

4 在自由天地里敞开善感的心扉

有关人间真情的作文篇8

真实是这档节目的最大特点:既展示了“病人命悬一线,手术惊心动魄,最后成功救治”的案例,也不避讳失败的抢救;有家属与病患全程配合医生的顺利诊治,也有因为诊断与病患的预期有差别,病人心生怀疑甚至大打出手的场景……

不少医生表示,起初并不愿意参与拍摄,因为担心拍摄会让工作更加忙乱,也不习惯工作时旁边有摄像头。但鉴于节目能够展示医疗救治的真实状况,促进病人、家属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信任,所以最终没有拒绝入镜。院方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同意了节目组的拍摄。许多观众在观看节目后发出这样的感慨:“医务人员原来这么辛苦!”“以前到医院只是看病,现在还会观察一下医生们的工作。”

《急诊室故事》将人生百态展现在观众面前。高中生小王轻生跳楼,重伤送至医院抢救。隔壁病床的小段患白血病多年,刚接受了手术,仍在危险观察期,却分出心神以自身经历开导激励小王,直到他转危为安、重新振作。年近八旬的父母,30余年照顾着患有精神疾病的女儿;老夫妻在一方生命走到终点的时候,依旧拉着对方的手……这些普通人的故事,不同于当下明星真人秀的娱乐内容,凭借真实与真情,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相关主题: 真实的力量/沟通/理解

用真实架设医生与病人之间的沟通桥梁

近年来,医患矛盾日渐突出,却缺少破解的办法。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缺少沟通与了解。医生认为自己已尽心尽职,病人遵从医嘱便好,不愿多作解释;而病人不清楚诊断的依据,害怕受骗,又认为医生高高在上,心有不满,矛盾隔阂由此渐生。

《急诊室故事》之所以能打动观众的心,引发观众去关注、思考和理解医生的工作,是因为这档节目是纪实类真人秀,是医生现场工作的剪辑,而不是演员的表演。它像打开了一扇久闭不开而显得神秘的窗口,让大家看到了医生工作的辛劳,看到了诊断和治疗背后的深思熟虑与良苦用心,看到了以往对医生的误解……以真实构筑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桥梁,才能让彼此放下猜疑戒备,靠近交流,真正相互理解与体谅。

【相关素材】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为白俄罗斯作家、记者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她擅长用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真实性是其作品的一大特点。比如在《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中,她用三年时间采访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爆炸的幸存者,真实记录了一群普通人的故事,借此期盼同样的灾难不再重演,作品因而成为纪实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存在。

相关主题: 真情/关怀

以真情治愈心灵

医院不只是治病的场所,也是世间百态的窗口。《急诊室故事》中那些不离不弃的关爱与真情故事,犹如照进急诊室的阳光,让脆弱的生命感受到温暖,变得坚强。肉体的病痛需要医生的专业治疗,心灵的创伤更需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怀来抚慰。病人与病人,病人与家属,在医院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所,患难与共,相互扶持,体现了人性之真善美。

【课本链接】

上一篇:天津婚姻保卫战范文 下一篇:中秋的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