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学教师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4 12:31:36

有关小学教师论文

有关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1篇

一、成立领导小组,形成校本培训机制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本培训工作,成立了以李少宝校长为组长的“校本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安徽省2009-2009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三、开展论文交流,争做研究型教师

近年来,我校领导教研意识强,带头参加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校长李少宝的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在cn刊物上发表,《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刊登在《滁州日报》上。副校长童春迎论文《“听”同样重要—一节阅读课引起的思考》获安徽省教学论文二等奖。在领导的带动下,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广大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撰写了大量的教学随感、案例分析。有多名教师参加了市、区级教学论文评选活动并获奖,有20篇教师论文在cn刊物上发表。

四、加强课题研究,提升教研水平

我校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2006年9月启动《农村小学如何提高小学生作文写作能力》专题研究工作。中心小学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具体做法是:

1.明确研究内容:

我校确定课题内容是:将从改变农村学生作文与生活相脱离的现状为主,探索如何挖掘农村习作资源,从而解放学生作文观念,丰富其写作内容,充实其语言储备,进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2.采取有效措施:

⑴组织教师学习有关作文教学的书籍,加强理论基础。

⑵学校购置教学设备,为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物质上的保障。

⑶开展问卷调查活动,充分了解我校学生作文水平低下的原因,

做到研究有的放矢。

⑷组织力量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习作资源。

⑸进行师资培训,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提高科研能力,促进教师向科研型转变。

⑹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老师座谈的形式,明确研究的具体

内容,写出分析报告。

⑺、鼓励学生认识农村、热爱农村、融入农村。通过日记、知心话等活动,鼓励学生观察农村生活,教给观察方法,养成随见随记的习惯。

⑻、为学生购买读物,并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鼓励学生购买课外读物,班内传阅,开展多种活动,加强学生知识积累。

有关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2篇

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人格的发展,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特别是小学阶段,教师在孩子们的心中是神圣崇高的。教师的言语、行为、教学风格都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人格有偏移、个性有缺陷都会毫无保留地投射到学生幼小的心灵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如果教师经常将各种不良的情绪带进课堂,动辄训斥、指责,甚至有一些偏激的行为,都将给学生心灵带来伤害,各种心理问题与学习障碍将随之而来。

由此可见,教师优良的人格特征不仅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催化剂”,还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奠基石。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崇高的敬业精神、丰富的教育科学理论和较强的科研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但现在,根据调查分析,发现在被调查者中有51.23%的农村小学教师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

二、小学教师心理亚健康现状及原因

据有关部门对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的亚健康心理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1、焦虑。

焦虑已成为中小学教师中常见的、普遍的心理问题,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引起焦虑的主要因素有:

(1)、培养学生的成就挫折。有些教师好胜心却很强,极想取得好名次和受到领导的表扬,但因自身水平有限,能力一般,致所带的班级的教育教学质量平平,造成心理焦虑。

(2)、教科研的成就挫折。由于有些学校对教师论文获奖、文章发表、课题研究有一定数量上的规定。对于达不到要求的教师在考核、评优、晋职、奖金分配上暂时发生倾斜,而大部分的教师平时埋头于教学,特别是农村的小学,编制紧,教育教学任务重,教师对论文的撰写已经尽力而为了,对课题研究确实有力不从心之感。而这些对农村小学教师的考核、评优、晋职、奖金分配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长期以往,学术上没有建树,势必造成心理失衡,引发焦虑。

(3)、晋职的成就挫折。依照现有的职称评定体系,由于名额有限,僧多粥少,符合参评条件的农村小学教师若想晋升非,得等上几年,才轮得着,除非是特别优秀的可以破格。一线的农村小学教师在等待职称晋升的过程中,内心压抑,对前途极其担忧,引发焦虑。

(4)、物质待遇、社会地位不如从事其他工作的亲戚、朋友、同学,加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冲击,从而使教师产生焦虑。

2、情绪波动大,行为偏差大

(1)、在生活中,一些教师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常处于情绪低落、心情不佳的状态,不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他们很少有快乐。而愤怒、悲哀、恐惧、埋怨则是经常表现出来。当他们意识到别人不合理地对待自己时,愤怒便会骤然爆发,并表现出攻击;当他们难以达到目的时,便会产生恐惧或悲哀的心理。这种不良情绪的的滋生和蔓延,以至于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长期处于紧张、忧郁、焦虑状态。

(2)、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不能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不是与同行发生纷争,就是与学生发生对抗,甚至与领导发生冲突。久而久之,形成孤独、无助、郁闷、愤懑、抑郁等情绪。当发现学生有违纪现象或有其他错误时,这些教师往往会粗暴地指责、批评、讽刺、挖苦、侮辱学生,甚至体罚学生。

3、感觉身心俱疲

我们的许多农村小学教师除了白天紧张繁忙的工作以外,晚上还要加班加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种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之下,极易产生生理和心理疲劳。这是造成教师身心俱疲的的客观因素。

其次,教师个体性脑力劳动的性质,是造成教师身心俱疲的主观因素。

第三,忙于应付各种检查、评估、验收,也是造成教师身心俱疲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第四,福利待遇、名誉地位、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担心是造成教师身心俱疲的另一个主要的因素。

三、维护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促进基础教育和谐发展

小学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关系到能否促进基础教育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也只有关注、重视、维护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促进基础教育的和谐发展。具体做法:

1、改善评价机制和管理制度

(1)制订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在小学阶段,制止主要以学生语、数科考试成绩为依据的评价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做法。实施全方位的综合评价制度,构建多角度的评价体系,降低师生对分数的关注程度,减轻分数对教师学生的精神压力。

(2)、教师的职称晋升、福利待遇、评优评先等方面的评定,科学、历史、公正地衡量,不搞“一票否决制”。对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结合“摘苹果”的原理,考虑一线教师和科研教师的区别,适当扩大职称的级别,适当降低职称晋升的门槛,使大多数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跨上相应等级的职称,从而消除一线教师中消极的工作态度和牢骚满腹的思想情绪。

(3)、采取人性化的管理。①学校要转变观念,对于教师不仅仅是管理,更是服务。在教育教学上,提供教师学习的机会、展示的舞台;在生活上,关心教师的家庭、丰富单身教师的生活;在待遇上,“奖优罚劣、奖勤罚懒”, 实行多劳多得。②严格控制教师的工作时间。对教师的教案采取分层次的要求,有条件的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对教学任务繁重的骨干教师和包班教师,更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减少他们的工作量,增加他们休息的时间。③在国家加大基础教育投入的同时,学校逐步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④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心理时空。努力创造条件,不断满足教师们的成就需要,使他们时时体验到被尊重、被关心的情感,从而保持舒畅、平和的心情,轻松愉快地投入工作。

2、提升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

(1)、通过心理辅导,增强教师自信心

利用网络、邀请专家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特点的教师进行分类辅导。促使每位教师都能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并进行必要的自我鼓励和自我欣赏。学会体验工作中的快乐和喜悦,如学生的点滴进步;学会在暂时的挫折中勇敢面对。

(2)加强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

有关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3篇

在科学教师这个岗位上:

只能说一般而已,课堂上的效率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感觉抓落后生的力度不够,对于教材的钻研还须更深更透些,在学生的成绩上,总是差强人意,也许自己能找到一些客观理由,但想到“成功者为成功找方法,失败者为失败找理由”这句话,还是不提理由,努力去找一些成功的方法更佳。在学生三小的竞赛方面,所组织学生撰写的小论文在各级竞赛中偶有斩获。

在科学组教研组长这个岗位上:

有觉得自己满意的地方:在两个校区的情感联络及互相帮助上,我觉得我们科学组做的工作是很到位的,针对我们科学组新手多的特点,有了教学上的疑问,总是能够采用各种方式联系讨论,甚至于在学期中,所有的科学教师集中民兴校区进行了教学研讨,除了每个校区各派一位教师上了堂精心准备的课以外,还对课堂教学、复习方法等进行了讨论,所有参与的教师都觉得收获很大。再则,针对某些科学教师上的年级多,精力不足的问题,我们科学组在各个年级指定了一位负责教师,负责本学科的内容的研讨及期末复习内容的制定等等;科学组有一个市级的课题,对学校科技特色学校的创建做出了贡献,在教学评价方案展示中,代表学校的展示方案也获得了好评;这一年学科抽测抽到了科学,总体上感觉尚可,当然这主要是抽到的三年级任教的老师日常教学扎实细致之故。

工作不到位之处:在七年级的考试成绩反馈上,相对于语数学科是汗颜的;在学生竞赛方面,XX年年与前几年相比,是较为暗淡的一年,总体上成绩一般,当然这也与这一年学生竞赛相对较少有关;在教科研方面,组内的教师论文等方面不够积极,这主要是组长工作不到位所导致,希望在2009年,这种情况能有所改善;其次,做为学校植物园的主要负责人,面对那一大片的荒地,是相当难堪的,做为科学组的组长,下学期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把学校的植物园建设好,虽不能与美术组相比,但也希望能让植物园成为校园中的一个亮点。

下学期主要任务:抓好学生成绩,在三月份市科技竞赛中获得佳绩,建好植物园。

在工会负责人这个岗位上:首先是在和谐校园的创建上,针对教师生日送鲜花的方案,得到了绝大部分教师的交口称赞,也促进了教师们对于学校的情感,在此特别要感谢校长的支持,为全校一百多位教师书写贺卡,这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很多的教师并不介意鲜花有多美,却很在意校长亲手书写的贺卡;教师运动会上,展示了教师们勇于争先的状态,全校教师身着崭新的运动服做操的场面让学生们都赞叹不已;迎新文艺汇演,更是让教师们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愉悦。其次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如镇级的篮球赛、乒乓球赛,以及市级的教工健身运动会上,均展示了植材小学教师良好的精神面貌,成绩也是相当地骄人;在工会通讯报道上,本学年取得了很大的飞跃,现在在桐乡市工会网上,我们植材小学的通讯报道数量居所有小学之首。

有关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4篇

一、当前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

1.学科教师。总体而言,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接受的各种培训和学习,大多只是在技能层面上的培训,对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信息伦理道德方面的学习不多。大部分教师只是在教学手段上有所改变,他们只是把多媒体作为教学工具而已,而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并没有发生变化,教学效果也没有多大变化。

2.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相对较高。但是,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时,只注重操作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正确引导。另外,信息技术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有效整合的意识不强,虽然能做出技术含量较高的课件,但是不能体现课程整合理念。

3.校长。在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校长及其信息素养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大部分中小学校长都能持肯定的态度,并且认为是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的重要手段。鼓励并支持教师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但是缺乏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正确措施。

二、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

(一)学科教师

1.改变教育观念,增强信息意识这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前提条件。在信息社会里,每个人的知识都在更新,我们的教师如果还是捧着一本教科书,抱着陈旧的教学观念来进行教学,就不能适应信息时代下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增强教师的信息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2.重视相关培训,拓宽培训渠道首先学校应组织相关的培训,使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参与培训。其次,更新培训观念,培训内容除基本的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外,应加强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方面的培训。再次,将培训内容渗透到教师真实的教学情景中,学以致用,使教师认识到培训对教学是有用的。

3.运用行政手段,加强学校引导,健全激励机制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投入,制定优惠政策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其次,学校要经常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方面的公开课和研讨课,鼓励教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二)信息技术教师

1.转变传统教学观,树立终身学习观

现代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做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者,做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者。

2.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把提高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的着力点放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上,这样可以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创新教学结构和模式,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3.加强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信息技术教师应主动了解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法律。作为信息的传递者,信息技术教师应对那些良莠不齐的信息进行过滤,然后再传递给学生,以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判断、评价信息的好坏,引导学生安全地使用信息资源。

(三)校长

1.增强意识,提高能力在中小学校长培训活动中,加强培养中小学校长在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支持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加强培养中小学校长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利用信息技术指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

2.改变观念,注重评价改变旧观念,把信息技术应用真正落实到教师和学生上。因此,中小学校长应该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观。首先要真正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面向学生,用于教学,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并应用信息技术。其次支持并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注重对中小学校长信息技术应用的评价,并建立相关的奖罚机制。

3.组织交流,共同提高通过上级部门组织开展各种有关信息技术应用与交流活动,相互学习,逐步提高。教育部门每年都会定期举行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中小学教师论文、教育软件及学生电脑制作等评比活动,以此促进校长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和参与程度,进而提高中小学校长的信息素养。

有关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5篇

2012年省电教馆全面贯彻落实刘延东国务委员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紧密围绕中央电化教育馆和省教育厅的中心及重点工作。发挥电教系统技术和人才优势,继续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战略重点优先部署,结合建设“兰通两平台”的工作要求,重点做好:统筹规划,前瞻部署,加强各级电教系统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指导服务水平;需求导向,应用带动,推进我省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科研引领。典型示范,扎实推进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多元培训,提高素质,切实做好“国培计划”等各项远程培训及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相关培训工作。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多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需求导向,应用带动,推进我省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按照中央电教馆的工作部署,我们在加强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创新工作机制,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政府引导、系统合力、企业参与、高校联合、共建共享”的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机制,并在数字校园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落实“吉林省数字化校园软件应用示范校”建设工作。在东北师大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提供的技术、专家、资源等方面支持下,先后两次进行了30所示范校200余人次的培训,并为每所示范校赠送校园管理平台软件及资源。培训提高了示范学校数字化管理与应用能力,提升了教师应用学科平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教学的能力。

二是继续推进教育部少数民族朝鲜族二期资源建设工作。

三是加强系统队伍建设,组织全省电教系统有关人员到江、浙、沪进行考察,开拓视野,提升服务意识。

(二)科研引领,典型示范,扎实推进学校教育技术的应用

一是完成“十二五”电教科研课题的审批立项工作,确立了立项校370余所,参与教师达6000余人。

二是继续加强对国家和省级电化教育示范校的管理,推进示范校发挥实验、示范和辐射作用。长春市、通化、辽源、延边、四平在示范校组织管理中,做了大量可行性工作。

三是完成全国“首批百所数字校园示范校项目”的我省6所示范校遴选及启动工作。各项目校负责人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项目启动会并明确了未来五年的工作任务。

四是完成全省“第五批县(区)的电教馆标准化建设”评估工作。全省现已有32个县(区)电教馆通过评估达标。延边州教育局高度重视,积极组织,现全州8个县(区)电教馆均已全部达标。

(三)多元培训、提高素质,全方位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一是完成教育厅关于“国培计划”2012年初中8个学科7700名教师的培训任务。

二是通过“携手助学”项目“百县学科教师培训工程”国家验收并获表彰。长春市朝阳区和松原市长岭县在此项活动中共有2000余名教师完成了培训学习,通过了国家验收。长岭县工作扎实、组织完善,多次获国家相关单位的表彰。

三是完成“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本年度省级骨干教师120人、学科教师2400人的培训任务;上报10项成果9项荣获国家奖励,2个一等奖。

四是为更加高效地组织实施及管理评估全省各项培训工作,省电教馆组建了省、市、县、校四级培训管理团队,建立各学科辅导教师及优秀学员库,并从每年参与“国培项目”的人员中选出5%的优秀学员加入管理库,人数已达1000多人,为开展各项培训工作提供了保障。通化和辽源对本地区培训网络的构建基本成形,工作监督执行有力,县区级培训团队结构合理,各项培训中效果明显、成果突出。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工作认真落实到位。

(四)电教工作正式纳入全省督导评估体系

去年年底,根据省政府教育督导办公室的要求,对各市(州)2012年电教工作落实情况和取得的成效,按照总分2分4个等级进行打分,并向各市(州)教育局进行通报。评估中,长春市和延边州由于各项工作突出列全省前列,其他地区为二等。督导评估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电教工作切实有效地开展。

(五)高质高效完成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活动的参展工作

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发出《关于举办“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活动(2012年)的通知》要求。根据教育厅的工作安排,以“应用、融合、创新”为主题,简明扼要地从多维度、多视角、多形式展现了十余年来我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历程和取得的硕果。长春、延边、松原积极参与,认真落实。此项工作得到了省教育厅的表彰。

(六)提升赛事活动水平,以赛事促发展

成功举办“吉林省第七届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暨“中国移动校讯通杯第十三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选拔赛,上报作品1项获得高中组三维电脑动画一等奖,15所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第六届吉林省中小学教师优秀课件大赛”暨全国“第十六届中小学教师优秀课件大赛”选拔赛,上报作品获一等奖1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2名。“第九届中国中小学校园电视评选活动”中,上报作品取得了12金、12银、4铜的好成绩。“第三届‘中国移动校讯通杯’全国中小学教师论文大赛”,获一等奖3名,省电教馆获全国优秀组织奖。长春、通化、延边组织得力,作品量大,质量相对较高。

(七)进一步扩大《中小学电教》影响力,提升刊物质量

《中小学电教》始终坚持为读者服务的宗旨,确保质量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读者群不断扩大。

二、2013年工作安排

2013年,吉林省电化教育馆(吉林省基础教育电教资源中心)中心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在省教育厅党组的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紧密围绕中央电化教育馆和省教育厅的中心及重点工作,发挥电教系统合力:扎实做好我省“三通两平台”工作的规划和布局,跟进中央电教馆工作部署做好落实,推进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和优质教学资源应用,深入探索和实践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努力构建基础教育信息化保障体系的同时,继续为促进全省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做贡献。

(一)扎实做好我省“三通两平台”工作的规划和布局,围绕中央电教馆相关要求做好任务落实,以应用为核心,重点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强调一个核心理念,两个基本原则。一个核心理念,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两个基本原则,一个是应用导向,一个是机制创新。教育资源建设是我们的本行,也是当前新形势下电教系统的重点工作。我们要认识到:第一,这是一个持续跟进、持续发展的过程,也必须有企业持续跟进的支持;第二,这项工作带有公益性质;第三,我们要形成一个推动建设的机制,如应用模式机制、公益服务引导机制、专家评估机制、资源准入机制、企业奖励机制等。这些机制的形成,就构成了我们组织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一个基本工作方式,也形成了电教系统运行的基本模式,形成了争取经费支持和其它服务的基本运行方式。今年要做好以下工作。

1.落实“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工作。根据《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做好我省部级应用试点工作的组织和落实。认真组织实施并及时报告我省部级应用试点长春市的工作进展情况,深化“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用。

2.做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有关工作。按照省教育厅文件要求,开展优秀资源评选活动和征集活动,进一步丰富资源内容,推动项目中优质资源应用的工作。

3.进一步推进“全国首批百所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项目”实施。按照中央电教馆《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指南(试行)》,规范和促进我省首批部级“数字校园示范校”的建设,切实做好项目校课题申报、组织、立项,平台使用的指导和管理等相关工作;适时组织开展应用现场会,培养典型学校,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4.依托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加大优质资源应用的指导力度。国家数字教育资源中心以及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是一个多级的系统,建设本身是一项很复杂的技术,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设计、建设和维护。根据全国馆长会有关精神要求:中央、省级、省会城市,还有比较强的一些市可以建,其它要适可而止,以减少资金投入的浪费。各地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加强组织、大胆实践,探索优质资源在教学、学习过程中实用、好用、管用的应用模式,使优质资源的广泛共享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5.进一步推进国家少数民族资源建设工作。完成朝鲜族第二期教育资源建设知识点资源编译的具体实施、指导、检查、审定工作。

(二)深入探索和实践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

6.召开“2013年全省电化教育馆馆长工作会议”。学习贯彻中央和省相关会议、文件精神,总结2012年的工作经验及成绩,部署2013年工作思路和任务,共同谋划新时期全省教育信息化推进的策略。

7.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和成果提升,抓好应用推动。完成“十二五”全省电教科研重点课题《省域城乡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推进模式与策略研究》以及《初中理化生虚拟实验软件应用模式研究》的中期评估工作,并在工作过程中认真梳理研究成果,注重培养、选拔典型学校和区域,抓好区域推进模式和案例研究。

8.强化示范校的指导和管理,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注重在全省范围对“全国首批数字校园示范校”、“吉林省首批数字校园示范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吉林省电化教育示范校”等典型学校的指导,加强其对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的了解、探索与应用,在新时期继续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9.切实做好项目各级任务的落实。落实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一戴尔“互联创未来”项目、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教学实验》课题研究的探索与推广等,各市(州)要做好各项相关工作的组织落实,加强过程性的管理、评价,提高工作实效。

(三)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10.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切实开展多维度、多元化的培训活动。

一要做好电教系统能力建设。按照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实施“全国电教机构人员全员培训计划”的通知》要求,在3年内,对全国电教机构人员进行不少于80学时的全员培训。各地要抓紧与教育行政部门沟通,做好培训的组织、落实,尽快启动工作。

二要继续落实“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开展信息技术人员和学科教师培训,结合实施“国培计划”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专业化建设,培养信息化教学的习惯和素养。落实“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项目”的远程培训任务。

三要扎实开展“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及其他相关项目培训。按照中央馆年度任务要求,完成培训、课题研究及成果推广等方面的工作。

11.抓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模式研究。按照中央电教馆的工作要求,组织开展2013年度课题的申报工作,抓好教学模式和案例的研究。注重总结和推广相关优秀案例和成果。

12.组织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活动及赛事。继续做好“第七届吉林省中小学教师课件大赛”、“第六届吉林省中小学校园电视大赛”、“吉林省第八届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为“第十四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第十届中国中小学校园影视评选活动”、“第十七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和“全国中小学教师论文大赛”等活动培养、选拔、输送优秀参赛者和参赛作品。各市(州)、县(区)电教馆(部)要加强区域内优秀师生、作品的培养与选拔,积极组织、选送优秀作品,以赛事树典型,以赛事促提升。

(四)努力构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保障体系

13.继续做好电教督导评估工作。各市(州)电教馆要做好本年度重点工作的部署和落实,做出成效,有特色、出典型,希望在年终全省督导评估工作中,都能取得好成绩。

14.继续完善支持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全国馆长会有关精神,积极吸引省内外教育信息化企业参与到本地信息化工作中来,共同为本地区教育信息化做好支持服务工作。

15.继续做好各级电教馆标准化建设评估工作。把此项评估工作作为我省电教系统建设与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各县(区)电教馆(部)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有关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6篇

一、中小学职称改革的历史沿革

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是1986年建立的,分中学和小学两个系列,幼儿园教师参照小学教师条件,中学最高等级为副高级,小学和幼儿园最高等级仅为中级。这项制度实施30年来,对于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M,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师队伍结构的不断优化,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存在着等级设置不够合理、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不够衔接等突出问题,影响了中小学教师队伍稳定、发展。近年来,广大中小学教师希望改革职称评定制度的呼声很高。

2009年1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在山东潍坊、吉林松原和陕西宝鸡开展了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改革试点。2011年9月,为进一步积累经验,探索解决改革试点中的突出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全国各省各选择2~3个地级市开展改革扩大试点工作,同时,已进行试点的吉林、山东、陕西三省在全省开展改革工作,为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改革做准备。根据国家的部署和要求,2012年,福建省确定在福州、厦门、三明三市及省属中小学(含幼儿园)开展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2013年12月,福建省初步完成改革试点工作,近10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完成了职称过渡,按新的标准条件和评价方式,评审产生了首批25名正高级教师、700名高级教师、1600余名一级教师;首次开展了申报一级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水平考试,全省共3?郾4万人参加考试,其中2?郾8万人取得合格及以上成绩,合格率为82%。试点工作取得了预期成效,重新点燃了广大教师拼搏的热情。

2015年8月26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第103次常务会议,研究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会议认为,经过几年来的大面积试点,全面实施改革的时机已成熟,决定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并从统一制度、评价标准、评价机制、评聘结合等四个方面对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随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教育厅联合出台《福建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标志着福建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进入一个全新的工作阶段。2016年教师节前夕,继2013年在试点地区评聘正高级教师后,福建省评审了82名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其中中学教师46人,小学教师16人,幼儿园教师5人,教研人员15人,一线教学和教研岗位工作的中小学教师占到79?郾27%,音乐、体育、学前教育等紧缺学科教师占15%,还有2名农村教师,这对于加强农村和紧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将产生巨大的示范带动和激励作用。

二、职称改革的主要内容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按照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总体要求,围绕健全制度体系、拓展职业发展通道、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的职称制度。

(一)改革主要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中小学教师成长规律和职业特点,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地位,促进中小学教师全面发展;二是坚持统一制度,分类管理,建立统一的制度体系,体现中学和小学的不同特点;三是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四是坚持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激励中小学教师提高教书育人水平;五是坚持与中小学教师岗位聘用制度相配套,积极稳妥,协同推进,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二)改革主要内容

1.健全制度体系。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设置从正高级到员级5个等级,依次为: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三级教师。除新设的正高级职称外,新的职称系列与原中学和小学教师职称系列都有直接对应关系,并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相对应。在构建新的制度体系中,我们要特别注意把握好两个问题。

一是正高级教师评审问题。中小学教师中增设正高级职称是这次改革的一大亮点和突破,也是一项大的政策调整。随着经济社会转型与发展,教育正面临着一场巨大的变革,时代在呼唤教育家,部分地区的率先实践和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也为新时期教育家的培养提供了重要契机。改革后的职称制度将有利于产生更多基础教育名家。因此,我们要按照培养和造就教育家的要求,坚持高标准、少而精,严格把握正高级教师标准条件,切实把教育教学业绩卓越,教学艺术精湛,群众公认,在教育教学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专家选,树立中小学教师发展标杆和楷模,同时发挥正高级教师引领辐射作用,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教学团队等,带动形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二是人员过渡问题。人员过渡是确保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现有在岗的中小学教师按照现聘的职务等级,直接过渡到统一后的职称体系。过渡工作由政府和学校统一办理过渡手续,不增加中小学教师的负担,更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确保人员过渡平稳顺利。

2.完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好教师职称评聘在中小学教师管理工作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推动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是这次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因此,制定和完善“评价标准”是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职称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基层学校和广大教师对此都十分关心。

国家制定了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的基本标准条件,福建省根据教育发展情况和教师队伍的实际,制定了《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条件》,同时针对幼教工作有别于中小学工作的特点,专门制定了《福建省幼儿教师水平评价标准条件》,突出幼儿教师的保教工作要求,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在制定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把握好五个方面问题。一是注重师德表现。将师德作为首要条件,引导教师立德树人,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力戒师德考核流于形式、留于口头。二是注重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与工作实绩。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将教书育人的工作业绩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的主要依据,强调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经历与工作成果,不片面强调论文、学历,不单纯考虑科研成果、奖项,引导广大教师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三是注重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教育教学带头人作用。培养青年教师要求,送培下乡、送教下乡要求,发挥高水平教师对年轻教师和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传帮带作用。四是注重处理好学历与经历的关系。对不同学历教师在毕业后首次确定职称等级和晋升初、中级职称时,适当体现学历差异;在晋升高级职称时,不同学历的基本任职年限原则上不再区分。五是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实行倾斜,对乡村教师论文、课题不作刚性要求,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职称要有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

在职称评审工作中,长期存在重论文、轻教学实践的倾向。在新时期,我们既要加强教师理论学习,又要重视引导教师研究教学,以提升教育质量。在教师职称评定工作中,过于强调论文有失公允,当然也不能把论文“一棍子打死”,完全走向另一个极端,对于正高级教师,从全国来看,还是要求应有较高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平,要求在教育思想、教学主张、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因此,对于论文问题要一分为二看待,具体评价中应该综合考虑教师课堂教学、教学研究及论文写作等各方面因素,特别要充分考虑教学质量即学生的素质提升和个性发展,改变过去评职称即评论文的弊病。

3.创新评价机制。评价机制对教师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是教师职称评聘的基础环节,也是深化职称改革的“风向标”和“助推器”。如何对中小学教师的业绩能力进行有效评价?如何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公信力?在深入总结试c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福建省在创新评价机制上做了以下尝试。一是晋升一级教师都必须参加省里组织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考试,考试合格方可申报。考试以情境材料为载体,着重考查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引导教师主动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二是不断完善说课讲课、面试答辩等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评价方式,让教育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得到充分展示和客观公正的评价。晋升一级、高级教师参加说课讲课,晋升正高级教师参加面试答辩,回答专家提问。三是突出同行专家评审,注重遴选教育专家和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参加评审。四是严格评审程序,按规矩、按程序办事,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严格公示制度和回避制度,发挥纪检监察部门、教师和社会的监督作用。

4.实现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衔接。改革明确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是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和关键环节,岗位聘用是职称评审结果的主要体现。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办法和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规定,科学设置中小学教师岗位。职称评审严格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进行,不再进行与岗位聘用相脱离的资格评审。

关于如何处理历史遗留的“具有资格未聘相应岗位”问题。福建省明确规定,对于改革前已经取得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但未被聘用到相应岗位的人员,原有资格依然有效,聘用到相应岗位时不再需要经过评委会评审。福建省在试点工作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维护这部分教师的合法权益。比如,福建省提高了义务教育阶段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建立农村教师教龄满25周年的直聘制度;又比如,原有资格予以保留,竞聘时对这部分人员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再比如,在学校有空岗时,从空岗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消化存量,这个比例是3∶7还是4∶6,由各市自行决定。

三、强化责任担当,确保平稳顺利实施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事关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各地、各校情况差别大,工作复杂艰巨,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的担当精神、责任意识,是确保改革平稳推进的重要保障。

(一)提高认识,加强宣传

本次职称改革要求各省要在2016年完成人员过渡和首次评审,经过两年左右的努力,实现常态化评审,新制度完全入轨。我们要充分认识职称改革的重大意义,将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作为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予以重视。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宣传解读,把政策宣传解读工作深入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支持和参与职称改革,充分尊重广大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二)以人为本,搭建平台

指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总理强调,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不是楼房、不是课桌,是教师。贯彻落实福建省委提出的“争创在全国叫得响、排得上的教育品牌项目”,关键要有一支“叫得响、排得上”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校长队伍。“十三五”时期,福建省将着力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从注重规模扩大的外延式发展向注重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师资已经替代物化资源,成为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全面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才能为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省级将进一步加大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主抓“全员培训”“名师名校长培养”“培训机构建设”三项工作,按照“面向全体、高端引领、乡村优先、关注新教师”为基本思路精致培养教师。全员培训按五年一周期展开,将实行学分管理、模式创新、质量评估等一系列培训制度改革,为中小学教师提供符合实际需求的高质量培训。名师名校长培养主要倡导教育家办学,通过创建“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带动区域内教师专业成长。培训机构关键是加强市、县两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明确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硬件建设、人员配置、经费拨款标准等。各中小学校也要抓住难得的机遇,做教师专业成长的贴心人,根据教师职称评价标准,有针对性地为教师专业成长创造条件,把教师的心留在学校、留在学生身上。

(三)主动作为,强化管理

有关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7篇

一、认真组织、积极参与各项电教活动,努力推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1.积极组织参与第十三届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第十届省中小学机器人竞赛活动、第十一届省高中英语听力竞赛活动,确保各项活动圆满成功。

2.加大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的建设力度,配合做好省级示范校建设专项督导评估工作。

3.鼓励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第十六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和第三届“中国移动校讯通杯”全国中小学教师论文大赛等部级评比活动。

4.组织参与第二届省中小学教师“班班通”应用现场赛课、说课活动。

5.组织全市中小学做好2012年度省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和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的申报、中期评估等工作,强化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实施过程的管理,继续做好相关专项课题的研究工作。

6.认真组织、实施好市电教馆承担的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专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加强子课题的研究、指导,确保各子课题及总课题顺利通过中期评估和结题。

二、加强基础教育资源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7.鼓励优秀教师在省基础教育资源网成立名师工作室,上传优质教学资源,组织全市各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提供成系列学科课程资源。

8.认真组织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秀教学资源”评比活动,深化优质教学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9.配合省电教馆做好省电化教育教材审查委员会换届工作。

三、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全市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

10.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

11.积极推进城区义务教育学校“班班通”工程建设,配合做好薄弱学校多媒体配备项目实施工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2.加强教育网站建设,充分发挥市、县、校三级教育门户网站的作用,构建全市基础教育管理信息服务系统。

13.认真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配合省电教馆做好数字化校园试点校建设工作。

四、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14.继续抓好“农远工程”教师全员再培训项目,按照省电教馆要求,努力完成网络远程培训任务。

15.积极配合省电教馆推进我省2012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

16.继续做好“国培计划”教师培训项目在我市的实施。

17.积极组织各省级示范校校长、电教系统管理人员和学科骨干教师参加省电教馆举办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18.积极鼓励中小学教师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以考促训,增强队伍素质。

五、加大电教教材代收费、音像教材费的管理力度,促进音像教材和电教教材广泛应用

19.配合做好2011-2012学年高中电教教材代收费年检工作,根据省、市有关要求,强化电教教材代收费的管理与监督,确保专款专用,对违规学校取消电教教材代收费资格。

20.根据省音像教材推广应用工作管理办法,加强中小学音像教材收费管理,配合做好音像教材收费学校的省级备案工作。

21.尽力做好中小学电教教材和音像教材的推广和应用工作,加强电教教材和音像教材的应用性指导。

22.通过教研、培训等形式,促进学校音像教材和电教教材应用工作的良性发展。

六、做好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工作,扩大电教系统影响力

23.做好教育网站建设的技术支持服务工作,推动全市中小学校教育网站建设有序开展。

24.与师范科共同做好2012年省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上机考试的各项工作。

25.继续做好高中学籍管理系统的技术服务工作,促进我市高中学校学生学籍管理信息化。

七、加强县区电教工作指导,努力提升我市电教系统整体工作水平

26.指导各县(市、区)做好2012年度全省县区电教工作数据统计项目的考评工作,力争我市2012年度各县(市、区)的数据统计项目得分列全省前列。

27.利用好电教、教育网电教栏目等网络平台,进一步加强我市中小学电教工作成就的宣传报道力度,推动县、校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有关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8篇

在一线教师从事校本教育科研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及时将教育教学研究的新成果加以总结发表,以便同行之间相互交流借鉴。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教师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使得许多教师缺乏教育科研方面的基本训练,造成许多教师在撰写论文时不得要领,缺乏必要的规范。许多教师往往校本研究做得很好,但由于不懂得研究成果的表达,使得其工作的成绩被埋没,实在有些可惜。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教师论文写作的训练很有必要。

论文大体有三类。第一类是理论性文章,多为教育理论专业工作者所撰写,主要论述创新性理论研究工作成果;第二类是研究报告,也多为专业工作者所撰写,一般是实证性研究成果;第三类是经验总结性文章,多为一线广大教师所撰写,一般是论述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的工作经验或体会。以前理论性文章和研究报告多出自专业科研工作者之手,随着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目前在教师提交的论文中,也常会见到少量的理论性文章和研究报告。

本文结合一线教师在撰写论文时经常出现的不规范之处,结合实例谈一谈如何规范论文的写作,以期对一线基层教师们有所帮助。

一、如何撰写论文的题目

论文的题目要清晰准确。如下面的论文题目严格说来就不符合上述要求。题目“重质量,强内涵,提升办学品位”,就让人不能一下子明了研究的重点在什么地方。又如“刍议激发学生作文动机,牧养言语生命野性”,论文题目中使用的语言是文学性的而非学术性的,文学性的语言是描述性的、模糊的、感性的,因而是不准确的,作为论文题目明显不合适。“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及提问策略的研究”和“协同式园本教研模式初探”,两个题目对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均作了明确的界定,较好地点出了论文主要研究的问题。

二、如何撰写论文摘要

有些杂志,尤其是供中小学教师和校长阅读的地方教育杂志一般不要求写论文摘要,但有些杂志,尤其是偏重学术性的杂志会要求写论文摘要,有些学术会议提交的论文有时也会有此要求。

论文摘要,顾名思义就是论文整体的高度概括。如果是研究报告的摘要,主要应包括三层意思,即研究了什么问题,采用什么方法去研究的,研究的主要结果是什么。如果是经验总结类论文的摘要,主要说明论述的问题和结果就可以了。教师写的经验总结性论文摘要一般200字左右即可。

例1,研究报告类论文《天津市民幸福感及引导研究》的摘要如下:

本研究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调查了天津市区535名成人。结果表明:(1)天津市民绝大多数认为自己生活幸福,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自己并不幸福。人口学变量与外部因素仅能解释幸福感变化的7.6%。(2)从个体外部建设一个人民富裕、崇尚健康、人际和谐的社会;从个体内部引导人们树立符合个人实际的内在价值目标,积极主动地应对环境的挑战,悦纳自己,形成助人、亲和的良好性格,是人们获得幸福的主要途经。

例2,经验总结类论文《如何确立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的摘要如下:

本文针对当前教师们在教学目标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和自己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教学目标有效性的确立与实施的四个策略:在正确理解课程标准和三维目标的基础上确立教学目标;根据课程内容和学情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处理好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关系;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论文摘要部分还包括关键词。关键词主要用于论文检索,应准确反映研究的关键内容。关键词数量一般为3~5个,关键词一般从题干去找,也有个别选自摘要。如上文《如何确立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的关键词可为:有效、 教学目标、 策略。

三、如何撰写论文的正文

(一)研究报告的正文

如果是研究报告,报告的组成部分应遵循与研究过程相同的次序,可以按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研究结论与建议框架来写。

研究背景部分应交代清楚我为什么要研究某个问题(实践需要与理论需要),别人对这个问题研究到了什么程度(已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我研究的问题具体是什么(研究问题界定),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可以通过设置小标题,恰当地把文献综述分成若干部分。应围绕研究问题,抽取文献中的思想,把它们结合成一个具有逻辑性的整体。通过文献的讨论,作者应能证明自己对该问题及相关研究有充分的了解。教师们在研究背景部分易犯的错误:研究问题的界定含糊、不明确;对研究文献只简单地罗列,不加评析以引出自己所要研究问题的必要性;食而不化地引用某种理论以装门面;对自己最熟悉的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现状或存在的问题避而不谈等。

研究方法部分应详细交代某种研究方法在本次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情况,描述的细节要足够充分,以使读者能重复这一研究。教师们在此部分常犯的错误是简单罗列研究方法而不做具体说明,如只写调查法或行动研究法等。如果采用了几种研究方法,应按研究过程中各种研究活动的顺序来分别加以阐述。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教师将文献法作为研究的主要方法,严格说来是不正确的。所有研究都应该做文献研究,尤其是在研究的立题阶段和研究结果的分析阶段,所以一般不必再特别交待文献法了。

研究结果部分是资料分析的产物。可以围绕预设的问题组织研究结果。若有几个假设或问题,可以按假设或问题的先后报告结果。若是实验研究,可以按实验的先后组织结果。教师们在研究结果部分常犯的错误是研究结果各部分之间缺乏逻辑性,给人一种随意的感觉。有时几个研究结果之间不但看不出逻辑关系,还不在一个维度上。有时研究结果又相互重叠,显得嗦。

研究结论及建议或启示部分是根据研究结果做出的解释或推论。可按意义或重要性的大小次序确定值得记录的结果,它应是该项研究的一个总结。

研究报告的正文部分写作还应注意的问题包括:标题最好不要超过三级标题,三级标题的标号常用“一”“(一)” “1”或“1、1.1、1.11”标示;研究结果中用到的表格应用三线表,避免使用封闭表,用于杂志发表的论文能用语言描述明白的研究结果尽量不使用表格;论文中一般不出现插图。

研究报告在杂志上发表时,通常不会给作者留出更多版面进行研究背景或研究方法的陈述,常常需要压缩或省略研究背景、研究方法部分,将论文的重点和篇幅留给研究结果和结论部分。所以,研究报告怎么写,哪里该详细哪里简要,也要考虑其用于什么目的而定。

(二)经验总结性文章的正文

经验总结性文章是常见的教师论文类型。这类论文的结构常常包括导论和研究结果或结论两大部分。导论和文献综述往往放在一起写,主要篇幅用于重点叙述经验总结(结果)。研究方法部分由于教师本人往往是“参与―观察者”,故常省略不提。此部分特别要注意在呈现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时,对经验要分成几个小标题加以组织,各个标题所代表的内容应具有明确的逻辑关系,反映一定的理论体系或框架。

教师们在写作这类文章时,误以为经验性文章只叙述自己的经验就完成了,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要知道,无论是研究报告、理论性文章,还是教师教育教学经验总结类文章,论文只是研究过程和思考过程的表现形式,其背后反映的是教师的研究能力与水平。即便是经验类文章,虽然不作严格要求,也要遵循研究的一般过程,通过参考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来丰富自己的经验。不但如此,经验性文章的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应反映事物的规律性。所以,写自己的经验总结,也要通过多读书,多阅读已有相关研究文献,使自己的经验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我们现在认识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教师的经验加反思,这里的反思主要应指借鉴别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丰富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不断深化对研究问题的规律性认识上面。在研究过程中,反思主要体现在研究问题确定阶段的文献综述过程和研究结果分析概括阶段的将自己研究结果与别人研究结果的比较过程。经过反思,使自己逐渐从经验向理论的高度迈进。没有一定的比较和分析,一味自说自话,是不会进步的。这个过程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经验总结只是随意谈几点感性认识那样简单。有些教师在写经验总结时,罗列了许多自己的教育教学案例,却不见对案例背后反映出的规律的分析,这样的经验总结,就犯了“光有经验却无总结”的毛病,这样的文章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对帮助别人提升认识的作用并不大。

有关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9篇

摘 要:教学论文是教师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经常写作教学论文,有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个人专业成长。不过,当前,多数教师平时疏于教学总结,甚至对其存在抵触情绪,分析其原因如下:(1)工作忙、压力大;(2)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3)学校教研整体氛围不活;(4)个人惰性;(5)社会行政事务的干扰。

关键词:教师;教学教研;影响因素;原因分析

一、教学工作忙、压力大

1.教师紧缺,任课负担重,工作量大

近年来,由于教师老龄化、新进教师少、小班额教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城区中小学教师紧缺现象突出,因此,一线教师的任课负担重,工作量普遍偏大。

2.教学要求高,“三考”压力大

狠抓教学质量是各个学校的首要任务,也是政府考评学校的直接指标。学校绩效的直接体现就是“三考”。初中需要中考出成绩,高中不仅需要高考出成绩,学考也是一个主要指标。无疑,学校“三考”成绩的好坏,就成了学校生存的生命线。因而,学校考评各年级教师,“三考”的成绩就成了主要的考评依据,故一线教师压力很大。

3.各类教学活动层出不穷,疲于应付

学校教学不仅是课堂教学,开展课外活动,发展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力,丰富学校课余生活,也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故几乎所有学科教师必须承担这项任务。除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学科教师比武活动、继续教育活动和学生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比如奥赛、作文大赛)层出不穷,教师疲于应付。

二、教学评价机制的不完善

1.校本教研要求不能落实

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师业务素养的必要措施,“八个一”(每位教师一学年内必须有1篇论文,每位教师每学年必须看1本教育专著,每位教师每学年必须有1万字以上的教学业务笔记等)应运而生,完成校本教研任务,可积24分教研学分。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因为种种因素实际很难做到。大部分教师不能完成,久而久之,就让大家有了法不责众的心理。在每学年的年终考评中,其影响也就微乎其微了,以致恶性循环。

2.“评优”“评先”中教师论文的作用价值体现不够,影响积

极性

年终考评是对教师年度工作的最终评价。影响年终考评的因素方方面面,教师教学论文只是其中的一个项目,就整体而言,所占比值有限,以致教师在取舍中往往忽略了这一因素。

3.教师职称晋升制度还有不足

教师职称晋升制度是一种奖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激励措施,但总体而言,当前的教师晋升制度还是靠资历,教龄长往往有利,尤其年轻教师,很难脱颖而出。

三、学校整体教研氛围

1.常规教研活动形式化

学校常规教研活动包括集体备课、教师听课、教学督导活动、学科教学比武、论文撰写、课题研究等。搞好常规教研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师学科教学质量,有助于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的提高。但多数学校的现状是教研活动普遍流于形式,不仅有教学管理的因素,也有教师个人积极性的问题,以致集体备课往往是教师在一起聊聊天敷衍了事,听课则是学校检查人员一走大家就作鸟兽散等,久而久之,形成了懒散作风,致使积重难返。

2.教研组内部文化建设

学科教研组、备课组缺乏有力的学科带头人,很难将学科教研组、备课组成员糅合成一个整体,内部教研文化建设乏力,散沙一团,往往各自为战,甚至相互防备,这无助于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提高,哪怕有自觉的教师进行教学自我总结,也进步有限。更有甚者,在这样整体懒散的氛围中,自觉的教师往往被视作怪物,被大家排挤。这些因素肯定会影响教研的积极性。

四、个人惰性影响

教师虽然接受过相当的学历教育,知识层次、个人素养相对一般人稍高,有一定上进的自觉性,但何尝不需要一定制度、措施的约束和督促。当缺乏有力的约束时,与一般人也就差不多了,尤其那些自我要求不高、得过且过的教师,课余沉迷于麻将、字牌、KTV娱乐等,很难将心思、精力集中到教学中来,更遑论教研了。

五、社会行政事务对教学的干扰严重

学校承担社会责任过多,各类行政单位对正常教学干扰严

重,可能是一种常态化的现象。比如城市的各类创建活动(创建文明城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创建节水型城市等)、消防部门的消防演练活动、治安部门的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活动、党建部门的党员作风建设等一些与学校或有关或o关的活动,或者教师要进行组织学习,背诵相关文件知识,或者学生被要求进行大扫除,抽背相关知识等,活动多了,师生均有不堪应付之感,不可避免地直接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影响了教师的工作时间和节奏。

有关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10篇

第一条特级教师是一种既具先进性又有专业性的荣誉称号。特级教师应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

第二条特级教师的职责

(一)特级教师应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模范履行教师职责;面向全体学生,认真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二)特级教师应系统地学习并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技能,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拓宽专业知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出色地做好本职工作,成为本市学科教学和教育科研的模范;

(三)特级教师应牢固地树立终身从教的思想,坚持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为广大教师做出榜样。在教学工作中发挥示范作用,积极承担示范课、观摩课等教学任务,每年在区县及以上范围讲授至少1次示范课、观摩课、大型学术讲座或评讲课,以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本校和本地区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特级教师应认真总结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方面的经验,积极从事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结合本校、本地区实际,确定教改和科研课题,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著书立说,每两年至少撰写一篇有较高水平的专业论文、经验总结或科研报告,并在省级以上的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或者参加省市级及以上教材编写。市教委定期组织编选出版《*市特级教师论文集》,供全市中小学教师学习和参考,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五)特级教师应根据本地区和全市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积极承担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的任务。通过传、帮、带,使青年教师提高师德、教育教学能力和实际工作效果;特级教师应服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安排,积极参加支援教育相对落后地区与办学相对困难学校等工作任务,为本地区和全市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作贡献。

第三条特级教师的待遇

(一)特级教师享受特级教师津贴,享受办法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关心特级教师的生活与健康,每年安排一次较高水平的全面体检;贯彻落实《关于*市中小学特级教师优诊医疗事宜的通知》的有关规定,保证50岁以上的特级教师享受优诊医疗;

(三)对退休以后的特级教师,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工会组织要继续关心爱护他们。对贡献卓著,身体健康的退休特级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安排他们担任名誉校长、教育顾问、兼职督学或由学术团体安排相应的名誉职务,以便继续发挥他们的作用。

(四)特级教师经费保障。特级教师享受特级教师津贴、体检、对考核合格的特级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等,此类经费根据政策纳入区县财政保障范围,在教育经费中安排解决。

第四条特级教师的评选

(一)普通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进修学校、职业中学、工读学校、教学研究机构、校外教育机构中的在职教师都可以参加特级教师评选。

(二)特级教师评选工作每隔3年进行一次。由市教委和市人事局共同下发评选通知。

(三)申报特级教师须具备下列条件: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忠诚教育事业,一贯模范履行教师职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

2.对所教学科具有系统的、坚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领域形成特色,教学示范作用明显,在本市基础教育界有一定影响;

3.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时吸收利用本学科相关的现代科学知识,落实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为本,育人效果显著;

4.在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中取得显著成绩,相关成果对提高本地区教育水平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

5.在培养、指导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文化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做出显著贡献;

6.具有《教师法》规定的合格学历,且有中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或高级讲师专业技术职务5年(含)以上,特别优秀的农村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年限可适当放宽。

(四)在同等条件下,符合以下情形之一者,给予优先。

1.部级、市级劳动模范、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及相当荣誉称号获得者;

2.坚持在农村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10年(含)以上的教师;

3.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一年以上并表现突出者;

(五)市教委、市人事局共同组成由教育、人事部门领导、特级教师及有关专家等参加的特级教师评选委员会,统一领导特级教师评选工作,审定特级教师人选。

(六)对特级教师评选委员会审定的名单通过有关媒体进行全市公示,公示期为15天;经市教委和市人事局审定后报市政府批准后,由市教委和市人事局向新评选出的特级教师颁发*市特级教师荣誉证书。

第五条特级教师的使用与考核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为特级教师创造必要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应当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为特级教师留出相应的时间,以便进行教改实验和教学研究;对年龄较大,教育教学经验特别丰富的特级教师,应选派有事业心、肯钻研的年轻教师做助手。

(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积极为特级教师的学习提高提供方便,有计划地安排特级教师参加有关的学术交流、参观学习和进修等。市教委定期组织特级教师参加学习、考察和交流等活动,以便不断更新知识、拓宽思路,提高他们的思想业务水平。

(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积极支持特级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和教育科学研究。对特级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科研成果和先进事迹,应采用多种形式予以宣传推广,以提高当地的办学水平,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四)特级教师原则上不应兼任过多的行政职务和社会职务,以确保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做好本职工作。

(五)建立特级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特级教师的考核评价工作主要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特级教师考核档案,根据特级教师的职责、条件和考核情况,在学校考核的基础上,每年对特级教师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和评价,由区县教委签署意见后,于每年9月底前统一报市教委审核、备案;对考核合格的特级教师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要建立特级教师数据库,及时掌握特级教师的基本情况、工作绩效和动态。

(六)引导特级教师合理流动。由于工作需要,特级教师应服从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的调动;特级教师本人提出在本区县中小学系统内流动的,须经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特级教师在中小学系统内跨区县流动的,须报经市教委批准。特级教师调离本市中小学系统的,不再享有特级教师的称号和待遇,并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收回证书上交市教委。

(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切实做好特级教师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定期召开特级教师座谈会,并加强与特级教师的个别联系,从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关心他们,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使特级教师能安心工作,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六条外省市调入*的特级教师的重新认定

(一)外省市评选的特级教师调入我市须经过市教委的重新认定,方可享受我市特级教师的相关待遇。市教委成立*市特级教师认定专家组,负责重新认定各区县从外省市调入的特级教师,专家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教委人事处,负责处理日常工作。

(二)外省市的特级教师正式调入我市,应在调入的工作单位工作满一年后,方可申请重新认定。

(三)申请认定时,由区县教委向市教委报送下列材料:

1.区县教委关于重新认定调入的特级教师为*市特级教师的正式请示;

2.学校对申请重新认定的特级教师的推荐意见;

3.申请重新认定的特级教师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和主要成果;

4.原特级教师证书的复印件(如没有证书复印件,提供当年申报特级教师的申请材料副本)。

(四)市教委每年组织两次重新认定工作,分别组织相关专家对区县上报的拟重新认定的特级教师进行认定,经市教委重新认定后的特级教师方可享受*市特级教师的待遇。

第七条特级教师称号的撤销

特级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区县教育行政部门逐级调查核实,报经市教委审核后,上报市政府批准,撤销其特级教师称号,取消相关待遇,并收回特级教师证书。

(一)在评选特级教师过程中弄虚作假,不符合特级教师条件的;

(二)不具备特级教师政治思想条件或不履行本职工作岗位职责,连续两个年度考核不合格的;

(三)违反规定进行有偿家教的;

(四)违法乱纪,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触犯刑律的;

(五)出国后未经批准逾期不归的;

(六)自动离职的;

(七)其他原因应予撤销称号的。

上一篇:教师发展研究论文范文 下一篇:教师职称论文要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