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春天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11-27 07:02:41

有关于春天的诗句

有关于春天的诗句篇1

在教学古诗的时候,首先给学生看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书上面的插图,然后启发学生回忆在户外看见的柳树样子,并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对所想到的柳树形象的感受。之后,老师在慢慢的将学生带入书中,引导学生结合书中诗人所写的《咏柳》进行思考: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描述自己当时所见的情景,他在诗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呢?学生们经过几遍之后的朗读,对其中的意境也有所体会,当然在自己的脑海中也形成了一幅完美的画面。然后老师进行讲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从这一句诗看得出诗人是在远处看到柳树之后因为感叹而发出的。这是让学生抬起头望着窗外的柳树,闭上自己的眼睛进行想象:窗外屹立的那一棵棵婀娜多姿的垂柳是多么的像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少女,那细长的枝条就像是少女的头发随着清风舞动起来。然后再重点品位诗句中的“碧玉”、“绿”、“一树高”、“思绦”等这些词语,体会出诗人心目中的柳树的形态和颜色的美,使柳树充满活力生机,变得灵动起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句的前半句体现出诗人在面对画面中“细叶”的时候心中油然而生的一句赞叹,而后半句形象的比喻,将无形之中的“春风”刻画的栩栩如生。把“二月春风”拟成“剪刀”,使学生将柳树的美与春天的紧密相连,从中领悟出:诗句看似写柳树,其实隐藏在赞美春天。对与这篇古诗的讲解,最好是先当学生走进柳树、了解柳树,并且仔细的观察柳树、柳叶,记住它们的样子,然后再学习这首诗,通过现实与诗中的画面进行对比,学生更能体会作者在用“春风”和“剪刀”的妙处。最后,再让学生熟读并背诵这首《咏柳》,在熟读的过程中联系自己看见的柳树在大脑中形成自己的画面,与每句诗进行对比,抓住事物的特点,注意柳树的形态、颜色、姿态等进行描画。

2拓展学生的思维,了解诗人的表达方式

自古以来,诗人对春天的描写都是以“杨柳”、“春风”为题材进行描写。《咏柳》中抒写的是柳树,运用比喻、拟人等的修饰手法,无形之中赞美了春天。例如诗中将高高的柳树用碧玉女进行修饰,“碧玉”一词形象的形容了柳树的晶莹、翠绿,深刻的突出了柳树的颜色的美。还有第三句中的“不知”一词使用了发问的口气,诗人明明知道是春风裁剪的细叶,但是运用的发问语气将春风描写的更加形象化,从而增加了《咏柳》的情趣。若想拓展学生的思维可在上课之前为学生举例一些有关春天其他诗人的古诗作品,例如: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一句中体现出了沐雨之后的柳树显得格外的清新、青翠、淡绿;戴叔伦,唐代的诗人写的“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一句中将纤细的柳条比如“丝”;清代时期的高鼎写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从中描绘了一幅莺飞草长的季节中醉柳拂堤的画面。这些诗人所描绘的画中都主要是抓住了柳条的纤细长的特点,使读者诵读之后难以忘记。学生在学习完这些古诗之后将其的共同点进行总结:古诗中所蕴含的特点是诗人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将自己的真实感情融合于实物中,加之深厚的生活体验,丰富了其想象,加强了观察的细致。这样还能引导学生写好作文。

3结合实物,加强练习

《咏柳》诗句上描写的是柳树,实质是赞美春天,赞美大自然。古诗中既然能用文字将柳叶精致的裁剪出来,那么鲜艳嫩绿的花草也能修饰出来,自然繁花似锦的春天也能裁剪出。请问同学们,在春天你们还与欧留意什么事物吗?请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一种景物进行描写,结合诗中的写法,使学生在运用中去感受理解,从而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并鼓励学生将真情融入到表达中,在写作中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4《咏柳》的教学过程

有关于春天的诗句篇2

比如,关于“秋”,我们可以搜集到以下的诗句。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李白《日出行》: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贺铸《鹧鸪天》:秋风想见西湖上,化作白莲千叶花。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刘禹锡《萋兮吟》:穷巷秋风起,先摧兰蕙芳。张炎《清平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龚自珍:四海变秋声,一室难为春。郑板桥: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马致远:投至两处凝眸,盼得一雁横秋。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细细品味这些诗句,继而展开想象,设置一定的场景,我们便可以开始写作了。不过,具体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对重点诗句的详细领悟。写作是讲究详略得当的,所谓对重点诗句的详细领悟,其实就是要善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诗句的意境。比如:不是吗?轻轻闭上眼睛,遥想两三枝嫣红的桃花悄悄伸在翠绿的竹林外面,花下水暖,嬉戏的鸭儿摆动起颈项,霎时晶莹的水珠四射,苏轼信笔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意便盎然生动了。又比如:最令人拍案叫绝的当数宋祁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好一个“闹”字,让人在一刹那仿佛就能看到枝头的杏花密密匝匝,开得何等繁盛;让人在一瞬间仿佛就能听到杏花在枝头争先恐后怒放的声音。有形、有声、有色、有情,春意蓬勃啊。这两个段落就是对原诗句的描述与评述,即对重点诗句的详细领悟。

第二、要有对诗句的合理归类。有一些诗句的内容可能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写作时,我们便可以把它们归类在一起,这样便容易集中地说明自己的主题。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用诗句则揭示了春风最本质的特点:带来生命。许多诗人都曾为此作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春风使江南披上了绿装,这是生命的动态表述;“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春风像剪刀裁剪出如许的细叶,裁剪出大好的春光,这是生命的形象描摹;“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程致道),春风滋润万物,却不让万物感受到春风的关切,这是生命的最高境界。以上四组诗句写的都与生命有关,放在一起,便能给人一个完整的印象。

第三、叙述的语句要富有变化。是先引用诗句再提作者,还是先提作者再引用诗句,写作时都要用心。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不慕富贵,只向往田园式生活,只愿在秋季以菊为伴,对山当歌。《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看出了杜甫的宽广胸襟,面对滔滔江水漫漫落叶,在这个寂寥的季节里,诗人并不是反复吟唱着“悲戚”二字,而是“多病独登台”。郑板桥“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足见他超俗品性,独具闲情雅趣,胸有傲竹,以竹为竿,在这样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垂钓,那该是如何的惬意!这个段落是学生作文的原稿,我要求学生修改时注意叙述语句的变化,学生修改为:秋的画面是最灵动的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以菊为伴,对山当歌,不慕富贵,只向往田园式生活,远山近菊,淡淡的画面,洋溢的是淡淡的真纯与闲情雅趣。杜甫面对滔滔江水漫漫落叶,吟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浑厚的画面,不单单是寂寥,那种广博的胸襟所呈现的悲壮更叫人在心间千百次地萦回。“撷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郑板桥以竹为竿,垂钓秋风江上,天高气爽的意境渲染着他的惬意,也衍化着他的品性超俗。很显然,后者比前者因语句富有变化,而显得有韵味得多。

因此,诗句的引用要注意与行文所设置的场景水融。

例:学生用上述关于“秋”的诗句写成的作文。

秋颜

文 璇

看着窗外深黛色的树瑟瑟地摇曳着,看着深灰的土地上不再有阳光的艳影,看着女孩们拉紧了衣链在风中飘扬着长发,我亦换上毛衣,才蓦然发现原来秋已款款而至。

都说自古逢秋悲寂寥,也确是。一个人漫步于小道上,少了炙热阳光的陪伴,只觉得风儿从指尖滑过,感到丝丝寒气袭向全身。风儿跃到桂树上,挑落了粒粒桂花,遗落了满地金黄,馨香在头顶缭绕。我不禁想起刘禹锡的“穷巷秋风起,先摧兰蕙芳”。纤纤蕙芽是柔软的,怎受得住秋风的摧残。但秋日并不都是寂寥的,不是还有“我言秋日胜春朝”吗?有诗为证:“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漫山枫叶红似火,映红了半边天,也映红了诗人的眼,秋的火热使诗人忍不住驻足观赏。

在秋的影片里,风和叶总是主角,不断地上演着一幕幕绝美的剪辑。“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将我带到一个至善至美的境界。秋风拂动,落叶飞扬,引得我心驰神往。看到落叶,人们总会联想到伤感、悲凉等词语。其实不然,李白《日出行》中不是说“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吗?落叶本身不具备令人愁的能力,是人们看到她凋零,赋予她感性。倘使落叶在秋天不落,依旧高挂枝梢,生机盎然,那还算是秋的本色吗?难道你就不觉得少了点什么韵味吗?风是秋的主旋律,“秋风想见西湖上,化出白莲千叶花”便将秋写得活灵活现了。白莲在风中随波而漾,宛若白衣素女,亭亭玉立,那一种站在秋的容颜里守望的姿态,多么地让思绪翩翩呀。

秋的画面是最灵动的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以菊为伴,对山当歌,不慕富贵,只向往田园式生活,远山近菊,淡淡的画面,洋溢的是淡淡的真纯与闲情雅趣。杜甫面对滔滔江水漫漫落叶,吟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浑厚的画面,不单单是寂寥,那种广博的胸襟所呈现的悲壮更叫人在心间千百次地萦回。“撷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郑板桥以竹为竿,垂钓秋风江上,天高气爽的意境渲染着他的惬意,也衍化着他的品性超俗。

秋款款而来,又悄然而去。在“只有一枝桐叶,不知多少秋声”的沉吟中,我拾起一片落叶,放在掌心,仿佛托起整个季节的容颜。看着她清晰的纹理,我知道那就是我要找寻的秋天。

点 评:作者设置了一个漫步于小道,在秋风中自然地联想到关于秋的诗句,然后拾起一片落叶,守望秋天的场景,古诗名句非常自然贴切地融会在作者的所思所感中,基本上达到了水融的境界,很不错。行文中,作者用“都说自古逢秋悲寂寥,也确是”,“在秋的影片里,风和叶总是主角,不断地上演着一幕幕绝美的剪辑”,“秋的画面是最灵动的呢”三个代表着作者认识的观点统辖有关诗句,文章由此便思路清晰,层次井然。

有关于春天的诗句篇3

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而我对于事业的勤劳,仍是按照必要,不倦不厌。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次北固山下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4分)

1、(8分)(1)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

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4分)

(2)残夜还未消退之时新的太阳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过去江上已流露春意。下字准确,

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表现出在昼夜转接、时序交替之际对独特的江南景致与蓬勃的自然生机的发现的喜悦,并且形成高朗壮阔的审美境界。因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被后人视为盛唐气象的标志。(4分)

拓展:相关阅读练习一1、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2、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自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1)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的写出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2)透露着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

(3)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

4、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二两句诗的意思。

答:山青了,水绿了,天气暖和了。漂泊他乡的游子踏上远在青山之外的路途,乘坐的舟船正行进在绿如绵绵蓝草的江水之上。

5、描写大江行船之壮阔景象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6、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答: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7、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答: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8、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答: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人旧年")

为什么:运用了鸿雁传书的典故(或以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突出表现了游子之思.

9、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4分)

答: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4分)

10、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4分)

答:残夜还未消退之时新的太阳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过去江上已流露春意。下字准确,

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表现出在昼夜转接、时序交替之际对独特的江南景致与蓬勃的自然生机的发现的喜悦,并且形成高朗壮阔的审美境界。因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被后人视为盛唐气象的标志。(4分)

阅读练习二赏析王湾《次北固山下》并答题

①正、悬 点示出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

②作者从炼意着眼,用生入字,使之拟人化,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蕴含哲理

2、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页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开阔无边的江天上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赏析: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的大景表现出来了

4.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大意在残夜未尽将尽之时,一轮红日正在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海日升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春意闯入旧年将驱走严冬)(大意相近即可)

5、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人旧年")为什么:运用了鸿雁传书的典故(或以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突出表现了游子之思.

6、这首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谈谈对这句诗的理解示例:①诗句含义:这两句诗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②内容: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③表现手法:日春象征新生的美好事物,表现了作者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④修辞方法: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⑤修辞方法:这两句诗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海日对江春生对入残夜对旧年,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句式工整,形象生动,琅琅上口

7、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哪几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阔用得好,因为它直抒胸意地表达了春潮把江岸变得渺远无际,造成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且读起来与悬字相对应,声调也更为响亮悬用得好,悬字是高高直直挂着的样子风顺风和,帆儿高悬,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8、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示例: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有过完而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是写景,然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情思已经暗寓其中

9、赏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羁旅天涯的漫漫征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逐浪向前此两句写旅途所见的大江两岸景色青山绿水互文见义

10、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此联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美景中虽有缺憾,却能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11、赏析《渡荆门送别》之随、入、下、飞、生、结等词

颔联随字,将静止的山岭和原野摹状出活动的趋向,给人以连续的流动感和空间感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仿佛流入了辽远的原野,境界高远,力透纸背,蕴含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颈联下、飞、和生、结字的配合使用,不仅写活了水中月影的变化和江上云彩变幻成海市蜃楼的过程,而且所写的动态景象更瑰丽奇妙,更有飞动的气势和迷人的情趣

12、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句比喻手法的妙用

此句为神来之笔,写出了天空中的云月瞬时变幻的奇景,富有浪漫之思作者把月亮倒映在水中的样子比做是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夜晚,近景),把天上堆叠的彩云比做是海楼(白天,远景),写出了平原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变幻莫测的江水、月光、云彩,让诗人目不暇接

13、赏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之从字妙用

全句意为:长江水远远渡出荆门山外,伴随着自己来到楚地游览一个从字,凸显了诗人的大气魄本是诗人乘船顺江东下,可在诗人眼里,意是长江跟着自己游览

14、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这一名句展现了一幅雄伟壮阔的景象: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依然滔滔不绝白天行舟,天开地阔,诗人开阔的胸襟、舒畅的心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这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15、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

作者虽然难以掩饰自己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初次离别故乡,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仍怜二字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

16、赏析万里送行舟的妙处

诗句成功地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故乡的恋子情来烘托诗人的思乡情诗人把故乡看作送别游子离乡的母亲,其构思之独到令人称叹

17、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得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18《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既写出了实景之美,又表现了虚景的壮阔。

19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富于生活哲理,说明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句子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在我们所学的诗词中,包含此相同哲理的诗句还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0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浓浓的乡思,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也表达了这种感情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1《次北固山下》中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2王湾《次北固山下》交代作者行踪的句子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23《次北固山下》中即景抒情又蕴含自然理趣的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4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阔是本诗的传神之笔,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阔字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有关于春天的诗句篇4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较之小说、散文、戏剧等文体,诗歌的语言更显其含蓄、凝练、跳跃,加之手法灵活多变,形象意蕴丰富,甚至“在一千个读者心目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正是造成考生读不懂诗歌的根本原因。考生读不懂诗歌,自然鉴赏解题难得高分。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给学生一个简便易行的“北斗导航”,让学生多角度探清道路,从而顺利到达目的地呢?这就要引导学生关注诗歌文体,清除行车路障,立足语言、手法、形象这三维视角,展开一次3D式阅读之旅,进而准确获取诗歌深处的宝藏――情感与主旨。

一、 路径一:扫瞄语言,读懂诗歌内容

由于诗歌的语言具有形象、凝练、含蓄的特点,因而考生要想走进诗歌,读懂诗歌,必须巧妙掀起语言这层面纱。除审读诗题、关照作者、解读注释外,考生在品味诗句语言时,还需特别关注诗歌语言的特殊现象:一要关注诗歌所涉及的文化知识,如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中的“关山月”涉及音乐文化常识,指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二要关注诗中词语特定的语境义,如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无赖”是可爱、顽皮的意思,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中“青春”是春季的意思;三要关注诗歌中多出现活用词现象,尤其是动词、形容词等,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绿”和“闹”;四要关注诗歌语言中的隐喻现象,如“昨夜西风凋碧树”“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西风”隐喻严寒甚至是反对势力,“东风夜放花千树”的“东风”则隐喻希望、美好或是正面的力量。总之,要抓住包含作者情感的词语,深入体味,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领悟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例如: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这首诗中“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两句,实为此诗语言绝妙处。单看这两句诗中的景象或事物,并没有什么特别。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自然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联系,仿佛电影镜头中的蒙太奇组合。这两句实际是虚写,“渭北”“江东”意思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作者遥望南天,唯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唯见远处的树色。“春天树”寓示着又一个春天的到来,“日暮云”寓示着又一天的将尽。这两句诗中,既有空间距离的遥远,又有时间飞逝的感叹,自然见出两人浓郁的离别之情。语言平实自然,蕴含却极丰富,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二、 路径二:透视形象,读懂诗歌意境

一般来说,诗歌形象多为人物和意象。意象也就是诗中出现的花鸟虫鱼等自然风物,一首诗中的意象不仅多样,而且内蕴丰富。在传统的诗歌中,一些诗的意象往往有其固定的象征内涵,如明月象征团圆或寄托相思,杨柳象征离情别绪,蝉喻指品行高洁,冰雪比喻心志忠贞品格高尚等,诗人对形象或意象描写所形成的特有境界或情调,往往就构成了诗歌的意境,诗歌的意境大多也正是借助具体形象(人、事、物、景或意象)及相互关系来体现。品读感悟诗歌意境,可以帮我们较快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倾向,便于我们准确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从透视形象(或意境)的角度来审视《春日忆李白》的“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渭北”“江东”“春天树”“日暮云”等看似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作者实则通过这几个自然风物(意象),另有寄意,写出两人超越山水阻隔,遥相思念对方。此时的“春树”“暮云”,不再是普通的自然风物,它们已经被赋予情感的因素,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离情,成为诗中典型的意象。“云”是飘游之态,喻远方飘泊之意;“树”是扎根之状,喻近舍留居之人。由此,我们不难想象,诗人与友人身处两地,相互悬念揣猜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个意境中该有多么丰富的内容。

三、 路径三:破解手法,读懂诗歌寓意

诗歌的表达技巧即艺术手法,主要是指所用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诗歌表达方式考查的重点是描写和抒情。涉及到的表现手法一般有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反问、双关、引用(典故)、衬托(正衬、反衬),反衬又有以动衬静、乐景衬哀情等;还有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象征、托物言志等。如陈与义《早行》“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情。

从破解手法的角度来看《春日忆李白》的两句诗,“渭北”“江东”“春天树”“日暮云”,并不是简单地罗列,更不是纯为了写自然风物。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的手法,借自然风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开阔的画面,寄寓了自己深厚无比的思念之情,可谓出神入化,情韵绵绵。整个画面显得既清新自然,又含蓄而耐人寻味,而这正是诗歌语言的特点,因此清代沈德潜称它“写景而离情自见”(《唐诗别裁》)。

这样,考生循着语言、形象、手法三条路径,如同拥有三束阳光驱散雾霾,拨云见日般揭开诗歌的层层面纱,自可读懂诗歌的思想情感,对于《春日忆李白》作者之于李白的赞美思念之情已经不再难以理解。具体来说,诗的前两联四句,从李白的诗歌才华写起,交待思念的缘由;而后顺理成章地抒写自己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为此而表达再次相逢论诗的愿望。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诗中既有赞美之情,又有深重离情,既有倾慕怀念,又有重聚愿望,可谓层层铺垫,环环相扣,情感真挚。

此外,学生要真正读懂诗歌,从浅层次上来说,还须注重关注诗歌的题目、关注诗人和时代背景以及诗后的注解文字;从深层次上说,还要关注诗歌的类型、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诗中直接抒情的句子,以及典型动作和有关典故等。同时,诗词的阅读与鉴赏还涉及学生生活阅历的问题、知识储备的问题和对诗词特点把握等问题,因此学生还需增加对诗歌全方位立体式的阅读积累。

总之,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结晶,是一种凝练的文学样式,考生只有在阅读时作多元的思考与分析,对诗歌进行3D甚至多维的透视扫瞄,才能真正走进诗词内部,从深层角度解读诗词意蕴,深刻透彻地把握诗歌内容,进而准确无误地做好高考诗歌鉴赏题。

有关于春天的诗句篇5

2017关于春天的校园广播稿【一】

各位听众:

你们好!我是xxx。

转瞬间严冬已逝,春天已悄悄地来到人间。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是充满诗情的季节;春天,又意味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始。自古以来,诗人喜爱春天,赞美春天,是因为春天景色宜人,处处皆可入诗。漫步古诗百花园,只见咏春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随意采撷几朵,慢慢品读,不知不觉已陶醉其中。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一、二句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二月里,春光明丽,草长莺飞,杨柳以长长的枝条轻拂堤岸,好像被美好的春*陶醉了。三、四句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这是宋代诗人晁冲之的《春日》。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的惜春诗。全诗四句四景,小溪明净,细雨翻萍,鹅鸭嬉戏,桃花逐水,画面十分鲜明,历历如在目前,令人悠然神往。诗人以鹅鸭趁桃花的景象寄自身的感慨,春已去尽,鹅鸭不知,故欢叫追逐,无忧无虑,而人却不同,既知春来,又知春去,落花虽可追,光阴不可回,诗人的惜春之情,溢于言表。

今天的节目就要结束了,感谢您的收听,再会!

2017关于春天的校园广播稿【二】

冬色爷爷送走了大地的严寒,春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人间。春天的景色十分美丽,就像一幅栩栩如生的画。

春天的阳光格外明媚,春姑娘展开了笑脸,太阳,红红的光束射过来,那温柔地抚摸你,像年轻的母亲的手。

随着春姑娘轻快的步伐,青青的小草,破土而出,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在公园里,到处都可以看见这一些生命力顽强的小草。

在这一个温暖 季节里,在树林里,许多的树木都开满了鲜艳的花朵;大家都不肯相让,红的、黄的、白的、紫的,各种各样的花真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坛。许许多多的蝴蝶和蜜蜂都闻到了花的香味,都不约而同地飞来采蜜,在半空中飞来飞去。

在树林里,许多的小鸟在自由自在欢乐地飞翔着,高兴起来,便唱出清脆悦耳的曲子,和煦的春光吹拂着小河,河水忽然被一阵悦耳、动听的笛声所牵动,放眼望去,一群顽皮的小孩子正用垂柳的茎做柳笛呢!他们吹出了心里的幸福和快乐。

春天的雨是柔和的,只见春雨在竹枝、竹叶上跳动着。那雨时而直线滑落,时而随风飘洒,留下如烟、如雾、如纱、如丝的倩影,飞溅的雨花仿佛是琴铉上跳动的音符,奏出优美的旋律。

天空上,怎么是五颜六色的,使人眼花缭乱?啊,原来孩子们在防风筝呀。在蓝天白云的照耀下,各种各样的风筝在自由自在地飘舞着,飞升着,多么使人心旷神怡的景象啊!

啊,春天的一切,都显得那样的生机勃勃。

啊,春天真美啊!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吧。

春天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季节,也是一个美丽、神奇,充满希望的季节。

春天到了,各种绚丽的花朵都开放了,都是那么绚丽夺目。田里农民伯伯种的油料作物--油菜花也开了。金黄的油菜花,成了蝴蝶的天地,美丽的蝴蝶在金黄色的舞台上跳着柔和而优美的舞姿。它们一会儿在空中飞舞,一会儿静静地停留在油菜花上。正是这样,给春天也增添了不少乐趣。油菜花的美丽,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劳动人民--蜜蜂,蜜蜂总是不分昼夜地不辞辛劳地给油菜花授粉。偶尔一阵微风吹来,金黄的油菜花立刻涌起了高低起伏的金浪花。远远望去,实在令人美不胜收!

有关于春天的诗句篇6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甩响马鞭向东一指,这一离去从此就是天涯海角。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肥沃的泥土,还能起着滋育养护新树初蕊的作用。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己亥杂诗》是龚自珍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品。它是诗人于道光十九年(1839)辞官返家之时,沿途所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一共三百十五首。这些诗篇是他一生的回忆录。诗中表达了他的思想倾向、对国事的感慨以及生平经历的哀乐。

【内容主旨】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他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诗歌意境】

诗人在首句“浩荡离愁白日斜”中,通过“离愁”与“白日”等意象,准确地表现了他眼望落日、愁绪横生的心态。此时的斜阳,对诗人来说不再是“夕阳无限好”,也不是“长河落日圆”了,而是惨然无色,顿失光辉。尤其是“愁” “白” “斜”,勾画了了,呈现了一幅悲怆萧瑟的意境。

【表现手法】

诗人在后两句中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赋落花以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一旦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

【重要词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两句诗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同时,它还告诉我们世上的万事万物均具有两面性,“有用”和“无用”不是绝对的,关键在于观察者的视角,在于自身的价值和功用。现在,常常被人们用来比喻老同志退而不休,在平凡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作贡献的精神品质。

【诗歌风格】

豪放洒脱,壮怀激烈。

【中考链接】

1. (2012湖北天门卷)(1)本诗开头两句,以“______________”修饰离愁,以“______________”衬托离愁,这种表现手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2)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时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 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 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析,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 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2. (2010湖北襄樊卷)(1)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

和 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有关于春天的诗句篇7

一、巧用设问,彰显主旨,发人深思

古典诗歌里的疑问句式多属设问,诗人常在无疑之处发问,自问自答,这种设问句的使用不仅可避免一成不变使用陈述句的呆滞平板,更重要的是它能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让诗歌的主旨鲜明突出。例:

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此诗前两句描绘出一幅碧水如镜、云影徘徊的自然美景图,给人一种清新澄澈的感觉。接下来从描写转入议论,在第三句突设一问:“半亩方塘为什么能如此清澈呢?”这让读者不由深入思索追寻。“为有源头活水来。”读到这里人们豁然开朗:方塘有了”活水”,才不会陈腐枯竭;人亦如此,只有不断吸取知识,才能思想常新。此句设问既激发了读者思维的火花,唤起读者的深思与联想,也让末句诗旨深刻鲜明。而直陈其事的陈述句则难以取得这种效果。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这些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都是设问句,巧用设问,令诗歌摇曳生姿,意蕴鲜明。

二、借助反问,推波助澜,感情强烈

古典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为了将这丰富的感情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诗人往往会借助反问句式。反问是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它可以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炽热,更强烈,大大增强诗歌的感染力。例: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风沉醉的晚上,优美的笛声飞遍洛城。在这夜深人静之时,听到这饱含离愁别绪的笛声,有谁能不生发出浓浓的思乡之情?这里诗人不用陈述句而用反问句,思乡的感情显得更加浓郁,犹如奔涌的江水滚滚滔滔,一泻千里。

反问句雄健有力,感情充沛。历代诗家巧用此句式兴感遣怀,不知成就了多少千古名句。“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十三首》)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反问抒发怨愤,顿挫激越,回肠荡气。“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用反问传达真情,发自肺腑,情深意切。“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杜甫《宿府》)“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用反问渲泄苦楚,说不完悱恻情事,诉不尽无限凄凉。重视反问句的咀嚼涵泳,可以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有问无答,余音袅袅,耐人寻味

古典诗歌中有一类有问无答的疑问句。诗歌中仅出现问题,而没有给出答案,问题或是毋需回答,或是根本追寻不到答案。正因为没有答案,这些问题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广阔空间,让读者去联想想象,思索寻味,去思接千载,神游万仞。

春游湖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这首诗以疑问句式开头,不仅使诗人对春色已深、春景明媚的赞美之情溢于言外,还能启发人们的想象。“双飞的燕子呀,你们是什么时候飞回来的?”在这个没有答案的疑问中,我们自然会浮想联翩:大自然的春色究竟是怎样悄然无声降临人间的?诗人在这次游湖之前,应是好多天没到这地方来了。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他不经意的一瞥,却捕捉到了春天的烂漫,这怎能不使他有返璞归真的惬意呢?看似简单的一个问句,却让读者寻味到如此丰富的意蕴,获得一种如饮醇酒、回味无穷的享受。

临一江春水,对花月春风,张若虚苦苦追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见花开花谢,叹光阴易逝,刘希夷凄凄怅问:“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代悲白头翁》)这些无法回答的疑问让读者不由遥思远怅,顿生宇宙永恒而生命短暂之喟叹。李煜溺于痛苦无法自拔,在《虞美人》中只得仰天发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崔护旧地重游,物是人非,在《题都城南庄》中惟有惆怅低问:“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些没有答案的疑问让读者不知生出多少有关故人与往事的迷离恍惚、哀婉缠绵的美丽遐想。

四、疑问口语入诗,描神摹态,生动传神

古典诗歌中有一类疑问句是诗中人物的口语,诗人直接引用人物的疑问口语入诗。这种疑问句或平平淡淡,如叙家常,或不事修饰,自然质朴。它们状人物之情态历历如在眼前,令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天色已晚,暮雪将至。此时此刻围炉饮酒可说是人生一大赏心乐事。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好酒还要有知己共酌,这样才更富有情趣。诗人白居易早已按捺不住期待的心情,殷勤致问刘十九:“能饮一杯无?”只不过是一句无比质朴的问话,却把一个急切渴望与友人相聚的诗人形象刻画得维妙维肖,呼之欲出,让人看得见他真诚的眼神,听得到他滚烫的心声。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直接用人物的疑问口语入诗,确实可取得妙不可言的效果。羁旅在外的王维在《杂诗(其二)》中急切询问故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纵然是隔了千年的时空,读者仿佛也看得见那紧锁于游子眉宇间的思乡深情。朱庆馀在《近试上张水部》里以新妇自比,一声“画眉深浅入时无?”的忐忑不安的发问,将一名应试举子的不安和期待表现得淋漓尽致。李白在《子夜吴歌》里直表思妇心声,一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让一个满怀哀怨和希冀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等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如此之多传诵千古的名句采用的都是疑问句式,这确实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认真体味、琢磨这些意韵无穷的疑问句,可让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一种”含英咀华,齿颊生香”的美的享受。

有关于春天的诗句篇8

望江东 [宋]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2010年)

答案:(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分析:题目已明确指出“隔”字具有“双重意蕴”,先联系“隔”所在的前三句,补充主语:(“我”)站在江水西边望向江东,却由于烟树的阻隔望不见,这是视线的阻隔。表面含义一般与视听等感官相关,而深层含义一般与情感或观点相关,接着联系上片后三句,补充主语、宾语:(“我”)思量(江东的人)只有靠梦中来往相见,在梦中,思量就不怕被江水阻隔了。诗人有意把直接的意思曲折着说,还原句意便是:如不在梦中,思量就被江水阻隔住了,无法相通。

本题在评分时,只写“视觉的阻隔与情感的阻隔”或“江水、烟树隔断归路与思念之情受阻而无法传递”均得满分,答对其中一方面便得一半分数。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2013年)

答案:清明节前后,作者思乡情切,在夜晚折下江头的柳枝以寄托思乡之情。虽然那不是家乡苏堤的柳枝,也让作者皱眉伤感,所以说“不是苏堤也皱眉”。(3分)

分析:本小题设问有“为什么”,指向情感产生原因的追问,考生见“故乡”一句,回答原因为思乡情切,但还不能拿满分!因为题干还要求“结合词的下片分析”原句“不是苏堤也皱眉” 的含义。

理解句子要先解决句中实词:“苏堤”“皱眉”。“皱眉”:指愁苦不乐的表情。理解“苏堤”应先利用好注释,但此处直解为“家乡名胜”不通,必须连接上句来读,理解为“江头柳不是苏堤(的柳)”。最后理解关联词“(虽然)不是……也”,由于诗人喜欢把正面意思反着表达,可还原句意为:(如果)是家乡苏堤的柳就更皱眉(愁苦)。

减字木兰花 [宋]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2011)

答案:早春(初春)。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

分析:本小题考查对“最是一年春好处”含义的理解。考生应先看清题干的设问,如果直接答“春天”,显然失之鲁莽。问的是此景属于春天的初、仲、季、晚哪一段。联系上句,“初”字解为“开始”, “解”字解为“开口”,“语”字解为“啼叫”,全句意谓:黄莺刚开始张口啼叫,知是冬去春回之景象。下句“微雨”也应理解为春天刚回时的小雨,“草”仅隐约现出绿色,进一步印证了“初春”的判断。评分标准:写出“早春”,1分;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2分。考生即使答不准“早春(初春)”,起码应解释清楚描写语句的含义。

余杭四月 [元]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2012年)

答案:“一晴生意繁”的意思:雨过天晴,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2分)“一晴生意繁”体现在:①初夏成熟的樱桃鲜红,豆子青青,绿草茵茵,白鹅成群。②雨过天晴,江河水满,船只轻快地行驶;微风吹拂,袖影飘动。③村庄里门户紧闭的人家寂然无声,而里面蚕事正忙呢。

分析:解释句意必须注意把每个关键词的含义写准。应解“一晴”为动词:出现一派天晴;“生意”如解为“商业交易”,在全诗中无依据,是误解,应解为“生机”,“繁”便可随之解为“繁盛”。以下三联描写均是对此句的分写,因而应逐一翻译。翻译时只要能突出各种景物生机盎然的表现即可。

总结以上分析,可把“词句含义理解”类试题的解题步骤归纳如下:1.准确理解题干的设问提示,如“双重意蕴”“结合下片”“春天的什么时候”等,明确答题方向;2.理解重点词,应从感官与情感两方面切入;理解重点句,应从关键词与关联词切入,逐一击破;3.充分利用注释,联系上下文,补足句子成分,把词句意思翻译完整。

相应解题技巧:1.即使不太明确答题方向,准确翻译诗句也可得分,注意补足主语、宾语,先易后难;2.“似断实连句”要上下连读,如“(我)夜来折得江头柳,(江头柳)不是苏堤(柳),也(使我)皱眉”;3.“正语反说句”“直语曲说句”要懂得运用逆向思维或联想加以还原,如“思量只有梦来去”,直说应为“无梦相通,便难传思量之情”,又如“不是苏堤也皱眉”,正说应为“如是苏堤(柳)更皱眉”。

上一篇:冰雪手抄报范文 下一篇:心静的诗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