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学习的对联范文

时间:2023-03-15 17:07:00

有关学习的对联

有关学习的对联范文第1篇

关键词:引联之妙;品联之趣;悟联之艺;练联之技

对联作为传统而又独特的语言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和思想性于一体,被誉为“诗中之诗”,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对联知识,欣赏和品味对联的妙趣,学习创作对联的技巧,收效颇多。

一、引对联之妙,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讲究语言艺术,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旁征博引与课文思想内容有关的妙联绝对,用以导入、过渡或总结点评。

如在学清照的《武陵春》时,我引用了这样的一副对联导入:“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这枝“女儿花”指的就是李清照,引用此联,让学生对这位卓而不群的女词人心生敬慕,以情入境,再学作品,效果显著。在学习《范进中举》时,我引用前人的一副对联进行总结:“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这幅对联采用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概括了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的生活。此联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学习《苏州园林》,我引用有关拙政园的一副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令学生顿生身临其境之感。

由此可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适时地引用对联,往往能起到抛砖引玉、化繁为简和画龙点睛的作用,既有助于开展课文的学习,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对联的兴趣。

二、品对联之趣,汲取人文精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对联是形象的哲学,其中不乏名言警句,闪烁着人文和理性的光芒,为学生本身的教育提供了范本。教师应利用课堂课外,选择一些富含人文精神的对联引导学生品味鉴赏,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如总理的自勉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该联把如何交友,如何读书,说得明朗透彻,富含哲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告诫我们学习最需要刻苦精神,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徐特立的“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是从读书和做事两方面的谆谆教诲。“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说明了实践出真知,感悟最珍贵。刘海粟的“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刻画了一个胸襟博大、淡泊宁静的高雅境界。

这些妙联佳对,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启迪学生的思想,提升做人的品格修养。品读这些对联,不仅让学生从中懂得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也获得了特别美好的精神享受。

三、悟对联之艺,学习创作技巧

对联文化源远流长,艺术成就令人叹为观止。讲究对称之美,音韵和谐,语言精练,这是对联的基本特点。很多的妙联巧对,大多都在构思上匠心独运,令人看去赏心悦目,读来妙趣横生。对联在艺术手法上更是花样繁出,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顶针、对偶等修辞,是语言艺术的最佳表现形式。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此联借物喻人,形象生动地讽刺了腹内空空但又喜欢夸夸其谈的人。“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典型的回文妙对,令人叹服!再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运用反复的修辞,强调了读书和爱国的重要性。至于“闭门推出窗前月,投石冲破水底天”,一“闭”一“投”,一“推”一“冲”,动感十足,凝练传神。最有趣的莫过于解缙与其老丈人的较量:“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一马失足污泥中,老畜生岂能出蹄(题)!”谐音双关,针锋相对,绵里藏针,让人在捧腹之余,又不得不赞叹二位才智过人。

学生在欣赏品味这些骊语骈词之时,自然会多少领会对联的艺术技巧,并把这些技巧迁移到自己的创作之中,丰富语言的表达。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各类对联的收集、整理工作,如各种节日联、行业联、名胜联等。开展对联趣话故事比赛和专题评联活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练对联之技,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近年来,为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对联也受到各地语文命题者的青睐,对学生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专题的形式开展活动,教师应尝试让学生学会创作对联。如我出上联:“马过桥中桥过马”,有的对“船行水上水行船”;有的对“车行路上路行车”;有的对“虎藏山内山藏虎”,答案异彩纷呈,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对联的一般技巧。我们利用活动课时间,分组开展对对子比赛,学生学习对联的热情高涨,创造性也得以开发,常有一些妙联佳句脱口而出,得意洋洋之态令人咂舌。例如,有一位学生根据自身形象出题:“爸丑妈丑我也丑”,惹得全班哄堂大笑,结果马上有同学对出:“才高志高品更高”以示安慰。

教师还应在写作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作文中活用或撰写对联。如有学生在《我从读书中得到了快乐》的开头时,引用郑成功的“养心莫如寡欲,至乐无如读书”一联,开篇点题,自然贴切。有学生在作文中自拟“往事悠悠常入梦,琴声渺渺倍思卿”的对联抒发对幼时好友的思念之情,庄重典雅,令人心动。

实践证明,对联教学既拓宽了语文教学的领域,也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更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悠悠古韵出情趣,朗朗书声飘课堂,让学生在诗意中感受和书写语言文字的美,这应是每个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

有关学习的对联范文第2篇

1.面向群体:学生

2.学科:传统文化

3.课时:1课时

4.年级:五年级

5.课前准备:幼儿搜集春联,教师制作课件(对联的由来、发展,对联的故事,对联的妙对等)。

课堂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搜集对联,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知道对联的基本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对联,懂得“生活处处皆学问”,搜集诵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诵读对子,领略语言的音律美,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奥秘。

教学方法

一、资料研究性学习法

1.学生通过网上搜索、咨询父母、课外搜集,查询研究有关对联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课堂交流展示,体验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

二、自主体验学习法

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感悟,体验奇妙对联的乐趣,感受祖国语言的奥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学生观看课件,图片展示春节的画面,引出对联。(幻灯片一:春节)

2.谈话揭示课题,激情导入。

师:春节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是最隆重的,也是同学们最喜欢和向往的一个节日。过春节,我们有很多传统习俗,贴春联是大家最喜欢的也是春节习俗中很重要的一项。每家每户把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大红的对联往门上一贴,年味就十足了。(幻灯片二:带对联的大门)

师:别看这小小的对联,它里面的故事还真不少,今天咱们就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奇妙的对联)

二、初步感知。汇报交流

1.小组内同学们交流自己搜集的对联,推选优秀的对联,课堂展示。

2.每个小组挑选一名同学将搜集的春联写到黑板上。

3.全班齐诵,初步感知特点。

三、诵读感悟,认识对联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对联,对联的字数、结构、内容有什么特点?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概括总结。(幻灯片三:对联的特点)

2.再次诵读黑板上的对联,进一步感悟对联的特点。

3.学生发言,教师概括。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对联对联”就是怎样对,内容相不相关联。“对”就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对,音调和谐;“联”是内容有关系,比如新婚对联要喜庆,丧事对联要悲伤,寿宴时联要健康长寿。大漠孤烟直,千万别对小狗尾巴弯,可以对长河落日圆。好的对联除了内容相关,还讲究意境的匹配。

四、鉴赏对联,妙趣横生

1.故事引路,激发兴趣。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对联,要想真正感受对联的妙趣,不仅要认识它的样子,还要欣赏它的神韵。(幻灯片四:郑板桥巧对春联)

2.广开思路,赏析对联。

师:对联虽小,却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蕴含着民族文化的精髓。有时候,一副对联就是一篇优美的文章。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书院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大明湖楹联

五、课堂拓展,尝试联对

师:要想真正领会对联的神韵,只有亲自试一把,才能尝到其中的妙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必躬行。”

1.讲故事打开思路。

师:(过渡)同学们先别急,老师在出对子前,想给大家讲个故事。(幻灯片五:苏小妹戏新郎)

2.诵对子激情比拼。

师:看对对联的魅力有多大,对联对大家来说一点也不陌生,我们在前面学习的《蒙书诵读》中已经接触了很多。(幻灯片六:《声律启蒙》)

师:学到这里,同学们,来点练习吧!先来点简单的。

3.对对子七嘴八舌。

冷――暖 白――黑 大――小 优――劣

香――臭 海阔――天空 天南――地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对联很奇妙,反义词本身就是很规范的对子,有些四字词语拆开就是一副很好的对子,一句诗也是很工整的对子。希望同学们平时多多读书积累,成语、诗句积累多了,自然就会出口成章,下笔有神。老师这里还有几副对联的上句,看看哪些同学平时读书多,肚中的“墨水”多,能对出较好的下联。(幻灯片七、八:对子练习)

六、梳理回顾,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第一,领会了对联的相关知识。在这节课中,我们了解了对联的特点,领略了它的独特魅力,它蕴含着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千古文化,需要大家继续传承和发扬。

第二,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在课开始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了起来;在课中,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在课的最后部分,大家齐诵对联下课,气氛也随之达到顶峰。

第三,教学效果良好。珠联妙对,万古犹传风雅趣;珍语佳句,千年仍飘翰墨香。短短一节课,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课堂训练效果良好。

有关学习的对联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课文内容 有关的 题外话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094-01

刚开始接四年级这个班,我很想快一点激发孩子们阅读课外书的兴趣。我去图书室借书,看见一本名叫《优秀班主任让学生爱上语文的100个故事》的书,顿时如获至宝,赶紧拿回家,一个晚上就把这本书读完了。读到书的最后那部分关于对联趣闻的内容时,我顿时联想到我明天就要教学《语文园地一》中的日积月累里面的那几幅对联了,正好我可以用书中蒲松林智对对联,暗骂自家邻居石财主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想到这里,我心里乐开了花。

对联对于刚从三年级升上来的孩子来说,还是比较抽象枯燥的内容。以前,他们学过了一些简单的对偶性词句如:“山花对海树,诚实对虚伪……”,但是,像这个单元的“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这样的特殊型对联还是第一次与孩子们见面。在教学时,为了让孩子们记忆深刻,我引导他们运用本单元学习的阅读方法:在阅读文字的同时,在头脑中想象画面的方法来理解对联的意思。学生对前三副对联的意思理解比较顺利,学到最后一副对联“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学生可能是因为思维疲惫,好长时间没能理解对联的意思,而且有几个孩子已经有点坐不住了。为了调节学生情绪,我娓娓讲起了蒲松林智对对联的故事。

我一边讲着故事,一边板书了石财主出的上联:“细羽家禽砖后死”。然后,我故意拖长声音问孩子们:“蒲松林会怎样来对上下联呢?”孩子们抓耳挠腮地想着,没有反应。我接下来把对联拆开来启发孩子们:“‘细’可以对什么呢?‘羽’可以对什么?……”一会儿就有人纷纷喊出:“‘细’对‘粗’,‘羽’对‘毛’,‘家禽’可以对‘野兽’……”正在大家断断续续接着下联的时候,聪明蛋冷伟大声喊出:“粗毛野兽石先生!”“哈哈……蒲松林把那个财主给骂了一顿……哈哈……”教室里热闹了!然后,我很平静地举起事先带来那本书,对学生说:“同学们,这本书里面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呢!学校图书室里面有好多非常好看的书!”

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孩子们的情绪得到调整了,接着孩子们理解那副对联也很顺利,背诵四副对联也激情高涨,默写对联自然效果就相当好了!更令我开心的是――一下课,就有人跑来问:“王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去图书室借书?图书室还有蒲松林的书吗……”我暗自高兴,风趣地说:“图书室的书今天就可以去借,还有好多书比这本书好看得多呢!王老师每天都在借书看!”那天中午,我吃过午饭后去办公室,我发现我班的孩子们都端着饭碗,一边吃饭,一边站队等在图书室的门口,他们是想快点借到书看啊!

我不仅利用故事使课堂幽默高效了,还很顺利地就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真是一举两得!接下来我班上孩子们几乎人人手里有课外书,课间,好多孩子完成了学习任务都在埋头读书,那情形看着着实令我高兴无比。为了安抚住顽皮蛋陈权,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很慎重地把《优秀班主任让学生爱上语文的100个故事》这本书借给了他。还叮嘱他要快点看完。他拿着书眉飞色舞地说:“王老师,这本书我一晚上看不完,可不可以多看几天?”“当然可以,你看懂了再还给我!”得到我的允许,孩子一溜烟跑回教室去看书去了,后来几天这孩子学习状态明显好转了,因为他的注意力被书本吸引了,淘气的时间少多了,来我这里告他状的人也少些了,但愿我能慢慢转化这个有点多动症的孩子!

有关学习的对联范文第4篇

关键词:对联 小学语文 高段课堂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45-01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元素被忽视,导致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也没有过多的重视。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还是会经常接触到对联相关的文化知识的,将对联引入小学语文高段课堂教学对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有很大的意义,能够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

1 将对联教学引进语文课堂的策略

1.1 写与课文相关的对联

在小学语文高段课堂中进行对联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课文相关内容进行对联教学能够使得小学生对对联学习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得小学生在无形之中接触对联,从而为传统文化教学打下基础。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有一篇《山雨》,教师可以根据其中的内容作出相应的对联,比如可以根据这篇课文作出“雨来雨中雨后风雨各异 绿树绿叶绿草颜色不同”,让小学生对对联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可以使得小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加准确的记忆。

1.2 对联教学与习作相结合

虽然对联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在将其引入小学语文高段课堂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可以将其当做短小的作文形式对小学生进行讲解,由于对联本身就是对文章的概括或者对句子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将对联应用到其中能够对句子进行精简的缩写,让小学生从作文中提炼主要信息,进而写成对联,这对于小学生的习作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3 对联教学助力语文综合性学习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经常会其中提及到的东西感兴趣,但是在课文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并不能亲身体会其中的场景,教师可以应用对联描述相关的场景,“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就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对联,通过这种对联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自然景物的静态以及动态美,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对小学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2 对联走进小学语文高段课堂教学的思考

2.1 对联教学能够使得语文课堂生动活泼

在小学语文高段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经常会对教师所讲的内容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但是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有较多的传统教学习惯,导致小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互动,语文课堂的气氛也就比较沉闷。对联不是凭借教师的教学就可以让学生学会其中的精髓的,而是需要通过学生不断的练习以及思考才能使得学生明白其中的规律以及含义,正是由于对联教学与其他形式的小学语文教学性质上的差别,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与学生进行共同思考,不同学生的思考方式以及能力都有所差别,这就使得小学生与教师之间经常进行讨论,使得语文课堂生动活泼。

2.2 对联教学能提升师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就我国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情况而言,虽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对联教学对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要求较高,在高段课堂中很多教师的教学主要是针对现代化进行课堂讲解地,很少会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对联走进小学语文高段课堂能够使得现代化教育与传统教育融合起来,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对联都是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关的,在二年级教材中有一则“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这是一副具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春联,其实很多对联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春联,并且也有较多的对联是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所以在小学语文高段课堂中进行这种形式的教学可以极大地提升师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2.3 对联教学能为学生学习诗词打下基础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会开始接触诗词,这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虽然小学生理解诗词的能力还需要加强,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需要将诗词完全弄清搞懂,这是需要有知识的沉淀的。通过笔者对小学语文的大致了解以及分析发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联经常会与诗词联系到一起,甚至可以说很多诗词本身就是由对联演变而成的,“一径竹阴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纱”,这是描写北京颐和园月波楼的诗词,也可以将其看做是一副对联,因此,小W生学习对联还能够为其学习诗词打下基础。

2.4 对联教学宜与书法教学相结合

在我国对联经常会出现在很多人家的门旁边,并且用了书法进行撰写,笔者发现古往今来正式的对联出现的形式都是以工整的书法撰写的,在现代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对小学生进行对联教学就可以将其与书法联系在一起,使得小学生在学习对联的同时能够学习好书法。在现代社会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会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虽然能够加快教学进度并且带来较大的便捷,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小学生的教学还是存在影响的,在对联教学的过程中将其与书法教学相结合能够锻炼小学生的心智以及耐心,并且将祖辈这种以书法撰写对联的形式传承下来。

3 结语

对联教学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形式,其中有很多相关的知识是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口头教学就让学生彻底明白的,说到底还是需要学生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书写出具有独特风格的对联,这才是对联教学的实质。让对联走进小学语文高段课堂能够使得小学语文课堂增加相关的教学内容,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其他形式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汪绪华.小对联 大语文――对联走进小学语文高段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思考[J].作文教学研究,2015(01).

有关学习的对联范文第5篇

一、 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让学生愿意学习对联知识,就必须从提高他们在这方面的兴趣开始。古代儿童进私塾学习,首先从“对对子”开始,循序渐进,对得多了,就会了,这一点在鲁迅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曾经写到过。而兴趣也就从中得到培养。我们可以从很多古代的文学典故中得知,上至封建帝皇,下至一些文人墨客,每逢集会,经常喜欢即席“对对子”。例如:乾隆五十年时,乾隆皇帝举行了一次千叟宴,有近4000人赴宴。宴会中,乾隆皇帝指着一个141岁的老者出了这么个上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花甲重逢指两个60岁,三七21,加起来正好是141岁。而大学士纪晓岚当即对出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古稀双庆指两个70岁,一度春秋就是一年,加起来也是141岁。这一类的故事实际上是很考智慧和应变能力的一种文学游戏,类似于今天的“脑筋急转弯”活动,不少学生对此也是有兴趣的。因此,教学中可以从这里入手,事实证明也是可行的。笔者的一位吴姓同事,是数学老师,每年的教学成绩在学校总是远远超出同一备课组其他老师,学生非常喜欢他,我就曾经听他说过,经常到对联网上找一些上联或下联,用三两分钟让学生“对对子”,以此来吸引学生,而学生也总是兴趣盎然,更喜欢他的数学课了。可见学生对学习对联也是感兴趣的。

二、要指导学生学习对联的有关知识

我们很多老师,包括语文老师往往对对联不甚了了,这就客观上阻碍了教师向学生传授对联知识,所以,要让学生懂,先要自己懂。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必须熟知有关知识。下面笔者做个简单的介绍。

对联,俗语叫做“对子”,由上联和下联组成,就是上下句之间,既要对,又要联。只有对,没有联,不是好对;只有联,没有对,也不是好对。何谓对?就是上下句中相对的词的词性要相同,比如古代儿童读书的启蒙教材《笠翁对韵》里的“东”韵:“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上文的“天对地”,“天”和“地”都是名词,这就构成了词性相对,一般而言上下联对应的位置上,词性必须相同;所谓联,就是下联的意境要跟上联的意境连得起来,构成一个整体。如果各自为用,意境就算差了一筹。当然,我们看到的许多对联不是这么严谨,这就另当别论了。

另外一点,对联极为讲究的对,还要求上下联之间平仄相对。何谓平仄?其实也好理解,大家都学习过普通话中的四个声调,即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前面两个属平声,后面两个属仄声,不过古汉语中有一个普遍的入声现象,也属仄声,虽然在现在的普通话中是没有的,全部归进其他声调了;但在客家话和广州话中还有很多。入声是什么情况?就是发音有力且极为短促的那些字,举个例子来说,比如“一”和“日”,其实就是入声。对联中的上下联平仄相对的要求是很重要的,如果大家留心观察,基本上是看不到一副平仄不谐的“对”联的,即使有,也不是好对联,或可称之为口号式对联。

有关学习的对联范文第6篇

一、选择“参读联”

即由教师选择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对联。例如,在教学《指南录后序》时,教师可选择文天祥被执行的拄联:“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北京文天祥祠联:“花外子规燕市月,柳边精卫浙江潮。”赞颂文天祥对联:“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还可以联系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教学《母亲》时,可联系到《回忆我的母亲》,可选择挽母亲联:“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刘少奇、、陈云挽母亲联:“教人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钦贤母范;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葆好家风。”

二、撰写“课读联”

由师生共同撰写课文读后对联。如,教学完《背影》后撰联:“红橘凝父爱,背影系儿情。”教学完《散文两篇》后撰联:“荷展午裙,香气如闻歌乐;潭泛皱缬,绿色似融蓝天。”教学完《口技》后撰联:“抚尺惊四座,巧嘴绘千音。”教学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撰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教学完《范进中举》撰联:“昔日饥荒,柴米无依靠,来到十字街头,惜不得,赊不得,许多内亲外戚,谁肯雪中送炭;今科侥幸,衣禄有指望,夺得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亦扬,无论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再如,教学完《醉翁亭记》,我出了上联“醉翁亭里欧阳修与民同乐”,要求学生联系《岳阳楼记》对出下联,“岳阳楼上范仲淹先忧后乐”。以上对联,有的是概括课文内容,有的是抒发自己感慨,有的是简括人物性格,有的是突出表现写作特色。总的来说,都从不同侧面写出了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反映了师生的共同感受和体会。

三、设计“训练联”

设计一些既与对联常识有关,又紧密联系课文的对联训练题,训练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1)填空。填写动词、名词、数量词,或者叠音词、成语等。(2)补联。可以出上联补下联,或者出下联对上联。例如,在教学《马说》时,教师出上联“伯乐识良马”,让学生补出下联“明主觅贤才”。(3)判断。一是根据对联的具体内容判断是赞颂哪位文化名人。比如,“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志洁行廉,爱国盅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这四副对联分别赞颂了范仲淹、司马迁、欧阳修、屈原。(4)鉴赏对联,劝勉进取。诗有警句,联有警联。古人喜用对联警戒自己,以修身进德,砺志图强。这些对联,现在读来依然能给我们以启迪和鼓舞。如,明代徐文长的“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这副对联就是劝勉人们惜时勤奋读书的,在一次阅读课上向学生介绍了。当然,先卖一个关子,让他们猜“好”的读音。当然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不仅应努力读书,还应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与时俱进,应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代东林书院的门联)。通过练习,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的能力。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有关对联的学习与训练,确实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领域、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好方法。

有关学习的对联范文第7篇

一、莫做“联盲”——学贴对联

春节贴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习俗,怎样贴,哪个贴在左,哪个贴在右,有很多人是不懂的。笔者问过学生这个问题,有的说“乱贴”,有的说“不知道”,贴错对联虽然不是什么原则问题,但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贴错对联,实在是愧对祖先。

要正确贴对联,首先要辨别上下联。结尾字是仄声的(也就是普通话的第三声和第四声的)就是上联,结尾字是平声的(也就是普通话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的)是下联。如“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海”是仄声,“江”是平声,那么,“生意兴隆通四海”是上联,“财源茂盛达三江”是下联。

其次,看横批的书写顺序。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如“财发喜恭”那么上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贴右,下联“财源茂盛达三江”贴左;如果横批是从左向右书写的,那么上联贴左,下联贴右。

有学生拿出一副对联来问笔者“福星高照平安宅,好景常临康乐家”,这两句尾字都是平音的啊,怎么贴呢?如果上下联的尾字都是平声,那就选择用方言发声比较短促的为仄声,“宅”就是发声较短促的,因此,“福星高照平安宅”是上联,“好景常临康乐家”是下联。还有“梅开五福(上联),竹报三多(下联)”,也是如此。“宅”字“褔”字在普通话里是平声,但在古代这两字是仄声的,而方言保留了部分古音,因此可以用以上方法来判断。经过学习,学生觉得学到实用的东西了,平时在哪里看到对联都要按老师教的方法认真检查人家贴得对不对,有的还把自家贴错的对联揭下来重新贴。

二、讲读课文——融入对联

在课堂上教对联,只能讲几节课,更多时间是要讲课文的。因此,在讲课文时融入对联,就可以把对联学习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很好的潜移默化作用。

1.用对联导入课文

如讲《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用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导入课文:大家知道苏轼是哪里人吗?这副对联里的三词客和四大家又是谁呢?学生七嘴八舌议论起来,笔者适时介绍苏轼是四川眉山人,这副对联就是挂在眉山三苏祠的,三苏即父苏洵、弟苏辙、兄苏轼,合称三苏,四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上下联都是称赞苏门父子的,而苏门父子中又以苏轼的成就最高,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吧。笔者教的是旅游专业,学生对眉山三苏祠的这副对联很感兴趣。

讲《药》时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导入《药》的作者鲁迅。用“一夜风流项链即锁链,十年劳苦变老妇”导入《项链》等等。

2.用对联概括课文

对联是非常精炼的语言,言简意赅,运用对联概括课文,是一种理清思路、掌握内容的有效途径,也是一种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培养简洁表达的好方法。如用“楚子刻舟求剑,舟行丢剑;郑人度足买履,度忘丢履”来概括《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用“天下誓,誓誓不及孝妇三桩灵誓;世上冤,冤冤难比窦娥千古奇冤”来概括《窦娥冤》。

三、带团导游——嵌入对联

导游班的同学,节假日会到旅行社兼职,学了对联知识后,会有意识地从景区的千古名联和相关的对联故事中找出许多话题,成为讲解的素材,让导游词增色不少。如惠州西湖的六如亭,是坡侍妾王朝云的墓,以往同学带团,从亭子穿过就离开了。学了对联之后,他们会把这个亭的对联“从南海来时经卷药炉百尺江楼飞柳絮,自东坡去后夜灯仙塔一亭明月冷梅花”读给游客听,并解析之。这样,景点就也有了内涵,讲解起来内容也丰富多了,学生们逐渐喜欢上了对联,把导游时拍摄下来的对联与老师共赏。

四、激发兴趣——趣讲对联

在传授对联知识时,为了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举例的时候要举一些有趣的例子。如坡偷改小妹联: 坡的妹妹才貌双全,能诗善对。为了替小妹找到如意郎君,苏家准备以文招婿。富家公子方若虚对小妹早就倾羡,于是呈上几篇诗文,小妹看了觉得平淡无奇,用联批复曰: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坡生怕这样的联语得罪了方家豪门,便悄悄地在小妹的上下联尾各添一字,方公子读后喜出望外,笔者问同学们添了什么字?大家议论纷纷,各抒已见,争先恐后上台把添的字写出来,写了几十个,然后再筛选,最后一致认为是这样添加:“笔底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真是准确无误。同学们学到了知识,也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同学们也把网上流传的对联拿来与笔者分享:“抄语文,抄数学,抄英语,抄抄就过;考初中,考高中,考大学,考考都愁”,还有“风在刮,雨在下,我在等你回电话;为你生,为你死,为你守候一辈子”,搞笑的“爱国爱家爱师妹,防火防盗防师兄”。在互动中,同学们体会到对联的妙趣,在笑声中又了解到有关对联的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五、降低门槛——学对对联

据有关统计,各级楹联学会的会员约有10万大军,加上爱好者的人数,有100万。对于我们这个有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这个数字实在无法让人兴奋。要让对联这一最能体现汉语言文字魅力的形式深入人心,传承下去,就不能过分讲究对联的平仄、工整。尤其是对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中职生来讲,难度大,他们就会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对联的普及。就好象把一个苹果挂得太高,他们跳起来摘不到,跳多几次就再也不跳了。因此,笔者在对联教学中,遵循“内容由易到难,字数由少到多,平仄由宽到严”的原则。比如,有学生家在黄山洞,就以“黄山洞”为上联出题,学生也以地名作下联,有的对“碧水湾”,有的对“碧桂园”“黑龙江”等,学生是脱口而出的,觉得难度不大,兴致倍增。然后又加两字以“日照黄山洞”为上联出题,学生对“日落黑龙江”“春到碧桂园”“雨打红河谷”等。虽然第二字的平仄和上联没有对立,虽然出现了重字,但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同,句式相同,就应给予鼓励。经过老师的提示,学生也能对出“月出金耀园”“春回碧桂园”“雷鸣蓝波湾”“风吹银河湾”等佳对。相信经过科学的训练,学生是能够学好对

联的。

六、提供阵地——开展对联课外活动

为了巩固对联知识,要适当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利益于课外”,提高学习效率。课外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征集最喜爱的春联或收集名胜古迹对联,并进行展示。第二,组织讲对联故事竞赛活动。第三,成语妙对。有些成语是两两相对,妙语天成,宛如一副副精妙的对联,让学生为这些成语配对,如“瓜熟蒂落”对“水到渠成”等。第四,古诗文对句比赛。古诗词里有很多对仗工整的诗句,让学生找出来。第五,指导学生写反映学校生活的对联,如寝室对联、课室对联、社团对联等。

希望广大的语文教学工作者,重视对联在传承文化方面的作用,共同探索,把这种世界独一无二的语言艺术移至课堂,并使其发扬光大。

有关学习的对联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校本课程 开窗户 凿通道 搞活动

实施教育新政,就是把按照国家教育课程计划的所有课程,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从而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教师的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把学生从纯知识学习中解放出来,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学生。校本课的开设,就是让各学校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优势,促进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促进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笔者从学校和学生实际出发,挖掘了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作为学习研究的内容。学习这些知识,学生的智力得到了开发,开阔了视野,培养了能力,校本课程成了沟通各个学科的纽带,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为此,笔者进行了尝试。

一、开窗户

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了三首诗词,即《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和《七律长征》。这些诗词内涵丰富,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统一。诗词共有一百四十多首,其中大部分是名篇佳作,名言佳句俯拾即是。仅学这三首远远不能反映诗词的全貌。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多的诗词,继承丰富的文化遗产,笔者利用校本课程时间开设专题,指导学生学习。

通过校本课学习诗词,不同于语文课上学诗词那样细咀慢嚼,只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断句,疏通大意即可。有些时代感较强的作品还要简要介绍创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更有益于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对某些精彩的语句,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如《水调歌头游泳》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样一堂课可以学两三首诗,短的可以学三四首。像《杂言诗八连颂》那样较长的诗把“拒腐蚀,永不沾”和“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些名句抄给学生背一背就行了。这样学,不少学生仍不满足,他们到新华书店买了《诗词鉴赏》等书,或上网下载诗词,主动地学。

谜语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适中的疑难性,广泛的知识性和很强的文学性,深受初中生喜爱。如“谁都知他最热心,不欺老少不嫌贫。不怕风吹和雨打,夜夜辛苦伴人行”(打一公路设施)。他们很快能猜出谜底是“路灯”。而对“十次车祸九次快”(打《水浒传》一人名)就很为难了。学生的谜语知识积累甚少,对谜语只有感性认识,猜谜主要靠直觉。于是在校本课上笔者向学生系统介绍了谜语知识,穿行猜谜训练。通过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谜语的起源、特点、分类结构、谜格等知识,还掌握了一些猜谜技巧和制作谜语应遵循的规则。这样,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对学生的智力开发也很有帮助。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几副对联。由于时间关系,教师只能对那几副对联进行分析,而对对联知识介绍得不多。同学们缺少系统的对联知识。在校本课程上,他们了解了最早的对联是后蜀皇帝孟昶在桃符上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孙髯翁的大观楼联,共180字,号称“天下第一长联”;而钟云舫的江津则有1612字等对联常识。掌握了有关对联的基本知识,熟记了一些著名对联,如蒲松龄书斋上的对联。此外,笔者还向他们讲述了古今对联高手的故事,如解缙、纪晓岚、鲁迅、郭沫若、等,将对联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熔为一炉,使课堂上笑声不断,开阔了学生眼界。

把诗词、谜语和对联等作为校本课的教学内容,目的不是让学生成为这些方面的专家,而是给他们打开一扇传统文化的窗户,为他们献上一份文化大餐。

二、凿通道

当今社会,知识的系统性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知识的综合性。在校本课上,笔者除了介绍系统知识外,还力求使这些知识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习了的诗《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和郭沫若原诗以后联系语文教材中“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相关内容,比较与郭沫若二人诗的异同,从而加深了对《西游记》的认识。

黄鹤楼是长江三大名楼之一,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三国时期。两千多年来,以黄鹤楼为话题的文章很多,语文教材就收录有阎伯理的文章《黄鹤楼》、崔颢的七律诗《黄鹤楼》。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校本课上研白的绝句《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的词《菩萨蛮·黄鹤楼》。这些诗文都从不同角度指写了黄鹤楼。由于落脚点不同,文章各具特色。学生写话题作文,应该找准角度,才能写出个性各异的作文。可见,学习了诗词,为作文教学提供了一个范例。

是中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他的诗词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二十世纪初到“”结束前的风云变幻。如从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这段历史,教材中介绍得很简略。学习在这段时间写的《西江月井冈山》和《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等十首诗,可以让同学们更详细地了解井冈山火热的斗争生活,从而加深对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意义的认识。

学习了对联知识后,笔者要求同学们依据课文《赵普》和有关赵普的生平介绍,给赵普写几副对联。他们有的写“以天下事为己任,把乌纱帽当儿戏”;有的写“杯酒释兵权,开靖国良方;晚年读《论语》,获执政秘诀”;有的写“寡学术偏能成伟业,多忌刻却常荐贤才”,等等。这些对联虽然不能做到平仄相谐,也不符合“仄起平收”的规则,但是学生动了一番脑筋,并且能初步运用一些对联知识撰写对联,这本身就是令人欣慰的。

在对联中有一类行业对联。如中药房对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理发店对联:“虽属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等。学习了这些对联后,笔者要求他们为周围的不同行业撰写对联。有人为清水池浴室写的对联是“一池清水洗涤万种污垢,千层热浪温暖百姓身心”,有的为服装店写的对联是“衣服大小先进来试试,价格大小再坐下谈谈”,有的为富康大酒店写的对联是“来宾不分贫富,饮酒勿忘健康”,等等。这些对联从技巧上看还有欠缺,但所写的内容基本把握了职业特征还是值得肯定的。

在谜语的猜射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出了一些涉及不同学科的谜语给他们猜。如:

泰坦尼克号寿终正寝。(打一课文作者名)(谜底:程海,《三颗枸杞豆》作者)

早发白帝,暮到江陵。(打一成语)(谜底:一日千里)

步入坦途。(打一数学名词)(谜底:平行)

掌柜的。(打一物理名词)(谜底:电阻)

河水销尽方行舟。(打一化学名词)(谜底:溶解度)

黑旋风扯招。(打一古代丞相名)(谜底:李斯)

小鸟翅膀折断了。(打一国家名)(谜底:南非)

知识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在校本课上能打开通道,与所学众多科目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备,实现了知识的沟通与综合。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再是以前的线条型,而是网络型。

三、搞活动

校本课不能上成单一的知识课,而应该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智力开发融为一体,寓教于乐。为此,笔者在校本课上开展了一些活动,有时直接上成活动课。

学习了几十首诗词之“最”。开始他们有畏难情绪,笔者就给他们列举了几个例子。如:作者最好的朋友——“算人间知己吾与汝()”(《回新郎别友》);最锋锐的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十六字令三首));最激动人心的场面——“百万工农齐踊跃”(《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不久全班同学便找出不少可以称为“最”的例子。如:最长的诗——《四言诗祭母文》共368个字;最贵的笔——“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临江仙给丁玲同志》)……把这些内容汇总以后,有40多条。可见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很高的。

此外,笔者还组织了诗词的朗诵和背诵比赛,对联背诵比赛等。朗诵和背诵时要求正确、流利,鼓励用普通话,这样能促进普通话的推广和运用。学习了对联知识和谜语知识以后,还要求学生在校本课上讲对联故事。

这些单项活动搞过以后,又在班上召开联欢会。联欢会上有朗诵诗词的,有对对子或讲对联故事和谜语故事的,有回答有关诗词、对联、谜语知识的,有猜谜语的……这样看来,校本课上所学内容在联欢会上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使联欢会丰富多彩,高潮迭起。

有关学习的对联范文第9篇

其一,每天抽取课前五分钟给学生们讲述一个有关对联的故事。笔者充分利用语言的艺术魅力,生动形象地从对联的起源讲起,然后再绘声绘色地讲了明代大才子解缙写对联的趣事,再讲到近代、现代乃至当代一些名人志士以对联为武器,或怀念亲友,或用于对敌斗争,或抒写自己对革命对正义事业的忠贞感情……由最初的三字联和四字联讲到昆明大观楼上百字的天下长联。让学生在听对联的故事中徜徉,受到教益。

其二,让学生利用在周末或者在寒、暑假中,尤其是在过春节期间和外出旅游时,广泛搜集春联及名胜联。笔者先让学生在寒暑假期间每人至少搜集十副对联,开学时交上来,经过筛选后,把优秀的对联打印出来,让学生们人手一份,阅读交流和传诵。

其三,老师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讲授词类和短语等汉语知识,将词类和短语知识归纳图表作为“作业”,强化学生对汉语知识的识记,这对学生学习写作好对联是有很大帮助的。

其四,利用《语文》教材和《现代汉语》教材提供的修辞方法,强化“对偶”这一修辞格的教学。对偶上联和下联在意义上的联系可大致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一)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是相互补充的。例如:

1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问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 泰山不辞抔土才能就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方可成其大。

(二)反对。上下联从新与旧、好与坏、美与丑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来说,意思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例如:

1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2 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公刘《沉思》)

(三)串对。上下联内容从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等方面相关。例如:

1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2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3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水调歌头。游泳》)

其五,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与对联有关的练习题叫学生练习作业。

(一)有针对性地将打乱的古诗文中的对偶上下句连线配对。例如:

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

落霞与孤鹜齐飞,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悲秋常作客秋水共长天一色

(二)有针对性地将一首律诗打乱,让学生将颔联的两句和颈联的两句分别用线连接起来。例如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频烦天下计,隔叶黄鹂空好音。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选择对句、修改对联或学对对联的练习题。这类练习的设计要讲究梯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先选择后修改再对句。虽然我们今天的学生对得还不十分工稳,但只要老师们勤于“抛砖头”,就能引出明天的“金玉”来。

有关学习的对联范文第10篇

一、利用对联导入课文教学

1.出示对联猜作者引入教学

中学课本上有很多作者,后人都有对联赞之。我们就可以用这些对联来作为教学和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材料。如在教学新课文之前,把有关作者的对联写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猜测这副对联所写到的人是谁。由对联来猜作者的方法,使学生有新奇感和快乐感,激发其学习热情。

如教学李白的诗时,可出示“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的对联;教学杜甫的诗时,可出示“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的对联;教学蒲松龄的《狼》时,可出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对联。

2.从介绍作者的对联入手导入课文

初中语文教材入选有鲁迅先生的不少文章,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等,那么在导入课文时,就可以选择从对联入手,既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

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是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挽联。联中“旧雨”指旧友。此对联的妙处是:上下联尾化用鲁迅的小说集名《呐喊》、《彷徨》,一语双关,既赞扬了鲁迅为唤醒民众而振臂高呼,为革命事业而奔走呼告的“呐喊精神”,又慨叹鲁迅逝世后给文坛带来的巨大损失而文坛从此“彷徨”的现实,真是构思巧妙,对仗严谨。

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未死。

不做官,不爱钱,不变节,是我导师。

这是鲁迅先生的日本挚友佐藤村夫在他逝世后写的一副挽联。此联运用排比及同字格的修饰手法,“三有”对“三不”,切人切事,要言不烦,歌颂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事业和高尚情操。

上述对联都从不同方面赞扬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高尚情操。若选择其中之一来介绍,导入课文,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从课文内容入手对对联

把同一篇课文或不同篇目课文的内容用对联来概括,在教学课文之初出示,学生感到新奇有趣,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增强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口技》时,我出示了一则上联,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对出下联。

上联:明朝王叔远精雕核舟名扬天下。

下联:清代名艺人 。

上联从《核舟记》的内容入手,高度概括出这篇课文的内容,赞扬了王叔远的技艺。学生要对出下联,首先要掌握对对联的相关知识,如对偶、字数相同、词性一致等,还要认真学习《口技》一文,在高度理解了文章的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较好地对出下联。如有学生这样作对:“清代名艺人善演口技声绝四海。”“精”与“善”、“核舟”与“口技”、“名扬天下”与“声绝四海”相对,词性一致,内容对应,是个较好的下联。

二、课堂教学中出示对联辅助教学

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在分析了菲利普夫妇在于勒有钱时赞之,贫困时躲之后,出示这样一副对联:

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

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

这副对联较好地概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变化,揭示了他们冷酷、自私、金钱至上的性格特征,较好地反映了文章的主旨,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完课文后让学生练习写对联

如教学了《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后,可让学生根据两文的内容拟写对联。

练习1.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下联:范仲淹 。

练习2.上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下联: 欧阳修 。

这种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需要认真复习两文的内容,在完成练习中既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其分析、理解和表达的能力。练习1可用“范仲淹以天下为忧”或“范仲淹先天下为忧”作对;练习2可用“醉翁亭里欧阳修赋词抒怀”或“醉翁亭中欧阳修与民同乐”作对。

上一篇:对联的种类范文 下一篇:有趣对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