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件范文

时间:2023-09-17 07:18:00

初中信息技术课件

初中信息技术课件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课堂;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353-01

一、应用现状分析

1、硬件设备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推进,初中基本配备了多媒体教室,有些发达地区实现了每个教室都安装了投影机,视频展台,配备了多媒体电脑,并给老师配备了人手一机的笔记本电脑,同时学校建立机房,网络实验室,并且所有微机实现了与互联网的的对接。欠发达地区也基本组建了多媒体教室,虽然没有实现每个教室都配备多媒体设备,但是至少拥有两个以上的多媒体教室,基本能够实现初中教室交叉使用的需要.这几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加快,初中具备了一定硬件设备要求,从而为信息技术在初中课堂上应用提供了硬件支持。

2、软件分析

随着多媒体课件的普及,一线教师基本上会使用电脑查阅资料,访问网络,同时具备使用简单的多媒体软件制作上课课件的能力,比如使用PowerPoint制作上课使用的幻灯片课件,基本能保证课件的音画同步,能正确操作运行不同版本不容软件制作的课件。还有些老师自学了Flash、Author ware、Director等专业课件制作工具,能够自行设计制作精美漂亮的高质量的教学课件。有的学校设置并配备一线教学辅助科室,有的学校成为网络中心,有的称作电化中心,有的称作信息中心等等,有熟悉信息技术的教育技术专业、计算机技术专业老师对信息技术设备进行维护和理,并为一线教师提供技术服务。确保了信息技术在初中课堂的应用。

3、存在的不足

有些教师重视不够,思想观念落后,对于新生事物抱有保守的态度,对信息技术学习不积极主动的,对信息技术在提高初中课堂实效性的重大意义缺乏正确认识。尤其一些年龄稍大的教师,由于时代代沟对计算机学习较慢,计算机水平较低,再加上观念陈旧,认为初中生的教学就是应试教育,主要目的应付中考,会做题,会考试就是教学的成功。殊不知,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传统填鸭式,应试教育正在越来越束缚初中生能力发展,“考考老师的法宝,学学学生的命根”这种落后的思想不能适应新时代需要,新时代需要的是会学习,具备自学能力,能够终身学习的人才。

二、提高课堂实效性措施

1、切合实际,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使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实效性

信息技术是教学辅助的一种手段,初中课堂教学一定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遵循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有利于解决课堂存在的问题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根据自身学科特点,有选择有针对性的选择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课堂实效性。避免产生误区,有的教师认为只要使用了课件就是提高课堂实效性,只要使用课件次数越多,那么课堂效果越好;还有教师认为我把所有讲授内容做到课件上,配上图片声音动画,我不用讲让学生看着课件自己学习,就是提高课堂实效性,就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这些都是在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实效性上产生的误区。混淆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是替代教师角色而是辅助教师教学的手段这一观点。

2、初中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技术水平

目前初中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只会使用ppt制作简单的幻灯片课件,对于稍微复杂点,要求高点的课件不会做,四处求人。初中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信息技术相关的 软件,比如常用的视频下载剪接编辑工具premiere、绘声绘影、二维动画制作工具Flash 、三维动画制作工具3dMax、玛雅等,交互课件制作工具author ware,网页制作工具Dreamweaver,图形图像处理工具Photoshop,fireworks等。同时发挥学校教学辅助科室的功能,定期不定期的培训一线教师正确使用多媒体工具软件,会写课件脚本,会搜集获取课件制作素材,会编辑加工制作。这就要求一线教师不仅要掌握软件知识,还要掌握硬件设备的正确的使用,会使用数码相机,扫描仪,数码摄像机,多媒体展台,投影机等等。基本上实现初中教师自己设计制作教学课件,自己运行调试课件,自己打包课件的能力。

3、提高课堂实效性注意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

初中生具备了一定独立思考能力,具备了良好的自我表达能力,拥有自我控制能力,所以初中课堂要根据初中生自身的认知特点,采用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紧密结合,初中课堂的师生要充分转变角色,发挥初中生独立自主学习,让初中生自主探究,协助学习,小组讨论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做好辅助工作,为学生学习创设课堂情景,学习氛围,设置学习目标和任务和课堂反馈,用目标和任务驱动学生自行探究解决疑难问题,用课堂反馈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及时总结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正确运用信息技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完成问题的解决。切实提高课堂实效性,增强初中生课堂趣味性,提高初中生学习的成就感。

过去的初中生课堂填鸭式教学应试教育,这种教学窒息人的思维和创造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感觉知识的学习枯燥单调,信息量局限于课本;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缺乏社会阅历,缺乏动手能力,缺乏创新意识。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社会家庭越来越意识到的传统教育的缺陷和不足,对素质教育的呼声很高。信息技术在与课堂整合中尝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很多教师转变了观念,自觉的推行素质教育,自觉运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手段整合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作为初中教师,如何在初中课堂运用信息技术切实提高课堂实效性成为摆在初中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难题。本文从信息技术在提高课堂实效性的运用上作以分析,目的是为初中教师正确运用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提供可行的操作和应用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2005(01)

[2] 胡卫星.李美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策略的制定依据,中国电化教育,2001.7

[3] 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0,10,25

初中信息技术课件篇2

关键词: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 教学现状 教学策略

我国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信息技术教学专业教师较少,计算机的整体数量不足;信息技术教学不被学校重视;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理念认识的不充分,没有完全理解新课改精神,不能全面地认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这些现实问题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提高农村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素质,是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研究的,旨在为改善农村信息技术教学提供可能。

一、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1.存在专业教师不足,计算机数量陈旧和短缺。

在我国现阶段农村初中教学中,信息技术由于是副科,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没有受到学校、上级的重视。有些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严重缺乏,有些初中存在没有专业技术教师,有些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教师是由其他学科教师转行,或者是兼任信息技术课程。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也是大班上课,有的初中由于计算机数量的不够,严重影响信息技术的开展。这样的教学严重影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进度。由于一些教师都是兼任课程,并不是专业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知识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往往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能创新,不能及时处理好课堂中出现的教学问题。教师的经验不足,往往使初中生失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从而影响整个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2.信息技术课程不被重视。

我国农村初中由于受传统升学观念的影响,大部分教学课程都在中考指挥棒的指导下开设,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不参加中考,所以不受重视,经常被占用。在一些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平时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授课,遇到特殊的教学计划时,就要为其他主课程让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挫,对自己的工作没有创新,只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同时,农村初中教学整体评价计划不合理,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没有得到重视,存在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象,这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而且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往往被学校看做是一个全能教师,身兼数职,譬如:教师、电教人员、网络管理人员、课件制作人员、网页制作人员、学校的免费打字员等,还要负责全校办公室电脑的软件维护。这些工作让信息技术教师一直处于工作状态,没有时间研究教学理论知识,没有时间总结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也没有时间了解学生的需要,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认识分歧。

部分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整体认识不足,原因是他们是由其他专业教师转学科过来的。一些农村学校在资源匮乏时期,由初中物理教师、数学教师承担信息技术教学任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不充分,还是按照以往教学经验授课,但因不具备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所以完全照搬文本内容,导致忽视学生的发展规律,没有注重学科之间的差异性。还有一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理解错误,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就是实践操作,主要是操作电脑,过于强调技术,不重视理论知识,不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和培养目标。

二、农村信息技术教学反思与策略

1.创建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

在现阶段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匮乏的情况下,针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可以与一些资源比较丰富的学校进行连接,进行相关资源的共享,主要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课件、常用的教学工具、文字处理库、图像转换、学生作品展示等,这些相关教学资源可以使资源共享,互相结合、相互弥补教学中的不足。

2.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农村初中教学过程中要制定适合自身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对初中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普及,让学生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初中生对现阶段信息技术中不同层面的信息素养的综合提高和协调发展,特别是在实际操作的能力,在教学课件上要体现出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准备。

参考文献:

[1]郑旭东,张振亭.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生主体性的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2003(6).

[2]马成麟.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甘肃教育,2004(11).

[3]闫世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J].中小学电教,2005(1).

[4]曲桂丽.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9).

初中信息技术课件篇3

关键词:初中 信息技术 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165

1 引言

初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于操作性的要求很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把理论知识掌握好,还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能自如地应用各类初中信息技术软件,自行去解决初中信息技术实际中出现的硬件问题,这样才能算是真正把这门课程掌握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行一体化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这门课程上的实践能力,能有效地辅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将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好。

2 初中信息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提出

以往传统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受到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和多种外界因素的阻挠,使得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的发生了偏差,让很多学生在学习初中信息技术主要目的都仅仅局限与通过考级这样的狭隘目标上,而不是想法设法学好初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然后将其辅助应用于自己的主修课目中。传统应试的传授教育模式中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以下就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做简单的讨论说明,以针对这些问题从侧面看出提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第一,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去提及初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于其他专业课程的帮助,在这种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系统性的教学模式底下,学生学习的内容缺乏联系性的同时也缺少了实用性,教学目的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

第二,传统的教学过程不具备基本的针对性,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的程度不需要去到专修的水准,因此他们所应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也应该有所差异。但过往的教学过程只是一味向学生灌输课时安排好的教学计划,而没有真正顾及到初中生在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上真正需求的知识量,而使得教学无法达到真正的教育效果。

第三,陈旧的教学模式不单单是严重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单方面灌输,既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的学习个性被大大压抑,使得学生对于学习缺乏一定的积极性,直接影响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第四,现实情况反映学生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下学习初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是先学一个课时的理论课,然后在下一次上课时再学一个课时的实践课,但往往在下一次的操作课时学生基本上已经把上节课的理论忘记得七七八八了,这时候又需要老师把理论知识大概讲一次,这样一来既浪费了教学时间又不能保证学生掌握好,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大大影响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

3 如何实现初中信息技术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针对以上论述传统教学方式中出现偏重于理论灌输,或者是理论与实践产生严重脱节等等造成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无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的一系列问题可以看出,要提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理实一体化的改革很必要。以下探索几条关于如何实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理实一体化改革的必要条件。

第一,要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首先在硬件这方面着手,在能保证师生都有电脑操作的硬件前提之下,配备上教学使用的电脑软件,让教师在讲述理论的同时给予学生实际操作的演习,把理论知识实际化。做到在讲述完理论教学而学生印象清晰之时就能自己动手操作一次,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巩固,而又能做到理论与实践得以联系在一起。现如今的教学中的一些具体案例说明,在中学电脑机房配备上了良好的软硬设施后,学生学习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效果显著提升了。单单从学校的学生考级情况来看通过率甚至可以超过90%以上,学生对于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上理论知识的掌握变得更加丰富,更扎实,这有助与学生对初中信息技术的独立操作过程得到帮助。

第二,开发创新一本符合学生使用的教材,这就像是学好初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基础。教材所编写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甚至到教学内容都是要围绕着学生在学有所成之时能与实际社会接轨的目的进行。教材还必须注意到按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进程要求进行编排课时内容,让教材加入更多实践性内容,使其变成真正的实用性教材。

第三,实现理实一体化的重要一步在于全面开展实践课程,目前在许多学校为了培训出符合社会适应性人才应用的条件下,在初中信息技术的基础教学上增加了实践性的课程教学。改变课时中理论与实践所占有的比例,增重操作性教育。如某初中就选了两个班级进行试点,教师依据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特点把教案安排成以下几个环节:

①学习目标(包含了信息技术的理论以及实际操作知识,还有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与学习态度)。

②学习的重点难点分析。

③教学环节以及时间上的安排。

预习展示环节:

学生自主学习占15分钟,老师讲授以及操作展示占20分钟,最后进行点评占10分钟;

提升展示环节:

给予学生自主交流10分钟,然后进行拓展延伸教学占20分钟,最后用15分钟进行达标检测。

在这两个试点班级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两个多月以来,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以及态度都有所改善,同时在掌握知识的方面也变得更加扎实,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所提升,故此这所中学就对这种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方案,积极推广到各个班级上,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上不再感到特别吃力与乏味。

4 结语

初中信息技术实现理实一体化改革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一名适合时展,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改革后,在这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下显著的优势和改革心得体会就是能让学生更好地找到学习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真正目标,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生为主体的基本要求,能在强调教学质量的同时不忽视提高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的动手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小军.高职院校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10).

[2]王瑛淑雅.计算机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0,(1).

[3]彭城.动画制作专业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2,(30).

初中信息技术课件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信息技术 有机整合 创新能力

2011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公民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并且还要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具备包括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化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初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面临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实践证明,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把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初中语文的教学,使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有效整合,能够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势,能够极大地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有效整合在一起。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过程的整合,利于优化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质是把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有效地融合,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把初中语文学科中难以描述的内容传达、展示出来,从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实效。在语文教学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我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从各种感官入手,引导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学生身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活动中重要因素之一。每一位学生既是一片有待挖掘的教育教学资源,又是这片教育教学资源的拥有者和开发者。因此,我们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综合,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变“被动”为“自主”,变“单向”为“合作”,变“接受”为“探究”。学生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好奇心,有了兴趣,才会自觉思考,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才会感到乐在其中,精力也会高度集中,才能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有所创新。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渲染教学气氛,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2、有利于突破初中语文教学难点,降低语文教学难度

运用多媒体教室的功能,根据语文学科教学需要,由任课教师编制课堂演示课件,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用适当的多媒体信息通过多媒体教室演示系统展现出来,变抽象的教学内容为形象、直观的知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不仅易于突出,更易于突破,有利于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从而降低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难度。例如我在讲授《变色龙》时,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如何理解警官媚上欺下的性格特点。为了解决这一重点、难点,我精心制作了这课的教学课件,利用图、文、声、像再现课文内容,将警官几次断案的语气、神态用课件逼真地展现出来,学生凭借这个课件很容易地就明白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的丑恶嘴脸,抓住了他“善变”的这一特点,从而掌握了人物性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随时借助课件,自主学习;通过网络获得个性化指导,较快较好地掌握课文重点,突破课文难点。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使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发展

信息技术具有形象性、高效性的特点,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初中语文辅助教学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性,从而突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自己主动获得知识。学生的学习是受一定的动机支配的,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认知兴趣。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凭借这些感性材料迅速地把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实现学生在认识上的飞跃。学生还可以在网络资源的海洋中,自由地去探寻知识,使每一位学生在创造性的学习中获得新知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发展。

2、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他们创新的火花。只有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对学生做到真正的公正、平等和尊重,学生的身心才能得到解放,才能使学生树立起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学生自主能力最高体现,是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将要面向社会的重要挑战,因此有无创新思维能力,将决定着他们的命运和未来。面对我们的学生,培养他们勇于质疑,勇于攀登的创新精神,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捷径。信息技术具有学生开启智慧之门,教师挖掘创新能力宝藏的巨大功能。我们语文教师在挖掘信息技术资源上,要注重研究初中生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在语文教学资源的整合上力争创新。

初中信息技术课件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教学

从数学教学角度来看,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为数学教学服务,让学生便捷、有效地接受初中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应以改变教学理念为基础,才能真正发挥出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作用,教师以课程内容为基础,在现代信息技术中选用适当的教学软件,可以更好地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辅助功能逐渐发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自主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有效地改变学习方式,加强学习数学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意义

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是先进教学理念的体现,可加强学生的信息能力与素质。相较于传统数学教学,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①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相结合,通过制作各种适宜的数学教学课件,将数学知识生动直观、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仅能激发其学习兴趣,还能积极引导其开拓思维。②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在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将数学知识化抽象为形象,有效提高学生数学思维。③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可丰富教学资源,扩宽学生视野。④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可以改善教师教学方法和理念,简化教学环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以各种方式进行数学活动,如观察、实验、验证、交流等。⑤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环境下,采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知识水平主动参与学习,且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协作学习。该类教学模式在数学教育中,是顺应21世纪新形势、新变化的发展。

二、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在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中,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应用信息技术时产生了许多难以避免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于教师和学生身上。

1.教师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教师信息技术教学意识薄弱。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不断向前发展,而这也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体现,但现阶段大多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还很薄弱,通常不会自觉主动地将该技术应用于教学中。②教师自身信息素质偏低。由于教师信息技术操作知识与能力有限,使得信息技术的真正作用难以发挥,因此导致在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过程中,教师无法熟练操作用来制作课件PPT、Flash等软件,不能把知识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应用信息技术时,常出现使用不当的现象,课堂教学中过多的通过电脑屏幕讲解数学知识,而缺少与学生的交流,会使得课堂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2.学生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难以集中注意力上。在数学课堂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学生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对现代信息技术存在强烈的兴趣,以致忽视数学知识的掌握,这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降低了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作用。

三、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中的有效利用

1.在课堂教学中以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工具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图、文、声、像的演示将初中数学知识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直观、化静态为动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将初中数学理论知识化无形为有形,即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学生对知识产生画面感,如教授关于三角形旋转的问题,通过几何画板软件将三角形旋转效果生动形象地演示出来,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三角形旋转过程中的各种状态。在教授初中数学式难点概念时,教师应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主动接受,如对函数概念进行教学,则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性对y=x+a类的函数以声音与画面直接显示出来。当学习几何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把静态的图形运动起来,刺激学生大脑。如教授“圆”时,教师可以应用几何画板对“圆幂定理”的有关内容进行演示,只需移动鼠标即可将相交弦、割线、切割线、切线长等定理对应的线显示出来。

2.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出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通过结合图、文、声、像模拟学习情境,如教授“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可以导入海上日出的情景,以海平面作为直线,太阳为圆,根据这样的情景引出线与圆的几种位置关系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教学效率。

3.通过信息技术设备制作数学教学课件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提高教学效果,应在课件中使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动画、声音等,突出教学主体知识,使课件结构简单明了,布局有序合理。如教学“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时,以设问的形式导入,并在课件中展示呈轴对称的生活图片,以引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及创新意识。

在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把握好计算机在初中数学教育中的辅助作用,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减轻教师教学负担。教师科学合理地将计算机模拟实验与学生手工完成实验结合起来,可以优化数学学习的内容和授课过程。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改革中的目的是推进素质教育,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领会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课件篇6

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已有多年实践,与传统教学相比,整合后的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初中学生年龄的特点决定在地理课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收效显著。但整合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利用的不合理上,没有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有机融合”,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程式化使用信息技术:一些教师迫于教育信息化的压力,在地理课堂“被迫”使用信息技术,导致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的使用形同虚设,白底黑字的课件成为信息技术环境下板书的数字化版本,虽然节省了教师书写板书的时间,但是往往导致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讲解,这种使用得不偿失。还有一些课件,虽然图文结合,设计精美,但也只是电子版的教科书,课件呈现的内容课本上都有,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中并没有发挥作用。

(2)随意性使用信息技术:如果我们将教师形式化使用信息技术视为“没有使用信息技术”,那么在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中存在的另一方面的问题是教师在课堂中“处处使用信息技术”。教师根据教学设计,凡是能用信息技术支撑的地方一定会用,没有考虑是否需要用及如何用,这就导致两种情况的出现:一种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沾边就用,这种情况下一些媒体的使用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甚至用信息技术代替了学生亲自实践的机会,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偏离教学内容,效果适得其反。另一种情况分析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点,准确利用信息技术支撑教学,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习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但限于教师信息素养能力不足及地理学科信息资源的匮乏,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使用是零散的、不系统的,仅停留在浅层次的整合上。

二、解决方法

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无论是“不用”还是“滥用”,其根本原因多是教师没有从学生学习需要的角度出发。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即学生在地理课堂应该学会哪些知识,具备哪些能力,以什么样的方式学习效果最佳。这就需要创新地理教学方法,彻底改变地理教学现状。创新教学方法主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两方面考虑,信息技术在这两方面的应用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1)创新地理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现阶段初中地理教学中,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教授学生基本的地理知识。创新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重点应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使学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创新地理教学条件。初中地理教学中需要创新教学方法的知识内容,仅想出好的教学方式是不足的,必须有相应的教学条件作为支持环境。创设学习地理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整合地理资源,解决地理学科中的疑难点;设计地理学科学习平台,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设置有效的交流平台,供学生之间知识经验共享所用。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地理教学条件,使教师致力于设计教学内容而不是专注于技术使用,才能真正改善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

初中信息技术课件篇7

在现在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操作技能,采用任务驱动,强化学生的技术应用;但对技术所蕴藏的丰富文化信息挖掘不够,也不注重引导学生对技术背后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使得在课堂上学习获得的技术成为了一种冰冷、枯燥的工具,缺失了信息技术学科最起码的文化内涵。在轻视、放弃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文化素养培养的同时,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各种不良影响正逐渐影响着初中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相对薄弱。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比,教育研究的普及性及深度、广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技术更新快,学科教学研究把更多的注意力聚集于技术更新的学习与研究,而学科教学理论相对滞后,教师也缺乏信息文化素养方面的实践研究经验和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学校与社会对信息技术学科认识存在偏差,部分人认为初中信息技术只是一门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副科”,没有必要关注其背后更多的内涵和文化建设。

二、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课堂进行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敏锐、准确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提炼,让信息技术学科文化成为学生喜欢了解、乐于探索的内容。初中信息文化素养培养是多方面的,笔者根据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讲述其中的几条途径供参考。

1.与实际相结合,给课堂融入计算机硬件文化。

信息技术分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通常教师比较关注软件部分的教学。硬件部分无论从原理、结构上都是比较难的知识,因此,要将信息学科文化融入教学比较困难。教师在教学时融入实际的计算机硬件拆解和虚拟采购,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的同时,将计算机元件的价格、选型、外观等信息融入到教学中来,可以培养初中学生对计算机硬件有更加直观和深入的认识。笔者在课前预先准备了四台报废的计算机,将其拆解,并在各种硬件设备上贴上了名称标签,在操作课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并做好网上查找内容的任务清单,让学生在网上了解相关知识后,告诉学生虚拟购机的网址。学生根据已经了解的硬件设备特点和价格后,挑选自己喜爱的硬件进行虚拟购买。学生从这个虚拟购机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计算机硬件及其价格知识,取得了良好效果。注重包含现实意义的计算机知识的教学,能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计算机硬件文化有效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2.立足史料,关注技术背后文化的渗透。

关注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的思想体系、文化内涵和创造价值的认识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经常穿插计算机发展史料和IT界的风云人物及他们的小故事,这些信息技术史料的渗透,对学生所产生的感召力,比让学生多学几步操作技能更有深远的意义,学生能从诸如此类的史料文化中终生受益。如浙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编辑文字》,其编辑的文字内容是计算机发展史,笔者把这课分成两课时。第1课时设计如下:先让学生看史蒂夫•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演讲视频和演讲稿,以激起学生对于计算机发展史的兴趣,然后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最后让学生完成事先准备好的有关计算机发展史知识点的“分类游戏”,通过“分类游戏”,学生们进一步掌握计算机发展史。第2课时则用计算机发展史素材进行排版,引导学生在这些计算机史料之中体会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人类文明的创造价值的风采,从而让学生对于信息技术产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3.立足学科整合,有效开展文化渗透。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分为两部分,一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工具和载体,辅助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过程,用更加直观有趣的方法表现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生物和其他学科的知识点和难点,有静态媒体无法实现的优点。另外一方面,在其他学科里面有很多知识是与信息学相关的,在这些知识的教学时,结合计算机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这些知识的意义,使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获得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了解了知识背后的原理和学习意义。例如,计算机的数制转换通常是在初中数学课中出现,学生往往只能学习如何求解这些题目。实际上,这个内容可以融入到信息技术课程中,引领学生理解在数字电路和计算机中,利用开关电路实现“0”和“1”运算和存储的原理,使学生在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轻松解答这类题目,理解这类题目的意义所在。

4.加强信息伦理道德的渗透。

由于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同时家用电脑、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硬件设备普及率非常高,多数初中学生可以非常容易获取庞大的网络信息资源。面对没有归类和屏蔽的网络社会,如何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必须基于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初中生需要有良好的信息道德观,善于区分信息的好坏,是学生信息文化素养重要的因素。在课程教学的同时,教师要逐步让学生知道如何辨别网络信息中的真实性,在信息时要遵守道德行为规范,要有责任心,共同维护网络;要让学生理解软件的版权问题,不能够通过网络剽窃;对网络的效率要有认识,错误的信息通过简单的传播会迅速造成恶劣的影响,无法控制,因此不可以传播虚假的信息;在教学中融入“知识产权”、“盗版”、“黑客”等涉及计算机网络安全和道德的内容,可以非常有效地将信息伦理道德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5.立足自我,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文化素养,才有可能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学科教研活动获得实践研究经验和理论指导,通过学习和总结形成必要的知识结构。教师备课要充分,不但要准备各种虚拟素材、实物素材,而且要对原理和方法追本溯源、引经据典,充分准备相关材料。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信息学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网络信息道德修养,掌握更多的计算机及网络相关知识,可以将这些融入日常教学中,达到提升学生素养的目标。

三、总结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对学生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构建和完善信息文化素养培养理论体系。我们可以从给课堂融入计算机硬件文化、关注史料、学科整合、加强信息伦理道德的渗透、自觉地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等方面入手,将那些凝结在技术上的丰富的文化信息“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至学生的思想深处,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初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正确认知和学习,培养出合格的、有现代信息素养的新人,真正把素质教育推向前进。

初中信息技术课件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数学 整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要求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调动初中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激发学生课堂主动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从而优化初中课堂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引进信息技术,不但能够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具体化,而且还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课堂上来,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下学到数学知识,并全面提升身心和个性的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整合的作用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现代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信息素养主要是指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进行开发、获取和评价,通过信息解决难题,最终创新修养和能力。通过信息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的整合,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法制观念、信息能力等,另一方面,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索和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要求对素质教育进行全面的发展,其中心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信息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的整合,从本质上改变了初中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在利用课本对学生进行授课的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来将数学课堂更加的具体化,让学生在信息平台上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索,并通过网络通讯工具进行交流和讨论,如邮件、QQ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促使知识的不断增长。过去的人们只要努力并坚持学习就会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享用一生,但是信息技术的到来,已经摧毁了过去。初中生在接受完学校教育之后,还需要不断接受教育,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远程教育,这是一种终身教育方式。通过信息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的整合,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而且还能够不断推进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于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内容也比较抽象,致使学生都不太喜欢数学课,所以,教师必须想办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将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来一起,促使数学教学发挥更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让学生比较直观和形象地感知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想象和思考,主动参与到初中课堂中来,最终独立解决问题,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2.利用信息技术的丰富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丰富性,来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利用信息技术对数学概念进行成分的讲解和揭示,让学生从比较――抽象――概括――分设――分化这一过程,从而形成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第二,利用信息技术充分揭示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在比较――归纳――猜想――结论――检验这一过程去深入探索,从而了解结论得出的整个具体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利用信息技术充分揭示解决问题的整个思考和探索过程,即这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和探索,让学生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利用信息技术的丰富性,将解决问题的思路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最终实现解决问题的新颖性和创新性。

3.利用信息技术扩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扩大学生的课堂容量,增加信息资源的密度,培养学生的能力的方向转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过去,教师在进行授课时,都是需要将大量的板书、画图、例题、习题写到黑板上,尤其是到期末和其中考试前,都需要将这些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体系,浪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进行整合,教师可以将备课的板书利用电脑制成课件,通过鼠标将课件一点点快速方便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将重点内容勾画出来,从而实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减少板书时间,又可以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数学科学的另一特点是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尤其是涉及三维空间问题,动态过程问题、复杂计算问题等,传统教学手段由于以静态为主,很难在课堂上利用黑板将这种复杂的情景展示出来,更不用说借助情景来分析。以数学教学为例,几何画板是数学教师最喜欢使用的教学软件,它操作简单,功能丰富,动感十足,能够满足数学教学中化抽象为形象直观的要求。教学实践中通过信息技术课的辅助教学,在学生初步掌握几何画板功能的基础上,开展函数的实验研究,通过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能够有效地突破函数教学中数形结合的难点。

总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不过,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能在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模式这块新的领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尝试、积极探索,并从实践经验上升到数学教育教学的理论高度去提炼、去反思,才能避免盲目性,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整合之路,促进数学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夏巧娜.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J].新校园(中旬刊),2014,(6).

[2]赵志芳.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J].读写算(教研版),2014,(4).

上一篇:酒店经营理念范文 下一篇:青年志愿者活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