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贝多芬范文

时间:2023-09-14 20:51:21

音乐家贝多芬

音乐家贝多芬篇1

1、在朗读探究,质疑问难中体会音乐家的伟大人格魅力。

2、学习课文中出色的外貌描写,体会从外貌描写中展示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作方法。

3、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4、在《命运》交响曲的欣赏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走进巨人,感受贝多芬与不幸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难点:理解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

课前准备:

1、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并查阅贝多芬的有关资料。

2、准备贝多芬的资料短片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倾听音乐,\"命运\"引读

1、倾听音乐:

听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谈谈从这交响曲中听到了什么?(听到了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苦闷--绝望--不甘--抗争……)

(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意图:导入新课,课文与《命运交响曲》都表现了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提示本节课的学法:通过欣赏音乐来领会文章的内容。)

2、\"命运\"引读:

对一个画家来说什么最重要?对一个歌唱家来说什么最重要?那么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又是最怕什么呢?(耳聋)

可是,命运常常要捉弄人呀。让最需要它的人失去一些东西。就象我们今天所要了解的这位音乐家贝多芬,就在他最需要听力的时候失去了它。面对不幸,我们的音乐家贝多芬在听不见的情况下仍不断作曲创作,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写出了一部部伟大的音乐作品,重造了那美妙的音响世界。那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想不想认识他?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去看看生活中的贝多芬是怎样的一个人。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悟

1、诵读积累:学生比读课文,交流感受,体会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

2、整体感悟:

①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的记叙线索是\"客人\"拜访贝多芬的经过。

②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期间写了哪几件事?

记叙的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客人\"和贝多芬会面、交谈;贝多芬回忆自已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景。

③以女佣的口吻概括那天发生的事,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①跳读全文,勾画关于贝多芬的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②作者主要是通过哪个方面来刻画贝多芬的形象的?阅读课文6、7、9三小节,思考这些段落中外貌描写的作用?

(外貌:\"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的宽阔的双肩,那种\"凝重不可逼视\"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又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坚韧无比的生命意志。)

③(出示贝多芬画像

),进行\"外貌对比\"。

请同学们把这张贝多芬的肖像画与课文中的描写作个对照,看看像不像,像在哪?(学生读出相似的语句)。

写作指导:成功的外貌描写,往往能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方面来重笔刻画。做到以形传神。忌面面俱到,忌\"脸谱化\"。

2、品读赏析:

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语句深深地触动了你,而你又是如何理解这些话的?

教师准备:

①课文20小节中\"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这是贝多芬耳聋后的心理写照:被人误解而苦闷和绝望。)

(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了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②课文22小节,贝多芬\"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做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却遭到耳聋的打击,但是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与\"巴望\"则表现出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③\"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指的是贝多芬用\"心\"和生命写的音乐,传达出的是贝多芬对人生和生命的理解。)

④\"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永恒\"指的是音乐,贝多芬已经超越了自己,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四、体验反思,人物速写

1、体验反思:

①请同学们试着为课文重拟标题,以此提炼中心。

②站在\"客人\"的角度谈谈此次访问的收获。

③如果你遇到像贝多芬这样的命运,你会怎样面对呢?

2、人物速写:

五分钟人物速写(选取同班同学,描写外貌,三五十字即可,不提及姓名,文成朗读大家一起猜,同时教师点拨写法得失。)

3、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走近音乐,走近大师

1、走近音乐:

再次倾听贝多芬的音乐,展开想象,畅谈感受,写下心灵随笔

2、走近大师:

①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在感受到贝多芬的坚强的生命意志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个作为平凡人的贝多芬,试说说贝多芬的平凡之处。

贝多芬有着和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他也会像常人一样孤独、苦闷、烦躁、甚至绝望。当有人来拜访他,并希望了解他时,他会感动得流泪;当无端被打扰时,他一样会表现出不耐烦。面对耳聋的打击,他也不免叹息,感到软弱。

②名人评语:

罗曼·罗兰: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贝多芬是伟大的,不仅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也因为他是一位能勇敢与命运作斗争的人。

六、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文章按照访问的顺序,首先从女佣--贝多芬日常生活见证人的角度,交代了贝多芬的基本生活状况和目前的精神状态。接着,以一个初次拜访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现了贝多芬的形象。最后,作者让主人公自己开口,袒露他的内心世界,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成功地表现出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这样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不幸命运顽强抗争的伟大的贝多芬,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现实生活中平凡的贝多芬。

今天我们要学习贝多芬那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顽强精神。因为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会有许多挫折与不幸等着我们去面对,我们只有以贝多芬那样顽强的精神才能战胜他们。

2、拓展延伸:

1、听贝多芬名曲,提高艺术素养。听贝多芬其他名曲,提高艺术素养。

2、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教师精选篇章)。

音乐家贝多芬篇2

贝多芬的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宫廷御厨的 女儿。贝多芬生长的年代,正是约瑟夫二 世实行"开明专制"的时期,波恩的统治者也实行了一些改良的 措施。波恩成了当时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地之一。贝多芬的幼年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但是,贝多芬童年很不幸福, 嗜酒成癖的父亲败坏了家业,他企图把四岁的贝多芬变成摇钱 树,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也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他不只强 迫孩子练琴,而且常常夜半三更酗酒回家后把孩子从熟睡中拖起 来拉琴,不满八岁的贝多芬被强迫在寇恩的听众面前表演、卖 艺,十一岁的贝多芬就开始在剧院的乐队里工作。这种严酷的童 年生活,使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独立的以音乐谋生的道路,同时 也就养成了他坚毅倔强的性格。

他起先是以一位天才的青年钢琴家出入维也纳的贵族门庭,并受 到贵族们的热情接待和保护,他也曾一度产生过对上流社会的幻 想。但是,贝多芬所处的时代毕竟与海顿,莫扎特的时代不同, 时代赋予贝多芬更成熟的资产阶级自觉性和个人的自信和自尊。 因而他一开始就不甘愿做贵族门的奴仆,而是要与贵族们有平等 的地位。后来贝多芬渐渐发现自己的资产阶级理想和当时的封建 社会有着很大的矛盾,再加上他1796年开始面临耳聋的威胁,使 贝多芬很快增长起一种对现实不满,对个人命运反抗的思想感情。 1797年后,贝多芬患了耳聋病,病情逐年恶化。对一个音乐 家说来,再没有比这一打击更沉重的了!恶魔限制了作曲家同外 界的交往,妨碍了他的钢琴演奏,他不得不放弃演出 ,而长期隐 居在维也纳乡村。 从1800年起,贝多芬在创作上很自然地逐渐 脱开海顿和莫 扎特的影响,力求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追求新的理想。

他于 1803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了他在创作 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熟时期。他这一时期的创作力极 为旺盛,表现出巨人般的工作能力,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品。贝 多芬成熟时期作品的基本思想逻辑——“通过斗争,得到胜利", 在这一时期中逐步得到确立,英雄性、群众性的交响乐新风格形 成了,革命的内容、戏剧性的交响乐发展手法、形式上的各种重 大革新等等,在这一时期都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贝多芬最杰出 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他后半生三十年生涯的耳聋状态中创作的。

耳聋的人成为音乐家是一个奇迹,他,贝多芬,坚强面对挑战,无谓迎接困难,在这艰苦环境下,竟创造出一首首让世人折服得音乐巨作,是集古典主义大成、开浪漫主义先河的欧洲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一位演奏家和指挥家。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抒情曲(Lieder)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华文世界,贝多芬被尊称为乐圣,当之不愧!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一个音乐家。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在贝多芬稍前的时代,欧洲乐坛上的大圣是莫扎特。然莫扎特的音乐的价值,毕竟止于一种“音的建筑”,即仅因音乐的“美”而有存在的意义而已。至于贝多芬,则更有异彩,他的音乐是他的伟大的灵魂的表征。莫扎特的音乐是感觉的艺术,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的声响。

他的全生涯中最伟大的作品《第九交响曲》,是全聋后的所作。聋子能作音乐,已是妙谈;而况所作的又是世间最伟大的杰品!可知这全是超越的灵的产物,只有能超越人生的大苦闷的精神的英雄,乃能得之。又可知命运对于人类,只能操纵怯弱懦夫,而无可奈何这伟大的精神的英雄。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1798年)。自此至57岁(1827年)逝世,其间的二十余年的日月,全是聋疾为祟的时期。然而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时期产生。直到入了全聋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的拍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作曲,终于作出了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而搁笔。临终的时候,他口中还这样叫叹:

“唉!我只写了几个音符!”

在这句话中可以窥见他的抱负的伟大。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标题为《命运交响曲》。贝多芬自己曾经指这曲的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说:

“命运来叩门的声音,正是这样的。”

贝多芬与生命抗争,最终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也让我明白了: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会降临在伟人的身上。每当我遇到困难而退缩时,每当我受挫折而落泪时,我就会想起贝多芬的身影,那顽强的品格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时时刻刻做到:不管做什么事,不管有什么困难,我们都应该像他一样坚持不懈:

音乐家贝多芬篇3

论文摘要: 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均衡地反映了贝多芬整个音乐创作生涯的各个时期,体现了他一生所经历的漫长的音乐和精神之旅。本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做了详细的描述和对比,从而找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其价值和魅力。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莱茵河畔的波恩城,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他的钢琴奏鸣曲创作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他的人生虽然充满坎坷和磨难,但在他的音乐里却始终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斗争精神,以及对真理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集中了前辈大师的创作成果,站在他所处的时代前列,以新的素质体现了亨德尔音乐的英雄性、群众性和巴赫的深邃性、哲理性、宏伟性气魄,发展了海顿的人民性、风俗性艺术风格,借鉴了莫扎特深刻入微的心理刻画和热烈的抒情性,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其作品既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又有强烈的时代感;既有古典主义的音乐美感,又有浪漫主义的真切情感,因此他是由古典主义乐派向浪漫主义乐派跨进的一座桥梁,是屹立在18、19世纪之交的一座音乐丰碑,对200世纪欧洲音乐的创作乃至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广泛的影响。

贝多芬从青年时代开始创作钢琴奏鸣曲直到晚年,他的创作风格也总是在变化,其中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乐章数目也是十分自由的,二、三、四乐章的都有(32首奏鸣曲中三乐章的有14首、四乐章的有12首、二乐章的有6首)。wWW.lw881.com下面按作品产生年代的先后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以此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特征进行初步的比较:

一、早期(1792—1800年)

社会背景及历史文化的变迁,使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们的境遇、社会地位、思想,以及创作音乐风格也经历了一个从海顿没有深刻精神内涵的闲适,到莫扎特个人思想情感初步个性化表达的优美、秀丽和热情,再到贝多芬充满个人主观意志和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崇高这样一个渐变的过程。

同时,贝多芬又探索了发展钢琴奏鸣曲的新道路和新形式。在早期奏鸣曲中,特别是在第8首奏鸣曲《悲怆》中,可以举出许多进行探索的例子。例如,《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前面,贝多芬加了一段很大的引子,在展开部的开始及尾声前又出现了这段引子的素材。《悲怆》各乐章的主题是很相似的:引子的主题和快板部分的第一乐章是相似的。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和第三乐章(回旋曲)的第一主题很接近,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和回旋曲的第一主题也略有相似之处。

贝多芬早期的风格特征一方面延续并发展了海顿、莫扎特的质朴、严谨、富哲理性等古典传统,同时他的旋律继承海顿式的动机开展的手法,又吸收莫扎特旋律的深情,形成简洁、粗犷、质朴、热情的特征。另一方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节奏上频繁的变换、切分和休止造成的动力性、不平衡感;和声、调性上不谐和、不稳定范围的扩大;力度上大幅度的起伏等,构成贝多芬音乐的强烈感染力。

二、中期(1800—1815年)

17到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所倡导的思想自由、个性发展思想和反对封建传统、宗教束缚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浸润到贝多芬的意识中。对真、善、美的呼唤和歌颂,对假、恶、丑的鞭挞和抗争,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成为贝多芬中期所有音乐作品的主题。为表达这种主题,贝多芬根深蒂固地置身于现实中。他谱写的东西,记录着他的良知,凝聚着他的理想,塑造着他的全部思想历程,是他人格力量的物化。中期是贝多芬创作的旺盛和关键时期,他努力探索扩展奏鸣曲的表现力和套曲的结构功能,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和发展,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征。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d小调(暴风雨)》op·31no·2,是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争议最大的一首。无论从它的思想、内容,还是从它在贝多芬一生钢琴创作的地位都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在思想性方面,按照罗曼·罗兰的看法:《暴风雨奏鸣曲》是贝多芬在音乐中直接表达思想的最突出的例证之一。“这是他,就是他本人!”罗曼·罗兰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一时期贝多芬艺术独具一格地表达了《暴风雨》中的对立性,这是“无法遏止的急流,粗犷的力量”和“高瞻远瞩思想的统治”之间的对立。这首奏鸣曲在构思上是美学和伦理学上的胜利,它摆脱了《月光》音乐发展中达到高峰时感情的动荡不安、心灵的苦难,它肯定了人民的因素,通过民间曲调与社会的悲欢相融合,难怪是列宁所喜爱的音乐作品之一[1]。贝多芬的第31号三首钢琴奏鸣曲在所有钢琴奏鸣曲中是一个转折点,而且在他的整个音响化哲学体系中也是一个大的转折前的先兆和信号,正是这先兆和信号,预告了贝多芬的体系中出现了一个英雄的、革命的浪漫派的时期,向贝多芬心目中的新目标昂首挺进[2]。

三、晚期(1815—1825年)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晚期是欧洲大陆最黑暗的时期,各国君主组成“神圣同盟”残酷镇压人民,坚持资产阶级民主理想的贝多芬面对这黑暗倒退的现实极为不满,心情沉重、苦闷、彷徨,创作暂时处于低潮。晚年的贝多芬在不断克服精神危机、耳疾、经济压力、家庭纠纷等困难的情况下,在他随后的人生旅途中,他使奏鸣曲的创作形式完全服从他自身的非凡幻想之中,以坚定的意志和无比的毅力继续投入创作。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的风格表现了他深沉、内省、诚挚、复杂的内心独白,其思想内容越来越具有深刻的主观意识,表达了他的痛苦与希望、明朗与阴霾、动摇与坚定等复杂情感,以及从最自由的幻想走向最坚定的意志。他以抒情内省性取代了以往的英雄性,以抽象性和复杂性代替了以往作品的标题性。他的奏鸣曲曲式结构已经完全自由化了,摆脱了一切传统规则。即兴性、心理的探索、深刻的哲理性,以及浪漫主义的艺术思维等是贝多芬这时期作品的突出特点。贝多芬最后五首钢琴奏鸣首首是经典,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1818年创作的《降b大调第二十九(锤子键琴)奏鸣曲》(o p.106)。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晚期作品的风格特点之一是审慎地挖掘主题和动机的最大潜力,这也是沉思的成果之一;又一特点是有意模糊分界线而获得持续性。贝多芬晚期作品的抽象性、普遍性,表现为对位织体的篇幅和重要性越来越大,这也是他音乐创作处于颠峰状态的作品风格,这个时期的作品被世人公认为“超越了从前所有音乐,向人类想象力所能触及的最高领域翱翔”。除了形式和风格的改变,除了独立性和独特性,还有一种个性的表达,即“人类情感和思想的彻底解放”。这个时期也被世人称为贝多芬的思想期。

综上所述,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所具有的价值和魅力在于均衡地反映了贝多芬整个音乐创作生涯的各个时期,体现了他一生所经历的漫长的音乐和精神之旅,并将一个时期的社会的潇洒和优雅,完美地展示了一种特定的音乐形式在天才作曲家手中所能达到的高超的技巧和丰富的变化。

参考文献:

[1]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

音乐家贝多芬篇4

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1770-1827)生于波恩。父亲约翰是波恩的宫廷乐团的男高音歌手,同时也是一名酒鬼,尽管人们指责他是想将儿子培养成神童赚钱的俗人,但从贝多芬的祖父也是音乐家来看,在培养贝多芬音乐方面的素养上,也许应该感谢他的父亲和祖父。

贝多芬的祖先在荷兰流离颠沛干过各种工作。祖父路易斯是经营葡萄酒的商人,也擅长音乐,进入波恩的宫廷乐团直至担任乐长。他还训练儿子约翰学会了音乐。

路易斯经营酒业获得了成功,但于负面也给贝多芬全家投下了阴影。祖母因酒精中毒住进了医院,他的儿子约翰也因酗酒结果放弃了歌手的职业。这个没用的儿子约翰在28岁时娶了妻子玛利亚。她是宫廷厨师的女儿。

玛利亚长得十分漂亮,家中贫寒,嫁给约翰时,玛利亚21岁。这对夫妇婚后和睦相处。妻子文静而温和,对丈夫很顺从,结婚翌年便生个男孩但第六天死去,接着生了贝多芬。这个孩子从小就显示出音乐的才能。从3岁还不太会讲话的时候起,父亲一教他练习唱歌,他便紧随在父亲的身边不肯离去。父亲让他停止练习,他便纠缠着父亲不放。因此,再怎么迟钝的父亲,也会注意到儿子的音乐才能。

贝多芬一到4岁,约翰便正式教他弹钢琴。贝多芬在父亲和父亲朋友的指导下初露音乐的才能,不久便作为神童已很闻名。约翰的教学方法就是野蛮教育,打骂,不让孩子睡够,强行增加课程,因此一度曾适得其反,使贝多芬开始厌恶音乐。

约翰将孩子当作神童来培养是失败的。贝多芬并没有成为神童,但是他的音乐才能优异,13岁就早早地作为剧场的风琴演奏者赚钱了。不久,母亲患病死亡,失去妻子的约翰更加成天酗酒,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全家的生活重担落在贝多芬的肩上。他亲自领取父亲的年薪,一边照顾着年幼的弟弟一边继续作曲。17岁那年春天,贝多芬去维也纳留学,在莫扎特面前即兴演奏。据记载,当时莫扎特大叫起来,“这位少年将来会是一个很了不起的音乐家!”贝多芬在维也纳拜海顿为师,首先确立了作为钢琴家的名声,作为作曲家的地位也逐渐得到了认可。

人们说,只有逆境才能使人成长。贝多芬的成长环境是真正的逆境。孤独和贫困,家庭烦恼、耳聋疾病等纠缠着贝多芬的一生。他曾因耳聋想自杀,但最后还是在孤独中坚持作曲。在与这些困境作斗争之中,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贝多芬音乐。

贝多芬不是因为逆境才成为伟大的音乐家,而是受尽逆境的磨难,最后成了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中留下交响曲9部,钢琴奏鸣曲32首,钢琴协奏曲5部,小提琴协奏曲1部、弦乐四重奏16部、歌剧《菲岱里奥》、歌德悲剧《哀格蒙特》的配乐等百余首作品,成为名副其实的“乐圣”。

父母的真正作用就是,无论以什么形式,发现孩子的才能,并使孩子的才能得到发展。贝多芬的父亲虽然很不称职,但他不是忽略而是发现了孩子的才能,并将孩子领上了音乐的道路,他起到了作为父母来说最起码的责任,就这点来说,他是成功的。

音乐家贝多芬篇5

【关键词】贝多芬;浪漫主义时期;悲怆;黑暗势力;回旋曲

一、贝多芬生活背景

贝多芬生于一个世袭的音乐家庭,父亲为了把儿子培养成第二个莫扎特,父亲对贝多芬的训练近乎残忍,虽然贝多芬也举行过公开演奏,但却未能象莫扎特那样一鸣惊人。贝多芬在十二岁时遇上了一位精通艺术而又思想先进的老师--聂耶费。他引导贝多芬进入了古典音乐的殿堂。巴赫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力量、富有表现力的音调与严格的结构,亨德尔的音乐风格、肯定生活的世界观、宏伟的结构与音响效果等,这些都为贝多芬所接受并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发扬和更加充分的表现。

1792年,贝多芬赴维也纳,拜海顿、莫扎特为师,进步很快,从而确定了他作曲家的地位。在为实现自己的追求与理想而斗争时,贝多芬遭到了可怕的考验--耳聋,这对于一个二十八岁的音乐家来说,是多么沉重的打击,他甚至想到了自杀。然而凭着对生活、对艺术坚定的热爱,他打消了轻生的念头。在这个时期,他完成了第二交响曲,又开始了第三交响曲的构思。此后的十年中(1803年-1813年),尽管耳聋病情不断加剧,可是贝多芬却沿着他在创作上开拓的新路,进入创作的成熟和全盛时期,以其全部热情创作出大量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贝多芬不仅在音乐上不倦地充实自己,同时还醉心于古代神话、文学,并研究了席勒、歌德的诗歌和莎士比亚、莱辛、莫里哀等人的作品,他也热衷于哲学,曾入波恩大学旁听哲学课。贝多芬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除了他的天才和不屈不挠的刻苦学习精神外,与他那广泛而渊博的文学、艺术修养是分不开的。

二、《悲怆》创作背景

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这是达到了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曰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太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奏鸣曲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关于“悲怆”这个词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看“悲怆”的谱子时,发现谱子的开始处只记着Grave--重板,音乐中更多的是英雄气概而非“悲怆”。二十八、九岁的贝多芬,正值青春年华,事业蒸蒸曰上,为什么要写上这么一个标题呢?罗曼・罗兰在他著名的《贝多芬传》中回答了我的疑问:“然而痛苦已在叩门;它一朝住在他的身上之后就永远不再退隐。1796年至1800年间,耳聋已开始他的酷刑。”1801年,贝多芬在给韦该勒的信上写道:“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以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我聋了。要是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啊。我的敌人们又将怎么说,他们的数目又是相当可观!在戏院里,我得坐在贴近乐队的地方,才能懂得演员的说话。人家柔和地说话时,我勉强听到一些,人家高声叫喊时,我简直痛苦难忍,我时常诅咒我的生命。普卢塔克教我学习隐忍。我却愿和我的命运挑战,只要可能,但有些时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隐忍!多伤心的避难所!然而这是我唯一的出路。”“悲怆”奏鸣曲本身和这封信,揭示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题目《悲怆》,隐藏着生命的磨难,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但音乐的本体,更多的是对不幸遭遇的“隐忍”,对命运的“挑战”和抗争,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可以说是完美的音乐典范----它是日记式的生活状态的反映,而贝多芬在他的音乐声中告诉我们,他已超越了现实,摆脱了尘世的困苦,在精神上他是胜利者。有人曾将这首奏鸣曲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比较,指出在这两部作品中,存在着共同的“青春的哀伤感”。

三、《悲怆》创作意义

《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创作的作品,构思雄伟,悲壮激昂。表现了沉重的压迫下痛苦的叹惜与,反映了挑战命运、搏击黑暗势力的决心,宣告了光明战胜黑暗的胜利,充满斗争的力量和热烈的追求,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篇章。《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在这一时期创作中的光辉顶点,标志着其奏呜曲逐渐向浪漫风格迈进,打破了古典奏鸣曲墨守成规的章法。这首奏鸣曲中呈现的苍劲有力、绵密紧凑的表现手法,富有情诗般独特的魅力,洋溢着幻想的诗情。

通过对这首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分析与了解,我认为这种悲壮、沉重、阴暗、激情、反抗的情绪体现的是极其生动的,它实质上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第一次有机的使用回旋曲式,并具有与戏剧性相结合的终曲的特点,充满了浓郁的歌唱特色,犹如流行音乐一般。

四、总结

在《悲怆》奏鸣曲这一乐章中,忧郁的情绪一直保持到曲终,快乐的情绪始终没有占据上风。贝多芬在这里治疗了内心的创伤,似乎在寻找摆脱生活暴风雨的避难所。贝多芬使这个乐章无论在音调、织体的气氛和写法上都带有与第一乐章相同的性质,充满了戏剧性的矛盾和悲壮的情绪,但并没有正面回答和解决第一乐章所呈示的矛盾,整个音乐那种排山倒海的热情是显而易见的。演奏者应把握住整曲多变敏感幻想的情绪,把贝多芬此时虽悲怆却怀着希望,痛苦却不失斗志的情感在第三乐章里诠释出来。

《悲怆》奏鸣曲虽然表现的是贝多芬在激烈的变革时代的感受、不幸遭遇中的体验。实际上却反映了当时作者的资产阶级理想和信念,一代变革者的追求和探索,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我们也应保持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时刻保持旺盛的精力,为我们拥有精彩的人生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莱昂・路易斯,叶柳.《贝多芬奏鸣曲再探》[J].钢琴艺术,2011年08期.

[2]周丽.《论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音乐家贝多芬篇6

关键词: 古典主义;英雄性;交响曲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147-02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德国作曲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浪漫乐派的奠基人。自幼学习音乐,曾从海顿学习对位法,后来听力逐渐衰退,再加上失恋,此后十余年经历了思想和生活动荡,最终完全失聪,遭受到了命运最残酷的考验。可他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危机。他振奋精神,继续作曲,为人类留下了最宝贵的音乐财富,他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对命运的抗争。

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活动可分为三个阶段。他的早期作品颇受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在交响乐创作领域受海顿影响较大,而在钢琴奏鸣曲的创作领域受莫扎特影响较大。中期作品充分体现了其坚强的意志,牢固树立了自己的风格,作品表现的内容及思想感情都紧紧与自身命运相联系。在他的音乐中,经常可以听到“斗争后的胜利”和“经过痛苦后的欢乐”。晚期作品则进一步体现了其个人特点,更多地呈现了浪漫主义色彩。有人把他的音乐与莫扎特做比较时评论说:莫扎特的音乐若演奏得不好,就听不出是莫扎特的音乐;而贝多芬的音乐不管演奏的水平高低,都能听出是贝多芬的音乐,可见其风格之鲜明、独特。贝多芬的风格是形式和内容并重,以自由战胜传统而创造新的权威。以前的古典主义音乐在管弦乐中缺乏对社会性矛盾冲突的描写和叙述,而贝多芬却能在古典主义形式的基础上做主观性的描写,突出个性,个人感彩的描绘独具风格,这种做法已超越了古典主义音乐的范畴,明显地表现出浪漫主义色彩。因此,贝多芬是公认的古典主义的集大成者,开浪漫主义的先河,从古典主义音乐过渡到浪漫主义音乐最伟大的音乐家。

贝多芬作品的英雄性集中体现在一些交响曲作品的创作和钢琴奏鸣曲创作两个方面。贝多芬最重要的贡献是对交响曲的发展和创新上。《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都是体现了英雄性因素的作品。贝多芬时代的欧洲,正处于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之际,在这种背景下,贝多芬反对封建专制,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精神,崇拜革命英雄,热爱人民,这些思想在他的音乐创作中都有明显的表现。例如,他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一度曾非常崇拜拿破仑,并创作了《第三交响曲》题献给拿破仑。但当他听到拿破仑称帝后,便愤怒地擦去了总谱首页的献词(上面有拿破仑的名字),改称为《英雄交响曲》。再如《第五(命运)交响曲》全曲共四个乐章。第一乐章仿佛是全曲的一个缩影。开始的主部主题是一个动机(指简短的主题),它斩钉截铁、咄咄逼人,是整部交响曲的核心。贝多芬曾解释说:“这是命运的敲门声”。整个乐章以这个主题的展开为主,表现了主人公与命运之间惊心动魄的搏斗,充满了力量与动感之美,也鲜明的体现了英雄性的风格。贝多芬把当时的法国大革命推向前台,通过使用那时的主题、进行曲、甚至于诗歌, 作为他的音乐的内容。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第一乐章中他引用了法国诗人卡罗赛尼的诗句:“抬着英雄的棺木,我们所有的人将手中拿着武器去为共和国而献身,去为人类的权利而献身。”诗句的美好节奏,与整个交响曲的主题非常吻合。《第九(合唱)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是以席勒诗歌《欢乐颂》为歌词创作的,他把独唱,合唱融进过去纯器乐演奏的交响曲中。这种大胆独特的创作设计和构思,对19世纪的交响曲创作是极大的启示,如柏辽兹、都在交响曲中运用了人声。

在贝多芬的交响乐创作中,各部分结构、互相对比的性质及独立的形象意义都有所扩大。每段内部都包含的发展性质,在展开部表现得更集中、更激烈。贝多芬的展开部规模远远超过海顿、莫扎特的奏鸣曲式的展开部,他充满了内在的矛盾、紧张的动力和戏剧性的冲突,成为整个奏鸣曲式的重心。他的交响套曲各乐章之间,既是对比并置的关系,在内容上、形象上又相互联系。由于音乐材料的连贯性,使套曲保持了高度的严谨和统一。乐章的数目、所有曲式的次序都突破了古典乐派的典型章法,特别是将谐谑曲引入交响曲,取代了具有宫廷典雅气质的小步舞曲,并赋予这种谐谑性质的乐章以豪放,泼辣的气质。变奏曲式以至幻想曲,也被自由地组织进套曲结构之中。在演绎他的交响乐作品时,贝多芬要求他的演奏家拼命到了极限,以此来突出作品的“英雄性”。以第八交响曲的最后乐章为例,充满了幻想、力量和光彩,极快的三连音段落应该准确地演奏出来,不管是用现代的乐器还是早期的乐器都是极端困难的。当一个由早期乐器组成的乐队演奏时,很大的优点是那些乐器所发出的音响不会互相冲撞,形成音响的交通阻塞,而现代乐队则很容易发生这种情况。在演奏时,可以清晰地听到每个三连音的演奏一个乐段的速度已到了演奏者的极限,而这正是贝多芬所追求的。如果一个人不是绝对地、丝毫不差地表现出贝多芬的这种速度,他就是逃避责任。

音乐家贝多芬篇7

《名人传》为我介绍了3位知名伟人的故事,让我明白:虽然他们以前都是等闲之人,但他们之所以成为了3个不同领域的伟人,是因为他们拥有崇高的理想、对人类真挚的爱、顽强的意志、坚持不懈的决心,如果我们具备这些品德,我们就必须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生名人传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高中生名人传的读后感范文1我从贝多芬身上学到了许许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贝多芬全名叫“路德维希冯贝多芬”。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当他稍长大一些,恶运又一次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贝多芬悲痛欲绝,只有写信向朋友哭诉。

人们在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脸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从那目光里人们又可以看到他悲惨的命运。之后的岁月里,性格过于自由暴躁的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爱情的否绝。在遭受这些肉体痛苦之时,贝多芬又必须承受着另——种痛苦。

不但如此,他的身体也“背叛”了他,先后得了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弃过音乐。要知道面对这么大的困难,贝多芬却毫不动摇,这需要用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

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医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爱情;他充满着希望。也许现在你的成绩是差了点,但这并不代表以后你依然是这样。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对自己要有信心。

贝多芬与命运抗争,最终成为名人,同样,我们也要努力学习,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贝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钱。”

除了这一点外,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也想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己的信仰。

高中生名人传的读后感范文2“自由和进步是艺术的目标,正如它们是我们整个人生的目标一样”,这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名言。

今年寒假,我读了一本名著—名人传》。这本名著深深触动着我的心灵。《名人传》的作者是法国的罗曼·罗兰,此书由《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三篇传记组成。

这三篇传记,每篇都让我有所启发。其中,最震撼我的就是《贝多芬传》。贝多芬一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了音乐上,然而,命运总是在捉弄他。童年的他,体弱多病。到30岁,听力逐渐衰退,作为音乐家,这是致命的打击,性格坚毅的他没有向命运低头,继续在音乐道路上前进着。中年的他,听力已完全衰退,只能用笔来与人交流,但是这并没有使他停下创作的脚步,而是抛开所有的不行,投向大自然的怀抱,继续谱写着不朽的音乐篇章。

《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所有作品中我最熟悉也最喜爱的作品。贝多芬眼中的英雄是那么的勇敢、百折不饶、坚强不屈,就像贝多芬本人一样用痛苦谱写与命运抗争的音乐。每当我闭上眼睛,用心倾听这首曲子时,脑海就浮现这样的场景:一位勇敢的骑士,手拿利剑,困难、挫折和痛苦就像敌人,骑士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遇到敌人,骑士没有闪躲,而是一路砍杀,越挫越勇,最后凯旋归来。每当曲终时,我慢慢睁开眼睛,我发现自己渐渐有了勇气,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战胜自己的勇气。从这以后,每当我气馁时,就在心里默默哼唱《命运交响曲》,鼓励自己要像贝多芬那样不因悲苦与劫难而一味沉沦,要做扼住命运喉咙的强者!

“人啊,你应当自强不息!”这是贝多芬告诫人们的一句话。是的,人不能依附于草木,用坚韧果敢的心创造生活,创造艺术!

高中生名人传的读后感范文3打开《名人传》,在首篇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而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显然,罗曼?罗兰要用英雄主义的精神来矫正时代的偏向。在罗曼?罗兰看来,真正的英雄、真正的伟大是痛苦和孤独,是自我同无形物的抗争。在同一引言中他还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伟大的人。”他正是紧紧抓住了英雄伟人痛苦的心灵,把战胜苦难作为衡量英雄的一把闪亮标尺。而他的《名人传》就是揭示人类历史上三位苦难英雄的心灵传记,他们是19世纪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文坛巨子托尔斯泰。

他在《贝多芬传》的结尾这样写道:“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欢迎。”确实,“用痛苦换来欢乐”正是罗曼?罗兰追踪贝多芬一生命运的视野,这句话构成了《贝多芬传》内在的紧张和扣人心魂的思想魅力之所在。

是什么支持着贝多芬?是不向皇权低头的品质,是不被金钱收买的决心,是扼住命运咽喉的勇气!正是依靠着这些超凡的精神力量,贝多芬越过了人生的无数个痛苦险峰,达到了对人生最清醒的领悟。

如果说《贝多芬传》是英雄主义的号召,是力的颂歌,那么《托尔斯泰传》则是一首安魂曲、一支哀歌,一阕送葬曲。贝多芬伟大的痛苦是因为他在人生的盛年遭到厄运,托尔斯泰伟大的痛苦在他自身主观意志的选择。

《复活》是托尔斯泰暮年的又一部力作,罗曼?罗兰所说:“妻子、儿女、朋友、敌人都没有理解他,都认为他是堂?吉诃德,因为他们都看不见他与之斗争的那个敌人,其实这个敌人就是他自己。”

“托尔斯泰,你是否依照你所宣扬的主义而生活!”他痛苦地回答:“我羞愧欲死,我是罪人,我应当被人蔑视。”终于,在82岁的暮年,托尔斯泰在一个寒冷的冬夜,独自逃出了家门,在一个无名的小城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他号啕大哭,对守在他周围的人们说道;“大地上千百万的生灵在受苦;为何大家都在这里只照顾一个列夫?托尔斯泰?”

其实,托尔斯泰发出的是对苍生的疑问,也是对痛苦心灵的回应,在这里我们分明又听到了贝多芬对生命的欢乐歌唱,这就是罗曼?罗兰在《名人传》里留给我们的永恒的精神光芒。

高中生名人传的读后感范文4在这个假期里,我看了很多本好书,《名人传》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这本书描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美,让我感受到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经历。

这整本书讲述了三个名人---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在那不平等的社会中如何挣扎与生存。

贝多芬,一个在音乐领域德高望重的人,但也是一个不畏强权的人。

米开朗琪罗,一个著名的雕塑家,为自己的作品挥洒了无数不朽的杰作。

托尔斯泰为后人留下了经典的文学作品,用文字传播爱的种子。

他们三个虽然在不同领域发展,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苦难中坚持自己对理想的追求。这是多么令人敬仰啊!

在这三人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众人皆知的贝多芬。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畔的小城---波思。他出生于佛拉芒家族,一个音乐世家。

他的父亲总是用暴力迫使贝多芬学习。在他四岁的时候,父亲就把他和一把小提琴关在一起。11岁时,他加入了剧院的乐团。13岁时,他当上了管风琴手。

后来,贝多芬发现自己的耳朵听力越来越弱,直至完全失聪。这对于一个热爱音乐的人是多么沉重的打击,但是他没有放弃,他依然追逐着他的音乐梦想,创造了属于他的一个无声的音乐世界。在这个音乐世界里,他谱写了许多闻名中外的作品。

贝多芬告诉我们:“热爱与坚持是成功的法宝。”他还说过:“艺术是高于一切的上帝!”可见贝多芬对艺术发自内心的崇敬。

贝多芬去世了,他给后人留下的不只是丰富的音乐遗产,更多的是巨大的精神财富。

从这本《名人传》里我受益良多。原来,在这些大人物的风光背后有着许多难以描述的苦难和艰辛。

我要以他们为榜样,在未来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把握好现在,把理想化为宏图,把计划付诸行动,荡起理想的双浆,与同学们同舟共济,破浪前行!

高中生名人传的读后感范文5在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令我受益匪浅的经典名著——《名人传》。

《名人传》是出自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之手。《名人传》之所以被称为《名人传》,是因为这本书包含了三位名人的故事——分别是《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罗曼·罗兰记录了他们的苦难和坎坷,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质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名人传》一书看似独立成篇、互不相关,其实在时间脉络这一主线之后,这本书里面的三传之间却有着同样的精神品格——热情、坚持、执着。

让我们看看《名人传》中最令我入迷的《贝多芬传》。其主要人物有韦格勒、朱丽埃塔·居奇亚迪以及查理。其中,韦格勒是一名医生,也是贝多芬的挚友。而朱丽埃塔·居奇亚迪则是贝多芬曾爱恋过的人。查理是贝多芬那不求上进、自私的侄子。这些人物对贝多芬的一生影响甚大。贝多芬从小就有了音乐才华,后来离开了故乡到达了音乐之都—维也纳,开始了他的音乐创作。不幸的是,他的耳朵却失聪了。可是他并没有放弃对音乐的热爱,凭着坚强的意志和对音乐的热爱,创作了许多经典传世的作品。

在我眼中,贝多芬是一个坚强、隐忍的人。他在面对悲惨身世以及身心的诸多不幸时,始终坚信这一切无法征服他自己,发出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

所以,在《贝多芬传》中,我学会了不能盲目的听天由命,我们也可以战胜天命。不能一遇到困难就逃避,要给自己一个挣扎的机会。并且,我会永远记住贝多芬说过的一句话:“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为了御座,也绝不背叛真理。”

《名人传》中的《米开朗琪传》和《托尔斯泰传》在这我就不剧透了,希望你会成为有一个《名人传》的读者。

音乐家贝多芬篇8

关键词:《华尔斯坦奏鸣曲》 第一章 演奏分析

众所周知,贝多芬是世界上顶级的钢琴家,音乐作曲家。其创作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界的影响力是超前的。贝多芬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曲,为世界音乐界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被后人称作的钢琴阴雨的开拓者。在贝多芬创作的大量奏鸣曲中,《华尔斯坦奏鸣曲》可以作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贝多芬在创作此作品时,应用了多种音乐表达效果,形象的展示贝多芬心中的想法,使得内心的情感能够较好的表达。

由于贝多芬的每部词曲都有独有的特点,所以在后来被人们广为传颂。

一、《华尔斯坦奏鸣曲》介绍

根据贝多芬所创作的《华尔斯坦奏鸣曲》,此奏鸣曲分为三个主要乐章。从乐曲的总体结构来看,贝多芬将美丽的大自然景色融入了自然之中,使得观众在欣赏乐曲时,能够深深的体会到乐曲的美景,给人以大自然的力量。此曲创作的主要源泉仍然是来源于生活,将生活与大自然中美好的事物融入了曲的词中国,也能够更好的体现出奏鸣曲本身的特点。贝多芬的《华尔斯坦奏鸣曲》与其他的奏名曲相比,曲的综合强度较为强烈,前期创作的产品与后期的特点各不相同。前期的一些音色问题在贝多芬的后期创作过程中,已经逐步演变成为了一些较为重要的因素,并将其转化为创作过程中的基本模式。特别是针对第一章在对第一章进行设计时,贝多芬综合了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为其他章节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二、《华尔斯坦奏鸣曲》第一章分析

节奏感对一部音乐而言是一个较为关键性因素,同样所选择的曲调也是增强乐感的重要因素,将乐感作为提升音乐质量的中环节。贝多芬《华尔斯坦奏鸣曲》 奏鸣曲第一乐章66-204小节属展示部此部要求以一个转调乐句序奏乐开始由此而展现一种飘渺感和神秘感。演奏第66~78小节应做到轻重有致,同时以和弦半终止的方式停在E 大调上。第74 小节、第77小节皆存有2 个力度的警告声,由此呈现出某种厚实感和深沉感。第73~79 小节属4次爆发,此时E 大调突转e小调,p 突转向f。第91~93小节存在若干个的打击声。第110~112小节要求音区持续升高、光线持续变亮、力度持续增加、呼声愈加欢乐。第123~125小节出现5次感情爆发,此部分的演奏节奏要控制到位,即呈现出某种宣泄感,此时f小调为七和弦、低音变速更快。第126~130 小节呈现出逐步下降的旋律线条。乐曲的尾声深入展示了命运动机此属该奏鸣曲的第二次高潮。奏鸣曲序奏部分以转调乐句为主即从f小调转向D大调。自214 小节开始,演奏的节奏和力度皆呈加强趋势,由此体现出某种斗争性。第227~235 小节属高潮段之后演奏速度呈放缓趋势但未曾改变命运。

演奏至238小节前半部时演奏速度明显缓慢,之后呈现出突变现象。第238~249 小节呈现出贝多芬的现实性格。展开部分往往会是以基本的主旋律作为基础,在结构与力度方面做出一些突出变化,以此能够较好的表现出展开部分的基本特点,在不同的变形动机以及各种表达能力方面,给人以快速化的急切感。就像鸟儿在树林中进行歌唱,彼此间有琵琶声相互交错,让人们真实的感受到了大自然之美。每种和旋的力度是不同的,而钢琴的弹奏特点是黑白键的弹奏能力及方式较为复杂,在主旋律以及所要表达形象方面,以快手以及基本的慢键盘作出完善。第249~257 小节属终止性段落,此段落展示了某种力量感和胜利的喜悦。之后的3 小节集中体现为力度以p~pp形式结束,右手伴奏和旋律低音区的三度音程颤音。由此体现出一定的戏剧性,进而提高此音段演奏的音响效果,即演奏出某种遥远、微弱且飘渺的感觉。在同一个性质下,各个位置之间相对而言,较为固定。运用多种方式慢慢的进行转移,这也是将手指等三连音符联系在一起,使《华尔斯坦奏鸣曲》所表达的内容更为密切,黑白键盘等方式之间的转换,将以大臂展开。整个手掌在总体弹奏的过程中,要以快速的节奏为主,而快速的节奏感是贝多芬在此曲第一部中最为关键的部分。

三、结语

贝多芬《华尔斯坦奏鸣曲》是贝多芬一生代表作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其作曲方式与特点,与原有的奏鸣曲相比都有较大的改进。在作曲方式等方面,都将自身的感受融入到作词曲创作中,以大自然真实情感为基础,运用多种方式慢慢的进行转移,将手指三连音符联系在一起。以铿锵有力著称的《华尔斯坦奏鸣曲》为后来较多音乐家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成为了音乐界一颗耀眼的明珠。

参考文献:

[1]李东静.贝多芬作品中英雄性与悲剧性的揉合――诠释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创作技法及演奏[J].艺术研究,2011,(01).

上一篇:圣诞节送苹果范文 下一篇:火烧连营的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