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专业课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0:41

音乐专业课培训

音乐专业课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学;音乐特长生;培养策略;管理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169-01

中学音乐特长生是学校根据艺术特长生的优势及学校对于学生所进行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培养。因此,中学音乐特长生是学校的一种特殊的群体。我国素质教育快速增长,大力培养专业性人才是为了缓解学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基于此,不少中学生逐渐开始选择音乐特长生的路线,不仅有效缓解了学生的升学压力,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中学特长生的培养策略

中学特长生的培养应以中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方向为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应根据音乐特长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记录并总结中学特长生的培训重点,同时为中学特长生建立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从而达到更高效的培训效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学生的个人发展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留心观察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人优势,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且是长期的整体规划。比如,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掌握程度、学生对于文化课的掌握程度、学生的具体学习目标以及其他任何与学生学习有关的内容。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掌握知识的难易程度,进而对学生的作息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另外,在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的过程中,教师要留心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因素,有效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和家长沟通交流过程中,要对于培养学生特长所制定的计划进行及时有效调整,并加以修改或填写新的内容。

其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观察并记录学生的平时上课过程中表现、专业学习情况及其他有关学生的相关情况。同时教师应根据观察记录学生的相关内容认真思考,从而及时发展学生在音乐艺术特长方面存在的问题,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并有效引导学生将学生自身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针对这些内容,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特长所制定的计划进行有效调整,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再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调查方法从而加深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比如,教师可以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像学生的个好、性格特点、生活习惯等都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留心观察,并在和学生的沟通交流过程中进行了解,从而为加强中学音乐特长生的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实施鼓励方式,进而培养中学生的音乐特长。

由于鼓励式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对于培养学生音乐特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究其缘由,主要是因为鼓励式教学能够有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能够带动周围的学生积极性,为其树立榜样,有效提高班级团队意识,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竞争性。

二、中学特长生的管理模式

对于中学特长生的管理应制定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具体包括:首先加强专业课的管理。由于音乐特长生除了参加学校安排的特长培训之外,还要按照学校的管理规定正常进行专业课的学习。如果学生不能有效并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专业课的时间和特长优势不能均衡发展,导致文化课成绩相对较弱。因此,应加强中学生特长生的专业课的管理,将个人弱势得到有效提升,尽量使文化课和专业课得到均衡发展。其次,在对于中学特长生的管理方面,要适时采取插班的管理模式。在实际对特长生管理方面,不少学生通常采取单独集合成班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虽然能够使特长生的专业课得到按时的进行,还能够使文化课的进度得到有效统一,但这种管理方式很容易让不少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有所降低,这主要是因为特长生对于专业优势能够超长发挥,但对于文化课往往提不起兴趣,最终导致升学效率的降低。因此,在对于中学特长生的管理方面,要适时采取插班的管理模式,尽量将文化课成绩和专业课成绩得到均衡发展。最后,按时召开特长生的入团和离团会议。通常情况下,特长生的毕业离团和新的特长生的入团都要进行工作的合理交接,因此,这就要让毕业生谈一些对于新特长生学习方面较为实用性的经验,比如发表一些感言或提出一些建议等。

综上所述,中学音乐特长生的培养策略和管理模式对于教师而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充满着无限挑战力。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以后的实际经验中,要以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为前提条件,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断总结经验,这样才能够对中学特长生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衡量标准,从而为培养专业化、技术性人才奠定了方向。

参考文献:

[1]彭霆.中学音乐特长学生的培养与管理[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8):181,183.

[2]王金贵.对培养中学音乐特长生的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5):210-211.

[3]王健.浅谈如何培养和管理高中音乐特长生[J].今日中国论坛,2013,(19):238.

作者简介:

音乐专业课培训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2—0062—01

音乐高考是部分高三学子步入大学的一条重要途径。近些年,笔者在音乐高考专业课教学与培训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与体会。

一、科学分析学情,合理制定计划

高中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先天素质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起点高低有别。在音乐高考专业课教学前,教师要对音乐专业考生进行专业课摸底测试,分析学情,以便有效地开展辅导工作。在辅导工作开始前,集全体音乐专业考生开会,必要时可以召开学生家长会,并制定教学训练计划,确定训练项目与内容,安排好训练时间,写好训练教案,还要按专业课学习水平把学生分组,选出小组负责人。

二、培养良好心态,加强学法指导

教师应本着“以学生为本,以德为先”的思想,遵循以身作则、德高为范的原则,感召、教育学生,让他们明确音乐是一门高雅的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应设法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其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明确学习目标。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音乐专业考生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为此,教师要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并适时地向他们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夯实专业基础,提高综合素质

音乐专业考生的声乐学习训练应从哼鸣发声练习做起,采用“轻、松、通、竖、点”的方法进行练唱。初中级专业水平考生每次训练时一般进行6至8条发声练习,中高级专业水平考生每次训练时要进行10至12条发声练习。应以自编发声练习为主,可适度参照其他教材进行练习。其间,教师要将声乐演唱的方法,尤其是呼吸、歌唱技巧,为学生进行讲解、示范。同时,不能忽略高位置朗诵和普通话朗读这一环节,必须让学生掌握腹式呼吸法的四个步骤,即吸气、保持、呼气及放松。可先让其练“嘟”、“小狗喘气”等,加强自身呼吸基本功的训练,即快吸快呼、慢吸慢呼、快吸慢呼及慢吸快呼,然后用“a”“li”“wu”“la”等练唱一些旋律,最后再带词练唱。除了上好声乐课外,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歌唱家的演唱视频,观看专家讲学光碟,为他们分析部分声乐教授的讲座、论文内容实质等,让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学生在分析、理解作品时切忌着急,必须全面理解基础作品,认真分析提高作品,着重把握考试曲目。音乐学科综合性很强,在提高音乐专业考生演唱能力的同时,给他们讲解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大有必要。教师应要求他们平时多听、多看、多思、多练及多做习题。这是考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无论是五线谱还是简谱,教师都要指导考生认真、准确地进行练唱,应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各种节奏型和节奏的练习,使他们做到听记准确,并引导他们对自然单音、变化单音、和声音程、和弦等从简到难地进行听记训练。一般来说,学习声乐的考生,器乐演奏技能较差。教师必须抓紧这一环节的训练工作,使考生达到考试要求,在高考中尽量多得分、少失分。

四、注重因材施教,开展突破训练

音乐专业课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微格教学 高校音乐 音乐专业技能课

音乐专业技能课包括声乐、钢琴、器乐课程。声乐课、钢琴课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主干课和必修课,而器乐课也是学生必备选修课。

近几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给传统的专业技能小课教学模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冲击。声乐、钢琴、器乐课“1对X”教学模式,即一堂课3人,5人不等的教学模式己在多数院校中实施,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缓冲由于师资缺乏而带来的一些问题,然而这种“小课时间缩短化”教学模式却带来一些问题——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一对一”地采取有针对性的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而学生在“一对X”教学模式中不能直观性、及时地发现自己演唱、演奏上的问题,以及该如何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此,我就如何增强“1对X”专业技能课效果,构建了一套合理的微格教学模型及现代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步骤,提高音乐专业教学质量。

一、微格教学的特点

微格教学是建立在教育理论、科学方法和现代视听技术基础上,利用录像反馈—定格分析,有控制地进行微型实践技能训练的教学方法。微格教学具有“训练课题微型化,技能动作规范化,记录过程声像化,观摩评价及时化”的特点。

二、微格教学在专业技能小课中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确定培训技能。

首先必须明确音乐专业技能有哪些,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微格教学主要是学生的音乐专业技能,所以在训练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确训练何种音乐技能。

(1)钢琴演奏技能

钢琴演奏技能是指运用已有的关于钢琴和音乐的知识,以及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熟练的演奏技术和技巧,由一系列特定的动作所构成。熟练的演奏,不仅是有目的有组织的运动,还需要演奏肌体各部分相互协调配合。钢琴演奏技能能充分表现乐曲,完美、流畅地展现乐曲的内涵,塑造艺术形象,刻画典型意境。

(2)声乐演唱技能

声乐演唱必须自然流畅、富有音乐表现力的演唱技能,最好能够演唱一般的中外歌曲。声乐演唱技能包括呼吸技能、咬字吐字技能、音准技能、声区统一技能、情绪表达技能、节奏技能等。

(3)器乐演奏技能

由于每种乐器的构造、演奏特点、呼吸、口腔动作、指法与弓法等的不同,其演奏技能也不同。如弦乐器的运弓技能(分弓、连弓、断弓)、木管乐器的吐音技能(单吐、双吐、三吐、弹吐等)、铜管乐器(除吐音外还有起吹、颤音等)、打击乐器(单击、双击、滚击等),等等。

(4)自弹自唱

自弹自唱技能是指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弹琴与唱歌的协同行为。自弹自唱在课堂教学中很常用,无论是对作品的诠释,还是随时随地地对学生学习予以纠正,都起到重要和及时的作用,同时还会增进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使学生对作品的认知更直接、更贴切。

第二步,提供示范辅导。

在正式训练之前,为了使学生明确培训的目标和要求,老师亲自或者利用多媒体系统编辑一些音乐课件及录像对所要训练的技能进行示范讲解。

如:在训练声乐“呼吸技能”时,首先教师把有关方面的理论和呼吸系统生理结构图通过多媒体图文并茂地显示出来。其次,利用动画的形式将歌唱呼吸运动圈在屏幕上演示,再播放几例错误的和正确的歌唱呼吸演唱实例。最后,老师对歌唱呼吸原理和练习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或者以学生为对象进行呼吸训练。这样,既可让学生迅速正确理解歌唱呼吸原理和呼吸系统的生理结构,又能让他们掌握正确科学的练习和教学方法。

第三步,技能练习。

音乐专业技能具有特殊性,当演唱、演奏者掌握了一种特定的动作方式并通过反复的练习,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行为活动方式,将音乐技能动作过程从“有意识”转化为“自动化”时,就形成了一种演奏、演唱技能。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一般安排6—15个小时的学生自我训练,使学生掌握歌(乐)曲的重点难点,做到动作熟练、准确、连贯、协调等。

第四步,微型训练操作。

组成3、5、8人不等的微型课堂进行教学实践,学生针对一定教学内容实践所学音乐专业技能,并进行全过程的录像。使抽象、不确定、转瞬即逝的音乐直观、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有利于我们反思分析。

学生的回课(即弹奏上节课布置的作业),一般由于学生的进度、特点优势的不同,教师所选题目一般不一样,这就使得“一对X”小组课具有了“一对一”个别课的优势——针对学生不同的嗓音条件、声部、气息、共鸣、演奏程度、艺术表现等方面的问题,讲解示范技术难点,教授如何解决和克服技术困难的具体方法。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给予恰如其分的指导,挖掘其艺术潜力,发挥其个性特点。解决了“一对X小组课”时学生的歌唱技能得不到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达不到音乐专业课既定的要求水准的问题。

第五步,评价反馈。

当实践活动完成之后,为了使学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要回放学生的教学录像,大家一起观看,以进一步观察、评价,达到培训目标的程度。

如:学习者在声乐技能练习中,大脑与支配歌唱运动器官的肌肉之间存在着往返的双向联系,即存在一种神经冲动过程。从“传达命令”到“执行”再到“反馈”:神经系统的感觉器官起到重要的反馈调节作用,它们不停地把技能运动的结果告知大脑。只有当学习者不停地接收反馈并及时调整,练习才成为“有效练习”而继续下去。反馈有多种形式:外在的视觉反馈、自身的听觉反馈,以及根据自身肌肉运动的感觉做出调整的内在的运动觉反馈等。在技能学习初期,学习者对声音和动作正误的辨别能力不高,依赖教师对歌唱动作进行及时调整,反馈信息来源于外部的指导教师或同学。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说:我在老师那里可以找到正确的感觉,可是自己练习的时候,怎么都不对。因为自己练习时,依靠镜子用视觉监督外部器官的运动,自己对声音的感受力与对动作的辨别力不高,一旦失去老师正确的反馈指导,练习方向模糊,自然就不如课堂上的状态好了。然而微格教学使学生在课后也能看到自己上课时错误的过程和教师、同学的反馈指导,当然课堂上的好状态随时都有,进步自然就快。

第六步,循环再训练。

学生根据分析的结果和建议,加上训练后的体会,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并重新修改教案,进行第二、三次微格训练操作。

总之,在专业技能课教学中运用微格教学使传统师徒学艺的“口传身授”的经验型向有针对性职业训练的科学型转变。既有利于科学地传授专业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又具有教学手段先进,学生参与性强,研讨性教学突出等特点,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贯彻“直观教学原则”,真正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微格教学”改进了当今高校音乐专业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则不再以老师讲述为主,而是师生互相表演(老师的示范和学生的训练)、讲述、评论,教师以启发为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各抒己见、评述优劣,变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对学生单个或整体的训练与讲解,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和研究、探讨专业课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其创造性,改变了原来那种“老师讲,学生硬搬仿照”的呆板形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钻研学习,这样学生不但练习了专业课的技能技巧、科学方法及作品的表现处理,还学习了专业课的教学法和辅导训练的基本方法。而在学生掌握了专业课中声乐的歌唱方法和钢琴、器乐的弹奏、演奏方法之后,声乐小组课可以结合重唱、组唱、小合唱的训练,培养学生组织排练声乐节目的能力和课外活动辅导训练的能力;钢琴小组课(包括电子琴、手风琴)可以结合四手联弹、重奏、齐奏的训练,培养学生组织排练钢琴演奏节目和辅导训练的能力,以及结合声乐课增设自弹自唱的练习;器乐小组课也一样,通过器乐的重奏、齐奏训练,逐步抓学生的小乐队排练,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组织课外活动打好基础。微格教学在“1对X”音乐专业课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直观地展示了音乐教学,突出了形象思维的自主性、技能教学的实践性、创造性思维的特殊性,以及解决了个体操作与集体教学要求的矛盾性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个人音乐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叶巧妍.微格教学在音乐教学技能训练中的应用[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02).

[2]袁善琦.音乐教学技能[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

音乐专业课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改革

一、开设与教育有关课程

高职音乐专业目前开设的专业课程是以技能课为主,经过三年系统学习,学生都能有相当程度的专业水平。但学生毕业后,真正能从事钢琴演奏、声乐专业的人是少之又少,大部分学生都从事和音乐相关的教学工作。据了解毕业生由于缺少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在工作岗位已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实际工作中无法正确运用教育理念,不能够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进行教学;不了解现代教育理念,不知道如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把握学生情绪;对学生的心理规律,对学生的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品质都了解甚少。为了能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开设一些与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的课程,以便解决这些已经出现的问题。

二、加强钢琴伴奏课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

高职音乐专业课程中,即兴伴奏是一门必不可少的专业课,其独特内容、规律、逻辑和特点的课程,是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掌握了这门专业技能,不但可以参与乐队演出,还可以为事舞蹈伴奏、声乐伴奏,同时也为进一步作曲以及制作电脑音乐打下良好基础。

1、钢琴即兴伴奏与钢琴专业技法的联系

作为高职音乐专业的学生,在钢琴专业的学习中,应增强音阶训练,熟悉各调的手位,适当的加入一些移调训练。除了钢琴即兴伴奏课之外,在钢琴专业课单独授课时,也可增加对即兴伴奏的训练,在提高学生演奏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伴奏水平,可谓一举两得。

2、钢琴即兴伴奏与和声课的联系

音乐专业开设专业基础和声课是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基础课,主要讲和弦的运用、和弦进行等内容。单独的和声课因为很难将理性与感性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学过就会忘记。可以把和声课与即兴伴奏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枯燥乏味的和声知识同时能够增加对和弦色彩听觉,使死板、生硬的理论变成活的感性材料,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3、加强钢琴即兴伴奏与声乐课的联系

在高职音乐专业中,声乐是一门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每学期都开设。在声乐课中,如果采取同学间相互伴奏的形式,既使学生的伴奏水平得到提高,又能让教师专心讲授专业技巧。

三、加入音乐教学法的课程

目前从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无论是陪练或是从事教师工作,都离不开一个“教”字,学习一些音乐教学法是很有必要的。基本音乐教学法的学习,对学生进入工作岗位能够更好的胜任工作起到关键的一步。如声乐专业的学生,不但要学会自己唱,更应该学会怎样教他人唱。学生要清楚地演唱发声等细节问题,对学生自身演唱水平和自学能力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加强综合音乐素质的培养

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必须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我们培养的不是演奏家、演唱家,也不是教育家,而是具备多种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市场需要的音乐人才;我们培养的应该是一专多能型,能够适应社会各种需要的人才,他们专业不用“精”,但要“全”。如:对于声乐,不但能自己唱,还能给他人教;能演唱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歌曲外,还能够边弹边唱。如有条件还应开设电脑MIDI音乐制作、钢琴凋律等相关课程。我们培训的人才不求样样精,但求样样通,一专多能。

五、重视音乐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

高职院校和其它普通本科院校最大的区别就是“实践性”。高职院校要多为音乐专业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的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专业技能的能力。

音乐专业课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艺术学院 课程改革 音乐教师教育专业 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02-02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全面修订与实施,现行的高师教师教育课程又一次面临新的挑战。为了适应新时期对音乐教师的要求,培养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新型音乐教育人才,无疑是当今高师音乐教育必须面对和深思的问题。面对基础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高校又将如何迎接这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拟就广西艺术学院如何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培养创新实践型音乐教育人才进行探究。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先进,学习条件优越,学术气氛浓郁,为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该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音乐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现代音乐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成为从事音乐教育、音乐教学研究和音乐普及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长期以来,学院高度重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先博后深、多能一专、创新精神、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音乐教育专业人才。

一、以课程改革为载体,调整优化课程结构

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社会对艺术教师素质的要求,学校对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了全面改革与调整。在课程结构上重点围绕“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专业课程”三大板块,提出以“声乐”、“钢琴”、“舞蹈”、“合唱指挥”、“视唱练耳”、“和声学”、“音乐教育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八门必修课程为核心课程,形成了以知识、能力和素养为主线的既有现代的教育思想又有先进教学理念的课程体系。

第一板块:通识教育课程板块。本板块可由以下课程组成:“两课”、政治经济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艺术概论、文学与写作等主干课程。

第二板块:学科专业课程板块。学科专业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和基础,本板块可分为两大类主干课程:一是音乐基础理论类课程。主要开设乐理、和声、音乐欣赏、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外音乐史概论、配器等主干课程。二是音乐专业技能类课程。主要开设声乐、器乐、舞蹈、视唱练耳、合唱与指挥等主干课程。

第三板块:教师专业课程板块。教师专业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的标志性课程,主要培养音乐教师职业素养和技能的课程。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等要求,本板块课程结构可分为以下四大类主干课程:一是现代教育理论类课程。主要开设教育学、心理学、中外教育史、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师德教育等主干课程。二是学科教育类课程。主要开设:音乐教学论、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音乐教育论文写作、教材教法导论等主干课程。三是教育信息技术类课程。主要开设微格教学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课件制作等主干课程。四是教育实践类课程。主要开设教育教学见习与实习、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普通话与教师语言艺术、书法与板书设计、班主任工作技能等主干课程。

调整后的课程,改变了以往课程繁重、内容陈旧、知识重叠的结构,既加强了学科内在的逻辑联系与渗透,又提升了学生未来从教技能。

二、加强实训课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担负着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的艰巨任务,未来的教师市场所需的是既有现代教育思想文化素质,又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既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手段,又有勇于进取、敢于创新的综合素质较高的教育工作者,而这些素质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师范性与学术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专业性与文化并重的教育,加强学生教育教学理论修养的培养与技能的训练,提倡职前训练,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全面发展,以便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基础音乐教学,并在学习备课、编写教案、试讲、自弹自唱以及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等方面给予认真的指导和提供实训机会,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熟练掌握并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以适应新时期音乐教育人才的需要。

(一)强化教学技能训练,提升从教能力。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角色调整为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引导者,教学方式从讲授式、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如何“教”,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师范生如能在职前接受严格而有系统的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将能较好地帮助他们提高从师任教的能力,让他们尽快地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掌握过硬的教学本领,顺利走上教学工作岗位。

传统的高师教育注重学科专业技能教育,而忽略教师职业技能培养,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能力培养。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将教师所要必备的教学基本技能纳入课堂教学训练,收到较好效果。一是依托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微格教学法、普通话与教师语言艺术等课程,开展“说课、评课”、“微格模拟教学”、“我是小老师”等实践教学训练,使学生在角色的转换中有效地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使课堂教学与实践得到更好地拓展和延伸。二是借助“全区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和“全国高师五项全能大赛”活动,提高师范生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学生的职业教育意识,为今后走上讲台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从教热情。三是举办“中小学音乐教学课件制作”大赛,使学生熟练掌握音乐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技术,为音乐课堂教学提供有益的保障。

(二)注重教学实习,掌握过硬本领。教学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途径,是检验学校的教学成果、学生的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其四年大学生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校办学的质量。因此,高师院校应重视和加强学生的教育教学实习工作,使学生在实习期间掌握过硬的教学本领。

第一,修订和完善“教学实习”实训课程教学大纲,编写《毕业生实习手册》,使实习课程的教学活动在“大纲”的指导下,有明确的依据和统一的标准,确保教学实习质量。

第二,积极为学生提供教育见习机会,根据课程需要,每学期不定期组织学生到中小学实习基地观摩、听课、开展课外音乐活动,让他们实地了解和考察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流程,明确音乐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师职责,为学生进入毕业实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三,鼓励学生在教学实习中敢于创新,勇于进取,对那些传统的、刻板的、陈旧的教学模式敢于说“不”,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设计出各种生动有趣、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和情景,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四,加强与实习学校和指导老师紧密联系,为学生配备校内一名教学技能指导教师和校外一名实训指导教师,确保学生高质量完成教育实习任务。

第五,建立以二级学院领导为首的实习领导小组,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召开实习动员大会,师生要明确实习的目的、意义、任务和要求,加强实习的监督与检查。

第六,建立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为学生的教学实践提供优质服务。

三、开发本土资源,彰显办学特色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注重充分利用本土艺术资源,坚持将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渗透到专业课程进行教学,努力彰显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特色。

第一,开设了一系列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如广西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唱家乡的歌、本土音乐教学设计与评析等。

第二,努力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来,如钢琴课引入了广西各民族音乐素材和根据广西本土民族民间音调等创作《Do Sol Re――白裤瑶印象》《刘三姐主题幻想曲》等,声乐排练课运用了大量广西少数民族原生态的民歌和表演形式作为教材进行教学,如大新壮族民歌《夜了天》、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民歌《仫佬情歌》、苗族民歌《敬酒歌》等。

第三,每年三月份组织音乐教育专业二年级学生到区内开展为期十天的音乐采风活动,学生把搜集回来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和美术素材,在《歌曲写作》课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创编并演出原创音乐舞蹈《田野音乐风》――采风音乐、舞蹈汇报晚会,极富专业特色。

因此,将本土音乐与专业课程学习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本土音乐文化的历史、经济与发展,也可以使学校教育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从而能有效推进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经过长期探索实践,广西艺术学院在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今后如何进一步凝练优势,理顺关系,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艺术类师资课程体系,仍然是学院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此,在职前教育方面,教师教育专业扩招后就业压力增大,需加强就业指导和拓展学生的就业平台;师资力量仍需不断加强,教学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加强实践教学,推进实习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多种实践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职后教育方面,应增强地方培训覆盖面,在地域和培训对象方面予以拓展,使更多的艺术教师获得培训机会,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艺术教育在农村的宣传力度,让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及广大农村中小学对音乐教育给予重视,使农村艺术教育新课改真正落到实处。学院需要出版一套实用性强、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音乐本土教材。

【参考文献】

[1]钟宏桃.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培养创新实践型艺术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1(9)

[2]扬建新.高师教改――实践为重[J].艺术教育,2005(6)

音乐专业课培训范文第6篇

[关键词]艺术高职 音乐表演 乐器专业建设

近年来在高等艺术教育领域,高职院校的音乐表演器乐专业发展迅速。笔者所在的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前身系湖南省艺术学校,有着长达61年的办学历史。在本校创办时便在戏曲系设立了戏曲表演器乐专业,旨在培养戏曲伴奏方面的人才。而直至上世纪90年代,才在音乐系开设了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由于本校具备悠久的办学历史、扎实的艺术底蕴和良好的生源基础等优势条件,音乐表演器乐专业先后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器乐演奏人才。然而,近年来受教学场地和硬件设施的限制,本校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的学生规模一直在200人以下。并且随着教育大环境的变化,生源质量逐年下降,也引发了一系列负面的连锁反应,学生和教学管理、毕业生就业等环节都一并受到冲击,最终又对入口环节即招生质量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导致本校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的发展陷入非良性的怪圈(如下图)。据调查,全国其他高职院校的音乐表演器乐专业也同样面临如此尴尬的局面,因此推进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结合自身从事高职音乐专业器乐教育工作多年的经验,笔者深入分析了造成音乐表演器乐专业发展遭遇瓶颈的原因,主要源于以下两方面:

其一,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招生难。在音乐表演器乐人才培养模式中招生质量是其他环节的基础和保障。由于学习器乐专业起点高、周期长,相对其他艺术门类其投入的成本也较大。而受乐种的限制,器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渠道相对较窄,并且难以形成明星效应。加之高职学校的学历层次较低,更难以引起考生和家长的关注。因此,目前艺术高职的音乐表演器乐专业普遍陷入了招生难的困境。而事实上,该困境的出现并非艺术高职的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的毕业生缺乏社会需求所致。从笔者所在的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来看,音乐系建系十年来,音乐表演器乐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均在60%以上,其中钢琴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高达90%以上。一方面就业市场对艺术高职培养的优秀的器乐专业毕业生需求旺盛,而另一方面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又难以招揽高素质生源,这对于从事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教学工作的我们的确有些无奈。倘若不想办法走出“招生难”的困境,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的发展将逐渐丧失生命力。

其二,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管理难。由于招生时缺乏计划调控,甚至降低专业门槛,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招收的学生演奏水平良莠不齐,这又给专业老师的实际教学工作带来了问题,教学计划无法有效实施,教学效果则大打折扣。有些学生专业底子差,对专业的认识不深,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也不端正,导致专业老师将本已十分有限的专业课时间大量的花费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上,这不仅制约了专业课老师教学能力的发挥,也挫伤了其专业教学的积极性。有些学生行为规范差,经常迟到、早退、翘课,导致班主任老师的经历大量花费在管理学生的出勤和日常行为上,并要时刻警惕防范各种安全事故发生,当然也就无暇顾及如何引导学生明确专业目标和优化学习方式。然而此种管理方式却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无法助长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尽人意又带来了恶性循环,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逐渐下降,老师对教学管理工作的热情也随之消减,而学习效果又会进一步的大打折扣。长此以往,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人才培养的道路将越走越窄,并逐渐丧失竞争力。

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事实上,改革年年都在进行,却拘泥于形式上的改,没有改出成果。笔者认为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的教学改革应当落实到管理和考核机制上来,真正从制度层面突破“招生难”和“管理难”的困境。

一是,推行“学分制”教学,优化教学管理。在艺术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将学生的考勤、成绩、奖惩等事项均量化为学分,制定统一的教学目标和学分目标。对于学习成绩不合格的学生,要求其重修、补考,对于未达到学分目标的学生推迟其毕业时间。推行“学分制”,旨在切实转变以往被动型的教学培养模式。一方面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转变学习作风,将注意力聚焦到专业学习上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不仅能让肯学、爱学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钻研学问,也能让优势的教学资源更好地向优秀学生倾斜,从而树立好学、向上、自律、求知的新学风。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自觉遵守行为规范,尊重老师的权威,切实转变以往在日常管理上浪费大量教学资源的局面,从而使管理者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宏观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的人格塑造问题,使专业课老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专业技能得以充分发挥。推行“学分制”后,课堂将成了教学管理的桥头堡。各类课程的开设需严格按照高职器乐的人才培养方案来设定,课堂的教学成果也必须要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这是衡量课程设置效果的重要指标。课程一旦被指定开设,相应的教学资源、资金、硬件等都应向课程倾斜,任课教师即项目的直接负责人。学生入校时按教学计划和自身兴趣机选课程,对于达不到学生数量的课程应进行调整,或更换新的科目。这种“互动性”的教学方式对专业任课教师开设课程的资质与执教相关学科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形中也会对教学管理起到推动和优化作用。

二是,建立学生专业档案,优化教师考核评价机制。长期以来艺术高职宣传教学成果一味的突出明星个体,导致了教学也以出尖子、培明星为导向,并且以此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能力。这种片面的评价机制让专业课教学无法走出投机主义的怪圈。在新生入校时,专业课教师就将竞争的矛头指向争抢条件好、基础好的学生,而这种竞争实质上又会激化教育链条中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矛盾并且以生源质量逐年下降为代价。专业课教师将主要精力花费在抢生源、跑关系、拉圈子等工作上,无法真正沉下心来反思教学,授课时敷衍了事,致使专业课教学与教学要求严重脱节。注重先天条件、忽视后天勤奋的错误导向也会对学生练习主专业的热情产生负面影响,学生练习主专业不刻苦,甚至逃学、厌学。应当对每一个学生建立专门的专业课考核档案。在学生入学时,对其每一门专业课的专业能力进行考核并评定等级后记录在册。每个学期结束时,依据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的专业课专业能力再次评定专业等级并予以记录,在评定时应比对上一次专业课考核的录像以确保考核标准的一致性。通过专业课考核档案,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专业课的历程将一目了然,专业课老师的教学成果也显而易见。将专业课考核档案作为考察学生专业课成绩以及衡量教师教学成效和执教能力的依据,从根本上促进教师评价机制的转变,这不仅有利于教师真正回归教学课堂、潜心研究专业技能,也有利于学生正确规划专业学习、扎实炼就专业技能,从而切实将以往“出尖子、培明星”的教学导向扭转至“重实干,争实绩”的良性轨道。

音乐专业课培训范文第7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 音乐教学 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203-02

1 目前普通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存在的问题

1.1 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缺乏针对性筛选和专业性引导

(1)大部分中职学校本身就面临招生难、生源流失的问题,这个政策也会让很多中职学校接受更多的挑战,承担更多的风险。所以对于已经有意愿选择到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很多学校基本上是无条件接收,对前来报读的学生一般只会按照专业报名的顺序进行编班,即没有专业测试一说,更没有入学考试一讲,比如学前教育专业,随着幼师队伍的日益壮大,使得更多地的中职学校都开设了这一专业,然而在校学习两年,顶岗实习一年的规定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音乐的学生来讲,能够较为熟练的掌握本专业的专业技能是非常困难的。但是,由于中职学校面临招生难的特殊性,校方无法有针对性的筛选,导致很多本身不具备或不适合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为了所谓的就业率、盲目的选择专业,从而造成学生上课难、老师授课难、用人单位接收难等诸多尴尬局面。

(2)学前教育专业的授教对象都是幼儿,从幼儿心理、教育等多方面的角度考虑,优先考虑及引导的就是形象气质较好、有音乐或其他特长爱好的学生。所以在个人形象、气质等诸多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很多符合学前教育专业条件的学生选择了其他专业,不具备学前教育专业条件的选择了此专业,所以,招生的老师面对学生报读学前教育专业的时候一般只建议性的引导学生认为适合自己的专业,并不敢从专业需求的角度认真分析学生的特质,因为形象与气质等话题都触及到学生的敏感,所以目前普通中职学校在学生报读学前教育专业的时候大都缺乏专业性引导,这是现行制度下无奈的选择,更是以后普通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需要改革的地方。

1.2 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材内容太专业化

(1)学前教育专业的风靡同时也造就了很多出版社,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用到的音乐教材出版社都是不一样的,所编著的音乐内容也是五花八门,大部分针对普通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材普遍较难,较复杂,要使学生在两年内完成所有章程学习是不可能的,所以,对于很多毫无音乐基础的学生而言学习这样的音乐内容太专业化。

(2)传统的中职音乐教材过于趋向专业化音乐教学,更适合用于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比如使用率较高的由高等职业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用书《音乐》,可以说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对于专业音乐学院的学生来讲都稍难,更何况对象是音乐基础薄弱甚至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中职生呢。所以编写一本适合普通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材,迫在眉睫。

1.3 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队伍建设薄弱

(1)教师少、学生多的现象是目前很多中职学校都会面临的问题,针对专业课的专业老师较少的现象更是很多学校的专业都会遇到的。由于教师较少,很多教师都是身兼数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所谓师者应传道、授业、解惑,但过多的分散了教师的精力,减少了教师的工作激情,这也是教育资源缺乏、师资薄弱的地方。

(2)就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音乐课来说,目前国家培训机构没有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培训项目,教师若想进修,只有通过参加除学前教育专业以外的方向进行培训,比如音乐学专业、音乐教育专业等,但是这类培训一般周期较长、跨度较大、对于在职的音乐教师来讲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的进修方式才是最需要的。由于教师自身教学任务重、又身兼数职等各方面因素,很多教师只好放弃进修。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上进心和责任心。

(3)学校在面对师资力量缺乏方面也是力不从心的,现行教育体制下不仅中职学校,很多学校都面临教师编制少、课程多、待遇低等问题,大部分的专业课老师的课时都是超额的,很多代课老师的基础待遇和福利更是少之又少。普及全民教育、提高教师待遇不是靠学校的力量而是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

2 提高普通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质量的基本策略

2.1 普及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全面提高生源素质

(1)9年义务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了考试工具,大部分初高中学校为了升学率,取消或减少了音乐或美术课程,这在不同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审美标准,并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欣赏美好事物的判断力,很多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音乐,还有很多来自农村的学生,连一首歌都不会唱,因为他们那里没有音乐老师,即使有也没有一样音乐器材、不知道什么是标准的音符,不知道何为音准。

(2)许多人都把右脑称之为音乐脑,科学研究证明,音乐对神志很有启迪作用,长期听音乐,还可以明显改善记忆力,这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们来讲不是可以更好地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率吗?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教授将7、8名3岁到4岁而且智力相同的幼儿分成三组,一组学习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曲,一组学习计算机,还有一组不接受任何训练,结果9个月后,他用拼图游戏对这三组孩子进行智力测试时发现,学习音乐的孩子得分平均提高35%,而另两组孩子则几乎没有提高。这说明音乐确实有开发大脑潜能的作用,著名心理学家劳伦曾强调,只有右脑得到充分利用时,这个人才最富有创造力。所以加强普及义务教育中音乐课程,必不可缺,教育体制改革任重道远。

2.2 组织编写符合普通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需求的音乐教材

(1)上述本文提到教师音乐课教材应该组织有经验的专业教师针对本学校、本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编写工作,加强实操能力、减少专业理论讲述,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学习音乐基础理论是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简谱、什么是五线谱、音符的种类等相关的简单乐理常识。学习开谱试唱,是要求学生在两年的学习中熟练掌握五线谱的音符,并能够通过自己试唱五线谱将新歌学会,并可以教会他人。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如果只简单的教会学生唱100首歌,不如教会她们开谱的能力,一技在身才最为重要。学习音乐欣赏,欣赏不同时期的、不同国家的、不同乐器的、不同形式的多样化音乐,感受音乐世界带给世人的无限憧憬和无限希望,了解作曲家的幕后故事,创作意图,我们就能了解这首作品的真实含义,从而用心去聆听去感悟。

2.3 加强教师团队教学内容深入、统一化

(1)针对之前讲到的师资建设薄弱环节,除了组织专业教师团队编写有针对性的实用教材,还应定期对专业课教师进行授课培训,针对音乐课的授课方式及涉及授课内容要做统一规范,并有本系部专业课老师进行轮流试讲、相互听课,这样才能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学生们的整体素养,更好地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2)组织一批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深入学前教育第一线,以实践相结合,规范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的内容,保证让每个学生都能学会简单音乐基础理论和音乐实操的情况下全方位、立体式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发展是我们每个音乐教师的任务,音乐可以开发智力,发挥人们的创造性,我们希望培养出独具特色的优秀中职学生。

3 结语

音乐专业课培训范文第8篇

关键词:音乐学院;教学管理;教风管理

音乐学院和别的理工科院系有着本质的不同,音乐学院的学生更偏重于实践,多次的舞台表演使她们性格开朗,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更难以管理。老师的思维方式也不一样,更趋于发散思维,并在平时的举手投足中很重视自己的形象,很容易沟通,但也很难约束住她们,很难让她们遵守一些看起来比较苛刻的管理制度。作者结合工作经验,对此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做好学生的教学管理

音乐专业的学生专业学习是技法课,同理工科的学生不同在于,班级很小,大部分为一对一的小课,学生和老师关系紧密,每一个学生的专业课老师都不一样,学生和老师之间互选。针对这种情况,应采取“动态管理”机制,即学生的专业主修或选修不以一次考试定型,而应根据每学期专业考试成绩,确定学生下学期专业学习主修或选修课的定位。这种奖勤罚懒、可上可下的措施,可极大地激励学生专业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还应加强毕业生专业汇报的制度化。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带动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音乐教育属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外,还可以通过不定期举办不同形式的音乐会及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同时还应强调的是注重专业的同时,绝不能放松对文化课的学习,教育学生作一名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二、做好教风管理

学风与教风密切相关,坚持倡导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教书育人,结合学生学风的整顿,在尊重音乐教育特殊规律的同时,应把教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坚持长抓不懈。教风建设的重点是,以落实教学委员会对日常教学的督导为中心,充分发挥学院教学委员会的职能和作用。应制定教学委员会的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学院教学委员会的职责和权利,开展不定期地检查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如实地掌握教师的治学态度及教学实绩,加强学院教学委员会对教学工作管理的日常化、规范化。同时,加大教学评估的力度,坚持教研室、学生班组、院系三级评估与日常教学检查相结合,量化打分与定性评议相结合,保障学院教学状况的宏观把握,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对于教风建设产生良好的效果。在日常教学督导中,学院教学委员会应时刻以教学大纲为准则,督促检查教学,保证本科教学各个环节的井然有序。

三、做好学分制教学计划

学分制教学计划是学分制下组织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学分制教学计划的制定,是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知识结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良好契机,按不同专业组成教学计划编写小组,召开专家论证会议,在广泛吸收国内外相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不同专业的实际,制定专业的学分制教学法计划。学分制教学计划打破以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模式,既注重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的系统规范,又着眼于为学生开拓广阔的专业个性发展的可能。教学计划应注重艺术类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必修课体现宽而厚,选修课突出专而精;在学时、学分分配方面,应降低必修课的比重,加大选修课的比重,切实扩大学生学习的自。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通过体系优化、课程整合,基于拓宽口径,夯实基础,完善素质,提高能力,增强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四、提高教师教学管理的规范性

科学规范的制度建设是教学工作有序进行的依据。只有重视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以建章立制为加强教学工作核心,才能加强对教学活动的规范管理。出台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制度,应在对专业教学进行充分论证、对学院教学现状进行客观评价、对以往管理经验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完成,从而使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能够有章可循,教学管理有法可依。

学院教学委员会须展开富有成效的教学督导工作,其中包括检查教师的教案、教学态度、教学效果及教学纪律,全面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对教师上课的反馈意见等,有效的监督和保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为配合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还需要给教学管理和各系办配备专用于教学科研管理的计算机,从而保证教学制度、教学计划、开课计划、教学评估、考试安排、专业课表、学期试题库、学生学籍管理、教师教学工作量管理、毕业生管理等等主要教学管理工作实现前所未有的规范化有序进行。

五、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

音乐专业课培训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人本原理 以人为本 音乐类大学生

加强和改进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确保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具有重要意义[1]。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特殊群体,音乐类大学生身上既有着一般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又具有音乐专业学生特有的个体特点,这给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挑战。以人本原理为中心,针对音乐类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探寻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所在。

一、部分音乐类大学生思想现状

(一)专业技能扎实,文化基础偏低。

音乐类大学生从小就开始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大部分都用在专业学习上,重视专业技能忽视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专业以外的文化课学习没有太多的主动性。大学学习期间,老师更重视音乐专业课,在文化课方面缺少对学生正确的引导,势必导致部分音乐类大学生的文化水平偏低,文化素养不够,知识面相对狭窄。此外,音乐类高考招录制度的特殊性,对艺考学生文化课的要求相对较低,使得音乐类学生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大量地被专业学习所占用,因此,学生偏爱专业课,对文化课兴趣不浓。

(二)个性鲜明,集体意识淡薄。

音乐类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中的部分人具有大学生的许多共性,同时也彰显着自己的特殊个性。他们的言谈举止、衣着外表、兴趣爱好都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征。他们大多善于捕捉新鲜流行的事务,喜欢与众不同追求新意,不愿循规蹈矩。他们追求时尚与个性、生活散漫、随意性强、强调个性化发展、以自我为中心,对老师的教导,学校的规章制度反感、无视、抵触,忽视大学这个大集体,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相对淡薄。他们大多集体生活能力不强,生活中常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感受,缺乏集体意识。对待集体活动缺乏热情,相互攀比,参与度不高,集体荣誉感不强。

(三)思想活跃,政治素养不高。

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活跃,富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性,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敏锐性。由于自身的性格特点,他们思维敏锐,活泼好动富有创新精神。但部分学生对政治缺乏敏锐性,加之文化基础薄弱,对专业以外的课程尤其是以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为目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缺少足够的热情。部分音乐类大学生大多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对国家大政方针时政新闻很少关心,政治觉悟和思想意识淡薄。他们大多对政治问题缺乏深入的了解,往往把复杂的政治问题看得过于简单,政治参与度不高。

(四)情感丰富,自我认知不足。

音乐类大学生从小接触音乐,学习专业知识,他们大多会用艺术的观点来看待事情,对生活充满激情,情感丰富,富于想象力。此外,作为大学生群体殊一部分,他们的言谈举止、衣着外表使他们更容易吸引异性,所以音乐类大学生大学期间恋爱的指数要远远高于其他专业学生。音乐类大学生情感丰富的同时往往表现为感情用事,自我认知不足。部分学生容易沉迷在自己的艺术领域里,眼高手低,高估自己,不能站在客观的角度分析、评价自己,主观盲目性较大。在学习、工作中容易期望值过高,又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在困难面前不善于调整目标和调整自己[2]。

二、人本原理的基本内涵

人本原理即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一是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本展开的,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面上,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二是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要素和管理系统各环节,都需要人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

以人为本理念贯彻到大学教育中,就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传统的大学教育体系以教育者为主体,把受教育者当做被动接受者。现代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要以受教育者为主体,尊重受教育者,关心受教育者,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这就是人本教育理念。具体地讲,人本教育理念就是一种把受教育者作为教育活动的核心和学校最重要的资源,以促进受教育者自身完善与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强调个体价值和集体价值、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辩证统一的教育理念[3]。

三、坚持以人为本,创新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音乐类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群体中的特殊部分,其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被加以重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尊重和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新形势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人本主义强调“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个体,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独特的人类存在,并最终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潜能”[4]。音乐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用辩证的态度看待他们,充分尊重和理解他们的个性,肯定他们身上自信、独立、思想解放等特质,同时也要看到部分人身上的集体和团队意识淡薄、政治素养不高、自我认知不足等缺点,加强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自重、自尊、自励、自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方式,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必然要求。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音乐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过于陈旧,理论和概念太多,课堂上电脑教学使得教师与学生间缺乏互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兴趣不浓。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要丰富教学内容,将当下的时政要闻和典型事例贯穿课堂,贴近实际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其次,教师应加强和学生间的互动,通过开展课堂讨论、演讲答辩、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二)创造性地融合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音乐类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的原因,与专业课老师接触的时间较多,专业课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专业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课素质,强化专业知识与技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着眼于对学生持续、全面、和谐的教育。教师在讲述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可将成功艺术大师和名人的例子贯穿于课堂,这样既丰富课堂内容又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加强教师的岗前及在职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从而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音乐类大学生个性自由、思想活跃、情感丰富,专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身的言语行为,通过这种隐性教育影响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三)探索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学习的同时,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挥专业教师的优势,从而进一步提高音乐类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目前,在音乐类专业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形式主要有两种。第一,在学生中开展多种多样的集体活动,比如声乐技能大赛、器乐技能大赛、音乐会、歌手大赛、舞蹈大赛等。一方面,音乐类专业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得到了发挥,借助舞台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彼此取长补短,既增长了见识又提高了专业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活动的组织开展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得到了加强。第二,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手段。运用心理咨询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时化解学生的思想矛盾和心理困扰,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达到教育目的。借助心理疏导、心理干预等方式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5]。

四、结语

音乐专业大学生作为普通高校学生群体的一部分,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直接影响他们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坚持以人为本,创新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以学生为核心,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发挥音乐专业学生的优势,积极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研究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解决学生的思想和现实问题,有利于学生思想素质的全面发展[6]。

参考文献:

[1]陈妍.艺术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李治.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

[3]程东旺,周晓莹.“人本”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定位[J].北方经贸,2005,(8).

[4]吴潜涛,刘建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5]蔡丽娟.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J].思想教育研究,2006,(6).

音乐专业课培训范文第10篇

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化标准之二,要看是否具备合格的师资、设备、场地、图书资料等方面的评价和管理制度。据不完全统计,有关音乐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制度法规,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先后制定颁发了以下文件:1919年3月的《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规程》[3],1925年的《新学制师范课程标准纲要》,1938年7月的《师范学院规程》[4],1939年9月的《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5],1952年7月的《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草案)》[6](P112-114),1952年11月包括《音乐系计划(草案)》在内的《师范学院教学计划》[7],1961年9月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校60条例》)[6](P381),1980年3月的《关于印发高等师范院校艺术专业教学座谈会文件的通知》[8](P29-32),及《高等师范学校四年制本科音乐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8](P33-39),1989年11月的《全国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9],随后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检查评估指标体系(试行)》[10],1995年的《关于发展与改革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8](P221-226),2004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2004〕12号),2006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以上法规大多从规范教学秩序方面着眼,忽略了对师资配备、师资能力、教学场地、教学设备、教学器材、图书资料等一系列音乐教师教育办学标准,导致当下很多办学单位有招生资格,无办学能力,严重影响了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

从1919年创办的我国第一所私立艺术师范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图画音乐组课程设置的7门音乐专业课程,到该校扩建为上海艺术师范大学后的艺术教育系11门音乐专业课、9门公共课,以及1920年创办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5门音乐课、7门公共课等可以看出,缺少选修课和教学实践课,说明在我国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化初期,课程设置就存在问题[11](P76)。建国初期,我国音乐教师职前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受前苏联影响,由11科1 510学时的公共必修课、17科1 946学时的音乐专业必修课、4科268学时的选修课和14周664学时的教育实践类课程,共计32科3 724学时构成。公共必修课学时占总学时的34.38%,科目占必修课总科目的55%(政治类科目占公共必修课的33.3%);音乐专业必修课学时占总学时的52.26%,科目占总科目的53.13%;选修课学时占总学时的7.2%,科目占总科目的12.12%。因此,照搬苏联音乐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否定欧美音乐教师教育办学经验,缺乏中国特色,以及政治课、音乐专业必修课比重过大,选修课比重过小,不利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前教育阶段综合素质的发展是此次课程设置的存在的主要问题[11](P169-177)。“”期间,我国的音乐教师教育不但没有在之前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反而进入低谷,课程设置也随各个院校的实际情况由各院校音乐系科自行设置,但大多以声乐、钢琴、基本乐理、视唱练耳、音乐史与音乐欣赏等10门左右的音乐专业必修课为主,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被忽视。因此,课程设置极其不完备是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典型问题[11](P181)。1980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四年制本科音乐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是我国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经历“”后重新走上规范化道路的起点。它由8科656学时的公共必修课、16科1 128.5学时的专业必修课、5门187.5学时的选修课和6周252学时教育实习,共计30科2 336.5学时构成。公共必修课学时占总学时的31.5%,科目占总科目的27.59%(政治、哲学类科目占公共必修课的37.5%);专业必修课学时占总学时的54.1%,科目占总科目的48.28%;选修课学时占总学时的14.4%,科目占总科目的17.24%[11](P290-291)。1987年,随着“高师音乐专业”更名为“音乐教育专业”以及高师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课程略有调整:将合唱与指挥分开单独设置;删除了《形体与舞蹈》、《艺术实践》和《文学选读》;增加了《美育概论》。总体来说,较之建国初期的课程设置,选修课少、政治课多,课程结构整体失调没有多大改观;且教育实践类课程由最初的664学时降至252学时,从而大大降低了音乐教师教育的师范性,影响了中小学音乐教师职前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1997年,国家教委在《关于组织实施“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实际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改革重点。在这一文件引领下,全国各音乐教育专业都陆续丰富了选修课程,选修课程设置数量呈逐年递增之势。并且,通过建立和实施选课制度,保障了学生的复合型素质结构。这是我国音乐学本科专业教育史上第一次对机械模仿专业音乐院校课程设置、片面追求音乐专业自身体系的完整和音乐素养的高深、忽视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相联系等老问题的真正突破。但由于学生普遍存在重视音乐专业必修课、轻视选修课等现象,选修课还没有实现其完善学生从教素质的真正课程价值。另外,这段时期的各层级课程设置管理者仍然没有意识到延长教学实践、增加选修课程、统筹考虑影响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的课程设置的重要意义。因此,此文件视域下培养出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结构失衡依旧没有得到彻底改善。

关于我国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1.加强对音乐教师教育办学单位的监管,由规模型向内涵型转变

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准的中学音乐教师,需要专业化的音乐教师教育。音乐教师教育办学单位要坚守自己的办学目标,既不能打着音乐教育的牌子,去走音乐学院的老路,也不能让非音乐教育专业的设置影响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化空间;既要保证音乐教师教育办学单位向中学音乐教育输送足够数量的教师,还要保障所输送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这就要求国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尽快启动专门的音乐教师教育办学评估工作,从师资数量配备、能力要求以及教学场地、教学设备、教学器材、教学资料、教学制度、教学文件等方面,全方位评估现有音乐教师教育办学单位。尤其在我国适龄人口呈下降趋势、各音乐教师教育办学单位生源不足、中小学音乐教师配备趋于饱和、毕业生就业困难等不利情况下,严格审查现有办学单位的办学水平,优胜略汰,使音乐教师教育由规模化发展转向内涵发展,是我国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2.不断完善音乐教师教育法规,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我国的音乐教师教育从办学单位的审核到日常办学的监督;从招生数量的批复到招生分数的确定;从师资专业及数量的配备到师资能力的认定;从课程的设置到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从教学场地的大小到教学设备器材的是否齐备;从教学资料的是否详实到教学制度、教学文件是否完善等,都需要尽快研制并出台一系列制度法规,从定量、定性等多方位设立评估指标,确保办学单位的办学资格合格,办学专业化水平合格。尤其在管理制度方面,要求音乐教师教育办学单位既要在教师教育一体化过程中负责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职前培养,又要担负起其职后培训工作,以避免多头培训、重复培训等时间浪费、资源浪费情况的出现;既要在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招聘、入职等管理工作中介入,又要在评课、资格认定、职称晋升、职称聘任等层面介入,改变以往单纯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避免在中小学音乐教师资格审查和等级认定等专业素质要求上降低标准的现象出现;既要求各音乐教师教育办学单位及研究人员及时吸纳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又要避免机械照搬、研究同质化倾向,以使我国的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尽快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3.尽快实施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方案,确保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上一篇:基础科学研究范文 下一篇:计算机编程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