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诗歌的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13 01:51:08

有关诗歌的知识

有关诗歌的知识篇1

模板一: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活动总结 这次的综合性学习很快结束了,回想起这其间的点点滴滴,我不禁又深深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所在。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著名的唐诗、宋词、元曲到法洒脱的现代诗,这些好诗都让我们禁不住拍手叫绝。我们在学习古诗与现代诗的同时,也了解到了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之处------古诗有着较为固定的语言形式与比较严格的韵律要求,而现代诗形式自由、意象也要比古诗更新奇、更富创意。哈哈,现在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短小的古诗寻么难读懂了,现在,我还真佩服大诗人们能写出这样简练精彩的诗句!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知识,老师让我们在课外找来了许多诗,并在班级里诵读,这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走入诗歌的殿堂,感受到了诗歌的奇妙境界。

另外,我们还当了一回小诗人,我写了一首《小乌龟》,被老师当范文朗读,受到了老师与同学们的好评。当然其他的同学写得也不错,李辛夷的小诗《星星》写得十分童趣,活泼的语言使我们感受到小星星的调皮与可爱;陈颖莹的诗作《蛋糕》写出了她妈妈对她的关怀与她对妈妈诚挚的感激与深切的爱,写得十分感人,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可。我们还将自己的诗歌写在制作好的小卡片上,一张张精致的卡片代表着我们的天真与梦想,五颜六色的小卡片上的儿童诗,首首都那么精彩,我们静坐着,听着他人深情的朗诵,一起遨游在诗海里,感受着一首一首的小诗带给我们的启示。

课余,我们还展示着自己收集的诗歌知识,并互相提问,这让我们的课间充满了乐趣,有许多兴趣浓厚的同学开始制作诗集,有的同学还别出心裁,与绘画好的同学合作,一同配上优美的插图,一下课,我们便围在一起,乐此不疲地交流着诗歌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

本次活动在我们的恋恋不舍中结束了。但那一首首妙趣横生的儿童诗及同学们原创的充满乐趣的小诗,全都深刻地烙印在我们的记忆中,使我们时不时地回想这充满魅力的诗歌,回想起诗歌带给我们的影响。啊!诗歌,你是多么美妙,我为你感到深深的骄傲、自豪!

模板二: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活动总结 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开展了与诗同行的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们了解了诗歌的起源,学习了如何欣赏诗歌,学习了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诗,并且自己动手尝试写诗,从中体会到了诗歌文化博大精深。

在活动中,同学们分别收集了诗词资料。我负责收集了现代诗和古诗。我尽情的欣赏这些诗人千古传颂的作品,我新认识了一些诗人,如柳永、高适,还有唐宋四大家关汉卿、郑关祖、白朴、马致远。我又认识了现代诗人郭沫若、徐志摩、桂文亚、雨果、狄金森等。我知道了我国最早的诗经总集《诗经》,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它凝集了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我还知道了诗歌如何分类。按题材分,有山水诗、咏物诗、边塞诗;按形式分,可以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题材分,分为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这次活动让我感觉在诗的海洋里徜徉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如果把是比作沙漠,我觉得我只得到了一粒小沙子;如果把诗比作细雨,我只得到了一滴小雨滴;如果把诗比作天空中的星星,我只得到了群星中最小的一颗。我要继续在诗的海洋中遨游,尽情感受诗歌的无限乐趣

模板三: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活动总结 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结束了。通过这一次综合性学习,我们广泛地阅读了诗歌,不仅拓展了知识面,而且还深深地感受到祖国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丽与感情,了解诗歌的内涵,真是受益匪浅。

我们学到了很多诗歌,还学会了诗歌的分类,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学习诗歌,也收集了很多有关诗歌的故事。在学习了写诗歌的方法之后,我们还试着自己写了几首童趣盎然的小诗,感受了一回当小诗人的感觉。我们的诗中虽然还有着欠缺的地方,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童趣,令我们自己赞叹不已。

诗歌是一个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自己的渴望,在诗歌里,我们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我们的思维可以跳跃,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了丰富的伸展,我们可以在诗歌里表达自己的渴望与情感。

我们还学会了如何理解诗歌的寓意:联系生活实际读、不同的诗比较着读、边描绘画面边读等,这些都是我们通过学习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诗歌,也可以让我们走进诗的意境中去,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感。

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知道了诗歌的特点:

1.现代诗一般以句子,词组为诗行,纵向排列.

2. 现代诗篇无定句,句无定字,形成长短不一,参差错落的诗行.

3.现代诗的段落可以整首诗为一段(节),也可以一首诗分为若干段(节).

4.要懂得现代诗的押韵,押韵让句子更优美,但不一定要句句都押.

5.现代诗要精炼,不要拖泥带水,要用最简洁的文字容纳最丰富的内容.

我觉得徜徉在诗歌海洋里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如果把诗歌比作海洋,我觉得我只得到了沧海的一滴水;如果把诗歌比作花园,我得到的仅仅是百花中的一朵小花。我还得继续在诗的海洋里遨游,尽情地享受诗歌无穷的魅力。

为了很好地进行本次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老师特地带领我们去图书阅览室借阅了有关诗歌的书回来,让我们用心品读。老师告诉我们:诗歌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力,甚至一个世界文学界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所以说:我们务必要认真读诗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多收集诗歌,还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 通过这一次综合性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很多诗歌,还学会了诗歌的分类,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学习诗歌,也收集了很多有关诗歌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自己写诗歌,因为是个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自己的渴望,在诗歌里,我们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我们的思维可以跳跃,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了丰富的伸展,我们可以在诗歌里表达自己的渴望与情感。我们也还学会了如何理解诗歌,读诗歌的方法:1.理解词语的意思 2.联系生活实际 3.想象画面 4.各种诗歌做对比。所以说,这一次综合性学习对我们的知识增长有了很大的帮助,我们也有了放飞想象的方法,那就是写诗歌。 这是一个让我们难忘的综合性学习,因为它可以影响我们一生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落下了帷幕。 此次活动秉承中华诗歌优秀文化,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同学们的审美意识,营造了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中国是一个诗的大国,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有了诗歌总集《诗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写的古诗让我们过目难忘:冰心、金波、艾青、郭沫若他们的现代诗使我们难以忘怀。诗海拾贝、与诗同行,我们组织小组收集、分类诗歌,学习、创作诗歌,等一系列的活动,让我们进入了诗歌的店堂,感受诗歌的无限魅力。我们在收集分类诗歌中感受了合作的快乐。在诗歌朗诵会中,我的诗歌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此时此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诗歌的伟大,诗歌的艺术魅力,我为自己身在一个拥有悠久诗歌历史的过度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活动中,我们也学习到了许多知识,古诗对仗工整、韵律严格:现代诗语言自由,形式洒脱:儿童诗充满童趣,富有想象。还明白了诗歌的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和读懂古诗的方法。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各种活动依然在我记忆深处。轻叩诗歌的大门,让我们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自由徜徉,让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2.这学期,我们开展了轻叩诗歌大门与诗同行的活动。在这一次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中,我们广泛地阅读了诗歌,不仅拓展了知识面,而且还深深地感受到祖国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丽与感情,了解诗歌的内涵,真是受益匪浅。

首先,我们小组的四名同学制定了活动计划,进行了明确的人员分工,各自回家搜集唐诗、宋词、元曲与现代诗,并将搜集来的资料聚集在一起,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阅读与交流。在交流中,我们感受到了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之处:古诗的语言比较凝炼、内涵丰富;现代诗的写法则比较自由,更适合抒发诗人的情感;我们还了解到了诗歌的分类与诗歌的表现手法总之,我们学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这次活动,使我们在诗歌的海洋中畅游的同时,也大开了眼界。 当然,我们也学会了许多阅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技巧。例如:我们在读诗的时候,知道了去联系生活实际读、不同的诗比较着读、边描绘画面边读等,这些都是我们通过学习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诗歌,也可以让我们走进诗的意境中去,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感。

在学习了写诗歌的方法之后,我们还试着自己写了几首童趣盎然的小诗,感受了一回当小诗人的感觉。我们的诗中虽然还有着欠缺的地方,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童趣,令我们自己赞叹不已。

虽然这次活动时间很短暂,但轻叩诗歌大门,在我们面前展出了一个美丽的诗歌的世界,从而让我们挖掘到了诗歌海洋中的无数珍宝。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陪伴我们成长!

3.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歌在中国文化的宝库中,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璀璨的光辉。本学期我们展开了与诗同行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走进了诗歌的国度,去欣赏诗歌,体会诗歌所描述的意境,领略诗歌独有的魅力。

首先,我们自发地分了组,制定活动计划,确定了每个人应该干的活,如:我们这组就由马昕宇等人收集现代诗,柯霁虹等人收集古诗,等一切都准备就绪后,就开始行动了,大家将收集来的资料按内容进行了归类整理,在网上将有关诗歌简介和诗歌背景的资料整理成文,这些对我们理解和欣赏诗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如:徐火通(teng)《御儿舟中别朗公》我们就是通过收集来的资料,品出了作者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情感,诗人将自己对朋友的无限思念融入了钟声与鸡的鸣叫声中,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还收获了许多了知识,我们了解了诗歌的起源,学习了如何去欣赏诗歌,尝试了自己写诗,在这当中,让我受益匪浅的是欣赏诗歌的方法。就拿王昌龄的《出塞》来说,这首诗我是通过收集诗歌背景资料来理解欣赏的。在资料的帮助下,我体会到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耐人寻味,有历史变迁,征战未断的感叹,第二句写的是出征的人还未回来,多少个男儿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第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们的共同心愿,希望有龙城飞将的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当然,欣赏诗歌的方法还有很多,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平时欣赏诗歌时总结出来。尝试自己写诗也让我明白了写诗不一定要用多么华丽的词语,而是要写出自己眼中的事物,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活动结束后,我进一步感受了中国诗歌带给人美的享受,也让我明白了读一首诗,并不仅仅限于把这首诗背熟,而是要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掌握并欣赏诗歌的方法,这样才算真正弄懂了一首诗。诗歌还有一大妙处,可以让人放松心情。当你觉得很疲倦时,不妨试试,闭上眼睛,跟着诗走进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那种感觉是你死读书读不来的。

这次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们对诗歌的热情还没有消逝,我们要多读诗,品味其中美好的乐趣,将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4.上个星期,我们开展了与诗同行的活动。活动中,我们学会给诗歌分类,欣赏诗歌,还学写了儿童诗呢!。

活动一开始,我们先制定了活动计划。我们计划在一周的时间内,搜集关于诗的知识,学会给诗歌分类,能够正确地赏析诗歌,我们还希望能自己学写一首小诗呢!为了完成计划,我们确定了组长,并给每位同学合理地分了工。。

我是负责查资料的,上网进入了google页面,输入了关键词诗歌。哇!关于诗歌的知识可真不少呀,据google搜索统计现共有2850万个词条是关于诗歌的。我立即点开了其中几个网页,进入了诗歌知识的海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距今已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另外两部诗歌总集分别是《楚辞》《汉府乐》、,我国的元曲,是一种小令,兴盛于元代,大多由民歌而来,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在诗歌知识的海洋里,我流连忘返,增长了许多知识。

通过这次活动,我的收获可不小。我们小组的同学搜集了许多的古诗和现代诗,可这么多的诗,涉及面这么广,怎么整理呢?当我们学会了给诗歌分类后,这些整理的事情就变得容易得多了,真是小菜一碟。我知道了诗歌分类可以按作者分、按题材分、按形式分、按体裁分我们按照作者给搜集来的诗歌分类,不一会儿,就把小山似的资料整理好了。

我们还学会了欣赏诗歌,知道了欣赏诗歌前,要先把诗多读几遍,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读,可以用不同诗人写的诗对比着读,还可以边读边在脑海里描绘画面,走进诗中读。学会了这些,欣赏诗时,我们就可以体会诗人创设的意境,更加了解诗歌背后的情感和含义了。比如:读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短短几句,让人感到琴声初起,仿佛小儿女在耳边窃窃私语。忽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与敌人奋力拼杀,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情节仿佛就在眼前。

这段时间里,我们开展了与诗同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了解了诗歌的起源,学习如何欣赏诗歌,学习在生活中运用诗歌,自己还尝试写了诗,从而体会到中外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活动中,同学们分头搜集诗词资料,我负责收集宋词的资料。我一打开google输入宋词,马上进入了词的世界,屏幕上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名字:苏轼、陆游、辛弃疾、李煜、李清照我轻快地点击着,尽情地欣赏着这些词人的流光溢彩的作品。我被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所吸引。读到李煜的《乌夜啼》时,我默默吟诵着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往来风。看到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我又沉浸在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美好意境中

通过交流,我还阅读了不少唐诗、元曲、以及现代诗等诗歌资料,了解了以前不知道的许多诗歌知识。

我知道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它凝结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

我知道了诗歌如何分类。按题材分,有山水诗、咏物诗、边塞诗;按形式分,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体裁分,分为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我知道了从古至今诗人辈出。春秋战国时最著名的有爱国诗人屈原;在魏晋南北朝时,曹操父子三人为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唐朝这个诗的王朝,像诗仙李白这样的人不胜枚举,涌现出了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在宋朝,豪放词人苏轼、辛弃疾、陆游,具有婉约词风的柳永、李清照,他们共同造就了辉煌的宋词;另外还有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他们使元曲达到了高峰;现代诗人郭沫若、徐志摩等人的杰出作品影响深远。

我还揣摩着如何欣赏名家诗篇,我觉得首先要明白这首诗是描写什么的,是状物、写景、还是咏物记人;接下来,就要逐字逐句地分析、理解其中的含意;最后,体会诗人在诗中要抒发的情感。读诗有些好办法,例如,在读李白的《古朗月行》时可以用边想象画面边感受意境的方法去体会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的美妙描写,可以用已学过的中国地形西高东低的知识来理解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句子,还可以用对比的手法来读高适的《别董大》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体会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感等等,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走近诗人,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这样,读了李清照《如梦令》,就能体会到诗人对自己红颜易老的哀叹含蓄;读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就能知道什么叫亡国之痛了,也能想到苏轼《赤壁怀古》的一腔豪情。

与诗同行活动虽暂告一段落,但我觉得徜徉在诗歌海洋里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如果把诗歌比作海洋,我觉得我只得到了沧海的一滴水;如果把诗歌比作花园,我得到的仅仅是百花中的一朵小花。我还得继续在诗的海洋里遨游,尽情地享受诗歌无穷的魅力。

在本单元中,我们开展了一次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收获了许多,也知道了许多。

从上个星期三开始,我们就已经开始开展了这个活动。我们分好了小组,计划好每个人都干些什么,要怎样做之后,便开始匆匆忙忙地去准备。

我迫不及待地冲回家去,打开了我的百宝箱书柜。我就拿起了一本《古诗70首》来看。里面蕴含许多精彩、与众不同的诗。打开这本百宝书,可以闻到一阵又一阵古时诗人作诗的诗味。李白的《赠汪伦》表现出了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杜甫的《春夜喜雨》表达了他对春雨来得及时的喜悦心情。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描绘了江上渔民冒风波危险、辛苦捕鱼的生活画面。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一)》写出了宋代家夏天农忙的情景......

我还当了一回小诗人,创作了几首小诗,每一首小诗中都感受到天真活泼的感受。

在这次活动中,我知道了诗歌是很优美很有旋律的。让人读起来非常舒服、生动。我还知道了许多学习方法:了解诗的深刻含义,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有丰富想象力地去写诗歌......

在诗歌的海洋里,有无数的珍宝。让我们一起去轻叩诗歌的大门,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常在我们耳边回响。在是个的海洋里,有无数珍宝。

第六单元一共有两个部分:一个是《诗海拾贝》,另一个是《与诗同行》。在《诗海拾贝》这一部分主要写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和外国诗。《与诗同行》这一部分主要写儿童诗、诗歌故事等内容。在诗歌故事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都是以前我不知道的好知识。

在这次综合性的学习当中,我们举行了许多活动,如:举行诗歌知识竞赛、每六个人分为一小组制作一个小诗集。

通过这一次的综合性学习,我们不仅仅学到了很多诗歌,而且还学会怎么把诗歌分类;这样会更助于我们学习诗歌,也收集了很多的诗歌故事,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自己写诗歌;应为这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乐园。充满了自己的渴望,在诗歌里,我们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我们的思维可以活跃起来,我们的想象力到了丰富的伸展,我们可以在诗歌里表带自己的渴望与情感。我们也学会了如何理解诗歌。

读诗歌的方法:1.理解词语的意思.2.联系生活实际.3.想象画面.

4.各种是个做对比。所以说,这一次综合性学习对我们的只是增长有了很大的帮助,我们也有了放飞想象的方法,那就是写诗歌。

有关诗歌的知识篇2

一、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础知识

关于诗歌的知识很多,首先要掌握诗歌的基本类别,古代诗歌一般分为诗词曲三种形式,不同的形式,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鉴赏和理解的角度、内容,方法也不相同。例如:写景的诗一般要对诗中的景色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咏物诗一般要鉴赏诗人的思想等。词一般要鉴赏词的意境等。因而,了解和掌握诗歌的基本类别是十分必要的。

另外,要简单了解一些古代诗歌押韵平仄等知识。虽然我们并不需要对古代诗歌进行过深的专业研究,但简单的古代诗歌常识,如押韵、平仄等,还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基础知识。一般来说,对于古诗押韵的基本规律要掌握一些,对于平仄知识,了解一些即可,不要做深入的研究。

二、区别两个概念――意象和意境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诗人感情的事物。进行诗歌鉴赏时,首先要明确诗人是怎样通过对意象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的。一首诗,诗人可以描写一个意象也可以描写几个意象。例如: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描绘了“瀑布”这个意象,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就通过枯藤、老树、昏鸦等十几个意象的连缀,表达羁旅人的愁苦孤独情感的有机融合,构成了一个鲜明真切、意境深远的艺术境界,即这首诗的意境。

三、把握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写景诗在古代诗歌中所占比重较大,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因此,在鉴赏这类诗歌时,一定要清楚写景与抒情的关系。一般来说,古人写景不外乎两个目的,一是借景抒情,即通过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感情;一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景中即包含诗人的感情。如:韩愈的《春草》,写得全是景色,而诗人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都蕴含在诗句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了。

四、了解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主要是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达的,因而了解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非常重要。

(一)常见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古喻今、直抒胸臆、烘托渲染、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景近景结合、对比映衬、铺叙比兴、联想想象等。

(二)常用的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抒情、描写等。

(三)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双关等。

五、了解不同风格流派及其特点

由于诗人在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修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相同风格的作家又形成同一流派。例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的柔美婉丽;宋词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陶渊明、王维的田园诗等等。对于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作,鉴赏的角度和要求也不同。

六、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诗歌是用高度精炼的语言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因而它的语言凝练、准确、生动,富有形象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品味诗歌的语言也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

古代诗歌常见的语言特点有:

(一)清新:诗人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贺知章的《咏柳》,语言就具有这个特点。

(二)平淡质朴: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诉,或用白描手法,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白居易诗作的语言就是典型代表。

(三)绚丽:表现在华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四)明快:语言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五)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描写,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此而意它,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会。

(六)简洁: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七、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诗言志”古代诗歌都注重情感的抒发,因而鉴赏时首先要把握准诗歌的感情基调,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诗作的思想内容。例如:有的诗悲婉凄凉,有的诗悲壮豪迈,有的充满喜悦欢乐,有的诗则蕴含孤寂落寞等等。

八、明确鉴赏的基本内容

一首诗,鉴赏时从哪里入手,鉴赏哪些内容,应做到了然于胸,否则就会感到无从下手,就是鉴赏起来也会思维混乱,一塌糊涂。鉴赏的基本内容有:

(一)对诗歌词句的理解。主要是分析诗歌字面上的意义,以便于理解全诗。

(二)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古人是非常重视锤炼语言的。诗歌的语言凝练,富有跳跃性,含义丰富,耐人寻味,所以品味语言是鉴赏诗歌的基础。鉴赏语言,应侧重于语言的表达效果。

(三)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是诗歌的思想内容的分析,诗作的主旨分析、背景分析、价值意义分析、感情基调的把握等。

有关诗歌的知识篇3

【关键词】初高中;诗歌鉴赏;衔接教学;探究

1.前言

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最为璀璨的明珠,具有很强的传承性,更是我国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初中古诗词与高中古诗词相比在内容、语法、情感、题材以及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很强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因而初高中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应当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实现有效地衔接教学。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初高中诗歌鉴赏衔接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有很大一部分的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未能有效地实现衔接教学,在授课过程中缺乏整体的协调与规划,对诗歌鉴赏的教学成效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有效提升,为此,必须重视初高中诗歌鉴赏教学的衔接问题,并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2.初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衔接断层形成的原因

初高中的语文教学由于在语文素养培养方面的要求衔接不是很到位,尤其是初中的新课程标准对语文素养有所淡化和弱化,使得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无法适应。语文学科在各个学段的知识是循序渐进的,但是初高中的语文教学在有关知识的衔接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诗歌鉴赏方面。

在初中阶段对于诗歌鉴赏的要求较低,主要包括:首先,要求学生能够对诗歌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流利和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要求学生能够养成默读诗歌的良好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要求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略读和浏览的方法,能够进一步扩大其阅读范围,拓展其视野。其次,要求学生能够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有清晰的思路,能够理解其主要内容,对其中重要词语在诗歌中的意义和作用进行体味和推敲;能够清楚地表述自己对诗歌内容及表达方法的看法与疑问,能够通过小组讨论等合作方式,对疑难问题共同进行探讨,能够有效区分写实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的不同体裁形式。再次,要求学生在诗歌鉴赏过程中,能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诗歌作品的内涵能有一个初步的领悟,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发;能够根据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评价其思想感情倾向;对诗歌当中的情景与形象能够有自身的体验,能够品味诗歌中表现力丰富的语言。但是,在高中阶段对于诗歌鉴赏的要求有所提高,主要表现在:首先,要求学生能够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对诗歌进行诵读,能够准确表述诗歌作者的思想情感,并得出自己的阅读认知;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最为有效地阅读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其次,要求学生能够形成独立的阅读思考习惯和能力,对于诗歌能够有自己的见解与根系,能够对诗歌从不同方面进行评价与质疑,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要求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而不是人云亦云,能够主动探究诗歌中所彰显的时代精神和所展示的民族心理,进一步了解人类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

从对两者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高中阶段的诗歌鉴赏更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使学生形成敏锐的思维能力,拓展其思维空间,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对语文诗歌鉴赏的课堂教学予以进一步优化,让学生形成主动对诗歌当中的文本信息进行探究的习惯与能力。因此高中阶段的诗歌鉴赏教学对语文老师在教学方面也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刺激反应,善于创造时机以唤醒和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能够主动同诗歌作者在思维方面进行碰撞和交流,使学生自身的文学素养得到丰富和发展。

3.初高中诗歌鉴赏衔接教学的原则

(1)整体连贯性。初高中诗歌的衔接教学应当具备整体连贯性。只有将各个局部有效衔接起来,才能够发挥整体功能的巨大优势。在诗歌教学中,运用整体性,才能连贯的有效的进行教学。根据诗歌教学衔接的整体连贯性原则,首先,应当把诗歌教材看成一个整体,充分发挥一个整体所具有的教学效应;其次,学生在学习中作为一个整体与诗歌教学是密切相关的,学生如果没有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诗歌教学就没有整体性可言。整体连贯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整体性的进行输入,又必须要整体性的进行输出,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整体连贯性的进行学习。否则,学生无法把握整体性,无法调动积极性。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现实学习中要求教师在衔接教学中应当掌握各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指标,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来设计课堂诗歌教学。可以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进行规划教学,确定重点和难点,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调整思路与教学方法,促进课堂教学效率。

(3)循序渐进原则。避免揠苗助长,按学生的学习律和诗歌教学循循善诱,让学生的知识能够得到充分的消化和吸收,能够系统的掌握最基础的知识,通过不断的学习积累,形成较强的思维能力。

(4)适应性原则。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内容和课程进度等都应当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能够适应教师的教学,让学生少走弯路。

4.初高中诗歌鉴赏衔接教学反思

4.1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个人素养

(1)通过分析初高中诗歌的特点,求同存异,创新教学理念。教师作为课堂授课的组织引导者,他们的教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对教师本身来讲,第一,能够有意识的将初高中诗歌衔接到课堂教学中;第二,能够对初高中诗歌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第三,应当重视科学合理的在课堂教学中衔接初高中诗歌。教师应当从思想上深刻地认识到初中与高中在教材与知识点等方面的存在着紧密的练习,应当对初高中的教材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对高中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必要的铺垫,使得初中生能够对高中教材在心理上有一定的准备。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将诗歌教学与学生的终身发展相结合,除了做好初中阶段的诗歌教学之外,还应当为学生高中阶段诗歌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帮助学生挖掘其诗歌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初高中诗歌差异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诗歌的学习中收放自如。

(2)针对初中诗歌知识的“盲区”,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方法。“盲区”主要是针对在初中诗歌要求比较低或者没有要求而高中诗歌有要求或者要求比较高的一些知识和方法。初中与高中的诗歌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的程度各有不同,如在高中需要学生能够掌握汉语最基本的语法,能够掌握对诗歌鉴赏影响比较深的文言文七个比较特殊的句子以及各类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技巧等。但是往往很多高中生未能达到这种程度,这就要求初中教师能够搞明白初高中诗歌知识在衔接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为学生高中生涯地学习做好铺垫,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初中诗歌知识的盲区。

4.2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爱好。在学生进入高中这一新阶段,他们所面临的是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碰到困难,产生抵触排斥心理,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及时的引导学生,一起分析问题,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适应和调整。同时,帮助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自强自信心。如果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已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这对高中的语文知识的学习积累就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更快适应高中繁重的学习任务。所以,教师应该积极的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技巧,在课堂中发挥主导作用,活跃气氛,让学生融入知识,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

(2)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强诗歌练习。首先,应当加强各类诗歌的阅读。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的方式各种各样,可以精读、简读,也可以朗读、默读,通过各种方式相结合;读的内容既可以包括书本和报纸,还可以包括各类诗歌文集,阅读的知识面越广,越能对知识的积累与学习产生积极作用。初中学生,教师最主要要求的配合学习,而进入高中,教师强调的主要还是能够具备独立阅读诗歌知识的能力。所以,在学生能够自我完成诗歌作业后,教师更应当引导学生加强自我学习钻研,扩大读写量,提高效率,进而让学生具备更强的诗歌鉴赏方面的能力。

其次,应当加强对各类诗歌的理解能力。学生只有多读诗,多写诗,才能够真正理解各类诗歌的含义。初中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很多是靠死记硬背的,未能真正的体会到诗歌的魅力,通过不断的分析和思考,举一反三,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对知识点进行分解和细化,如利用PPT微课,这类微课主要由图片、音频以及文字等构成,通过设置自动播放功能可以将学习内容转化为3至5分钟的教学视频,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可以通过视频将岑参送别好友的大致情景进行播放,帮助学生理解其中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通过利用微课将知识点由抽象化为具体,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以及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再次,应当强化诗歌练习。通过不断的进行诗歌练习,从中总结规律,从而进一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觉得诗歌很简单,但是当提起笔时,却发现无从下手。有些试题在平时课堂上老师已经讲过了,甚至在课下练习的时候也已经做过了,但是很多学生还是记不住,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学生没有善于总结,不能熟练的运用规律。另外,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在考试及练习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弱项,然后对症下药,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规律、调整学习方式方法,并且养成良好的习惯。也可以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自身学习的心得,借鉴其他同W的经验方法,取长补短,找出属于自身的学习方法。

5.结语

初高中诗歌鉴赏的教学衔接问题由来已久,不仅关系到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及其全面的发展,更是影响着整个教育系统的有序发展。笔者在研究和总结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初高中衔接断层形成的原因,提出初高中诗歌衔接教学的几点看法,希望能够对广大的一线语文教师有所裨益。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和学生的自觉奋斗。

【参考文献】

[1]迟桂凤.浅谈初高中诗词鉴赏之衔接[J].语文天地,2011(6):49-50

[2]段秋云.新课标下初高中古诗词教学衔接的实践与反思[J].才智,2015(4):88

有关诗歌的知识篇4

首先,历史课堂教学中适时利用古典诗歌,有利于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基础知识。其一,中国古代诗歌有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它们能生动鲜明地补充教材的基本史实,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其二,中国古代诗歌句子整齐,结构匀称,讲求押韵,注重格律,适合歌咏,情感表达充沛强烈,有着其它文体难以具备的艺术魅力。中学生的志趣、审美情趣正在发展中,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将会给他们很好的感染、陶冶和引导。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利用好这些史诗无形中将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记忆,加深其对历史演变规律的领悟,同时也培养学生相应的理解、概括、审美等方面的能力。例如:七年级上册第5课《西周的兴亡》,教材引用了《诗经》中的一段话:“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短短几行字,显示了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强盛和“周天子”的无上权威,是对西周分封制的绝好补充。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分析、讨论的同时,学生会很轻松的掌握教材上的基础知识点。又如:七年级下册第2课《走向全盛的唐朝》,教材上引用了杜甫的《忆昔》这首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该诗则以典型的视角描绘了开元盛世的景象。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欣赏该诗歌艺术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学生无形中对历史基础知识点唐玄宗的年号,唐朝的主要粮食作物名称,全盛时期唐朝的基本情况等知识点牢记在心,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其次,历史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入古典诗歌,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学历史学科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古典诗歌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得天独后的优势,关健在于历史教师要适时发掘出来,并能引导好。例如,七年级上册,教师在讲夏商西周奴隶社会的历史时可组织学生阅读、欣赏《诗经》中的《硕鼠》一节:“不嫁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该诗歌连用反问,回旋重叠,反复吟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怎能不激起对剥削阶级不劳而获的强烈憎恶和愤怒呢?又如,七年级下册第9课《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教材讲到元朝的统一过程中,遭到以文天祥为首的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时,教材引用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教师组织学生朗读,欣赏该诗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记住该诗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学生自然而然受到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象这样的例子课本上还有很多,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绝好素材。

第三,历史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入古典诗歌,有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中学历史学科的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等,其核心应该是思维创新能力。因为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也是今天教学改革的重点。古典诗歌引入历史教学中去对提高学生思维创新能力是有益处的。古典诗歌为了表达最深刻的思想或最强烈的情感,总是用极具风格的逻辑结构来组织排列极简单极鲜明的事实,它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例如: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前两句紧扣有代表性的景物,写出当时杭州表面的平安繁华,第三句表面上说游人陶醉于西湖繁华美景之中,实际上是指南宋流亡朝廷成天沉醉于花天酒地之中,极其昏庸腐败。第四句更是击中要害,批判统治者苟安偷生,不思收复失地,语言朴实直率,讽刺深刻有力,最能激起学生层层思索的涟漪。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游人错把杭州当作了汴州。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如,唐朝诗人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冷死骨。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盛唐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再如,唐代诗人李绅诗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天下没有一块闲田地,可是农民还会被饿死,这是为什么呢?作者没有回答,让读者去思考。古典诗歌的这种卓绝的设问能力会引导学生进行一次次的历史思索,从而提高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力。

第四,历史课堂教学引入古典诗歌,有利于实现历史学科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与渗透,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明确提出:要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要实现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与渗透。所谓相关学科,主要指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特别是语文学科。因为文史相通一直是人们的共识。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知道,从小学到中学,每册语文课本都选有古典诗歌作为学生的必学内容,一共大约有一百多首。其中无一不是诗歌中的精华。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如果适时引导帮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古典诗歌,并运用激趣---思考—-总结的方法,既可实现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与渗透,让学生能更快地理解、记忆相关历史内容,又有助于学生乐学、会学,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相关知识。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例如,七年级上期《张骞通西域》一课,老师在讲到西域的范围时,适时让学生回忆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名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诗句:羌笛何须恕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老师适时点出古诗中的阳关和玉门关就是古西域范围中的重要地名,这样一来,学生既巩固了古诗歌,又轻松的掌握了历史知识。又如:老师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时,直接让学生背诵曹操的诗《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历史教材让学生分析曹操的壮心倒底是什么?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又实现了文史知识的互补。再如:七年级下期《建筑奇观》一课,在讲大运河一目时,教师可让学生首先欣赏、记忆唐朝诗人皮日休和胡曾的诗句:‘‘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和‘‘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比较、讨论:两位诗人的观点为什么不一样?你同意哪种观点?同时,教师引导让学生回忆中国地理上所讲京杭大运河的相关知识.经过教师的‘点拨’,相关知识实现了互补,学生能力得到了培养,可谓一石数鸟,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有关诗歌的知识篇5

【关键词】广泛阅读;知人论世;展开想象;明确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高中生已经接触到不少优秀诗篇,初步识得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璀璨的明珠。不过,有许多同学对于如何鉴赏古代诗歌还是比较茫然的。毕竟诗歌鉴赏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欣赏与审美活动,它要求鉴赏者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和相应的审美情趣。那么,如何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好一首古诗的内容呢?如何才能真正领会古诗中那优美的意境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从而不断提高我们对古诗的认识和鉴赏水平呢?今天,我就来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一、广泛阅读、知人论世

要想准确把握古典诗歌的内容、主题和情感,必须了解诗歌作者的有关情况及创作背景。孟子提出“知人论世”的文学评论方法,所谓的“知人论世”,就是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品德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进而去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

如研读唐诗,有必要了解“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之前,诗坛上弥漫着浪漫气息,诗歌中描写的内容多表现为希企隐逸、爱好自然,诗中的代表人物多表现为追求功名、向往边塞。这实质上反映了诗的作者们由于生活道路的千差万别,而形成得意与失意的两种生活状况,使他们成为高调的退守者,如孟浩然;或成为热情的进取者,如王昌龄、高适、岑参等;或因时而变化,两者兼之者,如王维、李白。李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米。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人们所说的“盛唐气象”很大程度上指的这种富有浪漫气息的精神风貌。“安史之乱”之后,诗歌创作转入了关心民生疾苦、忧虑国家命运的现实主义风格。其间以杜甫为代表,他的《三吏》《三别》通过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叙述,蕴含其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其实,像宋词等其他的古典诗歌的鉴赏,我们同样要求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创作的背景,才能让学生“洞察本事”,把握诗歌主旨。

而要“知人论世”,其主要途径便是读书了,纸上得来的知识对我们来说可是受益匪浅啊!古人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这个道理。

二、考析词意,疏通章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准确把握诗歌内容,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诗歌作品,读懂诗歌的每一字、每一句。而读懂诗歌绝非易事,它需要大量的阅读积累,而这正是能准确把握诗歌内容的源头活水。正如吴小如先生提出的“通训诂”、“明典故”,是读懂一首诗的基础。

对于学生来说,阅读古典诗歌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语言障碍,所以,要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如诗的题目,是诗的眼睛。诗题往往能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情感。如诗题中包含“送”、“别”、“忆”等字,则基本可以确定是表现离情的。另外,教师还须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并仔细推敲。有时,一些古典诗歌会运用典故,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依靠注释、调动积累、考析词意,去理解诗中典故和其他关键词的含义。

三、展开想象,进入意境

联想与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因素。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象思维。诗人艾青说:“所有的意想、意境、象征都是通过想象而产生。”

既然如此,诗歌的鉴赏也一定离不开想象。无论是体会诗歌意境的建构,还是对诗人情感的领悟,都需要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自身的生活体验中去寻找相应的形象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达到与诗人的沟通。正如叶圣陶所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这就要求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创造与诗歌内容相适应的气氛,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诗的意境,体验诗歌的情感,领悟诗人的情思。如读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想象,让学生入其境、悟其情。如此,才能充分领略诗歌无穷无尽的美。

四、揣摩意象,感受诗情

古人讲“立象以尽意”,诗人往往借助外物(意象)来表达主观情感,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也是鉴赏诗歌中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可以说揣摩意象是感受诗歌意境、风格及作者情感的前提。

如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等等,这些诗中的意象成了他们表达情志的载体。所以鉴赏中,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串联各组意象,想象意象组成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意境。同时还要让学生注意辨析意象的色彩、虚实动静的结合。意象色彩的冷暖往往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静寂凄凉。而意象的虚实动静相互映衬结合,往往构筑出一幅幅鲜明的画面,展示意境,传达情感。

五、明确特征,实践操练

在诗歌鉴赏中我们不仅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写作的背景,还必须了解作品的题材、风格流派及其地位影响,进而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了解作品所选的题材,所属的风格流派,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诗歌的基本特征。如我们鉴赏李白的诗歌,就要了解李白诗歌善用的艺术手法。读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要让学生想到李白诗歌的豪迈奔放的特点,体会此诗中“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体会诗人大胆而奇特的联想。所以,在平常的诗歌教学中要让学生广积博览,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提高诗歌的鉴赏水平。

有关诗歌的知识篇6

关键词: 外语诗歌教学 文体分析法 读者反应法

一、引言

在外语学习领域,文学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以其丰富的语言输入内涵,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然而,在外语教学实践中,诗歌这一特别的文学形式,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潜在的育人功能和美学价值更没有得到实现。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业内人士认为诗歌语言不规范,无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交际能力,因此没有实用价值。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水平能力的制约,即便在课堂使用诗歌教学,教学内容也仅仅局限于语言学习、诗歌形式、结构和主题的分析,无法发挥诗歌作为文学在外语教学中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功能作用。因此,本文试图分析文体分析和读者反应教学模式,探讨外语环境下的诗歌教学。

二、背景知识

文学作品因其丰富的文化、社会及语言知识深受外语教育者的追捧,并且业内人士(如Widdowson,1975等)确认语言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规范的语言表达,他们把文学看做是语言教学不可或缺的补充。诗歌这种独特的文学体,同样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和外语教学密切相关,能够使读者切实体验诗歌独特结构背景下的文化意识交流,同时诗歌具有非同寻常的审美功能,使学生跨越时代和文化的鸿沟,促进对于人类社会多元化概念的理解。

同时,诗歌也为学习外语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输入资源,而这些输入材料往往是其他课本教材不具备的,包括词汇、短语、句式、句法结构及文体结构等。学生可以在有意义并能够记忆的背景下消化吸收理解诠释新的语言知识。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诗歌引入外语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外语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本文从文体分析和读者反应两个方面,简要探讨分析外语教学环境下诗歌的教学实践。

1.文体分析法

Carter and Long(1991:35)认为文体分析教学法就是“文本分析的过程,首先以这样一个基本的设想开始: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主要的分析理解过程就是语言的分析过程”。也就是聚焦文学作品中有关语言及语言功能的学习,提高学生系统地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信心和能力。他们同时认为这种方法(文体分析法)就其对语言体系的阐释而言,具有重要的反思能力,使我们了解语言的规则,因为在所分析的(诗歌)文本里,这些规则往往已经被改变和延伸。进行文体分析其主要兴趣就在于语言,否则完全没有必要进行文体分析。

(1)背景知识的构建

背景知识帮助我们理解世界,比如,我们来到一家饭店、医院或者电影院,根据生活常识,知道这些场所是如何运作的。拿起一本书,我们可以先看看书的简介,这样我们就会利用常识预见这本书内容是否符合我们的兴趣需求,决定是否购买。在阅读一首诗歌之前,教师的职责就是提供相关的历史的、文化的背景知识,以及作者的生平,在学生头脑中创造一个景象,以便学生能够轻松进入诗境,并提供足够的想象空间,产生美感。

(2)语言知识的分析

接下来,教师要做出判断,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语言知识帮助。因为词汇语法知识会妨碍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那么教师需要判断哪些词汇或者结构需要特别关注。也许通过上下文外语水平高的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词汇知识,但对于相对水平不高的学生,如果教师不能事先解决相关的难点,他们在阅读时就会出现太多的焦虑而产生不利的影响。除了词汇难点外,更多的是句法问题,所以,在学生拿到文本开始阅读诗歌之前,得到相应的分析讲解,将会大大提高他们对诗歌的欣赏。

2.读者反应教法

一方面,在教授学生学习诗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各种语言结构和诗歌表达技巧非常重要,但以此对任何文本的分析,我们都不能说我们真正地完全彻底地了解了诗歌诠释的内容思想。我们必须使学生知道教师的解读不是他们学习诗歌的唯一答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诗歌,以自身的经历、观点及情感来理解学习诗歌文本。传统诗歌教学过程中,对诗歌的理解,突出作者目的和诗歌文本本身,而学生的作用却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读者反应学习法(Reader-Response Approaches)就是在文学(包括诗歌)教学中,突出强调发挥学生的作用和以过程为导向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1)交易理论(Transactional theory)

交易理论和读者反应教学法密切相关,交易理论清晰阐述了读者和诗歌文本(包括一切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文本本身并不完整,文本需要读者的经历才能有意义,正如Rosenblatt(1978)指出,诗歌存在于读者和文本之间搭建起来的“带电电路”。也就是说,诗歌的内涵与其说存在于文本之内,不如说产生于读者和诗歌文本相遇之后。阅读涉及读者和文本之间的一种非线性的交易,即诗歌内涵并非存在于预定的对文本的阐释,而是存在于特别的个体和特别的文本之间,在特定的时间、场合及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是个体或者团体发展变化的存在,因为读者个人阅历千差万别,并且对诗歌的理解也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不同人之间则完全不同。Rosenblatt把阅读交易分为发现阅读(efferent reading)即阅读目的是获取信息,还有审美阅读(aesthetic reading)即阅读是为了快乐体验。

(2)读者反应教法实践

读者反应教法把文学作品和个人经历密切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利用自己的储备知识更好地预测和解读文本的语言内容和主题。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个人的情感因素的优势,理解学习诗歌等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利用背景文化知识,阅读学习文学作品,使得学习经历更加个性化,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和鼓励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而这一原则作为交际外语教学法的核心内涵,刺激了以学生为中心和过程为导向的外语学习。课堂气氛讨论由对抗变成合作,非胜即负,非对即错的辩论大多数情况下不适合文学课堂的讨论,同学之间、同学之间和老师之间对于文本学习的思考和探讨成为相互定义的关系。同时扩大了文学知识的概念,更好地了解自我、文本及别人和社会。

3.文体分析与读者反应之比较

阅读诗歌并非仅仅是分析知识及语言结构,还要包涵读者个人的反应,即读者对诗歌的好恶情感评价。这一观点表明了外语教学中文体分析法和读者反应法的根本区别。Hanauer(2001)在他的诗歌教学实证研究中发现,没有教师参与的同学讨论,95%以上的时间集中在语言知识方面的探讨上,而Mattix(2002)却认为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教学过程出了问题,教师没有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分析学习诗歌。Hall(2003)认为,理解诗歌内容和欣赏诗歌的美感同样重要,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为学生提供氛围、使缺少安全感的学生个性化地体验诗歌,以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水平。可能有些教师认为外语环境下学习诗歌,语言知识分析至关重要;另外一些教师认为个人与诗歌主题的关系更能有效地影响外语学习,而我则主张两种方法的合二为一更能促进外语学习。

三、结语

在外语环境下,文体分析法和读者反应法两者都是教授诗歌的有效之法。教学中,教师没有必要泾渭分明,只采用一种方法,教师可以设计出一些相应的教学活动,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又能使学生独立地表达个人对诗歌的好恶等。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在同一课中把两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既能够使学生注意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又能够阐明个人的观点,鼓励学生对诗歌的主题内容和语言形式都兼顾,这样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得到发展的同时,审美能力、身心人格也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Carter,R.,and M.N.Long.Teaching literature[M].Harlow,UK:Longman,1991.

[2]Hall,G.Poetry,pleasure,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lassrooms[J].Applied Linguistics,2003,24(3).

[3]Hanauer,D.I.2001.The task of poetry reading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Applied Linguistics,2001,22(3).

[4]Mattix,M.2002.The pleasure of poetry reading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 response to David Hanauer[J].Applied Linguistics,2002,23(4).

[5]Rosenblatt,L.M.The reader,the text,the poem:The transactional theory of the literary work[M].Carbondale,IL: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78.

有关诗歌的知识篇7

关键词:诗歌教学;文学教育;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140-01

一、与诗歌相关知识的传授

诗歌教学中的相关知识可以分为有关诗歌的基本常识和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有关诗歌的基本常识的内容比较容易界定,学界间基本上没有什么分歧。如关于中国古代诗诗词曲赋的基本分类,像唐诗、宋词、元曲等。唐诗又可分为古体诗和格律诗,格律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句又有五、七言之分;宋词有不同的词牌,根据长短又有慢词和小令之分;现代诗歌也有其基本的体例和规范。这些知识,虽然没有必要像大学中文系一样进行深入的理解和研究,但中学生要学习它,对这些基本常识的了解是绝对必要的。正如方智范先生所言:“了解了一定的格律常识,有利于学生在鉴赏具体作品时,领悟中国古代诗歌在诗歌音律美方面比现代诗歌具有更精密细腻的特殊美感,对作品的意境和情韵的感受可以更深入一步。”

当然,教学中,这些基本常识的学习应该有多种途径,但空对空的传授必定是大忌,因为教学这些知识不是目的。有一位老师这样教《沁园春・长沙》这首时,讲到“沁园春”词的格式,他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掌心词的有关知识:

(一)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二)练习: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笔者以为,诗歌知识的这种教法是最值得肯定方法之一的,因为它做到了既形象实用又准确易懂。

二、诗歌的诵读

诗歌教学中的诵读慢慢被分析所取代,有的教师居然像分析散文一样一句一句甚至一词一词地落实其中的微言大义,同时也没忘了给诗歌分段,归纳中心思想。这种做法几乎完全消解了诗歌独特的文体特点,它的跳跃性,它的节奏感,它的音乐感,都被大量的意义分析给抹平了,诗歌教学成了应试教学的最大牺牲品。

我们汉字的词汇量十分丰富,单单对文字,就有“读、念、吟、诵、唱、看”等阅读形态。一般的书信文稿是既可以“读”也可以“看”的,也就是说既可以出声,也可以不出声的。而阅读诗歌却不能用“看”来表述,读诗不能无声。柳永的词一写出来就会在坊间传唱,可见词也不宜默读。因此,诗歌不吟诵好比曲成不演唱一样不可思议。

三、诗歌教学的人文熏陶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追求实利的,中华民族始终缺少非功利的形而上的信仰,因此做什么事都得问一问:它有什么用处?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所有目标就是中举做官,书本只是他们入仕的敲门砖。封建王朝灭亡,废科举,兴新学,总该有所改观吧?我们先听听林汉达先生1941年在他的《向传统教育挑战》一书中一段话:

假如文字是矿工所用的铁锄,那么学问是用这铁锄所开出来的矿物。自然矿的种类不一,金矿银矿也好,铁矿煤矿也不错。怕是怕工人们什么矿都不采,只在那是费了五年十年的光阴和精神,专在擦亮他们的铁锄。……这种开矿工人要他何用?这种读书人,那是有什么教育?过去的读书人是这样,现在的学生还不仍是这样吗?学生在学校里干什么呢?还不是在他的锄头上做工夫吗?谁叫他这样干的呢?自然是他自己,他的父母和他的教员。一个学生若在作文簿上写了几个别字,或夹了几句不通的字句,国文教员便批评他“不通”,“国文程度够不上”,而他所写的内容如何,却不过问。反之,一个学生如能做诗,且做分平仄押诗韵的旧诗,那末,这管他所说是花呀,月呀,甚至是屁呀,他总是一个有国学根底的好学生。这样的学生不但自己很高兴,便是他的教员,他的家长,也很得意。

目前,“高中语文新课标”已经出台,“人文教育”得到了充分的强调,在这教育改革的良好背景下,我们应该充分挖掘经典诗歌中审美意蕴和人文魅力,让它化为学生的内在素养,使他们成为灵魂高尚、思想健全的人。

当然,我们反对这样一种做法,即从作品的活生生的内容和形式中概括出理性的、抽象的中心思想或主题思想,再加以模式化的表达。“这种意蕴分析的教条化、图解化倾向,热衷于指向作品的社会政治意义”的做法只能是对诗歌本身的损害,对诗歌教学一点好处都没有。从作家主体而言,作品中的意蕴,乃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正如黑格尔所言:“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

四、诗歌创作的实践尝试

以写诗来品诗,与以作文来赏文,其原理是一样的,就是希望在做中学习,在做中体味。既体味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艰辛,又学习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境界。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学过二胡,才会真切体会二胡演奏家的高超,挑过重担,才会真切理解黄山挑山工的艰辛,同样,写过诗,对会真切洞察到经典诗作的万丈光芒。

以写诗来言志,其实也是开拓出中学生写作的另一条新路。这条路,比传统的作文要新颖得多,也超脱得多。诗样的年华、诗样的情感,用诗样的语言表述出来,本是一件比较自然的事。但高考作文卷中“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长期制约,长期弱化了学生作诗的冲动,最后甚至成为一代人未老心先衰青年老头。这种对人的天性的严重扼杀的现象早就应当改变了。

有关诗歌的知识篇8

关键词:90年代诗歌;叙事性;知识型构

中图分类号:1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1)05-0096-06

尽管有关20世纪90年代诗歌(以下简称“90年代诗歌”)叙事性的讨论日见增多,但很少有人对叙事性是什么作出明确回答,有的学者干脆予以回避。其原因之一是,人们一开始就对叙事性的命名提出质疑,主张以“兼容性”、“戏剧性”或“综合性”取而代之。更重要的是,对其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有一个逐步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比较具体和直接的界定,出自诗人孙文波。他认为,叙事“能具体到对一次谈话的记录,也能具体到对一次事件的描述。……使一切具体起来,不再把问题弄得玄乎,一方面强调某种一致性,一方面注意依据自身经验使诗歌在结构、形式,甚至修辞方式上保持独立性,这无疑是90年代诗歌的显著之点”。又说:“‘叙事性’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以及对于诗歌的功能的理解:通过把诗歌引向对于具体事物的关注,从细节的准确性人手,使诗歌在表达对于语言和世界的认识时,获得客观上应有的清晰、直接和生动。”虽然这些表述并非严谨的界定,但在“90年代诗歌一个非常重要的诗学命题”、“当代诗歌的一次自我革命”、“当代诗歌的重大‘审美转向”’诸多评价下,叙事性跻身于90年代诗歌重要“发明”序列,并与此前、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诗歌(以下简称“80年代诗歌”)的抒情性形成对垒。

按照利奥塔尔的观点,后现代状态下知识的特征之一是:“发明总是产生于分歧中。……它可以提高我们对差异的敏感性,增强我们对不可通约的承受力。它的根据不在专家的同构中,而在发明家的误构中。”可以说,叙事性既是90年代诗歌的一项重大“发明”,也是提出和确立90年代诗歌理论形态和诗学特征的“发明家”的“误构”。所谓“误构”,一方面是指某种“发明”必然具有的“差异”和“不可通约”性,一方面表明它常常是“发明家”根据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作出的理论观点的即时调整。与“个人写作”、“知识分子写作”、“中年写作”等命名一样,叙事性最初也是由诗人提出;诗人而非理论批评家的身份“允许他讲出非常的、耸人听闻的观点,但主要基于憧憬而非主要基于判断的观点容易给人错误的印象。虽然其实未必,非常的、危言耸听的观点往往意味着文学风尚和文学历史的逆转”。诗人的混合着“憧憬”和“判断”、杂糅着感性体验(当他写作时)与理性体认(当他思考写作时)的零散而非系统的观点,之所以有预示文学风尚“逆转”的可能,是因为他长期投身于写作,并在专注的写作中寻求变化,以与过去或同时代的诗人、也与过去的自我拉开距离。问题是,在90年代诗歌中,为什么是抒情性的歌唱一再受到压抑,而对叙事性的铺陈的欲望不可遏止?从抒情性向叙事性的过渡,对于现代汉语诗歌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社会转型中诗与现实关系的重新聚焦

首先,叙事性观念的出现与20世纪90年代社会转型有着密切联系。发端于20世纪80、90年代之交的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使诗人的写作面临巨大考验。一方面,政治意识形态话语依然强大,另一方面,伴随市场经济大潮而产生的商业话语,使大众文化平步青云,诗歌及其他高雅艺术则被冷落一旁;尤其是,政治意识形态话语与商业话语的“合谋”所形成的新型意识形态话语,对诗歌写作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高压和钳制。20世纪90年代社会的复杂多变及其对个人生存境遇的改变,使诗人感到原有的写作大都失效,如果听凭写作在惯性的轨道上滑行,则无异于精神的死亡。诗人要么放弃写作,要么任由写作被阻隔在人们的阅读视野之外自生自灭,要么寻求新的言说方式而使诗歌恢复对现实的承担和发言的能力。

其次,叙事性得以产生的诗学理由,更多地是与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应、对个人写作经历的反省、对新的语言可能性的尝试紧密相关,也与成熟、客观、冷静、机智等所谓“中年”的生活阅历和现实态度扭结一团。在诗人眼里,叙事性“使诗歌从一种‘青春写作’甚或‘青春崇拜’转向一个成年人的诗学世界,转向对时代生活的透视和具体经验的处理”。。在这方面,孙文波、西川等人的观点最具代表性。孙文波早期从诗与现实关系的角度,认为叙事性可以推动诗歌更好地实现既呈现又提升现实的责任。其后,他将注意力由诗“叙什么事”转移到“如何叙事”上:叙事性是诗歌的一种叙述方式,不同的叙述方式决定着诗歌独特的话语构成即“话语空间”,诗在其中体现着既贴近又高蹈于现实的风姿,不即不离又若即若离。到了1999年,他不再把叙事性理解为“亚叙事”,而将其上升为一种诗学观念;叙事性要求诗人做一个近距离的现实“观察者”,使语言与具体事物相联系:

“实际上对‘叙事性’的强调应该被看做是基于对诗歌的认识而生发出来的带有诗学意味的观念,它强调的是面对着一个物质的世界,我们应该以观察者的身份,而不是其他的什么身份,从‘近处,而不是从‘远处’,发现能够构成诗篇的材料,进而通过对这些材料的重新筛选,找到可以成为诗篇的有用的成分。”

当然,上述观点是在有关90年代诗歌的理论框架基本确立的情况下出现的,因此,叙事性很自然地会被看做是对80年代诗歌抒情性的突破和反拨。对此,诗人西川的主张也起了很大作用。在谈到自己的写作为什么会在90年代转向叙事时,他说,“当历史强行进入我的视野,我不得不就近观看,我的象征主义的、古典主义的文化立场面临着修正”:

“所有的题材都需要处理,也就是说,文学并非生活的直接复述,而应在质地上得以与生活相对称、相较量。……在抒情的、单向度的、歌唱性的诗歌中,异质事物互破或相互进入不可能实现。既然诗歌必须向世界敞开,那么经验、矛盾、悖论、噩梦,必须找到一种能够承担反讽的表现形式,这样,歌唱的诗歌必须向叙事的诗歌过渡。”

他认为,“叙事并不指向叙事的可能性,而是指向叙事的不可能性”,因此,“与其说我在90年代的写作中转向了叙事,不如说我转向了综合创造”,即试图“将叙事性、歌唱性、戏剧性熔于一炉”。西川既看到了叙事性在使诗歌容纳“异质事物”以“向世界敞开”上相对于80年代“单向度”诗歌的必然性和优越性,也没有把它视为能够统摄其他表现方法的神丹妙药;它在诗人手中并没有获得与抒情性比肩而立的高度,但也不是偶一为之、可有可无的新鲜尝试。叙事性之所以成为诗歌写作中的活跃因子,是因为它所具有的奇特的裂变和激活功能,犹如在一群鱼中放入一条黑鱼,尽管威胁着其他鱼类的生存,却使整个鱼群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西川所言“就近观看”与孙文波所描摹的“观察者”形象十分接近,两者对诗人“综合创造”的能力也同样看重。在这种诗学观念下,诗歌将重新变为帕斯捷尔纳克所说的“海绵”:“在当代种种思潮的想象中,艺术就像一只喷泉,而事实上它却是一块海绵。他们执意认

为艺术应该喷射出来,而事实上它应该吸收,变得充盈饱和。他们觉得它应该可以碎裂成各式各样的描述方法,而事实上它是由感悟器官组成的整体。艺术的恰当任务永远是做一个观察者,是比其他人更纯粹地凝视,更易于吸收容纳,更忠实……”

由上可见,虽然有充足的社会学和诗学理由说明叙事性在当代诗歌中出现的必然性,虽然对叙事性的认识经历了从“叙什么事”到“如何叙事”的矫正,但它仍然可能被看做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方式,至多是一种新的语言实验(而这种实验并不难在“朦胧诗”和第三代诗歌中找到大量例证)。特别是,他们都没有正面回答,为何当今天的诗人以“观察者”身份打量时代时,所导致的不是更强烈、更深入的抒情性的诞生,而恰恰是叙事性的分娩?

二、“知识型构”的转换与现代性诗歌观念的复生

真正将叙事性纳入后现代社会“知识型构”的转换而加以讨论,使之区别于80年代诗歌审美范式的,是一直关注并参与当代诗歌历史进程的学者、批评家程光炜。作为“90年代诗歌”的主要命名者,他在1997年发表的三篇论文《九十年代诗歌:另一意义的命名》、《九十年代诗歌:叙事策略及其他》和《不知所终的旅行》,在全面阐述90年代诗歌理论形态和诗学特征时,将旨在“修正诗与现实的传统性的关系”的叙事性作为诗歌“知识型构”变异的重要因素加以探讨。他的讨论是一个分水岭:此前,是这一概念术语的是/非、叙/事、策略/方法之辩;此后,是对诗歌语言“叙述行为”及其困境、矛盾的深刻省察。此前,叙事性虽然能够兼容反讽、佯谬、对话、戏剧场景等修辞手法,但仍然是对某一种诗歌类型的指认;此后,它成为90年代诗歌写作对于语言方式及其表现力作出的最大贡献,使“诗就是诗”这一现代性诗学观念在90年代现代汉语诗歌中得以复生。

首先,90年代诗歌的诸多现象和问题,应该放在近百年新诗发展历程中去观察和剖析,从中发现它一以贯之的对现代性的艰难曲折的求索,以及在后现代知识体系下的某种新的演变。程光炜在分析中既透射出历史眼光,也体现了在具体文化背景下深究诗歌与历史、诗歌与读者、作品与叙述者以及文本有效性等问题的批评导向。对叙事性的研究理应包含在这一思路中。其次,叙事性不只是一种语言表现方式,而是90年代社会环境和知识气候对于诗人写作能力提出的特殊要求,以及这种要求在语言一文本中寻求满足的可能途径。因此,它与80、90年代知识型构的整体转换有着同构关系。当程光炜面对90年代初期王家新的诗歌发出“80年代结束了”的喟叹时,他就预感到“原来的知识、真理、经验,不再成为一种规定、指导、统驭诗人写作的‘型构’,起码不再是一个准则”,诗人、诗论家不得不与80年代的“知识型构”痛苦地告别:

“他们要习惯在没有‘崇高’、‘痛苦’、‘超越’、‘对立’、‘中心’这些词语的知识谱系中思考与写作,并转到一种相对的、客观的、自嘲的、喜剧的叙述立场上去,写作依赖的不再是风起云涌、变幻诡异的社会生活,而是对个人生存经验的知识考古学,是从超验的变为经验的一种今昔综合的能力。……由‘诗是社会生活的承载者’到‘诗就是诗’的诗学观念的变移,首先确定的是诗对种族记忆的保存,诗人的职责不单是民族的良心,而主要是在这一工作中的对语言潜能的挖掘……”

由此可见,叙事性是诗人对语言潜能进行充分挖掘的表现,是使诗歌复归自身的又一次尝试;这种尝试与其说是诗人在时代和个人生存双重压力下的主动选择,不如说是一种被动接受,是非如此不可;不如此,写作将变得虚假而不堪一击。在此意义上,对“诗就是诗”的再次疾呼,毋宁是对80年代第三代诗人“诗到语言为止”口号的彻底反动:在诗歌语言的具体、准确、生动这些共同原则下,语言还必须容纳复杂、异质、诡谬、荒诞等个人生存经验,以保持与生活同等的质地。

狭义叙事学理论一般只研究叙事文本,并不包括抒情诗歌,不过,也有学者将叙事文本看做是人类在时间中认识个人、社会乃至世界的基本解释方式,认为叙事“无处不在”。。在程光炜的论说中,由于叙事性取代抒情性成为90年代诗歌的显著特征,也由于它被归结为语言在揭示事物过程中非凡的潜力和对复杂经验的承载能力,叙事性获得了更宽泛的含义,诗歌作品成为叙事者――叙事语言――文本呈现――读者接受的综合体。也因此,叙事者与诗人主体的分离、叙事者与文本的“间离”、叙事语言的“反诗意”意图等等,都成了值得讨论的问题。在法语中,“叙述”(narration)指“叙述行为”,以区别于“叙事”或“叙事话语”。热奈特认为:“叙述表示生产叙事文的行为以及从广义上讲这个行为发生的真实或虚构的整个情境。”里蒙一凯南对“叙述”的界定则强调了其语言性质,认为“叙述”一词指:(1)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叙事文作为信息由讲述者传达给听众;(2)用来传递这个信息的媒介具有语言性质;(3)指这个讲或写的行为或过程。。既然“叙述行为”凸显的是语言性质,而诗歌对语言潜能的展示要求远胜于叙事文,因此,把叙事学理论运用于诗歌不仅可能,也富有深意。同时,“叙述行为”的交流性,必然涉及接受者的类型问题,所以,接受者在叙事性文本中的处境和作用,应该引起重视。

根据以上论述,可以对叙事性作出界定:叙事性体现了诗人在时代和个人写作环境发生变异的情况下,对诗与现实关系的重新聚焦,试图以近距离观察和表现个人生存经验达到诗应有的与现实对话和言说自我的目的。它是诗人探索语言可能性的方式,是对戏剧性场景、戏谑、反讽、锲入对话、独白(旁白)等多种手法的交互使用,以全面展示诗人的“综合能力”,并从中获得单向度、歌吟式的抒情诗所不能达到的对于复杂世界多层次、多维度的感受和体验。

三、叙事性:诗歌抒情性的变体

不同于叙事诗的叙事性诗歌是否真的取代了抒情性诗歌,真的成为一种新的诗歌文体?对此,前述论者的态度都有些模棱两可:叙事性确实成为90年代诗歌的显著特点,它对抒情性的放逐在许多文本中有着直接和明显的表现。但是,说它是新的诗歌文体难以自圆其说。也有论者认为,对叙事性的强调与实践,并未动摇“诗是感情的产物”这一定义。但这种说法显然没有实际意义――不独各种类型的诗歌是感情的产物,其他文学文本均可作如是观,区别只在于语言呈现感情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但与此同时,叙事性又确实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诗歌的抒情性品质,它对人们根深蒂固的诗歌观念,包括以何其芳为代表的当代诗歌理论中的诗歌定义造成强有力的冲击。

这里有两方面的具体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其一,作为叙事性反拨对象的抒情性,并非泛指诗歌感情的抒发,而是专指当代诗歌偏执于抒发个人主观感情的倾向,以致“抒情过滥”。在诗人光看来,抒情性的对立面不是叙事性,而是叙事性所溶解的“经验”,即在对世界冷静、专注、理智的凝视中获取的日常生活经验、个人生存经验等等。而“抒情过滥”则是在以控诉、反思为主导性社会心理的支配下,80年代诗人普遍地对于社会现实采取拒绝的立场和姿态,并因此产生了将自己等同于社会批判家和预言家的幻觉。其后果就是导致了肖开愚言及的“终止了文体同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的“不及物的

写作”。其二,如果我们认同后现代性观念是对现代性观念的反思和深化,那么,叙事性之中体现的诗学观念,既可视为“知识型构”转变的表征,也可看做是对现代性诗学观念的承续和发展,如它对复杂经验而非情感的强调,对写作的技术性及语言潜能的重视,对“诗比诗人更伟大”的信念,以及对个人写作能够揭示生存本真面目的自信与自负等等,都是现代性诗学观念的鲜明体现。在叙事性的冲动中,同样折射着90年代诗歌希望与百年来新诗现代性追求相对接的努力。所以,叙事性断然拒斥了当代诗歌在特定时期大而无当的抒情性,表面上放弃了对于情感的直书和宣泄,究其实,却是对个人内心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尊重。它不仅没有改变诗歌抒情性的品质,也没有动摇古典主义美学对诗歌这种浪漫型艺术的基本认知和判断。黑格尔曾十分强调诗与精神生活的联系,认为“诗不仅在更丰富的程度上能把主体的内心生活以及客观存在的特殊细节都统摄于内心生活的形式,而且能把广泛的个别细节和偶然属性都分别铺陈出来”。他将诗歌分为史诗、抒情诗和戏剧体诗三类,“史诗就是按照本来的客观形状去描述客观事物”,“抒情诗采取主体自我表现作为它的唯一的形式和终极的目的”,戏剧体诗则“把以上两种方式结合成为一个新的整体,在其中我们既看到一种客观的展现,也看到这种展现的根源在于个别人物(角色)的内心生活,所以客观的事物被表现为属于主体的,反过来说,主体的性格一方面在向客观表现转化,另一方面诗的结局使人看到主体的遭遇是主体的行为所必然引起的结果”。因此,除去戏剧体诗需要可见的姿势动作外,90年代诗歌的叙事性不妨称为“仿戏剧性”或“拟戏剧性”;何况在这类诗歌中,诗人常常从T・s・艾略特、叶芝等西方现代主义诗人的戏剧体诗中得到启示,有意识地追求戏剧性场景和效果。澄清上述两方面问题,有助于对叙事性的准确把握:它不是要驱逐渗透于文字间的感情,而是在向往和培育一种如T・s・艾略特所说的“新情感”:“如果一个人作为诗人成熟了,这意味着他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成熟了,他能体验同其年龄相称的新情感,而且像往日里体验青春情感一样强烈。”。这种“新情感”也就是与“中年写作”观念相对应的“中年情感”,一种成熟了的情感,少了冲动、宣泄、直截了当,多了克制、舒缓、含蓄慰藉。

认为叙事性取代了抒情性、叙事性优于抒情性的这种单向思维方式,不仅与强调多元化的后现代思潮相抵牾,而且,对叙事性价值和功能的过度推崇,也可能遮蔽了它对诗歌写作和接受带来的负面影响。至少,我们可以提出以下的疑虑:

第一,叙事性对于“复杂经验”和“综合能力”的孜孜以求,一面使诗歌的结构越发繁复,一面使篇幅无休止地拉长,即使是对专业读者而言,其阅读耐心和意志力也要经受极大考验。现代主义诗歌以晦涩著称,不过,晦涩是因为诗歌对于语言的陌生化处理和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产生的意义的不确定状态共同造就的,并不是写作者要追逐的目标。相对于其他文体,诗歌文体的基本特征是以少胜多,言有尽而意无穷。

上一篇:放大你的优点范文 下一篇:电影丑女大翻身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