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手抄报范文

时间:2023-10-02 22:35:01

汉字的手抄报

汉字的手抄报篇1

关键词:《和名类聚抄》 异域典籍 中古汉语

《和名类聚抄》(以下简称《和名抄》)作为日本人用汉文撰写的辞书,成书于日本立志发展民族文化的平安时期,源顺在序文中写到“是故虽一百峡文馆词林、三十卷白氏事类、而徒备风月之兴、难决世俗之疑”“适可决其疑者、辨色立成、杨氏汉语抄、大医博士深江辅仁奉敕撰集新钞倭名本草、山州员外刺史田公望日本纪私记等也”“汝集彼数家之善说,令我临文无所疑焉”“古人有言,街谈巷说犹有可采,仆虽诚浅学而所注辑皆出自前经旧史倭汉之书”。可见当时《文馆词林》《白氏事类》对日本文人在汉语学习及应用方面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但因当时的汉语学习者仅限于贵族等地位比较高的人,而一般人即“世俗”对汉语文字难以理解。当时日本已经有典籍类辞书《辨色立成》《杨氏汉语抄》《倭名本草》《日本纪私记》等,却“难决世俗之疑”,即在当时急需一本通俗易懂的辞书。“集彼数家之善说”指“前经旧史倭汉之书”,据查《和名抄》引用典籍360多种,其中90%左右为中国典籍[1],或直接引用或间接引用,对字、词进行详细的解释,最终“临文无所疑”。《和名抄》对《类聚名义抄》《色叶字类抄》《节用集》等日本后世辞书编纂产生了巨大影响。

《汉语大辞典》中“典籍”的释义为:法典、图籍等重要文献。异域典籍是指存在于域外或域外文人用古汉语撰写的各类典籍。[2]近年来,域外汉籍作为一个新的学术领域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进入新世纪以来,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台湾大学东亚文明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域外汉文古文献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等以域外汉籍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在域外汉籍的研究理念、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引起学界的极大关注并激励着更多的有志之士投身于域外汉籍的研究工作。[3]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对《和名抄》中所引典籍与现行本进行对比分析,从俗字演变的角度进行考释,在中古汉语研究方面或对前人的某些观点进行补充,或纠正一些古籍或词典的错误之处,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对词典的再版校对等工作提供依据。

一、《和名抄》对古籍的验证

在国内失传的众多古代宝贵文献有时在其他国家如日本却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原典籍由于天灾人祸,抄录再版等原因早就不复存在了,现行版本与原典籍存在差异在所难免,利用《和名抄》可以再现相关古籍的原貌。

1.疽

《和名抄》 说文云疽 七余反 俗云发齐 久b也。(形体部疮类)

《说文解字》 b也。从疒且声。七余切。(卷七・疒部)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疽”释义为:久b也。《后汉书・刘焉传》注,玄应《一切经音义》皆引“久b”。与小徐合。b久而⒕遥然也。从且声。七余切。五部。《唐韵》七余切,《集韵》千余切,《韵会》七N切,从音苴。可见源顺所引内容为《说文解字》原貌。 《说文解字・卷十四・且部》“且”的释义为:]也。从几,足有二M,一其下地也。凡且之俳源忧摇W佑嗲小S郑千也切。“且”在古代有两个读音,一种读音为精纽鱼部,另一种为清纽鱼部,精纽的“且”同“疽”为叠韵关系,清纽的“且”同“疽”为双声关系,读音相近,并且反应了古音中“j”“q”的反切与韵母的关系。[4]

2.o

《和名抄》说文云o音谓和名久佐布 虫似豪猪而小者也。(鳞介部虫豸类)

《说文解字》 “猬”作“帚”,虫似豪猪者。蝈,或从虫。《说文・帚部》

《玉篇》中“o”的释义为:虫也,似豪猪而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o”:或从虫作。尔雅亦入之释兽。《尔雅・释兽》:毛剌。可见源顺所引内容参照了《说文解字》和《玉篇》,重现了古籍的内容。《汉语大词典》2144页“o”的释义为“猬”的异体字,而951页“猬”的释义为:兽名。状如鼠而较大,长尺许,毛多而密,尖锐如刺,遇敌则团缩,毛攒起竖立,故俗称刺猬。穴土而居,昼伏夜出,食田间害虫。《史记・龟策列传》:“猬辱于鹊。”其实“猬”的古意有“虫类”的含义,《汉语大词典》对此只字不提有欠妥当,且《史记・龟策列传》的“猬”当为“o”,建议在“o”的义项中加入。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有“马毛缩如o,角弓不可张”的诗句。可见在南北朝时期“o”还在使用,到了隋唐时期随着汉字的简化和双音节化,“猬”逐渐取代了“o”而被广泛使用,如杜甫的《相和歌辞・前苦寒行二首》:“汉时长安雪一丈,牛马毛寒缩如猬”。

二、《和名抄》对古籍俗字的使用

所谓“俗字”是区别于正字而言的一种通俗字体。唐代颜元孙《干禄字书》把汉字分为俗、通、正三体。说明俗字是一种不登大雅之堂的、其造字方法未必合乎六书标准的浅近字体,适用于民间的通俗文书,适宜平民百姓使用。《和名抄》中俗字的使用正说明了源顺编写服务平民大众的辞书的目的。

1.黛

《和名抄》:说文云黛音代 和名万由须美 画眉墨也(调度中容饰具)

查阅《说文解字》,无“黛”字。《说文解字》有“n”字。画眉也。从黑朕声。徒耐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义为:画眉墨也。依小徐有墨字。玉篇作黑。n者,妇人画眉之黑物也。《释名》曰:黛,代也。减眉毛去之。以此画代其处也。通俗文曰:i石谓之“黛”,服 ,刘熙字皆作黛。不与许同。汉人用字不同之徵也。黛者,n之俗。楚辞,国策遂无作n者。从黑。朕声。徒耐切。按朕声本在七部六部合音。转入一部。又变其体为黛。可见《和名抄》的“黛”字为“n”的俗字。《汉语大词典》1738页“n”的释义为:同“黛”。《新书・劝学》:“尝试传白n黑,榆铗陂,j芷若,蚩虱视,益口笑,佳态佻志,从容为说焉。”此处对“n”的释义忠于此字的原始意义,比较详实,对此类被简化的古代使用的汉字进行释义时,这是个很好的范例。

2.R

《和名抄》:说文云在屋曰R 楚江反 字亦作牖 和名末置 在墙曰牖 己见墙壁 具兼名苑云一名梢艋\(居处部门户类)

《说文解字》: 在曰牖,在屋曰琛O笮巍7柚属皆从琛4埃或从穴,古文。楚江切。《说文解字・囱部》

可见《和名抄》与《说文解字》的释义一致,只是顺序发生了变化,并且源顺使用了“琛钡乃鬃郑同时源顺还参考了《兼名苑》的相关内容,对已经遗佚的典籍的辑录工作有重要作用。 与山匝院嶂蔽窗型明。可见在古代“伞庇搿案R”意义相通。《释名》:窗,也。於外Q任明也。《汉语大词典》1694页收录了“ 薄А彼得髁舜实浔嘧胝叩娜险嫣度,但仅仅释义为“窗”的异体字稍欠妥当,因为在古代的意义为“在墙曰牖”,同样对“R”也应该加上古文“在屋曰琛钡氖鸵濉

三、《和名抄》对《游仙窟》的辑注

《游仙窟》是唐代张|所著的传奇小说,从中国小说的发展史来看,《游仙窟》堪称中国小说的开山之作。书成后不久就流传到了日本,据《旧唐书》记载:日本“每遣使入朝,必出重金购其文”,此后,由于种种变迁,宋、元、明、清时期此书在中国彻底失传了。清朝末年,杨守敬从《经籍访古志》中将此书抄回中国本土后才又进入人们的视野。通过对《和名抄》所引《游仙窟》材料的梳理,可以再现《游仙窟》的原貌。

1.F鬼

游仙窟云F鬼师说 伊岐须太万(鬼神部鬼魅类)

《游仙窟》原文为:余因咏曰:“梦中疑是实,觉后忽非真。诚知肠欲断,穷鬼故调人。”“F”是“穷”的异体字,原意为“洞穴不可行进的终极处。”从字形看像“穷苦人的身形”,中古时期由于音节的双音节话,即在单音节词的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单音节语素,使之成为双音节词,也就是说“鬼”作为词尾已经失去其原本的实际意义,仅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唐代“F鬼”已经作为一个词固定下来,并被广泛使用。[5]

2.古老

游仙窟云古老 和名於岐奈比止(人类部老幼类)

《游仙窟》原文为:古老相传云:“此是神仙窟也;人踪罕及,鸟路才通,每有香果琼枝,天衣锡钵,自然浮出,不知从何而至。”“古”在《说文解字》的释义为:故也。从十、口。R前言者也。“老”的释义为:考也。七十曰老。“古老”一词是中古时期将两个意义相关或相近的语素或单音节词组合成的双音节词,如“窗户”“墙壁”等。

3.眼 眼皮

游仙窟云眼皮 师说万比岐 一说万奈古井(形体部耳目类)

《游仙窟》中“眼”字共出现了43次,有“眼见”“双眼”“眼尾”“眼拙”“失眼”“眼子”“眼碜”“眼皮”“曜眼”“细眼”“斜眼”“眼细”“亿眼”“眼饱”等,而“眼皮”只出现了一次,即下官曰:“昨夜眼皮p,今朝见好人。”此处“眼皮”即“眼睛”之意。并且,源顺把“眼皮”等同于“眼”,可见源顺是参照了《游仙窟》原文的,这也正好验证了源顺所引为《游仙窟》原貌。

4.眦

游仙窟云眼尾 师说训万奈之利(形体部耳目类)

《广雅》的释义为:目裂也。《说文解字》的释义为:目也。与之相邻的“睑”“眶”源顺根据《唐韵》解释为“目睑”“目眶”,而“眦”则根据当时流行小说《游仙窟》中“依依弱柳,束作腰支;焰焰横波,翻成眼尾。”的内容解释为“眼尾”,充分体现了源顺让“世俗无所疑”的初衷,堪称通俗易懂。

5.手子

游仙窟云手子 师说云太奈须惠(形体部手足类)

“手子”即现代汉语的“手指”,现代在天津等某些方言中还存在着“子”发“指”的现象,“Z”是舌尖前音,“zh”是舌尖后音,“z”也叫平舌音,发音时舌尖部位比较平直,“zh”也叫卷舌音或翘舌音,发音时,舌尖向上卷起或者叫翘起,因为“古无舌上音”“古无多舌音”,所以在古代无“zh”音。随着发音的变化,“子”音逐渐转变成了“指”音。《游仙窟》中有5处“手子”:手子腽];当把手子;把著手子;手子从君把;忽把十娘手子而别。其意义均为“手指”之意。

6.牙床

游仙窟云 六尺象牙床 杨氏汉语抄云 牙床 久礼c古(调度中坐卧具)

《游仙窟》原文为:八尺象牙床,绯绫帖荐褥。考释此处《杨氏汉语抄》误把“象牙床”理解成了“牙床”,可见源顺或没正确理解《游仙窟》内容,或根本没亲自读阅《游仙窟》原文,仅仅错误地引用了《杨氏汉语抄》。战国孟尝君“有能扬文之各,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即楚国要送孟尝君象牙床的故事,说明战国时期就有该词,只是中国传入日本的词汇中鲜有三字词,所以才被日本学者误以为成了“牙床”。另外,《和名抄》的“六尺”和《游仙窟》的“八尺”不同,古代的标准长度单位是“尺”,不同时期“尺”的长短是不同的,年代越早,“尺”越短,秦代一尺约等于现在的0.23米,唐朝时一尺约3.07分米,六尺等于1米8左右,而八尺2米4有点不符合常识,所以《游仙窟》现存版本的“八尺象牙床”当误传,《和名抄》的“六尺象牙床”为《游仙窟》原貌[6]。

7.B子

杨氏汉语抄云枳佑盍髦沼利乃佐良 游仙窟云麟脯豹胎]於玉B(器皿部漆器类)

《游仙窟》原文为:麟脯豹胎,纷纶于玉B。后缀“子”组成复合词是中古词汇变化的类型之一,起一定的语法意义,其词汇意义不发生变化,如“合子”“酒台子”“厨子”“瓶子”“错子”等,再次验证了中古口语化的变化规律。

8.鱼l

游仙窟云东海鲻l 鱼l读须波夜利 本朝式云楚割(饮食部鱼鸟类)

O仪性显契 瘸址 ~名也 游仙窟云东海鲻l 鲻x奈c之 lx 食部(鳞介部龙鱼类)

雉脯 游仙窟云西山凤脯 音甫师说保之止利 俗用干B二字(饮食部鱼鸟类)

游仙窟云雉 音翠师说比太礼 说文云 今按如许慎说者 俗所谓阿布良之利是 鸟尾b也(羽族部羽族体)

《游仙窟》原文为:东海鲻条,西山凤脯,鹿尾鹿舌,干鱼炙鱼,雁醢荇菹,鹑月桂糁,熊掌兔髀,雉豺唇,百味五辛,谈之不能尽,说之不能穷。

《本草》鱼,似鲤,身圆头扁,骨软,生江海浅水中。可见源顺根据《孙仪性稀方“”简单地理解成“鱼”,其实此处的“”是指鲻鱼的幼鱼,大概二十几岁的源顺没见过鲻鱼的幼鱼,也不知鲻鱼为何物,所以才作此简单的处理。

《和名抄》中源顺将“干B”作为了“雉脯”“凤脯”的通俗说法。“雉”的义项为:《说文解字》雉有十四种。《尔雅・释鸟》_雉、雉、G雉、雉、秩秩海雉、M山雉、n雉、h雉。雉绝有力奋。伊洛而南,素质五彩皆备成章曰E。江淮而南,i质五彩皆备成章曰_。南方曰_,东方曰,北方曰T,西方曰。“凤”的义项为:《说文解字》神B也。《尔雅・释鸟》凤,其雌凰。《广雅》凤凰,鸡头燕h,蛇颈鸿身,鱼尾j翼。五色: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义,腹文信,膺文仁。雄鸣曰uu,雌鸣曰足足,e鸣曰固常,晨鸣曰发明,昼鸣曰保长,举鸣曰上翔,集鸣曰归昌。“B”的义项为:《说文解字》长尾禽总名也。《正韵》常时曰鸟,胎卵曰禽。《尔雅・释鸟》鸟之雌雄不可别者以翼,右掩左雄,左掩右雌。

“”的相关义项为:《广韵》鸟尾上肉。又《博雅》,肥也。《集韵》祖C切,音。髁骨也。一曰肥实谓之。

通过十娘款待张骞的“东海鲻条,西山凤脯,鹿尾鹿舌,干鱼炙鱼,雁醢荇菹,鹑月桂糁,熊掌兔髀,雉豺唇,”可以了解唐代饮食文化是何等的丰盛,水陆珍馔,应有尽有,真可谓“百味五辛,谈之不能尽,说之不能穷”。

源顺在攥写《和名抄》时除了参考中国的典籍、韵书之外,还参照了当时流行的小说,如《游仙窟》等,并且所引用的内容多为当时被广泛使用的口语,从而有力地证实了唐代口语词汇的发展变化规律[7]。

三、结语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外来先进文化并能不断进行创新、创造的国家,《和名抄》在把中国的很多典籍进行汇编和杂抄后,无论是词汇释义还是训读,都对汉字和汉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反过来又对现代中国典籍的考证及汉语发展史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佐证材料。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和名类聚抄》的汉语语言学视角研究”,项目编号:[2014SJB574]。)

注释:

[1]林忠鹏:《倭名类聚抄与中国典籍》,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第83-89页。

[2]张伯伟:《域外汉籍研究――一个崭新的学术领域》,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2期,第159-160页。

[3]金程宇:《近十年中国域外汉籍研究述评》,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第111-124页。

[4]杨秀云:《从看中古汉语对日本汉字文化的影响》,景德镇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第12-16页。

[5]安部逸雄:《中古hZについて--倭名聚抄を中心として》,Z学と文学 九州女子大学国Z国文学会,2000年,第3期,第157-178页。

[6]秋本吉郎:《倭名聚抄とh字文化》,国文学,1953年,第10期,第7-16页。

[7]山本智美:《『{注和名聚抄の{注部分における俗Z、方言についての考察》,樟a国文学,1997年,第34期,第31-46页。

汉字的手抄报篇2

字少画多的英语手抄报的图片欣赏

字少画多的英语手抄报图片(1)

字少画多的英语手抄报图片(2)

字少画多的英语手抄报图片(3)

字少画多的英语手抄报图片(4)

字少画多的英语手抄报图片(5)

字少画多的英语手抄报的内容:英语谚语

1) The die is cast.木已成舟。

2) 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只要目的正当,可以不择手段。

3) The end makes all equal.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4) The eye is bigger than the belly.贪多嚼不烂。

5) The farthest way about is the nearest way home.抄近路反而绕远路。

6) The finest diamond must be cut.玉不琢,不成器。

7) The fire is the test of gold,adversity of strong man.烈火验真金,艰难磨意志。

8) The first step is the only difficulty.迈出第一步是最艰难的。

9) The fox knew too much, that‘s how he lost his tail.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 性命。

10) The fox preys farthest from home.兔子不吃窝边草。

字少画多的英语手抄报的资料:英语故事

Do not burn you house to get rid of a mouse

there is a story in "Hanshu" telling of a rich man, who being a lover of s and hada large collection.Among them was a rare vase made of jade. The vase of exquisiteworkmanship and of historical value and he loved it dearly. One night he noticed amouse passing near the precious vase. The mouse jumped into the vase and wastrying to eat some food which the man had carelessly left there. The sighinfuriated the man and in a fit of rage he threw a stone at the mouse. For sure,the mouse was killed, but the precious vase was broken also. The loss of the vase pained the man GREatly and he deeply regretted his own thoughtlessness, which bought him this unrecoverable loss. He now realized that any one, who cares forthe present and overlooks consequences is apt to bring disasters upon himself. Sohe exclaimed to warn people by saying do not burn you house to get rid of a mouse.

投鼠忌器

《汉书》中有这么个故事,有个富人很喜欢古董并收藏了很多。其中有一件稀有的玉盂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深受这个富人的喜爱。一天晚上?一只老鼠跳进了这个玉想去吃里边的一些剩菜?正巧被这个富人看到了。他非常恼火,盛怒之下,他拿了块石头砸向老鼠。当然?老鼠是被砸死了?可是那个珍贵的玉盂也被打破了。这件事使富人非常难过他深深后悔自己的鲁莽带来的不可挽回的损失。他认识到只考虑眼前而忽视后果?将给己带来灾难。他向世人发出警告不要为了除掉一只老鼠而烧毁自己的房子。

推荐其他主题的手抄报资料和图片作为参考:

1.画多字少的手抄报版面设计图

2.漂亮字少的英语手抄报文字图片

3.漂亮字少的英语积累手抄报文字图片

4.漂亮字少的英语手抄报内容资料

汉字的手抄报篇3

------------------------------------------------------------

“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它创办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初期(约公元前二世纪左右)。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在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驻京办事处,这个住处叫作“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这就是《邸报》产生的背景。自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报》的名称虽屡有改变,但发行却一直没有中断过,其性质和内容也没有多大变动。“邸”原是指古代朝觐京师的官员在京的住所,它最早出现于战国。颜师古注:“郡国朝宿之舍,在京师者率名邸。邸,至也,言所归至也。”“邸”后来成为地方高级官员驻京的办事机构,为传递沟通消息而设。“邸报”之称即由此而来。

“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报”字,可见它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据历史记载,汉代的郡国和唐代的藩镇,都曾在京师设“邸”,其作用相当于现今的驻京新闻机构,重在传达朝政消息,凡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都是邸吏们所需收集抄录的内容。“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

大约到了宋代,出现了专门抄录邸报以售卖的牟利商人。官员们为求省事,都乐于花些钱去购买。大概后来由于花钱即能购到,无须再去缮抄,因此到了清代末期邸抄之外又有了“京报”,“京报”已有了专门的报房来管理经营,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发行部门了,开始有了初步的报纸的雏形。

根据史料记载,清朝内阁在北京的东华门外设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名谓“抄写房”、每天由报房派人去那里抄取当天发布的新闻,称“宫文书”,这就是当时清政府发布的“邸钞”的地方。报房人取得抄件后,为了争取时间,即刻排印,除被称为“宫门抄”的朝廷政事、动态的报导和谕旨全部照登外,奏折的数量因较多则加以选用。这种被印刷成单页不加封皮的“新闻纸”就叫《宫门抄》,多在傍晚发行,派人送阅,在时间上很像现在的晚报,从性质和级别上又很像现在供高级干部阅读的《大参考》和《内参》。而《京报》则由《宫门抄》、谕旨和奏折三部分组成,由于奏折的字数较多,排印费时,需要在晚间才能完成其印刷装订,在次日发行,这种印成对折双页装在一起的《京报》很像现在发行的日报。

宋代的邸报改革:

(1)加强了中央集权。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变成了中央报纸。

(2)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3)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最先出现的是官报,也就是邸报。关于古代报纸的出现,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说法,但是当代新闻界总体肯定的一点是源于唐代,最有代表性的书著名新闻史学家方汉奇先生。他认为报纸源于唐代。20世纪80年代,史学研究者在现存的敦煌文物中,先后发现了两份唐代的进奏院状,这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原始报纸。

塘报(塘報)

-----------------------------------------------------------

1.军事情报。亦指专职传递紧急军情报告的人。

2.官方文告,报道一些重要时事和朝廷政策。据说源自大明朝。

3.满清朝廷自京至省,驿站设有塘兵,沿途接替递送。后来发行报纸,塘报废。

汉字的手抄报篇4

一、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审美情操

体验是学习的第一道关卡,我们的体验正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为学生创设各种体验传统文化知识的间接平台与语言情境,还要通过富有成效、循循善诱的教学引导,开启学生文化学习的思维之门,指导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提高他们自主学习与实践探究的能力,让他们从内心贴近传统文化,从方法上学习传统文化,从情感上接受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底蕴,以此充实我们的语文课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引导、启发学生在理解、品味语篇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而要让学生理解司马迁这种精神的难能可贵,就必须让学生理解《史记》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从《史记》着手,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对《史记》作了详细介绍,使学生对它有进一步了解,对它的史学价值与文学意义产生敬畏感,从而激发他们了解其作者的兴趣。同时,通过《史记》背景知识的介绍,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2)他是如何“发愤”写作的?(3)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愤”的?结果如何?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史记》这部优秀传统史书与文学著作的创作历程,提高了对传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二、践行传统文化,提升创造能力

学以致用,这四个字道出了语言学习的关键。小学生是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红领巾”,他们天真可爱、想象充沛、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将渗透学习与实践探究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早读、午读及课后时间,为学生创设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语文实践活动。要用丰富的活动形式与评价方式,提高活动的参与度与开放性,使学生的语文创造能力得到提高,语文思维得到发展,使语文教学充满张力与活力。在教学完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江南春》和《春日偶得》这两首古诗后,笔者考虑到,“春”是我国古代诗人经常描绘的意境之一,学生学过的有关“春日”景象的诗句更是不在少数,一定对这个意境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因此,在教学拓展环节,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学习任务———绘制手抄报。在这个探究任务中,笔者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一份主题为“诗歌里的春天”的手抄报。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学生必须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与“春”有关的古诗词,并设计手抄报版面,要将手抄报做出春天的味道和古诗的感觉。笔者还鼓励学生尝试在手抄报中加入创新元素,如利用泡沫胶将手抄报做出立体感,利用碎花布艺装饰手抄报,利用拉花等装饰品修饰手抄报等。经过笔者的点拨,学生的创造潜能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很多小组的手抄报都做得别出心裁,很有古诗的味道。总之,弘扬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诉求,也是时代的呼唤。尤其是在以汉语言文字及文化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语文课程中,我们更要不失时机地渗透传统文化,以深厚而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汉语言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陶冶学生的文化情操。同时,我们还要创造性地把传统文化知识转变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活水,用以激发学生的语言创造潜能,彰显他们的语言个性,让语文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让学生在浩瀚的传统文化中体验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渗透传统文化的丰富课堂中体验语文学习的无穷乐趣。

作者:蔡一鸣单位:南通市唐闸小学

汉字的手抄报篇5

【关键词】背诵 表达 抄写

有人说:“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字难写、难读、难理解,总之是难学。说来有理,但我认为:这不正说明了汉语言的丰富多彩吗?作为国人,汉语是母语,大家当然懂得不少。但仔细想来,又似乎不太懂。不过,很多学生却有些满足,不愿深究。而且放弃了母语,学起了外语。外语固然重要,但学好语文似乎更显必要。学语文,不但要想学,还得会学;不但要学好,还得学精。怎么学呢?笔者认为当练好基本功。

1.背诵。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多背,实现“量”的积累呢?我认为唯有引导学生巧背才能较快地达到一定量的积累。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做法:

1.1认真诵读是入门的途径。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最重要的是锻炼他们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及意志力,注重诵读正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自信心的有效方法。诵读法是背诵语文的准备阶段。教师可以充满激情地讲解,感染学生。再让学生分组朗读,进行朗读比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之中。

1.2理解内容是牢记的关键。对课文理解了,有助于牢记课文。如有些课文动之以情,入情入理,感人至深。把这些都告诉学生,使背诵的难度降低。有的同学善于讲故事,还可以把作者的经历编写成故事,讲得绘声绘色,使同学们产生兴趣,对背好课文也有帮助。

1.3循环往复是巩固的前提。俗话说:“笨鸟先飞早入林。”提前一周用一节课时间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然后当堂以配乐朗读、表演、配曲演唱、竞背等形式培养学生朗读和背诵的兴趣;课下学生酌情安排自主性朗读的次数;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我在第二天、第四天的早读课上用二十分钟时间朗读,在一星期以后让学生默写,再在第三十天的课堂上引导学生再朗读两遍课文,经过这样循环往复式的诵读,学生大都奠定了良好的背诵基础。

1.4理清思路是记忆的诀窍。在讲解分析课文中,我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这种方法是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的,学生到了中学,有意识记开始占优势地位,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同时抽象思维中迅速渗入辩证的思维方法,理解力得以迅速发展。只要老师能正确引导学生抓课文要点,理清文章思路,就能很顺利地完成对课文的记忆。

2.表达。学好语文,要会说。何为语文?吕淑湘解释为:口语为语,书面为文。会说,会写,这是学好语文的两个基本标准。学英语,大家都非常重视口语训练。碰上外国人,都想法子上去说上两句。不少学校还花重金聘请外教。这道理是显然的。

说,要敢说、会说、能说。敢说,主要指说的心理。有的人由于各种心理,或是不愿说,或是不肯说,或是害怕说。如上语文课,很多学生都习惯于认真听讲,一说要上讲台,或要课堂提问了,马上就低头回避了。有的学生平时也敢说,甚至于挺会说,但一上台,一到正式场合,就面红耳赤,说不出话了。要学好语文,就要克服这种心理。在上课时,要敢于向老师提问,敢于回答问题,敢于和同学讨论交流;在课外,不仅要和家人多说话,多交流,还要敢于和别人交往,要敢于在交往中表现自己。只要敢说,就算说错了,也是无关紧要的,因为我们还有重说的机会。

会说,主要指说的能力。撇开生理原因,一般的人当不会哑口无言。会说话,却也不能乱说话。说话是一门艺术。说话要看对象,分场合,辨情形。说什么,怎么说,什么时候说,什么地方说,这些都得综合考虑。

至于能说,指的是说的水平。只要敢说、多说、会说,时间久了,自然就能说会道了。而能说,你的语文水平自然也就上去了。

3.抄写。学好语文,还得练就抄功。抄,可以理解为抄写、抄袭。抄写,这是从小就要学的,我看大家都会,照搬而已。至于抄袭,我们是反对的。毕竟抄袭别人的东西,这与强盗、小偷无异。但不少学生又偏爱作小偷,不少人都具备了一手“抄功”,考试时更是各显身手。不过,要学好语文,还真得从“抄”字入手。抄,这办法是笨了点,但挺管用。当然其中的抄,不是一个简单的抄字了得,而应讲究抄的艺术。

抄,不仅仅是抄生字词,抄课文,也要与罚抄区分开来,不然会有体罚之嫌。也不是简单的抄几个字,照搬照抄而已。抄是为了积累。如记读书笔记,可抄名言至理,可抄文章片段,可摘抄,可选抄,形式各异。抄,要认真地抄,不能丢三落四,更不能张冠李戴。抄,要作好注解,写写感受,甚至适当评论一下。抄了,也不能一抄了事,对抄的东西要时时整理,时时采用。

抄写,抄写,先抄后写。从抄别人的,到自己写点什么,这有个过程。如写作文,就有抄写――模仿――超越三步曲。先要花大力气去抄写。比如说抄课文、报纸、杂志,甚至街上的广告说明书之类;然后进入高明的模仿阶段。有了抄写的积累,模仿起来就方便了。不过怎么模仿,有赖于老师将种种抄术点化成公式,使之有法可循,不至于胡抄一气。光一味模仿,显然是没出息的,只有超越前辈,才能写出自己的东西来,否则就永远步人于后尘了。如我们以前作文,爱用“三段论”,即开头、中间、结尾三段。这公式挺流行,但是不是每篇文章都适合呢?显然不是。不同的文章因形式、内容等方面的不同,自然要选用不同的结构方式。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抄术,又必须从抄中走得出来才行。

汉字的手抄报篇6

一、频频出错为哪般,望闻问切探病由

1.字词教学多缺位,意义不明是主因

泉有源头树有根,频频出错终有因。据调查,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对字词的了解多半限于形式,对词义大都懵懂不知,就连“自力更生”这样浅近词语的意义都不明,使得“力”常被写成“立”。学生对词义的理解何以如此薄弱,疑虑之余,我们开诊把脉,原来字词教学多缺位致使意义不明。

(1)小学字词教学多轻忽。小学是词语积累的黄金期,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但农村小学轻视字词教学已非一日,且不少教师走进了教学误区:寄望学生“其义自见”而置词语教学于高台,只求强记无需甚解;疑花工夫理解、积累词语有剥夺学生自之嫌,以至缺失理解丢尽本原;只重好词佳句,忽视整体语言素养的提升,脱离汉语言本位;词语教学漫无目的,抄录词义代教学。尽管反复抄写能弥补意义不明的不足,但对需夯实基础的学生而言终为杯水车薪。轻视字词教学,字词基础岂能扎实?

(2)中学字词教学近断层。中学教师普遍认为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的任务,中学阶段重在阅读教学,因而都醉心于文本解读而弃字语教学于一隅,至多捎带生字词的读音写法,词义忽略不计,字词教学几近断层,很多学生对字词知音不知意,字词识记全凭硬记,当记忆一旦失灵,张冠李戴的现象便层出不穷,错别字现象也就愈演愈烈,让教师们猝不及防。

2.不洁环境重污染,网媒误导成帮凶

环境影响人,昔日孟母三迁择邻而居便为环境缘故。如今街头巷尾的各类广告、宣传画廊、招牌、店牌、标语牌,错别字赫然在上。什么默默无“蚊”、一“明”惊人、严“历”打击、以“帽”取人……真是数不胜数,就连电视电影、新闻媒体,也屡现错别字,如《奋斗》第28集的字幕中,就将“豪华邮轮”打成“豪华油轮”。今年广电总局《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剧文字质量管理的通知》,印证媒体出现错别字并非个别现象。学生耳濡目染,焉能出淤泥而不染?如学生对“绯闻”一词的认知大都来自电视、广播的娱乐节目,受主持人影响,写为“诽”闻者居多,典型的橘化为枳。

相对广播、影视,网络媒体的误导更具杀伤力。网络是个挡不住的诱惑,学生流连网络,沉湎于网络语言的新奇中不能自拔,常把怪词、别字当幽默,错把低俗当高雅,喜把不规范的语言视调侃,学生的交流表达由此呈现出符号化、口语化、非规范化特点。其直接表现在学生的作文、日记、周记中,如“神马都是浮云”“粉好看的东东”“偶就走乐”等网络热词频繁出现,连“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也粉墨登场。这对正在打造语言基础的学生而言,混淆了他们的辨别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其直接后果是加快了错别字的形成。

二、多重举措力矫错,剑指沉疴治“顽疾”

错别字问题日渐严重,亟待我们采取措施,矫错纠偏,使错别字从我们身边消失。

举措一:重拾字词教学

中学语文课程提出“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初中生“能认识3500左右的常用汉字,并且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这一要求明示字词教学不只是小学任务,中学仍该为它留有一席之地,为学生语文素养的继续发展留出空间。

错误主因在于意义不明,因而字词教学当以词义理解辨析为重。理解意义宜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明晰含义,避免混淆。如在“先忧后乐体现范仲淹忧国忧民的伟大抱负”语境中,先忧后乐属于人的理想,因而与之相应的是“抱负”,而意为“跟某人算账”的“报复”则排除。

很多词语都有它的来历,我们应结合典故,识别词义。“悬梁刺股”出自孙敬“悬头读书”苏秦“引锥刺股”的故事,学生如果熟知孙敬悬发于屋粱、苏秦用锥子猛刺大腿以防瞌睡的情由,就不会将“梁”错成“粱”“股”误为“骨”了。“卧薪尝胆”“一鼓作气”“一枕黄粱”等皆属同类,都可借故事来识别意义。

当然从字形结构着手,借助汉字造字法来辨析词义,也可加强理解。汉字造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尤以形声法造字为多。象形字和会意字都能从字形上看出字义,通过辨析字形即可达到目的。而形声字,义符表示某种意思的范围,声符兼有表音、表意作用。运用形声法可有效地辨析词义,甄别对错。如“名副其实”之“副”,从刀畐声。本义为劈,即将物体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二”相对的是“合二而一”,由此引申出“相称”意。“名副其实”即名与实相称之意,由此断定“名符其实”实为错用字。

在注重词义理解的同时,也可辅之以抄写和默写。抄写通常被视为对学生进行重复摧残的笨办法,一直不被看好。其实反复抄写,笔下自然顺畅,所谓“重复是记忆之母”。当然我们不主张埋头苦抄,连手指僵直都“弗之怠”。我们倡导有效抄写,要求眼、耳、口、手、脑并用,劳心劳力间将字形、结构、意义记熟于心,想出错都难。再进行默写巩固,或根据意义默写字词,或设置语境填词运用,力求识、记、用结合,达到会写会用的终极目标。

重拾字词教学,重视意义理解,从源头上诊治顽疾,情势终将得到改观。

举措二:纯净语言环境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良好的语言环境无疑有利于语言的熏陶。语文老师要承担起规范用语的职责,把好课堂教学关。

语文教学,用语亦庄亦谐,不仅在于幽默诙谐、精练雅致,更在于准确严谨、科学规范。网络语言良莠不齐,大都是些经不起推敲的低俗乱造的词汇,课堂上如果充斥着这些语言,语言教学就会被糟蹋得面目全非,学生难以领略汉语言的魅力,更难掌握雅致而严谨的语言。语文老师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谨慎择言,规范用法,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网络语言,教育学生抵制网络用语的占位,营构绿色语言课堂,可有效遏制错别字泛滥的势头。

守护课堂净土固然重要,但大环境的纯净也不容忽视。学生一旦离开课堂,依然会受到不洁环境的影响,因而让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查起,关注生活中的错别字现象,开展纠错行动。小到作业本,大到黑板报、宣传栏,甚至报纸杂志;从校园,到公共场所,甚至网络媒体,大家齐心协力,横扫错别字,以实际行动,为自己找回洁净的空间。同时积极开展宣传教育,让规范用语、正确书写汉字成为全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动,这样不愁没有一个纯净的语言环境。

举措三:多样活动激发正确书写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开展多样活动,激起学生掌握汉字的兴趣和热情,提升书写的快乐感,也能写好汉字,减少错误。

(1)汉文化熏陶和浸染。了解汉字演变,熟悉汉字文化。汉字由记事符号和记事图画演变而成,自新石器彩陶上的汉字雏形起,经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秦朝小篆、历汉隶、唐草、魏楷,至现今的行书,源远流长。每次历变都烙下文明进程的印记,这向世人昭示了汉字是世上最古老的文字,是中国文化之根,国家统一之本,国人立命之神,有着无可比拟的独特魅力。

汉字讲究字形结构,书法艺术堪称世界一绝,楷书如立,行书如走,草书如奔,无不让人赏心悦目。《兰亭序》《东方朔画赞》《苕溪诗帖》《赤壁赋》……诸多书法瑰宝,呈现飘逸俊朗、粗犷豪放、端庄洒脱、华美灵巧等多彩神韵。欣赏书法艺术,亲近舞动的精灵,让人惊叹汉字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文字。

汉文化的浸染,让学生对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平添自豪与敬畏之感,由此燃起写好汉字的热情,增添写对汉字的责任感。

(2)词语趣味默写,即将众多词语串联成一段趣话,以消除对词语默写的腻烦心理,实现快乐默写,学生因快乐而主动有效记词,可大大降低错误出现的几率。笔者平时经常采用这种方式,既记词默写,又联句造趣,学生兴味盎然。

(3)百词竞赛也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激趣方法。初中学生好胜心强,都渴望有成功的体验,开展富有挑战性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胜出中萌生“我真行”的满意感和正确书写的成就感、快乐感,爱屋及乌,自然对汉字生出诸多爱意,以致对正确率孜孜以求。

举措四:勤翻工具书

常说工具书是无声的老师,学习的伴侣,终身的朋友。《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新华字典》等词书包罗万象,内蕴丰富,字音、字义及相应用法一应俱全,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学生案头备本工具书,勤翻常查,知晓字形词义,正确识记字词,能切实有效地减少错别字的出现。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面对错别字,我们问诊把脉,追根溯源,对症下药,相信重“剂”之下,沉疴必起。

汉字的手抄报篇7

小学二年级读书节手抄报的图片欣赏

小学二年级读书节手抄报图片(1)

小学二年级读书节手抄报图片(2)

小学二年级读书节手抄报图片(3)

小学二年级读书节手抄报图片(4)

小学二年级读书节手抄报图片(5)

小学二年级读书节手抄报的资料:书香伴我成长

夜深人静,皎洁的月儿在盯着我们进入梦乡,万籁俱寂,惟有时钟“滴答”的脚步在延续。今夜难眠,昏黄的灯光下,我依旧沉醉在《读者》的世界里……

阅读,是一种享受——享受鸟语花香,轻风流水;享受历练。

阅读,是一种情怀——敞开心扉,亲近自然,聆听生命。

阅读,是一种幸福——丰富了我的知识,陶冶了我的情操。

难忘,与书一起走过的每一分钟,有过感伤的泪水,有过会心的微笑。书如挚友,迷惘时,给予人星光般的鼓舞,失落时,给予人清风般的慰藉,我最愿细听它低诉,聆听它轻唱。

书,是一位难得一遇的知音,书是一位慈祥的老师,书是一位伟大母亲。

读书是那样富有乐趣,它给我带来了不尽的乐趣又让我增添几丝莫名的忧伤。我不会忘记那与书一起走过的日子。我常在书林中或追寻昔日的足迹,或编织未来一个个美丽的梦。

闯进安徒生——读书让我知晓了人鱼公主在拼命救了王子之后变成泡沫的悲惨结局;丑小鸭在经历屡次嘲讽,排挤后变成美丽的白天鹅时的羞涩;灰姑娘在忍受非人的家庭待遇后与王子相爱的幸福场面;阿里巴巴通过“芝麻开门”用自己智慧夺得四十大盗的无数珠宝;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三十被冻死墙角时的痛苦呻吟;皇帝为了炫耀自己新装美丽而光身游行的愚蠢无知。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不孤独不寂寞,因为有书;

当我淹没在题海中我不觉得一丝疲劳,因为有书。

如果说书是花朵,我愿是千万只采蜜的蜜蜂中的一只;如果说书是海洋,我愿是畅游其中的千万条鱼儿中的一条,如果说书是天空,我愿是数十亿点缀星星中的一颗……

书香伴我成长悠悠地,飘出醉人的馨香,萦绕在我的心底,挥之不去,那是书香,一缕一缕,编织着成长的脚步……

携手回首读书的日子,充实,多彩,快乐。一路走来,书香一直跟随我左右,抚摸书中的脉络,品味文章的内涵,那行云流水的语句,雨花缤纷的意境让我着迷,倾刻间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像花瓣绽放在春阳中一般,我愿和书籍相伴,与书香相随,携手共同描绘美丽的画卷!一缕缕沁人心脾的清香,将会永远伴随我左右,让书香伴我成长。

小学二年级读书节手抄报的内容:古人勤奋读书典故

1.悬梁刺股

形 容发愤读书的典故。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 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2.牛角挂书

形 容勤奋读书的典故。《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 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后人遂以 “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 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3.韦编三绝

形 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韦 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

推荐其他主题的手抄报资料和图片作为参考:

1.小学二年级读书伴我行的手抄报格式样板

2.有关小学二年级读书节手抄报的文字图片

3.小学二年级读书伴我行的手抄报文字内容

汉字的手抄报篇8

这学期开学的第二天,老师让我和她坐同桌。开始我没在意,一个黄毛丫头,哪能比得上我堂堂男子汉。

第二天,下午放学时,我因在操场上玩耍,不慎将语文书弄丢了。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因为一学期有三分之一是语文课,现在语文书丢了,可怎么办?

早读课,我伫立在课桌前,呆呆地望着黑板出神。这时,同桌似乎发现了什么,伸来友谊之手,关切地询问道:“怎么啦?”说吧?一个硬男子汉,丢脸!不说吧?又闷在心里。算啦!她是大队委员,就当汇报思想:“没什么,语文书丢了!”“没什么?”对方现出惊讶的神情。接着,她拿起课本又放下,反反复复。鬼知道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她稍犹豫了一会儿,将书递给我:“书给你。以后可别毛手毛脚的。”什么,给我?我简直不相信我的耳朵。我一惯瞧不起的黄毛丫头,居然能说出这句话。“什……什么,给我,你可怎……怎么办?”我半天才吞吞吐吐地挤出几个字。”“不要紧,我有办法。”“那今天怎么办?”“那就合看。”于是我俩便认真地开始早读。

上完最后一节课,我将书悄悄地塞进她的书包。然而回家后,我打开书包,语文书却工工整整地躺在书包里,我的眼睛湿润了。

第二天早读,她拿着一本旧书在读书。下课后,我打开旧书一看,封面已被撕裂,书页上角向里翻,书脊线断了,并且少了两页。上课后,我拿新书和她换,但她不同意。

中午时,我发现她在桌上抄些什么。奇怪,上午没作业呀?她净干鬼事。我走了过去,呀!她正在那儿抄两篇掉了的课文。她往书上看了一句,便抄在书页大小的白纸上,传进我耳里的是“沙沙”的写字声,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行行整齐清秀的字。累了,她便甩甩胳膊,然后又聚精会神地抄起来。我有点不过意,决定拿去复印,但她婉言谢绝了。抄好后,她拿出浆糊将纸粘上,又使劲地一针一针地缝好。

“叮铃铃……”上课了,她拿起那本旧书认真地听课。一瞬间,我的喉咙被心中激起的强烈感情堵住,我被这种同窗的挚爱之情感动,迸出幸福而又骄傲的泪花。

【简评】

《我的同桌》以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给我们刻画了一个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同桌形象。

上一篇:感恩父亲节的文章范文 下一篇:李嘉诚的名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