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的传统文化范文

时间:2023-10-03 21:20:34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篇1

关键词:汉字传播模式;韩国;中国文化

汉字是表意体系自源文字,形、音、义三位一体,具有表音文字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可以说汉字的最大长处就是能够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汉字是中华文明传承和传播的信息载体。汉字在韩国的传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因为韩国不仅是汉字最早传入的国家之一,而且是目前世界上正式使用汉字的4 个国家之一。汉字在韩国传播的影响力值得我们深思,其成功模式值得总结和借鉴。

一、汉字传播与汉文化

汉字传播是以汉语为先导、以汉文化为基础、以汉籍为传承媒介的,受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的影响。

朝鲜半岛与中国山水相连,这是汉字传播的地理优势,但是与中国毗邻的国家并不只汉字文化圈国家,因而地理因素只是初级有利条件。历史上,中韩两国之间的交往一直非常密切,汉字在韩国有着绵长的传播史。汉文化对韩国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是古代很多汉字类文献的灵魂。韩国现代仍尊崇儒学,保留大量儒学文献,这对汉字传播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佛道文化也是经由中国传入朝鲜半岛的,对朝鲜半岛影响颇深。宗教类经典也是用汉字记录的,现在韩国人诵读的佛经有汉字记录和颜文翻译,人们在接受宗教教义的同时也自觉接触、接受汉字。随着中韩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的不断加强,韩国现在对汉文化的需求更是达到一个新高度,学习汉字的人不断增多。

文字是语言文化的记录,韩国之所以对汉字的接受度这么高,首先是其对汉文化的认可。文化是先导,因而汉字向世界传播不能仅局限在汉字形音义的本体,一定要融合进汉文化的整体领域中。这是重要的指导思想,不可以本末倒置。中国有着绵长的边界线,与东亚、中亚各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密切的往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路上丝绸之路都曾是汉字、汉语、汉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各国人民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有巨大吸引力的市场,各国要与中国在许多领域广泛合作、共同发展,汉字无疑是重要沟通的桥梁。汉字与汉语、汉文化捆绑传播模式为汉字传播带来巨大机遇。

二、汉字传播与本土文化

汉字传播到朝鲜半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逐渐与本土文化相融合。朝鲜王朝后期诞生的汉字类文献都是中韩文化融合的典范,汉字传播也在这个过程中悄悄发生着变异,原有的形音义以及文化内涵都在悄然发生变化,更适应当地民族的审美取向,反映其文化内涵。

韩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自己的文字,以汉字为通用文字。有了汉字,韩国始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典籍,历史文献《三国遗史》《三国史记》《朝鲜王朝实录》等都是用汉字写成的。汉字的借入和长期的使用,对韩国语言文字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它的存在是以中国的语言为背景的”。汉字是适应于孤立语――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韩语属于粘着语,具有丰富的形态变化和独特的语音规则的符号系统。因此,借用汉字不可避免地出现所谓“国之语音,异乎中国,与文字不相流通”的矛盾。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民族不断探索各种文字本土化的方法。韩国俗字就是汉字在发展传播过程中产生的重要变异形体之一。

三、汉字传播与汉字教育

如果说过去汉字传播是一种自发的状态,现在汉字传播已进入主动模式。这就需要加强汉字教育,制定标准化的条例,确保汉字传播向着健康方向发展。

汉字传播有赖于教育的实施。韩国历代统治者重视汉语、汉字人才的培养。三国时期,高丽王朝最早建立太学,设置平民学校――扃堂,所用教材为中国的《史记》《汉书》《玉篇》《字林》等。现在传播于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将汉文化传承开来,汉字传播速度也更为迅猛。

为了更顺利地推行汉字教育,也要制定统一标准。汉字在传播过程中,适应本土化,产生变异,形成不同的形态。在信息化的时代,这种差异给交流带来不便,这就有必要走汉字共通化道路,字形必须标准化。字形标准化对汉字教育、信息处理系统、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有重大作用。计算机系统中的中日韩超大字符集的运用也更好地推动汉字传播,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汉字传播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汉字的传播,实际上是汉文化传播的一部分。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在的汉字传播都有赖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实力和中外文化交往,同时需要重视文化载体和教育渠道。如何充分考虑汉字本土化过程,使汉字得到有效的传播,值得我们深思、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陆锡兴.汉字传播史[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

[2]肖潇.从《才物谱》征引文献看汉文化对朝鲜的影响[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5(2).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篇2

【关键词】汉字文化传承表达

一、汉字文化的发展

汉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也是传播中华几千年优秀文化的载体。从最早的契刻符号到象形文字,再到演变至今融入现代文化的“新创”文字语言,汉字的演变过程具有深厚的时代文化特色。追溯汉字文化的起源,自第一个语言文字体系出现之后,人类就在不断的复制、学习、创造过程中盘旋前进。考古学家在距今六千多年的文化遗迹中找到的刻画字符被认为是最原始的文字,而后在殷商后期出现了在兽骨中刻画的用来占卜吉凶的甲骨文,而到了西周后期逐渐演变为字形结构整齐且更加规范的大篆文、秦朝时期易于书写的汉隶、西汉时期的章草、唐朝盛行的楷书等等。经过千百年的演变与传承才逐渐发展成为我们如今的汉字。文字是时代文化的符号,也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先人智慧的结晶。汉字与埃及圣书字、古代苏美尔文字等都是经历了由图画文字到表意文字的阶段。古文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些被停止使用或是被外来文字取代,但唯有汉字自始至终从未中断过,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汉字之于现代已不再仅仅是一种传播的符号,而是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尽管我们无法预计汉字未来的走向,但值得确定的是,汉字文化的传承具有的意义是无法取代的。

二、汉字的文化传播

汉字是汉文化的传播符号,从形成体系到现在经历了三千年的历史。汉字的美学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书法”及“艺术字”,在“书法文化”发展鼎盛时期,人们将精力多放在对书法字体的研究上。楷书的娟秀,行书的细腻,草书的奔放,多样的文字书写形式使书法逐渐成为一种拥有独立性格且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审美观的艺术形式。由于不同人之间经验以及个性的不同,对相同字体的书写也风格各异。而在当下,受信息技术的影响,人们的沟通主要通过网络进行,短信、微信的便捷操作使人们习惯于用不同输入法进行文字录入。而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键盘敲击文字”取代传统的“纸质书写”方式时,传播同样的字体,同样的“书写”方式,使汉字丧失了对美的意境的表达,缺乏灵魂与生命力。“无纸化”时代的到来似乎带给汉字文化不小的挑战,极少有人会去关注不同字体的变化以及汉字的演变过程。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思考这两个问题:一方面,如何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中传承传统汉字文化内涵,使人们了解传统汉字文化背后的意韵?另一方面,面对当代技术对汉字的冲击,如何为汉字注入时代文化特色?

三、汉字互动艺术作品浅析

(一)“零壹”

该作品以数字化的方式尝试将传统文化进行合理化塑造,利用点阵与矢量两种不同的技术进行文字创作,寻求传统文字与现代技术之间的共融。作者冯梦波认为,数字化二进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例如太极图中的阴阳平衡,一阴一阳象征二进制中的“1”与“0”,中间的“S”型曲线与一循环往复,这与二进制代码“1”与“0”创造出无穷无尽的信息化时代产物存在某种关联。作为中国新媒体艺术家中最早运用电脑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的“先行者”,冯梦波认为“书法是文字本身,文字则以字作为载体,字以体而为艺术”。汉代的简书以刀刻于竹之上,魏代的石碑以斧凿于石之上,无论是竹子还是石头都只是被记录文字的材料,刻意追求刻字体运用书写形态就有些舍本逐末了,文字的美应该是与时俱进的。这件名为“零壹”的作品就是他对未来字体实验的一部分。作者以“批判”的眼光对传统书法艺术美学进行颠覆式创新,以点阵为工具电脑为材料,传达艺术家对传统书法的敬畏之心以及对重构现代汉字的创新思考。

(二)文字瀑布

“文字瀑布”是由设计师何庭安与吴克军合作的一款智能的情绪化互动数字装置,在这部作品中,体验者会面对一个巨大而又纯粹的巨幅文字图像,透过肢体语言及动作则可与文字进行互动,文字的粗细变化、大小形状等都会随着体验者的动态行为进行改变。在设计师看来,文字是传播语言及文化的媒介,以最纯粹的方式展现汉字文化的美,体验历经几千年文字演变的震撼。在这件作品,文字已不再只是文字本身,而更是一种传播符号,无关乎文字传达出的内容,只关乎体验者的感受。通过互动装置,文字似乎变得鲜活起来,向体验者“诉说”着几千年的沧桑巨变。

(三)“化物”——神隐

艺术家以东方文化灵兽为主体,运用新媒介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光影交织的方式为参与者营造字体文化背后的真实意境。笔者通过毛笔装置在屏幕上进行书写,一条以书写痕迹为路径的水墨龙跃然纸上。神话中的灵兽以文化为载体,在文人墨客笔下是超然物外的存在,也是人们追求理想而幻化出的超自然艺术形象。作品打破文字与符号化的约束,回归由内心到外物的合一,让体验者不禁思考文字的本源。

(四)“别让暴力语言成为凶器”

该作品是一个多媒体视频装置游戏,暴力语言汉字被拆分之后重新组合,形成利刃武器,作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人们对语言暴力的危害有更加直观的感受。通过对汉字语言的解构,使文字突破字体的变化,营造多元化的汉字表现方式。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文字有形、音、义三美,由目感于形、由耳感于音、由心感于义。文字的“形”经历了几千年演变至今成为了一种固定的语言输出符号,而该作品突出文字固有形态的束缚,以“形化义”,巧妙地针对当前“语言暴力”现象进行创作,并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参与者感受暴力语言会对人产生的伤害就像其重构的刀子一样。

四、结语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篇3

关键词:语言文字;中国文化;越南文化;影响

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南征百越之地并在当地设立南海、桂林、象郡三郡,中国封建王朝开始了在越南的郡县统治,越北地区就进入汉文化圈,并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间对越南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在两千多年的积累中深深沉淀下来的,它不可能因为人为因素的影响而消亡。直到今天,越南的许多方面仍然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汉语在越南的传播

汉语传入越南是随着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南征百越开始的。到了东汉末年,中原地区战乱,大批的文人因此避居相对安定的交州,并在此地以各自的方式传播汉语和儒家、佛教文化。汉语伴着人员交往及行政、教育等多种手段,通过口头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输入越南,汉语输入越南在两汉时期达到了一个繁荣阶段。汉语在北属时期作为官方语言传入越南并得到了推广和应用。而且由于中国封建王朝对越北地区的直接统治,并在此地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政策,以及一大批中国官员和文人在当地积极传播和推广汉文化,使得汉文化逐渐深入越南,并为当地士人所接受,成为古代越南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汉语也因此作为一种先进文化的载体,在“化训国俗”的目的驱动下,连同它所负载的汉文化内涵一同输入,并深深扎根于交趾地区。正是这种语言与文化的双重影响,为北属时期结束后汉语在越南的继续传播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到了唐代,中央王朝加强了对交趾地区的控制,设置了安南都护府,强化吏治,大举兴办学校,发展文化教育,安南文人与中原士子的交往十分频繁,这一切都为汉语和汉文化的传播拓宽了道路。公元10世纪,越南脱离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直接统治取得了独立。独立的封建国家的建立,并没有终结汉语在越南的传播历史,反而将其推向了一个新的繁荣阶段。这主要是因为越南的封建统治者从儒学中找到了一种能用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权利的牢固意识形态。出于统治需要,越南统治阶级大力推行儒学,把儒学作为其统治的精神支柱,一切政令、建制、律典都效仿中国,大力推广汉字,规定汉字为全国通用文字;建文庙、塑孔子和周公像,建国子监、国子院,诏天下学子入院学习四书五经,仿中国的科举制度开科取士等等。中国文化在越南的影响更加深入细微,而且由越北地区扩展到了中南部地区,最终使整个越南融入了“汉文化圈”。传入越南的中国典籍和历代越南文人用汉语写成的著作,共同构成了古代越南极其重要的文化资源和学术资源。在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宋、元、明、清诸代,汉语继续保持着源源不断输入越南的局面。

1885年,越南完全沦为法国的殖民地之后,法国殖民当局为了割断越南与中国之间历史悠久的政治、文化等传统关系,也为了全面推行其殖民化政策,在确立法语的“宗主国语言”地位和逐步建立起西方化的教育制度的同时,强制在越南推广应用拉丁化的“国语字”,并于1917年取消科举,废除了汉字。汉语在越南的影响由此被削弱,但这种影响是无法根除的。目前越语中大量存在的“汉越词”(即指唐代以及唐代以后输入越语中的汉语词,其语音体系是在唐代汉语音系基础上形成的),对现代越南语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越南语言学家阮文修估计,越语中约有60%的词是汉越词。数量如此多的汉语词输入越语中,大大丰富了越语的表达功能,改变了越语词汇的结构成分,对越语走向成熟,不断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二、文字方面

在汉语传入越南以前,越南是没有文字的。直到这一地区被纳入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版图,汉字从此传入才结束了越南没有书写符号的历史。在北属时期,汉字就一直作为正式的官方文字。在越南独立建国后,汉字仍然一直高居于封建国家正统文字的地位。不论是官方文告还是许多重要的史学、文学、法医学等著作都是以汉字撰写的,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更以汉字为首选文字,汉字因此成为越南古代文化的首要载体。汉字以及它所负载的汉文化自传入之日就对越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促进越南科学技术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汉字和汉文化的输入以下了越南民族的语言,甚至有些了越南民族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越南流传至今的大量用汉字写成的哲学、经学、史学、文学等文化典籍既说明了汉字在越南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越南人精通汉语汉字的程度,更说明了中越两国文化交往源远流长和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化的深远影响。

此外,汉字还制约着越南使用过的第二种文字――喃字的创制、应用、演变和发展。喃字是以汉字为基础创制的,它借取整个汉字或汉字偏旁,以汉字中的假借、形声、会意等造字方法创制而成。它是一种复合体的方块字,每个字的组成都需要一个或几个汉字。因此喃字体现了汉文化对越南文化的深刻影响。也正因为喃字在字形、读音和造字方法等方面都受到了汉字的深刻影响与制约,使得它只能屈居于从属地位,汉字在越南被尊称为“儒字”或“圣贤文字”,喃字则被越南统治阶级和士夫学子贬为“不正之父”。

总之,由于中国较早地进入了封建社会,其文化发展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在中越文化交流中,汉文化始终处于主导文化的地位。汉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经过2000余年的积累和沉淀,已经成为越南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份。

参考文献

[1] 范宏贵.越南文字的替换与发展[J]东南亚纵横学术增刊,2000

[2] [越]武氏春蓉.略论汉语对越南语的影响[J]济南大学学报,2001(5)

[3] 林明华.汉语与越南语言文化[上]现代外语,1997(1)

[4] 林明华.汉语与越南语言文化[下]现代外语,1997(2)

[5] 陈显泗.多元化:东南亚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J]学海,2001(2)

[6] 聂槟.外来文化在越南的传播与融合[J]东南亚纵横,2003(12)

[7] 祁广谋.越南喃字的发展演变及其文化阐释[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

[8] 覃坚毅.清代的中越文化交流[J]戏剧文学,2004(6)

[9] 贺圣达.东南亚文化发展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10] [越]陈重金.越南通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篇4

论文摘要: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中文类专业的主干课和基础课,承担着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素养和古代典籍解读能力等教学任务。这门课程沙及到哲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的内容,甚至包括天文、律历、姓氏名号、职官等文化常识,可谓内涵丰富、外延广阔。而以上这些内容,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当前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更应该侧重于观照传统文化的解读方式,将传统文化的传承视作其重要任务之一。

和我国高校的其他课程一样,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古代汉语的教学改革也刻不容缓。新时期的古代汉语课程改革,我们认为在发挥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更应该提倡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素质教育、审美情操培养等多方面的功能,对此,笔者已撰文讨论。本文就古代汉语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相关问题试做讨论。

一、从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谈起

我们到的教学材料表明,古代汉语这门课,在1958年以前,不同高校在不同的时期,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各有不同。据王力先生说,“有的当作历代文选来教,有的是当作文言语法来教,有的把它讲成文字、音韵、训话,有的把它讲成汉语史。目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1958年的教育革命以后,学者们重新考虑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以提高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效果。从.此,古汉语的教学改革开始,并大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自从王力先生于1962年主持编写并出版适用于全国高校文科专业的第一套古汉语教材以来,古代汉语课有了较为确定的内容,即采用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三结合的原则,并以这三个方面作为古汉语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从此,古代汉语课程也有了比较明确的教学目的,即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培养这一能力就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国古代的哲学、历史学、文学、文献学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以上这些哲学、历史学、文学、文献学知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应该观照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将其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本身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

我国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内涵包括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诸方面。古代汉语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它的内容就是以上传统的优秀文化内容的复合体。现行古代汉语教材大多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作为参照,学者们或采用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编排原则,如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朱振家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或主要突出文选和通论两部分,如易国杰主编的《古代汉语户。但他们的教材都彰显了我国灿烂多彩的传统文化。下面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为例(以下简称王本),仅就文选部分和通论所承载的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加以讨论。

王本《古代汉语》在文选部分选取了《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等经典的史学作品,还有《诗经》、《离骚》、唐宋古文、唐宋诗词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诸子百家的哲学作品(尤其是正统的儒家作品),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至于儒家的道德观念,在古代汉语教材的课文中比比皆是。有反映个人修养的,如《论语·学而》,讲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说明古人非常重视个人修养,作为古汉语的教学内容,必然使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有反映教与学关系的,如《礼记·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一观点到现在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又有反映个人对社会责任的,《论语 ·微子》:“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这是孔子面对隐者的讥讽叹息时所说的话,意思是个人对社会是有一定责任的,人不能逃避现实。另外教材所选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其中的名言:“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集中体现了古人心系天下,先于民忧,后于人乐的传统道德观念。以上这些都是古人优秀的品质,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古代汉语教学,可使学生受到熏陶,起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作用。

通论是现行古汉语教材都非常重视的不可或缺的内容。王本《古代汉语》“通论”涉及到文字学、训沽学、音韵学的诸多内容,还涉及到文体、修辞等语言学知识,古代的姓氏名号、车马宫室、职官、乐律、天文历法等丰富的文化知识。以文字学知识来说,包括“汉字的构造,古今字、异体字、繁体字”等内容,给我们揭示了汉字和汉文化的密切关系。汉字的书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对学生来说,从汉字人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最直接的途径。我国历史上对汉字较系统的研究,开始于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可以说汉字本身及许慎依据汉字形体结构阐释字义的过程,都积淀着丰富的古代传统文化信息。《说文解字》通过说解汉字展示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内容,陆宗达先生将其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即古代社会生产、古代的科学、古代医疗学、社会制度等,包括范围很广阔。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已经不单是简单地将其作为古汉语知识学习,而是观照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知识空间扩大了很多。

还有一些关于古代的姓氏名号、服饰、车马、宫室、天文等方面的内容,给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空间就更大了。比如,我们通过学习“古代的姓氏名号”,就知道古人有名有字,“冠而称字”,所以,称别人的“字”以示尊重。我们知道了古人还可以有“号”,如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古人去世以后还有谧号,而溢号往往根据此人生前品行业绩而定,如陶渊明溢号“靖节先生”,显然是依据其高洁之行得来的。学了天文律历,我们得以了解古人善于将音乐中的十二律对应岁时的十二月,再读陶渊明的《自祭文》“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就知道“律中无射”实际指的是9月份,是用乐律名称表达时序,因为“无射”刚好和“季秋”时节相对。学生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就是对传统文化接纳、传承的过程。

三、当前的文化大背景决定了古代汉语课堂应该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曾一度出现了文化“向西看”的情形,且势头不小。曾有人盲目地仿效,不论是非,不辨美丑,置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于不顾。就拿节日习俗来讲,人们迷恋于“圣诞节”、“情人节”,不管是否符合国情,只要是西方的,就很乐意“拿来”,使传统文化备受冷落。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传统文化有了回归的趋势。如,20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充分展示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四大发明、中国画、武术、中国戏曲、皮影戏、古代音乐等等。开场戏《击击而歌》,更向全世界展现了我国古老而热情的迎接贵宾的喜庆仪式,表达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蕴。2009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和春节一同作为法定假日,这将有利于弘扬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因为中国每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还有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汉语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留学,“孔子学院”在许多国家的建立等,都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之如。

在以上大的文化背景下,作为高校的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加人到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更应该走在弘扬祖国传统文化队伍的最前列。从这个方面讲,高校古代汉语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将古状汉语课堂作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这是责任也是义务。

四、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功能的措施

通过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教师是严峻的挑战,不仅要求古汉语教师要有专业献文化素养,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我们所说的“专业的文化素养”主要指古汉语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还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面,对我国古代的政治、历史、天文、教育、哲学、风俗习惯等文化知识都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教材,更深人地理解教材,才能有效地进行古代汉语教学。“好的教学方法”贝组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方法或者技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导他们去探究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加人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创新的队伍中来。具体来说,通过古代汉语教学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传统.的古汉语教学中,教师将这门课仅仅视作学习其他‘课程打通语法、扫除文字障碍的工具。新时期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如讲到《论语》时,教师应结合现实,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为人处事的准则、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高尚的道德情操等。要求学生多记诵名诗名文,从而加大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还可以适时地结合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观念。

其次,选取好的教学内容。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就存在于我们的古汉语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

再次,改革教学方法。古代汉语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及时地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精心组织古汉语教学,注重弘扬民族精神。比如,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文化解读的教学模式、生动活泼的图片等再现古文字、历史、诗词画面,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的积极意义,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篇5

关键词:平面设计;汉字;中国文化;魅力

1平面设计的基本概念

平面设计是以图片的形式把作者的思想表达出来。可以在一个平面上不同的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形式模式组成图案。也可以是公众创作的手绘方法。分为二维空间范围内和轮廓线划分图与地之间的界限,描绘形象。显示在平面设计立体感的空间,并不是在指导人们的空间视觉形成真正的立体感,只是形成空间幻觉的作用。

2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遗产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遗产,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语言交际工具,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象征。它像一面镜子,可以看到反射的形象在里面,所以要尽量改变存在的现实,这是汉字的魅力。同时,因为中国的象形字,她成为艺术家的基础和灵感。当我们谈论有关中国汉字,你会发现在今天的社会文化意义的重要性。有了汉字有中国特色灿烂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中国文明的见证和保障,是中国文化的载体。虽然汉字是一种书面语言,但是她的造型和构成却又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凝聚了华夏民族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华夏民族文化理念和视觉思维的结晶,它不仅是华夏民族的文化标志之一,也是汉民族审美理想的反映。

3汉字的艺术性

汉字艺术,以汉字的音、形、义为理念,全方位、与时俱进地向无限深度和广度推进。她以中国传统的视觉空间,引入一个新时代的元素,如雕塑,装置,服装,视频,陶瓷,建筑,舞蹈,表演艺术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开辟为当代人服务。如何看待汉字的艺术,是一个哲学问题。其实汉字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成功的设计。它以最为简单线条,运用最广泛而复杂的设计手法,设计出了一件又一件平面设计,让这些设计的内涵丰富,构架完美,用途广泛,影响深远。

汉字的魅力,几乎是在独一无二魅力,没有任何文字可能会达到这个奇妙和大胆联想的。字作作为汉字符号的记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具有独特的宇宙观,远古祖先的传统思想和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本质。从视觉的角度对汉字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汉字的演变经历,从一般的象形到抽象的变化,逐渐变得简易。简洁的笔触,多元化结构模式,一个独特的方形,让其具了典型的平面特征,简单的点画结构,在方寸间衍化出气象万千的可以说,中国汉字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平面设计作品与中华民族的味道。它巧妙地将音,意,形融合为一体,通过高度细化的视觉图形语言和易于理解的信息传达,显示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

汉字不仅仅是一种能表达意义的视觉符号,而且是一种有表情,极具吸引力的设计元素。作为设计元素的汉字和图形设计有着内在的联系,在人类的平面设计作品的历史中国汉字本身就是一个巨大成功。汉字作为设计元素,可以准确,清晰,简洁,的表达主题;汉字同样可以运用于广告更具有迷人的魅力。文字,是人类最普遍使用的传递信息的工具。由于其存在的普遍性和应用的大众化,它的设计概念和广告功能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而广告创意传递商品信息和企业形象,确立产品品牌时,往往最易于被大众接受。因为文字的广告功能是与生俱来的,本身就是最好的广告创意。我国的平面设计可以说是走在了其他专业设计领域的前面,在世界舞台上已经显示了自己独特的魅力,有着不可占据的一席之地。

4汉字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近年来,中国的改革和创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中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的关注,中央电视台在促进中国语言在世界上流行,主办国际大专辩论赛。其中第四届国际大专辩论会的标志,是将汉字“辩”作为主体,偏旁“言”用红色的草书表现,以凹凸的图形方式表现正、反方语言的辩论、图面中黑白分割体现了“正方负方”的概念,同时又表现出很强的形式美感。以汉字艺术作为标志,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

例如,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是传统的图形和符号。把“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看作一个汉字“京”,这是奥运会会徽史上的一次重大的突破,大胆的运用了汉字这一重要的元素。把“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当作一个“人”形,她便是东方汉字表现手法上的一次杰出应用。相比于西方的严格设计,东方画在空间要求上比较灵活。所以这一设计给读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同时“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是一次融合汉字、印章、舞蹈、绘画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成功的艺术设计。它表达了人们要表达的理念,也寄托着人们将要赋予它的理想。它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将当之无愧地成为奥林匹克运动视觉形象史上的一座艺术丰碑。会徽把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和其他艺术形式和运动特征相结合,化作成一个向前跑,满心愉悦,向往胜利的运动员,其形象健康向上,有力的烘托了北京奥运的主题。而“京”字形状,传递出浓郁的中国味。标志采用传统文化图形印章作为标志主体图案,原因在于印章是中国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也是一种社会诚信表达方式,寓含北京将信守承诺,“举办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红色作为主体图案基本颜色,是因为红色是中国德颜色,在全球都知道红色代表着中国,同时红色代表了喜庆快乐;会徽的英文字体设计采用中国“汉简”风格,将汉简中笔画和韵律有机融入“BEIJING2008”字体之中,与会徽图形和奥运五环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无暇结合。“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以汉字设计“京”字为重点表现风格,体现了中华文化传统和激情的奥林匹克精神,也表明中国奥运一定能够办的精彩,让世界记住中国。

5总结

随着设计作品的不断更新,汉字已成为一个巨大的生命力和呼吁中国视觉的设计元素,成为传达设计艺术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即使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也丝毫不会逊色。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正在悄然崛起,设计师应该更加注重在设计艺术个性和国籍问题的日益趋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在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密切联系,并注入自己的设计理念,势必使设计开辟一个强有力的广阔天空。今天,汉字已经被很多设计师在平面设计中使用,它是中国设计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因此,我们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艺术表现元素和多种形式的汉字,不断研究平面设计中的汉字魅力,使其达到新的设计高潮。同时吸收不同地区的文化和艺术精华。让汉字的魅力在平面设计艺术领域中闪耀出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汪尚麟.文字创意与设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 周晓峰.现代标志设计中的汉字创意元素[J].艺术教育,2006(3).

[3] 曹方.现代汉字艺术设计[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篇6

关键词:汉字 东亚文化圈 日本 韩国

本文围绕着东亚文化圈与汉字这一论题,再次强调汉字在东亚文化圈中的作用。

汉字虽然是语言学领域的概念,但它将渗透到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其它各个广泛领域里。汉字作为传递文化信息的主要载体,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为核心,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边缘国家,形成了所谓的东亚文化圈,又在这些国家的文字系统中以多样而复杂的语言形式发展下去。

一、东亚文化圈

(一)东亚文化圈的概念

文化圈理论是德国的格雷布(1887年~1934年)与奥地利学者施密特(1868年~1954年)提出来的。根据他们的叙述,文化圈大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2]:

①世界上存在若干个文化圈,每个文化圈都包含一定的物质以及精神文化的共有成分在内;

②文化圈由核心(文化源地)和边缘(文化收容区)这两个要素构成;

③核心影响边缘,边缘反过来作用于核心,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和诸多要素的影响,核心与边缘的位置有可能会置换;

中国复旦大学姜义华教授[3]称文化圈是一种‘文明系统’,系统中的诸多国家享有基本共同的传统文化属性﹑文化特征﹑但它并不排斥现代性之下的普世性和多元性,所以在强调同质性的同时,也不能完全否认它的异质性。

东亚文化圈即属于地域概念,也属于语言概念和文化概念。它包括曾受汉字文化和传统儒教文化影响的亚洲东部一些国家。东亚文化圈的地理范畴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其边缘地区包括越南﹑日本﹑韩国、朝鲜等地区。东亚文化圈不是由单纯的政治或者军事力量而形成,而是以地理环境为优先条件,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相关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产物。

(二)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东亚文化圈是世界文化圈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大概有着五千年的历史,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中衰以及裂变、兴起等阶段。它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演变过程也是以深厚的历史﹑政治﹑文化等背景为基础。

东亚文化圈起源于中国的华夏文化,后来渐渐扩展到周边国家,并与其他文化交融到一起。它的核心文化是中国文化,边缘文化是越南﹑日本﹑韩国、北朝鲜等地区的文化。东亚文化圈的发展过程既是中国文化不断向周边扩展和被接受的过程,也是其他地区的文化影响中国文化,并不断深化和丰富整个东亚文化圈的过程。

19世纪中期,西方文明给东亚文化圈带来剧烈的冲击,作为核心地区的中国以及边缘地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时的日本迅速地摆脱了边缘地区的位置,通过吸取西方文明主义的道路以和实施野蛮的军事手段,慢慢站到了核心地位。华强教授[1]指出,东亚文化圈在近生的两次裂变均是由日本的侵略行为所造成的。第一次裂变是日本侵占琉球﹑台湾和吞并朝鲜半岛而导致的,第二次裂变是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而引起的。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战争给东亚文化带来了莫大的物质以及精神损失。在战争结束后的和平年代里,经过两次重大裂变之后的东亚文化圈发生巨大变化,它需要建立一个崭新的东亚共同体。

二、东亚文化圈与汉字

谈到东亚文化圈,不得不提起汉字。因为尽管东亚文化圈里有汉字﹑儒教﹑佛教﹑律令等诸多共同要素,但汉字始终作为文化积淀﹑传承和交流的主要载体,承担着不可欠缺的历史任务。它在东亚地区所担当的主要功能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从古代中国的儒教与佛教传播到边缘地区,到人们解读和精通这些儒教和佛教书籍,都是要靠汉字作为载体;

第二﹑边缘地区为了建立自己的语言文字体系,借用大量汉字来标记本土语言,并把它融入到自己的文字系统里;

第三﹑日本和韩国等地区在接受西方文明的过程中,也是借用大量汉字来翻译或创造一些新文化用语;

第四﹑在现代社会里,汉字仍然在东西方以及东亚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媒介功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产业链交流,首先就需要进行大量专业用语的翻译工作。

第五﹑另外,从提高人们的知识度,完善教育制度的角度来讲,仍有必要在东亚各地区坚持汉字教育。

汉字在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中起着如此非凡的作用,与它自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如上所述,汉字属于自源文字,夏商之际(大约在公元前17世纪前后)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文字系统,源头是河南安阳古代殷都的甲骨文。特有的方块字形是汉字最突出的个性之一,它的每一个音节都具有独立的意义,使人们很快就能记住并适应汉字。而且汉字的形﹑声﹑义三者在方块字中形成一种完美的结合,造字方法非常独特。汉字除了这些构形方面的优点,还具有超越空间和时间限制的特点。这些都为汉字负载丰富的文化信息,铺垫了良好的基础。每一个汉字都是广义文化意义的全息码,它积淀着无文字时代的文明信息,又蕴含着有文字时期文明进化的韵律,体现了多维的价值。东亚文化圈的复兴之路也是实现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道路。这条路虽然比较坎坷,但有了汉字这一强有力的武器,就见到了一线灿烂的光明一样,它的前途也是无量的。

每个文化都有它自己的历史阶段和发展过程,‘东亚文化圈’也应遵循这个原理。‘东亚文化圈’一度崛起﹑发展,又由于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出现过裂变时期。随着“东亚文化圈”的发展和变迁,汉字也在东亚各地区有了不同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东亚文化圈与汉字是两个密不可分的存在。

本文主要以韩日两国为对比研究对象,考察汉字在这两个国家的传播、接受以及应用与发展情况。笔者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对韩日两国的汉字传播阶段、接受形式以及相关文字政策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三、汉字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与接受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语素音节表意性的书写体符号,给东亚各地区文字系统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不菲的贡献。在韩国和日本等地区处于无文字时期的时候,汉字作为东亚地区的通用文字长期借用下去,并充当着标记各民族语言的作用。权强在自己的研究论著中阐述古代东亚世界的定义时,特别强调了汉字的作用。他称“古代东亚世界是指以中国的汉字作为媒介,接受儒教、佛教和律令等几个要素的东亚地区,其中包括韩国和日本[1]。”汉字传播时期,东亚各地区的书面语和口头语还处于互相分离的状态,只有皇族、贵族以及官僚等少数阶层才能获得接触和学习汉字的机会。由于崇拜先进、发达的中国文化,汉字很快就成了文化传播的媒介,之后又成为了东亚各地区的通用文字。

汉字的传播不仅体现了文化的优越性和文字的可普及性,还体现了当时的政治权力关系。围绕着中国王朝的权威以及以古代中国的册封关系为中心的东亚世界里,中国往往是东亚各地区争先想靠近的对象。有关东亚地区汉字传播的研究中,除了汉字作为文字记录语言的功能和它的文化传播功能以外,还要注意到历史、政治以及外交等诸多因素对汉字传播的影响。汉字的传播与其说是为了实现它的语言记录功能,不如说最初是为了实现它的文化传播以及政治外交功能。

东亚地区的汉字接受形式大致分为汉字的借用与仿造。借用是指通过借音、借义以及音义兼借等方式,用汉字标记本土语言的方法,主要有音义兼借、音读现象以及训读现象等。仿造是指根据汉字的形态以及制造方法创造出汉字式文字,主要有孳乳仿造和变异仿造等。孳乳仿造是指通过根据原有汉字的形态或者偏旁部首创造出新汉字的方法,来补充旧汉字的新旧混用方式。变异仿造是指通过重新创造出新汉字的方法,来区分新旧汉字的方式。

梁重海指出,汉字的接受过程主要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改变汉字的形态,按部就班地使用原有汉字。第二个阶段是创造出新的汉字。第三个阶段是改变汉字的形态或减少汉字的结构,创造出崭新的音节文字。第四个阶段是创造出完全不同的文字系统[2]。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汉字与东亚各地区之间的接触是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分析东亚各地区的汉字传播与使用问题,如语音变化、词汇与语法、应用等现象是考察东亚各国国语史和发展过程的重要线索。汉字虽然属于语言学领域的概念,可它广泛地渗透在历史、经济、政治以及社会与文化等诸多领域里。数千年来,汉字作为传播文化信息的重要媒介,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为核心,逐渐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以及越南等周边地区,并形成所谓的东亚文化圈,之后又在东亚各地区的文字系统里不断地发展成新的文字形态。汉字在东亚各国的应用与发展并不是很顺坦,越南和北朝鲜现在已经彻底废除了汉字的使用,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字系统,而韩国和日本也正在有意识地限制汉字的使用。韩日两国都具有符合本国实情的汉字标记法和使用方法,这些地区仍然在使用着汉字。韩国虽然在日常生活和官方正式场合中彻底废除了汉字标记,但在人名和道路标识等领域里还保留着汉字标记法。日本是受中国文化和汉字影响最深的一个国家,它通过颁布当用汉字表和常用汉字表等一系列汉字相关政策,使日本人至今还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地应用着汉字。

至今为止,东亚各地区各自实施了截然不同的汉字相关政策,其过程中也陆陆续续出现过汉字废除论、汉字限制论、汉字简化论等不同的论点,汉字在一些国家也渐渐失去了踪影。如果我们不顾一切,极端地废除或扼杀汉字的适当应用,东亚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交流就会出现‘断层现象’。为了维护共同文化圈的持续发展,也为了实现经济一体化,各地区应该客观地接受汉字的实用性和功能,为汉字今后更好的发展未来而做出最大的努力。

健全而强有力的经济发展,需要规范化的汉字应用和正确的汉字相关政策,同时还要具备有能效应用汉字编码的环境。为了阐明怎样有效应用汉字,并促进国际化交流的研究课题,我们不仅要探讨汉字编码以及汉字字体的统一等一系列新的问题,而且还要在充分掌握东亚各地区汉字应用的共性与个性的基础之下,吸取相互的经验教训,摸索符合时展的正确方向。

我们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东亚各国的汉字传播与使用情况,发掘它们的共性和个性,还应考虑到东亚地区的繁荣昌盛,彻底研究和分析汉字在各国的政治、经济、历史以及文化等领域中要起的作用和责任,并确立出崭新的课题和解决方向。汉字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当中所创造出来的的宝贵文化,它可以客观而正确地记录人类历史与文化,同时也肩负着继承和发展灿烂文化的重要责任。汉字的应用,必须要完全符合新文化、新语言的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汉字的存在价值和地位才会更加巩固和完善。

特别注释:本论文为中国2010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研究成果,是得到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而完成的。

注释:

[1]冯天瑜(2003).汉字文化圈论略《中华文化论坛》.第2期 50页

[2]胡礼忠、汪伟民(2004).东亚文化圈:传承,裂变与重构.《国际观察》 第2期 70页

[3]胡礼忠、汪伟民(2004).东亚文化圈:传承,裂变与重构.《国际观察》 第2期 77页

[4]権強(2004).古代日本·朝鮮における文字世界の形成.東京大学博士論文1页

[5](1987).韓日兩民族? 漢字漢文? 受容? 發展? ?? 比較硏究[Ⅱ].《CHEJU UNIVERSITY JOURNAL》,Vol.25 No.1 14-15页

参考文献:

[1]张公瑾.《文化语言学发凡》[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

[2]汪大昌.《语言与文化》[M].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3]赵峰.《汉字学概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9年

[4]何九盈、胡双宝、张猛.《汉字文化大观》[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5]凌加杰.《汉字现代化之路》[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年

[6]马曼曼(2008).中西文字文化传承功能之比较研究[C].湖北大学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硕士学位论文

[7]刘伟(2009).汉字和汉语的关系[C].南开大学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硕士学位论文

[8]宋之贤(2003).论汉﹑韩﹑日语言循环影响与规律[C].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东语系亚非语言文学专业 博士学位论文

[9]陈辉(2006).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C].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博士学位论文

[10]尹铁超(2010).论文字在文明演进中的地位和作用[C].东北师范大学 世界史专业 博士学位论文

[11]俞新天(1996).东亚文化研究的意义[J].社会科学,第10期

[12]周有光(2000).中国和汉字文化圈[J].群言,第1期

[13]周有光(2000).朝鲜文化的历史演变[J].群言,第2期

[14]周有光(2000).日本文化的历史演变[J].群言,第3期

[15]周有光(2000).越南文化的历史演变[J].群言,第4期

[16]许征(2000).汉字的产生、演变与发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期

[17]周有光(2000).汉字文化向邻国的传播[J].教师博览,第5期

[18]史继忠(2001).论汉字文化圈[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期

[19]李虎(2002).论汉字在东亚文化圈形成中的作用及影响[J].东疆学刊,第4期

[20]冯天瑜(2003).汉字文化圈论略[J].中华文化论坛,第2期

[21]孔刃非(2004).汉字起源观念的文化审思[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3月

[22]胡礼忠、汪伟民(2004).东亚文化圈:传承、裂变与重构[J].国际观察,第2期

[23]许孝梅(2004).“汉字文化圈”浅析[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第4期

[24]胡礼忠、汪伟民(2004).东亚文化圈:传承,裂变与重构[J].国际观察,第2期

[25]林龙飞(2006).东亚汉字文化圈及其形成论析[J].东南亚纵横,第8期

[26]戴永芳(2009).浅谈汉字的文化价值[J].昌吉学院学报,第1期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篇7

【关键词】汉字; 汉字书写; 危机; 对策

今年8月,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名为《中国汉字听写大赛》的节目掀起了无数国人对汉字的热情,这种热情展现了国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但笔者认为这种热情的背后显露的是汉字书写的危机,而光明网近期开展的一项关于手写汉字的调查结果证明了这一点,有94.93%的人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方式与他人取得联系,仅有5.07%的人通过书信、留言条等方式进行联系;而85.29%的人认同全民汉字手写水平在下降;83%的人承认自己有提笔忘字的经历;74.2%的人表示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手写机会不多。提笔忘字的情况时常发生,错字连篇的情况则随处可见。这些都说明汉字这一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在书写传承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导致汉字书写危机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 学校教育课程设置上的缺失

学校是国人最初接触汉字,学习汉字书写的地方,学校在汉字书写的传承肩负着重大作用。因此教育部制定的《与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年间汉字书写标准提出具体要求,也要求上书写课,但是没有硬性规定书写课是必修课,且考试也不再考笔画笔顺等汉字书写知识,致使许多学校重知识重成绩却忽略了汉字的书写,学生们越来越漠视书写这一传统方式,汉字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这直接导致国人了到汉字书写能力的下降。

2 “换笔风潮”改变了书写传统

第一次是钢笔、圆珠笔等所谓的“硬笔”取代了传统的毛笔,这次“换笔风潮”使书法和书写区别开来,提高了书写速度,让国民与书写更加的亲近,而能写一手好字在那时可谓是一种荣誉。此次“换笔”虽然笔种变了,但是汉字还是需要人们一笔一画书写出来,书写的传统仍在,汉字的艺术性虽有减弱但是汉字的规范书写几乎没有受到影响。

然而随着科技信息进步随之而来的第二次“换笔风潮”却将汉字书写逼到了死角。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开始进入国民的生活,传统的汉字书写被键盘输入代替,此次以“机”代“笔”,将书写简化成了“敲”“点”两个简单的动作,网络的覆盖则使这种文字书写方式变成了大部分人最常用的方式,打印复印省去了人们书写时花费的时间,语音短信等信息传递方式的出现则直接用口代手,直接省去了书写的步骤。国民在感叹科技神奇,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的同时却在失去我们传统的文字书写能力。但新技术的冲击绝非导致当下汉字境遇的主要原因。有学者就曾说“将汉字手写艺术的尴尬,完全归因于新技术的罪过乃是推脱我们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造成手写水平下降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对汉字缺少一份应有的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缺少一份应有的敬重。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忽视了手书汉字也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

文字的功能本来就不仅是简单地传播信息,其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如果全用电脑打字,汉字书写标准化就没有了审美,也就变得贫乏而丧失了想象力。汉字是人类所创造的最为抽象的艺术,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更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工具。如何应对汉字书写能力的危机,考验的是我们对待母语文字的态度。河南省书画学会主席刘尚忠就曾说: “百余年来,古老的汉字置身于传统与现代的漩涡,守望着命运的沉浮起落,它所承载的,不仅是一个民族的荣辱兴衰,更是一个日渐强大的国家永远不可忘记的历史。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就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因此如何应对汉字书写危机已成为国人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此,笔者也对就此问题提出几点个人建议。

1 加大对书写退化的趋势的重视

现行的教育模式让国人有这样一个错误认识,练习写字没有什么用处,因此对书写毫不重视。其实书写时一个人学习、工作、生活的一中基本技能,不管电脑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它都无法取代书写。所以应该在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的基础上将书写规范列为小学必修课,让国人在小学阶段就接受汉字书写的规范训练,能将汉字书写规范;在高中开设软笔及汉字审美选修课,提高国人对汉字的欣赏能力;高校则倡议学生无论是作业、笔记都应该手写,少用电脑。让国人在学习工作之余也不忘记书写的重要。在这点上必须强调的是必须加强对中小学的教师的汉字书写能力及汉字审美能力的培训,这样才能对学生加以指导,让学生热爱汉字,喜欢书写。此外,学校的电子教学设备只能是教学辅助工具,而不可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工具,板书必须是教学时候不可或缺的。

2 加强汉字和汉字书写(书法)基础教育和宣传

加大汉字和汉字书写的基础教育和宣传能提高全社会对汉字书法的审美意识和情趣,形成让热爱、欣赏汉字蔚然成风。汉字是“以形表义”的文字系统,字的点画、部件和组合结构,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气息和易于理解的文字信息,如:一木为木,二木为林,三木为森,形象易懂。书写汉字,一笔一画写,一个部件一个部件组合成字,能使书写者受到汉字“形声义”、结构组合等的启示,可以启发思维,还可以活跃思维,引发各种思想和想象、联想。如“龙”字,中国是个崇拜龙图腾的国家,在草书中的龙,就是一条张牙舞爪飞腾的巨龙的形象,我们透过这个飞腾的龙字看到的是中国先民的精神崇拜和中国古老的文化。此外写字的坐姿、执笔的架势以及运腕用笔等细腻复杂的书写动作,多变且有韵律,让书写者心手合一,既能活跃心理,又能优化大脑智能。

一旦国人深入认识到汉字的这些潜在价值时,汉字和汉字书写,就不仅是作为记录、传播信息的工具;而将成为提高开发智力、陶冶性情的工具;成为练习、欣赏、审美的对象。这就会大大扩大汉字书写的需求面和需求量,对于汉字书写的文化传承,必然十分有利,影响深远。

3 提倡较为易写、易识的快写汉字的方法

有人提笔忘字或者懒于执笔的原因有时是因为有的汉字过于繁杂,书写起来费时费力,所以促进汉字适应现代化的进一步改革,使汉字越来越易学、易写,会更有利于汉字的基础教育。“当代草圣”于右任先生曾因汉字难认、难写而创“标准草书”,标草“非”潦草,标准草书是于老吸收历代书法大家所长“归纳出来的有条不紊、易识、易写、准确、美丽的草法。” 旨在“能以接受我国数千年的文化而使之发扬光大。并为子子孙孙每人每日优裕(节省)许多的时间,以增加其事业的程效。”由此可见汉字也有改进空间,如果快写汉字方法的推广普及,使汉字越来越易学、易写,则对汉字的基础教育也极为有利。

总而言之,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兴旺繁衍的标志,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的根。河南省文字学会会长、古文字研究专家王蕴智教授说:“不管我们有多少种理由,传统文化不能丢,热爱一直由古今汉字所维系着的我们的精神家园。”作为炎黄子孙,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拿起手中的笔,书写汉字,传承汉字书写传统。其实书写每一个汉字,就是在传承祖先留下的不朽箴言。书写每一个汉字,就是在表达我们民族的喜悦和自豪。书写每一个汉字,就是在激励中华儿女奋发图强,永远挺立于天地之间。我们应该用手中的笔让汉字书写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 王磊. 高师院校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及其社会意义. 黑龙江高教研究.

[2] 夏新宇. 规范汉字书写问题小议. 特别关注.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篇8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汉字书写危机的成因与对策,成因:1.丧失了对汉字文化的敬畏之心;2.现代科技对汉字书写的冲击;3.未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这一主阵地的作用。对策:1.唤醒人们对汉字的敬畏之心;2.信息化时代,保持我们的文化、保持汉字的规范性使用,是汉字书写和传承的基本途径;3.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这一主阵地的作用。

【关键词】

文化 根魂 汉字 书写 危机 成因 对策

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规范、端正、整洁、正确地书写汉字是每个中国人必备的基本素养,也是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但是,我们的写字教学充满危机。因此,找出汉字书写危机的原因,同时寻求其对策,势在必行。

一、汉字书写危机的成因

汉字书写危机的成因是复杂的、多样的。

1.丧失了对汉字文化的敬畏之心

语文专家王晓龙指出:“如今,汉字书写之所以表现出更明显的危机,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在于我们已逐渐丧失了对汉字文化的敬畏之心。”时下,不少人字迹潦草散乱,笔画不规范,结构不工整,活像一个丑八怪。错别字连篇,还不知羞耻,字写错了,也不想改正,这就是失去了对文字的敬畏。这就好比待人接物一样,你敬人一尺,人家敬你一丈。你不敬畏人家,自然会远你而去。

2.现代科技对汉字书写的冲击

对于汉字书写来说,现代科技是把双刃剑。

2.1 电子字典、词典快捷、方便而不留痕迹

对汉字的掌握和书写,如“藏”“肇”等字,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使用传统的纸质字典,改为使用电子字典、电子词典,虽然快捷而又方便。但是,这种学习方式,没有思维过程,几乎在学生脑里不留痕迹,影响了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发展。

2.2 机笔的使用,冲击着传统的汉字书写。

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使用机笔,用电脑打字,在手机上发短讯。用传统笔――钢笔、毛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越来越不习惯。因此,“提笔忘字”在所难免。

俗话说:读十遍不如抄写一遍。传统书写,用手一笔一画地书写,可在大脑的语言中枢系统中形成特殊印记。再则长期坚持手写对人的心境、性格、意志、耐力和神经系统稳定性也是极好的锻炼。相反,使用机笔输入,缺少笔迹的书写感和印痕感,对大脑的语言中枢神经产生不了刺激作用,在大脑的语言中枢系统中也就无法形成这种特殊的印记 ,从而造成了提笔忘字的现象。

2.3 网络语言挑战传统母语。

“作业写到晚上10点,真是杯具!”这是一个小学生日记中的一句话,句中“杯具”是“悲剧”的谐音,是时下很流行的网络语。还有,“584”表示“我发誓”、“酱紫”表示“这样子”等,学生作文中的网络语言,弄得老师都哭笑不得,“真是杯具”!

教育部王登峰先生告诫学生:“最好让网络语言‘留’在网络里,离开网络后还是尽快‘转换频道’为好。”

3.未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这一主阵地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写字教学的主阵地,主阵地沦陷了,其后果将不可想象。

3.1 生字教学被视为“小儿科”

生字教学是小学语文低段教学的重点,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可是,在应试教育的干扰下,生字教学被视为“小儿科”,教学的重心放在阅读理解和习作上,“习字”课边缘化,不按国家课程设置,一周单立一节写字课,或者课表上单立了,实际操作上又走样。加上一道道“减负令”,也让老师无形中戴着镣铐跳舞。教师不敢大胆抓,学生的书写得不到应有的训练。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陆继椿说得好:“汉字教学并非‘小儿科’,即使到了高中,生字、生词的学习仍然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3.2 教材与师资不能满足写字教学的需要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何况我们一无“巧妇”,二无“米”。写字教学没有按一门课程单立,归属于语文课程,也就是说,没有单独的体系,没有详尽的评价标准。加上现行写字教材并不十分规范。更加糟糕的是没有专职的写字教师。由于国家多年来盲目地学校升级,大学扩招,导致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质量每况愈下,根本不能满足写字教学的需要。。

二、汉字书写危机的对策

对策一:唤醒人们对汉字的敬畏之心。

著名语言学家郝铭鉴说,中国过去素有“一字师”的传统,如果写错了字,总会有人指出,人们对汉字怀着敬畏。然而可怕的是,现在这种对汉字的敬畏之心已荡然无存。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魂”。在这方块字中蕴藏着丰富的哲理、诗意和审美情趣,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在认识传统文化之于整个民族的重大意义之时,唤醒人们对汉字的敬畏之心,寻找回那荡然无存的对汉字的敬畏之心,是避免汉字书写危机的良策。

对策二:信息化时代,保持我们的文化、保持汉字的规范性使用,是汉字书写和传承的基本途径。

“首届中国汉字书写和传承高峰论坛”与会学者达成共识:“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保持我们的文化、保持汉字的规范性使用,是汉字书写和传承的基本途径,也是当代文化工作者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物是死的,人是活的。电脑只不过是一门技术,一种工具。只要我们保持对母语的那份深厚的情感,挖掘出汉字中蕴藏着的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内涵,“从娃娃抓起”,让小孩子从小学写规范汉字,培养对文字的崇敬与热爱,堂堂正正做中国人,方方正正写中国字。心中有“字”,用“心”去写字,加上勤学苦练,何愁不成正果。

对策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这一主阵地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写字教学的主阵地,要强化学校教育,引起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对汉字书写的足够重视。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把写字当作一门必修课,制定写字课程标准,组织专家编写教材。把写字教育象推广普通话一样重视,把写字教育当作教师一项必备的基本功,把写字教育当作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同时要加强写字师资队伍建设,冲破师资短缺这一制约写字教育的瓶颈。

三、结 语

让我们以作家王蒙的话:“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作为本文的结语,告诫人们不做新时代的新文盲。

【参考文献】

【1】陈坤一.北京太庙前启动“万人书画”感作二首

【2】杜洋洋,张雯婧.汉字书写危机该如何破解(网文)

上一篇:浮雕艺术特点范文 下一篇:工程造价的构成要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