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灿烂的日子作文范文

时间:2023-11-18 20:16:49

阳光灿烂的日子作文

阳光灿烂的日子作文篇1

我漫步在铺满石子的河滩,湖面水鸟飞飞停停,又又是一个柳絮纷飞的季节,那些珍藏在我心底的关于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记忆又一次被唤起。

那天,阳光明媚,走进教室,双手颤抖地接过成绩单,"XX,八十八分。"我退步了很多,。我我挪着沉重的脚步走出校门,那灿烂的阳光,在我眼中却是黑暗的。走回家后,父母的鼓励给了我信心,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回那灿烂的阳光。

于是,在别人玩时,再也没有了我奔跑嬉戏的身影;在其他同学的说笑中,我背过了一个个计算公式,解过了一道道应用题,背过了一个个又长又无味的英语单词。每当我停下来想休息,与同学玩耍时,就想到了那阳光灿烂而我被黑暗所笼罩的那天。那张八十八分的成绩单会提醒我:不能放弃,现在放弃将前功尽弃,将一事无成。通过我不懈的努力,终于再又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取得了成就--"XX,一百分。"我走上讲台,有些激动的接过成绩单。那鲜红的一百分是经过我无数的努力换来的啊!我望了望窗外,窗外,阳光灿烂。

阳光灿烂的日子作文篇2

我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女儿问:“为什么有的西瓜甜,有的西瓜不甜呢?”父亲说:“甜的西瓜是因为被阳光照耀的时间长。…‘那地里的西瓜不是都在接受阳光的照耀吗?”女儿又问。父亲说:“是啊,阳光是公平的,它一视同仁地照耀着所有西瓜。可是有的西瓜怕热,躲在阴影里,不肯接受阳光的照耀。”

现在的我们正如这些西瓜一般,朋友的关心、家人的教导也正如阳光一般。如果,我们不接受这些关心和谆谆的教导,那我们的未来就不会有甜滋味;相反的,如果我们接受了这些,那么我们将会苦尽甘来,现在的学习是苦的,但将来的生活一定如蜜一般甜。

有句话说得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希望,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们这些莘莘学子可以吃的了苦,我们要先苦后甜,只有这样,我们才做得了人上人。

艾青曾在他的诗《太阳的话》中写道:“打开你们的窗子吧|打开你们的房门吧|让我进去,让我进去|进到你们的小屋里|我带着金黄的花朵|我带着林间的香气|我带着亮光和温暖|我带着满身的露水。。。”而我想说的是:“打开你们的心门吧,让阳光进去,让阳光进去,进到你们留有阴霾的心房里去,他是大自然最美好的馈赠,它带着光明和温暖,它带着正能量,想要进到你们的心房,让你们的心里充满阳光,充满温暖,充满快乐。”

我在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接受了来自大自然最美好的馈赠,所以我可以骄傲地说:“我是生活在阳光里的孩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作文篇3

阳光宛如一首优美的小诗,令人陶醉;阳光宛如一部动人的电影,让人涕泪;阳光宛如人世间的真情,令人感动。

记得小学班上有一个同学,个子很矮,经常被人取笑般地摸头。那便是我,很是自卑的我,似永远都抬不起头来:

一次,正在上数学课。教室里很是安静,几缕微微地阳光斜射在我身上。窗外,鸟儿唧唧喳喳地闹着;窗内,粉笔吱吱咯咯地叫着,悦耳极了。忽地,一阵很不适宜的声音出现了,“滴答”!好似闹钟在叫,又似手表在闹,更似谁的手机在滴滴答答的咆哮。老师猛地回头一看,大家都屏住了呼吸,同桌却不知好歹地叫道:“老师,是他!”她的手指着我,似有些微微颤抖,“他在流鼻血!”全班突地很静,很静……“是不是黄色看多了哦!”不知是哪个调皮蛋,全班猛地笑了出来,议论着、议论着 。

突然一下,我感到很冷,很冷……虽然现在还是夏天,虽然我被那几缕阳光包围,可我已全然感受不到一丝温暖了。

低头看,血还在不停地流,滚烫滚烫,沁透着那课桌上的书本,一页、两页……

老师走了过来,一脸的可怜。慢慢地,靠近了我。我深深地把头低着,长长的头发遮住了我的眼睛,我只看见老师已经站在了我面前,血一直地流,那刺耳的笑声却小了一点。

“走,到医务室去看看!”她摸了摸我的头,牵起我的手往外走。这感觉,似是很熟悉,却又不同了。

天边的斜阳似要夕下,感到很是温和。

不过两三步,便到了医务室。老师几步跨了进去,我也跟着进来。老师小心翼翼地用手接了一点矿泉水,敷在了我的额头上,脸上,心里……不知为何,我很想肆无忌惮地哭,却又想肆无忌惮地笑,很想很想。

“好些了吗?”“好多了!谢谢老师!”“不用!”她又慢慢地牵着我往教室里走,不知为何,教室变得特别安静,同学们都用同一种眼神看着我,和老师一样的眼神。阳光洒满了整个教室,那是一种金黄色的光,暖暖地……

感谢太阳,让我们沐浴着阳光,快乐地成长。而那一缕缕阳光,汇成了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作文篇4

《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可谓是朴实而不缺乏艺术,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我们没有经历的时代。那么关于《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观后感如何写呢?下面就是为大家精心整理撩一下关于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观后感,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观后感1前几天买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因为喜欢夏雨那张灿烂的笑脸。回家一口气看完,看完以后感觉真是很经典的片子。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中学年代……

影片到处都弥漫着歌曲,现在挺起来感觉真是很棒的,就象前些日子看《小裁缝》一下子就喜欢上了片头的那首歌曲。现在听起来旋律特别美。

影片中马小军逃课回家尝试开锁……玩避孕套……掌握开锁技术然后“自由”的“进入”别人的家中……好奇、尝试何尝不是我们在那个年龄的所作所为?记得小时候在工厂中有哥们从医务室弄来些避孕套玩,那时候真的以为就是气球,大人也不告诉你是作什么用的……然后就见到满居住区瓢着这种气球,男孩、女孩都开心的玩着……

我感觉电影主要反应了那个年代或者大多数人的青春期和青春期的性。马小军为了在女生面前有面子傻傻的爬到那么高的烟筒上并失足掉了下来……那时候我们不懂爱情只是拼命的用我们自认为勇敢的方式去引起女生注意……还有蒙蒙胧胧的性……

另外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片子几个哥们打架的场景,那个时期好像个个兄弟都热血沸腾、侠肝义胆,不考虑自己的安危,看到片中马小军那一板砖,感觉自己的心都在颤抖,仿佛又看到了那时我们同学打架时的情景那时候仿佛人人都有释放不完的精力作不完的正义之举……

影片中不断穿插的幻想也令人捧腹大笑,特别是夏雨的一句句“我X”让人感到真的太真实了……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观后感2所谓放松一下,考完试的午后看上一部如果还不算让人特别失望的电影的话,应该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儿!一直挺信任豆瓣上豆友们对于电影的品位,于是再一次打开排行榜,恩恩!再三斟酌挑选后,决定观看《阳光灿烂的日子》。

很喜欢姜文,总觉得他有一种可以把一件非常简单明白的事儿诉说成一个特别朦胧又让人回味的精彩故事的天赋,而当这天赋遇上了艺术,成就的又何止是一部好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当年获得的所有殊荣便足以说明一切。抛开一开始冯小刚导演在课堂上唏嘘的桥段和整个电影充斥着荷尔蒙分泌过盛的夏日气息,这部电影它想表达的究竟是什么呢?是关于“性”吗?我在想……70年代红色旗帜下的那一代少年,青春期对于理想和欲望的渴望又怎会比现在的少?太过压抑的政治环境反而会让那份渴望变得更加危险吧?马小军终究是个要强的人啊,当主观意愿强烈到连自己也分不清现实和臆想的时候,危险便在不自觉中悄悄升级。

其实他从头到尾都清楚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自己的臆想,不愿去面对现实罢了,痛苦也无非都是这样生来的。最后再也无法排遣那份渴望,试图采用强暴米兰来得到心灵的发泄,米兰问他“你觉得这样有劲吗?”的时候,他依然昂着头挺着腰板理直气壮的说了一句“有劲!”,可是说完却如此落魄又无地自容的瞪着自行车向胡同里夺命而逃。

有些东西如果不是真正属于你,就算得到了只是徒增自己的心虚罢了。

电影讲述的一段关于“性”的故事,但在我看来,姜文和王朔又怎会把剧本落的俗套?它其实是在告诉人们“欲望”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呵呵,欲望它真不是东西,你绝对不要试图抓住它,它以很多种面目出现在我们面前:关于性、关于金钱、关于权利、关于名利等等。之所以被称之为“欲望”,它本质上不存在于你的现实中,若你苦苦追寻却又忽略现实,终究是会变成极端自卑或者极端自负的家伙。或许只有两种方法去正确排遣吧:努力做更好的自己,让自己配的上心里的欲望;做个知足常乐的人,让自己回归现实,慢慢忘记那些不切实际的欲望。如果两种都做不到,我们本该美好的生命将在挣扎和压抑中度过,那才将是人生最凄凉的剧本啊。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观后感3最近喜欢上了一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

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有着许许多多红色经典和现代的我们没法理解的狂热。“北京,变化得这么快。2020年的工夫她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我几乎从中找不到任何记忆里的东西,事实上这种变化已破坏了我的记忆,使我分不清幻觉和真实。我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炎热的气候使人们裸露得更多,也更难以掩饰心中的欲望。那时候好象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我,阳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

应该说姜文花了8年时间改编的这个片子,更多地关注的是成长,它将你推入了我们心中的某一段独白,和那个叫马小军的男孩一块儿长大,而他的成长又映射出了我们的影子,那些曾经斗志昂扬,激情四射,目空一切,为所欲为的时代。马小军的任何一个举动或是想法都牵动着那些记忆的衣角,生活单纯到不需要太多思考。

张狂是年轻人的图腾,无论怎样,它都透着野性的生猛,难以被驯服。

比如马小军偷看爸妈的情书,比如他对米兰的渴望,和内心对异性莫名其妙的悸动,比如他撬开别人家门锁,进去“坐坐”,寻求那种窥探的刺激。

其实那些被成人世界所遗弃的潜意识,以及少年的轻狂对英雄主义的错误认识,让我们回忆起当年逼真的自己,也许我们所向往并不是肉体,也不需要什么道德规范来谴责我们的灵魂。也许只是好奇,只是内心冲动,我们期待的恰恰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一种对异性的隐约和禁忌之美。

看电影的时候,如果我们足够诚实,那么就不得不承认我们都曾有过那样的时刻。这也是我为什么尤其喜欢影片的黄绿色基调的原因,它符合人物的心境,也符合青春毛茸茸的质感,它让成长的冒失看上去更可爱一些,带着暖洋洋的亲近感,而不是严厉的责备。

然而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却又总是包含着人生的浮华。姜文给我们讲述的是一则有点忧伤又不失快乐的青春故事。我的情绪很容易为影片左右。

米兰,一个曾经被马小军视为天使和女神的女孩儿,在生活中却是个女流氓式的人物,最后还落到了哥们儿手里。这是马小军一次毁灭性的经历,当梦想从高空跌落的瞬间,一切美好已被摔得粉碎。成长的路上,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有些酸涩往往伴随在这样凄婉的旋律中,让人不禁泪眼婆娑。

然而长大,似乎也不是一场骗局,每个人都变了,也都慢慢被同化。

在影片快结束的时候,马小军长大了,他和他的朋友大多名利双收,成了真正的英雄或大款。而此时古伦木骑着他的棍子也出现了,当一帮小伙子趴在豪华车上再次拿古伦木打趣的时候,我们惊讶的发现傻子古伦木也变了。他不再傻乎乎地叫“欧吧、欧吧”了,而是狠狠地骂道:“傻逼!”

一下子,我被这句“傻逼!”逗乐了,但是笑却僵在嘴边,不知道为什么显得如此尴尬。似乎我们已经习惯了在成长中离经叛道,那些越来越不清晰的记忆被扯得更远了,只当有一天我们忘记了曾经肆无忌惮的自我膨胀,才猛然发现原来的我们都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

我们的记忆和马小军的成长一次次重叠碰撞,那些玩世不恭的脏话,那些轻狂自负的英雄主义,那些美丽朦胧的爱情,都在一些不必要的成熟中被淹没了,忘记了。

“那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天,晨风的抚摸使我一阵阵起了鸡皮疙瘩,周身发麻。我还记得有股烧荒草的味道特别好闻,可是大夏天哪儿来的荒草呢?但无论怎样,记忆中那年夏天发生的事,总是伴随着一股烧荒草的味……”

电影,可以一次次看,但是,关于昨天,它只能被我们藏得越来越深,以至于最终会被遗忘。学会忘记是人成长的代价,有些记忆我们要学会小心轻放。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观后感4这周看了两部电影《婚礼2008》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两部电影差别很大,时代不同,主旨不同,中心思想也不同,给我的感觉也不同。

《婚礼2008》令我深有体会的就是那句话:“你再骗我一次吧!”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就是愿意让你骗我。思考,为这部电影思考,很轻松很麻烦。我不喜欢骗子,可真正诚实的人又有几个呢?几个qq可能都属于一个人,你要拼命的去想,去核对她到底是谁?可是,生日是假的,属相是假的,血型是假的,真实姓名也是假的。这该怎么办?去空间看看,最终发现原来是你啊!浪费我这么多脑细胞!你个骗子,大骗子,你再骗我一次吧。你再骗我一次吧!

自己骗自己呢?阳光灿烂的日子完全是马小军自己的想象,可是这部电影却有3/4的时间都是在讲他自己的想象。骗子骗自己,想象,完全是想象。可是那个下大雨的夜晚,马小军撕心裂肺的叫喊到底是不是真的?余北蓓到底和米兰是不是一个人?米兰到底有没有那张穿着泳衣的照片?说不清楚,说不清楚。答案可能只是由你对这部电影明白的程度决定的。

本来想看《老无所依》,但是全是英语,我听不懂,就没看。

越来越喜欢看电影,喜欢看那些本来就是虚构的东西。脱离现实,是不可能的。但我想,我也想拥有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哪怕那永远只是想像。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观后感5“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照我们,使得眼前一阵发黑……”电影里六七十年代的中国,胡同巷子里的北京城,飞驰在各个角落的少年们,那些年少轻狂的打闹疯狂,那些放肆自己的情感与不羁的的自由,那些我们每个人似曾经历又的青春,那些纯洁的无以复加的友情,那些懵懂无知却又单纯执着的爱情,那些梦想与现实的错落和对比,那些我们来不及的从前……

而坐在偌大的教室里看着《阳光灿烂的日子》,恍惚在看自己的童年,阳光灿烂的环境,洒脱爽朗的心情,纯洁的友谊,躁动的青春,电影里的场景,在眼前一幕幕上演然后无声逝去,反复而决绝,而当时间被看透,才发现物是人非,自己早已和那片美好的时光隔出了一光年的距离,上帝知道我多么想回到时间轴的左端,回到过去,回到一字打头的娇嫩岁月,我,亦或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想到这些,心里早已是滂沱……

我感叹十七岁的夏雨居然可以如此的稚嫩和娴熟,稚嫩的脸庞,娴熟的演技,也终于明白这个瘦小的男子是如何被封了影帝的,因为,马小军。

我喜欢看他像多动症儿童一般整天的东奔西跑,他是那么的活力四射;喜欢看他像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一般,守候梦中女神的出现;喜欢看他对自己心仪的女生讲述自己那些未曾奇迹的“丰功伟绩”。欣慰的是,在他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里,有过最美的回忆,他在夏日的清晨骑车单心爱的女生去上班,他幸福的去为米兰提开水洗头发,为了在他面前树立自己的英雄形象,执着地飞奔上最高的烟囱……或许很多时候,他是单纯的幸福着,而当看见自己的梦中情人不在只属于自己,当看到刘忆苦与米兰相拥着跳舞,他的内心开始无比的痛苦。谁比谁清醒,谁比谁残酷,他开始觉得自己再也无法纯真的面对米兰傻笑,因为他觉得自己被背叛。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带着最美好的期望,他的梦想最终幻灭,陷入失落。痛苦中。

我中意米兰的那件花布连衣裙,总觉得在那个色彩贫乏的时代里,穿着它梳着高高的马尾,仰着头轻快高傲走着的那个姑娘是如此的轻盈和美丽,率真的青春里有异样的纯净,让人心驰神往。我始终怀念马小军望远镜里米兰的那张青春、健康、单纯微笑着的照片,不是不让人怦然心动的。她是那个时代众多美丽女性中的一个,她也只能属于那个没有邪念的年代,影片的暖色调很舒服,在明媚的阳光下有温暖的感觉,阳光洒在米兰的长发上,迷离了马小军的双眼,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爱意,不需要太多的言语,情感的宣泄便由此而来。

我向往这部剧里从小玩大的伙伴之间深厚的友谊,一起肆无忌惮地丢书包,一起跟老师耍宝,一起打架,一起追女孩子……那些看似平常的活动,因为有了那么些伙伴的参与和陪同而显得那么不同寻常。而马小军少年对米兰的感情,随着刘忆苦的加入,三个人之间开始了纠葛和裂痕,从跳台坠落。头顶水面上方是灿烂的阳光,水池边是昔日的朋友们,他浮出水面,却被不断踢下水池,画面里充斥着动荡的水波,水底看上去扭曲而冷漠的人脸,水中挣扎的马小军是那样的孤独无助……也一度,他们之间不在有信任,也只是麻木不仁的冷漠和落井下石的残忍,然而,事隔多年,人到中年的伙伴们又聚在一起,友情依旧。

这部电影给了我们一个夸张得让人羡慕的时代;一个关乎于青春的恒久记忆;一个、一群、亦或是一代少年的成长史。我开始怀念曾经和朋友们在一起的日子,一群朴素的少年,向往爱情,向往远方,向往未来,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前途无量,而真正到达曾经向往的现在,却只收获了失望、失望、失望。少年就是单纯,而单纯又是多么幸福的一种状态,而心怀理想的单纯少年是最幸福的,尽管一切源自无知,尽管梦想总会欺人,那片轻信自负的少年时光真的可以美好到所向无敌。

最后的片段里,一群儿时的伙伴已经在各自的世界里风生水起,经过了沧桑,经过了风月,经过了幻灭与绝望,而被缩略的那段人生旅途上,纵然有再多的失败和不幸,眼泪和伤痕,一旦聚拢来,没有一个肯哭丧这脸,他们愿意展示的是坚强是明朗是洒脱;纵然已经久久离分无联络,而一旦再见面,没有丝毫的生疏和罅隙。他们不需要沸点,随时可以沸腾,依旧用着调侃的语气开着一些粗鲁的玩笑。对着傻子大声呼喊的那声:古伦木。没有得到欧巴,取而代之的是那句傻·,应该是庆贺,也是悼念,庆贺那些历经磨难的重逢,悼念失去的时光。而当水仙已乘鲤鱼去,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的生活里,我们只能偶尔任性一回,跳出枷锁尽情舞蹈,其他时候我们得乖乖做回生活的人质,那些短暂相聚的腾云驾雾般的美好时光,依依不舍却也不得不舍,而也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阳光灿烂的日子作文篇5

一、 如幻如化的梦与现实

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继承了小说《动物凶猛》的梦幻风格,通过影像与情节的组合,将主人公细碎混乱的记忆串成一部精致的回忆录,里面既有确曾发生过的往事,也有情感和记忆对现实的扭曲和美化。恰如王朔所言:“当我试图追求第一戏剧效果时,它就把憨厚纯朴的事实打入黑牢,向我贡献了一个美丽妖娆的替身。”[1]王朔笔下的“美丽妖娆的替身”,被姜文用巧妙的非线性叙事手法幻化成晶莹剔透的记忆碎片,这些美丽的碎片看似凌乱、模糊,但却在情感主线的连缀下,变成了一串巧夺天工的珍珠项链,其中的每颗珍珠都闪烁着令人向往的光芒。然而,如果将视线转移到影片中的社会背景,观众便会发现,这串绚丽多彩的珍珠背后却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阳光灿烂之下,阴影却也是那般的浓重,导演将一次朦胧的悸动和爱恋抛入时代的洪流之中,在强大的落差中将一个家国的动荡饱含深意地赋予在这段灿烂的记忆里。

影片几乎不提当时的社会背景――“”,只在开始的时候以一个硕大的雕像的拉伸镜头和混乱的人群点出时代背景,并在片中穿插一些“”时期流行的歌曲和安排一场迎接国外领导的庆典,此外全是一些关于学生时代的似是而非的回忆。这段回忆在各种因素的左右下被虚化或夸大,既有对美好往事的怀恋,也有“逝者如斯”的惆怅感慨,而那真正的现实在这般美丽的剧情和色彩面前有些显得微不足道。从这点来看,无论是影片对小说的改编还是记忆对现实的背叛,在情感的世界里都是那么的合乎情理,而那苍白的真实世界在这绚丽的情感中如何不会自惭形秽?因此,观众能够接受片中近似耍赖的剧情和叙事模式,因为在这背后蕴含的是对情感和自由的毫无保留的宣泄与包容,而该片最为动人的部分也在于此。所以,影片可以将溜号撬锁这种卑劣行径以一种不受排斥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并将其与苏军攻占柏林相提并论;它可以将一间普通的洗头房装赋予梦幻般的色彩和炫丽的阳光,并将洗头这样的小事变成人间最美的乐事;它可以给街头小混混的毫无意义的群殴配上鼎鼎大名《国际歌》;它可以将一代人的颓荒用诗化的镜头和色彩变幻成一部动人的记忆歌谣,在那悠悠的歌声中不见半分荒凉,有的只是对往事的怀念与倾心……

二、 温馨活泼的镜头与视点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导演用记忆写给时间的一封含蓄的情书,清新隽永而又信息丰富的长镜头无疑是表达情书内容的最佳选择。影片采用了大量的长镜头拍摄,顾长卫娴熟的摄影技巧为该片提供了上好的画面支持,再配以深焦摄影和俯仰角拍摄,不仅能使影片的画面空间维持完整性,而且让影片中的人、事、物带有一种从遥远时空而来的意境,将观众带入一种梦幻般的感觉之中。

影片中的镜头彷如一只灵巧的猫,无声无息地窥探着片中人物的一举一动,既能攀塔上房,又能潜伏在时空的某个角落中静静观看周围一切事情的发生。影片的镜头随着剧中人物轻松自在地跳跃,给人以青春的律动,并将那个时代特有的蓬勃的生命气象无声无息地释放在荧屏之上。为了表现少年的活力,片中多数场面都采用了高速拍摄的手法,如马小军群体的嬉闹与追逐,四六条巷子的混战,马小军和米兰在房中的欢愉场景……片中移动镜头的使用成功将剧中人物的内心情绪外现于观众的眼前,升、降、遥、移的恰到好处的转换,能够精准地表达角色的心绪波动。性萌动后的马小军难以排遣骚动的情绪,只能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在屋顶上攀爬,这一场景运用了大量移动镜头,将人物心中的苦闷展露无遗。在马小军与米兰在闺房中的狂欢场景中,影片则是通过快速切换的画面营造了一种轻松美好的氛围。米兰房中的望远镜是姜文后来加上的,这一本身具有加强和放大意味的道具也是镜头的一种,马小军正是在这个镜头中发现了“米兰”(照片),具有隐喻意味的道具的使用更为这段真假难辨的回忆增添了一层梦幻的色彩。

导演姜文要求摄影师不能做影片的旁观者,而应成为片中的一个角色,这对视点的选择是极大的挑战。唯有精细合理的视点安排方能将摄影机也变成电影的一个隐性角色,而顾长卫深厚的拍摄功力最终使其达到了这一要求。影片中视点的不断变换和转移成功让观众注意到了它的存在,如和马小军一起躲在床底的视点,在泳池高台上俯瞰不断攀升的马小军的视点等。此外,镜头的过度曝光使影片的画面总是充满着阳光,甚至给人以阳光过剩的感觉,这也正是主人公附加在这段记忆上的一抹明媚。在马小军与米兰“相识”的场景中,那抹明媚始终相伴,它使得米兰洗头的水房变得如同富丽堂皇的宫殿;使米兰的闺房变得恍惚而又绚丽,如梦般温馨而甜美;使夏日炎炎的马路在婆娑的树影下变得温情而浪漫。

三、 精心设置的配乐与旋律

一如片名给人精神焕发的感觉那样,《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画面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热情洋溢、充满阳光的。阳光灿烂之际,恰是阴影浓厚之时,在影片温馨绚烂画面的背后,是近似蓝调阴郁而忧伤的配乐。二者就如太极的阴阳,彼此纠缠融合的同时,却又那么界限分明,共同组成一部如诗如画的动人影片。

阳光灿烂的日子作文篇6

[关键词]姜文电影 主题 形式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8.008

20世纪80年代是中西方文化撞击和交汇的时期,西方的弗洛伊德思想、存在主义、现象学等理论和中国的反思思潮、寻根思潮等文艺思潮交流碰撞、兼容并包。第六代导演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他们的青春求学时光。这里所谓的第六代导演是指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毕业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一代电影人。第六代导演的影片多反映个人真实的生命体验和边缘人的生存困惑。他们善用推拉摇移的镜头语言反映情绪波动。影片的音响和画面都有自己的造型性。

姜文属于第六代。他的影片热烈奔放,充满激情,内涵深远,形式新颖。下面将从主题和形式两个方面对姜文的影片进行分析。

一、充满人性关怀的主题

迄今为止,姜文一共拍摄了为数不多的四部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In The Heat Of The Sun)(1994)、《鬼子来了》(Devils On The Doorstep)(2000)、《太阳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2007)、《让子弹飞》(Let The Bullets Fly)(2010)。这几部影片内容不同,形式各异。若从影片涉及的题材和主题内容划分的话,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自我”层面的关照。以《阳光灿烂的日子》为例,导演讲述的是“某种带自述性的青春时代的成长故事”。二是对“他者”在残酷现实下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的思考。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主人公马小军感慨北京的巨大变化,回忆起自己在此度过的青少年时光。年少的他逃学、打架、溜撬、早恋。影片里的父亲形象往往是缺席的,母亲根本管不住他。失去了约束,马小军没日没夜地与一群年龄相仿、背景相近的哥们儿厮混。影片极少戏剧性的冲突,结构松散。大块的场景、段落就像是由记忆里零散的碎片拼凑而成。

早在上个世纪,法国电影大师阿伦•雷乃 就在其影片《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探讨了时间与记忆的问题。他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会渐渐模糊。人们习惯美化过去,甚至只会记住自己想要记住和看到的东西。“回忆的不可信”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也得到了体现。马小军记得自己撬锁溜进米兰家,两人亲密无间地聊天。后来米兰和他的兄弟刘忆苦在一起,马小军嫉怒之下将酒瓶捅入刘忆苦的身体。此时,马小军忽然发现记忆出现了偏差,因为这一举动与他的行为性格完全不符。姜文以极个性化的电影语言,祭奠自己那一代人逝去的青春。

残酷现实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意义是第六代导演喜爱表现的另一个主题,姜文也不例外。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之后,姜文拍摄了影片《鬼子来了》。不同于以往表现类似题材所采用的宏大叙事手法,此片没有声势浩大的战争场面,没有英勇不屈的民族英雄。作者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群体――农民身上。以马大三为代表的中国农民,憨厚淳朴,愚昧胆怯。因为天真地相信日本人引来灭村的大屠杀。性格的矛盾性正是引发影片冲突的深层原因。最终马大三死在了日本人的手里。滚落的头颅见证的是战争年代生存的艰难和人性的扭曲。

完成《鬼子来了》后,姜文拍摄了一部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的影片《太阳照常升起》。影片分为“疯”“恋”“枪”“梦”四个部分。首尾相连、可以从任何一段开始解读的圆形结构带给观众观赏的陌生化和新鲜感。

由于这部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影片叫好不叫座,姜文创作了《让子弹飞》。它讲述了一个关于土匪、骗子和恶霸传奇故事。此片聚集不少明星大腕,叙事严密、节奏紧凑、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不断,人物设置充满张力。

在这类影片中,姜文通常将残酷的现实掩藏在狂放戏谑的表象之下,用丰富的电影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人的生存状态,探寻人的生存意义,并给予其中的人物以深切的人文关怀。

二、丰富多变的形式表达

形式是为主题服务的,形式是主题内容的载体。姜文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多,可都有品质保证。他的每部影片都向我们传达一些东西,其中不乏某些主旋律的价值观念。长期处于政治说教,道德批判镜语下的观众对其作品喜爱非常,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重视电影的形式感,对影片的画面、声音等部分很讲究,力求通过完美的视听语言为其所要表达的主题服务。

(一)精心设计的画面

活动的影像是由一格格静止的画面构成的。画面构图、色调直接影响了影片的质量。姜文对电影的热情使得他非常重视画面的构成要素。因而也使得他的影片画面细腻精致,让观众不知不觉中沉浸在制作者绘制的风景画里。

1.意蕴深远的构图

看过《太阳照常升起》的人大概对片中风景如画的南部小村庄印象深刻。疯妈找到在学堂打算盘的儿子,两人走在回家的路上。一个跟拍的长镜头,两人在碧绿的山坡上行走,飘着丝丝白云的天空占据整个画幅的三分之二左右,旁边高耸入云的大树挺拔茂密。画面意境悠远,引人无尽遐思。

姜文影片的构图常常带有一定的隐喻意味。《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经常在高处流连。屋顶上,烟囱上乃至后来的跳台上都能看见他一个人的身影。登高临下,他占据了画面上极小的位置。从影像上看,他仿佛离天空/自由很近,却渺小得几乎让人看不见。画面传达出一种青春的狂躁无从排遣的压抑之感。《太阳照常升起》里老唐和妻子下放到南部村庄。每日傍晚,老唐都会将猎物交给小队长。这个交接的场景选在了静谧的水源旁边。前景是清澈的河水和青翠的树林,背景是肥沃的梯田。两个男人分别从画面的左右两端走到中间,交接完后各自离开。这个酷似西方决斗的仪式化场景耐人寻味,似乎预示着人物关系的发展走向。

2.绚烂缤纷的色彩

精心设计的色彩能够增强影片的美感,是美化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搭配得当的色彩不仅能营造意境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还能够制造情趣、传情达意。

姜文的影片大多色调偏暖色。事件的发生发展,人物的悲欢离合似乎都笼罩上了一层橘黄。《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故事发生在夏天,阳光刺目,空气闷热。橘黄色将青春期的精力充沛、躁动不安和特属于那个年代的狂热情绪视觉化。当然,并不是每部作品都使用一个色调。色调应根据剧情的发展和情感表达的需要而改变。如《太阳照常升起》,每次疯妈向儿子谈起丈夫都是在晚上,漆黑的屋里,只有炉火发出微弱的光。这时图像的明暗对比强烈、富于变化,营造出神秘、诡异之感。《鬼子来了》比较特殊,它采用黑白摄影,以纪录片的方法拍摄。尽量让观众的视觉感受与对那个年代的认知体验相符合。黑白首先从感官上带给观众一种还原事实的错觉,为这个虚构的故事获得观众的认同打下扎实的心理基础。

姜文不仅对整体的色调,而且对色彩也相当重视。从其仅有的几部作品看来,他喜欢用橘黄色,红色和白色来传情达意。橘黄色是姜文影片经常用到的颜色,它即让人联想到张扬的生命力,也夹杂着一种繁华过尽的寂寥之感。如《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炎炎夏日和烈日般炙烤人心的灯光烛火;《太阳照常升起》中秋天的落叶和金黄的戈壁滩;《让子弹飞》里笼罩在橘黄阳光下的鹅城。红色使人产生热烈、温暖、危险甚至癫狂之感。如血般鲜艳欲滴的红色仿若是能够引发人内心深处欲望的引子。白色象征理智、纯洁。如米兰照片上的白衬衫,疯妈用石头堆砌成的白色小屋。白是疯狂世界里的一线清明,《太阳照常升起》里的白屋子是怀揣希望的人坚守理想的阵地。然而在《太阳照常升起》第二个段落“恋”中,姜文对白色进行了颠覆,让冷漠和欲望掩藏在看似一层不染的白色下。

(二)风格各异的音乐

音乐是表意的最直接最具有感染力的工具。姜文的影片运用了各种主客观音乐,有表现时代背景的革命歌曲,有具有地域特色的日本海军军歌,还有音色嘹亮的小号。《太阳照常升起》“恋”段落伴随着梁老师轻唱《美丽的梭罗河》开始。低沉抒情的嗓音中夹杂着少女们清脆的笑声,阳光暖洋洋地照在揉面的少女身上。看似一派祥和的表面下实则是暗潮汹涌的欲望和苦苦压抑的无措。爆发的、成心的欺诈、寒心的阴谋,这一切都由此歌曲开始亦从它结束。“美丽”与“丑陋”同台呈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枪”段落里,激昂嘹亮的小号声响彻山间。老唐整日不回家,在山上打猎喝酒吹喇叭。秋日里明亮的喇叭声夹杂着孤单、麻木与偏执。没有这首歌曲,我们将无法感受这前后对比的震撼,无法深刻领会这个故事的内涵。此外音乐还能参与剧作结构。开头“疯”和最后 “梦”段落用的都是舒缓动听的苏联歌曲,首尾呼应。疯妈梦见了开满鲜花的铁道上的一双鱼鞋,此时响起深情的歌声,这是疯妈“疯”的开端。我们不了解当中的联系,直到我们在影片最后看见年轻的疯妈站在摆放着丈夫遗物的桌前,优美的曲调再次响起,我们才恍然大悟:疯妈是为爱而疯。

由此可见,音乐是姜文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影片文本中升华为感性的情绪载体,给予观众深刻多元的情绪体验。

参考文献

[1]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3年版

[2] 朱洁.承载与背离―中国第六代电影的文化选择.[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5

作者简介

阳光灿烂的日子作文篇7

[关键词]表意系统;形式系统;艺术性;商业性

[作者简介]汪奇兵,贵州民族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新闻学、影视传播。

作为一名演员,姜文无疑是多产且风光的,但作为一名导演,姜文的作品却少得有点“寒酸”,他仅执导过《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这两部影片(其中《鬼子来了》未获公映)。然而,这似乎并不妨碍姜文成为第五代导演中的佼佼者,他执导的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曾荣获1995年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最佳影片奖。该奖项不仅是对姜文导演才华的肯定,亦可视为给当时并不十分景气的中国电影界的一支“强心针”。可以这么认为,《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界诞生的难得一见的佳作。它不仅包孕着丰富而独特的艺术内涵,而且潜藏着与生俱来的商业资质,是一部实现了艺术与票房双赢的不可多得的国产优秀影片。

本文主要对《阳光灿烂的日子》艺术资质进行重新解读。

《阳光灿烂的日子》之所以能在1995年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摘取桂冠,很大程度上倚仗该片所蕴含的艺术资质。这一点也使得该影片犹如一瓶陈年佳酿,历久弥香。这种艺术资质可以通过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或者从专业的角度谓之表意系统与形式系统得以彰显。

一、表意系统

表意系统可以视为任何一部作品的主心骨和灵魂。它是一部电影思想内涵外化的过程与体现,是符号学大师索绪尔所指称的“所指”的呈现与表达。就本部影片而言,其表意系统丰富而复杂,限于篇幅,本文仅择取其中笔者认为最值得注意的两点进行论述:

(一)涉及两大禁忌

第一个禁忌是政治。《阳光灿烂的日子》虽然讲述的是关于一个懵懂少年与一群问题青年的成长故事,但其语境是“”这一非常敏感而特殊的历史时段。影片表面上的轻松、青春与阳光灿烂,难以掩饰高度扭曲与异化的政治阴霾给本真的人性所带来的戕害与摧残。虽然导演把围绕主人公发生的所有关于青春、快乐与成长的故事都置于“”这一颠倒黑白、扭曲人性的特殊背景之下,收到了出人意料的对比反差效果,也契合了人们尤其是经历过那段历史时期的人们关于那段历史的文化记忆,但毫无疑问,无论从什么角度通过什么方式来指涉那段不算光彩的历史,仍然是要具备极大的勇气与智慧的。

第二个禁忌是。中国人向来讲究“男女授受不亲”,因此几千年来对之事一直是讳莫如深的。虽然在历史上就有文学作品如《金瓶梅》以及大量所谓 “宫帏秘笈”、“宝典”和《春宫画》等作品传世,乃至流播甚广,但无一例外都被驱赶出主流文化的领地,以一种边缘化和非主流的姿态存在与繁衍着。《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其故事情节中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指涉了这一敏感区域:如部队礼堂观看的“内部资料片”前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中的女人镜头;马小军面对挂在卧室墙上的米兰的照片的性幻想;穿着泳装、暴露而充满肉感的米兰的胸部、大腿和臀部的特写以至让懵懂少年马小军心猿意马;马小军抑制不住对米兰的性冲动意欲强行“零距离接触”未果,而导致米兰胸部袒露“春光乍泄”等等,这些都是本部影片的元素,亦可视为是对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国人的性观念与传统道德观念底线的考验,是对当时国产影片创作观念与表现手法的大胆突破与创新的有效偿试。

(二)重新书写历史

“”留给绝大多数人的文化记忆是混乱、黑白颠倒、伤痕、暴力与恐怖,因此,在后“”时代我们对于这段历史的书写方式也极其简单与整齐划一:控诉与反思。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然而,历史是多元而丰富的,当我们一味地从主流或意识形态的视角来审视一段历史的时候,虽然它能确保我们视角基点的正确性,但有时亦不免使我们犯下一些很低级的错误:忽略历史本身的丰富多彩而对之作出过于简单和片面的理解与评价。对于“”,历史早有定论,毋庸置疑。但拂去历史的尘埃,还有没有一个不为我们所熟知的“”潜伏于历史表象之下呢?关于这一点,国内早有学者发表过见解。上海大学教授、著名学者朱学勤认为,历史上至少有两个“”。前一个是人们目前正在控诉的“”,当然是黑暗加血腥;但在这个“”的下面,还有另外一个“”,曾在黑暗血腥之下游窜着思想的火星,类似鲁迅所言“地火在奔突”,或可称“反的”,即对权威的怀疑。这种怀疑精神起初是被当局唤醒的,甚至一度被利用过,但最终越出其轨面,成为一种启蒙精神。作家韩少功也说过,“”是他的一次思想解放,因为,只有到了“”,他才明白秩序是可以打破的,权威是不必害怕的。

《阳光灿烂的日子》主要通过以下一些手段:符号的设置、细节的运用与人物的塑造来完成其对历史的重新书写。

(1)符号的设置

综观全片,导演通过符号体系的设置来完成其对影片主人公和人物所处时代背景的建构的意图是非常显见的。他在片中主要构建了两大符号系统:政治符号和欲望符号。

政治符号几乎随处可见:影片一开始的挥着大手的像;马小军、刘忆苦一伙与另一群小混混打群架时的背景音乐《国际歌》;马小军在学校里涂着红脸蛋戴着大红花参加某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来访的欢迎仪式;随处可见的政治标语和不时从高音喇叭里飘来的政治歌曲、有关抗美援越的新闻等等。这些符号虽然都主题严肃而庄重,能够很好地体现故事背景的时代特征,但由于创作者有意识地进行了夸张和声画分裂的处理,不仅让人感受不到政治高压所带给人的时代压抑,相反产生了一种由对比冲突和反差形成的非常奇特的审美效果,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作者意欲表达的某种政治讽喻。

欲望符号最典型的表征就是马小军在片中多次照镜子。马小军每一次照镜子,都能让我们从中读出其心理活动,都显得寓意丰富、耐人寻味。如第一次照镜是在撬开了父亲的抽屉,偷戴上其父的军功章之后,对着镜子走正步、行军礼。明显地流露出其与身俱来的对于英雄的崇拜和渴望长大的心理状态。第二次照镜是在挨了“派出所的人”的殴打和训斥之后,狼狈不堪地回到家里,对着镜中的自己发狠耍威风,把镜中自我当成自己的假想敌或复仇对象。表现了其对于强权和暴力的不满与反抗,同时也折射出其以暴易暴或以暴制暴的心理阴影。第三次照镜是在到米兰家里与米兰“约会”时,看着水房里弯腰清洗头发的米兰露出丰腴的腰肢,借为米兰浇水冲头之机,对着米兰面前的镜子做了几个鬼脸。这一不太显眼的动作,恰到好处地刻画出了马小军的心理轨迹:他千方百计地寻找一切可以和米兰亲近的机会,并非出于所谓纯真的“爱情”,而是一种再真实不过的一个懵懂少年走向性成熟的“欲望”流露,仅此而已。这一点,从后面马小军在莫斯科餐厅当众戏弄、喝斥米兰以及在游泳池戏耍米兰,冲进米兰家里试图与之强行交欢等一系列情节中可以得到印证。

(2)细节的运用

影片中大量的细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于我们而言非常陌生的“”,从而产生出一种因无法与我们的历史记忆相重合而形成“叠影”的独特的审美体验与感受。

比如,片中人物于北蓓,一个终日混迹于小青年堆里的时髦女青年,也是一个典型的问题青年。抽烟、酗酒、打架、闯男生澡堂,无所不为。她的大胆和开放有时达到令人咋舌的地步:男生澡堂原本是女人的,她却能“单骑闯关”;口红,在极左时期被理所当然地定义为小资产阶级情调的代名词,她却能把嘴巴涂得胜过猴儿屁股,然后追着马小军他们强吻,为他们几个“盖公章”。其实,这些情节虽然看似荒诞不经,也与当时的时代氛围极度的不和谐,但是这不和谐的表象之下却隐藏着“存在即合理”的真实:在一个长期为政治高压所笼罩的时代,人性的解放和性意识的觉醒有如巨石下的种子或春笋,破土之势无可阻挡。因此,这里我们完全可以略去于的性别,把其看作一个符码,透过这一符码,我们能够对我们自以为熟悉的那个“”进行重新解读。

(3)人物的塑造

《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影片没有给我们塑造属于“”这一特定时代所特有的标志性人物:“革命”者和被“革命”者,也没有去表现“革命闯将”们狂飙突进、急风暴雨般的“革命斗争”以及被“”对象们如何地被污辱、被损害。一句话,它没有直面那个时代的主流,而是选择了末流或非主流。它所塑造的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都是超然于时代的,或者是被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的。如果脱去时代和意识形态的外衣,我们会惊奇地发现,马小军、刘忆苦、于北蓓、米兰等人物放在任何时代都合适,都能找到自己生存的理由。从他们身上我们看不到太多时代的烙印,相反,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属于人性本身的尤其是属于青年人的那些最本质、最真实的东西。

二、形式系统

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表明,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但是,任何艺术的内容与形式本就是相辅相成又各自独立的,正如黑格尔所言:“内容和完全适合内容的形式达到独立完整的统一,因而形成一种自由的整体,这就是艺术的中心。”[1]因此,电影的内容与形式是互相独立又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影片不光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形式系统的建构上也有其独特的魅力。

(一)旁白系统

旁白系统的设置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影片的一个亮点,也是使该片独具特色和魅力的一个重要策略。该片没有采用大多数影片所擅长的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结构全片、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模式和套路,而是选择了通过构建一个旁白系统来连缀全片的格局。

就这一旁白系统自身来看,它既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不能够独立成篇,也不是对画面内容的简单解释和补充。更多的时候,它以声画分离的形式出现,只为转场和推进情节而存在。

就旁白系统的服务对象来看,它面对的并非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整体的情节结构,而是一些相互独立甚至毫无关联的片段。这些故事片段没有始终,也无所谓来龙去脉,更没有太多因果关系或逻辑上的关联。它们只是一种存在,一种人物活动与性格特征的“发生器”。它们之间的顺序除表明人物成长和时间推移的因素外,甚至可以随意颠倒,无所谓先后。旁白系统连缀这些片段,就像竹签串起的冰糖葫芦,顺序的意义在这里几乎被完全消解。

此外,通过旁白系统来连缀故事片段,还能产生一种拼贴效果。拼贴是后现代语汇,它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指不同材料混杂在一起共同做一种艺术的媒介符号;另一种指画面内部的各个元素因彼此之间意义无逻辑上的联系而形成形式上的并陈杂置。拼贴可以使画面获得丰富的物质魅力和集合的表现力量,它虽然使画面松散、混乱,但却显示出自由的感觉,并由此产生一种“持续不断的迷人魅力”,让人回味使人揣度。本片正是通过运用空间蒙太奇手法和构建旁白系统,来完成对电影内容和“情节”的拼贴。

最后,该片的旁白有时在与画面的配合中,有意形成一种表意的模糊性。比如,片中有两处就很典型:一处是米兰把挂在卧室墙上的照片拿给马小军看,照片上的米兰身着白色衬衣,而先前马一直看到的是米兰身穿红色泳衣;另一处是在马小军的生日聚会上,马小军分明记得他因对刘忆苦夺其所爱而心生嫉恨,拿敲碎的酒瓶猛刺对方,但现实又告诉他,这一切都没有发生过,那天他们玩得很开心,几乎都喝了个酩酊大醉。是他的记忆出了问题,还是这些都只是某种幻觉?影片的旁白并没有给出答案。其实,这里已经牵涉到了更深层次的哲学命题:人的主观能否真实的反映客观?人的认识和记忆是否可靠?幻觉是否存在?这一切都没有提供答案,留给观众去思考。

(二)照明与色彩

《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影片虽然其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时期,但影片并没有选用象征时代特征的冷色调,而是大胆地使用了暖色调,给人以奇特的审美感受。“”的时代主题是:革命、斗争、批判、打倒等,人们生活在政治高压和秩序缺失的双重笼罩之下,因此在常人眼中,整个时代都是灰暗的、充满阴霾的。然而,在一个懵懂少年或小青年看来,权威被打倒、秩序被打破,不仅不会由此产生恐惧、恐怖与恐慌,而且相反,他只会领略到由于社会的普遍失序而带来的某种思想和个性解放的快慰,并体会到由此引发的一场“恶的狂欢”。所以,他(们)的眼里没有阴霾,只有阳光。片名叫做《阳光灿烂的日子》,可谓意味深长。

为了契合这一主题,影片在暖色调的营造上主要是在照明和色彩上做文章。照明上,影片主要采用了太阳光和灯光照明,其中又以太阳光为主。人物的大部分活动都在阳光下进行,给人以一种春光明媚、清爽澄澈的感觉,与主人公的心境十分吻合。色彩上,影片没有选择阳光下的自然色彩,而是有意经过处理,使之变得昏黄、呈颗粒状。这样的构思显然是创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第一,这种昏黄可以有效地与阳光产生“叠加”效应,从而更好地烘托主题;第二,这种呈现颗粒状的光线和色彩,可以有效地提升画面的质量,增加画面、色彩的厚度与质感;第三,这种泛黄效果的色彩与画面,看上去就像老照片或纪录片一样,一来给人以很强烈的真实感,二来透出很浓重的历史感。

(三)镜头使用

为配合主题,本片在镜头的使用上也颇为讲究。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大量使用仰拍镜头。比如,影片开始处的像,就使用了仰拍加拉镜头的组合。镜头中的像傲然挺立,挥着大手,再配以契合时代特征的政治歌曲,象征意味极强。虽然片中没有出现人物,也没有同期声和画外音,但这一镜头不仅寓意丰富,而且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达到了营造全片氛围的效果。

再如,片中人物马小军曾多次表示“我想要飞翔”,为此他也付诸了行动:一是放学途中和小伙伴们比扔书包,看谁的书包飞得高;二是他在“追求”米兰的过程中,经常爬上屋顶打发无聊的时光,可以说他等待米兰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屋顶上度过的;三是为了在米兰面前表现自我,同时也在他的兄弟们面前抖一下狠,践行他的“我想飞,飞到列宁格勒”的誓言,他罔顾个人安危,爬上了部队大院的制高点:大烟囱顶上。对这些情节的拍摄,影片中大量使用了仰拍镜头。这些仰拍镜头的使用,一来可以产生一种陌生化的审美效果,二来镜头本身寓意丰富而深刻,能够很好地为影片的思想内涵服务。

结语:

除了艺术资质之外,《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影片还极具商业资质:它充分调动了当代商业电影常用的几种商业元素:暴力、性和喜剧性,并把它们同电影的艺术性元素实现了“无缝连接”。因此,可以说这是一部国产电影中不可多得的、独具魅力的、有效地平衡了电影艺术性与商业性的优秀影片。这也正是这部影片在评论界获得广泛好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平心而论,国产电影中艺术性比这部影片强得多的比比皆是,如《黄土地》、《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等等;商业性胜过该片的也多如牛毛,如《英雄》、《十面埋伏》、《天下无贼》、《无极》等等。但能够很好地平衡艺术与商业这两者关系的国产电影却不多,这大概也是目前国产影片的困境吧。从这个角度来看,《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影片给当今的国产电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参考文献]

[1]美学(第二卷)[M].商务印书馆,1979年.

阳光灿烂的日子作文篇8

【关键词】阳光教师 关爱学生 乐观向上 宽容与鼓励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85-01

一提到教师这一职业,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何等伟大的情怀,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成全了学生牺牲了自己。但是在我看来,这又是何等的悲情。难道我们的教育真的是需要我们去做蜡烛吗?十七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师应当像全世界的太阳,站在高处,从哪里他都能同时对所有的人普照教学的光芒,而且同时能发出同样的光,均匀的照亮每一个人”。这一要求实在是有些高。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想大声的说我不要做蜡烛,但我也做不了太阳,就让我做阳光吧!阳光代表着爱,代表着生命的活力,代表着对理想的执着…我愿做一名阳光教师,既能照亮温暖别人,也能灿烂明媚自己。阳光教师就是能给学生生命力的教师。面对学生,要有阳光般灿烂的笑容;面对同事,要有阳光般温暖的态度;面对家长,要能阳光般真诚地交流;面对工作,要有阳光般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要有阳光般执着的热情。做一名阳光教师,尽力去温暖身边的每一位学生。那如何做一名阳光教师呢?

一、把阳光洒满学生的心田

作为一名阳光教师,首先,要把阳光洒满学生的心田。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如果每天都以苦行憎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是不会受到多大欢迎的。现在的学生喜欢与时俱进、富有内涵、睿智聪慧的教师,喜欢代表着时代,代表着新潮,代表着“年轻” 的阳光教师。

如果今天我们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我们将生活在过去。学生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如果教师每天再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时时带到课堂上,岂不异于摧残学生? 如果学生每天看到的是清清爽爽、满脸朝气阳光的教师,那该是多么振奋精神的事情啊!所以,每天在出门之前,我都要照一下镜子,给自己一个大大的微笑,告诉自己: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不再一脸严肃,不再一脸沉重,不再紧崩着神经,用自己美好而轻松的心情和阳光灿烂的笑脸去感染带动每一位学生!在这样的状态和心情下学习,学生不也就更阳光更灿烂了吗?阳光中的学生怎能不喜欢学习呢?所以,我要把阳光洒进学生的心田。

二、以阳光的心态对待我们的环境。

在很多农村小学的教师看来,我们的教学工作环境难免有这样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作为一名阳光教师,我们就应该以阳光般平和的心态来看待我们的环境。人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只能让自己适应环境,先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够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够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人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只能让自己适应环境。只有先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其实,不是工作适应我们,而是我们去适应工作。

三、始终充满乐观和向上

话说,有位老妈妈生养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一个卖伞的生意人,二女儿在染坊工作。这使这位母亲天天忧愁。天晴了,她担心大女儿的伞卖不出去;天阴了,她又忧伤二女儿染坊里的衣服晾不干。她这样晴天也忧愁阴天也忧愁,不多久就白了头。一天,一位远方亲友来看她,惊讶她的衰老,问其原由,不觉好笑,那亲友说:“阴天你大女儿的伞好卖,你高兴才是,晴天你二女儿染坊生意好也该高兴才是。这样你每天都有快乐的事,天天是好日,你干嘛不捡高兴专拾忧愁呢?”老妈妈换个角度想:“言之有理!”从此,她笑口常开,幸福每一天。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一定会碰到不同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就会有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阳光教师,我们应用内心深处发出的阳光去温暖他们照亮他们。面对困难,我们不要退缩,我们不应该放弃;面对失败,我们不能垂丧气,我们不能伤心落泪;面对伤痛,我们不会让眼泪白流,我们不能因伤痛而失去勇气;面对所有事情,我们都要乐观向上。乐观向上,是一种精力充沛、心胸豁达的体现;乐观向上,打败了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的小气;乐观向上,甩开了意志消沉,情绪低落的自我封闭;乐观向上,消除举棋不定畏首畏尾的怯懦。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时期,品德、人格塑造时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他们的接受力模仿力是极强的。一个拥有崇高信仰,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阳光教师会给他们以何其积极的影响。

四、多一份宽容与鼓励,少一份苛刻与指责

作为一名阳光教师,就应像阳光普照那样,把关爱的阳光洒在每一位孩子身上。对待孩子应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苛刻,多一份鼓励,少一份指责。特别是孩子犯错误时,教师更应该理智宽容,严是爱,宽也是爱。一个周末下午,最后一节自习课,上课铃响了二分多钟,我从教室门前路过,刚拐过楼梯,就听我班一调皮男生正在高唱沂蒙山小调,一句“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把全班同学引得哄堂大笑。见我来了,唱歌的男生手足无措,其他同学也十分紧张,空气显得有些凝固。我故作严肃地盯着他们看了一会,冷不丁的冒出一句:“嗯,唱得不错,改天让你们音乐老师再指导一下,我们班下次文艺汇演的第一个节目归你了,课下好好练,上课就不准再唱了”。话一出口,笑容立刻爬满了每张年轻的脸。后来这件事被很多同学写成了作文,我知道自己做对了。

美国有个大教育家说过一句话:“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不知道除了鼓励还有什么别的方法!”这句话虽说有点偏激,但大体是对的。作为一名阳光教师,抓住一切机会去表扬和鼓励每一个人,无论所谓的差生还是好生,都让他们享受到表扬与鼓励的阳光。有人说那你不批评吗,我当然批评,有时也很凶。但是得选择好批评的时间与空间,更重要的是方式。教育学生,鼓励是老师每天必做的事情。学生的勇气和自信是被鼓励出来的!当学生的一个行为做对了,我们及时表扬才能使他的行为固定下来,才能使他下次接着再做。表扬是学生生命的阳光,对学生来说,被表扬意味事情做对了,被认可了,他的自我价值会上升,自信心会增强。让我们的鼓励和表扬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就如阳光照耀每颗小草茁壮成长一样。

上一篇:振兴计划范文 下一篇:爱国作文300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