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经济学范文

时间:2023-08-15 17:01:51

实用经济学

实用经济学范文第1篇

A传统型女孩,每月千元OK

很多男孩都希望找个温柔顾家、忠诚可靠的女朋友。传统型女孩最让男人心动的就是不需要总陪着她们逛街买衣服、首饰、化妆品之类的,即使要买也不会非名牌不可!对于五光十色的夜生活,她们通常不感兴趣,因此娱乐方面的花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最关键的是,传统型女孩比较信任知心朋友和家人,所以这笔开销必不可少,过年过节就是重要的“公关”时机,买些好礼品送给她的家人,效果应该会很不错。她们感情的依赖性很强,需要你的不是钱而是时间,她们喜欢煲电话粥,所以你光存钱给电话费就行了。节日的小小礼物是必不可少的,送些玫瑰花、朱古力、小饰物、水晶,偶尔看看电影,听听音乐会。

要是你的女友是传统型女孩,千万不要大肆挥霍,要不然她会就此和你说BYEBYE的,差不多每月1000块钱就OK。

“投资”费用:

餐费:

平均每月150,偶尔上餐馆打打牙祭;

逛街费:

一个月300元,买衣服、化妆品、小吃等;

电话费:

(以市话为标准,国内、国际长途无法统计)200元;

小礼物:

平均每月100~300元(生日除外);

娱乐消费:

平均每月100元;

收买人心费:

平均每月100元;

平均每月开销合计:

950~1150元。

B事业型女孩,不用你花多少钱

其实事业型女孩是最容易追到手的,而且花钱又不多,关键看你能否容忍“大女子主义”的作风。她们虽才干出众,气质动人,但一遇上爱情便显得很困惑,甚至很脆弱,因为她们爱事业远胜于爱家庭,所以事业型女孩更需要一位能理解并支持她的男人。

工作忙,应酬多,周末加班是事业型女孩的普遍问题,有时约会都可能带有很明显的工作性质;逛街、游玩基本上很少;但她们对服饰化妆的要求就比较高了,买的都是牌子货。由于约会的次数少,花销自然也就不多,只要过年过节多关心关心,一两年下来就可把她追到手。最主要的是,追事业型女孩千万别花心,否则没戏可唱!

“投资”费用:

餐费:

200元。每月都有必要在咖啡厅、西餐厅、特色餐馆等地享受一番(AA制会成为你们恋爱时买单的主要方式);

逛街费:

一个月一次300元,买衣服、化妆品等(很多钱她自己会付);

小礼物:

平均每月100~300元(生日除外);

收买人心费:

200元/月;

电话费:

150元/月;

其他费用:

100元/月

平均每月开销合计:

750~1150元。

C阳光型女孩,让你“钱”途难料

阳光型女孩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健康。她们喜欢玩!疯狂的玩!永远泡在街上,她们喜欢运动服饰,讲究穿谁谁做广告的篮球鞋,最了解的是周末哪一间disco最火爆,哪一间bar有什么活动,她们积极参与社会流行的活动,特别是运动的,比如攀岩、卡丁车。她们是明星演唱会的忠实消费者,更热衷于长短途旅行。呵呵,要让你的阳光女友对你“情深似海”,别忘了自己多想一些有创意的玩法,钱也要准备多一点!!!

“投资”费用:

活动费:

这些活动一般是大群朋友出去玩,男生轮流出钱,所以平均每周150元,每月600元;

餐费:

300元,每月都要在咖啡厅、西餐厅、特色餐馆里享受;

逛街费:

每月500元,买衣服、化妆品、小吃等;

小礼物:

平均每月100元~300元(生日除外);

娱乐费:

220元,看明星演出、电影;

旅行费:

平均每月500~800元;

平均每月开销合计:

2000~2500元。

D时尚型女孩,像部“烧钞机”

追求时尚型女孩不是人人都能应付得了的。她们喜欢漂亮的衣服和饰物,用高级护肤品、喷昂贵的香水,出门不喜欢坐公交车和地铁,经常下高级西餐厅,逛高级商厦,到高级电影院看电影。

而且,对付这些女孩子光是花钱还不行,还要动脑筋,时不时搞创意哄她开心,否则你只会淹没在追求她的大军之中。比如:每天一通电话,一朵玫瑰花,如此坚持不懈,你才能给她留下深刻印象。

以上数据都是对平均收入水平而言,收入越高花费可能越大。当然这些都是追求初期的事情,而且也不是花钱越多胜数越高的。等到这个女孩子爱上你的时候,她自然会替你的钱包着想,否则的话,你自己也要好好反省一下了。

“投资”费用:

创意开销:

每月150~300元;

约会费用:

平均每周200元,一个月900元

逛街购物开销:

平均每周200元,一个月900元;

节日礼物:

平均每月300~500元(情人节可重点把握,钱要舍得花,爱就自然有)

收买人心费:

平均每月100~200元;

平均每月开销合计:

实用经济学范文第2篇

(1)经济平衡发展,这与商品和资本市场、投资和金融以及劳动力相关;

(2)社会可持续发展, 这与公平的、社会可接受的收入分配以及基本人口群体适当参与公共服务相关;

(3)环境可持续发展,这与保持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界之间的适当关系相关。

这一要务决定了未来政治经济学的演化。好的经济学不只是对世界的描述,它还是把世界变得更好的一种工具。

收入关系对于长期经济增长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后者尤其受到平衡的收入分配的刺激。这一结论是基于长期序列的比较研究,无可辩驳。在收入不平等程度相对较低的国家,经济增长更具持续性。

此外,相比贸易自由化和政治制度性质的影响,收入关系对经济增长动态具有更大的影响。

这一观察结论,显示出未来应该特别强调什么样的发展政策。即是说,扮演关键角色的是经济制度,而基于这一事实,从行为角度而非组织角度来看,扮演关键角色的是行为规则,或称经济博弈规则,以及分配关系。当我们可以依靠在包纳性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条件下产生的利润来建立福利时,我们不能依靠剥削来建立福利。

极为重要的是同时达成两个目标的可能性,这一可能性是源自这一事实——其中一个目标,即可持续的收入分配,同时也是达成另一个目标即经济增长的手段。新自由主义的思想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经济政策,未能理解这一相互关系,也正因如此,它导致了重大危机并湮灭了自身。而各种国家资本主义样式后面的经济学思想,也同样不能把握住这一相互关系,因此国家资本主义的未来也并不光明。新实用主义的时代到来了。

虽然不能低估新自由主义与国家资本主义之间的对立,但对未来具有巨大重要性的并非二者之间的巨大差异。这两种当代资本主义的类型与以新实用主义为形式的社会市场经济之间冲突的结果,将决定未来的形态。在这个战场上,新自由主义努力重振旗鼓,恢复其地位,国家资本主义对其虎视眈眈,而它们二者都将对抗真正的社会和经济进步的概念。进步的好处应尽可能广泛地让普罗大众享受到,而不是仅限于追逐其自身特定利益的狭窄圈子,以及他们在政界、媒体界和“科学界”酬犒丰厚的代言人。 有趣的是,对于发展过程片面的、甚至有倾向性的解释,仍可在经济学文献中找到,仍然得到鼓吹。

一些人对于发展经济学的概念和类别的混淆程度令人惊诧,他们努力说服自己和他人相信,具有最大程度的政治和经济包纳性(欧洲人会称之为凝聚力)的鲜明特征的,就是盎格鲁美国式风格的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一些人走得更远,他们提出,相比历史上任何时候,从罗马帝国到明代中国到苏联所有时期,或者,相比今天的其他国家,从阿根廷到土耳其到越南,它几乎全无任何剥削要素,可以推测,大量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正是它达到高度发展水平的根源。

甚至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个经济正统学说的大本营,也承认了高度发达国家中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不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欧盟,都应把重点更多地放在增加税收(大多来自较富裕的人口群体)而不是削减预算支出(大多针对较不富裕的群体),这是一个征兆。

请允许我在此补充一句,增加财政收入并非不论何时何地都等同于增税,因为通过取消税收减免以及确保更高效的征税,也可以实现该目标。

当采取了这样的取向时,最终需求结构会发生有利于增长的变化,而收入不均的程度也会减轻,这有助于限制危机的原因及后果。类似地,在新解放经济体(emancipating economies)中,收入再分配会导致不平等的减少,促进长期的经济增长。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动态

此外,在某个国民收入水平之上,相比收入的数量增长,更平均地分配收入能够实现社会满意度更大的提升。这是对经济政策的一个重大提示。但同时,也有这样的风险,即基于该论点的政策可能最终变成了平民主义而不是实用主义。而由于产出的增长易于衡量, 但一旦谈到人的满意度,相关的估量易于被人为操纵,因此这使问题更复杂了。

把基尼指数降低一个分数,就可以感知提高满意度,而无需把传统衡量的GDP推高几个百分点。未来的经济政策将不得不越来越频繁地求助于这样的行动方案。

我们应采取坚决措施纠正不正当的不平等,尤其是那些因分配病所导致的不平等。它们削弱了人们之间的互信,而这会影响社会资本这一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经济体中,就像在家庭中一样:即使钱够多,但缺乏信任,事情不会好到哪里去。

在资本积累方面,并无实证或理论证据显示,在收入结构较平坦的国家中,人们的储蓄和投资较少。只需审视澳大利亚、法国、北欧各国和这方面具有类似特征的其他国家,就足以了解,在更具平均主义的社会中,其储蓄并不低于更具精英主义分配特征的国家。

当比较所谓“大政府”经济体与“小政府”经济体时,易于得出的结论也能印证这点。在几十年(1960年-1995年)中,在政府对国民收入再分配涉入程度较低、约为30%(因此,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较高)的国家中,投资率,即投资在GDP中所占百分比份额,平均为20.7%。同时,在预算再分配程度较高、政府在GDP中的涉入程度约为50%(因此,收入分配中的不平等程度相对较低)的国家中,投资率平均为20.5%。完全没有差别。可以具备同样的资产形成能力,该能力决定未来的经济增长,而同时无需牺牲平衡的收入分配,它与经济现状一起,共同决定满意度。对于新实用主义经济政策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指引。这是未来应该呈现的情形。

消费渴求无休止地增长是个大问题。有人说,胃口是越吃越好的,因此经济的饕餮盛宴并无终了之日,而如此这般,经济肥胖症等等导致了种种社会病。经济需要一个健康食谱,正如一个功能良好的机体所必需的。未来的经济需要中庸之道。

即使需要被满足的程度在加快,但需要自身的增长更快。因此,即使经济增长能够持续,需要与需要的满足之间的鸿沟却在加宽。在本质上,这是一个心理问题,但它具有重大经济后果。同样还有政治后果。我曾把这种综合征称之为消费水平越高、需要的满足水平越低之悖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要克服这种综合征,只有一条路:放慢需要增长的速度。

理论上,人们可以呼吁加快生产的增长速率,但是,出于我们已经很清楚的原因,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从伦理角度来看,也不应予以推荐。此外,当前再生产机制的本质就决定了,经济增长加速会造成消费胃口的更快加速,体系会再次面临同样的综合征,那时不过是一切都更多了,问题也更多了。 需要与需求

呼吁零增长是经济学上的谬论,而呼吁让所有消费需要的事项自由发展,则是社会学上的谬论。经济学传统假设了需要是无限的,基本上完全不处理这一类别。它聚焦于研究推动有效需求的因素,因此仅关注有实际购买力支撑的,可以被满足的需要。如果你想要最新的 iPad,这是一种需要。如果你有购买它的能力,这就是需求。因此,如果你想要它但无力购买,你就不是狭窄定义的经济学感兴趣的对象,而当你最终有钱可以购买它时,那时你才成为经济研究的对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需要都成为了需求。当然,这不仅依赖于时间,也依赖于购买者实际收入的增长,或者其消费偏好的变化。因此,一些需要是潜在需求,将会成为实际需求,而我们需要提前知道,我们将有什么实际供给来平衡它们。如果它是关于一个新的智能手机类型,我们需要把这个问题完全留给市场。如果它是关于医疗保障或汽车工业发展,那么国家也不妨在预算和投资政策中考虑到即将来临的变化的影响。

当然,随着时间推移,当我们有了其他一些东西后,我们还会想要另一些东西。处于需要、渴望与满足、占有之间的鸿沟的持续压力之下,我们将有动力去寻求额外收入,因为需要有更高的支出来提升我们的生活水平。因此,未来的经济学并非是一种关于国家的经济学,而是一种关于变化的经济学。它不是告诉我们事物是怎样的,以及在生产、分配和交换中什么依赖于什么,而是告诉我们事物将是怎样的,以及什么将依赖于什么。

从伦理、心理、社会、经济、法律和政治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都非常复杂。毕竟,我们不能禁止人们渴望得到一些东西,我们也不能命令他们想要什么东西。自然也有例外,在例外情况中必须要控制局面,尤其是当我们处理消费的负面外部效应时,正如、枪支或不可控制的的例子。几乎所有地方的立法者都对此类需求进行了限制,这些限制减轻了此方面需要的逐步升级,但同时,相关限制也让黑市机制运转起来,并带来了惩处黑市的需要。然而,荷兰稍微提高了对“软”的容忍度,导致了对有害的“硬”麻醉品需求的下降。丹麦经验提示,放开色情市场有助于降低性犯罪率。从原本的文化和教育目标角度来看,仅仅采用严格禁止的办法其影响是有限的,有时还会带来不利的副作用。这不是正确的方式。

那么应该采用什么方式?仅靠市场自身,它将永远不会挺身而出应对这一挑战,因此我们需要相关的社会组织,尤其是国家的调节和人力资本投资。值得补充的是,教育对于我们的需要类型具有根本性的影响。随着教育的提升,需要会迈向文化性商品和服务。如果仅是收入增加,而缺乏相应的教育提升,情况不一定会如此。这对经济具有具体的后果,经济应能调整其提供的供给的结构,适应有效需求的相应结构性变化。请让我引证这个经典例子:少一些伏特加,多一些书。值得使用财政工具等手段,限制前者,提倡后者。

那具体应该怎么做呢?一名诚实的经济学家会以一种跨学科和实用主义的方式,来研究这个问题。首先,他会试图尽可能多地了解所有上述学科,从而能够在由价值观、制度和政策构成的整个发展三角框架中,提出一套长期措施。当然,他将一刻也不会忘记,人们需要什么东西,不仅取决于他们已经有了什么,也取决于他们知道些什么。

毕竟,主观需要的增长速度快于客观可能性的增长速度,我们无法填补两者之间的鸿沟,除非我们重新相应定义人类个体性和社会性的渴望。这个鸿沟无法填补,除非凭借这一具体政策——最重要的是不允许收入和财产方面出现过度的社会差异。

只要所有邻居都开着菲亚特上班,街头的邻居也不需要有梅赛德斯。当他看到有几个邻居已经进行了这样的升级时,他会开始感觉到同样的需要。示范效应在这里起作用了。就个人而言,它能激励人们提升技能,更高效地工作,以挣得更高的薪水。在宏观维度上,它会导致这样的情形——即使国民收入每十年左右就增加了近一倍,人们却抱怨情况和以前一样糟,或者甚至更糟了,尽管他们以前是乘坐拥挤的公交或地铁上班。

同样,这里完全不是在呼吁任何令人消极的平均主义,而是要承认社会可持续的收入分配的重要性。

无论对个人或整个国家而言,我们需要的是雄心。如果没有雄心,就难以走得很远,攀得很高。另一方面,雄心过度了并不好,因为不能满足雄心而带来的失望感会令人沮丧。过度的雄心可能会妨碍而不是推动发展。各个级别的领导人尤其应该具备雄心,不过,这些雄心必须是嵌入在实际文化和经济潜力之中的渴望,而不仅是平民主义的承诺。

赶上更好的国家的愿望,是消除发展差距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但如果我们计划了在既定时间框架内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人们就可能会泄气。 发展的手段与目的

如果从一个广义视角上,一切都可归结为在长期来最大化经济活动的社会满意度,那么我们需要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目标、其本质及方法的角度,来审视新实用主义。

以一种能让人们满足的方式来满足需要,这一发展目标与新实用主义的指引价值观相符。GDP增长是通向目的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本身。现在是时候了,高度发达的国家需要从收入最大化的道路上转向,主要是摈弃将国内生产总值推至尽可能高的做法。将来,该目标将不仅是收入的最大化,而是以一种能够提高人们真正满意度的方式,分配增长的成果;非物质价值观将是另一个目标。

我提议一种不同的经济进步衡量指标,我将其称为综合成功指数(Integrated Success Index),简称ISI。它仅部分依赖于GDP,因为这一综合指数的值也是由其他因素共同决定的。具体而言,ISI的总值包含:

(1) 国内生产总值——40%;

(2) 主观福祉,与总体生活满意度相关,包括社会服务标准,以及对其未来前景的预测——20%;

(3) 对自然环境状态的评价——20%;

(4) 对闲暇时间以及填补闲暇时间的文化价值观的评估——20%。

该提议的指标虽有相当的任意性,但它并非是强调细节,而是要展示一系列的探究。我们能否从当前的混乱局面安然脱身,取决于是否紧迫地重新定义经济发展目标。因此,我并不坚持ISI,它仅是一个总体概念而非一个操作性的量度指标,在此我们可以提倡最广泛地、甚至可能统一地使用经不平等调整的人类发展指数IHDI,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已经将其应用于国际比较分析中。是时候要求政治家们严肃对待这一事务了。 中庸经济学

中庸经济学(Economics of moderation)意味着调节人、自然、金融和物料的流动,使之适应需求,从而保持动态平衡。

在将来,我们需要的是中庸经济学,而非过度、失衡和危机的经济学。

创造机制来平衡经济流与资源,这是必要的。有人可能又会说: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在这里建议的方法中,有很多新内容,因为它并不依赖于这一欺骗性的假设——在经济学的一些其他趋势中,该假设是典型的——市场货币机制有能力解决短缺与过剩的问题,这是动态平衡经济的问题。如果真是如此,我们就不会经历我们所身处的动荡时期了,而是在享受繁荣时代。

曾经,在文明的另一个阶段和整体发展低得多的水平上,一些国家试图通过采用对经济过程的官僚监督,来解决这一综合征。理论上,这些努力旨在消除调节不佳的资本主义经济征性的、浪费型的过度生产危机,但在实践中,它导致了具有内在结构性短缺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出现。匈牙利经济学家雅诺什·科尔奈把短缺视为该体系的主要基本特性,将其称之为“短缺经济”,对其进行理论描述时,他生造了“短缺经济学”这一术语。除了古巴和朝鲜,涉入其中的几乎所有国家都摈弃了这一低效率的体系,无需担心有任何人将会再次受到诱惑,尝试把中央集权制和命令型中央计划用作平衡经济的工具。

然而,通过后社会主义转型经济来克服短缺综合征,并未解决缺乏总体平衡的问题。另外,从未经历过真正的社会主义典型的短缺的国家,也受到了多种缺乏的困扰。

请允许我现在就说,将来情况也将是如此,因为这是经济的固有性质。无论是好是坏,在短期中,平衡需求与供给的机制正在起作用,甚至在更长时间区间,平衡某些类型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可能性的机制也在起作用;但是,只能暂时地达到平衡。经济的自然状况是永久性的失衡,仅在短暂的时期,供给与需求、产出与销售、收入与支出各条曲线会相互交叉。现实确实如此;另一方面,在理论模型中,只需作出相关假设就很容易达到平衡,在示意图上应该发生交叉的,总会在预期点准确交叉。

我们无需对此绞尽脑汁,因为同样因其固有性质,市场经济具有纠正机制,尽管这些机制相当不完美。当与平衡的偏离过高时,纠正不平衡的力量就会被激活。问题在于,纠正机制的作用时点常常太晚或者力度不足,或者错过了平衡点,使某种事物的短缺变为过剩,或者反之。显然,它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期间成本,降低了其效率。因此,有时必须要触发市场纠正,有时要使其加速,另一些时候要将其强化、抑制甚或阻断;它们需要调节。除了国家,还有谁应该这么做呢?

有必要采用国家干预主义,协助市场对流动强度(收入与支出、供给与需求、物资与市场)以及资源变化(财产、储蓄、股票)的纠正。

好的做法是结束关于该事务的意识形态争辩,把重点放在采用哪些干预技术上。

新实用主义呼吁国家与超国家经济政策协调的平衡良好的角色,其旨在纠正市场过程,或者在必要时,强化市场过程。它主张:给婴儿洗澡,倒掉脏水,如果有一天婴儿自己开始洗澡,那太好了,但我们绝不能让它不洗澡。因此,我们需要优化国家干预主义的范围和工具,同时牢记不要把经济政策的手段与其目的相混淆。不断关注以确保所有部门达到平衡,这是非常重要的事务,但它仍是政策为了达到发展这一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对经济的平衡,旨在培育而非抑制经济。 描述性和规范性经济学

我们需要注意,不要让国家改善市场的意图结果却造成了市场的进一步变糟。

系统性的国家干预主义应该是检查市场的根本性缺陷,并在过分不平等的收入分配领域纠正过度的情况,而不是试图接管市场的配置功能。干预主义必须克制住不要把私有损失社会化。在将来,市场过程的不断复杂化,可能致使为了自身的隐秘动机而滥用干预主义变得更容易。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今有了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的方式,将私人资本失败的成本转移给纳税人。这是硬币的一面。

同样还有另一面。在所有市场经济中,但当然,在国家资本主义中的程度和频率高于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中,侍从主义都是猖獗的,国家法规和政府政策服务于政治、官僚和商业小集团的目的,而不是纠正市场缺陷。其与合宜的干预主义之间共通之处的多寡,如同新自由主义的骗局与诚信公司之间共通之处的多寡。

与其对抗的方式,只能通过具有强大制度的国家中组织良好的社会,建立在进步的法律和秩序基础之上的社会。正因如此,新自由主义希望的是“小”政府或“廉价”政府,因为小的和廉价的就是差的,因而,也是弱的。如果一个政府能够相对较小而不削弱其干预功能,我们一定应该遵循这个方向。如果这是不可能的,政府就不得不“更大”或“更贵”,因为宝贵的公共服务,以及捍卫法律和秩序的服务,其价格要高于低质商品的价格。

因此,如果某人对市场经济怀有恶意,他会希望市场经济有不受约束的自由,因为如此一来,其未来的不确定只是个时间问题。然而,如果希望市场经济有一个好的未来,就必须主张有适当的法规以及市场与国家干预之间的和谐。在长期,在宏观经济层次上,这方面有所裨益的是采用滚动波浪式方法制定战略指示性计划。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计划中的时间区间逐步移动相应的期间,这样,我们前瞻的时间段不会变短。在未来的世界中,能够更好利用这一工具的国家以及区域一体化集团,将会占得先机。与通常将其战略计划保密的私人资本公司不同(每个典型的公司都有计划),在国家和区域一体化协议中,它们是冗长意图的知识的一部分,不会以任何方式损害竞争力。实际上,通过带来整体动员(包括竞争者之间),它更能有利于发展。

在此,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没有适当的战略计划,美国将无法改善其境况令人同情的公共财务问题,而欧盟也无法在财务方面整理好它的后院。中国人明白这点,可以说,他们从另一端着手处理该问题。他们仍然依赖于宏观经济五年计划,但计划不再是命令式的,而是战略性和指示性的。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目前已经在实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2011年-2015年),计划经济的成分越来越少,市场导向的成分越来越多。印度也在采用指示性计划,该国并未抛弃这一控制经济发展的工具,同时,十多年来继续在以冷静和理性的方式放开经济发展,而不是采用新自由主义的极端做法。

在这一背景下,很容易看出新实用主义与补缺假说(compensation hypothesis)一致,后者声称,全球化程度越高,政府就会“越大”,或者说,公共支出与国民产值的比率上升。自然,目标是做到支出总额与世界生产总值,即所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的相对化。终究,在有些国家中,通过削减这些支出(效率假说所称的调整)能更好地服务于可持续发展,但也有另一些国家需要进行更大规模的财政再分配。

在此提出的方法的属性之一,是它对导致未来状况的机制,以及导致未来状况的流程的影响提供了更深的识别,而不是简单地预测未来状况。它是要显示出通向未来的动态路径,或者达成所需要目标的方式,而不只是显示出一个静态的未来。在对未来的经济学思考中,为得出正确结论和正确决策而使用的宝贵方法,包括变量预测、备选情景、预见思考,以及在适用时的宏观经济实验。

这种方法论不能完全消除出错的风险,但可以限制错误的规模。原因是,不可预测事件相比不可预测过程更有可能发生,尤其在长期来看。很多不可预测过程已经在过去锚定了,已经正在发生。未来的事件尚未出现,所预测的它们中的一些可能完全不会发生,而很多未来的过程已经锚定了,正在进行之中。因为我们不能够给予它们足够的研究注意力,我们对此了解很少。

新实用主义表达了一种针对未来的战略性方法。它对全球愿景或警告性预测毫不陌生,但在原则上,它有着一种针对未来的积极主动的方法。好的经济学不只是对世界的描述,它还是把世界变得更好的一种工具。考虑到长期发展趋势,值得制定出战略来帮助它们实现我们所希望的定向,这将更容易地解决不止一个问题,避免不止一次经济灾难。

因而,新实用主义是我较早前作为“发展的契合理论”(Coincidence Theory of Development)而提出的描述性观点的规范性产物。它强调了多个发展决定因素的某种既定同时发生(契合)的重要意义,这样的同时发生总是具体的,但因时间和空间而不同。“事物以现在这种方式发生,是因为有很多事都在同时发生”这个句子简洁地传达了这个概念。在将来,该规律将总是适用的。从描述、分析、解释过去所发生的以及当前正在发生的开始,我们得以评估并假定措施,预期它们在将来会导致一系列的具体现象和过程,其产物是所渴求的方向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步伐。其决定性因素将是各种组成部分的契合,或吻合和聚合、相互叠加和渗透,它是多层的、异质的“点金石”,将来可能让我们得以开展原本不可能的行动。

实用经济学范文第3篇

身为专事经济研究的著名学者,今年54岁的郎咸平自称“能看懂经济方面的任何问题,唯独看不懂婚姻”,曾有过两次失败婚姻的他,人到中年才收获了一份堪称“郎”才女貌、幸福如意的婚姻。

“郎”才女貌异国结缘

郎咸平是地道的成都女婿,也因此经常受四川省、成都市政府部门邀请,来为当地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在世界各地讲学时,也经常向听众介绍成都的发展优势,鼓励更多的人到成都经商投资、观光旅游。他说,我这样做,其中有个重要因素,就是可以讨老婆的欢喜。

郎咸平的老婆名叫张玮,是土生土长的成都女性。自幼喜欢唱歌跳舞的张玮,在成都市话剧院工作。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话剧市场渐渐不景气起来。尽管张玮是团内公认的优秀演员,长得漂亮又很有艺术灵气,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她也乏戏可演,更多时候,只能是看看书,听听音乐,或和女伴逛逛街。

上世纪90年代初,张玮以探亲的名义,到美国看望在那边创业的哥哥,这次越洋远行,让郎咸平有机会认识了张玮,并一见钟情。

那个初秋的下午,郎咸平应邀参加一个华人圈朋友聚会,聚会中,他看见不远处有个靓丽的女孩子,安静地坐于一隅,看来不是很熟悉这个环境。周围的人告诉他:她是来自中国的一个话剧演员,是到美国探亲的。

张玮独特的气质让郎咸平暗自欣赏,他不由自主地走到张玮面前坐下,和女孩交谈了起来。郎咸平发现,女孩秀外慧中,特有女人味道。临别时,很少向外人散名片的郎咸平给了张玮一张名片,那上面有他的手机号和办公室电话号码。他别有意味地告诉张玮:“有空跟我联系,好吗?”张玮微微一笑,平静地说:“你备课一定很忙,我哪好占用你的时间。”郎咸平忙回答:“我白天是很忙。但一回到家,就只能一个人面壁发呆。”说这话时,他有意加重了语气。

郎咸平以为,既然这女孩对自己有好感,在给了她某种暗示后,她一定会主动联系自己的,可让他郁闷的是,分别后好多天,张玮也没有打来一个电话。

郎咸平只好主动出击,他给张玮打电话,单刀直入地说:“我这些天每天都在苦等你的电话,哪想到你把我晾在了一边。也许,我那天的表达不够明确?”张玮咯咯笑了:“你的表达连傻子都听明白了,但我确实难以接受你的青睐。”

原来,在张玮看来,两人萍水相逢,今后又大洋相隔,这样的爱情太不现实,也因此,她对郎咸平的大胆示爱表现得特别冷静。她告诉郎咸平:“认识就是一种缘分,不必一定要有结果。你我相距那么远,恋爱很不现实。再说,我对你也不完全了解啊。”

张玮的婉拒,使郎咸平相当失望,这个自信满满的男人,没想到离异后首次向一个内地女孩求爱,就吃了闭门羹!但他并没绝望。这以后,他继续向张玮发起了爱情攻势,约她喝咖啡、聊天,彼此间的了解逐步加深。交往中,郎咸平对张玮说,女人要挑选各方面都绝对占优势的男友,既需要很好的运气,还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如果利用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战略,选一个让自己相对满意的男人,这才算聪明女人。这样的选择叫“局部最优化”。

那次,郎咸平约张玮去美国密苏里乡村游玩,途中天气突然降温,看着张玮寒冷的可怜样儿,本身也冻得瑟瑟发抖的郎咸平立马脱下身上的风衣让张玮穿上:“我属于耐寒品种,不怕冷就怕热。”穿上郎咸平递上的风衣,张玮身上有了暖意,她被郎咸平的细心体贴所打动。

几个月后,张玮返回成都。在送张玮去机场的那一刻,郎咸平意味深长地对她说:“能够在异国相识,这是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但愿我们都不要轻易丢弃这份礼物。”之后两人通过电子邮件和国际长话,开始了穿越时空的联系。爱的思念,如洇在宣纸上的墨迹,逐渐在各自心底弥漫开来。

合理配置婚后爱情

相恋3年之后,两人终于水到渠成地结婚了。那段时间,郎咸平要忙着筹办经济系列讲座,他不想在婚事上兴师动众,而张玮也理解和配合老公,除了家人和特别亲近的朋友外,甚至连邻居、同事都不知道她和一个海外学者结了婚。

婚后,张玮辞去了成都市话剧院的工作。结婚后的头几年,夫妻俩住在美国芝加哥,那里的冬天极为寒冷,气温常常在零下30摄氏度左右。来自温暖成都的张玮非常不适应这样的气候,手脚常常冻烂,但她最爱对郎咸平说的话就是:“和你在一起,我的心是温暖的。只要心里暖和了,再冷都不觉得冷。”

身为世界级的经济学家,郎咸平在外面经常有鲜花、掌声的伺候,可谓风光无限。可在家里他更多时候是埋身书堆,苦思冥想。而张玮特别喜欢看爱情题材的电视剧,也渴望老公能多陪陪自己。可郎咸平总是喜欢独自坐在电脑和书堆前,做他那些永远没有句号的事情。

一个周末,张玮让郎咸平陪她去逛商场,郎咸平摆摆手,说:“你自己去吧。”“才结婚几年你就拿架子了呀?你不陪我,就是不在乎我了。”张玮故意做出生气的样子,撅着嘴嗔怪老公。

看到老婆若有所失的神情,书生气十足的郎咸平赶忙借用经济理论开导她:“老婆别生气,你要知道,爱情是一种有限资源,婚前婚后都是如此。只不过,这种有限资源在婚前往往容易被透支。结婚后,要想让爱情长期保鲜,这种定量资源就不能被某一方无限支配,或让另一方无限付出,好夫妻应为自己的爱情做个基本预算,让爱情在婚姻中得到合理配置,这样的婚姻生活才能既幸福又轻松。”面对老公幽默的申辩加讨饶,张玮扑哧一下乐了:“就你会说话。”

演讲中的郎咸平总是激情四溢,而生活中的他却是个讲求礼仪、很有分寸感的人。每次郎咸平出席公共场所,张玮都很低调,不事张扬,只是默默地在后台关注着他。只有当老公演讲结束后,她才会为老公端上一杯他爱喝的热咖啡。录制电视节目时,只要张玮同去,这位激情学者在化妆室内,就会像个乖小孩一样,穿戴上老婆带来的熨烫笔挺的西服和领带,安静地听从老婆对他服饰、发型等仪表装束的整理。

前几年,郎咸平的一档财经电视系列讲座在上海电视台播出后,这个在学术界被某些人讥为“狂人加疯子”的学者,居然一下子走红上海滩。那天,郎咸平演讲结束刚回到休息室,屁股后面一下跟进来好几个白领女性,在照了集体合影后,又缠着要和他单独合影。郎咸平半开玩笑地说,你们这么多美女和我单独合影,我可不好和老婆交代。话音刚落,张玮从外面走了进来,朗声笑道:你这边幅不整的样子,又怎么和美女们交代啊。说着,她从坤包中掏出一把梳子,认真地把老公汗湿的头发梳理了一番,这才让他和那几个白领女性逐一合影。

熟悉他们的朋友都羡慕地说,郎教授真是有福,不但自己会赚钱,还找了一个经济实用型老婆,不乱占用他宝贵的时间,不大手大脚花钱,俨然一个业务精通的生活秘书兼保健医生。

爱她,就要爱她之所爱

结婚多年来,郎咸平一直不炒股票不买基金,仅偶尔涉足房地产。有一次,张玮很纳闷地问他:“你是做经济学问的,老跟别人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可你为什么只偶尔涉足房地产,而从不炒股呢?”郎咸平呵呵一笑,说:“因为我把股市研究得太透了。连美国花旗银行这样的著名企业,在管理上都有不少问题,我是专门研究大企业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人,难道还不知害怕吗?我有畏是因为我有知。我觉得我还是靠嘴巴挣钱稳妥些,炒股的话,一年的演讲报酬一个月就可能泡汤。人不能贪欲太盛!”

“人不能贪欲太盛”,这是郎咸平的经济观,也是他的婚姻观。结婚后,郎咸平问张玮:“为什么有的情侣经济状况看似一般,却很幸福,而有的女人,老公有房又有车,夫妻却总是吵闹不休?”张玮想了想,反问:“原因很多,你认为呢?”

郎咸平不紧不慢地说,经济学中有个公式:幸福=效用/期望值。期望值越高时,往往幸福感越弱。如果某个女人老公的公司发了1000元奖金,她期望老公用奖金给自己买个LV包,需要10000元,套用以上公式,1000除以10000,结果挺不幸,她的幸福感只有0.1。但如果她只是期望老公用奖金请她吃顿西餐,只需200元,用1000除以200,她的幸福感就是5,相当强的。聊到这儿,郎咸平说出了他的“婚姻经济论”:夫妻要想获得婚姻生活的幸福感,就不能让太盛的欲望左右自己。

婚后这些年,张玮很认同老公在爱情婚姻方面的“实用经济学”,生活过得很有幸福感。但聪明、勤快的张玮又不甘心永远做一个有钱有闲的贵妇人,她觉得,幸福应该摆脱太盛的欲望,却应该包含一种人生的追求。

2006年10月的一天,深思熟虑后的张玮对郎咸平说:“我想学着做点商业经营方面的事情。具体说,想开个门店做生意。“郎咸平一听就摇头。确实,以郎咸平的年收入,足以让家人过上不错的生活。身为国内身价最高的学者,郎咸平仅是教书与演讲的年薪就在400万元左右:他在李嘉诚出资的长江商学院兼任教授,年薪达200多万元,还有香港中文大学的120万年薪,在担任大鹏证券研究所顾问时的年薪是80万元;此外,他在国内开讲座的课酬,常常一天高达3万元。

但张玮主意已定,她对郎咸平说:“你有你的事业,并享受着成功的乐趣,我也不想老是当全职太太。”见无法说服老婆,郎咸平只好同意,他拿出50万元资本金,让张玮在成都开了一家卖饮用水设备的门店。

在得到老公的理解支持后,张玮向郎咸平道出了开店的初衷:“这些年来,你四处讲课,你的经济理论我也耳濡目染了不少,心里总想着有一天能亲自施展拳脚,实践一下从你那里学来的理论知识。而且,我看到你经常捐款给学校贫困生,也想用自己的劳动所得,为慈善事业做点事情。”老婆的话,让郎咸平很受感动。

而张玮在做生意方面,却一直不见有很大起色。有朋友向郎咸平建议:“你可以利用你的身份扶持老婆的生意呀,老婆赚了钱,老公也有份嘛。”郎咸平呵呵笑道:“我对老婆这个门店能赚多少钱,完全不在意,甚至不抱希望。”朋友纳闷:“做生意不图赚钱,那你又何必拿钱让老婆做生意呢?”郎咸平一本正经地回答:“这是两码子事。我支持老婆做生意,是爱情的需要。既然爱了一个女人,就要爱她之所爱嘛!”

实用经济学范文第4篇

波兰前副总理,曾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经济发展研究机构及欧盟高级顾问,现任波兰华沙科兹明斯基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波兰智库主任。著有《真相,谬误与谎言:多变世界中的政治与经济》。

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国家而言,我们都要有雄心、有抱负。但这些理想与抱负不该是无力达到的,而是实实在在可实现的,“一带一路”就是这样的目标。

我们需要务实的想法和可以实现的雄心壮志

对于一个不太富裕的国家来说,梦想要赶上富裕的邻邦是很自然的事,只要不是想要立刻追上最发达国家。墨西哥人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赶上美国,斯洛伐克国民想要和奥地利一样,爱沙尼亚人喜欢和芬兰比较,越南计划赶上泰国,而中国则是梦想能够弥补曾经的时间差距、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想要赶上更富裕国家的愿望是消除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动因。但是,如果制定的计划无法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人们会因此丧失信心。我们需要务实的想法和可以实现的雄心壮志,绝对不要把目标设定得太高,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否则最终得到的不会是成就感和满足感,而是挫败和失落。

我所想表达的并不是限制人们的需求,而是在各种需求中力争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在保持已有需求、产生新需求和实际满足能力这三者之间达到和谐状态。就如同提起未来经济增长率的时候,最好是能够给新兴经济体的发展留有更多的空间,同时让发达经济体的增长稍稍受些限制,从而达到整体和谐的状态。出现过极度繁荣的国家与暴食者在某种程度上类似,吃得太多已经吃不下了。

再宽泛点说,若要力求在一定的经济活动范围中将社会满足程度最大化,我们就需要从新实用主义找办法,从社会和发展的角度审视新实用主义的精髓和方法。

把握新实用主义和中庸经济学,

远离过度、失衡、易生危机的发展模式

新实用主义,能够将相关经济政策、措施和普遍的经济学原理概念结合,把握“中庸经济学”的本质。“中庸经济学”的含义就是让人类、自然、金融、物质财富形成动态平衡。过去几十年的动荡皆是由于各领域的严重失衡以及失衡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造成的。我们一直处在不平衡的经济环境中,始终是这里有了多余的部分,其他部分就会处于匮乏之中,但良好的经济状态能调节这种矛盾。因此,经济活动一定要适度,通过“中庸经济学”达到一种完美的状态。

未来,我们会愈发需要中庸经济学,远离无节制的、不平衡的、容易产生危机的发展模式。过度、失衡、危机在人类社会和国家经济进程中会反复出现,但是这种不健康的状态只能偶尔发生,不该常态化。我们应当遵守规则,知道哪里必须停止,哪里可以适度改变,适应经济发展机会;我们可以有适度的收入差距,但极端的贫富差距会破坏人民之间的团结,引发新一轮革命;我们要警惕疯狂的市场营销刺激起的消费欲望,这种欲望完全脱离了现实的有效需求。我们应当遵循规律,在改造自然、生产商品的时候不要做过头,尤其是当消费使用这些商品已不能提升消费者的满足感的时候。

新实用主义需要政府发挥协调作用,同时各国政府之间也要协调经济政策,或者说是完善市场进程。有道是:“洗净宝贝,倒清脏水,如果宝贝可以自己洗澡,那更完美,但我们绝对不能不给宝贝洗澡。”因此,我们需要调动政府干预经济的各种手段,但是要牢记不可混淆经济手段和经济目标。保证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均衡发展十分重要,但是这仍旧只是一种达成目标的政策手段。我们需要推动,而不是抑制经济均衡发展。

如果没有小而强的政府,

宁要大而贵的政府

不要让政府过度干预市场算是老生常谈,曾经就有过政府过度干预,导致没能达成经济目标的例子。毕竟,市场会出错,政府和央行也是一样,而且它们犯错的频率相当高。在这个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政府间乃至世界联系愈发紧密的时代,政府的规章制度不仅仅是用来应对过去发生过的问题,同样也应该面向未来。政府规章更多是为了避免将来可能发生的失误、错误、监管疏漏或是欺诈,而不仅仅是去解决过去曾经出现过的问题。一旦出现上述问题,我们应当采取向公众道歉、谴责相关责任方、解雇或惩罚,甚至将责任人送入监狱等手段。很多事故或者灾难发生之后,相关技术监管都会更加严格,但是事实上应当在出事之前就做好这些,从灾难的源头扼制一切。发生一次坠机事故之后,航空公司开始注意从前未曾注意过的技术事务,但他们本来应该在空难之前就做好检查;洪水冲破了几十年没有检查加固过的堤坝,水利部门从那以后开始加强监控,但实际上他们本来应该在出事之前就做好检查,从而避免灾难。

系统有序的政府干预能够弥补市场最基本的短板,弥补由此造成的过度失衡的收入分配差距,但绝不可以直接替代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政府干预行为一定不能损害私人利益,否则,日后的市场发展中,政府干预很可能会成为个别人满足私欲的手段。令人倍感讽刺的是,如今政府干预越来越多地将一些私人的财产损失转嫁到纳税者头上,这是其不良的一面。

所有类型的市场经济都存在裙带关系,国际资本主义市场的状况比新自由主义市场更严重。政府制定法规、政策很多时候是出于政治目的,而不是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这些冠冕堂皇的干涉手段和新自由主义市场中的所谓诚信交易一样虚伪。

如果一个社会的制度、法规健全,各个机构的执行力都很强,整个社会井然有序,就可以对抗这种不正当的干涉。这就是新自由主义想要的“小”政府或者说“廉价”政府的原因,因为所谓的小或廉价,就表示政府没有资产、能力弱,可以任意摆布。政府的调控功能足够强大,同时机构又很精简,这才是我们想要的政府。如果这种政府不可能存在,那宁可要“大”政府、“贵”政府,因为我们宁可要物美价高的公共服务,宁可让政府多花些钱维护法律和秩序,也不要低价劣质的东西。

实用经济学范文第5篇

人还没过世就在异域出了著作全译本,此等隆遇,不仅外国法学界无他人可以匹敌,国人当中也鲜少人可以与之媲美。

近些年来,波斯纳法官一心要借新实用主义哲学开路,把他的经济分析法学推广到全球。但是无论在美国本土还是在欧洲,波斯纳都遭到了来自主流法学界的激烈批判。倒是在中国大陆,虽然波斯纳对发展中国家的法学向来不以为意,这么浩大的《波斯纳文丛》工程都没见他来做个序,但是,波斯纳的话语霸权却着实确立起来了。

台湾淡江大学欧洲研究所的林立先生对大陆法学的“波斯纳现象”颇为惊奇,对波斯纳本人的观点也不甚赞同,于是写了《波斯纳与法律经济分析》,以与大陆法学界同仁探讨。此书体系完备,考据翔实,足见林先生受德国法学浸淫多年的深厚功力。更难能可贵的是,此书于繁复学术考据中,始终贯穿一股对人心维善和社会公义的浓浓人文关怀,读来让人感奋不已。

经济学和法学本来都为社会科学中的显学,但是二者相遇,又有一些根本的前提性冲突;用林先生书中的话来讲,经济学家和法学家在有些问题上是无法对话的,其立场和视角是“不可共量的”(incommensurable)。经济学以效率为终极追求,而法学自古都是“人事和正义的科学”。经济学家们对于这种“不可共量性”也有深刻的体察。波斯纳创立经济分析法学主要是受了科斯定理的启发,但是科斯从来都不热衷于把他的理论推广到法律领域,因为法律领域存在太多的非市场行为;他还毫不客气地指出,波斯纳根本就没搞明白他的理论。

经济学大师们都知道经济学自身的界限所在,但是,波斯纳法官是个半路出家的业余经济学家,他眼里就没有这样的界限。他的经济分析法学就是要追求法律制度的效率,实现社会的“财富最大化”。对于非市场行为,要将其视为虚拟的市场行为,然后运用科斯定理来重新界定法律的权利义务配置;如果自愿交易费用很低,就应当创建绝对的权利,如果交易费用为正,就应该把权利初始授给那些出价最高因而也最珍视这些权利的人,以此来使交易费用最小化。

就是顺着这种“谁出钱最多就给谁权利”的一根筋思维,再加上惊人的写作热情,波斯纳法官已经把法律改写为刺激财富最大化的代价体系,改写了几乎所有部门法中的权利义务体系。而为了贯彻他的思维的一致性,他已经作出很多惊世骇俗的结论;出钱多的人有“权利”违约,有“权利”歧视劣等种族,甚至还有“权利”,只要能够促进社会的财富最大化。

林先生在书中指出了波斯纳理论中的三大死结:第一,财富最大化到底是什么意思,到底是谁的“财富最大化”?第二,“财富最大化”一定带来幸福吗?第三,如果为了追求“财富最大化”,造成一些违背正义、践踏人性尊严的荒谬个案,怎样证明这样做的正当性?波斯纳迄今都没有解决这些难题。近期他推出的新著题为《征服法律》(overcoming law,大陆中译本译为《超越法律》),声称要用实用主义的解毒剂来使他的经济分析法学变得更为实用。但是实用主义本身不是一种自足的哲学,同样存在自身的死结:第一,对谁实用?第二,怎么才算“实用”?第三,不同主体之间的效用存在冲突,厚此薄彼如何证明其正当性?这三个问题,可以同上面的三个问题相呼应。而这三个问题,不光波斯纳本人解决不了,实用主义哲学自己也解决不了。波斯纳在法官席上的作为也表明,他的理论根本不像他说的那样实用。

读林先生的书,不但深刻地意识到法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不可共量性”,也更深地体会到不同学者之间学术态度的“不可共量性”。诚如林先生书中所言,波斯纳是一个极其不严谨的学者;他对传统道德哲学和法哲学的攻击经常是歇斯底里的和不负责任的,很多言论和市井俗人对学术的鄙夷几无二致,无怪乎德沃金说他有“反理论”倾向。

如林先生所言,经济分析法学是因为意识到法学自身不科学、不严密的局限,力图用经济学科学将法学规范化的一个“科学帝国主义”的迷梦。然而经济学家们谁敢断言经济学是严密的经验科学呢?“五四”以降,科学是与民主法治携手而来改良中国文化的舶来品。但是,波斯纳法官的科学帝国主义大厦里却很少民主的气味。

20世纪70年代经济分析法学草创伊始,一位评论家就敏锐地指出,波斯纳的经济分析法学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财阀的意识形态。在这个意义上讲,误用新制度经济学原理的经济分析法学不过是一种伪科学;虽然学识渊博但品味低俗的波斯纳法官,不过是时下西方满地都是的后工业资本极权统治的一个十分卖力的吹鼓手罢了。

实用经济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主流宏观经济学 危机 未来

近些年来,我国主流宏观经济学遭到了四大危机的严重冲击,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主流宏观经济学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界学者更应该对主流宏观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刻地反思,使之更能适应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需求,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主流宏观经济学面临的四大危机

(一)基本信念危机

主流宏观经济学对市场十分推崇,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发现市场不再是想象中的那么完美,市场不能按照理论一样解决所有问题,长期以往,人们对主流宏观经济学推崇市场的信念变得不再那么坚定,这是主流宏观经济学现阶段面临着的基本信念危机。现阶段我国经济市场的各种经济行为监管力度明显不足,经济市场的波动性很大,而主流宏观经济学对市场是十分推崇的,经过实践的验证,主流宏观经济学必然会遭遇基本信念危机,而且基本信念危机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二)方法论危机

贯穿主流宏观经济学始终的方法主要是均衡方法,所谓的方法论危机主要是指均衡方法忽略了相应的时间与过程,没有将经济体系的变动性与复杂性考虑在内,这样在实践过程中很难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在经济活动进行过程中,我国需要的是一个市场过程的方法理论,而不是均衡方法理论,方法论危机是主流宏观经济学必然要遭受的危机之一。

(三)形式化危机

在经济学研究过程中,为了科学研究的方便,学者往往会建立相应的模型,在某些情况下,科学模型的美观性和实用性往往是不能兼得的。所谓形式化危机主要是指主流宏观经济学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往往更加注重模型的形式美,却忽略了模型的实用性。经过长期实践,主流宏观经济学研究模型变得更好美观,虽然看似很科学,但其实却变得更加不实用了。近些年来,经济学学者公认宏观经济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能够很好地应用于经济活动指导实践过程中的理论知识却很少,形式化危机是现阶段主流宏观经济学所面临的主要危机之一,而且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危机现状很那得到根本性地变化。

(四)忽视金融的危机

主流宏观经济学存在一定危机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主流宏观经济学并没有将金融危机很好地考虑在内,但在实践过程中,金融危机是不可避免的,长期以往,主流宏观经济学必然会面临着忽视金融的危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长期以来,主流宏观经济学都采用了“两分法”模式,没有注重金融危机的研究和融入,导致主流宏观经济学缺乏了金融危机的研究,这与实际经济发展需求不相符,长期以往会直接带来忽视金融的危机;其二,主流宏观经济学成熟时期是市场经济环境是较为稳定的,稳定的市场经济环境导致经济学者对金融危机的关注度不高,长期以往面临着忽视金融的危机;其三,传统的主流宏观经济学忽视了市场金融化所引起的收入差距变化,没有对其作用渠道进行深入地分析,这也是引发主流宏观经济学忽视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主流宏观经济学的未来

(一)推进宏观经济学的融合

面临着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危机,首先要推进宏观经济学的整合,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整合,而是一种根本性地变革。一方面,宏观经济学研究与实践应该在同一框架体系中进行,现阶段宏观经济学趋同的一个重要变现就是DSGE模型的出现和广泛适应,在趋同的模型里,宏观经济学能够更好地融合与改革,有利于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宏观经济学研究与发展过程中,主流宏观经济学应该主动接纳和吸取其他非主流宏观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和实践操作,从而在各种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碰撞中促进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快速发展,增加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可行性。

(二)重建危机经济学

重建危机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将金融危机看成主流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使促进主流宏观经济学更好实用、有效。一方面,经济学研究学者要将金融危机“常态化”,即将金融危机作为经济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金融危机可能带来的影响融入主流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另一方面,重建危机经济学除了增加金融危机的重视度,还要逐步重建宏观经济学方法,这就要求宏观经济学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逐步摒弃传统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型,结合时展需求创新出更多新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另外,21世纪以来,物理学和数学获得了快速地发展,物理学、数学理论知识的更新为宏观经济学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综合型研究学者应该积极吸取物理学、数学理论研究经验,从而推进主流宏观经济学理论研究进程,增加主流宏观经济学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三、结束语

现阶段主流宏观经济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竞争体制的完善。为了很好地解决这种危机现状,首要要推进主流宏观经济学与非主流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融合性发展,还是结合时展需求重建危机经济学,从而促使主流宏观经济学更好地指导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谢作诗,李海洋.硬预算约束假定及主流宏观经济学于转轨经济之局限性[J].经营与管理,2012(02).

[2]陈雨露.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J].国际金融研究,2015,06.

实用经济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 教学体系改革应用型人才

引言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课程引入我国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已有20余年的历史,其重要性逐渐被教师和学生认可。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8门核心课程之一[1]。教育部高教司制定的高等学校经济学科本科教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内容:计量经济学概述,经典单方程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放宽基本假定的经典单方程模型,联立方程模型,应用计量经济模型。

依据该体系,目前国内的计量经济学本科教材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在教育部规定的内容之外,加上了离散选择模型、简单的面板数据模型、简单的时间序列模型(内容主要包括单整、协整、误差修正模型),以清华大学李子奈教授编著的《计量经济学》为代表。一类基本上是按教育部规定的内容编写,以杭州商学院赵卫亚教授编著的《计量经济学教程》为代表[2]。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是面向各类企业,其各经济类专业都把计量经济学列为必修课,采用的教材是李子奈教授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量经济学》。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计量经济学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不高;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中,发现学生虽然都学过计量经济学,但很少有学生会在论文中运用计量经济学来分析问题,这促笔者思考现行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是否适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院校。为较细致地讨论这一问题,并使问题的讨论有一定的材料支撑,笔者通过展开调研,尝试对这一问题加以解答。

一、对调研的说明

1.调研方案的设计

调研分为两个阶段:定性研究阶段和定量研究阶段。

第一个阶段的任务是确定调查问卷的内容。为了使调查问卷的设计有较强的针对性,笔者与郑州航院经济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以下简称指导教师)、已踏入工作岗位的郑州航院3系的毕业生(以下简称毕业生)进行了访谈,通过网络了解部分接收郑州航院毕业生的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以下简称企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晰了调研的问题,确定了调查问卷的内容。

第二阶段的任务是抽样调查。为了保证调查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需要一定的样本量。调查对象分为三个群体:指导教师、毕业生、企业。考虑到经济类专业基本都分布在郑州航院3系,因此,25份指导教师的调查问卷全部在3系发放,参加调查的教师占全系指导教师的1/3强。毕业生和企业虽然数量很大,但调查起来困难较大,因此,只各发放50份调查问卷,以达到统计分析对最小样本量的要求。调查问卷采用书面和电子邮件的方式发放,发放的办法是随机抽样。

2.数据的采集

抽样调查于2006年4月25日―5月10日进行。最终,指导教师群体回收有效问卷21份,毕业生和企业群体回收有效问卷为42份和31份,基本达到了最小样本量的要求。调查问卷回收之后,对问卷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录入,并进行

了复核。

二、调研的结果与分析

根据调查方案,了解了被调查的三方对以下基本问题的看法:

1.对现行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总体评价

在指导教师中,有14位(67%)教师认为现行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和体系符合或基本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毕业生中,仅有9人(约占21%)持同样观点;在企业中,有12家(约占40%)持同样观点。

这一结果显示,教师、毕业生和企业的分歧较大。这可能是因为教师多数从事教学和科研等理论工作,现行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和体系完整,逻辑性强,所以对此的认可度较高。毕业生由于从事的是具体工作且工作视野较窄,对实用性要求较高,导致对这一体系认可度很低。而企业既注重实用性,又要求员工有较宽的知识视野,所以认可度居中。企业和毕业生的认可度的差异还有可能是一些毕业生学了计量经济学却不会应用,就误以为在工作中没有用途。

2.对现行各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评价

在指导教师中,19位(占90%)对现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评价依次是:单方程模型、单方程模型的扩展、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联立方程模型。在毕业生和企业中,赞同这一顺序的比例分别是80%和75%。

这表明,教师、毕业生和企业三方对现行教学内容的各部分的实用性评价高度趋同。说明教师、毕业生和企业三方尽管视野和立场各不相同,但对现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评价基本是一致的。为什么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这两部分内容的实用性被调查三方放到了最后?原因可能是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内容是需求函数模型、生产函数模型、消费函数模型、宏观经济模型,这些内容虽然冠以“应用”的名称,但实际上对于去企业工作的毕业生用处很小,但对做理论研究的人士却很有用。联立方程模型主要是运用于宏观经济分析中,这部分知识对于去一般企业的毕业生确实用处不大,而对去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就业的毕业生用处较大。

在调查中,当被问到“你认为最有必要添加和删掉的内容分别是什么”,17位教师(占80%)认为应添加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而在毕业生和企业中,80%和90%认为应添加传统时间序列分析。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做研究中,会较多地用到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而毕业生和企业从事实际工作,会较多地用到传统时间序列分析来做简单的预测。70%的教师认为应该删掉的内容是联立方程模型,80%的毕业生和90%的企业做了同样的选择。这是因为教师中做宏观经济分析的也是少数,联立方程模型已经成为现行体系中的“鸡肋”。

3.对现行教材呈现方式的评价和建议

在指导教师中,约50%的教师对现行教材的呈现方式不够满意,而在毕业生和企业当中,这个比例达到了90%和80%。这可能是因为教师主要从事理论工作,对呈现方式的活泼性要求不高,而毕业生和企业主要从事实际工作,更要求教材浅显易懂,使学习者尽快掌握知识并投入应用。

4.对推行案例教学的态度

在指导教师中,支持进行案例教学的比例为60%,在毕业生和企业中这个比例高达90%和95%。这说明教师、毕业生和企业三方都支持开展计量经济学的案例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但对案例教学的态度还是有较大差异,这主要源于各方对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差原因的看法不尽相同。如70%的教师认为,目前学生不会运用计量经济分析,关键问题不在于是不是进行案例教学,而是学生对做练习和写小论文态度不认真,应付差事,只想在课上听听,通过考试即可。而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性很强,不试图去用它,学完后很快就会忘得精光。而80%的学生认为自己不会用计量经济学,主要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讲授理论,而对如何应用关注较少。

三、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由本次调研的结果与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现行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和内容偏重于培养理论人才,不能完全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调查结果表明:计量经济学的知识对毕业生在企业中的工作是有较大用处的,但各部分知识的实用性差别较大,而现有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在一些实用性很强的内容上没有涉及或涉及较少,对一些实用性很弱的内容又强调过多。如包括趋势模型、指数平滑法等内容的传统时间序列分析,对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用处较大,但在教学体系中没有安排,而对于联立方程模型和应用经济模型这两部分内容,对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和撰写毕业论文的用处非常小,但教学体系却安排了较多的内容。

2.现有教材的编写体例和呈现方式偏重于理论的严谨性,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掌握技能的需要。现有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的呈现方式基本上都是先介绍理论和理论的推导,再介绍理论的应用,而且往往重点在理论的介绍和推导。由于理论的分析和推导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来讲过于烦琐,会让学生对学习计量经济学产生恐惧和厌烦。再者,这样的呈现方式会让学生误以为一定要把理论弄清楚,才能往下学习如何应用,导致有不少学生被理论困扰,花了大量时间,继而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失去了信心和兴趣。

根据这次调研结果,可以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1.从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出发,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内容加以调整。具体做法是将联立方程模型和应用计量经济模型的内容删去,将传统时间序列的内容加上。这样,既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增加课时,又能够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的有用性。

2.在课程教学中,为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教学重点和方法的介绍可以采取有别于教材上的方式。如可以采取先介绍这部分内容的用途和用处,然后再介绍如何应用,最后对理论和理论的推导简单介绍即可。最好是能结合各专业特点,展开部分课时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学生运用计量工具来分析问题。

3.如果可能,最好是根据本校的情况,编写适应本校学生要求的教材,教材不求内容的深度和全面,实用即可。实现对现行教材的呈现方式的变革,以增强教材内容的可读性,让学生在感受计量经济学的用处中学习它。

4.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事情。教师要努力去教,学生也要努力去学和用。缺乏哪一方的配合,效果都不会好。因此,要对学生强化要求,对平时作业和小论出硬性规定,督促学生边学边用计量经济学,以此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赵卫亚.计量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实用经济学范文第8篇

丹尼尔・布罗姆利可能是国内经济学界不太熟悉的经济学家,他的著作只有《经济利益和经济制度》被译成中文。在美国经济学界,他也是非主流。如果要分派,他可以归入以威斯康星学派为代表的老制度学派。此学派鼎盛时期是在上世纪40年代末以前;随后,新古典经济学开始在美国繁荣。如今,它的地位基本上被以科斯和诺斯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取代,尽管后者也不大为美国主流经济学界所接受。

作为他的学生,我从布罗姆利那里获益良多,2000年回麦迪逊教课时,还专门补听了他的制度经济学课。那时,我就知道他在写这本书;2005年他到我们中心访问,告诉我此书已经被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接受,正在出版过程中,并希望能够出版中文版,我欣然应允。

依我之见,布罗姆利此书想表达的核心思想是:制度是人类有意的创造。这当然和哈耶克的自发秩序不同。自发秩序意味着,制度是人类在“不经意间”造就的,即每个人或组织都从各自利益出发参与社会博弈,没有对社会组织形式的想法和规划。但是,他们博弈的结果却创造出对每个人都有益的制度。

自发秩序并不被新制度经济学派普遍接受,诺斯就把制度定义为对人类行为的“人为约束”,其目的是为个人行为提供可预测性。诺斯对人的目的性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基本持负面看法。他认为,人的目的性往往阻碍人类形成有效的制度安排。如果制度变迁是由经济收益引导,不掺入制度变迁执行者个人的目的,制度就会朝着有效的方向演进。

布罗姆利走得比诺斯更远。布罗姆利认为把经济收益当作指引制度变迁的外生动因,是一种同义反复。经济收益是由制度定义的,也就是说,制度先于经济收益而存在。目的性参与制度的设计和变动,意味着人们先有了对未来的想象,即对一个更加美好社会的构想,然后,根据这个想象来构造当前的制度。用布罗姆利的话来说,人们在构造当前的制度时,总是“站在未来思考现在”,即依据观念的改变而改变制度,不拘泥于当前的利益得失。观念的改变就是布罗姆利所说的关于制度变化的“目的因”。他说:“目的因让我们能够理解DDT被禁用不是因为突然间这个做法符合了经济效率的标准(机械原因),而是因为环境在与农业利益(一种事后的理性化)的较量中获得了更多的‘力量’。DDT被禁用是因为一种新的集体承诺业已形成,即秃鹫,或者其他动物,值得让农业中的害虫控制蒙受损失――‘值得’不是在福利经济学意义上的,而是指创造一个未来,或总而言之,拥有后会更好。”

对制度变迁的解释,不能只停留在寻找经济收益这样的机械原因上,要在经济领域之外寻找答案,这要求我们研究制度变迁执行者的目的。唯此,我们才能找到解释制度变迁的“充分理由”。

从人的目的性出发,布罗姆利提出了“volitional pragmatism”的概念,我们把它翻译成“能动的实用主义”。实用主义否定人的思想是自然的镜面反射,相反,强调个人对于周遭环境的理解必然受到他们对周遭环境印象的限制,而且,不同的人必定拥有不同的印象,因此,不存在单一或终极的真理。实用主义的核心因而是试验,能动的实用主义者的试验不是盲目的,而是受到他们对于未来的想象的指导。制度之所以发生变化,是因为人们根据自己对未来想象的试验,导致了一些没有料到的“惊讶”;这些“惊讶”为现有制度所不容,因此,需要新的制度来消解。

中国迄今30年来的渐进式改革,是能动实用主义的具体体现。为了更契合中国的语境, 我把它更名为“实践的务实主义”。渐进改革的哲学基础是对单一和终极真理的否定,因此,它是务实的;同时,渐进改革又以不断的试验为先导,因此,它在行动上又是实践的。布罗姆利此书虽然不是为中国读者而写,也不是为研究中国改革历程而作,但是,它所表达的思想对理解中国的改革历程,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在更一般的意义上,布罗姆利的思想对业已在中国成为主流的新制度经济学传统提出了挑战。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是把制度研究纳入主流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框架,并试图以经济参数的变化,作为解释制度变迁的主要因素。本书对此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会在中国制度经济学者中引起争论。

记得2005年布罗姆利到我们中心给学生办讲座的时候,学生们对他的思想的反应,可以用“震惊”来形容,因为他所讲的和他们所接受的主流经济学太不同了。虽然我不完全赞同布罗姆利的思想,但是,我相信,阅读他的书对于每个对制度经济学感兴趣的人来说,都至少会是一次耳目一新的经历。■

《充分理由:能动的实用主义和经济制度的含义》,(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著,简练、杨希、钟宁桦译,姚洋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参见本刊2008年第20期“本刊10月荐书”

实用经济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经济学;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以当前经济的发展趋势为发展依托,要求全面反映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发展原理。[1]经济学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经济分析能力,但受传统经济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经济教学发展缓慢,经济学教学效果较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并未达到实际的课程目标。

一、当前经济学的教学现状

1.教材及教学内容滞后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学科,学科内容复杂,理论内容丰富且较抽象。经济学是建立在一系列理论假设基础上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经济实践活动的延伸,经济学教学的内容也不断延伸,这就加大了课程的教学难度。[2]由于学生缺少相应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因此造成无法理解教学内容,教学难度较大。此外,我国在经济学教学过多注重理论教学,且相关的经济学理论无法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时间,其推导出来的理论与实际情况不符,学生即便运用相关的经济理论也无法实现经济问题的解决,这导致实际的教学效果大大降低。

2.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高校经济教学方法单一,仍然采用教师讲授的传统方式,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较低,这是一种被动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是相当肤浅的,因此也就不具备独立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最终造成学生的学习能力低下,学习兴趣较低,学习缺少相应的主动性,无法实现经济学教学目标。

3.教学内容缺少现实性及实用性

经济学以市场经济发展为基本依托,是对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浓缩,因此必然具有较强的系统化,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仅介绍相应的经济学理论,课堂上很少提及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较少,同时缺少相应的案例分析,教学内容单一、僵化,使得教学内容缺少实用性及现实性,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完成教学目标。

二、经济学教学的完善措施

1.调整课程内容

首先应当做好教材的选择工作,保证所用教材符合我国学生的阅读习惯,对于刚刚入门的学生建议其使用具有一定趣味性、启发性的教材,避免盲目使用经济学原版教材。其所选用的教材应当既包括主流经济学内容,也包括非主流经济学内容,这样有助于保证学生全面理解经济学体系。其次是完善相应的课程内容,保证各层次教学的有序进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侧重点,进而实现学生经济问题分析能力的提高。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还应当加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以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情况,实现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情况相结合,使学生全面掌握经济学理论,充分认识当前的中国经济发展规律。

2.改革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应当以提高学生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为基本前提,规范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构建完善的经济学知识学习体系。

3.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及实用性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既讲授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同时还要讲授中国市场经济的相关内容,并结合相应的案例对中国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及实用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经济学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想学好经济学,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借助全新的教学方法,并对相应的案例进行重点剖析。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将学生引入经济学的殿堂,引导学生以经济学思维思考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金翎.地方普通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资讯,2014,5(5):108-109.

实用经济学范文第10篇

Abstract: Economics textbooks as "the most dazzling pearl on the crown of social sciences" have an immense number of books. Despite of making a lot of achievements, Economics textbook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s also have some problems, and can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raining goal and course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s well. The wa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s textbook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s from subject system to teaching system is discussed through analyzing Economics courses.

关键词: 经济学;学科体系;教学体系

Key words: Economics; subject system; teaching system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255-02

1高职经济学课程的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保持了持久的快速增长,现在无论是媒体还是百姓的闲谈,市场、需求、GDP、CPI等经济学名词几乎成了全社会最流行的词汇。在人类发展史上,曾有四种“显学”主宰过人类的知识和思想,其一为原始巫术,其二为中世纪的神学,其三为近代哲学,其四就是现代的经济学。作为目前唯一被授予诺贝尔奖的社会科学的经济学,其大师级人物仍是今天学术天空最闪耀的明星之一。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各种社会活动和各种社会关系的理论和历史的多种学科的总称。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经济学是人们对各种经济关系及经济规律的一种认识和反映。经济活动是其他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经济关系也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19世纪伟大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在他的教科书《经济学原理》中这样写道:“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

20世纪50年代至改革开放前,我国根据前苏联的模式,分别按工业、农业、商业等产业(或行业)类别设立所谓“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或“商业经济学”等对应学科,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我国部分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陆续开设经济学课程,为了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相区别,都统称为《西方经济学》。现在很多的经济学家大都有共识,在适当的时候会取消西方经济学名字,而把它改称“经济学”或“现代经济学”。

经济学是经世济民之学。经济学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和教师为本,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努力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持,做出优异的贡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社会对专科层次包括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人才的需求要大于对本科层次人才的需求,对本科层次人才的需求要大于对研究生层次人才的需求。高职财经类专业的经济学课程也由过去的《西方经济学》名称逐步向《经济学》、《经济学基础》转变,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有别于本科注重经济学的学科体系,逐步向满足岗位、职业群、需要的教学体系转变。

2高职经济学教材的现状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是学习主体对其信息加工的客体,是教师构建学生知识和能力体系的外部工具和手段。传统的观点认为教材就是“知识仓库”,强调尽可能详细地向学生传递学科知识,教材的编写特别注重资料罗列的详尽性、严谨性。

经济科学的文献汗牛充栋,在过去的时间内,高职经济学的教材多数使用本科院校的《西方经济学》,由于本科经济学教材的内容难度大,强调学科体系,与后续课程和实际经济生活联系不足,高职学生普遍感到经济学难学,学习之后感到用途不大,成了“屠龙之技”的课程。

为贯彻教育方针,全国高等职业学校和从事经济学教育教学的教师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编写出版了大量的经济学教材,对经济学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满足了教学的需要。

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值得研究和注意,突出存在的问题的是:①高职经济学教材的体系大多沿用了传统本科《西方经济学》的体系,教材基本上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大量的经济学理论抽象、难懂,高职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②人才培养目标过于趋同,教材内容的选取缺乏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缺少实训环节,案例雷同,与教材内容和实际经济生活联系不足,学生对基本的经济学理论难于理解,没有专业针对性,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等专业使用同一本教材,与后续课程的联系脱节;③经济学课程经常需要用到一些导数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运用感觉很不适应,不能掌握和使用这一基本方法。④教材体例陈旧,高职经济学教材大多数还是沿用传统的章节目编排方式,习题普遍是简单的问答形式的题目,设计技能训练等实操类练习题或者材料完备的案例分析题很少。

3高职经济学教材要符合教学体系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观、人才观的改变,教材的功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材是一种学习资源,不再是简单的信息库,面对教材这种学习资源,教师和学生不是材料员而是建筑师,师生应该成为新材料的主人,是新材料和新教学智慧创新的主体。教材必须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发展,必须把学生的个性发展置于教材设计的核心位置。

如何在教育方针规定的总目标下确定适合本校、本专业的人才目标,是需要进一步认真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将会影响经济学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也会影响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所以要妥善处理。

3.1 教材的目标结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和高技能型的实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应用、实践”为主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经济学的教学内容要突出职业适应性,体现先进性、实用性。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完成的。教材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特点、读者对象对教材的内容起决定作用。按照人才培养目标,高职经济学教材可分为应用型教材、理论与实践结合型教材。

经济学教材的目标结构设计要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美国哈佛大学曼昆教授所著的《经济学原理》,以鲜活的经济实例激发初学者的浓厚兴趣,因而成为世界公认的经济学畅销书。

高职经济学教材的目标设置得是否具有先进性与实用性,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模式和优秀教材的特点,教材编排上体现综合性、趣味性和实用性。难懂的经济学理论已够用为原则,以掌握经济学思维方法为目标。

3.2 教材的内容结构高职经济学教材的内容选择要区别于本科的学科体系,突出知识、技能与社会经济的联系,教材结构上体现宽基础,把主要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原理介绍清楚,教材内容上要体现实用性,一是要突出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活动的联系;二是要把握经济学与后续课程的关系,为以后的专业课打好基础,使教材成为构建教学目标的载体。针对不同专业教材内容的选取有所不同,例如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教材在经济周期、开放经济等内容要适当增加,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教材,在供给、需求、市场理论方面有所侧重,对于电算会计专业的教材要在成本理论方面增加篇幅。三是在经济理论的表述上,尽量少用的代数表达方法,多用图形和列表的方法表达。

3.3 教材的过程结构首先,教材的过程结构设计要围绕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职学生入学分数低,学习兴趣不浓,教材案例、内容要围绕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出发,通过设趣、激趣、诱趣和扩趣等过程,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其次,教材的过程结构设计要体现能力形成的过程。在经济学的理论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习得、转化、巩固、迁移和应用几个阶段,教材的编写要遵循“知识-实践模式-独立操作-形成技能”的发展模式。知识以够用、兼顾后续课程为原则,通过多种形式的复习思考题、实训练习等模块提高实践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案例的分析,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思考,以期达到独立运用所学经济学理论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实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再次,教材的过程结构设计要体现实用性。高职教育以任务驱动为教学主线,以工学结合模式为目标已成为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经济学教材应该编写任务驱动、模块化的新颖教材,以适应这种新变化。

参考文献:

[1]梁玉凤.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及教学模式改革[J].北方经贸,2005,(12).

[2]邓泽民,侯金柱.职业教育教材的功能、特征与结构[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上一篇:老人医学专业范文 下一篇:电子图书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