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结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2 12:43:00

数学小结方法

数学小结方法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A-0056-01

作为课堂有机组成的一部分,“课堂小结”这个教学环节的地位显得越加尴尬,它往往缺乏变化:时间固定、句式固定、形式固定,让教师麻木,让学生反感。“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改造“程序化”的课堂小结,让其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是提升课堂效率的途径之一。

一、课堂小结不妨“缠缠绵绵”

临近下课,许多老师在进行课堂小结时总是显得匆匆忙忙,一般只有2~3分钟时间。这种课堂小结很容易流于形式,学生只会看着板书,机械地复述一遍。或者有时候由教师自己再强调一遍,收效甚微。

“缠缠绵绵”的课堂小结,是允许时空的拓展和延伸的。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认识》一课时,在教学完第一课时之后,我在课堂小结阶段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设计一份圆规的使用说明书。”显然这样小结方式,学生是不可能在寥寥几分钟内完成的,他们首先需要了解说明书的一般格式,对说明书的项目进行简单的分类,如“圆规的构造”“圆规的功能”“圆规的用法”等,然后才开始积极地回忆课堂教学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尽管这样的小结完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们却投入了极大的参与热情,在课余时间自发地组成合作小组,交给了老师一份份满意的答卷,他们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课堂小结理应“疙疙瘩瘩”

课堂小结方式的僵化,让一些“久经考验”的高年级学生变得轻车熟路,他们大多数会将板书读一遍,陪着教师顺畅地走完这一过场,而其他的学生则沦为“看客”。提升课堂小结的难度,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梳理、构建过程,让学生自己选择总结方式、自己确定总结顺序。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教师将各个知识点随着教学进程的展开而故意打乱板书的排列顺序,最终形成的板书结构显得非常凌乱。面对“乱七八糟”的板书,指名小结的学生在复述时吞吞吐吐。此时其他同学自发地进行补充、纠正和完善,教师用期待的眼神鼓励学生集体参与,让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串联,梳理知识之间的前后顺序和彼此联系,最终形成完整、清晰的小结。

三、课堂小结应尝试“断断续续”

课堂小结并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某一个固定环节,而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灵活地扩大小结的范围,在适当的契机适时地进行小结,让学生及时反思,从而促进后继教学环节的展开,也使得反思归纳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课堂小结也并不仅仅在课堂上进行,还可以大胆地拓宽课堂小结的时空,让课堂小结延伸到课外乃至校外,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方法,进行各种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小结活动。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元、角、分的认识》一课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调查家中常见生活用具的价格,用虚拟物品的形式开了几家百货商店,要求学生任意购买两件商品,算出自己应付的钱数及找回的钱数。由于活动耗时较多,笔者分次开展活动。学生在这种“买”与“卖”的趣味性活动中,兴味盎然地开展小结,巩固了简单的人民币计算的方法,这样的小结方式比那种“指名口述”效果要好得多。

四、课堂小结应求“快快乐乐”

改变传统的课堂小结,必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要转变以往那种或单纯围绕“知识点”进行小结——今天这节课你觉得自己发挥得怎么样;或让学生为自己找榜样——你觉得这节课哪位小伙伴表现得特别棒等。让学生从课堂小结中感受成功的乐趣和再创造的喜悦,变被动的复述为主动的构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小结的热情和兴趣。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时,教师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生日,然后小组之间说说自己出生的那一年或那一月包含着本节课中的哪些知识,让学生在与自己密切联系的数据中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小结的氛围。针对学生出生日期中“年份”差不多的情况,教师出示了自己的生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对“平年、闰年”以及“大小月”等知识进行再次巩固。尽管没有要求学生在小结过程中说出那些抽象的定义,但是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完成了知识的实际运用,收到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成功的课堂小结,是保证整节课教学效率的重要一环,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形成知识模块、完善认知结构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学生从中还得到了数学技能的优化和数学思想的提炼。因此,认真打磨课堂小结这一环节,让学生善于小结、乐于小结,让课堂小结为一节精彩的数学课堂锦上添花!

数学小结方法篇2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总结

1、启发性总结。

启发性总结,就是在学生掌握了课堂讲授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作结。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得以条理和升华,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结尾时,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不作解答,留给学生课余时间去思考、印证,以造成悬念,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从小培养孩子热爱数学的兴趣。如在学习“圆周率”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一些老木工经常说:“一尺圆三寸”,这句话在数学上有什么样的道理?如果按照我们今天学习的计算方法,要做一个直径为1米的木桶,需要木板的总宽度约是多少?这样,既巩固了本节课乃至本阶段的学习内容,又让学生把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大时事等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了单一枯燥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发展思维能力。

2、概括性总结。

这种总结方法是绝大多数教师采用率最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每节课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纲契领的说明,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这样可给学生留下系统、完整的印象,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新知识的同时,还能为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基础和动力。这种总结方式,多用于新授课。在一节数学课里,或者为了形成某一个数学概念,或者为了确立某个法则、性质,或者为了讲授某种数学方法,课堂总结时,将新授内容归纳、概括、梳理,实有必要。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快速、精炼地再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起到深刻理解、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如,在教学几种专用名称百分率问题时,其名称和公式较多,有成活率、缺勤率、废品率、烘干率、含水率、命中率等等,它们分别又有各自的计算公式。如何交给学生一条“绳子”,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捆”起来,轻松地“背”着走呢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共同总结出“求谁的百分率,就用谁除以相关的总数量。”概括性总结,要简明扼要,画龙点睛。这样做,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悬念性总结。

文学作品中的“悬念”,可引人入胜,激趣。数学课的总结,也可以通过巧设悬念,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的教学内容,可考虑设置悬念。例如,一位教师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教学中,给学生一道只有条件、没有问题的不完整的题目:“某班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让学生思考,根据这样的条件,可以提出哪几个问题。学生提出了六个问题:男生占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占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男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男生人数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少百分之几?对前两问,让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中间两问让学生书面列式集体订正;对后两题告诉学生放在下节课研究,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均放在下节课研究。这样做使一题多变做到了适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下节课做了铺垫。

4、趣味性总结。

课堂总结的一般化,形式的呆板化,易使学生感到乏味,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能使学生调节疲劳,保持学习兴趣。通过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关的音乐、童话、故事,或是看录像、听儿歌、诗朗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音乐之间和谐而统一的美,在美的享受中结束一节新课的学习。教师可以把一节课知识的重点、关键编成歌诀。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外移几,里移几,方向一致要注意;里缺补‘0’莫忘记,上下点点要对齐。”另外,课堂总结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也是饶有兴趣、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即在总结时运用新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数学小结方法篇3

关键词 数形结合 数学问题

一、以形助数

“以形助数”是数形结合的主要方面。在小学生阶段,由于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大部分抽象的数学知识学习需要“形”的支撑。在平时教学中,我发现有些数学知识让学生动笔涂涂画画,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图形结合起来,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以形助数的巧妙运用,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借助“形”的直观 ,建立数学概念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由于它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是一对矛盾,使得它在教学中成为一大难点,解决这一难点的主要途径是向学生提供大量感性材料,而“形”的材料常常是最有效的。

2.依赖“形”的支撑 探索数学规律

数学中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往往隐含在具体的事例中,学生很难发现,有时借助“形”的操作将有助于发现规律。

3.借“形”的帮助,获得解题思路

借助图形解题的最大优势是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因为将数量信息反映在图形上,能直观表现数量间关系,从而获得解题思路。尤其在解较复杂的文字题、应用题时,恰当选用线段图、示意图、集合图等等,是寻找解题途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二、以数解形

图形中往往蕴含着数量关系,特别是复杂的几何形体可以用简单的数量关系来表示。而我们也可以借助代数的运算,常常可以将几何图形化难为易,表示为简单的数量关系(如算式等),以获得更多的知识面,简单地说就是“以数解形”。它往往借助于数的精确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表示形的特征、形的求积计算等等。在教学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借助图形充分理解公式的含义,求长方形周长大体有三种方法:①长+宽+长+宽,②长×2+宽×2,③(长+宽)×2,通过对学生的前测,我发现学生对于前两种方法应用的比较多,第三种应用的比较少。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第三种方法没有形象上的认识,只是知道有这样一个公式可以求长方形的周长,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于是根据自己的前侧我设计了让学生边说边摆小棒的方法介绍第三种求周长的方法。

三、数形结合

儿童的认知规律,一般来说是从直接感知到表象,再到形成概念的过程,表象介于感知和形成概念之间,抓住这中间环节,促使学生多角度灵活思考,大胆想象,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在概念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数学教学中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小学生一般都难以理解,更不用说加以运用了。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能够使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清晰、具体的事物,使学生容易掌握和理解。

2.在理解算理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计算问题,计算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但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却忽视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算理就是计算方法的道理,学生不明白道理又怎么能更好的掌握计算方法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笔者认为数形结合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3.在数量关系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数量关系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尤其是有的问题文字表述比较“拗口”,小学生的头脑中不易理清其中的数量关系,但若是借助线段图,变“看不见”为“看得见”,数量关系就一目了然。

例如,十一快到了,妈妈买了2千克的苹果和5千克的梨,共用去10.8元。已知买2千克梨的钱可以买1千克苹果,每千克苹果、梨各多少元?

根据题意,笔者引导学生画出了下面这个图:

从这个图中,学生可以非常清晰地地看到梨和苹果的重量,一共用去多少钱等,最后也能非常清楚地计算出梨和苹果的单价了。所以,线段图成为了理解抽象数量关系的形象化、视觉化的工具。

数学小结方法篇4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小结;方法

一、引言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完美的结局则蕴含了成功的精髓,课堂小结作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不仅总结和归纳所学知识,而且启迪新知识,具有承前启后,画龙点睛的作用,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本文总结了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小结的常用方法,以期为提高数学教学水平的目的 。

二、课堂小结概述

课堂小结其本质是对一节课或一章课的概括性的说明,时间控制5-10 min,既要全面概述本节课内容,又要言简意赅,同时要遵循以下原则:(1)明确目的;(2)言语精炼;(3)启迪性;(4)思想性。

三、开展课堂小结的必要性

1.完善课堂信息

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知识点增加,知识的难点增多,在正常教学结束后,学生接受的信息多而杂,很难做到层次分明、结构条理。在每节课结束的时候,采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文字或图表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是对课堂信息的完善,不仅协助学生理清知识的结构层次,而且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

2.教学效果反馈

通过课堂小结教师不仅可以了解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数学教学的课堂小结是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可以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以便日后的改进;也可以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点和难点,以便再次的讲解和示范,加深印象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3.承前启后

初中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具有系统性、连贯性,新知识作为旧知识的延续和扩展,新知识的学习需要旧知识作支撑,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学生往往忽略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师通过课堂小结,在巩固、归纳旧知识的同时,启迪新知识。

四、课堂小结的方法

1.归纳总结法。归纳总结法作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一般是在课堂结束的五到十分钟内,教师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学思想进行总的概括,以图表、阐释、视图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问题,教师再次的授业解惑。归纳总结法,为学生展示了整节课的内容,在突出教学中心的同时,也突出了重点。例如,在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列举三角形全等的所有证明条件,学生通过选择的方式回答哪些条件可以证明三角形全等,哪些条件不可以;也可以延伸扩展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全等条件。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全面的学习,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2.延伸拓展法。延伸拓展法具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思维力的作用,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师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通过问答的形式,教师启迪性提问,学生试探性回答的方式,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可以扩展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视野。一节完整的课堂,应该以引导性问题开启,以启迪性问题结束,使学生在追逐中进步。例如,在学习有理数时,教师通过提问:大家这节课收获了什么,什么样的数属于有理数。有同学可能回答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再进行深层次的提问:小数是否属于有理数。不断的通过提问,学生温习知识的同时,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比较异同法。初中数学中有许多相似的概念,相近的结构,通过比较异同的方法,不仅帮助学生温习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异同观念,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别和联系。把新知识和旧知识中的相似概念、原理、结构等放在一起,对比不同概念、结构、原理等之间的差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不同概念、原理、结构之间的异同,避免混淆,而且可以发现彼此之间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记忆。例如, 在学习《认识圆》时,学生容易混淆圆周角和圆心角的概念,教师可以分别列出圆心角和圆周角的概念,进行两者之间的比较,然后利用图示分别在圆中找出圆心角和圆周角,这样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异同就清晰可见,以便于日后的灵活应用。

4.实践法。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小结中,可以预留一定的时间,作为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学生在实践中,对知识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而且可以增加学生学生的乐趣。例如在学习立方体时,可以通过指认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来总结不同立方体的结构特点。在学习对称图形时,可以指认生活中的实物,来总结对称图形的特点。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加深知识,体验快乐,提高教学效果。

5.学生自立法。由学生自己完成课堂小结,教师在上课前,指出由哪位同学完成课堂小结,或者以自荐的形式完成课题小结,这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小结,学生还可以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五、结语

课堂小结作为初中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具有完善课堂信息、检验教学效果、启发学生的作用。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分别概述了当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常用的课堂小结的方法,以期为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李佑武.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小结常用的几种方法[J].吉首大学学报,2013.

[2]朱书梅.初中数学课堂小结常用的几种方法[J].课堂艺术,2014,08:41.

[3]陈建芳.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小结常用的几种方法探究[J].创新教育.2011.

[4]张萍.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小结常用的方法浅析[J].课堂,2015(3).

数学小结方法篇5

一、集体小结的内容

集体小结是师幼共同对数学教学中“学的是什么”“可以怎么学”“应该怎么学”的归纳。因此小结的内容应围绕教学活动的重点(关键经验)、幼儿学习的难点、幼儿学习的品质来进行。

1.对关键经验进行小结。每节课的关键经验是数学教学重点的体现,主要反映“学的是什么”的问题。在组织幼儿对关键经验进行小结前,教师要注意两点:一是教师自己对本节课的关键经验要有清晰的认识,否则就会把不是重点的问题误当成重点,使小结走偏。比如,小班数学活动“做夹心饼干”的关键经验是“图形的归类”,即要求幼儿能把相同形状的图形叠加在一起。教师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关键经验,在小结时就会拘泥于幼儿对夹心饼干夹得怎样的枝节问题。二是要立足于幼儿对关键经验的真正理解而不是机械背诵。比如,幼儿在对不连续量进行排序以后,教师不要让幼儿死记硬背“从少排到多”的语句,而应从数与数之间“差一”的关系上组织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其对规律的发现。

2.对幼儿的学习难点进行小结。通过集体小结来帮助幼儿寻找有效的认知策略来化解学习难点是教师十分有效的教学措施。比如,小班数学活动“公共汽车站” 不仅需要幼儿将两队的小动物上下对齐一个个排好队,还要比一比两队小动物谁多谁少。由于提供给幼儿的小动物本身就有大小之分,幼儿在比较多少时极易受到材料大小特征的干扰。为此,教师可以针对“判断谁多谁少时,是相信眼睛还是依靠点数?”来组织讨论,最终通过小结使那些原先出错的幼儿认识到眼睛有时会受到物体排列形式的“欺骗”,点数才是十分可靠的方法。

3.对幼儿的学习品质进行小结。学习品质直接关系幼儿数学学习的成败,在集体小结中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应该怎么学”,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比如,在小结数学学习常规时,教师可让幼儿讨论“别人在回答问题时,我们要怎么做?” “做完自己的活动以后,材料应该怎么办呢?”等问题来强化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二、集体小结的方法

1.用“问答归纳法”对操作步骤进行梳理。在讲解了操作步骤后,有时幼儿还是不能归纳具体的操作步骤。因此,在集体小结时教师可采用“一问一答”的方法来帮助幼儿梳理操作步骤。比如,在小班数学活动“小小建筑师”集体小结时,教师用“一问一答”来梳理操作步骤。师:“我们先要做什么?”幼:“分一分。”师:“按什么分?”幼:“按颜色分一分。”师:“然后做什么?”幼:“插一插。”师:“怎么插呢?”幼:“把一样颜色的插在一起。”师:“最后做什么?”幼:“把插好的楼房放到底板上。”师:“放的时候要怎么放呢?”幼:“要放到合适的框框里,不能多也不能少。”……这样的小结,帮助幼儿理清了操作步骤,幼儿操作起来就可以得心应手了。

2.用“完整演示法”对操作结果进行确认。即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把导入环节中的不完整演示重新完整地示范一遍,以帮助幼儿对操作结果进行核对,反思操作方法上的差距。比如,在中班数学活动“撒花片”中,教师让幼儿在玩“撒花片”的游戏中将每次撒出的5个双色花片的不同结果记录下来,从而体验数量的可分性。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有的撒一次记录一次,有的只顾了撒,而漏记了结果,还有的记的结果与撒出的结果不相符等。因此,在集体小结时教师请一名操作正确的幼儿完整地演示了撒花片的每次操作结果,并请其他幼儿对照自己的记录进行操作结果的核对,以及操作方法的反思,从而发现自己有待改进的问题。

数学小结方法篇6

关键词:数学方法;小学数学;融入;应用

数学方法,就是用数学语言对事物的关系、过程、状态进行表达,通过有效的推导,分析事物并做出判断的一种方法。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归纳总结,都是数学方法的重要成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方法的融入,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促进小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一、数形结合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数量关系与图形进行结合,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生动化与形象化,从而更加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需求。将空间形式与数学数量关系结合起来,从数学角度去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数形结合方法的意义所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形结合方法,就是引导小学生利用简单的图形与数学符号以及他们能够看懂的示意图,对数学课本中的抽象数学概念进行表达。在数形结合方法的有效应用中,小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得以共同发展,复杂的数学原理也变得简单化。加强数学结合方法的应用,会让小学生轻松学习数学知识。

比如,在讲解应用题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画线段图的方法使小学生将数与形结合起来。如,在讲解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应用题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小学生用线段去表示一段路程,将具体的速度标在路程上,让学生对描述性的题目进行形象化处理,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应用题意义,快速找到解题思路。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与数学学习方法,正确应用,有利于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符号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符号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更是重要的工具。与其他学科相比,符号是数学学科中的特色化的知识结构,是数学逻辑发展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建立起符号思想,正确理解符号的意义,掌握符号的功能,建立起科学正确的符号观。加、减、乘、除这些运算知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但要让小学生完全掌握这些运算的内在规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将符号思想融入教学实践中,启发小学生深入挖掘数学符号的意义,会为小学生之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在教学加法时,教师就要着重突出加法符号的讲解,让小学生明白加法符号的出现意味着两数相加或者两个部分的合并。与此同时,利用与减号的对比分析,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思路的明晰也是必要的。掌握了符号思想,小学生不再讨厌看似枯燥的符号,会大大促进其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归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归纳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般会在讲解数学概念或者知识之前,先引导学生研究几个相对简单与特殊的题目,从中总结出这类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与特点,归纳出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归纳思想,会让小学生具有科学的学习思路,在解决问题时也沿着从特殊到普遍的方式进行学习。

比如,在讲解关于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从直角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出发,对这些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分析,得到直角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的结论。再对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分析,归纳得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这个数学定理,促进小学生在归纳中学习、在归纳中提高。

数学小结方法篇7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思想方法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数学思想方法是一种提高学习数学能力的思想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通常隐藏于教材之中,由于思想方法属于无形的东西,教师要从教材中提取出数学思想方法,以适当的教学策略,采用渗透、积累、强化、吸收、运用的教学方式来实现,从而实现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小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能够帮助他们快速领悟知识真谛,正确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促进学习成绩的进步,为小学生将来掌握更多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1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分析

1.1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利于理解和掌握数学内容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它能够调节与监控小学生的思维,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的认知程度,可以说是一种认知范畴。为了帮助小学生能够形成思考的习惯,可以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使小学生能够更深刻地认知课本内容。由此可以看出,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提高数学运用能力的主要手段。

1.2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利于向中学数学的过渡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从理论角度分析,它能够有效地缩短数学知识难度等级之间的距离,其主要目的是研究数学的结构与原理。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一些概念性的知识,通常都是中学数学知识的内涵与基础,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包含了集合思想、符号化思想以及函数思想,比如小学数学中用字母表示公式,实现到中学学习代数式的过渡,学生在小学阶段对这些概念与特征形成初步的认知与了解,为今后步入中学学习数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1.3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利于数学能力的提高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从应用角度上分析,它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快速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数学模型是学习数学知识的根本,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总结数学知识规律,从而让小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使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提升。

2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策略

2.1善于总结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小学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核心内容,并且把培养数学思想方法要贯穿于教材内容之中,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做到学以致用,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课本内容,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善于思考和总结,把课本知识进行系统化分析,寻找课本内容与思想方法的紧密联系,总结出适用于小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课堂中结合教材,对小学生的学习数学思想进行相应的指导,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不断体验与领悟,使他们逐渐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

2.2融入生活有意识灌输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离不开教师传授知识与引导。教师在日常的备课中,提取出教材中存在的数学思想,并进行总结与概括,同时,教师可以把数学思想方法细化,把难以理解的数学思想进行简洁化处理,在课堂上用小学生可以理解的方法表现出来,让他们加深印象与记忆。另外,数学方法要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而实施层次性引导,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可以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教师灌输数学思想方法时,不能局限于课堂,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之间多多沟通,有意识地把数学思想融入生活之中,使他们认知到数学思想方法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加快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2.3掌握规律循序渐进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对基础知识形成初步的认知,同时提高他们的应用灵活性。任何知识都会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这一特点掌握规律,对小学生循序渐进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制定符合小学生认知能力与学习规律的教学方式,逐步培养他们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小学生由于年纪小,理解能力不强,对于深奥的数学思想难以接受,教师可以利用模型或图片,让学生对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有所了解。当学生对数学基本思想方法有所掌握后,教师再传授深层次的内容,帮助他们转化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的掌握在于积累,通过循序渐进的原则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实现小学生数学知识的积累。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划分多个层次,不同阶段的知识会涉及到不同的思想,运用不同的方法,从初级到高级而逐渐递增难度与深度,掌握初级的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理解高层次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学习数学知识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数学知识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因此,在学习中逐渐积累数学知识,掌握知识规律,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培养思维能力,这样才能领悟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真谛所在。

2.4明确目标反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主要为了让他们能够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明确教学目标,反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对小学生思维的灵活程度有着很大的挑战,而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则需要不断进行思考与练习,帮助他们快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形成适用于自己的数学思想。同样,也要提高学生数学思想灵敏度,在接触同类型数学问题时,马上能够思考相应的解决方法,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目的。实现学生数学思想`敏的提高,需要打好知识基础,而打好知识基础则需要对知识进行反复练习,教师结合学生理解知识的规律,制定全面、系统的教学计划,通过反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不能急于求成,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认知能力,遵循反复性原则,指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强化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应用能力,从而实现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边美珍.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

数学小结方法篇8

【关键词】数学思想方法必要性应用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定律的理解,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是数学教育中实现从传授知识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数学教学进行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之所在。

一、数学思想方法的定义

所谓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所谓数学方法,是指人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即解决数学具体问题时所采用的方式、途径和手段。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和得以实现的手段,前者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后者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由于小学数学是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内容较为简单,所以隐藏的思想和方法很难截然分开,如常用的分类思想和分类方法本质是相通的,所以,我们把小学数学中的思想方法看成一个整体概念,研究小学思想方法,就是对小学数学知识有本质的认识,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研究小学数学中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的显性知识系统,许多重要的法则、公式,教材中只能看到漂亮的结论,许多例题的解法,也只能看到巧妙的处理,而看不到由特殊实例的观察、试验、分析、归纳、抽象概括或探索推理的 心智活动过程。因此,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隐性知识系统,小学数学教学应包括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知识 的教学。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仅依照课本的安排,沿袭着从概念、公式到例题、练习这一传统的教学过程,即使教师讲深讲透,并要求学生记住结论,掌握解题的类型和方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知识型” 、“记忆型”的,将完全背离数学教育的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思维素质,而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增强学生数学观念,形成良好思维素质的关键。如果将学生的数学素质看作一个坐标系,那么数学知识、技能就好比横轴上的因素,而数学思想方法就是纵轴的内容。淡化或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从纵横 两个维度上把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结构,也必将影响其能力的发展和数学素质的提高。因此,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新视角,是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有些数学思想方法他们不易接受,而且要想把那么多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给小学生也是不合理的。因此,我们应该有选择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数学思想方法学生不但容易接受,而且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比较与分类的方法 比较是用以确定研究对象和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分类是整理加工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比较与分类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比如学生开始学习数学,他就会比较长短,比较大小,进而学会比较多少。然后就会把同样大小的放在一起,相同形状的归为一类。比较和分类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最基本的思维方法。

2.化归思想 小学数学解题中,遇到一些数量关系复杂、隐蔽而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让学生利用知识间的联系寻找快捷途径,也就是通过转化,使生疏的问题熟悉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顺利解决问题。同时,转化的思想方法在其它小学应用题目中的解答也派上了重要的用场,可见,转化的思想方法在小学教学实践中应用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将复杂的转化为简单的。将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

3.归纳与演绎的方法 这是经常运用的两种推理方法。小学数学中的运算定律、性质及法则,很多是用归纳推理概括出来的。如加法的交换律是通过枚举整数中的几个“两个加数交换位置相加和不变”的例子推导概括出来的。演绎推理是由一般推到特殊的思维方法。例如一年级学生“算加法想减法”,实际上是以加减互逆关系作为大前提,从而推算出减法试题的计算结果。推理思想作为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在小学教学的探究学习和再创造学习中应用更为广泛。如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先把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事实上,人们认识事物一般都经历两个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因此,归纳与演绎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

4.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数与形是数学教学研究对象的两个侧面,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作的示意图,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最本质的特征。它是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重要原则,也是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更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如我们常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这是用图形来代替数量关系的一种方法。我们又可以通过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等,这些都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此外,还有集合思想、函数思想、符号思想、对应思想、极限思想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都应注意有目的、有选择、 适时地进行渗透。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研究事物,有助于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发展的规律。然而,人们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要经历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而抽象概括的过程既要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也要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些方法通常是在结合使用、交替使用和综合运用中发挥作用。因此,上述逻辑思维的方法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经常用到的一般方法 ,也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基本方法。我们要根据各年级的教学内容,认真研究哪些逻 辑思维方法对学习某个内容所起的作用,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3]郑君文、张恩华.数学学习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12

[4]郑毓信.数学方法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12

[5]余文森、吴刚平、刘良华.探索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上一篇:数学教学小结范文 下一篇:数学学习心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