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11-22 13:06:16

高考地理学习材料

高考地理学习材料篇1

把时事热点材料与教材基本理论知识相结合,突出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运用等能力的综合考查,是近些年来政治高考的一个重要特点。以一年的时事或以时事为情景材料设计题目,在近几年的政治高考试卷中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以98年试卷为例,在总共39道试题中,除去纯时事题,以一年来的时事为背景材料设计的有24题,占试题总数的61.5%,分值占试卷总分的8%,尤其是主观性试题,无一不是迎着时事热点、重点问题上,不仅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而且考查学生对时事热点、重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认识水平,将理论联系实际推向更高层次,并体现出知识、能力、觉悟的有机统一,对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鉴于政治高考的这一特点,我们在指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就不仅要搞好“时事热点心题”部分的教学,而且在对教材基础知识进行第一轮复习的时候,就必须关注时事教育,把考点讲析与时政教学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将考点讲析与时政教学相结合,也就是要改变以往第一轮复习中只是对高考考点内容进行梳理的方式,把对考点基本理论观点的讲解同相应的时事材料分析结合起来,使第一轮复习内容更加深化。从具体操作方式来说,其一,要认真清理高考考点中所含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等有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凡《高考说明》中列入考查范围的知识点都要逐个进行清理,并初步理出其内在联系,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知识脉络清晰。其二,根据有关知识点挑选、准备好时政材料,凡时事热点、重点与高考点知识的结合点都应予以必要的关注。在进行考点讲析的过程中,或是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观点对相关是时事材料进行分析说明,或是以时事材料作为切入点辅导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复习。例如,在带领学生复习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作用、领导方式”等考点内容之后,向学生提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抗洪救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等重大时事材料,使学生明确党的领导作用在多方面的体现,进一步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再如,以当前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的货币政策和启动消费的政策这一时事热点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复习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生产与消费、从实际出发、国家职能等多个知识点,培养学生多角度、全面地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通过以时政材料印证和理解基本理论知识,运用基本理论来认识和分析时事材料,使基础知识复习与时事学习相得益彰。其三,精心设计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题,讲练结合,巩固提高。训练题的编制,以时事材料体现基础知识为主,以多种题型、从多个角度命题,力求达到既能再现基础知识,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和表达能力的效果。通过对训练题的认真深入的评析,帮助学生掌握材料题的解析方法和答题技巧,使之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增强效果。

把考点讲析与时事教育结合起来,有以下一些独特作用,第一,避免简单重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考前对高考知识点进行一次认真清理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只是把教材基础知识再向学生作一次讲解,甚至于只是将教材划一遍了事,无异于是“炒剩饭”,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对复习课失去兴趣。把清理知识点与时事教育相结合,就会产生常学常新的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复习中去。第二,以时事材料为载体进行基础知识清理,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运用时事材料来印证和理解基本理论,能深化学生的认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观点去观察和分析时事热点、重点问题,能帮助学生能动地把握教材理论知识的重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在基础知识复习阶段就让学生接触具体材料,更有利地克服考试中存在的“两张皮”现象。第三,有利于及时对教材基础知识作出补充和完善。《课程标准》指出“时事教育的内容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随着实践的发展,党和政府对实际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因此在带领学生对高考考点内容进行复习的过程中,必须及时把时事中党和政府的新认识、新观点、新政策补充进去。如果只是“照本宣科”,难免出现疏漏甚至是认识上的偏差。第四,克服时事复习中考前集中突击的弊端,提高学生关注时事热点的自觉性。不少学生认为时事政治学习只需要在考前抽出一点时间临时突击背一下就行了,殊不知现在高考试卷中即使是基础知识的考查也离不开时事背景资料,以致于考过以后抱怨“试题超出教材范围”。由于时事政治内容广泛、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其中与教材知识有相当关联度的内容往往是命题的选材之处,用集中突击的方法是无法准确把握时事材料的主题的,也就难怪对材料题“面生”了。把考点讲析与时事教学结合起来,则能引导学生时时关注时事新闻,通过教师的教学和自己的主动思考,从而在更广的范围内占有时事材料,并提高自己对实际问题的认识能力和水平。

当然,把考点讲析与时事教育相结合,也要注意:不能把基础知识复习课变以单纯的时事课,基础知识是“源”,一定要认真细致地进行清理和落实;时事材料要精心选择,既要注意覆盖面,又不能太滥,同类材料中要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社会关注度高的;考点讲析中的时事教学不能代替“热点专题讲座”,对于非常重大的时事热点,在第一轮复习以后进行多角度、全面的系统复习是必要的。诸如农业问题、抗洪救灾问题、修改宪法问题、宏观调控问题、以及两件大事等等这些99年高考复习中的重大热点问题,由于涉及的点多面广,即使在考点讲析中已有介绍,仍有必要通过专题形式,进行系统地分析和综合,以帮助学生开阔思路,加强整体把握,做到融合贯通。

总之,把考点讲析与时事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使知识与能力相统一,定能使我们的复习更具吸引力,更富有成效。

高考地理学习材料篇2

【关键词】大学英语自学教程;内容分析;学习方法

一、《大学英语自学教程》的编写背景及其目标

实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来,一直没有供学习者使用的全国统编英语教材,广大自考生迫切需要一套适合他们特点的英语教材。有鉴于此,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委员会于1995年5月举行会议,讨论了各省市公共英语教材的使用情况和考试情况。会后,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决定修订公共英语考试大纲和新的教材进行全国统一命题和考试。《大学英语自学教程》(高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以下简称《教程》)就是受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的委托,根据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指定的《英语自学考试大纲》而编写的,供各个专业的学习者使用的全国材。

《教程》的目标是使学习者能比较熟练地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做到具有较好的阅读能力、一定的英译汉能力和初步的听、说、写及译的能力,为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及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大学英语自学教程》的内容分析

1.语音

大纲要求能拼读国际音标和比较流利地朗读课文,语音语调基本准确。在考试中,虽然不考语音题,但具备一定的语音基础知识却是学好《教程》的基础。

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不要求发音准确,不要求英国音还是美国音的区别,不要求读或说的流畅动听,但会读会说却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整个学习将是十分艰难的,也是十分枯燥乏味的,学习成绩也必将大打折扣。因此学习者在语音学习方面应该做到会读单词和课文,并能说出自己的想法,按照教学大纲,从朗读课文入手,将语音放在课文学习中提高。

2.词汇

《教程》分上、下两册,上册25单元,下册 15单元。全书共有生词2343个( 上册1428个,下册915个) ,加上中学学过的单词 1600个,共计3943个英语单词,每课都有分课词汇表,书的最后还有按字母顺序排列的总词汇表。

对于单词,要求能流利地读出并说出词的语法特征(词类和形态变化),而且要能说出汉语词义,对比较常用的词要能英汉互译,拼写正确并记住固定搭配。此外,还要了解基本的构词规则,记住常用前缀、后缀的意义并能根据他们猜测词性和词义。所以,应该认真学习课文,把单词的记忆放在一定的有意义的情景中,还应该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基本词汇和常用词组,每篇课文后面的练习里都有一部分是词汇练习,这也是本教材的一大特色。

3.语法

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律。语法知识不仅有助于理解力的提高, 而且也有助于说与写能力的提高。该教材共有语法点25个(上册20个,下册5个),语法体系的编排全面清晰透彻, 从词类和句子成分、基本句型一直讲到虚拟语气、倒装句、强调句,大致覆盖了英语的所有基本语法,每一个例句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而且难易程度适中, 便于老师有条理,有重点的讲解,学习者也容易掌握、理解。

4.阅读

《教程》的阅读材料分为A篇(Text A)和B篇(Text B)。上册的阅读材料共29519词,下册的阅读材料共22509词,合计共52028词。B篇阅读材料一般比A篇阅读材料长些,但难度稍低。另外,两种阅读材料的要求也不同。对A篇阅读材料要有一定的主动掌握,而对B篇阅读材料则只要求理解。

《教程》的阅读材料基本符合大纲的要求。大纲要求学生掌握初步的阅读技能,能读懂与所学教材最后一册课文难易程度相当的一般性材料。阅读生词不超过总词数3%的材料,阅读速度要达到70词/分钟,理解正确率在70%以上。

5.翻译

大纲要求学生能借助词典将与所学教材最后一册课文难易程度相当的材料译成汉语,译文正确通顺,同时能把结构不太复杂的句子译成英语。下册教材简要介绍了英译汉的一些基本技巧,共5讲。主要介绍了一些翻译时采用的语言处理方法和一些翻译方法,有助于学习者更好的解决翻译问题。

三、《大学英语自学教程》的学习方法

1.应该处理好课本上下册之间的关系问题

《教程》的考试内容覆盖上下两本书,在学习中不可偏废。上册更偏重于基础语法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下册则更偏重于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检验,两者应该结合起来才能满足《教程》的考试要求,没有偏重哪一本之说。所谓上册和下册的划分也是相对的,只有大致的难度之分。

2.应该处理好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关系问题

《教程》是门公共课,其特点是实践性很强,检验学习好坏的标准是应用能力。自学者不能满足于对语言现象的书面理解。必须通过大量的、反复的实践,尤其是针对考试的综合性练习,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限于篇幅,在此不便展开论述。

3.应该处理好学业考试和水平考试之间的关系问题

水平考试按照设定的标准考察应试者的语言能力,从而决定其是否适应将来某一任务,不管他们从前学过没有或学了多少,也不考虑是如何学的,其命题不以某一教材为依据。和《教程》对等的水平考试是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3 或大学英语等级考试CET-4,学业课的学习和考试都是围绕着课本进行的,它是用来考察学习者完成某一教学大纲或教材的情况,因此考试命题都是以教学大纲或教材为依据的。《教程》课程考试也基本上属于学业考试。具体说来,占卷面总分一半的试题所用的句子是根据教材中出现的句子编写的。其余的试题所用句子虽然不是引自教材,但他们的选择也是严格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范围进行的。因此,《教程》的学习和准备工作应始终围绕教材进行,认真学习一遍教材,通过考试则不会成很大问题。相反,总是离开教材搞复习资料,搞所谓突击复习,则往往事倍功半。但是,由于学习者基础水平差,所以,在教师指导下,选择一套精心准备的辅导材料并进行认真的练习是通过考试必不或缺的。

4.应该处理好自学与社会助学的关系问题

《教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除非基础很好,否则完全靠自学要通过考试是比较难的。对于大多数学习者来说,选择一家良好的社会助学机构,选择一个有经验的老师,是学好《教程》并通过考试的必要条件。但是学习者自己的努力是内因,是根本条件。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相比较而言,《教程》要比其它课程难于通过。因此,学习者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必须相对地集中精力和时间,做好充分准备,打一场突击仗、歼灭仗。

《教程》是一套编写比较成功、具有特色的英语教材。本教材选材新颖,具有时代气息,语法讲解系统且深人浅出,倍受英语学习者欢迎。学习者只有在了解教材编写背景和目标,对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有效的利用本教材,学好英语。

参考文献:

[1]高远.大学英语自学教程(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高远.大学英语自学教程(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英语(一)自学考试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4]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英语(二)自学考试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作者简介:

高考地理学习材料篇3

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除了为后续专业课程做好准备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包括工程性质、环境和材料的性能、成本等)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材料,学会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是2008年成立的,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教学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安排及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进行了改革,以努力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应用能力。

一、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

(一)课程涵盖内容多、课时少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内容除了材料的基本性能外,还包括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金属材料、墙体材料、沥青、高分子建筑材料等十几大类材料,每一大类材料又分为若干个不同品种,每一品种材料都要从其生产、组成、性能、影响因素、技术要求、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因此,课程的内容很多,但授课课时相对较少。

(二)课程内容缺乏关联性、逻辑性和工程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该课程内容以概念、叙述性理论、经验性结论等为主,种类繁多的材料各成体系,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而杂,而大多数学生习惯学习以计算为主、具有严密逻辑性的知识[1]。多数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材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多,缺少相关的工程案例[2],学生普遍觉得内容枯燥,不清楚学了以后有什么实际应用。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很多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在考前突击死记硬背,但考过就忘,这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合格人才的培养十分不利,更谈不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实验质量欠佳

实验是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学生按照既定的步骤完成一些验证性的实验,这种实验方式虽然有助于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和体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熟悉各种土木工程材料的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和相关标准,却无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1,3-5]。因此,要培养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仅仅依靠这些单独的验证性实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

此外,由于对课程实验没有考核要求,加上实验小组成员较多,因此学生不重视实验,部分学生实验时不动手操作,数据和报告抄袭同学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四) 教材内容相对滞后

土木工程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发展非常迅速,有些已经在工程实践中广泛应用,而也有些传统材料的使用在逐渐减少或被新材料取代,这些变化在教材中体现得较少。材料的技术标准、质量控制和检测标准、设计规范也在不断更新,但是教材往往未及时修正。

(五)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考核合格与否主要取决于课程期末考试成绩,这样造成学生不重视实验,不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往往是考前突击准备考完就忘。所以,即便是课程考核合格,也不能说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已真正理解和掌握了。

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结合专业,合理选择课程内容,突出重点

土木工程材料有数十种之多,要在较少的学时内做到面面俱到地讲解介绍,非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进入施工单位从事施工、工程管理、监理工作,或者进入设计院从事结构设计工作。今后工作中遇到的最多的相关问题是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正确选用与使用结构材料,因此建筑结构材料应该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该课程应以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钢筋等常用的建筑结构类材料为主要内容,加上建筑砂浆、墙体材料等,而木材、石材、沥青混合料等内容可略去不讲。

材料的性能由材料的组成结构决定,而材料的组成结构又是由材料的制备和处理工艺所决定的。但是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主攻方向不是材料的研究而是使用,学习材料的目的就是要学会合理地选择与使用材料。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材料的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主要考虑的是材料的性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各种结构材料的性能和材料的基本性质这两个重点,对于材料的组成结构和制备方面的内容可尽量简化或省略。

2.结合培养目标,简化理论,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为独立学院,学校的培养目标不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尽量简化材料学理论,着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述通用硅酸盐水泥时,重点突出水泥的性能和适用范围,对于水泥的水化机理尽量简化,同时结合一些工程案例的分析来讲解如何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水泥特性及经济性进行水泥品种的选择。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水泥性能和应用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重视传统材料和先进材料的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只讲授水泥、混凝土等传统土木工程材料,不仅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会让学生感到学校教师讲授的东西太落伍了,因为在网络和资讯发达的当今,学生对这些传统材料多少都了解一些[6],而且重要的是各种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并已在工程实践中广泛应用,因此教学中必须适当增加新材料、新工艺的介绍。例如,在讲墙体材料时,应补充各种节能节土的新型墙体材料、混凝土预制件及装配式建筑等;在介绍混凝土时,除了普通水泥混凝土外,还应简单介绍高性能混凝土、再生骨料混凝土、纳米改性混凝土等新型绿色混凝土材料。通过传统和先进相结合,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常用土木工程材料的了解和掌握,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4.注意课程内容的更新

教材中引用的土木工程材料的技术标准、质量控制和检测标准、设计规范等,有些已经废弃不用,有些则做了部分修改,在教学中,应及时更新。例如,在讲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时,应根据2011年12月起新实行的JGJ55-2011《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规程》进行讲解,但教材中采用的一般是2000年颁布的旧标准。在讲烧结砖时,可给学生介绍“禁实限粘”政策和各种新型墙体材料,让学生了解有关墙体材料的发展趋势以及实际应用状况。

(二) 教学方法的改革

1.以多媒体课件为主、板书为辅的课堂教学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内容多且课时有限,所以课程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决定了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的教学方法比较合适该课程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但大大增加了课堂授课的信息量,而且可将材料的实物照片、实验视频等引入课堂教学,使缺乏工程实践的学生能更直观地观察到各种材料的外观形貌及其制作、检验过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某些抽象的概念和动态过程。例如,在介绍混凝土的和易性及其检测方法时,引入相关实验视频并配合教师讲解,这比单纯的文字和静态图形要生动清晰得多。

但是多媒体教学存在教学节奏太快、不利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的问题,所以,课堂上可把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写在黑板上,以加深学生印象。对材料基本性质计算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也采用板书的形式进行讲解。这样以多媒体课件为主、板书为辅的课堂教学,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理论教学

教学中可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尤其是劣质材料导致工程事故的案例进行理论教学。例如,在介绍石灰时,通过引入拆迁用砖和石灰砂浆砌筑的古寺时,发现其石灰砂浆强度很高的例子说明石灰的硬化作用;引入 “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来理解硫、磷等元素对钢的性能影响;通过在恐怖袭击中倒塌的美国世贸大厦来引入钢的防火性能等。这种案例教学法,不仅使枯燥的理论讲解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材料的性能及应用、材料对工程质量重要性的理解,而且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也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避免学生陷入遇到实际问题不知如何分析和解决的窘境。

3.加强师生教与学之间的互动

教学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讲授,还与学生是否要学和如何学有关。一般在每节课开始10分钟教师可将上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并提问,这样不仅把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复习一遍,而且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便于新课的开始。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经常提出一些小问题,引导学生建立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让学生思想上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专心听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留出一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学。例如,在讲解水泥一章时,教师可讲解6种通用水泥,而将特性水泥的部分留给学生自学。要求学生课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或参考书籍进行学习,选择其中某一种特性水泥并结合具体的工程应用写成小论文,并鼓励学生做成PPT上讲台演讲或展开讨论。事实证明,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查阅和整理资料、撰写科技小论文、PPT演讲等多方面的能力。

4.注重学习过程的控制

在整个教学周期内,围绕重要的知识点不定期地进行4~5次随堂练习,每次15分钟,随堂练习的成绩计入平时成绩。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及时复习所学知识,注重平时学习,同时也有利于授课教师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调整。

(三)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

1.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协调同步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要做到两个协调同步。一是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在内容上要协调同步,即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安排相应的实验项目,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二是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教师的协调同步,即理论教学的教师也应同时承担实验教学的任务,这样有助于教师根据课堂讲课和学生掌握的情况,在实验教学时有针对性地对某些难理解的或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强化。

2.在基本实验基础上开展综合性实验

根据理论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选择水泥的基本物理性能、细骨料、混凝土的稠度和强度及配合比设计等实验项目。整个实验分为基本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两部分。基本实验主要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一些独立的验证性的实验,这些基本实验又分为演示实验和实际操作实验。对于耗时比较长的实验项目,如水泥的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实验就采用视频和现场演示的方式进行。理论教学时引入实验视频,可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检测方法;实验教学时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现场示范,让学生更直观、近距离地学习这些实验的仪器设备、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对于水泥的胶砂强度、混凝土稠度等耗时较少的实验,则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要求学会仪器设备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方法,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并上交实验报告。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实验是一个综合性的设计实验,这种综合性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实验前给出工程概况、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和坍落度要求,并给定原料,其中水泥有42.5P.I和32.5P.C两种供选择。将学生分成若干大组(20人/组),每个大组分成5个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设计题目。每个实验大组根据设计目标,先课后制定实验方案。方案内容包括原材料的选择、原材料性能测试、混凝土初步配合比设计、实验步骤等,经教师审核合格后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混凝土试拌后,和易性不满足要求需要调整时,调整方案由学生自定,教师进行指导。混凝土和易性调整至设计要求后,各小组分别将其成型并在标准条件下养护不同龄期后进行混凝土强度测定。各组数据共享,学生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原材料种类、龄期、配比等对混凝土的和易性、强度发展、经济性的影响,并撰写综合性的实验报告。

3.多方案实验

基本实验不应局限某种单一的实验方案。例如以往混凝土性质实验一般是学生按照教师给出的固定方案配成混凝土后进行和易性和强度的检测。在多方案实验中,原材料、龄期、是否掺减水剂等实验条件都可以有所不同。当调整混凝土的流动性时,除了按常用的添加水泥浆的办法,也可采用添加减水剂的方法,通过这些实验条件的变化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混凝土有关理论的理解。

4.实验考核

在基本实验结束后增加考核环节。教师围绕基本实验事先准备若干题目,让学生到实验室进行现场考核,学生随机抽取问题进行解答或模拟操作,实验考核成绩计入实验成绩。增加实验考核环节后,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明显提高。

(四)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程考核方面摒弃过去主要依赖一次考试的方式,而采取期末理论考试+平时考核+实验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主要考核考勤、作业、课堂讨论、随堂练习等情况。课程实验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课程实验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回答问题及课后的清洁整理等表现30分,实验报告50分,实验考核20分。期末理论考试侧重检验学生对课程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通过这种综合考核方式,引导学生重视平时学习和实验,注重知识的积累,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三、结语

高考地理学习材料篇4

一、材料解析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技能基础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明确提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针对上述要求,我们可认为材料解析是历史信息储存的集中体现,为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理解感悟能力准备了丰富的史料和认知材料。这种材料解析的教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元化的学习方法来获取历史知识;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历史学习思维方式,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内在知识结构和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材料解析教学在学生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具有一定价值意义:①为学生在解析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历史情况准备了第一手资料,为他们知识的掌握奠定了基础;②为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感悟历史发展过程创造了条件,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提供了充分的材料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

二、材料解析是历史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具体体现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历史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无疑源于一定的背景材料知识的分析,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以为新课程历史教学突出了材料解析的重要地位:一方面,为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社会唯物主义观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和条件支持;另一方面,能够保证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和方法有一个更为细化的训练模式。

笔者以为,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就必须重视材料解析在教学中的运用,鼓励学生在材料解析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知识的理解,获取更多的学习方法。在材料解析教学中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方面:①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史料的能力,特别是一些文言材料;②注重培养学生抓住史料“文眼”的能力;③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即鼓励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学会运用多种思维进行思考探究。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的正确唯物历史观的形成离不开对一定史料的分析探究。

三、材料解析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目标

在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设计中,对材料解析的学习目标都有一定的教学要求。该教学目标认为,学生应学会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对其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对此,笔者以为学生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对历史学习的一种积累和综合评价。通过以上的学习目标要求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学生通过材料解析,不仅能够掌握必备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能够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这些历史教学目标给我们提供了三点教学信息:一是依据教材文本中的材料作学习、归纳、理解,是一种直接经验的体现;二是探寻某一历史阶段的历史资料,科学地理解、评价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三是运用辩证的历史观分析对比历史发展进程中各历史事件的相似点与不同点。材料解析教学正是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要求来进一步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四、材料解析是考查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重要评价依据

新课程高中历史在“评价建议”中提出了三条与材料教学直接相关的建议:①鼓励学生撰写历史习作,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②鼓励学生尝试实践制作,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技能;③鼓励学生在文本内容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历史实践调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由此可见,教学中要撰写观点新颖的历史习作,单凭一本教科书显然不行,学生必须借助于课外各种存储有历史信息的材料。对此,笔者以为学生应该:①探寻材料题目所含有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思维来思考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②依据材料,进行必要的探究活动,并为此搜集足够多的资料,来为自己的解答增加独特的观点说明;③学生在参与实践的基础上,定会养成严谨治学的态度和精神,从而可以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教学实践证明,正是史料的现实价值意义体现了其考查评价的价值意义。

高考地理学习材料篇5

考察材料的质量,归根到底取决于考察人员的素质。考察人员素质高,按照现行的规范要求也能写出高质量的考察材料;反之,即使规范要求再改进,考察材料的质量照样上不去。这就是说,干部考察部门的同志自己首先应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理论水平。因此,必须把加强考察人员队伍建设作为治本之举。干部考察部门的同志要带头讲学习,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真正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学会用唯物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实践的观点、群众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认真学习研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吃透中央精神,对中央领导的一些重要讲话、一些重要会议文件要认真学习,真正领会精神实质;认真学习与干部考察工作有关的一切知识,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行各业的知识,以及行政管理学、人才学、领导科学、心理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在学习好理论和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实践学习,向基层学习,向考察对象学习。通过学习,努力增强自身素质,提高析事识人能力,更好地担负起做好干部考察工作、撰写好干部考察材料的任务。同时,干部考察部门的同志还应提高对写好干部考察材料重要性的认识,下功夫练好基本功。管干部的业务部门要多组织一些干部考察工作业务的专门学习研讨活动,不断探索改进干部考察工作、提高撰写干部考察材料质量的方法。

写好干部考察材料,在酝酿、构思过程中,要掌握干部考察材料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具体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在撰写考察材料时,不能简单地把第一手材料当成客观事实,不加分析地写进考察材料中。对第一手材料要进行认真分析,历史地、辩证地、全面地看一个干部。既要看到干部的长处,也要看到干部的不足。要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善于发现他们的缺点和不足,防止出现“一好遮百丑”的错误倾向,也要避免形成“一无是处”的错误评价。

二是要善于运用典型事例。在真实客观的前提下,选取最有代表性、最能说明问题、最能打动人的事例作为素材;要善于运用详实准确的数据反映干部的能力素质和工作政绩。

高考地理学习材料篇6

关键词: 高考命题精神;课标与教材;教学新模式;学法指导

面对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许多人对历史教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我们必须明确一点,不管教学改革进行到哪一步,总不会脱离一个“实”字。但实践者的困惑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到底如何有效地实现让学生既掌握大量信息,又发展学科能力的目标?为此,我在近几年的高三历史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供大家参考。

一、关注近年高考试卷,全面理解高考命题精神

近三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立意深刻,构思巧妙,观点新颖,开放性题型增多。试题的综合性较强,选择题难度较大。高考试卷关注了学科前沿,渗透了学科的研究成果,并以此为依托构建“新材料”和“新情境”,从整体上来考查考生掌握历史知识、运用解题方法和技巧来解决新的历史问题的能力。

近年高考试卷调整了考查内容的呈现形式,减少了直观的图片资料,增加了文字材料的阅读量,对考生的阅读速度和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增强了对历史材料分析能力的考查力度,也直接提高了试题的难度。从总体来看,高考试卷考查的基本是教材的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即便有的题目初看与考试范围无关,但实际上也是“万变不离其宗”,通过“打球”或“隐含信息”的方式而展示,其命题始终并未脱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中规定的知识要求。通过对近年高考试卷的分析,也就找到了新高三历史复习教学的方向,即教师的教学要以“课标”的模块“学习要点”和《考试大纲》为指导,以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江苏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为依据,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地整合课本知识,牢牢把握“课标”规定的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切实地夯实基础,进而提高能力。

二、辩证看待课标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目标是指在一定阶段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合理发展。制订教学三维目标时,要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之中,要做到三者兼顾、有轻有重、有机整合。我们知道课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课改得以顺利进行的纲领性文件。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素材,它的灵魂是历史课标。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依托课标和教材。但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敢于跳出教材看课本,多思考课标、教材衔接是否合理,可选择性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应依据课标,把握住每一课的重难点,认真分析学情,确定有效性教学活动的计划,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教学中对教材及辅导书要相信但不要迷信,要敢于创新式教学。只有这样,经过老师准确分析课标与教材的关系,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方向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积极探讨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增强课堂教学的复习效果

江苏高考模式中历史作为选修课,只是等级考试,所以很多学生在课外花的时间较少。我们教师应该“识时务”,不能强求让他们花太多的时间,而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探索一种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基础知识。

(1)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背书,去理解。这一环节至关重要,且无人可替代学生,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完成,这一环节做不好直接影响到解题环节。教师采用抽背、默写、填空等办法让学生夯实基础,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动手,勤动脑,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选择题即时、限时训练。选择题训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江苏历史高考总分120分,选择题占到了一半分值。况且选择题一共才20题,每题3分,在某种层面上来讲,选择题的答题质量决定了学生可以拿到什么等级,所以必须加强训练。我主要采取的是即时和限时两种方式:单元复习时进行即时训练,紧跟着教学环节,立马检测学生上课情况;限时训练主要在综合复习迎考阶段进行,一方面可以查看学生整体把握情况,督促学生查漏补缺,另一方面,限时训练可以给学生营造考试氛围,训练学生在紧张的状态下解题的准确性。

(3)突出材料教学。近几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卷第二部分,基本上都以材料题型出现。为什么出题者对这类题型如此“情有独钟”呢?其原因在于:材料解析题可以有效地考查《历史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和“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材料阅读能力的培养将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可以找一些经典例题,让学生当堂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审题、从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用学科语言合理组织答案等能力,这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要通过相应的史料创设教学情境,突出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释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论从史出”的观点。在史料运用过程中,可采纳一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来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4)找出知识的交叉点,巧设问题。有专家指出:高考命题者往往就在知识交汇点上做文章。我们在高三复习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寻找各个专题或热点之间的交汇点,巧设问题来考查学生,遇到此类题目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通过此类题目,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锻炼学生创造性地回答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家普遍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设计。实践证明,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举措。教师应全面指导学生学会读书、读教材,而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针对个别学生还要进行作业面批和学法指导,真正做到让学生“自学成才”。

在学法指导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和交流,努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强学生信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教师要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暂时落后的学生要有耐心,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真诚和关心,从而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总之,历史教学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成绩。在现阶段高考的压力下,不出成绩的教学则是无效的教学。华东师范大学许纪霖教授有一句名言:“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作为一名普通的历史教师,我会按照新课改理念不断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通过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真正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 [ M ]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高考地理学习材料篇7

关键词:建筑材料;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Discuss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building materials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 case study of Guangdo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Yu Su-hong

(Guangdo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Foshan 5282162 )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The problems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of “building materials” for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mbined with our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uilding materials” cours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iculum ,The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building materials are summarized. We put forward the idea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reform of the course teaching。

Key words: building material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he reform of the course teaching

一、《建筑材料》课程的地位与特点

1、课程地位

《建筑材料》课程是我院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监理等土建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本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建筑材料基本性质和工程应用,在今后的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过程中严格把关建筑材料选用的要求和标准,为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2、课程特点

《建筑材料》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强、逻辑性和系统性差、内容广泛、涉及学科较多、知识点分散、概念繁多等特点[1]。本课程主要以叙述性内容为主,涵盖了石材、石灰、水泥、混凝土、墙体材料、钢材、木材、沥青、塑料、复合材料等十多个材料大类,相互之间关联不大,内容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枯燥繁琐,很多知识点难以进行推理分析,诸多的数据和计算公式都源于实践经验,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困难。

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认知有偏差

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学习的积极性较差,但学习的目的性却非常强,比较注重跟未来就业岗位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对基础性和综合性知识重视不够,加之《建筑材料》课程枯燥乏味,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2、教材内容滞后,针对性不强

目前市面上高职高专的《建筑材料》教材琳琅满目,但大多沿用本科的教材,普遍存在内容陈旧、更新滞后等缺点。随着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及施工工艺的发展,相关的技术规范、行业标准在不断更新,很多传统建材正逐渐被新型建材取代,但很多《建筑材料》教材的内容却做不到及时更新,导致课堂教学与实际工程相脱节,如在2011版的《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定义标准稠度的水泥浆是试锥下沉值为30±1mm,而有的教材仍旧沿用旧规范中的值28±2mm[2],教材内容显然滞后,容易误导学生。

此外,《建筑材料》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不同的专业对该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目标应该不同,但大部分的教材内容都大同小异,针对性不强,没有突出专业特色,很多教师反映说找不到一本合适的满意的教材,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不够明确。

3、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当前《建筑材料》课程仍采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等“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多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以理论教学、文字叙述为主,很多学生缺少对建材的感性认识,普遍存在似懂非懂的学习现状,虽开设了一定量的实践课,但仍难以调动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良性互动,教学效果往往不佳。

4、师资队伍不合理

我院作为一所新办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很多老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实践经历匮乏,很难结合施工现场经验进行教学,理实一体化难以实现,影响教学效果。

5、实训条件不完善

目前学院已经投入了一定量的资金来进行建筑材料实训室的建设,但还不够完善,导致实践教学无法顺利开展。如测定水泥胶砂强度时,因缺少压力试验机而无法测定水泥胶砂试件的抗压强度,只能测定其抗折强度,因此无法根据实测结果去评定水泥的强度,达不到教学目的。因实训场地和设备数量的限制,以十几二十个人为一组进行试验的现象时有发生,很多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其中,实践技能得不到锻炼,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6、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我院《建筑材料》课程的考核采用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主的闭卷考试方法,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主要是课堂考勤、平时作业、试验操作与试验报告等)占40%,不够重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核,学生往往眼高手低,不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建议

鉴于《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本课程的教学改革。

1、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教育

通过专业教育让学生理解《建筑材料》课程在整个专业中的地位,让学生认识到本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建筑材料是房屋构造、建筑施工、建筑结构等课程的理论基础,在未来就业岗位中的占据重要地位,在课程讲授的内容中引入一些因建筑材料选择使用不当造成的工程事故实例,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大学是学习专业技能的阶段,更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培养终身学习理念和自学能力的重要阶段,大学阶段的积累将是学生未来漫长一生中的宝贵财富。

2、重组教学内容

首先应选择近期出版的高职高专的《建筑材料》教材。其次应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当前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和发展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突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满足现阶段的社会发展需求。最后教师应通过网站、论坛、协会等各种途径及时获取建筑材料的最新消息,密切关注最新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的颁布与实施情况,并将新规范中的相关内容贯穿于平时的教学中,尽可能提高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此外,随着新型建筑材料不断涌现,学生除了掌握常见材料的性能和工程应用之外,更应该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找到本课程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现代内容和传统内容、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关系,不仅要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3、丰富教学手段

(1)现场参观实习

由于我院《建筑材料》课程开设在第一学期, 很多学生对专业认识不够深入全面,对建筑材料存在很多错误的认识,因此有必要将建筑材料参观认识环节融入课堂教学,教师在带领学生参观施工现场和校园建筑物时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讲解有关建筑材料的具体应用及其注意事项、工程中因材料问题常见的各种弊病及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养成多观察、勤思考的习惯,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课程内容,运用实际工程案例,由教师进行组织、分析和设计,然后让学生参与,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开展教学活动[3]。例如讲解混凝土和易性时,给出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麻面和流沙现象的图片或相关施工视频,先让学生思考问题所在,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并引入混凝土和易性主要表现在流动性、黏聚性、保水性及影响混凝土和易性的因素,让学生对混凝土和易性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再如,某工程施工中,石灰砂浆粉刷过的墙壁出现了鼓包开裂现象,分析原因是由于过火石灰引起的,可以通过对石灰进行陈伏来解决这个问题。

(3)实验教学法

在实际工程中对于材料的检测主要是在施工现场取样后送交至专门检测机构。因此,学生要胜任施工现场的工作,不仅需要具备能在现场正确对材料进行取样的能力,还要具备对检测机构送来的检测结果有一定的分析和处理能力[4],故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院开设的建筑材料实验项目有水泥性能检验、混凝土性能检验、砂浆性能检验和钢筋力学性能检验。实验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突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师集中辅导为辅” 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队精神,提高动手能力。

(4)对比教学法

“建筑材料”课程作为一门叙述性内容偏多的课程,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感性地认识和了解各种建筑材料,教师应尽量在课堂上展示材料样品,让学生对材料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再介绍其性能、特点和应用等。同时运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不同材料的共性和特性,如在介绍过火砖、欠火砖时,可直接用样品向学生进行展示,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这两类砖的外观颜色和形状,就能很快掌握这两类砖的特点和区别,且印象深刻[5]。

(5)课堂演示教学法

在讲解某一新知识点前,尽可能收集一些样品用于课堂演示,先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建筑材料有宏观认识,通过样品展示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讲石灰的性质时,可在课堂上做演示,加深学生对石灰熟化时体积膨胀较大的了解,同时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4、完善师资队伍结构

首先应重视对在职年轻教师的培养,鼓励并支持年轻教师寒暑假期间去企业进行顶岗锻炼,结合自己的岗位与所授课程定岗,深入一线积累现场经验,收集第一手资料,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更能提升年轻教师在讲台上的自信心,获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其次应从行业企业引进一批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高工作为兼职教师,辅导年轻教师制定实践教学项目、合理选取教学内容、综合评价学生等,企业学校共参与,切切实实根据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来培养学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让学生知道他们所学即所需所用,明确学习目标,提高他们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此外,任课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要夯实专业基础,注重教学能力的培养。任课教师对《建筑材料》课程的内容及教学目标了然于胸,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大专学生的学习特点,适当淡化对理论部分讲解,突出实践教学,融理论于实践。

5、完善实训条件

首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要求(实践课时12学时,理论课时48学时)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实践教学项目。试验课一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具体的试验项目一般以4~5人为一组,应根据专业招生情况及时补充完善实训条件,增设实践教学项目中必需的实训设备,同时根据人才培养评估要求配置足够的实训场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实践教学项目中,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6、改革传统考核方式

高职教育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而传统的单一闭卷考核模式难以体现出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为了能真正落实高职教育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建筑材料》课程考核应采用过程考核与最终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过程考核(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课堂练习、课后作业、试验操作、试验报告等平时表现,试验操作的权重占平时成绩的50%;最终考核(期末成绩)主要是指期末考核,包括理论试卷考试和实操考试,实操考试主要根据学生操作是否规范来评分,其权重占期末成绩的50%。这种强调实践技能的考核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

四、结束语

《建筑材料》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虽然目前在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实操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但要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一方面要积极稳妥的推进,另一方面要根据行业企业的发展及时调整改革路线,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本位,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使他们能够胜任以后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卜长明,黄林青,陈明政.“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71-173.

[2] 杜旭斌,贾宝玲,孙玉齐.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及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2013(10):77-80.

[3] 王刚.建筑材料课教学新方法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2005,2 4 (3) : 227-229.

[4] 何文敏.项目教学法在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58-60.

高考地理学习材料篇8

关键词:材料价格,工程造价,采集管理

建设工程材料价格是工程造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材料价格实行动态管理有助于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对材料价格实行动态管理的前提是做好对建设工程材料价格的采集管理工作。具有时效性、合理性的建设价格信息可以帮助工程造价从业人员,更好地参与到工程量清单模式下的工程造价活动中,充分发挥投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造价管理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的重任。如何能全面、科学、合理地做好建设工程材料价格的采集管理工作,是我们值得重点研究的课题。目前,建设工程材料价格的采集管理的主要方式是由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完成,供社会各界使用。现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做如下探讨。

1打造队伍、加强考核,为建设工程材料价格的采集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1精心挑选,成立队伍

在选拔的过程中要注重挑选吃苦耐劳、责任感强、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专业的信息员采集队伍,负责收集、整理和报送第一手的信息数据。负责采集材料价格的信息员要在专业素质方面一定要能力突出,此外还要具备敏捷的思维,善于思考,能临场发挥,灵活掌握材料价格信息的渠道和能力。而且要热爱本职工作,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兢兢业业、尽责尽职,同时还要不计个人得失,对建设工程材料的种类、工艺、用途以及市场价格行情能够熟悉掌握。

1.2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1)要健全培训制度。制定《信息员业务培训制度》,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培训教育的时间、内容、目标、责任以及相关的考勤、检查等要求。2)要紧扣业务主题。围绕工程造价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内容、围绕材料价格的新品种、新工艺、新用途、围绕国家、省、市的新政策、新法规进行培训。3)创新学习方式。a.讲座式。在日常的培训中,要定期地组织开展集中的专业技术培训,到各大专院校、设计院、国有大中型企业聘请资深的专家、高级工程师、技术骨干对材料价格信息员进行专业性的技术辅导。b.实践式。与工作结合,派信息员深入施工现场一线,组织现场学习,重点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增加实践经验。c.网络式。为解决新信息员专业知识不足,老信息员知识需要更新的问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从网上下载,并网购一系列与材料价格相关的教学光盘,组织大家培训。4)坚持学习方法。为检查和巩固培训效果,可以采取四种学习方法:a.组织考试。对学习培训的内容,我们坚持定期进行考试,公布成绩。b.心得交流。在每一专题学习结束时,组织大家进行学习交流,并结合自身实际写出心得体会。c.年终述学。把每个信息员的学习培训情况与年终考核紧密结合,在年终全体信息员会议述职时进行考核。通过集中的业务培训和现场的实践学习,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材料价格信息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为提高信息采集报送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1.3完善考核,优胜劣汰

制定信息员管理积分制,围绕业务成绩、工作纪律、考勤管理、民主评议的内容,通过“日考勤”“周讲评”“月公布”“年考核”的方式,对信息员队伍抓量化考核,促日常管理。为每名信息员建立积分卡、积分公示牌和表现情况台账。积分卡年终存入本人档案,积分结果作为评优树模、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通过考核,可以淘汰那些平日里表现不佳、积分情况不良的信息员,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寻找差距,开拓创新,形成你追我赶的工作氛围,力促信息员发挥作用,激发内生动力。

2提高质量,把握关键,增强信息采集的指导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为了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建设工程材料价格的变化,及时最新的建设工程材料价格信息,为工程造价从业人员提供最新、实用的材料价格信息,在具体信息采集工作中,要做到立足市场实际、采集有效信息、注重实在效果;及时紧扣重点,牢牢把握热点,积极反映焦点;重点体现指导性,牢固树立服务性,不断提升时效性。

2.1运用跟踪式调查法

安排能力突出、经验丰富的信息员作为一对一的专职信息采集员。对一些国有大型企业、开发企业、施工单位、造价咨询企业等单位进行对口的跟踪询价,并与这些单位建立长期联动,建立相对固定的采集渠道,及时掌握价格的变化。跟踪调查法较之于一般的调查法,能够克服价格的静态性。通过对跟踪对象材料价格发展变化的调查,能够及时准确地找到材料价格发展变化的一些规律,比起一次性调查,运用跟踪式调查法,能够进一步提高材料价格信息采集的准确度和精度。

2.2采取市场式询价法

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市场调查信息员到区域不同的建材销售中心、厂家、经销商,展销会等地对材料价格进行调查搜集,形成市场调查采集第一手资料。市场式询价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建筑工程材料市场鱼龙混杂、参差不齐,建设工程材料也存在种类众多,质量差异、价格起伏等特点,所以在选择对调查对象的时候就更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市场询价前,应该事先对一些厂家、经销商进行了解考察,在考察了解的基础上,对一些生产规模大、诚信度高,又能抑制市场价格产生巨大起伏波动的材料生产厂、经销商的销售价格进行调查搜集。此外,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材料价格的收集。指派专职信息员对同一品牌的不同价格进行记录登记,对不同品牌的同一价格进行分析对比,最后形成补充资料作为参考。

2.3采取实地式调查法

指派信息员本人亲自到砖场、沙场、石场等地进行实地询价。因为,目前在这些材料市场上,由于产地不同,区域不同,材料价

格会存在较大的差别,特别是运费,很难一概而论。比如石场,有的地方会负责送货上门,有的却不负责送货,就算是在同一个石场,也有买主自己租车运送的,也有买主用自己的车运送的。此外还可能受政策影响,比如营改增、地方价格规则的调整。此外,由于地域管理存在差异,有的地方个别车主可以超载,当运量相同时,运费也会低很多。有的地方管理规范,车主按照车辆载重运送,费用就相对要高。这就要求信息员广泛收集,及时整理,才能采集到相对实际的第一手材料价格信息。总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渐繁荣,工程造价管理的指导思想已经转向“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在这种形势下,建设工程材料指导价格的采集管理工作也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更好地服务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GB50500—2013,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S].

上一篇:学前教育学习材料范文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