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测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4 02:46:43

英语测试论文

英语测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英语测试;效度;信度

1引言

据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与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合作研究结果认为:CET4和CET6(简称)是一项信度极高的考试,每次考试客观题的内部信度都达0.9以上;效度相当高,回收问卷中有92%的教师认为CET能反映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笔者以为这里所指的信度和效度的界定很模糊,就某次具体的测试而言,信度和效度是受特定条件限制的,不可能是绝对的。迄今为止,我国的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包括CET等大规模英语测试还是以客观性题型为主,主观题只占10%或20%左右。就评分方法而言,因客观性试题答案的唯一性,可用机器阅卷,从而保证了测试结果的客观性和一致性,无疑具有相对较高的信度,但不足之处就是效度难以保证。同时大量采用主观性、直接性试题的测试在阅卷信度上也令人怀疑。这样的困惑总是或多或少存地在于考试的开发、设计和评估过程中。

我们能否使信度和效度同时最大化呢?信度和效度又应如何整合而达到适当的(appropriate)平衡?Bachman和Palmer在其测试理论中认为可设置“可接受的最低程度”(minimumacceptablelevel)的效度或信度等质量指标从而使得语言测试的“效用性”(usefulness)原则中各特征之间达到适度平衡。由于测试总是在一定的价值判断、测试目标、社会环境等约束条件下进行的,本文尝试探索在可行性条件下,测试的总效用(overallusefulness)最大化时效度和信度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2效度和信度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如果我们想阐释一次特定的考试成绩是否正确反映了学生的语言能力,那么在设计和使用测试时,信度和效度是我们首要关注的特征。Bachman把信度定义为“测试的一致性”(consistencyofmeasurement)。简言之,就是测试结果的可信度、可靠度。例如,我们可以这样来检验测试的信度:使用同样一份试卷,在两种不同的场合、环境中,在较短的时间间隔内,施与同样的学生,如果测试结果基本吻合,那么证明该测试是有信度的。一份试卷的测试结果如果缺乏信度,就没有使用价值,同时也减弱了考试的公正性。当然,要完全消除不一致性(inconsistency)也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的是尽量把影响不一致性的不利因素控制在最低程度,以便于提高测试信度。

信度所涉及的问题是个体测试成绩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测试误差或其它因素所影响的。效度所关注的问题是个体测试成绩在多大程度上和个体语言能力相关。因而,我们研究信度的目的是使测试误差造成的影响最小化,研究效度旨在使我们想要检测的语言能力的效果最大化,它们是两个相互补充的目标。一项测试若没有信度,也就无所谓效度。信度是效度的前提或必要条件。权衡信度和效度,效度是首要的。然而Underhill和Heaton指出信度和效度特征在本质上是互相冲突的。测试效度较高的试题有时测试信度较低。反之,测试信度较高的试题有时测试效度较低。Morrow也认为想把测试任务设计得既具有可信性又具有真实性不可能的。Hughes却说虽然测试的各种特征相互排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放弃这些特征。

3对信度和效度在理论上能达到适当平衡的可行性研究

评价英语测试最重要的原则是总效用性(overallusefulness)。Bachman和Palmer(1996:18)把某一特定测试的“总效用性”看作是由六个因素构成的,即效用性(Usefulness)=信度(Reliability)+构想效度(Constructvalidity)+真实性(Authenticity)+互动性(Interactiveness)+冲击力(Impact)+适用性(Practicality)。这里需要说明的是:Bachman和Palmer之所以把“构想效度”作为“效用性”六大特征之一,是因为构想效度(上节已提到)关系到我们根据测试成绩所作的解释的意义性和适切性。前五者均与测试成绩的使用有关,而“适用性”与测试的方法有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测试的可行性。评价一次考试是否有效用需要综合考察这些因素,在它们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而这一平衡能否实现取决于适用性的大小。对于大规模考试,考试策划者需在试卷设计和考试任务设置时重点考虑信度和效度,而对于一般学校考试,教师就应多考虑考试任务的真实性、互动性和对教学的冲击力(或称后效作用)。

4在英语测试实践中把握好信度和效度的平衡关系

以上已经大致证明:信度和效度作为评估测试质量的两个基本特性,两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矛盾的,但完全可以通过相互协调使之达到适切的平衡,以保证测试的总效用性最大化。这一结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英语测试的设计和命题过程中,不能绝对、片面、盲目地追求或强调某一方面而以失去另一方面为代价,只有综合平衡二者的关系才能获得最大的总效用。

4.1考试内容能否体现新的语言教学观

语言测试随着语言观的发展而发展,也随着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更新而更新。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流行的交际功能观和九十年代以后兴起的任务教学法(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approach)都对语言测试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现行的四、六级考试题型还是以结构主义语言测试理论为基础的多选题为主,某些语言项目的测试与实际语言能力的相关性不高,很难体现当代语言教学观提倡的英语交际运用能力方面的考查。Bachman和Palmer(1996)也强调测试任务和目标语使用任务(target-languageusetask)的一致性。看来革新CET的试卷结构、题型设置是关键。为了提高考试的效度,可以通过调整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比例(3:2或1:1),多采用直接测试法,增加听力和写作测试的权重,加大口试考核力度并设最低分,变化题型等手段。也可通过采取大题量小分值,细化评分标准,综合使用整体评分法(holisticgrading)和分析评分法(analyticmarking)等措施来提高考试信度。

4.2能否产生正面反拨效应

测试是教和学的导向。问题是如何提高测试的正面反拨效应,减少负面反拨效应。四、六级考试长期以来采用固定不变的模式,客观上造成了学生猜题、押题,教师偏向应试教学,产生了不良的教学效果。Hughes提出了若干提高正面反拨效应的建议:测试要培养能力;测试内容要覆盖面广并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尽量使用直接测试法;成绩测试要与教学目标相结合,使用尺度参照等。这些建议多数涉及效度,也与信度相关。信度和效度是影响反拨效应的重要因素,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能使测试产生积极有利的反拨效应。

5结束语

测试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教学。作为教师,重视语言测试理论的研究,掌握命题的原则,在试卷编制过程中把握好信度、效度及其它评价指标之间最佳的平衡关系,将有利于优化各类英语测试的质量,更有效地推动英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1985,StandardsforEducationalandPsychologicalTesting[M],Washington,DC: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

[2]Bachman,L.F.&A.S.Palmer,1996,LanguageTestinginPractice[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

[3]Weir,C.J.,1993,UnderstandingandDevelopingLanguageTests[M].NewYork:PrenticeHall.

英语测试论文范文第2篇

试论批判性思维能力在高校教学中的培养

探讨瑜伽对职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作用

《恰特莱夫人的情人》中的象征艺术解读——劳伦斯小说创作艺术研究系列之二

多媒体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口语测试模式研究

档案文献编纂与历史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研究

军事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三勤”

统计数据失真原因探析

浅析公安警察执法权益法律保护的思考

广西南宁市流动人口居住现状及改善发展方向研究

学术道德之我见——“复制、粘贴”是论文写作的一种伤害

广西供应链管理发展与运行机制研究

高职高专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探索——基于合作学习的角度

浅谈本科专业课教学中的备课与授课

高职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如何激发中职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人文性成为中职语文教学的根——论中职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

政治经济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初探

“双师型”教师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从亚当斯摄影理念看中国高校摄影教育的冒进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地方性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

论社区警务工作之深化建设

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问题探论

对高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的思考——基于管理学的视角

整合多种资源,探索高职院校“大思政”实践教学模式——以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激励理论在地方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高校大班课实施参与式教学的疑难与策略探讨

影视教学法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教育与教学改革的思考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模式的探讨

关于开设环境与化学教育课程的思考

从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到教辅机制引入

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对策研究

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反拨作用

汽车专业英语特点分析

《GPS原理与应用》教学的探讨

云计算对高校信息化的影响

论高校行政的必要性及“去行政化”改革

克莱门茨“学期论文撰写事项”阅读断想

论《呼啸山庄》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艺术和悲剧审美

论卢禹舜绘画艺术中的图形语言

民族节庆旅游效应分析——以广西宾阳炮龙节为例

广西文场调查报告——以桂林市榕湖地区文场音乐艺术调查为例

西部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国培计划顶岗实习模式探究——以广西教育学院为例

地方高校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探索——以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

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中学生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实践——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高校门户网站WEB安全问题分析及解决思路

认知视野下的隐喻离线加工与隐喻教学

后经济危机时代生物类本科毕业生就业难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从装帧到设计:新世纪中国书籍设计艺术的嬗变

从民俗节日看祭祀音乐的社会功能——以龙胜、恭城、阳朔三地祭祀活动为例

论应用型法律人才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广西师范大学法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设系列论文之十

师德的核心是个“爱”字

面向过程思维的独立学院专业教研室建设探究

将音乐融入思想品德课堂,增强教学效果的尝试

中专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激发中职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英语测试论文范文第3篇

“精神顿悟”与“重要瞬间”——试比较乔伊斯的《死者》和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蒋虹

论华兹华斯的情感范畴王洁群

简·奥斯丁的女性视点何朝阳

后殖民语境中的解构与回归——解读《藻海无边》曾莉

试论娜塔丽·萨洛特在心理描写上的新突破刘成富

让叙事者站在故事之外——论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的叙事策略曹波

转喻的根隐喻及其主要类别谷化琳

冲出隐喻的囚笼──一个女权主义视角郑守疆,张学智

论“be”动词在语篇中的逻辑意义陈建生

语类结构与有计划和无计划语篇的构建白红爱,胡健

段落意识与写作教学高芳

论英语句子(短语)成分及其分类代正明

英汉平行结构对比研究邵志洪

汉英从属连词比较宋京生

音律——与宇宙同构赵彦春

文化差异现象在汉译英中的处理——兼评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高巍

现场口译技巧探索:添加、重复与简化王大伟

风格特征及其再现方法肖红

文学作品翻译中含意处理的关联观周红专

关于现行汉英词典恐短症的简报陈中绳

谈《英汉大词典补编》译名来源及定名原则——兼与诚先生商榷于海江

书评:世纪珍藏《俄英汉词典》虞淑芬

论麦金太尔启蒙观的末世论主题——兼论当代文化一般特征程志敏

英语词语与不列颠文化戴卫平,高维佳

文化中的神话积淀南振兴

我国外语教学研究现状的分析胡春萍,秦晓晴

论母语习得与外语学习王燕

教师话语与第二语言习得林琼

大学英语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唐兴正

国际汉学研究的新发展与比较文学的前景乐黛云

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及传媒的功能王宁

试论题元语义次范畴性质彭玉海

五四前后中国的日本文学翻译的现代转型王向远

当代英国翻译教学评述廖七一

初论《英汉大词典补编》的译名诚

中国古典诗歌对日本古代诗歌的影响熊笃

婚姻··女性愉悦——劳伦斯《玫瑰园中的影子》与曼斯菲尔德《幸福》比较刘须明

《印度之行》:福斯特对人类及世界的探索之旅李新博

哀伤与欢乐的对话——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夜莺与云雀意象之对比研究许德金

上帝与诗人——试论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宗教观顾晓辉

论劳伦斯的女性主义意识梁伟,李晴辉

试论《天真与经验之歌》中意象—象征的运用朱桂成

中外诗人共灵犀,天下文章一点通——从卡明斯的一首小诗谈起张保红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尼克的双重作用杜永新

幻灭后的索觅──评菲利浦·拉金诗歌的主题特征吕爱晶

卡佛笔下的美国——解读卡佛的《大教堂》邱小轻

现实主义的内涵,自然主义的手法——评岛崎藤村的小说《家》丁旻

谈新词“pop”的构词及其相关的大众文化赵静云

多媒体技术——跨文化交际的革命何高大

中美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夏洪进

酒神精神延伸在人类历史的两极——普罗米修斯与索科洛夫比较杨晓莲

论自然言语的信息压缩性郎天万

思维模式差异及其对语篇的影响王扬

科技论文中的模糊限制语杨慧玲

评述“科学理论新发现与语言学新思维”李力

西方“新修辞学”及其主要特点邓志勇

论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语言学根源张良林

调查报告:英语本族人对非本族人讲英语的感受与态度沈素琴

后殖民主义在我国翻译学上的投影曹山柯

强化文化平等交流意识,改革外语教学和教材内容张哲

高校外语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技术于江,吴玲英

大学英语课堂的双语运用马文丽

中国的“全球化”理论——王韬的“地球合一”说王一川

灵知人马克安显灵刘小枫

华兹华斯及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1900—1949)葛桂录

恶中之美——试比较《恶之花》与《雨巷》兼论戴望舒对波德莱尔的继承黄芳

“互文性”作为结构原则——彼得·汉特克的小说《为了长久告别的短信》与传统文本的互文关系研究冯亚琳

存在的轮廓林克

论彼得·汉特克早期作品中的语言主题丰卫平

艾菲的婚姻悲剧——试析冯塔纳的社会批判小说《艾菲·布里斯特》胡嘉荔

母亲(Mother)/他者(Other):《女斗士》中的“对抗叙事策略”陆薇

徘徊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弗罗斯特诗作主题分析李杨,张志鸿

论哈代悲剧小说的现代主题颜学军

蒙太奇式结构——论品特剧作《背叛》和《山地语言》的后现代艺术特征杨静

对莎诗中“summer’sday”译义的辨析梁志坚

白色和红色——苔丝的象征色谢劲秋

索绪尔语言学对西方现代思想的影响综论陈本益

语言本质“道器”论高玉

从隐喻与反语的比较透视反语的认知性陆如钢

英语句子成分与谓语结构新探王天明

会话含意理论在中国相声中的运用高玉兰

英语话语中的间接照应刘礼进

恭维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段成钢

英汉轭式搭配的结构比较韦琴红

西方当代译学研究:文化整合范式的早期探索傅勇林,曾江霞

语境·语感·逻辑——从译者的主观因素看译文的失真和走样许建平,张荣曦

动态的读者反应论对翻译的指导意义陈志杰

英汉亲属称谓词国俗差异研究黎昌抱

美国英语与美国文化戴卫平,高维佳

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高宝虹

外籍教师在中国的英语教学透视闫建华,刘建刚

认知法及其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赵万长

从初级汉语教学看对比分析方法在两种规则教育中的作用叶蓉

冗余现象与外语教学唐建军

加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读解张法

程序的发现和发现的程序——“研海一楫”之二徐盛桓

论视角交汇规则王阳

诗性哲学与哲学的诗性张伟

黑色幽默与约瑟夫·海勒郭继德

孤独、绝望的现代人——论奥尼尔《毛猿》的主题熊沐清

永无止境的灵魂之旅李昊

威塞克斯的女人——论托马斯·哈下的女性形象张群

对《小城畸人》的女性阅读何征

爱情·死亡·永恒——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解读杨甸虹

男权中心社会的牺牲品——评丹尼尔·笛福之《摩尔·弗兰德斯》陈明明

《麦琪的礼物》新探——数字、《圣经》典故和作品主题韦荣臣

戏剧文体学的话轮转换量化分析方法李华东,俞东明

论理性的非理性化倾向何天云

论传统文化的建构性——兼论经院哲学的历史功绩程志敏

西方文学的人文精神杨政

语言哲学中“人”(讲话者)的地位问题概览姜胜

中西体态语差异的文化透析王军

语境热中话词义林克难

译可译,非常译——谈几种“不可译”语言形式的变通翻译杨全红

口译语体试析芮敏

语言理论批评的体系标准韩景泉

中介语可变性研究综述阮周林

从语境的二元互动看语面信息填补白世俊

英汉情感隐喻共性分析周红

意大利语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演变赵秀英

试析广告英语行文准确的文体风格曾立

外语测试:历史、现状与展望李清华

浅谈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谭红

阅读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施晓燕

错误分析和英语口语教学王正,胡庭山

外语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研究郭忠才

后现代与当代中国思想的内在紧张王岳川

论罗曼·英伽登的现象学美学陈登

《源氏物语》悲剧意识论──兼论《桐壶》卷的悲剧意识导向姚继中

颠覆与抑制——试析《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形象王玉括

从零余人到重生英雄——劳伦斯小说中的男性形象程琰

普鲁斯特:新时间观引发的小说革命——兼谈科学、哲学与文学的关系陈茜芸

《所罗门之歌》:“追寻”的故事张颖

试论奥康纳的“怪诞风格”石云龙

月亮是谁?——从月亮一词解析肯明斯的诗风徐芳

评《J·艾尔弗莱德·普鲁弗洛克情歌》的美人鱼意象傅利平

双性同体的新女性——简·爱形象新析郭笑梅

从家庭矛盾走入人物内心——从《母亲大人》看弗朗索瓦·莫里亚克的心理小说曹娅

困惑的人生——辛格作品《第三者》的主题探析汝红兵

言语民俗学及其当代影响戴俊霞

走向文化政治学——詹明信后现论评价张新军

从20世纪的英语流行语看英美社会文化的变迁任龙波

周作人——我国日本文学译介史上的先驱刘全福

从哲学解释学理论看优势竞赛论董务刚

“文化竞赛论”之管窥尹伯安

英语词汇中汉语借词的来源汪榕培,常骏跃

源流·理据·功用——“语言模糊性”解读鲁苓

图式理论与外语词汇习得李明远

韩礼德语气隐喻理论:分析桑提亚哥与曼诺林之间的关系李国庆

试论交际语言测试的理论模式及主要特征陈纪梁

论海明威《雨中猫》的语言特色曾传芳

浅议英语中的cohesion和coherence卞正东

试论必具性附加状语的特征仇伟

也论英语虚拟语气动词的形式及其分类——与孙鸿仁先生商榷朱苏

试论成事性效应在小说中的连贯作用邓欢

我国模糊语言学的奠基著作——评伍铁平先生新著《模糊语言学》王化鹏

论文化思想差异与英语教学王守仁

浅析教师在外语教学改革中的职责王文惠

英语测试论文范文第4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有关“分类推进”的理论;具体操作与方法

论文关键词:英语分类推进因材施教

论文摘要:本文从理论出发,并结合教学和学生实际,提出了职业院校英语基础课分类推进的方法。认为分类推进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的培养。也是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

目前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职业院校英语基础课的教师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班级和学生群体。这些学生群体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各自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样,英语成绩差异性就更大,造成两极分化的现象日益加剧,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英语失去兴趣。要扭转这种教学被动的局面,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必须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实施“分类推进”将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

一、有关“分类推进”的理论

“分类推进”思想,最早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大家知道,孔子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有时采取截然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教学方式。“分层次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实际学习程度施教的一种手段。

从国外来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欠缺,而是由于没有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生掌握知识必需的学习时间、给予个别指导和全新的学习机会等,“分类推进”就是要最大限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

二、具体操作与方法

分层教学主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在教学目标、施教方法、练习与作业、测试等方面分别进行处理,即要进行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施教分层、操练分层、作业分层、测试分层等。

1.学生分类

在班内将全班学生进行“分层”。首先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的因素,将全班学生分为优(A组)、中(B组)、差(C组)三个层次,对优生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待差生要以差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激励差生主动参与;对待中等同学,要求他们重在独立完成课堂要求。在教学过程设计时,要根据新知识导入课题时的深浅程度,重难点知识讲解时主动减缓坡度,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做到积极参与、主动参与、有效参与。总之,通过练习让各层次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2.教学目标分类

教学目标的分层设置是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本文前面已述,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向学生说明,这种情况和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测试,如果发现A组中的某些学生成绩下降,还不如B组中的有些学生,就把A组中成绩下降的学生调换到B组,而将B组中成绩进步的学生调换到A组。同样,C组学生经过努力成绩进步了,也可以50调换到B组,B组学生成绩退步的学生也可以调换到C组。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时,要以C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对优生重在鼓励多学;对中等生重在指导如何学;对后进生重在辅导知识点,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发展区前进,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对优生(A组)可以直接通过自学,在全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都得到较大提高,对中等生(B组)重点以把握教材内容为主,力争不存在缺、漏、忘、记忆混乱等现象,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对后进生(C组)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以把握基础知识为主,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教师以提高学生学习爱好为主,提高学习信心,能坚持努力学习,上课用心听讲。

3.施教分类

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有区别的教学活动。一般在上新课前,要求各层次学生按分层目标进行有目的的预习,在此基础上,上课时再采取鼓励、激发等方法,帮助学生向高层目标迈进。如:笔者在班级进行英语会话练习时,要求优生会话中的词汇不能重复,要求中等生完成会话中的词汇可适当重复,要求后进生能够表达即可。这样,在同一时间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老师交给他们的学习任务,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后进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4.测试分类

教师要用不同的标准来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提问、课堂练习、小测验或单元练习中,应按各层次教学目标来划分优、良、中、差、不及格四个等级,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激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达到自己能力的最佳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进行月考。考试也按已选A、B、C三个档次进行。分层测试面向全体,特别是提高了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激励他们不断进步。因此,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样的考评大大刺激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班里逐渐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风气和竞争局面。

总之,分类推进能尽可能创设和谐、爱学的学习环境和良好师生关系,创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自然和谐的境界中成长,使学生素质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实践证明,实施分类推进可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建辉.大学英语的分层教学[J].怀化学院学报,2004,23(3):135-137.

[2]郭梦秋.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与个性需求[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19(4):53-56.

[3]滕秀芹.试论分层教学[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20(1):109-112.

英语测试论文范文第5篇

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定量研究张文忠,吴旭东

上下文在二语词汇直接学习中的效果研究柯葳,董燕萍

使役方式选择与社会情景制约关系分析李军

试论语用解释的全释条件陈新仁

关联理论与叙事语篇马博森

日语格助词的无形化及其原因陈访泽

读Chomsgy论"管约论"吴刚

领有名词移位:基于MP的分析温宾利,陈宗利

测试项目的相对难度假设曾用强

Brody《词汇逻辑式理论》述评戴曼纯

Marmaridou《语用意义与认知》评介于国栋

第24卷索引

证伪论与语言学研究--西方语言哲学系列研究(之七)钱冠连

广义左向合并理论--来自附加语的证据戴曼纯

走近构式语法董燕萍,梁君英

论"操作视域"与"参数因子"-兼论翻译学理论范畴-"文本特征论"的研究曾利沙

语料库数据驱动的专业文本语义韵研究卫乃兴

认知加工层次与外语词汇学习-词汇认知直接学习法张庆宗,吴喜燕

通感·联想·认知汪少华

汉语名词的可数性特征及句法实现温宾利,陈宗利

自信心与语言测试行为曾用强

分级显性意义假说--语义处理新理论刘正光

儿童时间隐喻能力发展趋势初探周榕

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双宾语结构满在江

"DeP结构"的λ提取与可追踪性原则杨彩梅

熟语:常规化的映现模式和心理表征--熟语的认知研究之一张辉

从Jakobson的语言交际理论看文体分析的多维性武建国

论误解形成的社会心理根源宗世海

翻译与混杂文本卢红梅

基于英语学习者语料库的主题词研究李文中

听写练习对英语学习者语言技能的影响杨满珍

英语学习者对含有歧义性后缀的屈折词的形态加工卢植

微变化研究法与二语习得研究文秋芳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与俄语教学赵秋野

《语言教学中的语用问题》评介吴亚欣,于国栋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的语言学研究思维取向董燕萍

会讯

多义词的认知语义框架与词典使用者的接受视野--探索多义词义项划分和释义的认知语言学模式(一)田兵

论系统功能语法中"投射"概念隐喻句构及其语义特征曾蕾

论首词重复修辞现象的认知机制陈新仁

现代汉语使动结构的ECM现象研究杨大然

课堂环境下二语词汇能力发展的认知心理模式张文忠,吴旭东

第二语言语义提取中的词汇知识效应李红

助跑器?绊脚石?--一次有关外语教学中母语使用情况的调查王俊菊

应用语言学研究的路径分析方法:原理与应用评介王立非,鲍贵

互动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前景林大津,谢朝群

社会语言学研究--反思与展望杨永林,司建国

焦点、焦点结构及焦点的性质研究综述黄瓒辉

本刊2003年总目录

编者按杨惠中

约翰·辛克莱"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与前景"内容导读JOHNSINCLAIR

以语料库为基础的中国学习者英语失误分析的认知模型桂诗春

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初始研究卫乃兴

中国英语专业学生使用频率副词的特点文秋芳,丁言仁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写作中连接词用法的语料库调查潘璠,冯跃进

再论现代汉语动结式的句法核心宋文辉

《最简探索:框架》下对"被"字结构的再探索李红梅

对外汉语教学功能项目表的综合量化研究--兼论"结构-功能-文化"统一体量化新途径倪传斌,王志刚,王际平,汪腊萍

二语语篇理解预期推理在线研究--来自命名实验和矛盾句阅读实验的综合证据周红,徐勇

语言输出活动对语言形式习得的影响冯纪元,黄姣

英语类语词典的理据、发展和演变源可乐

"关于最简方案的访谈"述评鲁守春,温宾利

《中国英语的社会语言史》评介俞希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逻辑与实据--英语IF条件句研究的一种理论框架徐盛桓

言语交际中"吧"的语用功能及其语境顺应性特征冉永平

汉语零形回指解析--基于向心理论的研究王德亮

论英语系动词结构刘爱英,韩景泉

写作元认知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吴红云,刘润清

外语概念的形成和外语思维蒋楠

检验"投入量假设"的实证研究--阅读任务对中国学生词汇记忆的影响黄燕

英语阅读目的与篇章处理策略的关系邹启明,周瑞琪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课堂会话中的修正片段研究赵晨

基于语料库的学生英语形容词搭配语义特征探究孙海燕

语境推导模式的"单向"到"整合"--兼评熊学亮的单向语境推导模式张韧弦,刘乃实

《汉英篇章对比研究》评介王勇

《语际语用学中的习得研究--在国外学习环境中学习如何以言行事》评价徐学平

批判性话语分析的新成果--Fairclough《分析话语》评介武建国,谢洪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英语测试论文范文第6篇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2011年工作要点

2011年全国小学生英语竞赛(NECPS)报名工作在全国展开

桂诗春教授访谈录(二)

多媒体外语课堂教学预设外信息丢失刍议

语言的形式与理据:语法化研究与外语教学

教师态度、性别差异及外语焦虑与中学生英语学习

农村初中生英语词汇学习观念与策略调查分析

浅析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迁移

我国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选择与配置——以NSEFC为例

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利用语言材料,体现语境功能——以“if的虚拟条件句”讲授为例

浅谈初中英语语音教学

结合英语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学习

高中英语名篇名著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教学策略

“预测策略”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训练研究

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问题与对策

高中英语教师个性化教学的调查与分析

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现状调查与研究

中学英语教师素质构成与发展研究

全国优秀外语实验学校风采一瞥——烟台一中

在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李宝忱老师访谈录

2010年全国中考英语改革及复习教学研讨会暨第三届全国中考英语总复习教学优秀课例展评会在桂林顺利召开

灌输式教学及其批判

讲授法的合理与合法

美国NCATE外语候选教师专业标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论欠发达地区小学英语教师行动研究的可行性

中国中小学外语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问题与对策

外语教育采用融合学习之商榷(一)

Testingspeaking:narrowviewsandwidehorizons

浅谈语音意识训练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论学情分析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策略

走出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误区

高三书面表达审题训练应遵循能力发展规律

英语教学当中提问策略的介评与例析

2010年全国中考英语改革及复习教学研讨会掠影

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

黄志红老师访谈录

中小学优秀外语教师出国留学奖学金项目第二十二批出国教师将赴英留学

第三届全国小学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暨教学观摩研讨会在沈阳顺利召开

全国中小学优秀外语教师出国留学教师奖学金项目2009年度全国统一选拔考试顺利结束

2009年全国中学生英语夏令营暨2008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总决赛将在呼和浩特举行

终身学习视阈下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

《硕果》——中心研究员优秀论文征集、评选

走近教育学与课程理论的西方ELT(上):反思与探索——20世纪60—70年代相关发展寻绎

论外语思维与外语学习过程中的思维

对当前中学英语公开课的分析与点评

TranslationandEnglishintwentieth-centuryChina

对当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问题的几点思考

新教材使用中的语法教学初探——高中新教材英语语法“五步”培训策略实验研究

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效率的策略

第十届全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摩暨学习策略研讨会将在南昌召开

试论新课程实施中英语互动课堂教学

关于西部地区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的思考和建议

全国中小学英语学习成绩测试(NEAT)2009年春季测试一级试题

第七届全国外语实验学校校长论坛暨全国外语实验学校年会将在新疆召开

中小学优秀外语教师出国留学奖学金项目2009年度全国统一选拔考试顺得进行

聚焦中小学英语教学·之一(回顾与述评)30年:中小学英语课程演绎“和平革命”——英语课程从曲折走向有序

AnInterviewwithDr.MauriceClaypole(Ⅰ)

英语测试论文范文第7篇

耐高温α-淀粉酶的性能测试伏广龙

催化光度法测定微量猛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李艳辉

遗传算法在函数优化中的应用胡全斌,陆金桂

非光气法合成吡嘧黄隆刘新河,王学勤,陈华

高分子微滤膜的流动特性研究王建,王晓琳,俞斌

圆锥面过盈联接可靠度优化和可靠性优化设计陈连,王元文

放射型图根控制导线的建立与实践董春来,史建青

测试仪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文西芹,肖兴明,宁晓明

MQAPC的合成、表征及研究李善忠,姚成

复合硅酸盐水泥基混凝土的耐久性姬永升,蒋德稳

行星齿轮传动在刮板运输机中的应用郭迎福,刘成文

宽带网(ATM)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金亮

利用神经网络进行观测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倪建军,邵琳

数字化测图模拟实验系统的研究与实践吴清海

察尔汗盐湖盐田生产现状及改进措施王石军

价值的哲学研究杨东升

窄截面柱单向偏心受压时的稳定计算刘善国

专科学校图书馆藏书应突出实用性徐加杰

力矩分配法初探刘军,邓晓红

CAI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运用杨昭

“树状结构”教学新思路武红军

技术经济理论在“能源管理”课程中的应用王以清,赵孝保

不定代词“All”与“Both”在句中的位置武敬红

文学和新闻文体的关系──谈新闻文体独立地位的历史形成龚际平

外因与外语学习动机相关关系调查侯晓君

创新教育要脚踏实地罗争

外贸英语专业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与探索龚育尔,翟步习

成人教育考试违纪现象分析与对策曹静柏

大学新生的心理状况与教育张圻海

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和方法杨天华

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宋国英

广泛获取信息提高就业率刘恩林

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干部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景亭

我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实践与思考张计芬

运用VisualC++构建局域网聊天室许秀林

日凌时天线噪声温度分析胡海明

放大电路交流负载线的作法张明金

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基于数/模变换技术的多种波形发生器的设计樊明龙,倪永宏

Delphi开发MIDAS程序的安全措施邵晓红

VB6.0中帮助系统的制作与引用陈建华,吴爱萍,吴京秋

试论静电场与万有引力场的相似性唐亚陆

基于图像处理的人类染色体自动分类系统设计胡晓飞

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存储陈秀祥

数控编程中子程序功能的正确使用徐明喜

电源抗电磁干扰的研究郭教之,陶国成,沈广鸿,过荣霞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中几个重要修订的理论分析袁学锋

楼宇集群电子对讲自动开锁装置张学峰

住宅室内物理环境的现状及改善措施郑建华

工程资金使用计划的编制和控制黄芳

爆炸震动安全与工程质量张立娟,李照东,高兆福

地下长输管道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的电化学过程分析刘胜

反例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刘大瑾

“数学活动”观与高等数学教学周永安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杨剑

浅谈高职高专数学学习差异生的形成原因及其转化袁建华

物理教学改革方案研究周粉妹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教育机智李含侠

论提高体育高等函授教育的面授质量戴俊

论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环境因素张磊

论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的途径马兴梅

高职英语教材的评估与选择黄雪英

语言学习中的“情感障碍”及外语教学的策略康文红

加强高校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陈素琴HttP://

浅谈化学化工专业英语教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学匡华

制图CAI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探讨隆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中实践能力的培养陈裕清

浅析探究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黄华

论社会实践活动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范炳良,徐小美,王爱华

对分析化学实验成绩评定的研究蔡彭骥

电子技术的学习、总结和创新过程伍学珍

浅析计算机网络实验课改革王敏琴

浅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路与方法滕步炜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李正俊

以音乐来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孙林春

浅析网络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蓝艳

论文化素质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李明国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初探石晨曦

高校学生党员存在问题剖析与对策徐爱玲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吉明明,陶锦昌

人文社会科学对职业技术人才素质培养的探讨李超

浅谈情感育人作用的发挥崔建平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几点措施张民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挑战和要求韩寄高

高校学生干部工作中几个问题分析朱小娟

试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唐建华

翻译标准的回顾与前瞻闫天洁,梅丽

浅论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邱艳红

英语谚语修辞漫谈马亦工

想象与想象力的培养沈雪珍

中文流行语的日文翻译浅析汤慧芹

论古代诗歌的“以悲为美”傅朝霞

论吴嘉纪诗歌创作中的平民化倾向陈海娟

地方电视台创建品牌的对策思考张海玲

论网络行政行为姚尚建

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歌剧音乐的美学特性葛敏敏

浅析如何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杨刚

论社会主义思想的领导权李文亚

论知识管理与客户让渡价值尹廷光,林立新

完善我国权力监督体制的思考陈开明,李雪卿

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研究姜方桃,卞艺杰

对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教育素养的认识周兴霞,徐晓梅

略论事项法在信息经济中的应用马秀丽,李海云

试论外语教师的基本素质杨素芳

信息沟通原理在现代图书馆管理中的运用杨国华,蔡宝芳,陈建华

英语测试论文范文第8篇

语言测试,主要指外语测试,是上世纪60年代初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语言测试是对受试者的语言能力做出科学的测量,语言测试的内容和形式直接反映了用于指导语言教学的语言观和语言学习观。它是一种了解和鉴定外语学习者语言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是外语教学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外语测试分成不同的类型。根据测试的目的和性质,可以把语言测试分为分班考试、诊断测试、进展考试等。根据评分的方法可以把语言测试划分为主观性测试和客观性测试。从测试方式的角度出发,可以分为分离式和综合式测试。由于不同类型的测试有其各自的特点,因此,熟悉和了解这些特点将有助于在外语教学中正确地使用外语测试。

二、文化因素导入外语测试的现状

(一)文化因素导入外语测试在国外

外语测试中导入文化因素在有关于外语测试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有不少专门的关于文化因素导入外语测试的教材和专著。如“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Bachman,L.,1990),“Communicative Methodology and Language Teaching:The Role Of Fluency and Accuracy”(Brumfit,C.,1984)等。除了教材和专著之外,有关文化因素导入外语测试方面的资料,国外还可以在网上查阅。在Google上直接输入“culture testing”,可以搜索到相关资料328,000,000条;输入“culture problems in language testing”,可以搜索到约11,000,000条结果;输入“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可以搜索到约361,000条结果;输入“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可以搜索到约10,100,000条结果,等等。

(二)文化因素导入外语测试在国内

当前我国文化因素导入外语测试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许多研究者及教师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一环节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而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具体如何操作。尽管近年来对文化问题在外语教学中的研究热火朝天,对文化测试的模式方法的研究也是如火如荼,可对两者的衔接点——外语测试中的文化问题的研究仍然冷冷清清。迄今为止,从中国知网上搜索到关于这个衔接点的论文只有两篇。何自然主要从语用失误的角度出题。其他的测试实证研究也多遵循此思路编写试题。刘宝权将衡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化测试纳入语言测试中,主要从文化知识、文化理解和文化行为方面出题衡量跨文化交际能力。其他论文则主要讨论了文化测试的手段、文化测试模式的建立及文化测试与外语教学的关系等问题,可以看出将文化因素纳入跨文化交际能力之下进行测试评估的研究还较少。

三、文化因素导入外语测试势在必行

从测试的作用可以知道,语言测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语言教学,甚至决定了语言教学改革的方向、力度与效果。因此客观、科学的评估体系对于实现课程目标至关重要。它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而我认为,只有将文化因素导入外语测试中,建立新型的文化测试大纲,才能真正达到测试对语言教学的反拨作用。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诸如Hymes(1972),Oller(1979),Canale和Swain(1980),Bachman(1990)等英语语言学家对语言能力的基本因素与语言使用基本能力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不同的语言能力模式。因此,各类为提高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大纲应运而生。交际法英语教学大纲强调交际双方语言使用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强调语言使用的效果。徐强(2000)在《交际法英语教学和考试评估》中介绍了一种将文化因素导入外语测试的文化测试大纲。他指出:“文化测试试卷虽然信度不高,却有很高的效度和可行性。”刘宝权呼吁:“文化测试势在必行。”他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文化测试情况的研究,并对各种形式的测试的特点和使用范围做了全面分析,提出了自己的文化测试模式。文化测试大纲应运而生。交际法英语测试实际上就是把语言学习者的潜意识的模拟情境心理调动起来,充分发挥人们的潜能,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会知识、文化,从而锻炼能力,达到交际的目的。文化测试模式旨在测量语言学习者的文化知识、文化理解和文化表现。

良好的语言测试应该建立在语言学、语言教学法、学习论和心理测量学等理论基础之上,它是教学工作的辅助手段。当前我国学生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地追求应试技巧,陷入题海战术。因此可在外语测试中加大主观题的权重,适当开展口语考试等。亦可采取诸如多项选择题、判断正误和翻译等形式。通过设计科学的测试评估体系,考核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外语教与学的发展。在教育领域,怎样在外语测试中加入对文化因素的测试,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知识进行测试和评估,给教学以反馈,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陈纪梁.试论交际语言测试的理论模式及主要特征[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7).

[2]何自然,阎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汉英语用差异调[A].胡文仲.文化与交际[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李萍,刘爱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文化知识的构成和测试[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4]刘宝权.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语言测试的接口研究[J].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

[5]王振亚.社会文化测试分析[A].胡文仲.文化与交际[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6]徐强.交际法英语教学和考试评估[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杨立刚,李庆云.外语测试与外语教学[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报,2005,(7).

英语测试论文范文第9篇

邓小平的纠错创新实践及其启示

浅论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承认理论:从近代思考到当代探索

信息化生存的哲学思考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先进文化建设——学习《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之体会

从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观看当前人才观——学习《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之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背景下的著作权法的成长

既存研究中的“中国共产党与日本”——以中国期刊网论文为整理对象

我国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新形势下推进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理论思考

基于文化权利视角的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供给保障机制探讨——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

技术集群的空间邻近特征及其启示

试论治安管理处罚自由裁量权之规制

组织表演罪若干问题检视与反思

“文学”与“文章”义说

试论张爱玲的现代女性观

被规训的身体被奴役的心灵——从福柯的规训理论解读霍桑的《胎记》

解构和颠覆——奥康纳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探析

试论五山句题的新特点——以典出杜甫《夜宴左氏庄》句题为例

许璞教授的紫菜属海藻遗传学研究工作评述

磁处理对胡萝卜生物转化率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铅、铜单一及复合污染对水稻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

紫菜属海藻性别表现特征研究

不相容矩阵方程AXB=C最小二乘解的迭代算法

齐次Carnot群上次拉普拉斯算子的奇点可去性定理

关于Hadamard矩阵的一类三元自对偶码构造

Morphic代数

正则微分系统带权第二特征值的上界

广义的Kantorovich不等式

定数截尾数据缺失场合下双参数指数分布的贝叶斯推断

牛血清白蛋白对鲁米诺电化学发光的增敏作用

壳聚糖用于二元混合染料溶液的吸附脱色研究

氧化石墨烯对亚甲蓝的载药性能研究

基于标度自由演化网络在不同攻击下的拓扑性质

预啁啾技术在光纤传输中的应用研究

复杂环境下的基站电波辐射测量与研究

一种混合聚类算法在纯方位多目标航迹起始中的应用研究

非线性中立型时滞系统的鲁棒方差约束控制

基于C8051F的CMOS-LED器件参数测试仪

法国调节学派在方法论上为何走向历史经验论?

方法论的决裂:德拉·沃尔佩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定位及其困境

主体性吊诡的双重意义——主体性确立所潜隐的结构图式

空间观的“生存论”转向及其意蕴

生活方式的哲学意蕴与和谐生活观构建

城镇社区老年群体精神需求与精神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以苏州龙华苑社区为例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群己权界”探析

风险社会视野中的政府风险管理论析

公共政策、交易成本与治理机制——公共政策研究中的交易成本视角探析

论合作社与经济法的互动发展——兼论合作社法的经济法属性

《劳动合同法》对解雇保护制度的认知理性——以“补偿正义”为价值取向

租赁关系下的机动车对外侵权责任

先秦嫁娶季节新论

黄宗羲的明文选本与明文批评

王褒文学地位“由显到隐”探析

心是“空山灵雨”,身是“缀网劳蛛”——东西文化交融中的许地山

试论凌力历史小说语言的诗性特征——兼谈近年来历史小说的语言问题

从生成词库理论的角度看英语和汉语的差异

“超”字新用法初探

英语测试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交际性测试 高中阅读测试

一、交际性测试产生的背景和基础

20 世纪70年代初期,欧洲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频繁,语言的障碍问题受到关注。于是,一些语言学家经研究提出了以交际为目的,强调语言交际能力的交际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应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实践证明交际教学法符合语言发展的要求,同时顺应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因此,交际教学法逐渐成为了外语教学的主流。对应交际教学法的测试方法就是交际性语言测试,这种测试理论在国外的口语和写作测试中被广泛应用,我国也开始在引用这种测试理念,在高中阶段英语考试中阅读成绩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阅读测试受到了广泛重视,我们可以将交际测试论应用于阅读测试。

二、Bachman的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

1972年Hymes首次提出交际能力,随后Bachman等人将其发展为交际语言能力理论,成为了交际语言测试的主要理论基础。Bachman认为语言能力涉及语言使用者的语法知识和语用知识,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语言使用的动态过程中,语言使用者要对语境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判断、取舍和对语义进行协商。这是一个各种知识和心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三、交际测试的设计原则

交际测试并没有彻底否定了传统的测试题型和组织程序,只是它更注重语言的使用性。交际测试对传统测试的加强体现在测试的真实性和反拨作用两方面。

语言测试的真实性是一直引起大家的讨论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真实性就是测试任务和现实生活的相似程度,然而,现实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多种多样,很难选择某种语言任务定为标准。另一种观点认为测试的表面效度就是真实性,这是非常主观的,命题者认为真实的试题,可能学生认为不真实。Bachman(1991)提出保证测试的真实性须考虑以下两点:(1)在命题时,试题任务要尽量模拟目标语言使用的情景,这就是所谓的情景真实性。在口语考试中比较重视这一点,比如在商务英语口语考试中,会安排考生用英语面对面交谈来完成测试任务,这就是模拟考生以后的工作中要遇到的商务谈判情景。(2)设计的测试任务要与考生存在交际关系,让考生运用交际语言能力去完成该任务。我们要综合考生自身的特征和具体语言使用的场景去观察考试的交际真实性。再以商务英语考试为例,模拟商务谈判的口试对于以后从事商务工作的考生来说是有交际真实性的,但对于师范专业的考生来说,其交际真实性就不高。Davies(1968)指出,测试应像仆人一样服务于教学。然而,当今的应试教育已经使得教学反过来服务于测试了,特别是高考这样的大型考试,考什么已经决定了教学重点是什么。面对测试这种消极的反拨作用,有些人主张取消考试,但这是不现实的,在当今的教学领域,各种测试仍有存在的必要。交际性测试对外语教学有积极的反拨作用,让学生不再机械地记忆大量单词、语法规则,而是去进行有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交际测试的核心在于考察并衡量考生的交际语言能力,这将推动语言教学朝着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方向发展,交际测试将成为语言测试的主流。

四、用交际测试理论指导高中英语阅读测试

阅读能力是交际能力的表现之一,阅读能力包括:跳读能力;略读能力;精读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因此,阅读测试要考察以上几种能力,根据交际测试理论,阅读测试要做到:阅读材料多样化;阅读任务考察多种阅读能力;阅读任务具有真实性;题型多样化。高中阅读材料在题材方面主要有人文类、科普类和社会科学类,在体裁方面主要是议论文和说明文。这些阅读材料反映了以下特点:(1)考生要用尽可能多的阅读能力来完成任务。在高中A段,辨别事实细节题较多,其次是归纳推理题。(2)阅读任务具有尽可能高的真实性。阅读测试要想做到完全真实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通过选择阅读材料来尽量提高阅读任务的真实性。阅读材料要有以下特点:种类形式多样、来源广泛、材料要引起学生兴趣。(3)题型多样化。高中阅读测试几乎全部是选择题,有少数省份有部分填空题和简答题。题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测试任务的类型。多项选择题一直是英语测试的主要题型,它有其独特的优势,如可以利用计算机阅卷,客观高效。然而,它的劣势在于:要想提高试题的质量需要较高水平的专家去命题,普通教师很难做到,费时费力;做选择题时,考生有一定几率能猜对答案;它的反拨作用不利于教学。因此,可以在阅读测试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其他题型,如重点词填空、信息转换、简答等题型,以限制选择题的使用。

参考文献:

[1]Bachman,L.F.What does language testing have to offer[J].TESOL Quarterly.1991,(25):4.

[2]Davies,A.Language Testing Symposium:APsycholinguisticPerspective[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8.

[3]Hymes,D.H.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In:J.B.Pride and J.Iblmes.

作者简介:

孙立婷(1991-),女,汉族,吉林乾安人,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学科教学英语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英语。

上一篇:英语术语范文 下一篇:场馆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