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12 05:00:13

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范文第1篇

高考不仅要“为高校选拔人才”,而且还要“为国举才”。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担道义”之“铁肩”,方能有“著文章”之“妙手”。为此,2014年高考各省(市、区)18道作文题纷纷奏响“接地气”这一主旋律,引导广大考生去关注万家灯火,去体味苍生疾苦,去走进百姓的物质、情感、精神世界,其导向可“点赞”,其理念可“圈点”。

一、贴近时代生活的实际

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那么,我们这个时代生活的实际特征是什么?是现代化、信息化、多元化、国际化等。这就需要我们去“破”去“立”,去“扬”去“弃”,去传承去发展,去坚守去突破,更需要我们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主流价值观。2014年高考各省(市、区)18道作文题准确地触摸到了当今时代这一生活实际的脉搏,在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多维观照中,对时代热点进行命题:

1.三点一线。新课标全国Ⅰ卷“两人过独木桥”直接取材于菁菁校园中的运动会项目,寓教于乐,让学生体验规则与变通、竞争与双赢。江西卷“课内外学习探究”则让广大考生对新课标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探究性学习”(另外两种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有感而发,见仁见智。

2.正能量。广西卷“老王看病”传递的是友善互助、感恩回报的正能量。四川卷“人只有站起来后,世界才属于他”传递的是自强不息、拼搏奋斗的正能量。

3.传统文化。北京卷“老规矩”考量考生对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与现代化以及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扬弃的辩证思考。

4.现代科技。辽宁卷“祖孙看风景”把目光聚焦于“照明科技”,广东卷“黑白胶片和数码照片”把目光聚焦于“数码科技”,天津卷“假如有一款芯片”把目光聚焦于“智能科技”,这三个地方的作文题均是引导考生关注现代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深刻反思科技发展的利与弊、得与失。

【备考启示】

2015届高三作文的指导与训练,要引领考生自主开展“三进行动”:①走进社区。通过公益、志愿者等活动,了解邻里乡亲的生存状态,感知他们的幸福指数。②走进草根。通过慈善、德育基地等活动,了解普通民众的基本诉求,感知弱势群体的冷暖甘苦。③走进媒体。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了解最新时事、科技,感知飞速发展的时代气息。

二、贴近百姓情感的实际

无论是大家伟人,还是芸芸众生,都要食人间烟火,也都有七情六欲。鲁迅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因此,高考作文题应该带烟火气,含草根味,以此来引导考生胸怀“五心”(把忠心献给祖国,把爱心洒向社会,把关心送给他人,把孝心带回家中,把信心留给自己),蕴蓄“五情”(亲情、友情、师生情、故土情、家国情)。“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广大考生对家人、他人尤其是弱势群体有触感,有痛感。既悲天,又悯人;既有体人之心、恤人之怀,又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2014年高考各省(市、区)18道作文题敏锐地点击到了百姓心底这个最柔软的情感穴位,与百姓的情感神经同频共振,让广大考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如下四种情怀尤其撼人心魄。

1.对天性的尊重情怀。新课标全国Ⅱ卷“喂食野生动物”警示人类要与动物平等相处,不要因为一己之好、之乐、之爱、之需而使动物丧失天性和觅食能力,更不能因为溺爱等不适当的教育方式而使孩子失去天性、个性,失去生存能力以及自立、自理能力。

2.对他人的体恤情怀。重庆卷“租房”警示人们既要想着自己,也要想到别人;既要“利己”,也要“利他”;既要“与己方便”,也要“与人方便”;既要“人人为我”,也要“我为人人”,将体恤化作实际的言行,将责任注入内在的品质。

3.对责任的担当情怀。广西卷中“老王”的那句“哪怕打工还钱再难,我也得努力。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体现的是一个农民工对自身责任的一种担当。虽然“欠款还是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但他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消极逃避,而是“再苦再累自己扛”。这份担当情怀尽显一个草根的血性,更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4.对故土的守望情怀。虽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湖南卷“最美乡村干部”向人们发出了故土的深情呼唤:只要扎根故土,守望故土,坚持信念,放飞梦想,故土也能绽放异彩,“风景这边独好”。

【备考启示】

2015届高三作文的指导与训练,要引领考生扎实做好“三项工作”:①重温教材名篇。要通过重新品读、品味教材中润泽心灵、滋养精神的名篇,濡养自身情怀。②浸润精神家园。要通过观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年度道德模范、年度经济人物、年度新闻人物颁奖典礼等精神大餐,浸润自身情怀。③阅读探究迁移。要通过探究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中蕴蓄着浓郁人文情怀的文本,由“读”向“写”迁移,把握情怀表现的路径、手法。

三、贴近学生思维的实际

高中生较之于初中生、小学生,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能力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高考作文应该根据高中生思维发展的这一实际,加大对其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特级教师肖家芸指出:在新材料作文“一统天下”的今天,“高考作文早已不在审题上考了,主题、结构、技法和语言等,多数考生差距不大,差距大的是内容和思想。高考作文最缺的是思想和科学的思维。而决定此二者的是思维的方向或角度问题。理性思辨代表思维的最佳角度,理性思辨能力的高低决定着高考作文等次的高低。”为此,2014年高考各省(市、区)18道作文题对广大考生思维的长度与宽度、深度与高度、角度与维度等都进行了全面的考量,要求考生既能把握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又能把握事物与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如下四种思维能力尤受命题专家关注:

1.深度开掘能力。湖北卷“山顶的风景”要求考生对众人提出的不同看法展开深度开掘,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每个人对风景都会有自己不同的体验和评判,人生需要自己独立思考、选择,不能偏信、尽信他人之言。

2.立体观照能力。浙江卷“门与路”要求考生对空间的门与路、知识的门与路、事业的门与路、生活的门与路、人生的门与路等展开多层次的立体观照,既抓住机遇,又迎接挑战,既认清明天的去向,又不忘昨日的来处。

3.辩证分析能力。上海卷“穿越沙漠”要求考生对“客观的限制性”与“主观的能动性”展开辩证分析;安徽卷“剧本修改”要求考生对坚守与变通、规则与创新展开辩证分析;江苏卷“青春不朽”则要求考生对时间层面的“老去”与精神层面的“不朽”展开辩证分析,把握“时间可以流逝,但精神永远不朽;我们无法控制青春的长度,但可以调控青春的亮度”的要旨。

4.多维思辨能力。苏轼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东卷“开窗看风景”要求考生思辨的是“相由心生”,看风景的心态、角度不同就会看到不同的风景。福建卷“空谷”要求考生思辨的是心态、心境、阅历、认知不同,则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就会不同。

【备考启示】

2015届高三作文的指导与训练,要历练考生“三力”:①洞察力。要通过案例分析、时势观察等方式,历练考生拨开迷雾、透视本质的洞察力。②剖析力。要通过时事点评、小组辩论等方式,历练考生剥茧抽丝、条分缕析的剖析力。③破解力。要通过为学生会、班委会自主管理出妙招、晒计策等方式,历练考生亮出实招、化解难题的破解力。

【结语】

高考作文范文第2篇

一、强化创新能力的考查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特征,是知识型劳动者的必备素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民族创新能力成为与中华民族未来命运攸关的重大问题。重视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开发青年人的创造力,既是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也是新世纪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语文教学理应担当培养同学们创新能力的重要任务。近两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明确显示出培养同学们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信息:如1999年的话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想象和思辩的空间非常大;2000年的春季高考题,要求同学们面对新世纪进行畅想,2000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的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十分注重同学们个性的发展,开放性更大;2000年高考作文评分细则中的“发展等级”一栏,就设置了“有创新”这一要求,其意义是非同寻常的。2001年的命题对同学们的创新能力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发展等级的评分标准上2001年、2002年强调以一点突出者来评价同学们的个性特点,在给分方面按等评分,直至满分。这样做,就表现了尊重个性、倡导创新的精神,鼓励同学们在思想、语言、写作技巧等各方面发展自己的个性特点。今后的高考作文题,一定还会在“创新”问题上加大考查的力度。

二、强化想象能力的考查

达尔文说:“想象是人类最高禀赋之一。人类因此得以把积累下来的形象和思想综合起来,并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出奇妙的成果。”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想象是创新的基础,想象力丰富与否关系着创新能力的强弱,因此作文实践和作文训练中想象力的培养非常重要。章熊在评1991年高考语文试题中说:“想象作文既测试考生的想象力,也测试考生描绘一个画面的基本功。”所以,对同学们进行想象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作文命题的重点。1991年根据“圆”作想象作文,1992年让同学们对清除垃圾的人作合理想象,1993年要求通过梧桐树的老皮和新皮做出联想,1995年的“鸟的对话”,1997年的“背同学上学”的情景,1998年的“妈妈只洗了一只鞋”的补充情节,都要求同学们作出合理的想象。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想得更开更远更奇幻。可以预测,今后几年中,高考作文对想象能力的考查只会增强,不会削弱。

三、强化文学素养的考查

文学素养是语文整体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语文水平到底如何,文学素养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尺度。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是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文学素养的培养的,同学们读了十几年的书,脑子里装的只是一些零零碎碎的所谓语文基础知识,连一些基本的语文能力都不是完全具备,更不谈文学素养了。写的文章不是文理不通,就是错别字连篇,病句随处可见,写字东倒西歪,讲话时中心不明确,表达不清楚;平时往往只是重视两大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训练,忽视文学性强一点的体裁(散文、诗歌、戏剧)训练,何谈文学素养的提高?近两年的高考作文,强化了文学素养的考查。如1998年的“记忆移植”问题,就是让同学们以浪漫的方法表现自己的现实生活、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曲折地反映这个知识化、科技化的时代。这道题考查了同学们的一定的文学素养,开创了高考作文文学性的先例,故而在这次考试中,涌现了一大批构思精巧、内容丰富、文学色彩较浓的优秀文章。2000年高考,也出现了一大批文笔优美,文学性较强的文章。这可以说是高考指挥棒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这一点,在今后几年的高考作文中还会体现。

四、强化思辩能力的考查

一般地说,文章总是思想的外现,特殊地说,高考作文又格外注重文题的“思辩性”,因为思辩是人立身处世,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它直接决定同学们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掌握和运用它,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金刚钻。思辩性要求同学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辩证的说理能力,这三者之中,辩证的说理能力又是首要的。一篇文章,观点必须明确、正确,这是前提,但如果缺乏辩证的科学的分析,要获得高分也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一篇文章能说明道理和能表现哲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层次。所以,考查同学们的思辩能力,尤其是辩证分析的能力,一直是高考作文命题不变的主线,愈到现在,趋向愈加突出“树木•森林•气候”,要求同学们分析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玫瑰园”中的花和刺,要求从整体上认识事物,这些题所要反映的是现象和本质的问题;“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反映的是对立和统一的问题;“鸟的评说”要求人们看问题要一分为二,不能求全责备……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考查的则是哲学认识论的问题,它强调的是,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的认识的多样性,所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1年试题寓言中的“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就有很强的思辩性,人生“应弃之所应弃,取之所应取”,应“失之所当失,得之所当得”。可以说,对同学们要求辩证分析,体现哲理的思辩能力的考查,一直体现在高考作文命题之中,这是不变的主题。

五、强化综合能力的考查

高考作文范文第3篇

高考的写作,一直被社会所关注,因为它不仅是考生升学的重要试题,而且关系到写作文风的“浇花”和“除草”。高考作文命题就是在这样的一个众目睽睽的视线中改革、推进的。2009年是北京高考大纲版的最后一年,明年北京高考将进入新课标后的第一年,那么,高考作文的命题思路将会怎样发展呢?

根据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原则,“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材;有助于中学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助于高校自主办学。”明年,高考作文应当突出有利于推动新课标在中学的贯彻,有利于检验新课标教学的成果。在这方面,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命题做了一些很有意义的探索,可以说,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成功地考查了高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贯彻了新课标的理念,考查了考生的基本素质、综合写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高校选拔具有现代语文学习潜能的合格新生提供了准确的信息。

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调学习中要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中要了解研究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原理知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自然、社会和自我相关的实际问题,而2009年高考作文正是在立意、材料、情境以及写作要求上,体现了新课程改革高考的平稳过渡和导向。

一、考查考生的实践内容,收获和体验

新课标提倡的学习方式之一是探究性学习,探究要在实践中进行,要考查考生的个性发展情况,高考作文要求用考生自己独特的亲身实践的材料去组织文章,让考生说出“我的个性特长是什么”,“我的实践经历是什么”,“我的知识底蕴有多少”,“我的感情、态度、价值观、世界观是什么”……高考作文就是平时学习实践经历的表达,像过去大块大块地引用别人的诗句串起来的写法,以及空洞的抒情、说理已经不能适用了。

如今年浙江的作文是提供了《绿叶对根的情意》歌词,让考生根据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生活实践的体验和阅读的积累,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讲述身边的故事,发表个人的见解评论。

再如广东的作文是:谈谈你对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山东的作文是:以“见证”为题,“见证”,是当场目睹可以作证的意思,涉及的内容应是考生亲身的实践……

总之,限于目前高考作文的考查方式,体现考生的实践能力的考查,作文试题的命题设计要求来自实践;让考生用自己的亲身的实践经验写文;借鉴别人的实践经验来分析事物是唯一的途径。

二、写作空间的开放,体现更大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过去作文的命题内容、思想、文体……限制很死,束缚了考生的写作空间,高考的作文是“要我写”。新课标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在发现中学习,学习中发现,学习的过程是开放的,思维非常活跃。写作的主动性表现在作文题具有“我要写”,急切表达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有一吐为快的写作激情。今年新课标高考的天津材料作文题“我说90后”就是给了考生吐露真实心声的机会。有一个考生作文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首先感谢出题老师出了这样一题目,不为别的,至少可以让我们在这个全国关注的正规场合说出我们90后的心声。因为我们已经压抑了太久,在网络上的‘90后’这个词似乎已经和‘非主流’、‘小怪’、‘脑残’、‘自恋’等或所谓中立或绝对贬义词汇画上了等号,而在网络上的反驳只能招来更多的非议,所以在网络上我们已经不再做任何辩解,因为辩解是无用的,又有几个人可以真正客观地看待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呢?而在这里我也只想说说我的个人感受,相信他也代表了我们90后一代的心声!”

高考作文命题的“要我写”和“我要写”是考试命题理念的一个重大的转变。

考生的选择性,表现在高考作文的“三自”方针上,即:自选内容、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今年高考作文试题不管是标题作文、材料作文或话题作文,都为考生铺设了人们已经认识的内容、情境(新材料),通过对情境材料的信息收集、处理、分析,激活考生已经形成的知识网络,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去发现问题,组织材料,选择合适的文体,布局谋篇,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写作空间的开放,解放了考生的思想,考生可以释放自己的真情实感,犹如促膝谈心,亲切自然,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江苏一个考生在写《品味时尚》这篇作文是这样开头的:

“有人说追求时尚,追求潮流就得到那些大城市去。看看那些穿超短裙的辣妹,旗袍加身的成熟,还有那五颜六色的爆炸头们,才是时尚。不过,俺今天可要这个结论了。俺告诉你,现在的农村比城市里更时尚了。不信,那俺就带你去俺们村瞧瞧”。

然而,为了考试的公正,高考作文仍然要有一个合理的限制度。既考出考生的真实水平,又“松懈”了考生的思想。高考作文的限制都体现在试题上,命题者在设计作文试题上使用了限制性的语言,对作文的立意、内容、文体、语言、字数等方面做了规定,这就要求考生要认真审题。近几年降低了作文审题的难度,于是不少考生便不重视审题随意乱写,结果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特别是作文试题中的关键的字,一定要准确理解它的意思,如广东作文试题中的“常识”,安徽作文的“弯道超越”;山东作文的“见证”,江苏作文的“品味”和“时尚”……以及材料作文中的叙述细节,都要仔细推敲。2009年出现了很多零分作文,或偏题作文,都是因为审题错误而造成的。

三、表达能力仍然是高考作文的主测目标

写作是用文字表达思维成果的活动,它是需要思想感情、阅历、学识和表达技能、技巧等多方面综合才能完成的。但是,作为选拔性的高考作文,需要在综合中确定主测目标。从新时期以来高考作文题命题以及评分标准的走向上看,主测目标是考生的表达能力。

高考作文的表达主要包括方式表达、语言表达、篇章表达和书写表达四个方面。方式表达是指写作时所运用的方式和方法。方式就是通常所说的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五种表达方式;方法就是分析、综合、比较、联想和想象等一般方法和文体的特殊写作方法。方式表达是整个表达的核心,它体现作者在感受、思考、认识、表达写作材料的方式方法,它最贴近写作内容,也影响语言的风格和篇章的模式。小作文常用表达方式作为考试的重点,大作文也看重文体的要求,而文体是以方式表达作为主要因素的。文章的体裁是为中心服务的。选择小说、散文、戏剧以及诗歌体裁都是符合要求的,但是应该明确,高考作文是面对几百万高三考生群体,考查的是他们的最基本的写作能力,要求他们写出有社会意义和高艺术技巧的文章是不现实的,况且是在短时间的考试中,能够运用好这五种表达方法,表达一个正确的思想就达到了要求。语言表达、篇章表达、书写表达,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语文科《考试大纲》写作部分也有明确的要求,它们分别是“语文规范、准确、连贯、得体”,“结构完整,条例清楚”,“字体端正,卷面整洁”。

今年湖北省一考生的高考作文《站在黄花岗陵园前门口》是用文言文和古诗词写成的,但不值得大肆宣传歌颂,至于用甲骨文、金文、篆文混合一起写高考作文以表现自我,那是极不严肃的态度,在这里奉告那些想以另类作文取得高分的考生,要认真学习《考试大纲》,千万别把高考当儿戏。

四、要关注身边的事物

高考作文命题面对考生熟悉的生活,不回避社会的热点、焦点,反映考生对这些社会现象的态度、感情、价值观、人生观,这一直是不变的思路,它告诉考生不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要做“匣子里的人”,要将自己置身于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中去,睁大自己的眼睛,分辨是非,明知事理,有鲜明的社会责任感。这就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试理念。

全国Ⅰ卷和陕西作文都是以“兔子学游泳”为寓言故事,写一篇文章,反映了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不正确现象,主张只有发挥各自所长才能取得成就的思想。

上海的作文试题,介绍了板桥体书法的特点;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单个字形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让考生根据材料,选取一个角度作文,试题里的“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启发考生要适应大上海多元化社会文化现象;江西是以前段时间圆明园首兽在法国佳士得拍卖事件为议题,写一篇议论文;辽宁则以明星代言三鹿奶粉事件为材料,应不应该追究明星的责任作文,还有江苏的“品味时尚”都是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没有生活的感受和正确、鲜明的观点,是写不好这样作文的。

五、要有想象和联想

想象在本质上是讲对世界的形象化思维,是人们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些联系,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有关的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和联想是中学生阅读和写作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高考作文每年都在这方面给予十分的关注。今年的高考作文北京卷请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为题目令考生写一篇作文,为降低试题的审题难度和限制,启发考生对题意的理解,试题给了一首歌的歌词“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向远方”。“隐形的翅膀”是一个比喻,帮助人实现理想,帮助人成功、信心、坚强、勇敢、乐观等的品质,可以做为文章的对象。湖北省的半命题作文“站在××××门口”和往届的高考试题,《2000年回母校》、《有感于50年前的今天》、《中学生活的回顾与思考》、《面对大海》、《人与路》、《细雨・闲花》、《怀想天空》……一样,都需要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才能写得出好的文章。于是今年便出现了“站在老屋的门口”“站在文学的门口”等优秀的文章。

“青山隐隐,绿水迢迢,我站在文学的门口,窥见那门内流转,是墨笔生香,勾勒出清风明月的韵致;梧桐细雨,西窗红烛,我站在文学的门口,窥见那门内流淌的,是令人心旌摇动的浓愁与长情。站在文学的门口,我已能听到门里的笙箫,门里的叹息,门里的牧笛,门里的美妙,站在文学的门口,我心中摇曳着的思索,已化作一江春水,流入门内的世界。”

这是一个考生作文的开头,站在文学的门口浮想联翩,景与情,声与色都在眼前了。

福建一考生在《这也是一种永恒》这篇作文里,让自己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写得十分生动。

“当诗仙宽袍弃履,举起樽而邀明月,沐月华而影三人的那刻,这一丝浸透了蟾晖的酒香便飘飘摇摇了千余年,萦绕在数万才子的鼻尖挥散不去,似是还携了月下那人的三分不羁。这瞬间的感悟,便在孩童清凉的诵读声中变为醉人的永恒。

因为不凡,那些即逝的侧影竟越过了文明的更替,仅凭一个瞬间,缔造了无尽的永恒。

当屈子以血讴歌,孑然一身,仅怀拥一胸才气,腹含一枚忠胆投身汨罗的那秒,这一屡赤红泣血的绝美魂灵已挣脱世俗的枷锁,随着汨罗江水的平平仄仄流过了漫漫岁月,滋润在每个志士的心田。这瞬间的悲壮,便在岁月的长河中变为永恒。”

有人说“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的创作”,高考作文要想得到好的成绩,没有想象和联想是不行的。

高考作文命题改革一直在进行中,不管题型怎样地选择,但是总是围绕着写作考查的特点,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更加接近考生的实际生活命题,这恐怕是一个永恒的导向。

高考作文范文第4篇

一、2012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立意指向及写作要求一览表:

二、2012年高考作文命题带来的冷思考

思考之一:思想内容

从思想内涵的层面透视2012年高考作文命题,主要是贴近生活,富含哲理。2012年高考作文命题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到现实生活当中,引导考生从生活中发现哲理,思考人生。如大纲卷,“外衣脱了,鞋子脱了”,“ 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命题颇具时尚性和哲理性,它启发人们:只有集中精力,甩掉包袱,轻装上阵,才能顺利抵达成功的彼岸。天津卷通过 “大鱼”和“小鱼”关于水质的对话,引导考生思考如何感知周围的世界,从身边平凡的生活中体味丰富的情感,启发考生学会从简单的事情中领悟深刻的道理,注重对考生哲理思辨能力的考察。福建卷以冯骥才的名言设题,使考生明确人生是否有意义不在于一个人走了或跑了多少路,而在于领会人活着怎样才有意义的真谛。安徽卷通过梯子“竖放”“横放”方式的变换,揭示了工作中如果转换一下思路,问题就可能得到彻底解决的道理。广东卷通过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选择”和居里夫人给外甥女涵娜的书信的对比,告诉人们:不管环境如何,只要有理想,有追求,并不懈努力,何时何地都可“造英雄”。四川卷让考生明白,“一滴水”看起来很细小,其实蕴藏着无穷的价值。命题从情感上呼吁人们珍惜生活、生命中看似平常却有价值的东西,从行动上呼吁人们坚守那些看似很细小、微不足道但蕴含着无穷价值的所在,譬如“信念”“真善美”等。这些命题都从生活出发,使考生明白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做人的道理,引导考生关注生命的意义,思考生命的价值。鉴于此,2013年高考作文命题思路很可能以此为导向。在未来的作文训练中,2012年高考作文的命题思路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思考之二:命题形式

从上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2012年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步调一致”性,堪称一大奇观。17套作文命题中,新材料作文共16道,可谓“一手遮天”,“独霸天下”。因为新材料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三自”方针使得新材料作文思维的空间更大,思维的方式更灵活,发挥的余地更广阔。这种形式便于考生驰骋想象,尽情发挥,便于对考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考察,具有其他命题形式不能相比的优越性,显得活力无限。可以预言,新材料作文仍将是未来高考作文最为重要的命题形式,应该列为重要的训练内容之首。

除新材料作文外,在2012年高考作文命题中,唯独江苏卷独辟蹊径,与众不同。江苏卷作文命制先给出孟郊、艾青和罗曼·罗兰的三段诗文,然后要求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文章,试题采用的是新标题作文的形式。新标题作文的特色是融合和完善,是标题作文与新材料作文组合融通而诞生的一种全新的命题形式。它集多种命题形式之优势,既有新材料作文的丰富内涵,又有标题作文的直观陈述,这就为高考作文统筹化备考提供了依据。在新一年作文训练中,我们应考虑以新材料作文为重点,兼顾标题作文、看图作文等其他作文形式,做到重点突破,备考全局,灵活应对考场上随时可能出现的变形试题,从而做到有备无患,游刃有余。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高考作文湖南卷由图画(一双手)和四句提示性文字组成。这是一道形式较为特殊的考题,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它看似一道看图作文,实则是给定角度的新材料作文。二者的区别在于:看图作文的材料只是一幅或一组“漫画”,试题的表述一般为“仔细观察图画,然后根据图画的内容或寓意写一篇文章”;而新材料作文的表述一般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本试题中,那双“手”本身没有任何寓意,它只是文字材料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不能误以为是看图作文。

思考之三:写作要求

纵观2012年17道高考作文试题,它们都在写作上对考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或作出了提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文体要求。2012年高考作文试题在文体上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历年来传统的要求,即“自选文体”,如全国大纲卷、辽宁卷、安徽卷、湖北卷、广东卷、四川卷等7套试卷的作文试题都有“明确文体”“文体自选”“自定文体”“自选文体”的要求,文体选择的灵活性很大,这样便于考生发挥自身的特长,有助于考生的发散思维,最大限度地展示考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才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主体、关注学生独特情感体验的理念。二是对诗歌体裁“亮红灯”。2012年高考作文共有7道试题对文体作出了明确的限制,如北京卷、天津卷、重庆卷的“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上海卷的“不要写成诗歌”,江苏卷的“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浙江卷、山东卷的“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等。对于高考作文限制诗歌体裁的要求,虽然曾经有过争议,但最终基本达成认同的共识。其原因有二:一是诗歌判分标准无法统一。如果阅卷老师没有相关的经验,就可能出现错判或误判。高考需要一个更为简单的规则,这个规则越简单,就越能最大程度保证它的公平性,这就像是一把尺子,一旦太复杂,测量起来就难免出现差错,而诗歌体裁极容易给阅卷造成模糊地带。二是高考作文只是一种工具,通过这种工具来考察考生对于语言的理解、感知和运用能力;它不是文学作品,阅卷老师没有那么多闲情逸致去品味你所谓的“短小中蕴含的神韵”。明确了这一“游戏规则”,我们在作文训练中,特别是在高考应试中,就必须遵守这一规则,切不可随心所欲。

高考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考作文 命题特点 备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76-01

2016年高考已尘埃落定,今年高考作文题特点鲜明,认真研究这些特点能帮助师生把握2017年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掌握正确的复习方向,使备考事半功倍。

1 命题特点分析

1.1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频现

2016年高考语文试卷共9套,作文一题除北京卷采用命题作文形式,其它八套均采用材料作文形式,可见,材料作文仍旧是高考作文的主流。全国新课标2卷要求考生从自己语文学习体会出发,比较语文素养提升的三种途径,阐述看法和理由。考生在写作时要结合自身学习语文的实际,分析三种途径的利弊,在比较中明确自己的观点。这道试题很有语文味,具体的写作要求也会使考生的作文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天津卷作文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多元化的阅读方式”、“我的青春阅读”,要求考生写作时要“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依据这个写作要求,考生在写作时不能抛开自己的阅读实际对阅读方式的多元化进行高谈阔论,文章处处要“着我之色彩”。北京卷作文题连续两年都是二选一式,题型相似,考查点相似。今年的第一题是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要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这就限定了论述的内容,考生难以从以往阅读的范文中生搬硬套。第二题是以“神奇的书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但要求中规定要“表现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也就是说书签如何神奇任考生想象,但文章主旨已明确,文章内容万变都不能离开这个“宗”。这几套试卷的作文题都在写作要求中明确了写作任务,要求考生按照任务指令作文。与传统作文相比,这种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时具有一定封闭性,考生须在真实的情境中就事论理,有效避免了宿构、仿作和套作,有利于考生展现真实的写作水平。

1.2 关注社会热点,调动生活体验

在思想内容方面,几套高考作文题都聚焦社会热点,传播正能量,将“一点四面”(以立德树人为重点,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能力的考查)渗透其中。全国新课标2卷“提升语文素养的三个途径”、北京卷“神奇的书签”、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暗合全民阅读活动,引导考生通过读书提升自己,完满生命,进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建立书香中国。我国已是互联网使用大国,今年国家尤为重视互联网的发展和治理工作,如何理性认识和正确使用网络就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浙江卷的“虚拟与现实”、上海卷的“评价他人生活”就各从一个侧面引导考生思考这个热点话题。北京卷将着眼点放在文化方面。“老腔”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试题要求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意在让考生通过这一个点探查、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创业”与“创新”都是当今社会的热词,创业中往往包含创新的因子。全国新课标3卷作文题“小雨创业的故事”并没有简单地引导考生泛泛地思考这些问题,材料本身有很明确的思维导向,即如何应对创业与创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山寨版”问题,这就能激发学生对创业与创新更理性、更深入的思考。

1.3 重在引发思考,贵在强调辨析

在能力考查方面,各套作文题都注重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任务驱动型作文本身就要求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角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阐明观点。而全国新课标1卷的漫画作文、江苏卷的“长话短说”、浙江卷的“虚拟与现实”虽没采用任务驱动型作文形式,但都提供了相反的情境或对立的概念,考生若想明晰地表述自己的思想观点,就要进行深入辨析,这无疑对考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4 强化文体意识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整体上都很重视文体规范,今年的考题也不例外,9套试卷中有7套试卷提出文体方面的要求,凸显了文体意识。北京卷和浙江卷明确规定了文体,全国新课标1卷、2卷、3卷、天津卷、山东卷要求明确文体或文体特征鲜明。考生要写出符合文体特征的考场作文,不能写成“四不像”。

2 2017年高考作文备考攻略

作文的备考仍要以材料作文训练为主,尤其要加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训练。此类材料作文既有自主空间大、立意多元化的优点,又有防止宿构和套作的优势,在2015年高考中首度出现。去年16套试卷中有2套采用这种题型,今年9套试卷中有3套属这种题型,比例大大提高。此题型在未来的高考作文命题中很可能会受到更广泛的青睐。写作此类型作文时,不但要明确材料的立意角度,还要明确任务指令,按照指令要求作文。要主旨明确,就事论理,不能架空材料,信马由缰。

材料作文的主要类型有事件类和事理类。事件类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多关注生活,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考生要多留心那些紧扣时政要点、凸显社会热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的材料,并对其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可适度读一些评论性文章,以将思考引向纵深处。同时,教师可选择一些材料引导学生写议论性文字,指导学生辩证思考问题,这可促进学生把思考条理化、明晰化,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近两年高考中事理类材料作文选择的都是能促进青年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材料,这是引导学生将目光转向自己,向内关注自身的成长。复习时可采用话题法,精选和青少年成长相关的话题进行训练,并积累相关话题的素材。

要加强文体训练,必须要掌握议论文和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尽量能运用多种文体进行写作,如书信体、日记体等。练习时,要强化文体意识,突出各类文体的文体特征。要掌握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五种表达方式,在习作中,要根据文体特点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在习作训练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考生要能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感悟定义抽象概念,能分析相似概念的异同,能辩证分析相反的概念或事物的对立统一性,要用发展的眼光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如今已不是背诵几则素材、掌握几个作文模板就能应对高考作文的时代了。考生若想在作文一题赢得满意的分数就需要针对近两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下真功夫、花大力气练习,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切实提高写作水平,这应是考生最终的努力方向。

高考作文范文第6篇

全国卷如此设计,对各省市今后的高考作文命题必将有一个导向性的影响。而四川卷作文题《坚强》、广东卷《不要轻易说“不”》可能都是在上述背景下设定的题目。有媒体报道,广东考生写作中多以抗击“”、“汶川大地震”等为素材,真正体现了古人所倡导的“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写实传统。而在成都的一些考场里,有不少考生边写边流泪,正所谓“境由心造,文为情生”!如此植根现实、极具真情实感之作肯定要比过去那种“清谈玄妙哲理,咀嚼个人悲欢”的文章来得高明。

再看今年江西卷的作文,以2007年的洞庭鼠害为背景,引导考生关注现实,关注大自然,直视严峻的社会问题。与该省去年的作文题《有关语文的感慨》相比,今年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体现出了一种“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大语文”观。事实上,作文教学决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更在于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培养他们的悲悯情怀,培养他们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苍生的阔襟。在这一点上,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应该说较往年大大地上了一个台阶。

再就是启发、鼓励青年学生关注生存环境、关注他人、直面人生的作文题占了一定比例。如浙江卷的《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上海卷的《他们》、辽宁卷的《青年人的价值观》、天津卷的《人之常情》等引导青年人关注身处的社会和自然环境,正视他人存在的价值,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和审美观的作文。当然一些题目略显宽泛或是大而无当,甚至都可以用作科研人员的研究课题,有悖于千字文“开口要小,发掘要深”的要义,但其象征意义会远远大于它的实际价值,至少它会让我们的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再一味地死钻课本,会将视角调整到我们的课本、校园和封闭的个人小圈子之外,投向我们所处的城市乡村,投向我们自身之外的生命,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这正体现了语文这门学科的人文性特征。而且通过高考来实现这一目的,会比我们平时耳提面命、苦口婆心要容易得多。

或许缘于一种多年形成的惯性,今年高考作文题中的“哲理性”标题仍然占有不小的比重。诸如湖南卷的“根据韩愈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总感到与2007年北京卷“根据刘长卿《别严士元》中的两句诗‘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写一篇评论”的格式雷同)、全国卷Ⅱ的作文题《海龟和老鹰》、北京卷关于“杯子装物”的材料作文、福建卷关于“从选择不同口味的饮料看人”的提供材料作文、海南宁夏卷的根据“母女养鸟”的材料作文以及山东卷的《春来草自青》的命题作文等,差不多仍然是在与“人生哲理”叫着劲。只要读惯了《读者》《意林》中“心灵鸡汤”型的随笔文章,学生面对这类题目大概都是“不会作诗也会吟”。这类文章写起来生动,读起来轻松,内容飘逸,文笔潇洒空灵,是历代文人士大夫驾轻就熟的东西。但是这些小哲理、小机智,在我们同胞所经受的苦难面前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还有几道有意思的作文题不可不谈。重庆卷的作文题《在自然中生活》与湖北卷的作文题《举手投足之间》都是谈“如何生活”与“怎样做人”的,单独看各有道理,但两相联系就有意思了。《在自然中生活》主张人要生活得“本色”、“自然”,而《举手投足之间》却是警告:你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将彰显你的人格、品性,所以“自然”、“随意”不得。安徽考生去年刚做了《提篮春光看妈妈》,今年又《带着感动出发》了――看来安徽是要将煽情进行到底了。

而最值得一谈的还是江苏卷的作文题《好奇心》。语文考试一结束,扬子晚报社就约请了处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研究生不同学段的5名学生,让他们“下水”写这篇高考作文;同时邀请到有多年高考阅卷经验的一位高三语文老师、省级语文学科带头人为他们的作文打分并加以评析。出人意料的是,那位小学六年级学生夺得了冠军。她以美妙的童言稚语和新奇的构思征服了阅卷者。而两位大学生反而叨陪末座。高考作文让小学生得了冠军,我感到很不是滋味。这初、高中6年时间的语文学习还有必要吗?这高考作文到底是否需要一定的思想、学识、文化等方面的积淀?《好奇心》作为作文题,全江苏师生大概没几个能猜得对,但出高考作文题难道仅仅就是为了“抗猜题”吗?

面对2008高考作文题,总体感觉是:直面现实的坚冰已经打破,这实在是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但“务虚”之风依然强劲,不咸不淡的作文题依旧很有“市场”。这说明语文教学的改革之路还很长。

高考作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提前;构思;高考作文

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语文作文若能获得一个高分,其意义不言而喻,在这座独木桥上,每年都有一些“幸运儿”获得评卷老师的格外垂青,让众考生艳羡不已。

笔者翻阅了近年来一些高考高分作文,结合创作规律及自身写作体会,认为:绝大多数高分作文都是平日里早有准备,提前就“构思”了的,而非人们所想象的那种少年才子,文采精华,一挥而就。这种“构思”,短则提前几天(距高考),长则几个月,甚至数年。只是这种“构思”很多时候连作者本人都没有察觉,但这种思维活动的确常常是早就开始了的。才气纵横如王子安,曹子建,其《滕王阁序》《七步诗》,也绝非纯粹的灵感闪现、临场发挥、妙手偶得,而是源于其素日的厚积薄发、丰富的生活体验及情感体验,再碰上一个合适的契机(情感触发点),于是奇迹便产生了,“天才”便产生了。其他如陆海潘江、倚马可待、咏絮才等也概莫能外,换言之,这些名篇产生前都是有过一定时间的甚至是旷日持久有意或无意识的“构思”的,现今考场高分作文也当然也不会例外。

许多考生,甚至一些老师都认为,作文不确定因素太多,灵活性、主观性太强,难以把握,难以稳定地获得高分。是的,考生作文水平的展示固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诸如阅读经历、家庭背景、文化心理、学校教育、考题的难易度、与自己能力的契合度等,都对我们的作文备考造成很大的困难,但笔者认为,我们在考前完全可以提前“构思”高考作文,积极主动地围绕高考作文去做一些事情,而不是无能为力、无事可做、坐等六月七号那一天那一道作文题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才去仓皇应战。

那么我们在考前,针对作文我们可以做哪些事?如何“构思”呢?考前一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作文水平,方法只有一条:多读、多练、多体验。这里我们主要谈考前几个月,尤其是两三个月时重点从哪些方面“构思”高考作文:

一、从主题、话题入手“构思”

首先研读考纲,查阅资料,梳理作文各知识点,确定自己需要构思什么、能构思什么、重点构思什么。高考作文千变万化,常考常新,但其所弘扬的基本精神及主旋律不会变,无外乎就是关注社会,直面现实,强调生活体验 ,提倡独抒性灵,关注自身发展,关注人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与自身的关系,强调富含哲理色彩,注重理性思辨。无外乎就是:责任、使命、自信、信心、奉献、合作、和谐、团结、理解、感恩、同情、诚实、信任、独立、自强、传统与现代、健康、环境、尊严、压力、活力、成长、个性等这些话题。我想日常教学备考中,老师若能有意识地往这些方面去引导,学生也能结合社会热点、关注社会问题及社会现象,对每一种话题或社会大问题都能给出自己的思考,那么跨入考场必然能做到成竹在胸,有的放矢,而不会把希望寄托在临场是否有感觉上,更不会看到作文时大跌眼镜,走出考场捶胸顿足,大骂作文题变态,完全超出自己的想象,摸不着头脑等等。另外,因为高考作文一般都会有一定的稳定性及延续性,因此,仔细考察比较近几年作文题,力图去揣摩本年度作文大体方向及可能涉及的主题、话题领域也是我们平日教学及学习中应该做的事。

二、围绕主题(话题)准备事实材料

有了主题,只是有了一个中心,一个大体的方向及范围,还得有东西去支撑,去填充,而担任这个任务的就是那一个个鲜活的事实材料。因此平日里我们还得围绕主题去“构思 ”准备材料,每一个主题都精心搭配几个材料,注意材料不在多,要精,精心筛选,拒绝平庸。力求做到四性:真实性、典型性、针对性、新颖性;三重三轻:重文轻理、重冷轻热、重今轻古。

当然,锤炼材料的语言,分析材料,这些工作都得我们平日“构思”好。

三、围绕事实材料,打造语言,准备语言材料

作文,归根结底,是语言的艺术,主体内容确定了,这剩下的就是表述了,语言表述的千差万别,也带来了最终得分的千差万别。用精确而有个性的语言去表达材料,分析材料,同样是我们平时应该提前“构思”的。看到精妙的哲理性的话要养成随时记下,有空拿出来琢磨的好习惯,要想办法把它们用在高考作文合适的位置上。考场上,要想彻底地征服阅卷老师,让他产生真正持久的感动,我们必须得在文章里加入一些理性的色彩和坚硬的成分,这就如钢筋之于水泥,不可或缺,这也是考纲的要求,是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而担任这个任务的就是我们平日里的“构思”,我们独特的思考,我们早已准备好的精彩理性而又有个性的语言材料。如谈“自卑、自信”我们可以提前准备“自卑的人努力跟别人一样,自信的人努力跟别人不一样”这样的话;谈“个人与集体”我们可以提前准备“要想走得快,自己走,要想走得远,大家一起走”这样的话;谈“选择与放弃”我们可以……相信,只要那一天我们把这些文字巧妙地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老师会为我们的独到、聪慧和从容而拍案叫好。那么,这剩下的事就好办了。

高考作文范文第8篇

接到卷子,蒋听捷先瞄了一眼作文题,是一道以诚信为话题的作文没有给他特别感觉。他先做前面的题。其中一道“阅读理解”是图文题,画了匹马,下面文字提到了赤兔马。蒋昕捷心里“咯瞪”一下――有了。接下来的故事顺理成章:小学就读过多遍《三国演义》的蒋昕捷。根据赤兔马先后跟随吕布、关羽,后病死在马忠之手的情节,杜撰了赤兔马为忠义诚信而殉主的故事。这就是当年名震中学教育界的江苏首篇满分高考作文《赤兔之死》的诞生过程。

“还没写完,我就知道自己肯定能拿高分。”虽然古白话文谈不上标准,但并未冲淡文章给阅卷老师带来的惊喜。8年后再回忆起考场上的情形,现任《中国青年报》记者的蒋昕捷说,自己并没担心用古白话文写作所潜藏的标新立异的风险,“从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起,高考作文就已进入了话题作文阶段,我当时看过2000年优秀高考作文选,里面已经有四幕剧和故事新编的形式了。”蒋昕捷感叹话题作文赋予他自由,“我比较喜欢叙事,现在也写不好新闻评论,如果当时规定是写议论文,我顶多拿个平均分。”

30年里的演变

喻旭初从1978年恢复高考开始,曾连续多年参加高考阅卷。“1978年的作文题是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给了一篇很长的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材料,还没有脱离政治腔调。”他认为,从恢复高考起直到20世纪末,主宰高考作文的主流意识形态并没有大的改变,“都是政治演绎或者道德审判”。研究者吴妹喜对1978年~2005年全国统考题文体的统计,从侧面印证了这个说法:1998年以前对文体的要求较严,每年规定只能写什么文体,有13年规定只能写议论文

这是演绎政治和道德命题的绝佳文体。

北京西城区教研中心教研室主任付文昌注意到,历年高考作文题目设置语境过于虚化:1990年根据小姑娘对玫瑰园的不同看法描写片段和写议论文;1995年根据寓言诗《鸟的评说》描写片段和写议论文;1997年根据小学五年级学生背双腿瘫痪同学6年的故事描写片段和写议论文。

这种命题造成的后果,在研究者张怀智于2006年设计的一个实验中可看出一二:在一个32人的班内布置了5篇作文,题目分别是《代价》《珍惜》《年味》《放弃》《荣与辱》,5个题目的共同特点是均可以现实社会生活、学生日常生活作为题材。实验结果是,在160篇文章中,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仅十几篇。“这说明学生很少把反映现实生活作为作文的主要内容,大部分作文的内容都取材于历史人物和事件,有的是编造的人和事。”

1999年被认为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那年的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被很多人所铭记。作为当年高考命题的操盘手,全国高考语文命题组原组长张雄如今提起自己的作品仍感到得意,对那些准备了满腹套话的考生来说,“这个题目你非得自己去想象不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给考生带来的不只是想象力。从这一年起,文体开始松动了。以后话题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的“三自”原则,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自主命题的指挥捧效应

17个省自主命题,加上全国卷,一共18份高考试卷,这就是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一中国高考目前的格局。全国统考卷一统天下的格局发生大规模变化是从2004年开始的。早在1987年,上海就开始自主命题,此后,北京和天津相继加入。到2004年,自主命题省份增加到11个。

2004年初夏的一天,南京大学的王继志教授在宾馆里冥思苦想,他在为江苏首届自主命题的高考作文题而焦虑。无意中,他发现宾馆外景色很美,水看起来灵动,山看起来沉稳。他想到,世上的很多东西,如文学、生命等,不都是很灵动的吗?而一些人的性格,不都像山一样沉稳?他把这个意思稍微加工,做了文学化的表达,2004年的江苏作文题出来了。

连续带了9届高三毕业班的南京语文教师曹洪玲说,自2004年后,每年高三下学期都要召开全省会,邀请各中学语文备课组组长到会。解释题型变化和改革动向。场下的老师们斗智斗勇。纷纷往上递纸条打听任何可能的信息;台上则守口如瓶,任你怎么软磨硬泡,说出的话跟打印出来的公开材料一模一样。

2009年6月7日,曹洪玲的一位学生走出语文考场,兴奋地大叫:“曹老师。今年作文题跟您预测的一模一样!”曹洪玲很欣慰,押了两三年的一个题终于押中了。江苏2009年作文题是《品味时尚》,而考前半个月,在学生们最后一轮复习已经完成后,曹洪玲向学生们预测了两个作文题,《我看时尚》和《我身边的文化》。

2009年的江苏作文题《品味时尚》和北京作文题《隐形的翅膀》,在媒体上引发了一些关于城乡考生公平性的争论。但在中学教育界,这似乎并没有被看作问题。确实如此,就算没听过那首流行歌曲。考生看了歌词也能明白命题者的意思,农村学生在审题上的劣势并没有媒体说的那么明显。

从《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到《隐形的翅膀》,高考作文题经历了由沉重到轻盈的变化过程。教师在给学生讲课时。几乎已经不用上世纪90年代的范文。因为“那时候的范文拿到现在,能及格就不错了”。

高考作文范文第9篇

一、命题特点:常态化、文化化、广义化

从2004 年起,全国十多个省市的高考开始自主命题。到2008 年,高考作文出现了八十多道试题。与过去相比,大体有如下一些情况:

第一,直接涉及社会热点的题目有所减少。四年来只有2008 年全国卷I“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 级特大地震”、2008 年江西卷“洞庭湖鼠患”、2007 年全国卷I“丛飞资助贫困生”、2006 年全国卷I“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2005 年上海卷“当今文化生活对你成长的影响”等寥寥数道。

第二,明确预设主流思想观念的题目仍有一定数量。比如2006 年重庆卷“走与停”、江苏卷“人与路”、湖南卷“谈意气”,2007 年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辽宁卷“我能”及四川卷“一步与一生”。2008 年也有辽宁卷“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报告”、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安徽卷“带着感动出发”、四川卷“坚强”等四五个。

第三,中性化题目的比例有所加大。其特点是不作清晰的思想预置和审题限制,可供表达的观点广阔多元,自由灵活。比如2006 年湖北卷“‘三’的联想”、安徽卷“读”、四川卷“问”,2007 年福建卷“季节”、天津卷“有句话常挂嘴边”、广东卷“传递”和重庆卷“酸甜苦辣说高考”等。同时,2008 年又有上海卷“他们”、福建卷“果汁・咖啡・矿泉水”、天津卷“人之常情”等五六个。

第四,追求浓郁的文化色彩、审美品位的题目迅速增多。其特点是从中外典籍中选取命题材料,加以美学化的提升,从而有助于激发考生写作的情绪和思维的灵感。比如2006年全国卷Ⅱ“乌鸦学老鹰抓羊”、北京卷“北京的符号”、山东卷“遥看晶莹,实则复杂”、福建卷“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等三选一、浙江卷“生有所息/生无所息”,2007 年山东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北京卷“读诗体会”、浙江卷“行走在消逝中”等。而2008 年也有湖南卷“感悟唐诗名句”、山东卷“春来草自青”、浙江卷“触摸都市/感受乡村”等多个。

综上所述,近些年作文命题总的趋势是弱化了说教色彩,越来越常态化、文化化和广义化。

二、命题走向:人文性、自然性、科学性

已付诸实施的《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方面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激发表达真情实感的热忱,培植科学理性精神”,“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今后的作文命题,将逐渐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更加侧重于人文性、自然性和科学性。就命题本身而言,随着十几个自主命题省市的相互推动,形式将更加丰富多样。

[备考目标]

1.进一步提升思想认识水平。

2.充分把握新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和标题作文各自的特点。

3.强化审题能力,立足“准确”求“深刻”。

4.注重素材(尤其是生活素材)积累。

5.结合“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等考点的复习,切实提高表达能力。

6.练成正确的作文程序和较快的行文速度。

[阶段重点]

在作文备考中,应坚持的原则是:全面复习,不搞猜题、押题。所谓全面复习,就是要确立高考作文复习的一个总体构想:以写作能力训练为纵线,以文体训练为横线,交织起来构成一个既有助于发展思维能力又完善表达能力的“网”,好投向生活的“海洋”。

贯串整个复习过程,应坚持不懈做好的一项工作是:强化四种储备,丰厚写作底蕴。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缺少丰厚积淀的考生,是无法写出文质兼美、大气磅礴的华章的。就应试作文而言,如下四个方面的积淀尤为重要:

1.素材积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考生应关注和留意以下八个方面的鲜活素材:①铺叙美好的亲情和友谊;②描摹美丽的景物和感人的场面;③关注现实生活的热点;④热爱有品位的文化艺术;⑤省察价值取向、道德情操;⑥历练人生观念、思想方法;⑦了解前沿科学技术的发展;⑧展望、预测美好的未来。

2.情感积淀。人间真情最具穿透力和震撼力,考生应蕴蓄和勃发以下“五情”与“五心”:“五情”就是亲情、友情、师生情、乡土情、爱国情;“五心”就是把忠心献给祖国、把关心捧给别人、把爱心洒向社会、把孝心带回家中、把信心留给自己。

3.文化积淀。文化底蕴最能提升文章的思想品位,考生应抢占以下八个文化制高点:①课本名篇;②读本精华;③名人传记;④感人故事;⑤文化散文;⑥鲜活时文;⑦名言名句;⑧睿智心语。

4.理论积淀。理性阐发可以使作文染上浓烈的思辨色彩,考生至少应有如下十个方面的“理论武器”(即基本观点):①实践论;②矛盾论;③方法论;④联系的观点;⑤发展的观点;⑥一分为二的观点;⑦存在与意识的关系;⑧外因与内因的关系;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⑩主流与支流的关系。

下面,试列出各个月份的备考重点:

2008 年9 月:读满分佳作,练高考试题

满分作文作为高考成功作文的范例,代表着应届高中毕业生写作的最高水平。将要参加2009 年高考的考生,可从这些优秀之作的审题立意、构思谋篇、表现手法等方面获得很好的借鉴,所以,要适当多读些考场金牌作文。

同时,应研读近几年尤其是2008年本省的高考作文题,并有选择地自写几道试题,然后请老师或同学分等评分,再对照当年考生的作文,发现自己的长处,更要找出不足,以便在今后的训练中扬长补短――这是高考前一种很好的“热身”。

2008 年10 月:认真学习《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进行针对性、补偿性的训练

高考作文命题的依据是《考试大纲》,而《考试大纲》中提出的文体写作要求、“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要求等,又是从《教学大纲》出发的。《教学大纲》相对稳定,依据它来进行复习,是可以达到高考要求的。再则,高考作文命题,与课本知识点、能力训练点往往有关联。学习《教学大纲》,应结合语文课本中的单元作文训练,进行一次全面梳理,了解作文知识前后相承的脉络;最好能翻阅自己当时所写的各篇作文,分析得失之处,再有计划地进行针对性强的补偿式训练。

2008 年11、12 月:全面训练新材料作文、标题作文等命题形式

高考作文的模式主要有三种:话题作文、标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

(一)话题作文。只要题干中有

“请以‘XXXX’为话题”一语,你立即便可认定:这是话题作文。话题作文(“寓意”类话题除外)的“材料”,只是命题者的一种“启发”和“提示”,仅供参考。它的核心是“话题”,话题是法定的指令,大家都得遵照。话题作文不必使用试题提供的“材料”,而且鼓励考生挣脱“材料”,开辟新的天地。此外,话题本身不是文题,考生应自拟一个精彩的标题。要写好话题作文,须着力培养化空为实、化大为小的意识。这是因为,话题作文写作范围相对宽泛,如果仅把话题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笼而统之地去做文章,势必造成文意散漫。

(二)标题作文。这类作文不需要考生自己拟题(但有些考生受平时练写话题作文较多的影响,往往错误地自拟题目);命题作文往往不限文体。写好命题作文,应注意:

1. 找出“ 题眼”,弄清题目意思。比如“有句话常挂嘴边”,题眼在于一个“常”字;“成功路上尽是哀痛者”,题眼在于一个“尽”字。

2.多角度考察以打开思路。比如2008 年江苏卷考“好奇心”,试题提示语共两句,前一个句子“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告诉我们好奇心与年龄段有关,并表明保持好奇心之不易。后一句话“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意味就更丰富了。它可以让我们想到这样一些角度:有好奇心就是敢于问“为什么”,好奇心是一切发现的前提,好奇心是智慧不竭的源泉,好奇心是一种高尚品质,好奇心能带来惊喜、快乐也能带来烦恼(包括好奇心消失带给“我”烦恼、好奇心太盛使“我”烦忧),丧失了好奇心的人容易平庸,光有好奇心而缺少恒心、韧性与意志力也将一事无成……此外,还可畅谈不能有低俗丑陋的猎奇心理、庸俗的好奇心不该有市场,等等。

(三)新材料作文。所谓“新材料作文”,依据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余闻的说法,这是一种“以给材料但不给话题,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为特征”的命题形式;其特点是“把话题作文中的‘话题’与‘材料’的功用都集中到‘材料’身上。‘材料’与‘题目’(包括标题和话题)相比,‘材料’更贴近生活的原型,让审题不是从‘题目’出发,而是从‘材料’出发,从而使试题更具开放性,更能启动考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

在备考中,以上三种形式的训练要兼顾,对它们的写作要领都应了然于胸。当然,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也应突出重点。根据笔者的认识,尤其须重视新材料作文。2008 年全国卷三道作文题,采用的都是新材料作文的设计思路。作为全国卷考题,无疑对自主命题的省市起着引领、导向和渗透作用,所以明年采用这一形式命题的考区肯定会增多。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要领是:尽可能多地找出材料的含义,通过比较鉴别,选出你认为最佳(或者你感触最深、最有话可说)的一条来,作为将写文章的主旨。

2009 年1、2 月:过好写作技巧和文体训练关

要沿着写作流程(审题―立意―选材―布局―修改定型)的每一步练习、推敲,把每一个能力点的训练,融入到不同文体的写作中,以形成一种作文习惯。具体可安排“审题专项训练”、“立意专项训练”、“选材专项训练”、“构思专项训练”、“作文升格专项训练”、“记叙文专项训练”、“议论文专项训练”、“文学体裁专项训练”等。

2009 年3 月:利用各次模拟,练成正确的作文程序和较快的行文速度

进入这一阶段后,直到高考前,模拟检测明显增多,语文试卷都有作文,这是我们很好的实践演习,一定要认真对待。一般来说,作文时正确的操作程序如下:

1.审题。要能准确、全面地读懂题目,吃透命题意图,明确写作范围。(大约用时5 分钟)

2.立意、选材。要根据试题的精神和范围,确定作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材料,并列出写作提纲。(用时不少于5 分钟)这里强调要列好提纲。因为考场作文时间紧迫,打草稿是来不及的,必须理出详细提纲,才能保证行文思路的合理、流畅。

3.挥笔成文。(大约在45分钟左右)

4.检查。通读作文试题和自己的文章,如有必要,可在结尾部分再一次扣题、点题;看作文字数是否达到要求;发现明显的错别字、标点错误,立即改正。(大约需5 分钟)

综合上述过程,一篇作文用时略多于60 分钟。在高三阶段,如果我们每次考试作文都能这样去做,久而久之,走上高考考场就能从容应对了。

2009 年4 月:学好新修订的《考试大纲》《等级评分标准》

《考试大纲》每年略有不同,突出了对作文备考的导向作用,理应逐条对照,一一理解、落实。学习《等级评分标准》,则要吃透高考作文的得分要领,注意减少无谓的失分。

2009 年5 月:再一次强化列提纲、拟题目等练习

到了5 月份,全国各地各种模拟卷的作文题,是容易收集的。面对众多模拟题,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都完整地写成篇,更多情况下,拟个提纲或变通着构想一番即可。笔者建议,应多展开一题多作、精拟题目等方面的专项训练。比如,对于同一道试题,构思一下记叙、议论、散文、小小说等文体各自该如何去做;采用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展开想象、编述故事等写法,各应该如何完成。也可只就一种文体,在头脑中开发出多种思路,并作出比较,选优汰劣以确定最佳方案。

高考作文范文第10篇

一、洞察命题趋势,把准高考脉搏

根据2013年江苏卷考试说明要求及典型题示例,结合话题作文、命题作文考查走过的时空特点分析,可以推断2014年高考作文的命题将呈现如下基本走势:

1.保持延续性

时间上:全国统一命题时代,话题作文从1999年一直考到2004年,分省命卷初期两年大部分省份仍以话题作文为主,话题作文一统天下近八年之久。从2007年开始命题、半命题作文逐渐登上舞台,江苏持续考了六年,全国大部分省份也考了五年左右。近年来,新材料作文又走进命卷者的视野,根据相对稳定的特点,至少保证当前在校的初、高中学生适应某一作文题型考查的要求,预测2014年全国绝大部分省份仍将以新材料作文考查为重。

空间上: 2013年18道高考作文题,有17道采用新材料作文题,只有天津卷采用了半命题作文题型。这样的比例凸显出新材料作文的绝对主打地位,2014年作文命题可想而知。

为此,2014年高考作文的命题必将绝大部分省份锁定在新材料作文上,还将在四个方面保持其延续性:

⑴命题原则:继续坚持“两个有利于”,即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利于指导中学作文教学的改革。

⑵命题方式:继续采用给广大考生以广阔的写作空间、广大的发挥余地的开放式的新材料作文。

⑶命题范围:继续提倡“三关注”,即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

⑷命题要求:继续实施“四自政策”,即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2.加大开放性

2013年江苏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题目告诉我们是阅读材料,而不是依据材料。要求告诉我们是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增强作文的开放性,让考生有话说。

3.保留限制性

2014年高考作文将会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大限制:

⑴写作内容的限制。提供考生的材料,总是多义的。但由于任何语言材料的存在,都有语境义和聚焦性,故考生在“自选”和“自定”、“自拟”时不能超出“材料”所指的“固有范围”,不能任意发挥,无边无际。

⑵立意底线的限制。高考作文虽然要求立意自定,但必须是对真、善、美的选择,而不能是对假、丑、恶的选择。这些立意的底线并没有在文面上作出明文规定,而是隐含在材料的内涵之中,需要考生悉心揣摩。这是高考作文在立意要求上的新特点,应引起广大考生的高度重视。

⑶写作重心的限制。2013年江苏卷作文材料: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材料提示我们写作的重心在材料开头和结尾概括性的语言表述中所体现的观点、态度,而不是材料具体阐释中某一句话所体现的观点、态度。

⑷文体要求的限制。材料作文虽说“文体自选”,其实对文体是有要求的,只不过不限定某一处,而是让考生自己选择而已。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明确规定了“符合文体要求”的项目,并且强调:“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的要求。”2014年材料作文将会继续体现这一命题思想,以杜绝“非驴非马”的“四不像”作文的滋生。为此,广大考生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写作特长,强化文体的全“格”训练,一定要做到“写什么文体是什么文体”。

二、做好四种储备,积淀丰厚底蕴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缺少丰厚积淀的考生是无法写出情文并茂、大气磅礴的华章的。就考试作文而言,如下四个方面的积淀显得尤为必要。

1.素材积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考生应该关注和留意以下八个方面的鲜活素材:铺叙美好的亲情和友谊;描摹美丽的景物和感人的场面;关注现实生活的热点;热爱有品位的文化艺术;省查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历练人生观念、思想方法;了解前沿科学技术的发展;展望、预测美好的未来。

2.情感积淀

“人间真情最具有穿透力和震撼力”,考生应该蕴蓄和勃发以下“五情”“五心”:“五情”就是“亲情、友情、师生情、乡土情、爱国情”;“五心”就是“把忠心献给祖国,把关心捧给别人,把爱心洒向社会,把孝心带回家中,把信心留给自己”。

3.文化积淀

“文化底蕴最能提升文章的思想品位和艺术品位”,考生应该抢占以下八个文化制高点:课本名篇;经典名篇;名人传记;经典影视;文化散文;鲜活时文;名言名句;睿智心语。

4.理论积淀

“理性阐发可以使文章染上浓烈的思辨色彩”,考生至少应该有如下十个方面的“理论武器”:实践论;矛盾论;方法论;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存在与意识的关系;外因与内因的关系;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主流与支流的关系。

三、强化五项训练,打造扎实内功

时下距离高考并没有多少时间,扎实地搞好以下五个方面的训练,对事倍功半地提升应试作文的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1.审题训练――立足准确,追求深刻

新材料作文试题结构由材料与要求构成。针对新材料作文这一设题特点,审题训练需要着力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⑴从概括性语句入手,审清思维模式――解决好“怎么想”的问题。

⑵从具体阐释语入手,审清写作重点――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

⑶从作文的要求入手,审清写作要求――解决好“怎么写”的问题。

2.拟题训练――立足醍目,追求夺目

“题好一半文”,虽然近年来的材料作文都要求“题目自拟”,但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作文的内容和技巧,也为了更好地吸引和打动读者和评卷人,考生应该拟出个生动贴切的标题。方法有:改装名作;嫁接术语;援引佳句;妙用修辞。

3.表达训练――立足通畅,追求文采

高考作文在审题难度降低以后,语言表达已成为作文评分的重要标尺。语言表达的训练首先要做到用词准确,造句正确,组合得当,上下衔接,语意通畅;在此基础上再追求一点灵动的文采。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满分佳作,如下八法不失为连词缀句的妙招:

在朴素叙述中融进丰厚底蕴,在行文谋篇中输入情感血液,在遣词造句中加大情思容量,在理性思辩中高扬人文精神,在形象描述中飘逸诗情画意,在平实对白中闪烁哲理光华,在名著化用中浸透书卷气息,在连词缀句中尽展修饰魅力。

上述妙招只要借鉴得法,即使做不到“通篇大妙”,“时有”还是可望亦可即的。

4.书写训练――立足规范,追求美观

文面是给评卷人的第一印象,不仅在“书写”项单列评分,而且会给其他项的评分带来“隐性”影响。为此,应试作文的书写训练要着力注意以下四点:

⑴三清: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

⑵三不:不写错别字、潦草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用错标点,不乱写乱画。

⑶三适:快慢适可,大小适中,轻重适度。

⑷三要:时间要控制在50分钟以内,每小节前要空两格,字数要达到规定要求。

5.特长训练――立足高原,追求高峰

新材料作文的“四自”政策,给广大考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思、才情、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此,广大考生必须在全面发展自己作文水平的基础上,打造自己的作文特长,这个特长可以是文体特长,可以是语言特色,可以是谋篇特色,也可以是博览群书的优势、理性思辩的优势、情感细腻的优势。没有全面发展的作文功底,就得不到基础等级的高分;没有个性发展的写作特长,就得不到发展等级的高分。何永康教授对此有一段精辟的论述:

“总而言之,它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就只能在‘基础等级’里徘徊了。”

四、关注热点,实施重点突破

根据多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试题的取材需要密切联系当前我国和世界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变化”的要求,笔者精选了以下八个方面的热点主题材料,以期为广大考生“临阵磨枪”提供一个相对科学的导向。

1.关注自我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为此,每个人都要有自我发展意识,“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协作,学会发展”将是这个世纪的永恒主题。

2.感受真情

亲情、友情、师生情、乡土情、爱国情是莘莘学子的五大情感支撑。广大考生要善于从平凡人、普通事中品尝真情,体味真爱,从而真实、真诚、真挚、真切地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感知、感受和感悟。

3.发挥想象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发展动力”,而想象正是创新的导航员。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应强化科学意识,打造思维基础,放眼世界,激情遐想,让天马行空的奇文妙章驰骋于无垠的科学星空。当然,想象、科学类作文命题的选材将趋于公民道德、未来世纪和现代科技发明的前沿成果。

4.探索发现

当前,研究性学习已全面“登陆”中学课程。从自然现象、宇宙奥妙、生命价值、治学方法到发现的精神、成功的艰辛、失败的教训、探究的苦乐等均有可能在作文考题中“闪亮登场”。

5.心灵感悟

无论是志向、理想,还是荣誉、名利,都是人类心灵的试金石。要关注生存状态,要体察民众情绪,要体味生命本真,要感悟人生真谛,要善于挖掘自己及周围生活中的闪光点、动情点、矛盾点、迷惘点,让我们的思想与时代一起发展,让我们的心灵与时代一起跳动,共同营造人类的精神家园。

6.情操陶冶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是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规范。只有注重言行的修养、美德的陶冶,才能与“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时代主旋律合拍。

7.走近环保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然而土壤沙化、水源枯竭、空气污染、物种灭绝、沙尘肆虐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拯救地球迫在眉睫,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8.观察思考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对政治、经济、外交、民生等新变化,身为时代的骄子,我们应积极思考,勇于实践,发挥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写事作文范文 下一篇:实验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