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09-22 21:18:23

学前教育学习材料

学前教育学习材料篇1

(一)教师作用的转变

从古至今,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一直处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的角色与定位必须改变,以适应现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要将传统教学活动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中心,转变为从学生专业需求出发,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是课堂讲授、布置与批改作业以及考试考核;信息化技术发展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活动除课堂讲授及布置作业和组织考试之外,更多的应该是借助信息化技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组织、引导和帮助。课堂教学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电脑技术;学生的自主学习则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多种信息化技术来完成。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主要的学习任务是认真聆听教师的课堂教学,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完全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学生学习的方式应该转向自主学习模式,即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主动树立学习目标,通过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在内的各种途径自主地获得各种知识;学习目的也应该由“掌握知识”转为“学会学习”;学习内容应该由“教材、讲义、参考书”转变为“以教材、参考书为基础,网络共享资源为辅”;学习方式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转变为“学生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实践

针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特点,笔者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坚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将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在教育信息化时代,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师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脑技术和数字影像技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1.多媒体电脑技术

多媒体电脑技术在国内各个行业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最基本的信息化技术,但还有相当多的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不高,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不愿接触新技术和采用新手段,无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同步。对此,作为学生学习引路人的教师应摒弃旧观念,紧跟时代步伐。就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信息化教学而言,首先要考虑按不同专业方向准备授课内容。例如,建筑学学生最关注的是材料的颜色与质感、材料的使用与表现、材料与环境的关系等;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加强水泥混凝土、建筑钢材等结构材料的知识;路桥专业的学生则需要增加沥青混合料方面的内容,补充土、土工材料等相关知识;给排水专业的学生则需补充管材与管件方面的内容。此外,要重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质量,在课件中适当使用动画,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2.数字影像技术

在土木工程材料课堂教学中引入数字影像技术,主要涉及一些实验环节。例如,为了更直接更方便地让学生了解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的定义,掌握混凝土拌合物坍落的测试方法,可将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的测试过程进行录像,然后通过视频播放的方式在课堂授课时展现给学生,以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学会学习,是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在这方面,笔者充分利用重庆大学的网络教育平台,引导学生挖掘网上教育资源,向学生提出“终身学习”的概念和要求。

1.网络教育平台

自2009年开始,重庆大学开通了网络教育平台(eol.cqu.edu.cn)。通过网络教育平台,教师与学生可以分享各种公开的教育资源,及时了解与教学相关的通知公告。每位教师还可以在网络教育平台的个人主页内通过教学邮箱、课程作业、答疑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如:按照土木建筑专业的不同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将教学周历、讲义与课件等上传至平台供学生下载学习,学生也可提前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教师利用网络教育平台的教学邮箱和答疑讨论功能与学生进行交流,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网络教育平台上布置和批改学生作业。可以说,网络教育平台已成为除课堂教学之外,教师与学生联系最紧密、最方便的教学互动渠道。

2.网络资源

在网络教育平台上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有些问题在教材中是很难找到现成而又准确的答案,需要学生借助网络资源寻找完整的答案。同时,也可针对不同专业,并根据学生的兴趣,提炼出一些无标准答案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查阅资料。例如,组织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思考:“流动的石头———混凝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工程材料,帮助学生领悟在建筑设计中如何应用材料。

3.终身学习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基础性很强,一些经典理论和公式历经多年,延续至今。但需要注意的是,土木工程材料发展迅速,新技术与新品种不断涌现,工程应用中的新问题层出不穷,有些信息教师也很难捕捉,即使在教学中及时向学生作了讲授,但学生毕业后,乃至整个职业生涯中,目前有效、适用、普遍的材料工艺与应用技术,将来很可能被淘汰,这就需要学生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主动在工作中不断发现与学习新的知识,而网络则是自主学习的理想工具。如,土木工程材料的生产与使用一定要依据现行有效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因此,教师授课时,乃至学生今后工作中首要的是确保相关工程技术标准一定是现行有效的,以保证工程设计、施工等技术活动在现行有效的标准规范规定下进行。

三、结语

教育信息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土木工程材料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需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笔者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这一探索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学前教育学习材料篇2

关键词: 教辅材料 创新教育 教育责任

一、引言

我在组织的一次课外讨论中,惊讶地发现,几组学生对同一问题的想法与回答模式几乎是一样的。起初还以为是巧合,但多年做学生工作的职业敏感促使我对学生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几乎每个学生手头都有与课本配套的各种教学辅导材料。接着我走访了郑州市的几家书店,琳琅满目的教辅材料充斥着大大小小的书店,以英语为例,一听说我要买《新视野大学英语》教辅材料,书店老板立即拿出了如“新视野大学英语学习指南”、“新视野大学英语课文辅导”、“双博士系列”的、“星火英语系列”的和王长喜系列的教辅等,我仔细翻阅了几本,发现虽然书名各异,但内容多雷同。为在销量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书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教辅材料不仅把教材上所有答案详细列出,还把每个题都翻译成汉语,对学生真可谓是“关怀备致、体贴入微”。面对“汗牛充栋”的教辅材料,我不禁要问:它们到底在学生的学习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该如何去应对这一严峻问题?我拟对大学教辅材料给大学生的教育带来的潜在影响谈谈自己的拙见。

二、教辅材料带来的潜在隐患

(一)与创新教育的理念相背

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强调学生开拓进取的创造才能和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扬弃传统教育中陈旧、单一和定势的观念,强调在教育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当时的情境,随机应变地对意想不到的思想火花给予迅速、巧妙而正确的引导。而时下的教辅材料就像保姆给学生做熟的饭菜,学生只需在课堂上“张口”即可应付教材规定的讨论问题,无需动脑,无需组织语言,因为只要带着教辅材料上课,模仿或跟随教辅材料的思路即可自如应付课堂上的提问。这种不顾学生的实际利益,一味地“包办”学生课本问题的做法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意识到:只有真正给学生一双腾飞的翅膀,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运用的能力,学生才能茁壮成长,创新教育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实到具体的课堂中,老师也才能真正体味到授课的激情。

此外,教辅材料这个“保姆”已经为大学生旷课和抄袭作业埋下了隐患。正因为有这个保姆,有些学生认为旷一两次课关系不大,听不听课照样可以做好作业,回答好老师提问,还跑到课堂上浪费时间干什么?岂不知这种抄袭作业和剽窃他人观点的行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作弊,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国家创新教育理念的推行。

(二)与课程改革的目的不符

新的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重视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此相配套的教材改革适应了这一要求,但如果学生课前或课上已经看过所谓的参考答案,课程改革的目的就会大打折扣,课堂讨论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的授课激情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各种辅导材料上现成的答案其实就是编者在用自己的思想模式去束缚学生思维腾飞的翅膀,与当前的课程改革格格不入,不仅不利于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程改革的步伐。

(三)与教育工作者的责任相背

作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对中国教育的现状和发展保持应有的关注,贡献我们力所能及的智慧,但关注并不是替学生包办作业,甚至考虑我们个人的得失,为利益驱动而去编教辅材料。当前的教辅材料多为课文详解和课本所附问题的详细答案注解,真正高屋建瓴地对学生进行策略指导的为数不多,而且相互抄袭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在回答记者关于21世纪高等教育将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一问题时,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NeilRudenstine)教授曾这样说:“教育是通向未来的钥匙。”他认为,21世纪高等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不仅学习新的知识,而且学会提出问题,并进行独立思考,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毕业后50年仍能从中受益。也即我们所说的“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的教育策略。

三、改革建议

学前教育学习材料篇3

关键词: 阅读材料 延伸 趣味 情操 应用

课改中一项重要的改革就是教科书的修订,这几年来,我校连续使用了多个版本的数学教材,但无论是哪一版本的教材,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性:每一章节的后面都增设了“阅读材料”这一环节。翻开我用过的教本,上面画满了批注、补充、反思与拓展,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充实。但每章之后的“阅读材料”却是那么的崭新如初,这又让我沉甸甸的心里多了一些反思: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数学的学习建立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难道这些“阅读材料”就真的是一种摆设吗?该如何来设计教学?又要注意哪些方面?我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想法。

一、阅读材料的教学突出了知识的延伸性

这些阅读材料的设计,体现了编者一个非常明显的目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首先,对课内知识的延伸。例如:勾股定理是几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其证明方法多种多样,且每种方法的背后都隐含着一定的知识点,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勾股定理的证明》这篇阅读材料就使学生对这一定理得到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其次,向其他学科知识的延伸。其实数学中的阅读就是文理科的大综合,在数学阅读中学生能养成“思考性”的阅读习惯,对其解题是非常有好处的。另外,课本中经常能出现杠杆、天平等物理专有名词,这也是像物理知识延伸的一种体现。比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元二次方程》章节之后,安排了“黄金分割”这个阅读材料。让学生淋漓尽致地感受了一次数学的美、艺术的美。最后,就是对数学思想的一种延伸,比如,在函数里我们经常提到的“数形结合思想”就是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数”借助于图形的性质,可以使许多抽象的概念和数量关系直接化、形象化、简单化,而“形”的问题经过数量化处理,并借助于计算,可以使较复杂的问题归结为较容易处理的数量关系来研究。

二、阅读材料的教学突出了教学的趣味性

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而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课前,我常布置学生通读阅读材料,对材料所研究的内容产生兴趣,然后让他们趁热打铁预习新课,最后运用相关知识去解决材料中提出的问题。而无论哪一种版本教材的课后材料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一部分知识,我们应该做到课前充分地备课,把学生能想的问题都一一罗列出来,做到心中有数。也让学生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或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学习数学的作用,从而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数学知识所蕴含的美妙、生动的一面。例如,“集合中的元素个数”“抽签有先有后,对个人公平吗?”“人类早期是怎样测量地球半径的?”等“阅读材料”,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产生很好的学习效果。另外,“阅读材料”的内容鲜明,主题突出,具有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且极富趣味性,无疑在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阅读材料的教学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阅读材料”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素材。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采取恰当的方式渗透教育,努力做到教书育人。数学家的成功离不开他们的创新精神、科学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不畏艰辛,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因此这类“阅读材料”对贯彻《标准》中提出的关于“要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向学生提供了一份鲜明的资料;“阅读材料”中还有许多可供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美学教育的素材。比如,《黄金分割》、《旋转的对称性》这些阅读材料,让学生从中找到他们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一些新鲜信息。通过这些材料的阅读,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使他们深深体会到解决数学问题方法的新颖性、巧妙性和简捷性。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重视“阅读材料”的讲解与引导,使其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程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阅读材料的应用性

对于生活类的“阅读材料”应该体现其应用性。开发这些材料的教育功能,更好地利用“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于数学材料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除了共同探索研究,数学教师还可以利用“阅读材料”来理解教材的重点,突破教学中的难点,达到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目的。例如,利用“有关储蓄的计算”中的知识来巩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通过对“柱体和锥体的体积”中有关知识的学习,加深对柱体、锥体体积公式的理解和解体过程的应用。另外,“阅读材料”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从单纯传授知识到注重发展学生能力的素质教育,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效地融入到“阅读材料”的教学之中,有计划地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步骤,善于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分析、综合、概括、抽象、归纳、演绎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要领,提高能力。

综上所述,“阅读材料”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去开发编者留给我们的这个“宝库”,让更多的学生从中获益。同时也让我们的数学教育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华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学前教育学习材料篇4

【摘要】学前教育是学生步入小学之前的重要阶段,许多好的学习习惯就在这个阶段养成。数学作为一门渗透在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学科,能够帮助幼儿认识这个世界,在学前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学习数学,幼儿可以获得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关键词 学前教育;数学;兴趣培养

1.前言

学前教育也是人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自己的观测和理解,并查阅一些资料发觉学前教育是个很值得研究的话题,本文就谈下面几点。

2.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多准备操作材料,让学生在做中学

学前数学教育教材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工具;是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与载体;是帮助幼儿主动地构建数学知识,诱发幼儿主动地探索数学学习的中介。设计每一次数学课时,尽可能将要交给学生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直接操作材料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概念、内涵、以及相应的数学运算规律,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比较科学数学结论。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材料的准备是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活动的关键环节。教师在研究中深深感受到活动材料的巧妙设计与提供直接影响着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在设计制作与提供材料时,我们从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出发,以便于操作、新颖美观、多种多样吸引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材料适合儿童的需要是活动材料提供研究的另一重要内容。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不均匀的,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在同一数学教育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孩子对新活动很快能理解,做出反应,并积极参与操作活动;有的孩子则感觉到困惑不解,无从下手。因此,适合幼儿发展的需要,提供不同层次材料,以满足不同水平的幼儿学习的需要至关重要,他能很好的保护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求知欲望。

从教师的层面主要是:对学前数学教育活动目标把握能力偏弱,提供数学教育活动材料质量不高,观察了解幼儿数学已有经验与发展差异水平不够等,造成了部分幼儿学习数学的实效不够明显,严重的还挫伤了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渗透数学教育,让学生在学中玩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构建数学知识,我们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可能的创设情境,设计多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游戏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到数学知识。

故事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增长幼儿的知识、发展智力。孩子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听故事的同时,如果老师边讲出故事中的数学知识,那幼儿的学习兴趣就更浓了。把教学内容编织成简短的小故事,让幼儿以听故事的形式来学习,幼儿就会学习的兴趣。幼儿不仅爱听故事,而且更是喜欢参与到故事中去。因此,在设计某些教学活动时,让幼儿担任故事中的角色,激励幼儿更加认真的听故事,参与故事,从中学到知识。每次的教学活动,教师都会对幼儿提出一些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对教师的要求失去兴趣,懒得理会。如何使幼儿按要求去做呢?在编故事时,需要把一些数学操作要求变成故事中的角色,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当幼儿与故事中的角色一起玩游戏时,就更高兴了。教幼儿学习认识数字时,就可以编成这样的故事:“今天小兔子到我们班做客,他带来了很多礼物,准备送给小朋友们,是什么礼物呢?”边讲边掏出礼物:一本书,两个本子,三盒蜡笔,四只铅笔,一共十样东西,可以用1~10来表示,通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就很容易认识了1~10这样的数字。但是,这样的就是内容,不适宜于教学内容相仿的小故事,否则,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感。在这种宽松氛围下,幼儿学的开心、老师教的舒心。

再有,就是通过玩游戏的方法进行学习。幼儿年龄小,不能保持较旧的注意力,对于枯燥而抽象的数学比较不感兴趣。而对游戏化的数学活动则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数学教师可以把数学活动以不同的游戏形式来组织教学,让幼儿在玩中学,既满足了幼儿游戏需要,又比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目的。例如:在讲解《小猫钓鱼》的游戏时,当幼儿钓到第一条鱼时,教师问:“钓到几条?”当幼儿再钓到一条鱼时,教师问:“一条鱼再添上一条鱼一共几条?”,以此类推。

通过故事、游戏、数学活动的有机结合,把枯燥、乏味的数学活动变成生动、有趣的游戏,激发孩子的数学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孩子们喜欢数学。

4.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幼儿学前数学教育活动是指幼儿再教师或成人的指导下(直接指导或间接指导),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观察世界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关系(包括数、量、形、时、空等几个方面)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索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初步抽象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准确性、灵活性、敏捷性是学前数学教育的极为重要的任务。幼儿学前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教学活动中进行抽象的。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兴趣的教学活动。

让幼儿操作中学习,是学前数学教育的一大进步。这种进步不仅反映在学前数学教育的活动目标上,也体现在学前数学教育形式由传统的教师预计的数学活动走向由幼儿自主选择的相结合的变化上,更体现在教师对教育任务已从原来的教授知识和技能转变为如何为幼儿创设教学活动环境,提供操作材料来启迪幼儿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晓岚,丁邦平.美国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方式、特点及其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0.10

[2]刘焱.对我国学前教育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兼谈我国学前教育未来发展思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9.8

[3]刘晶波.我国学前教育研究20年发展状况分析[J].教育研究.2011.8

【作者简介】

陈立强,(1976-),男,湖北十堰人,安康学院教师,助教,从事概率统计教学,研究方向:随机过程。

学前教育学习材料篇5

高等教育的职能是培养人才论文联盟、发展科技、服务社会,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培养人才是首要的和主要的职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即人才培养模式问题。[1]对于不同类型的高校,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是不相同的,[2]如研究型大学侧重于培养基础知识宽厚、创新意识强烈、具有良好自学、自主研究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通识性人才,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而教学研究型大学则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作为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准。同时对于不同专业又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材料科学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出发点,以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为要求,以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突出的创新思维与动手实践能力为手段,以人为本,并结合各高校的自身优势,充分体现国家“十二五”规划对于材料科学领域作出的明确要求。基于这一认识,为了提高材料科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大材料”(material)教育背景下开放式(open)个性化(individuation)人才培养模式(简称为moi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该培养模式的实行旨在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材料工程专业人才。

一、moi人才培养模式的由来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校材料科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遵循小专业模式,即按材料的特性和用途进行细致的具体分类(如金属、非金属、高分子材料等),分别学习材料结构、性能、加工、使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由于不同专业间的彼此界限分明,知识体系缺乏相互联系,致使学生除了对本专业领域的知识有相当了解外,对其他材料领域知之甚少,特别是在涉及学科领域交叉或新材料开发方面倍感吃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学科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狭窄,并不能顺应时展的潮流。显然,“小材料”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和当代科技发展对本科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大材料”学科教育背景下,实施开放式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二、moi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及培养理念

为培养材料工程专业的优秀人才,在“大材料”教育背景下,结合江西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区位优势与学科特色,形成了“开放式、个性化”、“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即以学生个体差异为出发点,以教学科研平台建设为切入点、以企业需求和学科发展为导向、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关键,以多元化人才培养为目标,全面开展材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改革的总体思路是通过构建学科基础教育平台,消除单一专业烙印;注重“大材料”各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共性,从社会需求、学科发展和学生个性出发,实施人才分流培养机制;重构基本核心课程体系,“量身订制”专业课程并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推行教师培养导航制,优化师资队伍;实现“共性培养与个性培养、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moi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举措

1.实施人才分流培养机制

从社会需求、学科发展和学生个性差异出发,以生为本,为充分实现因材施教,moi人才培养模式拟对学生进行分流培养,即在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之后,结合学生兴趣及特长分方向、分层次进行个性化培养。

首先,实施“工科专业+人文管理”教学,培养通用型的复合人才,即对学生进行工程素质培养的同时,加强外语、法学、管理等人文素质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对既懂工程又会外语、掌握法律和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大材料”教育背景下,以全面系统的知识学习和综合思考能力培养为主,加强基础教育、学科知识横向与纵向间的联系,允许学生在学科基础教育平台上根据自我兴趣、自主选择专业导师,淡化专业界限,打破专业壁垒,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培养具有更宽专业视野而且对材料科学领域适应性强的通用型人才。

其次,在完成了通识教育及学科基本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自愿报名和专业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从中选拔出数理基础扎实、外语水平较高、对科研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建材料学科“试点班”,突破常规意义的导师制,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管理,由导师“量身订制”培养方案,在导师指导下以科研项目为驱动,培养具有相当创新能力的学术型精英人才。并且对于优秀人才直接推免,进入研究生学习。

最后,根据企业的特殊人才需求,建立“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定单式”培养模式。企业、学生、学校通过签订三方培养协议,实行定向培养机制。学生前三年在校以学习为主,即理论教学和部分实践教学环节由学校组织完成,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由学位和企业共同组织完成,实行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后签订劳动合同、正式上岗。该人才培养机制具有岗位针对性和实用性。

2.理论课程体系改革

理论课程体系的改革总体上需按照“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制备”、“材料结构及性能表征”及“应用”等四要素原则重构“大材料”基本核心课程体系,夯实学科基础,突出学科基础教育的平台性,并结合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专业课程的设置需突出个性化,进行“量身订制”。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而言,在夯实学科基础之上,引导学生选择性修习法学、经管、外语等人文素质课程;对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加大职业操守的培养和职业拓展训练,重视生产技能实训,促进学生就业时与企业“无缝对接”;对于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而言,将基于材料学科已形成的特色方向(如钨、稀土及铜合金新材料、锂电池材料材料、光伏材料等),通过强化“固体物理”、“高等化学”、“材料热力学”等基础知识,开展科研方法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

3.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1)moi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合理设置实验教学进程,突出实验教学的全过程化,使教学内容分层次、分模块,并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不断提高学生实验技能水平。具体而言,实验教学进程分割成体验期、学习期和创新期,相应地,在各期设置不同要求的实验模块。例如在体验期,开出普通化学实验之类的公共基础实验;在学习期,主要开出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如样品制备及金相显微镜使用实验等)及专业课程实验(如有色金属显微组织观察实验等);在创新期,由学生自主选择方向、设计实验内容并开出实验(如有色金属压力加工实验等)。通过不同阶段开出不同类型的实验,使实验全过程化、层次化、模块化,引导学生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最终做到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活学活用。

转贴于论文联盟

(2)在公共实验的基础上,提倡并鼓励学生申请开放式创新实验基金。多年实践证明,创新实验活动在本科生中对于推动学术风气方面收效良好。moi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前期活动成功开展的基础之上,制订并完善开放式创论文联盟新实验基金审批、立项制度,保障资金支持切实到位。创新实验基金制度将为学有余力的研究型、学术型学生提供更宽阔的专业发展空间。在开放式创新实验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推介成果,如推介参加省级大学生科技创作挑战杯竞赛。在近年挑战杯竞赛中,材料工程专业学生已连获佳绩。

(3)在金工实习、认识专业等公共实习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培养规格,个性化地制订专业实习内容。在成绩评定时,注重对实际效果的考核评价。

对于研究创新型人才专业实习以科研团队为实习基地,通过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来完成。在专业实习过程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通过提交学术报告或以的形式进行成绩评定考核;对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其专业实习依托于企业并服务于企业,以工厂为实习基地,紧密结合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跟踪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广泛调研,在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中进行定向式学习,将依据企方的评价结果和意见进行成绩评定;相对工程应用型而言,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实习环节设置更为灵活,可以在本行业的相关工厂,也可以在有色冶金行业相关公司从事实习,遵从“宽口径”原则,对实践效果的评价也主要是基于企方评价结果和意见。

(4)人文实习是moi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本科生人文素质、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所提出的重要举措。通过人文素质拓展,可以进一步健全大学生人格,陶冶大学生情操,同时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环境和氛围,从而成为课堂教育的有机延伸和必要补充。

4.优化师资队伍

(1)moi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师资队伍的规划遵循导航制,即结合我校“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方针,紧抓江西省有色金属行业的区域优势和我校学科特色,根据材料科学领域长期发展所凝练出的教学科研方向,教师进行培养规划的统筹兼顾、发展方向的灵活修饰,因势诱导,通过师资梯队建设和教师队伍锤炼促进学科发展。

(2)大力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即确定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制定《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指导教师职责》,成立“青年教师导师制”领导小组,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协调行动,使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日常化、制度化。在导师制的大前提下,大力开展各种教育教学促进活动,通过专家讲座、名师辅导、交流研讨、参与互动、合作学习、案例分析、示范模仿、反思构建等方法,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3)教学科研团队在moi人才培养模式上承担着本科生导师的重要职责,团队的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通过推行教学科研团队首席讲师制,由首席讲师来负责本科生人才培养计划,并通过首席讲师在科研教学方面的领军作用,以点带面,进而促进团队的科研教学水平整体提高。

(4)为突出开放式实践型教学,弥补课堂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脱节的不足,并进一步充实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引进兼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通过定期邀请企方高级技术人员及管理高层进入本科生讲堂,对本科生进行工程实践知识培训和职业操守教育。

四、结束语

学前教育学习材料篇6

关键词: 区域活动 学前教育 价值意义 实施策略

区域活动是指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基于教学课程、幼儿的兴趣发展等因素,将幼儿活动室划分为不同区域范围,在区域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活动,设置活动材料等,让幼儿能够在区域内自由活动,从而实现培养幼儿个性化、创新思维、探索能力等。如何提高区域活动的有效性,创建更受学生欢迎的区域材料和区域活动规则,成为当前学前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区域活动在学前教育中的价值

(一)区域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传统的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是集体式教学模式,忽视了幼儿个性化发展,过分重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长久以来,导致幼儿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个性化发展消失,不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区域活动形式的开展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自由轻松的环境掌握相关技能。同时区域活动中的形式各异的材料选择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选择合适的材料。

(二)区域活动提供合作探究机会,促使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

区域活动抛弃了传统的授课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区域中获得同同伴交流的机会,社交能力由此得到很大提高。并且在区域中,幼儿能够进行合作交流,共同完成游戏或是项目,从而发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三)区域活动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有效改善教学方法。

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和教师能够有效交流。如在科学区角的材料选择中或材料使用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掌握幼儿的学习状况,并鼓励创意良好的幼儿,增进同幼儿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区域活动,教师能够一目了然幼儿对事物好奇、感兴趣的程度,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投其所好促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1]。

二、区域活动在学前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一)合理设置活动区域,高效安排区域布置。

幼儿对于陌生环境具有抵触感,在开展区域活动时,要求区域活动有科学的活动区域,并且区域内的空间设计安排既符合教学目标,又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目前,合理安排区域空间环境的要点在于遵守区域空间设置的两大原则,即遵循封闭性和开放性原则,遵循独立性和组合性原则。例如对于读书室等要求安静思考阅读的区域空间,要求呈现封闭性特点,而对于科学区域等要求设置在空旷位置,同时要求进行组合式区域设置,实现科学区域的动静结合。只有正确理解幼儿的各项区域活动,才能发现活动或连接性或独立性的区域特点,才能科学设置区域空间。

(二)科学投放区域材料,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区域活动中最重要的介质为活动材料,科学的、有效的活动材料能够使区域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实现区域材料的投放要求尊重幼儿个性发展。要求区域投放材料具有动态性、探究性、操作性特点,还要求区域材料简单、简便,尽可能贴近生活,使学前教育能够实现生活化,幼儿能够从简单、易操作的材料中按照个人意愿进行探究创作。最后要注意及时更新区域材料,保证幼儿对区域材料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三)发挥教师积极作用,推动区域活动有序活跃展开。

在教育活动中,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其中都发挥着重要的指导、规范作用。学前儿童尚处于心智不全的阶段,在开展自主性学习的区域活动过程中,儿童往往出现不知所措或是积极过渡的情况,因而要求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基于对幼儿的理解,及时采取措施,对幼儿进行指导或是要求其与同伴合作,从而达到区域活动的最终目的。另外,教师要求对区域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科学引导,如利用5分钟向幼儿说明本次区域活动课的目的是什么,并给幼儿提供5分钟时间让其自由选择区域材料和选择完成形式。最后留出5分钟展示幼儿在本次区域活动中的成果。

(四)教师要做好区域活动的总结和评价工作。

一方面,有效的总结工作能够及时掌握本次区域活动的效果,同时对幼儿的活动情感、个性发展具有更深一步的掌握,从而有利于教师制度个性化教学活动。另一方面,通过评价区域活动有助于区域活动的创新优化,如区域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审美情况、认知水平等,而评价幼儿的区域活动的结果对于推动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信息支持作用[2]。

三、结语

区域活动开展对于学前教育活动具有丰富的价值意义,能够推动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学前教育课堂质量的提高和教师能力的提升,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开展区域活动的措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如科学设置区域空间,科学选择投放材料,发挥教师指导作用,推动总结评价发展,等等。这些策略措施对于幼儿的个性化、自主性学习都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双.示范性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与教师指导的有效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学前教育学习材料篇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纵观国外的高职院校,其职业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加拿大的CBE 模式,也就是能力本位教育,这种教育模式重视学生个人素质的独立发展; 第二种是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双元制指的是教学活动分为两块,一块在高职院校内实施( 传授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 ,另一块在相关企业内实施( 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 第三种是模块教学法,这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模式,它是在深入分析每个工种和技能的基础上,将教学大纲和教材开发成不同的培训模块,不同模块分别进行培训,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耗时短、效率高。国外职业教育对于生产实践教学是相当重视的,生产实践教学除了专业基础知识的讲授之外,还包括生产实习、职业能力培养、岗位能力培养、企业实习等。国内高职院校的教育培养模式也在发生改革,向多元化、弹性化发展,以适应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研究分析最近几年的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改革: ( 1) 企业协作,让企业加入到职业教育中来; ( 2) 多种教育模式相结合,包括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模块训练; ( 3) 告别传统,推行并普及形式多样的非学历教育模式; ( 4) 建立双师型的教师团队; ( 5) 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同时进行并相互融合。从这五个创新方向可以看出,国内的教育培养模式的中心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从以前的基础知识传授向生产实践教学转变,与企业协作、多元教育模式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都表示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由传统的理论教育向生产实践教学模式转化。因此,高职院校生产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势在必行。

2 高职院校材料专业( 陶瓷方向) 生产实践教学模式探索新方向高职院校的材料专业,主要偏向陶瓷、水泥、玻璃等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研究,而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的材料专业以研究陶瓷材料为重点。陶瓷材料是工程材料中刚度最好、硬度最高的材料,并且抗压强度较高,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能,还耐腐蚀、隔热,所以在建筑、生活、工程中都具有重要应用。所以高职院校材料专业( 陶瓷方向) 的教育模式更应以生产实践模式为主,以使用人才市场的需求。通过研究分析高职院校材料专业( 陶瓷方向) 生产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探索出生产实践教学模式的新方向和合理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

2. 1 双师型教师培养

生产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基础知识、工艺研究) 之外,还必须对企业生产工艺有很好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要了解该实践内容的现状和前沿,并且熟悉相关企业,了解并探索解决企业存在的技术问题。对于高职院校材料专业来讲: 双师型教师就是既能使材料专业学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又能带领学生做好实训课程的内容。当然,普通的学校的实训内容已不能满足企业对于材料专业人才的需要,能够结合企业生产的实训老师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招聘,主要强调学历学位,基本上都是高校毕业的研究生,他们的学历较高,基础理论知识也非常扎实,并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但是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较为单一,很少接触相关企业,也不熟悉市场,相比于专业理论知识而言,工程实践能力较差。因此,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迫在眉睫。要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除了进行相关的培训之外,还必须让指导教师深入到企业中去,指导学生之前要先提高自身的生产实践能力。这样,他们在指导学生生产实习时,就能带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具体的操作,可以安排年轻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全日制的进修,深入到企业一线,这样才能落到实处,实现双师型教师教学。

2. 2 加强生产教学基地建设

在生产实践教学中,实习基地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稳固的实习基地是学校联系企业的重要纽带,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平台。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虽有实习基地,但关系尚未牢固,临时联系的实习基地给实习计划带来不便,也影响实习效果。所以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是非常必要的。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不仅可以节省差旅开支,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实习机遇,更增加了企业、学校以及学生三者之间的相互了解。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可以熟悉企业及环境,也能更直观的接触生产第一线,掌握实用的专业技能,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从学校的角度,学校能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而调整教育方法和手段; 从企业的角度,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研发等,能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也能为企业发现并输送人才。稳固实习基地的建立,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选择,还能利于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学校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2. 3 数字化生产实践教学模式

21 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网络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同样的,信息化也渗入到高职教育中来。在科技发达的现代,数字化生产实践教学模式是一个创新并且可行的方向。数字化教学是指将传统书本、数据等各种资源通过计算机技术处理后,转变成数字化、信息化的应用资源。计算机模拟实习基地的建立是数字化生产实践教学模式中的一种,通过模拟,可以提供一个与实际生产几乎相同的环境,在这个模拟系统中,比如注浆成型过程,温度、水分、波美密度、回浆时间等影响因素均能充分考虑到,而且,在模拟系统中不会对模具等设备造成破坏,也不会造成安全问题。因此通过计算机模拟实习基地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习效率,让学生在进行实际操作前对生产过程有全面的认识,所以设计计算机模拟软件并建立模拟实习基地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高职院校材料专业( 陶瓷方向) 来说,专业技能偏向实际操作和实验,对于模拟设计软件的设计和使用不到位,导致模拟软件的资源较为匮乏,但是如果能将陶瓷材料的生产实践与数字化相结合,必将开辟新方向,有利于生产实践教学。

2. 4 考核制度的加强

考核是学习乃至工作过程中较为科学和有效的促进手段,因此在生产实践的教学活动中,应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性。高职院校生产实践教学的考核,可以三个方面同时进行。首先是校企联合考核,除了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还要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校和企业联合考核能促使学生认真实习,积极动手动脑,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然后是自我考核,也就是学生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和感悟,并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交给指导老师进行分析研究。最后是指导老师的评价,指导老师除了专业理论教学的老师之外,还包括课程辅导教师和实践基地指导老师,他们在不同的阶段对学生的生产实践活动分析评价。三个方面的考核进行整合,就构成了对生产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

3 结论

学前教育学习材料篇8

【关键词】材料物理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1276,2012288)。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gradual increase of the national investment in new energy, new materials, and opto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the demands of social engineering capabilities, as well as business level of materials physics graduates increase accordingly. It?蒺s imperative to reform the existing teaching system of materials physics. In this work, the reform of teaching system of materials physics was discussed from four aspects of teaching philosophy,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eaching practice, and faculty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train more professional materials physics graduates were given.

Key words: materials physics; teaching reform; personne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70-02

材料物理专业属于材料科学类,其培养目标是培养较系统的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材料物理相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与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材料物理高级专门人才[1]。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材料物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近几年国家在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光电信息领域投入的不断加大,使得企业对于材料物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特别是对于具有较强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需求,是很多高新技术企业每年人才发展计划的重点。

材料物理是物理学与材料科学的一个交叉学科,主要通过各种物理技术和物理效应,实现材料的合成、制备、加工、修饰与应用。主要研究范围包括材料的合成、结构、性质与应用;新型材料的设计以及材料的计算机模拟等。随着国家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对本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一定的改革迫在眉睫。本文以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物理专业的发展为出发点,分别从教学理念、课程建设、教学实践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入手,详细探讨了本专业在新形势下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些措施。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面向未来的教学改革需要现代化的教学思想,需要前瞻性的教学理念[2]。这些教学理念包括从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从重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从封闭式的学校教育模式向开放型的产、学、研三结合的教育模式转变;从标准化培养模式向个性化、选择性培养模式转变;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3]。

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物理专业所属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及湖北省首批优势特色学科,本专业依托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定位于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及应用和功能薄膜材料的开发,重点培养在光电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环境材料等方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为适应新时期国家建设对材料物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在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人才市场走向等问题进行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明确了我校材料物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设计上尽量体现“拓宽专业面、夯实基础、重视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提高本科生的素质教育。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现实的就业压力对学生的影响,在打好基础,增强适应性的同时,设置功能薄膜材料和等离子体技术2个专业方向,提供了更多的课程、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选择空间,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进一步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同时也体现我校等离子体学科及薄膜材料研究方面的特色。

新的教学方案力求将全面素质教育的精神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使基础知识教育、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学,加强对学生基本方法和技能的训练,重视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课程建设的优化

在不同的社会需求下,根据社会对毕业生需求的调研及预测对材料物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适当的修订,突出本专业在不同时期的重点,对于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水平人才十分重要[4-7]。我校材料物理专业在课程建设方面主要集中在提升现有课程和推出新课程/新内容两个方面。

在提升现有课程方面,对于本专业的一些老牌重点课程,采取主讲教师负责制,其余教师积极参与,分工合作,加强重点课程建设,并积极申报新的重点课程。经过几年建设,已在多门课程的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果,如《材料科学基础》、《工业等离子体原理》、《薄膜材料与制备技术》等课程已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纳米材料与技术》、《固体物理学》课程成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这些重点课程的建设一方面锻炼了队伍,提高了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对其他课程的建设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在重点课程建设过程中,本专业一直在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改革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由2002年的1门发展到现在所有课程都使用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也从无到有,《工业等离子体原理》、《薄膜材料与技术》已采用双语教学。

在推出新课程/新内容方面,本专业根据毕业生就业新形势对培养方案进行了大量修改。新的培养方案进一步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提供了更多的课程、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选择空间;同时也体现了我校等离子体学科优势的特色。如新培养计划针对社会需求开设了《电子材料》和《工业等离子体工程》等课程,课程内容紧紧围绕目前工业生产中涉及到的新产品和新技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衔接。此外,现有课程的授课内容也逐步以市场为导向,在保持现有特色的同时,增加与市场需求相关联的专业知识体系,学生毕业后反响良好。

三、教学实践改革

材料物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部分。校内实践主要是指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下进行的一系列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因此实验室建设也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必要前提[8-10]。我校材料物理专业以湖北省等离子体化学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微波等离子体技术研究工程中心和专业实验室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在材料制备、加工,材料性能(力学、电学、磁学、热学等性质)测试、材料组织结构测定及材料应用等方面开展实验室建设,并结合本学科科研发展方向进行建设,设备采购主要围绕着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合成与加工、薄膜材料、材料表面改性、等离子体加工、纳米材料等课程进行。

在此基础上,我校材料物理专业根据学科建设发展情况,在2005年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重大改革,将原来分散在各个课程中的实验课程进行整合,对原有实验体系进行重新规划,开设单独的实验课程,制定统一大纲,整合实验内容,并对实验内容适当更新,使实验体系更加完备,并与实用化紧密结合,侧重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整合后的校内实验课为《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材料物理专业实验》以及《等离子体技术与应用实验》三门课程,总学时由原来的80个增加到108个。

同时,在实验内容上进行创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以科研促进教学。目前,在材料物理专业开设的3门实验课中,《材料物理专业实验》以及《等离子体技术与应用实验》全部实验均为教师科研转化而来。所有专业实验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一方面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让学生接触科学前沿,激发从事科研工作兴趣,培养学生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在校内实践教学中增设《学年论文》这一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模拟实际科学研究,通过教师拟定方向,学生收集资料、归纳总结收集到的信息写出文献综述、然后针对发现的问题确定具体的研究题目,再制定详细的实验方案,并预测可能的结果。最后通过答辩,完成这一实践教学环节。

在校外实践教学方面,本专业设置有《毕业实习》环节,毕业实习地点的选择主要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目前学校已与多家从事光电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环境材料的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并在几家硅材料制造企业、LED制造企业及薄膜制备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为学生的毕业实习提供了保障。此外,在指导毕业论文过程中,鼓励学生采取“宜化模式”完成毕业论文。由于“宜化模式”课题来源于企业,结合工厂实际,其研究结果更具有实用性。学生在做毕业论文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的生产实际相结合,有效训练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本专业近年来在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环节中有超过25%的学生采取“宜化模式”进行毕业论文。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为了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教师的知识更新和自身素质提升十分关键[9,11]。本专业在职教师具有学历层次高、职称结构合理、平均年龄低的特点,基于这样一个教师队伍现状,材料物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一直坚持高标准、高水平的指导思想,在引进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责任教授的同时,加大力度对现有的青年教师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教学、科研水平。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对青年教师进行帮扶指导,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合理安排好现有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素养;积极引进优秀教师,逐步建立一支高水平、稳定的教师队伍。

此外,本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聘请相关行业的优秀工程师为学生讲授专业基础课程或进行专题报告,在此过程中让老师和学生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行业的发展动态,探讨材料物理专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此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更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五、结语

如何培养满足新形势要求的材料物理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所有高校材料物理专业教学人员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教学改革是一个随社会形势发展而不断进行的过程,因此,我们时刻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在充分了解国家和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前提下不断探求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这样才能不断为社会输出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G].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38.

[2]王雅珍,祖立武,张小舟,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07,27(1):61―63.

[3]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改革小组.面向未来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增刊):24―3O.

[4]闫时建,田玉明,张敏刚,等.材料物理专业计算机操作实践课的教学改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11(2):71―72.

[5]肖纪美.材料物理教学体会[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0,22(5):389―395.

[6]石敏,陈翌庆,许育东,等.论“材料物理基础”精品课程的建设[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1):86―90.

[7]李艳红,,郭思辰.材料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科教文汇,2008,12:182.

[8]姚婷珍,许天旱.材料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广西教育,2009,3:109―110.

[9]刘仿军,鄢国平,喻湘华,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31(6):88―91.

[10]王放,陈志谦.材料物理专业生产实习的教学改革探讨[J].科教文汇,2009,10:49,86.

上一篇:换届选举学习材料范文 下一篇:高考地理学习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