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管理创新范文

时间:2023-09-22 09:04:56

组织管理创新

组织管理创新篇1

[关键词]组织学习 知识管理 组织创新 耦合性

[分类号]F272

1 引 言

21世纪的竞争格局表现为时间的竞争和快速响应能力的竞争。企业要想赢得竞争优势,创新是主要的驱动力。波特认为唯有不断地创新,才能构建组织长期的竞争优势,适应环境的变迁。组织创新离不开知识的获取和利用,组织学习是知识获取、利用和扩散的主要途经,而知识管理就是通过组织学习获取相关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促进创新的过程。因此,深入探究组织学习、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之间的关系,对于提升获取、整合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增强企业创新性,进而改善组织绩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

Agryris&Schon认为组织学习是“发现错误,并通过重新建构组织的‘使用理论’而加以改正的过程,能够减少企业的习惯性防御”。根据Crossman提出的组织学习理论框架,组织学习过程包括直觉感知、解释说明、归纳整合以及制度化4个子过程,这4个过程在个体、团队和组织三个层次展开。直觉感知是一种对过去的行为模式的再认识过程;解释说明通过语言、对话和认知地图来解释个人感知所得;归纳整合是指取得共同的理解、相互调整采取一致行动的过程;制度化是确保来自个人或团队的学习成果在组织内得以传播和发展的过程。

根据国际上的统一标准,知识管理过程包括:知识创造、知识存储和知识转移。知识创造是指新知识的开发。Nonaka提出的SECI模型,即知识创造模型,将知识之间的转换以4种模式来描述:①社会化(so-cialization),适用于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传递;②外在化(externalization),适用于从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③组合化(combination),适用于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移;④内在化(internalization),适用于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

这4种转化伴随着知识转移的发生,均涉及到学习行为和过程,不同的转化可能会涉及到不同的组织学习过程和层次。社会化即个体之间的相互学习,通过经验共享把隐性知识转换为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也即直觉感知过程。外部化是通过解释说明将隐性知识清晰地表述为显性知识的过程。组合化是指通过相互沟通将显性知识转换成更复杂、更系统化的新的显性知识的过程,也即组织学习过程中的归纳整合。内部化是显性知识内隐为隐性知识的过程,这就是新一轮直觉感知的开始。因此,Nonaka等人认为知识创造有两个维度,除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外,还包括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之间的变换。通过在个体、团队和组织这三个层面上的运动,知识呈螺旋式向上发展。在这个动态的螺旋运动中,随着组织学习子过程“制度化”的发生,个人或团队所习得的知识存储在组织中。因此,可以认为,组织学习过程和知识管理过程是相互相伴生的,两者有机地结合将促进组织知识存量的增长,如图1所示:

3 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

企业组织创新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过程,可以被分为渐进性创新和革命性创新。渐进性创新是增量创新,革命性创新是不连续创新。渐进性创新由改进、解决问题或变革组织中的一部分的递增步骤组成。革命性创新发生在跳跃、并发或混乱之中,是指组织依存一个全新的概念而变化,如生产完全不同的产品或提供完全不同的服务。无论哪种组织创新都离不开知识的获取与整合运用,Drucker认为,创新是知识应用的结果。渐进性创新是经验性知识累积的结果,革命性创新则需要组织吸收外界知识,或组织知识结构发生变化来促成。

知识管理通过其获取、共享、创新、应用和存储知识的职能帮助组织达到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从知识存储量来看,在组织不断地发展过程中,随着组织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活动,组织知识存量不断上升,从而导致渐进性创新不断发生。当外界环境发生一定的变化,对组织产生重击,或组织本身存在问题需要改变时,组织突破原有的知识框架,吸收新的知识,这一过程也就是后面将要提到的忘却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组织知识存量发生变化,突破某一特定的阈值,导致组织发生了非连续性创新,也即革命性创新。这里所说的知识存量,不仅指组织内部所存储的知识的数量,还包括知识的类型。从知识转移的角度看,大多数的组织创新是渐进性的,只有当这些部分创新行为能够影响整体,并导致组织的深层结构发生基础性的变更时,渐进性组织创新才转化为革命性组织创新。个体之间的知识转移实现了知识的传播和推广,然而组织不仅仅是一群个体之和,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知识转移,有助于组织整体接受其个别子系统的创新行为,实现深层次的变革。从知识创造角度来看,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换使得知识不断发展,Nelson和Winter认为,每个创新都是由一些建立在现有实践基础上的相对较小的步骤所组成,这些较小的步骤正是组织知识发展的结果,组织创新所包括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组织文化和产品创新因此而得到进一步深化。根据协同学理论,组织文化创新被认为是组织创新中的“吸引子”,是组织创新的前提和先导,斯凯恩曾强调创立者的行为在塑造企业文化中的重要性,也就是说隐性知识的创造、积累对其尤为重要,可以说隐性知识创造是组织文化创新的“吸引子”。综上所述,组织创新和知识管理两者同样是密不可分的。

4组织学习与组织创新

组织学习和组织创新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热点。正如谢洪明、韩子天所统计,许多研究都表明了组织学习对组织创新有影响,Argyris and Schon(1978年)认为在相同的组织条件下,组织学习在未来可使组织增加创新的能力。Stata(1989年)发现组织学习可导致创新,尤其是在知识密集的产业中,个人与组织的学习进而引导创新,才能成为组织中惟一可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Mabey and Salaman(1995年)也认为组织学习是组织维持创新的主要因素,Glynn(1996年)也认为组织的学习能力不仅会影响到创新的初始阶段,也会影响到创新的执行阶段。

卢因提出组织创新过程包过三个阶段:解冻、变化和再冻结。第一步是使目前的习惯水平解冻,对于组织来说,解冻的步骤可以是为组织成员提供数据以展示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他们所在的位置与他们需要在的位置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第二步是组织

创新的实施,包括选择创新模式与途径,获取相应的资源,朝着新目标移动。第三步再冻结是指建立起一定的途经使新的行为水平变得“对变革相对安全”。在组织创新的不同阶段,经常伴随着不同形式的组织学习。根据国内外学者对组织学习方式的研究,组织学习方式包括:从经验中学习、交互式学习、反思学习、知识冲突学习、忘却学习、干中学学习、学中干学习和试错学习等方式。在组织创新的解冻阶段,组织需要获取信息,寻找差距,反思经验教训,考虑可能用到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因此反思学习和忘却学习起到了主导作用。在组织创新的实施阶段,组织开始确定创新的方法和途径,在创新中不断找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试错学习、知识冲突学习和干中学等学习形式被应用其中;在组织创新的再冻结阶段,组织配置一个新的激励制度去巩固新的、期望的行为水平或变革组织的某些方面使得新的责任安排和新的表现评估方法得以实施,从经验中学习和交互式学习为此提供了帮助。根据阿吉里斯所描述的“单环学习”和“双环学习”概念,组织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除了要通过“单环学习”掌握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新知识外,还要通过“双环学习”了解如何不断改进创新活动的流程,从早期创新活动所遇到的问题中汲取教训,通过此过程,组织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变革和创新。所以说,组织创新实际上就是组织通过复杂的组织学习,获取有价值的知识,不断努力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过程。

5 组织学习、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的耦合

根据前文的分析,组织学习、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两两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活动相互伴生,在此过程中,知识呈螺旋式上升,当组织知识存量突破某一阈值时,组织由渐进式创新转变为革命式创新,在组织创新的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组织学习交替发挥着重要作用。组织学习、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的三维空间模型如图2所示:

下面来讨论三者之间的耦合性。耦合作为物理学概念,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系统或运动形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从耦合的内涵可以看出:耦合的基本前提是耦合各方必须存在某种关联;耦合的结果是耦合各方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企业作为一个知识体系,其组织学习、知识管理和组织创新三种行为活动通过知识的获取、转移、共享和运用联系起来,因此,知识本身的属性会影响三种活动的进展。知识本身的属性包含知识的复杂性、专有性、前沿性和默会性””,知识的复杂性属性直接决定了组织学习效果,知识越复杂,学习主体对其理解和掌握程度越低,知识在企业内的转移越困难;专有性与复杂性呈一定的正线性关系,知识专有性越强,学习难度也将增大;前沿性知识对于组织创新很有帮助,但不易获取;知识的默会性指其难以编码、阐明和交流的特性,该属性造成了知识转移的难度,进而阻碍了学习和创新的进程。1985年松下公司遇到一个难题,即如何让面包机揉出的面好吃又有风味?他们甚至比较了机器揉面和手工揉面的x射线,也不得要领,机器烤制的面包总是单调而缺少特色。于是,公司派出一位细心的工程师去研究这个难题。研究人员采取了不同寻常的办法:跑遍东京大阪的面包房、西餐馆,走访研究面包大师们如何做面包。他们仔细记录面包师们的制作过程,分析他们讲述的诀窍和心得,终于弄清了面包师们自己都讲不出、道不明的过程和技巧,编制出若干套各有特色的程序,并且把这些程序配置在几个不同型号的面包机上,松下的面包机才终于能够烤出风味各异、美味可口的面包。这个案例清楚地表征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和技能为学习和创新带来的难度。

根据曹兴等人的研究,企业知识状态由知识存量、知识结构、知识分布、知识水平和知识流动等决定,某个方面的量变或突破性质变都会引起知识状态的变化,知识状态的变化直接关系到企业技术核心能力,体现了企业内部各种知识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实现企业价值创造。因此,改变企业知识状态,使之向更高一个层次发展,对于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组织学习、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正是在改变企业知识状态的过程中交互作用,力图实现企业知识状态的边际收益递增。组织学习通过内向学习和外向学习两个方面提高企业知识存量,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学习对象和学习效果等都关系到企业各种类型知识所占的比例即知识结构,知识管理活动中转移、存储和创造的有效性虽不能改变企业知识存量,但影响到知识结构层次的跃升,而低层次知识向高层次知识的升迁是组织创新的基础,创新为提高企业知识水平,提高企业某种类型知识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先进性提供支持。企业知识分布是指企业内的不同载体(部门)所拥有的知识的状况,合理的知识分布使得企业各个部门间易于协作、交流,使得学习能力得以加强。知识流动的本质与知识管理活动相一致,通过技术与人员的结合,创造、转移和存储知识的过程,实现组织学习的目的,促进组织创新的完成。组织创新所带来的组织结构的柔性和扁平化发展有助于组织各层次、各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提高了知识流动的速率,实现了知识共享;组织文化的创新提高了企业对学习支持的程度,为组织学习和知识创造营造了良好的环境。由此可见,组织学习对组织创新除有直接影响外,还有间接影响,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的是知识管理,组织创新也同样反作用于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组织学习、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之间的相互作用见图3。

综上所述,可知作为企业的三种行为,组织学习、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通过知识的获取、转移、共享和运用联系起来,在改变企业知识状态的过程中,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产生协同放大的效应,所以可以认为三者之间存在着耦合性关系。

6 结 论

组织管理创新篇2

1.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水利工程项目不仅是防涝抗旱的重要保障,也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重要举措。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促进水利工程建设不断的规范,因此这就需要在水资源管理中注重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同时在水利工程项目中必须加强组织管理体系的创新,才能更好地促进水利工程项目投资效益的发挥。

其次,目前的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所需的资金较多,其所取得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较高,同时在工程质量方面的要求也较高,因而为了促进工程投资效益的发挥,尽可能地将其社会效益发挥出来,尽可能地提高工程质量。这就需要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对组织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创新和优化,才能更好地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

最后,在目前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中,还存在职责交叉、行政分离和激励制度缺乏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组织管理部门的设置不科学、职能不完善,导致组织管理部门的创新能力较为缺乏,尤其是在资金和技术上的影响最为严重,而这就会导致技术设计和施工质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因而创新组织管理体系也显得尤为必要,才能更好地促进水利工程项目的质量提升。

2.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创新的原则分析

上述我们对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创新的必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组织管理体系的创新,就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具体如下:一是能有效的均衡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也就是既要确保水利工程项目的社会效益得到有效的发挥,又要确保水利施工企业自身得到正常高效的运行,才能更好地促进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成本的降低。二是在水利项目组织管理过程中,不仅要强化对其的游子,还要强化对地的管理。三是权责利必须得到有效的明确,工程项目建设各方之间必须强化沟通和交流,做到协调发展,积极创新,尽可能地确保整个水利工程项目得以顺利的实施。

3.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创新的措施分析

既然创新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具有较强的必要性,所以我们在坚持创新原则的基础上,就应切实注重以下工作的开展:

一是不断的创新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在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中,为了提高水利工程项目的组织管理效率,首先在企业内部管理体系上就应创新,在企业的组织管理部门中,应及时的撤销和合并不合理的部门,严格控制人员的编制,对不同岗位中的工作人员的职责应具体的落实到个人,并采取竞争的方式上岗,在岗前强化对其的考核,才能更好地确保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而在此基础上,就需要在待遇上确保国家标准得到有效的执行,同时还要积极的探索绩效改革制度,通过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开展,对企业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从而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体系,不断的创新企业内部管理成效,才能为整个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成效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对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理念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完善。传统的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过程中,往往是具有较强的指令化,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具有较强的滞后性,所以需要管理人员在项目组织管理中不断的强化工程项目的分析,紧密结合水利工程项目的实际,对水利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预测,并建立针对性的预案,从传统的事后管理转移到事前的预防性管理上来。并在整个水利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可持续的理念,以可持续理念为指导,在注重工程项目质量和投资效益的同时,还应切实注重节能环保理念的渗透,才能更好地促进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的科学化和精准化。

三是对工程项目管理现状进行有效的优化和完善。尤其是应精准的评价水利工程项目特点,并结合实际强化对其管理目标的调整,切实加强对诸多因素的分析,就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目标进行优化和调整,建立针对性的改革方案,从而更好地为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针对性的确定组织管理方案,并对不同方案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并对其实施过程进行模拟,从而更好地找出组织管理方案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的将其纠偏,才能更好地促进工程项目管理得到创新和发展。

四是在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中对人员的配置进行优化和完善。因为只有对工程项目进行科学的组织管理,才能不断的促进管理体系的创新。因而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对人员配置进行优化和完善。这就需要我们紧密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在人员配置过程中,从项目经理、各分项分部负责人和班组负责人等建立三级项目管理体系,不仅要对各自的职责进行有效的明确,还要在实施过程中强化各方的沟通和协调,尽可能地避免由于上下沟通之间出现障碍而影响水利工程项目的水利实施。但是在人员配置中,还应尽可能的避免人员设置臃肿,这就需要在人员配置过程中,切实将内部管理体制理顺,才能更好地促进人员的配置得到优化和完善,为促进水利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是在水利工程项目资金管理过程中,为了确保水利工程项目得到顺利的实施,资金保障是一个最为关键的话题,所以在组织管理体系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将资金管理作为组织管理体系创新的重点。这就是在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过程中,切实注重资金的管理,必须考虑到组织管理工作的创新对资金带来的影响,进而促进项目管理的实施得到资金上的支持。但是就当前来看,目前水利工程项目资金管理方面还较为混乱,导致工程质量一度受到影响。所以在组织管理体系创新中对资金的管理,主要是确保每一项资金的流向得到有效的明确,组织管理工作开展所需的资金必须得到保障,并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实施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资金管理成效。

六是对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的内容程序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就组织机构上,就需要对企业的发展愿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各部分的职能分工应明确,切实找准自己的位置。就工作分析表上,只要是做好职责分工,对工作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在薪酬设计上,应采取公平分配机制,尽可能地将人才的作用发挥出来,才能创造更大化的工程效益。在绩效考核上,应采取从上到下的考核,并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引导其合理的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规划,才能更好地参与到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之中。

4.结语

组织管理创新篇3

关键词: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创新研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个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就扩大了,再加上本身水资源就缺乏,就使得已经就贫乏的水资源更加短缺了,水的矛盾也日渐突出。所以我们的水利工程的施工单位在管理和运作水利工程项目的时候就要从该水利工程的基本点出发,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还有可持续发展观,从而确保我们的人民群众有充足干净的水源使用在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1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制的现状

我们要研究我国的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制的现状就得从国家和水利工程的施工单位对水利工程组织管理体制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才是相对全面的。建立职能清晰、责任明确的水利工程的项目组织管理体制对我国建立科学的水利工程的承包施工企业的运行机制的建立,还有我国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监督机制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1.1我国国家的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制的现状

我们国家的相关部门对水利工程项目的组织和管理是依照这样一套程序的:首先是国务院授权给国家的水利部进行一个统一的集中管理,同时国务院的相关组成机构还要参与其中进行一个协同管理的办法。等任务分发到各省各市中的水利厅时,他们就既要听从省市政府的指挥,还要同时接受国家水利部的指挥,最后再来旅行各省市中的水利局应该履行的管理职能。国务院管辖下的部门有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发改委、农业部、建设部、各省市整部等部门又分工管辖流域机构、部办公厅、规划计划司、规划管理司、水资源保护司、水保司、农水司、防总办公室等。

1.2水利工程施工单位的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制的现状

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的形式是非常的多样的,也正是由于它的多样性,就致使了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的单位企业在管理内容上的差异。详细情况我们可以见下图,对比之前国家管理体制之图,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水利工程项目的承包企业单位在项目的组织管理办法上与国家管理部门的管理制度是大同小异的。主要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别分管辖了企业的职能部门还有直属单位部门。职能部门包括了工程管理、计划财务、人力资源、安全生产、综合生产、技术管理等部门。直属单位有:水工维护、机电维护、运行管理、观测维护、通讯网络、水质监测、水政监测等单位。

2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创新的内涵与意义

我们都知道组织管理是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水利工程项目的组织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水利项目组织管理体系的发展还有变革,也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水利工程项目组织所管理的目标。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多的还是一个动态的、工程的管理者的一个逐渐的自我调整的过程。

2.1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创新的内涵

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的内涵是指要密切的关注组织目标、组织的结构、组织的流程、组织的部门之间的职能等之间的协调关系,从而赋予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创新的内涵。从目前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我国水利工程的项目组织管理体系正在打破传统一般的工程的管理体系与方式的界限,正在朝着新的方向发展。这种创新的内涵主要包括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单位在工程项目管理的流程上的再造与借用现代国际上组织管理体系的成熟的理论,进而作用到适合我国国情的水利工程的项目上,细化了可以考究的更仔细的内容还有指标,再进行管理流程的稳步推行与实施。

2.2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创新的意义

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的创新是水利工程实行现代管理机制的一个重要功能之一。这里的创新指的是项目工程随着外部环境的急切变化后还能成为现代水利工程组织管理里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的创新的内容简单的来说指的是项目组织管理体系的设计上还有在项目组织管理的社会变革中。这就需要我们在水利工程项目的管理体制的创新问题上要积极的运用新的理念与新的方法模式来指导项目组织管理的设计与变革,从而使我国的水利工程项目的管理部门的结构更加的合理化与科学化。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只有从项目管理内部高效率的运行良好的管理体制,保持好与其他各部门、各企业与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态度。我国水利工程的项目组织管理体系才能最大化的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3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创新中所要遵循的原则

我国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在水资源的管理上因为经济体制的问题,还有水利工程管理者思想意识上的不先进,所以在水的问题上,矛盾一直是比较突出的,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城乡供水不平衡、污水处理不恰当不合理、节水设施不先进、水资源配置的难度大上面。我国长期以来的水资源有效保护不到位与水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现在已经严重的影响到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使用的战略的进行了,也越来越不能适用我们现行经济的发展方式和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所以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体系已经到了必须深化改革的层面上,具体索要遵循的原则有以下几点: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的创新中首先应该注意的是要正确的处理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还有社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要在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中提高其组织管理体系,从而降低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的成本,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其次正确的处理水利工程项目中工程的施工与工程的管理的关系。二者要同时重视,缺一不可,水利工程项目的投资者在加大工程施工的投资时,还要加强管理方面的资源的配置,从根源上面解决水利工程项目中重施工轻管理的问题。再次,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阶段还要正确的处理好各部门在责权上的关系,我们既要明确水利工程各部门和水利工程的管理和施工企业在责任还有权利上的利益的分工,还要在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内部建立起有效又合理的机制,使水利工程项目在施工的过程中管理上的更加透明化。最后,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应该始终坚持在改革中求得稳进、在稳进中提升发展的原则。我们既要从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的探索和寻求更新更有效的管理体制,还应该充分的考虑和把握好改革的时机还有步伐,在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时又不至于使水利工程项目的开展前行在市场的危机隐患中。

4结语

我们都知道,创新是一个国家在经济的运行过程中源源不断的动力。创新也是推动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推动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力量的源泉。全面的推进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的创新与发展、逐步的建立起符合我们国家的经济现行情况的水利工程项目的管理体系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大使。新世纪、新时期,我们应该站在道德机制之上用非常理性的眼观去看待中国的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中所遇到的困难还有各种任务,也时刻应该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建立起公平公正的市政工程项目的管理举措。要改变现阶段我国水资源使用不足且分布不均的现象,我国水利工程的相关部分与相关施工企业就要把重点放在如何贯彻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上面,这就不仅要在水利工程的平时的养护和维修上面下功夫,更重要的还要不断的创新水利工程项目在施工阶段的组织管理模式,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可持续利用为第一目标,加快水利工程项目在建设上的重心的转变与调整,从而缓和我国不断发展的社会生活与水资源之间的矛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成铺垫好道路。

参考文献

[1]郭永.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创新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

[2]刘双.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创新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4(13)∶179.

[3]贺纯明.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创新探究[J].内蒙古水利,2015(04)∶93.

组织管理创新篇4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组织文化建设 管理创新 解读

一、组织文化的内涵.

组织文化又称为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组织文化理论源自企业管理理论创新,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以后,引发了学者的持续关注,对于组织文化的概念界定,不同学者存在不同认识。但总体来说,都更加注重思想精神因素的建设,而不是在过去一味的偏重物质文化建设。因此,组织文化可以理解为: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在适应外部环境和维持内部整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组织所特有的并由组织成员所认同的目标、传统、信念、价值、意识、规则、思想与行动的综合体。从图书馆管理的角度,将图书馆组织文化理解为:图书馆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并被全体馆员认同的目标、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职业道德、形象意识以及精神风貌等多种文化要素综合体,并在此基础上构成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

二、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对于图书馆管理的作用.

(一)导向功能 在以前的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图书馆工作的开展需要制定出一些规章制度,来规定工作人员的工作目标。在现在的这种环境下,已经不适合引领馆员的工作的开展开。组织文化是利用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于工作人员有一种内在的号召力,这样每个工作人员对于图书馆都有一种归属感。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可以把工作人员的事业心化为具体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工作人员可以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

(二)凝聚功能 图书馆作为一个组织,只有上下团结一致,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团队的作用。但是每个人的知识程度不同,生活习惯不同,个人修养不同,对于图书馆的团队的工作影响较大。而组织文化是一种“粘合剂”,他可以很好的把工作人员团结在图书馆的工作周围,把图书馆当做是一个”家”,把自己的头脑和时间精力奉献给图书馆。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工作的效率,树立起团结一致,上心一心的图书馆形象。

(三)激励功能. 组织文化建设是图书馆活动和工作的”催化剂”。在组织文化的建设中,形成了一种人人受到重视和尊敬的文化氛围,体现出每个人的工作价值,对于工作人员的工作成绩要给与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关注工作人员的情况,以人为本。工作人员受到鼓舞,会有非常大的荣誉感。会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自己的工作潜能。

(四)规范功能 组织文化建设还可以对工作人员进行规范。他可以减少因为各种规章制度带来的反感心理。更能够创造出团体的奋斗氛围。比起硬性的规章制度,这种软性的文化规范的效果更加明显。规章制度倾向于“管”,组织文化更加重视控制人的内心,管理能够约束工作人员表面的规矩,不能够约束人的心理。

三、如何提高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

(一)高校图书馆创新遇到的难题。

1.过于求稳 图书馆的历史悠久,现在阶段的图书馆都已经是稳定的阶段了,大部分都有着固定的工作方法,工作规范,工作条例。管理创新意味着要去掉现在的规范,创新就是否定以前的。现在的图书馆从根本上拒绝创新,思想上就没有做好准备。

2.业务没有标准规定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图书馆都已经使用高科技方法,在信息的处理和管理方面效果表现明显。但是,工作效率的提升也带来工作的热情的减退和工作积极的减少。工作人员不能够主动能够的整理信息,走在信息的前面,而是走在信息的后面。更由于网络的流行,读者大量流失而没有解决的办法。

3.谨慎的心理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有着很强的专业的技能和经验。但是由于经验充足,工作人员很少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进行创新。而且图书馆的工作稳定,流程性质强,不断的进行重复。工作人员常常具有谨慎,胆小的心理。

(二)如何提高高校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

1.制定出图书馆的发展目标 俗话说的好:每一条河都有自己的方向。组织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找出组织的目标。图书馆的发展目标的确定需要根据内外环境,图书馆的性质,和图书馆的优劣情况,全面了解之后再制定出合适的目标。高校图书馆的组织文化建设需要从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这三方便着手,形成自身图书馆的特色和以图书馆组织精神为核心的文化体系。

2.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图书馆的核心职能永远是为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服务,并通过图书馆主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来体现,这就要求图书馆的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同时,开发出员工的潜能,提高员工的素质,能够充分的尊重工作人员的工作价值,把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工作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在图书馆形成巨大的凝聚力。本着“读者第一,用户至上”的原则,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

3.加强图书馆的环境建设 图书馆作为知识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其环境的感官程度也是吸引读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在图书馆增加绿化,装饰名人标语,摆放雕塑,悬挂馆徽、馆旗、馆训等,来赋予高校图书馆文化性格,凸显文化特色,给读者带来清新、自然、幽静、舒适之感,做到让读者心中有图书馆,脚步迈进图书馆,舍不得离开图书馆。

四、总结.

综上所述,组织文化建设于管理创新存在天然的紧密联系,组织文化是现代管理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崭新管理方式。他可以导向工作人员的工作目标,规范工作行为,激励工作热情,凝聚工作氛围。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进行调整和变革,这种变革不仅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使图书馆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图书馆必须审时度势,及时的把先进的组织文化建设运用到图书馆管理去,实现图书馆与时俱进的脚步。

参考文献:

[1]丁玉霞,顾英.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与管理创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5.

组织管理创新篇5

论文关键词:发展,社会,组织,开创,社会

 

新春伊始,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了关于社会管理的重要讲话,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社会管理成为各级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的工作,实践中涌现出了许多积极的创新模式,如江苏睢宁全民参与的“一毛钱维稳工程”、河北肃宁“四个覆盖”的农村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深圳等多个城市探索建立的劳资集体协商机制,以及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积极探索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等。尽管我们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的问题纷繁复杂,但各级党政部门的积极探索正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之路。

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提出了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的八点意见,重申要加强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这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工程,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实践中来看,在社会管理格局的四大体系中,目前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缺少社会协同,最大的难题是无法突破社会协同,最大的任务是如何增强社会协同。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的核心任务,应当是在如何增强社会协同的基础上完善社会管理格局。而增强社会协同的关键,在于发展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协同主体在社会管理、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我国的社会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它们具有民间性、非营利性、公益性等特征,活跃在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根据民政部门的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共44万家,此外尚有24万家在各级民政部门备案的城乡社区社会组织,以及大量未登记但以社会组织名义活动的“草根组织”和在华活动的境外社会组织。据我们的调研估计,全国各类社会组织的总数,应当在300万家以上。

尽管存在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但客观地说,我国社会组织近年来的发展无论在数量上、速度上、活动及影响上,都是相当显著的。但是,由于受到管理体制的束缚,由于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由于各级党政部门协调支持不够,也由于社会组织自身的自律和能力建设不足,我国社会组织的各项社会功能还远没有具备起来,难以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形势下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为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改革社会组织双重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登记、协调监管、分类指导、重点支持的社会组织管理和发展新体制。我国现行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各司其职、严格把关来限制社会组织,目前这种体制已成为制约社会组织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一是要建立统一直接登记的行政体制;二是要建立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的监管体系;三是要针对社会组织的不同类别建立分类指导的制度形式;四是要按照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建立重点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体系。

第二,健全社会组织相关法律法规。我国现有社会组织相关法规仅三个,存在法律位阶低、相互协调差、实体规范少、政策不配套、制度有盲点等问题,不利于社会组织的发展和规范。在推动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应加快社会组织立法工作:一是要从法律上明确社会组织财产的公益属性并加大保护力度;二是要尽快创设并出台社会组织基本法,形成社会组织领域统一的法律规范;三是要加快修订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三个行政法规;四是要针对行业协会、涉外组织等特殊类别的社会组织做出更加明确和有针对性的法律规制。

第三,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推动社会组织功能全面升级。我国社会组织发育时间短,受体制、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多,来自政府的支持少,社会组织自律机制和生态系统也不健全,因而能力建设普遍不足,社会组织应有的各项功能都不发达。为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一是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扶植和发展一批支持性社会组织,大力推动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二是要落实并简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全社会支持公益事业,用税收等经济杠杆支持社会组织发展;三是要加强社会组织各种自律体系和生态系统的建设,通过行规行约、公益伦理和社会监督培育发展积极健康的社会组织体系;四是继续加大购买服务等财政支持力度,鼓励非公募基金会等资源型组织通过资助社会组织发展公益事业,缓解社会组织发展的资源瓶颈。

第四,加大政府转移职能力度,形成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新局面。近年来,中央有关部委和许多地方政府都在积极探索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通过购买服务吸引社会组织进入公共服务领域,这是社会管理方面的积极探索,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和继续推广,将那些能够由社会组织承担的职能坚决转移出去,通过购买服务、委托服务等各种有效的市场机制交由社会组织承担起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在改革创新中建构政府与社会组织共同推动社会管理的新局面。

组织管理创新篇6

关键词:大庆油田;施工管理;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TE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244-01

科学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时代变革的大潮在汹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退则被时代的浪潮所淹没。作为施工企业,我们正面临一座困难的巨山:质量标准越来越高;施工规范越来越严;资源投入越来越多;中标单价越来越低。

当然,天无绝人之路,面对困难我们尚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精品这路,效益之路。

但是,这条路并不好走,它要靠我们用心血和汗水来开凿、填筑、养护,体现在具体的施工实践中,那就是要求我们针对每一个工程项目,都禅精竭虑,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使所有到手工程都成为企业的名产品、硬牌子、活广告,真正实现干一项工程,树一块牌子,占一方市场,创一流效益。

施工中,我们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工程实践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a. 熟悉工程环境,合理布置现场。施工布置好比行军布阵,一着不慎,全盘被动。项目部设在哪里?施工队怎么分布?拌和楼、配电房、炸药库等等均需各就其位,一中标,项目经理就多次亲自带队,爬坎过沟,踏勘现场,切实掌握了第一资料,妥善安置了各项设施,为后续工程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b. 分析施工图纸,找出工程的重难点与控制点。只有正确找到工程的重难点与控制点,才可能有的放矢地安排资源投人、分布,分项工期指标,并针对其不同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攻关项目及相关预案。在施工中。我们正确地认识到难点工程,及时作出了针对性较强的一系列举措。

c. 了解设计意图,优化施工方案,实现工效双赢的目标。设计的目的是什么?有无更合理的替代方案?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对每一个工程项目都应该有这两问。对于施工难度极大的工程我们提请设计方。

d. 优化施工方案,创新施工设备,于细微处见精品。在质量意识普遍提高的今天,单从大的方面着眼已经不够了,要高人一筹,就必须做到别人做成精品的,我要做成精品,别人未做成精品的,我也要做成精品。

1、施工组织设计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施工组织设计是投标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取得工程承包权而编制的,它的主要作用不是用于指导工程施工,而是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论证作用。在技术上、组织上和管理手段上论证投标书中投标报价、施工工期和施工质量三大目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二是承诺和要约作用。对招标文件提出的要求(要约)做出明确、具体的承诺,对工程承包中需要业主提供的条件提出要求(要约)。

施工组织设计在投标阶段即已形成(即投标施工组织设计),但合同签订后,承包商还需根据合同文件的要求和具体的施工条件,对其进行修改、充实、完善,形成实施性的施工组织设计。无论是FIDIC合同条件,还是我国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均将投标书列为工程承包合同的组成部分,而对施工组织设计的修改、充实、完善,是经监理工程师(业主代表)审核同意,并经双方反复协商、达成一致后确定的,整个过程具备合同订立的要约与承诺的特征,因此,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承包合同的组成部分。

施工组织设计主要用于指导施工,但由于具有承包合同的地位,其作用不限于施工,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工程结算的依据。工程造价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造价与施工方案有关,同一项工程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案,其工程量和造价都不一样。工程投标报价往往是单价的套用和实际工程量的计算,则应根据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确定;二是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索赔的依据。若业主未按承诺提供施工条件施工图、施工场地等),是违约行为;若业主要求不按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施工,则须经双方协商一致后方可实施。若由此造成施工工期延误,施工企业可提出工期索赔,若造成工料及其他经济损失,可提出经济索赔,索赔的依据包括施工组织设计;三是监理对象。施工组织设计应用于施工全过程,集技术、经济、管理和合同于一体,是一份全面的施工计划和合同文件。因此。监理工程师将其视为重要的监理对象,严格监督其实施,严格控制承包商对施工组织设计的变更和修改,将擅自变更和修改的行为视为违约行为。

2、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与应用的创新

2.1 内容创新

过去,施工组织设计是按技术需要编制的,其主要内容仅限于工程概况、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施工平面布置图、保证施工质量及安全的技术和组织措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施工组织设计作为工程承包合同的一部分,其内容不仅要考虑技术上的需要,更要考虑履行合同的需要,应编成一份集技术、经济、管理、合同于一体的项目管理规划性文件、合同履行的指导性文件、工程结算和索赔的依据性文件。因此,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应增加,应向项目管理规划方向发展。

施工组织设计内容的创新应体现在下列四个方面:一是业主应提供的条件。施工组织设计作为工程承包合同的组成部分,规定的义务应是承发包双方的。二是工程分包。工程分包分为承包商分包和业主分包,我国法律对工程分包有严格的限制。承包商分包应在业主允许的条件下在投标书中做出声明,而且承包商要对分包工程承担所有责任,因此,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包括承包商分包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三是质量管理体系。合理而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保证工程质量。因此,投标施工组织设计宜增加该项内容;四是项目管理组织(项目经理部)。项目管理组织是工程项目施工的直接组织者和管理者,在投标施工组织设计中列出该内容可以证明投标人在履行合同上有组织方面的保证,有利于取得工程承包权,有利于项目管理组织的内部管理,也有利于监理工程师(业主代表)了解承包商的运作方式,方便双方的协调。

另外,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应重点突出、繁简得当。内容过多、篇幅过大会给评标者以冗长的感觉,反而不利于中标。因此,投标施工组织设计宜简不宜繁。

2.2 应用技术和手段创新

网络计划技术可以通过时间参数计算对计划进行工期、费用和资源的优化,可以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条件的变化对计划进行动态的调整控制,使计划目标得以实现。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要实现以下三个转变:一是由静态的网络图向动态的网络计划转变。二是由单纯的施工进度计划向施工进度计划、资源计划和成本计划等综合性计划转变。三是由满足型计划向效益型计划转变。

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应用计算机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二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施工进度计划的优化、检查、调整和控制。三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及时获取、处理和利用各种有用信息。

3、结 论

组织管理创新篇7

关键字:公路主枢纽;组织模式;管理创新

干线运输主枢纽或者是骨架运输网络中的控制节点就是公路主枢纽,它是全国区域性的转运中心、公路运输的客货集散中心,主要的作用就是组织公路客货运输,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公路主枢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公路主枢纽进行规划和建设时一定要科学合理,而且还要采用科学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这样才能让公路主枢纽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一、公路主枢纽组织模式的分析

在计划经济下,政府部门不仅需要制定出和运输行业相关的政策,同时也要对客货运输企业的经营发展负责和管理,运输企业在实际的生产经营中只能够根据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来开展实际工作,企业看不到自身发展,也没有经营的自,对我国运输行业的长远发展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开始正确认识到整个问题的严重性,很多地区的相关政府部门也开始出台新的主枢纽建设模式,希望可以关闭按传统的运输企业国有化模式,使运输企业实行股份制模式,企业进行自主的经营,鼓励和支持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在公路主枢纽所有场站实现了股份制经营组织模式后,各个场站的建设模式和经营方式也开始变得更加灵活和多元化,在提升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新的组织模式中,公路主枢纽建设中的融资方式主要有横向融资和纵向融资。横向融资是通过金融机构或者金融市场来进行投资或者吸引外部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而纵向融资则是指企业自身的资金投入以及政府部门的投入等。

二、公路主枢纽管理创新的分析

公路主枢纽的管理模式可以根据现代化企业的组织和经营理念来进行创新,让公路主枢纽中的每个客运站成为一个单独的经济实体,自主进行经营和自负盈亏。和计划经济下的公路主枢纽管理模式相比,这种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模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创新,这种创新则主要是从下面这两方面来表现的。

1、政府部门职能的转换以及管理方式的创新。在计划经济下,车站在实现政府部门意图时主要是被动完成的,车站的实际生产经营活动并没有根据市场的实际规律来进行,自身的定位以及发展战略目标也较为缺乏。这样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来说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所以需要对其管理模式进行创新。首先应该要根据科学和合理的规划来确定市场的格局。比如成都的公路主枢纽在刚刚进行规划设计时,就重点考虑到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流量的有效预测,然后根据当地城市路网的实际结构和特点,来确定出公路主枢纽车站的布局原则,将大部分主枢纽车站设置在靠近城外的地方,这样就能有效降低城市交通的压力,而且对外运输的时间也能缩短,让对外运输的辐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车站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来对班次进行调整,从而来合理的调配车站运力。其次是运输市场准入政策的创新,在公路主枢纽管理创新中,运输市场面向社会运输主体开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政府部门可以建立一套完善的市场准入措施和政策,其主要包括承建、组件线路运营资本认证和车站经营股份制资格认证。承建、组件线路运营资本认证主要是针对线路的运营权,而车站经营股份制资格认证则主要是针对车站的经营权。第三要加强对不同层次运输市场的培养,通过合理和科学的措施来形成一个有序、有针对性和有层次性的运输市场,对运输企业的行为进行规范,人们的出行也将变得更加方便。第四要加强对旧车站的调整和改造,才能更好的适应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中,部分车站开始出现不协调,环境污染的情况也开始变得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部分旧车站进行改造和调整。最后还应该要加强和其他运输方式之间相互衔接。

2、运输企业内部的管理创新。对公路主枢纽进行管理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组织和管理各种生产要素,来向社会提供运输信息和服务,最终来实现一定的社会效益。公路主枢纽应该要坚持市场化和政企分开的经营管理模式,对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要积极的借鉴和学习,通过创新和务实的精神来做好自身的主要经营业务,这样才能保证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场站的运营企业应该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整个行业的特点,加强管理创新,构建起完善的管理制度。

场站运营企业在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要严格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来进行,建立完善的质量全面管理体系和目标责任制,让企业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清楚自身的责任和职权;在人事制度上,也可以根据现代企业的相关制度和规范来进行,建立起科学和合理的考核制度、激励制度,让企业人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

结束语: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公路主枢纽的发展应该和城市的整体发展布局相适应,通过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让公路主枢纽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现,在实现自身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标的同时,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霍娅敏.公路主枢纽规划建设后评价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

[2]关仕罡.公路主枢纽城市站场布局方法与方案综合评价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5.

[3]吴强.公路枢纽总体布局规划研究[D].天津大学,2004.

[4]李晓峰.公路运输枢纽规划与建设模式[J].运输经理世界,2006,07:76-78.

组织管理创新篇8

关键词:铁路物流;运输组织;管理创新

在国内经济稳步发展的背景下,要大力地加快推动铁路现代化建设,优化完善铁路运输组织方式,提高铁路运输效率,这样才能够突出铁路物流在国内交通体系中的作用,实现物流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于区域企业,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一、铁路物流市场环境分析

(一)铁路物流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稳步的发展,社会上信息技术被应用到物流行业,逐步推动物流行业信息化的发展,而且国内电子商务和生产制造产业发展都带动了物流业发展。因此,国内各个行业和社会消费者都对物流的需求逐步提高[1]。

(二)铁路物流面临的竞争力

国内物流业发展,在物流业有空运、铁路和公路等多种运输方式,铁路相比水路价格偏高,但是铁路辐射的范围更广,运力更大,运输更加便捷,铁路可以实现连接不同城市的目的。铁路物流与公路运输相比,铁路物流的运费偏低,而且环保性更强,安全性更高,但是在铁路物流过程中,不具备装载卸货功能,造成铁路物流比公路竞争力较低[2]。

二、铁路物流组织管理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铁路物流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国内的铁路物流系统相对比较独立而且分散,不能够实现运输数据信息的集成,也未能够建立铁路物流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铁路物流信息与外部的社会信息系统兼容度较低,没有实现信息的共享,无法实现对货物运输全过程的追踪。

(二)无缝衔接能力偏低

铁路物流的运营模式、标准和业务的流程及系统和自动设施,都不能实现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的无缝衔接,在运输最后的1公里方面,与物流园、海港港口都不能够实行完全的连接。在最后1公里的配送运输方面存在运输短板,这就严重影响了国内交通体系的搭建。

(三)缺乏整合运力资源的能力

近几年,国内的铁路物流承担着大宗货物运输的重任,然而在国内部分区域内仍然缺乏必要的货物装卸站,以及缺乏铁路物流的编组站,导致一部分区域的铁路物流能力比较紧张,缺乏完善货运物流设备。在运输装备的方面,设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偏低,而且部分运输的线路与地方货源距离比较远,这就会造成物流孤岛的问题。

(四)有待提升的运输组织效率

铁路物流在许多的运输环节上缺乏必要的监管,在货物运输到场站时,配送不及时,出现一些火车列车的晚点问题。另外,在运输组织管控方面,缺乏完善的调度指挥体系,影响到铁路物流效率的提升[3]。

(五)铁路物流服务不能够满足市场需要铁路物流产品服务满足外部市场需要,当前国内的铁路物流服务还不能够根据外界物流市场需求,来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导致铁路物流服务缺少订制能力。市场需要集中化运输,以及实现快运运输及全程物流服务,这会影响到铁路物流在物流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三、铁路物流服务创新和组织管理的创新

(一)铁路物流服务的创新

(1)集装化运输。在整个物流市场发展角度上分析,铁路物流需要尽快地推动转型升级来面对货物集装化服务需求,大力地拓展铁路集装箱运输。优化铁路物流组织,实现服务的创新,使物流更加灵活高效。铁路要能够满足社会的电子产品、药品等各类高价值物品的运输需要,在防磨垫和运输商务等各个细节上做好优化创新,加大新型运输服务的研究,这样才能够实现运输集中化。另外,也能够进一步推动集装箱多式联运,利用铁路大运量的优势参与社会的物流市场竞争,降低服务价格,进而使铁路物流的竞争优势得以体现[4]。(2)全程物流。保证物流供应链和生产运作业务流程同步优化是发展现代物流的关键之处,通过运用全程物流服务产品,可以显著地推动铁路物流的创新升级,加快推动铁路物流的转型发展。站在整个物流运作链条上,促进铁路物流服务的创新,加大铁路物流服务的营销,并建立铁路物流的信息系统,实现铁路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衔接,为客户们提供更多个性化、定制化的物流服务。将客户的仓储运输、装卸搬运等各类物流需求集中打包,提供一站式一体化的物流服务。(3)大宗货物运输。国内有大量的港口、煤矿,这些对大宗货物运输需求量较大,而且,需要通过铁路物流工具来实现货物的周转。在铁路物流方面,要开设直达的班列,并确保准时到达,有固定的车次和运输周期。在运输时,还要进一步与客户做好协调对接,在运输大宗货物时,尽量地缩短运输中间环节,才能够提高运输效率,降低整体的运输成本,为客户带来更大的服务价值。

(二)铁路物流组织管理创新

(1)优化配置运力资源。对铁路物流各类运输资源、运输网络要做好优化整合,系统规划,打造国内大物流运输体系。搭建铁路物流的基础设施系统,实现配置铁路运力资源,保证运输组织更加高效畅通。重点关注物流枢纽和铁路物流通道的科学规划,加大推动枢纽的改造,优先电气化的建设,进一步增强货运站的自动化运作水平。优化完善电气的配套设施,加快推动普速公路的建设,另外要优化运输网络。针对货运站等相关的一体化建设,要给予更多的资金投入,在铁路物流时,要扩大运输网络,连接社会物流系统,积极地推动社会物流与铁路、场站资源的衔接,并使铁路网络能够与企业政府和港口相对接,实现无缝的衔接,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减少运输物流成本,而且也能够满足客户对物流的需要。物流场站的建设属于物流的节点,因而,就应该根据现代物流的建设规范来合理地规划设计。在场站内,要融入加工配送装卸等各类物流功能,搭建物流信息平台,使新平台能够实现与社会企业、城市物流的融合,加快推动国内重要节点城市、港区、大路桥等区域的衔接。(2)加快铁路物流信息化建设。加快推动铁路物流的转型,建立信息系统平台,集成大数据、物联网来构建信息平台。通过利用互联网推动铁路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的发展,建立铁路物流信息平台,还要建立数据信息服务共享平台,不断完善运输信息集成平台。将市场导向作用发挥出来,在铁路物流的运输组织中,显示物流产品品牌,要对运输的组织做好进一步拓宽,建立物流调度平台,并形成科学的物流调度指挥体系,创新铁路物流的组织模式。

(三)改革收费管理模式

近年来,物流市场化程度提升,各物流公司之间的竞争力度加强,要想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就要提升物流运输服务水平,降低服务价格。在铁路物流方面,要改变过去的收费方式,明确收费标准,要对铁路货运和铁路物流等相关的服务价格做好一致的梳理,并形成标准化、一致化的货运物流服务收费标准项目。优化简化物流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要建成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收费的常规要求,能够实现推动在线交易。加快推动铁路货运价格体系的改革,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形成良性的循环,并实现对运输成本的明确。定价需要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根据市场的实际状况,确定目标市场,权衡竞争对手的价格,明确运输成本的各类竞争要素,同时还要赋予铁路物流企业相应的价格调整自主权,开展合理的调整,这样才能够促进利润向最大化方向发展。

(四)优化物流运输模式

货物在受理装车之后,需要开展货物的运输,铁路物流企业要根据外部物流市场消费者需要,组织货物周转。对各类机车车辆铁路设备资源合理利用,减少车辆的停站时间,压缩铁路车辆周转时间,要避免出现空车行驶。运输人员加强指挥调度能力的提升,充分地利用铁路物流资源。另外,伴随着国内铁路货运市场的发展,给货运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运输企业就要根据物流市场发展需要,推出更丰富多样化的服务,满足市场的需要。结合市场发展需要来变革物流运营模式,创新商业模式,以便能够在激烈的市场上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保持铁路公司能够实现市场化改革,加快经营模式的变革。铁路公司借鉴国外的优秀企业运营方式,来变革内部运营模式,创新服务模式,增加更多增值服务。

(五)建立现代化的物流调动平台

近年,国内的铁路物流组织逐步由过去生产型组织,向市场经营型的组织方向转变。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创新物流服务产品。建立场内快运物流调度指挥平台来组织开展跨境列车零散白货列车运输,建立货物服务受理中心,集中开展铁路电子商务的发货需求处理,及接取送达和日常需求的对接、运输的协调、项目跟踪服务的监管。受理物流配送中心的物流调度平台,要负责铁路局日常接取送达的业务及各类集装箱两端的接配,指挥中心可以处理物流调度,负责快运货物班列以外货物的接取送达的运输组织。设置货运的办理站、快运作业站,以及营业网点来实现物流协调调度,负责货物的接取送达和周转。在物流调度的指挥系统中,调度管理中心、经营部、货运站等三级调度组织体系,实现对铁路物流各环节的一体化、集中化的控制。

四、结语

上一篇:装置艺术范文 下一篇:装饰艺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