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13:33:44

组织学论文

组织学论文范文第1篇

构建学习型组织被认为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因此,国内外许多企业都在努力构建学习型组织。另外,作为新型工业化国家,我国许多产业都是刚刚起步,面临经济国际化、市场全球化、技术进步加快的大背景,我国企业的组织学习、组织创新的现状如何?其组织学习以及组织创新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经营绩效?这不仅是学术问题,也是企业实践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企业经营战略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其结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组织创新

组织创新是指组织采用一个新的理念或行为,因此创新可能是一个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新的技术、或是一种新的管理方法。多元观点认为不管是产品还是过程观点,只着重在“技术创新”层次,而忽略了“管理创新”层次,因而主张将“技术创新”(包含产品、过程及设备等)与“管理创新”(包括系统、政策、方案以及服务等)同时纳入创新的定义之中。在目前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多元的创新观点更符合企业的竞争需要和实际情况,因而,我们理解的组织创新主要是企业的全面创新,既包括管理创新,也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心理学对影响和推动组织创新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分析。归纳起来,主要影响因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大类。1.组织内部因素从企业组织自身的角度讲,有三类影响因素对于激发组织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即组织结构与资源、组织文化和人才资源等。(1)组织结构因素。根据大量的研究结果,组织结构因素对创新的作用很显著。(2)组论文格式织文化因素。创新型组织通常具有独特的组织文化,例如,鼓励试验,赞赏失败,注重奖励等。研究表明,创新型组织的文化以创新导向为核心。(3)人才资源因素。人才资源是组织创新的基本保证。创新型组织积极地对其干部员工开展培训和发展,加快知识与经历的更新。同时,通过职业生涯设计,给员工提供高工作保障,鼓励员工成为创新能手。一旦产生新思想,创新者会主动而热情地将新思想深化提高并克服阻力,以确保组织创新方案得到推行。2.组织外部影响因素从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讲,市场的变化和组织所处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环境等都会影响组织创新的整个过程。(1)产品与服务市场变化。市场变化是组织创新的首要外部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需求变化。组织作为市场中的供给方是为满足需求而存在的。另一重要的市场变化是竞争变化,激烈的竞争往往使组织更倾向于成为适应市场的创新型组织,并通过更低成本和更高质量取得竞争优势。此外,资本与劳务市场变化也能激发创新。例如:许多工业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结构最适于激发创新,某些风险资本专门寻找有发展前途的小型创新公司,实行高风险,高回报率的投资策略。(2)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因素。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因素是推动管理创新的重要外部因素。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技术层次的不断提高,使得管理理念与文化价值观的更新日趋急迫,成为组织创新的必要条件。而管理理念与文化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因素变化的制约,例如,政府的政策、法令、法律、规划、战略等,都直接对组织创新行为具有指导意义和约束力。组织创新过程是一个系统,不仅会受到组织内部个体创新特征、群体创新特征和组织特征的影响,还要受到整个社会经济环境的制约;组织创新行为又会直接影响组织绩效,包括市场绩效、竞争能力、盈利情况、员工的态度等。同时,组织创新是一个渐进过程,往往从技术与产品开发入手,逐步向生产、销售系统、人力资源、组织结构发展,进而进入战略与文化的创新,表现为一种渐进创新的过程。超级秘书网

二、组织学习

组织学习一般是指建立在组织过去知识和经验记忆的基础上,通过共享信息、知识和各种学习模式建立的一种学习过程和学习机制。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组织学习的概念到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学者对组织学习已从心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把组织学习看作是形成未来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这种学习机制在于组织能否通过学习提高对产品、技术和管理的创新能力,形成新的特殊资源,再对这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形成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建立在组织学习机制基础上的管理创新机制是公司形成管理优势的源泉。在组织学习中,每个成员对学习过程和结果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但组织学习绝不是个体学习的简单加合。组织成员和组织之间的交互行为、组织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组织文化的构建是组织学习的重要特征。组织学习的实质,不是把散沙式的个人学习装到一个大沙盘里,而是以团队式组织作为学习的主体。而那种个人学习的集合,是一种非凝聚状态的“组织学习”,承袭的依然是提升个人能力就可以对组织发展做出贡献的老观念。他们没有看到个人知识的提升并不能确保组织能力的提升。要实现组织整体能力的提升,必须使经验、知识和技能在不同的部门和人员之间有效传递,而且交汇融合,共同分享。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组织能力,形成共同愿景。实际上,由组织的生命发展周期来看,组织学习就是组织创新的过程。从组织孕育到成长再到成熟直到衰退,必须对组织进行不断创新,才能使进入衰退期的组织蜕变,进入下一个发展周期,否则便会消亡。而知识、技术、制度的创新,正是推进组织学习的重要条件。

三、组织学习对组织创新的影响

组织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问题的提出

决定参与此项活动后,立即面临如何组织、如何选题、如何收集资料的问题。在如何组织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参与的范围和形式、组织方式,以及怎样做到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进程等。选题方面的问题是显在的,什么类型的题目、什么时候提出,如何结合学生的兴趣等。

二、基本思路

这项活动应体现主体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这项活动的主体就是学生,内容以初中化学知识为基础,鼓励同学们寻找独特的视角和思路,以求有所创新。范围是两个班全员参与,集体讨论与个人独立撰写相结合,课堂与课余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提示和指导学生学习论文写作。

在选题方面立足于“小”,学生自主选题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不受时间、地点和仪器设备等限制,便于全员参与。内容宽泛:学习化学的体会感受,对化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学习方法探讨,怎样做题解题,学习化学的不利因素分析,结合化学实验、化学复习、联系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实际谈学习化学的应用,等等。

在资料收集上,由于互联网方便快捷,我们鼓励同学们自主收集、互相交流,少数特殊资料由老师帮助提供。

三、具体做法

1.选题。在学生自选论题写作的同时,穿行了两次教师布置讨论题目,让学生讨论后自拟题目撰写。一次是在自学人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下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之后,主要讨论怎样自学第六单元的方法和自学后的体会与成效。另一次是在第十单元“溶液”结束后,主要讨论溶液知识的应用。要求把化学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讨论学习溶液知识前后的比较和学习化学知识的体会等。

两次讨论的效果非常好,约有60%的同学选择了内容与之相关的题目。

2.写作。在教师讲明了为什么写、写什么、怎样写等要求后,先搞试点,然后推广。具体做法是:每班化学科代表和10个化学小组长先试写,老师及时组织总结和讨论,然后再组织全体同学写作。其间穿插一次论文写作格式的专题讲解。

3.交流。演讲和交流是此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极大地提高同学们的参与热情。本次活动共组织进行了3轮本班内演讲交流。

第一轮安排在第一周至第二周化学课开始讲课前1至3分钟,每次每班只限1人,参加演讲交流的人员是各班的化学科代表和化学小组长。

第二、三轮,交流时间都是安排在化学活动课上集中进行演讲,每次每班10人,由化学科代表和小组长负责安排演讲人员和顺序。

4.评价。采取班内同学全员参与,以学生为主、师生共同参加的方式,从科学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三个方面对论文进行评价。教师的点评,主要鼓励同学怎样进一步学习和探究。

四、收效与体会

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撰写化学小论文的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出现了学生人人愿意写,个个争着登台演讲交流的可喜局面。一学期共写小论文65篇。我们选送其中较好的21篇参加市教科所举办的“贵阳市第二届中学生化学小论文比赛”,共有13篇获奖。其中,《我家的防火预案》(熊令然)获一等奖,《沼气发展的诱人前景》(王志圣)、《废旧电池的危害与我们的对策》(许志远)、《厨房中的化学》(朱汝雪)、《热水袋的奥秘》(张幸)获二等奖,另有8篇获三等奖。

实践证明,凡积极参与写化学小论文的学生,综合素质都有了相当大的提高,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创新意识得到了发展。单从这些论文的题目,我们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同学们乐于用化学的知识和方式去认识世界、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强烈意愿。

通过这项活动,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师生的关系就更融洽了。由于师生之间频繁深入地知识和写作交流,学生对教师信任很自然就建立起来了。在学习中,教师的要求很快就能转化为学生的行动。这对整个初中的化学学习益处多多。

开展写化学小论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础好的学生自不用说,部分其他学科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通过这项活动,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变成了化学学科的优生。

开展这项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现在的学生思维敏捷、观察敏锐、掌握的信息量大,所提出的问题相当尖锐和前卫。这些问题促使我们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新的知识。如果教师不敬业,甚至稍有懈怠,这项活动就很难开展下去。

初三学生的生理和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学、思路容易发散、敏感而脆弱。我们在组织活动时必须注意三点:一是要让同学们的思路以教材为中心,不能盲目超越知识范围;二是指出他们的不足时一定要注意技巧,保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三是不能过多占用时间和精力。

在事后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同学们对这项活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这项活动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为这项活动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了化学学习方法,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自学和沟通的能力。一些同学表达了发表演说时的刺激,完成论文后的满足感和成功感,将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惊喜。一些同学表达了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乃至立志以化学为终生学习目标的看法和激情。总的来说,都希望这项活动能坚持下去,越办越好。

组织学论文范文第3篇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微细结构和胚胎发育过程及其机制的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平台课,是学习后续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基础课程。多年来,课程质量标准是以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大纲、课堂教学效果、学生考试成绩为依据。笔者十几年来对该课程在教学队伍、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课程教学大纲在课程目标,所关注的仍是知识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上教师讲授偏多;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上仍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真正得到充分体现;课程评价标准不够明确,对教学程序要求不够清晰,操作性不强,未体现新学习方式的改革,如团队学习、探究式学习等,仍过于重视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未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质量标准体系。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质量标准的研究被列为绍兴文理学院首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质量标准专项),通过构建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质量标准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内涵建设,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建设引领课程改革的示范性课程;打造一批“就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满足终身学习需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质课程,建立一套适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为进一步开展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提供基础。

2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质量标准构建的方法

2.1把握定位

把握学校-专业-课程定位是构建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质量标准的关键。绍兴文理学院为地方性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够创造性地解决本专业领域较复杂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基础扎实、临床技能突出,适应能力强、有终身学习能力、职业素质良好,主要服务于地方医疗卫生事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是学习医学的入门课程,是培养专业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后续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课程的重要基础。

2.2寻找依据

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教高[2008]9号),2014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临床执业医师),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本科,2013),2014版绍兴文理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

2.3确定要素

课程质量标准包括课程标准和课程评价两个方面。

2.3.1基本要素

依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4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临床执业医师)、2014版绍兴文理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目标,组织课程组成员,并邀请相关基础和临床课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讨论课程设计思路,将理论知识与后续课程及临床实践对接,精心选用合适的病例引入教学过程,研究恰当的教学方法,形成知识、目标、能力、教学方法以及学时分配于一体的课程标准架构。课程评价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分析、整理信息和资料,考查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或对课程设计、课程教学过程、课程效果等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课程标准是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是课程建设的依据,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依据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本科,2013),结合《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和2014版绍兴文理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扣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结果性指标确定课程评价要素。

2.3.2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质量标准的基本框架。

3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质量标准体系的特点

3.1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质量标准遵循了“三个一致性”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质量标准以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为中心,遵循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与后续课程衔接的一致性、与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一致性。根据“三个一致性”,确定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实践体系、评价标准、保障体系。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根据对应的知识单元和能力要素确定教学内容,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与相关课程进行衔接、取舍、整合和序化,形成以应用为核心的全新的课程质量标准。

3.2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质量标准注重了“五个结合”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质量标准注重基础与临床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专业与人文结合、过程与终结结合、定量与定性结合。

3.3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质量标准体现了“六项标准”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质量标准建立在以培养核心专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与总体思路基础上,着重体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教学管理与组织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满足岗位需求,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技能的培养。

3.3.1教学队伍标准

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执教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参与及承担教育研究或教学改革项目,成果显著。课程负责人近三年主讲该课程不少于两轮。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并根据课程需要配备辅导教师;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

3.3.2教学资源标准

教材及相关资料:选用先进、适用的教材,课件、案例、习题集、实验指导、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齐全,符合课程设计要求,满足教学的需要。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条件满足实验教学要求;能进行开放式和探究式教学,效果明显。网络教学环境: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架构合理;硬件环境能支撑网络课程的正常运行,并能有效共享,在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3.3.3教学内容标准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改革以学科知识系统化培养为目标的教学内容,构建以能力培养要求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缩减理论学时,提高实验学时,使二者学时之比达到1∶1。遵循“增强能力、强化技能”的思路,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础实践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突出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加深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职业素质、扎实的基础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3.4教学方法标准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专业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实施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构建贯穿课程教学的系统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验实践教学,培养专业技能,提升医学生岗位胜任能力和就业能力。对课程不同授课内容,灵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个人学习与团队学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翻转课堂与PBL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将能力培养贯穿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素质培养转变,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精品课程、微视频建设为重点,提高教学工作信息化水平,延伸第一课堂,融合第一、第二课堂。根据课程特点,定期组织有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竞赛,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巩固和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3.5考核方式标准

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建立与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考核方式,处理好课程和教学环节考试方式的关系,将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知识考核和能力评价有机结合。过程性考核(50%)包括实验成绩(30%)、自主学习和团队学习成绩(10%)及网上单元测试成绩(10%);终结性考核(50%)采取闭卷考试,包括基本概念(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知识点(选择题)和案例分析(综合应用题)。增加对知识点深刻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考查比重,减少记忆内容的考核比重。

3.3.6教学效果标准

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强化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的组织与机制。从教与学互动的角度,改革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价方式,构建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探索课程标准下教学效果评价的原则、特点;突出学生在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中的地位;探索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对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提升教学质量的影响;凸显课程教学改革在课程标准体系教学效果评价中的作用。

组织学论文范文第4篇

新时期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须将加强党的学风建设置于首要地位,这是因为学风问题关系到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思想素质和执政水平的提升。党的优良学风潜移默化地植根在广大党员和党的干部的工作实践和思维模式之中,能够使他们养成注重调查研究、善于分析总结、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工作作风,增强他们的工作技能,提升他们的工作水平,从而达到不断提升全党在新时期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目的。新时期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之所以要在全党树立优良的学风,还因为优良的学风不仅是保证党组织和党员的学习效果、提升全党学习能力的首要条件,也是规范党员学习行为和提高党员党性修养的重要保证。党员只有树立了优良的学风,才能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不断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掌握、运用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党性修养。由此可见,加强党的学风建设是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当前一些党组织在学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应当看到,在当前现实生活中,一些党组织开展的学习活动尽管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进行创新,但在学风方面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一是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学习的目的性不强;三是学习方法过于简单;四是学习不能做到有始有终;五是学习的针对性不强;六是学而不思;七是不善于总结、提炼、升华学习的收获等。学风上的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其一,一些党组织和党员没有从思想上提高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在学习问题上具有被动性。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学习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就是在思想上没有真正重视学习,往往认为党组织开展的学习活动是根据上级的部署而进行的;党员参加党组织开展的学习活动没有那种本能的、内在的积极性,参加学习是靠“党性”、靠组织纪律性去“完成任务”。党组织和党员在学习的问题上都缺乏主动性,以至于出现对学习“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众所周知,如今,我们正处在全球化和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处在必须终身学习的时代。为了实现“中国梦”,有很多问题需要中国共产党研究和学习,在此形势下,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如果不从思想认识上重视学习,就会在实践中处于被动局面。为此,全党上下必须树立良好的学风,重视学习能力的提高,并着力纠正以下两种错误观念:一是认为经验比理论重要。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因为经验固然重要,但实践经验若不上升为科学理论,就将永远停留在操作层面上,因此,只有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科学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具体工作。而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科学理论就必须重视理论学习,以此提高思维的层次,开阔眼界和思路。二是认为工作比学习重要。这种观念是错误地把工作与学习对立起来,认为干工作就没有时间学习。实践证明,不认真学习,工作就不能科学、高效!由此可见,只有从思想上纠正上述错误观念,才能在思想上重视学习,也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其二,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学习活动的形式过于程式化、学习方法过于简单、学习内容比较单调。长期以来,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学习活动的形式呆板生硬,气氛沉闷压抑,常常是由一人例行公事照本宣科读文件,大家旁听;或前半段自学,后半段讨论;或限定主题,轮流发言;或集体学习,分散答题等。这些形式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长期沿用的结果,必然使学习者产生“学习疲劳”综合症,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即使是鲜活的学习内容也得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此外,学习的内容也往往仅限于上级文件、领导讲话、时事政策等。毋庸置疑,这些内容确实是应当认真学习的。但是,除此之外,在新的形势下,还应当积极地去学习、研究新的理论知识,增加新的学习内容,这不仅是与时俱进的需要,也有利于调动广大党员的学习积极性,使之能够有兴趣、主动地去学习。

三、“四步螺旋学习法”的内涵与特征

(一)“四步螺旋学习法”的内涵

笔者按照认识论的相关理论,遵循学习活动的客观规律,提出了“四步螺旋学习法”。所谓“四步螺旋学习法”,是指在学习中采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它要求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按照选题定向、深思凝思、检验交流、总结升华四个步骤进行学习。这一学习方法能够有效改变传统学习活动的被动性、程式化和低效性。四个学习步骤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步,选题定向。选题定向就是在学习活动起始时,学习者必须选定学习的内容、明确学习的目标指向。因为在当今世界上,知识浩如烟海,如果在学习起始阶段学习者不能选定学习的内容、确定学习要达到的目标指向与学习的方式方法、安排好学习的进度和时间等,就必然使学习活动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选定内容是学习的前奏,也是学习开始的序幕,前奏和序幕能否引人入胜,将决定着演出(学习)的成效。第二步,深思凝思。深思凝思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在学习中,学习者对于要学习思考的问题,不能仅仅满足于对问题表面现象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搞清楚问题的本质和细微之处。自古以来,人类对“思”的呼唤一直没有停息过,从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韩愈的“行成于思毁于随”,到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等,人们对“思”投入了极大的兴趣,寄予了莫大的希望,也产生了无数的、令人振奋的思维成果。深思凝思要深入、要专注,即对学习的内容、对接触到的实践,不仅要了解其表象,还要把握其本质,达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境地。第三步,检验交流。每个学习活动经过选定内容、深入思考阶段后,都必然会有一定的收获,为了检验个人的收获成果,就需要进入第三个学习步骤———检验交流。检验交流是学习者之间通过思想交流,深化学习收获的阶段。由于个人的阅历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认识水平不同,因而,对于同样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实践,各自学习收获的成果可能也不同,这是正常的,甚至是必然的,这也就是交流的必要性之所在。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者之间互相启发、思想互相碰撞,实际上是使每个学习者获得了一个重新学习的机会,给每个学习者提供了一个重新选择、提高的机会。交流是学习者对学习成果欠缺方面的有益补充。第四步,总结升华。总结升华就是总结、提炼学习成果。学习者经过选定内容、深思凝思、检验交流阶段后,就需要总结、提炼所获得的学习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得到新的成果。学习过程中的总结升华阶段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经历了学习者的选定内容、深思凝思、检验交流阶段后,萃取了集体的智慧、集结了众人的学习成果的精华而得以实现的。学习者的学习成果一旦被个人或组织升华,就既能提高学习者的理论和认识水平,又可以惠及他人。

(二)“四步螺旋学习法”的特征

“四步螺旋学习法”具有循序渐进性、周而复始性、学以致用性的特征,充分体现了科学、高效的学习活动的规律。

1.循序渐进性

“四步螺旋学习法”的每一个步骤都是不可逾越、不可取代的,学习必须按顺序进行。它的不可逾越性表现为四个学习步骤的逻辑关系:整个学习过程必须依次通过选题定向、深思凝思、检验交流、总结升华环节。四个学习步骤的不可取代性表现为四个步骤的学习内容不可取代、方法不可取代和过程不可取代。即使人为地将其中某一过程合并,而事实上它还是隐含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性告诉我们,任何学习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学习是一个点点入心、润物无声的过程。

2.周而复始性

“四步螺旋学习法”使学习成为一个螺旋上升的周而复始的过程。一次学习过程的结束预示着另一个学习过程的开始。这种周而复始性有两种涵义:一是对于选定的目标未能得到满意的升华时,可以在下一个学习过程中重复进行,直到满意为止;二是一个选定目标完成后,再选定新的学习目标重复进行新的学习过程。这种多次选定、多次重复、多次升华的过程是永无休止的。因此,一个循环之后,既是一个学习过程的终点,也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的起点。这种循环不是简单地自我重复和机械地轮转,而是呈螺旋式上升态势。每一个学习的新起点都是在以往学习成果的基础上的再提高、再升华。

3.学以致用性

“四步螺旋学习法”特别强调学习要学以致用。该方法从第一个步骤开始就立足于学以致用,强调要选题定向、要明确学习目标,从而规避了空学空转的问题,使学习的目的和效果有机地统一起来。四、“四步螺旋学习法”在新时期党的学风建设中的实施新时期加强党的学风建设需要全党在学习中采用科学的方法,“四步螺旋学习法”是一个遵循认识的客观规律、顺应人们心理倾向的学习方法,为此,在新时期加强党的学风建设中,笔者认为采用这一方法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了在全党形成优良的学风,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学习中可采用“四步螺旋学习法”,按照该方法的步骤依次开展学习活动。

(一)党组织和党员在开展学习活动时,必须首先选定学习内容,确定学习应达到的目标

针对当前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的性不强等问题,党组织和党员在学习活动伊始,就应首先选定学习内容,明确要达到的目标。新时期必须选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事政策,以及有关人生教育、道德教育、思维教育、知识教育、技能教育等的学习内容,并明确每次学习的目的指向。从宏观上讲,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学习时事政策就是洞察时局、把握形势,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学习科学知识就是要不断丰富知识的增量,把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囊括于胸,用于提高工作质量;学习思维就是使思想方法科学;学习技能就是提高履职的效率和水平等。此外,还应根据各单位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定学习内容,并确定学习的目标指向。如此,才能有效地改变以往党组织和党员在学习问题上的盲目性、被动性,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党组织和党员在学习中必须勤于思考、深入思考

针对当前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存在的学习方法简单、学而不思等问题,学习型党组织和党员在开展学习活动时,应在选定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对所选定的内容勤于思考、深入思考,使学习活动进入深思凝思阶段。学习是一个不断思考认知的过程,思考是学习的深化,也是认知的必然,要对所选定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用先进的理念去审视这些内容,才能萃取精华,萌生新的创意和设想,从而达到学有所得的目的。尤其是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攻坚克难阶段后,党和国家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全党更要在学习活动中对这些新问题和新矛盾勤于思考、深入思考,努力找寻这些问题和矛盾的规律性,认识它们的本质,由此才能科学认知、处理这些问题和矛盾,从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对改变一些党组织开展学习活动时学习形式程式化、学习方法简单化、学习者怠于思考等问题具有较好的效果。

(三)党组织和党员要重视学习中的检验交流环节,并尽力提升检验交流的质量

“四步螺旋学习法”的检验交流环节是学习者之间互相交流、深化学习收获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检验交流对解决一些党组织在学风方面存在的学习方法简单、学习气氛沉闷压抑、学习效率低等问题效果明显。党组织和党员的学习活动经过选题定向、深思凝思阶段后,为了检验学习效果,学习者必须在学习中进入检验交流阶段。检验交流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者学习的理论收获需要用社会现实进行检验(联系),以验证学习的理论正确与否;二是学习者之间需要交流,以补充、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党员应增强积极检验交流的意识,主动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在交流中,除利用传统的组织学习的形式(党小组会、支部会等)外,还可利用新的媒介搞好交流,如网络就为党员之间、党员和党组织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党的组织和党员应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经常、及时地促进新的知识和成果在党员之间、党员和党组织之间的传播和交流,达到党组织内部资源共享、相互学习借鉴、相互提高的目的。

(四)党组织和党员要积极总结升华、推广学习成果

在运用“四步螺旋学习法”加强党的学风建设的过程中,党组织和学习者都要重视总结升华环节,如此,才能有效地完成一个学习过程,取得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在总结升华阶段,学习者个体要努力总结、提炼前三个阶段的学习收获,以便使学习到的成果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工作技能。党组织也应在总结升华阶段引导党员从工作实际出发,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开展工作的思路、解决工作难题的方法、领导工作的能力,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党员和党组织要萃取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成果的精华,并将这些精华进一步提炼、升华,形成新的成果。对于党员和社会反馈评价比较好的新观念和新成果,应经过职能部门总结、归纳后,进行宣传推广。“四步螺旋学习法”在党的学风建设中具有较大的理论优势,但要将理论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还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一是各级党组织要完善学习制度,要制定、实施严格的学习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学习激励机制,通过制度建设来切实推进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应从思想上重视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与习惯,提高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在学习中有意识地运用“四步螺旋学习法”,以此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思想素质、工作技能和工作水平。倘若如此,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学风建设必将取得理想的效果。

组织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自主情境氛围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课堂情境教学,精心设计,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愉悦学生的身心,使之以积极的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投身到学习中去。

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开始就要把学生带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这对学生整节课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教学时,在讲桌上摆放粉笔盒、词典、篮球、象棋、六角螺母、魔方、易拉罐、卷筒冰激凌盒、三棱镜、玻璃棒等学生熟悉的实物,让学生对这些物体观察后,提出问题:桌上哪些物体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类似?哪些与圆柱、圆锥类似?

这样从实际问题引入,提出与图形相关的问题,体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一下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抓住学生的思维脉博,激发学生主动、自主的去探求新知识。

㈡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现象。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创造性的融入一些生活素材,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来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

例如:以“五一”旅游黄金周为背景,提供有关数据编应用题。在学习打折销售这节时,可以先让学生请交他人,或查找相关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等,了解商品销售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常识,有哪些销售措施等专题活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供问题的背景和提出问题并通过四人一组的合作学习,再进行全班相互交流。教师进行综合点评。还可让学生通过这次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自己的体会,撰写一片数学小论文。如目前,包括长江、黄河等七大流域在内,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67万平方千米,其中长江与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32.4%,而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更为严重,它的水土流失面积比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还要多29万多平方千米,问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是多少?还可进一步拓展:通过解决上面问题,你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如何做?

二、启发自觉设疑,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可以体味到真正的“自我”,他们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了发挥的空间,个性可以尽情地发展,真正投入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

首先,明确问题范围,指导思考方向。有时学生提不出问题的原因并不单是参与意识差而是方向性不明确,或太大范围的思考使学生茫然。这就是说,教之以方法。如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不能直接让学生盲目地到生活中去搜集问题,而是先作分类例题起提示作用,使学生把握了数学本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自己再去发现问题,这样学生的参与程度会更高。

其次,运用激励机制,提高问题的层次。并不是说只要学生提出问题就表明参与了,还要看这个问题对学生思维的触动有多深,所以教师要控制相对肤浅问题,并激励学生拓宽发现问题的广度、深度,开阔学生的视野,延伸拓展他们的思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也可以使学生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参与的乐趣,更能激发学习热情。

首先,在教学的内容上,要从学生的自身基础、认识特点和能力大小来考虑,努力组织一些丰富、现实的教学活动,设计一些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其次,在教学方式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学习内容的特点,灵活选择不同的方式,如引入式、提问式、自学式、讨论式等等,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再次,合理安排时间,教师应该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交流,使他们通过学习活动得到更多的乐趣。

如在进行《展开与折叠》教学之前,安排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包装盒子,老师也准备如下形状的纸材,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老师对自己准备材料的引导展示,组织学生对自己收集的材

料进行展开与折叠的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形成对新知识“展开与折叠”的认识。

四、指导学生探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根据学生的特点,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让学生学会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在知识同化过程中想问题、导方法、作结论,形成良好的认知习惯,并从中学会探索新知识的方法,即发现问题——探索解法——得出结论。

引导探究是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提问形式,向学生指出探究方向,通过学生自主的形式去探索规律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应注意把握提问的难易程度,注意提问层次作用,注重提问的激励作用。

如学习比较线段的长短的两种方法:度量法、叠合法,角的比较也有两种方法:度量法、叠合法,前后出现的两种方法是一样的吗?不同在哪?实际生活中,你还能找出类似于这两种方法的比较物体大小方法吗?

如果所提出的问题太简单,就会让学生感到无味;如果所提出的问题太难,又会让学生感到望而生畏,伤害学生的积极性,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能力与未具备的知识能力之间的跨度,若跨度太大,则可考虑设置中间问题,使之起到牵引的作用。

五、把握角色定位,实现有意义的自主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时空内,围绕一定的主题所进行的多向的交互式活动,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往过程。在这种过程中,教师只有牢牢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才能有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

组织学论文范文第6篇

1.1组织学习的定义

“组织学习”的概念自从1953年被学术界正式关注以来,组织学习研究经历了组织学习概念的孕育期、组织学习理论的孕育期、发展期、兴盛期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组织学习的概念呈现多元化局面,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定义。根据概念定义的“种差”及“属性”的不同,可将组织学习的主要定义概括为以下五类。目前学术界对于“组织学习”概念还没有达成共识,其原因主要是组织学习的相关研究往往是从某一角度出发,然后以此为基准进行深入的挖掘分析,从而导致不同的研究结论,不过他们从不同的侧面都探讨了组织学习的本质。

1.2双环学习和三环学习模式

阿吉瑞斯(ChrisAr-gyris)和谢恩(Schon)在《组织学习》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双环学习的概念。在双环学习理论中,组织将现象观测、本质思考的过程拓展到思维框架,剖析思维模式深处的问题,同时不断反思改善这种思维模式,从更深层次修正自己的行为。双环学习是一种较高水平的生成性学习,能通过个人学习来改善个人思维模式。在一定条件下,个人思维模式逐渐影响并融入团队思维模式,进而影响组织行为时,就形成了组织学习。下面以戴明环为例子,在“计划———执行———验证———行动”的学习回路中加上了“执行———思维模式———检查过程———行动”的循环回路,便得到双环学习模式图。双环学习模式的个人学习独立于组织而进行,个人思维模式的改进不一定会融入组织的思维模式,也不一定能生成新的知识并在组织成员间进行传播与共享。于是,我国学者金光熙(2005)在研究“双环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环学习模式”,实现了知识的生成、创新与传播,形成了第三个学习循环“计划———行动———评价———理解———总结反思———提炼生成———交流传播———计划”。三环学习模式解决了个人学习如何融入组织学习的问题,将个人与组织的学习成果补充、提炼、创新,形成新的知识经验,通过组织成员不断地交流与传播,最终实现内外知识的共享。比如,工人在加工产品时,为了防止类似的机器故障在其它地方再次发生,他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告诉别人,还将他的学习成果和相关专利提供给设备制造厂家,让有关的集体和个人都共享他的知识成果。三环学习强调的是知识的提炼生成与交流传播,是组织在战略上适应外部竞争环境变化的一种学习模式,这种不断反思、质疑而形成的集体知识与智慧正是三环学习的根基。

2组织学习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分析

组织学习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企业在进行组织学习过程中,通过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组织的学习张力,从而不断地改善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质量和数量,保证企业人力资源长期动态、健康持续地发展。反过来,人力资源价值的不断提升与管理的不断创新又会激发组织学习的情感动力和组织边界三维学习张力,进而促进组织学习。下面从三环学习模式角度来探讨组织学习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2.1引导员工的自我超越———人本管理

通过不断学习纠正偏差,引导员工培养他们的自我超越意识,产生新的认知,是三环组织学习的重要功能之一。同时,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工作恰恰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看,内在需要的增长是激励员工不断追求、探索、创造的根源。所以,组织应该以“员工本位”为出发点,更注重员工各式各样的需求,满足和深化内心深处的愿望,从而不断创造和超越,以适应知识“裂变”,创造和保持组织在技术和产品方面的核心优势,塑造企业的持久竞争力。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员工的主动配合。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在“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的组合式激励手段,引导员工自我超越,实现组织目标与员工目标的客观统一。

2.2改善心智模式,挖掘员工潜能———虚拟管理

组织学习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变革。三环学习模式是不断地对组织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提出质疑,并加以反思,而这一检查和改进的过程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以学习文化为根基,人力资源管理定位和反思应在“促进组织学习能力”上。比如说,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知识管理逐步代替传统事务型的人事管理,要达到这种转变,需要高素质员工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心智模式的革新。心智模式是指从事某一工作而形成的根植在内心深处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总称。改善心智模式就是需要打破传统的框框,消除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从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等方面实现根本性突破,运用新的方法和运作模式去管理企业,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比如企业可采用虚拟招聘,委托外部人才中介机构有效地筛选组织所需人员,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市场中的信息优势,并适当参与聘期管理、人员测评等各项事务。总而言之,通过三环组织学习,可以改善组织的心智模式,运用虚拟招聘等虚拟管理方法,来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2.3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设计,建立共同愿景———团队管理

三环学习模式的八个要素中“计划”是关键,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实现目标需要怎么样的知识与技能?人力资源管理从良好的职业规划开始,通过组织学习来建设学习型组织、实施团队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和目标。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包括组织的总战略目标和员工的个人生涯发展规划。其中,员工职业生涯设计是实现团队管理的基础,它可以引导员工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规划并确立符合自身意愿和组织需求的职业发展目标,为员工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机会。团队管理的核心是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有机结合,让个人的职业规划都建立在组织目标之上,同时使员工认同组织的价值观,以便营造一支具有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团队。总之,团队管理作为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有利于员工在工作中培养团队精神,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逐步缩小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这也是团队管理的重要内涵。

2.4改变培训理念,促使学习与工作融合———学习管理

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组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培训可以为组织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员工通过组织学习,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组织学习不能简单地等同个体学习的加总,因此,组织学习不能只停留在“个体学习”层面,而应更注重“团队学习”和“知识共享”。三环学习模式体现的就是知识共享,营造有利于学习的良好氛围。因此,改变培训理念构建企业的知识共享制度,加强团队学习应该作为培训的核心内容。团队学习可使员工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同时也可以使人力资源管理者集中更多的精力用于组织战略层面的思考。三环组织学习有利于激发知识员工的创造性潜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员工人数增多,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根据知识员工的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方面来考虑选择合适的激励手段。那么,管理者需要从更高层次来满足他们的内在需求,根据他们的专业特点,营造终生学习的环境;强调团队学习,让他们与同行探讨更专业的问题,满足他们的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高级需要,有利于创造性的发挥。组织学习理论主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终生学习”,这些举措将会促使学习与工作融合,实现团队式学习管理。并且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交流不仅有利于集中力量创造组织成果和共享学习经验,也有利于组织成员培养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素质。这是组织人力资源价值的提升,从微观上激发了组织学习的源动力。

3培育三环组织学习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3.1建立组织的战略目标和开展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

培育三环学习模式的组织学习,应当建立在系统规划基础之上。首先,要建立清晰的组织战略愿景和组织变革所需达成的目标。明确的目标可以激发员工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主动地学习是员工自觉地去探索、开发和试验,是源自内心的强烈学习愿望所驱动而进行不懈追求的学习行为。正如彼得•圣吉所说的:“千百年来,能一直在组织中鼓舞人心的是拥有一种能够凝聚、坚持并实现共同愿景的能力。”以绍兴农村合作银行为例,2010年该行制定了十年发展愿景:把“农村合作银行”转变为“农村商业银行”,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中型农村商业银行和中端市场的领导者;并在此基础上又确定了五年发展蓝图:重视“精品”,扩大规模,成为国内收益较高、均衡发展的中型银行———瑞丰银行。正是有了明确的战略目标,该行通过不断地组织学习改变了服务理念、服务方式、产品结构、客户结构和内部流程等,使得业务垂直化、合规管理功能突出等特色鲜明的核心业务流程得以确立。其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开展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对于员工个人而言,借助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能够准确地认清自身的个性特点、优势和劣势,帮助员工找准职业定位,并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及时进行学习充电,增强职业竞争优势;对于企业而言,通过职业生涯管理能够深入地了解员工的发展愿望和职业兴趣,为设计适合企业发展的组织结构进行人才盘点,使员工感觉受到重视,从而提升员工忠诚度和满意度,降低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如上例中的农村合作银行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改善员工关怀体系,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充分激发内在学习动力。因此,建立明确的组织战略目标和开展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了三环模式的组织学习,同时也实现了员工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客观统一。

3.2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反思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就是建立一支对企业目标、企业文化有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高素质员工队伍。在三环学习模式中,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反思”。企业文化同样需要反思,只有在传承中进行变革,不断修正企业文化中存在的缺陷,才能形成更人文、更健康的管理模式。因此,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善于塑造新的企业文化,多渠道聆听不同的意见,学会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多数成功的企业都运用三环学习模式,尤其是善于放低姿态,承认错误的企业文化。2009年联想出现大幅度亏损,创始人柳传志重新担任董事会主席,他明确联想困局主要原因就是企业文化定位不清晰,复出的目的是为新联想集团重新塑“魂”,让联想变成一个更加融洽、更好的国际化企业文化公司。柳传志对企业文化选择的正确,使得联想经营回暖,重新走上赢利轨道。联想塑“魂”的实质就是反思,柳传志把反思作为主要使命可见其重视程度。又如微软的学习三理念:一是通过自我批评学习;二是通过信息反馈学习;三是通过交流共享学习。这种学习理念被国内外众多企业家所推崇。微软的第一理念和第二理念,通过自我批评、信息反馈学习,形成学习中的“去粗取精”反思文化,是三环学习的第二个学习回路。而通过交流共享学习,是属于高层次的学习,是三环学习中的第三个学习回路。

3.3激励企业成员进行知识创新,增强团队知识的扩散力

在三环组织学习过程中,企业成员必须进行自我提升,完成组织内的知识共享,最终实现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持续上升。自我提升的关键是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极限,创造一个鼓励知识创新的环境。首先,设立奖励机制,激发知识创新热情。其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构筑安全护盾。最后,加强组织成员的知识交流,提高相互之间的信任感,达到团队知识扩散的目的。比如云南白药集团之所以能走在云南药业之前,主要是源于他们优越的知识保护战略,每年投入近百万元资金专门用于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截止2013年6月,集团共申请专利447项,授权专利379项。云南白药集团以知识创新为核心,以专利技术为依托,大大增强了组织的创新动力。深圳研祥作为一个高科技企业,每年都会奖励市场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这三方面成效卓越的员工,创新奖金额超过10万。鼓励员工奖项有“啄木鸟奖”和“即时奖励”等,其中“即时奖励”是最具特色的奖励项目。部门经理一旦认可员工的良好表现,员工便在8小时内就能获得写有奖励原因、奖励金额的一张小卡片。同时,研祥还为员工提供了展示创新成果,交流学习经验的机会,实现了企业内部资源的共享和团队知识的扩散。

3.4不断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

创建学习型组织、培育三环组织学习机制,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其核心工作就是对组织结构进行不断地完善与变革。完善与变革的目标主要包括组织结构调整、工作流程重组、重建信息网络等。在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组织结构,建立更加灵活、更加柔性的网状结构,实现组织内的自主管理和充分授权。在短短二十年时间里,三九集团公司的组织结构不断调整与完善,从原来的直线职能制结构到“两部———两院———四所”模式,把众多的事业部整合为十二大子公司。这种调整与不断完善,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和集团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客观上也促进了组织学习,增强了组织学习成果的交流与共享。在组织结构完善方面,浙江正泰集团另辟蹊径。自1994年成立企业集团之后,正泰以品牌为中心,横向联合,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加强组织结构的变革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在企业内部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系统,改善企业的管理制度,如推广创新奖励机制、领导与员工座谈制度、全员培训制度等。这些都是构成三环组织学习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为知识创新与共享培育了成长的土壤。

组织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议论文;思维能力训练;高中学生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当前议论文教学指导中的重要内容,当前,在高中阶段的议论文教学中,教师对议论文思维能力训练的关注程度不足,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笔者基于高中阶段议论文思维训练的实际情况,分析议论文思维能力训练的相关对策,以期能够不断提升高中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一、高中阶段议论文思维能力训练的现状

纵观当前议论文思维能力训练的实际情况,问题突出表现在重视应试教育理念忽视素质教育意义,重视结构技巧讲解忽视思维方法训练等方面。

1.重视应试教育理念,忽视素质教育意义

我国由于长时间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对学生文化课程知识较为重视。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多采用“灌输式”的课程教学方式,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不利于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育的本质目的,即为教育者向接受教育者传授知识。当前高中阶段很多教师比较注重学生知识的传输和内容的背诵,但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关注程度则相对不足,素质教育开展相对比较匮乏。很多学生对经典文章、优美散文缺乏阅读兴趣,自身语文素养没有得到快速提升,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2.重视结构技巧讲解,忽视思维方法训练

在当前的高中阶段议论文教学指导活动中,很多教师比较注重各项知识、结构以及技巧的指导,组织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告知学生各种提升议论文写作能力的“法宝”。但是有关于学生思维训练的指导却相对不足,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会议论文写作的方式,写作思路受限。

二、议论文思维能力训练在高中阶段的应用方式分析

高中阶段的议论文思维能力训练,可以通过注重素材积累、思维训练、点石成金等方式展开。

1.注重素材积累,拓展学生视野

基于当前高中阶段学生的实际素材积累情况来看,学生的阅读量不足,对社会中、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类现象关注程度不够,自身判断较少,针对于历史文化、经济活动以及哲学思想等相关内容的重视程度更是比较匮乏。学生知识的学习多停留于课本之上,不利于学生议论文思维能力的训练。

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指导。基于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组织学生阅读更多的有益x物。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全球通史》等图书,使学生感悟一位美国史学家是如果通过丰富的知识储备完成一部著作的。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追风筝的人》等优秀读物,感受作者优秀的文笔能力,在阅读中拓展学生的视野,在阅读中丰富学生的素材积累,为学生议论文写作思维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记录日常阅读的心得,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所得等。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组织“读者交流会”活动,使学生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针对于存在不同观点的学生,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思维辩论,使学生能够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具有不同观点的学生还可以进行反驳,通过这种方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强高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2.实施思维训练,发散学生思维

议论文中的分析论证,其目的在于证实论证能够支撑观点。在实际的论证中,可以具体通过演绎推理、总结归纳等方式展开论证。在实际的论证过程中,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问题分析,挖掘事件的普遍联系,得出明确的结论。在高中阶段议论文思维训练中,教师可以通过思维训练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问题分析,发现矛盾所在,揭示矛盾根源,使学生能够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

比如,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学习完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我有一个梦想》这篇的内容后,组织学生进行思维发散。教师可以问“金的梦想究竟是什么?”“金为什么不先讲自己的梦想是什么,然后再展开论述原因和实现的方式?现在的结构安排有什么优点?”等相关问题,学生可以踊跃发言,基于课文内容进行思维论证。比如黑人长时间处于贫苦与受歧视的状态下,会引发黑人产生伤感和愤怒的情绪状态。而马丁路德金告诉了他们前进与改变的方向,使人们能够获得更多的信心,摆脱自身压抑与痛苦的情绪,坚持梦想,将情绪引入高潮。

教师也可以将生活中更多的事件融入到学生思维训练的活动中,比如针对“复旦大学投毒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话题讨论。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社会案例、生活案例以及经济案例等融入到学生思维训练的活动中,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营造互动型、生成性的高中议论文教学模式。

3.巧妙点石成金,提升学生能力

点石成金能够为学生议论文写作增添更多的色彩,对学生议论文思维的发散也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引导,使学生能够学会写作,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提升学生的议论文整体写作能力。

第一,巧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巧用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能够使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充满生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以“成熟”“孤单”等词汇为例,组织学生写出一段具有哲理性色彩的文字。比如,“时光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段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一张张逐渐变老的面孔,同时也让人们更加理解孤单,学会独立与成长,学会理解与忘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展现学生的思维想法。学生之间可以在倾听的过程中学习他人优点,丰富自身的写作内容,发散学生的思维。

第二,巧用具有冲击力的动词,加深阅读印象。在诗歌的鉴赏教学中,往往会讲到这样一道炼字题,“诗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个字?”答案通常会是动词。动词的使用通常能够发挥增色的效果,故而在学生议论文思维能力训练中,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积极借助动词,为议论文写作内容增色。比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名句,也运用了对比写作的手法,通过“静看”“明察”“细观”几个动词,增强说理的味道。又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这一内容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同查找其中具有冲击力的动词,如“难”“上”等。学生在课文学习完成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同学习《蜀道难》的写作手法,开展议论文思维训练活动。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借助冲击力动词描写你对‘家’的看法”等相关任务,规定数字在200字左右,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这种方式对学生议论文思维的培养能够产生重要影响,更能够加深阅读印象。

第三,巧用名言名句,增强论述效果。陆机在《文赋》中曾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其含义在于总结性的只言片语能够达到画龙点睛之价值,概括全文内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巧用名言名句,达到增强议论文论述效果的目的。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搜集各类名言名句,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记录,明确其内涵,并且讨论能够应用的主题等。

高中阶段议论文思维能力训练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议论文写作思维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创设良好的条件,真正使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够“言之有物”。

参考文献:

[1]高文华.牵住高中议论文写作的牛鼻子――运用教材文本进行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之浅见[J].高考,2016,(15).

[2]唐琼华.放飞学生思维的翅膀――谈高中议论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3).

组织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博士学位论文;共词分析;聚类分析;战略坐标图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4)06-0041-07

自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知识工作者和知识管理的概念以来,知识管理研究历经了定义提出、理论框架形成、学科体系构建[1]等阶段。随着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组织竞争的日趋白热化,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高度关注,涌现出了一批有价值的学术文献。学术文献反映了某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某领域的学术文献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目前有关知识管理研究进展的成果大体可以分为三类:(1)基于学者学术经验的研究进展成果。有学者从知识管理的概念、基本要素、理论框架等方面分析了国外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并提出知识管理活动的内容、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等是未来研究应该关注的领域[2]。(2)基于期刊客观数据的研究进展成果。Gu等以WoS中1975-2003年的知识管理文献为研究对象,从作者发文数、发文时间分布、机构分布、期刊分布、学科分布、被引次数等角度分析了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并指出知识管理还未形成独有的研究框架,但是可能已经形成一个游走在多学科边缘的跨学科理论[3]。Dwivedi等以WoS中1974-2008年的知识管理文献为研究对象,用基本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知识管理研究的研究范式和研究热点[4]。张勤等以Web of Science、商业信息全文数据库、Emerald 3个数据库中的文献为研究对象,用共词分析法研究了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理论学派和研究范式[5-6]。Guo等以10本信息系统和管理学领域顶级期刊中2000-2004年间的160篇论文为研究对象,用基本统计分析方法呈现了知识管理研究的理论视角、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7]。Ponzi以1991-2001间有关知识管理的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聚类、多维尺度等方法展现了知识管理的演化历程及其知识发展轨迹[8]。(3)基于学位论文客观数据分析的研究进展成果。师忠凯等以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数据库中1984-2003年间知识管理领域的84篇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文字描述、表格陈列的方式阐述了国外知识管理领域硕、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主题分布等研究现状[9]。

前述研究主要以期刊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对我们了解知识管理研究进展起到很大的帮助。作为一种重要的特殊文献,博士学位论文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某一前沿主题领域进行深入的、系统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原创性。然而,在以往文献研究中,我们仅发现前述1篇基于国外硕、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的研究文献,并且其采用的是2003年以前的数据。为了了解近年来国外博士学位论文中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进展,本文拟以PQDT收录的1984-2013年间知识管理领域博士学位论文为分析对象,采用共词分析、聚类分析和战略坐标多种方法,揭示国外博士学位论文中知识管理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以为国内学者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

共词分析法是一种内容分析方法,其原理是对一组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进行两两统计,并构建共词矩阵,通过聚类分析来揭示这些词所代表的学科和主体的结构变化[10]。

战略坐标分析是在共词矩阵和聚类分析的基础上,计算出各类团的向心度和密度,并利用统计软件生成战略坐标图。坐标图中横轴为向心度,表示各类团之间的关联程度,纵轴为密度,表示类团内部主题词之间的紧密程度[11]。通过比较坐标图中类团的位置分布,来揭示不同类团的内部研究状况以及类团之间的关联程度,以达到了解各类团研究发展趋势的目的。

1.2数据来源

美国UMI公司的PQDT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和使用最广泛的学位论文数据库。本文以PQDT为数据来源,以“knowledge management”、“KM”为检索词分别进行主题、标题、关键词检索,于2013年10月22日共检索到914篇博士论文,其中第一篇知识管理领域博士学位论文出现在1984年。由于本文的分析对象是国外知识管理领域博士学位论文,故需要在“大学/单位位置”条目中排除中国内地和香港,经过人工排查进一步去除与知识管理主题不相关的文献后,最终获得有效文献729篇。

1.3数据处理

对搜索出的729篇文献抽取关键词,进行单复数、连接符号“-”、同义词等规范化处理后,获取1 735个原始关键词,累计词频3404次,选取频次大于5的70个关键词,由于Knowledge management出现频次太大(共出现504次),对聚类分析没有意义,故对其予以删除,并去除Spanish text、China等与主题无关的关键词,最终得到59个高频关键词,并使用Excel软件生成共词矩阵。其中Community of practice、Data mining、Online community 3个高频词与其他高频词没有出现共现关系,因此最终生成56*56的共词矩阵。共词矩阵中的非对角线元素值是其所在行列的2个关键词共同出现在一篇文章中的次数,对角线上的值指某个关键词出现的频次。

为满足多元统计分析对数据结构的要求,需要将共词矩阵转化为相关矩阵,相关矩阵是对共词矩阵进行包容化处理的结果矩阵,采用Ochiia系数生成相关矩阵,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Cij是关键词i、j在文献中的共现次数,Ci、Cj分别指关键词i、j在文献中的出现频次。相关矩阵反映了2个关键词之间的相似程度。

2数据分析

2.1研究热点聚类分析

将相关矩阵导入统计软件SPSS20,采用“组间联结”聚类方法和“平均Euclidean”度量区间,生成表示聚类结果的树状图(见图1)。从图中可见,56个高频关键词被分为9个类团:

类团1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个关键词,隐性知识的频次高于显性知识的频次,这说明该类团侧重对隐性知识的研究;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是知识的两种基本形态,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过程是知识管理的关键,该类团主要研究隐性知识对组织的重要性及其如何转化为显性知识。类团2包括组织文化和竞争优势两个关键词,该类团主要研究组织文化对知识管理和竞争优势的影响。类团3包括产品研发、信任、电子商务、团队、知识整合5个关键词,该类团主要研究产品研发和电子商务运营过程中的知识整合以及信任对产品研发和组织交流的影响,研究发现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与知识交流[12]、产品研发[13]之间有正向影响的关系。类团4包括创新、人力资本、智力资本、企业绩效、社会资本、管理者、知识转移、跨国企业、吸收能力、研发10个关键词,该类团主要研究企业创新过程中的知识管理问题,以及如何通过资本的积累和吸收能力的提升来更好地实现知识转移和企业创新。类团5包括合作、虚拟组织、信息共享、知识创造、组织绩效、学习、在线、知识获取8个关键词,该类团主要研究知识管理方式问题;合作和在线学习是虚拟组织成员进行信息共享和知识创造的有效方式,研究发现网络环境下高效便利的知识管理方式对组织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4]。类团6包括知识、管理、信息管理、信息技术、组织行为、知识管理系统、知识工作者7个关键词,该类团主要研究知识工作者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管理知识,其中涉及知识管理系统的概念框架和技术实现等问题;知识管理系统分为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评估3个层面[15],知识工作者和知识是知识管理系统的主体和客体,知识管理系统需要借助信息管理方法实现其自身的功能。类团7包括组织知识、项目管理、知识共享、组织学习、战略管理、交流、专业服务企业、领导力、效率9个关键词,该类团主要研究组织学习和知识共享对知识管理战略和项目实施的影响,涉及如何通过组织学习和组织交流更好地实现组织知识共享并提高组织效率等方面的问题。类团8包括本体、人工智能、决策支持、企业、组织记忆5个关键词,该类团主要研究如何利用基于本体的人工智能来更好地实现决策支持(Decision support)并存储组织记忆等问题,Pratt认为构建一个本体框架可以清晰表述和再现组织记忆[16]。类团9包括制造业、信息、学习型组织、信息系统、社会网络、决策、技术接受模型、信息检索8个关键词,该类团主要涉及知识管理技术和工具在制造业等领域中的应用研究,Annadatha认为通过绘制社会网络分析图可以辅助组织管理项目团队、识别知识共享障碍[17]。

综合上述9个类团的划分,可以发现国外知识管理博士论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形态、组织文化、电子商务与知识整合、企业创新与资本、知识管理方式、组织学习与战略管理、信息技术与知识管理系统、人工智能与决策支持、知识管理应用等9个方面。这与前人[5]基于期刊的国外知识管理研究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有所不同,前人“创新绩效”类团下的关键词“知识管理系统”在该文中与信息技术同属类团6,这说明知识管理系统研究已经从理论探讨转向技术实现;该文的组织文化方向、知识管理方式2个研究类团在前人研究中没有出现,这说明在国外博士学位论文中组织文化和知识管理方式相关研究已成为受关注的研究方向。

2.2研究趋势战略坐标分析

2.2.1知识管理研究的核心区域(第一象限)

类团1、类团6、类团7落在第一象限,说明这3个类团的密度和向心度较高,处于核心主题区域,这些类团不仅内部联系较紧密,并且与其他类团联系紧密。

在所有类团中,类团1向心度最高,表示这个类团与其他类团的联系最为紧密。知识形态是知识管理研究的起点,如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效获取、存储、和利用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并发挥其在组织战略管理、企业创新中的作用,不仅是该类团的主要研究内容,而且也是其他类团都会涉及的问题。

类团6主要涉及信息技术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同时还涵盖了知识管理系统设计、推广和实施等方面的研究,主要综合了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理论知识。Sullivan认为系统设计和用户的性格特征影响知识管理系统的推广,具有开放性格特征的知识工作者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和新系统[18];Niu[19]认为信息技术驱动的知识管理活动会影响组织的长期知识产出,供应链成员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会影响其知识管理能力,进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绩效;Karadsheh[20]认为将知识管理整合到风险管理过程有助于识别信息技术项目的失败原因;可见该类团的学科交叉性较为突出,并且与业界的实践结合较紧密。

类团7主要研究组织学习和知识共享在组织战略管理中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知识管理成为组织获取战略优势的重要手段[21]。自1998年“知识管理战略”理论的提出,知识管理逐渐上升到组织战略的高度,如何通过组织学习实现知识管理战略的成功实施是组织追求的共同目标。知识共享作为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都是学者关注的热点。随着组织结构的变化和网络的普及,知识共享研究已经逐渐从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研究转向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研究,尤其是战略联盟模式下组织学习与知识共享过程中涉及到的领导力问题更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Cholip认为优秀的领导力对于知识管理项目的成功实施是非常必要的[22]。

2.2.2知识管理研究的成熟主题领域(第二象限)

类团4落在第二象限,向心度较低,但是在所有类团中该类团密度最大,关键词数量和共现次数也是最多的,这说明该类团内部主题联系非常密切,但与其他类团的关联研究较少,是一个相对对立的较成熟研究领域。

类团4涉及到107篇博士学位论文,且文献的年代分布都比较均匀,这说明该类团得到学界的持续关注;该类团大部分研究集中在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社会资本对知识创新的影响、人力资本利用与激励、社会资本培育、知识资本扩张与积累等方面,这些研究在增强组织绩效和提高企业创新水平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2.3知识管理研究的边缘主题领域(第三象限)

落在第三象限中的是类团3、类团5、类团8、类团9,与其他象限的类团相比,这4个类团的密度和向心度相对较低,表明这4个类团的内部联系比较松散,且与其他类团关联少,处于知识管理研究的边缘,研究尚不成熟。

类团3研究电子商务中的知识整合问题,大数据环境下,电子商务运营过程中的数据流量呈几何倍数增加,如何从中挖掘抽取有价值的信息以支持组织决策显得尤为重要。电子商务业务流程实际上是一个知识链的构建过程[23]。作为知识管理的重要步骤,知识整合对电子商务项目的成功实施有着积极的影响[24]。类团3中的“产品研发”和“信任”涉及企业创新与组织文化方面的问题,这说明类团3与其他类团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类团5涉及知识管理过程、组织结构和信息技术在组织中的融合研究[25],为实现某一共同目标,虚拟团队成员通过在线协同方式贡献和分享专业知识。良好的知识管理方式是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研究发现知识管理方式对组织绩效产生正向影响[26],如何设计高效的知识管理方式来提高组织绩效是未来研究值得关注的领域。

类团8侧重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研究知识管理过程中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决策支持工具和系统研发问题,该类团的密度较低、向心度最低,这表明此领域在国外知识管理博士学位论文中受关注较少。基于本体的人工智能对组织中的隐性知识挖掘和决策支持有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本体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知识表征、实现本体匹配的语义网知识管理等方面,Sherman认为过程导向的本体能有效改善软件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的知识转移[27]。

类团9的相关文献显示知识管理已经从企业管理延伸到教育[28]、医疗[29]、政府[30]等不同的领域,如何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实施企业信息系统提高决策水平是知识管理应用领域被广泛关注的问题。随着知识管理向不同领域的渗透,知识管理研究逐渐从理论探索向实践应用视角转变。

综合第三象限分析发现,虽然目前第三象限的4个类团还不是研究的热点领域,但是随着电子商务在全球的兴起以及知识管理在数据挖掘分析中作用的凸显,第三象限类团涉及的电子商务知识管理、为组织提供决策支持的知识管理方式及应用等研究会成为将来的重点关注领域。

2.2.4知识管理研究的未来趋势(第四象限)

类团2落在第四象限,该类团的向心度较高、密度最低,这表示组织文化研究与其他类团的研究联系比较紧密,但是内部联系比较松散。

良好的组织文化有利于知识管理过程的顺利实施,增强组织竞争优势。组织文化中的信任、共同愿景是促进知识共享的关键影响因素[31];组织文化的强度会影响组织知识管理,较强势的组织文化氛围更有利于知识管理的成功实施[32]。组织文化对隐性知识的共享[33]和利用[34]、电子商务[35]、企业创新[36]等方面存在重要影响,这些关键词分别隶属于类团1、类团3、类团4,可见类团2与其他类团存在较紧密的联系。

从战略坐标图的分析发现,组织学习、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系统和技术、组织文化作为知识管理理论框架的4个主要支柱,是被关注的研究热点;及时获取隐性知识、创造新知识、提高组织创造力、实施知识管理战略、提供高效的信息搜索工具、建立支持性组织文化是知识管理实践中应重点考虑的6个方面。

3结束语

综上可知,在国外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存在一批有价值的知识管理研究成果,本文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共词分析、聚类分析与战略坐标图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国外知识管理领域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形态研究、组织文化研究、电子商务与知识整合研究、企业创新与资本研究、知识管理方式研究、信息技术与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组织学习与战略管理研究、人工智能与决策支持研究、知识管理应用研究等方面。其中知识形态研究、组织学习与战略管理研究、信息技术与知识管理系统研究处于知识管理研究的核心位置,是热点研究领域;企业创新与资本研究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人工智能与战略决策处于研究的边缘位置;知识管理方式研究、电子商务和知识整合研究、知识管理应用研究有可能发展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组织文化研究从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维视角探讨知识管理的情境因素,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值得指出的是,在知识管理研究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目前知识管理研究有两个视角:一个是从管理学视角研究组织如何实现最大化的知识(含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共享;另一个是从信息技术视角研究如何在已有的信息中挖掘有用的知识。但是,国外知识管理领域博士学位论文主要是从管理学的视角进行研究,从信息技术视角研究的文献明显偏少,鉴于知识管理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数据挖掘、智能分析等技术工具,因此未来应加强信息技术视角方面的研究,以为知识管理的应用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2)国外知识管理领域博士学位论文中有关“电子商务中知识管理”、“如何通过协同知识创造以提高组织绩效”、“知识管理在不同行业中应用”等重要领域的成果不多,将来值得进一步关注。

参考文献

[1]储节旺,郭春侠.知识管理学科体系构建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31(6):806-810.

[2]戚永红,宝贡敏.国外知识管理研究述评[J].科研管理,2003,24(6):36-43.

[3]GU Y.Global 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A bibliometric analysis[J].Scientometrics,2004,61(2):171-190.

[4]DWIVEDI Y K.,Venkitachalam K,Sharif A M,et al.Research trends in knowledge management:Analyzing the past and predicting the future[J].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2011,28(1):43-56.

[5]张勤,马费成.国外知识管理研究范式――以共词分析为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07,10(6):65-75.

[6]张勤,徐绪松.共词分析法与可视化技术的结合:揭示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结构[J].管理工程学报,2008,22(4):30-35,50.

[7]GUO Z.,Sheffield J.A paradigmatic and methodological examina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2000 to 2004[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8,44(3):673-688.

[8]PONZI L J.The evolution &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management[D].New York:Long Island University,2002.

[9]师忠凯,华薇娜.国外知识管理方向学位论文定量分析[J].新世纪图书馆,2004,(4):14-17.

[10]冯璐,冷伏海.共词分析方法理论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32(2):88-92.

[11]STEGMANN J,GROHMANN G.Hypothesis generation guided by co-word clustering[J].Scientometrics,2003,56(1):111-135.

[12]QUACH H.An analysis of organizational trust and communication effectiveness[D].District of Columbia: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2013.

[13]LEWIS D E.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 innovation,trust,and diversity[D].Minnesota:Capella University,2007.

[14]WATCHARADAMRONGKUN S.Predictors and effect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US.Colleges and Schools of Pharmacy[D].Wisconsin: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2012.

[15]DANG Y.Theory-informed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web-base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D].Arizona: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2011.

[16]PRATT S P.A Framework for the ontological representation of organizational memory[D].Minnesota:Walden University,2006.

[17]ANNADATHA J V.Sociocultural factors and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s in virtual project teams[D].Pennsylvania:Robert Morris University,2012.

[18]SULLIVAN M S.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types and the acceptance of technical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TKMS)[D].Minnesota:Capella University,2012.

[19]NIU Y.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A knowledge management perspective[D].North Carolina: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rlotte,2010.

[20]KARADSHEH L A.A framework for integrat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with risk managm-ent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jects(RiskManiT)[D].Michigan:Lawrence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2010.

[21]DU TOIT A.,STEYN P.Knowledge management a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tool at a South African enterprise[J].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2011,5(13):5083-5091.

[22]CHOLIP R.Strategy implementa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grated project management,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strategic project portfolio performance[D].California:Alliant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San Diego,2008.

[23]SINGH M.Toward a knowledge management view of electronic business:Introduction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 knowledge chain model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D].Kentucky:University of Kentucky,2000.

[24]TIWANA A B.The influence of knowledge integration on project success: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E-business teams[D].Georgia:Georgia State University,2001.

[25]LAUGHRIDGE J F.Improving virtual teams through knowledge management:A case study[D].Arizona:University of Phoenix,2012.

[26]SCHILLIGO J A.Predictors of effective knowledge management[D].Florida:Florid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7.

[27]SHERMAN S.A process-oriented ontology for representing software engineering project knowledge[D].Florida:Nova Southeastern University,2009.

[28]CALLERY C A.Data-driven decision making in community colleges:An integrative model for institutional effectiveness[D].Illinois:National-Louis University,2012.

[29]ERICKSON L J.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immunization program planning in Canada[D].Quebec:Universite de Montreal,2004.

[30]GULTEKIN K.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law enforcement:An examina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the police information system(POLNET)in the Turkish National Police[D].Texas: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2009.

[31]RIBIERE V M.The critical role of trust in knowledge management[D].France:University Aix-Marseille III,2005.

[32]BA L.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A social action perspective[D].District of Columbia: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2004.

[33]ARMBRECHT F M,Chapas R B,Chappelow C C,et al.Knowledge management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2001,44(4):28-48.

[34]EVANS E C.Th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and culture on tacit knowledge utilization[D].Michigan: Lawrence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2013.

[35]JARRETT S M.Factors affecting the adoption of E-business in the aerospace industry[D].Florida:Nova Southeastern University,2003.

组织学论文范文第9篇

一、开展科技活动的一些做法

1、组织学生采集和制作标本。这一项是按照课本实验课要求而组织的。我刚上初中课时,凡初一、初二的有关实验课,我都组织学生制作标本,有时还给予评分,在学期期终评分时适当计入。后来教上了高中课,还是和科组老师一起,指导学生制作标本,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提高制作标本的技能。多年来,我们制作出一大批标本。制作出来的标本有许多有所改进、创新,不少获得了奖励和推广。如1994年有3位同学制作的“过塑和快速制作植物保色标本”获第七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三等奖、海南省二等奖。另有2件获省发明创造二、三等奖。1995年有1件获省生物百项活动三等奖,1996年有2件获省发明创造三等奖。有一部分存放在生物实验室,作为教具用。这些标本,受到来访的各校同行、省教育厅领导、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活动办公室主任的称赞。制作方法先后被《生物学杂志》、《生物实验教学与仪器》、《生物报》等杂志发表推广,《中国教育文库》编委也拟把这些方法经验选入该书。

2、组织学生开展培育花卉和繁殖花木的活动,曾先后在生物园进行了红桑、木扶蓉等花卉的扦插繁殖,还组织学生在家自养盆花,后带来学校进行评比奖励。通过活动,繁殖出一批花卉、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观点、学到了一些花卉繁殖的技术。

3、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活动。我们曾进行了草履虫、果蝇的饲养实验,还进行了“卫星搭载番茄种子科学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了一些科学实验的方法,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如“卫星搭载番茄种子科学实验活动”获得了全国一等奖、海南省一等奖。最近,我还接受中科院交给的任务,组织学生进行“卫星搭载白菜种子”的实验活动,并取得了成功,被评为省一等奖,全国一等奖。

4、组织学生外出调查访问和参观考察。方法主要有(1)结合高中课本《生物与环境》这一章实习课,要求学生外出调查,了解本地区动植物种类,环境污染的现状、自然保护的情况,并写出调查报告。(2)配合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环保科技夏令营,参观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3)配合科协、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珍珠养殖尝螺旋藻养殖基地等了解高科技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让同学们看到科学技术的威力和作用。每次活动之后,都认真地组织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和科技小论文。这些小论文质量颇高,其中有4篇获得了部级二、三等奖。有27篇获得了省级一、二、三等奖。有3名同学还分别于1992年、1993年、1995年代表海南省青少年赴沈阳、北京、长沙等地进行论文答辩,获得了好评。

5、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生物知识竞赛。如先后组织过“显微镜操作比赛”、“环保知识竞赛”、“海洋知识竞赛”、“环境保护黑板报”竞赛等。1992年,配合学校、科协和科组老师一起,成功地组织了“环保知识智力竞赛活动”,获得了与会的联合国官员,各省代表的交口称赞,并在省环保智力竞赛中获得了第1名,并代表海南省参加了全国环保知识智力竞赛。

二、几点体会

通过活动,我体会到:

1、开展科技活动,对青少年学生来讲,意义重大。(1)能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感受到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力量,从而立下掌握科学技术的志向。(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3)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几年来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学生,学习成绩不断提高,绝大多数学生都考上了大学。

2、要开展好科技活动,领导的支持至关重要。因此科技辅导员要努力争取领导支持自己的工作。我们的科技活动之所以能正常开展,是与我校校长的领导支持分不开的,他教育思想端正、重视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他不但从精神上,而且还从经费上支持,而且还多次亲自参加辅导学生,此外,市科协领导等也很关心和支持。我们做

出了成绩,他们都给予鼓励和肯定,如市科协推荐我为省先进科普工作者、省科协推荐我为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省教育厅推荐我为省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模、全国十杰教师侯选人。3、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能促进自身业务水平、思想素质的提高,从而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几年来,为了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科技活动,我经常参考和学习有关的业务书籍,还请教各有关方面的专家领导,因而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结合教学和指导学生课外活动的经验,我先后写出了40篇论文,文章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其中获国家一等奖1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8篇,省级奖7篇。其中,谈如何指导学生写垃圾调查的论文《三亚市垃圾污染调查》获第四届全国中等学校生物教师优秀论文1等奖,入讯生物学通报》主编《优秀论文集》。教师要指导好学生开展科技活动,要有奉献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指导学生进行科技活动,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几年来,我多次利用课外、假日、节日的时间来辅导学生。如1993年进行卫星搭载番茄种子实验,刚好碰上寒假,怎么办?能停下来不干吗?当然不能,因此,整个假期,都把时间花在上面,甚至大年三十也照样干,1997年为了搞白菜的实验,我又再次利用寒假来搞,我这样的行动,有些人不理解,有些人甚至笑我是“傻瓜”,但我也无所谓,我觉得,要做出一点成绩,没有这样的“傻瓜”是做不出来的,为了做出一定成绩,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素质教育出点力,牺牲一点个人利益,也是应该的。同时,我也觉得,只要我们认真做好工作,党和人们是不会忘记我们的。1996年,我荣获第二届全国十杰教师提名奖,并受到总书记的亲切接见,给予我很大的鼓舞。

4、科技辅导员要做好科技活动,要做到如下几点:

组织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四位一体 管理体制 综合评定 考核评定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各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一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管理体制是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与时事教育、学校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校外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品德)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班主任、政教处、共青团(少先队)干部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学校的德育任务。

1.制订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在开学初,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召开政教主任、班主任、团总支书记(少先队辅导员)、政治(思品)教师联席会议,根据思想政治(思品)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本学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订“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包括: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思想政治(品德)课哪些内容作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品德)课怎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向学生提出哪些行为要求;政治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共同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谁牵头组织等。

2.根据计划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统一、内容统一、行动统一。

3.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共同搞好学校德育工作。建立“四位一体”教育教学,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思品)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形式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形式,是把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学生撰写小论文、专题讲演会、英模报告会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知行统一”教育的教学结构形式。

1.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恰当运用实际材料讲清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另一方面,教师必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到社会做调查,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课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师生坚持向社会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实际。把调查上来的材料运用于课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讲清知识理论,学生弄懂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3.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定期召开小论文宣读会。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的重要一环。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宣读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定期宣读小论文,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4.上好思想政治(品德)活动课。思想政治活动课是和政治课有联系的,但又是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它是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或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观点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性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知行统一汇报会、小论文宣读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三、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体综合评定制度

对思想政治(品德)课进行整体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仅要在教材内容、教学管理体制、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而且,必须在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打破单一笔试、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试制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综合评定制度,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政教处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组成“四位一体”的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情况综合起来,评定学生政治课思品课的学习成绩的制度,它包括理论知识考试评定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

1.理论知识考试评定:把每个学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分数平均作为一学期政治科、思品科的理论知识成绩,然后根据这个成绩做定性评价,90分以上为优,70~89分为良,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

2.行为表现考核评定:由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班长、团书记组成评委会,根据思想政治(品德)课向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及《守则》、《规范》内容,制定行为表现考核标准。采取自评、小组评、最后评委会总评的办法,给学生评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3.综合评定:由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评定的等级和行为考核评定的等级进行综合考虑,评出学生一学期思想政治(品德)课总的成绩,也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上一篇:建筑基础设计范文 下一篇:光伏专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