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人才培养范文

时间:2023-09-29 10:22:46

旅游人才培养

旅游人才培养篇1

(一)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基于一定的理论指导,以培养本科人才为目标,在培育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固的结构和体系。归根结底就是你的定位是什么?你想培养什么样的人?你是如何培养这种人?即要培养出什么类型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种人才。可见,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人才的标准、范式、结构或思想体系[7]。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迄今为止没有统一的定论,但结合已有的相关研究及各学校的通行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培养制度、教学管理与评价。归结起来,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形式三个主要内容。培养目标是各高校旅游教育目的的细化,它取决于特定的社会领域需要,也随学校的级别体现出差异。旅游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育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至于课程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理论课程,如旅游研究方法与手段、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还有一种是实践课程,如饭店管理、交际礼仪等;教学方式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的而形成的教学活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主要有课堂讲授、课外实践、专家座谈会等。

(二)国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1.国外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最为经典也最为成功的典型代表是瑞士、日本与美国,其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如下。

(1)瑞士的洛桑模式。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是瑞士一所著名的大学,它主要是培养高实际操作能力的国际酒店人才。他们主张产业和教学相结合,主张教育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要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贯穿到每一个细节中。并提倡及时创新学校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与行业的交流合作。同时,教师对自我要求也很高,在不断进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在课程设置上也是标新立异,学校实行的一些国际化战略课程,备受学生青睐。

(2)美国的康奈尔模式。美国康奈尔人才培养目标重视高规格酒店管理精英的培育。特别是在课程设置上,更关注内容的博大精深,设置的专业基础课内容丰富,如经济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营销、决策、管理沟通、社交训练、法律、定量分析方法等。在一些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讲究知识的深刻内涵,如会设置一些与财务、烹饪、招待等方面相关的课程。美国康奈尔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校内实训、社会实践及企业实习,并且专门向学生提供院外的实习课程,让学生在毕业之前就受到监督雇用式的严格训练。

(3)日本立教模式。日本立教大学旅游教育模式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在日本旅游教育界有着中心的地位,为酒店业、旅行社行业、航空业等第三产业培养优秀的基本功扎实的专业人才,具体培养能够在经营、策划、地方行政等方面的创新者,培养改革旅游事业和产业的创业者,培养振兴区域经济的领导者。在课程设计上体现了日本课程设置的趋向,主要设有综合教育科目、专业相关基础科目及一些选修科目,立教大学旅游学部重视多学科教育,与国际化接轨和培育多元化的旅游人才。

2.国外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影响。

(1)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纵观瑞士洛桑模式、美国康奈尔模式及日本立教模式,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这三种模式都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培养学生学好基础课程之外,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把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国外旅游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在基于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实用性”为特点,追求实用性与操作性。而国内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是以本学科的理论体系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追求全面的、系统的理论知识,实质上偏向于学问中心主义。因此,要汲取国外旅游专业培养模式的精华,在旅游本科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课程的设置,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2)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国外的旅游教育不止仅停留在培养学生的文化水平上,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文化修养、职业道德、为人处世以及学生的创造性等多方面进行培育,为旅游行业输送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国外旅游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既尊重了学生,又使得所学专业知识更精细,并且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从而可以从不同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一点非常值得国内旅游本科院校借鉴,各高等院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他们的兴趣来制定教学方案,使教学进度能适合学生的能力,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明确培养目标,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3)看重基础知识传授。国外旅游教育在教学上设置一些专业课程、必修课程,还为学生开设了一些选修课程,增加了学生的专业课程水平,强化了相关理论知识,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旅游专业的设置更新提供了借鉴,笃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能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不同层面上更好地把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

二、基于NCM范式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国外旅游人才培养将重点放在能力的培养上,而这种能力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可以说,成功的人才培养,离不开行业的需求,但又不能局限于当前,必须超越社会的需求,从更宏观更长远的尺度上来构建行业人才的能力结构体系。

(一)旅游管理行业的社会需求及人才能力构成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旅游消费也得到长足的发展。旅游业发展的势头也越来越迅猛,并且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旅游业不仅要着眼于其行业内部机制的不断完善,同时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此来保证旅游业的正常稳定运行。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从业人员必须适应社会需求变化,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在目前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旅游管理从业人员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通识能力。通识能力是学生进入专业教育阶段的养成能力,也可以说是种广义的基础能力,最基本的是社会责任,即旅游本科人才作为社会人所需尽的责任义务;其次是健全人格,即旅游本科人才健全的个人品格和道德素质;再者是和谐心灵,即旅游本科人才和谐纯净的内心世界。通识能力在思想上表现为通识思维能力,即想法更透彻、思想更开阔、分析判断能力更准确。延伸到其他方面则可以分为人文素质修养、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管理科学知识、生命知识、两性知识、环境知识以及法制知识等。学生在进行这些方面的学习后在个人整体素质上有了一个完整的构造,这为后面专业基础能力培养奠定一个必备基础。

2.专业基础能力。旅游本科人才专业基础能力是基于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对旅游本科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它着眼于人才的专业基础知识构成,即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并且课程的设置必须跟专业紧密联系,不能脱离专业这条主线。由于旅游管理行业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行业,势必会和很多社会经济的其他行业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涉及经济、财务、、管理、文化、法律等多方面,因此专业基础构成也就相对复杂,所涉及的课程种类也相对较多,是旅游管理人才能力构成的基础条件。

3.专业发展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在一定意义上可理解为学生在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对于本专业各方面能力的拓展及创新。对专业发展能力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字面的意思上,它要求的不仅仅是专业方面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个人能力的整体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能力是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一个系统学习的前提下,对自身的发展有了一个很好的定位,比如自己是否能适应旅游行业社会需求,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否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添砖加瓦,旅游专业能力构成是否完善。对旅游本科人才的要求重心在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对旅游本科人才专业能力的拓展和创新。

(二)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培养模式的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的方法。主要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形式这三个方面入手。

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具体化,它是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也随着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类型、级别而变化。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能胜任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的高素质人才,比高职学生更有深度的理论思想,对未来能高瞻远瞩。另外,不能局限在对国内旅游行政部门级企事业单位人才的培养,应该放眼未来,培养适应国际化潮流、能够胜任国际旅游行业的高素质管理人才。

2.课程设置。旅游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有稳固专业理论基础和业务素养的高级管理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着力打好学生的基础,开拓学生的视野。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技术、体育健康、职业发展以及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第二类是学科基础教育课程,主要是为学习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而开设的,主要有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心理学等。第三类是专业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理论性课程,如旅游研究方法与手段、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还有一类是实践性课程,如饭店管理、交际礼仪等。

3.教学形式。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形式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重要途径。旅游管理专业是多学科相互联系、影响的综合发展体,基于理论学习、专业实习、创新性学习这三个主要模块,理论学习是教学形式的基础,专业实习是一个过渡,而创新性学习则与学生的发展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根据专业要求,教学形式主要分为课堂理论知识教学、课外实践教学及专业实习教学。

(三)基于NCM范式的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1.注重实用性。旅游行业作为服务性行业,其服务对象是人,是实实在在地与人打交道,与传统的一二产业不同,其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实用性。

2.注重综合性。旅游服务产品具有无形性、不可保存性、生产与消费的紧密联系和质量监测难等特点,这使得旅游从业人员成为旅游产品经营成败的关键。旅游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因此与管理学、心理学、市场学、经济学等方面有很大的关联。因而,旅游者活动、供求关系及旅游产业活动三方面将旅游者与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进行有效结合,更好地促进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

3.注重适应性。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决定了行业必须不断发展和更新,由此决定了旅游从业人员必须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和技能,勇于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思想,并且要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岗位适应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能力、行业拓展能力。在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应上,纵观我国各高校的旅游教育,在专业要求上愈来愈向规范化发展,专业化的教材资金投入增多,各类关于旅游教育的杂志报刊增加,人才的培养方向越来越向国际化迈进,各种教学方案的实施能很好地切合人才培养目标,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才的培养。

三、NCM范式下的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

(一)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笔者于2014年2月至4月对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做了详细的调查。本次共发放有效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5份,有效率为92.5%。调查内容囊括了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形式、职业愿景等方面的内容。调查发现,42%的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感兴趣,39%的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不感兴趣。学生对培养人才的类型看法不一,18.3%的学生认为湖南商学院应该培养基础管理型人才,21.7%的学生认为应该培养专门应用型人才,而20.6%的学生认为应该培养高级管理型人才,39.4%的学生认为应该培养综合发展型人才。关于实践课程,68%的学生希望多开设实践课程,认为实践课程有助于专业技能的提升;32%的学生认为不需要,认为既没有用又浪费时间。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学生对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45.6%的学生希望掌握更多专业知识,54.4%的学生希望获得更多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学形式上,18.6%的学生喜欢情景教学,11.4%的学生喜欢小组讨论,33.5%的学生喜欢移动课堂,16.5%的学生偏向互动参与,20%的学生偏向专题讲座,这符合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对于未来的从业,学生的差异非常大,58.6%的学生称不会从事本专业工作,41.4%的学生称毕业后会从事本专业工作,这种状况符合行业的实际情况,未来行业发展的人才危机让人担心。上述调查结果发现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观念急需创新。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系当前的教育观念需要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仍然是教师搭台、教师唱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能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潜能,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二,资金投入不足。旅游管理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分支专业,每年学校投入的专业建设经费仅万元左右。资金的严重短缺,限制了教学改革和实践环节的设置。第三,学生的实践环节薄弱,综合素质不高。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并不丰富,特别是专业实习,很多学生反映自己在一些基层岗位上一待就是半年,比如作售票员、景区闸机验票、客房服务员等,难得有换岗机会,缺乏有效的锻炼,限制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也会影响学生未来职业愿景的选择。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偏重于应试教育,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期末的考试测评也只是一种应付形式,测评的方式也只是针对所学课程进行考察,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及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整体应用能力相对低下。

(二)基于NCM范式的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重构

针对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笔者在基于旅游行业需求、旅游专业人才能力构成、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以提高商学院旅游本科人才整体水平为目的,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这三个方面对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性地重构。

1.创新培养目标。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概念,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遵循凡事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原则,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是服务于旅游行业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上要相应地朝着“服务型管理”发展,要着重强调教职员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树立教职员工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让教师对学生进行言传声教,体现服务型行业的本质。在具体措施上,学院每一年度可以设立“最受欢迎教师奖”,用以奖励那些兢兢业业、诲人不倦、不厌其烦地服务于学生的教师。另外,在学生的工作上,倡导一种“学习成就”的观念,即除了学校设立的奖学金外学院自己可以设立一些激励学生学习的奖项,比如可以设立“学霸奖”、“学习先锋奖”、“学习进步奖”,对于那些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则还可以设立特别奖,鼓励学生激发自己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构课程模块。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有一定的陈旧性和滞后性,课程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体系不明确、知识脉络不清晰,缺少一个贯穿于四年专业学习的系统知识体系。课程也基本上是些学科基础课程、专业领域课程和选修课程,缺乏创新。笔者认为,应该精简一下基础课程和选修课,同时增加一些更人性化的课程,比如可以设置旅游文化创意课、旅游咨询策划课、户外休闲活动课等新颖课程,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整体技能水平和人文素质。资金充足的话,还可以开设一些职业培训课程如旅游体验师、餐饮品鉴师、客户关系管理师、金牌导游员等。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比如可以适时一反常规,由学生课前备好课,由学生讲课,老师则在台下听课,课后对学生的上课情况给予评价,如此让学生切身体会本专业教学的真正内涵;另外还可以进行模拟情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环境中体验感受。

3.创新教学方式。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系教育在教学方式上不够灵活,社会实践环节相对薄弱,基本上每届学生的专业实习时间固定在半年左右,而且实习地点也基本固定在旅行社或酒店,学生实习的岗位也比较单一。而日益发展的旅游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因此改变这一现状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学院可以实行学业与社会实践相统一的“双学分制”,可以扩大学生实习基地的范围,积极地与发达城市旅游行政事业单位、品牌旅游公司、高等级国际旅行社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外实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高级别的实习平台。在现有实习计划的基础上,与实习单位进行协商,实行分段、轮岗实习,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岗位,得到多元化的实习锻炼。除专业实习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志愿者、义工活动,并奖励相应学分。

旅游人才培养篇2

传统的中职旅游教学,从课程表面来看,传统的课程是比较重视理论课的、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加忽视了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根本无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从市场的供需表面来看,现在旅游教育深受传统的模式以及世俗的偏见影响和旅游企业所需严重脱节。这就需要我们来重新审视旅游教育,建立起来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理念,构建适应时展、市场需求的旅游教育模式。

1.树立“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观

目前中职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是能力本位教育。能力本位教育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来确定能力目标。例如,福建三明林业学校森林旅游管理专业,建立理实一体化课程,采用学校课程模块教学、校内仿真实训和企业岗位培训、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校企共同培养模式。充分听取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改变过去由学校课堂教学、实训模拟为主要手段的培养模式,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要求,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实践模式下,深入开展“项目引领,工学交融,全真实训,生态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即将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结合起来,按照“学习项目融入情境教学校内外课程项目实训校内全真综合实训校企综合实习企业顶岗实习准就业”人才培养过程,突出专业校内全真实训,体现“职业能力为主线,技能考证为重心,就业评价为导向,兼顾后续综合发展”的专业特色。通过学校内部教学评价和学校外部—企业对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满意度测评相结合,实现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新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项目引领——结合企业需求,选取确定实训项目,并将实训项目融入教学各个环节,突出实训基地效用。工学交融——融课程学习、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于教育教学中,突出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结合、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相结合、教学内容与服务项目相结合、技能考核与企业所需能力考核相结合、实训环境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全真实训——依托校内各种实训室、文笔山森林公园、森林人家、文笔生态旅行社开展全真型实训,实训环境与职业岗位环境一致。生态育人——将人居环境生态理念融入教学之中,彰显森林生态旅游专业办学的精神文化内涵。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对应的素质与能力要求,把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渗透到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训练过程中,构建模块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每一部分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把关,形成专业的教学设计,并上升到标准。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让学生真实、完全地融入行业工作中,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深化职业素质培养。

2.专业教师真正具备“双师型”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性与操作性要求比较严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结合。因此,这就不仅要求理论教师的专业理论功底必须要深厚,知识要渊博,同时还要求教师们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必须要强。所以说“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不仅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更有利于组织和实施实践教学中环节。例如,福建三明林业学校具体做法是:首先聘请当地行业领军人物,如高校专业教师、旅游主管部门负责人、旅游企业负责人等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一方面对整个专业的各方面建设提出意见与建议。另一方面还为学校专业教师开设讲座,进行教师培训。其次,创建校企合作基地,让专业教师到旅游企业兼职或挂职实习,使他们能深入到旅游实践的第一线,以了解旅游业的最新发展态势。聘请行内专业人士到学校兼职教学,形成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再次,鼓励专业教师深造或参加专业培训,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搭建舞台,让教师展示自己的教育教学才华。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最希望教师有过硬的实践能力,关注行业动态,与业界保持良好的关系,其次才是良好的教学能力。这就说明,学生非常希望能更好的受到与行业发展相关的教育。所以说学校应适当的调整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进行考核制度,或者对不同的人才给予不同的考核指标,以便激励现有教师在实践中的积极性,这样就能吸引一批有着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企业界人士前来学校担任专职的教师,从而使得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一致。

3.建立校企双方共赢机制

要想提高校企合作的质量,取得合作的成功,就必须找到双方利益结合点,才能达成有效的校企合作。首先,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合作的办学机制。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其次,建立校企人才共享制度。校企双方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资源优势,实现人才共享。学校要充分利用企业的人才、技术优势,聘请企业人才到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为学生提供最新行业动态和新技术,协助学校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参与学校课程的设计等工作。同时,学校鼓励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的科研活动,把科研的重点定位在应用技术的开发和对企业的技术服务上,给予必要的科研经费支持;协助企业组织讲座和员工培训等活动,增强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动权。

4.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与应用以及操作性强,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应强化突出学生能力与技能的培养。例如,福建三明林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该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严格区分了课程实习与专业综合实习,基本上该专业的每一门课程有对应有一定学时的实践教学。专业技能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其中顶岗实习累计总学时约为一学年。学校认真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的规定和要求,在确保学生实量的前提下,学校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因此学生在旅游企业的表现都十分突出,有大部分学生能顺利解决就业问题。可见,能力与实践培养仍然是该学科课程体系的重点。

旅游人才培养篇3

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性学科,其相关课程的教学重心必须向实际操作转移,理论联系实际非常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案例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可借助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合理安排直观教学和专题案例研讨。直观教学是通过声像资料和现场示范等方式进行教学,根据声像资料提供的背景或在导游现场进行导游讲解。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和接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导游水平。在基本理论知识讲授完成之后,可开展专题案例研讨,即给学生提供一些导游接待中的实际案例,让他们进行分析、讨论。例如,结合案例学习探讨如何预防和处理旅游接待中的事故和处理旅游者个别要求。这种方法实用性强,讲授效果明显,有利于提高导游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在讲授旅游资源课程时,可以利用互联网、电视等各种手段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旅游信息,训练利用互联网查询,模拟旅游预订。在酒店管理知识介绍时,可运用酒店、旅行社经营软件进行模拟,运用互联网进行全球询价演练等。如条件许可,可建立现代化模拟导游室,通过网络课程和模拟仿真技术进行“模拟导游”,使学生通过“模拟导游”平台的训练熟悉导游服务的基本知识,掌握导游服务的基本程序,具有导游服务的基本应变能力,在导游业务方面达到国家导游资格考试所要求的水平,达到旅游社对初级导游员的能力要求。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能更加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将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而非仅限于传授知识,并可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

二、加强课外实践,强化职业技能训练

职业技能的培养,除了课堂教学外,重点是课外实践环节,包括实训、实习、职业技能比赛、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实践教学是职业技能训练和提高的有效途径。

实践教学环节应与理论教学环节在学时数上匹配,保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1:1的比例。如条件许可,还可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校内实习应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校内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要强调仿真性,如进行饭店服务模拟训练时,从实操着装、场所布置、职业语言、操作流程等方面尽量模仿饭店经营的实际情况,给学生造就浓厚的职业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职业气氛的熏陶。

校外实践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关键环节,在到企业实习前应让学生了解行业知识,明确实习的具体目标,制定详细的实习计划,并将具体要求落实到每个实习岗位和个人。学校应与酒店或旅行社开展长期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定期安排学生进行现场技能培训或“顶岗操作”等。现场技能培训就是请现场企业人员给学生进行实际职业素质和技能培训。“顶岗操作”是指学生像正式员工一样在实习单位承担相应的工作岗位职责。通过校外实习,让学生真正走进企业,熟悉实际工作过程,全面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技能,增强其就业自信心和竞争力。

为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还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到一些旅游风景区或红色根据地进行实地考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及悠久淳朴的民风民俗,激发爱祖国、爱家乡、爱专业的情感意识。开展模拟导游大赛、饭店服务技能大赛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服务和被服务的感受,使服务工作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

三、加强校企合作,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教育是以满足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鲜明的职业性、技能性、实用性等岗位特征。要满足旅游业市场的需求,必须建立校企合作的培养机制。学校应积极与一些酒店和旅行社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教育培训基地,共同推进校企合作的多样化、普及化。鼓励企业参与办学、办专业及共建实验班;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知名企业管理骨干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指导教学设计,校企双方共同培养旅游专业人才。发挥校企双方积极性,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旅游业与市场联系相当紧密,从事旅游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丰富的现场管理经验。目前,教师在这方面较为欠缺。要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必须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借助校企合作平台,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组建专职、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形成一支既擅长教学又懂企业管理的复合型师资队伍。聘请一些资质较深、业务娴熟和理论功底深厚的专业人员来学校做兼职教师,定期邀请有经验的企业人员和行业知名管理者来学校做专题报告,并对校内专职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校内教师的教学水平。每年派出专业教师到酒店、旅行社、景点学习调研,了解行业对学生在职业素养和技能方面的需求,同时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促使教学满足行业发展的要求。通过师资培训和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强对师资教学能力的提升。

旅游人才培养篇4

导游人员是旅游服务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要素,这一要素的培养直接关系着我国旅游业的生命力。在旅游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要要转变职业技能的教学观念,从的实际出发,加强技能培养,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导游职业技能。

一、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

培养目标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社会不仅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同样需要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因而在确定旅游管理专业导游员人才培养目标时,我们倡导以“能力本位”为基本思路和核心,将培养具备现代旅游管理理念,掌握旅游管理具体方法,具备较强的社会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旅游管理领域的适用型人才作为目标定位。

二、培养导游人才重要作用

(一)导游员是形象大使

导游服务最大的特点就是地域性特征十分明显,这就充分说明,导游不仅仅是充当一个后勤服务员的角色,更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景点的形象大使。他的一言一行,都向游客展示着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一个优秀导游带给游客的不仅仅是所游览地方的表面景物的简单介绍上,会把该地区的政治经济、人文历史、风俗民情、轶闻趣事全部展示给游客,游客很多时候也会因为一个导游而记住一个城市、一个景点。

(二)导游员是游客信赖的向导和服务员

俗话说:“祖国山河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由此可见,导游服务在整个旅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无可替代。游客走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对地接导游投以百分之百的信任,不但把食、住、行、游、娱、购全部交托给导游,更通过导游来解读一个国家,认识一个城市,了解一个地方。因而综合体现在导游身上的,是一个优秀的向导和服务员的角色。

(三)导游员可以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

导游服务工作就是通过落实旅游计划来实现旅游产品的销售,通过做好接待工作,树立良好的口碑,增加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购买。同时,游客在消费过程全部结束后,可以从对旅游产品的全面评价中,以及对优质服务的感受中强化其美好的印象,做出有利于旅游目的地产品的宣传。

三、导游人才的具备的核心能力

(一)导游讲解技能

导游讲解是导游服务的核心内容。导游的讲解能力是导游员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通过导游讲解,使游客感到旅游活动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新奇性,对目的地留下美好的深刻印象。出色的导游讲解能力需要导游员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包括语言的掌握、表达和运用技巧,正确、优美、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提高导游服务质量至关重要。

(二)导游服务技能

为了保证带团活动的顺利进行,导游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导游服务技能。所谓导游服务技能是指导游员凭借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游客服务的方式和能力。导游服务不同于一般的、简单的技能服务,而是一种复杂的高智能,高技能的服务。导游服务技能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也就是说导游员运用灵活、有效的方式、方法带好旅游团。

(三)导游应变技能

所谓导游应变技能主要是指在团队旅游中,针对旅游者可能提出的特殊要求及旅游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故,坚持一定的原则,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方式进行有效地预防和合理地解决,以求达到圆满结果所具有的能力。

四、导游人才的培养机制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首先应该以了解导游市场的需求为前提,按用人单位的标准积极开展教学,结合知识体系要求,加强与行业的联系,聘请旅行社的优秀导游根据带团的实际需要,与学校共同制定计划,设置课程,以提高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应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技能,开设出能明显反映学科及导游专业特色的系列课程,如导游基础知识、导游实务、旅游政策与法规。

(二)实践教学

导游实践教学是最能反映导游专业的教学特色,同时也充分显示了导游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一方面可在校内建立各种导游培训设施,如多媒体教室、模拟导游实验室、礼仪和形体训练室等,在导游实训中,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采用“项目任务”、“情境教学”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要与省、市、区旅游局和部分旅游景点、旅行社建立合作关系,广泛建立导游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一个档次递进、地区分布合理的实习基地系统,为学生实习提供广阔的天地。

(三)师资配备

培养导游人才的教师不但应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符合导游行业需求的人才。学校应加强导游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关键是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鼓励专业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到旅游企事业单位兼职锻炼,以系统地获取实践经验和最新的行业信息。另一方面经常性地定期把业内成功人士、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和知名专家学者请到课堂中作一些专题性的报告,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意识。

(四)教材建设

加强导游系列教材建设。专业教师要根据旅游业的最新动态和理论,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能接受到本专业的最前沿知识和信息。编写既重理论又讲实用的专业教材。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如导游词,可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导游词创作,包括书面导游词与口语导游词,最终形成适应地方特色的教材。

(五)导游员资格考试

全国导游资格证被看作是进入旅游行业的通行证,拥有了这张证书,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进入各大旅行社就业。为了适应导游就业市场的要求,学校应积极鼓励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全国导游员资格证的考试,力争使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考取导游证,鼓励考取中英文导游资格证书,为其今后打下良好的就业基础。

旅游人才培养篇5

【关键词】 国际旅游岛 旅游外语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 G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016-03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未来10年,中国每年将增加旅游从业人员100万人,而中国的旅游院校每年仅能提供10万名毕业生,旅游专业人才紧缺;2010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海南省委《关于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意见》指出,海南旅游业经过建设将与国际接轨,海南岛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型休闲旅游胜地;《海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未来10年,为满足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海南将引进和培养高级旅游人才20,000名,中级旅游人才80,000名;《海南省旅游人才发展状况调研报告》预测,到2020年,海南旅游人才队伍总量至少达到47.7万人,海南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缺口超过20万人。然而,目前海南高职旅游外语教育人才培养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尚未能满足这一需求,为此,改革高职旅游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之更适应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成了海南高职教育急需解决的课题之一。

1 海南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外语人才需求现状

1.1 海南旅游业迅猛发展,呈显著增长态势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保驾护航相关政策的出台,海南旅游业发展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持续攀升,呈显著增长态势。以2011年为例:26国免签政策、退免税政策等重要政策顺利落地并见成效;全省16个市县完成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并获批复;17个重点旅游景区和度假区的规划和建设;重点旅游项目如航天主题公园、海洋主题公园取得成效;海内外市场开发成效显著,先后在海外13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10个重点城市举办了30多场次的促销活动;旅游新兴业态不断发展壮大。以2011年(3-12月份)全省境内外旅游接待和收入情况为例。

1.2 海南旅游外语人才与旅游业发展供需不平衡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后,旅游业、酒店管理类等企业发展迅猛,对相关人才的需求节节攀升。然而,旅游外语人才普遍缺乏,致使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陷入“饥渴”状态。截至目前,全省旅游景点59家,A级旅游景点37家;旅游饭店共有558家,五星级酒店22家。与此同时,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期间,随着旅游业国际化进程的深入,国际知名酒店管理品牌纷纷进驻海南及国际游客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外语人才的缺口将进一步拉大。据调查,全省旅行社已出现紧缺局面:全省旅行社共1.69万人,含导游人员1万名(包括兼职导游),中文导游占91.8%,外语导游仅占8.2%,外语导游拥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其中,英语导游占外语导游的比例约60%,其次为日语17.7%和俄语14%,韩语导游8.4%,德语、法语及泰语均为1%左右。以海南省三亚市为例,三亚外语类旅游人才目前只有2500多人,总体上与三亚每年接待约60万的外国游客的规模极不适应。据三亚市人力资源市场公布数据显示,2012年第一季度三亚市已连续举办50余场招聘会,入场招聘的用人单位952家,提供招聘岗位30325个(其中旅游酒店类的人才需求约占70%),求人倍率(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之比)达到了2.18,旅游酒店等服务行业人才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

2 旅游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2.1 人才目标培养定位不准确,滞后于市场需求

旅游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海南正处于国际旅游岛建设特殊形式,旅游市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的旅游品种如商务旅游、会展旅游、体育旅游等不断涌现,新的经营方式如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资本运营也纷至沓来,游客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境外游客到海南旅游,海南旅游市场对旅游人才的数量需求发生了变化对旅游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旅游外语人才,因此,应根据新的形式,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使之更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2 课程体系不完善,缺乏地方特色

2.2.1 课程设置忽视职业教育特点

高职旅游外语专业主要培养的是职业型外语实用型人才,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备熟练的专业操作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然而,目前大多数高职旅游外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在一定的程度上仍然停留在本科院校“学科性、系统性、理论性”,缺乏对本地经济发展和旅游市场人才需求的特定岗位以及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调查研究,进而设置符合本地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忽略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能性、实用性”的特点,从而导致课程体系的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培养出来的人才不符合旅游业人才的需求。

2.2.2 课程设置缺少行业专家参加

优质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建立在对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由行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制定。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传统的高职旅游外语专业课程体系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在设置课程时往往是主观认为旅游外语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习哪些知识,就罗列、堆砌一些课程,或者照搬其他院校的课程设置,没有考虑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使得课程缺乏针对性和适应性,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和实际市场需要脱节。

2.3 教学模式改革缓慢,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考评体系

2.3.1 教学模式改革缓慢

高职旅游外语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缓慢。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主导,师生之间缺乏有主动的信息双向交流。旅游行业是综合行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既要求专业技能娴熟、知识面要广,又要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应变能力强,同时旅游行业实践性又很强。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新性和实践性。

2.3.2 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考评体系

目前,高职旅游外语专业考核仍存在旧的应试教育的考核模式,笔试仍是主要的考核形式,这种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考核方式不但不能正确评价一个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而且为学生提供了错误的行为观念,即死记硬背知识是学习最重要的东西,导致其自身特色的缺失,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的实际需求有一定的差距。

2.4 教材更新缓慢,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载体。目前市场上的旅游系列教材繁多,但是教材内容由于更新周期长,普遍存在老化现象,不能及时反映学科新的进展,不能反映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大部分教材只着重知识介绍,针对性、应用性、岗位性不强,教材编写者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编写出来的教材容易脱离职业实践,不能较好地体现旅游外语的应用性和交际性,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和运用能力的培养。此外,旅游外语教材种类少,配套产品不足。现行的旅游外语教材大部分只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而且基本上是纸质印刷的形式,无法再现旅游业的特定工作环境,无法演示工作岗位流程。同时,缺乏电子网络版本的开发、支撑和拓展,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扩展与自主学习。

2.5 与企业合作不够紧密,实训基地不足

目前,高职旅游外语专业实训、实习基地缺乏,使得教师在教授相关课程的时候,只能用传统模式来授课,效果如隔靴搔痒,无法真正让学生有实际感受与实践经验。学生没有实践的机会,尤其是旅游外语的实际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及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的积极性,造成了教师和学生都难于实质性的提高。

3 旅游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3.1 以市场为导向,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旅游外语人才培养应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高职旅游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核心,人才能力的培养应从单纯的岗位能力培养转向岗位群能力,从专项能力向综合职业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向创新创业能力发展。高职旅游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人才的培养要能够适应市场对人才数量、质量、规格的跳跃式发展的需求,不断地调整、完善培养方案,使得行业能力培养始终动态地跟上地方经济、行业发展需要,做到“按需培养”,“有的放矢”,并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旅游业进一步国际化的需要。

3.2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构建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体现高职特色,注重实用性。“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要求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旅游外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职业要求为引领、以旅游为背景、以外语为核心、以实践为主线的原则,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工作的实际要求及行业标准的“四融通”。

3.3 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

3.3.1 教学方法多样化

打破传统的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做法,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培养为主线,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讨论法、案例教学、项目导向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采取旅行社和酒店现场教学,模拟导游任务训练、现场景点讲解、酒店大堂服务、客房服务训练等教学方式,从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转向职业技能训练、职业生涯设计等的,有效培养学生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3.3.2 教学手段多样化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实训室、模拟景区、客房和餐饮室,虚拟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等,为学生提供仿真的教学和训练,加强对学生综合技能的训练。此外,在学生的教学任务设计上应改变传统做法,如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摒弃过去仿照本科毕业论文的方式,改为项目设计或个人职业规划、旅游团接待计划、旅游团队游览服务设计、景区管理方案、酒店客房管理和餐厅服务流程设计等,使之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更贴近今后工作岗位,有效实现学生毕业后与工作岗位的“零对接”。

3.3.3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导向,重视能力考核的多元化的考评体系:重视形成性考核,在终结性考核中改变传统的答卷考试,采取答卷与口试、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答辩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等多种方式;规范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加大实训在考核中所占的比例;将考核与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鉴定接轨,将学历要求和职业资格要求相融通;在技能考核上,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把标准引入课堂,确定专业技能考核内容;在知识和能力考核上,以岗位综合素质和行业岗位需求为考核内容,实行过程性考核与目标性考核相结合;建立实习管理评价体系,引入社会评价,实现学校评价和企业评价的互动统一。

3.4 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教材,推进教材一体化进程

加强教材建设,推进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一体化进程。立体化教材集影像、图形、文字、动画、声效于一体,图文并茂,引人人胜,能给学生营造一种动态的学习情境,再现工作岗位与环境,直观呈现教学内容,示范工作流程和语言使用,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使学生能熟悉工作环境,尽快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建设立体化旅游外语教材,应完善其配套,不但有常规的印刷教材、音像制品,还应有教学辅导、电子教案、课件、网络课程、试题库等教学支撑环境,为教学提供综合性的教学资源,形成教与学相互支持的平台,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3.5 加强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

3.5.1 建立灵活的校内外实训、实习模式

高职院校应加强校企合作,本着“双向参与,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采取校企一体、产学协作的方式与专业对口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引导、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等方式,将学生的校内学习、实训和校外的实习、就业结合起来。与此同时,学生的顶岗实习使许多企业把对其的培训列入企业员工的培训计划中,使学生有机会与企业共同成长,从而实现了学生身份与企业员工身份的有机结合。

3.5.2 构建实训、实习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实训、实习管理体系。成立由企业、学院、系、教研室组成的管理机构,构建实习管理工作的平台。制定实训、实习管理规章制度,实行学生实训、实习过程管理,制定详细的实践课程标准,定计划、定目标、定时间、定岗位,保证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和达到应有的训练效果;确定校外实习企业的选择标准、校企实习管理规章制度、质量测评体系的制定,规范学生实训、实习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杨群,2004,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职教论坛》第15期.

[2] 田茂松,高职旅游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黑龙江史志》2008年09期.

[3] 陈白壁,旅游英语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08年第4期中国林业教育.

旅游人才培养篇6

引言

新常态,“习式热词”之一。“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是在2014年11月9日明确指出的。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中具备相当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中职院校作为旅游行业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就必须适应新常态下的旅游行业发展需求,改善教学的课堂,培养更多的旅游专业人才。社会中各产业的不断持续发展,产业的各种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中职院校通过实现产教结合,使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来使旅游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适应新常态下的旅游业发展规律。

一、新常态下中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根据用人企业反馈,部分中职旅游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岗位上适应速度较慢并且适应面也很有限。新常态下中职旅游教育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文化水平差异较大

中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在中考成绩不是太理想的学生组成。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理生理都不够成熟,选择旅游专业很多都是老师或者家长做出的决定,学生本身可能根本就不了解或者喜欢旅游行业。还有一部分学生,他们选择职高是因为偏科太严重,自身的文化课水平并不是很低。但是,这类学生缺乏理想以及远大的抱负,不能够自主的展开学习。

(二)教育模式滞后

中职教育教师更加关注的是那些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身上,忽略了那些学习较为扎实的学生。中职教师违背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的教育宗旨和核心思想;部分中职教育的教师采取统一的难度进行授课,导致了很多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学习吃力;还有一部分教师不注重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采取放羊式的教学管理,学生都没有积极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更不用说培养自主学习创新的能力了。

(三)实践教学薄弱

很多学校没有意识到旅游专业是行业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很多的学生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很多旅游专业的教师没有旅游行业背景,这就导致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创新的能力,使学生接受实践教学的机会很少,导致了学生动手能力差,很难适应现阶段旅游行业的发展。

二、新常态下中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的措施

(一)明确培养目标,缩小素质差距

在新常态的促进下,我们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使服务行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教师在进行旅游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合理的展开课程教学;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动手能力的差异合理安排授课计划,真正意义上实现因材施教,让每一位旅游专业的学生在根本上了解并热爱旅游行业。树立学生自信心,更好的学习旅游专业。

(二)合理设置教学课程,优化教学模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旅游行业也在不断地进行变化。市场竞争的转型,差异化为王的理念使得旅游行业的发展更加具备挑战性。中职院校要根据旅游行业市场现状的分析,来组织、更改、完善自己旅游专业的教学模式、方式、方法等内容。在教育方式上注重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的提升,在教学模式上与旅游行业发展模式为准,适当调整教学课程。把课程的展开和行业发展关联起来,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学生毕业后能够完全胜任旅游专业的要求。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中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要适应新常态,把旅游行业发展方向作为教学导向。明确培养目标与合理设置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皆为了提高学生适应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中职院校应该积极展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到专业实践中去。积极展开学生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旅游可持续开发与规划、绿色营销等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构建创新平台,实施校企联动

在新常态旅游的背景下,中职院校应该积极构建创新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能够满足旅游行业的发展要求,在创新平台的过程中,需要学校和企业间共同搭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学校来讲,要通过有效机制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如组织导游比赛等,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企业而言,学校要加强校企联动,通过企业考核、调研等,增强学生对旅游业发展的感知。

(五)加强旅游业的师资建设

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师资力量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旅游业教师应该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能够准确把握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的优秀型人才。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实时了解旅游行业的最新动态,更好的服务教学。

三、结论

旅游行业的发展受到国民经济新常态的广泛影响,旅游行业需要更多的旅游专业人才,从而影响了中职院校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重点。中职院校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应多结合市场形势、多运用实践教学不断完善旅游专业的课程安排,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及整体综合实力得到全面提升,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旅游专业人才。

旅游人才培养篇7

【关键词】广西乡村旅游 高技能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116-03

广西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广西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和建设广西旅游强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调查表明,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人才问题已影响广西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为此,本文在对广西27个农业旅游示范点从业人员学历和接受培训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就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探讨,旨在为培养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出谋划策。

一、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及其对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

(一)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含义和特征。《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中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根据这一解释,结合乡村旅游行业的特点,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应该是:既有一定的旅游业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较高的服务技能和较强的分析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关键问题和疑难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乡村旅游一线岗位服务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两个关键词是“乡村”和“高技能”。“乡村”突出了此类人才的职业领域;“高技能”突出了此类人才的职业能力。因此,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不同于一般的高技能人才,也不同于普通的旅游高技能人才。因为它“乡村”的职业领域,使得它具有较强的旅游专业性、乡村地域性和业务复杂性特征;因为它“高技能”的职业能力,使得它有别于普通旅游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和中等旅游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总的来说,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具有实践能力较强、理论知识较好、乡村地域突出、专业特色较强等特点,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层次构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乡村旅游人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对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对于广西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近年来,广西乡村旅游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全区已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209家,其中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4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示范点4个;建立休闲农业园288个,涉及种养面积36.8万亩;乡村旅游点达1000多个,农家乐3000多家,分布在全区14个市、90多个县(市、区)。据调查,目前广西从事乡村旅游工作的人员已达数十万之众,仅桂林阳朔县就达5万人。在这个庞大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中,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服务技能较差的现状已经逐渐暴露出来,并已成为广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一个瓶颈。

目前广西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资源依托型和政策依赖型的初始发展阶段,其发展主要体现在量的增长而非质的提升。许多乡村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点由于缺乏高效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都比较薄弱,经济效益较为低下,有些甚至由于巨大的经济压力而处于停止经营状态。随着全国各地乡村旅游产品规模的逐步增加和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市场的竞争也将日渐激烈。今后,广西乡村旅游的发展重心必然由量的扩张转移到质的飞跃上来。为此,乡村旅游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将成为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使得他们在较大规模的乡村旅游企业中成为管理者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而在较小规模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中又可以独当一面。在整个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他们是众多乡村旅游一线服务人员学习的榜样,承担着对广大一线乡村旅游服务人员“传、帮、带”的重任。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乡村旅游产品的生产与营销、乡村旅游接待的培养与服务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必须加强对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二、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渠道主要有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培养和乡村旅游岗位再教育培训。在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培养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据广西旅游局和广西教育厅提供的信息,广西目前有42所高等院校开设旅游专业,旅游类在校生规模(含中职教育学生)约3万人,其中旅游高职高专学生约1万人。统计显示,广西旅游高职高专教育涉及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景区管理、旅游策划、导游服务与管理、旅行社管理、涉外旅游管理、旅游工艺品设计、旅游外语等专业。在广西旅游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中,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比重不断提高。此外,广西的旅游教育与行业联系日益紧密,旅游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2012年,我们对广西桂林、南宁、柳州、北海、钦州、防城港、河池等7个市27个农业乡村旅游示范点4903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本科文凭的从业人员129人,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2.63%;有高职高专文凭的从业人员358人,占7.30%。

在乡村旅游岗位再教育培训方面,各种类型的培训工作已经逐步展开,培训工作总体效果良好。在我们随机抽样调查的27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中,有18个乡村旅游示范点的从业人员接受过一次以上的岗位工作培训,占调查总景点数的66.67%;接受过相关岗位工作培训的为3079人次,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62.80%。其中,到各类院校进修过相关课程培训的共131人次,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2.67%;参加过3天以上(含3天)乡村旅游培训班的共642人次,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3.09%。调查结果表明,各类培训工作使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行业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他们学习到了掌更多的旅游行业文化知识,服务技能有所增进,服务意识有所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加强,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特色旅游开发理念逐步养成,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不断翻新,乡村旅游环境卫生状况不断改善,景点接待能力逐步提高,游客接待量稳步增长。

(二)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未引起足够重视。如前所述,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在广西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调查结果表明,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并未得到相关管理部门和乡村旅游企业(点)的足够重视。首先,对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相关问题认识不清。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作为乡村旅游人才结构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层次,应该具备哪些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胜任哪些具体岗位工作?是否需要进行高技能资格认证?相关管理部门对于这些问题并未认真思考和研究。多数管理者认为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与其他乡村旅游服务人员之间只是能力的差异,而没有类型上的差别。其次,没有建立起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相关教育培养机制。如前所述,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培养和乡村旅游岗位再教育培训。但调查发现,广西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对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极为有限。在广西目前开设旅游专业的42所高等院校中,没有一所院校开设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方面的专业,甚至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在岗位再教育培训方面,广西至今依然没有制订专门而统一的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岗位培训方案或机制。

2.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未能满足乡村旅游发展需求。首先,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还不能满足广西乡村旅游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虽然广西目前每年毕业的旅游高职高专学生多达近万名,但是,由于各旅游高校教育在培养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招生对象等方面几乎没有专门针对乡村旅游而开展,加上由于绝大多数乡村旅游点远离城市,从业人员在经济条件、社会条件和生活条件等方面较为艰苦,因此大多数旅游高校毕业生并不愿意到乡村旅游点工作。调查显示,效益较好的乡村旅游示范点中,仅有9.93%的从业人员具有高职高专以上文凭(包括高职高专文凭),且其中有多达53.2%的文凭并非旅游相关专业。其次,广西乡村旅游岗位再教育培训力度小,覆盖面窄。广西旅游局与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曾于2010~2011年组织开展“全区全面开展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大培训”工作,但截至2012年7月,随意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仅有约66.67%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曾接受到一次以上的各类旅游岗位培训。这其中如果除去培训工作做得比较好的桂林世外桃源农业旅游示范点,其他17个乡村旅游示范点每年(旅游经营年数)平均培训不到1次(仅为0.83次);17个示范点仅有52人到院校进修过旅游相关内容,只有620人参加过3天或3天以上乡村旅游培训班,有1731人参加过3天以下的培训,分别占总人数(4481人)的1.16%、13.84%和38.63%。不少乡村旅游示范点认为,各类乡村旅游培训活动过少且内容不够全面系统,希望能有机会接受更多更系统全面的培训活动。绝大多数乡村旅游示范点反映,他们急需文化水平高、业务素养好的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强烈需要引进或培训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旅游规划策划人才、宣传促销人才、种养和手工技术等专业技能人才、餐厅和导游服务等接待服务人才以及乡村旅游演艺人才。

三、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积极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引导职能作用。鉴于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特点,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一项任务繁重的教育工程,必须发挥旅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农业等政府职能部门的组织协调功能,引导开展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一是组织做好全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调查和全区乡村旅游从业人才需求现状调查;二是根据全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结合乡村旅游管理规范,制定相关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政策,确定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相应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培养机制;三是协调相关院校与乡村旅游企业(点)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关系,明确各方职责,落实各项教育和培训工作任务。

(二)充分发挥广西旅游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广西旅游教育资源相对丰富,旅游职业院校既具备旅游基础理论知识教育条件,又具备旅游实践技能培训条件,是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但是,当前广西乡村旅游产业高速发展与旅游学科自身建设不足存在着矛盾。自治区旅游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农业厅与教育厅等相关机关部门应通力协作,积极引导旅游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办学模式,充分发挥广西旅游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培养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例如,在桂林旅游高等学校等院校开设乡村旅游管理专业,对就读者给予考分优惠和学费补贴;还可采取“高校+地方政府+乡村旅游企业(点)”等人才合作培养模式,根据各地乡村旅游企业(点)的具体人才培养要求,“订单式”培养和培训人才。同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用型旅游人才就业竞争力。

(三)完善乡村旅游种养、手工技能等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乡村旅游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具有专业特色性强、知识面广的特点。除旅游学科相关文化知识外,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还应掌握生态农业种植、特种动物生态养殖、传统手工制作等专业知识和技艺。而这些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艺的培养,可通过相关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由各相关职业技术院校组织实施,也可直接由各乡村旅游企业(点)根据具体需要,联系相关培训部门或行业机构进行培训。

(四)做到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技能教学的紧密结合。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做到旅游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和旅游实践操作技能教学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基础理论知识是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素质基础,实践操作技能是其能力的体现,两者缺一不可。具体做法:一是根据当今和未来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需求进行认真调查分析;二是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科学系统地制定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理论和技能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三是采用“订单式”办学等方式调动乡村旅游企业(点)参与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灵活采用知识讲授、理论分析、案例教学、观摩学习、个案讲解、现场示范、集体讨论等多种教育和教学方法。

广西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型人才严重缺乏,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更是严重不足,人才已成为影响广西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要解决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问题,首先必须从认识入手,政府管理部门和乡村旅游企业都要充分认识到高技能人才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要采用院校培养和部门培训两条脚走路的方式,以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再次,根据乡村旅游牵涉专业面广的特点,要调动社会相关行业参与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最后,要建立起乡村旅游发展调查分析机制,并根据调查结果和未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培养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许燕裕.广西乡村旅游发展显成效 [EB/OL].(2012-04-24)[2012-10-08].http:///gjw_zt/jtly/gxclyfz/kan/

201204/t20120424_423076.htm

[2]梁昆.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3]郭满女.广西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1(7)

[4]陈幼君.试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

[5]周志宏.乡村旅游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和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

[6]于春雨.关于我国旅游专业人才状况的分析[J].旅游纵览,2011(2)

[7]孙飒.高职院校旅游类人才培养和就业问题的相关调查研究[J].价值工程,2011(18)

[8]罗辉.乡村旅游人才培训体系构建[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9(3)

旅游人才培养篇8

关键词:全域旅游;人才培养;培养路径

全域旅游是伴随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的一个新兴词汇,一般意义上的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固定社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行业支撑的,通过对该固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和整合,进而实现旅游、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共服务、地方法规等整体、全面、系统的优化和提升,最终实现该区域内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全面提升,树立以旅游业为中心的新的、符合时展潮流的协调发展理念。各行各业、各部门、民众需要共同参与到全域旅游之中,充分利用旅游地的各种人力、财力等资源,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体验,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需求,进而促进全域旅游的发展。

一、新环境下全域旅游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

(一)全域旅游背景下发展现代旅游的新战略

现阶段,全域旅游业的总目标是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固定区域旅游业的全域景观、环境、生态、服务、市场秩序、基础设施服务一体化和精细化,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实现固定区域内全域旅游的交通便捷、酒店服务、医疗服务、环境优化、综合信息完善、人才储备体系健全等一体化服务,实现综合性较强的全域旅游模式。逐步实现全域旅游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化基础设施逐步实现的过程,这就包括体制机制建设、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设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完善和优化基础设施以及逐步优化产业布局等一系列的基础工作,而在这些工作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业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

(二)全域旅游背景下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全域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现阶段我国旅游业的总体发展规模得到了进一步扩大,总体发展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总体服务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基于全域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我国对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大,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到2020年,我国部分省市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翻一倍。以我国旅游大省海南省为例,到2020年,海南省对旅游专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将达到8.1万人,而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将达到7.6万人,对旅游专业服务人员的需求量将达到33.7万人,全域旅游将进一步解决海南省200多万人的就业岗位。

(三)全域旅游背景下对专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随着我国全域旅游的快速发展,现阶段发展全域旅游应进一步加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以此解决全域旅游背景下对专业旅游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所谓专业旅游管理人才是指旅游管理人才、旅游服务人才、高级旅游企业管理人才以及旅游服务人才。众所周知,旅游这一概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其内涵和外延也不断变化。在全域旅游的大时代背景下,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定义也逐渐发生变化,全域旅游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其外延和内涵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而扩大。由此可见,针对全域旅游背景来培养专业性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只有大力培养和发展管理、技术、服务、指导乃至设计和销售等方面和领域的人才,才能进一步推动全域旅游的快速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全域旅游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二、我国全域旅游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虽然,当前我国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值得鼓励,但是基于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状况,我国全域旅游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这些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旅游培养模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

通过大量的调研和分析后发现,我国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下存在着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传统,缺乏创新的现状。比如,在很多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中,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设定、专业核心课程设定、课程体系规划等专业培育模块的设置存在单一、静态、传统等不足,缺乏创新性和现实指导性。在很多情况下,因为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原因,很多高职院校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出现趋同的现象。在旅游专业性人才培育方面,我国高职院校尚未形成国外先进的“双元制”或者“洛桑模式”的教育教学模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我国高职院校旅游业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但是实践能力、操作能力较弱的“倾斜式”人才培养和发展模式。

(二)旅游业人才管理和培育方式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

我国当前存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到旅游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后,进入旅游管理等专业相关的旅游公司,但是旅游公司在对人才管理、培训等方面缺乏相关的系统性、专业性指导。当今社会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因此加强旅游业业内对旅游专业人才的管理和培育是十分必要的。实践中,旅游业在就业现状中存在就业人员流动性加大的发展趋势,而且很多旅游企业的主管认为,专业的旅游技能、礼仪和社交技巧等方面的培训,虽然可以提高专业人才的工作水平,但是却不能改变旅游业专业人员流动性较大的现状。从我国当前旅游专业人才的管理和培育情况来看,缺乏稀缺性和专业性的培育机制,因此,在今后的旅游专业人才培育过程中,要加强对旅游业校企之间的合作,完善旅游专业人才管理和培育方式的管理模式。

(三)人才培育和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旅游业一片“大火”,但是这种繁荣发展的背后隐藏的却是我国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专业人才培育和人才引进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的现实问题。我国全域旅游和西方国家相比存在起步晚、基础弱的现实问题,而且政府对人才培育和人才引进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障碍。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在旅游高级经理人和资本运作人、前景发展规划、市场风险评估等方面都存在缺乏专业性人才的现象,而这个问题也是制约我国全域旅游快速发展的现实问题。

三、构建和完善全域旅游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随着全域背景下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结合各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寻求和探索符合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是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发展全域旅游的现实需要。只有构建一支懂技术、善管理、精管理的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培育出一批高素质、有理论、有实践、能创新的专业旅游管理人才,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全域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培育旅游专业管理和服务专业人才

全域旅游是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产生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是符合时展要求和时代精神的旅游经济运行模式。所谓全域旅游是指在传统的由单个景区景点到整个景区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旅游模式,即由点及面、由面及体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新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无论是对旅游管理部门还是对旅游专业的从业人员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全域旅游工程的开展,必须全民参与,以建立全民参与的旅游管理人才的新模式,树立以市民为培养对象的全员参与的全民旅游服务意识、管理意识和技能意识。在构建全域旅游新模式的过程中,必须树立高度的全民参与意识,要让市民具有服务意识和技能意识。这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旅游管理部门、教育界、学术界以及旅游业”等四部门联合培养全民参与的旅游管理人才模式。这四个部门中,对教育界的要求更高,这就要求该固定旅游区域内的高职院校以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和先进的人才管理技术,把握有利的软、硬件设施和资源优势,鼓励、支持和引导旅游从业人员利用节假日等休息时间学习旅游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开设远程教学,打破传统教学中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多样、方便的教学模式。第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企业向学校“定制”专业性和实用性较强的人才,学校向企业输送专业性、理论性和操作性较强的人才。第三,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旅游管理相关的成人教育专业,增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第四,突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课程的专业性,高职院校在进行旅游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根据院校所在区域的旅游资源对课程开展进一步细化,以突出旅游课程的专业性。在旅游课程教学方式上可以通过社团活动、外出实训等形式开展。旅游管理专业除了要进行导游服务技能教学外,还需要重视学生酒店服务管理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的“国际化”水平

当前情况下,我们要立足于我国全域旅游发展的现实情况,进一步加强对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的“国际化”水平,积极引进和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培育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具有国际化标准的、专业水平较高的全域旅游专业性人才,就要以与我国全域旅游发展状况相符合的,并符合国际旅游和国际教育发展方向的现代化旅游专业教育课程,以全域旅游专业课程建设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第一,在高职院校开展符合时展潮流的国际化专业课程,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旅游管理理念。第二,加强与国外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结合我国全域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开设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第三,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增设国际教育的相关课程,重视对外语的教学与考核。第四,注重“知行合一”,加强对教师、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锻炼,通过对教师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实现我国全域旅游的国际旅游管理水平,为推进我国全域旅游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第五,采用现代学徒制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充分展现了旅游企业与高职院校双元主体的办学理念、能力与知识融合的旅游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教师与旅游企业经验丰富人员的双师教育机制。高职院校与旅游企业在教育部门的引导下全面合作,以此来改善旅游企业招聘人才难、旅游人才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的现实问题。

(三)探索“旅游+”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全域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竞争和压力也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全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寻求新发展、突破新境遇、打破发展瓶颈的重要形式,因此,探索“旅游+”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所谓探索“旅游+”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即是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加强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并在新的融合过程中实现新的市场竞争力,增强旅游业的市场占有份额与活力。在产业升级和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注重对旅游业市场拉动力和融合力的运用,为相关产业、相关人员提供不同领域的就业岗位和服务平台。比如,在“旅游+城镇化”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发展模式下,进一步推动景区的城镇化水平,以大力发展特色、民族旅游业为支撑,积极引导和鼓励特色旅游业对景区城镇化水平的建设。通过对“旅游+新型工业化”的复合型人才的建设,以地方旅游产业为支撑,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品、产业,以旅游业带动本地工业和手工制造业。另外,大力发展“旅游+新型农业化”的复合型人才的建设机制,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休闲农业的转变和发展。由此而见,进一步探索“旅游+”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今后我国全域旅游背景下人才培育、发展的新趋势。总而言之,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固定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应该加强对全域旅游背景下人才的培养。首先,旅游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全域旅游的宣传,利用多维度全方面的宣传,呼吁全民参与。其次,在传统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育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全域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再次,进一步加强对西方国家先进经验的学习与借鉴,并结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制度符合我国国情的旅游专业核心课程。最后,大力发展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实施符合时代精神的和时展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从而培养一支专业素质强、管理能力过硬、操作能力较强的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对于我国全域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巨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臧其林.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策略研究——以苏州市为例[J].职教通讯,2017,(5):18-23.

[2]李晓东.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亚太教育,2016,(26):114.

[3]李广宏.全域旅游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学生培养改革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33):149-150.

[4]刘寒雨.高职院校涉外导游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究[J].文教资料,2016,(25):155-156.

上一篇:专业建设规划范文 下一篇:安全文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