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规划范文

时间:2023-10-19 17:09:44

专业建设规划

专业建设规划篇1

1.行业现状

景观设计是一个新兴的、边缘的、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其发展的历史还很短。其专业涉及的内容广泛,主要有空间设计、城市规划、装饰艺术、建筑知识、园林景观、风格流派、中西文化、材料工艺、人体工程、工程管理等,无论在理论的广度和深度,还是在专业的技术和技能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随着本地区城市化建设速度加快,科学技术的提高,居住环境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环境景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应对这个需求,许多省、市的建筑设计单位相继设置了景观设计规划部门,各类景观设计(工程)公司如同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起来,房地产商的转型升级,大量吸纳景观艺术设计人才,造成了对景观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压力,专业人员需求量的急剧上升,该专业已成为十分热门的专业之一。

2.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房地产业兴起、旅游及休闲度假产业崛起、环境保护意识提高, 再加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建设对环境建设等配套项目的拉动, 中国景观设计产业高速发展的外部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将进人起跑和起飞阶段。

随着行业技术的发展,专业技能的多样化促进了行业岗位细分,技能专精已成为行业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人才的需求正朝着多样化、职业细分的方向发展。作为艺术设计高职教育,建设景观设计专业,培养适应区域发展需要专业人才,正是为了适应这个迫切的需要。

3.岗位设置

景观设计专业从业人员很多,层次不一,文化差异、技术差异、发展空间差异等都很大,随着行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专业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行业内逐步呈现出岗位细分、技能专精的趋势,因此,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正朝着多样化、职业细分的方向发展。

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标准分类、中国建筑装饰协会颁布的执业资格标准及装饰骨干企业岗位设置现状,景观设计专业方向对应的岗位:景观设计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助理景观设计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延伸的企业岗位为方案设计师、施工图设计师、效果图设计师、绿化植物设计师、设计监理。

景观设计方向培养的毕业生初始就业岗位主要从事与景观设计、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和室内外空间环境创造相关的设计人才,基于技术职务之分,培养目标的类型有景观设计员、助理景观设计师、扩初设计员、绿化植物设计员、施工图设计员、效果图绘图员等,未来职业发展的目标为景观设计师、扩初设计师、绿化植物设计师、施工图设计师、效果图设计师、项目负责人、设计总监等。

4.行业人才现状与需求

从业人员结构呈现两头缺现象,其一:一线各专业、各工种经专业教育培养或专业技能培养的高素质技术工人严重短缺,许多企业面临用工荒难题,直接影响到企业正常运行和生存。

其二:从事技术与艺术设计的景观设计人才严重短缺,各类高校的人才培养基本集中在理论层面、方案设计层面,形成重理论、轻实践、轻技术的现状,进入行业企业大多需要短则一年,长则两到三年的培养周期。

因此整体行业的人才现状表现为:一方面从业人员队伍庞大,另一方面合格的职业人才一将难求。

景观设计专业人才规格与需求调研

据有关部门对目前从事景观设计工作的人员调查,主要由三部分人员组成,一是由建筑学专业转为从事景观建筑设计,二是由美术专业转为景观设计,三是受过景观设计专业教育的人员担任。

1.企业急需岗位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岗位主要集中在:景观设计员、助理景观设计师、扩初设计师、助理扩初设计师、施工图设计师、助理施工图设计师、绿化植栽设计师、景观工程施工员、技术员、资料员、预算员、安全员、景观设计师、施工图设计师、项目经理、材料销售专员/经理、前台服务等。

2.企业岗位需求规格

基本素质: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工作协调、沟通能力,活动组织策划能力,有责任心、上进心、能吃苦耐劳;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服从管理;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学习能力,能很好地协助公司各项工作的开展落实并能较好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专业:建筑工程或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

3.企业所需人才知识构成

(1)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英语、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计算机艺术设计软件。(2)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直接性知识:项目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项目设计的理论知识、工能、工艺,流程运作知识、计算机软件知识和互联网知识,数字技术知识、行业法规与企业管理知识。(3)与本专业相关的整体素质与边缘性知识:基本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初步的文学、艺术、设计知识;现代社会、科技、生活艺术的前沿性知识。

4.企业所需人才能力构成

(1)与景观设计直接相关的能力:设计构思能力;功能分析能力;设计表达能力;综合审美能力;文案写作能力;新媒体采编能力;语言表述能力;法律常识与写作能力;制图与工艺表达能力;技术理解与认知能力;阅读分析能力;读图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分析研究能力;组织安排能力。(2)相关的整体素质与边缘性能力:现、当代艺术鉴赏、批评、借鉴、能力及艺术思潮解读能力;设计预想图和效果图制作能力;专业外文资料阅读与简要的翻译能力;独立工作与协同工作能力;具有自学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在专业内继续深化研修及开拓层学习的能力。(3)创新的相关能力:创新的思维能力、创新的方法能力及创新的实现能力。

本专业建设应定期下行业、企业调研,并努力与企业建立双师素质培训合作关系,力争做到使教师定岗锻炼常态化,有利于有效、动态地获得相关实时信息,使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更具灵活性和准确性,有利于综合化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实践性教学方式的调整。

专业建设规划篇2

【关键词】金融 内蒙古 规划

金融与证券本专业针对社会发展对金融、证券专业操作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遵纪守法,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重点面向基层、面向业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本专业着重培养学生以下能力:从事银行、证券、企业投融资方面业务的基本能力;较熟练的计算机系统操作和常用商务软件的使用能力;独立进行社会经济调查、市场预测决策、经济活动分析、撰写专业报告的能力;毕业生可对口到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上市公司就职,还可以到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从事保险理财等工作。根据专家预测未来五年内金融、商贸信息类专业仍是社会急需五大专业之一,发展势头良好。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岗位技能要求在不断提高,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在政府大力扶持,企业通力合作的基础上,我们必须保持专业发展优势,形成专业特色,为此特制订金融与证券专业建设规划。

一、行业背景

随着内蒙古地区的金融业迅猛发展,为新增就业岗位带来较大空间,预测在未来五年的时间中,金融专业人才需求量还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金融与证券专业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定位于金融行业一线基层业务人员的需要,依托内蒙古商业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等行业企业,与内蒙古有些银行建立起实质性的合作办学模式,顶岗实习、实现员工培养、师资培训、应用项目开发等方面资源共享。目前内蒙古地区金融专业从业人员数还远远不能够满足发展的需求,特别是金融专业技术人员和金融管理人员更为缺乏。商业性银行数量的快速增长的趋势与人才匮乏形成巨大反差,金融与证券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内蒙古地区金融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

金融与证券专业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定位于金融行业一线基层业务人员的需要,依托内蒙古商业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等行业企业,与内蒙古有些银行建立起实质性的合作办学,顶岗实习、实现员工培养、师资培训、应用项目开发等方面资源共享。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培养的众多金融专业毕业生已经成为本地区行业企业的骨干,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为内蒙古金融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们应结合内蒙古金融的发展趋势,不断拓展专业方向,从现有以银行为主逐步向证券、理财、保险、信托、租赁互联网金融等不同服务业发展。

二、专业定位

金融与证券专业立足于内蒙古金融发展实际需要及地区商业贸易,培养出具有与现代金融企业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具备较强的职业发展能力和创业精神,能经营的,懂管理、会操作、能够胜任金融企业服务与管理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型人才。

主要的岗位:

(一)出纳岗位

银行存款核对、办理现金收支、日记账登记、银行转账、现金保管以及银行账户管理等业务。

(二)信贷岗位参与贷款单位有关业务经营和财务管理活动,做好贷前调查研究和可行性分析,贷中和贷后的监督管理工作。

(三)投资理财岗位

从事开发客户,维护客户,给客户解决一些投资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一些投资理财建议。

(四)金融营销岗位参与金融产品,如股票、期货、期权、基金等金融产品的营销等工作。

(五)保险岗位从事或参与保险公司的日常管理、保险产品的营销等工作。

实施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标准对接,学习期间学生能够获得理财规划师、保险人和证券从业等相应的职业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

三、建设目标

金融与证券专业培养具有较强金融与证券实践能力,掌握金融与证券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处理商业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能从事金融与证券管理及企业资本营运等工作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依托内蒙古地区金融企业集群的优势,根据专业人才岗位需求和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针对商业金融企业经营的特点,按照金融企业工作过程要求,建设一支专业带头人水平高、影响力强、具有较强的金融企业经营管理与开发能力,由一定比例的兼职骨干教师组成的、能为企业提供优质技术服务和管理咨询的优秀服务的教学团队;建设实训系统、建设实训基地;大力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开展各种管理咨询、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建设期内,将金融与证券专业建成自治区高职品牌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对自治区同类院校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

四、建设内容

(一)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将课程内容分为几大模块,每一模块均以业务为主要载体,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块,各模块的教学设计均由六个步骤构成,即:实施计划、制订计划、明确任务、做出决策、检查控制和评价反馈,每一模块各自形成一个完整的行动模式,本专业在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目前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与银行、保险等企业合作,以银行的实际运营管理过程为载体,设计金融与证券专业职业能力基础课、职业能力核心课、职业能力体验课等模块,以实际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和实际训练。并在专业技能模块为主导的教学体系中增加了职业素质教育模块。

1.根据市场调查和预测与金融企业专家共同分析金融行业的经营管理过程和工作任务要求,岗位群及岗位能力要求,确定专业的岗位、进而确定金融与证券专业的岗位核心能力,具有商业银行业务处理能力、金融会计核算能力、金融业务营销能力、证券投资分析能力,能够从事金融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岗位能力所需的基本知识、围绕核心课程以及岗位能力拓展、岗位能力提升要求,与行业、企业合作,按照“岗位能力知识、职业素质教育与拓展、岗位能力拓展、岗位能力提升、基础技能知识拓展”五大模块构建新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新的课程体系,以金融与证券专业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重点建设涵盖课程标准、配套教材、配套软件以及网络平台等内容在内的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学基础》、《国际金融》等课程。

(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

进行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建设,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顶岗实习基地领导小组工作制度》、《顶岗实习实施管理小组工作制度》、《顶岗实习教学工作规程》、《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任职条件》、《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规范》、《学生顶岗实习行为规范》、《学生顶岗实习安全规范》、《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

进行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结合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根据每次顶岗实习要求由工作实习领导小组确定指导教师人选,建立由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组成的顶岗教师资源库,并由学院正式聘任。开发完善顶岗实习教学指导。

(三)专职教师“双师”素质建设

双师素质教师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的水平均较高,保障他们在晋升职称、评选先进、学习进修等方面享有相对优厚的待遇,充分体现双师素质教师的价值,在保证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稳定的同时,鼓励更多的教师努力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建设期内,教学团队90%的专职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团队建设成为在金融专业领域影响力较强、职业能力突出的优秀教学团队,并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核心课程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建设上发挥优秀教学团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庄健.货币政策应转向“稳健”[N].上海证券报,2010-11-19.

[2]张玉刚.以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解读当前的金融经济危机[J].特区经济,2010(7):12.

专业建设规划篇3

工程教学和实践环节是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极其重要的必修环节。通过实验室建设为加强教学实验和项目训练提供基本条件,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使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能够加深对基础理论和工程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多种工业工程手段(工程的或管理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1.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的规划

为了建设高水平的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实验室,我们进行了精心的规划和反复论证。我们对国内外多所名校的工业工程系实验室进行了调查和网上查询,此外还重点请教了多位国际知名的工业工程专家。目前,各学校工业工程系由于各自的研究侧重点不同,实验室建设侧重情况都有所不同。考虑到我系学生的培养需求以及今后的学科发展方向,以及我们现有的情况,发挥工科背景的后发优势,取其它学校之长,制定了比较符合时展要求和我校特点的建设方案。

我们决定重点建设3个专业实验室:先进制造及数字化企业实验室,人因工程实验室,物流工程实验室。此外,我们不可能将工业工程面临的各种系统都在实验室建立物理模型,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展示技术弥补这一不足是一个重要解决方法。因此,我们建设一个全面支持系统仿真与展示的综合体验演示中心。利用信息技术将仿真结果更加逼真地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复杂企业大系统的运行情况,同时可支持各类系统的远程体验和演示,演示中心与三个分实验室用内部高速网络连接起来。

这些专业实验室总面积约600m2,特点在于:一是着重于企业生产服务活动的整体;二是立足于教学,每个实验室都考虑教学实验和案例的建设;三是可为全校学生进行工业工程方面知识的教学和实践培训;四是可为工业工程系学科的发展提供基本平台,服务于长远科研基本需求。

2.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情况

2.1 先进制造及数字化企业实验室

“先进制造及数字化企业实验室”在国家211和清华大学985有关经费资助下已经具备相当规模。设有先进制造实验分室和数字化企业实验分室,面积约30cm2。目的在于全面培养学生对工厂、企业车间层的有关工程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工业工程系学生开设制造、生产系统方面的专业课以及为全校学生开设制造系统方面选修课,并支持有关课题研究。

实验室目前拥有一套教学用微型CIMS系统(包括车中心、铣中心、立体仓库、自动导引小车、三坐标测量机、机器人、物料传输线)7台教学型数控机床以及40台微机。拥有CAD/CAM软件和数字化企业建模与仿真软件,如Pro/E、I-DEAS、AutoCAD、FACTO-RY、Flexsim等。全部计算机、设备联网,并与校园网相连,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协同学习的环境。

利用实验室条件,学生可以进行CAD/CAM技术、CNC技术、NC编程、物流系统控制、FMS技术、CIMS技术、仿真技术、虚拟产品开发技术等内容的学习,可以进行实际操作的训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教与学一体化。

2.2 人因工程实验室

人因工程是工业工程主要的专业方向之一。建设人因工程实验室的目的在于综合运用人因工程方面的设备和技术,教学上支持人因工程、虚拟现实应用。协同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工业工程和制造工程课程实验,提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环境和设备技术实施手段,同时支持在虚拟设计制造、产品快速开发、劳动作业安全、人机系统设计与仿真等方面的研究。

人因工程实验室面积约156m2,分为4部分:人因工程基础教学实验室、人体测量与生物力学实验室、可用性评测与人机交互实验室和虚拟现实与人机界面技术实验室。

1)人因工程基础实验室建设

此实验室主要应用是人体和环境基本测量与分析,工作地设计等。

主要满足人因工程基础实验教学要求。主要实验内容包括人体基本测量(形体尺寸、生理参数、认知特性等)、环境基本测量(温度、湿度、光照、噪声、辐射、空气等)以及工作地基本测量(几何、物理测量等)等。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人因学测量手段和测量概念,强化人因工程的概念,并且能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自觉地考虑“人-机-环境”的互动关系,提高工程设计的人性化水平。结合这些实验,本实验室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人体生理计测仪器、环境计测仪器等仪器的购置以及设计基础实验。

2)人体测量与生物力学实验室建设

此实验室主要应用是三维人体测量、建模、应用与分析等。

主要针对现代三维无接触人体测量技术及应用,满足人因工程高等专题实验教学项目要求。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三维无接触人体测量设备的购置、配套硬件建设和数据处理及应用软件的研究与开发等。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先进的人体测量手段,了解三维人体数据的应用,结合专题设计实验或项目充分领会人因工程在工程设计中的重要性。

3)可用性评测与人机交互实验室建设

此实验室主要应用是用户研究、心理测试、计算机人机交互评测等。

主要针对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产品的可用性(易用性)、用户需求分析及用户研究以及计算机人机交互测评等实验内容。重点针对现代信息产品的可用性测评;如何运用工程手段把握用户的特征和需求(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以保证产品开发的成功率;针对软件的界面设计以及移动商务、移动设备进行实验研究。通过这3个方面的实验,希望能培养学生运用技术手段把握客户需求,特别是针对当前流行的电子商务、软件和移动设备进行人性化设计的综合能力。建设内容包括:用户测试室和研究观察室的监控设备集成、人机交互设备、移动电子产品评测样本以及相应的记录和分析软硬件。

4)虚拟现实与人机界面技术实验室建设

此实验室主要应用是多通道复杂人机交互系统仿真与分析、虚拟体验教学实验、操作行为测评与分析、人体运动跟踪与仿真等。

主要针对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的复杂“人-机-环境”交互系统进行模拟、仿真、测评和研究,立足于构建各种人机界面进行近似真实场景的测评,并运用多通道人机界面技术开展部分虚拟体验教学研究,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的集成体验来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并“感知”复杂的系统或理论。本实验将作为高等人因工程专题实验和一系列研究类专题实验的重要部分,培养学生运用新技术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路和基本能力,特别是自己动手进行研究类实验的设计、运行、总结、提高的能力。同时本实验室还作为工业工程系其他专业方向教学和研究用实验平台,开展体验类教学实验和成果展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三通道虚拟现实立体投影系统、触觉人机交互装置研制、虚拟现实软件平台购置、驾驶行为仿真测试系统研究以及专题实验设计。

2.3 物流工程实验室

物流(广义包括企业内部物资流动和企业外部供应链管理)在现代企业生产和服务活动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并已经引起政府和工业界的高度重视。物流实验室建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复杂的物流系统进行设施规划、设计、过程优化以及流程管理的实际能力。满足相关的教学和科研的需求。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信息管理与决策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使实验室充分体现和展示现代物流技术。物流实验室面积约9cm2,硬件设备主要是二个方面:混流装配生产线(企业内部物流)物流实验室商业物流。

1)混流装配生产线(企业内部物流)

该生产线是装配生产线,有8个工位,传送带可以连续移动或节拍移动。在生产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生产指令、监控生产状态、控制装配线的运转,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企业实际加工的装配生产线,让学生了解和熟悉企业内物流。同时可以进行产品的功能结构分析与装配流程规划、装配线配置与布局、装配线平衡、装配作业动作分析时间研究、在线库存管理与生产现场物流、MRP与JIT生产模式对比、JIT方式下停线实验、装配质量控制、基于MES实时计划调度等实验。

2)物流实验室商业物流部分

物流实验室商业物流部分主要由40个货位的自动仓库、货柜、电子标签系统、电动传输带、条形码系统组成。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物流系统的需求,自行设计、分析、建立一个配送中心(仓储、分拣、搬运、进出库等)规划物流系统。提高其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对于现代物流配送有基本认识,了解和熟悉库存管理。对于可以进行实验室实验、设计、实施的配送中心部分,在实验室进行,对于不便进行实验室分析、实施的送货线路部分,采用规划及仿真软件进行。

3.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成果

目前,先进制造及数字化企业实验室中的先进制造实验分室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开发实验网络教学课件,増加新的实验内容,扩大效益。学生可在实验室里进行数控编程及加工,CAD/CAPP/CAM、FMS、机器人、CIMS、生产调度及仿真优化等反映先进制造技术的单元或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训练。除为我校学生提供教学实践服务外,每年都有其他院校(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等)来我系实验室做实验和实习。数字化企业实验分室已经实现从零件设计、工艺分析、工厂设计、企业管理到企业运作仿真的系统集成。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学习数字化时代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几乎所有软件系统,进行企业知识的全方位训练。

已经建成的人因工程实验室,是国内高校中建设比较完备的一个人因工程教学实验室,而且建设内容突出反映了国际上人因工程专业方向的发展趋势,融入了较多的新技术和新思路,如信息产品的可用性及用户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在复杂人机界面方面的应用、虚拟现实体验与展示等。实验室建设规划内容被许多国内兄弟院校的工业工程系索取和参考,为国内工业工程系人因工程方向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先例。

物流工程实验室各个部分设备已基本建成。物流实验室的软件建设正在进行,软件建设主要以科研成果为基础进行开发,形成与实验设备配套的软件,如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等。这些软件补充物流实验室的教学功能,通过该系统的应用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先进的物流管理信息技术,而且通过模拟操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把实验内容同企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通过实验室建设,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研究生和有关实验技术人员。实验技术人员结合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包括软硬件建设和教学实验建设,熟悉了工业工程新的学科方向,主动参与了所有实验教学内容的准备。研究生通过参与开发教学实验,特别是研制实验系统,不仅为学校节省了巨额的资金,而且也培养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实验室的建设也推动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承担了六项大型国际合作项目,总经费约300多万元。

4.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

目前,年轻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管理专业实验室,以教学与研究互动的原则运行和发展实验室。在教学实验的设计阶段是教师、研究生和实验技术人员共同策划开发,一旦成熟就完全交给实验技术人员负责运行。

利用现有的专业实验室,以教学计划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实践动手能力、协同合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全面素质的培养。针对不同的实验对象,我们精心设计实验内容,包括基础实验和提高实验,单元实验和系统实验,以及研究类专题实验和新技术含量的专题实验。采用多种实验教学方式,比如看录相、现场操作演示、学生动手实践、计算机仿真等。与此同时,也将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实验内容,使实验教学始终能够紧跟学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代表性。针对19门课程,我们已新开设实验40多个,年接纳学生人数1000多人次。

配合专业课程和教学实验,实验室还开发制作了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供学生自学。同时实验室接纳本科生的生产认识实习,毕业设计(综合论文训练)SRT项目和研究专业技术的研究生论文工作。此外,还对工厂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大学、大中专教师进行工业工程专业相关技术的继续教育培训。

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已经成为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的重要基地。

专业建设规划篇4

关键词:专业建设 管理水平 “十二五” 规划目标

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坚持“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发挥专业设置在社会需求与高职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中的纽带作用,促进我院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进一步加强我院专业建设,增强办学实力、形成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和竞争能力,提出我院建设和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和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目标。

一、专业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回顾与总结

“十一五”期间,我院抢抓机遇、克服困难,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和内涵建设,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008年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等次, 2010年11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成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之一,进入全国高职院校的前列。

1.探索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与神华准格尔能源有限公司、鄂尔多斯电力冶金集团等大型能源、冶金企业紧密合作,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举行校企合作论坛,积极探索成立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事实证明,“十一五”期间,我院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由“十五”末的7100人增加到10275人,在校生人数增加了45%。“十一五”期间,我院新生第一志愿录取率和报到率均居自治区高职高专前列。我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6%以上,其中77%以上的毕业生在大中企业就业。

2.面向内蒙古支柱产业建设专业及专业群,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提高

我院紧紧围绕内蒙古能源、冶金产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主动调整和设置专业,由“十五”末期的28个,发展到38个,形成能源、材料、制造类、水利工程和管理类5个专业群。特别是“十一五”后期,为构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具有我院特色、以培养“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专业体系,新增了矿山机电、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无损检测技术、工程造价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等专业,依托学校现有教学资源,拓宽了专业面。

3.精心培育特色专业,打造品牌专业

我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职业教育首批示范性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等7个专业被评为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等4个专业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等8个专业被评为自治区品牌专业;机械设计基础等9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4.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条件明显改善

我院通过自筹资金和争取中央财政实训基地建设专项经费,5年累计投入6700万元用于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和改造,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8700万元。

5.引进与培养并举,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我院近年来共引进硕士研究生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41人,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实施“双送”、“双挂”工程,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双师”素质有了明显提升。现有专任教师34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139人,博士、硕士112人,“双师”素质教师19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自治区教学名师4人,自治区教坛新秀2人。

6.坚持“五个结合”,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我院在长期职业教育实践中始终坚持“五个结合”,即“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训相结合、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致力于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十一五”期间,我院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11000人。

二、专业建设“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强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结合我院自身的条件,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加强教学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努力建设一批与其专业基础相关、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共享、特色鲜明、优势凸显的专业群。

基本原则:1.坚持立足内蒙古、辐射全国、服务能源与冶金行业、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原则。重点建设能源、冶金、制造、水利工程类专业,发展信息与管理类专业,服务自治区支柱、优势产业,要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相适应,要满足社会需求。认真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明确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社会发展和学校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2.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专业的发展建设,要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采取重点建设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相结合的方针,分期、分批、分级推进我院专业建设;注重开展专业建设评估,积极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力度,促进专业办出特色。

3.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强化传统优势专业,培育品牌特色专业,有计划地开拓新专业,促进专业建设的协调发展;使得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专业数量与学校规模相适应,从而形成各专业均衡发展,传统专业发展稳定,特色专业优势明显,重点专业水平较高,专业内涵建设逐步深化的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新格局。

三、专业建设“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

1.重点专业建设: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我院已形成一批颇具特色综合实力强的优势专业。启动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电厂热能动力装置、冶金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汽车电子技术等7个重点建设专业建设。

2.传统优势专业建设:在发挥传统专业师资力量强、办学经验丰富、教学资源充裕等优势的同时,加快这些专业的建设,努力提高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与时俱进,扩大专业的适应面;逐步形成特色,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使之成为学院的优势专业并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建设。如:“十二五”期间将以7个重点专业为核心,辐射和带动20多个相关专业(方向)的建设,构建与内蒙古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密切相关的优势、特色专业体系。建成2个部级品牌专业、新建10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通过对其专业内涵的拓宽与更新,使它们继续保持优势地位,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成为有较高社会声誉,有鲜明特色,自治区一流的骨干特色专业。

3.新办专业建设:在发挥原有专业优势的同时,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建设和我院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开发尚属空缺的新专业,大力扶持有竞争力的新兴专业,积极发展以人文类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使我院的高职专业达到40个。

四、实现专业建设“十二五”规划,提高专业建设管理水平的主要措施

一是要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形成由“政、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二是要做好7个重点专业的建设工作,并以重点专业建设辐射和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建设,构建与内蒙古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密切相关的优势、特色专业体系。建成2个部级品牌专业、新建10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

三是要通过“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深化“校厂一体、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工学结合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四是要继续加大投入,建设融“教学、科研、生产、培训、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五是要构建突出职业能力,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建成2~3门部级精品课程、20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40门院级精品课程。与企业合作开发30门工学结合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编写15部体现行业和地方特色的规划教材和44部特色鲜明的校本教材。

六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双送”、“双挂”工程,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建成2个部级专业教学团队、再建设5个自治区级专业教学团队、8个院级专业教学团队。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时达到50%以上。教授、副教授的比例达到教师总数的35%以上,其中正高职称达到7%以上;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35%以上,重点专业有博士学位研究生;每个专业均有1~2名专业带头人。

七是要实施“社会服务五项计划”,提高我院的社会服务能力。完成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应用与管理平台、学生素质教育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和领导能力建设项目,提升我院的整体实力。

在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我院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实现我院“十二五”专业建设目标,我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实力将会有更大的提高,教职工的生活就会有更大的改善,我院的面貌就会发生更大的变化。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NJ10271)。

参考文献:

[1]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

专业建设规划篇5

关键词 物联网专业 实训室 建设规划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物联网专业建设难,很多学校都是仓促上马,等将学生招到学校后才发现学生具备怎样的能力不清楚,即使在清楚的情况下怎样建设专业、设置哪些课程、建设什么样的实训室、实训哪些内容、怎样和相关相近专业的区分开来也不清楚更不用说特色建设,大都在摸索中建设。一旦建设方向有所偏差,最终将浪费有限的人力、物力,耽搁学生的培养。

从目前的物联网培养发展来看,基本分两个方向:侧重于应用电子方向的培养(硬件)和侧重于网络互联互通的培养(应用软件)。不管哪种培养,其核心基本围绕物联网系统的构成来展开,即围绕“感知―传输―应用”这根主线来培养人才。由于实训室建设服务于专业或课程建设,由此不难看出,物联网专业的实训室规划或建设也是围绕两个方向来进行,即侧重于硬件的实训和侧重于软件的实训。尤其在高职院校创建物联网专业的初期,由于资金的限制,这种模式就更为适用。不管哪种偏重,一般物联网教学应具备以下几个核心实训室:基础实训室、感知识别实训室、网络通信实训室、物联应用实训室、物联网综合实训室。

基础实训室,完成物联网专业基础知识的培训,比如C语言实训、单片机实训等。

感知识别实训室,主要完成物联网感知层的实训,比如:RFID实训室、传感器实训室。

网络通信实训室,主要完成物联网网络通信的实训,比如无线或有线通信,可实训诸如:Zigbee、wifi、bluetooth或RS232、RS485、TCP/IP等。

物联应用实训室,主要完成物联网应用层实训,比如数据中心或数据库实训、云计算实训、软件应用开发实训(C#实训、java实训、Android开发实训、IOS开发实训)。

物联网综合实训室,主要完成以上所有技术的综合实训,比如系统设计、硬件搭建、软件配置、功能扩展等,可实训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农业、智慧城市等应用。

这种按照物联网的构成来规划物联网实训体系的方式,既理清了与课程的衔接,又理顺了各个实训之间的衔接,较为实用。

(1)箱式实训设备

这是一种传统实训设备,常用于开发性实训,可实训的技术有RFID、Zigbee、嵌入式、z传感器、单片机等单项技术的软件应用能力以及硬件接口级应用能力。可支持多个单项实验、实训项目,项目之间关联度不高。优点是投入较小。

(2)沙盘式实训设备

一般用于综合性应用实训,常培养物联网三层结构中相关技术的软件层面综合应用能力。特点是:以特定行业应用为案例进行沙盘化展示,系统展示度较好,学生参与度较低。

(3)产品抽取式设备

一般适用于综合性应用实训,培养学生在物联网三层结构中相关技术的软件综合应用能力以及硬件连接能力。

特点是:以特定行业应用产品为案例进行展示,系统来源于真实产品,缩短学校与行业的距离。不足是:投入较大。

(4)综合式设备

一般适用于综合前述各种实训形式的综合形式 ,可以完成从单项技能到综合性应用实训,一般以真实的行业应用贯穿所有实训。不足是投入巨大。

专业建设规划篇6

工业机器人是当前重要的现代制造业自动化装备,它集机械、电子、计算机、传感器、控制、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已经成为自动化工厂(FA)、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柔性制造系统(FMS)的自动化工具。我国工业机器人已在汽车、电子、机械、食品饮料、化工等工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随之而来的是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的缺乏日趋严重。作为主要培养机器人蓝领阶层的高职院校,面对日益增长的从事机器人操作维护员工的需求量,通过对本专业的建设研究,能更好地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提升本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推进职业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发展。

二、以中国制造2025规划为契机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建设举措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适应中制造2025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针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校企共建,创新实施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现代师徒制,培养具有知识与时俱进和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创业精神与创新能力,掌握现代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维护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能从事工业机器人系统的编程、操作、调试、维护维修、模拟以及管理与销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使专业发展走向工业机器人产教融合的创新之路。

2.课程体系改革及核心课程建设

根据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所面向的岗位及行业、企业人才培养需求,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从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的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出发,构建课程体系,建设《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工业机器人系统虚拟仿真》《工业机器人安装与调试》3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以知识点为单元进行课程素材开发,形成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包括重难点微课程、教案、课程实施方案、原理动画、课件、试题库等。

3.实训基地建设

针对网络化、数字化及智能制造的需求,以提升教学质量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建立校内外机器人应用实训基地。依据机器人专业培养人才划分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特点,实验基地可以分成机器人仿真、基础及应用实训室,机器人自动化加工单元实训室等,把工业机器人实训基地建设成实训教学体系合理、开放共享、特色鲜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平台。积极与机器人专业生产企业联合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引产入教,建立校中厂。

4.师资队伍建设

强化教师对新技术的掌握,提高教师对各类先进工业机器人设备使用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通过与行业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依靠校企合作,通过建立“教师工作站”“企业专家工作站”等方式,保障企业兼职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的有效性。重视专业教学团队的“双师”结构,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专兼教师分工合作,共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开发和实施。根据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建设的长期发展规划,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培养教师,并结合教师自身的个体差异和特点,提高专任教师的教学开发能力,再通过赴企业挂职锻炼的方法来积累实践经验。兼职教师则主要以提升实践教学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双管齐下,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5.服务地方经济能力的提升

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专业建设目标,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与联系,建立由企业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企业技术攻关团队,为企业解决实际生产难题。为本地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科研开发等技术服务,向地方企业输送实践能力强,吃苦耐劳、有创新意识,企业用得上的优质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毕业生。

三、小结

专业建设需走工业机器人产教融合的创新之路,引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建设发展,满足先进制造业智能化、信息化要求,以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规划为契机,顺应国家“十三五”导向与行业企业发展需要。提升服务辽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为企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机器换人”培养大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课题: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高教研究课题《面向“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建设研究》(课题编号:GHYBl60250)。

专业建设规划篇7

关键词:社会类课程;城乡规划;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181-03

一、现代城乡规划思想的社会学渊源

现代城乡规划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对工业革命带来的种种城市问题和矛盾的一种回应。诸如英国着力于解决住房问题、德国致力于解决城市扩展、美国的重心则是城市的美化方面等。虽然各个国家在城乡规划实践活动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不得不说,现代城乡规划的萌生与工业化、城市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多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城乡规划诞生”这样一种线性过程。开始于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不仅是一场技术性的变革,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一种全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工业本身除了牟利的动机之外,从19世纪开始就成为促成城镇化的积极因素和巨大推动力。在这场技术革命当中,煤炭成为了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铁路的修建使工业企业选址脱离原材料产地成为可能,城市逐渐成为产业和人口的聚集之地,与此同时,空气污染、公共卫生问题、住房问题特别是贫民窟的出现,引起了一些社会学家的关注。针对英国大城市的弊端,艾比尼泽・霍华德1898年出版了《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表达了一个社会学家对城市问题的关注,书中试图通过开展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来解决城市问题,为此,他构建了一个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田园城市模式。20世纪初,围绕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形成的社会学派对芝加哥城市的社会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社会学的研究领域逐渐与城市研究出现了交集,为后来的都市社会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英国社会学家格迪斯注意到工业革命、城市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认为城乡规划是社会改革的重要手段,强调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把城市放到区域的层面上进行分析,注重社会因素对城乡规划的影响。城市社会问题的关注与研究催生了城乡规划思想的发展。在当今全球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城市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和多样化,如何有效解决城市社会问题,不仅是社会学家关注的问题,也成为城乡规划理论发展的动力之一。

二、现代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与教育现状

城市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对城市的认识和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化。虽然西方现代城乡规划诞生于建筑学,城乡规划也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门实用型的技术科学。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国家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也促进了城乡规划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城乡规划作为一项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和政策性特点的工作,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涉及的学科不断增多,逐渐和其他学科的研究范围相互交叉,研究内容相互渗透,研究方法相互借鉴,学科多元化趋势日渐凸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增加了“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在此之前,城乡规划与设计仅仅是建筑学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其他研究方向诸如区域发展与规划、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等均在其他学科中覆盖。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设置,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目前,设有城乡规划专业的高校数量日渐增多,这些高校主要依托于建筑学、地理学和园林成立和发展城乡规划专业。与此同时,城乡规划专业课程设置也在不断改革和变化。从目前各高校的课程设置上来看,主干课程仍然大多是以设计、工程技术类为主,由于受办学历史和专业特色的影响,一些学校增设了社会经济类、管理类、信息技术相关课程。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和城乡问题的研究深入,国家也开始注重城乡规划教育中的社会经济和人文方面的教育,从2000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开始开展一年一度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课程作业交流评优活动,社会调查逐渐成为城乡规划课程教学中增加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城乡规划专业社会类课程的定位与设置

传统的城乡规划认为空间问题是城乡规划学科的核心,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形态的规划已不能解决城镇化带来的诸多问题,城乡规划应当从其他学科中吸收相关的理论来充实城乡规划学的发展和实践,同时,具备一定的社会学、经济学理论背景的城乡规划人才越来越符合市场的需求。从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方向来看,专业的城乡规划设计人才必须具备具有对城市复杂环境的整体认识和思考,特别是对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宏观分析与把握。《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城乡规划专业》中提到城乡规划社会调查教学任务的课程有“城市社会学”、“城乡规划系统工程学”、“城市研究专题”、“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规划设计与综合社会实践”、毕业设计”,以上课程均明确提出了规划专业应以城乡规划社会调查理论和方法为教学内容的要求。社会调查作为城乡规划方法论的内容之一,在实践环节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基础性作用和对规划实践的科学性的影响。因此,将城乡规划社会类课程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社会类课程既包括基础理论课程,又要加强城乡规划社会调查方法的应用。学生通过对城乡规划社会类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更加系统、全面地认识城市,也为科学规划城市奠定基础。

依托于风景园林设立的城乡规划专业比较偏向于物质形态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对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忽略学生社会学相关课程的学习,重设计,轻调查,因此,如何在以工科为背景的城乡规划专业中建立社会类课程的特色教学内容成为城乡规划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城乡规划专业社会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融合在理论、实践、应用环节的教学中去。建立从“理论―实践―应用”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在梳理相关高校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城市社会类课程理论环节的课程应当包括城市社会学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两门课程,分别作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城乡规划和设计调查报告,作为专业实践和实习的一部分。应用环节的内容包含在毕业设计前期调查分析部分中,作为考核毕业设计的标准之一。围绕理论―实践―应用这条主线,笔者在城乡规划四年制课程教学环节中设置了不同阶段的相关课程和阶段目标,如表1所示。

四、四年制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类课程教学探索

针对四年制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教学现状,适应新形势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设立,教学内容选择,考核方式和实践教学进行探索,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建立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导向的教学目标。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宽阔的专业知识,具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以及和谐发展的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复合型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城乡规划复合型人才既要有扎实的设计能力,同时也要具备对城乡复杂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因此城乡规划专业社会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从社会学的角度观察和发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复杂问题,并有一个系统的、整体的认识。并能够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社会调查方法在具体的城乡规划和设计实践工作中加以应用。

2.社会热点导入式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是课程体系的支撑,教材在课程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地位,它的作用在于系统、简明地叙述和解释基本知识和理论。但社会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教材的更新远远跟不上社会经济和城市的发展速度,就出现了课程内容与实际脱节或联系不密切的情况。理论落后于实践必然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丧失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就是将社会热点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主动关注和思考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从专业角度去解决问题。例如我国城市规划目前的热点诸如海绵城市、多规融合、存量规划等,这些都是城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变革,和社会发展和城市问题密切相关。城乡规划如何来面对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专业热点导入问题,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热点的背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社会热点导入式的教学内容必将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3.建立有效衔接的课程关联的教学模式。社会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仅包括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最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审视城市发展,将社会学延伸到城乡规划发展的历史中去,在理论教学内容上主动关联到其他课程的内容上去,比如城市发展史、城市总体规划、居住区规划、城市生态与环境等课程相关内容。另外,在教学安排上,合理安排各课程教学顺序,城市社会学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两门课的理论学习安排在大二阶段,城乡规划和设计调查报告安排在专业实习或实践内容中去,安排在大三阶段,作为应用环节的毕业设计前期调查分析结合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四阶段安排。

4.建立教学―实践―应用三维一体式的联动教学方法。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认为社会学课程理论性较强,与城乡规划偏重实践有些偏离,事实上城乡规划和设计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城市现象和城市复杂问题的分析和解读,社会类课程恰巧弥补了这一点。因此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应当强调教授法和学习方法的统一。任何一个理论的诞生都是依托于特定时代背景之下,因此,笔者认为在理论教学环节,应当打破传统的理论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思维穿越到特定的历史时期,以历史为坐标,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解读理论,最终任何一个伟大理论的诞生都成为了一种历史必然,也就是一种历史定位的方法,这样学生对理论的认知更深入、更全面。另外,通过案例讨论,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的培养,在讨论中发现问题、深化理论学习。实践环节中,建立城市社会实践调查平台,将社会实践调查和专业实习与关联课程结合起来,特别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社会实践调查和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串联起来,建立从教学―实践―应用的三维一体式的联动教学方法。教育部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城乡规划专业社会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第一,课程内的实践环节。第二,专业实习环节,如城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第三,毕业设计环节。通过以上三环节的教学,从课程练习到实践应用,形成课程实践教学主线,在实践教学的考核过程中,通过举行评优活动,特别是与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开展的城乡规划专业本课程作业(规划设计、调查报告)交流评优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结语

基于对城乡规划思想发展的社会学渊源的思考,认为城乡规划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公共政策的属性日渐凸显。同时城乡规划学科地位的提升也赋予了城乡规划更大的社会责任,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类学科的交流与融合,目前四年制城乡规划教育重视设计能力培养,缺少对社会学方法的认知和思维方式的锻炼,城乡规划学科的研究方法应当是一种有结构的多学科方法,城乡规划教育也应当是跨学科的交流与整合,因此,四年制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类课程的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如何将社会类课程进行有效融合和衔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曹康,西方现代城乡规划简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彭震伟.城乡规划专业社会经济类课程体系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1).

专业建设规划篇8

本建设规划方案旨在明确湖北省电力公司输电线路实训基地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力求体现前瞻性、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鉴于其它基地配套设施,为避免重复规划,本方案内容上兼有培训中心配套设施的建设规划。

第一章 战略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战略思路

1、建立功能齐全的地市级培训中心;

2、成为国网公司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输配电专业);

3、具备输配电专业作业取证资质。

二、建设原则:设施先进、功能合理、师资优良、特色鲜明

设施先进:教学设施先进,力争能满足500kV以及下各电压等级真实的运行作业环境。有先进的动漫教学、远程教学等手段。

功能合理:作为地市公司培训中心,要完善地市各工种技能培训基本功能,突出作为省公司输配电线路实识破基地职能作用,完善教学设施设备、食宿、环境方面配套功能。

师资优良:针对各个专业工种,在公司内部选拔、培养优秀的内训师;在省内乃至全国范围内,聘请和专业工种优秀专家、技能能手;依靠三峡大学等高校,提供强大的理论师资。

特色鲜明:以输配电线路实训基地为龙头,完全满足国网公司对输配电线路工在线路运行与检修、带电作业、电力电缆的运行维护等各方面的要求。创造与现场相似的作业环境、相似的工艺流程,同时在学员的行为习惯、思想素质、服务意识方面创出特色,形成“现场化、复合型、全方面”的鲜明特色。

三、发展目标

(一)发展愿景

1、满足全省输配电线路工全员轮训及竞赛比武要求;

2、满足宜昌公司基本工种(输电线路运行、输电线路检修、输电电缆、输电线路带电作业、配电运行、配电检修、配电电缆、变电运行(220kV、110kV及以下)、用电检查、抄核收、装表接电、电能计量、用电业务受理、95598客户服务、农网配电、农网营销)技能培训要求,及其他类型培训。

(二)阶段目标

2011-2012年,完成室外220kV、110kV输电线路、110kV电缆线路、室内配套电缆实训室、工器具室、材料室、仪器仪表室、带电作业工器具室。

2020年远景目标展望:建成国网公司一流的输配电线路专业实训基地,国网公司一流的地市级培训中心。

第二章 输电线路实训基地建设规划方案

一、国网公司和省公司建设要求:

1、输配电线路专业实训基地,建成输配电线路和电力电缆等实训室,满足送电线路工、高压线路带电检修工、配电线路工、电力电缆工、电缆安装工等工种的技能培训要求,以及农网配电营业工关于配电线路部分的技能培训需求。

2、输配电线路实训室,建成500kV(不低于本单位管理最高电压等级)及以下多电压等级、多形式铁塔和杆塔以及10kV变台在内的输配电线路技能实操场地,实现更换绝缘子、修补导线、制作接头和拉线、附件检修和安装、组塔、立杆、架线、基础安装、变台架设等常规停电检修培训功能。

3、电力电缆实训室,建成包括耐压试验仪、电缆故障查找装置、电缆护层故障测试仪以及主要电缆制作工具等设备在内的技能操作场地,实现110kV及以下等级电缆头制作、电缆安装、电缆试验和故障摸查找等培训功能。

带电作业部分:

4、技能训练设备齐全、状态良好,具备《培训规范》要求的技师和高级工能力培训的要求;

5、实训场地具备50人同时进行技能训练的工位。

二、室外实训场建设

本场地应该满足省公司与宜昌公司输配电线路工在输配电线路运行与检修、带电作业、电力电缆运行与维护等方面的技能轮训与竞赛比武活动的要求。

1、220kV完整线路一段(至少4档),耐张终端2基、耐张转角1基、悬垂直线1基、悬垂转角1基;

2、110kV完整线路一段(至少4档),耐张终端2基、耐张转角1基、悬垂直线1基、悬垂转角1基;

3、可拆装杆塔各一套;

4、10kV与0.4kV同杆架设配电线路一条,水泥杆,不低于12米,杆型包括:终端杆、耐张杆、直线杆、转角杆、分支杆、配电变压器台架;

10kV变压器台架不少于2组(6组),终端杆连接电缆线路。

0.4kV至少2个接户点。

5、10kV电缆实训线路长度至少100米,路径至少1个90°转弯;具有直埋、沟道、管道三种敷设方式;至少两个接头工井;户外一头接终端杆上杆,另一端接(中置柜、环网柜、电缆分支箱)。

6、110kV实训电缆线路:长度至少80米,至少一个完整的交叉互联段。

三、室内实训室建设

1、输电线路材料室、工具室、机具室

2、配电线路材料室、工器具室

3、10kV配电所

4、中高压电缆实训室

5、低压电缆实训室

6、电缆仪器仪表室

7、杂物仓库

第三章 配套硬件设施规划方案

一、国网公司、省公司要求

1、实训基地具有在线学习、考试视频点播等功能强大的远程评选系统,具备300人同时在线学习的能力;

2、具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具备远程监控功能,容纳20人以上教室不少于3个(不含实训场所);

3、住宿、餐饮场所能同时满足100人以上,住宿客房不少于50个标准间,且符合国家相关卫生和安全管理要求;

4、有专业医护人员和设施,具备进行基本的医疗救护能力;校园环境整洁,绿化覆盖率不低于20%.

二、培训需求

湖北省电力公司输电线路2416人(其中初级工40人、中级工609人、高级工1210人、技师480人、高级技师77人),配电人员约1818人。按国网公司要求每人每年脱产培训7-10天计算,一年培训量至少为4万人次天。

宜昌公司自身培训量按现行状况估计:宜昌公司全员3600余人,农电工1051人;宜昌公司自身每年4万人次天。

社会培训一年估计1万人次天。估计培训中心一年培训量约9万人次天。培训中心需按容纳400人左右进行设计。

三、办公综合楼

新建办公综合楼:各类教室、办公室、会议室、活动室、陈列室、网络中心等。

四、实训楼

实训室30间(人工急救、低压排故、挡核收、电能计量、错误接线、装表接电实训室、配电室、用电营业、安全教育室、低压导线绑扎、安全工器具、配电线路材料室、配电工器具室、输电线路材料室、输电线路工器具室、高压电缆实训室、低压电缆实训室、电力电缆仪器仪表室、输电线路仪器仪表室、配电线路仪器仪表室、变电仿真实训室等21间目前使用的实训室,还预留9间实训室),其中大实训室12间,小实训室18间。

五、学员公寓

要能同时满足200人住宿,含标准间和军事化的4人间。

六、食堂

要有一个可同时满足150人进餐的大厅和能接纳50人的包房。

七、技能广场

建一个技能竞赛广场,可容纳200人开展活动的开、闭幕式。

八、景观

苏州园林式景观布置。

九、道路

上一篇:钢结构住宅范文 下一篇:旅游人才培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