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01 16:58:36

旅游文化知识

旅游文化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文化知识;旅游英语教学;渗透;融入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海外游客量的不断增长对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业发展的精髓和核心竞争力是旅游文化,这同时也是旅游英语教学中应当关注的重点。将旅游文化知识融入和渗透到旅游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旅游英语专业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而且对旅游英语专业学生未来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探究旅游文化知识和旅游英语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旅游文化内涵

探究旅游活动从表面上看是一种经济活动,但从其本质上看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文化活动。旅游与其他活动或者是其他方式不同,它带给人们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这种精神享受的来源就是旅游活动本身的文化属性。旅游文化是一种文化交流和对话的内在表现方式。根据相关研究成果,旅游文化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活动形成的、与旅游行为有关的物质精神财富,是旅游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的重要基础,对旅游者的全过程产生影响。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旅游文化渗透在旅游相关专业的各个方面,如旅游经济学、旅游教育学、旅游美学等。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旅游文化知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旅游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属性,如旅游过程中的建筑物、民俗风情等人文要素,这些旅游产品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在旅游英语教学中体现为专用词汇的表达和相关意思的描述。另一个方面是在旅游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最主要的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内部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如常见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南北文化差异等,这些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体现主要是强调相关英语表达的准确性以及相关的礼节,避免出现因文化差异导致旅游交际语言失误的问题出现。

2旅游文化知识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融入和渗透的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提升旅游英语专业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就必须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旅游文化知识渗透,这样能够有效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有效地培养。旅游英语教学目的除了要教会学生熟练的应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之外,而且还要求学生表达出来的英语内容具有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要表达的具有一定水平。在旅游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不仅仅是旅游文化交流和信息传递的一种语言工具,更是一种西方文化的直接表达。因此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要重视文化知识的渗透教育,这样才能够在英语表达交流过程中加入相应的文化内涵,提升表达的层次和水平。

(2)旅游业发展对旅游英语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

旅游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就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是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彼此碰撞、交流产生文化思维交流的过程。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随着入境游和出境游的火热发展,旅游业对旅游英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渗透和融入旅游文化知识,能够将我国独有的精神文化内涵准确的传递给外来游客,这是未来旅游英语专业学生获得职业生涯发展和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融入和渗透旅游文化知识是旅游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

(3)融入渗透旅游文化知识能够提高旅游英语教学效果

旅游英语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具备相应的口语交际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文化知识,这样表达出来的内容才能够准确、丰富,才能够满足实际的需要。如果没有将旅游文化知识渗透到旅游英语教学中,那么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也无法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有趣、科学的文化内涵教育,严重影响旅游英语专业教学效果。因此,一定要认识到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融入旅游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并且对相应的方法和措施进行探究,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3旅游文化知识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融入和渗透的对策和方法

(1)协调语言教学与文化渗透的相互关系

将旅游文化知识融入和渗透到旅游英语教学中,首要的就是要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协调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渗透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采取措施。语言教学是旅游英语教学的基础和平台,而旅游文化知识渗透和融入则是旅游英语教学的重点和依据,对语言教学起到促进和辅助的作用。换句话说,语言教学是在文化知识背景下发生和完成的,文化渗透必须在语言教学中得到体现。

(2)科学渗透旅游文化知识

将旅游文化知识融入旅游英语教学中并不是对所有的文化知识进行渗透。由于旅游文化知识涉及多个方面,而且覆盖面很广,要想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重要作用,就要根据旅游英语教学的内容对相关旅游文化知识进行筛选和选择。首先,选择与英语教学内容相关的直接知识,包括旅游产品中涉及的历史知识、宗教知识和地理知识等。其次,要科学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其他知识,与货币、住宿、餐饮和相关的政策规范等,这些相关知识能够为学生未来参与旅游业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采取灵活的课堂教学方式

应用性和实践性是旅游英语专业教学的重要特点,因此在旅游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旅游英语教学内容和旅游文化知识都十分丰富,尤其是旅游文化知识涉及的面很广,完全依靠教材和课堂教学根本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教育,因此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为学生的课前和课后进行定量的与旅游文化知识相关的自主学习活动,教师应当为学生选择相应的学习教材,避免学生走弯路。其次,在课堂教育过程中,不能将旅游文化知识翻译成为课堂主要教学内容,这样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还会对学生参与到文化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产生不良影响。教师应当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网络教学手段的应用,情境导入、问题探究、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的使用等,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4)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和总结

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渗透旅游文化知识,除了要注重渗透过程以外,还要对学生的掌握和理解情况进行明确。可以通过比较灵活、综合的方式对教学结果进行反馈和总结。例如在进行中西方餐饮教学活动之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模拟的中西方用餐礼仪扮演课,让学生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并且对之前学习到的内容进行复习和总结,这样教师就能够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有了明确的掌握,而且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道讨论、归纳,加深这部分知识的印象。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学会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观察,由于旅游文化知识涉及的内容很多,为了避免学生在某个问题上出现“钻牛角尖”的问题,教师还要注重旅游文化知识渗透的“度”,要做好引导者工作。

4结语

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渗透旅游文化知识不仅能够提高旅游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而且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旅游英语教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把握好旅游文化知识与旅游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和多样的教学手段,不断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和渗透旅游文化知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孙宏彬.旅游文化渗透与高职旅游英语教学探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10):164+193.

[2]李彩霞.浅谈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旅游文化的融入——以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60-61+72.

[3]金苑.文化因素在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民营科技,2013(4):122+300.

[4]孙景美.浅谈高校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126,128.

[5]马玉梅.如何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导入的意识[J].海外英语,2014(20):59-60,69.

旅游文化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教学改革 课程群 旅游文化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26

Exploration on Tourism and Cultural Curriculum

Group Construction and Optimization

HE Lifang

(Hu'nan Women's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4)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course group is the most important signal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course teaching level, also have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olve of the common teaching problem.We need grasp 4 aspects to the improvements: Integrate course content and realize comprehensive knowledge;stressing the students' ability and train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stressing practical teaching and building up platform for practical teaching; Emphasis on the cross-cultural research and build specialized teaching group.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 course group; tourism culture; practical teaching

1 旅游文化课程群内涵

课程群建设是以系统科学为指导,将内在联系紧密的相关课程纳入“课程群”,注重相互间的有机结合与相互促进,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旅游文化课程群建设是全面提升旅游专业教学质量和提高课程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一项需要长期建设的基础工作。

1.1 课程群的内涵

在课程教学体系中,关联度较大的诸多课程内容一般存在较多的重叠或重复。从“微观”层面上来看,任何一门单独的课程教改,是无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几门课程又达不到专业教学“宏观”层面的全课程、全方位教学目的。①课程群是从“中观”层面提出的教学改革,一般是指由3门以上内容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它不只是将几门课程简单地凑合在一起的“掺合体”,而是将内容密切相关、相承、渗透、互补的几门课程组成一个有机整体,②并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和师资团队等方面进行重新规划、设计,③按大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建设。

1.2 旅游文化课程群

旅游人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必须具备较好的旅游文化理论与知识,层次越高要求就越系统、越全面。为适应现代旅游人才培养,旅游文化课程要打破以传授知识或理论研究为中心的模式,建立旅游文化课程群,理顺学科的理论体系,贯通技能之间的关联,形成深度不同的课程层次,以适应层次不同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群教学的层次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根据旅游文化内容庞大和复杂的特点,各层次教学所涉及到课程名称相当多,旅游文化课程群最少应选择五门课程纳入其中,包括为旅游从业人员学习掌握最基本文化知识的导游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论述,更重要的是旅游文化知识的系统全面介绍的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文化和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等课程;研究旅游文化基本理论,适宜更高层次教育的旅游文化学。

2 当前旅游文化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旅游文化类课程根据专业和层次不同,其教学任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事实知识为主体,为学生获取旅游文化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二是以原理性知识为主体,使学生掌握旅游文化知识体系,以适应旅游发展对知识的更新;三是以研究探索为主体,培养学生旅游文化研究能力。由于旅游文化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当前的这类课程存在理论薄弱、内容重叠或重复多、表达枯燥等问题。

2.1 结构体系不完善

旅游文化类课程的内容以旅游主体文化、客体文化、介体文化为主线,基本停留在旅游客体文化的介绍上。旅游主体、旅游介体的内容都少有涉及,中西文化比较和跨文化交流的内容更是缺少。这与现代旅游业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常态化发展是很不相适宜的。旅游文化类课程内容应随着旅游业发展态势变化,吸收新的旅游文化研究成果,诸如消费文化、经营文化、审美文化、服务文化、外国文化、中外比较文化、跨文化交流等,完善课程内容的结构体系。

2.2 理论贯通性不强

在对现有有关旅游文化类课程内容研读中,可以看出都还是从其从属的学科角度,对旅游文化事项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作为独立的各门课程论述是精辟深入的,但多凭借研究的直觉,缺少从旅游文化学科体系的系统分析。主要表现为:一是现有的旅游文化类课程都强调资源方面的文化,多是资料分析和直觉的成分,没有深入的田野调查,理论薄弱,造成了课程内容的许多重复,表达枯燥等问题,课程间理论贯通性不强。二是理论与实践断层,要么只有理论的阐述,没有实际案例,或者引用其他案例;要么只是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缺少理论的系统化,课程内缺少理论贯通性。

2.3 课程内容雷同重复

目前,旅游专业开设的旅游文化类课程较多,这些课程在内容编排上有许多交叉,导致了课程内容的很多重叠和教学内容的重复。主要问题在于:一是将旅游文化课程内容等同于文化旅游资源,只是对旅游景区景点涉及的文化现象进行描述,对其本质和规律探究不够深入;二是将旅游文化课程内容等同于导游文化基础,导致诸多课程很多的内容与导游基础知识重复。

2.4 教学内容封闭僵硬

旅游文化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现有课程内容封闭,启发性和探讨性不足,缺少文化现象的深刻描述、案例。现有考核以考试为主,条条框框的“标准”答案,也导致内容封闭呆板。课程间缺乏横向交叉与沟通,不可避免出现重复现象,课程的低效率重复,导致学生兴趣丧失。

3 旅游文化类课程群建设与优化的方式

3.1 整合课程内容,实现知识贯通

旅游文化内容是一个庞大而复杂,课程内容就要透过现象提炼本质和精华,既要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又要梳理各类文化使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导游基础知识涉及旅游文化的方方面面,既包括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等课程的内容,还包括旅游其他学科和地方旅游文化内容。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地理分别从传统文化和地理资源视角,对中国旅游文化进行的系统梳理。旅游文化学应该是对旅游文化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课程,理论性比较强,要以丰富的旅游文化知识为基础。各类旅游文化通过梳理后以专题形式进入课程群平台,作为各门课程内容的拓展和补充。通过课程群的建设,明确界定各课程之间的边界,重新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剔除各课程中不必要的重复内容。

课程群的建设要对群内课程进行分解,区分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实现对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目标。课程群内五门课程各有分工: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为旅游从业人员必需掌握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识,还服务于导游考证,无疑是核心课程;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等为拓展类课程,都是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内容的拓展,有理论论述,更是旅游文化知识的系统全面介绍;旅游文化学课程研究旅游文化的基本理论,是高层次教育的核心课程,也可作为低层次教育的拓展课程。

3.2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旅游文化课程群应确立以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表现作为成绩的一部分,改变传统的以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定优劣的教学评价体系。结合课程群平台建立的各项文化专题,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拓展学习,考核引进平时考核、口试、实际操作、课程论文等方式,提升自学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重在“应用”二字。应用型人才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职业胜任能力,突出实践动手能力。旅游文化课程群的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地方旅游文化引进教学中,在对地方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实证分析过程中,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3 重视实践教学,搭建课程群平台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课程与专题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旅游文化课程群教学网络平台,拓展教学空间,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课程群网站要以精品课程建设模式,建立健全的与课程群教学有关的素材,包括课件、教学大纲、教案、参考书、教学录像等课程资源。同时,利用课程群网站制作专题资料、汇编案例,进行教学交流互动,使课堂教学有效延伸到课外。

充分利用旅游文化课程群教学网络平台,以多媒体的形式给学生观看相关内容,既生动又直观,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很大帮助;通过多种合作,选择有建设代表性的文化旅游景区建立观摩基地,供学生实地观摩学习与分析研究,深化学生对旅游文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

3.4 加强跨文化研究,组建特色教学团队

跨文化交际活动是现代旅游文化关注和研究的核心。一方面,旅游地的人文景观、民俗风情、传统文化以及文化生态让旅游者获得直接的观感;另一方面,旅游者自身的文化模式随着旅游者流入旅游地,或多或少地进行着文化的示范和散播,让旅游地的人们观感、选择与吸引。旅游活动之中客观存在的跨文化传播现象,要求旅游业从业人员有比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有的放矢,更好适应旅游发展日益国际化的需要,以保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鉴于旅游文化的包罗万象,涉及学科多,课程群应整合师资和教育资源,组建旅游文化课程群教学团队,打造一支学科背景多元、专业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团队之中的成员都要选择一至多个旅游文化专题作为研究方向,并在团队内大力开展跨文化交流研究,吸收相关研究成果,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统一,通过课程群建设,实现教师教学和学生能力的提升。

注释

① 朱建安等.基于课程群视角的应用型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99-102.

② 吴迪.基于课程群视角的应用型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6):178-179.

旅游文化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 文化翻译 翻译能力 文化生态学

旅游翻译涉及到旅游广告翻译、旅游景点翻译、旅游公示语翻译、旅游餐饮翻译以及酒店翻译等。从表面看来,旅游翻译主要是语言的翻译,但语言和文化是一个共生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交流。与旅游相关的翻译都蕴含有浓厚的中国历史、宗教、民俗、生活等文化,旅游翻译实质上就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翻译。此外,“翻译的功能是达成文化间的交流”,旅游翻译亦是如此。旅游翻译是用英语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递给外国游客,将中国文化发扬到全世界,又能将英语国家文化原汁原味的翻译到中国,最终促进国际文化交流。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培养有较强文化翻译意识和文化翻译能力的旅游翻译人才。

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理论出发,阐述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分析了文化生态学理论对旅游翻译的影响以及培养旅游专业学生文化翻译意识和文化翻译能力的重要性和意义;最后,重点探讨培养旅游专业学生文化翻译意识和翻译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一、文化生态学和旅游翻译

1.文化生态学简介。生态学,隶属于生物学理论范畴,主要探讨自然界中各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文化生态学,就是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文化之间以及文化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它是一门将语言、文化与生态学相结合进行交叉研究的新兴学科。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任何一种文化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文化交流与互动,共融与更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与其它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圈和文化链,每种文化都在整个人类文化圈中发挥着自身应有的作用。文化生态学强调文化的存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提醒人类以平等、平和、平衡的心态对待不同的文化,保护语言与文化的多样性,使得各种语言与文化和谐共处,良性互动,从而保持人类文化生态平衡。

2.文化生态学对旅游翻译的影响。“文化生态学是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并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生态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生态中文化的多样性,生态的开放性也决定的文化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也就是说,每个文化都有文化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都不可能孤立与其他文化之外,各民族各国家文化的存在构成了完整的人类文化,任何一种文化的空缺都有可能造成文化生态系统失衡。那么,旅游翻译只注重语言和内容,而不重视文化信息的传达与互动,都有可能导致整个文化链某个环节的脱节,或者直接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旅游翻译不仅要关照目的语文化,更要重视本土文化――源语文化――的正确传达,才有可能让其他国家了解中国文化,才有可能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迈向世界,才能有效地促进中国文化与其他语言文化的有效互动与交流,从而构建和谐、平等、多元、开放的文化生态循环系统。

二、培养旅游文化翻译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在全世界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共生共存,英语语言与英语文化也不例外。也就是说,英语语言的主导地位决定了英语文化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因此,随着国际间不断增加的政治、经济、贸易、教育、旅游以及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和深入,英语文化的传播也不断加速,从各个层面对非英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以至于同化非英语国家语言与文化,使其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就如同其它动植物物种一样逐渐消亡。语言乃民族之根,文化乃民族之魂,而“翻译是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面对人类的全球化和跨文化交际的地域化,面对涉外旅游的迅猛发展,如果旅游翻译工作者拥有较强的中西方文化素养,浓厚的文化生态意识,他们就会形成强烈的文化平等理念,旅游翻译就能在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递给外国游客的同时合理地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也就能把英语国家文化原汁原味翻译到中国,从而实现中西两种文化共生共存,和睦相处,协调发展。

三、文化翻译意识和翻译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中英文课程学习。在中国,有的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这个阶段幼儿处于初学母语的阶段,不仅英语没学到什么,母语还深受干扰。之后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去参加各种英语培训班,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英语学习上,但由于没有真实完整的英语学习环境,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并未有多少实质性的提高;同时,由于更多时间花费到英语语言学习上,学习母语的时间相对就很少,这也就是现在大学生整体语文水平不高的原因。

(1)继续英语学习。“旅游专业具有涉外性、文化性的特点,本质上决定着旅游从业人员兼有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对从事旅游业人员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对于旅游专业学生而言,尤其是未来从事旅游英语翻译工作,英语是翻译的目的语,准确、切当、自如地使用目的语取决于语言基本功和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旅游专业未来从事旅游翻译工作的学生应该是“英语学习不间断”,无论是听、说还是读、写,只有坚持英语学习和语言技能训练,才有可能夯实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包括翻译能力。

(2)加强大学语文学习。为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其实很多高校都在实施,但学习目标泛化,没有针对性,没有依据专业特点落实到位,没有真正实现因专业开课。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而言,语文课不仅只关注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应该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加强行业内容,比如,有关旅游广告,旅游景点、旅游餐饮、酒店服务与管理等内容,学生可以在语文的语法、句法等语言基础知识巩固与训练的同时强化行业知识和内容,在深化行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母语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

2.开设英语类中国文化课。无论是学生中小学英语所用的英语教材,还是大学英语课程所用教材,如《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视听说)》《现代大学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等,几乎很少涉及到中国文化等相关知识。即使是旅游专业所开设的旅游英语涉及到的中国文化也很少,这直接导致了旅游专业学生文化知识的欠缺,从而也导致了旅游专业学生在遇到与文化相关的旅游翻译内容时无法顺利地用英文表达出来。翻译,特别是旅游翻译,要实现语言之间的成功转换,熟练掌握两种语言是翻译者的必备条件之一。

(1)开设英语类中国文化课程。中国地域广阔,旅游发展迅猛,旅游翻译涉及面宽泛,而旅游专业学生主要是通过旅游翻译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对于旅游专业学生来说,中国文化课要有针对性。一是地域性。旅游翻译工作者从事翻译工作具有地域性特征,他们有可能未来就主要在某一地域范围内从事旅游翻译,比如,主要在中国西南部、东南部或东北部;二是中国文化课的开设要考虑范畴性。在地域性的基础上,中国文化课的开设要体现旅游翻译的特征和需要。旅游翻译涉及更多的是旅游广告、旅游景点、旅游公示语、旅游餐饮、旅游酒店服务等,这是旅游翻译的几个大类,这几个大类中又有生活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英语类中国文化课考虑地域性和范畴性可以使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中国文化的学习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密切与行业需要关联,使学生能较具体较系统地通过英语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信息,尤其是旅游类中国文化知识。此外,根据行业需要适当拓展西方文化知识面。旅游翻译不仅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且也是促进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西方文化能帮助学生完善英语知识结构,能帮助以后从事旅游翻译的学生避免触犯文化,从而能使翻译顺利进行。

(2)英语类中西方文化课程,一方面补充和拓展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知识,尤其是中国文化部分,夯实学生的中国文化功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文化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生态意识;另一方面,帮助旅游专业学生系统了解旅游文化信息的英文表达,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和翻译中国文化的能力。

3.举行旅游文化趣味活动。中英文基础课程的开设旨在夯实旅游专业学生的语言功底,英语类中西方文化课旨在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面、训练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旅游文化趣味活动就是通过多样化活动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的提高以及文化生态意识的培养绝非朝夕之事。开展趣味性较强的旅游文化活动,比如“旅游文化趣味问答赛”“旅游文化翻译对接赛”“旅游文化翻译模拟赛”,使学生自己能自觉学习和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一般而言,旅游专业的学生相对活泼、开朗,他们乐于参与、乐于展现自我。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各种形式的旅游文化趣味活动,应紧密围绕旅游文化这一主题,旨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旅游文化翻译习惯,强化学生文化翻译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旅游文化趣味活动应强调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为学生营造一个“你我齐参与,不为求赢输,旨在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亲生体验,将课堂上所学的旅游文化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翻译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

4.丰富旅游文化翻译实践。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翻译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不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出来的,也不是纯粹的校园内旅游文化趣味活动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旅游专业学生在旅游翻译实践中反复磨练,最终才能培养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良好的文化翻译意识和较强的文化翻译能力。也就是说,文化翻译意识的培养和文化翻译能力的提高绝对离不开翻译实践。作为教学单位,应拓宽旅游翻译实践的途径和方法,为旅游专业学生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以四川某地方高校为例,“2014年首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亚太旅游协会2015年会”等为很多相关专业在校学生提供的实践的机会,学生参与这样大型的旅游文化翻译实践活动,无论是旅游翻译服务还是其他岗位的志愿者服务,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到旅游人文地理、旅游景点翻译、民俗文化、旅游酒店、餐饮文化等旅游翻译信息,旅游翻译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翻译的真实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翻译场景中体验,并得到一种历练,把课堂上所学知识、课堂外所拓展的知识、文化趣味活动中各种训练融合在一起,在旅游文化翻译实践中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行检验,之后进行查漏补缺,达到培养学生的文化翻译意识,强化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和文化翻译水平的目的。

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翻译意识、提高文化翻译能力绝非一日之功,也绝不是某一种方法和途径就可以实现,而是要多管齐下。不仅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双语知识,而且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双语运用能力;不仅需要拓展学生的中国文化视野,而且需要训练学生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不仅需要强化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和,而且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旅游翻译实践能力。因此,只有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才能使学生将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将文化生态翻译意识内化为学生未来的职业行为,从而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良好的文化翻译习惯和较强的文化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仕章.略论翻译与文化的关系[J].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3).

旅游文化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英语;旅游文化;教学;引入

一、旅游文化的重要意义

旅游,从广义上讲,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文化现象,而旅游文化则是建立于旅游活动基础上的。由于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而旅游活动又有一定的迁移性,文化对于旅游者而言是旅游活动的基本动机,而这种旅游文化也是旅游资源的意义所在,该种旅游文化的存在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使其更具内涵和发展潜力。

我们所说的旅游文化是人们对于过去或者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着密切关系的物质财富及其精神财富的综合,在旅游活动中,能够给人们一种舒适、愉悦感或者能够起到一定教育意义的资源都是旅游文化的范畴。它是文化的一种类型,有着文化的共同属性,但是它又有自身的特点,一般而言,旅游文化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传承性及其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点。旅游文化的上述特点,对旅游业的发展及其旅行者本人而言具有现实意义。

旅游文化的存在,使得旅游资源更具内涵和吸引力,而它也是旅行者所要追寻的一种思想或者价值所在,从而推动了旅游业不断繁荣,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旅游英语教学融入旅游文化的必要性

在旅游教学实践中,我们过多的强点理论教学及其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而相对的忽略的旅游文化的重要作用。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而这也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文化的重要性,旅游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身体活动,还有许多文化要素与文化交流的内容,因此,将其引入旅游英语教学中变成为一种必然。

首先,将旅游文化引入到旅游英语教学中,能够更好的实现旅游资源的价值。英语作为一种交流的语言工具,承担着人际交流及其文化交流的责任,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引入旅游文化的内容,能够使人们更好的感受旅游的情趣。将旅游文化的内容融入到英语教学中,以旅游发展作为基本目标,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旅游文化的学习,使其更好的理解我国的宗教、社会习俗等文化内容,使其更好的理解旅游资源的内涵所在。而这对于旅游英语教学而言,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开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得学生的旅游英语能力不断提升。

其次,旅游文化的引入是培养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的必然要求。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会从事旅游行业的工作,是旅游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以文化知识来丰富英语教学,使学生具备专业的英语能力的同时兼具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为其成为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旅游英语中引入旅游文化,是针对当前旅游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一种教学调整,使学生以文化为指导开展其专业英语的学习,能够更好的理解英语知识的应用,使其专业英语水平不断提升,这也为学生的就业奠定了基础。

三、怎样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融入旅游文化

为了更好的实现旅游英语教学目标,便要采用有效的方式将旅游文化引入到旅游英语的教学中。

第一,教师应该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从社会需求出发,以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培养作为其教学的基本理念,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将学生的语言能力及文化底蕴的培养放在同样的位置,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及其语言应用技巧外,还应注重文化差异的影响,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第二,教学中增加文化教学内容,对教学课堂进行必要的改革。旅游英语教学中,是一种双向文化的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理解,同时还应融入本民族文化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民族文化的融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本文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同时又要对国外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使学生能够区分国外文化的发展动态及其主次区别。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背景知识的介绍来使学生对国外文化游所了解,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并且结合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一定的比较发现两者的区别。这样一种教学方式的应用,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去不断的挖掘文化信息,使其视野得以开拓,有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

第三,综合应用多种形式来推动旅游英语教学与旅游文化的融合。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一些旅游相关的照片或者视频,使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其中所蕴含的风土人情及其历史文化等,从中获取并理解一些文化元素,增加学生英语的使用感受。教师可以通过英语阅读的推荐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文化接触渠道,使学生对国外文化游更多的认识。同时注重将本国文化与英语教学的有机融合,增强学生的旅游英语应用能力。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集体旅游,在旅游景点的亲身感受下来增强其旅游英语的学习。

第四,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将旅游文化引入到旅游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便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旅游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旅游英语的教学中,引入文化的内容,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中西文化差异,使其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从国际交流的角度出发,注重学生英语应用技能的提升,使学生能够以文化为基础来提高其综合能力。

结语:旅游英语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学科,而旅游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使得旅游文化对于英语教学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应该充分认识到英语教学与旅游文化的整体性,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转变教学理念,不断完善教学方式,使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实现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提升,从而为其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邹晓伟.旅游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知识的引入[J].鸡西大学学报,2009(1)

[2] 王严.浅析旅游英语教学中旅游文化的引入[J].教育界,2010(24)

[3] 王静.旅游英语教学与旅游文化知识[J].时代文学,2009(10)

[4] 张海燕.旅游文化与旅游英语教学[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2)

旅游文化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文化 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 改革

一、旅游文化课程的现状

目前职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设置较为模式化,旅游文化课程的课程内容一般以旅游客体文化知识为要点,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历史、宗教、园林、建设、服饰、饮食、民俗、文学、艺术等,通过教学来增长学生的旅游专业知识,课程内容通常比较全面,同时,知识更新较慢,理论性强;二是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化,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方式往往以课堂讲授为主,单纯的知识灌输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在笔者看来,要改变旅游文化课程的目前的现状,就必须从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改革,通过课程内容的区域化、时尚化改革和课程教学方法案例式、体验式的方法尝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该课程在旅游专业中的作用。

二、通过课程内容的区域化、时尚化来增加课程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课程内容的区域化,是指在课程内容中加以改革,把课程内容进行特殊的单元化,区域性划分,根据学生就业分布来划分,如学生输送到苏南地区从事导游工作,则课程内容要重点突出苏南地区的旅游文化知识,其他地方则为辅,从而实现三个优势:一是学生的区域专业能力得到增强,他们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量将更加适用于本地区工作的开展,更具有竞争力;二是教学过程将会更加顺畅,根据目标定内容,能使学生有更加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增加他们的亲切感和认同感;三是能集中更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借助相关的外部感性材料,如影像材料、民俗表演等,从而使课程内容将更加全面。

文化是具有时代性特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旅游文化同样也是如此。要摆脱课程讲授陷入讲史的误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不断更新课程的文化知识和内涵。在这里,我们要充分考虑两个对象,一是课程的授课对象,他们是高职学生,属于青年人群;二是今后学生作为导游服务的游客,在游客当中,也有一大部分是青年人群,对于青年人群而言,时尚的文化、先进的文化更能够吸引他们。目前,对于旅游文化而言,有很多新兴的产物,如驴友文化、地图文化,这些比较容易让青年人接受,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实用性,把这些内容融入到课程之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旅游文化的熏陶,理解旅游文化的内涵。

三、通过案例式、体验式教学方式来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式教学方式是把课程内容以项目方式进行整合,将原有的较为松散的各类知识整合在一起,进行集中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需要通过具体的客体来实现,如一处景点、一个历史人物或者一起事件,教师在讲解课程的过程中把相关知识点都结合在一起,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记忆。例如,教师讲授旅游景点时,可以把该景点形成或盛行时的民俗、诗歌、服饰、饮食等客体知识融合在一起,知识结构更趋整体性,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以具体的事件为例子,借助情境式教学,使学生全面感受到课程中所涵盖的知识要点;同时,也可以通过各种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更多直观的感受,加深他们的印象。此外,在课程的考核过程中,也可以通过项目案例来出题,引导学生自己策划相关知识的组合与相融,制定旅游文化展示的方案,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旅游文化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知识,并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旅游文化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是把学生分作主体和客体,分别进行教学内容的教授,并进行角色互换。具体的方式是将授课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组先自主学习1-2个单元的旅游文化课程,然后进行交互式的内部交流,这时,主体一方的学生成为导游或者讲解教师,客体一方的学生学习,教授的方式可以通过演讲、PPT演说、甚至是演出剧本的形式,主体方把知识传达结束之后,由客体方来进行点评,指出哪些部分是不理解的,哪些部分比较有兴趣等等,通过学生之间的研讨,从而加深印象。同时,这种方式还可以用在课堂外的实地体验,比如带学生到相关知识的景点,现场模拟导游带领游客旅游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扮演游客的学生多提问、多思考,能指出扮演导游角色的学生在讲解中不到位的地方,从而使彼此都能充分掌握课程的知识要点。

参考文献:

[1] 尹华光.旅游文化[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何丽芳.人才素质培养与旅游文化课程内容改革优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10)

[3] 詹艳.高职高专旅游文化课程教学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4)

[4]李海平,熊友平.谈高职旅游文化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6(8)

作者简介:

旅游文化知识范文第6篇

一、前言

旅游文化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历史、民族以及宗教文化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在学习旅游文化过程中了解旅游的真正内涵,找到旅游文化的深入价值,以便能够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优良的专业技能基础。而旅游文化不仅仅是需要了然于心的理论知识,它需要学生能够在工作当中结合实际,展现出良好的理论基础水平和基本的旅游文化常识,教师在进行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时,应当善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在实践中掌握旅游文化知识。

二、“角色扮演法”应用于旅游文化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在进行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时,教师需要向学生讲解各种风俗文化,让学生对旅游文化有一个基础的认知,但学生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将旅游文化课程的内容学以致用,为了避免学生不能掌握旅游文化的使用方法,教师需要采用“角色扮演法”的实践教学方式。“角色扮演法”立足于实际工作情况,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让学生深入了解自身的岗位职责和专业知识。通过“角色扮演法”模拟各个不同场景和工作环境下的具体工作,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不同岗位、不同部门的角色扮演,也能让学生掌握各种突况的应对手段,加强对突况的应对水平,训练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增强学生对实际工作的操作能力,让学生避免步入工作岗位后产生茫然和手忙脚乱的状态。因此,教师应结合旅游文化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将“角色扮演法”进行有效的应用,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实现学生长远发展。

三、“角色扮演法”在旅游文化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课前准备阶段

在“角色扮演法”具体应用时,教师应当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选择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导游案例,并适当使用各种道具,让学生在每次实践课前都进行充分的备课,避免在进行实践时产生紧张慌乱的情景。一般在案例选择上,需要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个例,让学生能够管中窥豹,对类似案例产生协同认知,并且教师还需要将案例的具体情况向学生详细描述,先提出本节旅游文化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表演和观看的过程。学生也需要准备好教师安排的角色所要了解的基本旅游文化知识,并对自身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揣摩推敲,将案例尽可能真实的还原。

(二)课程进行阶段

教师和学生进入角色扮演的实践过程后,教师可以在表演中对观看表演的学生进行提问,也可以让表演的学生回答教师的临时提问,提高表演学生的应变能力,促进观看表演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设定场景为神仙居国家5A景区,学生分别扮演导游、游客和神仙居国家5A景区工作人员,导游引导游客参观神仙居国家5A景区,此时游客向导游发问:神仙居国家5A景区兴建于何年何月?教师可以在此处将表演暂停,让观看表演的学生回答“游客”的提问,接下来教师设置突况,神仙居国家5A景区工作人员质疑导游的回答,游客也对导游的文化修养和导游素质产生了怀疑,考察导游该如何应对此种情况。在整体角色扮演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准备摄像机对全程表演进行拍摄,让学生在课后反复研习,纠正角色扮演时自身出现的漏洞和错误,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三)点评测验阶段

每次进行“角色扮演法”教学后,教师都要对当堂课学生的表演情况、案例掌握情况和旅游文化应用情况进行深刻点评,并进行课后提问,巩固学生在本堂课学习到的相关旅游文化课程知识,还可以让观看表演时发现问题的学生亲自演示。例如,案例为神仙居国家5A景区,游客乱丢垃圾破坏景区生态,导游为游客讲述景区的历史和丰富人文,劝说游客不要乱丢垃圾。角色扮演活动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表演情况进行点评,并请观看表演的学生回答:如果发生游客不听劝阻的情况,作为导游又该如何应对?学生进行积极回答,教师再让一名回答问题的学生扮演导游,把教师当做游客“劝说”,达到旅游文化课程采用“角色扮演法”的让学生结合实际运用旅游文化知识的最终目的。

四、结论

角色扮演法已经被广泛运用于中职教育中,在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时采用角色扮演法,能够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就能够充分把握未来工作将要面对的各种问题。角色扮演法具有灵活直观的教学特点,不仅让学生将旅游文化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运用,也提高了教师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旅游文化知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旅游文化;教学方法;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151-02

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快发展,旅游文化的研究受到了实业界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为了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改革,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意义,进一步完善旅游文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一、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意义

1.促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从世界范围内的旅游发展形势来看,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传统的观光旅游正在向文化旅游转变,文化旅游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因此,旅游文化知识成为了旅游从业人员必备的基础知识。通过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可以使学生增加此类知识的储备,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激发创新灵感,最终将学生培养成旅游文化知识丰富、业务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人才。

2.促进高品位旅游产品研发。旅游是一项文化型的经济事业,同时也是一项经济型的文化事业。[1]旅游文化来源于旅游,是旅游产品中最核心的内容,旅游开发只有深入地挖掘文化内涵,才能造就高品位的旅游产品,才能增加旅游吸引力,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文化内涵的挖掘有赖于旅游文化知识的掌握和旅游研发技能的运用,而这一切归根结底要依赖旅游文化及其他课程的学习。

3.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旅游文化课程内容上来看,它涉及到旅游学、文化学、美学、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民俗学、宗教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从研究对象上来看又涉及到资源开发、经营管理、服务文化等内容。[2]因此,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同时还能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文化素养,最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关于旅游文化教学的几点思考

如上所述,旅游文化教学对于旅游人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做好旅游文化教学工作,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该课程的积极作用是当前教学工作者思考的主要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旅游文化教学问题发表如下几点拙见。

1.结合旅游热点问题阐释教学内容。任何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旅游热点问题最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同时也最能反映旅游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把旅游热点问题融入到旅游文化教学活动中,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首先,旅游热点问题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旅游文化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这种方式可以把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及时地运用到旅游实践中,使学生体会到该课程的价值与意义;最后,通过旅游热点问题可以将课程内容直观化、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接收。

2.教学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等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容易使他们陷入迷茫,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因此,课程教学要尽量贴近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或解释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提升他们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并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当前,大学生面临着学习、恋爱、就业等诸多问题,教学中要尽量把这些问题引入到课程中,这样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贴近学生生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教会他们正确地待人接物,从而完成大学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众所周知,旅游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向学生传播基本知识外,还要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等。所谓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在一定的技术理论基础之上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学环节。[3]实践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是一种十分必要的教学手段。过去传统教学中往往仅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所占比重特别小,甚至没有实践教学环节,属于一种单向的“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学生的参与性较差,感觉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实践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锻炼了学生各种实践能力。笔者认为,旅游文化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是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实践考察学习。例如讲到古代陵寝文化,可以带学生考察呼和浩特市附近的昭君墓、成吉思汗陵等景区;讲到宗教文化可以到呼和浩特市区的大昭寺、席力图召等实践学习;涉及到建筑文化的内容,可以尽可能地带学生参观一些古建筑等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直观、深入地学习到有关内容,而且印象深刻。这种考察绝对不是观光式的走马观花,而是带着问题学习,考察的整体设计由学生制订,考察过程尽量由学生组织,考察后要请学生自行制作PPT,进行课堂讲解评论。总之,通过实践教学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锻炼各种实践能力。

4.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良好的教学效果依赖于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当前高校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一种误区,认为只有使用当前最先进的、最时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我们做一次详细的教学调研就会发现,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未必效果不好,而采取先进的现代教学方法未必事半功倍。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讲好一门课程,究竟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需要视学生的接受能力、课程内容、师生之间沟通状况、教学器材和教学环境而定。[4]因材施教是所有教学活动中最重要、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来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手段,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作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多种教学方法,熟练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笔者认为,旅游文化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重要课程,传统的讲授法依旧不可或缺,但要灵活地配以案例教学法、参观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教学法、体验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法。当然,除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手段也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旅游文化课程内容丰富,知识广博,需要通过制作PPT、展示图片资料、播放教学光盘、链接互联网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枯燥、抽象的知识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课程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简单化,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总之,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适时、恰当、灵活、巧妙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形成自由、生动、开放、活泼的文化学习课堂,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旅游文化教学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旅游文化课程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扩大实践教学比重,教学内容结合旅游热点问题,并贴近学生生活,是提高旅游文化教学质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通过这些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旅游文化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其今后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红玲,陈文捷,潘兆光.旅游文化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高教论坛,2007,(05):95-97.

[2]刘敦荣.旅游文化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7.

[3]蒋艳,方起东.高职旅游文化课程实践教学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01):116-117.

[4]赵飞,吴志才,王小娟.大学公选课旅游文化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07,(12):122-123.

旅游文化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旅游文化 公选课 意义 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赖启航(1971-),男,四川邻水人,攀枝花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文化。(四川 攀枝花 617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攀枝花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设项目“人文社科通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RW11-06)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137-02

《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司[1998]2号)指出:“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199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中也明确指出:“通过文理交叉、学科融合,实现课程的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素质教育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主旋律的背景下,提供不同学科相互渗透、融合的跨学科知识,打破学科间的知识壁垒,开设前沿性、研究性的专题课程成为一种课程趋势。

旅游文化是综合的文化现象,涉及多门学科,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的特点,对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灵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旅游人才。因此,高校开设旅游文化公选课意义重大,如何建设完善该课程值得深思。

一、高校开设旅游文化公选课的意义

1.旅游文化堪称文理结合典范,有利于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旅游文化是研究旅游活动中的文化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涉及旅游学、文化社会学、跨文化交流学三个相互关联的学科,是相对成熟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具有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与历史学、哲学、地理学、资源学、宗教学、建筑学、民俗学、社会学、美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具有综合性强、知识覆盖面广的特点,反映了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打通了学科之间的知识脉络,实现了文理学科间的知识交叉和渗透。

科学与人文相融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开设旅游文化公选课,向学生提供综合性与整合性的知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文理之间的鸿沟,有效地拓展学生知识面、构建完善的知识系统,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

2.旅游文化包含丰富的传统人文精神,有助于培养人文精神。旅游文化中沉积与浓缩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包含内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大局意识、诚信意识、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刚毅进取等高尚的价值观。在中华传统节庆文化中蕴涵和谐对称、淑世精神、历史意识和乐观自信等精神内涵;建筑文化中体现礼乐相济的文化精神、上下之礼的尊老精神、天人合一的环境理想;蕴涵宗教文化中道教的崇尚自然、返璞归真、修道积德思想与佛教的从善体悟、抑情菲食等思想;饮食文化中包含的天人之和、惜物廉俭、革故鼎新、广采博纳、和谐之美等民族精神,对大学生无不具有启迪、教育作用。

高校开设旅游文化公选课,可以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人文精神教育与思想熏陶,获得心灵的洗礼和重塑,培养关注人的生命价值、人类前途与命运、社会生活的情怀,树立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培养具有崇高理想与美好情感的高素质人才。

3.旅游文化富含创新思想与精神,有利于培育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我国源远流长的旅游文化包含丰富的创新思想与创新精神,在哲学、文学、艺术、政治、经济、法律、天文、技术、制度、观念等方面均有体现。如被称为群经之首的《易经》中有“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思想;《礼记》中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观点,其本质都是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思想观。旅游文化一直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对不同文化进行整合和创新是旅游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是旅游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高校开设旅游文化课,可以让学生广泛接受创新思想,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4.旅游文化可满足大学生主体的文化需求,提高旅游文化素质。目前,旅游消费已经成为大学生消费热点之一。但旅游质量取决于旅游者文化品位的高低。参观寺庙不懂宗教,会所得无几,扫兴而归;面对建筑、园林艺术一无所知,会出现“外行看热闹”的情形;涉足异乡,不“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易陷入尴尬处境,甚至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旅游文化中众多的文化知识是保障旅游者获得文化娱乐与精神享受的前提,是提升旅游文化素质、丰富旅游内涵和韵味基础。

高校开设旅游文化公选课,可以满足大学生对旅游文化的实际需求,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分析与解决旅游问题的能力,提高旅游文化素质;具有示范作用,能够带动和影响周围的人,对提高全民旅游意识和旅游素质,形成和谐、文明旅游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5.旅游文化可以弥补大学生旅游遗憾,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近年来,大学生面临学习、感情、就业等压力,希望通过旅游调整身心、减缓压力。但受时间、费用等诸多因素影响,阻碍了部分大学生出游。当他们的旅游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带来焦虑、痛苦等情绪体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学习,甚至产生不良的后果。

高校开设旅游文化公选课,可以使学生了解多种旅游文化,感受图文并茂的旅游文化内容,欣赏到影音同步的景区文化,体验到不同的民俗文化等,学习到很多旅游文化知识,从而弥补未能出游的遗憾,抑制对现实旅游的需求,提高他们旅游满足感,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二、旅游文化公选课的课程建设

1.明确目的是方向。开设旅游文化公选课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知识面,让学生了解旅游文化,利用旅游文化提高旅游质量,提升综合素质。具体而言,就是使学生了解与掌握旅游文化基本知识和理论,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提高学生在旅游实践中的文化鉴赏能力、文化对比能力、文化审视能力、文化实践能力与文化创新能力;感受旅游文化神奇魅力,振奋精神,升华人格,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健康高雅的旅游审美情趣,提高旅游文化品位,提升旅游文化

素养,陶冶情操,铸造高素质人才。

2.强化地位是前提。高校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化旅游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建议将旅游文化课纳入高校公选课课程体系的必修必选课;加强对旅游文化课程建设力度,使其建设成为校级或省级精品课程;加大旅游文化师资力量培养,形成教学团队。邀请旅游文化专家、学者到校举办专题学术讲座,或利用高校旅游社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等平台,多方面满足大学生主体对旅游文化知识的期盼与渴求,弥补素质教育的缺失。

3.注重实用是基础。旅游文化公选课教学内容应充分尊重学生实际需求,弱化理论深度,降低知识难度,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突出旅游文化实用性特点,将与大学生旅游活动紧密相关的旅游文化作为核心内容。课程内容构建应体现综合性、应用性、思想性、时代性等特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围绕“旅游”与“文化”的结合,融旅游文化知识于旅游生活中,以旅游活动中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为主线,以山水、宗教、建筑、民俗、饮食、文学等诸多旅游文化形态为主体和核心,揭示旅游文化形成背景、基本特征、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

4.凝练特色是关键。旅游文化公选课教学内容应以“提高大学生旅游文化鉴赏能力”为指导思想,以“取材典型精新、贴近旅游生活”为原则,以旅游活动中的食文化、游文化、娱文化等为主线,以旅游客体文化为主要内容,重在凝练特色,突出地方旅游文化特色,形成集文化性、趣味性、丰富性、生动性、实用性于一体,具有旅游和文化特色的专题内容。如笔者任教高校为四川地方高校,生源主要来自四川,根据旅游文化地域性特点,将其凝练为饮食文化(川菜文化、川茶文化、川酒文化)、世界遗产(四川六大世界遗产)、三国文化(如蜀汉文化)、宗教文化(道教、佛教)、民俗文化(如藏族文化、彝族文化、羌族文化)、红色文化(如长征丰碑、伟人故里、川陕苏区)、旅游文学(如李白文化、杜甫文化、三苏文化)、旅游艺术(如川剧文化)特色专题。

5.主辅并重是重点。为提高教学效果,扩大信息量,在旅游文化公选课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师生双边作用,做到主辅并重,即以教师课堂专题讲授为主,以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为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典型案例教学法、讨论法、陶冶法等多种方法,形成师生互动,吸引学生注意力。应使用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说图等手段与技巧,设置虚拟旅游情景,增强课件视觉性与信息量,进行多媒体教学,使受众在接收这些课件信息时就形成场景感,思想穿越时空,展开想象的翅膀,到达旅游文化原生地,在心理上产生审美愉悦体验。教师还应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视频、专题文化网站,设置思考题,并让学生做读书报告等,促使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6.创新考核是手段。为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要结合课程特点及教学特点,创新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笔者在实践中,将该门课考核分为三部分:平时考核、课后作业考核与期末考核。其中,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30%,包括到课率、课堂表现、课堂笔记记录等课堂情况,侧重于综合素质考核;课后作业占20%,考核学生观看教师推荐的书籍、视频、专题文化网站之后的读书报告质量,回答思考题等情况,侧重于能力考核;期末考核占50%,采取开卷、闭卷、笔试、口试、论文等多种形式,侧重考核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三、结语

当前,旅游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旅游文化素质是大学生的普遍文化需求。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既是时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高校应顺应时展,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开设特色突出、针对性强、与素质教育相融合的公选课,满足学生个体文化需求。教师应加强对开设公选课的课程建设与研究,使其培养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德钧.略论普通高校公选课程的基本目标与设立原则[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8(3).

[2]韩福文,孙文福.中国旅游文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

[3]阳国亮.论旅游文化学[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4]章海荣.旅游文化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姚旭.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J].工会理论与实践,2003(6).

旅游文化知识范文第9篇

从旅游文化的特点来看,不折不扣是个边缘学科,涉及到哲学、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建筑学、生态学、园艺学、艺术等众多学科,学习旅游文化对于丰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面,提高文化素质有着必要性和重要性。由此可见,旅游文化课程是为旅游业发展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是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加快旅游文化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也显得尤为重要。

2、旅游文化课程的任务目标问题

当代高职的课程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实现毕业就业零距离”,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必修基础课程,旅游文化课程的目标也以旅游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使旅游文化课程教学目标与旅游行业职业能力零差距,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职业能力既包括专业知识也包括职业技能,因而旅游文化课程的任务目标既包括了文化知识的传授,也应注意职业技能的培养。通常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初始岗位是旅行社、酒店等的基层岗位,比如从事旅行社导游、计调、旅游咨询、旅游营销工作;各类会议展览策划、组织、讲解与接待工作;酒店服务管理等工作。通过行业岗位调查显示,这些岗位(群)的专业知识各有侧重,但是职业技能要求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旅游文化专业课程的目标就是要培养掌握旅游管理与服务工作的职业知识,具有哲学、历史、宗教、民俗、建筑、艺术等广博的知识,能欣赏、解说、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和理解、认识各种旅游文化现象,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旅游专业人才。

3、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择问题

旅游文化是边缘学科,内容涵盖广博,造成了教学内容的庞杂混乱。从市场上以“旅游文化”为名的教材来看,内容体系分成几类,一类是按旅游三要素来划分,将旅游文化的内容分成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另一类则是按照文化结构来划分,分成了物质文化、制度行为和观念文化等。旅游文化作为一门课程,受课时限制,知识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进行适当的选择和编排。而以旅游三要素来进行划分是得到较多学者认可的方法,以此为例把课程内容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以及旅游介体文化,主体文化主要阐述旅游者的文化要求和情趣,介体文化体现的是旅游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经营文化,这两部分的内容与管理学、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等课程有相通性,因而可以简略介绍,而旅游客体文化则更侧重了为旅游者欣赏和享受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旅游文化的核心内容,有必要重点介绍。根据旅游文化专业课程的目标,结合旅游客体文化的内容特点进行专题模块划分,划分为旅游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山水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古典园林文化,以及旅游文学、旅游美食与工艺文化等。内容的确定,对于教材的选择起了指导作用,江苏省导游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导游基础知识》,其考试用书内容就是旅游客体文化知识,以此书为教材,在此基础上适当的进行内容整合,不仅满足了旅游文化教学内容要求,又对导游资格证考试起了辅助作用。结合地域旅游文化资源特点,自编教材是最佳选择。

4、教学模式的问题

旅游文化专业课程的目标是要培养掌握旅游管理与服务工作的职业知识,具有哲学、历史、宗教、民俗、建筑、艺术等广博的知识,能欣赏、解说、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和理解、认识各种旅游文化现象,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旅游专业人才。因而旅游文化课程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培养。从现在教育现实来说,高职学生相对于本科学生来说主动学习习惯、知识的接收能力、注意力集中方面都有待加强。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仍然采取传统的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理论讲授式、灌输式教学模式,一方面违背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重知识、重能力的目标,另一方面也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创造力,教学效果不佳,因而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改革和创新,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校内课堂,采用多媒体辅助,借助实物、图片、视频等手段增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任务设置、情境创设、角色扮演、实战模拟增加真实性,加强学生的参与性。根据课程内容划分的每一个主题模块中设置任务内容,比如在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古典园林文化等内容模块中设置了历史故事讲述,参观古典园林、宗教寺庙,绘制游览图,设计解说词,小组合作制作课件,课堂上情景再现,学生分工,角色扮演,展示解释说明小组成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不仅主动去获取基础知识,也在活动中得到了能力锻炼,学生小组分工合作,训练了沟通交流和团结协作能力;设计线路,设计解说词,训练了书面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制作课件,课堂展示,又很好地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校外课堂,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立,让学生广泛地直接地接触社会和工作岗位,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行业意识和岗位意识,加强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真正就业毕业零距离。

5、学习评价问题

侧重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下,单一笔试方式作为评价标准已不符合课程发展需求,有必要建立全方位、多维度的考评体系,既注重学习结果,更侧重学习过程,既能体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能展现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内容涉及到平时课堂参与性、小组成果完成度、个人贡献,形式以笔试、口试、现场演示相结合,评价方式以小组成员评价和教师评价相参照,综合考评。总之,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文化课的建设完善是旅游管理专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旅游文化课程的定位、内容、教学模式、考评方式等都将持续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完善,以培养出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旅游文化知识范文第10篇

从旅游文化的特点来看,不折不扣是个边缘学科,涉及到哲学、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建筑学、生态学、园艺学、艺术等众多学科,学习旅游文化对于丰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面,提高文化素质有着必要性和重要性。由此可见,旅游文化课程是为旅游业发展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是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加快旅游文化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旅游文化课程的任务目标问题

当代高职的课程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实现毕业就业零距离”,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必修基础课程,旅游文化课程的目标也以旅游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使旅游文化课程教学目标与旅游行业职业能力零差距,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职业能力既包括专业知识也包括职业技能,因而旅游文化课程的任务目标既包括了文化知识的传授,也应注意职业技能的培养。通常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初始岗位是旅行社、酒店等的基层岗位,比如从事旅行社导游、计调、旅游咨询、旅游营销工作;各类会议展览策划、组织、讲解与接待工作;酒店服务管理等工作。通过行业岗位调查显示,这些岗位(群)的专业知识各有侧重,但是职业技能要求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旅游文化专业课程的目标就是要培养掌握旅游管理与服务工作的职业知识,具有哲学、历史、宗教、民俗、建筑、艺术等广博的知识,能欣赏、解说、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和理解、认识各种旅游文化现象,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旅游专业人才。

三、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择问题

旅游文化是边缘学科,内容涵盖广博,造成了教学内容的庞杂混乱。从市场上以“旅游文化”为名的教材来看,内容体系分成几类,一类是按旅游三要素来划分,将旅游文化的内容分成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另一类则是按照文化结构来划分,分成了物质文化、制度行为和观念文化等。旅游文化作为一门课程,受课时限制,知识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进行适当的选择和编排。而以旅游三要素来进行划分是得到较多学者认可的方法,以此为例把课程内容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以及旅游介体文化,主体文化主要阐述旅游者的文化要求和情趣,介体文化体现的是旅游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经营文化,这两部分的内容与管理学、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等课程有相通性,因而可以简略介绍,而旅游客体文化则更侧重了为旅游者欣赏和享受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旅游文化的核心内容,有必要重点介绍。根据旅游文化专业课程的目标,结合旅游客体文化的内容特点进行专题模块划分,划分为旅游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山水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古典园林文化,以及旅游文学、旅游美食与工艺文化等。内容的确定,对于教材的选择起了指导作用,江苏省导游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导游基础知识》,其考试用书内容就是旅游客体文化知识,以此书为教材,在此基础上适当的进行内容整合,不仅满足了旅游文化教学内容要求,又对导游资格证考试起了辅助作用。结合地域旅游文化资源特点,自编教材是最佳选择。

四、教学模式的问题

旅游文化专业课程的目标是要培养掌握旅游管理与服务工作的职业知识,具有哲学、历史、宗教、民俗、建筑、艺术等广博的知识,能欣赏、解说、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和理解、认识各种旅游文化现象,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旅游专业人才。因而旅游文化课程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培养。从现在教育现实来说,高职学生相对于本科学生来说主动学习习惯、知识的接收能力、注意力集中方面都有待加强。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仍然采取传统的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理论讲授式、灌输式教学模式,一方面违背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重知识、重能力的目标,另一方面也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创造力,教学效果不佳,因而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改革和创新,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校内课堂,采用多媒体辅助,借助实物、图片、视频等手段增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任务设置、情境创设、角色扮演、实战模拟增加真实性,加强学生的参与性。根据课程内容划分的每一个主题模块中设置任务内容,比如在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古典园林文化等内容模块中设置了历史故事讲述,参观古典园林、宗教寺庙,绘制游览图,设计解说词,小组合作制作课件,课堂上情景再现,学生分工,角色扮演,展示解释说明小组成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不仅主动去获取基础知识,也在活动中得到了能力锻炼,学生小组分工合作,训练了沟通交流和团结协作能力;设计线路,设计解说词,训练了书面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制作课件,课堂展示,又很好地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校外课堂,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立,让学生广泛地直接地接触社会和工作岗位,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行业意识和岗位意识,加强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真正就业毕业零距离。

五、学习评价问题

侧重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下,单一笔试方式作为评价标准已不符合课程发展需求,有必要建立全方位、多维度的考评体系,既注重学习结果,更侧重学习过程,既能体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能展现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内容涉及到平时课堂参与性、小组成果完成度、个人贡献,形式以笔试、口试、现场演示相结合,评价方式以小组成员评价和教师评价相参照,综合考评。总之,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文化课的建设完善是旅游管理专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旅游文化课程的定位、内容、教学模式、考评方式等都将持续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完善,以培养出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上一篇:集成电路案例范文 下一篇:国土调查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