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概论范文

时间:2023-11-14 17:28:23

旅游资源概论

旅游资源概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 课堂教学 案例评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B-0083-03

为扩大国家示范建设校的引领辐射作用,学校旅游专业部接纳了来自广西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职师班)的 12名实习生。本教学案例是广西师范学院实习生代表廖舒婷同学在学校实习一个月后的教学实习汇报课,笔者有幸作为教学指导老师参与指导本次汇报课。

廖同学选取《旅游概论》第三章第二节“旅游资源概述”作为本次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在正式上公开课之前进行了尝试性教学,第一次教学,廖同学将“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含义”“旅游资源的 8 个主类”“旅游资源的特点”“主题公园”“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通过讲授的方式叙述给学生听,用自己收集的旅游图片分享旅游经历,虽然上课内容信息量十分大,学生对老师的旅游经历照片非常感兴趣,但是前半部分平淡乏味的讲述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半部分的分享学生课堂参与度不够,积极性不强,课后的调查也证实了学生不能理解“什么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等重点内容。

通过双方实习指导老师和廖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对这节课进行了精心打磨,对课程内容重新调整,最终使这一节生动精彩的汇报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获得了听课双方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并成为师范实习生的学习对象,是一节成功的汇报课。

本次的内容是《旅游概论》第三章第二节“旅游资源概述”,教学对象是2015 级酒店班的学生。《旅游概论》课程是中职校旅游类专业的一门理论基础课程,是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理论基础必修课。根据对中职生的普遍学情分析,部分中职生存在理论学习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足、对理论课程学习兴趣不浓厚等问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方式效果不理想。因此,学校近年来大力推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力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探索学习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调整过后廖老师在汇报课中主要运用了比较归纳法、小组合作法、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下面将结合本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一、教学案例实施过程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方向和学生的主体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目标的正确理解来源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需求、能力、个性的分析。《旅游概论》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旅游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框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适应行业、企业人才需要的工作能力,因此对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和旅游专业学生的掌握程度要求有所侧重,酒店专业的学生学习要求侧重于深化对重要概念和理论观点的认识,不要求深入探究和延伸。因此,指导老师与廖同学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旅游资源的四个含义,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并熟知旅游资源的两大类型的分类。

(二)组织课堂,复习引入

1.M织课堂

检查学生的出勤和课堂准备;师生互相致意,开始上课。

2.复习

师:旅游活动的基本构成的三要素是什么?

生:旅游活动的基本构成三要素是旅游者、旅游资源和旅游业。

评析: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引入新课。复习导入是最常见的导入方法之一,可以旧知识为桥梁,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抓住新旧知识的异同,找出知识的结合点,对旧知识加以概括,并提出即将研究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明确了新课的学习目的、任务和重点,缺点是该导入方式过于平淡,缺乏吸引力。

(三)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第三章 第二节 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上天赐给我们珍贵的礼物,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拆开礼物的包装,一探究竟。

评析:教师用 ppt 课件展示广西的各种旅游资料图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简单归纳,引出“旅游资源”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图片可以直观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加深印象。

(四)学习新课

师: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旅游资源的概念。

生: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师:同学们理解“旅游资源”吗,它有什么含义?请看下面四组图片。

1.吸引性

师:大家来看看这两张图片。这两个地方你最想去哪里?为什么?

那为什么有的同学喜欢 A 图有的同学喜欢 B 图呢,并有冲动想去那里旅游呢?(展示“光秃秃的山头图片 PK 美丽的杭州西湖图片”)

2.可进入性

可进入性是指旅游资源所在地同外界交通往来的通畅和便利程度,也就是说不仅要便利游客的来访,而且要便利游客结束访问后的离开。(展示图片“桂林乐满地 PK‘发脾气’的火星”)

评析:由图片对比分析使学生容易理解,旅游资源还要具备交通便利、通讯便利、手续繁杂程度、设施设备齐全、社会稳定、没有安全隐患等可进入性的因素。

3.价值性

对旅游者来说,达到感观上和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展示图片“各种旅游时的相片”)

对旅游经营者来说,有经济价值。(展示图片“旅游门票”)

4.变化性

旅游资源概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衔接;延伸;架构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入门概论性课程,也是该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几乎所有的旅游相关专业都开设这一课程,取用的名称也多不同,如有《旅游学概论》、《旅游概论》、《旅游学导论》、《旅游学基础》等。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旅游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然而,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正是由于其基础性地位,导致该课程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频繁的与后续专业课程的知识内容或理论发生交叉、冲突,教师在教学中深感这一问题的困扰,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中多未有体会,但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却逐渐显现出来,并且随着专业课程科目的增加,这种交叉和冲突现象会越来越突出。这种现象和问题,迫使笔者探究解决之道,并最终付诸于文字,以期与同行交流切磋。

一、衔接与延伸式教学架构思维的提出

《旅游学概论》使用的教材,目前多以李天元主编的第六版《旅游学概论》为主。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围绕着旅游活动、旅游者、旅游业、旅游资源的相关特征及基本规律展开。该专业的后续课程,实际也多是围绕着以上内容展开,是以上内容的深化和细化。知识内容上的延续与递进,不仅仅是逻辑的需要,更为该专业学生学习扎实的知识所必需。但是,这种延续与递进,就为该课程与后续课程知识内容上的衔接与延伸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显然,如果处理不好这种衔接与延伸,势必然造成知识内容上的重复,造成学生重复性的学习。这种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不仅仅是教学的失败。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理论框架就未真正建立,如此以来,该专业理论框架体系的建立则将更加举步维坚。知识内容的重复和理论框架体系的混乱,可能会导致某些学生甚至怀疑这个专业是否有存在的必要。鉴于此,笔者认为做好该课程与其他后续课程知识内容上的衔接与延伸,并探索出与之相符的衔接与延伸式教学方法,已成为必须和当务之急。

二、衔接与延伸式教学内容的架构

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核心与基础的《旅游学概论》课程,内容上的衔接和延伸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或者说,该课程衔接与延伸教学内容的架构主要从两点入手。一是,从专业宏观角度,从专业涉及到的学科知识大背景角度而言,要做好内容上衔接与延伸的架构。这一种架构,我们称之为外部衔接与延伸,或称为外延上的衔接与延伸。

该课程涉及到的大的学科知识内容是极广泛的,大致涉及到:管理学、经营学、经济学、营销学、资源学、地理学、文化学、产业学、策划学、规划学、设计、服务学、法律法规、心理学、美学、统计学、财务学、会计学、公共关系学、商务谈判、环境学、历史学等等学科内容。与以上学科知识内容衔接延伸架构的原则,就是要把握好以下这些关系:总括与分支、宏观与微观、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也就是说,旅游学概论中所涉及到的旅游历史、旅游资源、旅游规划、旅游交通、旅游管理、旅游经营、旅游文化、旅游市场、旅游产品、旅游环境等等方面的各个知识内容,隶属于相应的大背景知识,或者说只是所属领域的分支。如旅游历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旅游资源是资源学的一个分支;旅游文化是文化学的一个分支;旅游规划是规划学的一个分支等等。

我们以旅游历史、旅游管理经营为例,再做进一步说明:学习旅游历史,首先应尽可能的掌握或通读中外历史,然后再将旅游历史放入历史长河中,进行专门性系统性学习。同样,学习旅游管理与经营,应首先将管理学经营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然后再去学习旅游管理与经营的专门知识体系。旅游历史与历史学、旅游管理经营与管理经营学,虽然分属于不同的课程科目,但在知识体系上是属于与被属于的关系,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这种关系,就是一种天然的衔接和延伸,是任何人都无法将之割裂的一种衔接关系。历史学是旅游历史的基础,旅游历史必须在历史学浩瀚的材料中剪辑编撰。管理经营学不仅是旅游管理经营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工商管理、企业管理、市场管理、文化事业管理等等管理知识领域的基础。管理经营的原理、方法、原则、理论核心等等内容,是旅游管理经营知识的源头,它们支撑着旅游管理经营知识体系框架的建立,也规定和左右着旅游管理经营理论框架体系发展的方向。

按照上述思路推导下去,我们容易得到这样一个共识:我们仅学括性的宏观知识就已够用,再学习与其衔接的分支知识似乎成为多余。这种“共识”显然是片面的,在此,我们仍旧以旅游历史、旅游管理经营为例,来共同探讨这一问题。应当看到,旅游历史、旅游管理经营,虽然与历史学、管理经营学有天然的衔接,但也是历史学、管理经营学的延伸。衔接与延伸是齐头并进的,旅游历史是历史学的延伸,但与历史学又不相同或大不相同。旅游历史是研究旅游、总结旅游的专门化的历史。旅游管理与经营与之类似,是研究旅游管理、旅游经营的专门性知识,是适合旅游管理、旅游经营的专门性知识的集合。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如果只学习历史学、管理经营学,不学习旅游历史、旅游管理经营方面的知识,或者说用历史学与管理经营学课程分别替代旅游历史与旅游管理经营课程,后果是严重的。倘若将这种观点推导下去,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或者管理学专业的学生,不用再学习旅游历史、旅游管理方面的专门知识就可以精通了。反过来也一样,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只要学习了旅游历史、旅游管理,就可以达到历史学、管理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了。

从专业微观角度,做好《旅游学概论》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与延伸,是做好该课程衔接与延伸教学内容上架构的另一个切入点,这一种架构,我们称之为内部衔接与延伸,或称为内涵上的衔接与延伸。

《旅游学概论》内涵上的衔接与延伸,主要指该课程知识内容与后续课程知识内容上的衔接程度。以旅游资源、旅游文化、旅游规划为例,这些知识内容在《旅游学概论》课程讲解中都会涉及到,在后续课程《旅游资源学》《旅游文化学》《旅游规划学》等相关课程中,同样还会作专门讲解。在《旅游学概论》课程中,对这些知识内容作哪些讲解、哪些重点讲、哪些略讲、哪些不讲等等,必须要与相关的后续课程做好衔接和延伸。否则,在《旅游学概论》中多讲了,就必然造成其他相关后续课程讲解中的重复。若是少讲了,其他相关后续课程讲解中就容易出现理解偏差或无法正确理解的可能。

三、衔接与延伸式教学方法的架构

对于《旅游学概论》课程外部或外延上衔接与延伸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有必要采取如下教学架构方法寻求解决。一是,局部调整法,每个专业都有相应的专业培养方案,旅游管理专业也不例外。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通常将《旅游学概论》课程放在大学新生入学第一学期讲授。这虽然凸显了这一课程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地位,但从衔接与延伸的角度来看,实际上这种安排并不十分完美。从该课程外延上的衔接与延伸角度来看,实际上,管理学、美学、文化学、资源学、经营学等等相关课程,应作为该专业的先行课程,或作为该专业的基础性课程是极有必要的。也就是说,将这些课程放在《旅游学概论》课程讲授之前进行讲解十分必要。

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不同,专业培养方案也不尽相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也是随着学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就造成了专业名称虽然相同,但所设置的专业课程、基础课程却有一定差异或差异较大。有些学校可能会设置管理学、美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有的学校可能将文化学或文化资源学作为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有一点毫无疑问,限于学生学习时间,无论哪种学校,都不可能将管理学、经营学、文化学、资源学、美学、规划学等等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全部列入学生培养方案中,只能将其一种或几种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纳入到培养方案中。对于纳入到该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基础课(如众多学校通常都将管理学纳入到专业培养方案中),应放在第一学期讲授,应放在《旅游学概论》讲授之前先行讲授。

对于无法或没有纳入到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又与《旅游学概论》课程具有天然衔接性的课程,就需要教师采取简介讲授法去衔接与延伸,这就是《旅游学概论》课程外部或外延上衔接与延伸教学架构的第二个方法。以历史学和《旅游学概论》中的旅游历史为例,可以较充分说明这种方法。旅游历史的学习,必须要结合旅游发生发展的大背景来讲解,如结合经济、军事、文化、交通、人口、地理位置等等进行讲解。而这些知识内容,是历史学的内容体系。如果让学生通读历史,或者教师通讲历史,这都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除了布置课余时间大量阅读外,最有效的办法应是教师首先对中外历史作最简化的简要介绍,只要做到让学生掌握了历史大背景、串联起历史大线索、回忆起历史大事件,这就基本达到再讲解旅游历史的要求了。

教学是双向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以学生能动的掌握和实践利用为最终目的。因此,让学生自主进行衔接与延伸的锻炼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旅游学概论》课程外部或外延上衔接与延伸教学架构的第三个方法:自主式衔接法。以交通学和旅游交通为例,教师可只讲授旅游交通方法的知识内容,对于交通法规、交通线路、交通布局、交通管理、交通工具、交通文化等等知识内容,教师既不作专门讲授,也不进行提纲式简要介绍,可作为作业或作为课外阅读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理解、自主总结,并最终与旅游交通进行知识上的衔接与延伸,厘清交通与旅游交通知识上衔接与延伸的关系。为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教师可选取合适时间,对学生进行测试、提问等方式检查学生自主衔接延伸的效果,当然这也是对学生能力培养和锻炼的有效方法之一。

对于《旅游学概论》课程内部或内涵上衔接与延伸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重基础、理论式、精案例的架构方法寻求解决。所谓重基础、理论式,也就是在讲授该课程时,为避免与后续相关知识内容的课程有所冲突和重复,我们在讲授时,尽量多突出理论、原则、种类进行讲解。以旅游资源这一章节为例,在讲授这一知识内容时,我们主要讲授了旅游资源的定义、定义的关键词、特点、种类,对于旅游资源的评价、开发、旅游资源种类的具体介绍、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旅游资源的调查等等相关内容,我们有的仅是简单一提,有的仅仅作一至两页课件进行展示不作讲解,有的甚至既不展示也不讲解。这样,就避免了与后续课程《旅游资源学》、《旅游文化学》、《旅游规划学》、《旅游策划学》等等相关知识内容上的重复性。而且,在对旅游资源讲解时,我们除了重点围绕着旅游资源定义、特点讲解外,还重点的对旅游资源知识体系及所涵盖的知识范围和内容,做了提纲挈领的展示性讲解,这样就让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内容的概貌建立起来,至于这一总括之下的具体内容,由后续课程和后续教师完成就顺理成章。

旅游资源概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支架式教学策略;旅游学概论;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096-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44[本刊网址]http//

国发[2014]3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旅游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增长、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国民幸福感方面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优势。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支柱型行业,人才的培养是确保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而自主学习能力是当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自主学习能力强的人往往创新能力也较强。《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基础性的特点,该门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旅游学的基本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发现、分析、解决旅游实践中的问题;使学生具备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并为其他旅游相关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现阶段,《旅游学概论》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如下几个问题:理论性的内容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以记忆性的知识为主。以上三个问题说明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方面都比较传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也无法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很难进行。鉴于此,以《旅游学概论》课程为基础,探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下显得非常有必要而且很迫切。

一、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及特征

相关研究成果认为自我效能、自我调节、团队合作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影响自主学习的主要因素。

自我效能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他认为思想和信念是影响个体行为的主要因素,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判断和期望即是自我效能,自我效能强烈影响着个人潜能的发挥。Collins研究发现自我效能高的孩子比自我效能低的孩子能解更多难题。

自我调节主要包括自我激励、认知策略、目标设置等3个方面。自我激励主要通过意志和动机影响自主学习。意志是学生面对压力和困难时继续学习的保障,动机是学生想学和坚持学的基础。认知策略主要指学生遇到问题时所采用的应对方法,对的方法可以产生事半功倍,不合适的方法可以事倍功半,前者容易让学生有成就感,进而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目标设置方面要遵循“跳一跳,摘桃吃”的原则,目标设置的难易程度要把握好,既不能让学生感觉难如登天,又不能让他们唾手可得。

研究表明,团队合作也将影响自主学习的结果。没有团队的协作,仅靠个人单打独斗,自主学习是不可能完成的。团队合作有助于自主学习的发展。

调查发现,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感到所学的知识无用,或不知道该怎么用。相反,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目标都很明确,知道如何学习,学什么。尤其是当所学知识产生效益的时候,学生所获得的成就感会促使其积极性进一步增强,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旅游学概论》课程学生自主学习现状分析

通过对平顶山学院旅游管理专业3个年级150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教学内容基本都来自教材,识记性的理论知识偏多;(2)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不足,兴趣不大,不知道所学知识对未来的工作有何帮助;(3)评价方式为传统考试,考题多为记忆性的知识。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评价方式均无法很好地调动起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自主学习无从谈起。

三、基于支架式教学策略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

支架式教学策略被业界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搭一个框架(即“支架”),让学生沿着框架一步一步“攀升”。“支架”要根据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它是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潜在认知水平之间的桥梁,通过这个桥梁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连续的概念体系,进而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的认知水平发展。该策略主要包括5个环节:搭脚手架、情境体验(接收支架)、独立探索、合作学习、多层次评价。本文以“旅游资源”一章为例,探讨支架式教学策略的运用。

(一)搭脚手架

学情和教学目标是搭好脚手架的基础。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较浅,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深刻、不透彻,这就需要老师搭建深厚的“学科背景知识支架”以便连接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理论知识,“学科背景知识支架”主要包括学科产生的背景和意义。另外,支架的搭建还要注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在讲到气象气候旅游资源的时候,除了讲黄山的云、东北的林海雪原、新安江的雾、黄山的日出等常规景观外,还讲了气象气候对农业、工业和战争的影响,最后展示了几幅台风、雪灾、暴雨、低温冷冻等图片,让学生明白气象气候除了给人类到来美轮美奂的景观外,还会带来具有破坏性的一面,对于气象气候资源的利用要学会趋利避害,让它最大限度地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服务,并让学生树立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

大一时学生学过《导游基础》,对主要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有初步了解,但对旅游资源评价无任何基础。“旅游资源”一章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及特征;了解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及方法;能力目标是让学生能根据所学内容会区分不同旅游资源,根据不同旅游资源特征将其归类,会对旅游资源系列要素、开发条件及效益进行评价;情感目标是指通过该章节的学习让学生树立资源保护观,环境保护观及对大自然和传统文化的热爱。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的审美层次不断提升,即由悦耳悦目上升到悦心悦意,直至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悦志悦神。

概念框架是建立脚手架的第一步,概念框架包括:旅游资源概念、分类、特征;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方法等。第二步是建立任务支架:(1)景区调查:到本市主要景区调查,每个景区包括多少旅游景点,分别属于什么类型,各有什么特征。(2)按照美学标准、社会标准、历史标准、市场保障、综合标准等对资源密度、资源容量、资源特色、资源价值和功能、地域组合、资源性质等进行评价。

(二)情境体验

这里的“情景”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上课的物质环境,也叫自然环境,要跟讲课内容的主题一致;二是指无形的课堂氛围,这种氛围既要契合讲课主旨又要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情境体验是提高学生兴趣和自主性的有效方法。角色扮演和实地学习是最常用的情景创设方法。让学生扮演导游,然后到不同类型的“景区”(虚拟场景)给“游客”(学生)讲解景点的特点。成立虚拟旅游开发公司,让学生扮演规划师,走出校门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角色扮演让学生从枯燥的理论学习中走出来,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未知领域的欲望,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强。在情境体验中,老师要有意识地针对概念式框架对学生进行提问,或引导学生自我提问,即建立问题式支架,让学生逐步掌握所学知识。

(三)独立探索

独立探索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学以致用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沿着概念框架不断攀升。比如可以给学生布置课下完成的任务,并限期完成。

调查发现大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有待提高,提高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逐步引导,逐步启发学生,给学生布置任务并及时跟踪了解、指导学生的完成情况,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渐被激发出来,最后,老师放手,学生独自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并能感受到独立探索的乐趣,进而让其成为一种好的学习习惯。

(四)合作学习

独立探索阶段过后,学生带着成果或问题在课堂上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兴起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被证明是一种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合作学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原来单向的师生交流模式变为全方位、多层次的师生、生生交流模式;使学生间的竞争关系变为竞合关系;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听者)变为主动参与(讲授者);使原来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因此,合作学习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是非常有效的。

本调查中,在老师的组织下,学生就旅游资源调查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将经验和教训跟大家分享。该阶段可以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相互沟通和交流之后,学生可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五)多层次评价

自我评价是检测学习效果的最重要的一种评价方式,有效的自我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加学生的成就感,从而激励学生以更大的信心和动力投入到新的学习中;接下来是小组评价,小组评价更具客观性,更有参考价值,可以集思广益,发现个人评价中难以发现的问题,因此具有反馈和调节的作用,对组员具有激励和促进的作用,对教师教学具有导向的作用;最后是教师评价,教师评价对以上两种评价进行评价,既要有肯定又要有建议和意见,并对学习活动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指明方向。

本案例中要求每个学生写一份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资源的类型、特点、开发条件分析、评价内容等,然后让学生之间交互评价,并写出评价意见和建议。通过交互评价学生可以发现自身知识的缺陷,然后主动查漏补缺,更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而且,评价他人成果可以增强学生作为评阅人的责任感。

四、结论

旅游资源概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学概论;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作为国家教育部指定的旅游管理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旅游学概论课程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通过对人类旅游活动以及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旅游介体—旅游业)的研究,全面系统地介绍旅游活动的发展历史和规律。同时,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通过掌握旅游基础知识、熟悉旅游业发展现状,具备用旅游专业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养成旅游职业综合素质三个学习层次,从而达到专业基础知识的获得、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专业基础素养的初步提高,为培养旅游企业一线服务和基层管理人员提供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和素质保障。如何构建有效的课程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一直探索的重要课题。在此教学模式中,教学重点是如何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为注重技术能力的培养,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长期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探索实践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完成为载体开发课程,建立课程体系,全方面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将是目前及未来高职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由于课程特点,旅游学概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还是侧重于理论的学术研究,在课程改革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如课程理论内容冗余,缺乏设计与整合,理论内容枯燥;教学方式主要依赖理论讲授,跟学生的互动很少,以致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职业能力缺乏训练载体,实践教学效果很不好。学校的传统理论知识教学缺乏对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的开放式教学,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综上,从高职教育要切实培养旅游人才角度看,旅游学概论的教学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尤其是课程理念的改革和课程内容设计的改革。课程教学应围绕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来展开,要在对旅游行业职业岗位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在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典型的课程实践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完成项目任务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设计的思路

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在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中之重。按照“以职业能力本位,以实践行动为导向,以工作项目为先导”的原则,结合长期的教学经验积累,旅游学概论课程积极探索并打破传统的照本宣科的理论教学体系,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将课程的理论内容首先进行整合,并针对性地设计具体实践任务,引导学生完成这些实践任务,在此过程中,始终强调“教、学、做”合一,力求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效果。课程以工作项目为中心展开教学,打破固有的课程理论框架,结合旅游行业需求、职业岗位能力、注重培养技能和培养学习兴趣四个方面,本课程具体设计了“1个原点、3个模块、5大项目”的“135”学习体系。1个原点就是旅游活动的分析;3个模块分别是旅游活动基础知识、现代旅游三要素、旅游相关问题;5大项目包括走进旅游世界、成为一名旅游者、介绍家乡旅游资源、为父母安排一次旅游活动、我的旅游我做主。教学模块与项目的设计充分将实践任务与理论内容完美融合起来(见图1)。课程突破传统教学中注重概念轻视实践的误区,更侧重于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积极参与过程,对课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

课程培养目标的设置是学校办学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结合。旅游学概论课程总目标是培养具备三个基础的高素质的导游人员、计调、景区景点讲解人员、旅行社从业人员。课程注重旅游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要达到以下三方面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旅游学的基本规律,了解旅游学科体系的结构;(2)掌握旅游活动的三要素(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媒介—旅游业)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3)系统了解中外旅游活动的产生和发展;(4)理解旅游业的构成及旅游业的影响。2.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旅游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旅游实践问题;(2)能够进行简单行业调研并总结归纳;(3)能用所学的专业术语表达对某些问题的分析及见解;(4)能够为今后从事旅游工作奠定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5)培养独立学习能力。3.素质目标:(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学习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3)初步奠定诚信敬业、有激情、会创新的专业素养。

三、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

1.课程内容的整合

结合课程设计思路,联系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具体教学内容安排上将学习项目进一步进行任务分解,从而确定理论学习内容结构,每一个学习项目都设计有对应的实训活动,且合理安排了32个理论学时和16个实践学时。具体来说,本课程将内容整合为五大项目,分别为:走进旅游世界、如何成为一名旅游者、介绍家乡旅游资源、为父母安排一次旅游活动、我的旅游我做主。每一个项目又进行了学习任务分解,项目1“走进旅游世界”分解为两个任务,即追溯旅游发展历程、旅游活动分析;项目2“如何成为一名旅游者”分解为两个任务,即旅游者的界定、旅游者类型分析;项目3“介绍家乡旅游资源”分解为3个任务,即旅游资源分类、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旅游资源保护;项目4“为父母安排一次旅游活动”分解为5个学习任务,即旅游业认知、旅行社分析、认识旅游交通、走进旅游饭店、认识旅游商品;项目5“我的旅游我做主”分解为4个任务,即旅游市场分析、认识旅游组织、把握旅游影响、推动旅游可持续发展。

2.教学方法的选择

通过家庭背景、文化基础、行为习惯、个性心理等几方面的学情分析,确定了教学形式上首先要多方式多途径让学生了解旅游业,第二就是要让内容直观生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后要活跃课堂气氛给予学生表现机会。所以,课程教学上选择了五种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分别是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调查研究法、课堂讨论法。讲授法:该课程理论性较强,一些重点内容还需要详细阐述,对各类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讲解,教学中既强调对教学内容的传递,又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案例分析法:通过大量典型旅游行业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教学法:通过问题、影像等多种途径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相关情境中,通过提供直观、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调查研究法:利用课后调研作业设计,加强学生调研分析能力和对旅游行业企业的了解;课堂讨论法:将学生分组,教师向各小组布置讨论任务,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共同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3.教学模式实施

本课程实施问题引领主题式6步教学法,以问题为引领,分为展示评价,分析问题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互动讲授,探究问题拓展训练,解决问题交流总结,反思问题布置任务,关注问题等6个教学环节,每一问题环节对应相应的教学活动和具体教学方法的使用。以项目3“介绍家乡旅游资源”中的旅游资源分类任务为例,在明确了学习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前提下,按照问题引领主题式6步教学法来开展教学活动。具体如下:首先,展示评价,分析问题环节,教师组织小组对提前选择好的热点问题进行汇报展示,教师点评;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环节中,教师播放南京旅游资源介绍视频,导入讨论情境,提出关于旅游资源分类的引导性问题;互动讲授,探究问题环节中,教师组织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代表发言,教师将各组观点进行记录,进行比较和总结讲评,并讲授旅游资源主要分类及其分类标准;拓展训练,解决问题环节中,教师设置课堂小思考和小测验,考查知识点掌握情况;交流总结,反思问题环节中,教师组织两位同学谈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收获,并进行知识总结;布置任务,关注问题环节中,教师布置课后任务即对家乡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调查,按照国标法简单分类,并撰写简易调查报告,用ppt汇报展示。该教学模式力求突破传统理论课授课模式,融“教学做评”为一体;注重以生为主,师生互动,进行课堂上的合作探究教学;同时开拓第二延伸课堂,注重能力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课堂气氛热烈,师生互动良好,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程评价体系设计

打破以考试成绩为学习质量的传统评价标准,重视考查学生的职业能力,实施过程考核重视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试卷内容开放化的三维考核方式。

1.过程考核重视化。课程的考核不再是将期末的闭卷理论考试作为重点,而是更注重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表现。其中,过程性评价比重占50%,考核内容包括实训任务40%、出勤情况5%、自评综合表现5%等几个方面。

2.评价主体多元化。在考核评价主体上,适当削弱主讲教师的考核分量,将学生个体、学生小组、旅游企业等纳入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来,共同构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其中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社会)评价分别占30%、50%、20%。

3.试卷内容开放化。在闭卷考试中,试题将考核要点放在考查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应用能力等开放试题上,不禁锢学生思维,同时答案也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的、多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应实施教育观念和教学观念的转变,才能适应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适应旅游人才培养的需要。旅游学概论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仍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下一步课程改革的方向是进一步精心设计与行业、企业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与任务,提高教学参与性与实践性。同时,针对目前教材普遍理论化、缺乏实践性的问题,尝试编写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特色的课改新体系教材。

【参考文献】

[1]邓梅.高职“旅游概论”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3(23):134-135.

[2]朱中原,朱景平.高职院校“概论”课项目化教学改革探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273-275.

[3]孟秋莉.提高“旅游学概论”教学有效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05):170-172.

[4]臧传芹,王慧元,赵美微,郐凯.高职《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1(04):74-76.

[5]王昕,刘秀艳,孟晓翠.高职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初探——以《旅游学概论》为例[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07):156-158

旅游资源概论范文第5篇

文章在分析高职课程教学现状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改革趋势,从课程设计理念、教学目标确定、课程组织实施、考核体系设计等四个方面对高职旅游学概论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期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卓有成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旅游学概论 ;课程设计 ;教学改革

作为国家教育部指定的旅游管理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旅游学概论课程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通过对人类旅游活动以及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旅游介体—旅游业)的研究,全面系统地介绍旅游活动的发展历史和规律。同时,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通过掌握旅游基础知识、熟悉旅游业发展现状,具备用旅游专业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养成旅游职业综合素质三个学习层次,从而达到专业基础知识的获得、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专业基础素养的初步提高,为培养旅游企业一线服务和基层管理人员提供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和素质保障。如何构建有效的课程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一直探索的重要课题。在此教学模式中,教学重点是如何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为注重技术能力的培养,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长期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探索实践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完成为载体开发课程,建立课程体系,全方面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将是目前及未来高职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由于课程特点,旅游学概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还是侧重于理论的学术研究,在课程改革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如课程理论内容冗余,缺乏设计与整合,理论内容枯燥;教学方式主要依赖理论讲授,跟学生的互动很少,以致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职业能力缺乏训练载体,实践教学效果很不好。学校的传统理论知识教学缺乏对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的开放式教学,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综上,从高职教育要切实培养旅游人才角度看,旅游学概论的教学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尤其是课程理念的改革和课程内容设计的改革。课程教学应围绕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来展开,要在对旅游行业职业岗位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在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典型的课程实践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完成项目任务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设计的思路

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在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中之重。按照“以职业能力本位,以实践行动为导向,以工作项目为先导”的原则,结合长期的教学经验积累,旅游学概论课程积极探索并打破传统的照本宣科的理论教学体系,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将课程的理论内容首先进行整合,并针对性地设计具体实践任务,引导学生完成这些实践任务,在此过程中,始终强调“教、学、做”合一,力求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效果。课程以工作项目为中心展开教学,打破固有的课程理论框架,结合旅游行业需求、职业岗位能力、注重培养技能和培养学习兴趣四个方面,本课程具体设计了“1个原点、3个模块、5大项目”的“135”学习体系。1个原点就是旅游活动的分析;3个模块分别是旅游活动基础知识、现代旅游三要素、旅游相关问题;5大项目包括走进旅游世界、成为一名旅游者、介绍家乡旅游资源、为父母安排一次旅游活动、我的旅游我做主。教学模块与项目的设计充分将实践任务与理论内容完美融合起来。课程突破传统教学中注重概念轻视实践的误区,更侧重于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积极参与过程,对课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

课程培养目标的设置是学校办学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结合。旅游学概论课程总目标是培养具备三个基础的高素质的导游人员、计调、景区景点讲解人员、旅行社从业人员。课程注重旅游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要达到以下三方面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旅游学的基本规律,了解旅游学科体系的结构;(2)掌握旅游活动的三要素(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媒介—旅游业)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3)系统了解中外旅游活动的产生和发展;(4)理解旅游业的构成及旅游业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旅游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旅游实践问题;(2)能够进行简单行业调研并总结归纳;(3)能用所学的专业术语表达对某些问题的分析及见解;(4)能够为今后从事旅游工作奠定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5)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3.素质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学习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3)初步奠定诚信敬业、有激情、会创新的专业素养。

三、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

1.课程内容的整合

结合课程设计思路,联系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具体教学内容安排上将学习项目进一步进行任务分解,从而确定理论学习内容结构,每一个学习项目都设计有对应的实训活动,且合理安排了32个理论学时和16个实践学时。具体来说,本课程将内容整合为五大项目,分别为:走进旅游世界、如何成为一名旅游者、介绍家乡旅游资源、为父母安排一次旅游活动、我的旅游我做主。每一个项目又进行了学习任务分解,项目1“走进旅游世界”分解为两个任务,即追溯旅游发展历程、旅游活动分析;项目2“如何成为一名旅游者”分解为两个任务,即旅游者的界定、旅游者类型分析;项目3“介绍家乡旅游资源”分解为3个任务,即旅游资源分类、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旅游资源保护;项目4“为父母安排一次旅游活动”分解为5个学习任务,即旅游业认知、旅行社分析、认识旅游交通、走进旅游饭店、认识旅游商品;项目5“我的旅游我做主”分解为4个任务,即旅游市场分析、认识旅游组织、把握旅游影响、推动旅游可持续发展。

2.教学方法的选择

通过家庭背景、文化基础、行为习惯、个性心理等几方面的学情分析,确定了教学形式上首先要多方式多途径让学生了解旅游业,第二就是要让内容直观生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后要活跃课堂气氛给予学生表现机会。所以,课程教学上选择了五种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分别是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调查研究法、课堂讨论法。讲授法:该课程理论性较强,一些重点内容还需要详细阐述,对各类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讲解,教学中既强调对教学内容的传递,又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案例分析法:通过大量典型旅游行业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教学法:通过问题、影像等多种途径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相关情境中,通过提供直观、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调查研究法:利用课后调研作业设计,加强学生调研分析能力和对旅游行业企业的了解;课堂讨论法:将学生分组,教师向各小组布置讨论任务,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共同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3.教学模式实施

本课程实施问题引领主题式6步教学法,以问题为引领,分为展示评价,分析问题→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互动讲授,探究问题→拓展训练,解决问题→交流总结,反思问题→布置任务,关注问题等6个教学环节,每一问题环节对应相应的教学活动和具体教学方法的使用。以项目3“介绍家乡旅游资源”中的旅游资源分类任务为例,在明确了学习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前提下,按照问题引领主题式6步教学法来开展教学活动。具体如下:首先,展示评价,分析问题环节,教师组织小组对提前选择好的热点问题进行汇报展示,教师点评;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环节中,教师播放南京旅游资源介绍视频,导入讨论情境,提出关于旅游资源分类的引导性问题;互动讲授,探究问题环节中,教师组织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代表发言,教师将各组观点进行记录,进行比较和总结讲评,并讲授旅游资源主要分类及其分类标准;拓展训练,解决问题环节中,教师设置课堂小思考和小测验,考查知识点掌握情况;交流总结,反思问题环节中,教师组织两位同学谈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收获,并进行知识总结;布置任务,关注问题环节中,教师布置课后任务即对家乡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调查,按照国标法简单分类,并撰写简易调查报告,用ppt汇报展示。该教学模式力求突破传统理论课授课模式,融“教学做评”为一体;注重以生为主,师生互动,进行课堂上的合作探究教学;同时开拓第二延伸课堂,注重能力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课堂气氛热烈,师生互动良好,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程评价体系设计

打破以考试成绩为学习质量的传统评价标准,重视考查学生的职业能力,实施过程考核重视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试卷内容开放化的三维考核方式。

1.过程考核重视化。

课程的考核不再是将期末的闭卷理论考试作为重点,而是更注重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表现。其中,过程性评价比重占50%,考核内容包括实训任务40%、出勤情况5%、自评综合表现5%等几个方面。

2.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考核评价主体上,适当削弱主讲教师的考核分量,将学生个体、学生小组、旅游企业等纳入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来,共同构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其中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社会)评价分别占30%、50%、20%。

3.试卷内容开放化。

在闭卷考试中,试题将考核要点放在考查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应用能力等开放试题上,不禁锢学生思维,同时答案也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的、多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应实施教育观念和教学观念的转变,才能适应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适应旅游人才培养的需要。旅游学概论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仍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下一步课程改革的方向是进一步精心设计与行业、企业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与任务,提高教学参与性与实践性。同时,针对目前教材普遍理论化、缺乏实践性的问题,尝试编写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特色的课改新体系教材。

作者:李海霞 单位:南京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邓梅.高职“旅游概论”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3(23):134-135.

[2]朱中原,朱景平.高职院校“概论”课项目化教学改革探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273-275.

[3]孟秋莉.提高“旅游学概论”教学有效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05):170-172.

[4]臧传芹,王慧元,赵美微,郐凯.高职《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1(04):74-76.

旅游资源概论范文第6篇

高职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大连软件职业学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的若干政策,创新性的提出“针对高职特点,突出能力培养,创新教学工作”的办学思路,在这个思路的引导下,旅游管理(涉外导游)专业的一切教学工作应以学生获得相应旅游行业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旅游地理课也必须服务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因此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要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了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必须对本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进行调研,导游岗位是本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笔者选取了大连工商国际旅行社、大连世博旅行社、辽宁北方国际旅行社等旅行社10名导游或经理作为调研对象,得出此岗位需要从业人员具备旅游资源讲解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旅游线路设计能力等。将以上职业能力进行整合,并与旅游地理课的课程内容进行联系,最终得出本门课应该培养的职业能力有三个:旅游资源分析、讲解能力,旅游线路设计能力,旅游资源、环境保护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这三方面的能力,必须让学生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如下表所示: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目前大多数高职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并没有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角度考虑。基于以上培养学生三大职业能力的分析,笔者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三大部分:旅游资源概论、旅游线路设计、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

三、教材的建设

为了培养学生以上三方面的职业能力,可以将旅游地理的教材内容整合为三大模块:模块一旅游资源概论,其内容包括旅游资源概述、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赏析;模块二旅游线路设计,其内容包括旅游地图、旅游交通、旅游线路设计基本理论等;模块三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保护,其内容包括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资源保护、旅游行为的引导、旅游可持续发展等。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教材配套资料的建设。除了文字类教材和教辅教材外,还要重视适用于高职专业的其他类型的课程资源建设,如多媒体课件和视听资料等。

四、教学方法的探索

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在传递知识上有很大的优势,但职业教育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更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讲授法在高职教学的课堂则不能作为主要的方法,应该探索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出基于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和能力,基于问题式学习简称PBL,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PBL教学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PBL强调“做”的重要性,学生作为自己小组学习过程的管理者,必须学会并熟练掌握冲突解决、时间管理、集体合作、做出决策,把学中做与做中学糅合在一起。此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方面作用突出,在旅游地理的课堂上可以尝试运用。

五、创造导游职业能力训练的综合实践

课堂教学是在模拟一定的职业情境,毕竟不是真实的职业环境,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还应该多给学生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比如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进入景区进行义务导游;与某景区开展合作,开展景区旅游资源保护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助旅游行程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引导,需要告知学生具体的实践步骤,对学生遇到不同的困难做出适时的引导和帮助,在实践中设置关键控制点,规范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六、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为了能真实反映学生是否已掌握职业能力,课程的考核应该改革以往的一张卷儿定成绩的做法。在考核形式上采取平时过程考核和期末终结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期末考试可探索除笔试之外的其他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上主要考实做,考核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在考核主体上,可采取自评、师评生、生评生。

旅游资源概论范文第7篇

关键词:资源诅咒;旅游经济;地区差异;资源丰裕度

一、引言

“资源诅咒”现象主要存在于自然资源和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中,徐康宁,韩剑从“资源诅咒”出发分析我国经济的地域差异,认为“资源诅咒”是西部区域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姚予龙、周洪等,通过分析1990~2007年期间“资源诅咒”变化趋势,将我国分为“资源诅咒”高危区、“ 资源诅咒”严重区、“资源诅咒”边缘区和无“资源诅咒”区。邵帅、齐中英等通过对西部地区1991~200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计量检验了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

在分析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时,方法林以江苏省13个市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标准差、聚类分析等对江苏省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经济发展进行分析,证明江苏省旅游存在“资源诅咒”现象。韩春鲜对新疆15个地、州、市进行了旅游资源优势度分析,发现旅游资源优势区的旅游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慢于旅游资源劣势区。王玉珍以山西省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变异系数、旅游经济区位熵、等方法,证实了资源与收入之间存在空间同步性和错位性同时并存的现象。目前国内对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水平的“资源诅咒”研究多是针对一个省份的研究,对全国的省份研究几乎没有,鉴于此,本文以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04~2015年的各省份的旅游收入,通过对旅游收入增长率与地区资源赋存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存在长周期上的“资源诅咒”效应,并且我国省际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

二、旅游收入与旅游资源的相关性分析

(一)全国旅游资源赋存与旅游经济增长的关系

吴必虎在《旅游学概论》中提到凡是足以构成吸引旅游者的自然和社会因素,亦即旅游者的旅游对象或目的物都是旅游资源。可见,旅游资源是一个地方的比较优势,是旅游吸引物,通过对资源进行开发形成有直接价值的旅游商品,为地方旅游发展带来大的经济收益。所以说旅游资源对旅游经济的增长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若一地的旅游资源抑制了旅游经济的增长,则说明存在“资源诅咒”现象;若旅游资源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增长,则说明不存在“资源诅咒”现象。

本文选取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A级以上景区代表各省份的旅游资源状况,旅游总收入来代表各省份旅游经济发展状况,数据来自国家旅游局网站和各省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通过对全国A级旅游景区和旅游总收入的分析,绘制出2004~2015年我国旅游资源赋存与旅游总收入增长速度的关系图(图1)。同时,为了更清晰的展示变量之间的关系,采用软件SPSS17.0对相关数据做了线性相关分析,分析结果在每张图下面的表格中(表1)。

总体而言,旅游资源与旅游总收入基本上保持同方向的增长趋势,旅游资源增加率与旅游总收入增长率基本上保持一致的波动,两者相关系数为0.17。这说明,在全国层面而言,旅游资源对旅游经济增长有着一定的支撑作用,两者具有并不显著的正相关性,所以无法证明“资源诅咒”在我国旅游业中存在,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资源诅咒”也不存在于我国的省际之间。

(二)各省旅游资源赋存与旅游经济增长的关系

我国幅员辽阔,旅游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同时区域旅游经济存在很大的差异,各省份的旅游收入增长率差异正好可以反映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速度差异,一些旅游资源较富裕的省份的旅游收入增长并不定是快速的。究其原因是否与“资源诅咒”有关,本文通过具体的数据来展示各省旅游资源丰裕度与旅游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大致关系。

各省市旅游资源丰裕度:

TR=Mi/W(1)

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率:

IR=∑Ii/12(2)

其中,Mi表示i省份的旅游资源总量,一个地区旅游资源总量由A级景区数构成;W表示全国旅游资源总量;Ii表示i省份每年的旅游总收入增长率。

根据2004~2015年国家旅游局及各省市的旅游统计年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获得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同时,为了综合显示旅游资源丰裕度与各省旅游总收入增长率的关系,根据各省旅游资源丰裕度与旅游总收入增长率绘制出了散点图,并做了线性回归(图2)。

为了更清楚的看出两个变量的线性关系,将两组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计算,得到两组数据的拟合。

方程:

y=-0.0328x+0.0395

首先,从旅游总收入增长前15名来看,旅游经济增长速度前5名的贵州、山西、内蒙古以及排名第7的,其旅游总收入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国21.90%的水平,但是旅游资源丰裕度远远低于全国3.23%的水平,尤其是宁夏和青海省,旅游资源丰裕度只有0.77%和0.61%,但是却取得了惊人的旅游经济绩效。

其次,从旅游资源丰裕度前15名来看,许多旅游资源大省的旅游经济增长速度确实差强人意。如江苏省的旅游资源丰裕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但是旅游经济增长速度却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类似的省份还有浙江、河南、云南、黑龙江、陕西、广东,尤其是北京,旅游资源丰裕度为5.26%,但是旅游经济增长速度却远远低于全国水平。

最后,从各省市资源丰裕度与旅游总收入增长拟合方程式来看,线性方程式的系数为-0.0329,可以判定拟合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趋势,所以就全国各省市来说,旅游资源丰裕度与旅游经济增长速度呈负相关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资源”诅咒现象的存在。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所谓“资源诅咒”,即丰裕的旅游资源并不一定带来良好的经济绩效,在我国一些省份中这种现象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也不能否认旅游资源丰裕的省市确实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资源诅咒”现象存在省份的确定

通过上面对各省份旅游资源与旅游总收入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资源诅咒”现象在我国一些省份是客观存在,但并非所有的省份都存在。本文将利用“资源诅咒”判定系数确定受“资源诅咒”现象困扰的省份,从而为我们将来进一步研究突破“资源诅咒”现象的对策和方法,使这些省份的旅游业能够快速的发展,获得较大的旅游经济收益。

通常认为,一个地区应当获得和它的旅游资源丰裕度相匹配的旅游经济增长速度,即拥有较多旅游资源的省市应当有较快的旅游经济增长速度,如果一个地区的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了较低的旅游经济增长速度,那么它可能是受到了“资源诅咒”的困扰;相反,一个旅游资源较贫乏的地区若获得快速的旅游经济增长,那么这个地区已经摆脱了旅游资源的限制,是一个新型旅游经济地区;那些旅游资源赋存与旅游经济增长速度相协调的地区则为正常地区。

(一)“资源诅咒”的测度方法

1. 旅游资源丰裕度指数

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丰裕度为TR,旅游资源丰裕度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TRI=×100(3)

其中,TRI表示地区的旅游资源丰裕度指数,TRi表示i地区的旅游资源丰裕度,TRmin表示所有地区中旅游资源丰裕度的最小值,TRmax表示所有地区中旅游资源丰裕度的最大值。

2. 旅游收入增长率指数

一个地区的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为IR,旅游收入增长率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IRI=×100(4)

其中,IRI表示地区的旅游收入增长率指数,IRi表示i地区的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IRmin表示所有地区中旅游收入增长率的最小值,IRmax表示所有地区中旅游收入增长率的最大值。

3. “资源诅咒”判定系数

一个地区的旅游收入增长率指数IRI,旅游资源丰裕度指数TRI,“资源诅咒”判定系数R为:

R=TRI/IRI(5)

其中,当R>1时,说明旅游资源丰裕度指数大于旅游收入增长率指数,存在“资源诅咒”现象;当R=1时,说明旅游资源丰裕度指数和旅游收入增长率指数相等,两者发展相一致;当R

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受到资源诅咒的省份有江苏、山东、浙江、北京、辽宁、新疆、湖北、河南、云南、黑龙江、上海、广东,其中,广东省的旅游收入增长率指数为0,旅游资源丰裕度指数为0.3864,存在较严重的“资源诅咒”效应;北京、江苏和浙江的“资源诅咒”判定系数较大,说明这些地区的旅游收入增长率较缓慢,旅游经济发展平稳,虽然拥有较丰裕的旅游资源,然而旅游资源并没有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增长,存在一定的“资源诅咒”效应;其他的8个省份存在较弱的“资源诅咒”效应。

同时发现,一些偏远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较好,例如贵州、宁夏、青海、和内蒙古这5个地区,“资源诅咒”判定系数较小,旅游收入增长率指数远远大于旅游资源丰裕度指数,说明这些地方的旅游经济发展十分旺盛,处于快速上升阶段。

四、结论

通过对旅游资源赋存与旅游收入增长率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国家层面上的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增长具有并不显著的正相关性,省际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说明存在“资源诅咒”现象。

通过“资源诅咒”判定系数对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资源诅咒”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发现江苏、山东、浙江、北京、辽宁、新疆、湖北、河南、云南、黑龙江、上海、广东等省份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源诅咒”效应,一些西部偏远地区的旅游经济呈现快速上升阶段,中东部一些发达省份的旅游经济呈现稳定发展状况。因为“资源诅咒”理论是一个涉及时间因素的理论,所讨论的经济现象具有明显的历史阶段性,可能本文选取的时间段较短,刚好选择在西部旅游快速崛起而中东部旅游稳定成熟发展的这个时间段,所以本文的研究结果可能受到了时间段选取的限制,无法精确地反应出我国存在“资源诅咒”现象的省份,但这并不能否认我国省际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资源诅咒”效应。

参考文献:

[1]徐康宁,韩剑.中国区域经济的“资源诅咒”效应:地区差距的另一种解释[J].经济学家,2005(06).

[2]姚予龙,周洪,谷树忠.中国资源诅咒的区域差异及其驱动力剖析[J].资源科学,2011(01).

[3]邵帅,齐中英.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8(04).

[4]方法林.江苏旅游“资源诅咒”现象实证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05).

[5]韩春鲜.基于旅游资源优势度差异的新疆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分析[J].经济地理,2009(05).

[6]王玉珍.旅游资源禀赋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研究:基于山西的实证分析[J]. 生态经济,2010(08).

[7]吴必虎.旅游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基金项目:郑州市社科联基金项目(ZSLX2016690)

旅游资源概论范文第8篇

【关键词】地方特色 资源 旅游资源

1.旅游资源的定义及分类

1.1旅游资源的定义

从字面意义上讲,旅游资源是指可供旅游业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对于旅游资源的界定,仅国内就有近百种,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旅游资源定是指对大部分旅游者具有核心吸引力,同时能够为旅游业加以利用,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效益的要素的综合[1]。

(2)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2]。

(3)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吸引力因素[3]。

(4)旅游资源就是能对旅游业产生经济效益的旅游对象物,即对旅游者能够产生观赏吸引力的客体资源[4]。

(5)凡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为旅游者所利用,由此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因素和条件即为旅游资源[5]。

(6)旅游资源是指那些能够造就对游客构成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要素、社会要素及其他要素[6]。

(7)旅游资源是客观存在的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7]。

(8)凡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都可称为旅游资源[8]。

(9)凡能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吸引旅游者前来观光、浏览,满足其生理和心理需求的一切自然和人文因素,都可称之为旅游资源[9]。

(10)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具有旅游价值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10]。

从这些定义中不难发现这里有几个关键词:“旅游吸引物”、“激发”、“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正是这些关键词,表明了他们的旅游资源观的不同。这里的“激发”和“吸引”可以认为是近义词或同义词。

笔者认为旅游资源的定义应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入手,广义的旅游资源指可以开发利用并对旅游者(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各种事物与现象的总和。而这些事物与现象包括自然(旅游目的地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旅游服务设施、其他人工创造物和人类精神产物)两大方面。狭义的旅游资源是指旅游目的地中的旅游对象物。

1.2旅游资源的分类

最具代表性的分类方法如下:

1.2.1郑本法认为,旅游资源可按如下划分方法进行分类:(1)按照自然存在将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其中各自又可分为若干子类;(2)按专题类型将旅游资源划分为文化型旅游资源、休闲型旅游资源、科考型旅游资源等;(3)按开发程度分为潜在旅游资源、现实旅游资源和过度旅游资源等[11]。

1.2.2陈传康按照资源的利用方式把旅游资源分为游览鉴赏型、知识型、体验型、康乐型4类[12]。

1.2.3《中国旅游资源普查》中将旅游资源分为六大类,即: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古迹与建筑类、消闲求知健身类、购物类。

1.2.4傅文伟按照旅游资源的变化特征将旅游资源分为原生性旅游资源和萌生性旅游资源。

1.2.5中科院地理所郭来喜、北京大学城环系吴必虎把旅游资源分为3景系(Serial),10 景类(Type)和98型景型(Pattern)。景系为第一层次,景类和景型分别为第二、三层次。并把每个景型按规模级别分为3 个等级:景域((Field),景段(Segment),景元(Site)。

旅游系统由客源地系统、目的地系统和媒介系统三部分组成。客源地系统由环境系统和游客系统组成;目的地系统由旅游吸引系统和支持系统组成:旅游吸引系统(相当于旅游区)由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系统和旅游服务系统(含旅游设施)组成,旅游资源系统指一个目的地所有旅游吸引物或旅游区中的旅游对象物(游客实际观赏、游览的事物),是旅游吸引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的功能是为旅游者提供直接的旅游享受或感受[13];媒介系统由交通系统和旅行社团组成。

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广域性、奇特性、变异性、美感性、永续性、益智性、再造性、密情性、休闲性等十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旅游资源的分类作了大量研究,由于研究者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进行研究,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

我国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编制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按照旅游资源的现状、形态、特征、特性将旅游资源划分为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目前旅游资源分类体系主要沿用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划分方法。笔者认为旅游资源可从以下几种角度进行分类:

(1)从旅游资源自身角度分:将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又可划分为地质地貌类、水文类、生物类、天文气象类等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又可划分为历史遗迹类、古迹与古建筑类、宗教文化类、民俗风情类、健身消闲类、商品购物类、语言文字类、科学艺术类以及对外交流类等旅游资源。

(2)从旅游产品的角度分:(1)按旅游性质分:观光型旅游资源、度假型旅游资源、商务型旅游资源、会议型旅游资源、探险型旅游资源、求知型旅游资源、医疗保健型旅游资源等;(2)按空间跨度分:区内旅游资源、国内旅游资源、国际旅游资源等,甚至发展到星际旅游资源。

(3)从资源是否可再生性角度:旅游资源可分为可再生旅游资源和不可再生旅游资源两类。

(4)从资源是否具有唯一性角度:分为一般旅游资源和特色旅游资源两类。特色旅游资源包括不好移动的特有地形地貌、气候、植物等自然特色和不可移动的民风民俗与特定人群、、特有的历史等人文特色。

(5)从资源是否被开发角度:分为现实旅游资源和潜在旅游资源两类。

2.地方特色旅游资源在旅游业中的作用

特色即差异性,特色性即要求“要么第一,要么唯一”。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具有特色,才会有吸引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引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同时,还应使其原有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要绝对避免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旅游资源的特色愈突出,个性愈鲜明,垄断性就愈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就愈大。

2.1地方特色旅游资源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旅游资源的特色性是旅游资源是否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通过前述得知,旅游业要想得以发展,必须依靠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主要蕴藏在特色旅游资源中。既然旅游者的目的主要是求新、求奇、求趣、求知、求美等,那么我们开发的旅游产品也就应该独树一帜。

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特色旅游资源之中,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资源才具有垄断性,才能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奇求异的心理需求。因此,特色旅游资源是一个地方发展旅游业的关键因素。

2.2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特色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个地方的旅游业要持续发展,必须保持特色旅游资源始终处于优先考虑的地位,还要力争使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以满足不同旅游者的消费需要。因此要使旅游业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必须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并重视保护特色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东西。要得到永续利用,必须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性开发,否则将很快削弱它的吸引力,旅游业的发展也将无从谈起。

2.3特色旅游资源制约着旅游产业结构

旅游产业结构主要取决于旅游地的特色旅游资源结构。旅游资源愈有个性,功能愈全面,旅游者的消费就愈大,旅游产业也就能获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特色旅游资源结构是旅游产业结构的制约因素。

旅游生产力空间地域分布趋向于特色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程度与地区吸引力大小和旅游需求强度成正比。也即特色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是旅游产业结构的制约因素。

2.4特色旅游资源也是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欲望的源泉

意大利罗马大学讲师马里奥蒂创造性地提出了“旅游者喜爱的是对艺术、考古、风土和保健等自然条件,人为的诸多条件和设施、娱乐、旅店的组织等这些外部构造在一起的外部环境,前二者是自然发生的吸引力,后者是派生的吸引力,能很好地取得两者之间的平衡是旅游吸引力,就可以成为旅游的中心地。”可见,旅游吸引力是形成旅游地的主要因素。

3.提升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的品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习惯、风土人情、建筑文化、饮食习惯等,也都因旅游者对其有不同于自身习以为常的东西,而使这种民族旅游资源显现出独特的魅力,从而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

因此,一个地方旅游业要长足发展,必须具备优良的特色旅游资源。特色旅游资源是激发旅游者产生旅游欲望的重要源泉。应结合旅游资源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的品位:

3.1采用保护性开发措施,对自然旅游资源进行品位提升。在特定地域适当增加历史典故、神话故事等内容,增加旅游趣味。

3.2将自然旅游资源与当地民风民俗有机结合,使民间习俗寓于自然之中,让自然“活”起来,让游客寓教于乐,从而对大自然产生依依不舍之感。

3.3将地方特有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资源充分整合,让游客方便、舒适,最终感到满意。

3.4针对不同游客群体,设计不同档次的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口品,特色饮食等。

参考文献:

[1]宋瑞.反思与重建:旅游资源的界定、分类与评价[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

[2]李江玲.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法律保护[J].云南电大学报,2004年3月

[3]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M].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91

[4]陈才,谭慕蕙,张文奎,王力.经济地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85

[5]刘振礼,王湘,邢道隆.中国旅游地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4

[6]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85

[7]潘盛之.旅游民族学[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117

[8]甘枝茂,马耀峰等.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2

[9]刘伟,刘志玲,朱玉槐.旅游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9

[10]杨东升.对旅游资源概念的界定[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6月

[11]郑本法.旅游社会学旅游资源刍议[J].社会资源,1994,(6)

[12]陈传康,孙文昌.现代旅游开发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2-3

[13]吴晋峰,段骅.旅游系统与旅游规划[J].人文地理,2001年10月

作者简介:

谢自贵(1976.7-),助理研究员,研究生学历。 2001年7月西南林学院本科毕业后,分配到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教务处工作至今,现任教务处副处长,一直从事民办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及研究。

旅游资源概论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在旅游开发的热潮中,存在以牺牲旅游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期旅游大发展的众多问题。本文对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与对策。

旅游,从个人活动、群体行为发展到当今的现代旅游业,已经成为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活动等的生活方式。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旅游者并能为旅游业利用而产生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自然事物。在旅游业发展中,旅游资源处于基础地位,既是旅游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旅游实践中吸引旅游者的直接条件和因素,更是旅游消费的客体对象。不论是旅游资源还是自然旅游资源,都是建立在良好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

一、旅游资源开发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1.旅游开发对非生物类旅游资源的影响

非生物类旅游资源包括水体、大气与气候、土壤与岩石等,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又是构成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最基本要素。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车辆、物资等大量涌入旅游地,旅游区出现了水质恶化、大气污染、土地板结、岩石(山体)坍塌等现象,这些对旅游资源构成了严重威胁。旅游对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尤其表现在水体资源与环境方面。

2.旅游活动对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地球上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不但可以单独成为人类的旅游产业开发和利用对象,而且还与非生物类旅游资源组合,构成了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依托或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总体系。

二、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旅游地生态系统是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同一体。与其他生态系统构成因子一样,一方面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演变同样也必须遵循生态学的基本规律。根据美国生态学家哈定和小米勒提出的生态学三定律,可得出三个结论:

1.旅游地生态系统中的所有事物(包括旅游资源及其各个构成因子)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也不是孤立的。

2.旅游活动不能对旅游地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

3.旅游活动影响旅游资源与环境后会产生无数效应,其中许多效应是不可逆的。这三个基本结论给我们提出了对旅游活动进行时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在旅游地这个生态系统中,由于旅游区划而对旅游资源进行的分割构成了不同类型的景观单元(即斑块),这些景观单元的空间格局随着生态过程的作用而不断改变。

三、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

通过立法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实现对旅游活动的规范管理,是当前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立法必须建立在深入研究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必须以生态学理论为,遵循资源与环境演变的自然科学基本规律,这样才能保证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达到制定这些制度的根本目的。

1.旅游规划制度

旅游规划是指运用适当的经济、技术手段,对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资源、资金与物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确定区域旅游资源的经济开发目标,实现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2.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的评价

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早为美国所创设。《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对环境质量具有重大作用影响的联邦建议、立法方案和重大联邦行动都必须提出环境影响报告,包括该建议或行动实施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和拟议中的行动选择方案。实施这一制度是对传统决策机制的变革,是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新途径和新方法,并已成为国际环境管理一种惯例。

3.旅游容量控制制度

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将人类活动控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是实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和首要条件。旅游容量控制制度,是指从这一制度出发,根据旅游承载能力确定旅游区的游客容量,对进入旅游区(点)人数进行控制的一项管理制度。这个制度在保护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旅游目标方面十分重要。

4.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

旅游资源与环境共同构成了旅游地的生态系统,保护资源与保护环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普通地区相比,旅游区的环境要求更高。因此,要建立环境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加强对旅游区旅游资源与环境消长情况的监测,并按照更加严格的环境质量标准,做好旅游区的环境治理工作,保证旅游地的优良环境,给游客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1]杨贵华.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2]

上一篇:五矿投资管理范文 下一篇:继续教育培训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