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28 17:27:34

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篇1

【 作 者】张跃西【作者简介】张跃西(1964~ ),男,副教授。金华大学经贸学院旅游系,浙江 金华 321007【 正 文】贵州省是一个后发展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明显滞后。贵州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已经具备雄厚的资源优势[1,2]。它现在正面临着六大机遇:第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第二,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所带来的机遇;第三,新经济浪潮带来的机遇;第四,借鉴东部地区的经营管理经验的机遇;第五,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第六,假日经济的机遇等。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带动区域经济腾飞具有重要意义。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观念问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发展战略、管理体制与机制、品牌创建与景区建设、旅游促销和区域产业发展等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后发展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 战略定位1.1 实施“科教兴省”、“可持续发展”和“开放带动”三大战略这是贵州人民的明智选择。这三大战略中,“科教兴省”是根本,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治穷先治愚”,大力提高贵州人民的科技文化水平,贵州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富裕;“可持续发展”是目标,贵州是生态极其脆弱的地带,发展旅游产业等,必须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建设和发展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自然、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放带动”是手段,通过全方位改革开放,创新机制与体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借鉴外地的资金、人才和管理优势,实现贵州社会经济文化的腾飞。1.2 后发制人中共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无疑对贵州省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绝好的机遇。但如果只依靠自然资源的优势,走传统的资源导向型的经济道路,势必重蹈高投入、低产出,并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恶性循环,继续处于落后的传统经济境地。因此,贵州省旅游产业的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和方法,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旅游,形成大产业,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区域的支柱产业,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贵州省旅游业要以知识化、信息化、数据化和国际化为主要特征的人类文明社会中的历史定位,通过体制与机制创新,实施以人才为本的旅游科技创新战略,以更新观念、提高人口素质为本的旅游开放带动战略,以资源、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市场化调整和技术升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跨跃式大发展。后发展地区,要想后来居上,就必须“敢为天下先”,创造制度与体制新优势。只有通过创新体制与机制,优化投资环境,才能有效地解决资金与人才等问题。想当年,深圳特区、海南省成立之时,吸引了多少人才,形成迁移大潮,势如“孔雀东南飞”,不就是因为人们看中了其制度与体制新优势吗?再如浙江省的温州、义乌、永康等地的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不也就是因为其具有制度与体制新优势吗?因此,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创造制度与体制新优势,对于后发展地区的贵州省来说,尤其重要。要实现后发展地区的后发制人,就必须与东部地区广泛合作,借鉴其改革开放的经验,应用其已经取得的成果,吸取其失败的教训,最大限度地减少“摸石头过河”消耗的成本和时间,实现后来居上。我们承认,要发展经济首先要发展教育。但后发展地区经济条件不优越,不可能投入很多资金来发展教育,更何况今天的教育投入,不可能马上转变为区域的经济产出,这是一个长远的发展过程。这也正是落后地区为何教育投入严重滞后的原因。因此,我们认为,通过教育培养人才固然重要,但对于社会经济后发展地区来说,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好现有人才的作用,才是最重要的。不然的话,培养的人才大量流失,后发展地区要后发制人,就是一句空话。贵州省如何创造制度和体制新优势?笔者认为,在众多产业中,旅游业关联度最大,开放程度又最高,因此有条件在制度和体制方面实现跨越,率先与国际接轨、与东部地区接轨。如实现改革产权制度、改革人事制度等,改革投资体制实现多元化投资体系,大规模吸收东部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实现跨越式发展。有人担心,西部地区观念落后,改革会遇到预想不到的困难。我们承认观念落后是一个问题,但我们决不能等待观念转变,换句话说,没有阻力的改革是不存在的,在一定程度上观念的转变是只有靠强制性的。国家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对于后发展地区来说,制度 与体制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2 品牌创建与景区建设2.1 再造本底文化,形成优势品牌贵州的本底文化并不优越,如“夜郎自大”、“黔驴技穷”等,这很不利于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因此要再造贵州本底文化,形成优势品牌。要结合西部大开发,创造体制与机制新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千方百计积聚人才,实现人杰地灵;要及时发掘与创造贵州的闪光点,结合“遵义会议”、“茅台酒文化”等优势资源,运用文学创作等手段塑造贵州的形象;结合“黄果树”等著名旅游资源精心创造旅游精品和旅游示范工程,形成优势品牌。2.2 寻求切入点,择优开发精品与优势黄果树瀑布——世界瀑布博物馆:世界上的瀑布景观不少,贵州黄果树瀑布是世界第二大瀑布,但要形成无可替代的吸引力,就必须创造特色,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系统、图片展览、夜游项目,通过软件建设,创造世界瀑布集锦,成为世界一绝。织金洞、龙宫洞、天生桥——建设国家岩溶公园:黔中地区石灰岩分布集中,岩溶地貌类型齐全,这是贵州的一大优势。可考虑利用国家正在实施地质公园计划的大好时机,精心设计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列入首批国家地质公园计划,建设成为“世界岩溶地貌观止”,早日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集科教、旅游、娱乐为一体的基地。红枫湖——高原避暑胜地、民俗博物馆:贵阳气候得天独厚,气温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素有“春城”和“南方的北戴河”的美誉。我们认为“贵阳春城”比“昆明春城”更加宜人。因为昆明的海拔比较高,紫外线较强;而贵阳的紫外线相对较弱,如今太阳黑子增多,紫外线异常强烈,“贵阳春城”更加迷人。红枫湖,湖光山色,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是理想的避暑胜地。建设红枫湖部级风景名胜区,可以考虑利用其岛屿较多和贵州少数民族多的优势,实施“一岛一族”,建立民俗博物馆,充分展示贵州真正的民俗文化。舞阳河、习水自然保护区——世界最大的高原生态博物馆:由于交通、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这里目前仍然属于潜在的旅游资源,还不具备大规模的开发条件。舞阳河、习水自然保护区作为科学考察旅游和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首要的任务是发展教育,提高经济水平,强化保护意识,将其建设成为世界最大的高原生态博物馆。我们认为,只有区域人口素质、经济、交通及管理等相关条件具备了,舞阳河、习水等地才适宜开展大规模的大众化旅游。目前讨论发展大众化旅游业,为时尚早。3 旅游促销3.1 市场定位与市场细分旅游市场定位与市场细分是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如上所述,贵州的品牌优势重要在于瀑布、岩溶、气候、民族等,因此其吸引对象应该是度假避暑的都市人群,国内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为主,国际则以热带和亚热带的大都市为主。在此区域范围内,又以与中华文化有渊源关系或对中华民俗文化向往的人群为主。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宣传促销和旅游服务,是发展贵州旅游业成败的关键。贵州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千万不可不分主次先后,盲目草率开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根据目标旅游市场的需求特点,要不断转换卖点,实现有效供给。3.2 优化宣传与促销系统宣传与促销,是直接关系到区域旅游品牌创建和旅游市场开拓的大问题。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说,如何抓住新闻热点和目标市场的注意力,进行营销策划、宣传与促销策略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比如,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太阳黑子增多,紫外线强,夏季酷暑难熬,宣传贵阳春城热忱欢迎来避暑度假;利用国家建设地质博物馆的时机,针对高等学校等目标市场大力进行贵州岩溶博物馆的宣传与促销,热忱欢迎旅游者来贵州考察修学。抓住时机,利用电视、电台、报纸对细分的目标市场进行有效宣传和科学报道,把贵州的特色全方位展示出来,把更多的旅游消费者吸引到贵州来,不断拓展贵州旅游市场,扩大市场的有效需求。4 整体开发与协调发展4.1 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城镇,发挥集聚效应,降低旅游产业成本和风险旅游产业是综合性和依托性强的第三产业,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城镇,建设和发展旅游设施,可以较大幅度降低旅游投入成本,减少旅游业发展的风险。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集聚效应,加快区域城市化进程,促进城镇发展,实现城镇的辐射效应,通过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关联,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区域旅游业发展目标。4.2 转变观念、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文化贯彻实施“三大战略”,全方位开放。充分利用 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积极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转变观念,“筑巢引凤”,借鉴东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创新体制与机制,最大限度地吸引人才、技术和资金,在维护国家整体利益的前提下,扩大合作领域和资源共享,加快旅游商品、土特产品、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形成贵州特色菜系,丰富和发展贵州酒文化、岩溶文化、生态文化和民俗文化等。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十分重要,除了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大力扶持和发展旅游教育与培训外,还必须建立健全机制(如上岗证),要求企业不断强化员工的培训,实施继续教育工程,发展教育产业,努力提高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和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文化水平及服务水平,扩大旅游市场的有效供给,提高旅游业经济效益,努力增加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的关联度,进而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交通业是贵州社会经济发展,也是旅游业发展的瓶颈。贵州要尽快研究创建新的交通投资机制,大力引进资金,借鉴浙江省金温铁路的经验,加快发展股份制交通业。我们认为,贵州的旅游交通业应以发展高等级旅游公路为主,适当发展支线旅游飞机。以便满足不同层次的旅游消费者的需要。宾馆业要完善结构,提高质量,形成特色。贵州宾馆业不要盲目发展高星级宾馆,要针对国内旅游消费者的需要,大力发展中低档宾馆,完善结构,增加有效供给;贵州宾馆业要设法加强管理和营销,实施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绿色饭店,尽快提高质量,并形成特色。努力使宾馆业成为贵州省的一大品牌,成为贵州重要的避暑度假旅游吸引物。旅行社要完善管理体系,提高效益。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贵州省旅行社可以考虑试行西方的旅行社垂直分类体系,尽快与国际接轨。最大限度地开拓国内国际旅游市场,不断发掘新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提高旅游促销水平,强化市场竞争力,提高旅行社经济效益。5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后发展地区贵州旅游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首要的问题是战略定位,在实施“科教兴省”、“可持续发展”和“开放带动”三大战略的基础上,创新体制与机制。其次,要发展贵州的旅游业,就必须更新观念,在确保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基础上,面向目标市场,加快景区精品建设,创建品牌,并不断转换卖点,实现有效供给;优化旅游宣传和促销系统,不断开拓旅游市场,扩大有效需求,进而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系统的健康快速发展。另外,发展旅游产业还要注意整体开发与协调发展,将发展旅游业与发展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特别是与区域城镇体系建设密切结合起来,保持区域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努力改善旅游设施,尽快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大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关联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产业的乘数效应。我们坚信,贵州省的旅游产业必将获得迅速发展,并成为贵州的支柱产业。【

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篇2

摘 要:北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其独特的羌族文化在四川甚至是全国历史上都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2008年“5・12”地震中,北川县城和县域各地遭受了几乎毁灭性的打击,文化旅游产业也随之消殆。本文在对北川县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梳理。通过SWOT分析,发现北川文化旅游产业具有旅游产品同质化、旅游目的地通达性较差、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等问题,并提出利用区位优势,打造旅游经济圈、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加强制度建O和区域合作等发展战略,以期望提高北川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实现旅游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北川羌族自治县

一、引言

文化是一个地区的共同精神领域,是一个民族的交互和纽带,是一个国家赖以发展的重要基奠。北川作为大禹故里,世代居住着原始羌族人,其羌族文化资源品位高、稀有性强。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使得整个北川遭受了毁灭性打击,造成房屋、财产、人员等各类资源损失惨重,而北川羌文化也面临着消亡的重大挑战。基于上述情况,国家分派山东省援建北川县,在绵阳市板凳桥地区重建了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北川县城。前国家主席同志将新县城命名为“永昌镇”,寓意永远繁荣昌盛。同时,援建方在县城和县域境内修建了许多具有羌族特色的实体建筑,并于2013年申报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北川羌城旅游区。景区由地震纪念地、大爱文化观赏区和禹羌文化体验区三大部分组成,总面积6.01平方公里。北川在硬件设施上使羌族文化有了实体依托,但如何突出羌族文化的特色化、如何通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来实现经济的增长等一系列问题也随时而来。要解决这些问题,建设长久的发展机制,就需要我们站在全局角度去研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

二、基本概况与发展现状

1.北川羌族自治县基本概况

北川羌族自治县地处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县境内皆为山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四周与平武县、安县、茂县、江油市接壤。境内河流密布,动植物资源丰富。县域行政面积为3084平方公里,下设23个乡镇。截止2014年,北川总人口约为24万人,其中羌族人口约为8.5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36%,占全国羌族人口的近1/3。北川县人民政府驻地永昌镇,距离绵阳市区23公里,距离省会城市成都市125公里。

北川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据县志记载,早在北周时期(564年)就设置北川为县,后于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并入石泉县。新中国成立后,因其与陕西省石泉县同名,复名为北川县。北川作为大禹故里,禹羌文化厚重,境内至今仍保存着大量有关大禹的历史遗迹。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为北川羌族自治县。北川境内民俗活动众多,如宗教祭祀、歌舞技艺、挑花刺绣、节庆典礼、小吃杂耍等共同传承和演绎着古羌文化的悠远神秘。在2008年“5・12”特大地震中,北川县城被夷为平地,两万余同胞不幸遇难,经济损失严重。经过三年的灾后重建,新北川县城拔地而起。新县城驻地永昌镇是“5・12”特大地震灾区唯一异址重建的县城,被誉为抗震精神标志、城建工程标志和文化遗产标志,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

2.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1)整体布局

北川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禹羌文化、红色文化、抗震文化、感恩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成为时代传承的宝贵财富。根据北川旅游规划,将其整体布局划分为三大旅游区:青片小寨子自然生态旅游区、禹里生态文化旅游区和北川羌城旅游区(图1)。

图1 北川旅游区位图

(资料来源:北川羌城旅游区官网,http:///)

青片小寨子自然生态旅游区以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为主要景点,境内有绮丽迷人的曲梯瀑布、奇趣怪异的珍稀植物、野趣盎然的鸟鸣猴跃、挺拔俊秀的奇峰怪石以及万千变化的高原气候,是开展养神康乐、生态旅游的绝佳之处。同时青片乡和白什乡也是传统羌族的聚居区,现有五龙寨、西窝羌寨等特色民族村寨,能为游客呈现地道的羌族歌舞、纯正的羌族咂酒和古老的羌族民俗等,是开展羌族文化旅游活动的重要场所。

禹里生态文化旅游区以禹里镇和桃龙藏族乡为主要旅游目的地。禹里镇是夏王朝的缔造者、治水英雄大禹的诞生地,境内至今仍现存许多于大禹有关的历史遗迹,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行大禹诞辰祭祀活动的民间习俗延续至今,是体验禹羌文化的原生地。桃龙藏族乡是北川县唯一的民族乡,近年来该乡通过举办望果节等民族节日发展旅游业;通过举办中药材产业发展研讨会来促进当地农业经济产业的发展。此举不仅使游客体验藏族民俗文化、乡域文化、餐饮文化和农耕文化,也为当地的老百姓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表明了民族地区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和民族团结。

北川羌城旅游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主要景点有:①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该遗址是全世界唯一整体原址原貌保护的规模最大、破坏类型最全面、次生灾害最典型的地震灾难遗址区,是见证、展示、纪念、警示、科普、科研等功能于一体的社会文化、科学理论、自然遗产保护平台。②“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纪念馆建在北川老县城旁边的任家坪,占地约14.23万平米,主题建筑名为“裂缝”,寓意将灾难时刻闪电般定格在大地之间。③巴拿恰(羌语,意为商业街)。巴拿恰位于北川新县城中轴线上,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是山东省援建的重点旅游服务业项目,包含禹王桥、特色商业街和羌风居民楼等。④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博物馆坐落于新县城的中轴线上,占地面积约13000平方米,重点突出羌族民俗文化特点,是继承和弘扬古羌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⑤吉娜羌寨。吉娜在羌语中是仙女的意思,吉娜羌寨即为人间仙境,意为祝福当地羌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该寨共有70余栋羌族建筑,依山势顺水流,保持着原始的“垒石而居”的传统建筑风格,是体验民族风俗和建筑特色的休闲之地。与之相似的羌寨还有石椅羌寨(意为“云朵上的山寨”)、恩达羌寨、伊娜羌寨等。

(2)发展概况

2015年,全县接待游客401.29万人次,同比增长14.56%;实现旅游收入32.57亿元,同比增长21.03%。这充分说明北川旅游发展呈现出强劲势头。北川文化旅游产业主要表现为羌族文化旅游产业,如吉娜羌寨等;抗震文化旅游产业,如老北川地震遗址等;感恩文化旅游产业,如“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等;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如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等。其中,以羌族文化(原生文化)和地震文化(后生文化)为主。文化旅游活动有喝咂酒、品美食、住碉楼、唱羌歌、跳沙朗、做羌秀、过羌年等。前文已经介绍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分布情况,下面,本文将从战略角度对北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

①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性

从外部交通来看,北川县位于绵阳市西北方向,距离绵阳市仅40余公里(图2)。公路交通运输方面,从成都、德阳方向出发可乘车或驾车经成绵高速到达绵阳,从重庆、南充出发可经绵遂高速到达绵阳,从西安、广元方向出发可经绵广高速达到绵阳;铁路交通运输方面,可以乘坐成(都)绵(阳)乐(山)高铁、城际列车、火车以及途径绵阳的宝成线火车到达绵阳。省外游客除乘坐火车外,也可直飞绵阳南郊机场。到达绵阳后,在绵阳汽车总站乘车直达北川新县城,即可进入北川羌城旅游区。从内部交通来看,地震前北川各乡镇道路以水泥路为主,各乡村道路以泥土路为主。在交通通达性和可进入性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地震后,随着山东省援建和各乡镇灾后重建,北川县基本实现了村村户户通公路的宏伟工程。总体而言,近几年北川县交通网络建设较为完善。

图2 北川县交通示意图

(资料来源:北川政务网,http:///)

②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业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北川县在基础设施项目上也投入了大量财政资金,如修建通往景区的旅游道路,各村镇基本完成水、电、网等设施建设,在主要景区景点修建停车场,在各乡镇修建医疗室和村民文化基地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了北川城镇化和旅游化发展。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北川羌城旅游区(5A)在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旅游路途中的休憩节点、旅游夜间娱乐环境设施、旅游餐饮购物环境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能够满足游客的需求。而其他旅游区如青片小寨子自然生态旅游区的五龙寨和西窝羌寨,禹里生态文化旅游区的禹里镇和桃龙藏族乡等目前还缺少旅游公共厕所、游客服务中心、旅游指示牌、导游图等硬件基础设施,这表明该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受到阻碍,区域建设缺乏协调性。

③节庆旅游开发

北川旅游资源主要为古香古色的碉楼建筑、震撼人心的抗震文化、淳朴传统的乡土民俗和历史悠远的禹羌文化。羌族特色的碉楼建筑和吊脚楼民居是羌族文化的实景承载体,目前,利用这些特色的羌族建筑,北川各旅游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旅游活动。如2015北川羌城旅游区在巴拿恰商业街开展一年一度“羌历新年”(每年农历十月一日)庆典活动,通过举办篝火晚会等形式吸引来自平武、茂县、汶川、陕西凤县等全国各地的羌族同胞和近万名游客前来参加,共同庆祝羌历新年、体验羌族传统节日。同年五月,青片小寨子沟自然生态旅游区在五龙寨开展“小寨子沟情歌节”,通过以歌会友方式展示了原生态羌寨情歌,吸引数千名游客前来体验游玩。禹里生态文化旅游区的桃龙藏族乡在2015年12月份举办了传统藏族节日“望果节”,从而推进乡村旅游发展。除了上述主要节庆旅游外,还有石椅羌寨的采摘节、禹里镇的祭祀典礼等众多极具乡土文化和民族特色旅游节日,成为北川县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石。

④依附产品的开发建设

震前北川旅游发展较为缓慢,处于旅游地生命发展周期的萌芽阶段,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处于初级阶段,简单而缺少特色。如旅游季节到来时,当地农民将自家的老腊肉、排骨香肠、山中野味和季节农产品拿到旅游区售卖,从而获得旅游收入。地震之后,北川文化旅游开始呈现井喷式发展状态,处于旅游地生命发展周期的成长阶段,开始注重对旅游依附产品进行打造开发。如北川民间艺术团通过编排羌族歌舞晚会《羌族沙朗》剧目,把传统羌笛、羌族服饰、羌族舞蹈、羌族歌曲等羌族特色展现给游客,带领游客体验羌族人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并在节目后销售羌族服饰和各类羌族制品等文化产品。北川马槽酒业从羌族的酿酒历史、饮酒文化、酒瓶包装等方面打造文化酒业。北川雀舌茶叶确立了“古羌茶”及羌茶文化研究为主的发展思路,将羌文化融入茶文化茶品牌中。除上述产品外,还有北川羌绣、北川羌药等产品。由此可以看出,北川文化旅游产品开始呈现出更加高级和成熟的形式。

综上所述,北川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文化旅游产品多样。但由于旅游通达性、旅游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原因,造成北川旅游区域发展不平衡、旅游经济效益不明显等问题,为北川文化旅游的发展带来障碍。

三、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教授海因茨・韦里克(HeinzWeihrich)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该方法主要用于制定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和分析竞争对手情况,是管理界较为常用的战略分析方法之一。本文将运用这一方法对北川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进行综合分析。

北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主要优势(Strengths)有政策优势、5A级旅游景区优势、全域旅游示范县优势。首先,北川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在经济发展、国民教育等方面享受少数民族的待遇,国家和省市人民政府为北川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大量的政策支持。其次,北川羌城旅游区申报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后,成功打造了羌族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成为四川省第六家、绵阳市第一家5A级旅游景区。其知名度也随之上升,能够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第三,北川h在2015年完成了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申报工作,为发展北川县的景区建设、招商引资、行业管理以及旅游发展等方面提业优势。

北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主要劣势(Weaknesses)为旅游目的地通达性较差、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处于地震带。在北川三大旅游区中,北川羌城旅游区可进入性最强,而青片小寨子自然生态旅游区和禹里生态文化旅游区可进入性则相对较差,这是因为以上两个旅游区处于北川关内,距离新县城还有一定的距离,且因为乡村公路较为狭窄、山路行车安全性较低等原因,致使这两个旅游区的交通通达性较差,同时也成为游客最少、经济效益最不明显的地区。除了旅游交通外,青片小寨子自然生态旅游区和禹里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较为落后,例如景区的停车场、旅游厕所、购物店、旅游宾馆等普遍缺乏。另外,由于北川地处于地震断裂带上,随时有发生地震的可能,这一重大安全因素也使得许多游客不敢前来开展旅游活动。

北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机会(Opportunities)首先是借助国家旅游大发展的宏观环境来提高和建设自身的文化旅游事业,例如可以通过国家旅游扶贫和全域旅游发展等相关文件,申请专项旅游资金来建设旅游业的相关设施设备。其次,可以借助”全域旅游示范县”的建设来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全域旅游不仅仅是某一单个景点的打造,而且是县域境内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服务水平、旅游生态环境等综合性建设和发展,借助“全域旅游示范县”建设可以实现区域旅游的快速发展和均衡发展。第三,在现有旅游资源上,打造开发新景区景点,拉动地区经济增长[7]。如借助唐家山堰塞湖开发水域文化旅游景观,通过融入地震遗址、水域文化和羌族文化打造唐家山堰塞湖水上旅游区,变废为宝,使其成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北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挑战(Threats)主要为旅游产品同质化、周边旅游景点的竞争以及如何传承保护羌族文化等方面。虽然北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但它并不是唯一的羌族聚集地,除了北川外,在汶川、理县、松潘县、陕西凤县等地都有羌族的实景载体和文化缩影。这说明北川文化旅游产品同质性高[8],因此,如何规避同质化旅游产品,开发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的文化旅游产品等是需要我们继续探讨的问题。其次,分布在北川周边的旅游景观数目多且发展成熟,例如江油市青莲镇李白故里景区、广元市阆中古城景区和松潘县川主寺景区等都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区域景点,因此如何与这些景区共享共建旅游大市场等问题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思考。第三,由于现代商业的强势介入,导致北川文化旅游出现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使得原生文化充满浓烈的商业气息。同时由于年轻人不愿意学习传统羌族文化和人口的外出移居,使得北川文化产业传承与保护也面临着严峻的考研。

四、发展战略研究

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北川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本文提出以下五点发展战略:

第一,利用区位优势,打造旅游经济圈战略。北川县所处地理位置具有气候条件和资源优势,可与周边城市共同建设旅游大市场和旅游经济圈。如禹里生态文化旅游区距离绵阳市70余公里,与江油、安县等周边城市形成1小时旅游经济圈;青片小寨子自然生态旅游区与平武县、茂县等城市形成1.5小时旅游经济圈;北川羌城旅游区距离德阳市70余公里,距离省会城市成都170余公里,可打造3小时旅游经济圈。

第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步伐战略。随着北川文化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其原有的各类产业结构被打破,这就要求北川县在现有的产业体系中进一步优化文化旅游产业结构,从而实现旅游经济的增长。根据北川县旅游业发展,从旅游基本要素和旅游企业等几方面入手,即以吃(旅游餐饮业)、住(旅游宾馆业)、行(旅游交通业)、游(旅游景观业)、购(旅游商品业)、娱(旅游娱乐业)为核心,以旅行社、旅游景区为带头产业,综合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调整发展步伐,共同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和旅游管理能力战略。加强旅游地制度建设和管理能力是由于旅游目的地长期发展建设需要当地旅游管理部门来进行规范和引导。如果当地旅游管理部门得过且过、放任自流,就会使旅游景区出现生态环境污染、旅游资源破坏、游客体验下降、旅游发展混乱等问题,从而导致旅游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的情况。因此,要加强当地旅游管理部门的制度建设,打造一支强有力的管理队伍。其次,要加强北川旅游发展建设的规划工作,切勿单纯地以经济效益来发展旅游,从而忽略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同时,要健全旅游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最后,要落实相关责任制度,提高工作效率。

第四,加强全域旅游建设和区域合作战略。北川在大力建设旅游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还需运用全域视角对旅游区进行开发打造,形成旅游资源互补、旅游客源互通、旅游经济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思路。同时,北川县周围旅游景点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且各个旅游景点的旅游资源相互独立,为区域旅游景区合作、打造联合旅游创造了条件,如文化类旅游景点――李白故里青莲古镇;自然溶洞类旅游景点――小匡山佛爷洞;自然景观类旅游景点――九寨沟、黄龙国家自然保护区;历史文物古迹类旅游景点――七曲山大庙;影视拍摄类旅游景点――白龙宫等。加强区域旅游协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从而降低风险和成本,实现旅游客源和经济收入的双增长,提高旅游区的经济、社会效益。

第五,开发与保护并重战略。实现北川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为主,特别是现存的古老羌族碉楼等实体建筑,切勿对其进行盲目的改建或搬迁。这些建筑实体一旦被破坏,就会造成永久性的损失。因此对于此类历史建筑要以原地保护为主,注重对其进行还原式修复、加固和圈地保护。在此基础上,从北川旅游发展的整体规划出发,对北川历史文物建筑进行渐进式、小范围的开发,充分发挥文物古迹在旅游建设中的带动作用。同时,也要努力挖掘北川其他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突出羌族文化的独特性,努力打造一个世界性的旅游品牌。真正做到在挖掘中保护、提炼中保护、交流中保护和传承中保护。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中最鲜活、最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部分,更是最具旅游开发价值的资源。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最核心的竞争力。建设和提升民族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就是增强该地区的旅游a业竞争力。通过上述战略研究,以期望保护和挖掘北川羌族自治县独特的羌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推进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也为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建设,为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注入文化灵魂、提供持久的核心竞争力。也为同类型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林,过伟敏.羌族文化的开发保护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12):173-176.

[2]喇明英.羌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思路与发展战略探索――以汶川北部羌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实践为例[J].中华文化论坛,2013(01):126-131.

[3]黄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9.04.

[4]北川年鉴2015年旅游年鉴,http:///content.jsp?id=8a868a3458d7338601590a83edec696c&classid=f698a0474052445194662d053a1b49d4

[5]龚宁.基于资源整合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J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03.

[6]王旭.战略管理:理论与方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21-124.

[7]张宝宗.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06.

[8]周连斌.北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3,35(7):58-62.

[9]蒋彬.羌族地区文化产业现状、问题与对策[J].民族学刊,2014(06):34-45.

[10]王大悟.论羌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北川羌族自治县旅游业灾后重建研究[J].旅游科学,2009,23(1):57-60.

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篇3

(黑龙江科技大学,哈尔滨 150027)

摘要:为定性分析我国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下阶段产业升级路径,对200名特征身份的被试样本进行有关冰雪旅游产业发展政策权重的主成分分析,得出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升级主要取决于政策扶植因子、文化衍生因子及技术进步因子三类因子的载荷贡献,并对主要因子进行了Spearman相关路径系数分析。基于spss统计结果定性建立了冰雪旅游产业的圆锥螺旋线升级模型。给出我国冰雪旅游产业的整体升级主要受制约于政府优势政策的引导、资金及其它社会资源有效支持,文化衍生及高校相关理论学科的发展也在客观上辅助促进了冰雪旅游产业内技术进步的结论。

http://

关键词 :冰雪旅游产业;升级路径;主成分分析;圆锥螺旋线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7-0189-04

作者简介:姜雯(198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

1 研究背景及问题析出

作为一种世界范围流行的主题休闲旅游方式,冰雪旅游在欧美等国家已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在亚洲日本、韩国等国家也有五十余年的发展历史[1] 。作为旅游行业中一朵冰晶璀璨的雪莲,冰雪旅游及其附属产业正为整个旅游产业的经济产值贡献着愈来愈多的经济份额。我国的冰雪旅游于1985年始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后经不断地成长,现阶段已大范围发展于我国的东北地区(主要指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且日益成为我国冬季旅游方式的首选意愿。但由于“冰雪旅游”本身的起步时间远远迟滞于欧美及日韩等国家,旅游(滑雪)设施简陋、旅游特色缺失、服务项目抽条、相关职能部门监管失灵等问题的出现却在客观上造成了相当比例游客旅游体验与其消费价值在整个旅游经济创造过程中的极大不协调。这种不协调反映于我国冬季旅游市场在客观层面发育周期上的稚嫩,更多的还体现出整个冰雪旅游产业在主观层面对于发展模式选择上的滞后和被动。

略领先于现实环境中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理论层面对于冰雪旅游及其附属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处于探索进阶阶段。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张春艳(2008)对冰雪旅游在资源价值构成及实现机制层面作的基于产业发展、结构优化和环境调控方面提升冰雪旅游资源价值策略的相关研究[1,2],但整体研究方法更侧重于理论框架的搭建,在实证方面略显单薄。吴伟伟(2010)分别在吉林和黑龙江选取两处采样点对冰雪旅游价值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做了实证研究,并抽取经济要素、文化要素和生态要素为结论指标[3],但计量指标及被试样本数值仍遵从于张春艳2008年的样本数据,因此实证效度有待商榷。王玲(2010)利用CNKI期刊源对国内外冰雪旅游开发与研究的理论成果加以综述,得出需要在理论研究上对各地及全国冰雪旅游开发做出全面而系统的规划,并针对地方旅游发展特点对于不同类型的冰雪旅游开发模式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的结论[4],但并未给出更具针对性的研究建议。其它关于冰雪旅游及其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较多归集于发展策略、竞争机制及政府规划等三方面的研究,研究方法多倾向于理论层面研究,在此不再赘述。总体而言,国内理论界对于冰雪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较多的侧重了理论框架的搭建,研究方法和政策建议趋同,研究视角多局限于扶植政策、集聚机制或评价权重等单一维度。未能有综合以上多个维度的分析角度且基于实证基础的研究,而这正是本文得以展开的研究视角。

本文选取我国冰雪旅游的发源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为样本空间,有约束条件地选取200名特征身份人员作为被试样本来分析我国冰雪旅游产业升级所迫切需要解决的权重问题,并基于此建立数理模型以定性分析我国冰雪旅游产业升级的爬升路径,最后给出关键升级节点的相关路径分析。

2 数据来源及统计解释

2.1 样本特征

因考虑到本课题的纵深剖析前提需具备一定的经济学或管理学基础(经历),故在样本采样特征的覆盖上我们有所限定:即要求被试样本具备与经济学科相关的研究经历或学习过程,或具备企业管理、行政规划制定的工作性质或旅游业内人士。基于以上三部分既定样本特征的考虑,我们将样本空间限定于高校经济学科教师及社科研院究所人员、政府相关业务部室人员、相关企业中层以上人员和旅游业内人士四部分人员。因约束条件的限定,偶遇抽样(Accidental Sampling)的采样方式仅适用于小部分被试样本,绝大部分采样过程按前期预约、分层抽样(Stratified Sampling)方式进行。因此样本数据的收集难度和采集周期亦随之放大,整个样本空间共按既定数据特征选取被试200人,采集周期自2010年8月初持续至2011年1月末。其中,高校教师和社科院研究所专家样本100人,覆盖样本空间50%,折半占优。相关企业中层以上人员40人,政府相关业务部室人员30人,旅游业内从业者30人,各覆盖样本空间20%、15%和15%。可以看到,样本的学术背景和从业经历与课题研究的理论相关性和实践性紧密,抽样代表性显著。

2.2 问卷设计

问卷题目的设计主要采取专家咨询的方式析出。考虑到采样数据的统计意义和易计算性,问卷形式被设计为封闭性、单项选择式问卷,单选过程以对权重的认可程度被抽象为统计学意义。权重测度以李克特量表为设计依据,即将被试样本对政策量表的认可程度按照“很重要”、“比较重要”、“一般重要”、“不甚重要”、“很不重要”5个量级的权重指标从高到底分别以5分、4分、3分、2分、1分相应度量[5]。初始问卷共设计权重问题20道,经对问卷题目相关性检验,滤除高相关题目4道,低相关性问题1道,最终问卷共体现问题15道。具体问卷题目与量表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按照量表数目与被试数目需满足最低限度为1:5的建议比例[6],被试案例应控制在75人以上,本案被试样本为200人,满足测试容量要求。

2.3 统计分析

我们以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来分析被试特征群体对于发展冰雪旅游产业这一宏观问题所倾向的对于相关政策、措施的认可权重。首先我们对样本统计矩阵做信度分析、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以判定其作因子分析的可靠性和显著性。经检验,本案量表的KMO值为0.858,介于0.8~0.9之间的建议区间[6],且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即拒绝假设,适合作因子分析。依据匹德森(Peterson)研究建议,克朗巴哈α值水平在0.6以上为研究数据可使用的最低标准[7]。本研究的克朗巴哈α值为0.868,信度值已经远远高于0.6的最低接受标准,且同时满足0.7以上的SPSS信度经验操作要求,表明本研究的数据可靠性较高。我们对量表进行主成分分析,共萃取得到三方面主要成分,且主成分对方差的总解释累计贡献率已达到88.944%,达到了良好的代表结果。与主成分萃取同步,我们点选了陡坡图(碎石图)选项,可以看到,在第三个成分点后,Slot曲线斜率趋于平坦,进一步验证了主成分萃取解释效度。

主成分萃取后,我们对比原始成份矩阵以分析Q1~Q15与主成分的分类相关。原始成份矩阵与经一次最大方差法正交转置后的成份矩阵如表2所示,其载荷主成分分类情况如表3所示。可以看到,经主成分萃取后,分析变量被抽象为政府政策扶植层面、冰雪文化衍生层面与企业技术进步层面等3方面主要相关因素。而与政府政策扶植层面相关度较高的因子1类别又占有7列量表,即合计占优46.7%。冰雪文化衍生层面和企业技术进步层面分别占优26.7%和20%。由主成分的占优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政府在政策层面的有效支持,其推进效率可达到所有助推效能的一半比例,占主导推进地位。冰雪文化衍生层面和企业技术进步层面合计分配另外一半推进效能,占辅助推进地位。需要说明的是,Q14因素与3类主成分都成较低程度的相关性,未被剔除问卷主要是出于观测被试样本对于参与冰雪旅游产业意愿的主观考虑。但“一般重要”以上意愿的统计率仅为18%,表明了特征人群对冰雪旅游产业较低的主观参与度。

3 冰雪旅游产业圆锥螺旋线升级模型

由文章的第二部分,我们得出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政府政策扶植层面、冰雪文化衍生层面和产业技术进步层面三个维度的资源支持。但这三个维度的资源发挥效能的运行规律又是怎样的呢?本部分我们将通过搭建数理层面的产业升级模型来加以解析。

我们所建立的冰雪旅游产业升级路径模型以经济产值M为最终度量目标。相应于文章第二部分主成分抽取后的结论,我们将冰雪旅游产业升级路径的定性分析维度扩展定义为政策扶植ploy维度、文化衍生旋度rot维度(本处“旋度”概念的引入主要是为体现出文化衍生、创意产业对于冰雪旅游产业在吸引外部资金、政策及其它社会资源方面的汇聚作用)、技术进步周期t维度及经济产值M维度。

由于政府制定政策具有短期持续性和阶段拉动性的作用,所以我们以阶跃函数的形式表征扶植政策对于M的拉动作用,图1中以M(p)表示。由阶跃函数的基本特性易知,M(p)具有区间常数和线性的基本性质。在不考虑政策突变及较大政策扭曲的情况下,扶植政策对于M的影响具有阶段可持续性的正向拉动的作用。如果扶植政策的助推效率显著,则在一定的时域区间内还会出现对于经济产值的指数拉动效应,但考虑到我国冰雪旅游产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总体上我们仍用阶跃函数表征。相应于占主导推进地位的扶植政策维度而言,文化衍生、概念创意产业等重点受扶植项目在对于外部资源的吸引、汇聚方面会产生显著的“负源”作用,即具有吸引外部资金资源及其它社会资源持续进入的汇聚作用[8]。相应地,资源旋度的增加会带动资源通量流密度的增加,这是整个产业经济值得以增加的一个显著指标[9]。伴随文化创意地不断衍生、裂变,文化衍生旋度会对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扩张起到呈现指数级跳变的助推作用[10]。这一点,近年来我国冰雪旅游的持续升温及冰雪旅游产业链的双向延长就是充分的例证。我们用形如的数学形式来表征这种指数成长效果。式中,积分域内的拉米顿算子与资源流速Vt的点积结果表征为资源散度场,如果资源旋度场引发了稳定的资源散度场,则资源通量流密度可简化表征为,图1中以M(r)表示[11]。易见,适时且优势的利导政策是引发文化衍生旋度维度内资源通量流密度指数表征的显著动因,政策维度对于文化衍生旋度维度具有先期激发作用。下一个需要考虑的维度是冰雪旅游产业内技术进步及知识溢出自身周期特性的维度。标准的技术进步周期大体同步于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即集群中后期的技术进步及知识溢出对整个产业的经济产值所产生的拉动效率最为集中,我们可以简单地用正态分布函数加以表示,其数学表征为,以M(t)表示。图1中所绘的技术进步生命周期曲线为标准表征,并未附加政策扶植维度与文化衍生旋度维度的正向载荷影响。然而现实中,正态分布曲线的衰退期未必会以对称周期的形式出现,抑或者说,地方政府层面和企业联盟方面会不断地利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来推迟其后半周期的到来。如果产业接续及时,产业链嵌套全球产业链契合良好,则产业成长效能亦会出现阶跃提升的情况,这也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产业升级的波峰状态。将政策扶植ploy维度、文化衍生旋度rot维度、技术进步周期t维度及经济产值M四个维度融合分析,我们即可得出理想状况下我国冰雪旅游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模型。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考虑的情况只涵盖政策触发效率良好且文化衍生及技术进步对广义资源(资金及其它社会资源)旋度构成正向激发效用的情况,基本思想是将各维度内的表征函数进行差乘并加入误差项。差乘的原因是考虑到不同维度条件的经济场的叠加可能会对政策象限造成非线性扭曲,所以在此约束了最终路径函数的方向性性质。考虑到阶跃函数具有常数和线性性质,则最终路径函数的图形表现形式主要只与M(p)及M(r)显著相关,定点值与M(t)正相关。这样,我们将四维度计算降维为三维图形表征问题。易得,最终的路径函数具有类似于圆锥螺旋线方程(圆锥螺旋线方程表征为:x=(R·et)cosωt,y=(R·et)sinωt,z=H·et。M(r)与M(t)的指数形式与x和y的表征形式相近,所不满足的平方和关系是螺旋半径。考虑到政策的指数效应,则M(p)与z可以良好替代)的表征形式。图1中以标准圆锥螺旋线表示。当然,我们考虑的情况基本上近乎理想情况,实际条件下冰雪旅游产业升级的螺旋爬升速度还要受到诸多方面的制约。

4 冰雪旅游产业升级相关路径分析

比照冰雪旅游产业三维度圆锥螺旋线升级模型,我们应用SPSS17.0对降维后的政策扶植P维度、文化衍生R维度及技术进步T维度的三维爬升模型所涉及的主成分因子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并得出其相关系数以表征助推路径,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可以看到,在0.01水平(双侧)显著相关条件下,P维度内的Q1、Q12及Q15等3个主要因子对T维度内的Q2、Q5及Q7因子指标产生统计意义上的显著相关推进作用。这也证明了延长冰雪旅游产业链长度、加强政府对冰雪旅游相关产业在政策、资金方面的扶植力度、加强建设冰雪旅游产业研发、商洽等综合示范性平台建设三方面政策建议对冰雪旅游产业本身技术进步及知识溢出效率所起到的正向促进作用。R维度内,Q11在0.05水平(双侧)显著相关条件下分别对T维度内的Q5因子及P维度内的Q15因子产生显著相关,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高校相关理论学科的发展对于冰雪旅游产业国际化运营及示范性平台建设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需要额外说明的一点是,文化衍生R维度内,相关的因子载荷产生了较大程度且多于其它两个维度内的自相关,这也在客观层面上验证了冰雪旅游产业的实际运营操作落后于理论(文化)研究的发展现状。其它相关路径系数如图2所示,统计结果所表征的其它现实意义在此不再赘述。

5 结论

本文结合我国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以统计权重为基础,定性层面上构建了我国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圆锥螺旋线升级模型,限定约束条件下对200名被试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取得了以下研究结论:

①我国的冰雪旅游产业仍处在发展初期,冰雪旅游市场也正处于成长初期,相关的产业制度建设及行业运行准则仍需进一步规范。延长冰雪旅游产业链的有效长度以促进其产业技术进步及知识溢出效率是整个产业得以发展升级的关键指标。

②我国冰雪旅游产业的整体升级主要受制约于政府优势政策的引导、资金及其它社会资源有效支持。与此同时,文化衍生及高校相关理论学科的发展也在客观上辅助促进了冰雪旅游产业的技术进步。

③我国冰雪旅游产业的升级路径具有类似圆锥螺旋线的爬升性质,其爬升效率主要取决于周期性的扶植政策补给及文化衍生旋度的加强。

http://

参考文献:

[1]张春艳.冰雪旅游资源价值形成与实现机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张春艳,胡运权,杜梅.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中冰雪旅游文化的塑造[J].管理世界,2008(4):173-174.

[3]吴伟伟,张春艳,郝生宾.冰雪旅游资源的价值构成与体构建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4):152-156.

[4]王玲.国内外冰雪旅游开发与研究述评[J].生态经济,2003,18(2):24-29.

[5]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92-98.

[6]Joseph F, Hair J R.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with Readings (the 4th Edition) [M].Oregon: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Inc.,1995:210-229,374.

[7]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问卷分析与应用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07-109.

[8]霍影.多维旋度大循环经济圈发展模式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11):977-981.

[9]余永达.集聚优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3-55.

[10]冯学钢,于秋阳.论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6(12):72-79.

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篇4

根据国内有关旅游文化产业园方面相关的研究成果,结合阜康市天山天池旅游文化产业园在建设中出现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典型的案例(例如,西安曲江新区、曲阜旅游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模式进行实证分析,借鉴典型案例在园区开发建设中成功的经验与启示,立足阜康市地方文化特色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现状,提出打造天山天池旅游文化产业园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旅游文化产业园区;运营管理模式;产业集聚;天山天池

天山天池位于阜康市境内,距离省会乌鲁木齐市45km,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天山天池不仅富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自然风景,同时还带有浓郁的新疆民俗风土人情,让本来具有色彩斑斓的天池文化增添了更多的内涵。无论从神话还是从鳞次栉比的风景来说,天山天池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含义和游览价值。随着国家提出文化强国战略,目前我国旅游与文化产业交融发展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我国各地的旅游文化产业已经蓬勃发展起来。因此,阜康市作为天山北坡经济带上重要的旅游城市,通过抓住当前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园区的难得发展机遇,在借鉴全国旅游文化产业园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将当地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有机结合,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园区。同时准确对园区性质和发展战略定位,合理功能分区,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和用地布局,选择适合园区运营管理模式,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园区的又好又快发展,是当前阜康市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1研究区域概况

天山天池景区处于87°46′E~88°44′E,43°45′N~45°00′N之间,隶属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阜康市,其东侧为吉木萨尔县,西边连接着米东区,南边和乌鲁木齐相望,北边连着福海县;整个天池东西长为76km,南北长为198km,总共有8528.8km2。天池由南到北贯穿峡谷,呈阶梯形状交错着,由崎岖山地慢慢走向宽广平地过渡,气温也由原来湿冷山地变成干旱平原,这些所有转变仅在80km范围之间,海拔落差5000m,整个地形地貌表现出规律性带状分布,这正是展现了西北干旱地区独特的自然现象。

2旅游景观资源

2.1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

景观资源调查是揭示一个地区景观资源吸引丰度的重要步骤,也是了解风景资源及其特色、品质和空间分布状况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景观资源的筛选、分类和评价可以为景区进行合理、有序的规划、开发和建设提供依据。参照国家建设部主持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中对风景资源调查内容的分类规定,在实地调研与资料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景观资源进行分类

2.2天山天池旅游文化产业园

天山天池文化产业园是阜康市人民政府按照“生态立市、文化兴市、产业强市、惠民富市”的战略选择,以天山天池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依托,以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为重点,全力打造的文化产业聚集区和国际旅游度假区。文化产业园南起天池景区游客集散中心,北至吐乌大高速公路之南,东至四工河冲积扇,西至甘沟,总规划面积约23km2,以休闲、度假、会展、购物、娱乐、创意文化展示等为主要业态,目前已启动实施了新疆馆、五江天山温泉国际大酒店、丝绸之路奥特莱斯、王母悬圃文化园等一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2011年,文化产业园区投资2亿元建成了天山天池游客集散中心(景区门票处);产业园核心区道路、集中供热、供排水、电力地埋、绿化景观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主通道建设;投资1.5亿元的世博新疆馆迁建项目已完成场馆建设;丝绸之路奥特莱斯项目(总投资35亿元)已完成项目区土地平整工作和三大区域基础工程;五江天山温泉国际大酒店(总投资11.8亿元)已完成主体建设,计划2015年10月完成装修投入试运营。2015年还将争取启动梦幻天山欢乐谷主题乐园、未来水世界、天池马文化游乐园、天池书画院、温泉小镇等项目。产业园雏形框架已初步形成,今后天池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演基地和西王母文化培育保护基地等项目也将落地文化产业园。

3新疆天山天池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可行性分析

3.1园区战略价值分析

天山天池位于新疆旅游的核心区,紧邻全疆旅游集散枢纽乌鲁木齐市,依托多样化旅游资源和产品,未来将成为新疆旅游的门户服务枢纽和“新疆”的区域旅游名片。天山天池旅游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结合天山天池地方特色的精品旅游项目和文化产品,将着力打造以天山为核心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这将加快新疆特别是乌昌经济圈国际化进程,构建中亚首席区域性国际城市,实现多民族共荣发展。

3.2园区区位条件分析

3.2.1战略区位。

天山天池旅游文化产业园临近亚洲内陆重要的国际门户城市———乌鲁木齐市,作为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拥有绝佳的区位交通优势;随着高铁的开通,乌鲁木齐市的陆上交通枢纽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强化。未来产业园区依托乌鲁木齐市的区位优势,可以共享国际国内客源。

3.2.2地理位置。

天山天池位于亚洲大陆的地理中心,立足中亚五国,联系世界各地。

3.2.3外部交通。

这里有26条国际航线联接中亚和俄罗斯主要城市,通航城市总数超60个,38家航空公司在地运营。这里有亚欧大陆桥国际铁路线,国内高铁通车后至西安约9小时,至北京约11小时,至上海约14小时。同时,丝绸之路开启亚欧互通有无、东西文化沟通的陆上通道。

3.3文化价值分析

天山天池地处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汇地,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交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疆天山天池文化,其具备承载“跨区域共同价值观”的潜力。从文化资源类型上来讲,神话宗教、高山湖泊、异域风情等多条文化发展轴线交汇,贯穿人类时间、空间、民族的演进脉络,影响深远;从文化资源质量上来讲,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多元化价值的综合体现,带来丰富的历史、文学、民俗、宗教、美学、朝圣、科普、考古、艺术等价值。以高山湖泊主题的文化产品体现着自然文化价值;“天山”、“天池”寓意其山水资源禀赋的顶级性,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与科普价值。

3.4资源禀赋条件分析

新疆的天山北坡与法国波尔多、美国加利福尼亚共同处于北纬44°纬度线上,是全球三大酿酒葡萄黄金产区之一。适宜的光照、温度、水及土壤为生产优质葡萄提供了极好的自然条件。但是与丰富的资源相比,目前天山尚未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酒业品牌和葡萄酒旅游度假基地,旅游产业化程度不高。

4结论与对策建议

4.1结论

本文以阜康市旅游文化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国内外关于文化和旅游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归纳,阐述了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所依据的相关理论支撑,针对目前阜康市旅游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以及特有的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借鉴国内西安市曲江新区、曲阜新区旅游文化产业园的建设的成功经验,论述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创新思路,并得出以下结论,为阜康市天山天池旅游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

4.2对策建议

4.2.1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阜康市拥有比较丰富的旅游景观资源,其中以位于古丝绸之路的北道之上的天山天池最为著名,该景区不仅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风光水域、生物景观,同时将人文景观、民族风情和文化古迹融为一体。但是当前天池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涉及天池文化中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并没有充分利用。因此,在旅游产业文化园区建设中需要充分挖掘天池文化内涵,在建设天山天池旅游产业文化园区过程中大力发展天池文化产业,通过旅游产业带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充分理解和把握具有市场性的文化产业和具有公益性的文化事业的特点和内在联系,走出一条符合阜康市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园区建设新路子。

4.2.2统筹旅游和文化资源,实现规划理念创新。

以主题化、景点式的规划理念为核心,以瑶池、西王母古老的传说和天山壮丽地景为支撑,打造天池文化特色核心区。通过国内外规划设计的知名专家学者在园区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特有的文化景观资源和旅游景观资源,科学合理地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力求把天池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文化产品、高新技术、技术创意、科研人才等聚集的重要场所,形成新疆天山北坡地区文化、旅游和经济新的增长点。

4.2.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对于产业发展的基础环境,不仅是先进的硬件设施,还包括对产业发展软环境的改善。通过持续改善基础环境,给予更多优惠政策等途径能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尤其是有实力、有品牌的企业,尽快提高产业集群的规模和质量。阜康市政府应该通过加大政府的政策倾斜力度为产业园区进一步发展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进一步完善园区内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针对关系民生的道路、绿化、环保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政府应该加大资金倾斜力度,并且优先划拨专项资金;对于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内开展的重大项目,其中涉及的水利、暖通、路网以及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阜康市政府可以从项目的专项管理资金中按比例进行补贴。

4.2.4建立金融服务平台,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成立阜康市天池旅游文化产业投融资以及担保公司,通过财政资金来盘活园区内土地、文化以及景观资源,通过园区内重大的文化产业项目的实施,来带动旅游和文化产业的投资和发展。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支持风险投资、产业投资、创业投资等公司进驻产业园区,提供金融信贷、融资担保、司法担保、履约担保、投资中介服务等政策允许的相关等服务,推进园区内旅游文化产业融资平台的完善,有利于吸收更多社会和金融资本投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4.2.5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天池旅游文化产业园要继续发展壮大,需要依靠重大项目的实施来带动,以重大项目对大企业或者集团进行招商引资。这就需要政府引进国内文化产业中国营企业投资,发挥其在资金雄厚、企业管理经验丰富、文化创意多样和市场销售方面的优势,形成园区内一批有发展前景的文化产业集团。同时,阜康市政府应该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条例,降低行业准入门槛,积极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充分发挥其较强的市场洞察敏锐度高、人才创新性比较强、企业运行效率高等诸多优势,促进阜康市旅游文化园区的建设。

4.2.6优化产业结构,打造文化园区品牌。

阜康市政府应该对产业园区内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科学合理进行资源配置,将园区产业集群的市场效率充分发挥出来,持续提高园区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天山天池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品牌的建立和推广,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不仅有利于企业开展交流与合作,开拓国内外市场,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形象,为招商引资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因此,相关部门应发挥自身职能,全力打造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品牌。

作者:张锐 王承武 王凯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向勇.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欧阳友权.文化产业通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3]樊盛春,王伟年.文化产业闶区理论问题探讨[J].企业经济,2008(10):23-25.

[4]方世忠.政府在文化产业闶区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以现代戏剧谷为例[J].上海人大月刊,200910(15):10-14.

[5]许莉,吴玥.西部文化产业闶区发展模式探索[J].生产力研究,2011(9):45-47.

[6]李兰.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路径的思考[J].前沿,2011,(24):172-174.

[7]张立波.文化产业园的产业链构建[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4):91-95.

[8]樊盛春,王伟年.文化产业园区理论问题探讨[J].企业经济,2008(10):9-11.

[9]祁述裕.建设特色文化园区,促进区域发展[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2):8-10.

[10]王伟年,张平宇.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J].人文地理,2006(01):110-115.

[11]张海燕,王忠云.基于产业融合的文化旅游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08):743-746.

[12]杨博.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园区运营模式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0.

[13]马红园.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对西安经济的影响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14]刘勤.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15]李忠武,部先蓉,王彬.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73-78.

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篇5

以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利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的数学模型从“食、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对街区低碳发展的各项指标进行衡量,用以计算出其影响力最大的指标,并对其低碳旅游发展现状给予评价,分析现阶段街区旅游产业在低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业的低碳化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业;低碳发展;测度

随着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历史文化街区越来越受到游客的关注和欢迎,因此,在低碳旅游的背景下,将低碳理念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开发相融合,探索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业的低碳发展之路,使历史文化街区成为社会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同时又是一项漫长的工作。国内对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业低碳发展的相关研究较少,且大多仍停留在关于街区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定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低碳街区的发展途径和模式上,定量研究和数学方法的运用较少,缺乏一定的说服力和现实指导意义。

1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案例点选择平江历史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是苏州迄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历史街区,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聚集了极为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街区按照保持古城格局、展现传统风貌、美化环境景观、传承历史文化的基本要求,相继实施了房屋修缮、河道清淤、码头修整、驳岸压顶、绿化补种、路面翻建、管线入地等基础性工程;不但保护了古井、牌坊、古桥、古树、古建筑等历史建筑,同时也保护了街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市先后组织编制了《苏州市低碳发展规划》、《苏州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工作初步实施方案》等低碳发展计划,而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作为苏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发展旅游产业中践行低碳环保理念能够为促进城市的低碳减排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1.2调查过程为了对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业低碳发展进行测度,笔者从2015年6月到11月向专家发放了15份《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业低碳发展评价研究专家征询问卷》,有效率达100%;向游客发放300份《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业低碳发展评价研究游客调查问卷》,有效问卷287份,有效率达95.66%。

1.3街区旅游产业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衡量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业低碳发展的程度,仅用几个指标并不容易加以判别,需从各个环节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能够对街区进行全面而客观的定性和定量分析。鉴于此,本研究将街区旅游产业低碳发展的指标体系按照四个层次进行划分,包括目标层、指标层、要素层和因子层等,具体由34个因子组成,如表1所示。

2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业低碳发展的测度和评价方法

2.1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业低碳发展评价指标的量化处理本文采用归一化法对各指标的数据进行无量化处理。

2.2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业低碳发展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本文基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和Matlab软件等计算各指标层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及其最大特征值,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首先,依据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的标定值,整理成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记为A;其次,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方根法求解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及其所对应的特征向量,经过归一化后记为Z,最后计算矩阵的一致性指标和系数检验。

3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业低碳发展水平测度和评价

3.1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业低碳发展的水平测度本文将各项评价指标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进行计算,从而反映出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业低碳发展的水平。

3.2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业低碳发展的水平评价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关于碳排放和低碳旅游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业低碳发展阶段的评价等级标准,运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计算出Y值,判断街区旅游产业的低碳发展水平,具体阶段等级划分如表2所示。

4评价分析结果

由表2可知,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现阶段处于弱低碳街区的发展阶段,总分为4.5682。制约其低碳发展的因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低碳旅游日趋流行的当下,节能减排等环保指标应成为评定低碳街区等级的硬性指标。低碳旅游的关键要素是节能、环保和生态,发展低碳旅游需要转变固有的粗放式经营发展模式和理念,必须以维护街区的生态环境为根本。第二,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曾在一段时间内受到短期利益的驱动,在资源规划和开发过程中重利用而轻保护,结果导致其旅游资源价值遭到贬低,更严重的是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恶化。特别是一些开发商忽视科学的规划,在开发过程中大量地拆迁,并在运营过程中超额接待游客,大幅度超过街区环境承载力,最终导致街区的旅游资源和环境过度利用而遭到破坏。第三,近年来,全国各地旅游业迅猛发展,但历史文化街区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与合理的管理,加之生态环保意识的缺失,一些游客在街区内随意丢弃垃圾,使得街区内的生态环境遭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然而街区内垃圾废渣的处理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势必会造成极度不必要的碳排放。

5结论

第一,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文资源、历史建筑以及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等良好的基础条件,进行全面的科学论证和调查研究,综合考虑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从而建立一个资源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低碳旅游体系。第二,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应当加大低碳宣传效率并丰富宣传模式,这就要求当地政府要加强管制力度,同时让游客正确树立并强化自身低碳旅游的意识和理念,从而在整个旅游过程中做到节能减排以降低污染。除此之外,街区管委会还可从食、住、行、游、购、娱六个旅游产业对游客在加强宣传的基础上,随时对其予以低碳旅游的教育,从而强化游客低碳旅游的意识。第三,加强低碳技术的应用,加快低碳街区的建设。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可以充分利用低碳技术,采用节能降耗技术,并将一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到街区建设和管理中,从而降低自身的运营成本,同时还可以达到降低碳排放的目的,以实际行动建设低碳街区。第四,控制好街区生态承载量,促进街区低碳发展。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应根据自身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特点进行合理规划,测算出街区科学的环境承载量以控制游客数量,尤其需控制好街区旅游旺季的客流量。第五,推行低碳积分奖励措施,提高游客环保意识。街区应积极制定低碳旅游积分计划,同时倡导旅游者积极实行积分计划,鼓励游客在各个产业中尽量减少碳排放,并以积分计划为依据对游客的旅行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参考文献]

[1]叶青.历史文化街区的低碳发展之路———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例[J].城市探索,2011,(12):17-18.

[2]高畅,夏青.碳足迹视角下的历史街区保护策略和量化评价———以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持续性保护规划为例[C].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7426-7435.

[3]姚佳.基于低碳理念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邵翔,等.“低碳”视角下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J].中国名城,2010,(5):16.

[5]李和平,张邹.文化生态视角的历史街区保护———以重庆金刚碑历史街区为例[J].城市建筑,2011,(8):48-51.

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篇6

关键词:城郊;休闲旅游;桂林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141-03

美国《时代》周刊曾预言,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休闲产业在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将占据一半的份额。我国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职上带薪年休假条例》,使人们的闲暇权有了制度化保障,随着人们旅游经验不断丰富、旅游需求日益增加,休闲旅游作为休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城市环境问题加剧、城市绿地空间严重不足、休闲时间增多、收入水平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城镇居民休闲观念转变等因素促使城市居民选择了城郊休闲旅游。广西正在实施旅游强省战略,并将旅游作为千亿元支柱大产业进行培育。在桂林休闲旅游消费市场的周边地区,有些地方虽然拥有休闲旅游资源,可以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如何启动城市周边潜在休闲旅游目的地休闲旅游产业的问题进行探讨。

1 城郊休闲旅游的内涵及发展模式

在环带状模型基础上,西方地理学家和景观学家提出了大都市郊区游憩地的配置模式:罗多曼理论模式和克罗森&吉・来奇(Clawson & J.knetsch)模式。前者是在对自然公园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罗多曼注意到:“游憩业开展的直接结果,是都市公园和在城市近郊建立起来的绿色地带式小公园。同时形成一个规律,就是距离城市越远,则建立了愈来愈大的自然公园和游憩地供人们更久地停留。在郊区游憩地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依据游憩者行为特征建设游憩地功能区的深层次开发”。他提出了自然公园配置的“极化生物圈”的理论模式。1966年克罗森&吉・来奇提出3个圈层模式:空间利用者指向地域、中间地域和资源指向地域,即都市区、近郊乡村游憩地、远郊区。该模式主张在都市区修建都市公园和运动场;在近郊建设康乐公园、田园公园、农村博物馆、主题公园。远郊游憩区类型主要有: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公园、城市野营公园、狩猎场、野生地域和特殊保护地。根据前人的研究情况以及休闲旅游的定义,本文认为,城郊休闲旅游是指发生在城市郊区的休闲类旅游活动。地域范围来看,城郊休闲旅游可界定为发生在城市行政管辖范围内除城区以外的其他区域的休闲旅游活动。但是,城郊的过渡色彩使其没有明显的城乡界限,既有沿公路分布的带状建成区(城市生活方式),也有传统的农村地区。城郊休闲旅游还包括一部分都市化的休闲旅游活动,如城郊的主题公园、游乐园、度假村等。在客源市场方面,城郊休闲旅游的主要客源都来自于所依托的城市,包括广大工薪阶层、学生和老人。

城市居民的近距离休闲旅游需求具有经常性、随机性的特点,它将会成为城市居民旅游需求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城市周边地区的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前景看好。休闲旅游产业的开发对城市周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减少城乡差距、构建城乡相互融通的和谐社会。城市周边地区的潜在休闲旅游资源丰富,农田果园、乡野山林、森林景观、河滩溪畔、农村生活都可以经过开发变成休闲旅游资源。虽然城市周边农村地区可能会拥有潜力巨大的休闲旅游资源,但休闲旅游产业在农村地区自发产生的可能性仍然比较小。城市周边某一特定地区休闲旅游的产生,首先需要政府或外来资本力量的启动,在该地的休闲旅游产业被启动之后,当地乡村居民才有机会凭借自己的力量独立从事休闲旅游产业的经营。在城市周边某一特定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切实保护农户经营者的经营权利,对外来大型资本的进入应提高门槛,以保持当地良好的经济生态。

2 桂林城郊休闲旅游产业的现状

2.1 桂林旅游业发展现状

桂林旅游行业以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软硬件设施,全面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深入实施“旅游兴市”战略举措。一系列工作使旅游经济效益显现,各项旅游经济指标得到不同幅度的增长。据最新统计,2009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860.08万人次,同比增长14.33%;实现旅游收入126.9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59%。在所接待游客总量中,国内游客达1731.05万人次,同比增长15.26%;海外游客129.03万人次,同比增长3.21%。在所实现旅游收入中,国内旅游收入为98.08亿元,同比增长32.92%;海外旅游收入28.84亿元,同比增长8.88%。而到2010年第一季度,桂林市旅游实现开门红。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363.25万人次,同比增长14.92%,旅游总收入25.91亿元,同比增长19.05%。1-3月份,桂林全市共接待入境游客23.06万人次,同比增长26.01%。其中:接待台湾游客7.18万人次,同比增长41.09%;接待港澳游客4.01万人次,同比增长27.30%;接待亚洲游客18.45万人次,同比增长28.90%;接待欧洲游客1.89万人次,同比增长32.57%。

2.2 桂林城郊休闲旅游开发类型

2.2.1 乡村休闲旅游

依托桂林强大的客源市场,在桂林旅游圈内短短的几年就发展了大量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诸如阳朔乡村旅游、桂林恭城红岩瑶族旅游村、龙胜龙脊平安壮寨等等。乡村旅游已成为桂林城郊休闲旅游业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2.2 文化休闲旅游

休闲旅游产品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就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一个优美的风景没有文化内涵那么它就缺少了生命力。桂林文化资源(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十分丰富,充分利用其优势发展民俗和历史文化城郊休闲旅游,民俗文化城郊休闲旅游如大圩古镇、兴坪古镇、秦城遗址、龙胜壮寨等,历史休闲文化如靖江王陵、桂海碑林、甑皮岩等,休闲旅游者在游览这些景点时,都能感受到桂林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并从中获益良多。这些文化休闲旅游产品同时辅以桂林山水这一世界品牌,使桂林休闲旅游的层次和品位都有所上升。

2.2.3 主题化休闲旅游

主题是旅游开发的核心和灵魂。现代游客消费的多元化以及游客往理性化合个性化发展,客源市场呈现的多层次性决定了休闲旅游产品的主题化。这种主题主要是根据客源市场定位进行的,因此,休闲旅游更加有了鲜明的形象,具有针对性。桂林的印象・刘三姐、愚自乐园、世外桃源、兴安乐满地、两江四湖等等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就是源于它们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

2.2.4 大众休闲旅游

当人们拥有了较多的闲暇时间和可自由支配的经济收入后,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休闲旅游不再是少数个人的消费行为,正日益成为大众消费形式。然而城市工业文明对城市地区所造成的污染与生存环境质量下降,使城市居民到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的周边地区休闲度假的愿望更加强烈。因此,城市居民在市郊林园休闲度假,具有保健和疗养的功效。同时,市郊林园中的植物会通过光合作用放出大量的氧气,将会为城市居民提供一座规模宏大的“天然氧吧”。

3.1 观光型旅游产品垄断发展

“漓江风光”、桂林历史文化、兴安灵渠、龙胜梯田等观光型旅游产品的垄断性地位,使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难以脱颖而出,如休闲旅欧、会展旅游、观光度假型旅游制约在观光型旅游产品之下,长期服务其发展,导致桂林的旅游活动内容单调、贫乏,旅游者停留时间比较短。

3.2 城郊休闲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够

桂林多数休闲旅游资源仍处于起步或待开发阶段,休闲旅游拳头产品、特色产品开发缺乏力度。休闲旅游作为一个产业来开发,要把土特产品、工艺品等旅游产品的开发与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桂林蕴藏着丰富的休闲旅游资源,但由于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制约,许多资源未得到有效的开发,这既影响了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也影响了游客的逗留时间和旅游业的整体收入。

3.3 城郊休闲旅游产品质量监督不严

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桂林的景点开发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出现热潮,桂林的旅游服务设施条件得到改善,可以接待更多的游客。但是,由于景点的开发速度过快,一些低质量的景点也上马了,游客体验高质量景点的时间相应缩短。同时,景点和旅游业的服务设施出现供大于求,在信息基础设施跟不上的情况下,非法从事旅游的群体和各种非法行为的比例上升,使游客不安全感加重。尤其是桂林的溶洞开发,已经完全超出了比例,比如兴安的世纪冰川大溶洞、冠岩、银子岩等,其实都是大同小异,过渡的开发,只能分散游客,降低了溶洞的美感及吸引力。

3.4 休闲旅游教育及人才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在实际的休闲旅游操作中,许多休闲旅游区,休闲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片低下。休闲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休闲旅游经营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状况相矛盾,休闲旅游处于粗放经营阶段,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休闲旅游也得发展。对桂林而言,要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首先要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休闲旅游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另一方面对休闲旅游者也要进行必要的培养和教育。

4 对桂林城郊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及设想

4.1 桂林城郊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4.1.1 重视旅游产品策划

发现、挖掘旅游资源具有特色的内容,甚至提取它的一些符号,将其规划成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是旅游开发的重要环节。对于城郊休闲旅游产品,应该进行资源的有序整合和了解市场需求后,再作景观规划和活动设计,从而提升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在产品经营过程中,仍然要注重旅游策划,不定期地邀请专家或专门人士对旅游产品进行评价,并开发有创意的旅游活动。此外,旅游产品策划过程中要突出特色。对城郊休闲旅游而言,其特色来源于乡村性,发展城郊休闲旅游必须突出乡村性,可以和地方品种丰富的名优特产及地方美食向结合,在阳朔吃啤酒鱼,壮寨吃五色糯米饭等等,让游客每到一处都能感受不同特色。

4.1.2 重视旅游资源保护,促进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休闲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重视资源与环境保护。若对旅游环境部注意保护和治理,最终会发过来砸了旅游业的饭碗,使旅游业成为无本之木。为了旅游也能可持续发展,我们要科学开发、规范管理,保护好旅游景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防止人为破坏和污染环境,防止景区承载量过大,努力创造无破坏、无污染、无公害,使人身心都得到满足的休闲旅游环境。

4.1.3 摆正市场定位,挖掘文化内涵

休闲旅游的错误定位导致了一些景区盲目发展豪华高档休闲度假产品,经营状况并不理想。城郊休闲度假旅游主要以本市和周边城市的客源为主,这就要求休闲旅游的产品定位于中低档次,与本地居民的休闲方式和消费水平相适应。为满足区内一部分高消费阶层和国外游客的需求,可适度开发高档休闲娱乐设施,使城郊休闲旅游健康、持续地发展。旅游产品开发要挖掘文化内涵可从二方面进行一是突出壮文化民族独特的文化,把“歌圩”、“大年粽”、“五色糯米饭”、“绣球”、“壮锦”、“师公席”等民族文化进行包装,向游客展示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一是围绕“农”字开展旅游活动,根据城郊休闲旅游的乡土性,开展“农家乐”旅游,把在农村中日常的耕作、采摘、养殖等活动开发成富有情趣的特色活动;二是挖掘各地方的特色文化,如龙胜红衣瑶的六月六晒衣节,各地的历史文化古迹以及地方名优特产等。

4.1.4 打好桂林城郊休闲旅游的特色品牌,挖掘本地客源

大旅游不光要对外,还应眼睛向内,关注本土居民的需要。据统计调查,广西城乡居民生活改善情况分析,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8.7%,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9.9%。全年62.7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比上年增加5.8万人;272.1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比上年增加91.6万人。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休闲、度假、旅游已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桂林旅游要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要组织短线旅游,弘扬发展本地饮食文化,做大特色饮食,因势利导积极发展市区周边的农家乐,积极拓展本地产品市场。不断扩大公共休闲场地,提升体育设施、休闲商业、娱乐场所的服务能力及旅游接待能力,营造桂林人游桂林大旅游氛围。彰显人文、生态、宜居、休闲的资源禀赋和精致化的城市特质,实现产品结构由一般的观光型向休闲度假、疗养体验、商务会展等复合型旅游转变。

4.2 对未来桂林城郊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设想

4.2.1 大力推广养生理疗服务,打造疗养特色休闲城市

目前,以养生休闲为国际化大趋势的旅游业已成为中国最热门的产业,但尚不完善,我个人认为桂林可以在这方面多加投入。虽然桂林目前开发了许多温泉疗养产品,如龙胜温泉,永福养生旅游福寿节等,但这仅仅是个开头,尚没有形成规模,竞争力不都强。除了养生温泉外,我们桂林还可以开发中医按摩推拿和针灸拔罐等康复理疗产品。开发中医按摩推拿和针灸拔罐能够解除来桂林观光的游客一天的疲劳,使他们在桂林既能吃好、喝好、玩好,又能休息好,得到全身放松,产生良好的旅游体验。相信进一步完善的中医理疗康复设施今后还会吸引更多海外游客来桂观光旅游,为桂林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4.2.2 积极发展周末休闲特色旅游产品

积极扩大休闲旅游范围,提倡和鼓励市民利用休假时间从事正当休闲活动。为了使低收入者也能从事休闲旅游活动,可加大周边农村地区自然景观的开发,使那些具有特殊地理条件的乡村成为本地居民的度假休憩场所,大力发展购物游、探险游、健身游等特色休闲旅游产品,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一些与景点或乡村互动的旅游线路,激发周末休闲旅游客源市场。现在的人越来越重视身体的保健,所以健身游也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旅游时尚。周末是调解身心、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重要时间,因而在景区有计划的开设一些健身项目,不仅为景区丰富了休闲产品,而且能为游客带来更多的轻松于愉悦之感。

5 结语

休闲旅游是桂林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从休闲旅游产业外部着手,形成桂林工业、农业、交通、商贸、科技、文化和教育发展与休闲旅游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建设和完善桂林城市的休闲旅游,使桂林休闲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桂林城市休闲旅游是开展其他旅游活动的基础,以桂林城市为依托,可以开展其他旅游活动;促使桂林旅游结构从单一的观光型向观光、观光度假、回忆旅游、专项旅游综合发展;推动大桂林旅游体系的形成。桂林城郊拥有边缘地区独特的旅游资源,形成强烈的吸引力,增强桂林旅游消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育发展特色农业要与打造休闲旅游景点结合的思路,推动社会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增加桂林农民的收入,也有利于推动桂林乡村旅游和“大桂林城郊休闲旅游”的构建。

参考文献

[1]胡英清.中国休闲旅游发展研究新进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2):141-143.

[2]陆军.桂林旅游发展的新模式[J].市场论坛,2006,(2):49-50.

[3]赵振.双休日休闲旅游市场特征及产品开发[J].人文地理,1999,14(4):46-49.

[4]王云才.略论大都市游憩地的配置[J].旅游学刊,2002,16(2):55-58.

[5]张红.大城市环城游憩带旅游开发与土地利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8):109-110.

[6]丁少平.城郊型旅游区的城市化问题对策研究[J].旅游学刊,2006,6(15):7-10.

[7]陈婷婷,谷全明.休闲旅游的层次性分析[J].全国贸易经济期刊,2009,3(20):103-106.

[8]秦宏莉.桂林休闲旅游现状及发展战略对策研究[J].旅游业研究,2009,11(1):897-898.

[9]孙坤.城市周边休闲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2006,6(2):61-62.

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篇7

一、引言

旅游业是指集交通、游览、住宿、等多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近三十多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上升,旅游产业蓬勃发展起来。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城市,由于地理位置,文化历史发展的特殊性故而形成了诸多特色旅游文化景点。从2014年的统计数据上来看,无论是国内旅游人数,还是人均旅游消费增加值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当然,也存在着旅游业服务功能不健全,产业链不完善,石油生产对旅游开发产生不利影响等问题。本文通过对近几年的东营市旅游发展理论的梳理,旨在深入的分析东营市的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与阻力,并未东营市旅游产业在今后的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二、东营市旅游资源基本情况介绍

东营市的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石油工业旅游资源、古齐文化旅游资源。其中,尤以石油工业和湿地生态这两种旅游资源最为典型,具有特殊性和不可再生性。

东营市位于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驻地。经过多年的石油开发,胜利油田已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石油工业景观。林立的井架,海上钻井平台,四通八达的油气管道,还有著名的孤东围海大堤和石油工人新村。由于东营市位于黄河入海口处,所以这里拥有独特的湿地景观。在这有以槐林为主的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部级森林公园、面积达820平方公里的黄河三角洲部级自然保护区和1620平方公里的新生地和滨海湿地,这些自然景观既具有极大地观光价值。另外,丰富的鸟类资源,多种多样的植物资源,都是东营不可多得的自然旅游风光。东营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广饶和利津两县。这里曾是古齐文化和黄河文化的汇聚与交融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后世遗存下许多宝贵的文物古迹和人文典故。主要古迹有傅家遗址、柏寝台、汉八博士墓、倪宽墓、孙武祠等。

三、东营市旅游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

目前来看,关于东营市的旅游产业研究数量较少,深度不大,主要还是停留在对东营市旅游产业现状分析以及对策方面,还未形成针对像东营市这样历史文化资源浅薄,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不完善的石油城市的相关旅游理论。

(一)东营市旅游产业面临的问题

1、东营市面临主要旅游产业问题是基本类型资源较少,旅游资源趋于同质化。这主要表现在自然景观资源所占比例较小,仅占有22%,而人文旅游资源数量就占到了78%,大多数人文旅游资源为现代城市文化景观。而且少数的历史文化遗物、遗迹也破损严重,旅游价值不高。湿地等自然景观资源是东营市旅游业的特色,品质较高,具有特殊性,但也具有脆弱性和易破坏性的特点。所以在旅游产业方面东营市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相对丰度不足。2、打造品牌形象意识不足,缺少亮点旅游产品和旅游品牌。对旅游产业市场的认识也不足,没有良好的旅游业发展规划,同时也缺少相关人才。例如,在对孙子故里的宣传和开发方面不够重视,导致资源品牌建设严重滞后。除此之外,也缺乏完善的旅游业要素配套。3、石油城市转型困难。石油已经成为了东营市的支柱产业。这就面临着开发与保护双重的难题,既有进行油气的开发,旅游资源的开发,又面临自然生态脆弱,科技、人才、资金短缺的现状,所以东营市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的发展旅游业。

(二)解决东营市旅游产业问题的相关对策

1、加快公共设施的建设,强化城市旅游功能。到打造典范的文化旅游城市,构建便利的旅游交通线路,加强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开通旅游资讯服务体系,完善旅游接待与售后服务。丰富东营市的旅游商品种类,开发传统工艺制作的品牌。2、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具有东营自主品牌的旅游产业包装好。例如,对孙子故里文化的开发,就可以将孙子的“兵圣”文化与故里的历史文化景观很好地结合,类似“广饶孙子文化节”的举办就起到了提高知名度的作用,在电视台投放广告也对其旅游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活动和广告是引起媒体和消费人群的关注是到打造自主品牌的好方法。3、开发与保护并重。东营市的自然旅游资源十分脆弱,所以在推进旅游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一定要十分的注意对自然景观的开发与保护,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石油工业发展与自然生态观光的平衡。政府应出台一些与保护自然景观相关的法律法规,尤其是针对湿地的。对破坏自然景观的个人或集体予以严惩。同时也要规范游客的行为,加强景区管理和必要设施的建设。

四、结论

总的来说,东营市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旅游环境相对恶劣,旅游业基础相对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自主的旅游品牌,也存在着旅游资源使用不合理,旅游环境受到污染等问题。本文仅仅选取与东营市旅游发展理论相关的一部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强化城市旅游功能,打造自主旅游品牌,旅游开发与保护并行的对策,希望该建议能对今后东营市旅游业发展有所帮助。

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篇8

关键词:大连;节事产业;旅游业;互动发展

一、大连节事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现状

(一)大连节事产业发展现状

1.节事产业类型多样节事作为一些特殊事件与节日的统称,在一个城市发展中,形成了特定的产业,大连目前的主要节事活动类型有五种:(1)自然景观型:如沙滩文化节、樱花节;(2)博览会展型:如旅游交易会;(3)民俗风情型:如钓鱼节;(4)运动休闲型:徒步大会、大连国际马拉松赛;(5)物产餐饮型:啤酒节、蓝莓节等。2.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大连节事产业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例如大连国际啤酒节,现已成为国内目前规模最大、啤酒厂商参加最多、啤酒品牌最全的啤酒节,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权威性、知名度、美誉度和品牌效应。除了啤酒节,大连服装节、沙滩文化节等多个节事活动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大连节事产业已成功探索出一条将商务活动与城市节庆活动有机结合、将国际多元文化与中国文化交织融合的运营模式,打造出多个综合商务洽谈、国际文化交流、市民狂欢于一身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城市节日。3.主题活动丰富大连节事活动的主题活动较为丰富。如大连国际沙滩文化节,有国外风情周、演唱会,还设置了沙雕、街舞、健身、涂鸦等比赛,内容丰富、活动参与性强,体现出大连沙滩文化节的激爽、欢乐与浪漫。再如每年7月下旬举办的大连国际啤酒节,以啤酒厂商参与、狂欢浪漫为主要形式,组织阵容强大,系列活动丰富多彩,有啤酒文化展、啤酒知识大赛、啤酒竞饮大赛、沙滩焰火表演及啤酒节摄影大赛、啤酒宝贝评选大赛等主题活动十余项。4.产生了较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大连各节事活动举办期间旅行社接待游客人数均有大幅增加,酒店、景点接待游客人数等也会平稳增长,经济效益显著。以2016年大连啤酒节为例,举办期间以香格里拉大酒店为代表的24家3星级以上酒店、以大连海外旅行有限公司为代表的6大旅行社共接待国内外客人数量比2015年增长4.3%,其中国内客人增长8.6%,国外客人增长7.9%。同时,节事活动的文化性、民族性以及娱乐性又促使更多的群众参与,对城市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不仅有效提升了城市的品牌形象,也推进了城市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

(二)大连旅游业发展现状

1.具有独特、丰富的旅游资源大连是我国著名的滨海城市、北方的旅游避暑胜地。海滨风光是大连旅游资源的主体,以滩、海等为主要特点。大连沿海分布着许多海湾,海滩宽阔平缓,海水清澈洁净,自然条件好,适宜开展海洋旅游。此外,大连历史旅游资源也很丰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半岛文明,这里保存了长达六千余年的历史遗迹,是东北地区古代编年史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在长海县、旅顺口、金州和北三市均发现了大量古代文化遗存,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也几乎遍布全市,尤其是在距今三千五百年的大嘴子青铜时代遗址所发现的水稻和高粱,已经引起了东北亚诸国的广泛关注。2.入境旅游人数逐年增多,旅游收入提升显著丰富的文化资源与自然景观资源,为大连旅游奠定了较好的优势基础,也使得大连成为区域性较强的旅游集中地。统计数据显示,大连的旅游人数从2010年的2000万人次上升到2015年的6800万人次,2015年的旅游总收入达到1008.70亿元,位居全国第20位。2016年大连共接待游客总数7738万人次,同比增长11.74%;实现旅游总收入1135亿元人民币,增长12.5%。

(三)大连节事产业与旅游业互动作用表现

1.大连节事产业促进旅游业发展(1)大连节事产业为旅游业带来更多客流,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对旅游业而言,节事活动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吸引游客。据调查,2016年大连服博会共吸引游客85239人次,其中专业买手、参展商和专业观众与2015年相比增长近40%。完成交易数量超过14709笔,与2015年相比增长35%,各类交易意向金额较2015年大幅增长。由此可见,周期性举办的节事活动能够提升举办城市的整体关注度,增加其旅游者的回游数量,拓展旅游客源市场。(2)丰富大连旅游资源,促进城市服务功能的完善对于节事活动而言,其自身便是吸引旅游者的最佳事物,是城市旅游吸引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大连国际马拉松赛、大连国际啤酒节、大连服装节等节事活动举办期间,都会有众多的海内外游客慕名前来,鲜明的主题、多样的附设活动、周期性的举办形式丰富了城市旅游资源,极大地提升了城市旅游吸引力。同时众多节事活动的成功运作也促使城市加强环境建设,不断完善基础服务设施,使得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得到有效提升,节事参与者和其他旅游观光客获得良好的服务体验,满意度不断攀升,最终实现节事产业、旅游业、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2.旅游业为大连节事产业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1)旅游业为大连节事产业提供基础性的服务设施保障城市的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旅游者提供良好服务的硬件基础。节事活动的举办具有点状特点,如果建设大量的固定基础服务设施势必造成非活动期的资源浪费,同时还会产生一定的维护成本,因此节事活动举办期间只会建设一些临时设施。为了使节事活动的参与者获得良好的服务体验,则必然需要城市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支持和参与。大连旅游业整体发展情况较好,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效,在各个旅游活动区都建有相应的服务设施,并定期进行维护和升级改造。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为大连节事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性硬件服务保障,使得节事活动的承办更为井井有条,给予节事活动参与者较好的消费感受。(2)良好的旅游形象提升节事活动的吸引力城市旅游形象是一笔不可小觑的无形资产,旅游形象好的城市就像是一个较大的磁场,源源不断地吸引着游客前往,这种吸引力不仅促使游客观光、旅游,也促使游客进行各类消费与投资。而这种良好的旅游形象也能够提升节事活动的吸引力,就好比一张比较有价值的名片一样,增强了各类群体的好奇心。多年来,大连市政府一直致力于城市品牌营销,从城市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制度完善、人员素质提升等多个方面积极创建独具特色的城市旅游形象,被誉为“全球500佳城市”,这样的良好形象极大地提升了节事活动的吸引力。

二、大连节事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中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旅游业与节事产业在互动发展过程中,人才是两者实现良好互动的核心因素。想要成功举办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节事活动,需要专业人员在短时间内利用旅游基础设施、城市形象等硬件资源与软环境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实现节事活动的有序和高效运营;而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如果想要借助节事活动来进行互动,充分发掘节事活动对其所产生的联动效应,就要做到衔接有序,需要熟练掌握节事产业与旅游业运作规律及二者互动关系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进行有效规划。就目前大连节事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这类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两个产业之间的互动发展。

(二)没有实现整合宣传

目前,大连的旅游业和节事产业的宣传推广工作力度都较大,但并没有实现有效整合。一方面,旅游业在进行宣传时仍然侧重于对大连各旅游景点的推介,而对于已经成为重要旅游吸引物的各类节事活动则较少提及;另一方面,大连各节事活动在进行营销推广时,也没有充分结合大连旅游资源的特色进行策划和宣传。由于二者没有进行整合宣传,导致大连旅游的宣传难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而节事活动又显单薄、未能充分彰显当地的资源和文化特质。因此,未来大连旅游与节事产业互动发展中应通过二者的整合营销增加彼此的吸引力和丰富性。

(三)大连节事产业和旅游业各自发展,配合度不够

就当前的整体发展情况不难发现大连节事产业与旅游业还没有形成较好的配合,节事活动在举办过程中并没有与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融合,而旅游业也一直处于被动受益状态,没有积极参与到节事活动的运作过程,两者往往各自发展、相互脱节,这样的发展不利于节事旅游的互动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各自发展的可持续性。

(四)节事活动的市场化水平较低

大连节事活动目前大多还属于政府主导型,由政府部门参与或直接进行策划和运营,市场化运作水平较低。政府主导虽然在社会公信力、行业部门协调以及运营资金方面具有优势,但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效益低下等问题也时有发生。此外,市场调研不充分导致节事活动的主题定位和内容设计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由于不是专业公司进行运营管理导致节事活动服务的专业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又使得相关各方满意度偏低、节事产品吸引力不高、节事活动持续发展乏力。

三、大连节事产业与旅游业实现良性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人才是大连节事产业与旅游业未来是否能够实现良性互动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如前文所述,在二者未来的互动发展中需要既了解旅游业和节事产业运作规律,又了解二者产业联系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通过这些人才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意策划,将大连旅游资源特色与节事活动主题和服务内容有机结合,并有效开展整合营销,由此不断提升大连旅游和节事产品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多方合作,政府出台相应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扶持政策,旅游企业和会展企业积极合作为从业人员提供展示才能和积累实战经验的舞台,高校为行业提供培训服务并不断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和输出力量。

(二)实现大连节事产业与旅游业的整合宣传

大连的旅游旺季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月至10月间,这期间每年有很多的国内外游客到大连避暑休闲。而大连啤酒节、沙滩文化节、服装节、樱桃节等多个知名节事活动也在这个时间段举行。如果将这些节事活动和大连旅游业结合起来进行整合宣传,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广告宣传费用,而且还会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一方面,形式多样的节事活动使得大连的旅游产品内容更丰富;另一方面,静态的旅游景点与动态的节事活动形成互补,动静结合让二者都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三)不断提升大连节事产业与旅游业的配合度

城市节事产业与旅游业有效融合实现良性互动,不仅可以让参与者体会到创新发展,也能够参与其中体会更多的节事与旅游的多重价值。未来的发展中,可以通过如下措施促进二者配合度的提升:1.促进旅游企业的转型。当前的旅行社作为旅游业发展的组织企业,应该实现有效的转型,在保证基本旅游接待服务质量的同时积极参与到大型节事活动的主题和活动策划中,从被动受益转为主动参与。2.实现旅游资源与节事活动的有机结合。要想加强节事与旅游的配合,也可从具体的活动入手,将节事活动主题与相应旅游资源相结合,例如大连沙滩文化节就是将当地海洋旅游资源与节事活动进行有效融合的成功案例。

(四)提高节事活动运作的市场化水平

要想谋求大连节事产业自身的更快更好发展,并实现其与旅游业的良性互动发展,未来大连节事产业应该逐渐转变政府主导模式,在推进行业协会发展的同时将节事活动的运营管理权交给企业,由企业根据市场行情进行节事产品的策划、运营和管理。政府将主要精力转向政策制定、人才培养等方面以提升节事产业的综合实力,实现政府引导、协会规范、企业运作的良好局面,真正实现节事产业的市场化运作,并推进节事产业与旅游业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陆之洋.打造贵州旅游节庆品牌的建议[J].商场现代化,2012,(01):60-64.

[2]林雯.对厦门发展节事旅游的思考[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53-57.

[3]韩涛.关于安康旅游节庆开发的思考[J].安康学院学报,2010,(08):12-14.

[4]薛秀芬,翟静.大连节庆旅游的SWOT分析及发展建议[J].商业经济,2014,(06):92-94.

上一篇:污泥处理应急预案范文 下一篇:宏观调控的原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