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材范文

时间:2023-10-23 14:48:43

数学教材

数学教材篇1

新课程标准的观念强调我们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传统教育观念下所编写的旧教材,过于注重知识编写,其逻辑严密、高度抽象概括、知识环环相扣,使学生感到惧怕。在教材的“指引”下教师把知识源源不断地硬塞给学生,然后通过强化训练而达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过去历来学生数学期末考试平均分均不合格,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而在新课标的观念下所编写的新教材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教师善于发掘出新教材优点,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材。

我本人的教学,主要从新教材具有的几个突出的优点着手,进行教学。

1. 新教材从学生的身边出发,确实把知识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在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材每一章开始,都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引入,体现整章的核心,而每节课开始,也安排生活中的例子。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材创设电影院的情境。在电影院内如何找到电影票上所指的位置?此时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先看第几排再看第几号,而有的同学说还要看是几楼(因为有的电影院是两层甚至是多层的)这是每一位同学都很熟悉的,即使平时考试成绩很差的同学也不陌生,能充分引起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此时教师作适当的鼓励,学生的热情就更高了。并顺势引出,在电影票上”6排3号“与”3排6号“中的”6“和含义有什么不同呢?从而导出新知识,如果将”8排3号“简记作(8,3),那么”3排8号“如何表示呢?(5,6)表示什么含义呢?这样的引入学生学起来不容易混淆,应用不着教师费心的讲解了,只需作适当引导,归纳就可,把学习的自还给学生。

又如,学习旋转知识中,举出生活中钟、车的方向盘等,观察它们在转动过程中其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生改变,从而导出旋转的概念,化抽象为直观,教师点出有的知识虽然抽象但有可直观理解,消除学生对几何知识的恐惧心理。

2. 每一章节基本上都按排了“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的内容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把学生引进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在教学中教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

教师按照教材编排上述的内容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教师组织学生主动获取、掌握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家思维能力。如学习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时,教材设计了“想一想”在笔直的铁轨上,夹在两根铁轨之间的枕木是否一样长?教师不要急着下结论,给出定理,而是组织学生展开思考。有的学生认为不一样长,因为当铁轨的宽度不一样,那么夹它们之间的枕木就不一样长了;有的同学则反搏说,铁轨是让火车行走的,而火车的两边的铁轮位置是固定不变的,也即它们的距离是不变的,要是铁轨宽度不一样,火车就会出轨造成事故。此时课堂成了学生的辨论台,然而教师作适当引导,题目的前提是在笔直的铁轨上,不用考虑转弯时的变化,学生一点即明。同学们开心的笑了“哦!”,“我早说了吗!”等声一遍,再转入下面的学习就从容多了,也体现了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和掌握知识。

又如“议一议”:举出生活中的几个实例,反映“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处处相等”的几何事实。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交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学生举出多种多样的例子,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3. 教材的实例多、实物图多。化深奥为浅白,化抽象为直观,降低了教师“教”的难度 传统的数学教材即使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也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么深奥的数学呢,它们有用吗?”而现在教材举也很多实际的例子,不用教师费心说,学生看题或在学的过程中已感知到数学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九年级下册“船有触礁的危险吗”这一节内容,它是利用三角函数知识求路线或物高的内容,本是难度大而又枯燥无味的内容,但因其实例,学生生活中会应用到的知识,学生很感兴趣,并且再加上美丽的实物图,把学生感官也动员起来了,那学的劲就不用说了。而教师也不用把知识“形象化”了才去让学生理解,相对来说教师讲授的时间少了,学生学的时间多了。

4. 教材课后编排了大量的“读一读”环节,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点延伸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读一读”的内容有的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有的只是介绍知识的由来,不仅扩阔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等。如有“矩形、正方形”这一节的课后,“读一读”的内容是“侦察兵密码通信游戏”,它是正方形性质应用的游戏,非常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自学、阅读的情感和兴趣。要是学生弄不明又想知道其因由,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究,和学生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并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材篇2

关键词:阅读材料;数学学习;自学能力;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常能看到“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对于学生学习数学课有着怎样的帮助呢?在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和《中考说明》中对此也分别提出了要求,在较高要求中就提到要求学生掌握“读一读”中所涉及的数学知识。

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的许多章节中都出现了“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中有的配有图文、故事,生动有趣;有的材料语言简洁,主题内容鲜明。材料的内容也很丰富多彩,涉及生活中的许多领域,有科学、医学、军事、建筑、经济、地理、艺术、计算机等。在教材中花了这么多篇幅插入了这些阅读材料,编者的用意到底是什么呢?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我们就不难明白编者的用意了。在数学教学中这些阅读材料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其予以重视,最大限度地发挥运用阅读材料的教学功能。以下是我对数学阅读材料教学功能的一点认识。

一、在学习中重视阅读材料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指的是依靠自己自主学习而获得知识的能力。培养自学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在数学中主要是数学知识的预习、数学习题的自主练习和阅读材料“读一读”的有效利用等。数学教材中的“读一读”是作为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自学的,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且对后面知识的学习也起到了预习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了完全平方公式后,自学课文后的阅读材料“关于(a+b)n”的推广,为二项式定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学习了作一个角的平分线之后,自学阅读材料“三等分角”,不仅了解到它是一个作图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会更清楚尺规的使用规则。通过上面的例子说明对阅读材料的学习能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反过来也会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学习阅读材料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寓数学知识于数学故事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例如,在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二章中,在学习完有理数的乘方后,有这样一个阅读材料《棋盘摆米》,学生通过对这个故事的阅读学习,在感慨国王愚钝的同时也会深深地佩服大臣的聪明,而且从中也领悟到了底数大于1时,乘方运算的结果会增长得很快这个知识点。

三、学习阅读材料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现代科技的密切联系

例如,在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学习完截一个几何体后有一个阅读材料《生活中的截面》。学生在学习这节课时,有些知识点就比较难懂。阅读材料给出了生活中的一种截面――树木年轮。通过它不仅能够让学生直观地验证圆柱的一种截面是圆,而且能让学生了解到利用年轮的数目推算树木的年龄,通过年轮的宽窄可以了解历年的气候状况等等。另外,又与计算机体层成像(即CT)结合起来,给学生介绍了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真正了解到CT的知识,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学习阅读材料能够让学生了解数学上的一些相关概念的历史渊源,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给出的阅读材料《负数小史》,从这个材料中学生就可以了解到我们中国是最早采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并进行负数运算的国家,有关正负数的概念和运算法则的系统论述,记载于我国古代的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一书中,书中明确提出“正负数”,这是世界上至今发现的最早、最详细的记载。而在国外,负数概念的建立和使用,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直到19世纪,负数在欧洲才获得普遍承认。这让我们对祖先深感崇拜,也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深感自豪。

总之,我觉得阅读材料的学习对我们学习数学很有帮助,希望大家以后能够在教学中多关注一下课文后的阅读材料。对于数学阅读材料的教学,我们应该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并且结合教学的实际,充分地挖掘阅读材料的数学内涵和多角度探索它的教育功能,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数学教材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数学思想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应该充分理解、尊重小学数学教材,有效地解读教材,把握教学目标,改变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小学数学课程的有效实施。

一、通读教材,理清脉络

教材是各教育机构根据课程标准和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而编写的教科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目前,经教育部审定的教材版本繁多,如现行的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西师版等,都各有特色和可借鉴之处。教材是个例子,它能给给教学提供一个较好的范本。以最新审定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这套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更趋合理,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果每一位教师能在教学中准确把握知识脉络和教学目标,就需要通读全套教材并对知识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从中找出小学数学知识的结构和脉络。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为教师配备全套教材供研习使用。

二、细读教材,挖掘深度

图文并茂的教材能带给学生更多探索的空间。在解读教材时,教师不仅要关注教材赋予知识的生活化,还要细读教材,深入推敲编者意图,从关注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进行教学的设计,从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地学习。如人教版中“梯形面积”的教材内容呈现了三位同学探究时的不同思考,分别是“我把一个梯形剪成了两个三角形”“我剪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两个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随后,教材展示用第三种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师在解读教材时,恰好可以将前两种作为推导过程的深化,让学生验证前两种方法的可行性。

三、比读教材,发现不足

教材提供的仅仅是一个例子,因此,教师要借鉴、处理甚至摒弃一部分教材内容。目前,便捷的网络和丰富的教材版本资源为教师提供了比读优选和批判接纳教材的机会。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进行对比后发现,三种版本的教材都是结合生活实际呈现教学内容,从不同的解法列式入手,引导学生发现两个算式相等。此外,北师大版还要求再写出几组算式去发现和总结规律,强调了获取知识的严谨;而苏教版和人教版则只通过对比一组算式就得出规律,缺少归纳的科学性;三种版本的教材都没有用乘法的意义去从根本上理解乘法分配律。通过比读不同版本教材的优劣,可以使教师设计出科学、严谨,且充满数学味的教学内容。

四、品读教材,巧设问题

有效提问是高效课堂的灵魂,课堂提问宜大不宜碎。“大问题”就是以学生现有视角和能力为原点,设计出质量高、外延大、问域宽、数量精和挑战性强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求最大程度地解决主要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大问题”能够让课堂走向本真,能够让教师从众多琐碎的小问题中解放出来,让学生从浅层次的被动学习走向深层次的主动探究。通过品读教材的提示或提问设计“大问题”,如人教版“打电话”的相关教材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提出的三个问题统领课堂教学,提出“你打算怎么解决呢”“还有更快的方法吗”“为了让它切实可行,还需要做些什么”三个问题。

五、精读教材,剖析思想

教师要精读教材,解读出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往往伴随着转化思想的渗透过程。如梯形的面积可以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两个三角形来计算;圆的面积转化为长方形或者三角形来解决。数与形的结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达到“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之效果。如设计人教版“分数除法”例2时,教师可以把分数的计算与线段图相结合,让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有更加直观地理解。归纳和演绎相对又互为补充,并相互转化。如人教版“烙饼问题”,教材始终围绕“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这一核心问题,让学生从烙1、2、3张饼中找到烙3张饼最省时的方法,在学生找到最佳烙饼方法后,用归纳的方法解决怎样烙4张饼、5张饼、6张饼最省时间,验证前面所得的结论,烙饼问题的教学过程是归纳与演绎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推理、比较优化的过程。

总之,解读小学数学教材能够让教师充分地认识教材、了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让教师的课堂设计更加贴合实际,为数学教学工作带来便利。小学数学教师通过解读教材,有利于数学课堂因“用好、用活教材”而丰富多彩。

作者:刘建波 单位:乐山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参考文献:

[1]孙国春.小学数学教材解读集体偏差现象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6(3):78-83.

数学教材篇4

要想更好地接受与理解新一版教材,就需要我们更新数学教学理念,这是我们用好新教材的前提条件。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正是在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编写的。我们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善于分析教材,面对每一个教学内容,要能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达到教材所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体会教材的编写思路,理解编写意图,确定教学目标来有效地组织教学。

2 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2.1 人教版实验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在努力体现新理念的同时注意具体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在实验教材的研究与编写中,编写者试图将抽象的理念和理想化的设想,变为现实的、可操作的形式和素材,在教学内容、教材结构、呈现方式上努力展现新的面貌,坚持开放的原则,努力体现开放的教材观、开放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更多空间和时间。对于新教材的改革,我们注意对传统的数学教育经验进行认真、慎重的取舍,同时努力创造和体现与时展相适应的经验和方法,使实验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不同层次上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学习和发展[1]。

2.2 教材编写的思路

以《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力图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编写,仍然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

2.3 教材的主要特点

新版教材具有符合儿童学习数学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发展规律的知识结构;加强了数、估计、统计、应用、创新等意识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内容;尽量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加大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的力度。教师一定充分运用一切有利条件,由原来的教书转向教人,既让每一名学生学会,也让每一名学生会学,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2]。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加强求异思维、思维的灵活性的培养。

3 新教材下的数学教育

3.1 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掌握学生实际情况

教师在课前充分的准备是高效课堂的基础,也是能够实现高效课堂的保证。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些数学的基础,所以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结果。教师在准备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紧扣课堂的教学目标,有步?E的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提高教学效率。

在素质教学的课堂上,要求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则转化为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那么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充分的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教学安排,充分调动更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2 合理设计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是一门以运算为基础,但是又能直接运用于生活中的一门课程。也就是说,数学源于生活,但是生活中也处处可以运用到数学,是生活中必不可少实际操作性强的一门学科。所以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合理的设计教学情景,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的讨论能够朝着有序和稳定的方向发展,让更多的学生明白数学原来跟生活离得这么近,也让学习比较差的学生能够明白数学也不难,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4 结语

数学教材篇5

一、读懂教材,领悟教材意图

作为教材使用者的教师,首先应该尊重教材,深入钻研教材,领悟教材的编排意图,不可浮光掠影,只看到表象。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征”,很多教师认为人教版教材对三角形稳定性的处理欠妥,不能将“拉不动”作为判断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标准。其实如果认真研读教材,领悟教材的意图,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你会发现教材并没有详细阐述什么是三角形的稳定性,三句简单的提示语只是告诉我们该怎么做、做了会怎样。教材的意图并不是让学生从数学的本质上去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而是通过实验感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而很多执教教师过度挖掘教材,探究三角形的“边长确定,大小、形状也就确定”的性质。

二、活用教材,动态生成学习过程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一些现成结论,而且提供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教法和学法,教师要能够把握这条教法脉络和学法线索。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大多是让学生经历“现实题材―――提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和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准确、有效地还原和丰富这些过程,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和学习活动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时,教材首先呈现的是乌鸦喝水的故事,由杯中的石头占了一定的空间导出体积的概念。在教学这个知识点前,如能让学生在家做这个实验,体验过程,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为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计算不规则图形埋下伏笔,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

三、重建教材,提升教材的开放性

一套教材,要面对众多有着地域文化、社会背景、生活经验、知识层次差异的学生,在使用中教师必然要在读懂教材、深入教材的基础上,走出教材,适度地创新,这也是新课程倡导的观念。要学会利用教材赋予教师的开发空间,进行合理的、适度的、准确的开发:可以重组知识性教材,迁移学法;开发体验性教材,感悟数学;开发整合性教材,渗透德育;补充前沿性教材,完善系统;开发开放性教材,拓宽知识。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总复习中的一道习题的教学中,我将它的宽改为20厘米,设计了如下的练习:

1.如果从四个角剪去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做成无盖的盒子,这个盒子的容积是多少?

2.如果从四个角剪去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做成无盖的盒子,这个盒子的容积是多少?

3.请你设计一个方案,使这个无盖盒子的容积更大一些。画出设计图,并计算出盒子的容积。

4.通过探究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在探究第一题的时候,发现做成的长方体盒子的长、宽、高与剪去的小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有这个发现就能很快地解决第二个问题。在第三个问题的探究中,他会发现并不是剪去的正方形边长越大,做成的长方体的容积就越大,到一定值后,长方体的容积反而减小了。于是自然地得出第四题的发现。当然第四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简单的,学生可以回答发现了做成的无盖长方体的高就是剪去的正方形的边长;提高点,学生可以回答无盖的长方体的容积随剪去的正方形边长的增大先增大再减少等。如果学生还不满足这些,我们还可以提问:“如果从充分利用材料的角度考虑,你能设计容积更大的无盖长方体的盒子吗?”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剪下的正方体再利用上,拼接成更大的长方体。

数学教材篇6

一、“四大难关”的成因

立足于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四大难关”,教材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应该搞清各个“难关”的成因。对此作宏观分析,我们容易概括出下面三个方面的成因:

(1)抽象层次的提高

教学内容的抽象性是众所周知的,但作为数学教材的数学内容,则着意体现由直观到抽象的渐变过程,以适应学生认识的发展,在这种变化过程中,起伏程度有所不同,各大难关所表现的正是抽象程度的骤变过程,抽象层次骤然提高,这种变化若学生不能立即适应,就成为学习数学的巨大障碍,就成为“难关”了。

如从算术到代数的过渡,其重要标志就是用字母表示数,特别是字母代替的数既是确定的,又是任意的,这种两重性与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相比,抽象程度显著提高,可以说表现为一次飞跃;从代数到几何的过渡,其抽象程度的飞跃则表现在由以前的单纯的以计算为主到对数学问题的推理论证、大量抽象符号和数学语言的运用过渡;由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过渡,以函数概念的引入为标志,宣布了数学问题的研究由处理相对稳定的数学问题进入处理运动、变化的量与量关系的数学问题的领域,标志着抽象层次的又一次大的迈进;而由有限到无限的过渡,是以极限概念的引入为标志的,其推理方式由对有限问题的处理进入对无限问题的处理,抽象程度又一次发生了质的改变。由此可见,抽象层次的提高,是“难关”的成因之一。

(2)研究对象的转变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指出:“……纯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这是非常现实的材料--为对象的”这给数学尤其是初等数学的本质作出了很科学的概括。围绕“数”和“形”这两个方面讨论而展开的。而在教材内容的发展过程中,由以数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内容转变到以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内容时,其角度、特点以及抽象程度都有显著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中,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就会形成由代数到几何的过渡--初二平面几何入门的一大难关。由数到形,又到数形结合,研究量与量之间运动、变化过程中表现出的关系,则又是一类研究对象,这就是函数概念的引进--因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转变而导致的不适应,就出现了由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过渡的这一难关。而其它几大难关也不同程度的涉及到研究对象的改变。由此可知,数学内容研究对象的转变也是“难关”的成因之一。

(3)思维方式的转变

每一次“难关”的出现,都相应地出现思维方式上大的转变,都是对前面习惯思维的扬弃。当教学思维从特殊转入对一般情况的研究时,就是相应的第一大难关的来临,此时可以说思维进入归纳思维的范围;而当平面几何以全新的研究对象出现时,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式占了主导地位,这种改变又导致了第二大难关的产生,而对辩证思维要求的提高,是导致后两大难关的重要因素,因为这要经受由相对稳定--运动变化--无限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变革,数学中的静与动、有限与无限等矛盾在运动中被一一揭示出来,在思想方向上使中学生经受一次又一次的重大洗礼。由此可见,思维方式的转变是“难关”的重要成因。

二、对策

(1)广泛联系、挖掘量变因素

前面已经指出,“难关”的出现其实质是一个质变过程,它需要量变的积累,如果量变有了充分准备,质变就显得自然,“难关”也就容易克服。因此,就需要深刻挖掘量变因素,将教材抽象程度加工到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接受的水平上来。在代数关系的研究中,积极注意挖掘与几何结合较紧密的内容,广泛联系,缩小接触新内容时的陌生度,避免因研究对象的变化而产生的心理障碍。

(2)重点深入,合理设置问题

要将“难关”分散到普通教材中来,就需要注意对普通教材由微观到宏观的透彻研究与重点深入。首先,明确局部内容在整体数学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运用前文所述的教材研究方法,合理设置问题,使问题的步子与学生的思维水平同步前进,以局部知识的掌握为整体服务,例如,针对某一概念,可围绕下面几个角度设置问题:概念的构成;概念所涉及的子概念;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内涵;概念的确定与否定;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的应用以及由概念而设计的一些构造性问题等等。当然有些问题可设置一些启发性的提问以使学生独立获得知识。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梯度,以利于教学时启发学生思维。

(3)合理吸收,突出思想方法

数学教材篇7

数学学习的材料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提取,材料要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联系,材料的组合要有逻辑联系:或对比、或延伸、或迁移、或补充……。根据小学生认知和情感的特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般做法是:

    一、以生活经验材料引起有意识注意。

    学生随时随地都在进行感性知识的积累,但这些积累往往是学生的无意识注意,课堂教学必须选择合适的生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再体验,引起学生的有意识注意,使之直接指向教学内容。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教师可以这样组织材料:让学生拿出平时熟悉的苹果、篮球、文具盒等物体,去看一看、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问学生有“有什么不同”。学生体验后纷纷指出:有的物体的表面是平的,有的是凹凸不平的;有的是光的,有的是毛的;有的表面比较大,有的表面比较小……;再让学生通过涂不同大小的图形体验平面图形的大小。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体验揭示“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平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这为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知识提供了帮助。

    二、以趣味性材料引发主动参与。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感兴趣的材料,会使他们产生“新奇”的感觉。教师利用这种好的学习情感,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积极性会更高。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课的难点之一,是理解“图形可以通过割补变成另外一个图形,可能会是简单的、熟悉的,但面积不变”。教师出示一个七巧板拼成的图形(中间没有分割)问学生:“这个图形漂亮吗?像什么?”学生有的说像小兔,有的说像小狗,有的说像小鹿。然后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将这个图形进行分割成七巧板中的七种图形,学生感到很好玩。教师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我发现这个复杂图形可以分成很多简单图形……,我发现这个图形是由5个三角形、1个正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教师又将图用FLASH动画将这些图形移动拼成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讨论,在这个变化中,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说:“这只小狗变成了正方形,这个复杂的图形变成了简单的正方形,变化以后图形的面积没有变……”

    通过这些图形的变换,学生由新鲜、惊奇而后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这种发现过程是自然而然的,学生是积极主动的,饶有兴趣的,实现了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三、以冲突性材料促使自主探究。

    连续出现的材料之间的反差和矛盾使学生产生认识和情感上的“冲突”,教师通过呈现冲突性材料使学生进入探究规律和解决问题的状态。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导入,教师出示了两组材料:首先用数方格的方法和邻边(长和宽)相乘的方法分别求出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发现结果是一样的;再用同样的两种方法分别求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结果却不一样!(事实上,学生可以确信数方格的结果是正确的,因此平行四边形邻边相乘的结果是错误的。)这时学生感到很奇怪:同样是邻边相乘,在长方形中是正确的,在平行四边形中却行不通!问题到底在那里呢?难道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不一样吗?思维产生矛盾和冲突,这时教师就可以适时地鼓励学生去想、去找、去探究……

    四、以对比性材料引导观察发现。

数学教材篇8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最大的特点是:

1.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贴近生活

打开苏教版教材,教材很美(插图),富有童趣。小学生年龄小,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没有目的、没有顺序的,只是对书中插图、颜色感兴趣。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版面设计正迎合了学生这一心理特点。版面设计色彩鲜明,图文并茂,富有生气,充满童趣;教材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用大量孩子们喜欢的卡通画形式展示数学内容,为孩子们提供了乐于思考、乐于学习的精致素材。教材选取“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童话故事,设计“仙女撒花”、“小猫钓鱼”等一些童话题材的场景,还如一年级的“统计”是大象过生日请客的情境,“认识人民币”时有“小小商店”的场景,这些都是儿童熟悉和喜欢的。从这些内容中即可让小学生学到丰富的数学知识,而且能激发主动探究的欲望,增强了他们对数学的亲切感。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针对这一要求,教材选择学生熟悉的游乐场、超市、学校的操场、教室,学生亲身经历的少先队活动、在图书室借书、游戏等,充满浓厚的现代气息,或创设动态变化情境,或提出数学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展开学习活动,从中体会数学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随便翻开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任何一页,便会发现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以学生有所体验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题材,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如五年级下册的《数字与信息》,教材结合学生熟悉的电话号码,车牌号码、火车票,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调查的活动,了解数字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尝试应用数字处理信息,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重视学生动手操作,提倡算法多样化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该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这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苏教版教材注重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认识、体验、理解数学知识。教材安排的每一个实践活动都注意贯彻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实践活动等教育改革的精神,因而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开放性和实践性。对此,我们要科学、周密地设计活动内容和方法,使实践活动呈现科学性、有趣性、多样性。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教材中提供的实践活动内容,只是为我们提供了素材和信息。所以我们在组织实践活动时,不仅限于教材提供的形式和内容,我们还结合本校实际、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实践内容和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开展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材重视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问题等能力的培养,更重视学生计算研究、分析策略、探究价值能力的培养,它要求我们教师不能为应付考试盲目机械训练,应该科学有效设计练习内容,让学生有目的去探究。所以,课堂上已不再象以前那样“教材设定算法——教师示范算法——学生模仿算法——训练强化算法”,而是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计算愿望,让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引导学生思考采用不同的算法。

3.数学的丰富内涵和数学文化有机结合

数学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材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应该承担传递数学文化的职责。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步安排一些数学史料,如三年级上册《认数》这一个内容,教材通过介绍古人用石子、结绳、刻痕计数法,甲骨文数字、早期的阿拉伯数字……通过史料的学习,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产生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使学生接受历史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教材安排了大量与其他学科有联系的内容。大至天文地理、政治历史,例如,介绍七大洲、四大洋和我国四大河流的长度、五岳的高度、太阳表面的温度、介绍京杭大运河挖成的年代、世界著名建筑。教材还安排学生从书刊中或上网查找资料,如查一查世界上最长的三条河流的名称和长度,一年为什么是365天,为什么有平年、闰年之分……不仅使学生了解到不少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材为学生创新与探究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也存在些不足:

一、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教材中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要求降低了, 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和熟练程度,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基本口算不扎实,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后续计算。(如教学二年级的三位数进位加和退位减时错误率就很高),还有教学退位减时教材没明确提出拨计数器时应从个位减起,给教学带来了不便,学生有了统一的认知才能真正学的轻松。

二、图文结合的形式量太大,图包含的信息有时过于复杂。强调应用题的图画化,当学生遇到文字应用题反而很难理解题意。说明图文结合的题太多了,也体现出了一种极端,总之解决问题关键是要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

三、单元过多,内容过碎过散,系统性不强。每学期教学内容划分的太细,有的单元,只有两三课时的教学任务,每册教材涉及面广,但不够深入,许多知识只是蜻蜓点水,知识点零碎,有意降低难度,例题简单。所以感觉教苏教版教材,课堂作业学生完成得也挺好,但课外作业质量就没那么好,考试更是没预想的好,很多知识点需要老师结合学生实际、教学实际自己去挖掘、拓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时从例题到整理复习,课上得顺顺当当的,因为学生(特别是差生)不用去死记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运用算式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题了,学生学得轻松解题也又快又好。可一到课外练习问题出来了,一碰到未知数是减数或除数时,学生不会做如:

1)970-x=270,学生这样做:

970-970-x=970-270

x=700

2) 14÷x=2

解:14÷14÷x=14÷2

x=7

因为教材没出现未知数是减数和除数的!那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叫学生遇到这两种情况就用算式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题。这样一来好多学生认为太麻烦了且容易弄混,干脆都用算式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题。很明显这节课的目标没达到,再后来教学这部分内容我这样处理(还是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

1)解:970-x+x=270+x

270+x=970

270+x-270=970-270

x=700

2)解:14÷x×x=2×x

2×x÷2=14÷2

x=7

通过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七年多来的教学,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我强烈地感受到作为一线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在教学中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上一篇:思维导图范文 下一篇:现代化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