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探究式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18 14:38:57

化学探究式教学

化学探究式教学篇1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中学化学;运用

[作者简介]严志富(1966-),男,汉族,广西贺州市人,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学化学教学法。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它包含着两层意思:第一,什么是探究式;第二,什么是探究式课堂教学。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考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各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那么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如何在教学中做出促进学生探究的教学设计,关键是要在教学设计中生成一个包含有探究活动基本特征的学习任务,恰到好处地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究手段和学习资源,适时地点拨学生思考问题和领会其探究性操作的意义,将学习的任务变为探究的任务,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一个探究过程。

一、探究式教学法的特征

探究式教学一般具有如下的特征: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思维。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开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通过实验、观察、阅读教材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使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学会参与,获得新知识和培养能力。探究式教学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再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加以验证,它是通过“做”来学习的。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诸如观察、调查、制作、收集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建构起新的对自然的认识,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法的培养目标

探究式教学包括以下几个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3)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培养学生自主质疑的能力和创新思维;(5)促进学生主动在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三、探究式教学法的实施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动力,它可以使学习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化为激活状态。因此教师有目的创设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及主动寻求探究解决的动机。

创设问题通常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学习者能否在先前经验基础上察觉到问题的存在;二是探究内容对学习者来说一定是新的未知,经过努力可以掌握的,学生必须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知识和步骤,这些知识与步骤必须是便于探索和利用的,必须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三是能否激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需要和期望。

例如:学生在学习高一化学漂白粉原理:Ca(CIO)2+CO2+H2O=CaCO3+2HCIO时,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景:(1)漂白粉为何要密封保存;(2)H2CO3,的酸性强还是HCIO的酸性强;(3)盐酸能与CaCO3反应,次氯酸能否与CaCO3反应;(4)如何除去Cl2中的HCl中气体?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学生通过探究,建立了原有知识经验与书本上新授知识的多向联系和使用模式,扩大了知识的应用范围,提高了知识的运用价值,不仅学生巩固了新知识,同时也深化了旧知识,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增添新的成份。

(二)分析起疑,启发探究思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正是怀疑和问题激励学生去学习观察、实践和发展知识。因此教师在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后,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比较、综合、类推等手段,不断在提出假设并围绕假设进行推理和探究。

例如,学习铝的性质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铝的特点,探究其化学性质,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1)生活中,我们经常用的铝制品有哪些?(2)为什么铝制品在生活中用途大?(3)为什么铝比铁耐腐蚀?用实验室提供的药品、仪器、分组探究铝的性质,把小组的假设和实验过程以及结论分组汇报,经过实验,学生汇报的结果有:(1)铝锅可以烧水、做饭得知,铝不与水反应,铝能与空气中的氧反应,但不能在空气中燃烧;(2)铝器皿不能盛碱性或酸性食物,说明铝既能和强酸反应,也可以与强碱反应;(3)表面被锈蚀的铝制品通常用浓硫酸处理,说明常温下,铝在浓硫酸、浓硝酸中会钝化;(4)铁锅渗漏,修理时常用铝粉和铁的氧化物来处理,说明铝可以在引燃的情况下与活泼性较差的金属发生氧化反应。

这样的探究题目,因为贴近学生的生活或实验非常有趣,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都有话可说,学生能够主动调动自己的学习积累,分析相关的生活现象和实验现象,生成了新的化学知识。

(三)自主探究,培养探究能力

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发表不同的见解。

例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一课时,在解决“发生化学反应变化后,物质的质量究竟是如何变化的”问题时,教师不给出结论,而是提供探究的实验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小组合作探究结果,教师提供的实验内容有:(1)白磷的燃烧;(2)蜡烛的燃烧;(3)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其中有两个小组选择了“白磷的燃烧”,第一组汇报学习情况,方案是:取一小块白磷于锥形瓶中,称好质量,然后用火柴点燃白磷,等反应结束后再称量,比较前后的质量大小。但是实验失败了,没有等到称量白磷的质量就引起了反应。分析认为:原因是用滤纸吸干白磷表面的水时,磨擦产生的热量过多而使白磷燃烧。第二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方案是:因为白磷的着火点只有40,所以用小火加热锥形瓶,引燃瓶内白磷,反应前物质总物质量是117.0g,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还是117.0g,结论是:化学变化前后的物质的质量不变。

此探究内容是对已有的结论的探索,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析总结。学生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就是教学的生成效果。

(四)交流评价,深化探究能力

积极开展多元交流和多元评价活动,营造探究的氛围。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一方面,师生之间要相互沟通与了解,达到集思广益,使学生学会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见、团体精神和社会交往技能,使师生之间在互动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式的构建。另一方面,师生之间要通过评价,使学生对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反思与反省,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过程进行再认识,从而诱发出新的想法和新的思路。

化学探究式教学篇2

摘要: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基本教学理念,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使学生有自由表达、质疑、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本文就探究式学习应用于化学教学中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化学 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基本教学理念,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使学生有自由表达、质疑、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基本程序是:依据一定的事实提出问题-进行科学假设或预测-设计方案验证假设-拓发展与应用。那么,怎样把探究式学习应用于化学教学中呢?下面略谈笔者的观点和做法。

1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提出问题,既是探究的基础,又是探究过程的核心。将课本知识、技能等创设成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问题情景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的主要工作。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探究式学习强调以化学实验为基础,这就要求在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时应该把化学实验作为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因此,我们可以实验为突破口,针对学生思路不开阔、认知加工层次较低的弱点,引导学生多问、多思、多比较、多设计,使其打破传统观念,消除思维,逐步实现创新学习。例如,在探索氢气的制取装置时,创设如下问题情景:

(1)锌与酸的反应可在哪些仪器中进行?(这样一步步设问推进,完成实验室制取氢气简易装置装配。在此基础上,继续提出如下问题。)

(2)如果酸不够了,只能将胶塞拔掉,从试管口添加酸,在反应时操作很不方便,你能否设计一种装置,不需要拔掉胶塞也能随时加酸呢?

(3)长颈漏斗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随时加酸,但它能否使反应随时停止呢?有什么办法能使反应随时停止?

(4)用什么方法可以将锌与酸分开呢?

(5)锌放在隔板上,是不是就可以控制反应呢?怎样才能控制?

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既熟悉了制取氢气的简易装置,也逐步摸清了启普发生器的原理。整个过程,学生积极动脑,大胆提出新看法、新途径,考虑问题更加全面,对知识的应用日趋灵活,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创新思维能力也在这一步一步的探索中得到锻炼。

再如: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比较抽象,是学生的难点,做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的实验时,教师实现让学生仔细观察整个实验过程,然后提出问题:你认为是哪种物质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呢?对于这一问题,应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考虑,形成尽可能多的、新的、独特的设想、思路和方法。在此过程中,尽量由学生通过观察回答,给学生的思考留下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挖掘内容,发现问题,培养其发散思维的能力和独立探索问题的习惯。但也有注意,运用情景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难。

2 自学探究,自主探索

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已初步知道了“是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时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实验事实,对出现现象的原因大胆地进行想象和推测,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再让学生自学课本有关内容,结合观察到的现象去发现实验证明的问题以及隐含的知识,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挖掘实验中包含的知识点。如:上述实验中,紫色的石蕊试液变为红色的原因,学生提出如下假设:

(1)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

(2)水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

(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产物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

这样的猜想,对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究,教师启发学生的探索思路,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并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次指导,展开讨论和交流。

3 讨论释疑,确认新知

学生通过自学后究竟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存有哪些问题,教师不得而知,此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言,尽可能多的发言,互相补充,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概括完全。但对有些问题的理解自己拿不定注意,这时就需要师生共同探讨,以确认对某个知识点的正确与错误,从而避免学生知识上的漏洞。

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索,教师的引导,设计了以下几个实验来验证上面的假设。(Ⅰ)向干燥的纸花(用经石蕊试液浸透的滤纸晾干后制成)喷稀醋酸;(Ⅱ)向干燥的纸花喷水;(Ⅲ)直接把干燥的纸花放入干燥的二氧化碳中;(Ⅳ)将干燥的纸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Ⅰ)、(Ⅱ)、(Ⅲ)是独立的,为(Ⅳ)作铺垫,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通过分组实验,小组讨论,获得共识:①石蕊遇酸变成红色;②水、二氧化碳均不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

在过程中,学生的回答有的浅显,有的深刻,有的古怪,有的可笑,不管怎样,教师都应鼓励、引导,及时发现闪光点,切不可讽刺、挖苦、讥笑,只有这样,探究式学习才能达到目的。

4 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问题解决之后,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概括,同时对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反思概括具有以下意义:(Ⅰ)将新知识和原有的理解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提炼出概括性的知识,防止知识变成惰性的,过于受情景限制;(Ⅱ)理解如何应用不同的方法、策略解决问题。对于知识的引申,教师可以提出一两个综合性或探索性的问题,要求学生设计方案。既巩固所学知识,又培养创新习惯和创新能力,若时间不够,当堂解决不了,可以留在课下让学生思考。如:学生明确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后,出示讨论性问题: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若反应物之一是浓盐酸,把制得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如果要避免此现象的发生,可采取什么措施?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拓展了思维。

化学探究式教学篇3

情境设置,融入案例,这是探究式案例教学的基础环节,案例的选举是否得当,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在设置情境时应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向学生提供实效的素材,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课堂中的教学情景,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利的.在融入案例时若能够设置仿真的问题情境,学生的好奇欲、探究欲便能得到激发,学生的观察力与创造力也能得到提升.

例如,在讲“原电池”时,首先提出了几个问题:(1)电池在生活中我们常会见到,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是原电池呢?(2)原电池的种类包括哪些呢?(3)把电池安装在电器上,电器便能自动工作,请问这是什么原因?提出这些问题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主动思考.然后,将原电池的含义、种类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多种应用通过多媒体投影加以展示说明,将学生带入案例情境中,真正地深入案例,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加强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但是需注意的是,教师在融入案例时应尽量将案例所描述的氛围渲染出来,以便学生能够很快置身于案例情景中,充分感知具体事例,学会将知识转化成能力,促使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二、诱导探究,分析案例

这是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最重要的一步.具体分为以下几步:第一,让学生充分感知案例.教师把与案例相关的资料事先准备好,然后引导学生做好预习,通过阅读案例来把握案例所蕴涵的知识点,并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第二,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在理解化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思考探究,能够对一些化学案例作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分析应给予一定的肯定,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第三,小组合作探究.即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如男女各一小组,或者10人一小组,相互讨论分析案例涉及的各个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群体潜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相互交流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学生的沟通能力能够得到发展,而且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增强.此外,教师在学生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应适时地进行点评,诱导学生去探索案例中潜在的有价值的思想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讲“基本营养物质”时,就可以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进行,首先提出问题:(1)葡萄糖、果糖、蔗糖、冰糖都是糖,淀粉、纤维素是否也是糖呢?糖类物质是否都带点甜味?(2)淀粉没有甜味,但当我们吃米饭时却能感到一丝甜味,这是什么原因呢?然后布置任务:以男女分别一小组,各小组自我分工,可以观察生活、实验探究、理论分析方面来分析糖类的化学性质,最后要求学生代表归纳总结.

分析:(1)诱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共同探讨与分析,把握糖类的概念及分类,明确生活中的“糖”和化学中的“糖”的区别.(2)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要求学生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理解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探究化学原理,把握淀粉、纤维素的性质.

三、拓展升华,总结案例

这是探究式案例教学法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在学生探究化学案例具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应启发学生对自己发现的化学规律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吸取别人观点的过程中,挖掘化学概念的内涵,分析化学原理的本质.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案例分析进行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案例讨论的过程进行点评,分析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是否得当,发表的见解是否全面.第二,对案例分析中的一些知识点加以补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第三,对此次的案例分析进行全面的总结,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学生在教师的总结过程中,思维认知结构得以构建,知识层面得以拓展,情感态度得以升华,实践能力得以提高.

例如,在讲“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时,对学生A、B两小组的实验成果进行了总结:A组: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但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能够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它具有漂白性.B组:将针筒中的SO2通入碘水溶液时溶液褪色了,说明它具有很强的漂白性及还原性.将针筒中的SO2通入氢氧化钡溶液中时,溶液变得浑浊,说明它具有氧化性.教师对整个实验进行了总结:同学们的分析都很对,但是不够全面,二氧化硫还具有很强的污染性,针筒中的气体若没有全部用完,应用橡皮塞将针眼塞紧,以避免气体外漏.它还能与多种氧化剂发生反应如氧气,它还具有强还原性,可以用它来漂白印刷报纸的纸张.

化学探究式教学篇4

[关键词]高中化 学教学 自主 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其目的是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位学生的自主性都得到发挥。在当前化学教学中如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已成为化学教师的重要任务。本文仅就化学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尝试谈点体会。

一、充分利用教材,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和认识倾向,对学生自主学习具有推动和激励作用。现代心理学认为,青少年心智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一种内在的认知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碰到新的问题,就会产生探究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自主学习,并非“全权”放下,教师“袖手旁观”。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其自主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还不是很强,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首先,教师指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然后要求学生自主预习,达到该目的需要掌握的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例如化学必修一教材第四章中《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主要内容是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根据教学内容,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教师为该课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并制作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学生们接到学习任务,马上打开课本进行预习,并根据学案上的要求进行填空或交流。当学生通过自主预习、互相交流之后,一般就能自如、准确地回答教师预先呈现的问题。所有问题解决之后,对于物质性质的理解就比较透彻了。有时为了进一步检验学生运用知识的情况,教师会不失时机地安排学生进行练习,检验自主学习的效果。另外,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精心设计一些带有思辨性的问题。如在《硫和氮的氧化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s02能够使品红溶液褪色,而给褪色后的溶液加热又恢复到原来的颜色呢?”这种问题的提出,一定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明确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并通过自我努力一步步地实现、完成;而成功的反馈信息赋予了学生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它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非常有利。

二、创造合适的教学环境,尝试探究式学习的喜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课本中设计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实验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同时利用反应现象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使其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同时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新课程积极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内容标准的“科学探究”、“实践活动”、“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等栏目中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性课题,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咨询、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结合有关的线索做出假设和猜想,自主设计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方案,借助模型、图表、反应式和定量方法等描述化学变化过程,使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组织教学。例如必修二在学习《元素周期表》时,教材安排了“科学探究”的实验活动。活动通过表格形式的呈现,为学科探究提供了明确的思路,有利于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比较而得出结论,从而加深对所学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以此来组织教学自然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教材有些章节还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和有关的背景素材相融合,形成综合性的学习情境,使新知识的学习寓于具体情境中。学生借助学习情境中提供的素材发现或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探究活动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这类学习情境与探究活动融合在一起,情境的创设为探究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贯穿活动始末的大背景。对探究活动的进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展示了图书馆、超市里书籍或物品陈列的图片,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导出分类的相关内容并迁移到化学中;然后设置“思考与交流”栏目,通过三个问题的思考、谈论和交流。认识分类的普遍存在与意义;接着展示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方法的图片,然后再进行“实践活动”。这节内容的学习,就是将新知识和背景素材相融合,情境的创设贯穿于学习探究活动始末,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热情。

化学探究式教学篇5

关键词: 化学教学; 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生活联系很大。在学习中为了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往往利用简单的实验来吸引学生的眼球。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很多知识无法通过直观的现象或者单纯的讲解就让学生最快的掌握、理解并很好地运用。为了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手段,在教和学中真正体现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很多教学方式中,化学探究式教学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法主要是从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假设并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教学实践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不仅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保持了原有的优势,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的课堂参与率,更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积极动手参与,开动脑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化学探究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

一、化学探究式教学模式

化学教学的学科特征是以实验为基础,这为探究学习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学生在充满新奇的化学实验现象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积极动手参与,开动脑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化学探究学习方式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不仅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保持了原有的优势,而且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主要起主导作用,要做好以下工作:1.创设问题情境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注重问题的设计。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何卓有神效的启发引导,促使学生思维活动的持续发展,从而更有效地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以及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扮演好设疑引疑的角色。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结合点,要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点,给学生创设问题疑问,诱导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强化学生产生问题,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达到启发思维,引导学习的目的。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在安全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设计实验,制定操作步骤,预测实验现象,规范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教师要抓住时机,及时指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自我探究的实践方法,既可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又可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4.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学生利用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去分析解决一些知识性习题,从而巩固和熟悉所学知识。练习可采用问答、板书和书面练习等形式进行,同时教师还必须善于抓住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共同性问题进行评价及讲解。

二、采用探究式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置、讨论的组织、悬念的设计都离不开教师,教师要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浅入深地创设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制造矛盾,引起争论,激发学生的思维。

2.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多从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的经历中寻找问题,探究学生所熟悉的问题,能够使其认识到探究的价值,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2)探究的问题难度恰当。太简单的问题,学生无需探究就能回答;太难的问题,学生会认为高深莫测,解决问题简直是望尘莫及,从而彻底丧失探究的信心。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地分析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标理念得以有效地落实。

参考文献

1. 刘春英. 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初探. 教学仪器与实验

2. 聂姣平. 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策略探讨. 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

化学探究式教学篇6

在高中化学中如何运用探究教学模式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之一是要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高质量、高水准的情境创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

1.通过提问创设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课前通过精心设计,针对某些内容进行提问,能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来思考新的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2.通过化学实验创设情境.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好的实验设计,不仅能带给学生惊奇,更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在由实验产生的问题情境中,形成对新的、未知知识的需要和探索.

3.利用假说创设情境.对于有些化学知识,可以让学生联系原有的知识经验提出假说,然后通过实践或者推理来验证假说.在推论、验证假说的过程中,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产生矛盾,这些矛盾导致问题情境的产生.

例如,在讲“盐类的水解”时,可以让学生事先做化学实验来创设情境.教学设计如下:给学生提供做盐类的水解所需的仪器和药品:玻璃棒、pH试纸、表面皿、醋酸钠溶液、氯化铵溶液、氯化钠溶液.实验前,教师应给学生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那么盐溶液是否呈中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着手实验.学生亲自动手做完实验,并观察了实验现象之后,产生问题情境:不同的盐溶液,酸碱性为何不相同?为什么?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新课程标准下最重要的教学模式.现代教育观认为,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活动的主体,教学应以学生的学为主,要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上,把教变为引导和探究.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让学生自主安排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查找资料,去阅读教材,去亲手做实验,去感知实验事实所带来的乐趣.学生主动去分析和思考问题,并身临其境地进行实验操作,得出概念和原理的这个过程,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发展的这一学习法是高中化学教学中值得推广的探究学习法.

例如,在讲“盐类的水解”时,教师可安排学生课前阅读教材,并上网查找相关盐类的水解资料,或者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实验,实验中所用的器材、药品等,让学生自己根据阅读教材后所得的数据去准备.在准备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探究教学活动的好处.教师也可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平衡移动的理论来思考和分析问题.自主探究活动后,学生能初步解释:为什么醋酸钠溶液呈碱性,氯化铵溶液呈酸性,而氯化钠溶液呈中性.

三、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在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合作探究教学法,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信息的交流.师生通过交流和对问题的讨论,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从而达到观点一致,让学生在学习中共同发展.尤其是在重视团队和合作精神的今天,合作探究活动显得极为重要.

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学生不但可以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自主探究的结果,还可以在全班进行演说,表达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回答其他同学的质疑.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探究气氛中,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逐步融入到合作探究中.

例如,在讲“盐类的水解”时,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关键,认识到盐水解的本质:盐电离出的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H+]≠[OH-],从而造成了不同的盐溶液的酸碱性不相同.

四、总结评价

在教学中,教师及时评价总结,是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肯定,给学生提供了收获探究结果的机会,不断完善学生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盐类的水解”时,教师及时评价总结,可以让学生得出盐类水解的规律:谁强显谁性,越弱越容易水解,盐的水解促进水的电离,相反,酸或碱抑制水的电离.这样,学生掌握了盐类水解的概念及应用.

化学探究式教学篇7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建构主义 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207-01

未来社会呼唤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为了社会的进步,必须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而这种提高有赖于教育的启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办法,就是教学中尽可能突出研究的过程和其相应的方法。

一、实施研究性学习势在必行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习者主动探究、思索、建立知识体系的学习活动。在我们这个发展变化的年代,教师就应该改变传统课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倾向,强调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对社会的认识、对科学形成过程的认识及科学价值观形成都有进一步的提高。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但是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却难以靠传授灌输来形成,它们的形成只能在学生具体活动中不断亲身体验和内化来形成。科学不仅仅是那些具体的事实及抽象的理论,科学更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思考和探索事物的起因、变化、发展的方式。教师要交给学生适合未来发展的学习方法,必须让学生及时适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他们接触到的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这样才能够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学习的兴奋点,才能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去学习更新的、更深的、更广泛的知识内容。科学是以研究为基础的,所以,学科教学应立足于研究。

二、研究性学习的依据

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内容不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把传统教学方式转变成研究性学习方式,这依赖于教学设计观的支持,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能够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等。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从知识观构建主义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后人可以发展它,甚至它。教师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用我们对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个体接受的理由,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们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从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每个学习者在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基础上,对新的信息进行重组,建构自己的理解,学习并不是信息的简单积累,它同时包涵由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结构重组等。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理解科学思想的形成,在这过程中,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情感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我们所学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作为化学这一学科,其题目多与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息息相关,这使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积极关注社会的问题,参与与科学有关的社会活动,从而使学生从能力认识等诸多方面得以提高。

例如,我们在讲钠单质性时,可以让学生把钠与铁、铜、铝等学过的金属单质联系起来,铁、铜、铝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它们露置在空气中,而钠却放在液体里,这是为什么?把学生分成组,让学生搜集资料和看教科书,并且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相互讨论达成共识,得出钠的相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后,他自己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处在一种主动要获取知识的积极状态。学生急于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使他们积极地探寻、思考、讨论,加强了学生构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研究性学习是要使学生提出问题制定计划搜集信息适当评价形成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他的观察、分析能力。因此,教学中应渗透研究性学习的理念,积极构建化学的研究性学习。

四、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真正起到主导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不是惟一的学习方法,设计教学时既要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也要根据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把研究性学习同其他的学习方法结合起来,避免走极端。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应有主动性。教师“导”,学生“动”,才能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教师可以从课堂实验入手,在课堂实验中引入一些有趣味的实验,注意知识的迁移,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创设情境培养创新精神。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是一种非常重视过程学习的教学,它使每个学生从中得到发展,使整个教学内容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李俊.人教版新课标化学教科书中“科学探究”的编制解析与实施建议[J].化学教育,2003(9).

化学探究式教学篇8

一、选题的原则

探究式教学,必须认真选题,所选的内容应富有一定的“挑战性”。在探究式教学的选题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

研究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情境,创设一个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明确探究方向和目标的首要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罗杰斯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使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因此,教师应通过创设具有启发性、趣味性、现实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进入“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促使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求知识与真理的迫切而强烈的欲望。

2.可探究性

可探究性是指所选取的问题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为学生所了解和熟悉,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水平和能力,是学生通过一定的思考后就能付诸于行动,最终经历完整的探索过程。例如,在学生学过实验室乙酸乙酯的制取后, 让学生探究 在实验室制得1mL乙酸乙酯后,沿器壁加入0.5mL紫色石蕊试液,这时石蕊试液将存在于饱和碳酸钠层与乙酸乙酯层之间(整个过程不振荡试管),可以先让学生分析、推理,再让学生亲自做实验,看看是否和自己的推理一致,这样,就能更容易让学生知道在收集乙酸乙酯时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了。

3.探究方法的多样性

探究方法的多样性是指所选问题的探究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渠道的,以确保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思维有一定的广度,可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各种方式或某些方式的组合得出结论,以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这一点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4.提出问题的自主性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化学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因此,在教学过程,尤其是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让学生通过亲身感受、体验和探索,从一些具体的实例或现象中提出问题。例如,前面讲到Na2O2性质的时候,振荡的酚酞试液褪色了,在学了Na2O2的用途后, 学生们可能会想, 是Na2O2的漂白性使红色褪去的,还是溶液的碱性太强使红色褪去呢?可问学生能否用最简单的实验来验证。

二、引导的原则

化学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化学学习的特点是“接受----建构”式的。探究教学大师施瓦布敢认为,仅仅向儿童提供刺激并指望他们自己去发现和学习是不够的。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寻找教师对学生化学学习的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之间的平衡,把握好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干预度”是化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关键课题。笔者认为,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问题引导原则

设计问题原则是指教师在启发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中,不应是单纯的告知,有时应将告知的内容隐藏于一引起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之中,使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得指向问题解决的有效信息。

2.启发原认知原则

原认知是高级智力活动,在化学学习中发挥着统帅作用。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提高化学素质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启发认知的原则,“从一般化的问题和建议开始”(波利亚语)。例如,在学生思维“这个问题与哪些知识和方法有联系?”“常用的方法有哪些?”“这个解法对我们有何启示?”“还有别的方法吗?”“你能确信你的解法吗”等等。通过对原认知的启发,不仅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干”,“干得怎么样”,“为什么这样干”,正所谓“知其然,明其法,晓其理”。

3.滞后性原则

滞后性原则一是指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暴露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引导学生的时间要相对滞后,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问题展开深入的思考;二是指教师对学生暴露的思维过程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评价要滞后,要让学生有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机会;三是指教师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对所提问题的理解和解决的进度要表现得比学生滞后。因为实践证明,当学生发现老师对某一问题尚无定论时,更能激发他们(尤其是思维品质较好的学生)的探究热情,更有利于他们开展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更能使他们具有成就感。

三、合作交流的原则

合作交流是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学生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这一环节不应流于形式,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深刻思考原则,以保证交流的质量、时间;二是广泛性原则,使学习小组内部,学习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讨论必须是充分的;三是平等性原则,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和耐心倾听他人意见的义务。

上一篇:当代艺术范文 下一篇:低碳农业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