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范文

时间:2023-10-01 13:59:18

审计学

审计学篇1

刘家义审计长在审计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给我们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吹响了前进的号角,也鼓舞了精神斗志。

25年来的审计实践证明,科学发展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否则,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的初步建成,审计工作成果也不会像今天这样得到党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

审计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联,要求我们必须用战略眼光和战略思维深刻审视审计工作所处的环境变化,换句话说,就是要跳出审计重新认识审计。也许有人会说,我搞了多年的审计工作,专家经验都出了一大堆,难道还不懂审计?这显然是把审计工作单纯业务化的一种片面认识。审计事业发展到今天,不能再停留在“要我审计”、“找谁审计”和“怎样审计”的浅层次认识上,更要解决好“为谁审计”、“为何审计”和“审计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即把审计监督寓于服务大局之中,从更高的层面去认识审计人的职责所在,更加充分地发挥好审计监督在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免疫系统功能。不仅当好维护国家财经纪律的“卫士”,更要当好民生建设的“贴士”,当好领导宏观决策的“谋士”。站在这样的高度便不难发现,与党和人民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与社会各界对审计监督的期望值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但也正因如此,审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才有着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

要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审计工作自身也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首先是审计规划和部署的科学化。要坚持服从地方党委政府的宏观决策,同时也要对决策的科学性、经济性提出审计特有的意见和建议,对财政预算执行的审计更加突出整体性、效益性、宏观性和建设性;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要充分注重投资效益分析和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对涉及民生和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要更多地考虑社会公平和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其次,是审计计划和管理的科学化。审计计划要树立全局意识和宏观意识、突出重点;审计管理要力求在内部组织架构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有效解决当前审计力量资源不足的突出矛盾。三是审计成果及其利用的科学化。要避免过去长期存在的审计成果单一化、零散化和低级化状况,努力实现个案成果扩大化、审情分析综合化、信息报送多元化、服务决策高层次化,以及信息资源共享的制度化。

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离不开审计的导航,而审计的科学发展是个重大的系统工程,仅靠审计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关起门来做”更是不现实的。审计必须主动争取各级党政领导的支持和有关部门的配合,争取同频共振,才能有力推进发展;要充分借鉴其他系统、其他行业和兄弟同行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交流共享,促进提高。

审计学篇2

[关键词]国家审计资源;审计人力资源;审计技术资源;审计信息资源;绩效评估模型

经济越发展,审计越重要。当前形势下,审计监督已成为推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国家审计的发展。但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审计资源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又存在审计资源与审计对象不匹配、社会审计、内部审计资源没能够很好地为国家审计所用等问题。如何整合审计资源,不断提高国家审计质量和国家审计工作效果,已经成为国家审计全面协调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审计资源整合目标的经济学分析

(一)效率与审计效率的经济学解读。罗宾斯认为,效率是输入与输出的关系,是管理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输入既定情况下,输出的增多,意味着效率的提高;或者,输出既定情况下,输入的减少同样也意味着效率的提高。由此,笔者认为审计效率是指既定审计投入情况下更多的审计产出或既定审计产出的情况下更少的审计投入,是审计工作实践中发生的审计成本与审计成果之间的比率关系。审计投入与审计产出的函数关系可用图1来解释。

曲线EC表示审计成果与审计成本的函数关系,切线L的斜率即为切点状态时的审计效率。图1可从以下4个方面理解:

1.该模型可控。对于单项审计项目来说,审计成本与审计成果不可能无限增长,即可计量的审计成果存在极大临界点。

2.体现了审计投入与审计产出的关系。审计成果与审计成本成正比关系,但不是直线关系。即随着审计投入的增加,相应的审计产出(审计成果)也会增加,但边际收益递减,过度投入——超过临界点后会产生负效益,出现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现象。

3.提高审计效率应兼顾两方面因素:(1)控制审计成本投入,增加审计成果产出,尽可能以一定的审计成本取得更多的审计成果;(2)控制审计成果,降低审计成本投入,尽量在保证一定审计成果的基础上减少审计成本投入。

因此,审计效率应是审计机构强化内部管理、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指标。

(二)审计资源整合目标——提高审计效率。国家审计资源整合,出于客观需要及谋求自身发展的需要,其目标应在于提高审计效率,为社会和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提高审计效率,基于经济学角度则意味着要求资源配置的帕累托优化,即客观上要求整合审计资源,优化审计资源的配置,从而降低审计成本、扩大审计成果。假设审计资源在一定社会中其总量是一定的,且审计资源在简单的两部门间配置,那么审计资源配置与审计效率的关系就可如图2所示。

直线L表示一定的审计资源在Ⅰ、Ⅱ两个部门之间分配,第Ⅰ部门得到的审计资源增加,则第Ⅱ部门的审计资源减少。无差异曲线U表示无论审计资源如何配置,其线上任何一点所产生的效用(审计成果)相等。无差异曲线U1与直线L相交于两点,意味着这两种审计资源配置方式所产生的效用(审计成果)是一致的。无差异曲线U离原点O越远,效用越大。无差异曲线U达到U2位置时,与直线L相切,意味着此时的审计资源配置的效用(产生的审计成果)最大,该切点是为理想状态下的审计效率最大化点。

上述两部门审计资源配置优化模型可推广到多个审计部门参与审计资源分配的情形,同样也存在效率最大化的配置模式。

对上述模型现实意义的解读则意味着在配置资源方面,审计机关必须促成现有审计力量与审计对象的最佳结合,通过审计资源各要素的整合去实现审计目标,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国家审计应力求以最小的审计成本最有效地实现审计目标,强化经济监督职能,更好地履行职责。审计成本包括完成审计工作需花费的资金成本、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对于一项审计工作来说,如果需要人员多、耗费时间长,审计成本就高;反之则审计成本较低。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审计成本的影响因素,选择采取多种方式降低审计成本。(1)严格控制审计程序,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审计程序既是保证实现审计目标的手段,也是审计成本的直接决定因素,审计程序越繁琐,可能导致审计资源的浪费就越严重,审计成本就越高。(2)审计机关加强审计的组织与管理,根据国家审计工作发展目标和有效实施审计监督的需要,在计划安排上突出重点,明确年度审计工作总体目标和各项目审计目标,在保持各专业审计优势的基础上,科学调整内部机构设置,合理调配审计力量,提高工作效率。(3)加强与上级审计机关的协调配合,科学安排审计项目,避免同一个审计项目重复审计,探讨上下级审计机关的人力资源、社会审计资源的有效整合途径,争取资源配置及运用上的灵活高效,减少闲置浪费,对审计成果应当考虑信息共享,增加审计成果的利用效率。

二、有待整合的审计资源构成要素

(一)审计资源的构成。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源指为创造物质财富而投入到生产活动中的一切要素。该定义强调资源作为手段的性质——某种可供开发与利用、提供资助或满足需要的东西。而对审计资源的理解,则存在广义与狭义两方面的解读。广义层面,审计人力、审计职权、审计技术、审计资讯等都可以归入审计资源的范畴;狭义层面则认为主要就是审计人员,审计人员是审计资源中最重要、最活跃的资源。相应地,整合审计资源也就有了两个不同的概念基础,由于审计人力资源成为当前制约国家审计发展的瓶颈,是其中最为突出的矛盾,因此成为我们重点关注的内容。但这并不是说人力资源以外的资源整合不重要,人力资源的整合与其他资源的整合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具体到我国实践,可供开发与利用的审计资源主要有三大部分。(1)人力资源,包括审计人员、审计人员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社会上拥有专门知识对有效达成审计目标有帮助的专门人才,这是整合审计资源中最为重要、最为活跃的审计资源。(2)技术资源,包括审计工具、审计项目和审计项目计划安排与筹划等,技术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否直接影响到审计产出,审计成果的质量。(3)信息资源,包括审计信息、审计成果与档案等。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对国家审计社会功能与社会使命的达成有着重要影响。

(二)审计资源整合的层次性特征。从审计资源整合的实践来看,整合审计资源包括三个层次:即基础层次、协作层次与宏观层次。

1.基础层次。主要是中央审计机关各司局、派出局和特派员办事处间的审计资源整合。包括中央各审计机关各司局、派出局和特派机构的审计人力资源的整合,也涉及审计技术资源及信息资源的整合。

2.协作层次。主要是中央审计机关与地方审计机关间的审计资源整合。同样,指的是中央审计机关与地方机关审计人力资源、审计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当前,中央与地方审计工作发展显著不平衡,东部、中部、西部各地区审计工作差异也很大,基层审计工作问题较多,因此,强调全国审计工作的整体协调,强化上下级审计机关的协作以促进全国审计资源整合,进而推动国家审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宏观层次。主要是中央审计机关与全国地方审计机关围绕一个或几个中心问题,同步开展审计或共同实施审计时所进行的审计资源整合。宏观层次的审计资源整合甚至需要突破审计系统扩展到社会层面。例如,绩效审计中可能需要来自社会各个行业的专业人才的支持与配合;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开以取得舆论的支持与监督。宏观层次的审计资源整合是协作及审计发展的最高层次,也是审计效果得以被社会大众认同,并推动国家审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层次。

三、平衡计分卡思想与审计资源整合效果评估模型——推动发展的循环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每一项活动都有其本身固有的规律,存在相应的“成本”与“收益”,即便不以经济效益来衡量的国家审计活动也一样。审计资源整合本身就是一项社会活动,因而也存在相应的“成本”与“收益”,按前文分析,国家审计资源整合目标是提高审计效率、降低成本,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优化,那么,经过一系列的审计资源整合的实践之后,我们需要一个工具来帮助分析评价审计资源整合的努力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帮助分析、定位之后的审计资源进一步整合的方向与策略。因为,国家审计的发展是一个伴随社会经济发展、伴随政府民主进程的提高而持续发展的过程,国家审计资源的整合也将是一个需要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基于此,本文引入平衡计分卡思想以实现对国家审计资源整合效果进行持续动态分析,推动审计资源整合进入一个良性动态发展循环。

(一)平衡计分卡思想。计分卡实际上就是绩效检查评分制度及其反映的工作检查表或考核表,是“以事实为基础的上下连贯的评估”。平衡(Balanced),则是指对工作的检查和测量要从多个方面进行,不能只强调一个角度,致使工作往单一方向发展。针对卡普兰经典平衡计分卡的“财务、顾客、内部、学习”这四个角度,“平衡”概念现在已发展成各有侧重的观念与论点:(1)关注财务与非财务的平衡。对企业绩效的测评,不能仅专注于财务因素,还应关注非财务因素,针对传统评价只注重财务指标的测评方法而提出,强调整体理念。(2)关注内部与外部的平衡。企业不但要内部运营好,更关键的是要建立顾客导向意识,强调只有令顾客满意才能实现企业价值。(3)关注现实与未来的平衡。企业不能只关注眼前利益,检查工作时,既要对当前成果提出要求,也要对未来的发展提出要求,强调兼顾现在与未来以保证持续发展。

可见,平衡计分卡就是抛弃传统的单一的测评方法,建立能够反映多个方面的绩效指标,同时对他们进行检查考评的制度。虽然最初只是为评价企业而发明设计的绩效考核制度,但随着平衡计分卡执行效果与其理念的传播,许多国家非企业机构也开始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设计平衡计分卡,如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一些政府机构、美国和英国的军队,以及瑞士和新加坡的法院、一些医院、大学、协会等。实践表明,平衡计分卡同样可以为非盈利组织、政府公共部门提供绩效测评,而且正逐渐变成一个推动组织保持长远发展循环的战略管理工具。正因如此,平衡计分卡也可以成为推动国家审计进入长远发展循环的战略管理工具。

(二)基于平衡计分卡思想的国家审计绩效评估模型。为适应国家审计作为政府部门绩效评价的需要,本文将平衡计分卡原有的四个角度与顺序进行了调整,将其角度关系变为:

学习与成长内部过程财务、顾客使命

对于作为政府部门的国家审计而言,财务成功并不是平衡计分卡所述对象的基本目标,而是要在兼顾财务、控制成本的同时,实现让委托人满意的目标,高效履行职责,实现自身的使命。上述角度关系可归结如图3。

对于国家审计组织发展而言,学习与成长角度可对应三个主题:发展审计项目选择能力与工作能力,包括对审计师进行提高审计技能培训和对管理者进行提高效率的培训;加强对审计项目宣传和全面、重点的业绩评估;建立最具活力的基层组织,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计划、保持开放的体系吸纳审计项目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投资于信息技术、改善审计工具等。

内部角度也可以对应三个主题:使组织内部的工作流程精简高效,包括重新审视工作流程并进行调整,去掉无效率不增加工作价值的流程;内部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分工协作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有利于团结协作。

顾客角度在审计组织中可以看作是被审组织。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面对顾客,良好的沟通以尽可能取得被审单位的支持与配合,最低限度地不要处处设阻,对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

委托人角度在国家审计中可看作是公众。国家审计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出于公共受托责任,工作成果是否有利于彰显组织目标,所提交的答卷是否公众关心的问题,能否得到公众的认同与支持。

上述项目共同指向的结果就是达成组织使命,指的是国家审计能否有效履行国家赋予的三项基本职责。

国家审计资源的整合与国家审计的发展不会是某一时、某一阶段的任务,而是一个长期的伴随经济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动态过程。上述基于平衡计分卡思想的绩效评估模型,正是可以在工作中随时评价资源整合与发展方向、推动其动态发展的战略工具。

参考文献:

[1]张庆龙.对国家审计信息资源开发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5,(7).

[2]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邢俊芳,陈华,邹传华.最新国外效益审计(上、下)[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4]张继勋.国外政府绩效审计及其启示[J].审计研究,2000,(1).

[5]张立民,陈小林.审计法治及其构架——兼议《审计法》修改和审计结果报告权[J].审计研究,2004,(2).

[6]卢家辉.关于整合审计资源的思考[EB/OL].中华会计网,2006-08-12.

审计学篇3

“审美疲劳”原本是美学术语。具体表现为对审美对象的兴奋减弱,不再产生较强的美感,甚至对对象表示厌弃,现指在生活中对任何人或任何事物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厌倦或麻木不仁的感觉。本文借鉴这一美学术语,提出“审计疲劳”这一概念。

所谓“审计疲劳”,是指审计主体(审计机关)、审计客体(被审计对象)及审计委托人(各级政府),对审计的关注或者兴奋减弱,甚至对审计产生厌烦、厌倦、抵制或麻木不仁的感觉。因为审计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故事”,审计委托人渐渐对审计的重要性产生动摇,审计主体对审计渐渐失去信心,审计客体渐渐体会到审计“就那么回事”。这就有可能导致一种可怕后果,演变成一种恶性循环:审计主体因审计的作用得不到体现而丧失信心、收敛了激情,导致审计手段、审计技术的钝化,因为当审计称为一种“应景”式的工具时,审计也就不需花太多气力了;审计客体因审计“无关痛痒”,产生应付、甚至抵制情绪;审计委托人因审计起不了发现、预防和抵制作用,渐渐对审计失去了信任,审计“边缘化”就势所难免。

二、导致“审计疲劳”的原因

“审计疲劳”导致的后果将是十分可怕、令审计人倍感尴尬的。总体上来说,“审计疲劳”主要表现在审计过程、审计结果、审计处理方面出现“疲劳”:审计过程例行公事,审计结果雷同划一,审计处理隔靴搔痒,抓不到痛处。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导致的。

(一)审计的独立性得不到保证。独立审计原则是《宪法》和《审计法》确定的审计监督的一项基本原则。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体制存在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一是现行的管理体制使地方审计机关带有很强的政府内部审计性质;二是上级审计机关安排的行业审计外,地方审计机关有很大一部分审计业务受地方政府的左右;三是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经费不能得到保证;四是地方审计机关负责人的任免基本上受地方政府的控制;五是现行的审计双重领导体制使审计机关在审计执法时不同程度的受到上层主观意志的支配和左右。

审计独立性得不到保证,势必使审计主体(受托人)在行使审计监督职能时,监督难以深入,处理做不到“铁心硬手”,其结果只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审计的严肃性得不到保证。

(二)审计监督范围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审计监督范围主要解决哪些单位或事项是审计机关应当进行审计监督的。在一些非国有经济中仍然有国有资产,也在享受税收优惠、使用国有银行的贷款、享受国家的政策优惠等。这些企业和单位应当对国家负有相应的经济责任,作为国家审计机关应当对其进行审计,以维护国家作为出资者的权益。

(三)审计强制措施弱化。由于没有明确法律规定或法律规定在实际执行上缺乏可操作性,造成审计人员在审计中针对一些具体情况无法做出及时处理,使工作陷入被动,导致一些审计线索无果而终,国家审计的权威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四)基层审计机关的现状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因为审计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审计机关工作经费“瓶颈”制约、审计对象“缺失”、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年龄构成、技能水平等已经严重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不能较好地行使、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1)基层审计机关“官多兵少”,结构失衡;(2)人员流动“进多出少”,比例失调;(3)审计资源“僧多粥少”,机制失灵;(4)审计经费“取多予少”,运转失重。

三、消除“审计疲劳”,促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

如前所述,“审计疲劳”已成为制约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造成这一现象,既有体制、机制原因,也有审计机关内部的因素。不进行“伤筋动骨”式的改革,就难以消除“审计疲劳”,促进审计事业科学、协调发展。

(一)对审计管理体系实行“破冰”式的改革探索。现行的审计管理体制说到底就是政府内部审计,即政府“自己审自己”。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根据各国情况和审计监督的需要,在1997年《利马宣言》中,将审计机关的独立性表述为组织的独立性、组织成员的独立性、审计经费的独立性。世界上的审计管理体制大体上有三种,即隶属于议会,独立于行政、立法、司法机关之外,隶属于政府。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审计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有两种倾向性意见,一是主张审计机关受人大委托,依法审计政府;二是主张实行审计机关垂直管理。根据我国的实际,笔者认为,在各级人大尚算不上强势部门的情况下,审计机关管理体制最理想的模式应该是省以下实行垂直管理,这样就有利于从组织、人员、经费上保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当然,宪法对审计管理体制的规定,使得任何对审计管理体制的理论研究成为纸上谈兵,更别说在这方面进行实践探索。但笔者认为,综观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理论上的滞后、法律上的禁锢,向来就没有、也不能成为制约不断创新的障碍,如农村联产承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等等,都是先有实践,再有理论,最后从法律上予以明确。因此,我们建议以保障独立性为改革前提,以促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为目的,可就现行审计管理体制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积极进行垂直管理探索性改革与试点,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对的就坚持、推广,并从理论、法律上加以论证、明确,错的就改正。这样,一旦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得到保障,审计的权威性就更强,影响和制约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执法环境不优、审计经费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就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审计机关就可以在经济领域和反腐败领域具有更多的作为。

(二)对审计范围作出科学的补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审计对象的萎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对国家审计的范围作出科学的补充不仅必须,而且紧迫。建议从资金受益者和税务形成角度对审计范围作出科学补充。根据这一思路,笔者认为,从理论上说,凡是在中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都应纳入审计范围,只要它接受了国有银行的贷款支持,只要它根据规定应照章纳税。目前,应将国家控股的单位、使用国有银行资金的单位、接受国家财政拨款或资助的单位、国家给予担保的企业、属于国有企业或国有资产的企业进行再投资的单位等纳入审计范围。

(三)大力加强审计机关建设,夯实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基石。加强审计机关“人、法、技”建设,是消除“审计疲劳”,实现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笔者认为,大力加强审计机关建设,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实现单一型人才队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变。就审计机关内部来说,加强对干部队伍的培训教育历来被当作强化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但是以往的培训教育未能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而是“就地取材”,按照“有什么再补什么”的原则进行,如我们经常热衷的财务、会计培训。而我们的现状是财务、会计人员相对不短缺,缺乏的是工程、计算机审计人员,更缺既懂财务收支审计,又懂工程审计、计算机审计的人员。特别缺乏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宏观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此,今后的干部队伍培训要着重在培养审计复合型人才方面花精力、花气力,努力实现单一型人才队伍向复合型人才队伍的转变。

第二,强化审计法治化建设,实现审计人员从法律素质的提高向法律素质的增强转变。审计机关法律人才缺乏,高素质的法律人才就更是凤毛麟角。审计机关法治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的审计准则体系等。就审计机关内部来说,强化法治化建设,更迫切的是强化审计人员的法律素质教育。我们热衷的“普法”教育,缺乏针对性,效果也乏善可陈。必须根据审计工作的需要和审计工作特点,对审计法律和规章、行政法律法规、与审计工作密切相关的财经法律等的学习和培训,做出科学、系统、长远的安排,实现审计人员从法律素质的提高向法律素质的增强转变。

第三,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由手工审计向信息化审计的转变。审计的根本出路在于信息化。当前,影响审计信息化建设主要有三个因素,即人才瓶颈、资金制约和工作中的短视行为。要从事关审计事业长远发展、科学发展的高度,多方赢得理解和支持,加快人才引进和储备,加速资金的积聚和投入,积小成多、聚沙成塔,尽快启动、加速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通过不懈的持续努力,实现由手工审计向信息化审计的转变。

第四,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实现只有“大众文化”向既有“大众文化”更有行业文化的转变。审计文化是一个集合,它是国家审计整体素质的一种外在反映。审计文化的形成既能够在审计自身机体内创造良好的气氛,从观念、精神和意识方面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心,使国家审计具有一种不断创新的能力和凝聚力,又能够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为审计机关的生存和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审计机关必须高度重视审计文化建设,通过加强对干部队伍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价值取向、兴趣品味、廉政操守等的教育和引导,在审计机关全力营造独立、依法、公正、进取、奉献的审计文化氛围。

审计在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决定了审计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消除“审计疲劳”需进行“伤筋动骨”式的改革,任何修修补补式的“矫正”都于事无补、于事业无大益。

审计学篇4

[论文摘要]:美是博大精深,见仁见智的。不同的人对美有不同的认识,即使是完全不同风格的事物可能都会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没有任何一件东西可以被称为绝对美,美也不是相对的,因为美没有定义,也没有比较级。没有绝对的美,也没有绝对的丑,美也不是丑的对立面,人们赋予事物的定义其实只是个人喜好,欣赏或讨厌。喜欢的便称之为好的美的,美与设计关联时,通常所谓的设计师要赋予产品“美”,实际上是为了获取消费者欣赏。

一.美学与设计

美没有定义,几千年来,美学家们一直在寻找什么是美,于是就有了美学,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以及人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和研究一切审美现象,把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置于美学研究的中心。

美学与设计相互交叉相互融合。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因此,设计美学也有别于传统的绘画和装饰。

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产品设计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既要有创新又要符合人的审美标准才会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功能主义一词,早在18世纪已经出现,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设计史上的巨大变革而萌发。作为现代主义设计的核心与特征,功能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确立了其历史地位。其最具影响力的口号是“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这一原则衍生出自己的一套审美体系———简约主义、极简主义……并产生了许多功能形式完美统一的设计成果。

二.美与人

“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黑格尔这段名言透示出知识、智慧是人们掌握、征服世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从哲学中分离出的美学,提供给人类一种改造自然、发展自身的必要武器。根据审美主体——审美过程中人们心理曲折轨迹的展露,从而获得人们对美的要求与取向。

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对人的审美感觉作了经典性论述:“只是由于属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属人的感觉的丰富性,即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简言之,那些能感受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或者发展起来,或者产生出来。”

人靠五官感知周围的事物,获得美的享受。人的五官感觉是认识过程的开端,也是审美心理过程的初始。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特征的反映,知觉却是对事物各个不同形态、色彩、光线、空间、张力等要素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性把握,也包含着对这一形象情感表现性的掌握。人的知觉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反映,以往的经验会在内心积淀成种种图式,由环境和目的性行为造成的特定期望会决定审美主体究竟去选择哪些图式。这种期望和图式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支配人的知觉活动,使知觉选择某种事物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抑制、舍弃另外一些方面。

审美知觉区别于其他知觉之处在于,它并不依照人与非人、动物与植物、有机物和无机物,有用还是无用去对事物分门别类,而是按照它们揭示的情感表现性去进行组装嫁接。“枯藤、老树、昏鸦”虽各各不同,但情感表现性质相同,所以诗人把它们放在一起,抒写出悲凉冷落的情境。当人们面对一座险峻挺拔的高山时他们会感受到狰狞可怕或威严崇高,看到一条潺潺流水的小溪时又会涌起欢快轻松的心情。审美知觉表面上是迅速直接完成的,实质在背后潜隐着审美主体全部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包含着他的信仰、偏见、记忆、好恶,所受的教育,这里掺和了想象、情感和领悟。审美知觉的终极目标是创造和引向一个独立的审美世界,一个丰富的外部世界与深邃的内心世界的统一体。

审美活动几乎调动起人的全部心理功能和各种精神力量,使它们变成为一个整体的动力结构综合地发挥作用,审美的感知因素是审美经验的出发点,领悟为它指明了方向,情感是它的动力,想象为它添加了翅膀。当这四种要素在内心依次结合,愉快的审美经验就产生了。也就是说,当内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与组合,与外在的物质结构达到契合时,内在心灵就会在美的节奏中和谐地运作,最终构成愉快的审美经验。

参考文献:

[1]《美学(Aesthetica)》——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

[2]《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马克思

审计学篇5

就业前景良好。

审计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途径比较广,就业前景光明。审计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大中型企业和跨国公司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可在政府审计机关和司法机关从事审计检查与鉴定工作,可在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等中介机构从事审计服务与咨询工作,还可以在学校和科研部门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此外,审计学专业毕业生还可以通过自主创业,具有本科以上毕业文凭的全日制大学生和研究生可以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等方式实现就业。

(来源:文章屋网 )

审计学篇6

【关键词】内部审计 医院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204―02

内部审计管理是指由单位内设的审计机构从内部对其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和评价。近年来,荣成市人民医院高度重视提升内审职能,强化内部管理,转换机制,突出重点,科学发展,着力推进内部审计职能规范化、制度化,有效保障了医院健康稳定发展。

1更新观念,转换机制,完善内部审计职能

荣成市人民医院多年前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局限于医药价格的管理,内容比较单一,未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医院管理、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为此,该院从改革内部审计运行机制入手,更新内部审计观念,完善内部审计职能。

1.1 实施了内部审计体制机制改革。为强化审计监督、提高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不断改进和完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建立起了适应医院发展需要的高效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

2007年医院成立了真正意义上专门的审计部门,建立了由院长直接领导的审计组织机构;形成了以审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职业道德和内部审计审计规章制度等为主体的审计规范体系;

1.2 发挥内部审计的预警预防功能。对发现可能对医院总体产生危害的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发出预警,促进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消除风险,清除隐患。

1.3 发挥内部审计差错纠弊的功能。通过审计发现问题,纠正问题,保证整个系统健康运行。

1.4 发挥内部审计促进内部控制建设的功能。通过审计,发现各科室、部门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实际执行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内部审计意见和建议,加强医院内部控制。

2 突出重点,开拓内部审计新领域

2007年以来,该院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挖掘增效、堵洞防弊”的工作原则,以医院管理的内在需求为导向,以医院高效、稳定发展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开拓创新,全面促进内部审计领域的转型和发展。

一是加强审计基础工作建设,着力在建章立制、扩大审计队伍、提升人员素质等方面下功夫。为实现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明确审计工作责任,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确保审计工作质量,该院根据审计法规和卫生部的《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结合医院实际,制定了《内审机构工作职责》、《内部审计作业流程》、《内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等工作管理规定。同时,为了解决审计力量不足,通过择优,充实内部审计队伍,构建起一支由4名专职审计人员组成的内部审计团队。内部审计部门结合医疗机构自身特点,积极组织审计人员参加医院管理、医院会计、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培训和学习,使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趋向合理,进一步提高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逐步建立一支具有现代知识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准的内部审计队伍。目前该院4名内部审计人员中,有1人取得了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资质,2人考取了会计师、审计师职称。

二是推动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开展。近年来,市人民医院高度重视内控审计工作的开展,根据医院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现状,紧紧围绕医院的热点、难点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特别是针对影响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选取专题开展了全院范围的内控审计和审计调查,进一步加大了内控审计工作的力度。例如:随着医院业务的快速发展,卫生材料支出逐年大幅度上升,且在个别科室其增长速度已超过收入增长速度,为了解材料支出的现状,审计科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了调查工作,根据调查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具体建议和意见,得到了院领导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自07年以来,审计部门共提出30多项合理化建议和意见,有27项已被院委会和被审计科室采纳。通过内控制度审计的大力开展,促进了医院的制度建设,规范了各项业务程序,为进一步规范经济行为、优化经营决策、提升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深化推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加大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力度。为加强对中层领导干部监督管理,提高科室的内部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进一步完善对医院中层干部的评价体系,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审计科不断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的覆盖面。在积极开展中层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重点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实现关口前移,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监督和服务作用。在经济责任审计中,他们制定了具体的审计计划,每年选择7个医技、临床科室,对部门经营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情况进行审计评价,并将审计报告直接提交院委会,为院领导考核和任用干部、规范干部行为提供考量依据,发挥了积极的参考作用,使审计效果得到进一步扩大和提升。

四是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站经营活动审计。荣成市人民医院下辖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分布在市区的7个重点社区,承担着市区内老干部和社区群众的医疗保健康复工作。长期以来,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布广、管理不便,同时其经营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很小,因此医院对卫生服务站的监管不到位,同时,随着个体诊所的强力冲击和国家对药品价格调控力度的加大,7个服务站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亏损的局面,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受到一定影响。为了有效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的效能和效果,医院在组织医务科、护理部对卫生服务站调整人员配备、提高医护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同时,要求审计科、财务科、药剂科定期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经济效益审计,弱化外部环境不利因素对经营活动的影响,确保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目前,有5个社区诊所扭转了亏损现象,医疗质量和服务行为得到实质性改善,有效维护了医院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

五是加大工程审计力度,促进工程建设管理。几年来,医院组织审计科完成了大量的工程竣工决算审计工作,并围绕工程决算审计开展了工程招标、施工监督、投资效益审计;实行工程项目由事后审计,向事前介入、事中监督转变;确保工程项目“不审计不结算”;三年来,已累计独立完成工程决算审计80多项,审计工程金额870多万元,与社会中介机构合作完成工程审计项目5项,审计工程金额2000多万元,对查出的虚报材料价格、多记工程量、高套定额等问题,及时与基建管理部门和施工方联系,予以整改落实;通过工程审计工作,不仅为医院节约了大量的建设资金,而且促进了工程建设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六是积极参与经济合同审计和招投标审计。医院内审部门从审查主体单位资格着手,考察主体单位诚信度,确保经济合同能够顺利履行。三年来审计科先后参与监督了新生儿呼吸机购进、职工食堂公开招标、整修暖气工程等五十多项包括医疗设备购进、基建工程的招标和合同签订工作,涉及合同金额1000多万元,加大监督力度,有效地提高了合同签定的合法性、严密性、完整性。

七是严格履行资产管理监督职责,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医院规定:审计科对医院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负有监督职责。每年,审计科都协同财务、资产管理部门,对全院各类资产进行清查盘点,认真核对帐与实物,帐与帐的对应相符情况和资产保管的质量情况,督促资产管理人员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全程监督资产报废、处置环节,切实维护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审计学篇7

关键词:案例教学 应用型人才 案例选取

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233-01

一、引言

《审计学》是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等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该课程的特点是内容杂乱、多,章节之间内部逻辑不清晰,理论知识多,理论和实务部分不好衔接。所以,通过对学生和老师的调研,大部分学生和老师都对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满意:学生认为审计内容比较乱、枯燥,概念多,条条框框太多,老师上课没有新意,知识掌握得程度不好;教师认为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课程气氛死气沉沉,自身缺少审计实践经验,讲课效率不高,学生学习掌握程度不好。这些现象说明了审计教学必须改革,从传统的理论教学转变为案例教学,将理论知识和活生生的审计案例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教学效率差。虽然我国很早就提倡审计教学案例法,但是实际在高校课程中应用得不是很好,大部分老师还是以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为主,上课照本宣科,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上课效率不高,学生掌握得情况也不好。

2.案例的获取渠道少。由于专职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很难对审计案例做到很精细的收集、整理,再加上学校经费紧张、领导重视不够,使老师缺乏积极性,大部分案例的获取都是在网上搜集或者是在不同的教科书里面随便摘录的,适用性不一定那么合适,也没有创新性。

3.案例教学中缺乏互动。如果老师在教学中有案例讲解的话,基本上都是老师把题目给学生,然后和学生一边读题一边共同来分析案例,由于课时有限,很少给学生单独留时间去找资料思考、分析和讨论,这样就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活学活用,对知识掌握程度也不是很好。如果是学生自己从头到尾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案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这样肯定比上面的案例讲解方式的效率高。

三、完善审计案例教学法的对策建议

1.以案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目前还是有很多学校在上审计学这门课的时候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效率很差,所以我们提倡以案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如果学生专业基础较差(比如独立院校或者高职学校的学生),建议老师慢慢过渡,要严格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适当地选取案例,选取和实际相联系,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根据上课内容,分模块进行案例教学。导论课案例;一门课要让学生感兴趣,必须上好导论课,尤其是一些理论知识偏多,比较枯燥的课程。第一堂课给学生把生活中的审计案例列举出来,吸引学生。比如,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获奖名单一般都是会计事务所第一个知晓的,为什么?这就和审计的监督功能有关;很多国家领导人都认为审计很重要,曾经在相关场合中强调审计的重要性等。不同的内容分模块讲解:审计学里面内容比较多,前后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因此可以分模块来讲解,比如有风险评估模块,这时候可以引出:“帝国大厦的鸟粪”的案例,通过类比的方式,让学生联想财务系统和鸟粪的关系;财务呈报内部控制系统和鸟、虫子的关系等。审计证据模块,老师可以在学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提前让学生自己去预习审计证据的相关知识,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对案例进行讨论,这样比只进行理论教学印象更深刻,学生知识掌握得程度更好。最后一次课的延伸案例,我们建议在上最后一节课的时候给学生讲讲这门课程的前沿,嵌入一个研究性的主题,比如给学生讲讲新国际审计风险准则的解读等,一定要是最新的知识和数据,让学生感兴趣。

2.案例获取方式多种多样。作为教师要对自己所上课程负责,案例选取也要正规:可以从中国证监会、财政部和审计署公告中搜集资料,这些案例是具有权威性的,也结合我们的国情。比如讲固定资产审计的时候可以以中国红光集团为例让学生来讨论学习;可以通过电视财经频道、杂志报纸、网络方式获取资料,但是通过这种方式搜集的资料,教师要花时间和精力自己分析原始数据,和学生一样自己认真地去查资料、整理和分析,效果会比较好;还可以通过其他书籍来搜集,很多学者编辑了关于审计案例的书籍,如《中国注册会计师》、厦门大学李若山教授编辑的资料等;最后,可以让学生自己上网去自己搜集案例,这样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并积极参与其中。

3.让学生参与案例教学。上好一门课必须有好的老师,好的教材还要有积极参与、爱学习的学生。学生是重要的一分子,学生是主角,要让他们主动参与其中,把理论和案例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讨论,使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教学效率就会非常高。

四、结论

审计教学过程以审计案例为导向是大势所趋,通过审计案例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也能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但是,案例教学要想成功必须要求老师有很丰富的实践能力以及很过硬的专业知识;学校也要大力支持,不仅从工作上,还要从经费上给予支持,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黎焱.案例教学法在《审计》课程中的应用[J].财务与会计,2010(7)

[2] 何芹.审计案例教学现状及效果评价[J].财会月刊,2009(9)

[3] 何玉.国外审计教学研究与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9(4)

[4] 邢永梅.建构主义理论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J].衡水学院学报,2010(4)

[5] 杨罡.财务收支审计教学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11)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 陕西西安 710000)

审计学篇8

2.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确定性理论及其启示张勇,章中信

3.银行集中度与银行效率的实证分析——基于亚洲八国(地区)的面板数据黄旭平

4.基于亚洲货币单位的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思考王晓青,Wangxiao-qing

5.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几点思考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陈祖华,李宗卉

6.LOGIT模型在小额农贷信用风险识别中的应用孙清,汪祖杰,Sunqing,Wangzu-jie

7.农户特征、金融结构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方阳娥,鲁靖,Fangyang-e,Lujing

8.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制度的思考徐金华

9.淮安市农业保险试点模式的基本分析丁爱华,吉顺龙

10.浅议江苏省农村合作银行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以江苏某县农村合作银行为例洪慧娟,郑姗姗

11.专业胜任能力、独立性、法律风险与审计质量刘成立

12."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我国差别收费现象的经济学思考张立民,丁朝霞,钱华

13.注册会计师审计成本初探张利华,潘罡

14.论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中的作用陈德兰,封美霞,Chende-lan,Fengmei-xia

15.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审计重点初探喻丽,王丽琳,Yuli,Wangli-lin

16.Krashen输入假设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郑建新,梁文青,Zhengjian-xin,Liangwen-qing

17.广播广告中"品牌词"的句法和语用分析黄燕

18.LNQD列的泛函中心极限定理杨洋

19.论和谐社会的传统文化基础钟永圣

20.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王春茹,阮星光

21.高校分配制度改革探析陈红,Chenhong

22.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投点制选课系统的设计与优化丁国勇,徐军

23.浅谈"学科馆员"与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工作陈静,李敬花

24.对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思考王丽丽

25.给法学"案例教学法"把脉罗欢平

26.关于"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卢亚娟,Luya-juan

1.资产价格波动与金融稳定关系研究述评段忠东,曾令华

2.江苏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丁雯,DingWen

3.江苏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龚云腾

4.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股票市场价格仿真研究孙黎明,吕新明

5.中国当前货币政策操作目标选择王膺,WangYing

6.台商直接投资推动海峡两岸产业内贸易研究——以机电业为例周惠,王志明

7.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资本流动效应及监管政策研究姚战琪

8.日本保险业危机对我国保险监管的启示吉玉荣,张爱红,张维,JiYu-rong,ZhangAi-hong,ZhangWei

9.从金融监管看金融机构的退出设计杨海水,YangHai-shui

10.浅谈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王冬梅,WangDong-mei

11.事件驱动会计信息系统风险与内部控制设计卢燕

12.关于政府负责人制度建设审计评估体系的构建王小红

13.借鉴舞弊三角理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舞弊审计质量辛焕云

14.日本企业管理中的儒家伦理元素黄国伟,任德新

15.花旗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策略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朱蓓

16.特许经营法律责任探析李心淑

17.无穷小与无穷大的阶在极限运算及判级数敛散性中的应用王梅英,陆伟东

18.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代家庭伦理观念成林

19.英汉语言中数字运用的文化差异及原因分析江义勇,JiangYi-yong

20.普通高校学习支持服务中心的构建朱姝

21.谈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及改进——基于23所高等院校的调查何太明,付巧云

22.审计课程的隐性知识属性与案例教学黄溶冰,HuangRong-bing

23.论财经类专业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张明霞,ZhangMing-xia

24.审计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初探齐兴利,郭云辉

25.一种粗糙查询的SQL实现新方法张熠,张金城,黄兵

26.世界竞技健美操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现状杨晓艳,奚天明,杨秀芳,YangXiao-yan,XiTian-ming,YangXiu-fang

1.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研究——基于ARCH模型的实证分析沈能,Shenneng

2.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一项基于深圳股票市场的实证研究刘剑,谈传生,Liujian,Tanchuan-sheng

3.区域国民经济动员网络模式研究王子龙,谭清美

4.我国纺织品与服装出口面临的新贸易壁垒及其对策吴群,陈建琼

5.文化的产业化——精神经济时代的财富创造钱志中

6.江苏高等教育对经济的直接拉动效应研究马玲,孟冬冬

7.最终控制人、债务融资与控制私利孙健,Sunjian

8.随机利率下夫妻联合寿险模型罗琰

9.税收稽查博弈与委托-模式创新殷国玺,Yinguo-xi

10.基于公司治理的环境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金颖,Jinying

11.编制现金流量表的设想周志英

12.论审计假设在现实审计环境下的修正平沪生

13.关于绑架罪主体的思考沈玉忠

14.隐喻·认知·经济语言——从growth词语搭配中的概念隐喻谈起汤洁

15.英语歧义的语用效果郑建新,梁文青

16.成长的仪式:《阿拉比》与《五猖会》比较王苹,韩希明

17.两类矩阵反问题解存在的条件蔡茜,方芬

18.中心极限定理的两个应用张永良,唐汇龙,Zhangyong-liang,Tanghui-long

19.不完备市场的消费投资问题刘广应,陆伟东

20.论思想教育过程中心理因素的影响俞苏,Yusu

21.浅论高校德育模式的建构赵欢春HtTp://

22.目标与模式:财经类课程双语教学的选择性思考王晓震,陈思维

23.复杂性视野下的教学特征初探满莉,高雪梅

24.论新形势下高校普通话教学对策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刘顺

25.化繁为简:《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艺术毛泽盛

26.试论网络教学设计策略张映光,Zhangying-guang

27.基于Web的网上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刘毅,施永香,赵燕飞

28.M-Learning:面向未来的新型学习方式孙卫

29.深化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张宏伟

1.伟大的探索光辉的思想易仁萍,YiRen-ping

2.论对建立公有制经济的历史性贡献管淮

3.内需的扩张性与扩大内需政策:一个分析性框架桁林,HengLin

4.培育中等收入阶层的意义、目标和路径沈立人,ShenLi-ren

5.关于加快江苏省行业协会改革和发展的调研报告蒋大鸣,朱乃新,崔之清,JiangDa-ming,ZhuNai-xin,CuiZhi-qing

6.投资建设项目损失状况及对策分析蔡志刚

7.析SARS疫情对商品零售业的影响田文平

8.论当前的宏观需求调控与税收政策调整庞凤喜,PangFeng-xi

9.财政支农效益评价、成因及对策程莹

10.行为金融视角下的公司理论杨胜刚,YangShen-gang

11.中国经济金融化指标体系研究蔡则祥,王家华,杨凤春,CaiZe-qiang,WangJia-hua,YangFeng-chun

12.经营者股票期权价值分割与会计处理研究刘建秋,刘冬荣

13.再论民间审计风险王天东,陈亚民

14.对环境审计定义的再认识李雪,杨智慧

15.元代诗词大家张翥生平事迹琐考施常州,ShiChang-zhou

16.关于《法律的经济学分析》译文的思考季益广

17.想象异邦与文化利用:"红毛国"与大清朝——前汉学时代的一次中英接触程章灿,ChengZhang-can

18.从神话到宗教——论宗教的个体发生刘晓东,LiuXiao-dong

19.Banach空间上的算子族理论王声望,WangSheng-wang

20.关于教育的断想陈怡

21.论会计专业本科生能力的培养李明辉

22.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理性思考——"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探索张映光

23.英诗教学探幽曹萍

24.亲情教育:一个亟待关注的领域赵志毅

25.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宿舍"的有效机制王海平

1.中小企业贷款困境的新出路:现有政策性银行转型罗欢平,Luohuan-ping

2.对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探讨——以江苏为例孙莉,李淑萍,Sunli,Lishu-ping

3.消费主义文化中的城市女性消费陈晓敏

4.风险度量的主要模型及其评述张维

5.国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主要模式及其借鉴丁爱华

6.浅议地震保险制度吉玉荣,Jiyu-rong

7.宝钢应对贸易救济措施的"走出去"策略与绩效分析杨仕辉,Yangshi-hui

8.基于GRC整合视角的企业综合防御系统框架的构建张巧良,宋颖超,李艳

9.新会计准则在商业银行应用现状分析程丽丽,宋德高,Chengli-li,Songde-gao

10.审计机关的行政强制措施初探尚永昕,Shangyong-xin

11.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试析再审程序法律论证系统的构成刘宏宇

12.比较法视野下的比较广告法律问题研究——兼论我国比较广告法律规制之完善周德荣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邓欣

14.试论的科技观张恒,卓汉平,Zhanghen,Zhuohan-ping

15.论语体在语法研究中的作用刘顺,Liushun

16.对《阅微草堂笔记》中有关外来文化描写的评述韩希明

上一篇:数据库审计范文 下一篇:审计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