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法范文

时间:2023-12-06 06:03:15

审计法

审计法篇1

一、职能部门入手审计法的理论基础

企业按职能设置组织机构是企业经营及其组织管理体系的客观要求。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财富最大化是企业管理的目标。企业同时又是一开放性的系统,提供社会所需的商品和劳务,向社会采购所需的生产资料,向政府交纳税金,并为满足财富最大化目标向社会投资、融资,进行资本化经营。

职能部门根据企业类型、规模、经营特点设置,体现了分工原则,有利于提高效率,但按职能设置组织机构也有其缺点:职能部门之间存在着“界限”,相互之间沟通有一定困难,很难做到协调配合;重视本部门的利益和目标,对企业的整体利益和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会计部门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即通过会计核算,提供经济信息。会计核算程序的特点,决定了会计所反映的经济信息主要来源于其他职能部门,它更加需要和其他职能部门的沟通,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

虽然会计报表反映了企业的经济信息,但在企业内部,经济信息还可从其他职能部门获得,且董事会或企业管理层往往更注重从其他部门获得所需经济信息,这是因为其他职能部门提供的信息更专业、更原始、更可靠,而经过会计加工的信息可靠性相对较弱。职能部门入手审计法顺应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从会计核算的前道工序,即经济信息的源头上开始,得到第一手的、更加真实和完整的经济信息,并通过和会计报表相互核对、纠偏,获得可信的经济信息。

职能部门入手审计法账户入手审计法和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审计法一样,都有其理论基础。账户入手审计法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相信财会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敬业精神、会计记录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审计法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有效,内部控制主体有能力且诚信的基础上;职能部门入手审计法的理论基础是相信企业设置的职能部门,能够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相信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职业道德。职能部门的人员由专业人员或有经验的人员组成,企业经济核算要求职能部门必须提供经济信息的基础资料(即有关经济业务预测、实施、记录等资料)。这些资料是最原始的资料,专业性更强,证据上更为可靠。

职能部门入手审计法能够有效发现故意舞弊行为,因为故意舞弊的参与人越多,作弊就越困难,而职能部门入手审计法则正是利用多个部门的业务记录,来验证会计报表项目的真实性。合法性,从而充分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舞弊行为,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二、账簿基础审计法和制度基础审计法局限性

(-)账簿基础审计法的主要目标是会计报表的真实性,难以实现会计报表的完整性审计目标

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会计报表信息质量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会计报表审计要达到的审计目标。会计报表的真实性是指会计报表上所列示的必须是会计主体确实已经发生的、真实经济业务的反映。会计报表的完整性是指会计主体事实上已经发生的经济事项,按照客观性原则,必须全面地在会计报表上进行反映。

账簿基础审计法,是以反映经济业务的会计报表、账簿、凭证等会计资料为基础,规划和实施审计的方法。它具体运用这种审计方法团依据的是原始凭证,评价的是会计报表,审计过程基本上没有脱离财务会计部门,只要原始凭证、会计处理方法无误,即可作出会计报表是真实的结论。而对那些已经发生的、没有进行会计核算、没有会计记录的经济业务,则无法进行审计,因而对会计报表是否完整就无法判断。

会计报表不完整,不仅造成小金库泛滥,国家税收流失,并且严重影响了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等报表使用者的正确决策,潜在着很大的审计风险,仅从账簿入手的审计方法已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审计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证会计报表真实、完整,但调查、测试、评价过程复杂,需有一定的职业判断

企业设置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和审计目的有一定的差异。内部控制制度的主体是企业管理系统的职能部门和经办人员,客体是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活动,因而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与企业管理的目的有一致性,主要是维护企业财产的完全、完整,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因为董事会及管理部门完全可以从财会部门以外的企业其他职能部门获得更专业的、更可靠的信息,而对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董事会及管理部门并不看重,而这一目标恰是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外部投资人、债权人、税务部门的需要。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这一目标有时是和董事会、管理部门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取决于董事会和管理部门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态度和意识,取决于职能部门人员的能力、诚信和道德,取决于组织机构的协调及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并被内部控制制度的成本和效益所困:建立组织机构是为了有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管理,如果为了前者而牺牲后者的话,控制的成本将会大得无法承受。

内部控制制度人手的审计方法,主要目的是减少审计工作量。但实际操作起来比较麻烦,并且存在这样的情况:前期做了大量的符合性测试工作,结果表明内部控制制度不可依赖,浪费人力物力,加大审计成本。而正常运营且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企业,如果要作弊,仅仅几笔账务处理即可满足其需要,这同企业整个浩繁的大量的会计记录比较,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由此可见通过符合性测试判断内部控制制度可依赖性也存在着不小的风险。

三、职能部门入手的步骤及要求

一般来说,职能部门双方或多方的业务记录与会计报表项目核对一致,即认为会计报表反映真实、完整;若核对不一致,分析并查明原因,如对企业的销售收入审计,可将销售部门的销售业务记录(如销售台账、销售合同执行情况登记簿等资料),按照会计核算口径进行分类汇总,用此结果和财会部门“销售收入”、“应收账款”科目核对,若核对一致,即可判定销售收入及应收账款会计核算正确;若有差额,审计人员应同企业销售部门和财会部门的经办人员核对,分析原因,查找具体差错数额,并进行认证。

(一)职能部门入手审计法的步骤

第一步,取得企业组织机构设置图,了解组织机构中各部门的职能及经济业务活动;

第二,对有经济业务活动的职能部门,详细了解内部人员分工,了解经济业务活动的记录情况,并取得职能部门有关经济业务活动记录;

第三,了解财会部门会计报表、会计账簿对相关经济业务如何分类反映,并和从业务部门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核对;

第四,若双方数据核对一致,即可确定账簿记录正确,若双方数据核对不一致,对与该项业务其他关联部门的记录继续核对,查不一致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差额;

第五,对核对出的差额进行调整,确定审计结果。

(二)运用职能部门审计法的要求

1.索取职能部门的业务记录应与索取财务部门的会计资料同时进行,若先索取会计资料,在审查账簿过程中再索取职能部门的业务记录,将会造成被审计单位财会部门的误会,给索取职能部门的资料造成困难。

2.由于职能部门和会计部门双方经办人员对各自的业务比较熟悉,核对过程一般要求由双方经办人员共同参与,这样既可提高工作效率,又便于对结果的认可,纠正错误的记录。

3.审计工作可根据企业管理组织机构的职能部门进行分工。如生产性企业,一般设置有销售部、供应部、生产部、财务部、人事部、行政部等,审计分工应针对业务部门的特点,安排审计人员,搜集各部门的业务资料,通过分析、审查、计算,将结果和财会部门会计记录进行核对。

审计法篇2

关键词:审计方法;审计方法体系

通常大家所说的审计方法体系是指由有联系的审计方法组合而成的以更好行使审计职能、实现审计任务目标的一个整体。故形象地来讲,审计方法体系是审一个集合,该集合的子集即为审计方法,它是指为了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标所所采取的各种具体的措施和手段。审计方法体系与审计方法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一、审计方法与审计方法体系的关系

对于审计方法体系的这个集合,有人认为它的子集只是所及证据是所采用的审计技术,也有人认为它的子集是整个审计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审计方法。一般而言,后一种看法比较符合实际,因为要完成审计任务、得出审计结论,单靠收集审计证据是不够的。还应该采用审计规划方法科学确定审计目标;运用实施方法来证实审计目标,搜集有效充分的证据;采取审计管理办法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保证审计资源的有效利用等。

二、审计方法体系的内容

虽很难像会计方法完整体系那样说清楚审计方法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但是审计方法有自己的体系,它并不是毫无规律可言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审计规划方法、审计实施方法、审计管理方法等三部分。

(一)审计规划方法

1、概念

审计规划方法是对所有的审计工作进行比较全面的合理的发展计划及安排时的措施与方法。

2、目的

确定审计目标,更好分配资源,让审计工作经济高效。

3、内容

(1)计划制定。明确审计目标,以及长短期的一些活动安排。

(2)程序确定。只要是一些具体的审计活动安排,包括审计之前的准备工作、审计的实施、以及审计结束后的一些安排。

(3)方案设计。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审计规划方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是明确以下几个问题;审计重点的确定、人员的分工、审计时间及审计顺序的安排等。

(二)审计实施方法

1、概念

审计实施方法是审计工作进行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的方法和手段。

2、目的

搜集对审计结论形成有用的证据,对照标准评价,提出审计报告与结论。

3、内容

它是审计最基本的方法。它即为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与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主要包括:审核稽查方法、审计记录方法、审计评价方法和审计报告方法。

(1)审核稽查方法。审核稽查方法是指在审计过程中搜集证据时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是为了证实书面的记录材料是否与实际发生之间是否有差池,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审计结论。

(2)审计记录方法。审计记录方法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的程序记录的方法。它有利于明确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范围,以及审计工作的适当性;为审计结论的形成提供书面的依据从而更好地支持审计结论;可以全面反映审计的过程。

(3)审计评价方法。审计评价方法是指依据已经搜集的证据对照标准评价,来作出审计结论的方法。通过审计评价可以确定审计资料的真实性、可信度;以及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有效性、合法性。

(4)审计报告方法。审计报告方法是指设计、编写以及审定审计报告的方法。审计报告方法可以重点的反映审计活动的过程及审计成果;有利于审计委托者正确理解和使用审计报告,了解审计结果以及明确各自审计责任

(三)审计管理方法

1、概念

审计管理方法是指对审计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方法与手段。

2、目的

控制审计过程、效率和结果;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提高资源的合理利用率

3、内容

审计管理主要包括对审计主体、审计质量和审计信息等方面的管理。

(1)审计主体管理方法主要是指对审计组织以及参与审计人员的管理方法。

(2)审计质量管理方法主要是对审计质量标准的制定,以及对审计质量的评价及控制的管理方法。它是为了降低影响审计质量的各方面的因素,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降低审计风险。

(3)审计信息管理方法

是对收集到的审计证据进行处理、保管和应用的各种方法与手段。审计信息管理方法是为了更好地使用审计信息资源,提高审计效率。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审计法篇3

我国的审计体制属于行政模式,最高审计机关是隶属于国务院总理直接领导下的审计署,这种体制是以政府管理职能和监督职能一体化为理论基础的,这种有限独立性的设置客观上已限制了国家审计机关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充分发挥监督保障作用的可能性,在强调政府职能转变的今天,这种领导体制显然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理论基础。西方发达国家的审计监督职能首先强调审计是权力制衡的工具,绝大多数国家的国家审计机关都在起着维护制衡的作用,这就必然要求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活动进行严格的审计监督。

中国现行审计制度自1982年恢复以来,专家学者就围绕审计独立性探索如何完善和改革现行审计体制的方式和途径。笔者认为,中国《审计法》修改的核心应当强调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并重。(1)独立审计原则是审计监督的一项基本原则。根据《利马宣言-审计规则指南》,“最高审计机关只有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组织之外,并且能防止外来影响的情况下,才能客观地和有效地完成任务。”审计独立性的核心是审计组织的独立,组织独立决定于人员独立和经费独立,这恰恰是现行行政型审计体制无法满足的。在《审计法》修改征求意见稿中,该问题并未取得重大突破,依旧延续了审计双重领导、隶属于政府却又审计政府的体制。当然,征求意见稿中多处体现加强审计独立性的思路。其中第四条特别强调,“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授权审计机关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针对这个问题,较之以前“可以”的措辞,“应当授权”的表述进步颇大。但把审计放在行政框架内,由于审计机关的人财物等权力均由地方政府掌管,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审计监督的独立性。

(2)国家审计应当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十六大报告中把国家审计定位在“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上,这就足以说明审计机关的权威性。《宪法》把审计监督制度确立为国家财政经济管理中的一项基本制度。根据《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不但可以对各级政府机构、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进行经济监督,还可以对财政、税务、金融、工商行政、物价、海关等部门的经济监督进行“再监督”,促使其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审计机关不仅可对微观层次进行监督,而且可对宏观管理层次加以监督,其监督工作更具有权威性。在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作用上,国家审计通过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实现对经济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从而带动国家政治权力监督效应,包括反腐败。按照实施监督的主体和被实施监督的对象不同,经济监督所包含的种类和范围呈现多样性。但从监督的层面、监督的作用范围、监督的效果和对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影响力而言,国家审计监督作为经济监督的一种表现形式高于其他种类的经济监督。审计作为国家的一种较高层次的经济监督手段,必须具有较高权威性。一是审计机构组织形式的权威性。作为审计监督,从某种特定意义上讲,是对滥用权力的监督,因此,它必须首先实现权力,用权力去制约权力。因此审计机构的组织形式必须高于被审计监督对象的任何部门的组织形式,这是实现和保证审计监督目的和作用的组织保证。二是审计机构主管领导的权威性。既然审计机构组织形式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因此主管这一方面工作的主管领导,也必须是具有较高层次的领导,这样它才能有效地利用审计监督手段,行使对经济活动的最高领导权,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在审计环境的各组成要素中,对审计领导体制影响最深的是政治环境,它是决定审计领导体制的根本因素。

因此,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审计模式要根据各国的政治制度。中央与地方审计机关是否存在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主要取决于国家的政治体制。一般来说,实行地方分权的联邦制国家,地方审计机关不受中央审计机关的领导而受省议会领导;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地方审计机关受上级审计机关的领导。笔者以为,中国应当建立一种新型的双重领导的审计体制,即审计机关受同级人大和上级审计机关双重领导,将国家审计署改革为隶属于全国人大的专司财政监督的独立监督组织,业务上以全国人大授权国家主席垂直领导审计机关为主。这样,在提高审计独立性方面,划归各级人大领导。在提高审计权威性方面,由全国人大授权国家主席直接领导,同时最高审计机关对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垂直管理。当然,这种变革要通过修订《宪法》来实现,而不单纯是修订《审计法》能够解决的。建议在合适的时候,《宪法》应将审计体制改为新双重领导体制,具体规定为:国家设立国家审计机关,国家审计机关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全国人大授权国家主席垂直领导审计机关的日常工作,审计长对国家主席负责,国家主席对全国人大及常委会负责。

国家审计长由国家主席提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国家主席任免。全国人大闭会期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国家副审计长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免。全国人大负责审议审计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督促、检查审计机关的日常工作。县以上设立审计机关,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在人大闭会期间向人大常务委员会报告工作。地方各级审计长由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提名,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地方各级人大闭会期间,由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决定,地方各级副审计长由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任免。地方各级人大负责审议审计报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负责督促、检查审计机关的日常工作。另外,地方各级审计机关正职和副职领导人的任免,在提请决定前,必须经上一级审计机关同意,并报上一级审计机关审计长提请该级人大常委会批准。为了更好地保证审计机关依法独立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从体制上理顺审计机关与财政部门的关系,切实解决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审计经费应参照军队模式,由国家预算安排,逐级系统下拨,系统管理。

二、强化公共财政审计

修改《审计法》征求意见稿中,将审计监督范围扩大到“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情况”,增加了“对以国有资产投资或者融资为主的建设项目进行审计监督,并对项目的建设、设计、施工、勘察、监理、采购等单位与上述国家建设项目直接相关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对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扩大到“中央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增加了“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金融机构”。对国有企业的监督,扩大为“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企业”。目前,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虽说体制改革在中国已经实施20多个年头,但从中央到地方,各种国企,包括直接或间接、公开或隐蔽地参与经济事务的国有单位、机构仍然太多、太滥。而对于审计资源来说,面临数字庞大的被审计单位,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相对较少,而且还担负着一定的专业管理的职责,就不可能开展大量的审计工作。中国国有单位实在太多,被列为年度审计对象的几率极小。

笔者以为,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永恒的主题,国家审计范围应仅限于公共财政审计。市场经济下,资源主要靠市场配置和调节,国家审计应将工作放在公共财政和国家立法机关批准的支出项目上。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数目一直在减少,而政府财政收支却是动辄上万亿的庞大金额。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后,企业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其经济活动主要靠市场行为调节。至于真实性、效益性审计是企业自律行为,可完全由企业自主决定,或由内审机构、或由社会审计机

构审计,并独立向投资方、有关部门做出财务真实、效益的报告和承担由此不实造成的责任,国家审计不应再对这些内容进行监督。金融审计由金融监管部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负责,国有企业审计由国资委负责,国家审计机关不仅要对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金融监督管理机构等部门进行审计,而且还要对这些部门所执行的业务监督工作进行再监督,从源头上控制金融风险、国有资产流失。英国早在13世纪就建立了王室财政审计制度。英国国家审计署完全独立于政府之外,代表议会对政府公共开支进行审核,监督政府运作,向议会报告工作。它所审计的对象不仅包括从中央到地方所有政府部门和政府机构,还包括逾半数使用公共资金的社会团体,并负责审计所有“国家贷款基金”(即国债资金)账目。另外,根据我国新颁布的《公务员法》,法官、检察官、行政机关、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均属公务员。《审计法》规定,所有花财政预算的单位都应该接受审计,因此各级党政部门和人大、政协、司法机关也就没有理由对审计进行回避。今后,党政军各级机构都应列入审计范围,实现真正的审计无“特区”,既凡是有国家财政拨款的部门、事业单位都纳入审计的管辖范围。

三、建立问责机制

我国的专家和学者对我国审计机关行使处理处罚权这一问题目前并未取得共识。一种观点认为,审计行使的是监督权而不是管理权,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当前审计机关拥有的系列权限中,只有审计处理处罚权才能真正强化审计部门的权威性。笔者认为,审计行使的是监督权而不是管理权,审计机关应仅有检查权、报告权、处理处罚建议权。西方诸国国家审计只有检查权和报告权,而没有处理处罚权或者没有直接的处理处罚权。在国外普遍采用的“立法型”(审计机关对议会负责)审计体制下,审计结果出来后,议会一般会召开“听证会”,要求政府及其部门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解释,由议会实施责任追究制或者问责制。审计的对象只能是财务数字,其所做的工作就是把国家财务搞清楚。中国各经济管理部门已对各自领域实行专业监督,审计机关的监督应是对其监督的再监督,而不应直接对违规行为主体进行处理处罚。审计的意义,更大程度上在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对于相关责任人的问责,则有待行政处罚机制和司法机制的跟进。审计部门不必、也不能将其触角深入到有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的权限范围之内。

目前,国家审计没有问责的权力,缺乏相应强有力的督促整改制度和惩戒制度,审计风暴虽然年年刮,违规不改现象却依然存在。实现国家治理的途径很多,但现实的中国,明确责任,进而落实责任,是国家治理的关键所在。当前应完善官员任用、考核、问责制度,笔者提出的新型双重领导的审计体制为此提供了便利。问责制度是民主政治和法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体现,其性质乃是一种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的民主政体是实现真正有效的问责制度的前提条件。问责制通常仅在政治人物(通常国家一级为部长以上官员,地方为当地竞选的胜者和它的组阁团队)的层面。普通公务员实际上是通过正常的行政和人事管理制度来进行问责,表现为内部的责任追究制度。从目前我国高官问责的实践而言,审计问责有其法制基础和社会基础。推动和建设高官审计问责制度,已成为彰显中央政府权威、铲除腐败决心、保障社会稳定的风向标。国家或地方的审计虽说是制度安排,但它毕竟属于整个制度框架内监督制度中的一道事后监督的具体环节,没有制度框架内的其他制度安排(包括干部人事制度)和相关的监督制度安排相匹配,违规违法所需支付的代价成本极小。问题的关键在于审计结论应在各级党委人大的用人决策中有所体现,应当影响到每个被审计者的职务升迁和奖惩。在对审计出的问题严肃查处方面,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其实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各级人大每年要对“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进行审计,可以要求对前一年审计出来的问题的处理情况作为报告的内容之一,要报告有关问题是否查清,有关责任人是否承担了应该承担的行政责任或法律责任。此外,人大还有权采用询问和质询等方式,就重大问题对具体政府官员进行质问,要求其做出解释和说明。

如果通过询问、质询等还不能把问题搞清楚,人大还可以启动特定问题调查程序,组成专门的临时委员会对某一重大事件进行调查。同时,人大还可以把上述权力与对官员的罢免权相结合,使得监督更有力度。另外,在现行体制下,明明是一把手或主要领导起决策的主要作用,但“集体决策”这一形式往往成为个人事后推卸责任的借口。

审计法篇4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等的规定,为明确国家机关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和监督,客观、公正地评价其任期完成目标、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明确经营业绩和经济责任,促进企业加强和改善管理,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为上级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或者兑现承包合同等提供参考依据。

二、经济责任审计关键审计环节及相应的审计方法

由于企业的违规违纪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往往隐藏较深,审计人员仅凭查阅账目是很难发现问题的,在审计实践中,以下几方面是企业经常疏于管理的薄弱环节,很容易发生违规行为,现结合案例予以介绍。

1.账外资产

账外资产俗称“小金库”,实质上是企业的一项资产,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但该资产没有反映在企业账簿上,企业资产负债表上也不含该项资产的金额。根据账外资产不同的表现形式,可采取相应的审计方法。

(1)货币资金

企业收取的职工罚款、个所税手续费返还、废旧物资处置收入等都可能形成货币性账外资产。审计人员可通过查阅财务账簿与实地盘点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账外资产。

例如,在某次审计时,该企业提供的固定资产台账上载明有门面房,但在财务账上却没有体现相应的租金收入。经询问,对方解释门面房一直空着,没有出租,因此也就没有租金收入。经我们实地查看,发现那几间门面房都有商贩经营,对方才承认该租金收入没有入账。

实际审计时还要重点检查出纳保险柜内的物品,往往能从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某次审计中,我们在检查保险柜时发现一份现任出纳与上任出纳办理工作交接时的移交清单,其中一条某年某月某银行卡余额的信息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经过深入追查,原来该银行卡里存放的都是该企业的账外资金。

(2)物资

企业接受的捐赠或上级划拨的资产,也可能形成账外资产。审计人员可通过对固定资产实地盘点,通过账实核对,检查是否存在未入账的实物资产。

例如,在审计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企业对招待用烟酒的管理极不规范,购入烟酒时没有作为存货入账,而是一次性计入招待费用,形成了事实上的账外资产。虽有专人保管,但领用手续不健全,导致部分领导干部虚列招待事项,将烟酒领出据为己有。

2.往来款项

往来款项直接反映企业的债权债务,不论是年报审计还是经济责任审计,都是应该重点关注的?热荩?但经济责任审计不仅要关注债权债务的真实性,同时也要关注债权债务的合理性。在审计前,先获取企业最近3-5年各往来科目余额表,对余额较大的明细科目进行账龄分析,对于长期挂账的往来款项要落实款项性质与长期挂账的原因,关注应收款项是否有催收记录,应付款项是否还需要支付等。审计中,还应重点关注企业职工的借款管理。企业职工的借款一般是以备用金的形式,主要用于小额零星报销费用支出以及出差人员必须随身携带的差旅费等。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备用金或被长期占用,或被企业用于与生产经营相关的采购业务,给企业增加了潜在的风险。

例如,某次审计中,我们在对职工借款进行审计时,发现部分员工的借款账龄达四、五年之久,且金额都在10万元以上。经深入追查,发现竟然是部分领导干部看到股市行情看涨,利用备用金管理不严的漏洞,虚列名目,将备用金借款用于炒股,该企业却一直未予清查。

有的企业为了所谓“方便”,人为的扩大备用金使用范围。某次在审计一家冶炼厂时,发现职工借款有大额现金冲账的现象,最大的几笔均在200万元以上,这一反常现象引起了我们的重视。经审计,原来该企业所需矿石主要从私营矿企购入,而私营矿企要求购货方以现金进行交易。因此,企业将大额款项汇入采购人员银行卡中,方便采购人员与矿企进行现金交易,待采购人员交还剩余款项时已间隔半年甚至一年,期间企业也未采取任何防范措施,如果采购人员挪用采购款或是携款潜逃,必将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3.对外投资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主要关注企业对投资的控制管理,可分为以下3个阶段:

(1)事前控制审计,关注企业投资前是否进行可行性研究,是否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评估,是否经股东大会表决通过,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还须报上级部门审核同意。

(2)事中控制审计,关注被投资企业的验资报告、章程、年度财务报表、各年董事会(股东会)决议等资料是否保存妥善保管,是否向被投资企业派出管理人员,是否定期提交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出的问题是否得到落实。

(3)事后控制审计,可结合股利分配情况,分析投资项目的投资效果,关注已处置的长期投资,处置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处置金额是否合理等。

有的企业投资前未做好相关的评估工作,投资行为草率。某次在审计中,发现某企业投资了一家冶炼厂,但该冶炼厂属于高能耗行业,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在银行贷款会有很多限制,结果冶炼厂流动资金全部由该企业提供,极大的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并且两年后冶炼厂被政府责令关停,使企业遭受重大损失。

4.收入与成本

作为经济指标考核的主要指标,收入与成本的真实性是经济责任审计重点,企业为了完成年度考核任务,人为的调节收入与成本,从而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在审计工作中,主要还是从财务账簿、购销合同与业务台账入手,重点关注每年末与任期内最后一个月的收入、成本,特别是暂估的收入。某次审计中,我们发现企业为了完成年度销售收入指标,在当年12月份仅凭销售合同便暂估了1000多万元的收入,次年1月份又冲减这项收入,很明显是在调节收入。

5.费用支出的合理性

主要检查企业劳保费用、职工教育经费、职工福利费等支出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国有企业还须关注“三公”经费、职务消费是否纳入预算调控,有无过度消费、违规消费等问题。在审计工作中,可通过查阅凭证原始附件,从中发现疑点。某次审计中,发现企业购进一批工作服,发票上注明的单价很高,数量却只有几套,很不正常,原来该企业为几名厂级领导定制了高档西服,为掩人耳目,便以工作服的名义在劳保费列支。还有的企业虚列职工教育经费,某次审计中,发现企业培训费金额很大,附件均为旅行社开具的发票,旅行社不是培训机构,并不具备培训资质,经追查,原来是该企业领导以学习培训的名义进行公款旅游。

三、总结

审计法篇5

一、法务会计的定义与本质属性

法务会计最早产生于二十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美国,它是适应当时政府查处时有发生的内部股票舞弊案及储蓄信贷行业丑闻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法务务会计的定义与本质特征,国内外学者是众说纷纭,根据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普遍认为法务会计是将会计、审计知识与调查技术相结合,对经济案件或纠纷中的财会事实进行计算、检验、分析、认定,将证据规则与之相结合并给法庭提供相关证据,其主要内容是诉讼支持与调查会计。其主要代表有美国著名会计学家G·杰克·贝洛各尼与洛贝特·J·林德奎斯特、我国学者盖地、喻景忠等。G·杰克·贝洛各尼与洛贝特·J·林德奎斯特认为:法务会计是运用相关的会计知识,对财务事项中有关法律问题的关系进行解释与处理,并给法庭提供相关的证据,不管是刑事方面的,还是民事方面的。盖地教授从实务角度认为:法务会计是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以会计理论和法学理论为基础,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会计资料为凭据,处理涉及法律法规的会计事项,或者以法律法规和相关会计知识审查、监察、判定、裁定、审计受理案件与受托业务。

笔者认为,从学科的角度看,法务会计是指吸收会计学与法学原理、运用审计和调查技术,并结合证据规则,研究法务会计活动及其规律的边缘性会计学科;从实务的角度看,法务会计是法务会计工作者在社会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会计界对法律界的专业支持,是会计专业人员为解决或处理法律事项或问题提供的专业服务,这种服务按照所要处理的法律事项是否进入诉讼程序,可将其区分为诉讼服务与非诉讼服务两类。因此,法务会计的目的在于研究和解决法律中的会计问题,法律服务性是法务会计的本质属性。

二、法务会计与独立审计的联系

独立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进行独立审查并发表意见。法务会计与独立审计关系十分密切,如都是在财务会计资料基础上开展业务,都是对相关会计事实的再次处理,从业人员都需要会计学、审计学等专业基础知识,在业务过程中都需要调查取证,并作出分析性结论。实务中,审计报告、审计工作底稿等有时则直接作为法务会计的审查对象或证据,并且目前许多法务会计服务就是由注册会计师提供的。具体来说,

二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对象方面。法务会计是处理法律中的会计问题,独立审计是对会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进行审查,二者都是在财务会计资料基础上开展业务,主要工作对象是相似的。

2、工作程序与方法方面。法务会计和独立审计工件程序和方法上也极为相似。在程序上,在接受委托前,二者都要先会见委托方,初步了解被委托事项进行,弄清委托目的,并决定是否接受委托;接受委托后,先要制定计划,然后展开调查取证活动,获取所需的各类证据;最后都要形成结论,撰写报告。在执行业务的过程中,二者都要对各种会计信息和资料进行检验分析,并运用审阅、查询、计算、分析性复核等常用的审计方法等,以获取相应的证据。

3、行为主体方面。法务会计与独立审计业务都需要高素质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才能胜任,虽说在人才专业素质的要求上不尽相同,但在目前,二者在行为主体上也有很大的联系。比如,在涉及上市公司的报表舞弊案件中,具有从事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注册会计师,根据需要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也可成为法务会计的行为主体。事实上,由于激烈的竞争,法务会计正日益成为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方兴未艾的业务拓展新领域。据报导,美国前100家最大会计师事务所已有近60%拓展了法务会计服务,许多注册会计师除了加入美国公共注册会计师协会,还会加入美国注册舞弊审查师协会,以便使自己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随时掌握法务会计最新技术信息。我国也有不少会计师事务所在从事司法会计鉴定业务,这正是法务会计的业务内容之一。

4、工作成果方面。法务会计和独立审计由于工作对象上的相似性,许多工作成果往往也可以互相利用,以提高工作效率,避免资源浪费。如根据独立审计具体准规定,注册会计师在报表审计时可利用律师等专家的工作成果;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底稿、审计结论、审计报告也可能直接成为法务会计的审查对象或证据。另外,法务会计和独立审计都要将工作结果以书面的形式向委托者报告,并因为工作过程中一定经验判断的风险性,在出具的报告书上都要签名,以示承担法律责任。

三、法务会计与独立审计的区别

虽然法务会计和独立审计在工作对象、工作程序与方法、行为主体、工作成果等方面有很多相似或有关联的地方,但二者之间的差异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

1、性质不同。法务会计与独立审计虽都属于服务活动,但其性质不同。法务会计是专为法律事项的处理提供会计服务,其本质属性为法律服务性;而独立审计主要为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鉴证会计报表,表现为社会服务性。

2、目的不同。法务会计的目的是提出专家性意见作为法律鉴定或者用以法庭作证。它通过相关财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并客观分析,对财务调查结果、财务损失计量结果、财务纠纷的金额提出建议或进行司法鉴定,出具法务会计报告,为将经济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为当事人洗脱嫌疑,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会计学证据。而独立审计的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表示意见。

3、业务内容和范围不同。法务会计的业务内容和范围,取决于各国法律体系的完善程度和法律、法规对经济活动、经济行为、财产、资源等规定的详细程度。因此,各国以及一国的不同时期,法务会计的范围会有所不同。我国当前的法务会计应包括企业税务理算会计、司法会计、债权债务理算会计、保险赔偿责任理算会计、海损事故理算会计、物价利得会计、社会福利保障会计等方面。概括起来讲,法务会计的业务主要体现在诉讼支持与调查会计两大方面。独立审计业务属于注册会计师的法定业务,非注册会计师不得承办。具体而言,审计业务包括:审查企业会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事宜中的审计业务,出具有关的报告;办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审计业务并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

4、执业所依据的标准不同。在执业标准方面,目前我国还没有正式颁布《法务会计准则》,在执业过程中主要是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三大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人民检察院司法会计鉴定细则》等,这些法律规定主要是对法务会计活动合法权限和程序的原则性规定,具体技术上没有系统的规范。实务中,法务会计活动一般是依据“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以及合理性的原则进行,更多是参考一般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以及基本审计原理;而独立审计一般是按照《独立审计准则》和独立审计实务公告开展审计业务。注册会计师在开展审计业务时,必须遵循独立审计准则。因此,从广义上讲,独立审计的审计标准更集中于专业角度和职业立场,而法务会计的审计标准更依附于诉讼法律规范。

5、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同。法务会计作为一门新型的复合型边缘学科,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一名高素质的法务会计人才必须精通会计和审计知识、熟悉相关法律、掌握调查和取证技术、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技巧和职业判断力、掌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独立敬业的精神。独立审计中的注册会计师主要在会计和审计方面提供专长服务,在经济鉴证服务领域是公认的行业专家,当然,对注册会计师也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要求。

6、工作报告不同。通常,法务会计的最后结果是一份工作报告,但与审计报告在格式或内容上都差异甚大。法务会计报告内容主要包括调查任务的性质、调查的范围、采用的方法、范围的限制、调查的结果和法务会计师的观点。由于法务会计工作报告并非法律裁决书,因此报告中不能使用诸如贪污、挪用、偷税等法律上的定性词语,而只能使用转移、占用、损失、短少等会计术语,以确保报告的客观性。而审计报告中应说明审计范围、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审计依据和已实施的主要审计程序等事项,并说明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

7、风险控制上的不同。法务会计师与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都需要一定的职业判断,也就都存在着职业风险。法务会计是针对涉及法律事项的会计问题展开工作,以还原或查明相关会计事项所反映的客观事实,其风险主要体现为一种法律证明责任,鉴定结论一旦进入法庭审判阶段,法务会计师要面临法庭质证的考验,对风险的衡量和控制主要依赖法务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判断。为了控制风险,则需要实施详细的检查程序收集充分的证据,以排除各种合理可能性怀疑的干扰。在独立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进行适当评估,并通常借助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来反映和控制所愿意接受的审计风险程度,并以不影响报表使用者对特定会计报表可靠性的合理理解为限度。

综上所述,法务会计和独立审计二者既有联系,又存在非常明显的区别。它们适应了不同的社会需要,在社会经济的不同领域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我国在独立审计理论研究和实务运用上已日趋成熟,但法务会计尚处在起步阶段,亟待发展。通过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便于我们充分借鉴独立审计成熟的运作机制,推动法务会计的发展。

审计法篇6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区审计局直接实施完成的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审理,是指法制科依据审计法和审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对业务科室提交的反映审计(调查)项目过程和结果的相关资料进行审查、修改的行为。

第四条审计(调查)项目审理工作分为一次审理和二次审理两个阶段。一次审理在审计组完成现场审计,按规定提出审计组的审计报告向被审计单位书面征求意见前进行;二次审理在审计组收到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按规定提出审计机关审计结果类文书代拟稿后进行。

第五条审理工作采取报送审理的方式进行。必要时,审理人员可以到审计现场进行审理,或经总审计师提出意见报分管局领导同意后,直接到被审计单位核实有关情况。

第六条审计组组长(或其指定人员)在编制审计组的审计(调查)报告之前,应当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对审计记录和审计证据进行审核,提出明确的审核意见。

第七条审计组所在科室负责人在审计组将审计(调查)项目相关资料提交法制科一次审理前,应当组织审计组成员讨论审计(调查)报告等内容,并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进行复核,提出一次复核意见。

第八条审计组完成现场审计,按规定提出审计组的审计报告向被审计单位书面征求意见前,应当将下列资料提交法制科进行一次审理:

(一)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实施方案及调整方案;

(二)调查了解记录、审计工作底稿、重要管理事项记录、审计证据材料;

(三)审计组代拟的审计(调查)报告(征求意见稿草稿);

(四)审计组所在科室出具的一次复核意见;

(五)审计定性、处理处罚适用的必要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六)其他相关资料。

第九条审理人员在一次审理过程中,应当以审计实施方案为基础,重点关注审计实施的过程及结果,主要审理下列内容:

(一)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是否完成;

(二)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是否在审计(调查)报告中反映;

(三)主要事实是否清楚、相关证据是否适当、充分;

(四)适用法律法规和标准是否恰当;

(五)评价、定性、处理处罚意见是否恰当;

(六)审计(调查)报告中对发现问题的定性和处理与同类项目同类问题是否一致;

(七)审计程序是否符合规定;

(八)其他需要关注的重要事项。

第十条审理人员经一次审理,提出审理意见后,应当及时提请法制科负责人召开审理会议,进行集体研究讨论。

一次审理会议一般由法制科科长主持,审理人员、审计组相关人员参加,也可以吸收其他科室相关人员参加。必要时,法制科可提请总审计师主持一次审理会议,法制科负责人、审理人员、审计组所在科室负责人、审计组组长、审计组相关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参加。

第十一条审理人员应当对一次审理的主要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对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意见,经一次审理会议主持人确认后,形成一次审理意见书。

第十二条根据一次审理发现的有关问题,法制科在出具一次审理意见书时,应根据情况提出下列明确意见:

(一)要求审计组补充重要审计证据;

(二)指出审计(调查)报告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

第十三条审计组及所在科室应当对一次审理意见书提出的问题及意见认真进行研究,积极采纳合理意见,并对审理意见的采纳情况逐一向法制科作出书面说明,无法采纳的要说明具体原因。审理意见的采纳情况说明和修改后的审计(调查)报告(征求意见稿)应当及时提交法制科。

第十四条法制科应将审计组及所在科室修改后的审计(调查)报告(征求意见稿)及有关资料及时报总审计师审核,总审计师签署审核意见后,由审计组所在科室报分管局领导,经分管局领导批准后,以审计机关的名义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

第十五条审计组应当及时将审计(调查)报告(征求意见稿)送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如召开交换意见会的,应提前两天通知法制科,法制科可以安排审理人员参加会议。审计组应认真研究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对被审计单位有异议的事项进行核实并作出书面说明。

在此基础上,审计组应代拟审计机关的审计(调查)报告;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应当由审计机关进行处理处罚的,代拟审计决定书;对依法应当由其他有关部门纠正、处理处罚或者追究有关责任人员责任的事项,代拟审计移送处理书;对审计发现的显著轻微违法违规问题,审计期间已经整改的或者建议由被审计单位自行整改的,代拟审计建议书。

审计组所在科室负责人应当对上述资料和业务文书进行复核,提出二次复核意见。

第十六条审计组收到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按规定提出审计机关审计结果类文书代拟稿后,应当将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资料连同下列资料一并提交法制科进行二次审理。

(一)被审计单位对征求意见的审计(调查)报告的反馈意见、审计组对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采纳情况的书面说明;

(二)代拟的审计机关审计(调查)报告等审计结果类文书;

(三)审计组所在科室的二次复核意见。

第十七条审理人员在二次审理过程中,主要审理下列内容:

(一)被审计单位对征求意见的审计(调查)报告有异议的事项及审计组的核实情况说明;

(二)审计组及所在科室对审计(调查)报告的修改情况;

(三)审计组及所在科室代拟的审计结果类文书表述是否清楚,适用法律、法规和规章是否正确,评价、定性、处理、处罚和移送是否恰当,编制是否规范。

第十八条审理人员经二次审理,提出审理意见后,召开审理会议可区别情况处理:

对审计组及所在科室采纳一次审理意见、被审计单位无重大异议事项,二次审理无具体审理意见的,可不再召开二次审理会议,经法制科科长同意后直接出具二次审理意见书;对有异议的项目,法制科按一次审理会议的模式组织二次审理会议。

第十九条审理人员应当对二次审理的主要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对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意见,经二次审理会议主持人确认后,形成二次审理意见书。

第二十条根据二次审理发现的有关问题,法制科在出具二次审理意见书时应明确提出代拟的审计结果类文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

第二十一条审计组及所在科室应当对二次审理意见书提出的问题和意见进行研究,认真修改审计结果类文书,并对审理意见采纳情况逐一向法制科作出书面说明,不采纳的要说明具体原因。审理意见采纳情况的书面说明和修改后的代拟的审计结果类文书应当及时提交法制科。

第二十二条法制科根据审计组及所在科室对二次审理意见采纳情况的说明,认为有必要的,可以对代拟的审计结果类文书直接进行修改,对重要修改情况形成书面说明,并经审计组所在科室确认后,将修改后的审计结果类文书及有关资料报送总审计师审核。

第二十三条审计组所在科室应当将经总审计师审核后的审计结果类文书报送分管局领导。

第二十四条涉及基建投资审计中心的项目送法制科审理前,均需经基建投资审计中心主任审核。

第二十五条审理人员在审理过程中应当加强与业务科室的沟通,充分交换意见,全面了解相关情况。业务科室、审计组及有关人员应当积极配合。

第二十六条审理过程中遇有争议或涉及重大事项,法制科和审计组所在科室应当及时向总审计师和分管局领导报告。

第二十七条法制科对报送资料不齐全或不符合要求的,经法制科负责人同意应当退回业务科室要求补充完善。

第二十八条审计组在将审计(调查)项目书面材料提交法制科审理的同时,应当将审计结果类文书电子版通过审计管理系统(OA)提交有关审理人员。

审计组补充完书面资料、提交审计结果类文书电子稿后,法制科应分别控制在7个和5个工作日内完成一次和二次审理。如遇重大项目或集中审理项目等特殊情况时,经总审计师批准,可适当延长审理时间。

第二十九条审理结束后,法制科会同相关业务科室按规定程序提请召开审计业务会议,审定审计结果类文书。

第三十条法制科应当合理组织、安排审理人员,明确内部分工和相应责任。遇有特殊情况,经局长同意,可向业务科室临时借调审计人员参与审理工作。

审理人员要注重提高业务水平,切实做到严谨细致,确保审理质量,防范审理风险。

第三十一条审计组及所在科室人员、法制科及审理人员审计质量控制和责任,按照审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审计组及所在科室提交审理的审计结果类文书、审理意见书的相关内容和审计结果类文书的修改情况,应当作为审计项目质量检查、考核的依据。

法制科应当定期通报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第三十三条审计组应当将提交的审计(调查)报告一次审理稿、审理意见书、业务科室对审理意见采纳情况的书面说明、重要修改情况书面说明等审计文书,归入审计档案。

审计法篇7

意见一:增加一章:内部审计

第一条、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其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内部控制、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的行为,目的是促进加强经济管理、防范经营风险和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条、上市公司、国有资本或集体资本控股参股的经济组织、对社会公众利益具有重大影响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应当按照本法、国家有关规定或依据组织章程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实行行业自律管理,并接受各级审计机关的监督和业务指导。

第三条、全国设立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独立法人的内部审计协会,中央系统的行业内部审计,经民政部批准,可以设立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分支机构(分会),对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履行“管理、服务、宣传、交流”的基本职能,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第四条、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章程由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制定,并报国务院审计署备案;省、自治区、直辖市内部审计协会的章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会员代表大会制定,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计厅(局)备案。

第五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有权申请加入各级内部审计协会,成为协会的单位会员或个人会员。

第六条、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依法取得社会团体法人资格,依照内部审计协会章程履行下列职责:

(1)制定内部审计准则和操作指南,协助会员单位及内审人员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审计准则。

(2)保障内部审计人员依法行使审计职责的权利,维护内部审计人员的合法权益。

(3)总结交流内部审计工作的经验和方法,在内部审计人员中实行持证上岗和后续教育制度,促进内部审计人员提高专业素质。

(4)组织内部审计工作的对外交流,向会员提供法律、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业咨询服务。

(5)受各级审计机关委托,组织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检查,按照协会章程,对内部审计单位和人员给予表彰和鼓励。

(6)法律和协会章程规定的其他职责。

意见二: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各部门、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工作(由内部审计协会)实行行业管理,并接受各级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审计法篇8

关键词:企业;持续审计;特征;问题;完善措施

1、持续审计方法的概念及其特征

1.1 持续审计方法的概念

持续审计方法,是指独立的审计人员通过对企业委托项目及其相关事宜进行的一系列连续的或实时的审计,得出相关审计报告,以供决策者参考的审计方法。持续审计方法是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新型审计方法,提高了审计质量,降低了因为审计导致的企业运行风险。

1.2 持续审计方法的特征

持续审计作为一种崭新的审计模式,具有区别于一般审计的表现:1)持续审计是一种战略监控。持续审计不仅审核和评估财务风险,还有运营和战略风险。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和外部经营环境的全面评估,在对被审计单位形成一个整体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审计计划,审计计划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关注财务报表审计的同时转向对内部控制制度运行和效果的测试。2)更加强调审计的独立性。以被广泛应用的EAM模型为例,在引入一定风险的同时,因其“嵌入”功能存在,使得审计人员开发的模块完全整合进被审单位的系统,这可能会导致他们的过度信任,同时开发并执行EAM会使系统咨询形成一个盈利市场,这可能会导致审计人员丧失其应有的独立性。3)重在提供适时、持续保证。持续审计之所以能被采纳,就在于它的执行能够获取持续保证并能够作为持续报告的支撑。以EAM模型为例,在适时环境或接近于适时环境下,使用在系统开发设计阶段就嵌入在系统中的程序或软件,通过与经营过程的结合,在交易发生时就探测审计人员确定的例外交易,以自动化方式提供质量保证,对关键事项进行实施跟踪,最大限度保证经营和财务运作的效率和效果。

2、当前内部审计中应用持续审计方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2.1 企业审计师素质难以适应持续审计

持续审计是在信息网络化条件下进行的新型的审计工作,对审计师提出相应的技术和素质要求。为了保证持续审计的质量,除了传统的财务知识、会计知识,审计师还必须懂得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还需要对企业的整体经营环境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从而保证审计过程中做到实时掌握、实时控制,保证持续审计的顺利进行。

2.2 持续审计技术尚不成熟

持续审计是一种信息化审计,除了相关的人员素质要求,对硬件和软件设备的要求也很高。与传统审计人工作业为主不同,持续审计需要既定的审计软件和程序,还需要配套的数据仓储数据在线分析技术。但是,在世界范围内,对持续审计的研究还处于研究初期,相关技术并没有完全实现。相应的,我国企业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持续审计存在一定的难度。

2.3 持续审计需要的条件难以达成

持续审计中,需要将相应的审计软件以计算机程序的形式纳入企业的运行系统,并通过该系统对企业的整体运行过程进行检测和审核。如果存在恶意竞争和操作不当,很有可能泄露企业机密,降低企业的竞争力。此外,持续审计需要在企业内部形成一整套完善的体系,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而且运行的成本也比较高,这无疑也是持续审计难以进行一个重要限制。

3、完善持续审计在企业内部审计业务应用的措施

3.1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信息化平台

持续审计的实施需要有效的信息环境和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为此,开展持续审计工作的前提是做好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一方面,企业要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引入新的信息化设备,提高信息化水平,另一方面,还需要引入具有合格要求的审计人员,同时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建立相关的审计平台,保证持续审计有一个良好的实施环境。

3.2 强化企业审计人才队伍的建设

如前所述,持续审计方法作为新型的审计方法,是市场化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信息化的产物。持续审计的实施,不仅需要相应的信息设备和平台,还需要合格的审计人员。要通过相关培训,使企业已有审计师掌握新的审计知识,还要在招聘过程中强调审计师的业务和计算机技能,重视对信息化技能的培养,从而构建出一个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队伍,以适应新事情的审计工作的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要求。

3.3 加大对持续审计系统的开发

持续审计方法建立在持续审计系统基础之上,是一个网络计算机程序控制系统。目前很少有机构安装完全的嵌入式的自动化持续审计应用程序,因为这种技术,对硬件和软件的要求高,操作不当很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在设计持续审计系统时,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系统。此外,还需要做好持续审计系统的配套建设,如仓储数据库和检索功能等。

3.4 健全持续审计实施过程的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

持续审计系统在审计过程中对企业的运营状况信息进行收集处理,然后生成相关审计报告。对于实时审计过程中的信息披露,要符合相关的规定,做到及时、准确、完整;在披露相关审计信息之后,要对信息反映的问题作出及时的回应和处理。对企业信息进行实时的监控和处理,这是持续审计有别于传统审计的特点,完善的审计规范是企业内部审计业务应用的重要前提。

4、结语

总之,持续审计作为信息化审计的标志,持续审计是信息时代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信息化平台,强化企业审计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对持续审计系统的开发,健全持续审计实施过程的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进而促使我们审计信息化事业迈上新台阶。(作者单位:陕西煤炭建设公司审计处)

参考文献

[1] 温彩秀,梁蕾.企业内部审计中有效应用持续审计的建议[J].企业经济,2010年04期

[2] 邓小军.新审计准则视角下我国持续审计应用框架的构建[J].商业会计,2011年07期

[3] 金冬成,臧晶.基于IT技术的持续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实现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06期

上一篇:审计学范文 下一篇:审计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