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专业知识技能范文

时间:2023-10-02 19:46:41

审计专业知识技能

审计专业知识技能篇1

[关键词]新常态;高校内部审计;职业胜任能力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7225

2014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指出,我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将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中国仍然处于向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之中。

在中国经济进入到新常态的背景下,各个行业在谋求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要认清自身在这一经济发展时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特征,找准定位,提升自身价值,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各个方面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新环境。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更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职业胜任能力,适应新环境。提升内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是确保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高校内部风险的重要基石。

1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及现状分析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是指,在高校中,内部审计人员为按照《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框架》和国内相关规定,完成各项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个人技能、审计工具和技术以及职业道德的总称。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普遍存在领导不重视、审计机构不独立,审计人员缺乏、审计人员素质相对不高的现象。即使有的高校有独立的内审部门,但内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参差不齐,据笔者了解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都是财务部门调转或是财会专业的留校毕业生。对学校内部审计的工作性质认识不清,忽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不能使内部审计更好地服务学校的改革发展。而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要求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不仅应具备审计、会计、财务、税务、内部控制、经济、金融、统计、管理等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风险管理、法律、工程建设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与高校业务活动相关的高等教育专业知识。

为更好地了解当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情况,笔者以辽宁省为例,对56 所普通高校、内部审计人员182 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

11审计机构的设置情况

调查显示,在辽宁省56所高校中,审计机构独立设置的有21所,占375%;审计机构与纪检机构合署办公的有28 所,占50%;审计机构设置在财务部门,是财务部门的一个科室的有7所,占125%。总地来说,较大的院校基本上独立设置了审计机构,而规模稍小的院校大多实行审计与纪检合署办公,基本符合“规模较大的高校应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的规定。

12审计人员的专业背景

从表1中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背景来看,会计、审计等相关专业人员共50人,占274%,根据数据显示,高校内审人员的专业背景还过于集中在会计、审计等专业,像管理、计算机、法律等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相对较少,这不利于高校内部审计由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绩效审计转型。

表1以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背景为依据的数据统计专业会计审计管理计算机法律经济其他人数人数331715532386182比例181%93%82%27%16%126%475%100%

13审计人员专业技术职称情况

从表2中专业技术职称来看,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7人,占203%;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7人,占203%;初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61人,占335%;无专业技术职称人员47人,占259%。

表2以专业技术职称为依据的数据统计职称高级中级初级其他人数人数37376147182比例203%203%335%259%100%

根据调查的数据来看,我省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集中于会计、审计专业,中等以上职称人员较多,从业人员基础较好,提升潜力较大。但与企业相比,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还存在审计理念滞后、人员不足、专业结构比较单一、综合技能较低等问题。现代审计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要求很高,在掌握审计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还需要掌握相关财务、管理、法律、计算机等专业知识,要具备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准确判断、良好的交流沟通等多种能力。从总体情况来看,当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明显不足,亟待进一步提升。

2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结构

21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一个职业能够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要件,从业人员如果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则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更无法产生工作成果。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基础是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探讨个人技能、审计工具与技术和职业道德。

国际内部审计协会曾经提出,一名称职的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具备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包括专业知识、审计准则、现代审计技术等。就高校内审人员而言,除了应该掌握的审计、财务会计、经济管理、审计理论与实务、计算机等方面知识;应遵循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内部审计操作指南等内部审计准则;还要了解会计法、税法、合同法及审计工作中经常接触到的其他法律、法规。此外,高校内审人员还要学习现代审计理念,掌握先进的审计技术,以便适应现代审计发展的要求。

22个人技能和审计工具与技术

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利用专业知识完成审计工作的各种能力,即是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如我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准则具体准则中,第11 号《结果沟通》提到了交流沟通技巧,进行平等、诚恳、恰当、充分的交流; 第20号《人际关系》提到了人际交往方式,化解人际冲突的方法,如暂时回避和适当地妥协。就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而言,主要包括持续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等。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是顺利开展审计工作、确保审计质量的重要保障。

内部审计工作复杂性的特点,决定了个人技能和审计工具与技术对内部审计人员的重要性。个人技能的高低对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沟通、对最新审计知识的学习或对上级机构的工作汇报都具有重要影响;审计工具与技术的掌握程度则直接决定了内部审计人员能否运用适当的工具或技术进行正确而高效的审计工作。因此,无论是缺乏个人技能还是审计工具与技术,都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可以说,这类职业胜任能力是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必需素质,也是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主体部分。

23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对于所有内部审计人员在整个工作中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一直是各个国家重点强调的内容。个人技能的发挥和审计工具与技术的使用都是贯穿整个内部审计工作过程的要素。《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七条规定: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内部审计业务。”“内部审计职业道德是在长期的内部审计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内部审计从业人员应当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对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道德意识、道德修养等所作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包括:独立、客观、正直和勤勉;保持职业谨慎,合理使用职业判断; 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遵循保密性原则等。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同样也必须以这些道德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3提升高校内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正面临三大挑战:第一大挑战是内部审计机构隶属关系复杂,独立性差;第二大挑战是对内部审计职能认识模糊,观念落后;第三大挑战是内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亟待提高。提高高校内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有以下几个途径。

31建立高校内部审计联席会议制度

高校内审联席会议制度能够及时帮助学校优化内部控制体系,使各部门之间有效地联系起来,整合内部资源,这就需要内部审计人员提升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及工作创新能力,以完成高层次的确认和咨询活动。

32严格控制高校内审人员的职业准入制度

以往对于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不像会计师事务所那样严格,对高校内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相对要求不高。但随着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设置,学校高层领导对内审的重视,对内审人员的职业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为审计部门选择合格的审计人员,对内审人员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要进行严格考评。

33持续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后续教育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9 号――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2008〕,以规范后续教育,保持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内审人员也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要求内审人员严格遵守后续教育制度,持续学习,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相对于其他组织的内部审计,具有学历层次高和知识基础较好的特点,可以依托高校这个有利的平台更便捷、更有效地进行后续教育,以适应这个学习型的社会,最大限度地提升高校内审从业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

34定期开展高校间审计业务交流培训活动

高校上级管理部门应定期对高校内部审计共同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研,定期或专门开展专题业务学习研讨班。通过相互交流、学习、沟通,相互借鉴好的经验、做法,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

35建立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评估体系

为确保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具备完成内部审计任务所必需的职业胜任能力,应建立起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评估体系,制定绩效标准,定期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进行评估。对在评估中未达到要求的,要及时采取培训、后续学习等方法来提高其职业胜任能力。

参考文献:

[1]齐建国,王红,彭绪庶,等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J].经济纵横,2015(3):7-17

[2]李寿喜,张佳春转轨经济下中国公立高校内部审计目标探讨[J].内部审计,2008(11):28-29

[3]祝杰真,张静新内部审计准则实施下的高校审计工作研究[J].会计之友,2015(16):121-123

[4]崔春燕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提升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2(4):65-68

审计专业知识技能篇2

【关键词】 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需求框架

一、内部审计职业面临的新变化、新挑战

(一)内部审计职业的新变化

21世纪的内部审计职业开始走向深层次的专业化(Professionalism),并且随着内部审计定义和职责范围的拓展而不断发展。根据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最新定义,内部审计的最新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内审服务由确认服务向确认与咨询服务并举转变;第二,内审的目的是为企业增加价值;第三,内审关注的重点是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流程。与新定义相对应,IIA又提出了内部审计作业的定义:一个部门、分支、咨询小组或者其他从业人员提供的独立、客观保证和咨询服务,其目的是改善组织的运营并增加组织的价值。内部审计作业通过提供系统、完整的方式评价和改善组织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流程等的效率,从而有助于组织实现目标。内部审计的这些新变化会对内部审计职业和内部审计人员产生什么影响呢?

(二)内部审计职业的新挑战

内部审计和内部审计作业的新定义对于内部审计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内部审计师既要帮助客户开发优秀的业务系统并提供客观的评价、鉴证等确认服务,又要为同样的系统提供咨询建议,并尝试在两者之间找到不同组合的平衡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一方面是协助经理及其团队;另一方面是为公司整体服务并经常向独立的审计委员会进行报告。因此,内部审计将在公司治理、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变得不可替代,也将越来越受到公司权力机构、高级管理层的重视。

结合我国内审发展现状,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将面临三大挑战。第一个挑战是专业知识与管理能力的更新与提高。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内控制度的完善、外部制约机制的加强、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必须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也应从审查和监督向评价与咨询方向拓展,因此内审人员在企业中的定位也应从以监督为主的角色向以评价与监督并重的“参谋”、“助手”等角色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内审人员不仅要通晓财务及审计知识,还应熟悉企业战略、目标和计划,精通公司各项相关业务及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了解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并通过实践积累管理经验与能力,具有较高的专业胜任能力,以适应并完成内部审计提供咨询服务的新变化。

第二个挑战是内审人员风险意识的提高。随着新的内部审计的关注点转向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内部审计也转变为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与以往内审发展的各阶段相比,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对内审人员的要求和挑战更高。IIA1999-2000年度主席约翰逊(Howard Johnson)认为,在风险导向阶段,内审人员除了具备广博的知识并有强烈的求知欲之外,还应当化被动为主动,主动确认,分析风险,寻找问题所在,寻找服务机会,力求让自己提供的服务具有前瞻性和弹性,公平表达,并与组织内部各单位及各阶层管理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第三个挑战是沟通和人际交往协调能力的提高。新定义对于内审的定位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因此内审人员的工作不光是为了寻找问题,更要能够帮助企业带来价值增值。因此内审人员在保持原有的独立性和客观性的基础上,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善于协调组织内部各方之间的利益,建立良好的沟通联系,提高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

这些新的变化与挑战,无疑对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出新的要求。现实是,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数量相对有限、知识结构单一、技术不精。而面临的任务却复杂多样。那么,如何更好地调动并发挥内审人员的专业能力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实现价值增值,成为越来越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目前我国关于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概念框架、专业胜任能力的相关研究还很少,不利于指导内部审计人员的实际操作。没有对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评价、培训和考核标准,不利于提高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更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因此,本文将在阐述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结构与内容的基础上,构建需求框架,通过构建专业能力需求框架,可以为企业聘用、评价优秀的内审人员提供一种思路和标准,并对现有企业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与培训提供方向。

二、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结构阐释

(一)专业胜任能力内涵

专业胜任能力(Competency)是David Mc Celand于1973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胜任能力是个体所拥有的导致在某一工作岗位上取得出色业绩的潜在的深层次特征,这种能力有助于将某一工作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庸者区别开来。它不同于专业能力(Capability),后者仅是用来表现能力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价值、道德和需要展现专业胜任能力的态度。

关于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的界定,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了很多国际标准和准则。比如1999年的《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框架》(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Internal Audit,简称CFIA),其中讨论了使内部审计人员能够称职完成任务所应具备的属性,包括两种类型,即认知技能和行为技能,前者被细分为技术技能、分析设计技能和鉴别技能,后者被细分为个人技能、人际技能和组织技能;2004年颁布了《内部审计实务标准》(Standards for 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 of Internal Auditing,简称SPPIA),其中包含有《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Internal Audit Code of Ethnics),它不再对内审人员行为规范进行简单罗列,而是分为两个层次,即基本要求和行为规则,其中基本要求包括正直、客观、保密和胜任,行为规则是对基本要求的细化;2009年又颁布了《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Practices Framework,简称IPPF),其中的“职业道德规范”是根据2001年内部审计新定义调整的,并确定为“强制推行部分”。

我国对于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2003年制定颁布了《内部审计准则》,在一般准则中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遵循职业道德规范,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并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2003年内审协会还参考IIA的《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颁布了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结合我国道德文化观念和我国内部审计实际情况制定了11条规范。但是目前,我国针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的法规还很欠缺,相关框架还没有形成。

(二)专业胜任能力结构

根据Mc Celand的专业胜任能力模型(如图1所示),人的专业胜任能力包括海面上的冰山和海面下的深层次部分。海面上是人的显性胜任能力,包括基本行为表现、所具有的知识和一部分能力,海面下是人的隐性胜任能力,包括隐性的能力和职业素养(其中包括动机、特质和自我概念①)。

本文借鉴专业胜任能力模型,构建我国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如图2所示)。本文认为,一个合格的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胜任能力是由四方面构成。首先是动机,动机是指内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程度。之所以将它放到金字塔图的最低端,因为“动机”直接决定了内审人员的工作方向和其他素质具备的前提及可能性。没有工作的动机,其他素质都没有存在的可能,即使存在,也不能最大化发挥。其次是职业道德,这一胜任能力是在愿意从事内审职业之后产生的,它涵盖了内部审计职业中所应具备的道德规范和底线,并制约着后面素质发挥和应用的方向,是后面技能和知识存在的基础,一个职业道德有问题的内审人员即使技能突出、知识渊博,没有了职业道德的规范,也是不具备内审人员的胜任能力的。再次是技能,这是开展内审工作的技术基础,它决定了一个内审人员是不是具备开展各项工作的能力,包括对知识的获取能力,因此它比知识要素更为重要。最后是知识,是一个内审人员应该具备的各种知识的总和,它是在技能基础上获取和拓展的。

内部审计人员的四部分专业胜任能力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辩证的。动机和职业道德是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保证,内审人员职业素养的高低,是影响内审工作质量的关键,只有具备职业道德的内审人员,才能体现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客观性和权威性,才能充分发挥内审对于企业的监督、评价和鉴证的作用。技能是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核心,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如何更好地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审计工作中、如何通过审计工作整合已知和未知的知识是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技能。因此,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技能,才能够实施审计并提高审计知识的持续获取能力、提高咨询服务能力,适应审计领域拓展的需要。

纵向看图2的四个要素,下面要素是上面要素的基础,而上面要素是下面要素的表象。因此,越接近下面的要素越重要,它构成整个专业胜任能力的基础;越接近上面的要素越综合,它是在下面要素实现之后的表现。研究表明,真正能够把优秀内审人员与一般内审人员相区别的是基础部分,比如第1、2部分。具体结构见表1。

(三)专业胜任能力的主要内容

1. 动机

(1)良好的工作态度

积极进取、追求卓越、有紧迫感、换位思考、相信并鼓励他人、更具活力、积极表达意见并与管理当局讨论重要问题、决心做出非凡成就,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主动服务的意识

主动与领导和相关部门沟通,加深其对内审人员的重视和依赖,防止被边缘化。

2.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显示个体属于某个专业领域的合格成员所需要具备的职业品性,包括专业行为和道德标准。2009年1月IIA颁布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IPPF)中在“职业道德规范”中对内部审计人员规定了四个基本要求,分别是诚信、客观、保密和胜任。这四个要求、原则及其行为规则较好地涵盖了内部审计人员所需要具备的职业道德内容。但是本文认为“胜任”是与技能和知识相关的,因此本文关于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调整为三个部分:价值观、职业操守和职业进取,并包括了IPPF的其他三个要求,具体内容见表2。事实上,我国内部审计协会2003年颁布的《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中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要求基本上就是从这几个角度搭建的,并且与我国国家审计署(2003)对于审计师专业品质(包括独立性、客观性、稳健与谨慎、熟练的专业技能、保守秘密和遵守廉政纪律)的规定相吻合。

3. 技能

关于内审人员的技能,IIA1999年的《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框架》(CFIA)中已经清晰地讨论了内部审计人员能够称职完成任务所应具备的能力属性,包括认知技能与行为技能(见表3)。

这六种技能很好地概括和诠释了内部审计人员所需具备的能力,具体内容见表4。这是CFIA列出的不同技能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对于实务工作者在识别合格的应聘者、制订培训计划和提拔人员时十分有用。

4. 知识

关于内部审计人员职业知识体系,我国一直很重视,并且通过《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实施办法》等法规对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具体审计活动要具备的相关领域知识作了相关规定。如应具备经营管理、治理结构、风险管理、计算机技术等知识。但是,这些规定相对分散和凌乱,没有形成体系。因此,本文根据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知识体系所关注的问题(比如内审的角色是什么、提供增值服务需要何种能力素质等),借鉴陈佳俊、贺颖奇(2009)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相关要求,将职业知识系统划分为四个部分,即职业基础知识、执业技能知识、职业环境知识及经验,见表5。

三、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需求框架构建

我国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主要内容的构建是为了选择、聘用合格甚至优秀的内部审计人员为企业所用,也是为了对现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管理、培训和评价。因此,本文搭建了专业胜任能力的需求框架。

根据图3, 对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需求判断源于胜任实务和关键角色。其中胜任实务是个人根据其具备的显性胜任能力体现在实际审计业务操作中的胜任程度,关键角色是个人根据其具备的隐性胜任能力体现在不同角色工作中的胜任能力,关键角色和胜任实务在专业胜任能力标准结构下相互结合,得出内审人员是否胜任的结论。

在这个需求框架中,由于内审人员所处的角色不同,其具备执业能力特性和权力不同,承担的责任不同,完成的任务不同,业绩评价标准和结果也不同。在我国,并没有对内部审计人员按照胜任能力进行测评和分类。但事实上,现实中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被划分为三种类别,刚从事内部审计的新员工、胜任的内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管理人员。因此,针对不同阶段的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需求内容也需要有所区别。鉴于此,本文参考针对公共部门的内部审计能力模型构建了如下的评价标准。根据这一标准,可以将内部审计人员划分为五个等级,依据每个等级对内审人员的要求来判断内审人员的胜任能力。

四、结论及启示

本文根据内部审计的最新变化以及对内审人员的新挑战,构建了一个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模型,其中包括四个专业胜任能力要素,分别是动机、职业道德、技能和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一个需求框架。

通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模型和需求框架的构建,本文为内审人员提供了一个专业胜任能力的标准,量化企业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培训、评价和考核的操作,并为未来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方向。

我国对于内部审计人员职业的相关发展标准还不健全,内部审计要加强对审计职业的规划与评价,因此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势在必行。内部审计人员要加强学习,提高风险管理、内控和服务增值的意识,创新工作能力,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并培养内部审计师与企业内相关部门和管理人员的沟通能力和沟通技巧,真正成为为企业提供价值增值的专家。

【参考文献】

[1]K.H.斯宾塞・皮克特.内部审计业务纲要[M].孙庆红,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 陈佳俊,贺颖奇.中国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1).

[3] 尹维.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精要[M].中信出版社,2006.

[4] 宋常,刘正均.完善与发展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思索[J].审计研究,2003(6).

[5] 严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背景分析与框架建构[J].财会通讯,2004(6).

[6] 孙伟龙.增值型内部审计初探[J].财会月刊,2006(5).

[7] 张玉亮.国家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8] McClelland David,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3,28.

[9]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基本准则[S].2003.

[10]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S].2003.

[11] 时现.内部审计学[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12] 贝利,格拉姆林,拉姆蒂.内部审计思想[M].王光远等,译.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13] 郭祥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下审计人员能力素质模型构建[J].企业导报,2009(1).

审计专业知识技能篇3

【关键词】内审人员 挑战 能力 对策与途径

新的金融形势下,地方性商业银行(简称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是指与履行职责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特质、审计能力、实践经验、任职资格。现代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涵盖了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等多种审计类型。随着银行内部审计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对内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银行内审人员面临的挑战

(一)外部监管对银行内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金融环境也日趋复杂多变,商业银行的经营混业化发展,金融产品日趋多样化。监管部门加大了对银行的监管力度,对银行内审人员的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银行高管层对于内审人员给予了更高的期望

对于现代银行的内审人员,高管层赋予很高的期望。不仅充当合规文化的促进者、风险管理的预警者、经营管理的客观评价者,而且是管理决策的参谋者、先进经验的传播者、业务利润的增值者等。

(三)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也给内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新的业务、新的产品不断地涌现,不仅要求内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适应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而且,随着银行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内审人员的传统思维模式、审计手段均提出更大的挑战。

二、银行内审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胜任能力

(一)专业知识

1.职业基础知识。指通过普通的国民教育所获得的基础、广泛的一般知识。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审计、经济法、信息技术、应用文写作等基础知识。

2.职业应用知识。指在执行具体的审计业务时,为达到最恰当有效的实务标准、进行合理的职业判断所必须具备的综合应用知识。

3.职业环境知识。指内审所涉及的制度、准则、法律、政策及所属行业的特殊业务知识。

(二)职业技能

1.职业判断能力。指内审人员根据其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识别和比较,对审计事项和自身的行为所作的估计、判断或选择。它是内审工作的精髓。

2.逻辑推理能力。指内审人员应查找审计对象中数量之间、时间和地点上的逻辑关系等来发现审计中存在的疑点和问题。

3.压力管理能力。内审人员不仅要面对工作量的压力,工作难度的压力,业务水平的压力,还要面对人际关系的压力。

4.系统思考能力。内审人员需要能够根据全局要求,系统分析各环节中的因果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流程管理的角度提出建议。

5.问题识别及解决能力。审计发现的问题常常背景错综复杂,内审人员要具备善于发现问题的本质,协调各方关系,准确把握反映问题的方式、范围和程度,提出妥善的处理意见。

6.沟通能力。内审人员需要运用良好的沟通能力,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倾听,避免禁忌,在不断的沟通中寻求审计价值的实现。

7.团队合作能力。内审工作需要依靠内审人员的集体智慧、分工协作、积极合作、无私奉献才能完成。

8.时间管理能力。即更有效地运用时间,内审人员应能够合理有效地运用时间,把所见、所闻、所感综合在一起,通过归纳、整理、综合分析评估,把握事情的实质和关键。

9.冲突管理能力。内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冲突管理能力。

10.持续职业发展能力。内审人员必须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不断强化学习意识,切实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持续学习,充实自己。

(三)职业特质

1.独立性。它是审计的灵魂所在,能够赋予审计活动一定程度的自。

2.客观性。指内审人员必须公正、不偏不倚地发表审计意见,避免任何利益冲突。

3.诚信。指内审人员在实施审计业务时,应当诚实、守信、廉洁、正直,不应歪曲、隐瞒事实,不应。

4.坚定。面对重大压力时,内审人员不应影响职业判断,在原则性的重大问题上,应坚定不移、决不让步。

5.敏感。内审人员必须具有超越于其他职业的敏感性,通过发现内控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时刻提醒管理者,帮助他们保持高度的警觉,避免风险的发生。

6.审慎。审计人员必须有谨慎的怀疑态度,不轻信不盲从。

(四)审计能力

1.获取审计证据的能力。随着审计能力的提高与审计经验的积累,内审人员应具备获取完整的审计证据的方法与技巧。

2.分析问题的能力。内审人员应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和提炼。

3.撰写报告能力。内审人员应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独立撰写审计报告。

4.培训能力。内审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培训能力,将审计经验或自身擅长的专业能力分享、传授给其他审计人员。

(五)资格及经验

一般讲,对学历、专业资格及从业年限等要求因行而异。

三、提升银行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对策及途径

目前,各家银行内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层差不齐,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内审人员队伍知识结构较单一,审计人员多数来源于财务或运营会计人员,有的习惯以传统的查账方法来审计。二是有的内审人员缺乏全局意识和综合分析能力,审计评价就事论事,影响了内部审计质量和作用的发挥。三是内审任务与内审资源不足的矛盾较突出,后续教育培训与知识更新有的没有落实到位。为适应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亟待提升银行内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和途径。

(一)提高内审人员的入行门槛,构建多元化、复合型结构的内部审计队伍

要改变银行对内审不够重视,内审人员配备素质相对不高的状况,引进经济学、管理学、信息科技等学科的专业人才,构建高层次、高素质、多门类、复合型、具有实践经验的内部审计队伍。

(二)加大内审队伍的交流学习力度,提升审计能力

一是实行交流任职的方式,内审专业技术骨干分批挂职锻炼,在实践中学习,增长才干。二是实行轮岗轮调制度,加大交流力度,拓宽内审人员的视野和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

(三)创新审计方式,加强内审培训和技能的经验交流

(四)坚持实行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培训制度

把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培训作为提升审计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一是建立完善后续教育和培训制度,有计划地组织内审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学习最先进的审计理念和技术方法手段。二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内审人员进行专门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训,提升职业素养。三是定期选派素质较高的内审人员进修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庆龙,.成为明日胜任的内部审计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1).

[2]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审计署内部审计科研课题研究报告,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3,(1).

[3]王桦等.内部审计职业化特征:社会学视角的分析[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3).

审计专业知识技能篇4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148-02

审计业务能力是审计人员安身立命之本,是审计工作质量和成果的直接决定因素。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培养是审计机关着眼于审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着力解决的问题。首先,审计事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要求审计人员不断优化升级业务能力,做到与时俱进;其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充实到国家审计机关当中,成为国家审计事业的新生力量,他们普遍受过本科或研究生层次的高等教育,可塑性和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能适应审计工作高强度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但未经充分塑造和历练,业务能力相对欠缺,亟待培养成才。

一、审计业务能力的培养内容和模式

培养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培养什么”的问题,即培养内容的选择。就是要看审计业务能力作为一个综合性概念,由哪些具体的能力所构成,又需要哪些素质水平作为基础和支撑。二是“怎么培养”的问题,即培养模式的选择。一种模式是把人员集中起来,以授课、讲座、讨论等形式开展的专门培训;另一种模式是参与审计一线工作在“干中学”。

(一)培养内容的选择

审计业务工作分为两种:一种是审计组成员的工作,另一种是审计组长或主审的工作。审计组成员的工作主要是承担审计任务分工、负责具体事项的审计,需要的是查核问题的能力;审计组长或主审的工作主要是领导和统筹审计组工作、处理与被审单位关系、撰写审计报告等文书,需要的是组织协调、交流沟通和综合成果的能力。以上四种能力又以四种水平作为支撑和基础。一是审计理论知识水平,包括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审计方法、审计准则等内容;二是审计相关知识水平,包括法律法规知识、财政管理知识、财务会计知识、计算机知识和不同审计领域特有的专业知识;三是审计技术水平,就是合理使用询问法、抽样法、核对法等审计基本方法或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完成特定的审计任务、达到特定的审计目标;四是审计经验水平,包括发现审计疑点、把握审计方向、预判被审单位问题、洞悉被审人员心理等等。总之,培养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就是要着力提高其审计理论知识水平、审计相关知识水平、审计技术水平和审计经验水平。

(二)培养模式的选择

首先,审计理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个人理性的有限性决定了“干中学”不可能成为个人获得审计理论的主要途径,但实践可以加深对审计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其次,通过专门培训学习审计相关知识效率更高、速度更快、获得知识的数量也更多。但是专门培训不可能涵盖审计需要的所有相关知识,“干中学”作为一种需求导向的学习模式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再次,审计技术和经验水平实践属性鲜明,“干中学”优势明显,但这并不排斥我们通过专门培训接受指导,吸收先进的技能经验。总之,审计知识理论的培养以专门培训为主,技能经验的培养以“干中学”为主;无论哪种模式占主导,都离不开另一种模式的有效配合。

二、审计业务能力培养存在的不足

过于依赖“干中学”的弊端是明显的。首先,“干中学”无法获得支撑技能经验所需的充分的知识理论,导致技能经验先天性不足,从而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其次,缺少专门培训提供的交流讨论、接受指导的机会,审计技能经验局限于个人的探索,无法通过吸收先进经验取得长足发展。再次,过分依赖“干中学”容易导致审计技能经验的固化。熟悉一项审计分工需要长时间的摸索,经过多个审计项目的锻炼,所以审计分工不能轻易更换;审计人员熟悉分工后,为了工作效率审计分工也不能轻易更换。长此以往审计人员的技能经验就只能满足有限几块审计业务的需要。总之,凡事过犹不及。简单地看侧重于“干中学”就可以加强技能经验的培养,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同样道理,过分依赖于专门培训也并不有利于知识理论的培养。这正印证了前文“无论哪种模式占主导,都离不开另一种模式的有效配合”的论断。

三、审计业务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

改进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培养,摆脱“干中学”模式依赖,就是要突破认识误区、工学矛盾等三大制约因素,赋予专门培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克服主观制约因素容易,解决客观实际问题难。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审计地位作用不断增强、审计机关工作任务持续增长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工学矛盾将是长期困扰审计机关的问题,整块的时间资源多数被工作占据,专门培训基本只能利用审计人员的零散时间,但传统的培训方式又无法实现这一点。令人欣喜的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这个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突破时间、空间、人数、教学手段等限制,构建时间开放、资源开放,满足个性化需要的全新审计培训模式――审计模拟实验室。

审计模拟实验有三大优势:一是契合青年审计人员熟悉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其所乐于接受,是适合其的培养模式;二是有空就可以参加培训,整合了审计人员的零散时间,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三是只需网络、服务器和教学终端等硬件设备,没有场租、食宿等费用,降低了培训成本。

审计专业知识技能篇5

关键词:审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已经成为第三产业发展最快、最具吸引力、最具发展前途的新兴产业。因此,社会审计是我国审计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近年来,人们开始检讨和反思内部监督问题,逐步把目光从事后的会计核算转向了具有监督和服务功能的内部审计。企业开始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纷纷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机构,充实加强内部审计力量。因而形成了社会对内部审计人才的巨大需求。面对市场的迫切需求和人才培养严重滞后的矛盾,高职高专院校利用自身优势,在工学合作的方式下探讨审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对于满足企业需求、推进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研讨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必要性

20世纪末期,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审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社会审计及企业的内部审计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拥有内部审计机构已达6万多个,专(兼)职审计从业人员也已超过18万,为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基于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特点,本文重点讲述高职院校开设市场迫切需要的社会审计及企业内部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对审计人才的迫切需求

1、市场对复合型社会审计及企业内部审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审计职能在审计领域有了很大的拓展。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经营成果的考核等渗透到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审计抽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IT审计技术、分析性复核等现代审计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因此,复合型审计人员,既要具有丰富的财务会计知识,能够准确分析和判断会计资料的合理性、合法性,又要具备对宏观经济形势的综合判定能力及较高的企业管理能力。

2、跨国公司对内审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世界经济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全球化。据统计,目前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在华投资的就有470家。资本的国际化流动使得跨国公司的财务报表更显复杂,加之跨国公司内部管理的多元化和规范化,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对公司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及可靠性进行稽核和审计的难度加大。因此,跨国公司对专业内部审计人才的大量需求既给高职院校审计专业的毕业生带来了很多的就业机遇,也给高职院校培养专业内审人才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二)经济发展趋势对创建培养审计人才新模式提出的新要求

1、企业内部审计职能从“监督”向“服务”转变。目前,我国内部审计的职能主要是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事后监督,审计人员的工作重点是查错防弊。但随着企业外部监督制约机制的加强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广泛运用,内部审计的职能将从传统的“查错防弊”逐步向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方面发展;审计工作的重点将从内部检查监督向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分析、评价和提出合理化建议方面转移。审计领域将从单一的财务领域逐步向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延伸。管理审计、效益审计、风险审计和内控评价等将成为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

2、审计人员构成将从知识结构单一的财务人员向复合型、多元化、高素质的专业团队发展。随着审计职能的转变和审计领域的延伸,审计人员的构成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审计机构中不仅有精通财务、审计知识的专业人才,而且还要有精通企业经营管理和IT技术的专业人才,审计人员队伍的知识结构将得到全面改善。

3、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将得到大幅度改进。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主要采用传统的手工方式进行审计,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比较落后。随着审计力量的加强和审计人员专业水平的提高,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和对信息系统进行审计的能力将得到迅速加强。

4、内部审计机构管理将从分散管理逐步向行业自律方向转变。目前,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在行政上由本单位负责人直接领导,业务上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指导与监督。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内部审计的管理将逐步由行政部门的分散管理向内部审计行业自律管理方向转变,实现内部审计机构管理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二、高职院校在培养审计专业人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审计的特殊职能,现阶段市场对社会审计及内部审计专业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这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全新的挑战。目前,我国财经类高职院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审计专业,但在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一)审计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不明确。审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仅决定了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决定了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质量。目前,高职院校审计人才的培养没有明确的定位和目标。主要表现:一是审计教学理念存在局限性。审计课程需要教师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但是很多审计专业教师还是以会计论审计,没有跳出会计的圈子;二是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开设独立的审计专业,只是在会计专业中开设了审计课程;三是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在形式上设置了独立的审计专业,但是实质上依然依附于会计专业;四是审计组织体系包括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三部分,三者虽然紧密联系,但存在本质区别。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开设的审计专业没有对三者进行合理界定,培养目标不明确。

(二)审计课程设置不科学,缺乏专业性。由于受到“审计就是审查会计”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方面,没有考虑审计的职能及“专业性”。财务会计的内容安排较多,而管理审计、效益审计、责任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内部控制评价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安排较少。同时,忽略了企业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及人际关系的教学。审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社会审计及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

(三)审计专业的实践、实训工作严重不足。审计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对审计经验和职业判断能力要求很高。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依然严重。审计实训基地建设、审计案例教学和审计实践活动明显不足。

(四)审计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审计专业师资队伍,审计课程基本上由会计专业教师进行讲授。因此,担任审计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既没有经过系统的审计专业培训,也没有参与过具体的审计工作实践,缺乏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实践经验。很多教师都是就理论讲理论,就练习讲练习,理论与案例之间联系性不强。同时,很多教师讲解的审计案例很多是会计报表的内容,不能和审计的流程、经济环境、沟通能力等实际技能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学到的都是纯理论知识,没有体现以能力为主的教学理念。

(五)审计专业的教学手段落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软件被企业广泛运用,审计软件也得到了大力推广。但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及资金投入不足等方面的原因,目前高职院校普遍缺乏会计信息系统和审计软件教学。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的能力严重不足,难以培养出合格的审计人才。

(六)缺乏系统的审计专业能力考核标准,不能对审计专业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进行合理考核。

三、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创新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工学结合是一种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能够使学生获得与将来的职业岗位相一致的工作技能。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以就业市场为出发点的,所以高职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产学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职能还未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种模式仍将有待探索和完善。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只有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大胆改革,建立一种“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克服目前对审计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不足,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审计专业人才。

(一)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就是从审计岗位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并围绕能力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审计实践环节的组织,能力目标考核等。其本质就是“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目标,形成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重视和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审计实践经验的培养。

(二)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审计专业师资队伍,实现审计教学模式更新。师资队伍力量的强弱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审计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应当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

1、提高审计专业教师技能是培养审计人才的关键。具体要求是审计专业教师应该积极研究现代审计理论,及时向学生传达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二是要积极参加审计实践活动,熟悉和收集审计实践活动的第一手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用性;三是要求审计专业教师每年参加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更新审计专业知识。同时,审计专业教师还应积极加入各地内部审计师行业协会,发挥协会在信息共享、经验交流中的积极作用,并及时向学生介绍内部审计的新知识、新动态。

2、彻底更新教学模式。审计专业教师应该做到以市场为导向,实用教学为手段,打破“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由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时应该强调实践性教学。教师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讲授与网络交流的有机结合、理论知识讲授和案例分析的有机结合以及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的有机结合。同时,积极推进审计软件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制定审计岗位能力考核标准,明确培养目标和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明确审计岗位能力目标。因此,高职院校首先必须根据对审计人员的要求,建立审计岗位能力考核标准,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学和实践,并对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进行合理考核。

(四)科学设计审计专业课程。课程开发与建设是高职专业改革与建设的重要内容。审计专业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实训课。公共基础课的设置特别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职业基础课的设置应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知识面为主;专业课程的设置应突出审计的特点,对审计理论、方法、程序、内容等进行详尽介绍,并增加审计案例教学和软件教学等内容。当然,专业课(含专业实践课)教学应体现针对性,突出实用性。

(五)加强审计实训和实践基地建设。学以致用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为配合审计专业的课堂教学,学校内应设置仿真的审计模拟实训室,配备与审计专业相适应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模拟社会审计及企业内部审计业务类别和数据资料,加强审计软件的演练和审计实务操作。同时,积极与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加强学生的审计实践活动。还应该积极聘用大型国有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的高级审计专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实务讲座等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积累审计经验。此外,积极推进“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审计专业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需要。

总之,审计的发展为高职院校培养审计专业人才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只有充分了解市场对审计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探索出一条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审计及企业内部审计人才,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并推动和促进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实.企业内部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刘运国,胡丽艳.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审计的影响[J].审计研究,2005.

[3]姜希梅.浅谈内部审计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2009.21.

审计专业知识技能篇6

关键词:审计人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时下,在职审计人员每天忙于日常工作,往往缺乏“整”时间去学习,有时不免有“知识老化”、“书到用时方恨少”之虞。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新问题、新方法、新制度大量涌现。在职审计人员不能对已有的知识“坐吃山空”,而应有一定的危机感和相当的进取心。《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第十一条规定:审计人员应当遵守审计机关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参加审计机关举办或者认可的继续教育、岗位培训活动,学习审计、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新知识,掌握与所从事工作相适应的计算机、外语等技能。第十二条规定:审计人员要参加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应当达到审计机关规定的时间和质量要求。同时《会计法》第三十九条也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这些规定说明,审计人员自己要有意识地“充电”,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与时俱进。学习的方法可以根据主观、客观情况而定,但大体说来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自学不辍,知识储备积沙成塔

要想给自己的知识储量“扩容”,自学是最简便易行的途径。由于环境的限制,随时聆听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不太现实,这就必须要养成自学的习惯,经常看一些与专业有关的书、报刊。自学贵在自觉,要有意识地给自己制造一定的压力,变压力为动力,捕捉与专业有关知识的新的进展情况和闪光点。应订阅若干种专业报刊密切关注专业的发展,与时代同步,注重自我积累。在当今网络媒体日渐发达的情况下,应多从一些财经网站上浏览最新法规条文,阅读专业文章,掌握专业发展动态。我国已经加入WTO多年,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多学学英语,对将来开展工作肯定会有帮助。特别是如今的电视、广播等媒体播放的英语节目日渐增多,对于我们开阔视野、提高英语听力水平有着很好的作用。

二、后续教育,及时更新专业知识

为了提高审计人员水平,各地每年都组织所有在职审计人员进行后续教育,聘请专家学者讲授最新的审计、财会法规以及实际运用,在规定的学时内,集中学习专业知识。因材施教、“速成快餐”、“短平快”的培训方式,既有审计法规、会计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可操作性强的培训内容,又有审计风险分析、证券投资等亟待提高的强化内容,这对广大在职审计人员来说也是有效而实用的。因此,对于在职审计人员来说,若想提高专业技能,必须重视后续教育。

三、培训研讨,开阔思路

一些中介机构(如内审协会)、软件公司、专业网站等有时会组织专题性质的(如审计信息系统、财务审计工作案例分析、产权管理等)培训和研讨会,这种研讨会让不同行业的同行们聚在一起,聆听有关方面的权威人士作讲座,听到精彩处不免会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有时会在讲座后,大家济济一堂,对相关问题各抒己见,多角度、全方位地阐述相关问题,在交流讨论中集思广益,把带有自己行业和单位特色的问题及观点拿出来,这样就会开阔与会者的思路。由此可见,参加培训研讨也是提高在职审计人员专业技能的一大方法。

四、考职称,以考促学

考职称(包括初级和中级)可以说是财会行业的一大特色,每年参加考试的大军可谓蔚为壮观。考试难度虽说不是太大,但要想轻松过关,也非易事。况且现在会计内容、经济法规更新较快,需要花足够的精力去理解、消化。由于报考者的工作岗位不同,对平时工作范围中涉及不到的内容更要悉心钻研,拾遗补缺。准备考试期间,要工作、学习以及家庭兼顾,当然会有一定的压力,但是在拼搏备战的过程中,把压力变为动力,系统的专业知识会入心脑,对以后的工作将有潜移默化的帮助。即,通过职称考试促进专业学习也是在职审计人员提高专业技能的一条途径。

五、考资格证书,无限风光在险峰

如今,在职审计人员中报考注册内审师、注册会计师之风盛行,甚至吸引了许多非审计、会计专业的人员也加入到考CIA、CPA的大军中。在职审计人员考出CPA后,即使不加入到会计师事务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在社会上被认为“含金量”颇高的注册会计师证书,也会让自己受益匪浅。另外,在职审计人员参加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也相当踊跃。值得注意的是,考“洋”资格证书也正“西风东渐”。比如,CG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AC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在中国的学员逐年递增,这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的国际大气候是不谋而合的。而各种资格证书的考试无疑会促进在职审计人员专业技能的提高,是其提高专业技能的很好路径。

六、考学历,读在职研究生、在职MBA

学无止境,在职审计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比较常见的是参加全国自学考试,在通过一门门的考试后,学历会有所提升。虽然各种学历考试的甘苦自知,也有的在职审计人员还报考在职研究生、在职MBA,但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各种学历考试既能拓宽知识面,也能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今中国的MBA毕业生正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那些孜孜以求的在职审计人员。

审计专业知识技能篇7

关键词:高职;财务审计;实践教学

经济的发展突显出了审计的重要性。企业中的财务审计能够有效反映出企业资产、负债以及盈亏方面的真实性、合规性,并能够查出企业财务收支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各种违法行为等。基于此,可以看出培育财会人员的高职院校中的审计课程的重要性。但是在现今高职院校财务审计课程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限制着学生们的发展和提升,这对他们之后的就业及发展带去了极大的影响。为了改变这些问题,则需要各大高职院校重视对学生们进行财务审计实践教学,从中去提升他们的审计能力,让他们在未来就业中有足够的竞争优势,能够促使自己有很好的发展,并能够在自身岗位中坚守职业道德与自己的初心,进而为社会带去发展。

一、高职财务审计实践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中的财务审计课程依然采取的是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们进行授课,仅仅局限在传统理论知识讲解与个别案例教学中。但是财务审计这门课程中的大多数流程式操作都是需要实践教学来进行辅助教学的,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们对财务审计知识的理解和认识[1]。另外,因为学生们大多都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他们对财务审计中的职能岗位、具体工作流程以及技术方法层面上都缺乏感性认识,因此使得课堂教学中过于枯燥、乏味,气氛上较为沉闷。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有老师难以开展具体的教学,学生们难以理解审计知识,难以懂得其中的重难点知识,在考试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以及教学效果不佳,质量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们的思维能力难以跟上学习中对其的要求,他们分析问题、探索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难培养。现今高职院校中的财务审计这门课程在会计专业中一直都属于辅助专业课程,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在这一情形下,各个高职院校都只重视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与校外实训基地的研究与发展,而对于财务审计模拟实验教学与对应的校外实训基地则没有进行相应的开发,因此导致学生学习的专业没有接收到对应的实践培训,他们大多都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因而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专业型人才这一目标相背离,导致学生们的发展受到影响和限制,学生们学习到的知识与未来实际的工作岗位需求间存有脱节现象,必然他们的竞争力就大打折扣,也无法对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通过对高职院校财务审计课程的学习进行调研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自己学习的专业课程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只有小部分学生认为理论知识能够听懂,但是并不知道实际操作与如何运用这些理论知识。然后有极小部分的学生认为较为容易理解。另外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工作底稿是什么,虽有学生知道工作底稿,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该如何编制工作底稿。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中的财务审计课堂教学方式主要采用灌输式教学,较为注重对学生们讲解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方面较为缺乏,甚至不开设实践教学课程,导致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培养,无法将知识有效地进行串联。现今,在财务审计教学中会采用案例对学生们进行教学,但是案例教学中较为缺乏综合性与系统性,呈现出分散的形式,因此使得学生们无法从总体上去领会、学习财务审计工作中的精华[2]。(一)教学思想观念较为陈旧。大多数高职院校对财务审计教学都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和关注,存在着一种重视会计教学,忽略财务审计教学,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忽略实践操作教学这一现象。一些高职院校甚至只开设会计专业,没有专门独立的审计专业,财务审计专业只隶属于会计专业下的一个分支课程,没有给予其重视及关注。另外,财务审计课程会涉及众多的学科、领域以及综合性学科,此课程会融合会计、税务、统计、经济以及计算机等理论知识及技能方法,它会与这些学科相互渗透、学习、借鉴,涉及的范围极为广阔,内容上也较为丰富,因此财务审计这门课程是非常的复杂、困难的。本科院校会将财务审计课程安排在大三这一学年中,而学制三年的高职院校只能将这门课程安排在学生快要毕业这一学年。因此一些学生专业基础并不扎实,而且大部分学生都需要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在临近毕业这段时间又需要奔波在找工作的路途上,学生们的时间被不断的压缩,心理上会越发的不踏实,进而使得学生们对财务审计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学校领导层对这门课程也不重视。(二)教材内容滞后。因我国会计准则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地被修改和完善,使得审计准则、制度与政策也处于一个不断修改与完善的过程中,因此导致财务审计课程中使用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教材无法及时更新,同时也无法满足社会时展的需求,使得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失去了原有的价值与作用。另外,我国在审计实践方面的发展时间较短,财务审计教学老师无法获得第一手资料,导致教材内容落后、停滞,无法满足学生们学习上的实际需求。而且财务审计课程教材内容中的模块分隔与逻辑性也存在着不具体、连接不强等问题,使得学生难以对其进行系统化、规范化学习,难以建立起对应的体系进行学习。财务审计理论知识内容过多,各种理论知识相互穿插、渗透,使得学生们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进而使其产生厌学情绪,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才能将其研究透彻,但是大多数高职学生在这方面都较为缺乏耐心、信心和决心。(三)师资力量较为缺乏。大部分教师都是学院派出身,他们在学习完相应的知识后通过考取对应的教师资格证,在经过各个高职院校招聘后就走上了教师的岗位,这样的过程导致这些老师较为缺乏实践工作经验,对于调研与学习方面也较为缺乏。现今,各大高职院校中从事财务审计专业教学的老师都是学院派出身,既有优秀的教学水平,又有较强的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只占极少数,这一情形导致财务审计教学只能停留在表层。不过财务审计模拟实验室对老师有着极高的要求,它要求老师要拥有较强的审计实务,懂得计算机技术,同时在会计电算化和计算机操作技能方面也要有较强的能力,但同时拥有这些技能与能力的老师在高职院校财务审计专业中却是极少的,甚至于没有,从而会对学生能力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3]。

二、高职财务审计进行实践教学的措施

(一)改变教育观念。随着教育方面的改革发展,教育部已将实践操作教学列为教学工作评估中的一个关键指标,以便能够让高职院校重视对学生们的实践操作教育,进而能够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基于此,高职院校需要改变自身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忽略实践操作教学,以及重视会计专业教学,忽略财务审计教学的教学观念,应逐步提升对财务审计实践操作教学的重视,并开设财务审计模拟实验室建设与对应的校外实习基地。针对建设财务审计模拟实验室与校外实习基地中会遇到的困难,高职院校需要指派专人对其进行负责,并派人到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或审计机关中进行财务审计实践,从而能够尽快完成财务审计模拟实习相关资料方面的设计和规划,并能够尽快联系到社会实践基地,进而让学生们能够在这一基地中得到锻炼和培训。当然,高职院校还需要加大对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从而保证能够拥有充足的资金建设实验室与实训基地。通过对学生们进行实践操作教学,使得学生们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效结合起来,促使其加深对财务审计知识的理解,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审计能力,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能够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从而取得好的岗位,使得自己放光发热[4]。比如:学校可以派老师到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以及审计机关中进行学习,从中能够了解到财务审计在现今审计工作开展的具体流程,像是编制审计计划、审计项目实施方案、审计通知书、现场审计、编写审计报告以及后续审计等。老师弄清目前审计人员所需开展的具体工作以及对应的职业要求后,可以将其制作成具体的课件或PPT来教导学生,让他们能够从老师亲身体验中获得重要的讯息,并且能够为他们之后的道路做一个具体的指向,使他们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念与决心。(二)组建研发小组。在单项、综合实训、案例教学、财务审计模拟实验室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时间成本,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组建一支研发小组来对其进行专门的研讨、设计与规划,以便能够对学生进行较为完整、针对性的实践操作教学。基于此,在案例教学中,特别是一些极个别案例教学中,老师需要对这些案例进行选择,需要根据学生们的实际学习、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能够对学生产生一些引导性、针对性、教育性,激发出学生们对其的学习及探索欲望,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其从案例中学习到知识与经验。因此,需要研发小组搜集案例,然后从众多案例中进行筛选,将筛选出的案例集合为一本案例习题集,以此在教学中进行使用。另外在财务审计模拟实验室建设中,需要为其配备完整的财务背景资源与一到两年间的财务及电子数据,而且还需要配备对应的审计工作底稿。在实践资料收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还需要具备极强的专业技能与较为广阔的知识面来识别财务审计资料。针对这些要求就需要研发小组成员具备较为扎实的会计、财务审计知识,并能够熟练会计电算化与计算机的知识及操作技能,因此才能组建一支能力强悍的研发小组,继而为财务审计实践教学提供知识与技术方面的支持与帮助[5]。比如:为了能够组建一支能力强悍的研发小组,则需要对财务审计专业以及会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老师进行考核和选拔,能力强者才能够进入到这一研发小组中。为了能够激发老师们参与考核的积极性,学校层面就需要让老师们认识到组建这一小组对财务审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到对学生们未来发展的影响。由此,让老师们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职责。另外,当经由考核选拔出符合要求的老师后,还需要这些老师不断地进行学习,提升自身的能力,并与财务审计知识与时俱进,学习其中出现的新知识、新技能,以便能够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们进行教导。(三)促进财务审计教材方面的发展。在进行单项实训教学时,需要依据老师具体开设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进度来配备包含实践教学内容的教材,以促使学生们理解财务审计抽象的理论知识。在进行综合实训教学时,则需要首先依据拥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来作为教学模板,其中涉及的教学素材需要来满足手工与电算化模拟实操的需求。在编写财务审计实践操作教学教材时,需要将采购与付款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投资和筹资循环等方面的业务包含在内。另外,在财务审计工作中涉及的报表、工作底稿编制以及账本等内容都需要依据实际的模板进行设置,然而除却去完整的财务审计资料,还需要整理出有关制度基础审计所需的具体资料和内控制度及历年的财务审计报告。除此之外在编写模拟审计对象财务资料中,需要依据财务审计中实务的特点来设置一些思考点或陷阱。财务审计中的实践教学需要具备一定的扩容及开发性,通过不设置答案,来让参与实习的学生自行辨别,以此促使他们得到成长[6]。(四)对老师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培养。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对老师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将理论老师培养成双师型老师,让他们的实践操作教学能力与理论知识教导能力同步增长,从而对学生进行教导,提升他们的实践及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学校通过对老师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培养,能够让他们在提升自身审计实践操作能力过程中,将其与财务审计理论知识进行融合,这样不仅能够促使老师将两者融会贯通,使得自身的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还能够在教导学生们的过程中尽快找到切入点,以及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进而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使其能力得到提升[7]。比如:学校可以加强与各大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以及审计机关等进行合作,然后让财务审计老师到这些地方去进行兼职或学习,以促使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提升。学校还可定期对老师们进行集中实践训练,使得老师将审计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效结合起来。当然学校还可聘请高素质、工作经验极为丰富的审计专家前往学校为老师们开设讲座,从而对老师们的审计理论知识与实操进行培训和指导,让老师加强与专家间的沟通、交流,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水平。

总之,为了强化高职院校财务审计课程的实践教学,首先就需要高职院校对财务审计实践教学引起相关的重视,并从改变教学观念、组建研发小组、财务审计教材编写以及提升老师实践操作能力入手来提升自身学校财务审计实践教学的综合教导能力,促使学生们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融合,从而深入理解理论知识,促使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饶明晓.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高职会计“审计实务”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1):9–13.

[2]殷红.高职院校审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及教材创新[J].科技经济导刊,2020(13):121–122.

[3]刘艳.校企“联姻”模式审计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5):171–172.

[4]王帆,裘家瑜.“三位一体”审计课程实践教学运行模式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2):288–290.

[5]刘锦萍.信息环境下会计实践教学改革问题研究[J].现代审计与会计,2019(9):48–51.

[6]黄淑芬.基于成果导向的“高职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教学设计[J].现代经济信息,2019(18):399–400.

[7]刘玲芳,侯翀.高职审计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实践方法浅谈[J].今日财富,2019(20):213–213.

审计专业知识技能篇8

关键词:政府;绩效;审计

政府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发展的历史必然,是政府受托经济责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近年来,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开始重视绩效审计,国家审计署提出:要积极开展绩效审计,逐年加大绩效审计分量。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仍处于绩效审计发展的起步阶段,各方面与其他国家的较成熟的绩效审计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在相关审计人员的素质、技能上,尚未达到政府绩效审计的要求。因此现阶段应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当前审计工作人员素质与技能,以适应政府绩效审计的要求。

一、政府绩效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要求和我国审计工作人员的现状

政府绩效审计具有审计范围广泛、审计方法多样、审计结论具有建设性等特点,从而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队伍必须包括高层次、高素质、多门类的专业人才,才能高质量地完成绩效审计工作。

而我国当前的现状是:一是审计队伍结构不合理,我国审计机关中财会专业的人员占整个审计队伍的70%以上,也即是说我国审计机构人员多数来源于传统的财务人员和审计人员,缺乏非财经类的人员,如工程类、计算机、法律类等专业人员。二是审计人员素质难以达到政府绩效审计的要求。绩效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不仅要检查确定政策目标以及实施方法所依据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还要评价实现目标的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因此需要具备相应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还需要包括法律、税收、工程、环保、管理等多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深刻理解政府审计工作,具备宏观经济的知识,以及良好的透视能力与较强的信息意识,在评议政府业绩时能够做出准确中肯的判断。但是由于审计人员结构的单一,我国审计人员在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等专业知识、计算机现代审计技术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等方面尚未达到绩效审计的要求,不能适应绩效审计的多元化要求,迫切需要加强。

二、加快建设适应绩效审计要求的审计队伍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世界审计组织审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了对绩效审计师的总体要求:绩效审计师必须拥有具体的专业技术,还应拥有足够的专业熟练程度,以便于开展工作。应以效率性、职业道德和谨慎性作为审计工作的指导原则,所有政府审计人员开展工作时都应该正直、公正、客观、具有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因此,我国当前要特别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队伍建设工作。

(一)改善我国审计队伍的结构,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是政府绩效审计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前提之一。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我国政府支出有着十分广阔的范围,绩效审计对象、审计方法就更加复杂,实现审计人员结构的多元化也就更显迫切。因此,审计机关要开展绩效审计,需要储备大量的、多学科的专业人才。广泛引进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专业人才,逐步调整、改善审计队伍的结构,建立一支以复合创新型人才为主的审计队伍。

(二)强化业务培训,有针对性、分层次地提高现有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制定专业人员可持续发展计划,不断创新培训方法,根据绩效审计的要求进行知识的更新和拓展,提高基本专业技术知识。现有在职审计人员是进行审计的主力军。他们拥有丰富的审计经验和娴熟的会计学、审计学知识,从事审计工作是他们的事业,因而有动力、有时间、有义务去做好审计工作。为此,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完备的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有计划、有重点地采取多种途径,抓好在职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特别是多样化、创新方法的训练,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优化审计队伍的知识结构,使之适应效益审计发展的需要。

(三)建立审计专家库,有效利用外部的人力资源。

传统的审计模式与方法限制了审计队伍对法学、统计学、经济学等相关专业人才的吸收和引进规模,同时从人才的有效使用角度来看,也没有必要审计需要哪方面人才就引进哪方面人才。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即在审计需要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来解决审计力量配置问题,一来可降低行政成本,二来审计人员组成的多样化比知识的全面化容易达到,而且现实得多。

(四)加强审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

审计尤其是对政府绩效的审计,所涉及的被审计人员一般职位层次较高、掌握着一定的实权、关系面广,而且形成了一条牢固的从上至下的利益链条。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和压力,遇到各种利益的诱惑。如果审计人员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操守,就会屈服于各种压力和诱惑,其做出的审计结论当然就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为此,必须对审计人员形成制度化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对审计人员进行专门的道德教育并需通过严格的考试,以加强审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和职业操守,防患于未然。

(五)设立专门的交流渠道,扩大审计经验和审计新技术的影响作用

在国内,我们可以通过某些渠道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推广审计经验以及新技术的运用。如通过各地区审计学会,定期举办审计方面的研讨会,开展经验交流,推动审计新技术的运用。同时,我们还可根据审计工作的需要,选配一定数量的审计人员赴英美等政府绩效审计开展得较好的国家,学习他们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技术,获取有效的审计经验,来促进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申承谊;申妍.浅谈绩效审计的难点与对策.审计月刊,2004,(2).

[2]:邓莉芬.对政府绩效审计的思考.审计与理财.2006,(3).

上一篇: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范文 下一篇:手术室护理工作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