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范文

时间:2023-10-26 18:53:49

私募基金

私募基金篇1

从进入2008年开始,创业板推出日期就一直在期待中,对于以创业板为退出主渠道的私募基金来说也许是个重大利好。有人把去年称为私募基金的春天,把今年看作私募基金与民族经济同发展的一年。而现实是中国的私募基金市场一直是外资巨头占领主角,在当前次贷危机、奥运会、股指期货和创业板的影响下,人们关注私募基金在中国将会怎样演义。去年新《合伙企业法》的施行,虽然为有限合伙企业的私募基金形式解除了制度上的瓶颈,但这种形式的私募基金形式能否受到人们的青睐,能否以其独有的灵活性,寻找到更加阳光化的生存方式。就此,记者采访了联华国际信托创新业务总部业务总监曹昱。

记者:近日,一家投资研究机构报告显示,一季度,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出现了较大的增长,在当前资本市场影响下,对PE形成怎样一种机会?

曹昱:其实PE在国内的发展刚刚起步,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看未来发展:第一,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好企业将不断涌现,一些规模不大的企业也将逐步成长为“巨人”,发现这些企业,利用金融手段,合理地整合资源,帮助这些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PE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第二,目前国内的金融体系层次不完善,在债务市场与主板、二板股票市场之间缺失很多层次,VC、PE的存在实际上是在填补这些层次的空缺,是金融体系完善的内在要求,市场前景巨大。第三,在长期趋势下,短期的经济波动与政策周期也为PE的发展提供了当前快速发展的机会。这体现在可以以相对合理的价格投资于优质企业,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帮助好的企业以更快的速度脱颖而出等。

记者:去年6月新《合伙企业法》的实施为国内本土私募投资基金解除了制度上的瓶颈。有人说,今年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特别是合伙制的私募股权基金将会迎来一个巨大的发展机会。但也有人说,新《合伙企业法》对此界定仍不清楚,尚未有司法解释证明私募基金可以适用于该法律。反而是《证券投资基金法》明确了私募基金的非法性。所以,目前还是以在《信托法》之下进行私募。而在《信托法》之下,私募基金从一开始就是阳光的。您如何看这两种说法?

曹昱:首先,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是不同的概念,前者主要投向证券市场,由于《证券投资基金法》对私募没有界定,导致许多私募证券基金借助信托的平台运作,也就是“阳光化”。而后者则主要是进行股权等产业投资。

其次,私募是与公募相对应的概念,其区别在于非公开发行,要求投资者具有门槛,如有一定的财富基础,具有风险承受能力等,在数量上也有限制,如美国有50人或400人的限制。私募基金,可以以公司形式存在,以信托(契约)形式存在,也可以以有限合伙形式存在。在我国,这三种形式都有,但公司形式的私募基金确实有法律风险,以信托形式存在肯定是合法的,银监会对信托公司投资人的限制实际上已将信托公司向私募方向发展。近期,银监会也将针对信托开展PE业务指引。在新合伙企业法通过后,私募以有限合伙形式存在也已具有合法性,这为私募基金,尤其是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私募证券基金采用有限合伙制的时机尚不成熟)也是毋庸置疑的。可以预见,未来信托形式与有限合伙形式都将有大的发展。

记者:在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下,像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巨头凯雷旗下的凯雷资本公司也未免其难,正遭遇清盘危机,在这种形式下,会不会对中国本土私募基金形成影响?

曹昱: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倒闭的金融机构历次都有,但行业不会消亡。如1997年金融危机时,长银倒闭,但对冲基金的发展依然如火如荼,这次依然如此,行业内机构会洗牌,行业前景依然向好。尤其是中国的本土私募基金刚刚开始起步,受外界的影响不大。

要避免清盘危机,关键是企业要有正确的战略,合理的定位和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

记者:今年以来,中国的资本市场波动巨大,此前活跃的、并与公募基金“对决”的股权类基金似乎已销声匿迹,对此,您如何看?

曹昱:与公募基金“对决”的是私募证券基金,不是PE(私募股权基金)。如前所述,私募证券基金主要投资证券市场,这些基金类似于国外的对冲基金等(概念不完全等同)。他们与公募基金的区别在于面向的投资者不同。目前的劣势在于没有公募基金这样强大的投研团队,基本是靠明星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国外的私募基金规模不亚于公募,其投研能力也不弱于公募,这需要一个过程),管理的资金规模也较小,优势在于不会像公募基金那样随时面临赎回的压力,一般锁定期较长,便于在一个较长的期限内进行资产配置,且也没有公募基金那样有最低持仓比例的限制,同时,不需要过于分散的投资,可以根据私募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进行相对集中投资。

从另一方面来讲,私募与公募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公募为广大普通投资者提供了专业的理财通道,私募为高端投资者提供了理财选择。目前无论是公募还是私募都只能说是起步阶段,现在做单纯的比较没有太多意义。只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财富不断积累,资产管理行业将不断发展。中间经历波折,洗牌是很正常的事。在法律不完备的情况下,也会出现一些不规范的做法,但这不会影响主流。

记者:您怎样看目前PE的政策环境?

曹昱:新《合伙企业法》、《信托法》和信托业的新两规,以及银监会即将出台的信托PE指引等都为PE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这只是起步,许多重要的法律法规都不完善,如目前只有证券基金法,没有产业基金法,对于私募如何界定也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而且目前信托开展PE业务还存在障碍,证监会认为由于信托登记制度的缺失,不支持信托开展PE业务,这些问题都有待逐步解决。

记者:那么创业板的呼之欲出对PE将产生何种影响?

曹昱:创业板的推出将为PE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因为PE的投资最终需要通过股权转让、上市等方式退出,如退出可以选择在主板市场上市、在创业板市场上市、在OTC市场挂牌等,将大大减少PE退出的风险。创业板的退出增加了PE退出的通道,未来如OTC市场能发展,将进一步完善退出通道。

记者:请问目前人民币投资基金的进展如何?

私募基金篇2

6月初,Avaya被私募股权公司TPG Capital和Silver Lake(银湖)以82亿美元收购。

“又是被私募基金收购的!”一位业内人士在听到Avaya被私募股权公司TPG Capital和Silver Lake(银湖)以82亿美元收购的消息后,发出这样的感叹。

确实,私募基金不只将目标锁定在希尔顿、克莱斯勒这样的传统巨型企业身上,他们正紧盯着ICT领域的公司。

频频出手

2006年,私募资本投资总额高达6600亿美元,这些私募资本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势姿态插手ICT各个领域。更有分析师称,“2007年将成为大规模并购年,大型跨国公司都可能成为私募资本的并购目标。”

今年5月底,TPG Capital联手高盛,以275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第五大无线通信商Alltel。这一收购价格不仅在当时无线业务领域创下新纪录,也创下私募资本在这一领域收购金额的新高。但最近国外有消息称,加拿大的Bell Canada Enterprise (BCE)已被多家私募基金组成的财团收购,金额达485亿美元,电信领域的巨额收购纪录不断地被刷新。

6月初,Avaya 被收购的业界传言也变成了现实,但出手收购的不是此前盛传的其他电信设备公司,而是私募资本。Avaya最终同意接受私募股权公司TPG Capital和Silver Lake的控制股权收购,金额达82亿美元。

除了金额巨大的收购,私募资本还以各种方式入主一些公司,希望从中牟利。

今年1月份,虽然Sun中止了多年的亏损态势,但还是接受了私募基金Kohlberg Kravis Roberts(KKR)7亿美元的投资;5月份,Francisco Partners以6.3%的比例参股了英特尔和意法半导体新合资组建的闪存公司;6月份,深陷财务危机的智能手机厂商Palm虽然硬撑着没有被全额收购,但还是接受了Elevation Partners以3.25亿美元入股25%的要求。

甚至戴尔这样的PC巨头,由于今年年初业绩不理想,也被爆出会被私募资本以500亿美元收购的传言。

而上周又有消息称,全球知名的私募基金公司――美国凯雷集团正在与英国有线电视运营商维珍传媒公司进行磋商,前者可能将以196亿美元价格收购后者。

看重现金流和市场潜力

资金雄厚并渴望投资的私募基金从来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出手收购就是为了尽快获得巨大的回报。

从最近半年来的巨额收购中不难看出,私募资本特别喜欢那些现金多、债务少,且在某个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公司。近年来,网络视频、音乐下载及其他免费网络服务的需求上升,电信行业重获新生。预计,美国今年电信业的利润将达创纪录的720亿美元――这自然能获得私募基金的热烈追捧。

作为全美第五大无线通信商,Alltel拥有近1200万手机用户,市值高达220亿美元,在乡村和小城市的客户中有很好的口碑,同时也拥有全美范围最广的网络覆盖,因此许多私募基金非常看好其发展前景和盈利能力。而且,Alltel去年分拆了固话业务,计划全力发展增长速度更快的无线电信业务,这也使它成为一个更具吸引力的目标。

尽管与竞争对手北电网络和思科相比,Avaya规模较小,但它现金较多,没有负债,其基于Web的电话呼叫办公设备在市场上居于领先地位,因此成为私募股权公司的收购目标。而且,Avaya约有50%左右的收入来自长期服务合约,美国很多大型企业都是其客户,这也是其受到私募基金青睐的原因之一。

从去年轰动业界的半导体领域的巨额并购中也可以看出,私募资本同样看好芯片业发展。虽然半导体行业增长的速度放缓,但业界人士预测,半导体市场每年还将以接近于8%~10%的速度增长。而Francisco Partners今年5月入股英特尔与意法半导体合资组建的闪存公司,也正是看好了被广泛应用于手机、MP3播放器以及数码相机的闪存芯片的市场潜力。

私募后更灵活

无论是被收购,还是被入股,ICT公司都希望借机谋取更好的发展。

对Avaya和飞思卡尔这类被私募资本并购的公司来说,他们未来的风险和收益将归私募基金公司所有,而不用再公布自己的财报,也不必承担投资者要求增加收入的压力,因而拥有了更大的业务灵活性。

“作为一个公开上市的公司,有很多必须要遵循的规则,比如每个季度都要做财务报告,有的时候会影响到我们的战略以及执行的速度;相反,作为一个私营的公司,我们可以根据未来业务的增长方向和战略,来决定我们执行的速度。”Avaya公司全球业务运营高级副总裁Micky Tsui近日表示,被私募资本并购,会帮助Avaya找到更多机会。

Forrester Research分析师Elizabeth Herrell就认为:“通信市场变化得太快了,Avaya需要更有灵活性。被私募资本收购后,Avaya可能会把公司的核心定位从硬件转向软件。”原来面临着股票压力的Avaya,很难进行重大的业务转型,而被私募收购后,可以给它改变战略部署创造机会。

而公司CEO Louis D’Ambrosio也曾表示,Avaya越来越看重软件市场,“今年,我们研发支出中有75%将投向软件”。目前,Avaya的高级管理层都有软件行业的背景,在过去的几个季度中,公司大约38%的收入来自软件,而非传统的电信设备,这和前几年相比是个很大的转变。

American Technology Research分析师Doug Freedman在评价去年飞思卡尔被私募资本并购时也表示,这将使其市场战略更加灵活,能够购买所需芯片技术,进而在越来越需要一体化芯片解决方案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

私募基金篇3

关键词:私募基金 公募基金

所谓私募基金是指通过非公开方式,面向少数投资者募集资金而设立的基金,它是相对公募基金而言。由于私募基金的销售和赎回都是通过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私下协商来进行的,因此它又被称为向特定对象募集的基金。与封闭基金、开放式基金等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也正是这些特点使其具有公募基金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熊市中的私募基金

08年特别是9月份以来,国际金融形势急剧恶化,迅速演变成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国际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中国证券市场持续暴跌。01年至05年的熊途,A股跌幅不过50%,而08年一年的跌幅就已经达到65.4%。08年,一个大盘跌幅高达65.4%的惨淡之年,公募基金业绩一片哀鸿遍野,股票型公募基金平均跌幅是51.2%,高仓位公募基金跌幅甚至达到60%。而在存续期超过一年的73只私募基金中5只取得正收益,68只亏损阳光私募的平均亏损幅度是36.38%,这也要远远好过股票型公募基金51.2%的平均净值损失。

08年私募基金相对公募基金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其实并非公募的水平比较差。主要原因是私募灵活,具有公募无法比拟的优势。主要体现如下:

1.私募无仓位限制

私募基金走的是信托的形式,无仓位限制,可根据行情变化迅速做出调整。在08年单边下跌的熊市中,私募基金可以采取大幅减仓或清仓的策略。而公募基金在国内股市投资必须持有50%左右的仓位,股票基金一般要求仓位在60%以上,平衡基金要求在30%至40%以上,这就导致基金经理在去年的熊市中处于“被动”,操作上无法择时投资,即使看空也无法做空,所以08年私募业绩好于公募实属正常。

2.私募投资限制较少,机制灵活

对私募的投资限制较少,最高限制只是一纸信托合约,私募经理拥有极大的操作空间。私募单只股票持有比例上限不受“双十”原则的约束,持股集中度可以比公募基金高。而公募基金受“双十”限制,对中小盘股的行情无法参与太深,因为这类股票市值小,即使基金配足10%的比例,对其净值的影响也不大。

3.私募规模小,操作灵活

公募千亿公司已屡见不鲜,但私募却不同,目前即使是大型私募,规模一般也就10亿出头。由于规模较小,流动性好、跑得快,操作起来非常灵活,包括果断的择时策略与频繁的短线进出、波段操作。特别是在经济不稳定,波动较大的情况下,操作短平快才能把握得住机会,那些调下仓也要一个来月的公募基金在这样的环境下未免如大象起舞,略显笨拙。显然08年是“轻仓者”获胜。

4.私募有效的激励机制。

公募以收取管理费为主要盈利模式,由于激励机制不到位,存在严重的委托问题。而私募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采取有限合伙制的私募基金使基金经理的利益与投资者挂钩,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基金经理的能动性。

由于以上优势,就不难理解私募在熊市跑赢公募的原因了。

二、牛市中的私募

2007年,单边牛市,公募基金“胜”。 对私募基金来说,因为必须让投资者赚钱自己才能赚钱,在追求绝对收益的前提下,私募基金有时会牺牲部分收益,来规避风险。而公募在追求相对排名的前提下,宁愿不做,不要做错。所以,这让公募甚至不主动规避系统风险,尤其在牛市,不管多少点位公募满仓是常事儿,因为一旦你不满仓,人家满仓,业绩很快就被落下。06年下半年多家公募基金都是空了点儿就追回,直到07年6月份“明知点位高、偏向高处行”。 这样,由于公募基金在牛市的仓位高,最终取得不错的成绩也是不足为奇。私募的仓位不像公募那么高,在牛市整体收益不如公募也正常。

三、充分发挥私募基金的竞争优势

如何在牛熊中充分发挥私募基金的竞争优势?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把握:

1.提高择时能力和择股能力

私募基金业绩与市场处于“牛市”或是“熊市”息息相关。这就要求私募基金经理对后市判断要比较准确,具有良好的择时能力。08年一些私募基金对大盘的判断较为准确,结果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这是择时能力的体现。而择股能力强的基金业绩将更突出。

在涉及择时和择股能力时,基金经理一要有属于自己的投资哲学;二要有科学有效的分析方法;三要有良好的风险控制能力和职业操守。

2.充分利用私募的灵活性

私募基金最大特点是具有很大灵活性,充分利用它的灵活性以保持活力是关键。无上下限限制,监管不严,机制灵活等,这些都是私募可利用的优势。

3.扬长避短,设置合理的封闭期

私募基金也有“硬伤”。由于私募进入门槛较高,对投资者的要求就较高,这样投资份额占比大,发生赎回时,会对私募造成很大冲击。所以在产品设计时应设置合理封闭期,有效规避赎回风险。

4.针对政策调整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

无论是在牛市,还是在熊市,特别是在熊市,政府都会实施一些有效的政策措施刺激经济,私募基金应该利用自身灵活性的优点,争对政策及时做出调整。

通过分析牛市和熊市里的私募基金,总结出私募基金的竞争优势。由于私募基金本身具有很多优点,只要充分利用好,无论是在牛市还是在熊市中,私募基金都很有竞争力。私募基金的前景非常不错,也受到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追捧。2009年将是私募基金充满希望的一年。

参考文献

[1] 国内首份阳光私募2008年度榜单出炉[EB/OL]. sina.com.cn. 2009-01-08.

[2] 陈治中(2008):2008年私募完美开局,记者观察,2008年05期.

私募基金篇4

海外私募基金成功的原因,可归结为:合法化,成熟的资本市场,理性的投资者,良好的信 用、能力和监管。中国的私募基金要不要合法化?如果需要合法化,怎样对投资者有利?对 资本市场和产业发展有利?再次有请巴曙松博士,为中国的私募之路把脉、探路

目前私募基金除了公开、比较规范的信托计划以外,还大量存在以工作室、投资咨询公司、投资顾问公司和投资管理公司等形式存在的私募基金。这些机构以委托理财方式,特别是操作投资者个人账户的方式,为其他投资者提供私募服务。 但私募领域目前还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隐藏的问题较多。例如我国长期以来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加以限制,就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无论在活跃程度、基金规模,还是服务质量等方面,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根本无法与同类外资基金抗衡。私募基金中蕴藏着非常好的专业人才,但相应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私募基金鱼龙混杂,优秀的投资人才难以形成对资金的集聚效应,以致很难出现巴菲特,索罗斯式的人物。存在的天然合理性。

正如《中国私募基金生存报告》(参见本刊2007年第5期封面故事《私募基金是与非》)所示,在中国的经济生活中,私募基金实际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投资者有不同的风险偏好,也有投资规模的大小区分。私募基金有助于满足投资者的多种需要,其府在有天然的合理性。

多样化的机构投资者相互竞争,是解决投资产品和投资者同质化的办法之一。相对于公开发行的基金,私募基金有其比较优势。和公募的公开管制相比,私募基金接受的更多是市场的监管。而市场的自我识别和淘汰机制,使私募基金的监管,比公募更为严格和有效。私募和公募相照而存,相互竞争,弥补了公募的不足,也共同提高着资产管理的效率。因此,私募基金的存在,有利于证券市场发展。国外私募产业上百年的发展,已充分表明私募基金的重要作用。

合法化的思考及借鉴

2006年8月27日,全国人大通过《合伙企业法》,使以公司制组织私募基金,在我国已经没有法律障碍。现在尤其需要加强的,是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的立法,使其真正生活在阳光下。

私募基金源于国民个人财富积累提供的条件和高效融资的现实需求,对此类市场化产物,任何试图增加人为控制的行为,往往会适得其反。如果陷入行政管制和审批的监管怪圈,往往会扼杀市场自身的活力,不利于其创立自身的独特生存价值。 私募行业产生问题的主因,并非私募基金本身,而在于外部条件的欠缺。真正应该做的,是通过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和规范化发展,进而实现私募基金合法化,从而为私募基金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制定监管措施时,永远要对市场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对于私募投资者来说,市场永远是对的。

不妨以私募产业投资基金(简称“创投基金”)为例,对私募基金的合法化和健康发展作些思考。有人认为,本土创投的发展程度远低于外资,原因在于缺乏资金和人才。但是现实是,我们并不缺乏资金,二级市场上有着超过万亿的私募基金。同样,我们也不缺乏人才,外资创投的核心团队,大多来自本土。从更深的层面分析,是制度和政策方面的劣势,抑制了本土创业投资基金的发展。

我国的创业资本,产生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时至今日,很多创业投资公司还是政府主导,或者或多或少地体现着政府的意愿。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导致很多创司被深度套牢,最后资金链断裂。这势必会成为募集资金的瓶颈。

在中国本土创投基金尚不发达的背景下,政府主导创业投资基金,可以向政府引导的方向转变。政府可以先以创投基金的形式,介入到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中,然后将股权转让给市场。

私募基金篇5

私募基金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给人以种种神秘的感觉,它离我们很远,却时不时跳出来刺激我们的眼球。就让我们走进私募,看看它的真面目。

私募是相对于公募而言,是就证券发行方法之差异,以是否向社会不特定公众发行或公开发行证券的区别,界定为公募和私募,或公募证券和私募证券。金融市场中常说的“私募基金”或“地下基金”,是一种非公开宣传的,私下向特定投资人募集资金进行的一种集合投资。其方式基本有两种,一是基于签订委托投资合同的契约型集合投资基金,二是基于共同出资入股成立股份公司的公司型集合投资基金。相对公募基金而言,私募基金通过非公开方式募集资金。在募集对象上,私募基金的对象只是少数特定的投资者,圈子虽小门槛却不低。和公募基金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不同,私募基金这方面的要求低得多,加之政府监管也相应比较宽松,因此私募基金的投资更具隐蔽性,运作也更为灵活,相应获得高收益回报的机会也更大。

私募快跑

比较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的业绩一直是财经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并且信托型私募基金今年以来业绩显著落后于公募基金的现实也引发了更多的对于私募基金的质疑之声。如果说私募基金坚守自己的理念导致了这样的结局,那么,当股指已经位于如此高位,市场整体估值水平已经不低、泡沫声音不绝于耳的时候,我们更加关心的是:错过太多机会的私募基金还有多少时间和空间去证明自己呢?

在投资者眼中,私募基金是神秘的。不过,当越来越多的私募基金选择通过发行信托产品寻求阳光化的时候,更多的投资者可以通过信托产品的净值表现来研判私募基金的投资管理能力。

7月初至8月中旬的一个半月间,上证指数阶段性涨幅超过25%。根据最新的统计,这一区间内的26只信托型私募基金平均净值增长率仅为13.80%,继续大幅落后于指数表现。其中,平安――价值投资一期区间净值增长率最高,为27.22%;深国投――赤子之心(中国)2期区间净值增长率最低,仅为1.21%。样本数据里面的,2007年以前成立的8只信托型私募基金中,今年以来回报率最高的是平安――晓扬中国机会一期,回报率为85.14%;今年以来回报率最低的是深国投――赤子之心投资哲学,回报率为20.47%。

上述数据说明,今年以来的绝大多数时间段,信托型私募基金整体业绩均落后于市场平均水平。如果说“5.30”之前,私募基金以坚守价值投资理念不参与概念股炒作作为阶段性业绩落后的理由,那么7月份以来的蓝筹股行情中,私募基金同样也没有表现出应有的优势。因此,私募基金的业绩落后并不能单纯用选股来解释。前面我们提到,在7月份以来的蓝筹行情中,私募基金同样没能跑赢市场,因此单纯从选股理念来说,并不能够解释私募基金业绩落后的原因。我们更愿意相信,偏高的管理费率和较低的股票仓位配置是信托型私募基金业绩跑输公募基金的直接原因。

回到前面的分析,如果私募基金因为不看好当前市场而降低仓位导致业绩跑输市场的话,未来无非是两种结果:一是市场大幅回调,给私募基金重新建仓的机会;二是市场高位震荡,以时间换空间,私募基金只能重新在高位接回筹码。但不管如何,这一轮较量暂时处于下风的私募基金,只有重新审视自身的投资管理能力、寻找恰当的定位,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立足。

对于后市的投资思路,私募基金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在指数站上5200点大关之时,两市的市值和市盈率也站上了新高。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总市值已经达到23.3万亿,加上在海外上市的市值,我国资产证券化率超过了150%,著名经济学家华生曾对此表示“不是欣喜而是忧虑”;与此同时,沪市的平均市盈率达到59.17倍,深市的平均市盈率更是高达69倍,A股市场已从股改前的估值洼地变成全球的估值高地。

在此背景下,多方并不否认局部泡沫已显现,但是也同样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深挖个股来对抗大盘高企可能带来的调整,这才是考验基金经理选股能力最好的时机。有的私募认为,静态地相对于上市公司公布的2006年业绩和2007年上半业绩,平均而言,市场肯定是高估了;但是鉴于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已知上市公司业绩及对未来成长性的预估,使其仍然认为“坚定地持有”取得成功一定是大概率事件。他们认为,5000点并不可怕,先前蓝筹普涨阶段已经告一段落,那种人人看涨的局面会暂时消退,必然会进入机构博弈阶段;这时候或许才是真正考验机构博弈能力的时候。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差距会被拉开。并且强调,本轮行情中蓝筹股的获利盘很多,短期存在回调风险,但坚持长线看多;短期风险并不意味着不存在投资机会,应该克服一种认识的误区,那就是好起来个个都是好的,坏起来个个都是坏的。

路遥才能知马力

在今年指数步步高攀之时,部分私募基金经理也出现了选股迷茫,他们在看不懂的情况下,没有顺势而为,而是选择轻仓操作,相应地这些私募的业绩与步步攀升的指数背道而驰。这些私募基金普遍的做法是,目前的仓位一直比较轻,最轻的时候他们的仓位只是保留了一点零头。在指数上涨到5000点时,其更多地感受到一种泡沫中选股的迷茫。虽然因为踏空,部分私募基金业绩相对落后,但并不能因此得出他们投资失败的结论,正如一位市场投资人士所说:“衡量投资大师要用30年的时间。确立一位基金经理人历史地位需要10年,10年代表了市场的两个多空周期。如果要给一位经理人下定论,要看20年以上的业绩,20年基本涵盖了基金经理人从当上基金经理到退休的工作经历。衡量大师级基金经理的标准更严格,要用30年。要证明大师的投资方法的有效性必须要用30年时间,30年才能奠定权威的地位。”

分歧是必然的,没有分歧也就没有了交易。我们始终认为,成熟的证券市场并不应该是由单一的投资主体或投资理念主导的市场;相反,成熟的证券市场应当包容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和投资理念。在公募基金成为A股市场主导力量的今天,私募基金作为一只拥有并坚持自身理念的投资主体,正在努力展现着他们的影响,以及影响背后的力量;他们的锋芒,以及锋芒被后的执著。在正视私募基金软肋的同时,我们也愿意给私募基金更多的时间,毕竟差异化的理财产品能够打破公募基金近乎垄断的市场地位,有利于理财市场的充分竞争,对于投资者来说,也多了一种可以选择的投资对象。

私募基金篇6

经过长达五个月的调研和讨论,《证券投资基金法》(下称《基金法》)修改小组有望在今年底形成初稿。

据记者了解,《基金法》修改小组前期的初步调研工作早在2009年8月31日即已完成,最近三个月进入整理讨论阶段。此次修改起草调研小组成员之一、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11月30日对记者表示,《基金法》修法工作还在研究当中,起草小组会争取在今年底形成初稿,并将修订意见上报全国人大,“至于能否列入明年全国人大的立法规划,还不好说。”

刘纪鹏的说法得到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法案室主任朱少平的确认。朱少平11月30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确认,《基金法》修订目前还未达成共识,正式的法律修改小组亦没有成立。

记者分别采访多位此次修改小组成员后获悉,虽然历经近半年调研,在很多问题上,修改小组仍存分歧。对于给予私募基金合法地位,立法部门和各方专家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就是否在《基金法》中单独为私募基金开辟章节立法,还存有很大争议。

私募基金渴求立法

私募基金,是指通过非公开的方式,向特定投资者、机构与个人募集资金,按投资方和管理方协商回报进行投资理财的基金产品。

根据2009年3月“第三届私募基金高峰论坛”上的统计,仅深圳一地,规模以上私募基金就超过500家,管理规模约430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50%的份额。而一份来自民间机构的研究报告同时显示,私募基金和信托公司合作开发的“阳光私募基金”产品数量已超200只,其资金管理规模已从2008年年初的不足50 亿元,发展到现在的超过300 亿元。

但在私募基金业界看来,规模蓬勃发展并不能给其“正名”。尽管阳光私募基金有法律依据,更多的私募基金却处于“原生态”,无论筹资、运作还是分红,均是采用一种非公开的民间合作方式,缺乏法律依据和保障。

正因其“不规范”,自2004年起实施的《基金法》,并未将私募基金涵盖其中,而主要用于规范和约束公募基金业的发展。但“名不正则言不顺”,在修改起草调研小组的另一位成员、上海睿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振宁看来,没有立法也就限制了私募基金的发展规模。

“国外的对冲基金可以通过投行或券商渠道募集,但在国内根本不可能。这个行业现在一般通过信托平台来做,容易受到外来影响。”11月下旬,李振宁向记者举例说,从今年7月起,由于部分信托产品违规炒新股,其证券开户暂停,阳光私募基金由此受到重挫。

“一个行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要有独立的发展空间。”李振宁认为,如果能减少信托这个环节,比如直接通过券商或者公募基金来发产品,应该会减少私募基金发展的很多麻烦。

他认为,私募基金立法已势在必行。对此,李振宁有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证券市场只有公募合法,对私募没有规定,那就像证券市场只有老虎和狮子,没有其他动物一样,会造成整个生态的不平衡。”

调研小组30余人

李振宁向记者透露,修改小组目前达成的主要意见是,《基金法》应该单列一章专门来规范私募基金,在其他章节、总章程作相应规定。且现行《基金法》删除的有关私募基金规范的第九章,有望在这次修改中得以恢复和补充。不过怎么规范私募基金的范围,还需要讨论。

今年7月6日,全国人大财经委曾召集有关部门专题研究《基金法》修改,随后在北京召开了《基金法》修订讨论会,重点讨论私募基金的管理原则,这标志着修订《基金法》已正式启动。

目前,修改起草小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牵头负责,她是此次修法的主要背后推手。

2008年3月,吴晓灵从央行副行长转变为现职的第三天,就明确提出应把《证券投资基金法》修改为《投资基金法》,要给“阳光私募”合法地位,以促进并推动民间投资和社会资本参与资本市场,促进中国资产管理业务的多元化。

据悉,参与修订《基金法》调研工作的,系由发改委、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税务总局、国务院法制办、基金公司、证券公司、银行、私募基金各界相关人士及学者组成的30余人队伍。

调研工作组分为公募基金组和私募基金组两个部分,公募基金组组长为证监会基金部主任吴清,私募基金组由证监会法律部主任黄炜任组长。

两种截然相对观点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基金法》需进行修改虽已达成多方共识,但是“大改”还是“小改”,是在原有基础上修修补补,还是制定一部统一的《投资基金法》,存在两种截然相对的观点。

一种观点以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原《基金法》起草小组副组长曹凤岐为代表,主张“小修”,即单纯完善《证券投资基金法》。

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私募基金种类繁多,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这几种基金的运作方式和主管部门都不一样,很难统一在一部法律当中。

比如,与公募基金只有证监会直接对口监管不同,创投基金归科技部管、股权投资基金的监管涉及发改委、财政部等多部门,“如果将上述基金类别都纳入新的《基金法》,容易产生由谁监管的问题,这样协调起来很麻烦”。

“至于对私募基金的规范,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认为应该给予它们一个合法地位,不过并不需要对现行的《基金法》修改,可由国务院出台相关法规。”

根据《基金法》附则中第101条规定,基金管理公司或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机构,向特定对象募集资金或接受特定对象财产委托从事证券投资活动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根据本法的原则另行规定。

另一种观点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为代表,主张对投资基金统一立法,将目前的《基金法》真正变为《投资基金法》。这种观点得到了私募界的支持。

李振宁认为,股权投资基金关注的是一级市场、私募基金瞄准的是二级市场,前者是买未上市证券、后者是买已上市的证券,但投资一级市场是为了上市退出,这和直接买卖二级市场证券资产本质没有区别,且两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有些公司既在主板市场上市,也在柜台交易,这是股权投资还是二级市场投资?界限可能说不清楚。”

他同时提及监管问题也不矛盾,“该由谁管,就由谁管”。例如涉及产业政策的把关核准,可由工商部门拉出目录清单,报发改委核准;涉及公司制基金,由工商局监管;涉及证券法内容的,可由证监会管理。“美国的证券投资基金法也是这么安排的。”李振宁说。

不过,记者注意到,一些支持为私募基金立法的学者,也承认将各类私募基金纳入《基金法》情况较复杂。

刘纪鹏认为,当前问题最集中的是私募基金没有规范,应在《基金法》里把这一块内容补上,至于是否在这部法律中,把股权投资基金、产业基金全部写进,还有待争议和探讨,“可以先决定立法的背景和方向,再在私募基金中加以适当地分类,有总比没有好。”

曾参与《基金法》起草的基金从业人士陈星德对记者指出,“小改”主要是对公募基金层面的技术性问题进行修补,不用通过立法,直接通过证监会的法规就可以解决;而“大改”是知易行难,“这次《基金法》修改极有可能达成只将私募基金纳入《基金法》的意见”。

多方利益博弈

实际上,上述两种修法思路的纷争,早在《基金法》立法之初就已存在。

1998年,起草小组在制定《基金法》时,指导思想是“综合立法”,既要规范证券投资基金,也要规范创业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但该意向在长达数年中,经过专家多次讨论,历经多方博弈,最终在向全国人大财经委提交草案定稿时,将有关私募基金的章节删去。

“证监会不想多管,发改委不愿放权。如果法律中说不清私募基金由谁监管审批,干脆就别提。”原全国人大财经委基金法起草工作小组组长王连洲在回忆当时在各方妥协中诞生的《基金法》时,曾多次用“种瓜得豆”来形容他的遗憾。

时至今日,当年回避的矛盾仍然没有得到化解,在曾为《基金法》起草工作小组成员的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看来,如果现在还要出现类似争论,实在不应该。

“任何部门不能出现超出人民利益之上的权利。对于日益蓬勃发展的私募基金的监管,不应当以一个部门强化或者削弱职责来展开,应该淡化行政干预。”刘俊海对记者表示,“谁监管和立法没有矛盾,重要的是需要先给私募基金一个合法地位。”■

私募基金在中国

国内私募基金发端于1993年-1994年间,由代客炒股、委托理财演变而来。

2004年之前,私募基金一直处于地下发展状态,几乎是“庄家”的代名词。它们在经历1996年至2001年的迅猛发展后,盛极而衰。

私募基金篇7

由于国内证券市场过去一直没有买空机制,缺乏进行对冲和套利的股指期货和股票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相关法律对私募基金的缺失,这些都使国内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演化过度到如乔治·索罗斯(GeorgeSoros)的量子基金(QuantumGroup)困难重重。虽然近期推出的《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和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都将拉近我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与对冲基金的距离,但是目前法律法规对我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资金运作在以下方面还存在相当的限制。

一、金融期货和卖空机制的缺失使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无从对冲证券市场的系统风险

海外之所以将此类投资于证券及其衍生工具的私募型基金称之为对冲基金;是因为这些基金在最初都采取了对冲的交易方式规避市场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我们所谓的对冲基金并非都采取对冲手段,但如果完全不能进行对冲交易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也很难称得上是对冲基金。建立投资组合可以降低非系统风险,却不可以消减系统风险。目前我国股市价格波动幅度大,系统风险约占市场风险的65%,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大部分只占30%,因此,对国内股票的系统风险进行对冲十分必要与迫切。在债券市场上,由于国内还未实行利率市场化,债券的收益率波动较小,还未形成对债券类对冲工具的强烈需求,但是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开放与创新的必然趋势,对这方面工具的需求也将日益暴露出来。由于缺乏金融期货等对冲工具及卖空机制,国内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只能在单边上升市场中获利,而在证券市场的单边下降趋势中无法规避系统风险带来的损失,不能如同海外对冲基金一样,在双边市中同时获利。表1对不同类型对冲基金的波动率进行了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采用了对冲交易规避证券市场系统风险的对冲基金,除做空倾向基金和新兴市场基金外,其他的收益波动性都远不及标准普尔指数基金,而它们的Sharpe指数却基本高于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

图1是CreditSuisse/Tremont对冲基金指数公司对全球对冲基金历史收益率的一个统计,图表中同时反映了标准普尔

由图1可以看出全球对冲基金的收益率虽然没有明显优于标准普尔500指数,而且在1998年到2002年之间还低于普尔指数,但是从1999年开始却优于道琼斯全球指数,且它的波动性远远小于标准普尔500指数与道琼斯全球指数。

由于不同投资者和基金经理人的风险偏好和投资策略不同,目前海外就对冲基金种类愈加细分,有许多种类的对冲基金与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一样不采用对冲手段控制投寸、锁定风险。不同的是,国内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长期以来受制于缺乏可用以对冲风险的卖空机制和金融工具,如股指期货和债券期货等,无论私募基金欲采取何种投资策略,在客观上都不允许其对证券组合的系统风险进行对冲。图2是2001年7月底到2006年12月底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收益率与新华富时A指的比较。

和海外的情况相同,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收益率的波动性也小于大盘指数,但是,由于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缺乏海外对冲基金规避风险的对冲工具,因此其较海外对冲基金经受着更大的波动性,同时,当系统风险到来时只能被动地接受损失。

2006年推出的《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和即将问世的沪深300股指期货,填补了国内无对冲机制和对冲金融工具的空白。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可以通过向证券公司办理融资融券业务以对冲基金资产中的部分股票、共同基金和债券的风险头寸,沪深300股指期货的推出使我们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中的部分成分股票的系统风险进行对冲成为的可能。由于国债“327”事件,国内的债券期货迟迟未再推出,因此,近期想要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中债券的利率风险进行对冲只能通过融资融券。无疑,融资融券和金融期货的陆续推出,通过允许让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中部分种类金融资产的风险进行对冲,使国内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逐步向真正的对冲基金演进。

二、不完全的卖空机制使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难以发挥对冲基金的高杠杆效用

从组织形式上来划分,我国目前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契约型,主要是指通过契约的形式维系各参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私募基金形式。另一种是合伙型,通过投资者和管理者的共同出资,形成合伙性质的组织形式来运作。再一种是公司型,是通过按《公司法》成立的投资公司来协调各参与人之间关系的私募基金形式。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出台前,以上三种形式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都难以通过向其他金融机构融资来放大自身的投资杠杆倍数。契约型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只能以个人名义向银行申请贷款,但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个人除开立了住房、汽车、消费和助学贷款外,只允许个人以凭证式国债做质押贷款。对于合伙与公司型的企业法人,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其通过不动产的抵押和动产的质押来发放贷款,如凭证式国债、股权和股票的质押贷款。但是对于经营高风险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法人来说,其很难满足银行的其他要求,因此,合伙与公司型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法人要获得银行贷款以进行杠杆投资在现行的法律制度框架下几乎是不可能的。2005年,Van对冲基金国际顾问公司统计了截至2004年底各种不同类型对冲基金,在投资过程中通过卖空交易使用杠杆放大倍数的程度,调查的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海外对冲基金通过卖空机制使用杠杆的倍数一般在两倍以下,但也有30%的对冲基金的杠杆倍数在两倍以上。根据《融资融券试点交易实施细则》,投资者融资买入证券和融券卖出时,保证金比例都不得低于50%,这一细则将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杠杆倍数控制在两倍以下,限制了基金根据自身投资策略缩放杠杆倍数的自由度。考虑到国内对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仍处于试点起步阶段,随着证券公司控制风险能力的增强,业务发展的成熟,保证金比率有可能逐步下降,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可控杠杆倍数将放大。

三、资本项目的不完全开放使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难以涉足国际金融市场

在我国的资本项目还没有对外完全开放之前,唯一能以境内资本合法投资海外资本市场的也只有合资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ualifiedDomesticnstitutionalInvestors,QDII),目前获批的机构只有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和全国社保基金。国内经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机构短期内要想合法涉足海外资本市场几乎不可能。而在美国等一些发达金融市场中,正是由于开放的资本项目,才会产生游走于国际资本市场的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和坚持在全球金融市场进行价值投资的巴菲特。图3是Van对冲基金国际顾问公司对1995年到2004年国际对冲基金种类占比的统计。

图3中全球宏观型对冲基金和新兴市场型对冲基金都是主要将投资定位于全球金融市场的对冲基金,且其他类型的对冲基金对海外资本市场的投资比例也不可小觑。只能投资于国内金融市场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受一国经济、政治和法律法规的影响较大,无法通过分散投资于不同市场规避这些风险。不完全开放的资本市场也是障碍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成为真正的对冲基金的一道门槛。

四、法律法规的空白不能保障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与海外对冲基金相同的合法地位

1949年,世界上第一只对冲基金在美国诞生,半个多世纪后,美国依然是世界上对冲基金经营最活跃、法律法规最健全的国家之一。在美国,并没有通过专门针对对冲基金的法律,而是利用涉及投资行业的多项法律法规中的豁免条款给予其合法地位与相应监管的,即满足豁免条款的对冲基金可以免于如在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登记及向公众披露基金信息等一系列共同基金必须遵守的条款。这些豁免条款主要包括对投资者的人数、资格及销售渠道的限制。涉及规范与保护对冲基金的美国法律主要有1933年的证券法、1940年的投资公司法和投资顾问法、1997年的税收减免法案、1936年制定,1974年修订的商品交易法及各州的蓝天法等。

在国内,有关证券投资的所有法律法规都没有对私募基金给予明确规定,2003年颁布的《基金法》也只是在附则中提到“基金管理公司或者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机构,向特定对象募集资金或者接受特定对象财产委托从事证券投资活动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根据本法的原则另行定。”这虽然给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合法化留足了空间,但是仍然让其游离在合法与不合法的灰色地带。2005年之后,国内出现的与信托投资公司合作推出的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是依照有关法规设计运行的一种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解决了客户资金安全的问题。作为资金信托产品,其由信托公司(信用受托、投资监管)、证券公司(专项证券账户监管)、商业银行(专项资金监管)、地方银监局四方进行监管。正常的交易操作程序分为研究决策、下单交易、资金清算、利润分配等几个环节,这些环节分配到不同的法人主体去做,互相制约。虽然效率低一些,但是却可以有效地防范道德风险。由于这种机制很好地解决于信用风险问题,投资者资金安全有保证。实际上,在这种私募基金信托中,信托公司的角色已发生变化,在以往的证券信托计划中,信托公司既做受托人,又做投资者,在操作中难免会出现利益输送问题。而现在,信托只承担受托人和信托结构设计工作,把投资者角色让给了专业私募基金经理。信托公司的定位也从以往的操盘者,变身为某种意义上的监管者。这些信托产品基本是按照海外对冲基金模式来设计和操作的,现在只缺沽空交易。将来国内股指期货推出后,就有沽空手段了,这样将成为完整的对冲基金。

五、结论

私募基金篇8

1.私募基金市场风险

私募基金市场风险也是私募金融体系中最常见的风险之一,是指私募基金市场筹资成本的变化,私募基金市场投资收益的变化,以及整个关于针对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投资的股票市场价格、募集资金的利率、投资回报率要求等变动导致价值未预料到的潜在损失的风险。私募市场风险在文化产业私募基金中体现为,一方面是投资市场的变化决定了资金是否流入文化产业私募基金,及流入量大小,导致筹资成本的变化。另一方面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政策倾斜,导致放开的同私募基金大量出现,从而可能导致文化产业私募基金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还可能面临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的“扎堆”竞争。

2.管理风险

在文化产业私募基金中,管理风险是文化产业私募基金投资环节中的一项重要风险。管理风险主要是管理人水平和能力的不足或经营管理人因责任心缺失而造成投资损失的风险,包括私募基金管理人的管理风险和文化企业管理人的管理风险。私募基金管理人掌握着基金的管理大权,基金的经营策略制定,合作伙伴的选择,投资项目的选定,项目的后期管理等等每一环节的决策都会对基金投资的成败产生重大影响。如对文化产业项目研判和预期收益存在很大的误差,或因整体决策出现失误,就可导致文化产业私募基金的投资失败,其中的管理风险可见一斑。文化企业管理人的管理风险,是指文化企业管理人的经营理念及经营能力可能对企业的生存状况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因素。例如,在基金投资文化企业后,企业的管理人面对大量的资金涌入,很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经营上的新想法,但这些想法对基金的退出期望而言,多数都是相悖的,如果企业管理人不听劝告,一意孤行,基金就可能面临退出困境。3.价值评估风险价值评估带来的风险:在私募基金的股权投资过程中,对被投资项目进行的价值评估决定了投资方在被投资企业中最终的股权比重,而过高的评估价值将导致投资决策的失误。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被投资单位一般会拥有版权、著作权、专利权等大量的无形资产,该类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比较困难,一般在接受投资时会尽量高估无形资产价值,使得投资的价值评估风险成为文化产业私募基金的特有风险。

4.政策法规风险

文化产业包含文化产品的生产,涉及到整个国家的舆论导向及价值观导向,因此产业本身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我国文化产业的管理在不同地区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政企不分等问题。目前,多数地区尚未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文化、广电、出版、旅游等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管理分散,文化市场多头执法。同时我国尚没有完善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国家近年来虽制定了多项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但无法控制在文化产业火热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隐患和问题,未来政策的“变脸”始料不及。

二、文化产业私募基金的风险分析的主要方法

1.风险解析法

也称风险结构分解法,它将一个复杂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通过对子系统的分析进而把握整个系统的特征。文化产业私募基金风险,从字面上看,应该既具有文化产业风险的特殊风险,又具有私募基金的普遍风险。它的核心成员,包括投资人,基金管理人和被投资的文化企业,从而这三者各自产生的风险也一定是组成文化产业私募基金的风险要素。

2.文献研究法

主要是通过对过往的、已知的文献资料进行多角度研究,从而找到研究新事物或新问题的理论支点,即用已知的研究解决未知的问题。文献法的提出课题或假设是指依据现有的理论、事实和需要,对有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或重新归类研究的构思。使用文献研究法首先要建立研究目标,而该目标要与现存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或共性,研究目标是指使用可操作的定义方式,将课题或假设的内容设计成具体的、可以操作的、可以重复的文献研究活动,并能解决专门的问题和具有一定的意义。多种分析方法可以组合运用,如在对文化产业私募基金风险的结构解析后,就可以利用文献研究法,找到每个子系统相关的文献,分别加以研究和重新归类。

上一篇:技术创新管理范文 下一篇:创业创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