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调节剂范文

时间:2023-03-18 09:50:37

免疫调节剂

免疫调节剂范文第1篇

对于这些疾病我们在一方面要给予抗感染治疗,另一方面要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调整患儿的免疫状况,合理应用免疫调节剂,提高患儿的机体免疫功能,缩短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程,减少复发率。

免疫调节剂:是指一类可通过不同方式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如果运用得好,可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同时缩短疗程,加上解热镇痛药效果更显著。

匹多莫德颗粒为一全新的免疫增强剂,该药无直接抗微生物的作用,其药效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中免疫因子或免疫细胞的活性来实现,对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均有促进作用,通过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途径发挥抗细菌、抗病毒、抗真菌作用。且疗效可靠,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小,无蓄积作用,长期使用耐受性好,是一个既可用于治疗又可预防各种感染的低毒高效免疫调节剂。儿童用药、急性期用药:开始两周,每次0.4克,一日二次(早晚各一次),随后减为每次0.4克,一日一次(早餐前)连续60天或遵医嘱。

施保利通片是一个中草药的免疫调节剂。施保利通的免疫调节的有效成分是从侧柏叶、紫锥菊、赝靛根等中草药中提炼而成的一系列多糖和糖蛋白,能活化巨噬细胞,可刺激T细胞辅助细胞,有助于特定抗体产生,活化T细胞可以破坏病毒感染细胞,又具有诱导产生免疫球蛋白的功能,通过对自身免疫的激发作用而起到治疗作用。该药口感微甜,可含化或吞服,未发现副作用,安全有效,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

免疫调节剂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免疫调节剂 作用机制 应用

免疫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防御系统之一,人体的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是免疫功能发挥的物质基础。免疫器官包括中央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和周围免疫器官(淋巴结、扁桃体、肝、脾和肠道淋巴组织)。免疫细胞主要有T、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均来自骨髓多能干细胞。正常的免疫应答赋予人体抗御感染,识别自我与非我,及时清除体内衰老、变性的细胞,监视突变细胞并将之消灭的能力。因此,一个免疫应答能力不健全的个体,对于疾病的抵抗能力是非常低下的。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缺陷和功能失调有着密切的联系。调节患者免疫功能,已成为各国医药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用于免疫疗法的药物一般分为免疫增强(调节)剂、免疫抑制剂两类,目前多统称为免疫调节剂。本文就免疫调节剂的种类、作用及应用等作一综述。

1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是对免疫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防止脏器移植排斥,不同的具体药物分别作用于免疫反应及调节的不同环节。目前市场免疫抑制剂种类繁多,主要应用的有以下几种:

1.1微生物代谢产物类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A:能够有选择地抑制免疫反应的某一特定环节尤其是TH细胞,而保留完整的体液免疫能力,临床应用后产生了极其显著的效果,使肾移植患者的移植物体内存活时间延长到10年以上[1]。可用于器官移植或治疗一些自身免疫疾病如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溃疡性结肠炎肌无力、慢性肾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肾病综合症等。

麦考酚酸酯:其在体内脱酯化后形成具有免疫抑制活性的代谢产物麦考酚酸,麦考酚酸通过抑制鸟嘌呤的合成,选择性阻断T和B淋巴细胞的增殖,对移植排异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均有显著疗效。临床上已应用于器官移植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且副作用少,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西罗莫司:是一种亲脂性大环内脂类抗真菌抗生素,由于抗菌活性不高而没有被重视,其具有比环孢素和他克莫司更强的免疫抑制活性,肾毒性比环孢素和他克莫司低。西罗莫司通过阻断细胞因子对T,B细胞的激活来发挥免疫抑制作用[2]。

1.2中药及其有效成分用于免疫抑制剂:能起到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种类很多,市场份额仅次于真菌代谢产物,康莱特、参麦注射液、雷公藤多苷、川芎嗪、当归等均是目前用于免疫抑制的中药类药物。康莱特注射液能直接抑杀癌细胞,还能整体性地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保护人体正常细胞。肺癌、肝癌、胃癌、恶性淋巴瘤、乳腺癌等均可用康莱特抑制病情。参麦注射液、雷公藤多苷、川芎嗪、当归等均具有抗炎及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作用[3、4]。

1.3化学制剂类免疫抑制剂:化学制剂类免疫抑制剂主要包括氮芥、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氨甲喋呤等。其中氮芥和环磷酰胺属于烷化剂,能够破坏细胞DNA结构,从而阻断其复制,导致细胞死亡。环磷酰胺作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增殖周期中各期细胞均有杀伤作用,对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均有抑制作用。与其他细胞毒药物相比,其免疫抑制作用强而持久。硫唑嘌呤和氨甲喋呤属于抗代谢类药物,硫唑嘌呤是抗代谢药中嘌呤、嘧啶类似物;氨甲喋呤则是抗代谢物中叶酸拮抗剂。两者能够分别干扰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对淋巴细胞有较强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它们均可用于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1.4激素类免疫抑制剂:作为免疫抑制剂的激素类药物主要是糖皮质激素,如甲基强的松龙、强的松、地塞米松、氧化可的松等,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免疫抑制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能抑制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炎症,抑制炎症介质如激肽类、组织胺、慢反应物质等发生反应,阻止补体参与炎症反应,对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T、B细胞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临床广泛用于缓解过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及重症危急状况下渡过难关。

2免疫增强剂

免疫增强剂是一类通过非特异性途径提高机体对抗原或微生物特异性反应的物质,通过增强非特异性或特异性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促使机体自主地清除细菌或病毒。多数免疫增强药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使过低或过高的免疫功能调节到正常水平等。临床主要用于各种免疫功能低下所导致的免疫缺陷病、肿瘤以及难治性细菌、病毒感染。目前临床主要应用的有以下几类:

2.1化学合成小分子

咪喹莫特:咪喹莫特及其类似物是化学合成的小分子中惟一的干扰素诱导免疫调节剂,可诱导干扰素和其他细胞因子的产生,表现为抗病毒和抗增殖活性。用于治疗成人尖锐湿疣,是第一个批准上市的外用免疫调节剂。

匹多莫德:是一种化学合成的高纯度二肽,是惟一具有口服生物活性的免疫促进剂。其可促进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活性,激活NK细胞,促进有丝分裂原引起的淋巴细胞增殖,并通过刺激白介素-2和干扰素-γ促进细胞免疫反应。

沙利度胺:这是一个老药新用的免疫调节剂。在上世纪50年代它是作为减轻早孕反应的镇静剂而广泛应用,因发现其有强胎儿致畸作用而被禁止使用。后来Dredge等研究发现其对麻风病和肿瘤有独特的治疗作用,还有抗血管生成作用。它能特异性的调节肿瘤坏死因子的水平。肿瘤坏死因子是一个促炎性因子,在许多疾病如艾滋病、肿瘤、关节炎和糖尿病的病理和生理方面有明显的负面作用,在这方面沙利度胺有着较高的特异性。

2.2微生物制剂

卡介苗:卡介苗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可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活化淋巴细胞,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是一种常用的免疫增强剂。

卡介菌多糖核酸:能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自然杀伤细胞活性,调节特异性免疫功能,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促进各类细胞因子的分泌,具有抗过敏反应作用。

草分枝杆菌:主要通过影响免疫应答反应来调节机体免疫反应,其可持久地介入人体的免疫过程,不断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能力,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从而表现出杀菌、清除体内病原体,增强抵抗力等免疫效应,达到治疗目的。

2.3生物制剂:主要是一些细胞因子,是临床应用最广的免疫制剂。目前发现的细胞因子种类很多,仅白细胞介素类物质就已超过20种,但真正可供临床应用者并非很多,最常应用者有以下几种:

干扰素:是一组多细胞来源的复杂系统,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主要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结合,诱生多种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复制,因此能引起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按细胞来源不同分为α、β和γ三型,它们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T细胞产生。α-干扰素和β-干扰素主要具有抗病毒作用,γ-干扰素的免疫调节作用较强。

集落刺激因子:根据其作用对象,可分为几种。可刺激不同范围的血细胞功能,临床用做免疫调节剂的有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及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G-CSF能增进外周血粒细胞的形成,临床用于外伤和脓毒症、真菌感染、感染的非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癌症化疗后及早产儿。GM-CSF能提高骨髓系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白细胞介素类:是由各种白细胞产生的,介导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一类细胞,白介素不但介导白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还参与其他细胞的调节,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由此构成了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细胞因子调节网络。目前正式命名的白介素为21种。但临床应用以白介素2最为广泛。由其诱导的淋巴细胞具有强烈的肿瘤细胞杀伤能力。它可刺激NK活性,使NK活性低下的肿瘤患者恢复杀肿瘤活性,促进T细胞增殖,还可诱导一系列淋巴因子的产生。

转移因子:包括正常人白细胞转移因子和胎盘转移因子(胎盘肽)。具有获得供体样的特异和非特异细胞免疫功能,并能促进释放干扰素。后者能针对性调节和增强机体抗乙肝病毒感染的细胞免疫功能,可传递特异性免疫,并诱导干扰素生成。

胸腺制剂:胸腺肽和胸腺素是从小牛或猪的胸腺中分离得到,胸腺五肽是合成得到。胸腺肽是一种针对T淋巴细胞的免疫增强剂,它能促进T细胞成熟和分化,可刺激成熟的T细胞、NK细胞产生白介素-2、γ-干扰素、α-干扰素等细胞因子,从而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能力,并可修饰肿瘤细胞,以诱导强烈的宿主免疫反应,促进肿瘤细胞的分化成熟,使细胞正常化,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

2.4中药成分的免疫增强剂:已发现的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中药达200余种,其中主要的具有免疫活性的物质是多糖或糖缀合物。临床常用的有香菇多糖、云芝多糖、猪苓多糖、灵芝多糖、牛膝多糖、黄芪多糖等。多糖能增加抗体生成量,提高巨噬细胞、白细胞吞噬能力;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和NK细胞活性,促使白介素-2、γ-干扰素的产生,达到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多糖不仅能有效激活免疫细胞,提高机体免疫能力,而且对宿主正常细胞没有直接的毒副作用。因此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效应调节剂。是近年来中药开发的中心课题。

随着公众健康意识日益增强,免疫调节剂在医疗、保健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而免疫调节剂再次成为当代免疫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在国内外学者为寻找特性确定、高效、稳定、无毒的理想免疫调节剂的努力下,免疫调节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新成员、新剂型不断发现,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免疫调节剂会对人们的健康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Opelz G.Influence of treatment with cyclosporine.azathioprine andsteroids on chronicallograftfailure.TheCollaborative TransplantStudy[J].Kidney Int,1995,52(Suppl):S89-S92

2李晓玉.免疫抑制剂的研究综述.药物服务与研究,2005,5(2):105-110

3奚谨磊,彭仁诱,杨哲琼,等.当归多糖及其中性组分对巨噬细胞分泌TNF的影响.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23(1):21

4刘伯阳,吕丽艳,姚淑娟.川芎嗪对荷瘤鼠化疗后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02,9(7):636

免疫调节剂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免疫调节剂;梅毒;苄星青霉素

[中图分类号] R759.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1-0045-03

梅毒为一种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导致的常见性传染疾病,近年在我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该病除损害皮肤黏膜,还可累及器官,造成多脏器损害,危害极大[1]。临床上部分中晚期梅毒患者经过常规驱霉治疗,梅毒抗体检测结果仍为阳性,治疗困难。经临床研究表明,使用免疫调节剂辅助常规驱梅治疗可提高梅毒抗体检测转阴率。本文选取本院收治的梅毒患者,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免疫调节剂辅助治疗中晚期住院梅毒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梅毒住院患者141例,随机分成两组,为联合组和驱梅组,联合组73例,其中男39例,女34例,年龄23~45岁,平均(33.8±9.1)岁;其中Ⅱ期梅毒59例,Ⅲ期梅毒14例;驱梅组68例,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25~46岁,平均(34.1±8.8)岁;其中Ⅱ期梅毒57例,Ⅲ期梅毒1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临床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均经过TPHA检查后,确诊为梅毒,外周血RPR和TP-IgM检查均呈阳性。并排除有梅毒病史、驱梅治疗史以及一期梅毒患者[3]。

1.3 检测方法

两组梅毒患者均进行梅毒抗体检测,其中包括RPR、TPPA和TP-IgM。RPR试剂由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公司提供,TPPA试剂由日本富士株式会社提供,TP-IgM试剂由爱尔兰Biotra Meditech Ltd公司提供,检测方法根据试剂盒仪器的说明书操作[4]。

1.4 治疗方法

1.4.1 驱梅组 本组68例梅毒患者采取常规驱梅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行青霉素皮试,57例Ⅱ期梅毒患者,青霉素不过敏患者采取青霉素类药物治疗,每次240万u苄星青霉素,分两侧臀部肌注,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青霉素过敏患者采取四环素类药物治疗,每次500 mg盐酸四环素,每天4次,15 d为1个疗程;11例Ⅲ期梅毒患者,青霉素不过敏患者治疗方法和剂量同Ⅱ期梅毒患者中青霉素不过敏患者一致;青霉素过敏患者采取四环素类药物治疗,每次500 mg盐酸四环素,每天4次,30 d为1个疗程[5]。治疗后3、6、9、12个月复诊,行RPR和TP-IgM检测,检测结果呈阳性者继续按照驱梅组方法治疗。

1.4.2 联合组 本组73例梅毒患者在驱梅组基础上,采取免疫调节剂辅助治疗,给予患者口服甘露聚糖肽,每次10 mg,每天3次,甘露聚糖肽由成都利尔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提供。治疗后3、6、9、12个月复诊,行RPR和TP-IgM检测,检测结果呈阳性者继续按照联合组治疗。

1.5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两组患者治疗后3、6、9、12个月复诊,观察RPR和TP-IgM检测结果的转阴率和转阴时间,根据检测结果,疗效评定标准可分为痊愈、显效和无效[6]。痊愈:RPR和TP-IgM检测结果同时呈阴性,患者皮肤、黏膜、骨骼、眼、鼻等损害愈合,症状完全消失;显效:RPR滴度下降4倍以上,RPR和TP-IgM检测之一呈阴性,患者皮肤、黏膜、骨骼、眼、鼻等损害有明显改善,症状有明显改善;无效:RPR和TP-IgM检测结果呈阳性患者皮肤、黏膜、骨骼、眼、鼻等损害无改善或加重,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12个月后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驱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治疗12个月后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12个月后RPR和TP-IgM阴转率比较

联合组RPR阴转率和TP-IgM阴转率均好于驱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治疗12个月后RPR和TP-IgM阴转率比较

注:*与驱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不同时段转阴率比较

联合组6、9、12个月阴转率明显好于驱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不同时段阴转率比较[n(%)]

注:*与驱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上治疗梅毒主要采用驱梅治疗,治疗后通常梅毒TP-IgM 会很快转阴,2年以内RPR检测转阴,但从临床实践结果显示,经驱梅治疗后,仍有30%左右患者上述指标未转阴。有文献显示,免疫调节剂辅助常规治疗可改善中晚期梅毒患者的预后[7]。因此,为了提高梅毒患者各指标转阴率和临床治疗率,本研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免疫调节剂。

苄星青霉素为长效青霉素,肌注之后能使血液中青霉素维持一定的浓度,并持续很长时间,抗菌作用以及作用机制与青霉素相同,但由于其血液浓度较低,不能用于急性感染患者。苄星青霉素为治疗中晚期梅毒的首选药物,因为患者需要长期给药,苄星青霉素可以维持很长时间,符合患者需求。

人体细胞免疫系统在抵抗梅毒螺旋体感染时,会起到重要作用,但经研究表明,梅毒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会在病毒入侵人体后受到抑制或者失衡紊乱,不能完全清除梅毒螺旋体,使其潜伏体内,导致长期性感染。免疫调节剂为一种调节机体免疫力的药物,分为免疫力增强剂以及免疫力抑制剂,临床治疗梅毒主要使用免疫力增强剂。其主要功能为调整受到病毒入侵处于混乱状态的机体免疫功能,并使其恢复正常范畴[8]。其具体作用机制是促进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分化增殖并诱导干扰素产生,还可刺激如IL-2等淋巴细胞因子的产生,调节其他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从而达到增强免疫力的作用。目前临床上与常规驱梅治疗方法联用的免疫增强剂主要为甘露聚糖肽,其为一种广谱免疫调节剂。

临床上治疗中晚期梅毒的主要方法为清除梅毒螺旋体,以血清中梅毒螺旋体抗体阴转为目的。多数患者依靠使用足够浓度的青霉素才能够清除病菌,使IgM、RPR转阴,但有的患者治疗后长达2年持续阳性。本文认为,其可能联合机制为采用免疫调节剂,使机体免疫力短时间内得到恢复,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系统性损害进行有效预防,将其联合头孢曲松钠或者青霉素治疗梅毒,两者能产生协同作用,增强了杀菌能力[9]。在药物和细胞免疫系统同时作用下,很可能清除单一治疗方式无法清除的病灶,内外结合,使患者血清中抗体迅速转阴。但其确切联合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10]。

根据本组资料结果显示,联合组Ⅱ期和Ⅲ期总有效率、RPR阴转率、TP-IgM阴转率、6、9、12个月阴转率均优于驱梅组,说明免疫调节剂辅助治疗中晚期梅毒患者能确切地提高总有效率以及阴转率,并降低阴转时间。初步说明免疫调节剂可作为辅助药剂配合苄星青霉素治疗中晚期梅毒,但是由于缺乏大基数样本进行研究,尚无法确认是否能将其作为治疗梅毒的新型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梅毒作为一种常见而危险的性传染疾病,受到了临床医学界的高度重视,而中晚期梅毒,特别是晚期梅毒极难治愈。免疫调节剂作为一种新型辅助治疗方式在临床上治疗中晚期梅毒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谢昭宁. 多种不同梅毒检验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的结果准确率比较[J]. 安徽医药,2013,17(5):797-799.

[2] 林丽蓉,但冰,付左根,等. 潜在血源传播患者梅毒血清学TRUST/TPPA与IgM抗体联合检测[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5):446-448.

[3] 李军,王林娜,郑和义,等. 1125例梅毒分析[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0,32(2):185-189.

[4] 肖春梅,朴桂花,李富荣,等. 梅毒血清学实验室检查及临床应用[J].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8):1485-1486.

[5] 李军,王林娜,郑和义,等. 梅毒血清IgM抗体与传染性的关系[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26(7):591-610.

[6] 陈信生,池凤好,范瑞强,等. 住院梅毒患者52例临床及血清学、脑脊液分析[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25(8):616-617.

[7] 张志云,李永双,张晓丽,等. 梅毒孕妇产后血清固定者的细胞免疫研究[J]. 广西医学,2012,34(5):546-548.

[8] 上官志敏,唐亮,钱新瑜,等. 72例住院患者HBsAg合并梅毒抗体定量检测双阳性结果分析[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24):3052-3054.

[9] Carlson JA,Dabiri G,Cribier B,et al. The immunopathobiology of syphilis: the manifestations and course of syphilis are determined by the level of delayed-type hypersensitivity[J]. American Journal of Dermatopathology,2011,33(5):433-460.

[10] 鲁东平,付敏,张荣,等. Toll样受体2 mRNA在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表达[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26(3):200-202.

免疫调节剂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药;他克莫司软膏;卡介菌多糖;白癜风;治疗

[中图分类号]R75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8-1396-03

白癜风为一种色素生成障碍性皮肤病,皮损处黑素的生成减少或消失。酪氨酸酶是皮肤黑素合成的关键酶,其活性降低可使黑素生成减少。离体及动物实验发现某些中药对酪氨酸酶有激活作用,并可促进黑素细胞增殖及黑素颗粒形成[1-3]。目前,白癜风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主要认为与自身免疫有关[4]。本文选择对酪氨酸酶有激活作用及对动物致色素作用的中药,组成中药复方配合免疫调节剂(即他克莫司软膏外用、卡介菌多糖注射液)肌注治疗白癜风患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172例寻常型白癜风患者均为我院2004年10月~2010年10月门诊患者,其中男104例,女68例,年龄16~68岁,平均33.5岁,病程3个月~20年。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87例,其中散发性46例,局限性41例;进展期45例,稳定期42例;对照组85例,其中散发性42例,局限性43例;进展期44例,稳定期41例。两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白癜风分型及分期、皮损严重程度及部位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按照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会色素皮肤病学组的白癜风临床分型及疗效标准(草案)(2003年修订稿)[5]进行分型及分期。

1.2排除标准:①近2月内未接受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紫外线及光感性药物的系统治疗和外用治疗;②对他克莫司药物有过敏者;③伴有心、肝、肾及血液系统疾病等;④妊娠及哺乳期患者。

1.3方法

1.3.1 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中药方剂,旱莲草12g、女贞子15g、鸡血藤15g、刺蒺藜9g、黑芝麻15g、黄芩9g、苏叶9g、甘草6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服;0.1%他克莫司软膏(普特彼,安斯泰来制药(中国)有限公司)外用,每日两次;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斯奇康,湖南九芝堂斯奇康制药有限公司),2ml肌注,隔日一次。对照组:0.1%他克莫司软膏外用,每日两次;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2ml肌注,隔日一次。两组治疗期间均每月随访一次,治疗3个月后判定疗效。

1.3.2 安全性评估:根据临床随访、不良反应记录结果予以综合评价。

2 疗效判定标准[5]

每例患者选取一块靶皮损,记录其面积,观察色素恢复情况。痊愈:白斑全部消退,恢复正常肤色;显效:白斑部分消退或缩小,恢复正常肤色的面积占皮损面积≥50%;有效:白斑部分消退或缩小<50%;无效:白斑无变化或扩大。显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 结果

3.3 不良反应:治疗组87例口服中药方剂患者,开始有3例出现轻度的胃肠道反应,有1例轻度恶心,2例轻度腹泻,停用2~3天后症状好转,继续服药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他克莫司外用局部皮肤出现9例一过性瘙痒,分别为治疗组4例和对照组5例,不影响治疗。

3.4 随访:172例患者中有108例疗程结束1年后进行了随访,部分患者出现白斑扩大,其中治疗组4例,均发生在半年后;对照组9例,其中3例发生在半年内,6例发生在半年后。

4 讨论

近年来,自身免疫致病学说受到重视,研究发现白癜风患者血清中的抗黑素细胞IgG、IgM抗体增高,通过补体选择性损伤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6]。白癜风患者T细胞亚群存在异常,有研究发现非节段性活动期白癜风患者的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数目减少,且发现外周血和培养的CD4+CD25+T细胞上清中TGF-β1降低[7-10]。因而免疫调节和促进黑素生成是白癜风治疗的重要方面。

他克莫司(Tacrolimus)是从土壤真菌(链霉菌)中提取的一种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属于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具有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对T淋巴细胞有选择性的抑制作用,通过抑制Th细胞释放IL-2、IL-3、IFN-γ,并抑制IL-2R的表达,促进TGF-β的分泌而发挥强大的免疫抑制作用[11-12]。此外,他克莫司还可通过影响角质形成细胞而促进黑素细胞向黑素母细胞的生长,创造有利于黑素细胞迁移的环境[13]。经过多年的临床使用,他克莫司用于治疗白癜风已获得较好的评价。卡介菌多糖核酸是将卡介菌经热酚法去除菌体蛋白质,提取的菌体脂多糖等有效活性成分,为含核酸、多糖等十多种免疫活性物质的新一代免疫调节剂,可通过刺激机体的细胞免疫,调节和恢复体内辅T淋巴亚群的平衡,同时起到平衡体液免疫而调节人体免疫功能。

祖国医学认为白癜风的发病机理是六淫外袭,郁于经络;肝郁气滞,气血不和;肝肾不足,水火失济[14]。我们通过前期体外酶学实验、棕色豚鼠动物模型的致色素实验及分子生物学研究[1-3],找出对酪氨酸酶活性具有激活作用、促进黑素细胞增殖和黑素颗粒生成及上调酪氨酸酶基因表达而促进酪氨酸酶合成的中药,组成中药复方,本方用旱莲草、女贞子、黑芝麻滋补肝肾以壮根本,这三种中药并有乌须发的功用,还有助于白斑的再着色,三者中又以旱莲草对豚鼠皮肤酪氨酸酶mRNA的表达,DOPA阳性细胞和含有黑素的细胞数的上调作用最强,作为主药,女贞子、黑芝麻作为辅药,苏叶发散风寒,刺蒺藜祛风活血,黄芩清热燥湿,以驱外邪,鸡血藤行血补血,作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作为使药。在此基础上联合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他克莫司及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白癜风患者,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黑素生成等多个环节进行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经过随访发现其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白癜风患者皮损的稳定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之力,涂彩霞. 56种中药乙醇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影响及动物致色素作用的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34(4):284-285.

[2]涂彩霞,张荣鑫,刘亚玲,等.18味中药乙醇提取物对小鼠B16黑素瘤细胞增殖及黑素生成的影响[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6,39(7):393-395.

[3]涂彩霞,张荣鑫,马景昕,等. 6味中药乙醇提取物对小鼠B16黑素瘤细胞酪氨酸酶及其相关蛋白1/2 mRNA的影响[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7,40(2):104-106.

[4]Borderé AC,Lambert J,van Geel N.Current and emerging therapy for the management of vitiligo[J].Clin Cosmet Investig Dermatol,2009,2:15-25.

[5]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白癜风临床分型及疗效标准(2003年修订稿)[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7):44.

[6]李志强,高天文,马翠玲,等. 白癜风患者血清中抗黑素细胞IgG、IgM抗体的检测及补体介导的血清细胞毒反应[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0,29(5):258-260.

[7]白明辉,王竞,涂彩霞,等.白癜风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9,42(7):460-463.

[8]王竞,涂彩霞,张蕴颖,等. 白癜风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和CD4+CD25+HLA-DR+T细胞的测定[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0,43(1):54.

[9]Tu CX,Jin WW,Lin M,et al.Levels of TGF-β(1) in serum and culture supernatants of CD4(+)CD25 (+) T cells from patients with non-segmental vitiligo[J].Arch Dermatol Res,2011,303(9):685-689.

[10]李泓馨,王华,高天文.寻常型进展期白癜风患者外周血CD4+ CD25+调节性T细胞检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8,37(11):714-716

[11]Caproni M,Torchia D,Antiga E,et al. The effects of tacrolimus ointment on regulatory T lymphocytes in atopic dermatitis[J].J Clin Immunol,2006,26(4):370-375.

[12]Berti S,Buggiani G,Lotti T.Use of tacrolimus ointment in vitiligo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therapy[J]. Skin Therapy Lett,2009,14(4):5-7.

[13]Lan CC,Chen GS,Chiou MH,et al.Fk506 promotes melanocyte and melanoblast growth and creates a favourable milieu for cell migration via keratinocytes:possible mechanisms of how tacrolimus ointment induces repigme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vitiligo[J].Br J Dermatol,2005,153(3):498-505.

[14]边天羽.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M].2版.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6:502.

免疫调节剂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和免疫调节剂羧甲淀粉钠溶液在预防0-6岁儿童口腔炎复发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治愈的56例口腔炎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追踪、随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未遵医嘱定期复查和接受口腔健康教育。实验组有遵医嘱进行定期复查和接受口腔健康教育,并给予羧甲淀粉钠溶液口服调节免疫力。对比两组儿童的复发率。结果半年复发率对照组为23.1%,实验组为0,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羧甲淀粉钠溶液免疫调节结合健康教育,对儿童口腔炎复发的预防,有显著成效,大大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 口腔炎;健康教育;免疫调节剂;羧甲淀粉钠;远期疗效

口腔炎是儿童口腔疾病中的常见病之一,是口腔黏膜的炎症,可波及颊黏膜、舌、齿龊、上腭等处,患儿会出现疼痛、哭闹、流涎、食欲减退等症状。引起口腔炎的主要病菌有细菌、病毒及真菌,因受伤感染或全身抵抗力下降而诱发。而经过追踪、随访发现,口腔炎在儿童时期极易复发,其复发原因多为对患儿口腔健康教育不足、免疫力低下。为此,我院对儿童口腔炎患儿治愈后进行定期追踪,采用健康教育和口服免疫调节剂调节免疫力预防复发,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曾因患口腔炎在我院治愈的56患儿,其中男32例,女24例。患儿最小年龄6个月,最大年龄6岁,平均3.8岁。将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30例,对照组26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身体一般状况等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根据患儿家长遵医行为,制定观察方案。其中对照组的患儿家长遵医行为不良,没有遵医嘱定期回院复诊,治愈后没有坚持复诊,不系统接受健康教育和口服羧甲淀粉钠溶液调节免疫力;实验组的患儿家长遵医行为好,治愈后能遵医嘱定期回院复诊,系统接受口腔健康教育和口服羧甲淀粉钠溶液调节免疫力,服法:6个月~1岁1~3ml/次,1~4岁7 ml/次,4~7岁10 ml/次,7~14岁15 ml/次,3次/天,连服3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指标包括:①家长的满意度和遵医行为。②家长对患儿口腔健康教育的接受程度。③复发的情况。④药物的不良反应。

2 结果

实验组半年内复发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23.1%),P<0.01;实验组家长遵医行为好,对治疗效果满意度高,能自觉对患儿进行正确的口腔卫生护理及口腔保健;口服羧甲淀粉钠溶液无明显不良反应。实验组的患儿机体抵抗力明显好转,复发率明显降低。

3 讨论

口腔炎是小儿的常见疾病,其发病原因多样,症状也不同,但无论是哪种口腔炎,其共同的临床症状都表现为流涎、食欲不振,口腔粘膜潮红、口腔疼痛等。全身症状轻重不一,多有发热、烦躁、食欲减退或因局部疼痛而不能进食,且容易复发,这不但给患儿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影响,还给整个家底带来无比的痛苦和无奈。

为此,我院在治疗小儿口腔炎取得良好疗效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小儿口腔炎的预防,对在我院诊治的患儿,治愈后仍坚持追踪、随访,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并调节患儿免疫力,可以有效预防口腔炎,降低复发率。在健康教育中,个体的口腔健康行为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口腔健康状况。而个体的口腔健康行为受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等的影响。个体因素主要表现为患儿的机体免疫力;家庭因素则主要表现为家长的遵医行为和对患儿的口腔保健和口腔护理中。所以,只有深刻认识口腔健康行为的各种影响因素,加强健康指导和提高患儿的机体免疫力,才能从根源上预防小儿口腔炎的复发。

羧甲淀粉钠溶液是免疫调节药,可以刺激机体的免疫功能,能对消化道粘膜起到较强的覆盖能力,与粘膜糖蛋白结合,形成保护膜。其分解产生的氧化性游离酸,能减轻消化酶等损伤物质,对溃疡表面的病菌起到很好的杀灭和抑制作用。这两种方法相结合,不但能提高临床效果,还能得到患儿的免疫力,显著降低患儿的复发率,与未用此方法的对照组相比,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免疫调节剂羧甲淀粉钠溶液不但用于治疗口腔炎是安全、有效的,用于预防口腔炎的复发也是效果显著的。通过对患儿的追踪、随访,增强了家长的遵医行为和对医院的信赖,有效提高了医疗的满意度,有效地促进医患关系,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都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石海燕,0-6岁儿童口腔炎健康教育及免疫调节剂治疗效果评价[J],当化医学,2011年16期。

[2] 石美珠,羧甲淀粉钠溶液联合健康指导治疗小儿复发性口腔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导,2010年33期。

[3] 曹阳红,口腔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J],中外医疗,2011年03期。

免疫调节剂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转移因子;抗甲状腺药物;甲亢Graves病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11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215-02

甲亢Graves病的出现同患者的免疫力息息相关,是一种由于特异性自身免疫病。临床上对于甲亢Graves病的治疗临床上通常应用抗甲状腺药物进行常规治疗,该治疗方法不仅治愈率低,并且容易复发,复发率达到了50%以上。本文通过对甲亢Graves病患者采取免疫调节剂转移因子联合抗甲状腺药物进行治疗,取得了理想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了2009年2月――2011年1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61例甲亢Graves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被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患者30例,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13岁-66岁,平均41.4岁,其中甲状腺毒症患者共有28例,占93.33%,单纯性突眼患者共有22例,占73.33%,30例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甲状腺肿大,Ⅰ度肿大患者共6例,Ⅱ度肿大患者共20例,Ⅲ度肿大患者共5例,病程41d-63d。对照组的31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9例,年龄14岁-65岁,平均41.1岁,其中甲状腺毒症患者共有29例,占93.55%,单纯性突眼患者共有22例,占70.97%,31例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甲状腺肿大,Ⅰ度肿大患者共6例,Ⅱ度肿大患者共19例,Ⅲ度肿大患者共5例,病程42d-64d。全部患者均不存在任何并发症或者合并症。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病情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患者的入选标准为存在相关的甲状腺毒症表现,具体包括弥漫性甲状腺肿大、突眼、FT3上升、FT4上升、rT3上升、TSH下降等。排除存在桥本甲亢症状的患者、排除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排除甲状腺不大患者、排除肝损害患者以及其他不适宜参加本次研究的患者。

1.3 方法 在进行治疗前的3个月每隔1周或2周对患者的全血图、肝功能、甲状腺功能进行一次检查。在治疗方法上,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方式为进行禁碘饮食并应用抗甲状腺药物,在治疗的初期应用丙硫氧嘧啶进行治疗,每日用药3次,100mg/次-200mg/次。在治疗的维持阶段应用巯咪唑进行治疗,每日用药1次,2.5mg/次-5mg/次,连续用药12个月-18个月。另外还要服用维生素B420mg,3次/d。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应用转移因子进行联合治疗,口服转移因子胶囊6mg,2次/d。全部患者均利用最低剂量的抗甲亢药物治疗12个月-18个月,期间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并且未出现反复的患者可以停药,在停药后的观察满12个月的患者可视为合格,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用药的安全性。

2 结 果

运用统计学方法借助SPSS14.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处理结果以χ±s表示,u检验,卡方检验,其中P

通过上表数据可以看出,研究组患者抗甲状腺药物达到最小维持了需要的时间为125.3d,相对于对照组的173.1d有了显著减少;甲状腺的缩小程度改善达到了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87%;在治疗期间研究组的浸润性突眼出现率、外周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的出现比率分别为0.00%、3.33%、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3%、9.84%、1.64%;在过敏反应、维持治疗期间的反弹率以及停药1年内的复发率方面研究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P均

3 讨 论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看出转移因子联合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临床效果理想,抗甲状腺药物达到最低维持剂量需要的时长有了显著降低,甲状腺缩小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停药1年内甲亢的复发率从26.23%降到了16.39%。在治疗期间,研究组患者除出现了对照组患者出现的肝功能异常、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外,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用药安全有效并且患者易于接受。由此可见,免疫调节剂转移因子联合抗甲状腺药物对于甲亢Graves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罗广涛.转移因子联合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甲亢Graves病357例临床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9,(1).

[2] 黄诚,李玮,等.131Ⅰ与抗甲状腺药物治疗Graves甲亢的疗效评价[J].陕西医学杂志,2009,(6).

免疫调节剂范文第7篇

关键词: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健康养殖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7-0045-01

收稿日期:2014-07-21

作者简介:曹灿华(1972-),男,云南曲靖人,畜牧师,主要从事乡镇畜牧兽医工作。

当前,养猪业最大挑战是传染性的疫病,而传染性疫病的核心就是病毒病。以病毒感染为主,同时混合感染多种细菌是当前猪病的主要表现形式,比如非典型猪瘟、流感、圆环病毒病继发大肠杆菌、传染性胸膜肺炎以及副猪嗜血杆菌等都是养殖户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如何通过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力来增强其抗病力是健康养殖需解决的问题。

1 免疫调节的重要性

动物机体的第一道天然防护屏障是非特异性免疫。如果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被各种不良因素破坏掉,就会出现亚健康体质,最后产生免疫抑制病。一旦免疫抑制,就会导致动物机体的第二道人工防护屏障――特异性免疫,无法起到良好的免疫应答保护。通过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才能有效的保护机体。

免疫抑制对健康养猪的危害主要体现为抵抗力降低,易感性增强。免疫抑制在临床表现为混合感染多见;隐形感染常见,带毒普遍;注射疫苗后易复发;发病后难于治疗,不易康复;仔猎、母猪淘汰率高。猪病治疗成本大,防控难度大,死淘率增加。免疫抑制猪只的生产和生长性能得不到充分挖掘和发挥,经济效益受到影响。目前,有些产生免疫抑制的因素,如环境中的粪污,重金属污染,霉菌毒素,饲养管理的应激等在生产管理中无法避免。因此,除了尽可能消除造成猪群免疫抑制产生的原因外,适当的应用免疫调节增强剂是有必要的。

猪进行免疫调节和干预可解除猪的免疫抑制,促进仔猪免疫器官的发育,提高猪群的抗体水平和整齐度,降低料肉比,缩短饲养周期,提高出栏率。

其中,在仔猪阶段进行必要的干预和调节是十分重要的。原因是两方面的:一方面,猪的发育呈现一定的年龄特点,仔猪先发育内脏,然后发育骨骼,再就是发育肌肉,接着就是发育脂肪和生殖系统。因此,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是免疫器宫发育的关键时期;另一方面,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是免疫和应激很频繁的时期,极易发生免疫器官发育不全和缺失。

2 免疫调节剂的分类

目前,常用的免疫调节剂包括多肽、植物多糖和非多糖多肽类这三类。

多肽类作为一种小分子蛋白,在机体生长发育、细胞分化、免疫防御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机体中扮演着调节免疫、修复肝脏、杀灭病毒等极其重要的角色。临床证明多肽具有良好的调节免疫、抗疲劳作用。

多糖类能明显促进淋巴细胞的分化与增殖,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多糖具有双向调节功能,能阻断炎症的发生过程,使因免疫功能异常亢进引起的一些疾病得到控制和恢复;多糖还能机械性或化学性地包裹病毒和细菌与机体的结合位点,使机体细胞免受病毒和细菌的攻击,提高机体抵御感染性疾病的能力。因此,服用多糖类产品是提高免疫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同时,研究还证实氨基酸(苏氨酸、色氨酸)、维生素和矿物质是提高机体免疫力不可缺少的物质。

鉴于免疫抑制病多发、频发,建议对养殖过程中采取免疫调节(免疫保健),保持良好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保证其发挥正常的生产潜力。

3 免疫调节剂的用法

免疫调节剂在猪日常保健中的应用如下:

第一,周期性的利用免疫调节剂做免疫系统保健和免 疫力调节。

第二,在猪的不同生长阶段,根据猪免疫器官的发育特征,有针对性的使用免疫调节剂。

第三,在转群、换料、高温等有应激的时候,增强猪体 的抵抗力。

第四,在周围发生疾病的时候,使用免疫增强剂。

最后,健康高效养殖中要正确区分猪场保健、预防和治疗手段的科学运用。

免疫调节剂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免疫调节剂;耐多药肺结核

[中图分类号] R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7(a)-042-02

自应用标准抗结核化疗方案后,尤其是近20年来,人们逐渐发现结核菌群中存在耐药菌。随着抗结核化疗在全球广泛推广,不合理、不规律化疗导致结核菌耐药菌株的逐渐增加。耐药性结核病,尤其是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已成为当今全球结核病防治中的一个难题。耐药结核病已成为引起全球结核病急剧上升的四大原因一,特别是耐多药肺结核(MDR-TB)的发生对结核病控制计划的实施构成严重威胁[1]。因此,开发治疗MDR-TB新药物新方案是当务之急。尽管国内对化学药物联合免疫调节剂治疗耐多药肺结核(MDR-TB)临床疗效方面给予了报道和肯定,中西医结合联合免疫调节剂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报道较少。我们从2003年5月开展了中西医结合联合免疫调节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入选标准① 经初、复治疗充分化疗后,患者仍排菌;②抗结核药物性实验证明至少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的耐药患者;③患者无糖尿病、重度贫血、严重心脏病,HIV及 HBsAg阴性。

1.1.2 观察对象43例观察对象中,28例为本院住院患者,15例为门诊患者。年龄 17~65周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1.1.3 痰菌情况43例患者均使用过异烟肼(INH)、利福平(RFP)、吡嗪酰胺(PZA)、乙胺丁醇(EMB)、链霉素(SM)、卡那霉素(KM)等药物,痰检发现有结核分枝杆菌(MTB),经药物敏感试验确定同时耐INH、RFP 2种以上药物。

1.1.4 病型及病变范围浸润型肺结核32例,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11例,病变累及1个肺野11例,2个肺野16例,3个肺野12例,4个以上肺野4例。

1.2 方法

1.2.1 分组采用随机配对分组法将患者按年龄、性别、病程长短、轻重程度随机分入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

1.2.2 化疗方案选择依据药物敏感试验和(或)既往用药史评估后,选用仍然敏感的药物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新的治疗方案至少包括3种敏感或未曾使用过的抗结核药物,强化期至少3个月,最好有5种化疗药物组成,巩固期至少有3种化疗药物组成,强化期结束时痰菌仍不能阴转时,需延长强化期直到痰菌阴转方可进入巩固期,强化6个月痰菌仍阳性需更改方案。本文采用的化疗方案为:3 D.L.LvLx.C.Th1312.(E)/3D.L.LvLx.Th1312(E)/6~18 D.L.LvLx,治疗组强化期加服中药制剂(如猫爪草、疗肺散、抗痨胶囊、补金片、优福宁 )1~2种和肌内注射微卡6次。D:力克肺疾0.6~0.9 g/d;L:利福喷丁 (Rifapentin)0.6 g/次,2 次/周;LvLx:左氧氟沙星0.4 g/d,分2次服;Th1312:丙硫异烟胺 (Prothionamide)0.6 g/d,分2次服用;E:乙胺丁醇0.75 g/d;C:卷曲霉素 (Capreomvcin)每日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体重>50 kg者每日1.0 g,体重

1.2.3 免疫调节剂和中药制剂本文治疗组给予微卡菌苗0.5 mg,每月1次深部肌内注射,共6次,中药制剂采用中成药1种(如猫爪草、疗肺散 、抗痨胶囊 、补金片、优福宁),按说明使用6个月,对照组不给予此药。

1.2.4 管理入选患者全部采用全程规范化管理或强化期住院治疗,前6个月每月查痰1次(包括3个痰涂片),每3个月摄胸片1张,每月1次定量发药、查肝功、血尿常规,并登记副反应情况,以利于患者的全程治疗和管理。

1.3 疗效判断

按1982年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会议中修订的疗效考核标准判定[2],以结核杆菌阴转为主要指标,结合胸部X线改变,一般可按痰菌、病变、空洞分项判定疗效。

2 结果

2.1 两组痰菌阴转情况(表1)

治疗组2、4、6个月痰菌阴转率分别为59.1%、77.2%和 86.3%,高于对照组的42.8%、57.1%和66.7%,P<0.05。

2.2 两组X线胸片结果(表2)

治疗组病灶吸收率(显吸+吸收)为81.8%,高于对照组的61.9%,P<0.01。

2.3 两组胸片空洞变化情况(表 3)

治疗组治疗6个月空洞闭合率为33.3%,高于对照组的20.0%,P<0.05。

2.4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症状(腹部不适,恶心,食欲减退)和轻度的肝功能损害 (转氨酶升高),经对症处理和保肝治疗2~3周后恢复正常。两组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MDR-TB治疗最关键的一环是合理选择用药和制定方案[3]。鉴于目前单纯西医或中医方面对MDR-TB均无特效治疗,本文开展了中西医结合联合免疫调节剂治疗耐多药肺结核临床观察,疗效显著,治疗6个月后痰菌阴转率,病灶吸收好转率和空洞闭合率分别为86.3%、81.8% 和 33.3%,高于对照组的66.7%、61.9%和20.0%,该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副作用也很轻微,值得临床研究推广。

结核病是一种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免疫应答紊乱的免疫性疾病[4]。因此,全面的抗结核治疗应该在杀菌或抑菌的同时,增强机体免疫力,由于化疗不当而造成的MDR-TB常有较长的病程,消耗机体,使患者免疫力低下,初期表现为肺肾阴虚,进一步发展为阴阳两虚,为此应该扶正祛邪、清热解毒、剑疡止痛、祛腐生肌、培土生金、滋阴补肾,增强机体免疫力十分重要。而祖国传统医学在这方面有独到之处,目前我国临床开发使用的中药制剂不仅对结核杆菌有抑制或杀菌作用,而且还有增强机体免疫力之功效。而微卡菌苗为母牛分枝杆菌制备的双向免疫调节剂,对巨噬细胞有激活作用,能提高巨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5]。另有报道,活化的巨噬细胞富含溶酶体,并产生相当多的 H2O2、NO等反应氧中间产物破坏及杀死分枝杆菌[6-7],故中药制剂、免疫调节剂辅助化疗药物综合治疗MDR-TB临床疗效优于单用化疗药物。

本临床研究痰菌阴转率、病灶吸收率和空洞闭合情况,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而本文的对照组痰菌阴转率、病灶吸收率和空洞闭合率分别为66.7%、61.9%和20.0%,明显高于翼澍雨等[8]报道的16.7%、33.3%和0,由此也说明耐多药肺结核治疗关键在于选择有效的化疗药物,制定合理的化疗方案,同时辅以中药制剂、免疫调节剂综合治疗可以提高MDR-TB的疗效。

鉴于MDR-TB的危害性和难治性,从源头上控制MDR-TB的发生和流行才是事半功倍的良策,因此,全面开展MDR-TB的治疗工作应该在做好初治患者治疗和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参考文献]

[1]端木宏谦.加强对耐多药结核病的研究[J].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2000, 23:69-70.

[2]1982年全国结核病防治学术会议修订.肺结核化学疗法疗效考核[J].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1982,5(6):383.

[3]余德美,毛晓辉,张茜,等.含力克肺疾方案治疗耐多药核病的疗效评价[J].中国防痨杂志,2002,22(4):214-216.

[4]宋文虎,肖成志,宋礼章,等.结核病学进展[M].第2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65-66.

[5]李国利,庄玉辉,张晓刚,等.母牛分枝杆菌制剂对免疫功能低下小白鼠的免疫调节作用[J].中国防痨杂志,1998,20(4):194-196.

[6]王国志,赵桂芳,李晓明,等.母牛分枝杆菌耐剂通过一氯化氮进行调节的作用[J].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1996,19(3):140-142.

[7]李晓明,王国志,赵桂芳,等.母牛分枝杆菌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过氧化氢水平的影响[J].中国防痨杂志,1996,18(1):21-22.

[8]翼澍雨,刘谨,颜鸿飞,等.化学药物联合免疫调节剂治疗复治肺结核的疗效观察[J].中国防痨杂志,2000,24(3):137-139.

(收稿日期:2008-02-23)

免疫调节剂范文第9篇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对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南京、西安、杭州、武汉和沈阳等城市7~20岁青少年人群的AD发病率进行了调查,结果总患病率高达0.69%。据此统计,我国目前约有超过230万青少年受到AD的困扰。

医学界早已公认的是,长期应用激素治疗AD,除造成已知的皮肤萎缩、微血管扩张、肾上腺抑制、新陈代谢异常、继发性感染、免疫力下降甚至青光眼等副作用外,还可由于激素停用后的反跳现象使病情加重,出现特应性红皮症。

因此,目前临床应用激素治疗也是在医生指导下、限制在较小剂量范围之内,无法长期使用,疗效与副作用并存的状况令医学界陷入两难。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顾恒教授介绍说,目前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治疗AD时,使用的一种非激素类局部免疫调节剂――他克莫司软膏(商品名:普特彼),1989年以来经临床研究证实没有激素类药物的全身性免疫抑制副作用,安全性相当高,而且外用后系统吸收少,引起全身性不良反应可能性很小。

所谓局部免疫调节剂,是通过刺激皮肤局部的免疫因子而产生治疗作用的一组药物。由于这类药物为局部外用,不具有系统性的免疫抑制作用,因此不良反应小,代表性的药物为大环内酰胺类免疫调节剂――囊霉素的衍生物,目前已在国外上市的有他克莫司、吡美莫司及西洛莫司。其中,他克莫司软膏(商品名:普特彼)的疗效尤为突出,甚至对中重度特应性皮炎也有明显疗效。

顾恒说,“他克莫司软膏因为不含激素,因此适合AD患者间歇性长期使用,并可有效降低AD的复发概率。”

全球最大、最权威的皮肤病学团体美国皮肤病学会,在其第60届年会的数据中也指出,“免疫抑制剂软膏――他克莫司能够长期安全间歇性地治疗儿童的特应性皮炎。”

他克莫司软膏被众多皮肤科专家公认为“近50年以来皮肤科领域中最重大的突破”。自1999年以来,该药已在日本欧美等地41个国家上市,超过170万特应性皮炎患者正在使用他克莫司软膏,疗效卓越,能够快速缓解症状,并已于2004年12月获得中国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进口药品注册证

最新的美国8000例患者大样本临床研究,也证明了他克莫司软膏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表明,长期使用他克莫司软膏不仅不会造成患者皮肤萎缩,不会增加淋巴瘤和非黑色素瘤的发生几率,而且还会促进皮肤胶原蛋白合成,逆转某些药物引起的皮肤萎缩现象。

对此,美国皮肤科学会主席、皮肤科权威Clay J. Cockerell教授评价说:“他克莫司软膏是有价值的药物,恰当使用后能够明显减轻湿疹的影响,从而使几百万的病人过上正常生活。”

我国卫生部第3、4届药品审评委员、皮肤性病学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朱学骏教授谈到,他克莫司软膏(商品名:普特彼)已在我国6家大医院完成了进口注册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对外用激素无效的皮炎湿疹、特应性皮炎有明显疗效,且长期使用不会有激素类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

朱学骏表示,“他克莫司软膏这类局部免疫调节剂的问世,是继上世纪五十年现外用激素后,皮肤科治疗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背景资料

特应性皮炎(AD)又称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即通常说的湿疹的一种,是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的,常伴有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的慢性过敏性皮肤病,病程长、治疗难。

免疫调节剂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牛胎盘肽;胸腺肽;免疫调节剂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524-02

前言

近十多年来,国内一些科学工作者,用人胎盘做原料,采用现代化技术进行分离提取,研制胎盘因子。其主要成分为小分子多肽,故又称其为胎盘肽,又因其生物活性强,与胸腺肽和转移因子相似,因此有人又称其为胎盘转移因子。此种胎盘因子经生物活性检定与临床应用,被证明是一种很好的免疫调节剂。然而,由于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的日益蔓延,人胎盘再作为一种生化药品的原料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国家有关部门对其限制很严,人胎盘的利用是非常有限的。依据现代生物学,特别是免疫学理论,有关细胞因子类产品,它们的一些共性,如分子量小,多数本身无抗元性,具有很强的器官特异性,但没有种属的差异。这就为利用动物资源,如动物胎盘研制胎盘肽奠定了理论基础。本人就是据此,对用现代的生化分离提取技术,从健康母牛胎盘中制备的牛胎盘肽,进行基本理化性状及生物活性做初步地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牛胎盘肽

1.1.2理化和生物学及安全性检定条件

1.1.3常规试剂与设备

1.2 检定

1.2.1理化性质检定

1.2.1.1吸收光谱 利用国产751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

1.2.1.2分子量测定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方法,以胰岛素、蛋白酶抑制剂及核糖核酸酶等为标准曲线图。

1.2.1.3游离氨基酸分析 应用国产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取0.1%样品50ul进行分析。

1.2.1.4 多肽含量测定 采用Lowry氏法,具体按《中国生物制品规程》2000年版的操作程序进行。

1.2.1.5 胎盘肽与胸腺肽性质比较。

1.2.2生物活性检定

1.2.2.1 PHA(植物血凝素)皮试 选择乙型肝炎患者20名,结核病患者20名,年龄为18―58岁之间,皮内注入PHA试液0.1ml(20ug),记录18―24小时内结果,以≥10mm为阳性,然后给予牛胎盘肽治疗,每人肌注1mg/支(约9mg多肽),隔日一次,共计3次。末次注射后21天时,再行PHA皮试。

1.2.2.2 E-玫瑰花结实验(E-RFC)

取猪胸腺分离出淋巴细胞,并经45℃水浴加热处理,使之脱受体,然后加入胎盘肽,37℃水浴作用2小时后,加入新鲜且已洗干净的绵羊红血球,再进行孵育,然后计算RFC花结数。

1.2.3安全性检定

1.2.3.1过敏试验 取体重250―300克重的豚鼠6只,每只豚鼠腹腔注射牛胎盘肽0.5ml,连续致敏3次。末次注射后2周,再给1ml/只牛胎盘肽做发敏试验,观察30分钟。

1.2.3.2热源试验 按《中国生物制品规程》2000年版有关方法进行。

1.2.3.3急性毒力试验 取体重18―25g重小白鼠15只,雌雄兼用,采用腹腔注射,最大剂量为1ml/只牛胎盘肽,相当于人用剂量的500倍左右,观察3天。

3 讨论

3.1 近年来,在生化药物的开发中,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品种不下少数,如不同规格的胸腺肽类产品、转移因子、人胎盘肽等。这些产品在抗病毒、抗感染等治疗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原料的选用上,已逐渐从人源材料向动物资源方面发展,到目前为止,已完全取代了人源的原料。上述制品的疗效与使用安全性方面,也进一步得到了验证。本文就报道的利用乳牛胎盘制备胎盘肽,从理化与生物活性及安全性检定结果看,同上述提到的几种细胞因子具有相同之处。

3.2 通过对牛胎盘肽的理化特性、生物活性及安全性检定,特别是与胸腺肽成分的比较结果,肽和氨基酸是主要的组成成分。其中肽是携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信息的,而多种氨基酸也是人体所必需的。牛胎盘肽完全可以开发成一种新的免疫调节类药品或保健食品,且试制品质量已达到针剂药物的质量指标。

3.3 我国地域辽阔,乳牛及相关的牛胎盘资源丰富,牛胎盘与人胎盘相比,生物安全性指标更高,没有诸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的威胁,牛胎盘的综合利用大有可为,牛胎盘肽前景看好。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词典》,第一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3;29

[2] 刘月新,等;一种新的免疫调节剂[J].中国免疫学杂志.1985,1(5):51―52.

上一篇:免疫组化技术范文 下一篇:免疫组化染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