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范文

时间:2023-02-26 15:10:39

私募基金

私募基金范文第1篇

私募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给人的感觉一直很神秘。尽管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但一般小投资者只闻其名,不见其形。

神秘的私募基金

私募基金以非公开形式私下向特定投资者募集资金,进行集体投资,进入门槛相当高,通常以机构投资者为主要客户,如保险公司、银行、退休基金等,私人投资者只有约7%,非富即贵。在美国,按规定,也只有那些拥有100万美元净资产和20万美元年收入的人士才能成为私募基金的募资对象。

与一般基金相比,私募基金在信息披露方面要求很低,监管机构对其监管也相对比较宽松,因此私募基金的投资透明度较低,运作也更灵活。

私募基金大约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晚期,当时主要采用创投基金的形式,专门投资于未上市的公司,然后在公司上市后出售当初的持股而获利,或是直接找买家,以更高的价格出售。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私募基金的投资手段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选择价值被低估的公司,改变其资本结构,或者将几家同业公司进行整合,待公司产品市场或股票市场看好时,将其出售给战略买家或上市,也可以直接向股东派现等方式收回投资,以获得巨额回报。而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开始转向融资型并购,只需投入极少自有资金,更多的收购资金用贷款方式获得。当时的借贷比例高达10倍,正所谓“四两拨千斤”。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借贷比例的下降,一些私募基金认识到,要想保持高投资回报率,就必须另辟蹊径。他们开始更深层地涉入公司的运营,提高其运营能力。当今几个大型私募基金都拥有经营和管理方面的人才,他们在各地政界商界关系良好,为这些基金觅得赚取可观利润的机会。

总的来说,目前私募基金可以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创投基金,以美国的最为成熟,另一类是收购交易型基金。

私募基金也是“术业有专攻”,不同的基金会投资不同的行业,大部分基金倾向于集中投资6至8个行业,主要是基金经理比较熟悉的行业。个别基金甚至会在章程中列明不投资某些行业。

如果说成立之初,私募基金还只是金融市场的边缘角色,如今则堪称“华尔街之王”。由其主导的收购合并活动,不断为全球股市的神经带来刺激。据统计,由私募基金主导的收购合并活动在2002年占总额的10%,到了2006年,这个比例提高到了25%,今年肯定还将更高。

不过,对私募基金也不要过分迷信。私募基金操作隐蔽,投资成果难以窥见。但有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私募基金表现跑输市场指数,与其他基金的水平差不多,另有四分之一表现上佳。有研究显示,过去的10年间,私募基金的平均年回报率(扣除费用后)在13%至14%。私募基金一般每年会收取2%的管理费,加上利润部分的20%为报酬,业内称为“220法则”。

随着越来越多的私募基金在国际投资市场上呼风唤雨,对它们的诟病也在不断增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今年5月发表的报告指出,私募基金的迅速发展,以高负债进行收购的模式,对金融体系带来不少风险。在低利率时期,投资者如退休基金、对冲基金等为追逐较高的回报,纷纷投入私募基金,后者则在全球寻找股价偏低、有改造空间的企业进行杠杆收购。利率一旦大幅回升,收购的项目还款也有困难时,不但私募基金的投资者会面对亏损的风险,借款给私募基金做收购的银行也会面对坏账的风险。

波动剧烈

2006年5月,堪称私募基金业鼻祖的KKR集团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成功融资50亿美元,创私募基金上市的先河,震惊全球私募业界。今年2月,Fortress成为美国市场首家公开上市的私募基金。6月,KKR的首要竞争对手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又将其管理公司以“公开上市合伙”的形式,在纽约证交所部分上市,融资41亿美元。

有评论说,私募基金的相继上市,意味着低息借贷成本及股市活跃的时代接近尾声。正是过去10年的低利率水平,使靠借贷为生的私募基金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融资成本的不断提高,促使私募基金公开发行上市,以获得低成本资金。

随着越来越多的私募基金上市,金融市场这一神秘角色渐渐走近投资大众。它们的表现也各有千秋。目前被谈论最多的是,以30亿美元购入黑石集团没有投票权股份的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已不幸招致账面损失。该股招股价每股31美元,上市当日股价最高见38美元,其后不断下滑,目前早已跌穿招股价,也跌穿了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每股29.61美元的入股价。

为了追踪上市私募基金的市场表现,法国兴业银行去年与道琼斯合作,推出一个私募基金指数――私募基金总回报指数(美元)(PRIVEXD)。

该指数旨在反映全球私募基金行业的表现,按流通市值加权法计算,成分股包括在世界各地证券交易所上市的25家私募基金公司的股份,每只股份上限为15%。这些公司属于行业内最大企业,其股份的流通性亦属最高(最低总市值2亿美元,必须有充足的流通量),且公司的收益必须主要原自私募基金活动,如杠杆式收购、创投基金及增长资本等。从2007年6月30日25只成份股的情况看,挂牌地遍布伦敦、巴黎、纽约、斯德歌尔摩、纳斯达克、东京、布鲁塞尔、瑞士、韩国、马德里等交易所。

该指数去年10月12日推出以来,表现一直向上,今年6月最高升至1200多点,8个月的累积升幅达到20%,但最近急跌至1071点水平,较高位回落约12%。

这与近期出现信贷收缩、举债不易的情况有关,投资者担心私募基金不能像以前一样靠借贷进行收购活动。

还有一个不利于私募基金的消息是,美国国会正在酝酿修订税务法案,如果获得通过,私募基金的税率将由现在的15%提高到35%。目前美国税务条例对所有人和合伙人的投资收益征收15%的资本所得税,对公司的盈利则征35%的利得税。私募基金通常以合伙人形式存在,就算上市,法律上也仍然是合伙人,所以缴纳的税负比其他上市公司都要低,只要按15%的税率缴纳。私募基金的最大收入来源除了2%的手续费,就是对盈利20%的分成。如果今后提升税率,将大大降低私募基金的投资回报和盈利,私募基金的吸引力也将因此降低,不少基金可能还将消失。

不过,业内人士称,该指数的历史波幅低于亚洲股市,成份股的平均市盈率只有约10倍,低于市场上很多金融股。

基金新品分一杯羹

昔日高高在上的私募基金走到普通投资者身边,吸引了不少目光。基金公司自然也不会放过推出新产品的机会。

法国兴业银行旗下的全资附属公司――领先资产管理近日推出香港市场首只投资上市私募基金的开放式基金――领先动力上市私募基金。

该基金的表现与私募基金总回报指数相关,将跟随私募基金总回报指数的组成买入上市私募基金股份,使投资者可以通过其间接投资全球25只上市私募基金。该基金也会投资相关的衍生工具,如当市况好时,指数趋势向上,基金会投资指数的成份股,以及衍生工具(主要是欧洲中期票据),并利用杠杆效应,放大基金的表现,使收益超过指数表现的50%,从而跑赢指数。相反,如果市况转差,风险增加时,基金会减持成份股,减少损失。该基金并不是指数追踪基金,所以表现将不会与指数表现完全相同。

法兴股票衍生工具及结构产品部董事区肇辉表示,投资私募基金的基金可以让普通投资者参与投资已上市的私募基金,而私募基金的优点是会投资一些未上市但有潜力的公司,并会参与有关公司的管理,已上市的私募基金流通性也较高,具有分散风险的特性。

私募基金范文第2篇

这是私募基金去杠杆化的持续。东方证券估算,结构化股票型阳光私募产品发行的规模占股票型阳光私募产品总规模的三分之一,约6000亿元。

过去10个到12个月,证券私募基金迎来了在中国资本市场出现以来的黄金时代。从基金业协会的备案数据看,在数量和规模上均呈现出了跳跃式的发展。

私募基金的法律地位是在新《基金法》通过后才得以确认的。2014年2月7日,基金业协会开始进行私募机构的登记和私募产品的备案工作,截至2015年9月30日,已完成登记的证券类私募基金管理人达8981家,备案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11963只,管理资产规模为1.68万亿元。

这一数字在2014年底、2013年底仅为4000亿元、3017亿元。半年多时间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管理规模增长超过两倍,机构数量增加近两倍,从业者已超过30万。

这对1998年就批量成立的公募基金形成急追猛赶之势。截至2015年10月底,100家公募基金公司管理公募资产合计7.1万亿元,其中一半以上是固定收益类基金,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刚刚够2.73万亿元。 公募基金拥有平台优势,券商研究所给予大量的研究服务和资源支持。

一旦“奔私”,这些外部的支持会减少大半。

自去年以来A股行情大幅上涨是最主要的催化剂。在这段时期内,大量公募基金经理“公转私”,随后在6月至8月经受了严峻的考验,私募基金的理念开始被普通老百姓所熟悉。

伴随降低备案门槛而来的,是私募的良莠不齐。缺乏完整规范的公司架构和系统的内控机制,令大批私募在股市动荡中清盘、消亡,投资者损失惨重。

随着资本市场的传奇人物、“私募一哥”徐翔因涉嫌从事内幕交易、操纵股票交易价格等,被警方依法调查,私募的神秘面纱正在被揭开。 “闪电熊”的袭击

“6月至8月像一个闪电来临般的熊市,有非常明显的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感觉,甚至担心行业是否就此沉没,这是在公募基金从来没有过的感受。”一位从公募转到私募的投资经理至今仍心有余悸。

大跌中,大量私募被清盘。几乎所有的私募都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只有那些风控严格的公司才能最终活下来。根据格上理财的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末,2015年以来成立的2000多只阳光私募中,43%遭遇清盘,14只产品存活期未超过一个月。

在极端的行情之下,私募的问题被暴露无遗,刷新了市场的认知。私募追求绝对回报的特点,要求其具备更复杂、先进的风控技术和操作策略,而不是在市场上追涨杀跌,这是大多数私募都做不到的。

其中最著名的是清水源投资50亿元以上的管理型产品触及0.85平仓线,在7月3日被强行平仓。

清水源是深圳一家明星私募基金,其招牌产品自2011年成立至2014年底,净值翻了4倍,在2015年6月初的最高点时,净值曾达到12倍左右;而在下跌时,最大跌幅达到40%以上,两只在4月-6月期间募集的新产品(超过50亿元)则迅速触及清盘线,损失惨重。

清水源的失败,不但归因于投研和风控不分离的弊病,而且在股市高涨时,盲目扩张了规模。

私募产品发行的时机很重要,私募大佬葛卫东因对行情过于乐观,其旗下产品混沌价值二号在2015年6月8日才成立,至9月1日公告时,净值已跌去逾30%。一位在前几年震荡市中投向私募的基金经理对《财经》记者表示,市场的机会稍纵即逝。由于面对的客户是散户,意味着越容易融资的时候,市场的风险越高。

上海一家私募市场部人士认为,投资私募最重要的是关注团队的稳定性,其次是关注其投资理念和风格,第三是关注长期的业绩表现。

北京一家成立多年的老牌私募,以“低风险、稳健收益”著称,折合年化收益率平均达到15%左右,长期受到渠道的热捧。

而年初以来,该私募宣扬牛市将至,甚至要卖房炒股。“在发生这件事时,持有这家产品的投资者应该注意,基金经理放大了波动性,它的投资风格发生了飘移,最终回撤也令客户受伤严重。”前述私募市场部人士评论道。

私募圈的另外一个标志性事件,是徐翔被警方调查,被指控内幕交易、操纵股票交易价格。以往,公募基金经理屡屡被稽查“老鼠仓”,是因为老鼠仓行为损害的是公募基金持有者们的公共利益;而私募基金经理无此顾虑,很少被推至台前。

创业失败意味着一无所有,不如冒着更大的风险,说不定能“捞一把”,因此,少数公募基金经理在“奔私”后,迅速圈钱、抓猛票,疯狂炒作创业板。

在行情鸡犬升天时,市场炒作之风盛行、小圈子相互勾结勾兑,各类欺骗散户的行为逐渐发酵。前述上海私募基金经理表示,这种小圈子是当年坐庄文化遗留下来的,的确一时可以赚到钱,但是等公司发展壮大后,就很难再用。

徐翔的路径难被复制。大部分私募,尤其是想稳健发展的私募,依然是通过基本面分析,侧重选股来赚取收益。

徐翔神话的陨落,有损于私募整体声誉,然而长期来看,却是私募行业正本清源的开始。 低门槛与高死亡率

如今,几个从业人员合伙开私募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是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海外,私募的死亡率都是极高的。摩根士丹利前首席执行官巴顿・比格斯在《对冲基金风云录》中写道,对冲基金的平均寿命只有短短的四年,美国每年有大约1000只对冲基金被迫关闭。

据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0月,有2106只私募产品因清算而退出市场,而2014年全年清算产品数量仅885只。

对于“奔私”的基金经理来说,创业只有一次机会,几乎是拿信誉和身家在做赌注。业绩优劣摆在纸面上,一招失利,日后很难翻身。

公募基金拥有平台优势,券商研究所给予大量的研究服务和资源支持。一旦“奔私”,这些外部的支持会减少大半。基金经理在公募时,是以业绩排名作为考核标准。而私募只有赚钱才是硬道理,排名很靠前但规模很小,依然不解决吃饭问题。

公募和私募基金的盈利模式也不一样。公募基金按照基金管理规模计提固定的管理费,规模越大的基金公司盈利越可观。私募基金则是讲求绝对回报,只有帮客户赚了钱之后的超额收益,才可以提取20%的提成。

一旦基金净值落至本金以下,私募基金不仅颗粒无收,而且要苦苦熬至回本之后,方有可能拿到管理费,但通常很多客户在回本时刻又会直接选择赎回产品。

因此,“绝对回报”对于私募基金的束缚是刚性的。私募基金通常把清盘线定在0.7-0.85之间,也就是说,一旦本金跌幅达到15%,游戏便结束了。

号称“公募一姐”的宏流投资王茹远,其管理的产品在8月底一度接近于0.7元清盘线,遭到客户集体拒绝清盘的要求。

上海一家大型私募的基金经理对《财经》记者表示,私募并非越大越好,规模和业绩之间有一个平衡。50亿元的私募获取50%的回报,比200亿元的私募获取10%的回报,收益更高。

随着规模膨胀至数百亿,大型私募纷纷脱离早期的手工作坊阶段,开始进入正规军时代。已经解决了生存问题的一线私募,开始思考未来如何更好地发展。

前述上海私募的人士表示,单纯追求管理规模是无法持续的,某些私募基金经理管理了80多只产品,每天应对不同渠道的开放赎回都自顾不暇,应该考虑减少产品、减少渠道,更多地专注于投资,回归私募的本源。

大型私募更希望争取到机构投资者的客户。目前,针对个人的银行渠道已对私募开放,保险机构、社保基金等机构资金依然有所忌惮。

前述“奔私”的基金经理认为,五年之后,私募之间会分化。目前私募给客户提供的需求,并没有体现出和公募基金明显的差异化。

私募基金通过银行、券商、信托第三方理财等渠道获得客户,以100万元人民币做申购起点,面临的依然是众多的高度分散化的持有者,主要是1年-2年的短期资金,市场隐含预期收益率在10%左右。一些私募基金无法兑付后,还会导致。

公募股票型基金受制于80%的最低仓位限制,在净值下跌时对冲手段有限,基金持有者习惯于追涨杀跌。而私募的仓位是灵活的,且可以通过衍生品对冲,但是私募基金持有者的投资行为,与前者并无二致。

从美国私募基金的结构看,养老基金等占比25.3%,是私募基金的主要投资者,个人投资者仅占13.9%,私募基金本身(FOF、基金管理出资及跟投基金)占20.2%,而FOF基金背后的出资人主要是养老基金为首的机构投资者。

基金业协会发文称,美国私募基金即使是个人投资者也一般为富豪阶层,普通的富裕家庭往往通过私募FOF投资私募基金,中产阶级基本无缘私募基金。中国的私募基金投资者结构与美国有很大不同,呈现散户化、短期化的特点。

上海一家私募同一个基金经理管理的两只产品,一只是封闭式的,另外一只允许客户强制赎回,后者的收益率仅为前者的五分之三。在千股跌停时,客户的恐惧造成大量的赎回,基金经理不得不把股票统统连续挂在跌停板上来获取流动性,而反弹时却没有了仓位。

前述上海市场部人士表示,很多第三方理财机构会引导客户去追逐短期收益高的产品,这不利于行业的发展,这部分客户可能会蒙受一些损失。此类渠道培育的客户是很短视的,追涨杀跌,这样的客户不适宜买私募基金,买指数基金就足够了。

在6月-8月期间开放赎回窗口的私募,基金规模大多减半。更多私募基金经理考虑成立三年封闭期的产品,或者提高产品认购的门槛,来锁定长期追随自己的资金。 行业面临整合

治理机制灵活是私募最大的优势,基金经理纷纷“奔私”现象不是偶然事件。

公募基金发轫于1998年,最初由国家信用背书,因而股东多是大型金融机构、国企等,牌照价值和股东回报很高。

随着监管松绑,大大小小的资产管理机构风起云涌,公募牌照溢价正在消失。比起股东的资本来说,优秀的投资人才更为重要。

部分小型的公募基金尝试“事业部制改革”,通过股权激励来锁定人才。而对于大部分公募基金来说,净资产累积至上百亿,管理层已无力购买股权。目前,只有中欧基金和前海开源基金实现了公募基金的事业部制改革。

受制于股东的利益,某些30岁-35岁的中型公募基金经理,每个月固定薪水仅3万-4万元,而在私募中,研究员推荐的股票若为基金赚取收益,可按照业绩比例提成,对人才定价更为直接,有能力者可以赚取更丰厚的报酬。

基金业协会翻译的《美国私募基金统计报告(2014)》显示,美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也就是对冲基金,共8635只,总资产为6.09万亿美元,管理规模是中国证券私募基金的20倍以上。

与美国相比,中国证券私募基金尚在发展早期,历史并不久远。2004年,赵丹阳与深国投合作发起的“赤子之心(中国)集合资金信托”,被认为是中国第一只阳光私募,四年后,该信托计划宣告清盘。

私募基金开始发迹的数年间,没有成文的法律可依,身处监管的模糊地带。私募基金管理人通常会借助一家信托公司,经过在监管机构备案,将资金托管在第三方银行,以这种方式从灰色地带中走出,在这段过渡时期被称为“阳光私募”。

直到2012年12月,《证券投资基金法》三审通过,才赋予了非公开募集基金以明确的定义。私募可以脱离信托、基金专户等渠道,以有限合伙制公司的方式独立发行产品,同时在基金业协会进行官方备案。

法律地位的确认,令私募从一个边缘的形态,正式成为资产管理行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诸多限制松绑也让现在成立一家私募基金比以往要容易得多。

2014年3月开始,新基金法约束下的首批私募基金在基金业协会举行登记仪式。随着资本市场在同一年的逐渐走强,私募基金行业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

2015年三季度,在A股市场的暴涨暴跌之后,私募行业又开始进入了沉寂、整合。

在2007年的大牛市时,行业经历了同样的过程,从大爆发到市场陷入低迷再到大浪淘沙的过程。

全球对冲基金资产占整个资产管理规模不到5%,而中国现在已经超过5%,行业即将迎来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在2015年瞬间迸发出的私募机构,数量繁多且集中度极低,其中大量竞争力不足的参与者将被洗牌。

基金业协会撰文称,私募基金行业在中国是初级金融业态,很多公司带有浓厚的“草根”味道或根本就是“草台班子”,不少登记机构在登记完成后就处于失联状态,有的还因涉嫌非法集资受到公安机关调查。

目前,市场上最大的几只私募基金的规模接近400亿元。中国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0月底, 按基金总规模划分,私募基金50亿元-100亿元的88家,100亿元以上的85家。

私募基金范文第3篇

《财经》记者 范军利 张冰 乔晓会

随着监管层人事调整的逐步到位,证券界酝酿已久的多项政策开始陆续“破壳”。

4月8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向各部门发文,公布了新任领导的调整情况。其中,原先主管基金部的副主席桂敏杰同时担任党委副书记,转而主管稽查和信息中心,副主席姚刚则负责基金部、市场部等。

在此之前,中国证监会的中层人事的调整也已逐渐到位,3月中旬,原风险处置办主任吴清正式接替李正强,出任基金部主任。

这一市场等待已久的人事调整,带来了一系列的政策松动,从创业板的启动,到发行体制改革的筹划,都有紧锣密鼓之势。

来自监管层的消息称,基金管理公司从事“一对多”的专户理财业务亦将很快获批。

这一业务的推出,一直被冀望为基金公司转型成资产管理公司的助推器,也对依托信托公司而生的“阳光私募基金”群体,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波。

这一被基金公司寄予厚望的新业务,亦面临着制度建设上的诸多空白。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利益输送的潜在风险。“这一问题不解决好,这个行业就没有前途。”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称。

逆势扩容

基金专户理财,指基金公司向特定客户募集资金或者接受特定客户财产委托担任资产管理人,运用委托财产进行证券投资的活动。

从海外经验看,共同基金一般亦有专户理财业务,一般情况下,专户理财业务总规模大约是共同基金规模的10%。目前中国共同基金规模近3万亿元,以此推算,专户理财的潜在市场规模可达3000亿元。不过,基金专户理财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并不顺利。

2008年2月19日,南方、易方达、国泰、汇添富等九家基金管理公司,首批获准开展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公募基金“私募”业务正式开闸。

此后一年间,适逢金融危机蔓延,市场单边下行;加之“一对一”专户5000万元的高起步门槛等因素,使得基金专户出师不利。

接近监管层的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底,获批专户资格的30余基金公司共签署专户合同约50亿元,而最终到账款项只有20亿元,不足一半。

2009年1月20日,监管层《关于基金管理公司开展特定多个客户资产管理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拟放行“一对多”专户业务。各基金公司已于2月10日完成征求意见工作。

根据《意见稿》,“一对多”专户理财业务的准入门槛,由此前“一对一”时的5000万元大幅下调至个人50万元、机构100万元。同时限定,单个专户理财账户的委托人不得超过200个。

“一对多”的放行,使基金公司的服务对象由从最初的零售客户、“一对一”的高端客户,拓展至中端客户群。这意味着,基金公司的产品线几乎覆盖整个理财市场群体。

安信证券首席基金分析师付强认为,非公募资产在当前中国基金行业的资产管理规模上,已经是不可忽视的构成部分,未来其分量和重要性仍将上升,基金公司有望借此实现向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

博时基金副总裁李全告诉《财经》记者,相对庞大的公募基金规模而言,专户短期内尚无法为公司带来较大财务贡献。但从战略布局考虑,专户理财是资产管理公司必须涉及的领域,该公司今年将在专户方面加大投入。

证监会已将专户理财业务列为基金业2009年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目前,关于“一对多”的《通知》仍在证监会里相关部门进行内部程序。

业内普遍预测,专户“一对多”有望于二季度正式启动。

“私募”冲击波

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理财市场而言,基金专户“一对多”业务的放行,不啻一群超级大鳄的闯入。

今年年初,易方达基金对外宣布,在A股指数单边巨幅下跌的市场环境中,2008年公司旗下几乎全部专户理财业务的收益都为正收益。这一表现,不但令其业绩胜过了其旗下的公募偏股型基金,同时也高于往往被市场作为收益参照的、2008年发行信托的90%以上的阳光私募的年度业绩。

2008年三四月间,证监会基金部相关领导曾赴深圳调研,召集十余家私募基金在深圳证监局所在地开会,了解大家对基金行业发展的看法。与会人士称,谈及公募基金开展专户理财一事,所有在场私募基金都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批评之声不绝”。

4月8日,深圳一家阳光私募基金公司总经理告诉《财经》记者,受市场及政策因素影响,公司早于春节后便决定退出二级市场,转向私募股权投资,目前公司旗下数只私募基金均已清盘。

“去年‘一对一’开闸时,我们便意识到危机,这次要扩大成‘一对多’,事实上已经完全消灭了阳光私募基金的生存空间。”该公司负责人说。

事实上,基金、券商、阳光私募基金在理财客户群体、理财工具方面均存在严重的同质化倾向。

就客户群体而言,券商定向资产管理和信托计划的门槛同样为100万元,而讨论中的基金“一对多”业务,在进入门槛上设为个人50万元、机构100万元。显然,50万元至100万元的自然人客户成为三方主要竞逐的焦点。

不过,也有不少私募基金人士对公募基金的进入不以为意。

上海证大投资管理公司总经理朱南松认为,在理财市场私募领域,公募基金、券商和私募基金三分天下格局已初步形成。对超额收益的获取能力是立足私募理财市场的根本。

“就这点而言,受益于体制灵活及多年来市场实践,私募基金相较券商与基金更有优势。”他说。

以持仓比例而言,基金“一对多”讨论稿中,新增了“一对一”时所没有的“双十限制”,即“单个委托财产投资组合持有一家公司发行的证券,不得超过该组合资产净值的10%;单个委托财产投资组合持有一家公司发行的证券,不得超过该证券发行总量的10%。”

此外,证券公司开展定向资产管理业务,也需遵从“管理的客户资产投资于一家公司发行的证券,不得超过该证券发行总量的10%。”

而自2008年1月起,多家信托公司放宽了信托型私募基金投资个股的比例限制。私募基金投资个股所占信托资产比例由过去的10%提升到30%,这使得私募基金获得更大的自主空间。

东方证券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任莉告诉《财经》记者,目前格局下,基金专户对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客户的侵蚀是自然的。“但中国理财市场蛋糕仍然很大,更多人进入市场,会激活市场,让所有参与者受益。”

三大掣肘

虽然市场前景看好,基金专户扩容仍面临高比例缴纳所得税、金融衍生工具的欠缺及如何有效防范利益输送三大问题。

“基金专户理财的客户群是大机构、企业客户。但在目前的投资收益税收制度下,令机构客户愿意放弃公募基金选择专户理财的成本较高。”银河证券首席基金分析师胡立峰告诉《财经》记者。

根据中国目前的证券投资基金税收政策,企业投资者申购和赎回基金单位取得的差价收入,应并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征收企业所得税。而对基金投资人,包括个人和机构投资者,从基金收益分配如股息红利和资本利得中获得的收入,则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这意味着,投资者如果选择购买基金专户的话,相当于放弃了购买共同基金所享有的免税优惠。”安信证券首席基金分析师付强表示。

如果计入20%的业绩报酬和25%的所得税,一年期专户理财的费用后投资收益率必须达到33%,才相当于私募基金20%的费用后投资收益率。

“长期角度看,专户理财相对私募基金保持这么高的超额收益似乎不太现实。”付强说。

制约专户理财发展的另一障碍,来自金融投资工具欠缺的市场现实。私募性质的专户理财,与公募基金的最大差异在于其个性化、差异化的投资产品。但在目前国内金融市场上,投资产品的深度与广度,较发达国家仍存在明显差距。

“金融工具不丰富导致专户理财很难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产品。短期内,专户理财与共同基金面对的是同一个产品市场,怎能期望它获得更高的超额收益?”付强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如前述易方达式的成功,几乎很难复制。而基金专户面临的更关键的质疑,在于如何防范利益输送。

2008年3月23日,基金专户试点启动后,证监会《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公平交易制度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从授权、研究分析、投资决策、交易执行等环节进行了指导性规定,以期斩断基金利益输送链条。

监管层认为,基金公司内部不同类型、不同客户的投资组合对于基金公司收入和业务发展的贡献可能各不相同,公司或者内部从业人员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都可能引起不公平对待不同投资组合的行为。

就此,《指导意见》扩展了公平交易的范畴,从以往主要关注股票二级市场公平交易的问题,扩展到所有投资品种,以及一级市场申购、二级市场交易等所有投资管理活动。

证监会在《关于实施有关问题的通知》中亦明确规定,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与公司的其他资产管理业务之间应当建立严格的“防火墙”制度,严格禁止各种形式的利益输送行为。

但是,再严密的监管亦无法阻止巨大利益带来的冲动。伴随着基金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范围的逐渐扩大,从单一的封闭式基金逐渐扩展到开放式基金、社保基金管理组合、企业年金以及投资咨询等业务,不同投资组合之间的“利益输送”问题不断被市场所质疑。

广发基金专户理财课题组研究显示,在证券交易方面,海外监管机构给予投资公司较大的自由,不过一旦证实投资公司出现违规操作,监管机构会进行严厉的打击。

2003年,美国基金行业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震荡和冲击,暴露出了多种问题,如盘后交易、择时交易、交易费用欺诈、信息选择性披露。在发现上述问题后,美国证监会和司法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行动,对违规公司进行了严厉的处罚,帮助市场重拾对基金行业的信心。

众所周知,目前中国的监管当局对于内幕交易、利益输送等违规行为的处罚,仍然难称铁腕。在基金专户业务扩容之后,如何解决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内部利益输送问题,将是横亘在监管层面前的一道难题。■

私募基金范文第4篇

接近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按照2016年年初决策层的部署规划,私募投资基金监管框架正渐次清晰。目前由证监会负责起草的《私募投资基金管理暂行条例》(下称《条例》)已基本成型,待上报国务院并进行意见反馈、修改后,有望于年内推出。

另据记者了解,目前针对私募基金募集管理、备案登记等环节的规范均已制定完毕,但未来私募投资基金发展与监管的博弈,也将继续下去。

私募基金监管框架初成

2016年4月13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了国务院2016年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其中证监会牵头起草《私募投资基金管理暂行条例》。

这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国务院全面深化改革急需完成的项目之一,要求有关部门根据改革进程和改革方案,抓紧办理,尽快完成起草和审查任务。

早在2012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证券投资基金法》修订案将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纳入调整范围。2013年6月,中央编办将包括创业投资基金在内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监管职能调整到证监会。

彼时开始,为统一监管思路,给日后的监管提供依据,证监会一直致力于推进相关法规建设。2014年1月,在与国务院立法部门沟通基础上,证监会上报了《私募投资基金管理暂行条例(送审稿)》,但未能如期面世。

2014年2月,中国基金业协会颁布《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在监管规则尚未出台之前,先对私募基金进行登记备案和信息监测。同年8月,证监会《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颁布实施,以不设行政审批、适度监管为原则,为各类私募投资基金提供了基本制度框架。

此后,在证监会指导下,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先后出台《私募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内部控制指引》、《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私募投资基金合同指引》等一系列规则,引导私募基金行业规范运作。

此外,证监会还倡导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等三大类私募基金专业化发展,指导基金业协会分别成立相应专业委员会,实行差异化行业自律。目前天使投资专业委员会、创业投资基金专业委员会等都已设立。

私募投资基金业在此期间得到蓬勃发展。截至2016年4月末,已在中国基金业协会登记并开展业务的私募证券、私募股权、创投等私募基金管理人8834家,备案私募基金28534只,认缴规模6.07万亿元,实缴规模5.02万亿元,私募基金从业人员超过40万人。

据不完全统计,创业投资基金参与为沪深交易所输送了655家上市公司,参与为新三板市场输送了1596家挂牌公司。

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潜在的风险也愈发突显。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对《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这一部门规章提出新挑战。如行业的规范化运作水平有待进一步规范,非法集资问题呈频发态势,私募投资基金这一特殊业态的税收问题尚未从根本解决。

据接近基金业协会的人士透露,仅从当前金融非法集资整顿现象来看,此次私募基金管理的顶层设计需着重考虑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资金端)、投资方向监管套利(资产端)、定向推介界定(募集环节)、备案登记和份额转让(过程管理)等多个方面,私募基金如何监管、监管边界如何界定,需要重新勾勒。

而面对私募基金野蛮生长的现实,私募基金从准入端就需要重新规划。“私募基金分类及相关考试,目前分类只包括股权、创投、证券、其他四类,但是针对当下债权等非标类基金异常火热的态势,有关考试暂未对该类基金分类管理。这是目前私募基金市场比较突显的问题,后期有关部门或可酌情考虑是否设限,又或重新勾勒基金从业考试的框架。”一位基金公司负责人如是建议。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虽然证监会和中国基金业协会反复强调严管私募拆分,但目前通过委托定向投资等方式进行私募产品拆分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仍然存在。

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一方面证监会和中国基金业协会对其无监管权(目前监管模式下难以对行为进行监管,只能对主体进行监管);另一方面,则是这些平台的侥幸心理作祟。“下一步,监管层确实需要适用实质大于形式的监管规则进行管理。”上述基金公司负责人表示。

谈到监管统一协调的问题,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按照法理,期货类资管计划应当属于私募产品,但目前该产品仍归属于期货业协会监管,根据新的基金法原则,私募产品应当统一监管,协调监管。扩展到私募基金大行业,其背后既有不同监管部委下协调监管的难题,也有同一部委不同部门间的利益纠葛,这一问题能否统一,在考验着未来私募大监管框架的搭建。

为私募机构“去泡沫”

《条例》呼之欲出,解决不规范问题刻不容缓。一段时间里,无论是在咖啡厅,还是酒吧里,谈PE,谈私募的人群比比皆是。人人“讲故事”、谈盈利,但对市场风险知之甚少。所谓投资人,其个人融资能力和人脉资源情况往往当成首要问题,而项目本身的优劣却放在了次要位置。

这是当下私募投资市场一个常见的怪象。

2015下半年,从泛亚危机,到e租宝事件,延展至私募市场,如果不能有效监管这个正在迅速膨胀的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事件会时有发生,对行业的伤害重大。

和君集团合伙人马振亚对记者表示,市场需要私募机构,它们可以配置优质资源,把资金、好项目、产业资源和富余人才整合起来。从长期看,私募基金以产业为本整合所投资的细分产业市场,是大方向。如此,私募基金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可期。

从年初私募注册收紧、到从业人员门槛约束、再到机构备案核查,实际上也是对行业之前过度膨胀进行“挤泡沫”的过程。未来,行业加强培训,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同样需要跟进。

针对当下私募监管从严收紧的态势,多家私募机构表示“要挺过去”,但也有个别私募基金选择“离开”。

“目前主要是‘窗口指导’形式。让大家入市速度放慢脚步。”有私募机构人士说,由于目前监管权限问题,目前创业投资市场涉及多部委协调监管的问题,随着《条例》出台,未来私募基金领域的监管有望更加明确。

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对记者表示,2015年以来,在经济面临增长放缓压力的背景下,私募资管、通道业务、基金子公司业务的风险苗头已经初步显现,卷钱跑路、兑付违约等情形时有发生,随着国家“去产能、去库存”和清理“僵尸企业”深入推进,今年的形势不容乐观,从监管层角度要提前做好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准备。

他进一步表示,既要注意防范个体自身的风险,也要分析对市场全局的影响,研究风险传导机制和路径,防止风险外溢;既要及时切断风险传递链条,防止“多米诺效应”,也要注意保护好投资者合法权益。

据了解,证监会机构监管部已牵头组织系统内单位,认真梳理机构条线可能爆发的风险点,锁定重点机构和重点业务;派出机构则加强辖区机构风险监测,做好预研预判和压力测试,制定风险处置预案。

按照监管层设想,一旦风险爆发,机构部将统筹协调,快速响应,相关各方联动,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妥善处理各方诉求,防止风险蔓延。

疏堵结合

有堵亦有疏。

5月30日,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在“中国私募基金业2016论坛”上称,政策扶持和加强监管是促进私募基金健康规范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对规范运作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既是培育私募基金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迫切需要。尤其是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更是需要从促进创新创业、支持实体经济、扩大民间投资、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度,来全面认识。

另一方面,由于私募基金本质上属于“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在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存在着信息和权利义务的不对称性,容易出现道德风险,因此需要适度监管,确保私募基金行业发展健康规范。

在政策扶持方面,证监会和中国基金业协会正积极推进包括符合条件的私募机构在新三板挂牌、参与新三板做市交易、申请公募基金管理业务牌照、优化私募税收环境、鼓励企业年金等长期资本投资创业投资基金、鼓励股债结合的产品创新、适时开展境外投资业务等七项措施。

按证监会部署,还将在私募基金备案、合格投资人准入基础上,加强和完善风险监测,加大执法力度,着手建立私募机构守信激励和失信约束机制。

多位PE投资人士均表示,对私募投资基金来说,未来都是产业化大方向,如与上市公司、与产业深度合作,把一二级市场真正打通。短期看,监管过于严格或对PE投募资带来一定影响,反之,市场发展本身也在对监管平衡产生影响。

私募机构参与新三板市场即为实例。先有九鼎集团、中科招商登陆新三板市场并借此扩展了资本蓝图,又有天星资本登陆遇阻的现实,监管层对于PE机构挂牌新三板的相关规定与约束,体现了动态平衡的管理理念。

在这种动态平衡背景下,私募基金“看天吃饭”的情况比较明显,为此私募行业普遍认为,对政策风向的预判尤为重要,特别是目前政策制定初期,基金本身面临的政策风险较高,为此发展的步子不宜迈得太大,要充分评估市场,稳健第一。

私募基金范文第5篇

与官方的统计不同,一些私幕基金行业内的人士相信,目前我国私募集金的规模应该远远不止8000亿,因为私募集金的“地下金融”状态确实存在着难以统计的情况,一些人甚至认为目前市场私募基金的规模应该在一万亿左右。

数以千亿的用于股权或证券投资的资金在市场中左冲右突,却得不到有效监管,是让人非常头痛的问题。如此庞大的资金怎样引导它,怎样让它在资本市场发挥作用,是当前金融监管层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灰色生存

“很多私幕基金经理并不承认自己的私募集金地位。”上海一家私幕基金一位姓刘的管理者曾经这样告诉记者。他本人就不承认自己管理的是私募集金,但据了解他的人告诉记者,这位姓刘的经理手头掌控着数千万的资金,投资于股市,而这些资金并不都是属于他个人的。

之所以不愿意承认自己是私幕基金,基本上就两点原因,一是私募集金过去的口碑并不好。在很多投资者的印象中,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私募基金基本上是“庄家”的代名词。曾几何时,中科创业、海虹控股、银广夏等市场强庄股的表现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经过短暂的“辉煌”之后,漫漫熊市,由于资金链出现问题以及管理、体制、市场等方面的原因,很多老的知名私募集金,也就是“庄家”,陆续陷入困境,继而走向消亡。

2001年开始的熊市,一些私募基金虽然仍然顽强地活着,但是一些证券“工作室”,“投资顾问”以赚取交易佣金和收取顾问费为盈利模式的团队和个人也号称私募基金,在恶劣的市场环境下市场投资者对所谓私募基金开始出现严重的厌恶感。这个阶段,“投资顾问”等同于“黑嘴”。这对立志做好私募基金的人士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目前大量的私募集金还处在地下,既缺乏法律的监管,也缺乏法律的保障。目前我国和私募集金最直接相关的法律――《证券投资基金法》――在立法的过程中最终删除了关于私募基金的有关内容,因此目前私募集金连资质的审批,甚至备案等等都谈不上,大量的中小型私募集金还完全属于地下金融的范畴。

一位私募集金行业内的人士告诉记者,大部分私募集金都比较低调,只是向定向募集资金的人进行一些必要的宣传和信息披露。目前仅有一些规模比较大的私募集金以投资公司的名义注册,很多私募集金根本没有正规的名分,只是靠个别管理者自己的名声和信用来进行运作。

存在便有其合理性,王连洲告诉记者,尽管缺乏合适的法律监管,但很多私幕基金还是有信用的,只有有信用,并且投资手法灵活,私募集金才能够得到投资者的认可,并发展壮大。

金色成长

通过记者调查采访显示,目前私募基金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基金发起人向定向募集者承诺一个保底的收益。例如,一些证券投资基金向投资人承诺投资固定回报30%,来吸引投资人将资金交给自己投资。严格来讲,这种资金募集方式有非法集资的嫌疑,目前这种方式只能是完全处于地下状态。

另外两种方式分别是发行信托计划和专户理财的方式,通过这两种方式,一些私募基金的运作已经走向了半公开化。

上海睿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振宁属于最早在中国做私幕基金的一批人,1996年就管理着1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他告诉记者:“《证券投资基金法》中没有给私幕基金地位,目前很多较大的投资公司采取和信托公司合作的方式,发行信托计划,来进行信托投资理财。睿信投资公司就和一家信托公司联合发行了证券投资资金信托计划。”

李振宁介绍,采取这种方式是受到监管的,首先是信托公司要来查你的资质和以往的交易记录,通过资质审查之后,信托公司才会和睿信合作,并且睿信也要出一些资金,投入这个信托计划。募集的资金要汇入一个固定的银行账号,由银行进行资金托管,由睿信公司来进行具体的投资运作。扣除固定分成和信托公司管理费之后,剩下的才是睿信公司的收益。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专户理财,如某企业让睿信进行投资理财,企业提供的资金仍然在该企业的账户上,由睿信公司进行投资运作。收益由双方按事前谈好的比例分成。

不管采取何种方式募集资金,不管是采取地下或半公开的生存方式,2005年以来,伴随着空前的牛市,活跃在中国股市的各路私募基金赚了大钱。

从2005年6月6日股市见底的998.23点,到今年2月A股市场在2900点徘徊,上证指数已经上涨了193%。而去年上证指数全年涨幅130%,在众多熊市套牢者解套的欢呼雀跃声之中,很多私募基金的涨幅竟然超过了400%。

据上海某私募基金内部人士透露,2006年以来国内私幕基金整体获得了丰收,上半年收益翻番的不在少数。下半年甚至有部分私募集金的资金收益率高达200%。这家私募基金目前的资金规模有2个亿,即使按照收益20%的比例分成,私募集金的收益也颇为惊人,而且其运营成本非常低,公司仅有的几个员工短短时间内身家飙升。

另一家私募集金经理告诉记者,他所在的投资公司在2006年2月份通过一家信托公司发行了一份“证券投资资金信托计划”,募集资金总额达到了1.2亿元。他所在的投资公司出资接近总额的四分之一。目前这份信托计划的收益率已经达到150%。扣除支付给优先受益人4%的收益,再扣除给信托公司的托管费等相关费用,大约为总额的2%,剩下的收益就是私募的所得,让这家投资公司赚了个盆满钵溢。

“但是假如遇到熊市,通过发行信托计划募集资金运作,由于杠杆放大效应,我们投资公司的风险也同样会成倍增加。”这位基金经理表示。

资料链接:我国私募基金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天使阶段。2001年之前,私募基金主要的运作方式是做长庄、做大庄,获取暴利,这时候大家对私幕基金的态度可以用众望所归形容,这个阶段是天使阶段。

第二个阶段叫做魔鬼阶段,是从2001年到2003年,这时候私募基金基本代名词是崩盘、非法融资,暴跌,公众对私募基金的评价可以用众矢之的来描述。

第三个阶段是骗子阶段,这个阶段的时间主要从2003年到2005年,这时候运作的特点是短线、短庄,主要采取的是通过媒体炒作,虚假消息,来吸引投资者跟庄,然后获利退出的模式。

私募基金范文第6篇

Abstract: Private solicits the fund is anything, does not have a unified view this concept to the present. This article from private will solicit the fund and the investment fund relations as well as private solicits the fund the nature and its configuration of organization aspect has discussed anything will be private solicits the fund.

关键词:基金 投资基金 信托 私募基金 组织形式

key words: The fund investment fund trust private solicits fund configuration of organization

一 私募基金是采取私募发行方式的投资基金

(一)基金

基金有狭义和广义之分,首先基金是一个狭义的概念,意指具有特定目的和用途的资金。因为政府和事业单位的出资者不要求投资回报和投资收回,但要求按法律规定或出资者的意愿把资金用在指定的用途上,而形成了基金。从广义上说,基金包括财政后备基金、单位储备基金、公积金、保险基金、退休基金,各种基金会的基金。现有的证券市场上的基金,包括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具有收益和增值潜能的特点。这种基金具有集合众多投资者而进行投资的含义,它追求的是高额稳定的投资收益回报,以专家理财为手段,以共担风险共享收益为原则所设立和募集起来的大笔资金。

(二)投资基金

投资基金设立的目的是广大的投资者为了在分享丰厚的利润的同时分散风险,将众多的小额资金汇聚合成大额的资金,并交给专家经营,所获得利润按照投资比例分给投资人的一种投资方式。美国学者雅克布斯泰纳认为投资信托是由多数的投资者共同出资,并成立管理者,从事高安全性和收益性的投资,再由投资者分享投资收益。①在日本,投资基金被纳入了信托的范围,并且特别限定为证券投资信托。日本的《证券投资信托法》将投资基金信托定义为:基于委托人的指示,以将信托财产作为对特定有价证券的投资加以运用为目的的信托,且将收益权分割并是不特定的多数人取得为宗旨。而中国的学者认为投资基金是通过契约、公司或者其他组织形式,借助证券发行,将不确定的多数投资者不等额的出资汇聚起来,形成一定的信托资产并交给专家管理投资,获取收益后由出资者按照出资比例分享收益的一种投资工具。我国《投资基金法》(草案稿)也没有完整的确定投资基金到底是什么。总体而言,投资基金具有以下特点即是:集合投资,专家理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而这些同样是私募基金的特点,所以说私募基金也是投资基金,是一种新的资金融通制度,也是一种新的投资工具。

二 信托为私募基金之基础

(一)信托

美国的《信托法重述》将信托定义为除慈善信托、结果信托和推定信托外,以明示的意思表示而设定的,发生在当事人之间的一种财产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一方享有财产权并为另一方承担管理处分财产的义务。日本的信托法认为信托是指办理财产权的转移或者其他的处理方式,他人按照一定的目的对其财产加以管理和处分。②在我国,我国的信托法将信托定义为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照委托人的意思,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或者其收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的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信托从最简单的方面来说,就是一种代人理财的机制,是关于财产的转移和管理处分的设计和安排。

信托制度总的来说具有以下特点:

1.信托是委托人对受托人的信任。这是信托关系成立的前提。这是对受托人诚信的信任,也是对信托人承托能力的信任。由于委托人对受托人的信任而将财产转移给受托人,并由受托人进行管理和处分。各国的信托法也把信任看做是信托关系产生的基础。委托的目的不是由受托人占有财产,而是由受托人基于委托人的信任,按照委托人的意思将信托财产用于投资等活动,并将信托财产获得的收益交与委托人或其指定的受益人,而自己也将获得因管理处分信托财产所得的部分收益。所以,按照委托人的信托目的对信托财产的管理和处分时信托区别于一般的主要的特征。

2.信托财产及财产权的转移是成立信托的基础。 信托是以信托财产为中心的法律关系,没有信托财产,信托关系就丧失了存在的基础,所以委托人在设立信托时必须将财产权转移给受托人,这是信托制度与其他财产制度的根本区别。( 财产权是指以财产上的利益为标准的权利,除身份权、名誉权、姓名权之外,其他任何权利或可以用金钱来计算价值的财产权,如物权、债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都可以作为信托财产。)受托人对委托人的信托财产拥有名义上的所有权,可以对被委托的财产以自己的名义,自主地管理处分。但是信托财产的收益则有委托人或其指定的受益人占有,但是受托人有权获得收益的一部分。对受托人来说,他有权管理处分信托财产,在与第三人所进行的法律行为中有权以所有人自居,但是在受托人一旦管理和处分信托财产后所获得的利益将会由委托人或其指定的受益人拥有。如果一旦对信托财产进行了不当管理和处分,从而造成了信托财产的损失,则会对委托人或其指定的受益人进行赔偿。同时,一旦信托财产有效地成立,则会从委托人和受托人各自的原有的财产中独立出来。对委托人来说,信托财产从其原有的财产中的脱离,丧失其对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对受托人来讲,一旦接受委托,信托财产仍然不会与其原有的自身的财产所混合,信托财产仍然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如果受托人还接受了其他人的委托,那么信托财产也不会和受托人接受的的其他委托的财产相混合。受托人在名义上拥有了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并对其进行管理和处分。

3.在信托关系中受托人对信托财产管理和处分的不当时承担责任的有限性。只要受托人在管理和处分的信托财产时尽到了谨慎、忠实、负责的义务,虽然没有取得收益,但是也只在信托财产的范围内承担责任,并不因此而扩大到自己的原有的财产上。但是由于受托人没有尽到上述义务,则所要负的责任就要扩大到其自有的财产上了。

总体而言,这种信托关系体现了五重含义:一是委托人将财产委托给受托人后对信托财产就没有了直接控制权;二是受托人完全是以自己的名义对信托财产进行管理处分;三是受托人管理处分信托财产必须按委托人的意愿进行;四是这种意愿是在信托合同中事先约定的,也是受托人管理处分信托财产的依据;五是受托人管理处分信托财产必须是为了受益人的利益,既不能为了受托人自己的利益,也不能为了其他第三人的利益。③

(二)私募基金

我国有关私募基金的定义,不同的学者看法都有些许不同。但是最通行的一种说法是:私募基金是指通过非公开的方式,面向少数合格之投资者募集而设立的基金。通过研究美国以及日台的私募基金立法,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对私募基金的定义并没有说清楚什么方式才是非公开方式以及什么是合格的投资者。而我们通过对美国、日本以及台湾等的的私募基金立法的研究可以得知:

1.私募基金的实质是指投资基金按照特定的目的,以某种方式发行基金券,募集资金并交由基金管理者进行管理和处分投资,有投资者和管理者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私募基金是采取基金形式的信托行为,所以私募基金在本质上仍属于信托关系。首先,私募基金设立的目的就是由基金管理人事先根据设想中的投资者的需求而进行管理和处分财产。其次,基金管理者往往根据绝对收益率获得业绩报酬。最后,私募基金对管理者对财产管理的连续性的要求。由于私募基金的投资回报率高,所以管理者往往通过各种手段和金融工具进行套利。但是高收益的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所以某一私募基金的管理者的水平的高低,往往能决定这只私募基金到底能否盈利,而作为投资者,对基金管理者忠诚的信任和管理水平的信任则是相当重要的。

2.私募基金的对象和方式。首先,私募基金发行的对象,限于特定的少数有资格的投资者,而有资格的投资者则被规定为在购买私募发行的基金券之前,应具备应有的商务知识和商务经验,以促使其能够评估投资所蕴藏的价值和风险,且在人数上也有一定的限制。美国的的sec506规则对有资格的投资者还有一种例外规定:获许投资者。这种投资者是直接被允许投资私募基金的。Sec501规则规定了以下八种:(1)《证券法》中规定的银行、保险公司等。(2)私人商业开发公司。(3)总资产超过500万美元,非为获许发行证券案而设立的商业信托、合伙。(4)总资产超过500万美元,非为获许发行证券案而设立的一般信托机构。(5)发行人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6)个人资产超过100万美元的自然人。(7)在最近两年的每一年中,个人收入超过20万美元,或与配偶合计超过30万美元,且在本年度有合理的预期,收入可达到同样水平的自然人。(8)全体股权所有人。④ 其次,私募的方式为不得使用一般性的劝诱或者公开广告的方式进行。在判断什么事一般性的劝诱和公开的广告时,sec指出,一类是与发行人或者其人有着即存的业务或者其他实质性的关系的人。一种是除此之外的人。对于前者而言,对他们的信息的传递并不非要局限与一般性的劝诱和公开广告。而对于后者则必须在真正的了解了发行人的相关信息后,才能成为有资格的投资者。

3.私募基金的设立豁免及其信息披露。首先,因为合格的投资者本身有着较高的风险判断能力和识别陷阱能力以及投资失败后的承受能力,且投资者有较高的商业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所以只要符合豁免条件,则可以在不用主管机关的审核而直接发行。所以不用把信息披露的过于详细,如果披露的过多,反而会泄露其掌握的一些机密信息,从而使投资效益大打折扣。所以信息披露的要求也会随之降低。

4.私募基金的组织方式,分配机制以及投资的范围和策略更为自由。私募基金的组织形式现在基本上有信托形式,公司形式,合伙形式等法律上承认形式。分配方式基本上就是由投资者和管理者分享投资收益,也就是管理者可分得一部分由此而产生的业绩报酬,甚至有的私募基金中管理者还可以出资。这样就把投资者和管理者尽最大可能的栓到一根绳子上使其共享收益、共担风险,防止管理人滥用资金。而这也是美国等其他国家在私募基金的监管上一向德做法。在投资的范围和策略上,管理者可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在股票、债券等范围内进行灵活投资。而这是公募基金无法做到的。

通过我们对信托制度和私募基金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二者在实质上是统一的,可以说私募基金在本质上反应了信托关系。

三,私募基金的组织形式

(一)契约式

契约式基金的组织结构比较简单。具体的做法可以是:首先,证券公司作为基金的管理人,选取一家银行作为其托管人;其次,募集到一定数额的金额开始运作,向基金持有人公布一次基金净值,办理一次基金赎回;最后,为了吸引基金投资者,应尽量降低手续费,证券公司作为基金管理人,根据业绩表现收取一定数量的管理费。其优点是可以避免双重征税,缺点是其设立与运作很难回避证券管理部门的审批和监管。

(二)公司式

公司式的私募基金是借用公司的外壳来组织和运作私募基金的形式。公司式私募基金有完整的公司架构,运作比较正式和规范。目前公司式私募基金在中国能够比较方便地成立。半开放式私募基金也能够以某种变通的方式,比较方便地进行运作,不必接受严格的审批和监管,投资策略也就可以更加灵活。公司型的基金在组织形式上与一般的公司十分相似,公司通常将自己的资产委托给保管人保管,并将公司的资产委托给专门的投资公司等管理人进行运作。不过,公司式私募基金有一个缺点,即存在双重征税。优点是大家都和熟悉这种方式,运作起来比较方便。

(三)有限合伙制

有限合伙制私募基金是指至少有一个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组合而成的私募基金。通常普通合伙人为资深的基金管理者,负责合伙的投资和决策,在合伙中占有一小部分份额。有限合伙人就是合格的投资者,也是合伙基金的主要投资者。在这种体制下,有普通合伙人对基金管理和处分,并在收益后获得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结构为利润分成。有限合伙人等于放弃了对合伙基金的管理权,仅仅监督普通合伙人的管理和处分行为。⑤

(四)信托制

通过信托计划,进行股权投资或者证券投资。基金本身只是一个信托财产,不具法人资格。基金的法人资格被受托人也就是管理者所承担,基金财产产生的权利和义务须借助管理者来进行和完成。信托制的优势在于低成本,决策效率高和不用双重征税。劣势在于对管理者的忠诚的义务要求较高。

参考文献:

[1] 陈向聪:《中国私募基金立法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

[2] 夏斌、陈道富:《中国私募基金报告》,上海远东出版社

[3] 包景轩:《私募制度解读》,中国金融出版社

[4] 郭雳:《美国证券私募发行法律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私募基金范文第7篇

应当指出的是,除了对冲基金外,其他类型的私募基金都处于较为隐秘的状态(大部分是与涉及商业机密有关),而且数量相对较少,从而令针对其运作模式的外部研究难以深入。因此,我们将明确下面的探讨范围地仅针对公开信息相对较多的对冲基金。若非予以特别指出,则下述“私募基金”概念一般意指“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或“对冲基金”)。不过,同样显而易见的是:这些研究的结论未必能够类推适用于其他类型的私募基金。

对于美国对冲基金运作及监管环境的分析表明:美国对于对冲基金的监管并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是有意识地为这一自由经济的产物留下广阔的发展空间。多元化的投资主体结构对于成熟健康的证券市场来说可能是较为适宜的,而且出于对社会信用体系的信赖(尽管这一体系不时仍爆出了一些意外的危机),监管者力主由其他市场参与者施加的信用及契约控制来制约对冲基金的不当行为,但是,对冲基金发展的前提仍然是不能破坏市场的公正、公平秩序。这就是多年来美国政府及司法部门对于对冲基金的监管思路。

至少在目前看来,就对冲基金实施直接监管或者急于加强间接监管都是不得人心的。不过,在其监管环境方面,不可能不受到LTCM事件影响的波及。即使象LTCM那样肆无忌惮地运用杠杆进行博弈的对冲基金仅占少数,美国政府及司法部门也会认真考虑采取制止类似事件再度发生或尽可能消除其负面影响的一些必要措施。

未来对冲基金监管模式的演化肯定是渐进式的,而且指望其达到共同基金的监管水平是不切实际的。

可以认为,相关立法支持的缺乏是导致我国各种民间信托行为及相关保险行为(如果还不能把它们称为私募基金的话)无序发展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至于现有的《信托法》及《保险法》也对相应的私人信托行为和非商业保险行为进行了较为严格的限制、或者使其处于空白状态。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私募基金的发展是以私有化经济为基础的,良好的社会信用机制和健全的法律保障是其自由发展的两个重要基础。在我国目前经济环境下,这两个要素应当说都尚不完全具备。

更为可虑的是,目前证券监管部门和立法机关对于私募基金的监管规范立法似乎并未认真考虑中国的市场环境和基础问题,在对私募基金的认识上分歧较大,一些间接透露的信息表明高层(主要是人大立法委“投资基金法”工作小组)的某些失之偏颇的看法对于我国私募基金的未来发展可能会形成令人担忧的不利影响。

目前,我国市场格局和国民经济体制都处于转型时期,其间的动荡和混乱不可避免。在私募基金的运作与监管方面,由于缺乏信托法的充分支持,大部分类似于私募基金的民间集合投资现象仍处于地下状态,而且大量的契约纠纷难以得到司法救助。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私募基金目前的风险来源主要是系统环境风险。

对于我国私募基金立法工作可能存在一些的问题,可行的参考解决方案和建议包括:

(1)实行自由化的间接监管政策,但在发起人及投资者资格认定环节予以严格控制

(2)建议不再进行单列的私募基金立法工作

(3)建议对非法人组织的民事主体资格进行专门立法进行确认,以使私募基金之类的组织享有充分的法律保障。

(4)建议对私人信托行为进行认定。

(5)强化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6)建立双向交易机制,增加金融投资品种,使得私募基金有可能在股票、期货、期权及其他衍生产品所构成的广泛空间中进行操作,并借以提高证券金融市场的整体效率。

(7)建立由私募基金协会之类的行业自律机构,并由后者相应制订非强制性的业务推荐惯例和风险控制原则。

内容提要:私募基金(PrivateInvestmentfunds)这一概念之所以日益受到国人的关注,或许并不在于它是一种较为新颖的集合投资方式,而更可能是因为它的“私募”(PrivateOffering)特征。对于长期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内经济体制和思维环境来说,后者的冲击显然更为显著,也更容易使人们的神经处于敏感状态。在这种氛围下,“私募”令人联想到“暗箱操作”以至于“非法操纵市场”等情境或许是情有可原的。

私募基金范文第8篇

近年来,随着私募基金备案制的推出,加上前两年A股的短暂牛市,之前长期处于灰色地带的私募基金,迎来了迅猛。不过,自上证指数从2015年6月12日的5178点见顶以来,一共发生了三轮崩盘式暴跌,俗称股灾1.0、股灾2.0和股灾3.0。经过三轮股灾的凶猛杀跌,素以追求绝对回报著称的阳光私募也受伤非轻。

根据好买基金数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8日,在近一年有完整净值披露的2730只私募股票型产品中,其平均收益为-22.41%,仅有293只产品取得正收益,约占总数的10%。其中,亏损超过30%的有1000只,占比达到36.63%,最惨烈者竟然亏损88.24%。

在经历了三轮崩盘式股灾洗礼之后,遭遇重挫的私募基金,该发展向何处?笔者以为,无论私募基金委托人,还是私募基金管理人,都应该重新看待资本市场,对私募产品的风险性和收益性,有更加深刻的理性认识,以下几点,尤其值得深思。

第一,要树立相对合理的收益观念。

过往的事实表明,A股市场从来都是牛短熊长,每一轮轰轰烈烈的短暂牛市过去,都会伴随长达数年的漫长熊市。对于牛市中那些令人咋舌动辄翻倍以上的收益率,又或者像泽熙私募那样,连续多年收益惊人,这样的产品,要么犹如昙花一现无法持续,要么普通金主难以买到,比如泽熙私募的产品,外人就根本买不到。

对比一下,以银行存款为例。目前,一年期定存基准利率仅为1.5%,即使商业银行一浮到顶,整整一年的资本收益也不过才2%左右,而同期银行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也已很难达到5%以上。因此,综合考虑,在风险基本可控的前提下,私募基金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应该在10%--15%之间才会相对合理,具备可持续性。

第二,无论是委托人,还是私募基金管理人,都必须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风控能力。

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然而,没有亏过大钱的人根本不知道什么叫风险!在“七亏二平一赚”的A股市场,即使是有高手操盘的私募基金,在三轮股灾中也有大量产品被迫清盘。由此暴露出,私募基金行业的整体风险意识和风控能力,仍然处在较低水平。

公开资料显示,去年7月至今年5月底,共有2500多只私募基金产品遭到清盘。从去年9月至今年1月,每个月的产品清盘数量分别为329只、317只、315只、419只、303只,月均超过300只,在去年12月达到顶峰,今年2月以后数量有所下降,仍在100只左右。

更有甚者,在极端市况下,一些明星大佬也纷纷折戟沉沙。比如2011年成立的清水源投资,团队成员来自主流的大型公募基金、券商。成立后,旗下产品业绩优异,成为市场上名声响亮的绩优明星私募公司。2015年6月12日,清水源1号在创出12.3046元的历史新高后,净值就开始直线下降,到7月10日,净值就跌到6.9615元,短短一个月内净值跌幅达到43.4%,远远超过同期沪深300指数、创业板指数23.03%和34.97%的跌幅。此后,清水源去年高位成立的60只产品,一半已经不再公布净值,公布的30只平均亏损35.91%;尚雅投资成立17只产品,亏损幅度30%到40%;鸿道投资高位成立的37只产品,亏损幅度多在29%到37%之间。

第三,亟待解决“靠天吃饭”的行业性难题。

“靠天吃饭”是中国证券业的一大顽疾。券商、公募基金、中小散户、私募基金等,但凡与证券有关的行业,往往难逃这一宿命。就私募基金(包括阳光私募和地下私募)而言,依靠起步时的一只或几只产品做出优秀业绩,尤其牛市中业绩飙升惊人。然而市场环境一旦转冷,后续产品往往开始大幅亏损甚至清盘,即使是曾经的“公募一哥”和“基金一姐”也无法独善其身,对于每一位有志于从事私募基金行业的操盘手而言,都面临如何破解靠天吃饭的行业性难题。

据WIND最新统计数据,王亚伟掌舵的千合资本旗下9只产品整体业绩不尽人意,重仓一汽轿车和一汽夏利的产品浮亏尤为严重。截至6月15日,千合资本旗下的千合紫荆1号、千合紫荆精选A期和千合紫荆精选B期最新单位净值均为106.25元,近一年回报率均为-35.67%,在可对比的4865只同类产品中,并列第4216名。千合紫荆精选D期、千合紫荆精选C期、千合紫荆精选E期最新单位净值均为78.01元,近一年回报率分别为-35.67%、-35.67%、-35.68%;千合紫荆精选F期、千合紫荆精选G期最新单位净值分别为64.34元、64.33元,近一年回报率分别为-35.66%、-35.67%。

与前“公募一哥”类似,还有“基金一姐”王茹远。2014年四季度牛市起来之时,王茹远高调奔私,创办宏流投资,发行的产品受到市场追捧。在牛市崩盘之后,王茹远也是身陷各种负面新闻:“产品清盘”、“被边控限制出境”、“巨亏50亿遭砍手威胁”等等,王茹远对这些负面新闻都做出了反驳,但并未平息舆论风波。

第四,除资管水平外,私募基金管理人还应当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合规水平。

当前,私募江湖鱼龙混杂,资管水平良莠不齐。一些私募管理人,甚至连证券从业资格证都没有,最基础的交易规则都知之甚少,合规水平令人惊叹。大大小小的私募公司,仅有少数是拥有正规牌照的阳光私募,其余大多数以各类“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咨询公司”、“理财工作室”的面目,隐藏于写字楼或居民楼中,他们多则几十人,少者一两人,其中不乏江湖骗子和资金掮客。所以,私募基金管理人的综合素质和合规水平亟待提高。

私募基金范文第9篇

经过长达五个月的调研和讨论,《证券投资基金法》(下称《基金法》)修改小组有望在今年底形成初稿。

据记者了解,《基金法》修改小组前期的初步调研工作早在2009年8月31日即已完成,最近三个月进入整理讨论阶段。此次修改起草调研小组成员之一、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11月30日对记者表示,《基金法》修法工作还在研究当中,起草小组会争取在今年底形成初稿,并将修订意见上报全国人大,“至于能否列入明年全国人大的立法规划,还不好说。”

刘纪鹏的说法得到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法案室主任朱少平的确认。朱少平11月30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确认,《基金法》修订目前还未达成共识,正式的法律修改小组亦没有成立。

记者分别采访多位此次修改小组成员后获悉,虽然历经近半年调研,在很多问题上,修改小组仍存分歧。对于给予私募基金合法地位,立法部门和各方专家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就是否在《基金法》中单独为私募基金开辟章节立法,还存有很大争议。

私募基金渴求立法

私募基金,是指通过非公开的方式,向特定投资者、机构与个人募集资金,按投资方和管理方协商回报进行投资理财的基金产品。

根据2009年3月“第三届私募基金高峰论坛”上的统计,仅深圳一地,规模以上私募基金就超过500家,管理规模约430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50%的份额。而一份来自民间机构的研究报告同时显示,私募基金和信托公司合作开发的“阳光私募基金”产品数量已超200只,其资金管理规模已从2008年年初的不足50 亿元,发展到现在的超过300 亿元。

但在私募基金业界看来,规模蓬勃发展并不能给其“正名”。尽管阳光私募基金有法律依据,更多的私募基金却处于“原生态”,无论筹资、运作还是分红,均是采用一种非公开的民间合作方式,缺乏法律依据和保障。

正因其“不规范”,自2004年起实施的《基金法》,并未将私募基金涵盖其中,而主要用于规范和约束公募基金业的发展。但“名不正则言不顺”,在修改起草调研小组的另一位成员、上海睿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振宁看来,没有立法也就限制了私募基金的发展规模。

“国外的对冲基金可以通过投行或券商渠道募集,但在国内根本不可能。这个行业现在一般通过信托平台来做,容易受到外来影响。”11月下旬,李振宁向记者举例说,从今年7月起,由于部分信托产品违规炒新股,其证券开户暂停,阳光私募基金由此受到重挫。

“一个行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要有独立的发展空间。”李振宁认为,如果能减少信托这个环节,比如直接通过券商或者公募基金来发产品,应该会减少私募基金发展的很多麻烦。

他认为,私募基金立法已势在必行。对此,李振宁有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证券市场只有公募合法,对私募没有规定,那就像证券市场只有老虎和狮子,没有其他动物一样,会造成整个生态的不平衡。”

调研小组30余人

李振宁向记者透露,修改小组目前达成的主要意见是,《基金法》应该单列一章专门来规范私募基金,在其他章节、总章程作相应规定。且现行《基金法》删除的有关私募基金规范的第九章,有望在这次修改中得以恢复和补充。不过怎么规范私募基金的范围,还需要讨论。

今年7月6日,全国人大财经委曾召集有关部门专题研究《基金法》修改,随后在北京召开了《基金法》修订讨论会,重点讨论私募基金的管理原则,这标志着修订《基金法》已正式启动。

目前,修改起草小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牵头负责,她是此次修法的主要背后推手。

2008年3月,吴晓灵从央行副行长转变为现职的第三天,就明确提出应把《证券投资基金法》修改为《投资基金法》,要给“阳光私募”合法地位,以促进并推动民间投资和社会资本参与资本市场,促进中国资产管理业务的多元化。

据悉,参与修订《基金法》调研工作的,系由发改委、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税务总局、国务院法制办、基金公司、证券公司、银行、私募基金各界相关人士及学者组成的30余人队伍。

调研工作组分为公募基金组和私募基金组两个部分,公募基金组组长为证监会基金部主任吴清,私募基金组由证监会法律部主任黄炜任组长。

两种截然相对观点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基金法》需进行修改虽已达成多方共识,但是“大改”还是“小改”,是在原有基础上修修补补,还是制定一部统一的《投资基金法》,存在两种截然相对的观点。

一种观点以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原《基金法》起草小组副组长曹凤岐为代表,主张“小修”,即单纯完善《证券投资基金法》。

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私募基金种类繁多,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这几种基金的运作方式和主管部门都不一样,很难统一在一部法律当中。

比如,与公募基金只有证监会直接对口监管不同,创投基金归科技部管、股权投资基金的监管涉及发改委、财政部等多部门,“如果将上述基金类别都纳入新的《基金法》,容易产生由谁监管的问题,这样协调起来很麻烦”。

“至于对私募基金的规范,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认为应该给予它们一个合法地位,不过并不需要对现行的《基金法》修改,可由国务院出台相关法规。”

根据《基金法》附则中第101条规定,基金管理公司或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机构,向特定对象募集资金或接受特定对象财产委托从事证券投资活动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根据本法的原则另行规定。

另一种观点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为代表,主张对投资基金统一立法,将目前的《基金法》真正变为《投资基金法》。这种观点得到了私募界的支持。

李振宁认为,股权投资基金关注的是一级市场、私募基金瞄准的是二级市场,前者是买未上市证券、后者是买已上市的证券,但投资一级市场是为了上市退出,这和直接买卖二级市场证券资产本质没有区别,且两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有些公司既在主板市场上市,也在柜台交易,这是股权投资还是二级市场投资?界限可能说不清楚。”

他同时提及监管问题也不矛盾,“该由谁管,就由谁管”。例如涉及产业政策的把关核准,可由工商部门拉出目录清单,报发改委核准;涉及公司制基金,由工商局监管;涉及证券法内容的,可由证监会管理。“美国的证券投资基金法也是这么安排的。”李振宁说。

不过,记者注意到,一些支持为私募基金立法的学者,也承认将各类私募基金纳入《基金法》情况较复杂。

刘纪鹏认为,当前问题最集中的是私募基金没有规范,应在《基金法》里把这一块内容补上,至于是否在这部法律中,把股权投资基金、产业基金全部写进,还有待争议和探讨,“可以先决定立法的背景和方向,再在私募基金中加以适当地分类,有总比没有好。”

曾参与《基金法》起草的基金从业人士陈星德对记者指出,“小改”主要是对公募基金层面的技术性问题进行修补,不用通过立法,直接通过证监会的法规就可以解决;而“大改”是知易行难,“这次《基金法》修改极有可能达成只将私募基金纳入《基金法》的意见”。

多方利益博弈

实际上,上述两种修法思路的纷争,早在《基金法》立法之初就已存在。

1998年,起草小组在制定《基金法》时,指导思想是“综合立法”,既要规范证券投资基金,也要规范创业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但该意向在长达数年中,经过专家多次讨论,历经多方博弈,最终在向全国人大财经委提交草案定稿时,将有关私募基金的章节删去。

“证监会不想多管,发改委不愿放权。如果法律中说不清私募基金由谁监管审批,干脆就别提。”原全国人大财经委基金法起草工作小组组长王连洲在回忆当时在各方妥协中诞生的《基金法》时,曾多次用“种瓜得豆”来形容他的遗憾。

时至今日,当年回避的矛盾仍然没有得到化解,在曾为《基金法》起草工作小组成员的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看来,如果现在还要出现类似争论,实在不应该。

“任何部门不能出现超出人民利益之上的权利。对于日益蓬勃发展的私募基金的监管,不应当以一个部门强化或者削弱职责来展开,应该淡化行政干预。”刘俊海对记者表示,“谁监管和立法没有矛盾,重要的是需要先给私募基金一个合法地位。”■

私募基金在中国

国内私募基金发端于1993年-1994年间,由代客炒股、委托理财演变而来。

2004年之前,私募基金一直处于地下发展状态,几乎是“庄家”的代名词。它们在经历1996年至2001年的迅猛发展后,盛极而衰。

私募基金范文第10篇

1、职业操盘手

美国的私募基金业是非常发达的,无论是金融投资,实业投资还是风险投资,私募基金都是最重要的主力。《伟大的博弈》一书中有这么一句话:300年前所有的美国人都向往阿根廷,300年后全世界的人都向往美国,就是因为美国有一个十分强大的资本市场。而支撑这个资本市场的基础就是私募基金业,巴菲特,索罗斯,盖茨等就是这个行业内的佼佼者。

中国的私募基金业是畸形的,尽管它对于民营创业和股票市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个行业至今生存在法律的灰色地带。中国私募基金业的诞生几乎都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股票一级半市场有关,因而中国绝大多数的私募基金都与股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近几年的股灾几乎使得这个行业出现了崩溃,人们熟悉的德隆国际、中科创业都因此烟销云散。

但是至今中国的私募基金业的骨干群体还保持着几百亿的规模,它们以核心操盘手运作项目的形式存在,即一个有着业内较好信用度的操盘手发现了项目机会,他把这个项目制作成一个操作方案,然后寻找合作资金进行项目运作,在项目结束后基金分红解散。合作资金常常有股市大户的,房地产业的,民营企业的,国企商贸企业的,还有一些银行的资金掮客。

操盘手可谓是中国私募基金业的精英,绝大多数操盘手都是从券商、信托、租赁等非银行金融企业的从业人员中蜕变而来。他们大多40岁左右,有胆识,有经验,有人脉关系,有圈内支持者。有一个著名大型科技业的老板对操盘手有这么一句评价:“私募基金的操盘手可不简单,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操盘手,素质上必须体现四种动物本性:狼之野心,象之宽容,鹰之果断,狐之狡猾。”

近十年中,比较有名的操盘手结局各有不同,有被招安做官的,有功成身退的,有出国定居的,有深陷囹圄的,也有自杀身亡的,胜利与失败之处都在于有没有躲过新世纪的股灾。想想也是,连南方证券、华夏证券等这类国家鼎立支持的大券商都无法抗拒的系统风险,个人的力量又怎能抵御得了呢?

许多投资者都非常羡慕操盘手这个职业,其实真正干上这个职业后,你会知道这个职业是异常折磨人和异常痛苦的,失败的操盘手远远多过成功的。再无敌的英雄,在你没有退出江湖之前,就有很高的变狗熊的概率。连续十次得意的胜利不足以支撑你是成功者,一次致命的失误就足以让你彻底失败。有的操盘手一度有过亿万身家,甚至有人进入福布斯排行榜,但是最后的财富结果还是全军覆没。还有的操盘手被市场彻底击溃了信心,部分人已经丧失了奋斗的激情,有开出租的,有烧锅炉的,有开杂货铺的。但是历史就是这样,一批人倒下了,另一批人又站起来了。随着系统风险的大幅释放,今年国内私募基金业又有重新活跃的迹象。

2、盲点套利

私募基金最注重的赢利模式都是盲点套利。盲点套利,是指人们在视野盲点获得利益的生存术。盲点套利的精妙在于全天候作战,困图存,顺扬达。中国证券市场的盲点套利特点有:第一,套利无风险或者低风险;第二,利润有底线无高限;第三,熊市拿明利,牛市骑黑马。

私募基金的许多项目都具有盲点与热点之间的价格特点,最为典型的实例就是原始股与二级市场上的价差利润。私募基金多数以游资的形式存在,他们常常在不同的行业间流动,哪有机会就流向哪里。但是驻足时间最长的领域还是股市,游资特别是对最新上市的品种情有独钟,比如说第一只上市的封闭式基金金泰基金,第一只上市的转债南化转债,第一只上市的权证宝钢权证都受到了游资有预谋的疯狂炒作。

在盲点套利的经典战例上,不得不提到李泽楷。1999年,香港股市有一只代码为1186的股票――“得信佳”,它长时间以来的股价是5分港币左右,4月22日市场传闻大鳄李泽楷相中该股,该股股价随传闻暴涨到1.36角港币。4月30日,李泽楷的企业盈动果然收购了得信佳。之后公告进行重组,方法是将盈动旗下的多项物业,作价24.6亿港元注入得信佳,以换取得信佳扩大股本后的七成半新股,另加大批可转换债券。5月4日,得信佳复牌,有了重组概念的刺激,开市不到7分钟,得信佳已经涨到3.22元,关联总市值超过了100亿港币,市值相当于李嘉诚长江实业市值的三分之二。媒体戏称:李嘉诚辛苦一辈子,比不过儿子炒一天股票。然而这还不算完,经过一系列的资产重组动作,得信佳更名为盈科数码动力,当年12月28日得信佳涨到了19.5元,市值1700亿港元。

最近,许多私募基金对“得信佳”的赢利模式非常感兴趣,当前的股改也为这种赢利模式提供了氛围,相信不久的将来,沪深股市也会出现内地的“得信佳”。

3、人生赌注股

任何一个时代,每个人都会遇到一次或者几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不同的是,普通人遇到机会来临的时候,草根族的惯性使得多数人难以勇敢地迎接机会。而私募基金群体改变命运的奋斗动力是异常强烈的,有时达到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地步。

许多操盘手人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制造或者把握住一只人生赌注股。人生赌注股的最大特点就是涨幅巨大,通过持有这一只股票就改变了你的人生命运。比如说美国微软、可口可乐、通用电器等,他们都使得成千上万的持股者变成了百万富翁。其实,中国的深发展、深科技也曾经制造过类似的奇迹。

人生赌注股应该具有下列特点:1、基本面高成长性超乎寻常的强,业绩有更上一层楼的极大可能性;2、大主力有极强的提升市值动力,或者有强大题材配合;3、股价低廉,筹码集中度高。

中国股市已经连跌5年,指数的点位在1000多点,国家已经无法承受股市继续下跌,这为人生赌注股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上一篇:创业创新论文范文 下一篇:技术创新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