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范文

时间:2023-11-12 18:09:58

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篇1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会计核算;对比

国民经济核算,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对所有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机构全部生产运营所获资金情况进行的核算分析。会计核算,指的是会计人员对企事业单位在一段时期经营过程中资金的收支情况、应用资产负债表以及损益表等进行的会计资料分析。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宏观与微观的会计数据资料核算的关系,其中会计核算是单一的,对企事业单位内部进行的各类资金增减情况的核算,而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不仅仅有企事业单位的资金核算分析,还包括全国所有组织机构、企事业单位资金的核算工作,因此这两者在具体核算的对象、目的、内容等方面存在着较多差异性。

一、核算对象、目的的区别

首先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其主要服务对象为参与了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各行业企事业单位或组织机构,在一段时间内的生产运作资金以及资金分配、行业间的经济往来等多个方面活动下资金的流动情况。在具体的核算工作中,借助数据信息系统,对各方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数据结果可以为国家相关政策与规范制度的制定、经济发展调控提供依据,因此该项核算工作的服务对象较多。会计核算面向的对象则是某一个企事业单位在一个时间段内的生产经营情况。在核算时需要通过内部各项资金收支时的会计记录信息、账目,得出相应的经营信息,方便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投资人、债权人根据获得的经营信息准确地对本公司、单位该年度发展计划进行全面评价,之后经营者可以结合各项财务信息,及时发现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制定出下一年度科学合理的经营发展计划。

二、核算数据来源的区别

国民经济核算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部门以及专门的数据调查机构。相关部门、机构通过科学的调查方式,获得了详细、庞杂的数据信息,之后再将这些数据及时上报给相关的国民经济核算部门进行处理即可。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经手的人和机构较多,易导致获得的数据与实际数据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收集的数据类型中,包含着国家多个生产部门的数据,由于各个部门对于具体部门行业划分存在程度不一的问题,使得最终获得的数据较为混乱,不符合国民经济核算资料的要求。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其数据来自于企事业单位,经济往来中留存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这些会计资料,基本是由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亲自填写的,且为原始的会计凭证。同时在一定时期经营活动结束后,会计部门还会对这个时期会计工作进行核查,了解单位内的资产账目与实际的支出资金账目是否一致。此外,企事业单位还会借助于审计机构,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进行审核。

三、核算方法的区别

两者均应用了复式记账法,在具体操作中,需要按照涉及项目的具体要求,建立各自的账户。在具体的账户中,明确划分为借、贷两方账户,以便在经济活动中对涉及的各项资金的收取、支出、余额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呈现。但两者之间还有着较区别。

首先是账户主体。前者的賬户主体为国民经济的总体生产情况。核算人员对于账户中的数据进行核查,即可得出国民经济总体的资金流动情况。后者的主体为企事业单位经营情况,账户中对企业经营中的各项经济往来的活动均有记录,这些记录准确地呈现出了各项借贷资金的增减情况。

其次,登记项目不同。前者记账账户中的所有项目均是经过科学调研后制定的,不会随时变动或者更改。后者的登记项目则是运动的、变化的,需要根据企事业单位实际运营项目的调整对具体的项目予以调整,以此来有效呈现资金的运动变化情况。

然后,记账符号和方式不同。前者账户中的借贷双方符号意义较多,除了可以用来表示资金的收支、贷出与借入资金款项、资产量与负债量的意义,还具有出超和入超、投资与回报等多方面的含义。在记账的方式上,可以呈现出交易双方所有的资金变动情况。而后者的借贷符号,仅仅代表了借贷双方在这一经济往来过程中的资金增加、减少或者负债的情况。

最后,两者的账户设置有着极大的差异。在会计核算中,账户体系的具体设置涉及的内容较为复杂。账户设置的内容有:企事业单位内部总的资产数据账户,经营过程中的产品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输、营销等方面花费的资金账户和产品销售后获得利润的账户,以及内部负债情况的账户。在数据分析中,按照相应的账户数据,即可得出企事业单位的发展优势与危机问题。而在前者的账户体系中,需要对整个(转66页)(接67页)社会的资金情况进行全面展现,因此账户设置的内容较多且复杂,与会计核算的账户设置内容,有着很大区别。国民经济核算的账户设置中,包括具体生产领域的生产资金账户、各个领域收入分配的账户、部门的账户、各项资金累积的账户以及经济存量/流量的账户等。对于该内容的核算,需要从纵横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此才可以发挥核算分析的作用。在纵向方面,这个账户可以对全社会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生产运作的产品数量情况以及资金收入的情况进行直观展现,便于数据分析人员从数据的增长、减少,来对我国一个时期的总体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认识与把握。从横向来研究账户,可以从分门别类的账户数据表现中,分析得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同领域实际的生产数据以及生产结果之间存在的正负相关性,以便行业相关人员可以结合关系与结果,对本行业现行的生产方案与规划进行合理的调整。

目前对我国某个时间段内的经济活动总量进行有效的数据统计与核算,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企事业单位的核算工作相比较,前者的核算工作十分复杂,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核算经验,明确这两项核算工作的区别与联系,以此促进各方面核算工作的有效开展。

国民经济核算篇2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变迁

一、供需框架

为了揭示制度变迁的规律,新制度经济学根据制度变迁主体的不同,把制度变迁划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类。在这一领域成绩最为突出的是V·w·拉坦(VenronW·Ruttan)和林毅夫。v·w·拉坦应用他对技术变迁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制度变迁,将舒尔茨和诺斯等的理论推进了一步。

二、主体博弈

一般来讲,SNA供给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官方)。供给结构单一、成本巨大、投资期长,风险远高于收益。官方供给SNA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求,因而SNA在此具有公共品的性质。相比而言,SNA需求主体则不同,它由政府、企业、个人所组成。需求主体多元化,因而需求的利益目标(动力)不同(注:在此所言的需求利益目标,类似诺斯的术语“外部利润”):对政府而言,其需求目标基本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国际比较;对企业而言,其利益目标包括企业管理、经营的市场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以及企业家个人努力的社会实现;对个人而言,其对国民经济核算资料的需求是为了寻求完备信息,减少市场交易的环节和风险,即减少交易成本,从而增加其经济利益,实现其个人经济目标函数最大化。

SNA供给与SNA需求主体、目标既然存在上述差异,同时,SNA所具有的巨大信息含量和丰富的方法,使人们在考虑国民经济核算改革时,必须首先对SNA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引导机制加以重视。

三、基于需求缺口的变迁方式

由于需求主体多元化、需求目标函数多层次化,相对于供给主体的单一结构及目标函数的单层次化,就存在一个需求缺口,这反映在对SNA信息的总量及结构需求分布上。可以说,SNA进一步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消除这种需求缺口。

消除需求缺口,从理论上讲应存在两种情况:

一是减少SNA供给,二是增加SNA需求。然而对于SNA来讲,显而易见的是,政府的供给如果是理性原则下的行为,一般是增加而不会减少。由于公共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因而最好由政府来承担,在此政府不妨进行“垄断生产”。客观地讲,消除SNA需求缺口最好由增加SNA需求着手。潜在需求主体、目标的显性化就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在SNA中的一种制度安排体现;并且,这种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古典经济学中萨伊定律(Say’sLaw)所描述的现象,即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政府可以通过特殊功能,扩大对国民经济核算信息及优势的宣传,以及安排相应配套的措施来进行SNA的强制性推扩,即强制性变迁。因此,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变迁,最主要的特点是强制性变迁。

四、为什么是强制性变迁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本身是维护宏观经济管理的有力工具,其作用就在于减少国家机器运行的交易费用。因此,以制度变迁为背景考察的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就决定了强制性的特。

此外,国民经济核算公共产品的认识,制度安排中“搭便车”的问题也是决定国民经济核算强制性变迁的原因。

国民经济核算公共产品性质的认识:

(一)国民经济核算是公共产品

这一观点最早是由邱东教授提出的。因为国民经济核算具有公共产品的两大属性,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因此在属性上就具有了公共产品最根本的特点。

这一论述可以归结为两个理论:一是信息的公共产品性质;二是国民经济核算作为制度安排的公共产品性质。作为第一个理论基础,来自信息经济学关于“信息作为一种商品”的研究,信息是商品的关键是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在这方面有杰出贡献的有萨缪尔森、海德和阿罗。信息是公共产品,自然以信息库出现的国民核算体系也就具备了这种特点;第二个理论基础,来自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根据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制度安排是一种公共产品,而这个公共产品一般是由国家“生产”的。

两种理论基础,决定了国民经济核算具有公共产品这一性质。所以,不管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还是单独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国民经济核算变迁就应该是强制性的。

(二)解决制度安排中“搭便车”问题

所谓“搭便车”,是指某些人或团体在不付出任何代价的情况下,从别人或社会获得好处的行为。“搭便车”是产权经济学家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他们看来,公共产品是“搭便车”产生的根源之一。“搭便车”的直接后果,就是人们可以简单地利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种制度安排,而无需付费。这样,创新者的报酬将少于作为整体的社会报酬,从而使创新者缺少激励。

五、较为一般的集体行动(注:此说法是为了区分统计与一般制度分析中的集体行动)

国民经济核算改革的诱致性安排,可能会是政府更看重的。因为,政府需要了解权力以外的变迁因素。在强调制度变迁主要力量的方面,国民经济核算变迁是强制性的;而在强调核算变迁的目标等方面时,这种诱致性变迁就更重要了。

诱致性变迁的主体一般是一群人或一个团体,通过诱致性安排所达成的变迁,其制度结构的稳定性也更高。这就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整个社会的市场应用结合更接近。而根据杨仲山的论证,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内部本身是市场化的。

在改革初始阶段,政府的强制力是最突出的,其他经济主体的作用在这时是较难发挥的。因而,有关国民经济核算改革的各种利益团体、利益个人可能会感到,这种变迁的起始与他们无关。他们作为个人的、集体的行动并不会影响改革的发生,但接下来情况就会有变化。在目前情况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是为政府管理经济服务。而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他经济主体会增加对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他们需要通过这种工具(或制度)提供的相关服务,来帮助自身增强竞争的实力。因此,各经济主体对国民经济核算信息、方法的需要会增加。而从相反的角度来看,对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本身来说,其实提出了国民经济核算的“宏观核算微观化要求”。

对核算信息与方法的大量需求,是目前核算体系的“外部利润”之一。由此,除政府以外的其他各经济主体会在国民经济核算改革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起到相应的作用。而由各相关利益个人所组成的团体,就会形成有关核算改革方面的集体行动,以便使这项改革按照满足他们要求的方向去演进。他们会提出各种变革的具体措施,如变革现有的调查方式以得到更为准确的市场数据;对服务行业新的分类与核算;非正规部门活动进入核算范围;增加信息产业方面的新内容,等等。总之,集体行动会在国民经济核算改革中发挥作用。

国民经济核算篇3

关键词 森林 综合 核算

在支撑当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等三大类产品中,生态产品已成为社会最短缺、最急需和大力发展的产品,提高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已成为林业部门极为重要、艰巨和迫切的任务。因此,必须及时开展森林价值及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客观地评价,林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所做出的贡献,准确地反映森林资源的变化和经济发展对森林资源的影响,反映森林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为国家制定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将森林核算结果纳入国民经济核算,目的是在传统经济核算中对森林的处理方法加以扩展,对森林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做更加全面的整体评价。森林综合核算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是要对森林自身的价值进行核算,要将其包含在国民财富之中,第二是要对森林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即森林的产出进行综合核算,并尝试与国内生产总值衔接起来。

一、森林总价值与国民财富

森林是一个国家所拥有自然资源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核算森林的总价值即森林的存量价值,并将其纳入国民财富。

1.森林总价值核算

原则上,森林总价值应该是森林所具有的全部功能的价值,包括提供物质产品的功能价值和提供生态服务的功能价值。但是,从目前核算所能够实现的程度看,森林存量价值主要是指林地和林木价值总和。

2.森林总价值对国民财富总量的调整

现有国民经济核算中,国民财富的核算对象是各种所有权确定、可以为其所有者在目前以及一定时期内带来经济收益的经济资产,其中包括各时期生产活动产出成果被积累起来形成的生产资产,以及一部分符合经济资产定义的非生产资产;而且,核算中以市场价格作为财富的基本估价原则,核算的是各种资产的市场价值。就森林主题而言,上述基本原则会在两个方面导致无法在国民财富中体现森林的重要性。第一,从内容而言,一般来说,人工林属于生产资产,可以包括在国民财富核算范围内,但天然林却有可能因为不符合经济资产的定义而被排除在国民财富范畴之外,即使包括在其中,也会仅仅作为非生产资产,与作为生产资产的森林割裂开来;第二,从估价方法而言,侧重于经济价值的估价原则无法体现森林的生态功能价值。因此,要在国民财富核算中显示森林的重要性,需要在核算方法上做以下改进:第一,扩展核算范围,使之包括所有森林;第二,将属于生产资产的森林和属于非生产资产的森林合并在一起,创建完整的森林资产概念;第三,延伸经济价值,使之包括森林的生态功能价值。

二、森林产出与国内生产总值

森林功能的实现在于它为人类和经济体系提供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产出,特别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本项目研究创新性地提出并定义了森林产出概念,并尝试将其与反映国民经济最终产出的国内生产总值衔接起来。

1.森林产出的定义

森林产出是指依托森林和林木形成的产出,主要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为国民经济提供的森林物质产品,二是为社会提供的森林生态服务。

森林产出没有全部包括在现行国民经济核算的范围之中。按照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产出代表经济生产活动成果,一般是指物质产品产出以及通过市场提供给他人使用的服务产出。据此,森林生态服务不能作为经济产出,除非这些生态服务通过市场实现了其服务价值,比如通过森林旅游业实现的森林景观价值;当期林木自然生长也因为无法独立计算其产出量及价值而排除在外,只是笼统地用育林和森林维护活动中的成本投入作为产出替代。

即使是已经包括在其中的部分,森林产出也没有作为林业产出加以核算。在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由于林业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相当一部分依托森林和林木形成的物质产品产出没有作为林业产出看待,而是被归纳到农业、畜牧业以及工业等部门产出统计之中了,比如各种干鲜林果、森林花卉、林间养殖等等。

可以说,森林产出是一个突破了现有经济活动产出计量的概念,相当于“大林业”(林业及其他相关产业)计算的初级林产品产出与森林生态服务产出的总计。

2.将森林产出与国内生产总值衔接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时期国民经济生产最终产出成果的指标,在经济管理中发挥着核心指标的作用。由于现行国民经济核算没有全面地反映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国内生产总值在反映现实经济活动成果方面具有很大局限性,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核算,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的调整,得到所谓“绿色GDP”。

结合森林主题看,所谓GDP总量调整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将当期对森林资源的耗减价值作为经济活动成本从GDP中扣减,得到经济资源耗减价值调整的国内生产总值,这是对GDP做“减法”。一般地,作为扣减项的资源耗减价值是指净耗减,即林木资源采伐量与其自然生长量抵减后的净变化,如果该净变化非负,即可认为不存在森林资源耗减,森林发展是可持续的。

(2)将森林提供的、没有被国民经济核算所认可的生态服务产出作为与经济产出并列的'组成部分,尝试作为“加项”纳入GDP。

这些都还是需要在理论方法上加以探讨的调整步骤,在现有核算基础上尚难以实现,比如森林产出中有些已经包括在国内生产总值之中,有些是按照投入价值包括在其中的,而且,森林产出还是一个总产出的概念,无法与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最终产品的概念相衔接等。为此,在现阶段,考虑将国内生产总值作为一个参照指标,用森林生态服务产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以及现行林业产出进行比较,用森林总产出与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比较,以便更全面地显示森林以及林业的重要性。

国民经济核算篇4

论文摘要: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而国内生产总值具有3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对现有的核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1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和功能

1.1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

国民经济核算是运用统计指标及其体系,对一定范围和一定时间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与利用所进行的计量;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所进行的计量;对经济运行中形成的总量、速度、比例、效益所进行的计量等。广义来讲,国民经济核算包括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业务核算,它们相辅相成。分工协作,有机地组成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狭义来讲,国民经济核算仅指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是为经济行为监测、经济分析、国际比较、政策分析和制定以及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服务。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是试图通过系统地规范概念、分类、核算原则、表现方式及逻辑关系,更好地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统计描述。

1.2国民经济核算的功能

作为国民经济统计方法,国民经济核算对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决策都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国民经济核算能够有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国民经济核算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和方法把描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基本指标有机地组织起来,采用大量信息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计划、决策的确定和执行起着重要的咨询、服务与监督作用。其次,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关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系统数据,是制定宏观经济管理所需规划、计划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有关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等方面的基础数据,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再次,国民经济核算是微观决策的重要依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和个人对生产、消费和投资决策的需求增强,国民经济核算部门能否提供准确和丰富的国民经济核算信息直接影响到决策的科学性。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和指标设置提出统一要求,国民经济核算使得这些经济统计在满足其要求的同时,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衔接,使整个经济统计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指标,两者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只是计算口径不同。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价值的总和。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本国常住单位从国外得到的净要索收入计算取得。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而后者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一般来说,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两者相差数额不大,除非某个国家在国外有大量的投资和大批劳动力,该国的同民生产总值可能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3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3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生产法是从货物和服务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品人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投入。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的收入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核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支出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最终消费的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角度来反映国内生产总值最终去向的一种方法。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一进口一国内生产总值。

3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评析

3.1各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评价

以上3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无论是从生产,收入(分配)和支出的哪一个角度核算,理论上结果都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料来源不同,计算结果会出现某些差异,这种差异称之为统计误差,而在统计学上。是允许出现一定范围内的统计误差的。根据资料的来源情况,目前在国内生产总值的3种计算方法中采用收入法的国家较多,其实3种方法可以同时并用,相互验证。对目前由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等构成的体系应从以下两方面来认识。

首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巨大的方法库。国民经济核算乃至整个统计,除本身自成体系形成一套独特的方法体系外。对于经济研究也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论。国民经济指标在各层次问、各部门间的数量关系透视了社会经济的各种关系。具体说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微观经济原理与宏观经济理论相结合,综合运用统计、会计和数学方法,系统地测算某一时期内一国(地区、部门)的各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包括这些活动的结果,各种重要的总量指标及有关的组成要素。其次,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宏大的信息库或资料库。国民经济核算创立了一个基于大量经济分析水平之上的系统数据库,这些经济分析包括不同经济活动类型的分析、通货膨胀分析、经济结构分析、增长分析,特别是用于各国之间的比较。

3.2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改进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计算,测定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它应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为进行国民经济核算而制定的一整套标准和规范;二是指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即通过具有内在联系的一系列数据,系统地反映从生产、分配到交换、消费的经济循环过程,以及国民经济各机构和各部门在再生产过程中的相互联系。

国民经济核算篇5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建议

一、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历程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模式”转向“国民经济账户体系”模式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目的在于消除陈旧核算体系下存在的诸多弊端,其内容主要包括:核算内容不完整、生产范围过于狭窄、核算方法缺乏创新等等。其中,提出并使用过两种模式相互混合的形式,随着国际形式的转变和苏联的解体,各国国民经济核算模式开始并确立使用国民经济账户体系模式,我国于1992年确立了新核算体系,并预计用5年的时间实现新旧核算体制的全面转型。而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改革工程,根本不可能在转变的过程中一帆风顺。同时事实表明,新核算体系不管是在方案设计和实施的同时,依旧存在许多不同的问题。

在1996年召开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上,参会人员就曾对我国国民核算体系改革的方案和策略两个问题展开了新一轮的讨论,主要论题之一是:早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模式转体是否应该一步到位?这一问题又涉及了三点:一是核算体系的方案设计是否要一步到位?二是核算体系的目标模式是否一步到位?最后是已有方案实施是否一步到位?当时与会讨论者认为,确立“目标模式”一步到位是有利于核算改革的,因为这样可以使大家都有明确的目标,其方案鉴于方案本身存在一定的弊端,所以采取的方式也比较灵活。但是方案的实施应该是逐步试点、逐步摸索。

时至今日,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仍然还在不断进行中。当前情况下已不再是围绕何种目标模式的选择了,而是如何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核算体制,实现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在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从而促使我国经济增长。因此,我国的经济和核算研究的工作人员们仍在不懈地努力着。

二、有关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存在的不足

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主要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通过市场化产出来具体衡量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在目前的生产总值中,只能单一的看出经济产出量或经济效益的情况,经济核算仅仅只反映了经济的运营,没有显示出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采用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由于,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的组成部分,它的缺席无法表现出一个国家的经济情况。因此,目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凸显了它的不足,并表现在:

1.忽略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损耗的关系。

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计算公式为:

国内生产总值=各部门(总产出-中间消耗)之和

经济活动开发使用自然资源,生产总值却只核算了经济活动对其资源的开采成本,而忽略了自然资源本身应有的价值,使得自然资源呈现低价或无价。其结果是抬高了当前时期经济活动所产出的价值。

2.忽略经济发展降低了生态环境的成本。

经济活动无论处于那种角度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损害,导致环境质量的普遍降低,这包括了环境劣质化成本和环境修复保护的支出两方面。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一方面没有算入环境退化的成本(环境污染的代价);另一方面将环境保护的支出用作于生产活动之中,两者相加便增加了国内生产总值。综上所述导致的结果是污染物排放越多,生产总值越高;环境保护支出越多,生产总值也越大。高估国内生产总值不仅导致自然资源的无计划过渡采伐消耗和加大对环境的污染,也导致了不可再生资源不断缺少和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因而使人类生存的条件受到严重影响,为经济发展埋下严重隐患。

3.忽略反映自然资源的耗损和折旧。

按照目前的国民经济核算方式,机器、厂房、库房等设备在成产性固定财产必须要按照一定的年限进行折旧计算,并从产品销售中提取相应的折旧费,以及对自然资源的补偿。只有自然资源的耗损得到了合理的补偿,使之形成资源的良性循环发展,人类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但是,自然资源并没有相应的计价,因而也无所谓折旧或消耗,因此也没有在国民经济收入中得到反映。因此资源的削弱长久性,使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源空心的现象,既隐藏的危机。

三、有关国民经济改革的几点建议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和实际运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坚持不懈的努力与配合。根据我国目前情况,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良好的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损耗核算基础。

建立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损耗核算基础,首先要建立按时对环境调查的制度,通过对环境污染的调查,从而不断确立对其环境污染和损耗的经济估算方法;其次要按照国家相关单位提供的环保支出表,从而对各事业单位进行环保支出调查,以解决内部环境污染的治理还原成本;再次是按照国家提供的相关资料收集相关数据,并根据收集调查的数据进行各种环境污染所致的经济损失核算。

2.优化国民经济的理论研究。

由于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的损耗在国民经济核算中难以进行,推行健康环保的国民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就必须大力开展研究工作,借鉴国外已有的科研成果和实际经验,全面地结合我国基本实情,进行对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从而推进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不断完善和创新,进而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不断总结已有的实践经验,为创新理论和制定全面合理的核算体系提供可靠依据。

3.不断加强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工作。

根据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国民生产总值即是在国民生产总值基础上除去创造生产总值所损耗自然资源的价值,再除去生产总值造成环境污染的治理保护成本。也就是说,国民生产总值是创造健康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的基本前提。因此,我们有必要做好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工作,并保证其审核制度的严格实施,以加强对国民经济核算的监督管理。

4.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

基于国民经济核算所涉及的方面较为宽泛,为了保证其有效数据的真实性,需要各阶层的核算资料,这就要求必须制定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适应的法律规章制度,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健康发展和正常运行。

5.各相关部门的核算要与国民经济的核算相吻合。

随着近几年我国的核算实践数据显示,各相关部门的核算统计往往跟不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不管是在方法上、制度上、还是内容上都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别,从而无法满足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的要求。由于各种核算制度不相协调,导致了核算方法和内容的差异,所以在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同时要着重于对专业核算资料进行研究、计算和论证。同时一方面在各专业核算制度的订立和修改中,做到不断缩小差异,实现各相关单位和专业与国民经济核算相衔接。另一方面则不断加强各专业的核算制度改革,对不同的核算制度进行合理研究,从而找出与之不同的关键,并绘制出相关的数据转换表。

6.建立不同核算方法相结合的统计体系,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提供有力保证

我国目前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根本上还严重依赖于逐级汇总的统计报表形式,虽然这种方式比较稳定可行,但在某种角度上却又缺乏灵活感,难以为宏观经济核算提供及时的、有效的相关资料,因此,改革我国现行的统计调查体系,必须大力推广抽样调查的方法,并积极地运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社会现象。同时,科学地运用多种调查方法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改善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作者单位:周口市社区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杨灿.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统计研究,2001,(11):7-11.

[2]王树林.改革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探讨[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1):26-30.

[3]何琳.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问题初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22(5):24-26.

[4]张裕民.对改革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1):20-21.

国民经济核算篇6

[摘 要] 可持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旨在研究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之间的关系,探索将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资源耗减和生态环境恶化纳入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时存在的困难及应对策略,以期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 自然资源耗减生态环境恶化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出这一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这种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之上,而又高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旨在分析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探索将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资源耗减和生态环境恶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评价体系,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

一、可持续发展与当前国民经济核算之间存在的矛盾

根据联合国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的核心思想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当建立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能力的基础之上。而当前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是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即GDP核算。现行的这种GDP核算未能全面反映经济社会活动所付出的代价,其中就包括自然资源耗减的代价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而这些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这样,势必造成在以片面追求扩大GDP总量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既然存在可持续发展与当前国民经济核算之间的矛盾,人们就要想办法来解决,来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为此,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联合《环境经济综合核算2003》权威文献。其中对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进行了全面阐述,详细说明了把资源耗减、环境保护和环境退化等问题纳入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方法和基本准则,构建了环境经济综合核算基本框架,可以就环境对经济的贡献和经济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一致的分析。这样,构建一套包含反映自然资源耗减代价和生态环境恶化代价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呼之欲出,即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建立和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之间联系紧密,交相辉映。可持续发展推动和促进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建立和发展,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又进一步完善和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推动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不尽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是包含反映自然资源耗减代价和生态环境恶化代价的GDP总量核算,这种绿色核算相当于在现行GDP总量核算中扣减自然资源耗减的代价和生态恶化的代价。因此,自然资源耗减代价和生态环境恶化代价的核算成为绿色核算的关键。(1)自然资源耗减代价。若要核算自然资源耗减的代价,我们首先遇到的困难是如何对自然资源进行定价。如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由于自然资源产权不明晰和实物储量不确定,我们无法通过市场交易来获得一个合理的价格。(2)生态环境恶化代价。对其进行核算的困难主要来源于生态恶化代价的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时间因素是指工业发展引起的生态破坏和健康损失,是污染发生之后逐渐呈现的,有的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被发现,其核算成本难以分摊到哪一年。空间因素是指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所包含的污染因子范围。

2.政府、企业、居民个人的绿色与可持发展的思想意识不足。(1)从政府层面来看。一些地方和部门政府片面追求经济的总量的增长,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的项目有时候仍不令行禁止。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造成严重后果。(2)从企业层面来看。一些企业追求自身的利润,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并且产生负外部性,造成整个社会的福利下降。(3)从居民个人来看。居民个人的生活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如生活垃圾的不分类丢、农民化肥农药的过量或不正当使用等,都对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也是我们建立绿色国民经济的内涵。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突破克服:

1.完善资源和环境法律法规。随着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以及我国未来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当建立一套相应的资源和环境的法律法规,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顺利推进,为可持续发展立下坚实的法律基础。

2.完善统计法规,协调各部门统计。资源环境统计部门协调机制还不完善,应成立由统计、矿产、林业等部门参加的资源环境统计协调委员会,制定相关统计标准,由各部门分工协作组织实施。

3.加强科研攻关,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加强科研攻关,逐步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为我国迈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

国民经济核算篇7

论文摘要: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执政党发展观的重要载体在我国50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从物质产品平衡体系,到国民经济帐户体系,再到综合环境与经济帐户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完善。

发展观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对发展和怎样发展的总的系统的认识,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执政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50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从物质产品平衡体系到国民经济帐户体系,再到综合环境和经济I帐户体系,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完善。

1物质产品平衡体系与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的发展观

物质产品平衡体系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类型之一,其基本指标是社会总产值。社会总产值居指一国的物质生产部门(如工业、农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产值的总和。物质产品平衡体系运用社会总产值指标来进行国民经济核算,只计算物质生产部门劳动制造的价值,计算非物质生产部门劳动创造的价值。从新中国建立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我国一直运用社会总产值指标,其核心理念在于加速工业化物质基础的建立,这是我国工业化初期阶段发展观的体现。

采用物质产品平衡体系和社会总产值指标来核算国民经济,除了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教条式理解和借鉴苏联经验外,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力的偏弱,要求我们必须以工业为主导,加快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国家的工业化奠定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旧中国反动势力的压榨和剥削,使新中国建立之初的经济文化呈现极端落后的状态。曾深刻地指出:“中国的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全国范围来说,抗日战争以前,大约是现代性的工业占百分之十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百分之九十左右。这是帝国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压迫中国的结果,这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性质在经济上的表现。这也是在中国革命的时期内和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按当年人口平均计算,我国的原煤、原油、生铁、钢、棉布、粮食、棉花位次都是晟末一批,机械工业几乎等于零,飞机、汽车、拖拉机、大型机械均不能P,I.-0造。物质产品平衡体系和社会总产值指标的使用,注重物质部门的生产,有利于加快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

第二,当时的国际形势是我们选择物质产品平衡体系和社会总产值指标的外部条件。

新中国建立伊始,世界冷战局面己开始显现。由于全球战略的利益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曾是反法西斯盟友的美苏两国,关系迅速恶化。美国总统声称要领导“自由世界”抵制“极权政体”国家的侵犯,这标志着美苏战略同盟关系的正式破裂和世界“冷战”局面的正式形成。在这种局面下,美国坚持的原则是,在中国“不能同一个共产党政权打交道”,不能“表现出对共产党人的任何手软”。根据这样的原则,美国对新中国长期坚持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包围,经济上封锁的政策而曾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Ⅲ于与美国搞缓和外交和自身国家利益的需要,对中国的内政横加干涉,使中苏两党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两国之间交恶。在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之间,在美苏两国的挑起、支持、默许和怂恿下,我国因为同边安全被迫应对了六次周边战争。为保卫国防的安全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也必须有强大的物质基础,首先加快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这是采用物质产品平衡体系和社会总产值指标的又一重要原因。

2国民经济帐户体系与国民经济全面、均衡的发展观

国民经济帐户体系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又一种类型,其核心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国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所有产业部门提供的增加值之和。国内生产总值足扣除了国外要素净收入的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经济帐户体系与国内(民)生产总值指标不仅考核计量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成果,也考核计量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成果,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

用国民经济帐户体系和国内(民)生产总值指标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由奠定工业化基础的发展观向国民经济全面均衡发展观的转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吹响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号角要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怎样发展和加快发展又一次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改变20世纪5O年代以来过分偏重重工业的发展倾向,加快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使国民经济均衡发展,是历史经验教训留给我们的沉重启示。片面发展重工业,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失调,国民经济发展会欲速则不达。如“火跃进”的1958年和1959年,工业增长速度由1957年的lI.5%,猛增N54.8%和36.1%;基本建设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88%和3O%:积累率相应由1957年的24.9%,提高至3.9%和44.8%。

结果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大幅度下降。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由上年的19.5%降N5.4%,1961年和1962年进一步下跌到一30.9%和一10.1%。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任何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供给和需求之间都要保持平衡的比例关系。冈此,要加速国民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求工业内部的重工业和轻丁_业之间,物质生产部门内部的工业和农业之间,且也要求三次产业之问都要协调发展。邓小平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的思想。邓小平关于优先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思想,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对我国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国民经济总量迅速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我国三次产业的生产结构,2001年为15.2%:51.1%:33.6%,与改革开放初的1980年相比,第一产业迅速降低,第三产业显著提高,使我国的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3588亿人民币迅速提高~j12003年1l万亿人民币之巨,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5%提高~1j4%。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趋势也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自从西方经济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三次产业理论之后,三次产业分类的理论很快被西方经济学界接受。用国民经济帐户体系和国内(民)生产总值指标进行国民经济核算也被西方国家的政府首先使用。而且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绝对比重是发达国家的标志已成为世界的共识。1996年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0%,发展中国家为40%,而我国当年却只有31%。按照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对世界上100多个国家20年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之问关系的研究,人均GDP为1000美元以上(1964年美元),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应为15.9%。我国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基本实现工业化,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要降到35%以下,而我国2001年这一指标为50%。

3综合环境与经济帐户体系与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综合环境与经济帐户体系是当今世界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最新系统,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是其最主要指标。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国民经济领土范围内,由所有常驻机构单位生产的扣除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资源恢复和污染治理等资源环境经常性支出后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货物和服务)价值之和。它纠正了传统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大缺陷,体现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对经济活动的贡献,全面反映了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问的关系,真实地核算了能够为人们带来福利的国民财富的总量。

2004年的“两会”后,国家有关部门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体系的重视和研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最终形成和完善。在中国共产党执政50多年的历史实践中。使用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代替国内生产总值对国民经济进行核算,是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国内外工业化道路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许多方面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资源都相对不足。人均耕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3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而且分布极不平衡,有15个省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2000m3的严重缺水线,有7个省市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m的生存起码要求,人均森林面积只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从1996年起,我国已成为原油的净进口国,每年进口占消费量的1/3左右,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按照现行消耗速度,2010年应达到20~25亿吨煤才能满足需要。我国经济规模巨大,并且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经济增长速度位列全球之冠,但单位产值的矿产资源和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每万元工业产值水耗为发达国家的10~20倍,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只有0.4,很多国家己达0.7~0.8,水的重复利用率只有5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85%的水平。如果不改变目前高消耗的增长方式,中国没有足够的资源容量来支持今后的发展。

由于过分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优先增长,必然会造成自然资源的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的破坏,违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9%的高速增长的同时,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警钟也一再响起。去年经济增长达到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的晟高增幅,煤、电、钢材等上游生产资料价格也随之攀升;2002年3月18~20日,我国发生了波及北方八省市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强的一次沙尘暴,影响人口达1.3亿。至4月8日,据中央气象台沙尘暴监测网络监督结果,2004年我国北方地区已连续发生八次沙尘暴。恩格斯早就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报复。”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早已明确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使用绿色国内生产总值体系正是这一科学发展观的郑重体现。

综合环境与经济帐户系统和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也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深刻启示。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标准和道路是不同的。18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欧美各国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这些国家的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是靠大量消耗能源、原材料来实现增长。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经济的增长,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加剧了。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引发了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如“温室效应”带来了地球表面温度的上升,臭氧洞的扩大将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

面对这种趋势,1972年罗马俱乐部提出了“增长极限论”。同年联合国召开第一次环境大会,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文件。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拟就的《21世纪议程》及其一揽子文件,是实施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号召。1993年联合国计划署提出了综合环境与经济帐户系统,其核心指标是绿色国内生产总值,为真正实施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民经济核算篇8

第一,取消了《试行方案》中保留的国民收入统计、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划分、主要商品资源与使用平衡表、财政信贷资金平衡表等适应计划经济管理需要的内容,从而新方案能够更好地适应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分析和管理的需要。

第二,删除了《试行方案》中——国家统计局核算司司长许宪春就实施新核算体系答记者问本刊编辑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新的规范操作性不强的内容。经济循环矩阵是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所有核算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一张矩阵表式,调整帐户是用来反映由于非交易因素引起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动。这两部分内容都包括在《试行方案》中,尽管它们都是国民经济核算国际标准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在我国现阶段其操作性不强,因此,新方案取消了相应的内容。

第三,增加和改进了一些反映我国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内容。新方案增加了国际投资头寸表,用来反映对外经济交往中产生的资产和承担的负债情况;改进后的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用来反映主要自然资源、人口资源及人力资本的拥有量及其变动情况。这些核算表为分析对外经济活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第四,规范了有关交易分类,提高了国际可比性。新方案参照联合国1993年SNA的分类标准以及我国最新制定的行业分类标准,统一规范了产业分类、机构部门分类、主要交易分类,在兼顾我国实际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国际分类标准,增强了我国与国际标准相互转换的可能性,提高了国际可比性。记者: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有哪些薄弱环节?许宪春:由于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历史较短,目前国民经济核算工作中还有一些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核算范围不够完整。从理论上讲,生产范围包括所有货物的生产和所有对外提供服务的生产,但受资料来源的限制,一些部门核算的并不完整,如房地产业中,非房地产开发经营单位从事的以赢利为目的房屋出租活动尚未核算进来。

最终使用核算的范围也不全,如固定资本形成中非生产的非金融资产的转移费用没有全部包括进来。另外,目前还没有很好地估算非正规经济部门的活动。第二,目前的季度核算是累计的季度核算,还没有进行分季核算。第三,不变价的计算由于受资料的限制,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由于我国还没有编制服务进出口价格指数,不变价服务进出口不得不借用有关的价格指数进行推算。记者:新方案将贯彻到哪一级?是不是乡镇一级也要搞国民经济核算?许宪春:原则上,新方案只要求在国家、省(区、市)两级实施,实施中国家与省级核算内容也略有不同。由于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地区之间统计基础差别较大,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对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需求也不一样,新方案对省级以下(比如,地市级)的地区不作明确要求。统计基础较好的地区可以根据条件和需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地开展国民经济核算工作。

原则上,我们不主张在乡镇一级开展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因为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对人员素质和资料来源等方面的要求较高,乡镇一级一般不具备这些条件。记者: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哪些主要作用?许宪春:第一,国民经济核算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它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和方法,把描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基本指标有机地组织起来,为复杂的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勾画出一幅简明的图像。它既反映了国民经济运行的过程和全貌,又反映了国民经济的主要比例和平衡关系等。第二,国民经济核算可以有效地协调经济统计,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数据检验的作用。国民经济核算对各种不同类型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和指标设置提出了统一的要求,因而能够提高各种不同类型经济统计之间的衔接程度。同时,当各种不同类型经济统计数据放在国民经济核算这个统一的基本框架下时,容易发现这些数据之间存在的矛盾,因而能够起到协调各种类型经济统计数据的作用。第三,国民经济核算是制定和检验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科学系统地反映了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全面详细的数据,它包括有关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对外经济往来等方面的基础数据,它既是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及财金等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检验过去的宏观经济政策科学性的手段。第四,国民经济核算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声誉。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承担的国际义务和享受的优惠待遇,决定了我国在国际社会所能发挥的作用。

同时,如果国民经济核算数据不准确,存在虚报浮夸等不真实的因素,将影响到党和国家的形象。第五,国民经济核算是进行国际比较的工具。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进行国民经济核算,这样产生的经济总量和结构等方面数据可广泛用于国际比较。记者:现在公众能获得哪些国民经济核算资料?许宪春:适应对外开放和增加透明度的需要,我们已经建立了相对规范的统计资料公布制度,公众一般可以通过以下渠道获得相关资料: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资料:我国按季度和年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季度数据包括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及增长速度,按三次产业划分的增加值及增长速度,一般在季后二十天左右公布。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数据可在《中国经济景气月报》上查阅。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分为初步统计数和核实数,初步统计数在《中国统计公报》上公布,核实数在《中国统计年鉴》上发表。此外,专门出版了比较详细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度历史数据。投入产出核算资料:我国每逢2、7年度进行全国投入产出调查,编制基本表,每逢0、5年份编制延长表,2、7、0、5年份的全国投入产出表都有专门的出版物。资金流量核算资料:我国按年度编制资金流量表,相应的资料在《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上发表。

国际收支核算资料:我国按季度和年度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编制和数据,国际投资投寸表正在试编,尚未公开。资产负债核算资料:我国正在试编年度资产负

上一篇:音标教学范文 下一篇:蛙泳教学范文